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14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11-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全面深化三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全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金 志

         (2013年1月11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绍兴市全委会精神,回顾总结2012年工作,研究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合力,坚定信心,全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是打实跨越发展基础的一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深入开展“三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大”“四年”活动,凝心聚力,负重奋进,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7.83亿元,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17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83.77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7.1%;自营出口15.85亿美元,增长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07亿元,增长15.1%;公共财政收入19.75亿元,增长17.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9元,分别增长10%和11.7%。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以经济建设攻坚年为抓手,助推经济企稳向好。一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制定完善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十二条”、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上市等扶持政策,实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工程,通过项目准入、绩效排名等举措,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领带产业创建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新加坡陆道公司签订合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框架协议,抓好浙(嵊)商回归,引进项目32只,到位资金18.1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和粮食生产,启动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荣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三界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区创建为国家南方果木中心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优二兴三”工程,狮子山养生综合体项目被列入省“浙商回归”重大项目,温泉、领带城物流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四是加强要素保障。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产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2345亩,完成具体项目供地3013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416亩。着力强化金融保障,积极引进BT项目和金融机构,建立“集群产业互助担保基金”。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引进国家。“本文有删减”

  2.以城市建设推进年为抓手,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一是抓好文明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优化交通秩序,积极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加大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市民素质。加强违法建设监管打击,坚持“三必拆”,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加大老城区提升改造,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开展项目攻坚集中行动,104国道7标段、罗小线改建、南山引水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加强“和美越乡”建设。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完成130个省待整治村和60个市级专项提升村的村庄整治任务;推进14个精品村、18个中心村建设和24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加大扶贫项目建设,积极扶持山区经济。

  3.以环境整治深化年为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着力优化政务环境。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规范干部驻村制度,开展知晓率、满意率等测评,干部服务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实施网上审批省级试点,推行绿色通道审批服务,建成投运开发区行政审批分中心,办理时间比承诺时间提速70.5%。二是着力整治城乡环境。落实网格化和市区“一把扫帚”保洁制度,扎实开展“四边三化”“清洁家园”工程,城乡环境卫生显著改善。成功举办浙江(嵊州)森林旅游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验收。三是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实施民生实事工程,解决群众关注突出问题。实行“零择校”,建成剡溪小学和仙湖幼儿园。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加强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新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四是着力强化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平安嵊州”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围墙保障工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加强食药品监管,圆满完成十八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维稳安保任务,实现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

  4.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时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深化市委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周一学习等制度。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六项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推广“民情微群”,实现“两新”组织“双百全覆盖”,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探索实施专项考察,积极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深化年轻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外派挂职力度。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红黄”牌警示督办、关键岗位跟踪督评制度,严格执行机关作风建设“五条禁令”,实施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创新廉政教育形式,新编廉政越剧《马寅初》,开展家庭助廉活动。

 

 

 

 

 

 

 

  市委常委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重视理论学习,坚持民主集中,强化统筹协调,领导力得到提升。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统一战线、武装工作以及工、青、妇、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保持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一年,我们抓住制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基础着手,破解困难问题、破除陈规陋习,强化导向措施、建立规矩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突出求真务实。通过一年努力,进一步夯实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一是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化解困难、突破制约的一年。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家能够想方设法加以突破,企业在逆境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呈现出较大的发展信心和投入力度。一年来,全市脚手架增多,一大批新项目和停滞多年的项目乘势而上,形成了大发展、大建设的浓郁氛围。

  二是发展环境出现新改善。过去的一年,是嵊州发展环境大改善、大优化的一年。我们坚持强化企业服务,改革行政审批,打击歪风邪气,为发展提供了风清气正、快捷高效的优良环境。一年来,政府的服务在转优,企业的发展在变好,群众的素质在提高,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三是干部作风展现新风貌。过去的一年,是党员干部作风大提升、大改进的一年。实绩论英雄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陈规陋习得到摒弃,想办法的多了等靠要的少了,主动服务的多了、索拿卡要的少了,雷厉风行的多了、形式主义的少了。一年来,党员干部敢于更多地直面困难,更多地深入基层,更多地承担责任,更多地想出办法。

  四是区域地位有了新提高。有作为才有地位。过去的一年,是嵊州在区域竞争中发挥优势、争先进位的一年。我们很多工作引起外界关注,很多优势资源得到更好的宣传发挥。一年来,嵊州在周边地区中的地位在提高,一系列高规格的节会和活动在我们嵊州举办。

  同志们,奋斗造就辉煌,实干赢得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面对复杂困难的经济形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发展空间较少,经济发展要素支撑薄弱;城乡差别较大,城市化水平不高;社会管理压力较大,各类矛盾问题仍然处于多发态势;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标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认知存在误区,能力和作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期盼。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市发展阶段,今年仍然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需市场持续放缓,给我市跨越发展带来压力;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攻坚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对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区域竞合态势不断加强,各地纷纷打造竞争新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给我市跨越发展增添新难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早做谋划、从容应对;更要看到有利的一面,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将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有利于我们扩大内需、拓展市场,注入科学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省里顺应“稳中求进”的基调,主动把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由去年的8.5%下调至今年的8%,有利于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上,着力推进质量型、效益型增长。去年,我们逐步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了一些大企业、好项目落户嵊州;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投资得到实实在在提升;我们实施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一批多年未动的项目都乘势而上。这些都为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既要往最坏处准备,又要往最好处争取,越是困难当前,越要坚定信心。为此,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就是要抢抓机遇,在转型升级中掌握主动。危机中能不能逆势上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关键看转型好不好、快不快。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积聚了很好的平台和产业条件,已经具备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全市上下要敏锐地捕捉机遇,牢牢地抓住机遇,积极地创造机遇,努力在转型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就是要迎难而上,在突破制约中奋力前进。随着资源、能源等要素及空间、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剧,我们面临的发展壁垒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何突破制约、战胜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要改进作风,卷起袖子拼搏奋斗;我们要开拓创新,想尽办法营造新优势。我们只有把困难当作前进的动力,迎难而上干,一心一意干,持之以恒干,才能突破制约,才能创出辉煌。

  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就是要凝心聚力,在合力共创中实现目标。越是困难的环境,越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越是宏伟的目标,越是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省委提出“四个翻一番”的目标。嵊州要跨越,就要志存高远,充分调动激发干部、企业、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减少阻力,竭尽所能凝聚合力,共同为跨越发展想办法、做贡献。

  综合以上分析,常委会认为,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跨越发展的提升之年。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以“三争”深化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富民惠民为目标,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工业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三改一拆”任务,在此基础上争创跨越发展的加速度和新高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我们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是:开展“三争”深化年活动。“三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是市委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过去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开展这一活动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对此,今年要把这一活动继续坚持下去,进一步深化内涵、创新载体、强化责任,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争当“两个英雄”,夯实发展实力。着力打造一支能干出实绩的干部队伍和一支能做大实业的企业家队伍。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就是要把实绩量化、项目化,进一步深化完善“实绩”评价体系,用数据说话,让群众、企业评议。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引导和倒逼,用更多的指标体现绩效,在竞争比较中不断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

  ————争取“三气三力”,激发工作活力。态度决定成败,党员干部要始终以饱满的状态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蓬勃向上的朝气就是工作要主动,精神要饱满,事业要上进,待人要真诚。创业创新的底气就是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寻找新方法,谋求新突破。敢作敢为的胆气就是要敢于作为,但不乱作为;敢于动真碰硬,但不激化矛盾;敢于化解诉求,但坚守原则。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力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民主集中意识和综合决策能力,加大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力度,工作要率先垂范。乡镇部门的执行力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法制水平、大局协作意识和融合创新能力,加大分析判断、激励动员和指挥指导力度,工作要身先士卒。基层一线的落实力就是要进一步提升遵章守纪意识、消化领会能力和业务技能水平,加大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和群众工作力度,工作要扑在一线。

  ————争创“两畅环境”,增强发展竞争力。把准工作脉络,畅通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上下要通畅就是要下接地气,上接天线,对下顺应群众、企业的呼声,对上做顺绍兴、省甚至中央部委的工作。横向要顺畅就是除了部门之间的顺畅互动外,部门要加强周边地区的学习取经,内部各科室、岗位之间要精诚团结,无障碍协作。

三、2013年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2013年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切实把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突出工业强市,推动经济建设提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市之要,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调结构、促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1.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平台建设。高标准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浦口二期规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指标支持。切实创新加强投融资和空间拓展,加大政策处理力度,高效利用资金和土地指标,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加快引进和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区三塘区块市政配套二期和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专注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各富实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2.千方百计扩投资拓市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投资、拓市场作为工业强市的重大举措来抓。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大集中攻坚力度,加快推进一批、加速落户一批、加强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工业性投资突破100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积极开展嵊商回归工程,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各类参展力度,加快电子商务产业链管理平台建设。

  3.切实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领带产业争创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机制倒逼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倾斜。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集约节约发展理念。开展工业技改项目推进专项行动,制定重要设备投资规划,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突出创新驱动,开展“嵊智回归”工程,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

  4.深入推进企业素质提升。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企业体制改革,扎实做好“个转企”和小微企业上规模工作,完成“个转企”200家以上,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认真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积极实行股份制改造,力争完成企业股改50家,国内上市实现重大突破。引导支持企业引进现代管理模式,规范行业秩序,强化品牌意识和营销模式,做好新生代和第二代企业家的培训引导。

  5.打响现代服务业品牌。积极推进绍兴温泉城、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和福全山水旅游度假村项目建设,加大百丈飞瀑开发项目的招商,着力构建嵊州旅游业集群优势。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鹿山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优二兴三”工作,确保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6.着力营造现代农业优势。以绿城农业综合体、三界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和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突出农业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全力抓好“菜篮子”工程。

 

 

 

 

 

 

 

  (二)统筹兼顾促进城乡一体,推动城镇化发展提质

  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彰显城乡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城区更具魅力、集镇更具实力、村居更具活力。

  1.积极有序推进主城区建设。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大各类控制性、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力度,连片规划、连片开发,确保与总体规划衔接配套。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积极引进各类服务业态,加大核心区排水系统改造和南田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贸商城、企业总部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以城东综合体和曹娥江堤下中西段景观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东开发区产城一体发展,进一步完善商贸、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积极抓好老城区提升改造。实施社区建设工程,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狠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2.深入实施“强镇强村”战略。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提升中心镇管理水平,坚持全域谋划城镇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和生态美镇。深入推进“和美越乡”建设,积极开展“四大行动十大工程”,启动10个精品村、6个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深入实施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强对山区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强化“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理念,坚决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加强排污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和污染。进一步巩固推进“四边三化”“生态城市”“森林嵊州”“清洁家园”等一系列整治成果,形成长效机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4.全力打好“两场”攻坚战。打好“三改一拆”攻坚战,按照“四无”总体目标,实施“七先拆”,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健全控违拆违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打好整治城市交通拥堵攻坚战,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措施,科学规划路网结构,完成104国道7标段、罗小线改建、南马路桥等道路建设,启动公交新客运中心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着力缓解城市出行难等问题。

  (三)牢牢把握发展以人为本,推动社会管理提效

  民生体现民心,民心汇聚民力。要统筹兼顾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不断提升群众利益福祉、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1.促进民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为先,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构筑全覆盖的就业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加大弱势困难群体帮扶力度。

  2.注重民享,统筹兼顾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民参保。加快推进新医院和乡镇(街道)卫生院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养老服务和福利事业发展。加强保障房建设和管理。

  3.拓展民乐,多措并举推动文化繁荣。实施省级文明县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嵊州发展人人有责”的大局意识。全面推进越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深入实施越剧事业繁荣“六大工程”,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4.保障民安,全力以赴维护和谐稳定。积极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加强外来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益。深化平安法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治嵊州”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四)持之以恒改善公共服务,推动发展环境提优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抓环境就是抓机遇,就是抓发展。要以优良的政务环境、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打造嵊州发展的“金名片”。

  1.打造政府服务嵊州温度。按照“打造最热情、最温暖的服务氛围”的要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温暖贴心的服务。深化“进村入企”活动,完善“民情微群”“1890”热线等服务平台,加强帮助企业、帮助项目破难解困力度,积极通过现场协调、限时解决等措施,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帮助解决问题。

  2.打造项目审批嵊州速度。以“保姆式”服务的理念推动审批管理向审批服务转变。坚持“减字当头”,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前置条件和层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坚持“优字为要”,优化服务规范和标准,主动为企业、群众上门服务。坚持“治字为先”,推广并联审批、联合图审、多证联办等办法和“一站式集中”模式,加强对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3.打造要素保障嵊州力度。积极拓展空间,着力做好农转用报批、消化批而未供土地、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低丘缓坡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抓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强地方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的支持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抓好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差别化电价水价等工作。

  (五)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

  推进跨越发展,关键在党。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以跨越发展的工作要求为标杆,以全市人民的期望为目标,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加强思想建设,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理念引领发展。深入开展以“三解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十八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研究学习,广泛宣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五查一评”和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

  2.加强组织建设,以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气魄加快发展。深化“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在更高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结构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中层干部、乡镇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管理。鼓励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只要有利于嵊州发展,出于公心,要在机制上予以激励和保护。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年,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两个作用”,积极做好村级换届准备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启动“127海外英才计划”。

  3.加强作风建设,以立说立行、不折不扣的力度保障发展。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个严禁”,转文风改会风正话风,建立完善服务基层、服务民生、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深入推行“红黄”牌警示督办制度,加大行风效能监察力度;深入推行关键岗位跟踪督评制度,解决“中梗阻”问题;从严执行“五条禁令”,提升党员干部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坚决杜绝“好人主义”。

  4.加强廉政建设,以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环境促进发展。以落实新一轮惩防体系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村监委建设,促进党风政风和行业风气不断好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市委要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充分履行职能,实施党代表年会制度,增进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行政,发挥工青妇和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切实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下一代、老龄和老干部工作。

  同志们,嵊州是大家的嵊州,只有嵊州好,大家才会好。跨越发展这一历史重任选择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一定要以“建设幸福嵊州、舍我其谁”的大气魄,率先垂范,开拓进取,埋头苦干,让嵊州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把嵊州建设成为一个全市人民自豪的幸福之城。

 

 

 

 

 

 

 

政府工作报告

  在嵊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阮建尧

    (2013年3月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政府工作完成情况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增长10.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亿元,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139.2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9亿元,增长15.7%;自营出口15.8亿美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98元和14909元,分别增长10.6%和11.7%,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精品园4个,基本建成长乐、三界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粮食总产量17.1万吨,农业总产值增长3.2%,荣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称号,入围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实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工程,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次级范围,构建工业企业社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7.8亿元,增长8.7%;规模以上企业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分别提高27.6万元和2.9万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黏土砖瓦窑30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开展“个体转企业”和“规下升规上”工作,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优化企业上市扶持政策,1家企业上报中国证监会,2家企业进入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加强科技创新,新增省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51家,新增发明专利72件,组织125名专家教授与68家企业进行科技结对,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嵊州)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引进全省首家“火炬中心工作站”。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嵊州领带”入选省第二批产业集群示范区区域国际品牌创建试点名单,领带制品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新认定浙江省著名商标4件、名牌产品3只。加大建筑业“走出去”力度,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2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优二兴三”和“主辅分离”政策,成功举办浙江(嵊州)森林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3%和15.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二)推进有效投资力度加大。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完成工业性投资83.8亿元,增长17.1%;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1亿元、设备投资38.5亿元,占工业性投资比重分别提高3.7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雅戈尔新兴产业园、巴贝智慧科技、中国空分设备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嵊州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落地启动,嵊州市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形象显现,领带城物流中心五金电子汽配城基本结顶,绍兴温泉城二期建成8公里游步道,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攻坚力度,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104国道7标段顺利推进,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完成路基建设,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建,南山水库引水复线工程全面完成,曹娥江、黄泽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完成房地产投资24.7亿元,增长12.6%。大力实施浙(嵊)商回归工程,引进浙商回归项目资金14.7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13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1.2亿元。大力推进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三塘区块二期市政配套项目开工,雅戈尔大道全线通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新加坡陆道公司签订整体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4%和17.6%,创新融资平台运营机制和BT建设模式,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416亩,处置闲置用地506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611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2345亩,新增建设用地3280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完成各类供地3013亩。

  (三)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官河路与城中路、城西环岛等路口改造工程,城南核心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商检大楼、国贸商城、企业总部、新医院等工程顺利实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新改造用电线路290公里,改造农贸市场3.2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市场2个,新安装农村公路钢质波形护栏190公里,完成山区公路边沟改造100公里,新增和改善饮用水安全人口9.9万人,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万多户,建成村邮站463个,数字电视总体转换率达到98%。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四边三化”工作和“清洁家园”工程,改造城市旧住宅区3.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扎实推进“和美越乡”建设,整治130个省级待整治村和60个市级专项提升村,14个精品村和6个中心村建设初见成效。落实2000万元扶持资金实施一批山区发展项目。推进“森林嵊州”建设,全年植树21.4万株,新建村庄绿化带(点)12.1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强化节能减排,镇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关停重点污染企业15家,实施热电厂脱硫脱硝工程,基本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

  (四)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21.1亿元,基本完成十件惠民实事,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6.2万人,实现医疗保险业务并轨对接。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加强社会救助帮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512元和380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增长28.5%,完成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333户,新开工保障房782套,新增加养老床位860张。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剡溪小学、仙湖幼儿园建成投用,新改建农村幼儿园20个,市区公办初中小学招生实行“零择校”,“园安工程”、学生交通安保工程等工作不断推进,成功举办市“六运会”。开展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省级试点,新改建镇级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村卫生室15个。深入推进繁荣发展越剧事业“六大工程”,完成市越剧团改制,编排公演大型现代越剧《马寅初》,建成市图书馆甘霖、长乐、黄泽分馆。深化优生促进工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双百日”行动,实施“放心菜”工程,加强农村家宴规范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成市级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和大调解法律服务中心,深化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信访秩序进一步规范。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公平正义,大力整治违法建设、非法采砂行为,全年拆除违章建筑2.4万平方米,拆解采砂船57艘,关停洗轧砂场98个。推进“天网工程”建设,207个视频监控点建成投运。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市刑事发案率有所下降,破案绝对数上升14.7%。大力整治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第十年实现零增长。成功抵御台风“海葵”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国防征兵、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市志、妇女儿童、新闻、老龄、气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五)政府服务效能有效提升。积极推进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建成投运开发区行政审批分中心。全面推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大力开展项目攻坚集中行动。建立红黄牌警示督办和关键岗位跟踪督评制度,严格执行机关作风建设“五条禁令”,切实加强效能监察,追究效能责任20人。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全面实施“围墙保障”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依法行政不断深化,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提案128件。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持续推进,行政执法程序更加规范,行政复议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廉政惩防体系建设有效推进,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农村财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审批和监管,公务接待费用有所下降。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大平台建设进度缓慢,扩大有效投资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城乡人居环境还不尽人意;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社会管理创新面临新的考验;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效率效能和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在这里要特别作出说明的是,过去一年有部分工作没有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自营出口、工业性投资等指标没有完成预期增长目标;领带服饰家纺城和会展中心、绍兴温泉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未能达到目标进度。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已就此向大会作出书面说明,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意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科学估计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2013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发展的机遇也不少。根据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战略部署,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扎实推进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经济建设、以四大平台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乡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嵊州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力争超额完成这些预期目标。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嵊州跨越发展,必须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领作用,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72只,当年完成投资25.9亿元。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58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实现工业投资突破100亿元。加快推进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鹿山广场、嵊州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和嵊州市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房地产投资3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浙商回归等工作,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外资1亿美元。强化要素保障力度,全年争取新增建设用地3000亩,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完成各类供地3000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新增金融机构3家以上,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整合投融资平台,推进企业债券增发和私募债券发行工作,探索实施项目代建制,推动金融机构与项目对接。

  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机制倒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工业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个体转企业”和“规下升规上”工作,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机器换人”,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全年设备投资增长30%以上。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力争企业上市取得实质性突破。实施积极的内外贸政策,力争自营出口增长8%。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20家,举办第六届中国(嵊州)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化“三强”示范创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加快推进城区工业企业“优二兴三”,筹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突出四大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发展支撑

  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城南新区是推进嵊州跨越发展的四大平台,必须坚持政策向平台倾斜、要素向平台集中,不断提升四大平台的经济占比和质量水平,真正发挥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经济开发区要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拓展发展空间,加快项目投入,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要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推进浦口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工程和三塘区块市政配套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浦南大道延伸段等区内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成立城东社区,推进双塔路、一景路沿线“优二兴三”,动建城东商贸综合体和剡溪主题休闲公园。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抓住与新加坡陆道公司合作开发的机遇,强化产业、生态、人居融合理念,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企业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建成三界大桥及接线等一批重大工程。

  温泉旅游度假区要牢牢把握休闲小镇、度假胜地这一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区内项目建设,努力完成旅游业投资5亿元。加快绍兴温泉城建设,度假酒店、围棋主题会馆完成70%以上主体工程,其他地块的项目建设要全面推开。推进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工程量的30%。加强景区环境整治,加快内部道路及绿化工程,完善旅游标志标识体系,建成旅游示范村3个。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

  城南新区要按照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完成“三江六岸”城市规划设计,启动三江口城市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部分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向城南集中,国贸商城主体结顶,推动一批总部大楼加快建设,建成总部大楼广场。加快推进南马路桥、南田大桥、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工程,完成核心区块排水系统改造,上岛台地配套设施项目完成管道及路基工程,领带服饰家纺城和会展中心主体工程结顶。

  (三)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全面完成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和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动建104国道开发区浦口接线工程,推动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加快建设。启动37省道复线工程、104国道罗柱岙至黄泽湖头接线工程、嵊义线黄泥桥至甘霖接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并有实质性进展。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扎实推进黄泽江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长乐江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实施城区自来水和污水管网改造,筹建第三水厂。基本完成艇湖排涝站改造工程,启动城西排涝站建设。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动建220千伏甘北输变电等一批工程。

  加强城市建设改造。改善城区交通条件,完成爱湖头环岛改造工程,启动老城区至罗小线等城市道路内网贯通工程,动建新客运中心。有序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开展“控违拆违”专项行动,先行推进七类违法建筑拆除工作,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努力创建“三无”小区、社区(村)和乡镇(街道)。实施城区部分破旧厂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旧住宅区改造步伐,启动城中村改造。实施破旧地段、在建工程、卫生死角“围墙工程”,改造部分地段街景立面,切实整治一批背街里弄。加快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动建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推进鹿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完善城市“绿道系统”,加快城区亮化工程建设,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重视规划编制执行,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全覆盖,加强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推进数字化城管二期扩面工作,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作用。实施城市治堵五年行动计划,编制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谋划建设“慢行系统”,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切实缓解“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深化市容管理,完善“一把扫帚”城市保洁机制,建立扬尘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创建市容严管示范街,规范户外广告牌,加强市场周边及城区道路流动摊点管理,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启动争创省文明县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社区居委会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推进一批社区的业务用房改造。

  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大力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重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培育政策,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增强中心镇发展动力。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盘活资源、带动发展的重点项目,实施中心镇项目32只,完成投资3.3亿元以上。甘霖镇要重点启动小黄山文化公园商贸综合体建设;崇仁镇要全力动建镇级行政中心,推进环镇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长乐镇要启动江北核心区块基础设施工程、镇南工业区与福全山水旅游度假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三界镇要积极配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黄泽镇要重点实施世纪大道拆迁改造等项目。每个中心镇都要积极谋划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农民向中心镇集聚。开展“工业强镇”竞赛活动,发展中心镇实体经济,力争中心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美越乡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庄的培育,新发展规范化合作社10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万亩,5个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推进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完成标准农田补建1万亩,垦造耕地2000亩。加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全年整治山塘80座,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1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新建粮食功能区2.4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万亩,总产量达到17万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四边三化”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森林嵊州”建设,全年栽种各类树木7万株以上,完成通道绿化60公里,其中高速、国省道通道绿化20公里。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抚育森林4.5万亩。推进村庄绿化提升工程,争创一批省、绍兴市级森林城镇(村庄)。加强“五江一湖”水质监测,落实日常保洁制度,提升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水平,强化环保执法,确保南山湖水质保持在Ⅰ类水质,曹娥江、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新昌江水质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建成灰霾监测服务系统,加强重点区块工业废气治理,大气环境质量2级及以上天气达92%以上。做好十八都江、双溪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通源江、里东江、上东江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量的50%。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完善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电镀、印染、小铸造、小皮革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减排改造和整合关停工作,出台实施黄标车淘汰办法,巩固黏土砖瓦窑整顿关闭成果,实施嵊新污水处理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建成金庭、下王镇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崇仁镇和三界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全年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清洁家园”工程,推进4个新农村示范区块的建设,完成75个省“千万工程”待整治村和60个整治提升村的整治工作,新启动10个精品村和6个中心村建设,切实加强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积极创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强化村庄规划编制执行,全面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建设2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1个,有序推进金庭镇高山移民防灾减灾安置工程、长乐镇福全村农民公寓、三界镇茶场新村等宅基地置换区的建设。深入实施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安排2000万元资金扶持山区发展。

  (五)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实现全覆盖,农村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率达到85%。建立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发布及评价体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机制,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办案质量。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和创业就业培训3500人。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发放社会保障卡“一卡通”50万张,将4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化管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快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救助,继续实施慈善助学活动,实现孤儿低保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艇湖区块保障房主体结顶,新开工建设公租房780套。继续推进农房改造,全年完成改造建设2500户,其中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300户。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农村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认定,提高标准化学校创建率。稳妥调整学校布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抓好“园安工程”和学生交通安保工程。动建市重竞技训练馆,做好省运会承办赛事筹备工作,积极备战省市运动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举办中国民间越剧节,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推进农家书屋“三室一廊”等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启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成新医院土建工程,加快甘霖、浦口、谷来、北漳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改造。强化医技队伍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绩效管理,提升群众满意度。推进基层卫生服务规范化、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做好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防控工作。深化优生促进工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本文有删减”

  办好民生实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件惠民实事:一是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城市公共地下停车场1座,新增城市集中停车场8座,泊车位1000个以上,探索收费停车管理。二是加强交通秩序监管,强化残疾人营运车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冒充残疾人的非法营运行为。三是完善城乡一体公交网络,新建、改建公交港湾式停靠站10个,开通中心城区至五大集镇的公交线路。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推进社保扩面,新增各类参保人员4.7万人,其中新增医疗、工伤、生育保险2.3万人。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是加强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管理,推进家宴服务中心建设,乡村厨师健康检查和培训率达到90%以上。六是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建设,优化市区农贸市场布局,创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3个,筹建城南农贸市场,改造中心镇农贸市场,增加农民自产自销摊位。七是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完成改造3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2个,继续开展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八是推进城乡公路桥梁建设改造,完成县乡道大中修50公里,改造山区公路边沟50公里,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0公里,改造黄泽江桥等5座老旧桥梁。九是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20%以上。十是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开发区初级中学等一批教育设施建设。

  (六)突出依法从严治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一体化运行的警务巡逻管控模式,切实提高主动发现、动态防范、精确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快“天网工程”建设,新增200个视频监控、交通卡口监控设施,基本实现全市重点部位、主要道路、市际卡口全覆盖。强化打防控体系建设,保持对恶性刑事案件的高压态势,力争实现“命案”“五类”案件全破,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开展“黄赌毒”问题联合攻坚行动,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严厉打击村霸地霸等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发展环境、阻碍项目推进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好人好报、以德报德”教育,着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引导社会移风易俗,加快殡葬制度改革,抵制奢侈浪费、愚昧迷信等不良风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成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大巡查执法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毫不放松地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采萤石、砂石和非法生产行为,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确保安全生产三项指标“零增长”。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矫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机制,切实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有效保障新居民权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深化村监委规范化建设,做好村级财务“三年轮审”和“十村审计”工作,加快行政村撤并后的运行机制建设。加强信访工作,强化信访信息基层基础,探索信访事项公开评议等新方法,深化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约访制度,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深化“进村入企、破解矛盾”工作机制,完善市长热线、工业强市服务热线等服务新手段,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国防、民族、宗教、邮政、档案、气象、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

  各位代表!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确保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效能,提高各级政府的领导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加强行政干部法律教育,规范干部履职用权行为。坚决维护市委领导核心,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依法办事,规范用权,使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政府行为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历史的检验、群众的检验。

  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创新工作落实机制,推动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敢于正视困难,善于改革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有效化解一批企业、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

  强化效能意识,进一步提高高效办事的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政风会风,精减会议文件,推动部门协作,提高办事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网上集中率达到100%,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联审联批,特事特办。加强电子监察,严格效能问责,确保政令畅通。

  强化廉洁意识,进一步提高干净干事的能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完善惩防体系。严格执行关于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进一步降低“三公”经费支出,切实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

  各位代表!

  让我们在中共嵊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更统一的意志,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保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嵊州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2013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嵊州市统计局

  2013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据初步统计,我市实现生产总值396.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4023元,按年平均汇率(6.19元)折算,人均生产总值8727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5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29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7.52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65.8%和30.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51.1∶39.7,其中三产(服务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38.62亿元,增长2.8%;林业4.56亿元,增长5.1%;牧业10.42亿元,增长2.3%;渔业0.57亿元,增长-0.8%。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三界新有机农业园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各类省级农业园区26个。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万亩,粮食总产量17.06万吨,亩产达397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9.06万亩,蔬菜产量40.6万吨;油菜种植面积4.44万亩,油菜籽产量0.5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42万吨。全年生猪出栏41.17万头,家禽出栏161.7万羽,肉类总产量3.04万吨。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荒山荒地造林934公顷,更新造林30公顷,年末封山育林面积667公顷。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667公顷次,林木种苗育苗面积8824公顷,当年苗木产量1.62亿株。年末茶园面积12.07千公顷,全年茶叶产量1.99万吨。全年水利总投入5.15亿元。曹娥江治理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黄泽江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双溪江、十八都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完工验收;完成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综合整治病险山塘82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1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9.71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3%。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25.34亿元,增长3.2%,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79.4%。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64.24亿元,增长4.0%;机械电机90.56亿元,增长4.8%;电器厨具70.53亿元,增长-0.6%。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9.34亿元,增长8%,新产品产值率41.3%。嵊州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产值216.39亿元,占全市规上产值的52.8%。

  提质增效有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7.5亿元,增长2.5%;实现利税22.51亿元,其中利润9.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和8.1%。全年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0.66万元/亩,大于10万元/亩的有203家,占56.1%。亩均产值325.11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14万元/亩,大于500万/亩的有142家,占39.2%。单位能耗税收0.61万元/吨标准煤,其中大于1万元/吨标准煤的有234家。单位能耗产值18.49万元/吨标准煤,其中大于100万元/吨标准煤的有92家。

  大企业情况稳定。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7家,1亿~10亿元的有63家,10亿元以上的4家。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67.8%、77.7%和95.2%。全市44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221.1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7.40亿元,利税14.7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53.5%和65.5%。

  建筑业发展良好。建筑业企业资质二级晋升一级2家,三级晋升二级2家,三级核准9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外拓河南、江西、贵州等省外建筑市场,预计省外建筑业总产值占全部的近70%。加强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管理,共处理工资拖欠事件4件,清理拖欠工资约11万元,退取民工工资保证金82次共计380万元。获“越乡杯”优质工程14项,获绍兴市“兰花杯”优质工程奖5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年完成限额(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2.5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7.2亿元,增长10.9%;工业性投资97.29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投资61.3亿元,增长14.8%。全市工业投资项目共 437个,其中计划亿元以上项目30个,比上年多5个,共完成投资24.86亿元,同比增长79.0%;5000万元至亿元的项目81个,比上年多15个,共完成投资29.58亿元,同比增长29.4%;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326个,共完成投资42.85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5.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嵊州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2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3.9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2.8%和34.9%。

  房产投资出现回暖。受购房拉动,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8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78.22万平方米,增长37.3%,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104.68万平方米,增长83.4%;商品房竣工面积17.48万平方米,增长4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4.9万平方米,增长16.9%;销售额39.28亿元,增长25%。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全面实施“三改一拆”,全年共拆除面积11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87万平方米。实施医院路、官河路、东南路等地段的治堵改造工程,和爱湖头环岛改造。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试运行点已在春节前投入运行。年末城区道路长度255.06公里,面积352.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676公顷,绿地面积1473公顷;排水管道长度171.79公里。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提升“清洁家园”长效管理,组织各乡镇、街道清理重点地段,提高保洁劳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义务监督,在《今日嵊州》和嵊州电视台开辟曝光台。开展空心村改造,选择甘霖镇上路西等4个村试点先行,出台了《嵊州市空心村改造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启动22个试点村改造工作。三位一体打造“和美越乡”建设亮点,整治提升温泉度假区整体区块,建设4条精品带,推进75个省待整治村、6个中心村、6个历史文化村落、26个精品村、2个绍兴市级小康村的“五村并建”工程。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3亿元,同比增长15.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5.33亿元,增长15.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亿元,增长15.8%。据全市限上企业统计,汽车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额12.2亿元,增长47.3%,与之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1%。其他增长较快的有,中西药品类增长42%,金银珠宝类增长58%。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趋向稳定,分别同比下降1.1%和1.4%。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完成江滨市场、城西农贸市场、三界镇农贸市场、甘霖综合贸易市场等4家农贸市场的省文明示范市场创建。提升改造甘霖蛟镇农贸市场、开发区沿宅菜场。在主要农贸市场建立检测室。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54.1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中国领带城25.54亿元,成交额居首位,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江滨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22.89亿元和5.74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充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媒介,宣传推介嵊州。在上海、北京举办的《投资嵊州·共创未来》推介活动中,邀请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130家,多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8.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5万美元。

  对外贸易略有回落。全市进出口总额16.29亿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进口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自营出口15.22亿美元,同比下降4%。从商品结构看,领带服装出口7.9亿美元,电器厨具3.57亿美元,机械电机1.0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0.2%、-21.1%和-11.7%,其中领带服装占出口总额的51.9%。从出口国家(地区)看,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4.09亿美元和2.84亿美元,分别下降1.7%和10.9%;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别为8537万美元和7493万美元,分别增长2.7%和6.6%。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231.16公里,其中国道133.43公里(含上三、甬金高速),省道74.49公里,县道474.27公里,乡道349.23公里,专用道0.59公里,村道1199.15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1883.46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329.46公里,有铺装路面合计占全部公路里程的99.2%。年末客运线路156条,其中县内75条,客运车辆508辆,平均日发班车2260车次。道路货物营运车辆5597辆,20122吨。年末机动车培训驾校7家,教练523人,教学车辆540辆,全年培训学员1.7万人次。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总接待游客635.23万人次,同比增长35.9%,旅游总收入52.18亿元,增长3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28.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1.04亿元,分别增长36.2%和36.8%;接待入境游客6.61万人次,增长9.6%,旅游外汇收入1843万美元。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1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1380张,平均床位出租率62.2%。全市年末旅行社16家,其中三星级3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7.5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3亿元,分别增长11.4%和15.1%。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60.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主要税种看,营业税增长20.2%,企业所得税增长18.3%,增值税增长3.6%,个人所得税下降1.1%。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41亿元,增长13.3%。其中民生发展支出24.3亿元,重点支持“三农”全面发展,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事业,以及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金融存贷较快增长。新开商业银行1家,年末金融机构达14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62.78亿元,增长15.4%,当年增加61.4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67.23亿元,增长14.7%,增加34.43亿元。出台了《金融支持嵊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召开银企对接会,共有13家银行与77家企业对接,总授信金额37.4亿元,签约金额11.4亿元。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62.21亿元,增长20.7%,增速居绍兴市先列,当年增加贷款61.7亿元,比上年多增16.79亿元。年末小额贷款公司5家,成为金融业有益补充。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培育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创新型企业1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新增省农业科技企业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新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02项(包括新产品试制项目)。完成专利申请3036件,其中发明申请346件,万人专利申请指数为109.11,比上年增长34.4%。完成专利授权24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2件),比上年增长96.9%,万人专利授权指数为63.34,比上年增长132.6%。举办第六届电机展暨高交会,展会参观人数达3.5万余人次,直接成交额4700万元,达成意向近3.7亿元。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8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投资5273万元完成15项学校基本建设,新增学校建筑面积20625平方米、塑胶操场22633平方米、风雨操场3559平方米。全市普高上一批线555人,比上年增加22人;其中文科一人获省第50名、绍兴市第2名。中职教育推进家政服务人才培训工作,打响“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的做法,获副省长郑继伟的批示肯定。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乡文化繁荣发展。以还节于民的办节理念,举办第十二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市越剧团全年演出105场,嵊州越剧艺校组织演出40场,民营剧团演出2.1万场。出台《嵊州市戏迷角管理办法》,规范戏迷角活动与管理,对市区10个戏迷角进行挂牌。小黄山遗址、华堂王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市图书馆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年采购、分编各类新书7626种12985册。订阅报刊553种,发放借书证2233本,接待读者75115人次,外借各类图书152402册次。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年末卫生机构413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17个;卫生技术人员3329人,其中执业医师1187人,执业助理医师228人,注册护士1162人;实有床位数2311张。新医院项目完成主体土建工程。医院、卫生院门诊376.49万人次,市中医院开设冬令膏方门诊,成为医疗业务新的增长点。全年门诊收入4.13亿元,住院收入3.73亿元。及时应对H7N9疫情,我市4月份发现的1例确诊病例,已痊愈出院。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积极争创省体育强县(市),深入开展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建设,完成3300名公民的体质测试和2529名学生的游泳培训。一名学生获全国射箭锦标赛冠军,并入选国家射箭一队;两名学生在全运会上分获游泳和皮划艇项目金牌,占了绍兴市在全运会上金牌数的一半,被绍兴市政府评为全运会贡献单位。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加强废水排放在线监控建设,提升企业的在线监测水平。推进刷卡排污系统建设,实现排放浓度和总量双控制。开展行业整治,关停电镀企业8家,提升整治4家;整治制革企业2家;关停造纸企业4家;停产整改印染企业4家。完成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包括PM2.5监测项目)。

  节能降耗常抓不懈。规上工业节能较好,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4.1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1.36%,单位产值能耗0.06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降低4.98%;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6.5%,比绍兴市平均水平(7.6%)低1.1个百分点,降幅居绍兴市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26.66万吨,同比上升0.41%,其中电煤(发电厂用煤)20.36吨,同比增长1.49%;非电煤6.3吨,同比下降2.93%。用电增长较快。全社会用电量20.95亿度,同比增长10.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4.5亿度,同比增长16%;工业用电量13.9亿度,增长8%。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降低率为-2%,对节能目标的完成不利。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395起,同比下降4.13%,死亡79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1人的97.5%,同比下降2.47%,直接经济损失238.12万元,同比下降0.6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1起,同比下降1.26%,死亡75人,同比下降2.6%,直接经济损失126.12万元,同比下降1.26%;工矿企业事故4起,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112万元,同比均持平。没有发生一次较大事故。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26.31万户,户籍总人口7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6.5%;男性人口37.74万人,女性人口35.6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4%和48.6%。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年出生4907人,人口出生率为6.68‰;死亡5476人,人口死亡率为7.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8‰。出生人口中计划内4666人,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09%。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85元,同比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22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48元,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453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70平方米。

  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在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的同时,开设“网上人才市场”;组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全市引进人才总数4762人,完成101.3%;其中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51人,完成108%。外智引进项目完成3项,完成100%。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共计1565人,其中培养新技师241人。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举办各类招聘会、洽谈会、校企合作对接会、省外劳务协作、“招工流动车”等活动共计39场次。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1723人,其中转移就业和创业就业培训4117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725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101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720人,完成136.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40人,完成132.7%;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35人,完成136.3%,城镇登记失业率2.92%,控制在省、绍兴市要求的3%之内。

  社会保障能力提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22.81万人,新增2.6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5.6%;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26万人,新增1.4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工伤保险总参保21.11万人,新增0.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9%;生育保险总参保11.61万人,新增0.7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2%。全年发放新一代社会保障卡52.29万张,累计发放近70万张实现全民发放。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年末各类养老机构66家,床位5533张,在院老人2323人。组建第一家社会办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养老开辟了新的模式。全市有在册低保6307户9245人,困难家庭1578户4064人,全年新增低保家庭584户846人,取消975户1845人。全市共有孤儿72人,其中集中供养10名,社会散居孤儿62名。办理结婚登记5926对,离婚登记1641对,补发结婚证1564对,补发离婚证79人,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9827份。对全市67家福利企业开展了联合专项检查,注销资格9家,保留资格1家,限期整改23家,通过资格认定34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