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建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1995年12月6日,撤县设市。2002年,设4街道、11镇、6乡,面积1784.43平方公里,人口737327人,建城区面积1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6.36万人,城市化水平34.5%。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区。
一
嵊州位于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
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15种。其中,硅藻土、黄沙、萤石(又名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型矿藏。萤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公里。花岗岩资源总体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属盆地低山。东部四明山脉,是嵊州与上虞、余姚、奉化、新昌等市县的界山,剡溪和甬江的分水岭;南部属大盘山脉,自南向北伸入境内;会稽山脉在西部和北部,为浦阳江和剡溪的分水岭,龙头顶是嵊州与绍兴县、诸暨市的界山。中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嵊新盆地,分布在沿江两岸,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4.71%。
嵊州属曹娥江水系,自澄潭江与长乐江汇流口至三界镇下市头的剡溪,是境内主要河道,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及盆地小气候特性。主要特点是湿润多雨,日照适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气温暖冷宜人,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总体气候条件优越,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但受冷暖空气交替和复杂地形影响,天气变化剧烈,故灾害性天气频繁。年均降水量1405.6亳米,平均年水资源量达12.98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60立方米,年亩均耕地2937立方米。河流多属山溪性,水的自净作用较好,南山水库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国家规定的Ⅰ类标准。总体水质尚可,但新昌江水质污染严重。
二
嵊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相传夏禹治水止于了溪(今剡溪),曾亲自执斧率众劈开嶀山、嵊山,泄了溪之洪,改善生存环境。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秦国。秦置县。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郡,传说派人于今城隍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钦点坑名为剡坑。
据《剡录》引梁载言《十道志》曰:“谶曰:‘两火一刀可以逃。’……故剡称福地。”意思是说,剡地多山,可以避难。从东汉末年起,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多年战乱。东晋琅琊王司马睿为避北方之乱,率族渡过长江,移镇建邺(今南京),到南方创立基业,史称“从睿南渡者百族”。居住在琅琊国临沂县的王羲之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据传,南迁“首创其议”的还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来嵊著名的有王羲之徙居金庭,许询结庐济渡,戴逵隐居逵溪,谢灵运于剡溪口修置别业。最典型的是王羲之。东晋初,朝廷鼓励北方士族在南方购置田产,王羲之置有山阴、上虞、剡县多处田产,其中剡之金庭分给六子王操之经营,世代生息,王羲之成为金庭王氏始祖,至今最小辈已是第五十九世孙。
继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长期动荡后,从唐末经五代十国至北宋、南宋,北方又陷入长期战乱。许多北方人逃到嵊地,定居下来。人口增长是衡量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32578户,按乾隆五十六年(1791)55324户334787人,每户6.05人标准算,有197000多人。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46282户,有280000多人。从1011至1290年,179年时间增加近9万人,而从1290至1791年,501年时间只增加5万人。现在甘霖的孔村、上沙地、下沙地、冯家潭、宅根、西叶家,谷来的竿竹山,仙岩的仁村,三界的杜家山、桥墩等村庄,都形成在北宋、南宋时期。因此,在北方社会动荡时,许多北方人在嵊定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资金,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道光元年(1821)增至64107户427409人。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农村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民国37(1948)为379528人,比道光元年减少4万多人。
1949年5月22日,嵊县解放。经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建设,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近1倍,年均增8.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刮起生产高指标的“浮夸风”和经济上“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导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1961年,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1953年的水平,年均递减4.2%。1962年起,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本建设,缩短重工业战线,加强农业,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回升。“文化大革命”时期,嵊县是“重灾区”,生产发展缓慢,前五年的工业总产值低于1960年的水平,财政连续四年减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僵化的经济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6年,完善承包制。2000年,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土地承包权延长到30年。在稳定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行“两田制”(口粮田和责任田分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至2001年,取消粮食定购,实行农产品购销市场化。农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3.37亿元增至2002年的19.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5%,走在绍兴市前列。
1978年后,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民企业不断壮大,集体企业迅速发展,乡镇工业突飞猛进。1985年末,有工业企业2585家,年工业总产值4886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9.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实行承包制,形成“纵向包到底,横向包到边”的经济责任制,利润和工业产值增长较快。但由于承包制没有处理好权、责、利三者关系,出现包盈不包亏和潜亏。1992年起,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7年底,开始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1年实施劳动关系置换。经过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由以轻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技术密集型、经济外向型、科工贸一体化、工业门类较为齐全、重工业有相当基础的轻型结构工业体系转变,形成领带服饰、纺织服装、机械五金、电气机械及器材、厨具、制药化工、矿产建材、造纸印刷、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十大门类。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2500余家、4.8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084家、216.67亿元。但企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还没有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和上市公司。从纵向看,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490万元,1985年49805万元,而2002年达到901528万元,比1978年增长50倍,比1985年增长17倍。与绍兴市其他县(市、区)相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第二产业发展较慢。2002年,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新昌县、嵊州市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97327、168274、81563、44582、39159万千瓦时,客观反映了工业发展状况。
三
嵊州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既是长江三角洲最繁华的沪杭甬经济发展带和浙江两小时经济循环圈,又是浙江中部和东部的陆上交通枢纽,上三高速、104国道、甬金高速贯穿全境,3小时即达上海,1小时可抵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北仑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理念,形成“善待外来者,支持创业者,优待投资者”的良好投资环境。实行优惠制、绿卡制、代办制、税后无费制和有组织检查制。1994年,建立省级嵊州经济开发区。2002年,工业园区工业性投资占全市的93.5%,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嵊州是全国闻名的“茶叶之乡”、“果蔬之乡”、“竹编之乡”、“木兰之乡”和“领带之乡”。2002年,名茶产值达2.9亿元,是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全国最大的珠茶出口加工基地和全国园艺(茶叶)产品出口示范区,占全国珠茶出口的60%,越乡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区。盛产香榧、桃形李、柑橘、黄花梨、桃子、花生、青梅等。嵊州竹编被誉为“工艺明珠、东方珍品”,竹编《山鹰》作为中国政府对外交往的珍贵礼品而被美国白宫收藏,《沧海还珠》是浙江省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赠送的唯一礼品。木兰种植面积为全省第二,红运玉兰、飞黄玉兰等8个玉兰新品种被国家列入新品种保护目录。嵊州还是全国第二大雪松种植基地,有全省最大的中国百年桂花园。花卉苗木发展迅猛,2002年达4428公顷,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领带等产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已具规模,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小企业、大行业,小个体、大群体”的格局。嵊州市被省政府命名为“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全市有领带服饰企业1000多家,年产领带2.5亿多条,占全国产量的80%,世界的30%。电机、厨房用具、电声等产业已成为嵊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各类电机及其配套件生产企业近千家,年产微电机2000万台以上,已开发生产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电器;拥有厨房用具企业270多家,年生产能力近400万台,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拥有电声企业250多家,扬声器配件年生产能力达30多亿只,是亚洲最大的扬声器配件生产基地。
四
嵊州多佳山秀水,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北方士族多慕剡中僻静和山水之胜而来游憩、定居。东晋十八高僧和十八名士或居或游,王羲之晚年爱慕剡中山水而隐居终老此地,谢灵运写下《山居赋》和许多咏剡诗,李白、杜甫、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和贤士名流曾入剡览胜,留下了不少咏剡佳句和访剡遗迹。嵊州是浙江“唐诗之路”旅游线上独具魅力的重要景地,还拥有南山湖、百丈飞瀑两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正在开发建设中的“王羲之故居”、“崇仁古镇”等旅游景区。
嵊州以越剧之乡著称。越剧产生于民间,由清咸丰年间流行于剡溪两岸的落地唱书演变而成,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嵊州人,人人都能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1962年建成的越剧之家、1990年建成的越剧博物馆、2002年建成的越剧艺术中心,是全国越剧艺人聚会的场所,也是越剧演员的培训基地。市越剧团曾多次赴港、晋京、进沪演出,闻名于海内外。越剧生存于市场,市场经济促进越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越剧产业。2002年有1个专业剧团、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2500余人。
嵊州是全国闻名的围棋之乡。明、清之际,民间已有围棋活动。清末和抗日战争时期,崇仁棋手沈守庚和裘忱法赴杭打擂获胜。1990年第三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循环圈比赛和1999年、2000年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围棋棋王赛及2002年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新湖主场巴贝专场比赛在嵊举行,陈祖德、聂卫平、钱宇平、刘小光、马晓春、俞斌、汪见虹九段和韩国棋手李昌镐参加比赛和活动。1990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围棋之乡。2002年,有省级业余围棋学校1所,围棋爱好者近10万人。
嵊州人文荟萃。历代有进士151位。有张嵊平叛、喻安性澳门退倭,有裘甫、仇道人起义。近现代著名人物有辛亥志士竺绍康、王金发等,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医学专家沈克非,水利专家宋希尚,地理学家丁谦,机械工业专家支秉渊,实业家袁涤庵,山水画家郑午昌,音乐家任光,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理论家邢贲思,航空博士袁绍文,两院院士沈寅初、吴有生、吴常信、张弥曼、邢球痕、丁仲礼、童晓光,围棋国手马晓春,琵琶皇后章红艳,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
五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职工年平均工资,1978年为569元,1985年为1035元,而2002年增加到14602元,比1985年增加13倍。农民人均年收入,1978年为166.62元,1985年为469元,而2002年增加到4951元,比1985年增加9.5倍。1985年,城乡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73元,比1978年增加2.2倍;2002年6654元,比1985年增加23.3倍。生活用电量,1978年为414万千瓦时,1985年为1621万千瓦时,而2002年增加到10287万千瓦时,比1985年增加5.3倍。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档消费品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老三样”(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向90年代初期的“新三样”(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转变。1995年,嵊州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小康县(市)。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9.07平方米增加到2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7.5平方米增加到58.6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农村居民分别拥有彩电156台和104台、冰箱100台和36台、洗衣机100台和42台、空调74台和13台、家用电脑10台和2台、摩托车37辆和32辆、电话机104部和93部、移动电话80部和65部,私人轿车开始出现,并且发展较快。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均有较大发展。解放前夕,仅有中学3所、小学438所。1985年,中学增至76所,小学753所。1984年,成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1年,省高考文理科“状元”花落嵊州。2002年成为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市,教育投入30191.2万元,比1986年增加22.89倍。市内各级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实施科研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为经济建设服务。1978至1985年,有167项(次)科技成果获奖,1986至2002年,有324项科技成果获奖。1985年末,有病床941张,每千人中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83人,2002年,病床1742张,每千人中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人。国家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嵊州市“全国‘九五’期间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电视、电影、广播等遍及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活跃。1949至1985年,有4名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1986至2002年,有8名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
六
新世纪的嵊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扬“团结、自强、拼搏、争先”的嵊州精神,不断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