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州市志(1986-2002)
第一编 建置

发布日期:2014-07-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1992年5月,实施撤区扩镇并乡,乡镇由66个调整为28个,并撤销了11个区公所。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嵊县撤县设市。12月6日,举行嵊 州市成立仪式。2001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由28个乡镇调整为17个乡镇和4个街道。2002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底的2.14平方公里扩建到15.3平方公里。1986年以来的建置和行政区划变动,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扩大了城镇规模,增强了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行政效能。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撤县设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嵊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较快,工业发展迅速,交通通讯发达,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已具规模,比照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设市标准,嵊县已达到设市要求。1992年12月10日,县政府向绍兴市政府上报《关于要求撤销嵊县建立嵊州市的请示》,陈述嵊县撤县建市的条件,提出撤县建市对嵊县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上报的还有《关于要求将嵊县更名为嵊州市的请示》,提出更名为嵊州有历史依据。据《剡录》载:“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以剡县立嵊州及剡城县。”嵊州之名易被县内外人士接受,也有其他单名县改市称“州”的先例,名实相符。请绍兴市政府审定呈省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1993年5月,国务院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作了调整。是年12月,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来嵊考察撤县设市申报准备情况。1994年3月,县政府向绍兴市政府报送《关于再次要求撤销嵊县设立嵊州市的请示》,绍兴市政府于同月转报省政府。8月,省政府向国务院报去《关于要求撤销嵊县设立嵊州市的请示》,并附浙江省嵊县设市指标情况表等附件。
  1995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以民行批(1995)58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嵊县,设立嵊州市(县级),以原嵊县的行政区域为嵊州市的行政区域。”1995年9月8日,省政府发出(1995)163号《关于撤销嵊县设立嵊州市的通知》:“一、撤销嵊县,设立嵊州市(县级),以原嵊县的行政区域为嵊州市行政区域。二、嵊县撤县设市后,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原来的计划、财政体制不变,行政管理委托绍兴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5年11月28日,县人大常委会决定12月6日在城关镇举行撤县设市庆典。12月6日起,中国共产党嵊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党嵊州市委员会,嵊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改称嵊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嵊县人民政府改称嵊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县委员会改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凡地名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公章名称中涉及“嵊县”的,一律改为“嵊州市”。
  第二节境域勘界
  市境与奉化市、余姚市、新昌县、东阳市、诸暨市、绍兴县、上虞市相邻。1986至1996年,边界无变动。边界线长357.57公里,涉及20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绝大部分属山地界线,因历史和行政管辖变化等原因,边界争议不断。
  1996年11月,嵊州市被确定为绍兴市县界线勘定试点县(市)之一,率先进行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市成立勘界工作领导小组,边界线所涉及的镇(乡)和村配备专职联络员。
  勘界工作本着“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原则,查阅大量土地、林业权属资料,按照核定法定线、勘定习惯线、解决争议线的总体要求,进行实地踏勘、走访调查和取证,对所获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主张线。对有争议的地方,则以土地详查资料和森林资源普查资料为基础,按《浙江省勘定行政区划界线技术规定》,协议确定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经双方认定后,将勘定的边界线标绘制在1∶1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形成协议线。主张线和协议线经市勘界领导小组和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后,报绍兴市勘界工作领导小组核定。
  至2000年12月底,357.57公里的行政区域界线实现全线贯通,接边率达100%,埋设界桩37个,其中嵊州与东阳市界线约73.37公里,与奉化市界线约22公里,与余姚市界线约31公里,与绍兴县界线约50公里,与诸暨市界线约43.9公里,与上虞市界线约59.9公里,与新昌县界线约77.4公里。在南京军区测绘大队的帮助下,完成边界线测绘工作。通过勘界,解决了与新昌县边界中因黄泽江常年流水冲击、江河移位导致原界线位置模糊和贵门乡杳溪村与东阳市宅口乡羊角坪村现实管辖与历史权属不符等边界争议问题。
  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 撤区扩镇并乡
  1986年初,县辖11个区、55个乡、11个镇、21个居委会、1153个村委会。8月,浦口乡、开元乡改制为浦口镇、开元镇。1987年,富润乡改制为富润镇。1991年底,县辖11个区、52个乡、14个镇。1992年,县政府根据有利于区域化规模经济形成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应考虑历史习惯和人民生产生活方便等因素,制定重点在扩镇,以及以乡镇为单位整个撤并、不拆村等原则的撤区扩镇并乡方案。
  1992年5月,浙江省民政厅民基字(1992)411号《关于嵊县撤区扩镇并乡方案的批复》:经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一、撤销嵊县的甘霖区、长乐区、石璜区、崇仁区、临城区、黄泽区、上东区、三界区、南山区、北山区、里东区等11个区公所。二、嵊县原辖66个乡镇,其中镇14个、乡52个。扩镇并乡后调整为28个乡镇,其中17个镇、11个乡。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县实行镇乡管村(居委会)体制,行政区划为:
  城关镇,新市乡、新明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划归,面积128.89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27个、居委会22个,39006户,917个村民小组,120317人,其中非农人口35240人。镇政府驻城关镇医院路34号。
  三塘乡,面积18.68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6个,3010户,118个村民小组,9799人,其中非农人口171人。乡政府驻花田村。
  浦口镇,四明乡划归,面积68.65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5个、居委会1个,10064户,281个村民小组,32602人,其中非农人口751人。镇政府驻浦口镇文化路2号。
  仙岩镇,仙岩乡、幸福乡合并而成,面积65.83平方公里,辖村委会40个,5836户,196个村民小组,18714人,其中非农人口290人。镇政府驻仙岩村。
  甘霖镇,剡北乡、蛟镇乡、普义乡划归,面积61.63平方公里,辖村委会81个、居委会1个,16357户,402个村民小组,人口49040人,其中非农人口2656人。镇政府驻甘霖镇横三亩路2号。
  博济镇,面积38.17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7个,8167户,224个村民小组,23593人,其中非农人口789人。镇政府驻建明村。
  苍岩镇,中南乡、毫石乡合并新建,面积59.33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6个,6844户,229个村民小组,20150人,其中非农人口477人。镇政府驻苍岩四村。
  长乐镇,方口乡、太平乡、大昆乡划归,面积125.60平方公里,辖村委会67个、居委会1个,15362户,555个村民小组,人口43412人,其中非农人口3786人。镇政府驻长乐镇后街16号。
  绿溪乡,面积38.38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2个,3933户,90个村民小组,12265人,其中非农人口172人。乡政府驻水竹村。
  开元镇,剡源乡划归,面积40.87平方公里,辖村委会27个、居委会1个,7090户,217个村民小组,20546人,其中非农人口1369人。镇政府驻开元人民东路3号。
  广利乡,面积29.62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0个,5354户,206个村民小组,15147人,其中非农人口229人。乡政府驻湖村桥村。
  崇仁镇,春联乡、升高乡、民胜乡划归,面积107.57平方公里,辖村委会73个、居委会2个,18605户,606个村民小组,54953人,其中非农人口3392人。镇政府驻崇仁镇新街西路。
  富润镇,面积42.44平方公里,辖村委会26个、居委会1个,7776户,259个村民小组,22384人,其中非农人口499人。镇政府驻富润镇溪中路22号。
  石璜镇,镇基乡划归,面积62.39平方公里,辖村委会54个、居委会1个,10066户,334个村民小组,29997人,其中非农人口1649人。镇政府驻石璜镇东路25号。
  雅璜乡,面积26.63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1个,1503户,51个村民小组,4512人,其中非农人口75人。乡政府驻雅璜村。
  通源乡,面积44.18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3个,2214户,72个村民小组,6709人,其中非农人口62人。乡政府驻岗下村。
  三界镇,江东乡、三合乡、福源乡划归,面积103.34平方公里,辖村委会69个、居委会1个,11462户,381个村民小组,40004人,其中非农人口2763人。镇政府驻三界镇山园路。
  下王镇,和平乡、卮山乡划归,面积89.5平方公里,辖村委会42个,4951户,167个村民小组,16277人,其中非农人口526人。镇政府驻下王村。
  友谊乡,西杜乡划归,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村委会20个,4218户,149个村民小组,14420人,其中非农人口252人。乡政府驻陈村。
  蒋镇乡,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4个,3166户,120个村民小组,10987人,其中非农人口225人。乡政府驻蒋镇村。
  黄泽镇,明溪乡、灵山乡、明山乡划归,面积95.76平方公里,辖村委会54个、居委会1个,13775户,403个村民小组,46497人,其中非农人口2648人。镇政府驻黄泽镇大桥路2号。
  北漳镇,小柏乡、东坑乡划归,面积89.13平方公里,辖村委会45个,6788户,250个村民小组,21656人,其中非农人口652人。镇政府驻北漳镇东路19号。
  金庭镇,金山乡、金庭乡合并新建,面积72.52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6个,9131户,324个村民小组,29412人,其中非农人口590人。镇政府驻下任村。
  贵门乡,新山乡、横山乡、玠溪乡合并新建,面积62.05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3个,3934户,117个村民小组,12252人,其中非农人口405人。乡政府驻贵门村。
  里南乡,平山乡、汉溪乡、奖山乡合并新建,面积84.4平方公里,辖村委会45个,4877户,208个村民小组,15399人,其中非农人口227人。乡政府驻下叶村。
  谷来镇,显潭乡、吕岙乡划归,面积103.68平方公里。辖村委会63个,8610户,278个村民小组,29976人,其中非农人口1395人。镇政府驻谷来镇振兴路17号。
  王院乡,面积31.89平方公里,辖村委会19个,2066户,89个村民小组,6404人。其中非农人口82人。乡政府驻王院村。
  竹溪乡,面积28.85平方公里,辖村委会9个,1408户,54个村民小组,4617人,其中非农人口57人。乡政府驻竹溪村。
  1993年10月,蒋镇乡经省政府批准建制为镇,名蒋镇。
  第二节 行政区划调整
  1995年撤县设市后,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一些乡镇行政区划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效能,按照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突出重点培育中心集镇和确保稳定的原则,2001年10月,市政府向绍兴市政府上报《关于要求调整乡镇行政区域的请示》。根据绍政发[2001]124号转发省政府《关于嵊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精神,2001年12月3日,市政府公布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撤销博济镇、苍岩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甘霖镇合并,设立新的甘霖镇;撤销开元镇、绿溪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长乐镇合并,设立新的长乐镇;撤销富润镇、广利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崇仁镇合并,设立新的崇仁镇;撤销蒋镇、友谊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三界镇合并,设立新的三界镇;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嵊州市政府直辖,设置三江、鹿山、剡湖、浦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11个镇、6个乡和4个街道。
  第三节 行政村和居委会
  1986年初,有村委会1153个,居委会21个。
  1987年,富润镇、开元镇、浦口镇建立居民委员会。
  1988年4月,方口乡下珠溪村石佛桥自然村,从上珠溪村划出建立石佛桥村委会。
  1989年2月,城关镇新北居委会划出部分居民区设立艇北居民委员会。
  1991年7月,城关镇城东居委会划分为相公殿、东桥路、城东居委会;城北居委会划出部分居民区建立官河路居委会;城南居委会划分为龙会、桥南居委会;新北居委会划出部分居民区建立环城北路居委会。原石璜镇居委会更名为石璜镇大晒场居委会。
  1992年8月,蒋镇乡、谷来镇、博济镇分别建立蒋镇、谷来镇、博济镇居民委员会。
  1993年2月,城关镇撤销东圃、北郊村委会建制,建立东圃、北郊居民委员会。
  1994年11月,城关镇撤销东南、仙人坑、艇湖村委会建制,建立东南、仙人坑、艇湖居民委员会;新建城北、中兴居民委员会;东桥路居民委员会更名为湖东居委会。
  1995年7月,城关镇新建江滨居民委员会。设立嵊州市时,全市有1148个村民委员会、43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8月,下王镇里财湖村与小溪村合并,建立小溪村委会。
  2002年11月,在市区街道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村)进行调整。剡湖街道的28个居民委员会进行调整,建立东浦、相公殿、北郊、越秀、新北、白莲堂、龙会、江滨、城隍坊、工农、艇湖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2年底,有村委会1145个,居民区31个。

 

  第三章 市 区
  市区位于市境中南部,东与黄泽镇相邻,南与新昌县交界,西南毗甘霖镇,西连崇仁镇,北接仙岩镇、下王镇。新昌江、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在市区交汇后注入剡溪。104国道、上(虞)三(门)高速公路、37省道和在建的甬(宁波)金(华)高速公路贯穿其中。
  1986年初,市区范围内设城关镇和临城区(除仙岩镇外)的9个乡,面积216.22平方公里,有179个行政村、14个居民区,42392户,148761人。1992年5月,撤销临城区,将新市乡、新明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城关镇面积128.89平方公里,辖127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39874户,123024人。四明乡并入浦口镇,面积68.65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10102户,32605人。三塘乡不变。2001年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其行政区域作为市区由市政府直辖,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2002年底,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2.12%。有170个行政村、17个社区。有70326户,196585人,分别占全市的26.49%和26.66%。国内生产总值19.21亿元,占全市21.31 %。
  2002年底,建成区面积达15.3平方公里,人口16.36万人。有宽20米以上道路35条,道路总长125.53公里,有10层以上高楼16幢,路灯4248盏。绿化面积476公顷,绿化覆盖率31.11%,人均绿地面积7.4平方米。防洪堤总长28.54公里,其中百年一遇标准的12.04公里。开通公交线8路,车辆73辆,营运线路网总长61公里;客运出租车208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六夹岙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新增垃圾消化能力250吨/日。有各类工业企业1150家、商业网点4780家。
  第一节 剡湖街道
  建置环境
  剡湖街道位于嵊州市区中北部,是市政府驻地。东至剡溪和浦口街道相邻,南至长乐江与三江街道接壤,西同鹿山街道、崇仁镇相连,北与仙岩镇毗邻。长乐江和澄潭江、黄泽江分别在南部和东部汇流注入剡溪。上三高速和104国道穿境而过。
  剡湖街道由1992年“撤扩并”前的城关镇(以下简称老城区)和城溪乡组成。老城区东汉开始即为剡县(今嵊州)县治。五代时曾称赡都镇。宋称剡镇。元代,县城设坊、隅。明、清沿用元制。清宣统二年(1910)称城区。民国18年(1929)与游孝、雨钱两区合并为第一区。21年分设7镇。23年合并为城东、城西两镇。35年两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年5月改称城关镇。1958年为城区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59年恢复城关镇建制。
  1992年5月,中爱、新明、城溪、城郊、新联、新市乡和老城关镇合并为城关镇。土地总面积128.89平方公里,辖22个居委会,127个行政村,123024人。
  2001年12月,老城区(除东南社区外)27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和原城溪乡19个行政村组成为剡湖街道。因20世纪70年代治理长乐江、剡溪,城关段向南另辟新江,老江道改成内湖称剡湖,为体现嵊州山、水特色,故命名为剡湖街道。
  老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嵊新盆地中心,地势平坦,东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城北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带。公路两侧和剡溪沿岸何家、竹山、八里洋等村系冲积平地。因集雨面积大、渠道小、排洪难,逢汛潮期内涝成灾。风火岗、南山塘、挂锣等村存在山体滑坡的地质灾害隐患。全年无霜期230天,年平均气温16.5℃,雨量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有小(二)型水库5座,库容18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9公顷;小(三)型水库25座,库容82.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70公顷。1978年在何家村地段将剡溪截弯取直,开挖长2300米的何家防洪工程,减轻市区防洪压力。城溪片的禹溪、竹山村,地处曹娥江边,早在1986年就有黄砂开采,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2000年5月在剡溪艇湖段建成总装机1500千瓦的充水式橡皮坝艇湖水利枢纽,挡水坝以上形成面积120公顷、正常蓄水量35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长乐江回水至象鼻山下,澄潭江回水至下南田村,可改善城市水环境,发展水利旅游和水力发电,解决自来水厂低水位引水困难。
  人文历史
  老城区历史悠久,多名胜古迹和传说。1982至1985年,城隍山发掘了一批古墓葬群,有西汉、东汉、西晋土坑墓和砖室墓,并出土了一批陶瓷器皿和铜铁器鼎。
  相传昔有猎士陈惠度射鹿于此。鹿孕而生,即产,以舌舐其子,子干而母死。陈惠度悔弃弓矢,投惠安寺为僧,山因此名鹿胎山。老城区内旧有戴颙墓、戴仲若听鹂处、访戴亭、子猷桥、应天塔、罗星亭、星子峰亭、城隍山、唐代铁佛寺等古迹。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罗星亭。
  艇湖村西原有子猷桥。传为晋王子猷从山阴雪夜泛舟至剡访戴逵,舟至艇湖,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耶!”后世传为千古美谈。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即出于此。
  古建筑“双井”在西后街双井头弄,条石砌壁,井圈侧镌“嘉靖十八年”,现全貌尚在。另有剡坑、王十朋读书处等遗址。
  自建县治后即筑有城墙。因临溪历代常遭洪患,屡建屡毁。元时仅存五城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御倭寇,知县吴三畏按故址临溪跨山筑城,高2丈,宽1丈余,周围1300多丈,条石垒砌,辟有四门,门上有城楼,外有瓮城。清代,城墙曾多次修建。民国初年,各城楼均已倒塌。民国24年(1935)增开“襟带门”。27年拆除沿山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方便城内外交通,新开解放门。1959年拆除自东门经襟带门、北门至百道岭的城墙,移建于东门外自建设门(新辟)至老东桥头,作防洪墙,与东圃堤相接。现存老城墙自西后街西端经西门、化龙门、南门、解放门至建设门,全长1032米左右,中有间断,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文化广场南一段重修。
  传说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将了溪村改名为禹溪村,建有禹王庙,正殿3间尚完整,南壁存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禹王庙碑记。附近有了山(又名余粮山)、禹岭,产馒头形禹余粮石,传为禹治水所弃余食,可入药。
  艇湖山上有艇湖塔,为六角形砖塔,高七层,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天启七年(1627)圮,崇祯七年(1634)重建,2002年重修。与南十里的天章塔遥相对峙,剡溪如白练,镶嵌其间,颇为嵊城增色。
  城隍庙在城西北的鹿胎山麓,始建年代无考。在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自元至正六年(1346)至清代,修葺11次。溪山第一楼为城隍庙门楼,清嘉庆九年(1804)增建,借宋朱熹游嵊登鹿胎山时赞语“溪山第一”为楼名,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砖雕、石雕、木雕极为精美,世称“三绝”。原存戏台(万年台)、仪门和溪山第一楼,为恢复城隍庙历史风貌,2001年重建大殿、后殿、僧房、厢房等。2002年大殿西新建了惠安寺。城隍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即有小歌班演出,早期不少越剧艺人在此唱红之后,名扬绍、甬、杭、沪等地。1955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等五十余人联合发起在城隍庙边筹建“越剧之家”。1986年又在越剧之家南侧动工兴建越剧博物馆,展出自越剧诞生以来的历史资料,成为全国首家戏剧博物馆。
  奕棋自古成风,高手辈出。马晓春1974年获得全国儿童围棋比赛第一名,进入国家队。1982年获得全国冠军。1983年2月获得第五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九段国手。同年,13岁的董可羽获全国少年围棋赛冠军。后两人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
  明周汝登(1547~1629)为王阳明再传弟子,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万历十五年(1587)在县城创办鹿山书院(现改建为鹿山公园),崇祯二年(1629)诏命为工部尚书。喻安性(1574~1654)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时葡萄牙人在澳门收买倭奴作乱,喻单骑入澳,晓以利害,使其慑服,后升任兵部尚书。现在新建的城隍庙中供奉为城隍菩萨。另有辛亥革命志士姚麟、尹锐志、尹维峻,地理学家丁谦、教育家喻传鉴、台湾“司法院”院长谢冠生、水利专家宋希尚。
  唐末裘甫起义,曾在县城建立政权,改元罗平,据有7县,震惊朝廷。宋时,仇道人响应方腊起义,曾攻占县城。清末,竺绍康、王金发等在县城组织大同学社,结党反清,后加入光复会。姚麟、冯筱村、陈志赓、尹锐志、尹维峻等先后成为骨干,发动县人参加辛亥革命,为光复杭州、南京立下战功。在“二次革命”中又首举浙江省讨袁义旗。大革命时期,县城已有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11月前,城内养老堂是党组织的联络点。26年9月,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成立后,县城成为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27至29年间,白莲堂路陈家台门为中共宁绍特委、绍属特委和嵊县中心县委领导机关驻地和联络点。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县城的组织,密切配合会稽山、四明山地区的武装斗争,直至嵊县解放。吴振民是大革命时期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领袖,海丰农民自卫军的创建人,16年在湖南汝城战斗中牺牲。任光是著名音乐家,为《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著名歌曲的作曲者,30年1月“皖南事变”中殉难。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28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51万元,第二产业17742万元,第三产业22992万元。财政收入648万元,人均收入5341元。工农业总产值15.17亿元。
  农业总产值2313万元。耕地面积699公顷,其中粮食面积293.8公顷,产量4097吨,蔬菜234.4公顷,产量4466吨,花卉苗木19.53公顷。营林570.6公顷,林产品1500公斤,竹木采伐12989立方米。生产淡水鱼44450公斤,虾蟹100公斤。生猪年存栏4452头,年出栏6521头;家禽年末存栏30870羽,年内出栏35370羽;畜禽产品129514公斤。果园面积81.87公顷,年产水果980吨。桑园面积35.07公顷,蚕种饲养1231张,蚕茧总产量30吨。茶园面积29公顷,茶叶总产量58吨。
  有企业628家,其中工业企业310家。工业总产值14.94亿元。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4家。重点产品有:服装、领带、厨具、电光源、粉碎机、绢丝衫、面料、电机、电子元件、化工等。
  2002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90万元,合同利用外资58.8万美元。工业技改投入3000万元,完成工业技改项目8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3个,省级新产品开发6个,与大专院校科技合作项目5个。华科电子、绿环橡胶常温粉碎设备等被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
  街道特色
  老城区一直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东汉始即为县治。先后有剡、尽忠、剡城、赡、嵊等县名,但县治所在地一直未变。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机关和经济、文化、社会等管理机关云集于此,聚集了一批文化、厂矿、金融、商贸、娱乐设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20世纪50年代建成区是一个约0.6平方公里的状如白鲞的小城。80年代市区向东圃、北郊、桥东、东南扩展,1986年建成区面积为2.14平方公里。90年代,相继开发建设城东南、城北和城西。通过对老城区的拆迁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初步建成背山面水、三江汇聚、双塔对峙、江山相映,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生机盎然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二节 三江街道
  建置环境
  三江街道在市区南面,东邻黄泽镇,南接新昌县,西连鹿山街道、甘霖镇,北靠剡湖、浦口街道。104国道、上三高速、37省道贯穿全境,建设中的甬金高速、市区环线横贯东西。
  1949年设有丰乐乡、仁德乡、方升乡。1950年分设东郭乡、东外乡、三塘乡、中爱乡、圳塍乡。1956年东郭、东外、三塘乡合并为新明乡,圳塍乡并入中爱乡。1958年为城区人民公社新明、中爱管理区。1961年新明管理区分建新明、三塘人民公社,中爱管理区单独建人民公社。1983年分别改设为中爱乡、新明乡、三塘乡。
  1986年,中爱乡、新明乡、三塘乡由临城区管辖。1992年5月,中爱、新明两乡并入城关镇,三塘乡维持不变。2001年12月,由城关镇第一工作点(中爱乡)、第二工作点(新明乡)及三塘乡撤并组成三江街道。因地处澄潭江、黄泽江、长乐江三江交汇之地,定名三江街道。
  中爱片大部分及新明片北首是河谷平原,三塘片及新明片南首和中爱片南沿是玄武岩台地、丘陵。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30天。中爱、新明片以水稻土为主,其次是潮土、红壤;三塘片以岩性土为主,也有小部分红壤。
  新明片地处黄泽江下游,有石英含量较高的工业用沙。1968年始,由新明公社矿沙站开采,年产销量在8000吨左右。1990年,年产销量下降到2000吨左右,目前由个体户少量经营。三塘片王明堂村的丝车湾、银鱼尖村有重质硅藻土,蕴藏量比较大,有开采价值。一直少量开采,供铸件厂作粘合剂及泥模用。王明堂村的桕树堂还有陶土。
  新昌江、澄潭江在西部交汇,黄泽江流经辖区北部,后分别注入剡溪。历史上中爱、新明片的大部分多有水灾,三塘片多有旱灾。
  建有丫叉坑、里滴水、外滴水、彭山、丰收等水库17座,山塘1731处,总蓄水量547万立方米。
  新昌县长诏水库建成后,从中爱片黄泥桥村引水进中干渠,经圳塍、曹家洋等村,从新明片东郭村出口通浦口街道,能解中爱、新明片旱年之愁。
  人文历史
  民国27年(1938)2月,中共嵊东区委建立,东郭、曹家洋、全化村建立中共党支部。到38年,已建中共党支部6个,党员88名。
  1951年3月,三塘乡周家坂村魏仁华、尖家庄村贾生田,中爱乡西港村俞苗根办起了全县首批互助组。
  谢慕山上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造的天章塔。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两女子,邀到家,留半年。迨还乡,子孙已历七世。为纪念,建有阮庙。全市第一批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有中爱片五里浦村十王禅寺(也称十王殿)、新明片东郭村清福庵。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4亿元,第二产业5.6亿元,第三产业2.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6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5934万元,工业总产值15.0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809元。
  中爱、新明片是原临城区的粮仓,随着城市化发展,大批农田被征用,又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粮食复种指数急剧下降。耕地面积从1986年2123.67公顷下降至2002年1490.8公顷,减少592.87公顷,减22%。粮食产量从1986年23834吨下降到2002年5764吨,减少18070吨,减70.3%。蚕桑原是三江街道主要产业,新明片有5个村是原蚕区,1961年有县东郭蚕种场。1976年起设有东郭茧站。到21世纪初,蚕桑业接近消失,从1991年产茧123吨下降到2000年产茧仅12吨,减90%。苎麻曾是三塘片农户重要经济收入,1987年可谓鼎盛时期,种植166公顷,产量达250余吨,产值达950万元。1989年起,苎麻价从每公斤38元跌至3.8元。2002年种植面积只剩13公顷。中爱、新明片高家、宓家、下元塘、仙人坑蔬菜是市区菜市场的主要来源,全化村的大棚蒲瓜畅销市内外。三塘片马鞍桥菜秧、岭岗大蒜、周家坂小葱籽、王明堂花生远近闻名。随着城市化推进,土地被经济开发区征用,原蔬菜基地村已无地种菜。全化大棚蒲瓜逐渐转移至新明片上宕头、下宕头、里沙滩村,种植品种由大棚蒲瓜向多品种、无公害蔬菜发展。2002年底,全街道有蔬菜面积333公顷,产值1600万元,其中无公害蔬菜133公顷,产值700万元。种植花木历史悠久,早在民国8年(1919年),中爱片隔水村曾办过增圃苗圃,种植龙柏、塔松等。1979年左右,出现“花木热”,1985年起,因滞消而中落,花木当柴烧,农户损失大。近几年重兴“花木热”,2002年花木种植面积500公顷,产值3750万元。品种除广玉兰、龙柏、雪松、茶花外,新增果苗、杜英、木兰等。有销售收入超100万元专业户3户,50万元10户。30亩以上种植大户23户。
  20世纪80年代,三塘麻纺厂、新明丝厂、新明制锁设备厂、中爱冷配件厂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三塘麻纺厂1987年产值名列全县乡镇企业第一位。90年代后半期,企业逐渐转制,个私企业迅猛发展。2002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产品销售收入14.85亿元。
  1997年起,中爱、新明、三塘片相继开办6个蔬菜市场。
  街道特色
  1992年前,中爱、新明是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系的高产粮田,以种粮为主,粮、油、茶、菜、蚕桑综合发展的农业经济区域。1991年底,中爱、新明、三塘乡的耕地面积2080.53公顷,其中水田1794.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219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90万元;粮食总产量24839吨,占临城区的31%,占全县的7.13%。
  1991年7月25日,县政府决定在城东南104国道和仙黄公路的交汇处筹建浙东服装市场,拉开了开发城东南新区的序幕。1992年6月11日,县政府决定建设城东南嵊县经济贸易开发区。道路、自来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开工,一大批企业进驻开发区。位于领带城边一个由各地农民集资的三江城动工兴建。
  2000年,在城南规划34公顷地建设领带工业园区。2002年,开建三江工业园区。集轻纺、机电、新型建材、高新科技工业的城东工业区已形成。
  由于开发建设,耕地面积减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约占劳动力的70%。农民变成工人、居民,仙人坑、下园塘等农村建起了社区。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是1991年的12.8倍。人均收入是1991年的5倍。城东南形成集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居住于一体的新城区。
  第三节 鹿山街道
  建置环境
  鹿山街道在市区西侧,嵊义线贯穿其中,东濒新昌江,与三江街道相接,长乐江、澄潭江穿境而过,北接剡湖街道,南和西南连甘霖镇,西北临崇仁镇。
  1949年分属下南乡、普义乡。1950年分建新市乡、小砩乡、浦桥乡、半塘乡。1956年新市、小砩合并为新联乡,浦桥、半塘合并为西郊乡。1958年分别为城区人民公社新联管理区和西郊管理区。1961年新联管理区分建新联公社和新市公社,西郊管理区建西郊公社。1970年新市公社并入新联公社,次年分开。1981年西郊公社更名为城郊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建立乡人民政府。1986年时设新市乡、新联乡、城郊乡。1992年新市、新联、城郊并入城关镇,成为城关镇第四、五、六工作点。2001年12月由城关镇第四、五、六工作点组成鹿山街道。因街道沿长乐江与鹿胎山相望,故定名为鹿山街道。
  大部分是河谷平原,地势平坦,组成物质以沙砾、细沙和粉沙为主。城郊片有部分玄武岩台地和丘陵。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0.1℃,年平均降水量1460毫米。
  硅藻土分布在城郊片一带。矿层厚5至60米,埋藏浅,有的已裸露,易开采。储藏量2亿吨,从1958年开始开采,2002年开采量达5万吨。城郊片方田山村、新市片上碧溪村有2个钴土矿点,矿石含钴率0.2至0.6%。
  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小(二)型水库9座,总库容20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57.65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29座,总库容101.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0.4万立方米;山塘176处,正常蓄水量36.5万立方米。共计正常蓄水量为274.55万立方米。库塘面积87.76公顷。排涝站2座,装机405千瓦。堰坝4条,大砩长340米(已报废),胜利砩长200米,园通砩长226米,唐家园活动坝长55米。堤防5条全长33.34公里,其中:长乐江北堤9.82公里,长乐江南堤9.02公里,天主堤8.2公里,碧溪堤4.6公里,南田堤1.7公里。
  人文历史
  浦桥为城西一大古村,村北有福泉山,因其状如覆船,故又称覆船山,“陈郎与丁香”的美谈也源于此。有纪念宋治水专家陈贤(俗称陈老太公)的陈侯庙(墓),另有世美坊、报恩寺、坼坑岩、蝙蝠洞、福圣龙潭等景点。在李家村有建于清代的止水亭,上舍村山弯有始建于南朝梁大通年间(527~529)重建于2001年的明觉寺。
  著名人物有辛亥革命志士谢飞麟,革命烈士竺莲芬、张光熙、竹曾撰,实业家袁涤庵,教育家袁心粲,美籍著名科学家袁绍文,土壤学专家史学正,成都海关关长裘希,著名中医丁伯荪。
  经济概况
  2002年全街道国内生产总值3.7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8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1.15亿元,农业产值723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
  境域内自然条件较好,沿江一带为冲积平原,土地平旷而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西北和南部为丘陵山地,适宜发展茶叶、水果。20世纪70年代完成长乐江治理工程,碧溪堤、天主堤、城西堤加固,再加上南山水库渠道引流灌溉,可基本达到旱涝保丰收,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区。20世纪80至90年代,农业一直以种粮为主,农田85%以上种粮食,是市商品粮基地之一。1998年以前辖区内粮食复种指数达235。1998年起,以推广菜稻轮作为契机,大田种植模式实行多样化,进入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2000年粮经比实现61:39。2002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发展效益农业,初步形成沿山水果茶叶带,沿线花木蔬菜带,沿江竹笋水产带。
  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612.53公顷,粮食总产量3531吨,分别是1986年的46%和17%。茶叶产量190吨,与1986年基本持平;其中名茶产量50吨,收入350万元。发放蚕种285张,产茧9吨,是1986年的11%。花木面积1000公顷,收入超3000万元。蔬菜基地266.67公顷(包括江夏茭白、江东大棚蔬菜、施任竹笋基地等),蔬菜产量9785吨。水果基地300公顷,总产4536吨,分别是1986年的1.33倍和18.88倍,形成浦桥的桃子、草莓,西大湾杨梅,西求葡萄等著名水果基地。生猪出栏10300头,羊出栏1125头,禽52600羽,兔300只。有“良丰鸽子”、“金榜花梨”、“大溪江”生态鳖、“大奎”番薯片等品牌农产品。
  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嵊州市江东畈、南田畈子项目万亩农田改造。分别对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科技工程等几方面进行建设改造。工程总投资金375.02万元,改造、新建渠道42531米,修建桥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300处,新建排灌站1座,新建改造机耕路23899米,改良土壤200公顷,农业机械配套投资13.4万元,绿化建设投资6万元。
  有企业431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小型企业91家,个体企业325家,就业职工6233人,固定资产8958万元。2002年工业产值11.152亿元,工业增加值15300万元,利税6000万元。主要有领带、服装、丝织、厨具、电器等行业。
  街道特色
  花木栽培面积有1000公顷,其中花木种植面积占全村水田面积50%以上的村就有11个,2002年花木产值3000万元。沿嵊义线向西,形成了有名的十里花木长廊。下马村农民王飞罡创办的木兰科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红运玉兰、飞黄玉兰、丹馨玉兰等8只新品种,2001年获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权,得到世界植物新品种组织的认可。玉兰新品种具有花大色艳、适应性广、一年能开三次花等特点,集绿化、美化于一身。2000年,嵊州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其中红运玉兰获全国第三届花博会银奖,飞黄玉兰获全国第四届花博会一等奖,丹馨玉兰获全国首届农优产品博览会银奖。1999年,鹿山街道被省林业局命名为省花卉示范基地,2002年被省林业局命名为浙江省花木之乡。
  种植茭白面积达200公顷,涉及18个村,2000多农户,年产茭白1万吨,销售1万吨。金鸡山村,户户种茭白,户均茭白收入1.3万元。1992年投资40万元,在江夏建立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摊位120个的茭白市场,年销售额达2110万元。茭白远销北京和华东7省市的大中城市。建立33.33公顷应用无公害新技术的新品种茭白示范基地。注重科技投入,选用优良品种,改进肥水管理,提高茭白品质。推广春茭白早熟、高产、优质保温栽培技术,茭白在4月底就可上市,比常规栽培增产25%以上,提高经济效益。注册江夏、金禾商标,江夏牌茭白获省农博会农优产品金奖。
  第四节浦口街道
  建置环境
  浦口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四明山西麓,东靠黄泽镇,南与三江街道相接,西濒剡溪,与剡湖街道相邻,北连仙岩镇、下王镇。黄泽江从南流过,上三线和104国道线穿境而过。黄泽江治理前经浦口村东侧流过,注入剡溪。小溪与主流汇合通称“浦”,因地处黄泽江汇入剡溪之口,故名浦口。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对浦口“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的记载。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兴隆,浦口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农村贸易集散地,逢双日为市。
  宋、元置浦口驿,明革驿设市,清设镇,民国24年(1935)置镇。1949年称青溪乡。1950年分设浦口、棠溪乡。1956年浦口、棠溪、四维、挹青和禹溪乡的屠家埠合并为浦口乡。1958年为城东人民公社浦口、上林管理区。1961年分别建立浦口、四明公社。1970年四明并入浦口公社,次年仍分开。1983年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置浦口乡、四明乡。1986浦口撤乡改为浦口镇,1992年5月四明乡并入浦口镇。2001年12月撤销浦口镇,以原浦口镇行政区域设置浦口街道。
  东北部与四明山余脉相连,岗峦重叠,山丘连绵,东南部地势平坦属平原区。境内有较多的山坑小溪和天然塘泊,水源丰裕。西南隅因剡溪、黄泽江围绕,地势低洼,易受洪涝。有小(一)型水库1座(眠牛弄水库),蓄水量5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49.8公顷。小(二)型水库7座,蓄水量222.2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51公顷。小(三)型水库18座,蓄水量40.6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3.4公顷。山塘689处,蓄水量72.2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9公顷。有水电站3座,即东方、眠牛弄、赵家岩水电站,装机容量6×385千瓦。黄沙质优量多,储藏量居全市之首。
  人文历史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绍兴小皋埠人马六公至浦口,开设了马氏第一坊————茂记酒坊。至同治年间(1862~1875),又有马六公的堂侄马赓良来浦口开设钰记酒坊。马赓良除开酒坊外,还经营米行,族弟马棣生在米行当学徒。马棣生就是马寅初的父亲。马棣生在劳作之余,常下酒坊学艺,学徒出师后,变卖绍兴田产,买下了浦口镇紧挨黄泽江的一幢6间旧楼房,开始经营酒坊业。因这里名叫柏树下,亦就取名树记酒坊。以后又有小皋埠族人在浦口开设的坤记、文记酒坊,一共5家酒坊,被人们称为“五马入剡”。树记酒坊没几年产量达百缸以上,马棣生在镇上买了一幢街面屋,并不断买进周围的房子,新建一幢18间的新居,这就是现在位于浦口镇名人路74号的马寅初故居。马寅初生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中片西首第二间楼下。因马寅初生辰按干支纪时,年月日时均为马,加上姓马,有“五马”之说。马寅初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团团转”、“螺旋式上升”等经济理论,但遭到错误的批判,1979年平反。其故居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著名人物有1905年在杭州比武击败日本武士的吴殿扬,原省粮食厅厅长丁友灿,原外交部国际俱乐部副主任张平山,1950年代表老区赴京观礼的吴杏花等。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516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0913万元,其中工业60687万元,农业10226万元。
  2002年耕地面积1728.53公顷,粮食总产量8542吨。“十里桑带万担茧”,1994年蚕茧产量达512吨,实现了年产万担茧的目标。随后由于茧价波动,产量下降,2002年桑园面积137.93公顷,产茧141吨。“十里方圆十万兔”,1992年长毛兔饲养量达10万多只。2002年存栏17.5万只,出栏5万只,兔毛年销售量10万公斤,向全国多个省市提供优质种兔1.5万只以上,被命名为绍兴市长毛兔之乡。“十里花果沿山红”,沿山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宜林、宜果的山地上种植桃、板栗、大青梅、杉木、柑橘、茶叶等。2002年茶叶面积111.8公顷,产量285吨;水果面积146.73公顷,产量7951吨。实施“以菜兴镇”战略,大棚蔬菜发展迅速,“千斤粮、万元钱”的菜(经)稻轮作稳粮增效模式,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引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建立由省农科院指导的13公顷精准农业园区、市首家放心菜工程示范基地。2001年注册“浦丰牌”商标。2002年蔬菜面积超过600公顷,产量22870吨,年产值3600万元。已成为沪、杭、甬等城市蔬菜的供应基地之一。被命名为绍兴市蔬菜之乡。
  1975年创办的城南印刷厂,为镇上第一家乡镇企业。1978年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先后办起丝织厂、羊毛衫厂、毛巾厂、锁厂、轮窑厂、家用电器厂等,已形成丝织、机械、制革、服装服饰、造纸、茶叶精加工六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筒子染色真丝、起重葫芦、绦纶面料、皮革、纸、抽油烟机、粉碎设备、精制茶等。2002年11月,设立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开发总规划面积为32平方公里,浦南大道、浦东大道等主干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在兴建中。
  1986年农民自筹资金建设商业街(农民街)1条,沿街建住商楼,开设饮食、服务、建材等行业80多家商店。
  1988年在镇东新建农贸市场,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营业用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摊棚500平方米,每日约有1000人进场交易。另外在棠头溪和大屋村也有农贸市场。
  街道特色
  浦口中学于1987年在全省农村中学中率先自编教材开设人口教育课。1994年被列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援助的农村中学人口与青春期教育项目(简称P53)学校。1996年2月被评为省P53项目先进集体,又于1999年12月被中国计生协会列为国家级“青少年性教育研究”项目学校,成为在中学实施人口教育的特色学校。
  故江村在解放初期,就有越剧小歌班、秧歌队。乐队曾参加省“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演出。近年,村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投资5万元,修建文化活动室,面积632平方米,内设演奏室和排练演唱厅。还有面积185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室和露天戏台。经常举行自娱自乐的戏迷演唱会,全村1500多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能登台演唱越剧,其中不乏四世同堂登台演出的典型。每到农闲或夜晚,村民相聚吹拉弹唱,乐在其中。2002年4月,故江村被命名为绍兴越剧演唱特色村。
  四村是以大棚蒲瓜闻名的蔬菜专业种植村。1989年从2公顷蔬菜地起家,到1999年,共投资40万元,建起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树成行”的37.2公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单一种植水稻走向年产一季大棚蔬菜一季水稻的菜稻轮作。1997年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创办了“四村成人学校”,全面实施绿色工程,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角,使菜农最大限度地掌握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至1999年,已有788位菜农领到了市级绿色证书。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菜稻轮作,村民人均收入达5500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亩产粮食578公斤,大棚蔬菜平均亩值6336元。销往甬、杭、温、皖、南京等地区的蒲瓜达350万公斤,还有大量的茄子、蕃茄、辣椒、甜椒和南瓜。2002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蔬菜基地“特色村”。
  多仁村在1978年有少量农户开始养兔,后逐步发展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西德长毛兔,干部率先养兔致富,邻看邻,户帮户,养兔成了农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全村459户,其中养兔420户。1997年饲养长毛兔3.5万只,户均76只,饲养量在千只左右的有7户。年销售优质兔毛17吨,销售种兔3万只。兔毛、种兔销售总收入超500万元,养兔人均收入3700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68%。全村有7个良种兔人工授精交配站,成为十多个省市的良种供育基地。1990年10月,全国星火计划代表团到村参观考察科学养兔致富的经验。1992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到村拍摄长毛兔饲养科教电影片。浦口供销社职工董润法,1994年下岗从事养兔业,在多仁村附近办“千兔场”,1997年养兔收入15万元,全家人均收入3.7万余元。董润法创办的人工授精配种站,为兔农人工配种达万余胎。在“浦口杯”长毛兔赛兔会上,董润法饲养的1只母兔,73天剪毛722克,获得赛兔会冠军,破620克的世界纪录。

 

  第四章 镇 乡
  第一节 甘霖镇
  建置环境
  甘霖镇位于嵊州市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东北与鹿山街道、三江街道为邻,东南与新昌县交界,南与里南乡接壤,西与长乐、石璜镇毗连,北与崇仁镇相接。西可通东阳、义乌,北可达诸暨、绍兴、杭州,东可到新昌、宁波,是嵊州市西部的交通枢纽。
  甘霖古称两头门,宋时属桃源乡,清康熙时称两头门镇。嘉庆初年遇大旱,知县沈谦率众去南山天兴潭请龙求雨,返至两头门,天色骤变,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为示纪念,遂改名甘霖。宣统三年(1911),甘霖与苍岩合称霖苍镇。民国元年(1912),霖苍镇辖桃源、白鹤、方升、平义区。民国21年6月,4区合并设置第2区,辖25个乡和甘霖、博济、苍岩镇。35年9月撤区并乡镇,设6个乡,甘霖镇归属桃源乡。1949年5月建立甘霖区,辖桃源、普义、白鹤、范摩、中南、里南乡。1950年1月,中南、里南乡划给新设立的南山区;9月,中南乡复划归,全区5个乡分为赵马、范村、马塘、普义、浦桥、白鹤、陈家、桃源、雅秀、胜利、湖头、中南、长安、东陈乡。1956年3月,撤销区的党政机构,范村乡与赵马乡分别并入崇仁区的富润乡和春联乡,浦桥乡划并入城区的西郊乡,全区11个乡合并为剡北、普义、白鹤、桃源、中南、毫石乡,原属长乐区的继锦乡和方口乡的罗村划并白鹤乡。同年11月,从桃源乡分设甘霖镇,12月,恢复区委。1957年6月,新昌县的罗家山、金横村划入毫石乡。1958年9月,甘霖镇仍并入桃源乡,全区成立甘霖人民公社,除桃源乡分出蛟镇乡外,均以乡为单位,下设7个管理区。1961年7月,撤销甘霖人民公社,恢复区的设置,7个管理区均改称为公社。同年10月,毫石公社的东陈、西陈、西竹大队划给新昌县,1962年7月,中南公社的枣园、胡衣大队分别划给新昌县。1965年2月,区的党政机构撤销。1970年,蛟镇公社并入桃源公社,次年仍分设。1973年7月恢复区委,1981年1月又设立区公所。同年3月,桃源公社改建制为甘霖镇。1992年5月,剡北、普义、蛟镇乡并入甘霖镇;中南乡、毫石乡合并为苍岩镇。2001年12月,博济、苍岩与甘霖合并成甘霖镇。
  甘霖镇地处嵊新盆地的边缘,地形复杂多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273.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42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2002年末有耕地面积4154.67公顷。镇域南部山脉连绵无尽,起伏有致,山间峰岗林立、林木苍郁,森林植被丰富多样,常见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经济林等,林木资源相当丰富,有林业用地面积8053公顷,其中包括3286.67公顷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和813.33公顷的省级生态公益林。
  长乐江、澄潭江、富润江、崇仁江、小乌溪江流经镇域,水网密布。根据水资源调查,全镇地表水资源为0.95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83.4%,地下水资源0.17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6.6%。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水库47座,其中库容百万立方米以上的2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9座,山塘781处,总蓄水量在601万立方米以上。
  硅藻土分布在福泉山一带,埋藏浅,易开采。黄双岭一带的萤石储量达23.2万吨,属中型矿床,氟化钙含量55至97.6%。黄沙主要集中在长乐江老江、澄潭江苍岩地段,面积约90.67公顷,体积约2992万立方米,储量达1500万吨。苍岩青石结构密度高、耐酸碱、易加工,适宜于雕刻,是建造公园、宾馆的上等石料。
  人文历史
  甘霖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点众多。经考古发现,镇北覆船山一带有数枚恐龙蛋出土。上杜山至孙村一带有石斧、石锛、黑陶及陶纺轮等珍贵文物出土。2002年底,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有张珂表墓、黄胜堂祠堂、求氏宗祠、环水亭、八卦台门及施家岙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有独秀山麓大理古墓群、朱士明墓、太祖庙、香火台门、前王贞节坊、白泥墩大庙、金荣水墓、贞节牌坊、思荣牌坊、王梦龙墓、大守庙、兴福庵、大王庙、叶家祠堂、基成台门、述铨台门、隆庆桥、杨漩井、凤凰窠古墓群。
  独秀山又名刻石山,相传为18条龙脉汇聚处,是天然胜景,佛门福地。山腰大明寺,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历经千年,雄风仍在,为1993年浙江省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他主要景观有:桃源乡主庙、包公殿、卫夫人碑、一门忠义二张墓、王羲之读书处。
  19世纪中叶,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起源于马塘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明节,东王村和黄郎地村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袁福生、李茂正、钱景松等人在东王村香火堂前空地,临时搭草台演出。从此,越剧雏形基本形成。民国12年(1923)春,在上海升平歌舞台做前台老板的嵊县人王金水和艺人金荣水,回到家乡施家岙,组织筹建科班。7月9日(农历五月廿六日“龙虎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施家岙村开科,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镇南的显净寺环境幽静,曾设过书院、学堂,历来为办学育人之所。抗战前后省立蚕校、县立简易师范曾设于此,现为嵊州市成人中专校址。1998年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和“绍兴市高普九”乡镇。镇文化站始建于1952年,1990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特级文化站。1986年,大王庙伤残青年秦仲兴在第四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上,夺得了跳远金牌和三级跳远银牌。甘霖人民医院在1999年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其眼科在周边县市有一定的知名度。
  清同治、光绪年间,珏芝村儒生张正弃儒从医,对外科及脑颅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晚年著成《外科医境》一书,被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名列《中医大辞典》之中。白泥墩村王邈达(1878~1968)与弟孝赉、孝本民国8年(1919)创办嵊州人民医院的前身——芷湘医院,行医60余年,著有《汉方简义》、《伤寒论讲义》等。被称为中国第一刀的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1898~1972),民国8年留学美国西余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35年赴美国创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医院建立脑外科,是我国对脑瘤病人施行手术的第一人,并首次成功切除脑瘤。著有《沈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水利部副部长冯寅,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天津大学热能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吕灿仁,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
  经济概况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9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39.98亿元,其中农业2.45亿元,工业37.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3元。2001年跻身绍兴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乡镇行列。
  甘霖素有“嵊州粮仓”之称,有水田3828.6公顷。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花卉、竹笋、水果为主导的3个万亩产业带,花木面积833.33公顷,竹笋面积600公顷,果木面积800公顷。培育了科健西瓜、蔡山胡柚、苍岩水蜜桃、殿前榨面、甘霖黄花梨、雅沈蜜枣等名特优新农产品。
  1986年有乡镇企业551家,其中乡镇办78家,村办103家,个体234家,联户136家,工业产值7560万元,从业人员达8114人。镇办企业通过租赁、改制等形式,促进个私企业的发展。至2002年,全镇各类工业企业2310多家,其中丝织1580家,电声220多家,建材34家,冷配20家,化工23家,形成了丝织、电声、冷配、建材、化工等五大支持产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86亿元,工业园区完成投资1.3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7家,引进镇外企业15家,外商合资和独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362.5万美元,实到外资201.75美元。
  1992年被列为省级科技示范镇。甘霖农技站兽医师金文芳用亚硒酸钠和SD(磺胺嘧啶)治疗猪水肿病,1987年荣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4年由嵊县特种涂料厂与上海化工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博牌涂料”荣获全国星火展览会金奖。2000年,天乐集团研制开发的“扬声器音盆系列产品”获省级星火项目奖,其中玻纤复合等12个产品通过国家和省级新产品鉴定。2001年11月初,由甘霖医院眼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被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农村商业贸易以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等部门为主体。随着批发零售业的放开,个体商业迅猛发展,到2002年有个体商业经营户800多家。1993年,投资120万元,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的甘霖镇综合贸易市场开业,店面74间,固定摊位170个。
  乡镇特色
  丝织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嵊县丝织三厂、嵊县丝织五厂等企业的带动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产设备从老式铁木织机到多梭箱织机,再到无梭织机。花式品种从生产平板布到胸花布、彩料布再到格子布。到2002年,拥有个私丝织企业1580多家,年产值达36114万元。
  蛟镇乡农机厂率先生产扬声器及配件,后发展成飞鸽电声总厂。与此同时,浙江天乐集团公司的前身蛟镇中学校办厂也开始涉足电声业。到2002年,有电声个私企业221家,专业生产扬声器配件的品种上万个,年产值达18458万元,成为有名的电声之乡。
  殿前村生产榨面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有榨面加工场46家,日产榨面1.5万多公斤,从事榨面销售人员400余人,年产值近1200多万元,殿前榨面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
  苍岩石雕早在清朝末年,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2002年有石雕企业5家,年产值超300多万元。石桌、石凳、石狮远销省内外。特别是2米多高的巨型石狮等产品,销往日本、荷兰、中国台湾等地。
  生产玻璃钢瓦的企业大多集中于博济一带,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改善和保护环境,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2月1日起,禁止玻璃钢瓦生产,对企业实行“关、停、转”,产品以新一代红泥浪板塑料瓦替代。2002年有企业12家,年产值1910万元,固定资产608万元。
  制冷配件业经过20多年发展,涌现了2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有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及制冷配件,产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
  第二节崇仁镇
  建置环境
  崇仁镇位于嵊州市西北部,离市区11公里,绍甘线穿境而过。北与绍兴县交界,东、南、西与三界镇、仙岩镇、剡湖街道、鹿山街道、甘霖镇、石璜镇、王院乡、谷来镇为邻。
  据《裘氏宗谱》记述:先祖裘睿于晋建兴四年(316),随晋元帝南渡,隐居婺州。子尚义熙中徙会稽云门,熙宁间(1068~1077),裘氏分迁嵊西。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也因此得名。宋嘉定间设崇仁乡,明万历年间形成集市,清康熙时设崇仁镇,民国元年(1912)设崇仁区,下辖崇仁镇。1949年6月建区,辖顺一、顺二、安富、马仁、桂秀乡和崇仁镇。1950年6月,广利乡自三界区划入,同年7月,设为20个乡、1个镇,11月,划出谷来等7个乡新建北山区。1952年9月,崇仁镇改为县直属镇。1956年3月,甘霖区的赵马乡、范村乡分别划入春联、富润乡,塘丘乡并入三界区画图乡,楼家乡、丁家乡划给长乐区石璜乡。全区合并为富润、广利、升高、春联、民胜乡和崇仁镇。1958年10月,全区成立崇仁人民公社,崇仁镇与春联乡合并为崇春管理区,其他均以乡为单位成立管理区。1959年8月,崇仁镇恢复为县直属镇,春联单独建管理区。1961年10月,复建崇仁区,5个管理区改称为人民公社。1964年11月,崇仁镇改为崇仁公社,仍归属崇仁区。1965年2月,区机构撤销。1970年,春联并入崇仁公社,次年仍分设。1973年7月、1981年1月先后复设区委、区公所。同年3月,崇仁公社恢复镇建制。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设,其他5个公社改建为春联乡、升高乡、民胜乡、富润乡、广利乡。1992年5月,撤崇仁、春联、升高、民胜合并为崇仁镇。2001年12月,撤销富润镇、广利乡,与崇仁镇合并,设立新的崇仁镇。
  会稽山南麓五百岗屏障崇仁,崇仁江自北而南贯穿其中,把崇仁分割为东、西两块,东部的民胜、广利为台丘地分布,西部分布有海拔100米以下小山,多数由北向南,山地与平原分界清晰。土壤多以黄红土壤为主,全年无霜期约223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盆地性气候较为明显,宜于农作物耕作。境内有储量丰富的硅藻土矿,储量达1亿吨以上。水力资源丰富,总蕴藏量1.25亿立方米,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36座,正常库容量2557万立方米,小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3054千瓦。
  人文历史
  瞻山风景旅游区东起瞻山、笔架山东麓,南至笔架山南麓,西至廿八都村边,北至白水坑和张村水库。由张伯岐故居、瞻山庙、瞻山、笔架山、张村水库、白水坑瀑布等景点构成,成为传统文化与山水文化融成一体的风景旅游区,面积3.37平方公里。
  廿八都由北宋神宗年间起名,嵊州市以都为名的村只有廿八都沿袭至今。明清街建于明清时期,全长约一华里,从栅门口起到张伯岐故居,两侧古建筑风韵犹存,其间的保定公祠堂保存完好。
  张伯岐故居系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于民国6年(1917)建造,占地面积1112.14平方米。为中西合璧式楼房,内室、大客厅和两侧厢房的柱、门、窗都有极为精细的雕刻装饰。
  瞻山庙俗称尖山庙,为祭祀东晋高僧帛道猷而建。座落在廿八都村村中,占地面积726.05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始建于东晋孝武帝时,几经搬迁,现存瞻山庙为民国初建筑,张伯岐筹资修建。瞻山庙是嵊西影响较大的一处祠庙建筑,庙内藏有百年以上虎皮和豹皮各一张。
  东晋高僧帛道猷结庐于瞻山之麓,山上有礼拜石和棋盘石。相传帛道猷在此地研佛之余,以棋会友。棋艺传入民间,崇仁棋风至今盛传不衰。清末光绪间,崇仁沈守庚、裘浦南、裘东侯、裘振才、裘素浩等人棋艺不凡,号称“五虎”。时有上海高手潘朗东在杭摆开棋擂,当地棋手败北,遂邀请“五虎”之首沈守庚赴杭打擂,沈获胜。此后,崇仁棋手辈出,又有“新五虎”崛起。20世纪30年代,上海又有一围棋高手到杭摆擂台挑战。在杭嵊籍围棋爱好者联名请“新五虎”之首裘忱法赴杭迎战,又获胜。从此,嵊县崇仁围棋蜚声省城,被誉为“浙江围棋之乡”。建国初,又冒出“小五虎”,多次在围棋大赛中夺魁。
  白水坑瀑布位于五百岗山麓,白水坑村北3公里处,瀑布落差120多米,集雨面积近8平方公里,上有41万立方米的蓄水池。瀑布两侧森林茂盛,陡坡悬岩,景色壮观。瀑布周围166.67公顷山林在1998年列为省级生态保护林。
  集镇内有100多座老台门,占地3.52公顷。座落其间的古建筑群庄重典雅,呈棋盘形布局,基本保持明清风貌,连成一片的老台门青砖黛瓦、白墙飞檐,石刻、木雕、砖雕工艺精湛。古建筑群内小巷弯曲多变,卵石铺路,路路相通。崇仁古镇兴于南宋、繁荣于明清,古建筑群已有950多年历史。2000年1月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古镇内原有十庵、十庙、五阁、四十祠堂和十七茶亭。镇西显应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至今遗址尚在。还有玉山公祠、大祠堂、小太公祠、伟镇庙、南镇庙、老家庙、瞻山庙和戒德寺等一大批古建筑。在北镇庙路的上方井,井壁有“赤乌二年”石刻,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称崇仁第一泉,是嵊州现存最早的古井。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玉山公祠,其正厅与前厅之间有万年台,是嵊县越剧初创时期演出的主要戏台,也是研究越剧发展史的典型实体。镇西有戒德寺,民国19年(1930)创办越剧科班高升舞台,后又开办四季春、小高升、新高升等越剧女子科班,培养出袁雪芬、傅全香、筱丹桂等越剧表演艺术家。
  玉山公祠1997年8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保单位有张伯岐故居、王金发故居、逵溪洗屐桥、瞻山庙、指道碑、董氏贞节坊,市级文物保护点有老家庙、伟镇庙、七八村小祠堂、竹园台门。
  清末,开店办厂在崇仁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资产1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锦源丝厂、诚信丝厂、立选布厂等。大批白厂丝、茶叶等从崇仁经上海转运国外。抗战时,崇仁未遭日本侵略军蹂躏,成为浙东“孤岛”。上海、杭州、绍兴、宁波、温州、金华的商人云集于此,成了浙东地区商业集散地,有“浙东小上海”之称。
  崇仁名人古有宋太师姚舜明、《西溪丛语》作者姚宽父子。近现代有东南英杰王金发,三任镇海炮台司令张伯岐,辛亥革命志士马逢伯、胡士俊,剡山小学校长裘翌芳,嵊县中学筹建人周志由,全国劳动模范董大妈,中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著名画家裘沙,机械、汽车工程师支秉渊、支少眉、支德瑜等。
  经济概况
  2002年底,耕地面积3861公顷,其中水田3266.67公顷。经济林面积2075公顷,森林面积5011公顷。国内生产总值6097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1655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3669万元,农业总产值22885万元。
  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002年,蔬菜种植1663.6公顷,花卉面积115.67公顷,苗木156公顷。
  20世纪70年代初期,崇仁社队企业开始起步。1978年后,崇仁社队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至1990年崇仁工业经济发展缓慢。1991年以后,个体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2002年,工业企业1705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625家,销售收入183411万元,已形成电器、服装、丝织、建材、机电、食品、工艺、化工、印刷、陶瓷、塑料等门类。陈氏炖鸭、名茶“桂岩雾尖”、硅藻土建材产品享有较高声誉。2002年底,工业园区有入园企业25家。
  崇仁农贸市场创办于1985年2月,累计投入550万元。占地面积13332平方米,有营业用房155间,设摊位300个。2002年成交额1亿元,省工商局授予一星级农贸市场。2002年底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001户。
  茶亭岗名茶市场创办于1992年,1995年改建,累计投入18万元,大棚交易面积800平方米,内设摊位200个,市场交易面积8000平方米。山东、上海、嵊州市西乡茶商云集于此,最多时节参加交易人数达3000多人。2002年市场成交名茶200万公斤,成交额9500万元。
  乡镇特色
  崇仁特色产品众多,传统食品溪滩榨面、西青豆腐皮、陈氏炖鸭和桂岩雾尖茶,历来被称为崇仁四绝。
  桂岩雾尖主产于应桂岩村,周边11个村及1个国有林场连片种植良种茶484公顷,其中投产茶园333.33公顷。茶园采用无性系良种栽培,有迎霜、龙井43、乌牛早、翠峰等茶树良种20多个。茶园生产的名优茶“桂岩雾尖”扁平光滑、翠绿明亮、香浓味醇,多次被评为省级名茶,1995年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0年12月,应桂岩名茶基地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2年名茶生产量达到150万公斤。百岗雾尖茶场,种植有机茶23公顷,2002年10月30日通过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验收,成为省级有机茶基地。
  榨面又名米粉干,形园色白,已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明清时期本地乡民常以榨面作为馈赠佳品,或送之产妇,或赠之长者,或馈之亲友,以示吉祥,亦祝健康,更喻团圆。以溪滩名声最盛,有“江南第一面”之美誉,2002年产榨面130多万公斤。以溪滩为龙头,遍及上湖荫、中湖荫、李家宅、官庄等20多个村。年产榨面250多万公斤。崇仁榨面采用竹编包装和系列化礼品纸盒装等形式,在上海、杭州等超市销售,知名度不断提高。
  豆腐皮系崇仁传统土特产,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多道工序阴干而成,具有皮子薄、张头大、湿度低、色白净、味鲜美、烧煮不会腐涨、不易变质等优点。主要产于西青、前村,发展到中湖荫、张村、坑东、白水坑、上湖荫等26个村500多户,2002年产豆腐皮150多万公斤,产值1800多万元。崇仁豆腐皮销往绍兴、杭州、宁波、南京、上海,还远销新加坡、美国等。
  崇仁炖鸭陈家独创,故称陈氏炖鸭,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第一鸭”之美称。陈氏炖鸭主要以陈氏有限公司为生产龙头,2002年生产炖鸭60万只,产品销杭州、上海等城市。炖鸭也成为当地村民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炖鸭真空包装常作礼品馈赠亲友。陈氏炖鸭被评为绍兴市名牌产品,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
  紫砂陶器有“陶器精华”之称。1974年以来,嵊州紫砂厂生产成套茶具、酒具、文具、烟具等,其生产的花盆、茗壶享有盛名,产品畅销国内外。后因管理不善和市场变化,企业亏损严重,于2001年5月歇业。1988年5月创办嵊州市紫砂工艺厂,主要生产紫砂茶壶、花盆,其产品获省新产品优秀设计一等奖。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02年,获省花卉协会产品一、二等优秀奖、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授于质量信得过单位。
  以硅藻土原料生产的各类建材企业发展较快,成为具有崇仁特色的建材块状经济。2002年底,以硅藻土为原料的建材企业36家,年产各类硅藻土保温材料42万吨,工业产值1.7亿元。
  第三节长乐镇
  建置环境
  长乐镇位于嵊州市西南部,离市区25公里。西与东阳市、诸暨市交界,东南与里南乡、贵门乡接壤,东与甘霖镇为邻,北与石璜镇、通源乡相连,嵊(州)义(乌)线通过镇域。是全国重点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中心镇、嵊州市域副中心。
  长乐系古人取自“知足常乐”之义,因“长”与“常”同音,故取名长乐。1949年6月建立长乐区,下辖开元、太平、石砩、剡源、辅仁、安国、贵门乡和长乐镇。1950年1月增设继锦乡,划出安国、贵门乡归属新建的南山区。同年6月,7个乡(镇)划分为11个乡、1个镇。1955年长乐镇改为县属镇。1956年继锦乡和方口乡的罗村划属甘霖区的白鹤乡,方口乡的小溪环、西朱村划属南山区平山乡,其余行政区域调整合并为长乐镇、大昆乡、开元乡、通源乡、太平乡、石璜乡。1958年初,绿溪乡从南山区划回。同年10月,以区建立人民公社,7个乡镇划分为8个管理区(增设剡源管理区)。1959年7月,长乐改为县直属镇。1961年10月,撤销大公社,恢复区建制,辖1个镇,8个人民公社(开元管理区分为开元、方口2个人民公社)。1964年11月,长乐镇改设长乐人民公社,归属长乐区。1965年2月,区机构撤销。1973年、1981年1月分别重建区委、区公所。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设,改设为8个乡、1个镇。同年12月,石璜区建立,长乐区的石璜、通源乡划归石璜区管辖。1986年9月,开元乡改为开元镇。1992年5月,太平、大昆、方口3个乡并入长乐镇,剡源乡并入开元镇。2001年12月,长乐镇、开元镇、绿溪乡合并为长乐镇。
  长乐镇地处嵊(州)新(昌)盆地西部。南山和西白山从南、西、北三面屏障长乐。以长乐江、绿溪江为界,南为大盘山脉,北为会稽山脉。东部山地、平原分界清晰,长乐江以北的山麓有台丘地分布。绿溪江、大昆江在合山口合流,有大面积冲积层堆积。北部和西南部为丘陵缓坡地貌。方口村旁公路路面高程为海拔38米,镇域内长乐江堤防长15190米,其中南堤6965米,北堤8225米。山林林木茂盛,平原稻麦绿秀,溪流水流清冽。
  镇域内水力资源丰富,建有大中型水库3座,其中南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09.8平方公里,库容量1.05亿立方米,大坝是浙江省内最高的土坝。另外,还建有山塘738处;小(三)型水库43座;小(二)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2座;有装机25千瓦以上水电站23座,总装机11795千瓦。已探明的矿藏有萤石,散布在了湾村西北一带。
  人文历史
  长乐民风强悍,唐代裘甫起义,长乐簰工毛应天率百余农民参加义军,英勇杀敌,立有战功。北宋仇道人响应方腊起义,钱朱明战死太平鹿苑山。明代,长乐钱良链率众参加戚家军,于寨岭杀倭寇无数。太平天国义军花旗营,与清军血战于长乐。清末,乌带党万余众在嵊西暴动,为首者长乐钱老八。反清讨袁之时,长乐人入光复会、投革命军者甚众。光复会员过显臣,参加清风岭拦劫囚车,营救张伯岐。应卫击、邢汝余等人,加入敢死队,参加攻占浙江巡抚署,光复杭州的战斗。民国15年(1926)冬,长乐青年华伦初与张本芝一起,受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委会常务委员、中共党团书记宣中华派遣,回嵊县组建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抗日战争期间,长乐是嵊西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26年后,沃基、坎流、孔村(现名上孔村)曾先后作为中共浙江省工委、宁绍特委和绍属特委机关的驻地,省工委书记顾玉良、组织部长邢子陶、宁绍特委书记杨思一,较长时间在此进行抗日和革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西白山还是共产党领导的一块游击根据地。
  长乐文风鼎盛,自明至清,多有文人结社之举。著名的有上岩吟社、双溪诗社、芦峰诗社、月楼吟诗社、谦社、鹿泉吟社等,各领风骚,持续不断。长乐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单位。长乐有越剧名伶筱丹桂,著名演员周宝奎、钱爱玉,著名乐师邢雪琴,国家级戏剧导演邢胜奎。
  长乐地灵人杰,有国画家商笙伯、商敬诚,有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生导师邢贲思,浙江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子陶,西安美院两位院长刘蒙天、刘文西。沃基村宋夏群在2002年亚运会上与队友王燕合作夺得女子帆船420级金牌。雅张村张心田,以烙铁作笔、木板为纸,创作的烙画作品别具一格。东坂村人刘雅银,打过工,当过保姆,跑过供销,患过绝症,先后动过7次手术。1984年2月,创办塑料制品厂,经过1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拥有500多万元固定资产,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的铁道配件厂,改进生产的尼龙档板座成为国家专利产品。
  长乐钱氏大新屋、马面缸窑背窑址、沃基浙江省工委驻地、剡西邢氏西派大宗祠、雅张张南轩家庙为市级文保单位。
  钱氏大新屋前街通到后街,石窗梁楣雕刻精美。钱姓有先祖钱镠遗下的唐昭宗赐“铁券”一块,系重要文物,已献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观音井、荷花塘、清水塘等地下泉水,清澈甘美,冬暖夏凉,久旱不涸,名闻远近。
  鹿苑寺处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原来寺宇宏伟,自山门至大殿共有三进,厢房百余间,水井18口,井泉清澈晶莹。惜于日军侵嵊时,焚毁殆尽,现仅留残址。寺后有飞瀑高达数十丈,岩壁上镌有“剡中第二泉”。沿山而上至葛仙翁庙旁,即为“剡中第一泉”。
  清道光十三年(1833),石阳邢启强之遗孀钱蕴秀,捐田百亩,创办阳山书院,后为阳山学堂,培育童生。抗战时期,省立锦堂师范曾迁设于此。解放战争时期,在阳山书院旧址开办私立阳山中学,第一任校长钱希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冯农主持校务,后移至镇上,即为长乐中学之前身。
  开元小学早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就筑造绿筠书屋,设立义塾,修竹环庐,环境幽雅。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开元学校,校门两旁的楹联是:“开径植桃李,元气培屯蒙”。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徐锡麟冒雨来嵊,曾下榻于此,宣传革命。后于校东面墙端立有红石碑一块,上刻隶书“徐锡麟访友处”。抗战时期,清波中学曾移迁到此,期间为开元培育了大批知识分子,不少师生投身革命。
  1995年1月,成立《长乐镇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4月出版《长乐镇志》,为全市第一部乡镇志。
  经济概况
  2002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567家,全镇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全镇粮食总产量17132吨,茶叶1520吨,柑橘4813吨,蚕茧330吨。
  1997年10月至1998年6月,实施东南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低产田667公顷;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实施了太白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低产田1000公顷;1999年10月,长乐镇首期土地整理项目通过绍兴市级验收,整理土地25.5公顷,新增耕地12公顷;2000年10月至2002年7月,实施了长太畈土地整理项目,改造1400公顷;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实施蜈蚣坑排洪渠改造工程。全镇建有提水机埠25座,装机464千瓦,灌溉面积327公顷。
  工业企业按门类可分为电机电器、纺织、服装、塑料、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酿造。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工业销售28.29亿元,利税1.6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1亿元。
  2001年2月,设立长乐电机工业园区,2002年底止,已有62家企业入园,园区引进港资项目1个,台资项目1个,市外境内项目12个,合同引进资金1218万元,实际到位221万元。
  嵊西贸易市场于1984年建立,创全县农村集镇建农贸市场之先。开元农贸市场、太平农贸市场、剡源村农贸市场在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乡镇特色
  1978年,长乐区和方口人民公社联办嵊县方口微型电机厂,后更名为嵊县微型电机厂,主要生产为其他工业企业配套的工业用特殊驱动微型电机。1985年4月,长乐镇一村在嵊县电器厂的基础上创办绍兴市微特电机厂,主要生产分马力电机、家用电机电器等。20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电机行业企业兴起。2002年,有电机行业企业705家,电机行业年产值19.7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长乐镇农民吹打乐队于1984年建立。1988年,乐队自创的吹打乐《欢天喜地》参加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调演,获表演二等奖;1989年,携吹打乐《越王台》参加浙江省首届民族器乐比赛,获演奏三等奖;1990年,自创吹打乐《闹春》参加浙江省第三届音舞节调演,获器乐表演二等奖;1993年,携吹打乐《斗角》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表演二等奖;1996年,乐队参加绍兴市第二届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获金奖;2000年,参加绍兴市迎澳门回归民间艺术展演,获金奖;2002年,携吹打乐《万马奔腾》参加浙江省首届广场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大赛,获金奖。此外,乐队还多次参加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和各种庆典活动演出,长乐镇因此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 “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南庄草药是妇科良药。以南庄所产的益母草为主药,随症加配红花、通草、陈皮、乌药、当归、白术、枇杷叶、碧桃干等中草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下南庄仅100多户人家,却开有“生和堂”、“鹤龄堂”、“仁德堂”、“太生堂”、“百龄堂”、“保德堂”、“学麟堂”、“三和堂”、“贻厥堂”等16家药店,专卖南庄草药。购买者除本县和附近各县外,还有京、沪、鲁、豫和东北各省的病患者慕名前来购买。近年仍有南庄草药摊店供应。
  雅张村蚕桑生产在清代已具一定规模,20世纪30年代为栽桑养蚕的兴旺时期,几乎家家养蚕。1978年被县选定为蚕桑基地,进行改革,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到1982年蚕茧产量达3.9万公斤,跃居钱塘江南村年茧总产量之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先进集体”的称号。1994年全村桑园达到70公顷,蚕茧总产16.96万公斤,产值401.96万元,亩桑产茧167.9公斤,达历史最高年。
  第四节三界镇
  建置环境
  三界镇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21公里,东傍下王镇,南邻仙岩镇、崇仁镇,西与绍兴县毗邻,北与上虞市接壤。104国道和上(虞)三(门)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剡溪流经三界境内16.5公里。镇北有装卸40吨位的码头,水陆交通便捷,有嵊州“北大门”之称。
  东汉永建四年(129),析剡县北合上虞县南,置始宁县,县治设今三界镇,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元年(605),复置始宁县,唐武德八年(625)又废,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贞元二十年(804),洪水冲毁官巷而成江河,街巷移建至城隍庙前。宋时置三界镇,属会稽县,与嵊县、上虞交界,故名。元设驿站。明成化八年(1472)由会稽县划入嵊县至今。万历年间(1573~1619)设市。民国15年(1926)镇上发生大火,始宁街焚毁殆尽,崇仁巨商金宪章出资重建。新街全长930米,均系砖木结构楼房,高低一致,格式统一。21年复置镇,37年改乡。1949年建三界区。1950年三界区喻宅、孙岙、上王、双溪乡划归绍兴县。1954年,绍兴县八郑、德政乡划入。1956年全区13个乡合并为临江、三合、友谊、福源、画图乡,并建三界镇。1958年三界以区建人民公社,下设临江、蒋镇、友谊、江东、福源、三合管理区,三界镇并入临江管理区。1961年撤三界人民公社,以管理区建公社,友谊管理区分建友谊、西杜公社。1981年复置三界镇。1983年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村建制。1986年时设蒋镇乡、友谊乡、西杜乡、三界镇、三合乡、江东乡、福源乡。1992年5月三合、江东、福源乡并入三界镇,西杜乡并入友谊乡。1993年蒋镇乡改镇。2001年12月蒋镇、友谊乡并入三界镇。
  三界是个“五山四田一分水”的丘陵地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低平,属章(镇)三(界)盆地。北部范洋江流域是全市海拔最低的河谷平原,属水稻土质。西、北部是全市最古老的地层,属前震旦系副变质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其余为玄武岩台地和丘陵区。
  年均气温12.6至17.6℃,日照1987.9个小时,无霜期235天。镇域内傍山临江,东、南、西有连绵的嶀大山相隔,春秋时季风偏强,北部平原夏秋时遇潮汛,剡溪水流受阻易涝。东南地区多山坡,夏秋易干旱,故境内埂、堤、渠较多。1994年实施国家级综合开发项目范洋畈低产田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20万元,使万亩农田受益。
  水域以剡溪为径,江河纵横呈叶脉状,均属曹娥江水系。东有盛岙溪,长5公里,流入剡溪;南有来自嶀大山长5公里澄溪;中有来自嶀大山岩岭的长桥江,流程24公里,经前岩水库,向北流入范洋江,出友谊江汇入曹娥江;西有来自蒋镇的八郑江,长10公里。有1163座山塘水库,其中山塘1101处,总蓄水量2351.2万立方米。其中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有双坑、高坝头、螺丝岙、前坑、道场、王木、章甲岙、大董、前岩9座,蓄水2079.3万立方米,受益农田1914公顷。装机容量50至400千瓦的水电站有丰景山、狮子岩、下岙、前岩村、前岩水库、任家弄、友谊7座,1410千瓦。
  人文历史
  朱孟村1970年出土的石蚌刀、石锛、及已碳化的独木船,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72年出土铜镰刀一件,为春秋时期农具。三界镇是具有晋、唐文化特色的人文古镇。晋室南迁后,车骑将军谢玄,建始宁墅。孙谢灵运,归隐始宁,修营旧业,寻幽探胜,为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玄、谢灵运经营的太康湖、始宁墅闻名遐迩。太康湖在三界镇西北,原湖面积约6平方公里,号称万亩。相传南宋高宗赵构南逃时,自驻跸岭经此湖,失足落水,今有皇歇湾、皇岸遗址。因避康王之讳,太康湖改称太石湖,已淤积成田。
  相传嶀山原与嵊山相连,大禹治水至此,化作金牛,顶开两山,水得以泄,三界也因此被称为金牛之地,形成剡溪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唐宋时称“剡溪口”,是“唐诗之路”的重要景点。鼋头渚突立江中,传为谢灵运垂钓石床,岩壁有宋淳祐年间的石刻题名,仍清晰可见。岩上有济物侯庙,古称长官祠,俗称嶀浦庙,祀为民斩蛟除害的县令陈廓。临潭处有石砌栈道、嶀山亭等。宋著名诗人潘阆在《晚泊嶀浦寄剡县刘贶员外》中述:“晓泛剡溪水,晚见剡溪山。徘徊驻行棹,待月思再还。渔唱深潭上,鸟栖高树间。应当金石友,念我无暂闲。”潭西北原有龙宫寺,唐贞元十八年(802),著名诗人李绅撰写《重修龙宫寺碑》,原碑1950年被浙江省博物馆收存。嶀浦南有纪念南宋烈女王氏投江殉节的清风祠、清风亭。三界镇北有始宁城隍庙和三层楼阁的钟鼓楼,有重达一吨的铜钟。民国31年(1942)日军侵犯三界,城隍庙、钟鼓楼被毁,铜钟亦被抢走。民国35年(1946)捐资重建钟鼓楼。镇北下市头村有关帝庙,庙后有万寿庵,1992年扩建为吉祥净寺。
  镇西北蒋镇村,据民国《嵊县志》载“宋末,帝逼于元师,由越至东瓯经驻跸岭,祷于神得安行无虑”。至今留有驻跸岭、回向庙、隐帝石、百步禁阶、三转岩等地名。蒋镇产“蒋岸桥猪”,是浙江省优良猪种“嵊县花猪”之一。
  历史上系军事要地。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1555)倭寇自新昌进犯至清风祠时,官民阻击歼寇170余名。1949年5月20日,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师一八三团在镇北牛头山与国民党“长江部队”一个营激战,全歼残敌,16名解放军战士光荣牺牲。
  知名人物有国画家郑午昌,中国第一代研究磷肥、磷酸的化工专家吴佩芝,国立编译馆编审吴铁声。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65380万元,农民人均净收入4738元,工业总产值180938万元,农业总产值1737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8316万元。
  1986年初有乡镇集体企业55家,户、村联办企业61家,年产值1853万元。是年,蒋镇乡首办双发燃化气灶具厂,生产“双发牌”灶具,在上海打开销路,随之三界电气厨具行业崛起。1998年2月在镇北,104国道公路两侧建工业开发区,至2000年建为厨具工业园区。2002年2月,浙江省财政厅、经贸委等单位命名三界工业园区为“浙江省厨具工业专业区”。至2002年有普田、双发、双灵、亿田等35家电气厨具企业,有15个厨具系列80个品种,年产吸排油烟机70万台,热水器、消毒柜80万台,产值83530万元,产销量占全国20%左右,成为全国三大厨具生产基地和批发中心之一。三界机械链轮业从20世纪60年代由三界铁业社生产机械链轮起步。2002年有26家链轮企业,年产链轮1万多个规格4000万件套,产值47850万元,产销量占全国30%左右,位居全国第一。
  工业形成电器厨具、机械链轮、造纸机械、搪瓷、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建材、五金配件等产业,其中电器厨具、机械链轮是三界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2002年有工业企业140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茶叶、竹笋、水产、水果等优势产业。1999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实施“一片一品”的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万亩老茶园改造成无公害茶园,133公顷桑园推行规模经营,年产茧500公斤以上的有15户。2002年有各种竹园813公顷。建杨梅基地33公顷,注册“天峰”、“八联山”牌商标。2001年建立“三界生态农业观光园”,分区开发建设大棚蔬菜、高档花木、特色水产、休闲观光果园等基地和农业加工流通增殖区。
  三界供销社系统是主要商业网络,有生产、生活资料商店68家,商业公司有商店180家。1995年在新建的104国道三界镇段公路两侧,新建振兴街,有商店140家。始宁街有商店210家。1996年11月北街村投资11万元,建三界农贸市场,面积7000平方米,摊位350个,店铺46家。1997年三界镇投资100万元,利用改道后的旧公路建405米长的步行街,有商店、超市100家。2002年镇内有店526家,村店550家,主要经营服装、百什、副食品、建材、饮食等。农村有农贸小市场,长桥、陈村、蒋镇各有商业一条街。自2000年开始每逢农历十二月十二至十四日举行为期3天的“金牛节”,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乡镇特色
  三界珠茶闻名中外,茶叶是农家传统农产品。民国25年(1936),被誉为“中国当代茶圣”的吴觉农曾在镇南龙藏寺建办浙江省茶叶改良场(1950年改为中国茶业公司三界茶厂,1956年,更名为浙江省三界茶厂)。1958年,县组织万人开垦种植茶园43公顷,建国营茶场。1979年,三合乡在八联山建办集体茶场,种密植茶园4.3公顷。1984年,三界茶厂主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章。1990年,万余亩茶园联产承包到户,开始制作龙井绿茶。1999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万余亩茶园改建为无公害茶园,注册“越凰”、“金黄”牌龙井茶,其中“金黄”牌龙井茶在2001年全市茶叶炒制评比中获第一名,进行精美的新包装、小包装,行销上海等地。2002年,702公顷茶园产干茶990吨,比1998年增长20.5%,茶叶收入翻一番多。
  三界有毛竹园380公顷,早竹园、哺鸡竹园433公顷,年产鲜笋2000吨。2000年,实施万亩竹园基地建设,在陈村至剡岭一带种植万亩竹笋科技示范园,种植雷竹533公顷,并利用堤埂种植芦笋33公顷。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早出、高产技术,一年四季均有鲜笋上市。2001年,依照农家传统的蒸晒制法,制烤笋干和笋干菜,注重香、色、味、形,风味独特,包装精美。注册“山王”牌商标,成为上海、嵊州等地的抢手货。
  地处剡溪下游,黄沙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开采黄沙。90年代,被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定为建筑专用沙。据1995年市矿业公司勘测:剡溪在三界至招士湾段有200公顷沙涂,厚层达12至20米,粒细度2.63至2.71,含泥量仅0.6至1.6%。2002年产黄沙15000吨,年销售收入5500万元,有捞沙机船28艘,运沙船80余只,从事黄沙产业有650人。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承包经营土地,搞家政服务,搞建筑业和外出打工经营是三大劳务特色。20世纪80年代先到上海各郊区县承包经营土地,每年有12000余人,其中全家外出有3800至4000户。部分农户承包土地在15年以上,一般承包4至6.67公顷土地。主要种植麦、水稻、瓜果蔬菜。年户净收入在6至7万余元。进入90年代,已遍及萧山、绍兴、江苏吴江县等地。由于承包经营者多,农本增多,年收入降至4至6万余元,2002年约有2000户农户在外地承包土地,年收入3至5万元不等。
  2002年有6500余名妇女在上海市区做保姆、搞家务,人均年净收入9000至12000元,其中一半搞家政的妇女做2至3户人家的“钟点工”,年净收入可得13000至15000元。家政服务收入达8100余万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先在上海市承包搞建筑,修公路的人家,有几户已成为资产在几亿元、几千万元以上的富裕户。有20户在沪开设建筑公司,年收入颇丰,有私人轿车,在上海市区购买别墅。在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经营汽车(摩托车)修理业、装璜业、饮食业、服装业的男女青年有1500余名,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有3200余名青年在全国各大城市打工,个人年净收入一般在万元以上。
  第五节黄泽镇
  建置环境
  黄泽镇位于嵊州市东部,四明山南麓,离市区10公里。东与金庭、北漳毗邻,南与新昌县交界,西与三江街道、浦口街道为邻,北与下王镇相接。
  相传,早先有王姓定居,取名王宅,至明朝形成集市,因是水网沼泽地,改称王泽。每逢汛期,江中黄水滔滔,故亦称黄泽。1949建新北区,后改称黄泽区,属新昌县。1958年9月成立黄泽人民公社,11月随新昌县划归嵊县,辖黄泽、藕岸、大明市、孟家塘和从上东区划入的明山管理区。1959年,黄泽管理区恢复为县直属镇。1961年10月,恢复新昌县建制,并县前属新昌县的黄泽镇及藕岸公社的兰洲、麻车等6个大队留属嵊县,黄泽公社改设区委、区公所,辖明山、灵山和明溪公社和黄泽镇。1964年黄泽镇改为黄泽公社,属黄泽区。1965年,区党政机构撤销。1973年,恢复区委,1981年重设区公所,3月黄泽公社改为黄泽镇。1983年3月起,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村建制,分别建立明溪乡、灵山乡、明山乡。1992年5月,撤销黄泽区,所属乡合并成立黄泽镇。
  黄泽镇整个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地质属玄武岩台地,镇北部四明山,主峰海拔1012米,镇区内低丘起伏缓和。上东江、渔溪江、许宅江汇入黄泽江,形成沿江河冲积平原。上游集雨面积达542平方公里。有小(一)型水库2座,蓄水量519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座,蓄水量168.5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46座,蓄水量111.61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以下山塘658处,蓄水量52.6万立方米,累计蓄水量851.7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80公顷。小水电装机容量2675千瓦。沿江沙石资源丰富,年开采量100万吨。按地貌分类,山地面积占42.3%,低丘台地面积占7%,河谷平原面积占28.6%,是一个半山丘陵区。黄泽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为1278.2毫米,无霜期为235天左右。
  人文历史
  四明山山高谷多,层峦叠嶂,山奇水秀,山林资源丰富。有以峰、岩、溪、洞、瀑、寺、潭、湖为特色的景点30多处,其中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的石屋禅寺(今称红佛寺)已修复,建有2500米台阶,1000米山径,3座石桥,另有招待所一幢。四明山野生动物很多,还生存着珍稀动物鲵(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的普安寺是嵊州市东部最大佛教禅寺,是嵊州市佛教开放单位之一,位于白云山,系浙东名刹,原藏有佛教文献贝叶经等。邻县奉化葛竹、溪口一带信徒也常来进香拜佛。后贝叶经遗失。现有佛像10余尊,寺内古井、碑石犹在。寺前1公里,有湖清庙,是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建于清。
  岙口村后卧龙山,山麓有卧龙庵,1953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据清同治《嵊县志》载,卧龙山了真洞“松垂云到坞,花汇石留泉”,内有分洞16个,唐时就常有文人来此游历,多有题咏摩崖石刻留迹。清后期因传妖孽作祟,洞口被封,现石壁如削,洞口难觅。
  2002年底止,列为市文物保护点的有白泥坎村的新石器遗址;三王村自晋到宋代古墓群;东山王村清光绪年间建的新镇庙;光明村余氏家族建于清乾隆初年三进三厅68间的“石鼓台门”,大厅悬挂的“鹤和堂”匾额系清乾隆皇帝启蒙教师、书法家齐召南所题。另有建于清嘉庆年间,五进三厅,正屋41间,侧偏屋60多间的老当台门。
  民国初期,小歌班、调唱班已活跃农村集镇。民国18年(1929),越剧史上第二副女子科班“新新凤舞台”在黄泽开办。20世纪30年代,越剧科班已发展到10多个,其中黄泽镇著名的有新新凤舞台、越新舞台、龙凤舞台、湖塘沿文明舞台、大洋科班、白泥坎景花舞台等。任培根、金荣水、黄炳文、金喜堂、叶学见、裘招全等一代越剧宗师培育出了李艳芳、魏素云、王杏花、邢竹琴、范瑞娟、任伯棠、许瑞春、王文娟、陈佩卿、屠笑飞等一批越剧著名演员。
  知名人物有辛亥革命时大通学堂学生徐吟秋追随秋瑾参加革命,参加讨袁。塘头村的许畏三,也系大通学堂学生,民国初历任浙江检事厅检察、高等审判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著名政治社会学博士龙恭,著名作家魏金枝,民间作曲家魏淇园,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高宗羲、魏志达,国际著名古鱼类学家和古脊椎动物系统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弥曼等。
  民国26年(1937)起就有共产党组织活动,27年先后建立党组织10个,领导群众同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斗争。31年7月30日,日军侵扰黄泽,打死、戳死民众32人,重伤致残5人。33年11月,嵊新县抗日自卫大队夜袭在天福昌商店聚赌的国民党顽固派,击毙3人,俘2人。
  民国时期,船只还可通航黄泽江。黄泽凭借水路之便,商业自古发达,是嵊东、新北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清末民初,镇上有商店300余家,茧行13家,当铺10家,粮食、果蔬行栈10多家。抗战时,黄泽虽然沦陷,但因没有日军驻兵,镇上设有与内地货物交换的商行10余家,浙江地方银行也在此设立办事处,宁波、余姚、奉化、天台等县的商贩常常云集于此。
  经济概况
  2002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035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736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2100万元,农业总产值5269万元。1992年底前经济结构工农业并举,1993年始,工业收入逐年超过农业收入,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
  1999年8月实行二轮土地承包,土地流转达567公顷,并呈不断发展之势,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全镇1853公顷水田,效益农业面积达1120公顷,占水田面积的60.4%,粮经比例达4∶6。其中以早花生、早西瓜、早芋艿、大棚草莓、大棚蔬菜为主的“三早两大”达到880公顷。有近6000户从事“三早两大”生产,户均0.15公顷,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模式。建成蚕桑基地150公顷,新发展蔬菜基地140公顷,花生基地150公顷,茶叶基地233公顷,花木基地352公顷,千羽家禽养殖场3个,特种养殖场1个,成片开发面积在6.67公顷以上的大户36户。
  2001年市内外工商业主到黄泽投资农业开发,兴建大型农业庄园。已建成位于前良村的“中国百年桂花园”、塘家岙村的“四季果园”,后白村的“禾牧农庄”、正在建设的朱湖山村“绿盛园艺园”、许宅村的“休闲生态园”。到2002年12月止,累计引进资金4600万元。
  黄泽工业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兴建的恒德镬厂。民国26年(1937)开办黄泽锦文丝厂,后又开办源大丝厂等。2002年有工业企业559家,其中规模以上8家,镇办集体企业17家,村办4家,个私企业544家,年末固定资产2.04亿元,总资产3.68亿元,在职员工7280人,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利润2885万元。
  机械、针织服饰、化工制药、电声电机、造纸等是黄泽镇工业的特色。
  长生果(小红毛花生)、雪菜(倒笃菜)、酱菜是黄泽土特产,享誉嵊州。
  黄泽供销社和供销商业公司是黄泽最主要的商业机构。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650户,从业人员1200人。销售农产品30万元以上的大户25户,其中销售100万元以上的两户。
  黄泽镇农贸市场1988年由七一村与工商所联办,投资60万元,面积5400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200多个,主要供应肉类、蔬菜、水产、禽、蛋等农副产品,是全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
  黄泽镇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1738.25平方米,有营业房、摊位60多个,由黄泽供销社为主于1998年3月开始筹建,1998年10月竣工营业,总投资70万元。2002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另外还有麻车农贸市场和许宅农贸市场。
  黄泽镇有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嵊州市花边总公司、嵊州市依天出口茶厂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2002年,外贸产品交货值1.18亿元,自营出口额35.6万美元。
  乡镇特色
  黄泽被誉为民间音乐之乡。每年农历九月十八举行传统庙会,民间组织游行赛事,演戏三天三夜,黄泽民间音乐因此大盛。有镇上的“目连班”和白泥坎村“万民伞”等乐队组织。白泥坎村人魏淇园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组织白泥坎村的第四代民间乐队,能演奏10多个大型民间套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大型吹打乐《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合称《四季组曲》。1951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被特邀进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1958年受周总理邀请,在杭州饭店小礼堂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表演,被周恩来誉为“我们的农民音乐家”。村民乐队已有200多年历史,民间乐队队员有50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仅7岁。20世纪80年代白泥坎青年民兵之家活动经常,内容丰富,深受团员青年的喜爱,受到团中央的表彰。《中国青年报》还发表文章,介绍白泥坎村青年民兵之家活动情况。以青年民兵之家为载体,带动卫生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4月,中央电视台专程赴白泥坎等村拍摄卫生村建设新闻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目连戏落户前良已有300多年历史,称“戏曲活化石”。1984年发现抄本共165出,为省内最完整藏本,其书目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编入《中国祭祀研究》。《哑背疯》、《男吊》、《女吊》、《无常骂狗》、《偷鸡·回骂》等节目中的精彩片段,代代相传,久演不衰。村民自发组织业余剧团,自购道具,参加“目连戏”的演出。演出范围远及上海、杭州等地,受到各地群众欢迎。演“目连戏”的民间艺人有50人。参与文化活动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31%以上。
  渔溪村戏具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从事戏具生产的有200多人,主要生产戏帽、戏服、戏鞋及各类道具,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在黄泽镇上开设戏具店8家,戏具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年营业额达300万元。
  中国百年桂花林位于前良村,建于2001年11月,面积133.33公顷,现栽有百年以上桂花古木5000余棵,还有茶花、红枫、雪松、紫荆花等5000余株,是全国最大的桂花古木群,长年桂香四溢,集观赏、休闲于一体。桂花园林边是风景秀丽的十里黄泽江农防堤,江边建有水榭亭阁,道路用卵石与大理石砌成,堤边栽有黄杨、桂花、翠花、花草,放置石椅石凳,供游客歇脚聊天,浏览远近风光。
  第六节石璜镇
  建置环境
  石璜镇位于嵊州市西面,地处西白山东麓,东南紧邻长乐江,西面毗邻诸暨市,北邻竹溪、王院、崇仁,东连甘霖,西南接雅璜、通源、长乐,距市区17公里。嵊(州)松(明培)线、上(王庄)竹(溪)线在镇上分岔,并有支线通长乐镇、崇仁镇。
  宋末元初,散居在不同地点又不通谱的三位王姓人王御隆、王萬九(王羲之后裔)、王惟承先后从鄞县、新昌澄潭来到当时嵊县罗松乡断金里,分别在塘门里(今石一村)、九公巷(今石二村)、墙弄门(今石三村)落基,带领子侄生息繁衍。因其“地广饶、高且爽,其土肥沃、厚且夷,山川环抱,其形胜壮丽甲於一邑”,到此地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渐成一乡中最大的村庄。后以“磐石相安”之义,名其地曰“石王”,此后又以壁玉之义,易“王”为“璜”,即“石璜”。从南宋至清末600余年里,石璜为罗松乡的一个辖村。宣统三年(1911)罗松乡更名为辅仁乡。1950年5月设立石璜乡,1956年3月白竹、丁家、楼家乡的大部分和剡源乡的一部分并入石璜乡,4月,分设石璜镇,10月又并入石璜乡,1958年10月,为长乐人民公社石璜管理区。1961年11月为石璜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设石璜乡。1984年1月,建石璜区,下辖石璜、镇基、雅璜、通源乡。1985年8月,石璜乡改为建制镇。1992年5月,撤销石璜区,原镇基乡(11个行政村)并入石璜镇。
  西北部山丘连绵,北端岗峰林立,东南部地势平坦,多良田美地。石璜江自北而南纵贯全镇。坂头、剡源水库的灌溉渠道纵横密布,错落分布于山岙之中,水利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全年无霜期230天。矿产资源有酸性紫色土、萤石、大理石等。
  镇域内有小(二)型水库2座,小(三)型水库12座,山塘608处,总蓄水量为118万立方米。特别是利用三溪江资源,开发“长藤结瓜”式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4413千瓦。
  人文历史
  石璜紧靠西白山,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地形险要。唐时,裘甫义军曾在三溪大败唐军。后义军被围困在梅溪,缺粮,摘梅子充饥,村故名梅溪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白竹裘文高等率众反清,拒敌中杀死县管带(管带为县的军事长官)刘庆林等8人,并割刘首级,民军大振,清廷惊恐。后文高被擒,就义于宣统二年(1910)。民国31年(1942)7月,嵊县沦陷,日军未侵占石璜,石璜成为当时嵊县商业繁荣的中心集镇。35年11月,在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指挥下,共产党武工队与打入辅仁乡自卫队里的党员齐昌瑞里应外合,勇敢机智地一举缴获乡自卫队的全部武器,创建会稽山抗暴游击队。这是共产党主力北撤后在浙东地区的游击队第一次获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翌年,再次缴了乡自卫队的械。
  杰出人物有抗战时期的优秀革命者张珂表、著名学者楼光来、民国工商人物楼映斋等。
  石璜镇中心小学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前身为维经两等小学堂。1984年定今名。1995年又新建教师寝室两间五层楼房共计13间,1999年向所在村征田0.13公顷作为学校操场。抗战期间,杭州清波中学曾移设于新沃,县立简师创办于大仁寺。
  经济概况
  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亿元,农业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85元。
  石璜镇粮、茶、桑、林、果、渔并举,是省农业厅命名的1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之一,是嵊州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2年底,耕地面积139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266.67公顷,粮食总产量5363吨,建成何家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花木花卉年产值1亿元。茶叶总面积500公顷,其中无公害茶213.33公顷,产值500万元。蚕桑面积166.67公顷,蚕茧产量154942公斤。香榧面积69.53公顷,产量8000公斤。水果面积176.67公顷,产量1629600公斤。山林面积2536.73公顷。蔬菜80公顷。
  初步形成农业三大主导产业:1000公顷花木、300公顷无公害绿色食品、30万担黑珍珠(精制茶叶);十大基地:花卉苗木、蔬菜、茶叶、长毛兔、毛竹、水果、粮食、蚕桑、竹笋、板栗。
  石璜个私工业企业起步早,早在1983年,丝织领带已初具规模,被称为嵊州的“温州模式”。全镇工业拥有电机、丝织、领带、玻纤、渔网、建筑、建材、化工、塑料、五金等行业。
  2002年底全镇企业879家,其中电机5家、纺织495家、服装领带32家、饮料制造业(茶叶)11家、玻纤纺织业187家,其他149家,工业总产值8.5亿元,利润3865万元,其中重点产品领带产值2.33亿元,占29%,利润2600万元,占67%。
  2002年,引进由绍兴一景乳业有限公司和深圳音之卡电子有限公司合资的奶牛养殖场,总投资1200万元。
  乡镇特色
  至2002年底,从事花木产业总户数5800户,占总农户数的62%,花木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63%。花木总产值超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镇异地承租、设立窗口、拓展基地213.33公顷,其中北京33.33公顷,常州20公顷、上海6.67公顷、湖州20公顷。
  花木品种主要有杜英、乐昌含笑、桂花、马褂木、红黄白玉兰、雪松、红枫、红花木莲等优良品种100多种。花木面积33.33公顷以上的村为新沃、新塘、赵宅、罗松、前白竹、后白竹、寺根,其中新沃、新塘的面积已分别超66.67公顷。有6.67公顷以上的花木专业户10多户。
  水果曾有“楼家梨头、溪西梅”之美称。溪梅硕大、青脆,遐迩闻名。大棚矮花樱桃,为三年生幼树,有上市早、效益高、防裂、防雀害等优点,亩值超2万元。面积已有6.67公顷,为省内首创特色农产品。
  1999年,石璜镇农业服务公司建立了红姜科技示范基地,注册“天荡”牌商标,产品主销永康、义乌、金华、东阳,并在东阳、宁波等地设有专销点。2002年种植73公顷,总产1375吨。
  领带产量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产量的60%。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在20多个省的大中型城市设有网点。
  第七节谷来镇
  建置环境
  谷来镇位于嵊州市西北部,离市区21公里,东邻崇仁镇,南连王院、竹溪乡,西接诸暨市,北靠绍兴县。绍甘线、枫谷线纵贯全镇,是绍兴、嵊州、诸暨三县(市)公路分岔口,有金三角和小山城之称。
  据宋嘉泰《会稽志》引唐梁载言《十道志》记载:“舜耕于此,天降嘉谷”,故名“谷来”。民国元年(1912)属顺安第一乡,21年曾称谷来镇,后仍属顺安第一乡。1950年设谷来乡、九里斜乡、举坑乡、吕岙乡。1956年,谷来乡、举坑乡及九里斜乡一部分,连同吕岙乡的石仓、高平山和从绍兴县划入的大严、陶家合并为谷来乡。1958年为北山人民公社谷来、吕岙管理区,1961年为谷来、吕岙、显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建置,1985年谷来乡改设为建制镇。1992年5月,吕岙乡(20个行政村)、显潭乡(16个行政村)并入谷来镇。
  地处会稽山南麓,辖区内地势北高南低,群山环抱。东峙五百岗主峰大王尖(海拔808.7米),西扼秀娘岗,南以丰田岭为门户,北有三十六坪作屏障。地质由小舜江冲积平原及山地组成,地势较高,基本不受洪涝灾害威胁,部分山地坡度较大,有受山洪侵袭隐患。地处省南北气候交界带边缘,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全年无霜期215天左右,凝霜入寒较早,气温比平原较低,具有山区气候特点。土壤多为红沙土和黄泥土。雨量充沛,光、水、热条件良好,适合多年生农业作物与果树生长,利于多熟制农业发展。
  矿产资源有砩头村铀矿、九里斜村萤石矿、潭石村大理石矿及下东山村石矿等。
  水力总蕴藏量为6000千瓦,有小(二)型水库3座,蓄水量93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16座,蓄水量41.6万立方米,山塘111处,蓄水量15.58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蓄水量为150万立方米。镇域内山涧溪流呈叶脉状分布,东江、西江(竹溪江)、双溪江分别在谷来、马村汇合后流入小舜江。小舜江水流湍急,跌宕起伏,水电资源充沛,在小舜江上游建起梯级水电站12座(其中村级电站4座,装机容量340千瓦),总装机容量3110千瓦,年均发电量814万千瓦时,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小水电建设先进单位。
  人文历史
  相传南宋小康王(即宋高宗赵构)遭金兵追击至砩头岭,因人困马乏躲入庙内休息,金兵追至庙门口时,见蛛蜘结网封门,金兵认为无人进庙而离开,小康王因此脱险,后人以保护国君有功而改名为护国岭。
  谷来镇中学前身为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的北山书院,距今有125年历史。后改为北山高等学堂。1999年10月被命名为嵊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8年被评为省一级成校,199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玉成桥、举坑村祠堂、大夫第老台门。此外还有位于打石溪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万年桥等古迹。
  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创制茶叶杀青机、珠茶炒干机的马传进,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骨伤科专家蒋位庄,学雷锋做好事开车接送学生的任来力等。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578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359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394万元,人均收入3771元。谷来有句民谚:“若要富,茶竹果”。因此,逐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茶叶、香榧、竹笋等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使茶叶、香榧、毛竹的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全镇有耕地732公顷,其中水田398公顷,旱地334公顷。有茶园1109公顷(其中茶林场48公顷),山林6976公顷(其中竹林2590公顷)。农业以茶叶生产为主,茶、粮、林、牧、果各业全面发展。2002年茶叶总产量111.2万公斤,产值2265万元。香榧产量2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有竹林2533公顷,毛竹立竹350万株。粮食生产有水稻、麦、玉米、大豆、薯类等,粮食总产量254万公斤。生猪饲养量2905头,年终存栏牛228头、羊2078头、兔3184 只。
  有各类工业企业522家,其中集体企业9家,私营企业21家,个体企业492家。2002年利润163万元。已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五金、电机、塑料、电器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58家,占全镇企业的88%,年销售收入1.66亿元。香榧、霉笕菜梗、笋干菜畅销杭州、宁波、上海等地。1997年起陆续对9家集体企业转制。个私工业小区(绿色产业园区)投入350万元用于电、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底入园和签约入园的企业各1家。
  商业贸易企业有谷来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北山名茶有限公司、华生公司、名茶服务部等15家,经营名茶、精制茶、香榧和化肥、种子等,年营业额4000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1257万元。
  农贸市场建于1986年7月,由北山工商所和谷来镇一村联合建造,有营业房32间,摊位40个。1994年扩建。2001年3月谷来镇名茶市场开业,至2002年底,有摊位91个(含营业房),占地面积4048平方米,年成交额在1000万元左右。有在册个体工商户371户。
  乡镇特色
  谷来镇属著名的“平水珠茶”主产地,村村有茶山,户户有茶园。因土壤、气候条件优越,茶叶质地优异。1990年有专业茶园960公顷,其中亩产100公斤以上茶园200公顷。2000年发展无公害生态茶园和有机茶,至2002年底,改造发展良种茶基地133公顷,有机茶、无公害茶基地333公顷。谷来镇的名优茶生产起步早,品质好。20世纪80年代初,湖上院、高平山村在农技站的指导下从杭州请来龙井茶师傅,开始龙井茶生产,白马岭、姚家庄村试制
  白毛峰茶。1991年谷来镇茶叶协会成立,会员98人,为全市最早的乡镇茶叶协会。全镇有粗制茶厂140家,粗制茶机2000多台,年产粗制茶能力120万公斤。有名茶炒制机300台,名茶灶4000余个,2002年产名茶20万公斤。有精制茶厂15家,年产精制珠茶300万公斤。名茶销往山东、上海、宁波等地。2001年,北山名茶有限公司注册“野山”牌商标,次年“野山”牌龙井茶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和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首届中国觉农杯名茶优质奖。
  谷来香榧为嵊州传统名果,《剡录》载:剡、暨接壤,榧多佳者。毗邻诸暨、绍兴的袁家岭、下郭等十多个村素以产榧闻名,种植经营香榧已有上千年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方物》中记载的细榧即产于袁家岭村。香榧以壳薄、肉满、香脆而被消费者青睐。据县农业局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全县130公顷榧林中吕岙乡有73公顷,占56%多。80年代初榧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存在一山多主、一树几户的现象,管理属原始粗放型,部分榧农砍伐了原有的雄榧树,造成雄花粉不足,致使香榧受孕率、结果率逐步下降。1992年袁家岭等香榧专业村榧农自发搞香榧人工授粉试验,1993年在科技部门技术人员帮助指导下试验成功,次年全面推广。1996年,香榧产区普遍开展人工授粉、喷洒微量元素和加强肥培的科技型管理,1997年香榧喜获丰收,产量15万公斤。10月制订的《谷来镇发展香榧生产若干意见》规定:严禁砍伐雄花树,对全镇雄花树登记造册,挂牌管理,并实施雌雄同株高位嫁接新技术;对发展规模型香榧基地和香榧育苗基地的实行补助与贷款优惠。1998年11月成立了全市唯一的香榧协会,会员31个,后发展到52个,还吸收外乡会员。2001年香榧达历史最高产量30万公斤,产值3150万元。2002年底建立香榧基地1200公顷,其中新发展1000公顷。香榧育苗基地13公顷,形成32个香榧生产重点村,香榧产量2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1996年以前,谷来香榧基本上靠诸暨枫桥一带榧商上门收购,一遇丰产年榧农就愁没销路,丰产不丰收。1997年起打自己品牌,积极培育贩销大户,有100多榧农外出开拓香榧销售市场。1998年,镇农业总公司注册山珍香榧商标,被评为全市12种优质农产品之一。2001年,谷来镇被浙江省林业局命名为浙江省香榧之乡。至2002年,全镇已注册山珍、谷来、山森、才兴等香榧商标7只,其中“山珍”牌香榧已获绍兴市绿色农产品、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名优果品。
  第八节仙岩镇
  建置环境
  仙岩镇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10公里,西傍崇仁镇,南靠市区,东邻下王镇,北与三界镇接壤。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剡溪穿境而过。水路、陆路通畅,交通极为便利。
  据《积庆庵碑记》记载,传说1800多年前,有三仙弈于岩上,故名仙岩。又说,相传秦始皇东巡时马足所践之处,有马蹄石,其石曰仙岩,因以为名。为纪念东晋车骑将军谢玄,古时曾名游谢乡、康乐乡。1949年设画图乡,1958年为城东人民公社仙岩管理区,1961年称仙岩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仙岩乡。1992年5月与幸福乡合并建仙岩镇。
  仙岩镇山丘连绵,岗峰林立,最高山峰嶀山海拔749米,常年云气缭绕。剡溪贯穿中部,十八都江和四都江在溪西汇合为嵊溪后流注剡溪。耕地与山各占面积为11%和80.6%,属典型山区。全年无霜期215天左右,四季分明,高山易受干旱和低温影响,沿江易遭洪涝。黄沙资源较为丰富,还有可适宜种植茶叶山地资源近1333.3公顷。有山塘水库310座,蓄水量166.9万立方米,其中10万立方米以上小(二)型水库5座,库容96.3万立方米;1万立方米以上小(三)型水库26座,库容46.6万立方米;1万立方米以下山塘279处,蓄水量24万立方米。堤坝长3.9公里,保护农田93.33公顷。固定机埠12座,装机173千瓦。水电站共5座,装机665千瓦,年发电量140万千瓦时。
  人文历史
  仙岩镇山明水秀,剡溪两岸留下了许多舜皇、大禹的美好传说和遗踪。舜皇山村位于气势雄伟的嶀山上。传说,虞舜曾来到此,其栖息之处曾建有舜皇庙,天井有两眼井,称为舜井。井水常年不枯,村民多到此汲水。唐朱庆余《舜井诗》:“碧甃粼粼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寻水,疑若苍梧万里天。”庙、井旧址已为龙皇水库库区所淹没。在建造水库时,曾出土瓦砾、铜灯盏、石磨等物品,证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
  《旧经》有“禹凿了溪,人方宅土”的记载。车骑山远望形似一只覆置的铁锅,相传为大禹兴炊的大锅,故旧名甑山,又因相传大禹曾在峰顶插旗指挥,乡人又称插旗山。峰北有响石岭,用足一蹬,会发出“咚咚”之声,人说是大禹留下的鼓声。山南有大禹居住的地方,称作禹山,曾建有东、西两禹亭,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仙岩镇的山山水水亦有缘于名人学士。镇西有强口村,村南有小溪。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曾于冬日来此游览,“见水石清妙,徘徊不能去”,说:“虽寒,犹当强饮一口。”故而得名强口,小溪亦名强口溪。今村中尚有纪念谢灵运的仙君殿。强口村西去又有谢岩村,也系谢灵运游憩之地。宋《剡录》载:“灵运游此,四顾放弹丸,落此为祠,有大石如弹丸。”谢岩之名也由此而来。车骑山在剡溪东侧,《水经注》云其地为车骑将军谢玄旧居。谢玄为会稽内史时,在此建楼居住。唐张籍诗云:“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谢家曾住处,烟洞入应迷。”车骑山今留有古桐亭、谢车骑坐石、将军潭、康乐钓台、敕书岭等遗迹。
  仙岩镇名胜景点众多,明知县许岳英曾镌“佳山水”于崖阴。马寅初墓、仙君殿、谢灵运古迹、天竺寺、图画山、西潭寺可供人们旅游观光。
  仙岩镇是进入四明山的门户,也是从北进入嵊州市的要冲,历来为兵家觊觎之地。民国30年(1941)12月31日晚,日军追击奉命转移的国民党军第三十四师,至仁村接火,士兵及当地民众死亡百余人。次日早晨,日军在飞机配合下抄山,刺死躲在村后李家湾独户山屋里的仁村村民11人。是日中午,日军窜至里东溪后村午炊,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肆意奸淫全村不及逃离的妇女。犯下了“血染仁村,奸淫溪后,火烧下王”的罪行。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85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5亿元,农业总产值0.5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18元。
  2002年底,耕地面积718.87公顷(其中水田总面积580公顷)。农业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兼顾花木、蚕桑、粮食、蔬菜、长毛兔、水果。粮食总产量4291.6吨,茶叶面积377公顷(其中无公害茶211.8公顷、有机茶98.53公顷);茶叶总产量462吨,产值1200万元(其中名茶产量200吨,产值1000万元)。蚕桑面积151.2公顷,蚕茧产量153.1吨。花木面积133公顷,产值1000万元。水果面积98公顷,产量778吨。旱地137公顷,蔬菜66.67公顷。山林面积5444公顷。
  2002年底有企业396家,其中造纸业8家,服装、领带业95家,饮料制造业(茶叶)189家,金属制品业14家,其他90家。工业经济形成了造纸业、机械业、铝材业块状经济。利税1900余万元。其中重点块状经济造纸业工业总产值1.2 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1.4%;利税1200余万元,占全镇工业利税的63%。
  建立仙岩、西鲍个私小区。至2002年底,添亿电子有限公司,动士橡胶公司香港分公司共同投资2000万元年产1.8亿只音盆生产线落户。
  仙岩农贸市场1995年投资建造,投资额为13万元,固定摊位20个,流动摊位30个。
  乡镇特色
  仙岩镇是绍兴市造纸强镇,有造纸企业8家。绍兴市造纸厂是造纸业的龙头企业。下属7家分公司,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7247万元,销售收入达8214万元,年产机制纸4万吨。1998年创建的嵊州市白云涂布纸厂是市骨干福利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企业拥有1600MM涂布白板纸生产线1条,1092MM包装纸生产线1条,1092纱管线生产线1条,3200MM高强瓦楞纸生产线1条。
  早年为平水珠茶产地之一。1936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三界创办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曾在舜皇山开辟新型高产茶园1.33公顷,并组办嶀大山区合作茶厂,推广采制珠茶新工艺。1952年,前苏联茶叶专家贝柯夫和哈里巴娃曾来考察茶叶生产。以生产珠茶为主,1951年制过红茶。1983年在从诸暨退休还乡的李水有带领下,开始试制名茶,名茶产量和产值逐年提高。2002年名茶产量达200吨,占茶叶总产量462吨的43%;名茶产值达1000万元,占总产值1200万元的83%。有无公害茶园211.8公顷,有机茶园98.53公顷,合计310.33公顷,占总茶园377公顷的82%,成为全市有机茶出口重镇。有绍兴舜皇茶业有限公司、嵊州仙岩幸福茶场等集产、加、销于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创出“舜皇云尖”、“幸福银针”、“叶王”等著名品牌。“舜皇云尖”被评为绍兴市著名品牌,“叶王”被绍兴市农产品委员会认定为绿色产品。并成为中国国际名优茶、茶文化展览会推荐产品。产品远销日本、德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销往杭州、上海、山东、辽宁等国内市场。
  黄沙资源丰富。1990年前用肩挑,手车拉等方法运输黄沙,开采量较小。1992年以后,发展到挖沙船挖,铲车装车,几十吨的大卡车日夜运输销售,开采量大增。采沙旺时,日销售量高达8000吨。河道经过10多年采挖,普遍加深4至5米,年总采沙量在1500万吨。黄沙资源减少,发展到轧鹅卵石成沙销售。
  仙岩石灰以其历史悠久,质量上乘闻名市内外。石灰窑始建于清朝末期,至1930年有嘉泰、允丰、协泰、协顺、大康小窑。每窑产2吨,5天出一窑石灰。石灰石从富阳、杭州采购,从水路运输。抗战时期,窑厂暂停,战后又恢复生产。1953年后,仙岩石灰厂先搞联营,后实行公私合营,统一新建轮窑,日产石灰10吨。后来江河日浅,石灰石无法水运,改由汽车陆运,运费骤增,由于归县供销社经营管理,统一定价,不能提价,至1979年造成亏损。后下放给仙岩公社经营,价格可浮动上涨。1994年转为个人承包制,2000年改为私营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临安、富阳石灰价贱,大量涌入嵊县,近年接近停产。
  日溪坑柿子有300多年历史,其特点个大、质优、味美、营养丰富,在市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有面积20公顷,产量100吨,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第九节金庭镇
  建置环境
  金庭镇位于嵊州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东连奉化市,南接新昌县,西邻黄泽镇,北与北漳镇相连。嵊州至宁波(嵊张)、在建的甬金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有支线通东坑、东林。
  金庭镇因境内有金庭观而得其名。唐宋时已设金庭乡,南宋时一度属孝嘉乡,民国21至23年(1932~1934)曾设华堂、晋溪、后山镇,35年(1946)复置金庭乡。1949年设金庭乡(驻晋溪)和孝嘉乡(驻华堂)。1950年分设后山乡、金庭乡、灵鹅乡、炉峰乡、孝嘉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山乡和金庭乡合并称金山乡(驻晋溪),炉峰乡、孝嘉乡和灵鹅乡合并称新合乡(驻华堂)。1958年为上东人民公社金山和新合管理区。1961年建立金山人民公社和新合人民公社。1981年新合公社改名为金庭公社,1983年3月,改设金山乡和金庭乡。1992年5月,金山乡和金庭乡合并为金庭镇。
  镇属浙东丘陵山地的一部分,三面环山,周围高而中间低,呈盆地状,整个地势自东向西倾斜。东部有海拔928米的撞天岗和896米的大湖山,南部有海拔617.8米的双尖山。主要溪流金庭江,自东向西至下任汇入上东江,流向黄泽江。全年无霜期235天,平均年降水量1349毫米。每年7至8月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狂风暴雨频繁,但旱情时有发生,旱洪交错。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8座。有大坑二级、新合水库、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84千瓦。
  矿产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铁矿等。其中花岗岩储量为4000万立方米,在市内外素负盛名。麦饭石的储量也有一定知名度。上东江流域内,含有铁质成份的花岗岩风化后流入江道,经淘洗可得铁砂,含铁量70%左右。
  人文历史
  唐裴通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东晋王羲之晚年称病卸任,尽山水之游,于晋永和十一年(355),携妻带子归隐金庭。升平五年(361年)与世长辞,终年59岁,葬于金庭瀑布山麓。其5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观内增建了佛殿,连同原来的三清殿和祭孔的书楼,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圣地。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前建书楼、墨池、鹅池。穿过弹石小径就是呈园形的晋王右军墓,墓前立有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建的“晋王右军墓”石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王氏嗣孙秀清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5年重修。墓头枕紫藤山,左携香炉峰,右傍卓剑峰,后靠瀑布山,前拱五老峰。墓前有樱花、樟树、柏树,以及《瀑布山展墓记》、《全国首届羲之杯书画诗联大赛碑记》等。1998年在墓地举行显彰碑揭碑仪式,2001年举办中国首届书法朝圣节。
  华堂古村是王羲之嫡传后裔王氏聚居地,2002年,有王姓1200户3500人。古时因王氏后裔擅长书画,常在此挥毫泼墨,作品挂满书房、厅堂,人称“华院画堂”,后改名华堂。据《金庭王氏族谱》记载,华堂村由王羲之29世孙王恺于南宋时始建,迄今已有700多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市,清设镇。古村街道建于元末明初,呈方形,东西向有前街、后街,南北向也有两条街叫横街,形成“井”字形布局。街面鹅卵石铺成,两旁店铺林立。村上有许多明清民居特色的老台门。至20世纪50年代尚有十庙十祠十庵,其中由王操之创建的白云祠、石鼓庙至今有1600余年。华堂大祠堂系王氏宗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内有慈节坊(门楼)、雕栏石桥、古池亭阁、孝节殿、大殿、王羲之及36代孙王琼与妻石氏的塑像。2001年王羲之故里华堂古村旅游区开发被市旅游局批准立项,新建2座牌坊、1个百匾馆(已收藏古匾120块)。
  2002年底,有省级文保单位金庭王羲之墓(含华堂王氏宗祠);市级文保单位济渡炉烽庙、华堂古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文保点灵鹅贞节牌坊、竺绍康故居、后山竺氏祠堂。在济渡村北有革命烈士墓,纪念1949年7月10日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41名解放军战士。
  金庭镇中心小学前身为“猊峰书塾”,南宋王羲之第29世孙王恺创办,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王氏43世孙王应昌增建书楼,更名为“心传书院”,清道光二十年(1840)新建金庭王氏义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称金庭高等小学堂,学校大门旁边至今还存金庭王氏义学石坊一块。
  竺绍康昵称“牛大王”,系灵鹅村人,清末秀才。自幼致力于学,及长怀四方之志,为人仗义疏财,乐于济人之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嵊东组织“平洋党”。三十年(1904)与王金发、谢飞麟等创办“大同学社”,毕生为推翻满清王朝而奋斗。终因积劳成疾,清宣统二年(1910)病逝上海。
  王才林,华堂村人,从小尊老爱幼,乐做好事,受乡人称道。1972年9月,邻居单身汉王新法因故半身瘫痪,无人照料,不图名利主动挑起了护理担子,从未间断。1997年5月10日,上北京受奖,荣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受到江泽民的接见。
  金庭又是“越剧皇后”姚水娟、“越剧皇帝”竺素娥及著名越剧演员竺水招、筱少卿、毛佩卿的故里,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后山群英凤舞台和华堂大华舞台科班出身。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也是大华舞台的子弟。
  金庭又是“台属之乡”,有480人左右居台湾。华堂村人周喦,于1949年接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后去台湾,死后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台湾“通信署”少将署长周琦和“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也是华堂村人。灵鹅村人竺鸣涛,任浙江警备副司令、中将,1949年去台湾。1992年,金庭成立金庭台属联谊会,设立台属台胞投资区。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4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66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045万元,农业总产值66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08元。
  20世纪30年代,蚕桑业发达,办有华堂丝厂,民国31年(1942)因日军侵略停办。80年代起,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蔬菜、名茶、水果、花木等经济作物。2002年底,粮经比例达到30∶70。粮食总产量2217吨,花木面积667公顷。桃形李、桃子、大青梅、板栗、柿子、杨梅、樱桃、梨头、柑橘、猕猴桃、葡萄、杏、香榧等面积987公顷,水果产量4441吨。茶叶产量26万公斤,所产名茶“羲之毛峰”、“金庭云尖”连续5年被评为上等优质名茶。饲养蚕种5709张,蚕茧产量23.1万公斤。
  工业经济主要是四大产业,即花岗石加工业,以纺织、毛巾、绦纶为主的轻纺织造业,以吸油烟机、纺机、汽配、起重机、弹簧为主的五金机械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具和弹簧生产在市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2002年底企业224家,其中非金属矿采造业12家,食品饮料制造业66家,纺织业14家,服装业3家,木材加工竹制品业16家,家具制造业13家,造纸及泥制品业8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家,机械业66家,其他14家。1993年开始集体企业逐步转制,原21家集体企业已转制17家,现剩下的4家集体企业以长期个人承包方式经营。
  镇工业小区位于下任村,建于2002年5月,投资80多万元,完成通电、园区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项目6个,已建成投产4家,工业产值1800万元。
  华堂农贸市场于1991年从旧村老街迁移至村东,2000年扩建,占地6670平方米,营业房38间,钢棚1300平方米,摊位300个。2001年建桃形李市场,投资300万元,逢农历二、五、八、十是集市,年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上。晋溪农贸市场在晋二、晋三村,1997年投资350万元,在晋一村(嵊张公路旁)新建一个占地4500平方米的新市场。逢农历一、四、七是集市。下任猪仔市场1998年5月投资5 万元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年成交量1万头(农历三、六、九交流)。2002年底全镇有个体工商户406户。
  乡镇特色
  金庭镇是省内独一无二的桃形李生产基地。桃形李色泽艳丽,肉质细腻,兼具桃李两种风味,是水果中的上品。1960年,华堂村民从外地引进果苗,小规模种植。1993年起,掀起种桃形李高潮。1995年注册羲之商标。金庭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成立桃形李协会,邀请浙大教授讲课等,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使一般成年李树每亩产果600公斤,高产园可达1000公斤以上。平均价格每公斤2.5元,优级品达9元以上。2002年有35个村3000多户利用荒山缓坡种植桃形李,面积667公顷,产果60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灵鹅村种植面积200公顷,是桃形李生产专业村。1995至2002年获省、全国名牌水果、金奖等殊荣10多项。并被评为省桃形李之乡、全国名特优经济林示范基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沪、杭、甬等地。
  金庭镇又有万亩花木基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花木生产,主要有雪松、桂花、玉兰(红、白、黄)、杜英、马褂木、栾树、广玉兰、红枫、红叶李、含笑等品种。建成集观光旅游、发展经济于一体的十里花木长廊。有花木种植户3000户以上,从事花木返销的也有100多人,欢潭村的姚幸福成为有名的花木种植大户。欢潭村的雪松、甏里湾村的桂花、华堂村的玉兰和上坞村的果苗在市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2002年有花木面积667公顷,年产值1300万元。
  嵊州市第一家股份制农业合作企业————嵊州市天合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于1997年下半年,由华堂村王裕生等6名农民合股投资30万元创办。承包地处海拔600多米的陈公岭106.67公顷荒山,实行综合开发。投资100多万元,种植桃形李、香榧、猕猴桃以及丹参、银杏、杜仲、西瓜等。2001年投资10万元创办存栏3000只的草鸡场。获嵊州市十佳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灵鹅村踩高跷有1000多年历史。灵鹅村原名石鼓庄,后因王羲之在此题匾“化鹤飞来”,更名为灵鹅村。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农历二月十二日举办石鼓庙会,有人踩高跷结队成伍。到了晚清,建起高跷会。灵鹅村革命志士竺绍康将高跷会改成步云会。高跷队骨干队伍由100多名队员组成,基本队员近1000人,最小的只有二、三岁,最大近80岁。高跷演出时,由1名队员举着一面10多米的蜈蚣状会旗领头,10来人组成的鼓乐队随后,其他队员脚踩油漆黑白相间的缠花的木制高跷。高的有1.5米,矮的也有四、五十厘米。表演者身上都穿戴着各种古装戏文的服装帽子,代表一个角色。能演出《西厢记》、《包公》、《济公》、《双阳公主追狄青》、《文王拉车》等折子戏。有方阵、龙阵、圆阵等布阵变化,以及螃蟹横走、金鸡独立、猛虎跳涧、铁腿扫地等特技动作。除了在本地表演外,还经常应邀四出活动表演。1991至2002年获各级各类荣誉10多项。
  第十节北漳镇
  建置环境
  北漳镇位于嵊州市东部,上东江上游,离市区 21公里。东与奉化市相连,南接金庭镇,西与黄泽镇毗邻,北连下王镇并与余姚市接壤。
  相传,北漳是财翁的坟庄,又位于溪江之北,故称北庄。后沧桑变迁,发展成村,但仍傍于水,即将“庄”改漳。唐、宋时设忠节乡,清乾隆年间设市,民国时期设镇。1950年时,分忠节、甘济、小柏、东林乡,1956年四乡联合为四联乡,1958年以原忠节、甘济乡区域成立北漳管理区,小柏、东林乡区域成立小柏管理区,隶属上东人民公社,1961年撤销上东人民公社,成立北漳、小柏人民公社,1964年分出东坑、西坑、牛团仓、箬坑、山坭坞、俞家坞、布巾坑、潘家山等大队与余姚县划入的董家彦、陈大坑、余家坑大队组建东坑人民公社。1983年,分别建立北漳乡、小柏乡、东坑乡。1985年北漳乡改为建置镇。1992年5月,东坑乡、小柏乡并入北漳镇。
  境内地势东北面高,西南较低,自北向东峰峦连绵,山坡陡峻,气势磅礴。北部三尖山主峰高995.6米,是天然屏障。山谷中梯田层层,有小块盆地,属山区乡镇。气候温和,全年无霜期220天。雨量充足,水利条件优越。上东江纵贯南北,建有最大蓄水量达10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640公颂的上东水库。小(二)型和小(三)型水库29座。有山塘288处,蓄水量为75万立方米。全镇水资源总蕴藏量达2700万立方米,利用率50%左右。
  北漳镇花岗岩资源丰富,分布面积35.1平方公里。黄沙资源遍及半个镇的山、溪、坑。榧树湾附近曾开采出高品位的铁矿石。含有铁质成分的矿石风化后成铁沙流入江道,1958年,全县在北漳大办钢铁时,用沙槽板淘洗铁沙,在小高炉上炼铁。北漳镇是得天独厚的麦饭石之乡,麦饭石分布面积达到35.8平方公里,储藏量在6000万吨以上。
  人文历史
  小柏村旁清隐寺,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号三峰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为清隐寺。辛亥革命后,举义反清首领之一的谢飞麟于民国5年(1916)春,集结3000余人,在清隐寺成立浙东护国讨袁军,谢被推为总司令,坚持反袁斗争。东林村有3位勇士在辛亥革命中建有奇功,浙江省都督蒋轩授予“有勇知方”匾额,悬挂于东林村祠堂。
  东林村是老革命地区,民国27年(1938)以前入党的有6人。是年春,建立中共党支部,支部书记王今吾。在支部领导下,成立“嵊县乡村抗日救亡协进会东林村分会”,举办抗日夜校,成立抗日宣传队。村人王正山21年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27年1月任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书记。33年6月8日,日军窜进村杀村民5人,奸污妇女,抢夺财物。村抗日救亡协会积极分子王英章、黄毛老作向导,带着国民党三十四师一突击营与日军激战,击毙日军4名、伪军7名,缴获重机枪等。34年春,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驻地在东林村祠堂,同时建立民主政权嵊新奉县办事处。办事处还转送过美国飞行员空军中尉托勒特。
  坐唱是北漳镇的传统文化,有业余文化队4个,其名统称唱班,也叫坐唱,早期称嬉客班,有150多年历史。发源在高风村,唱腔为绍剧,也有唱徽剧的。当时由于文化娱乐少,组成七八十来人,自敲自吹自拉自唱来逗乐,后到大城市、旅游景点边游边唱;或应富人、老板之请,去吹吹打打,热闹一番,讨个吉利。这样吃宿有靠又有酬金,嬉客班的雅名就此而得。以后在庙会、红白事、节日喜庆都被请到场,至今一直延续不衰。
  北漳镇多古桥,较有名的有金兰桥和环碧桥。金兰桥又名蔡家桥,跨上东江,为5孔石桥,净跨10米,全长70米,宽5米,高7米,为市内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石拱桥。1964年谢晋导演的故事片《舞台姐妹》,在金兰桥拍摄镜头。清末,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投奔灵鹅村竺绍康,共事“反清平洋”的革命活动。清兵管带刘庆林率兵追捕张、竺。张从灵鹅潜往蔡家避风,意欲过木桥去北漳方向,但桥板已被洪水冲走,受村民掩护,摆脱追捕,发誓要在此架桥报恩。辛亥革命后,张伯岐募建此桥,上海犹太商人哈同的孀妻(名金兰)等3位老太太捐以巨资,故定名“金兰桥”,兼有纪念竺绍康与张伯岐“义结金兰”之意。民国18年(1929)大桥建成。2001年对桥头进行整修。环碧桥又名载狮桥、刺巴桥。系单孔石拱桥,长10.5米。清道光《嵊县志》载:“在县东七十里东林庄,元许汝霖建,旁生丛楚色深碧,严寒不凋,环绕如栏,秋结红实,殊可爱玩。”相传,许汝霖女出嫁东林村,与婆婆隔江相住,婆住在狮子山脚,儿媳门口有呈圆形大石,好似绣球,婆病足不能行走,媳常背婆到家。一次背婆婆过溪时脱口说出一句“像载死尸一样。”婆婆接着说:“我媳妇说得多好,这个桥改取个‘载狮桥’多好呵!”载狮桥桥名由此而得。建桥时,桥头边曾栽札梅树,年寒不凋,长有刺,村民又叫刺巴桥。
  知名人物民国时期有钱进法、钱法铭、王为生、王文贵等少将,还有画家王大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山东东营市市长唐生海、中国民盟杭州市委组织部长王化均、教授王华强、画家王梦飞等人。
  经济概况
  北漳镇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814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8100万元,人均收入3210元。有耕地面积753公顷,其中水田644公顷。农业以前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茶叶为辅,兼顾各业。近年来,以开发山地资源为立足点,发展经济林、茶叶、水果为特色的优高农业。451公顷粮田改种经济作物。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比例为30∶70。2002年种植粮食200公顷,粮食总产4252吨,有果木面积700公顷,其中大青梅267公顷,李133公顷,板栗100公顷。
  县供销社建有上东毛铁厂。至2002年底,工业企业有109家。其中个私企业88家,占全镇企业总数的80.7%。职工人数达1703人,其中个私企业职工为972人,占57.1%。工业总产值13500万元,销售收入12960万元,产销率达96%。其中个私企业销售收入7760万元,利税325万元。工业形成以本地资源为主,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格局。1992年开发花岗岩,为省内外大理石厂提供块石毛料,至2002年,发展到39条生产线,年产值达2500万元。1998年投资200万元,建起占地1万平方米的北漳贸易市场和名茶市场,有营业房70间,固定摊位1000个,是嵊州市东部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于10月营业,2002年营业额1.5亿元。
  乡镇特色
  烟叶是北漳镇的传统产业,有200多年的历史。生长在麦饭石土壤中的烟叶色泽金黄,质量上乘。其中东林村民国20年(1920)至25年(1936)年有350多户以种烟为主要收入,占农副产品收入的60至70%,种植面积每年在33公顷上下,每亩烟叶的收入可购谷140至160公斤。抗战期间,镇上有个人和联营的烟行14至18家。收购的烟叶运销宁波、上海、湖州等地。1960年以前种植晒烟。后引进种烤烟,由于价格和技术操作等原因,三四年后无人再种。1978年开始种植香料烟,成为嵊州市香料烟基地。每亩香料烟的净收入为800至1000元。2002年全镇烟叶达16万公斤,收入230万元。
  生长在麦饭石土壤中的茶叶,色香味佳,尤以香闻名于省内外。20世纪60年代初,全镇不到6.67公顷茶园。1963年东林村在岭高山种20公顷茶园,后逐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炒制旗枪名茶,名茶逐步代替珠茶。至2002年,全镇茶叶面积353公顷,其中123公顷被认定为无公害茶,33.73公顷已取得省绿色委员会认定的有机茶基地证书。茶叶总收入1220万元,其中名茶总产达到12.5万公斤,产值1100万元;珠茶15万公斤,产值120万元。茶叶人均收入超过600元。上彦坂村被评为市茶叶特色村。在1999年和2001年市举行的越乡杯名茶炒制擂台赛中,冠军分别由东林村王正祥、董国兴获得。1993年在北漳农贸市场设名茶收购服务公司,收购茶叶的摊位有上百个,客商来自山东、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名茶交易数量达6万公斤,交易额3000万元,北漳成为嵊州市东部第一大茶市。
  花生是近年来一株独秀的农产品。1997年3月东林村王庆元用地膜覆盖试种花生获得亩产210公斤的高产,产量提高二三倍,省时省本,又上市早价格高。有人在立秋前用同样办法种秋花生,又获成功。全镇夏秋冬三季都有鲜花生供应市场。因花生在麦饭石的土壤中生长,特别香糯可口,引来了外地客商。2002年种植花生146.67公顷。
  上东高山西瓜首创人是榧树湾村的竺华兴。1984年春,竺华兴独自一人登上“十里无人家,廿里无火种”的鸡屋坑,开荒造林。偶尔发现吃瓜吐出的籽在地上长出西瓜。次年春,在幼林上套种了数百株西瓜,深秋时,株株都长出八九十来公斤的西瓜,而且甜味独特,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此后,不少农户仿效种植高山西瓜、高山蔬菜,均获成功,培育出高山西瓜、高山蔬菜等高山系列产品
  用麦饭石制成的麦饭石复合多微烧结球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被东南亚国家称为“神石”。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等地,还销往国内上海、深圳、福州、武汉、宁波等城市。1997年由宁波开发区石油有限公司出资1850万元,创办石源麦饭石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各项理化指标与日本矿泉水相比达到最优。年产石源牌麦饭石矿泉水33000吨,年销日本1万多吨。
  牛团仓村是嵊州市高山移民下山试点村。全村68户186人,分散在18个自然村落、面积6.48平方公里的高山上。有山林615公顷,茶园15公顷,1个小型发电站。土改时有6公顷水田分在离村20公里的黄泽镇许宅村边。村海拔600多米,山高坡陡,到黄泽镇许宅村边农田干活往返有40多公里,长期脱不了贫。2002年牛团仓新村在黄泽镇许宅村边建立,移民迁入新居。
  第十一节下王镇
  建置环境
  下王镇位于嵊州市东北部边缘,四明山主峰北面,距市区17公里。东与余姚市交界,南与黄泽、北漳镇和浦口街道接壤,西与仙岩镇毗邻,北与三界镇连接并与上虞市相邻。
  下王镇唐宋时为游谢乡,元称十八都,明清相沿。民国初年属游康区,民国19年(1930)称协和乡、五联乡。1949年5月属四明区,仍为协和乡、五联乡,1950年属城东区,分为协和、协平、缘溪、芦山、卮山乡。1951年属里东区。1956年调整合并为新建、民主、和平乡。1958年建立里东人民公社,以乡建立管理区。1961年撤销里东人民公社,分别建立新建、民主、和平公社。1970年民主、新建公社合并为新建公社(驻下王)。次年又恢复为合并前的建制。1981年新建公社改名为卮山公社。1985年民主乡(更名为下王)改为建制镇。1986年时设下王镇、和平乡、卮山乡。1992年和平、卮山乡并入下王镇。
  据《剡东童氏宗谱》记载:唐僖宗朝(873~888)浙江山河节度使童良玉避黄巢兵乱,迁来剡东游谢乡。此地原是王家宅基,名王村下畈。后来童姓货郎迁居下童(田畈名)双溪口,人丁盛发,移居王村下畈,改名为下王。镇以驻地得名。
  下王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丘陵地区,山地性气候较为明显,年均气温11.5至16.5摄氏度,日照约1900个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入霜期较早。地形以东部的覆卮山、水坞岗等高山为分水岭,自东向西峰峦连绵,地势高峻,多峡谷岗坡。山涧多如脉络,汇流形成十八都江和四都江,自东向西贯穿全镇,在仙岩镇境内两江汇合后称嵊溪。
  境内两江水位落差大,且多山塘水库,水力资源蕴藏量为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1万千瓦。有小(二)型水库6座,总蓄水量145.8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35公顷。有小(三)型水库15座,蓄水量33.8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4公顷。有山塘300处,蓄水量51.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6公顷。有一级电站2座,装机容量3台/215千瓦,梯级电站8座,装机容量13台/1420千瓦。山坡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8.5%,林木储量12.6万立方米。境内古木大树较多,其中青岩村的一棵金钱松胸围3.3米,高21米,树龄达350年。施家山林场的一株马尾松胸围3.51米,高27米,材积达18立方米,树龄在200年以上。石材资源分布广,其中溪后、石舍的玄武岩具极高的利用价值,质地极佳,是建机场、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工程的可用石料,储量达5000万吨。
  人文历史
  镇东北部边缘的覆卮山,主峰海拔861.3米,高耸入云,传为神仙憩饮之所。从山腰至山麓,有长约1.5公里的嶙峋石浪3条,石浪下清泉汩汩,常年不涸,叮叮咚咚作响。又有龙窟,相传曾有双龙在此修练,后腾飞而去。山巅有大石,平旷可容数十人,景色奇丽。诗人谢灵运曾登临其上,饮酒赋诗,酒罢覆卮(古酒器称卮)岩上,故名覆卮山,或云其山形似覆卮而得名。
  清康熙《嵊县志》载:“洗卮泉,在覆卮山,泉穴清洌,泉口石坪方广,有仙人膝迹,或传为谢康乐醉而振衣洗卮其上。”1989年版《嵊县志》载:“卮山乡洗卮泉……泉水甘淡清洌,为重碳酸纳型低矿化优质淡水,有开发价值。”1996年前冈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泉资源,开发创办了泉岗矿泉水厂,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民国时出了两位颇有声望的兄弟法官、辛亥革命志士童杭时、童济时。著名人物还有前冈人陆军少将、实业家俞丹屏。
  下王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民国17年(1928)的端午节(6月22日),春茶上市,下王地主童亚正勾结官商,压低茶价,又以办学为名私设茶捐,激怒了茶农。毛鸟村村民朱曰生等茶农秘密联络,发动当地茶农4000余人冲击下王村,烧掉了童亚正24间大屋。事后朱曰生又以“请罪”的名义带领6000农民拥向县城,迫使县长接见,县长见众怒难犯,同意不追究责任,取消茶捐,返还已收去的千余元银元。
  经济概况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773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7673万元,人均收入3858元。农业以粮食、茶叶为主。开发有机茶、高山蔬菜、梅坑烤笋特色农产品系列和茶叶、桑叶、果蔬、笋竹、花木、板栗等基地。2002年农业总产值6173万元。
  2002年底,有企业149家,以小型个私企业为主,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形成丝织、炒货、竹木加工块状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
  乡镇特色
  茶叶是下王镇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专业茶园447公顷,年产茶700吨,人均产值1100元,199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名茶重点生产乡镇。特别是泉岗 白茶,产于覆卮山下的前冈村,曾是清代贡品茶闻名于世,1978年被列为中国传统10大名茶之一。相传古时,有一盲人迷途石浪,腹饥昏然欲倒,采茶而食,顿觉双目如黑夜之破晓,精神焕发。这“石浪仙茶”的故事,传为千年佳话。泉冈 白茶以粒似盘花卷曲,色泽翠绿面起霜,香高味醇,汤色清澈,经久耐泡的独特风格深受品茗者的欢迎。曾得到农林部“全国珠茶类不能相与伦比”的赞誉,1995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高山蔬菜产于高山村,位于海拔800米的山顶盆地。高山萝卜质嫩、味鲜清爽、天然无公害。盛产于炎夏,充实夏季蔬菜淡季,具有除腥清暑,减肥健身的功效,素有菜中人参的美誉。通过开发,高山蔬菜已成系列,萝卜品种较齐全,成功试种高山日本南瓜、小西瓜、生姜等,市场开发潜力较大。2002年种植面积超53公顷,其中连片33公顷,亩产值1750元,总产值达到140万元。
  梅坑烤笋主产于梅坑村海拔500米的梅坑湾,面积达到133公顷。烤笋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选用粗壮、匀称、鲜嫩的野生黄杆笋,经科学烤制而成。2002年烤笋总产值236万元,人均收入3420元,占梅坑村人均总收入的69.7%,成了名符其实的烤笋特色村。烤笋宜煮汤、煮煲、冷食,尤以煮老鸭煲风味特鲜。产品畅销于杭、甬等地,注册“梅坑”牌烤笋商标。
  第十二节贵门乡
  建置环境
  贵门乡位于嵊州市西南,距市区28公里,东连里南乡,南邻东阳市,西北靠长乐镇。境内有方(口)贵(门)、长(乐)宅(口)等县道。
  贵门古称鹿门,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吕规叔创建鹿门书院。淳熙七年(1180),朱熹至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在鹿门书院讲学,并在吕的居所题了“贵门”两字,后人将鹿门改为“贵门”,乡以驻地得名。1950年贵门乡分为贵门、上里、雅安、横山乡。1956年3月,贵门、上里、雅安乡和玠溪乡(1955年8月东阳县划入)合并为新山乡。1957年,玠溪乡划出。1958年10月为新山管理区,隶南山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建立新山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设为新山乡。1992年5月新山、横山、玠溪合并建立贵门乡。
  贵门乡山峦重叠,一般在海拔400米以上。海拔877米的九州尖,耸立于南端,海拔800米左右的叠石岩以及庙缺岗、大尖岗诸峰矗立于九州尖之北,山势高峻,盛夏酷暑山上亦凉爽如秋。气候湿润,雨量充足,“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山区乡。全年无霜期210天左右。土壤主要为黄泥土和山地黄泥砂土。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青石、萤石等,由于植树造林,封管并重,山上的松、杉、竹基本覆盖成林,种植油桐等经济林。
  境内落差大,水力条件优越。有97座山塘、水库。总蓄水量271万立方米。其中小(二)型水库4座,小(三)型水库10座。水电站4座,其中丰潭水电站为市直管,乡属的有斤丝潭电站,年均发电量50万千瓦时;石和尚电站,年均发电量60万千瓦时;村属的有柏春坑电站,年均发电量12万千瓦时。
  人文历史
  据传唐朝时,村西有株大梅树,故村名梅墅。南宋时,朱熹访友讲学,并为好友吕规叔居所题写“贵门”两字,在访友桥畔岩壁题词“石泉漱玉”,在村西叠书岩上题“梅墅堆琼”。此后村更名为白宅墅。三悬潭和“石和尚”水奇石怪,使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开发成浙东大龙谷旅游区。
  据玠溪《郑氏宗谱》记载,村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因村东马鞍山有三峰一岗,酷似“王”字,村中有两条溪水流过,犹如一个“介”字,两字相拼为“玠”。“珪大尺二谓之玠”,珪系洁白的端玉,极为珍贵。据传,有九峰插秀、双溪夜月、马鞍积雪等八景,风景如画,实珪之姣姣者。玠溪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历史悠久,颇负声望,曾名东阳县第二小学。抗战时期,宁波中学、绍兴中学、上海惠灵中学曾移设于此,幽静的山区一度成为书声琅琅的育才之地。
  经济概况
  2002年底,全乡耕地面积523.20公顷,水田面积330.27公顷。粮食除水稻外,玉米也较多,还有麦和番薯。茶园面积达到426.13公顷,其中无公害233.33公顷,有机茶园76.67公顷,全年茶叶总产量600吨,其中名茶150吨,产值1300万元。种植香榧50.87公顷。山林面积4261.53公顷。旱地219.60公顷。蔬菜23.33公顷,注册“上坞山”、“玠溪”茶叶商标。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是制茶、制砖、板材、标牌、根雕艺术、木雕等行业。2002年底企业12家,其中木材加工4家,标牌厂1家,花岗岩厂2家,其他5家。
  有玠溪、杳溪、雅安等名茶交易市场3家,年交易名茶125000公斤,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
  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402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20万元,第二产业732万元,第三产业5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04元。
  乡镇特色
  上坞山“九峰” 白茶,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民国《嵊县志》记有“南山九州峰之上坞山茶甚甘美”之句。其茶叶均采自800多米的高山上,经过手工精心炒制,其品质特点为:曲卷似云,银毫显露;芽叶肥壮,条线均匀;香高味醇,鲜爽甘美;汤色清沏,经久耐泡。是赠送亲友的上等“礼茶”。注册九峰牌商标,多次获得省市各种奖项。

 

  第十三节里南乡
  建置环境
  里南乡地处嵊州西南,离市区23公里,东邻新昌县,南毗东阳市,西与贵门乡、长乐镇相接,北依甘霖镇。有县道方贵线穿乡而过,从甘霖延入的乡村公路贯通全乡,交通条件较为方便。
  乡名里南始于民国23年(1934),早先这一带称礼义乡,后将城南沿新昌地段按其地理位置分为下南、中南、里南乡,故名为里南。1950年5月,里南乡分为周西、毫汉、相岭、蒋淡乡。1956年3月,周西、毫汉乡合并,方口乡的小溪环、西朱划入,改称平山乡,蒋淡、相岭乡合并为奖山乡。1958年3月,平山乡大坪头划给毫石乡,10月,设平山管理区、奖山管理区,隶南山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分别建立平山、汉溪、奖山人民公社,1970年平山、汉溪合并为平汉人民公社,次年仍分开。1983年12月分别改设为平山、汉溪、奖山乡。1992年5月,合并为里南乡。
  全境层峦叠嶂,海拔726米的白泥塘脑头山突兀于东隅,北缘与甘霖镇相界的海拔468米的官岭,一般山头均在海拔300米左右。平山江两边多为较平坦的谷地。另有一溪,蜿蜒在平山江之南。两溪会合于凤山西麓,向东流入甘霖镇毫石,为小乌溪江的上游。田园多散落在溪边峡谷,茶园则分布于环山绕坡的梯地上。山高坡陡,耕地面积较少,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年无霜期210天,气候条件适宜种大青梅、板栗、雷竹等。主要自然资源为木材、毛竹,土地资源较为贫乏,萤石、青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有山塘水库109座,总蓄水量123万立方米,其中小型水库3座。1980年10月,投资25万元,装机100千瓦的金勾子二级电站并网发电。1984年5月,投资22.5万元,装机100千瓦的大木湾电站并网发电。1986年12月,投资7.5万元,长0.7公里的金勾子下陈溪引水渠道建成。
  人文历史
  民国37年(1948),中共嵊(县)新(昌)东(阳)县工委在里南乡俞家屋村建立。其管辖范围为嵊(县)长(乐)公路以南地区,新昌的南区、西区以及东阳、磐安的部分地区。设南山、澄潭、回山区委,隶台属工委领导。
  经济概况
  里南乡是全市最大的山区乡,山林覆盖面达70%以上,2002年底,山林面积5979.13公顷,以松、杉、毛竹居多,还有油桐、油茶、乌桕等。为市香料烟重点种植地区。耕地面积474.13公顷,基本改种茶叶。良种茶面积766.67公顷,其中无公害茶253.33公顷,有机茶73.33公顷。有机茶经中国茶科所认证,注册为“景峰牌”龙井茶。
  形成东片的雷竹,南片的板栗、香榧,中心片的大青梅的格局。有雷竹66.67公顷,年产值70万元,板栗100公顷,年产值45万元,大青梅86.67公顷,年产梅100万公斤,产值60万元以上。
  1995年起,个体丝织业迅速崛起,特别自2001年开始,无梭织机发展迅猛,有无梭织机360台。2002年投资30万元在中叶村建造丝织小区,为发展个私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丝织业总产值1700万元。
  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439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07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844万元,农业总产值42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318元。
  乡镇特色
  茶叶是里南乡主要特产,2002年生产龙井茶500吨,珠茶150吨,经济收入在1500万元以上。拥有名茶机1300台,提高了茶叶的炒制数量和质量。奖山牌龙井茶内质超群,香气浓郁,外形平扁,色泽光亮,年产量250吨,产值1500万元,远销山东、广州、上海等地。
  在发展传统的猪、鸡、牛、长毛兔养殖业的基础上,引进了黄羊、波尔山羊、鲁羊等,初具规模,还发展美国山鸡等特种养殖业。
  第十四节雅璜乡
  建置环境
  雅璜乡位于嵊州西部,离市区26公里,东北紧靠石璜镇,南与通源乡相接,西邻诸暨市。有通竹溪、石璜的公路,可直达市区及诸暨市。至2002年底,面积26.63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495户,4135人。
  雅璜乡以乡政府驻地雅璜而得名。据《裘氏宗谱》记述和老农座谈,祖先王氏定居王家(相华),清康熙十九年(1611)建宅分居于此。因地处王家下方,故名下王。后王氏绝迹,裘氏继之,遂雅化为今名。解放初属顺二乡,1950年分设为徐家培乡,1956年3月与竹溪乡合并称徐溪乡。1958年10月为北山人民公社徐溪管理区,1961年11月以徐家培乡、竹溪乡政区为基础,分别建立雅璜、竹溪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雅璜乡,1984年3月宣家岗、徐家培、葛村、梅溪、方潭等村划入镇基乡。
  境内有海拔849.5米的雾露尖和海拔869米的湖塘岗山,巍然屹立西缘。山溪密布,合成两条支流,向东注入石璜江。溪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地处会稽山麓,夏天凉爽宜人,比平原乡镇温度要低5℃左右,是避暑胜地。全年无霜期205天,冬天日照较长,阳光充足,宜于畜牧安全过冬。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5%,自然资源较为丰富。1972年建成第一水电站,1979年建成第二水电站,装机容量850×4千瓦。
  人文历史
  双虹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极大部分由蛮石(未经石工采凿)堆砌而成,据《朱氏宗谱》记载“阳龙倒挂,水口交织”,俗称二龙交舌,形容双虹桥。另外还有裘氏宗祠、三进台门等古建筑。
  名人有孙中山护法军师长裘绍及女其儿抗日英雄裘振先(又名左克),降落伞专家裘家锦、茶叶专家裘览耕、眼科专家裘伯埙及李白烈士的爱人裘兰芬等。
  1998年起源于雅璜乡的记《民情日记》活动,受到各级领导肯定,后在全省推广。
  经济概况
  农业以生产茶叶和竹木为主,尤以盛产毛竹著称。2002年底有茶园356公顷,产茶32000公斤。有竹园面积667公顷。全乡封山、造林667公顷,有木材积蓄量28983立方米。出产板栗和香榧。此外,丹参、白术、桔梗、白芍、元胡、杜仲等药材资源得到开发。畜牧业发展更快,每年向外界调出牛肉5000余公斤,种牛100余头。2000年创办沈家培水库生态综合养殖场,养殖猪、鱼、野鸭、珍珠鸡、鲟鱼等,产品深受各地欢迎。
  工业有丝织、竹编、农机、制茶等企业。1996至1998年兴建私营精制茶厂2个。2002年底,私营织机30台左右。
  1999年投资150万元建成雅璜农民街。2002年投资10万元建造雅璜乡农特产品市场。
  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2434.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2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25万元,农业总产值2035万元,人均纯收入4212元。
  乡镇特色
  雅璜地处深山,常年云雾缭绕,所产之茶茗,在唐代已负盛名。“雅璜”牌龙井茶色泽翠绿、清香馥郁、甘醇鲜爽、扁平光滑,有“色翠、香馥、味醇、形美”四绝。“雅璜”牌 白茶有“香味馥郁持久,色绿浓爽甘洌”等特点。“雅璜”牌琼露玉叶茶获省级绿色推荐产品金奖。
  乌糯粉用蕨(俗名狼荆草)的地下茎制成。乌糯粉用开水泡开,呈糊状,气味清香,口感滑腻,有清热、养阴、解毒、滋润之功效。
  嵊州小黄牛(菜牛)深受各地宾馆、饭店青睐。坐落在雾露尖山上的乡办牛场,繁育西门答尔等外国引进的优良品种,培育菜肉两用牛供应市内各牛市场。1998年底,在百牛场的基础上创办千羊场,开发以长坑村为主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
  第十五节王院乡
  建置环境
  王院乡位于嵊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1公里,东邻崇仁镇,南接石璜镇,西连竹溪乡,北靠谷来镇。绍(绍兴)甘(霖)线经过乡域,王(院)竹(溪)公路贯串全乡,西接枫(桥)谷(来)线,交通便利。2002年底,面积31.89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有2153户,6056人。
  王院以乡政府驻地在黉山南麓而得名,因村子北倚黉山(也叫彩屏山),院即家院,故名黉院。后舍繁就简,遂称王院。解放初,属顺二乡,1950年分设王院乡。1956年九里斜乡的丰田岭、洋大坑、山王、郑岙、泄头、小雅和竹溪乡的半程、培坑等村划入,梅溪划给徐溪乡。1958年为北山人民公社王院管理区,1961年成立王院人民公社,半程划给竹溪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设王院乡,三溪、下三溪、大湾山、俞八路、王东山、白岭村划入镇基乡。
  海拔815米的最高山峰峙于西端,地势渐次向东南缓冲。东部的丰田岭和南部的三溪,是“出平地、进深山”的隘口。
  王院乡地处山区,山多、林多、田少、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利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210天左右。耕地与山地各占总面积的6%和85%。由于沙质土壤较多,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茗坞村小屋背后出现山体轻度滑坡,有大滑坡危险。
  山林资源丰富,封山造林1333公顷。有毛竹约100余万株,木材积蓄量39664立方米。
  建百丈岩、清潭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80千瓦。清潭电站的蓄水库系双曲拱水泥坝。2001年、2002年投资35万元完成550米王院江水保工程。乡内有73座山塘水库,其中小〈二〉型水库1座,小〈三〉型水库4座,总蓄水量为68万立方米。
  人文历史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十八日,太平军10余万兵力,攻打清兵北团于丰(葑)田岭。北团遭受惨败,退守岩头、画庙等地,团勇死者数十人,老幼被害者二、三百人,纵火延烧数十里。
  据王院村《张氏宗谱》记载有八景十胜。八景为笔峰丛秀、百丈瀑布、四顾夜读、九曲渔歌、东坪听鹿、西坪观菊、南庙赛社、春柳藏莺。十胜为文池山、蟠龙山、狮子岩、百丈岩、百丈潭、开口岩、四顾坪、笔架山、屏风山、金印岩。已建成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
  经济概况
  2002年,耕地面积226.6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55.4公顷,粮食总产量160万斤。茶叶面积290.4公顷,总产量337500公斤,产值290万元。蚕桑面积104.93公顷,产量43645公斤。香榧196.87公顷,山林1286.67公顷,高山蔬菜6.67公顷。
  2002年有企业61家。主要生产各类建筑灯具、豪华灯具、井矿灯具等,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城市。
  王院村农贸市场建于1989年,摊位15个,其中名茶收购年50000公斤,产值300万元,药材收购年450吨,产值250万元。
  乡镇特色
  王院野生苦丁茶储量丰富,被称为华东地区野生苦丁茶王国,2002年被列为浙江省野生苦丁茶自然保护小区。注册商标为“百丈飞瀑”,市兴禾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
  药材是王院乡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有吉林、河南、安徽、广东和省内的药材商前来设点收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药材引优战略,从原来比较单一的品种扩大到白术、丹参、桔梗等多种名优药材,种植面积166.67公顷,最高产值达到近500万元,桔梗远销韩国。1998年跨入浙江药材之乡。
  第十六节通源乡
  通源乡地处嵊州市西南西白山区,离市区25公里,东邻石璜镇、南靠长乐镇、西接诸暨市、北连雅璜乡。有嵊(州)松(明培)线直达通源。2002年底,面积44.1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有2140户,6222人。
  因山涧溪流均通剡溪,故名通源。民国21年(1932)建通源乡,解放初属剡源乡,1950年1月,分设通源乡,1958年10月为长乐人民公社通源管理区,1961年11月,建立通源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设通源乡。
  乡南西白山,奇峰矗立,其制高点海拔1096米,为嵊州市六大峰之首。西有姆岭和上王岭,是嵊州通诸暨的要道,为嵊州西南边境之隘口。坑坑涧涧,于岗下会合成流,注入剡源水库,即为郯城江的上游;弯多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建有小型水电站20多座,75千瓦以上水电站装机容量695千瓦。矿藏有蜡石和石灰石。耕地与山各占总面积的5%和87.2%,为深山区。全年无霜期210天左右,冬有严寒,夏无酷暑,山区性气候较为明显。
  人文历史
  相传晋朝葛洪在西白山修道炼丹,在此分设第二道场。
  通源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民国27年(1938)就有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为会稽山革命根据地之一。37年,秘密组织农会,并建立民兵组织,积极配合解放战争,为全县解放作出了贡献。
  经济概况
  2002年底建成个私企业一条街,有农机、竹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8家。
  耕地面积209.87公顷,其中水田15.93公顷,山林2793.33公顷,构成以粮、茶、林为主、综合发展的山区经济。是嵊州主要的茶叶产地,所产的“白玉尖”珠茶,清香、质厚、味醇,是驰名遐迩的香茗。香榧为著名特产,年产3.5万公斤,松明培、白雁坑最多。木材蓄积量5.71万立方米,毛竹223万株,白术年产量1.24万公斤。
  2002年底,茶叶面积1000公顷,其中无公害茶272.47公顷。有成年榧树4013株,新发展香榧146802株。有竹园1000公顷,其中竹笋基地200公顷。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38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0.6亿元,农业总产值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10元。
  乡镇特色
  联丰村编竹箩已有40多年历史。176户人家有150户编竹箩。村民在6、7月份用新竹剖好箩口篾备用,到秋收冬种结束后,各家均上山砍竹开始编箩,编到农历正月底,到各乡镇赶集。
  第十七节竹溪乡
  建置环境
  竹溪乡位于嵊州市西北部,离市区29公里,东邻王院乡,南接石璜镇,西靠诸暨市,北连谷来镇。枫(桥)谷(来)线、上(王庄)竹(溪)线分岔,是嵊州西北部的交通要道。2002年底,面积28.8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有1464户,4444人。
  相传,古时此地沿溪两边均为苦竹林,故名苦竹溪,村以溪名,乡因驻地得名,解放后遂称竹溪。解放初属顺二乡,1950年设立竹溪乡,1956年3月与徐家培乡合并为徐溪乡。培坑、紫岩、半程村并入王院乡,年家山、栈尖坞、郑坞坑村并入吕岙乡。1958年10月为北山人民公社徐溪管理区。1961年11月以竹溪乡、徐家培乡为基础,分别建立竹溪、雅璜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设竹溪乡。
  境内平均海拔450米左右。有挺拔的夵拄岗挡于西境,与诸暨市相界,南部的凉棚桥岗,海拔859米,为全乡的最高峰。竹溪江萦绕北部向东流去,为小舜江的支流之一。其源发自竹溪拆藤岗,由硖石至苦竹溪向北流,经栈尖坞会郑坞坑自北而东过年家山,进至石仓、潭石,严关重叠,九曲而通,过谷来而去。石璜江源自竹溪上周峰之龙潭。1979年10月1日,建成乡水电站,渠道长3700米,装机容量为150千瓦/台,2001年进行扩容。乡域内有山塘水库39座,其中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10.63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3座,其余均为库容1万方以下山塘,总蓄水量20.39万立方米。
  耕地与山各占总面积的5%和86.6%。全年无霜期200天,入寒早,雨量足,气温比平原区明显偏低。
  人文历史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攻入越地。勾践以余部五千屯会稽山,在竹溪一带练兵发展。
  唐光启二年(886)冬十日,钱镠率军进攻浙东刘汉宏,因古博岭重兵防守,遂分兵两路,一路从驻日岭,另一路从皂角岭间道迂回,敌后包抄,大败刘汉宏,降其将鲍君福,攻克越州。因钱镠挥师皂角岭,曾策马走会稽山主峰侦察地形,后人把会稽山主峰定名叫走马岗。清代诗人郭肇写有《登走马岗访钱武肃王遗迹》诗。
  民国《嵊县志》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从诸暨入嵊北,踞苦竹溪、和尚庵附近与清兵北团会击,清兵败退,分路逃往诸暨及嵊城。
  1969年,绍兴军分区在竹溪修筑一处大型粮库和隧道,在青山幽谷中藏着山洞,洞中有洞,洞中有屋。现成为省级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
  竹溪在清代和辛亥革命时期还有一批当地颇具影响的人士:有富甲一方的钱万象;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国内十多个县市任过职的绅士钱孔和;在绍兴一中(浙江省第五中学)任过校长,又与鲁迅和蔡元培同事的钱遹鹏;在绍兴地区率先经营外贸茶叶和丝绸的钱登选;在北伐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钱阿义将军,“为国捐躯”的牌匾,还留在竹溪。
  明清建筑群最突出的是钱万象的六十六间豪宅旗杆台门,在台门大门左侧墙上嵌有“蕴玉含辉”满文石匾。台门分二期建造,第一期为主体五进38间,二期东西两边添房,西8间,东20间。
  经济概况
  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2920万元。耕地面积14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02.4公顷,粮食产量589吨。茶叶面积166.13公顷,其中无公害茶26.67公顷,茶叶产量214300公斤,产值643万元。香榧面积333.33公顷,产量25000公斤,产值138万元。山林面积2884.2公顷,其中竹林面积1089.67公顷,毛竹产量25万株,产值140万元,笋制品产量10500公斤,产值21万元。旱地40.6公顷,蔬菜36.67公顷。
  企业56家,工业总产值7050万元,利润250万元。
  竹溪农贸市场于1993年投资12万元建造,有摊位11个,于1994年1月1日开业。2000年投资70万元,新建拥有12间营业房、12套商住房的市场综合楼。
  乡镇特色
  全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藤竹椅、圈椅、餐椅、转椅、躺椅、摇椅、沙发椅等,品种多样,精美大方,集休闲、时尚于一体。2002年从事藤竹制品加工个体户200家,产品供应市内外各地,竹藤加工业成为全乡经济的一大支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