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01年,嵊州市农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做好平原设施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文章,重点扶持发展果蔬、花卉、茶叶、畜牧、粮食等农业主导产业,农林牧渔各业的产量、产值出现了八增两减的好势头:蔬菜26.33万吨、3149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0%和2.5%;水果7.85万吨、1067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8%和15.0%;花卉2333.33公顷1290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1%和3.1%;茶叶产量9515吨、比上年下降5.3%,产值28546万元、比上年增长5.3%;蚕茧2517吨、453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5%和4.9%;水产品2692吨、248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3%和8.8%;生猪出栏19.39万头,比上年增长4.4%;家禽饲养量210万羽,比上年增长5.0%。粮食总产量18.88万吨、产值23968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23.7%和17.2%;兔存栏53.55万只,比上年下降8.9%。
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初紧紧抓住全省粮食放开经营的机遇,调整种植结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创汇农业。全市大田结构调整面积1.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0%,粮经比例达49.7:50.3。按复种指数面积计算,粮经比例达到56.1:43.9(全年粮食复种面积为3.11万公顷,经济作物复种面积2.44万公顷)。名茶、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全市建成有机茶、良种茶1233.33公顷,瓜果蔬菜7000公顷,新发展香榧1173.33公顷、花卉566.67公顷。全市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强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全面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良种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引进各类名优新品种70多只;农业设施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早稻轻型化载培面积3000公顷,全市设施栽培面积1500公顷,比上年增长18.4%;无公害粮菜生产基地建设渐成规模,全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733.33公顷,无公害优质大米基地1200公顷;越乡龙井茶等3只农产品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还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
农业投入机制日趋完善。总投资2900万元的南山灌区改造工程开工,总投资1390万元省级粮食自给工程项目竣工,投资2500万元的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和投资546.93万元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投资结构、机制创新,改变了以往国家投资为主的局面,全市已有100余位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近4亿元,其中2001年投入了6000多万元。
【温家宝副总理充分肯定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2001年,建成以宣传嵊州特色农业、发布农业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推介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嵊州农业因特网;建成以传递农业信息、公开政务业务、推广农业科技、推介结构调整模式和了解农情民意为主要内容的嵊州农业在线工作网站;同步开发建成语音系统,农民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实现网上咨询和查听;建成以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公务管理系统(OA)。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成1个市级中心,18个乡镇农业信息工作站、一个园区工作站和12个部门工作点。网站建设首创实现“商务、服务、政务”的集成,在浙江省和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全市通过嵊州农业信息网开展网上交易的单位和农户达200多个,涉及蔬菜、水果、花卉、畜牧等10大类200多个农产品品种,吸引美国、日本、香港、北京、广东、河北、江苏、上海、杭州、宁波、深圳等地的大量客户洽谈交易,成交额达1000万元。直接为农民提供网上科技、政策、信息咨询服务的“农情热线”开通以来,已收到农村基层单位、农民上传的农情信息300多条,答复率达80%。11月末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期间,嵊州市农业信息化工程作为浙江省政府指定的唯一的演示单位,通过大屏幕进行现场演示,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和农业部、浙江省委、省政府等领导都亲自观看了演示,并给予充分肯定。
【建立嵊州市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村】2001年5月,市农业信息中心投资2.5万元,为广利乡木马峧村购置电脑主机、触摸屏,补助养兔大户李政权、李伦军等6户1.2万元,购置6台电脑,市农业信息中心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无偿提供30多人次进行安装、调试,并2次为木马峧村培训电脑操作人员36人次。设立村局域网并和市农业信息中心联网,建立了嵊州市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村,使农民能直接在英特网上获取最新信息、开展网上交易。
【举办嵊州市首期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市农业信息中心按照“会开机、关机、会文字输入、会上网交流”的要求,组织人员编写了《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简明教材》。按市政府要求,结合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活动,分期分批在农村开展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5月,举办嵊州市首期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广利乡各村的50多名种养大户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
【首创效益农业责任农技师制度】2001年,为解决全市农业科技队伍技术业务上以粮食生产为主、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流动机制不合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等老大难问题,改变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职能弱化、宗旨淡化和农业科技“线断网破”的现象,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市农业局建立了农业科技干部联品种、联模式、联基地、联大户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效益农业责任农技师制度。这一制度促使农技人员从过去为农民提供单一粮食生产技术服务,转到为农民开展多种作物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发展效益农业服务上来;规定全市农技人员每人至少掌握2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或畜禽养殖技术;并在“嵊州市农业在线”工作网站上设立《半月农事》和《种养模式技术总结》专栏,在《田园风》农业信息专刊上设置责任农技师专栏;把责任农技师在这些栏目上撰稿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考评、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形成为农服务的载体,激发广大农技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了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责任农技师在嵊州农业110网站上共发布“半月农事”156篇,“种养模式推介”48篇,提交“农情热线”335篇,解答问题318条,向乡镇农办、种养大户发放《田园风》、农业信息专刊19期8550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的种养技术实际问题。
【新建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2001年初,遵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效益农业要实行“平原发展设施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方针,为给平原地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三新(新品种、新科技、新设施)技术服务,市农业局投资142万元,在市良种繁育场建立了市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园区面积2.67公顷,搭建提高型标准大棚19862平方米,分新品种、新技术、科研示范和效益农业等四个展区。采取统一规划投入、农业事业单位领办、责任农技师蹲点、园区信息工作站网上推介等运作机制,发挥园区试验田、示范田、样板田作用。2001年上半年,市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共引进试验樱桃、蕃茄、迷你西瓜、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网纹甜瓜、超甜玉米等17个大类61只新品种;夏秋季作物布局12个大类57个品种,全部采用无公害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全面应用生物农药、防虫网、多施有机肥等栽培技术,为全市现代化农业生产发挥了科技先导作用。
【良种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系)16个,设立试验示范点15个,试验示范面积48公顷,通过良种评选鉴定,涌现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经济作物引进太空番茄、甜玉米、鲜食毛豆、日本迷你西瓜、日本南瓜等优质新品种82只,推广面积2万余亩。畜牧业引进优质种公猪20头、生猪生产基本实现公猪外来纯种化、母猪二元杂交化、仔猪三元化,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广新兴黄鸡、白鹅等名优苗禽20多万羽,七彩山鸡、波尔山羊、獭兔、肉狗等特种养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开展新世纪农民粮菜专业培训工程】2001年举办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培训班2期,培训市、乡两级技术骨干200多名,并分专业下乡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2期,培训农民技术员6000多名。
【向上争取资金增加农业投入】2001年向上级农业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191.55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农业龙头企业、畜牧无规定疫病区等农业项目的建设力度。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年组织涉农事业单位农技人员下乡送科技31次。2月、10月,分别组织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全市的春季农业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展调查,对冬春两个农业生产重要季节开展了结构调整的技术、信息指导。2月下旬和3月中旬,又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到谷来、贵门、仙岩等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到实地进行现场传授和指导,为全市高山无公害蔬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张良仁)
农村经济管理
【概况】1986至1992年,嵊县农村经济管理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四大管理加分配(即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微观管理,逐渐转变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合作经济审计、农产品成本核算和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农村经济统计分析等宏观管理。1997年后,全市农村经济管理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集体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等为主的宏观管理,使农村经济管理从原来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转变为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村级财务会计监理制,开创了全省先河。
【打假保春耕活动有序开展】2001年初,按照省政府部署成立农业执法领导小组,有序开展“打假保春耕”活动,全年组织拖拉机、饲料、农药、种子等农业专项整治活动6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全市265家农资商店和50家农机配件、维修网点进行全面检查,查扣不合格饲料添加剂10公斤,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单位3家。开展分线执法检查3次,查处非法案件9起。
(张良仁)
【推行“三不变”“四统一”会计监理制显成效】2000年初,市政府试点工作组在开元镇试点“三不变”、“四统一”会计监理制基础上,5月份在全市农村推行。2001年,全市21个乡镇(街道)1146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以“三不变”为前提、“四统一”为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监理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内外监管的长效机制。各村成立3人以上的财务监督小组,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每月一次的查核监督;乡镇(街道)监理会计逐笔、逐票进行审核、监管村级财务收支账;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利用微机网络采取远程查询监控。二是规范票据的使用,违规票据和“白条”入账基本杜绝,开支报销做到“五印齐全”(即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监督小组和监理会计签名盖章)。三是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各种招待费用明显下降,2001年全市村级招待费462.27万元,比1999年下降30%。四是减少来信上访案件,2001年全市农村因财务问题诱发的来信上访86件,比1999年下降了116%。
【农村财务全面实现电算化管理】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村财务“管理手段电算化”工作要求,市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微机、财务软件等设施的购置;全市21个乡镇(街道),配置电脑、财务软件34台(盘),1146个村运用微机记账、核算;市农经总站加大了对乡镇(街道)监理会计的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并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越乡竹园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2001年11月,嵊州市越乡竹园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合作社是以养鸡大户为基础,专业公司为依托,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社有社员105人,其中市内55人,外县(武义县)50人,入社股金20万元。
【认真开展农经线职称评定工作】2001年,认真开展了农经线职称评定工作,有12名农经干部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其中经济师(统计师)5名,助理经济师(助理统计师)7名;97名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其中会计师34名,助理会计师29名,会计员26名,助理会计员8人。有效地改善职称层次结构,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
(冯桂祥)
种 植 业
【概况】嵊州市种植业原以粮、油、茶、桑为主,1997年以后花卉、苗木、竹笋业逐渐发展,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2001年,粮食面积比上年明显下降,单季稻种植面积呈现上升趋势;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总产值17.47亿元。是年种粮面积大幅调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42万公顷,比上年的4.45万公顷减少23.2%。春粮、早稻、晚稻种植面积均减少,春粮5000公顷,比上年减34.8%;早稻3930公顷,比上年减52.7%;晚稻2.06万公顷(其中连作晚稻4400公顷,单季稻1.62万公顷);旱杂粮467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8.9万吨,比上年减23.7%。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大田结构调整面积1.26万公顷,比上年的1.09万公顷增15%,其中蔬菜类为7000公顷,比上年增2.9%,品种以蒲瓜、茄子、辣椒、西瓜、生姜、芋艿等常规蔬菜为主;花卉发展增势强劲,全市达1200公顷,比上年的660公顷增长近一倍;茶、桑、果600公顷,药材333.33公顷,甘蔗333.33公顷,水产养殖366.67公顷,油菜2640公顷,其他100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比例达到49.7∶50.3。按复种指数面积计算,粮经比例达到56.1∶43.9(全年粮食复种面积为3.11万公顷,经济作物复种面积2.44万公顷)。水田种植业效益明显增长,全市1.26万公顷水田面积调整种经济作物;平均亩产值3325元,比上年的2650元增长25.5%;总产值可达6.27亿元,比上年的4.35亿元增1. 92亿元;粮食减收0.52亿元,实际增效1.4亿元。嵊州市农田种植业生产在向区域化、设施化、优质化、无害化、产业化以及品牌化发展。(张良仁)
【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2001年,全市实施“双百”(百亩示范方、百亩高产攻关田)工程面积5万亩。主要分布在8个重点产粮乡镇,其中城关镇1.万亩,博济镇1.万亩,下王镇0.5万亩,石璜镇0.5万亩,甘霖镇0.5万亩,崇仁镇0.5万亩,黄泽镇0.5万亩和浦口镇0.5万亩。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全市平均增产54公斤。在黄泽镇的塘头坂建立市级千亩示范方1个;建立乡镇级百亩示范方15个;示范方平均亩产532公斤。高产攻关田16块,共计面积34亩,平均亩产557公斤。开展技术培训45期,培训人数45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300多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全市粮食单产和效益,为稳定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建立菜(经)-稻轮作高效模式基地3万亩】2001年,根据市政府提出的每亩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市农技推广中心以优质、无公害、高效为目的,推广菜(经)——稻轮作技术为主的面积3万亩。主要菜稻轮作模式有6种:浦口的蒲瓜——单季稻和茄果类——单季稻;黄泽的早花生、早芋艿——单季稻;石璜的嫩生姜——单季稻;崇仁的早西瓜——单季稻。3万亩基地每亩水田,当年产粮536公斤、收入5860元。
【建立无公害大米基地1200公顷】全市建立无公害大米基地1200公顷,主要分布在浦口、城关、下王、博济、石璜、黄泽、甘霖等乡镇。其中:浦口镇、下王镇、博济镇、城关镇各200公顷,甘霖、石璜、黄泽各133.33公顷。同时在下王镇和博济孔村建立两个示范方。下王镇“无公害”优质大米基地面积100.8公顷,位于海拔425至530米之间的连片沿山梯田上,三面环山,无三废污染,自然条件优越,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措施容易落实。基地内以 “协优46”、“秀水11”为主栽品种。博济孔村“无公害”大米基地示范方面积67.8公顷,田园成方,土壤肥沃,渠沟配套,基地内开展种子、农药、化肥、技术等“七统一”服务。同时,积极与种粮大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和购销协议,对严格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收割后经检测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全部回收。市农业局投资引进新的成套优质大米加工设备,在市良种场建立优质米加工中心,同时回收基地内的无公害大米,打出自己的品牌,实行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进行产业化生产。
(郭小良)
【农业设施化程度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早稻轻型栽培面积达到3000公顷,占早稻种植面积的49%,其中抛秧栽种达2066.67公顷。全市新购置联合收割机1台、育秧播种设备5套、新增旋耕机11台、埋草机4台、微耕机4台。蔬菜种植业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化学调控、营养调节、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新技术。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1500公顷,比上年增长18.4%;其中连栋大棚面积9600平方米,加强型大棚446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0%;普通大棚1.39万亩,比上年增长15.8%;中小棚0.85万亩,比上年增长14.%。
(张良仁)
【蔬菜种植多项指标均超历史】2001年,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公顷,比上年增2.9%;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1500公顷,比上年增18.4%;全年蔬菜产量26.33万吨,比上年增长20.0%;产值31493万元,比上年增长2.5%。
(郭小良 俞朝)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渐成规模】2001年,全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733.33公顷,浦口、黄泽、城关3镇各200公顷,下王镇、仙岩镇等高山蔬菜133.33公顷。在崇仁、石璜等7个重点产粮乡镇建立了1200公顷的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在无公害生产基地内真正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为全市无公害大米和蔬菜生产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浦口四村建立“放心菜”示范基地,建设面积4公顷,由12户蔬菜大户具体负责实施,并在江滨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买销售摊位”。
(张良仁)
【制订和发布8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2001年6月,市农业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订和发布8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即DB330683/T009.1-2001和DB330683/T010.1-7-2001,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农业无公害生产有标准可依。
(俞 朝)
【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通过省级鉴定】 2001年11月,市农技推广中心承担的,浙江省植保总站、浙江农业大学和嵊州市第一米厂联合研究的省科技厅科研计划项目————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由绍兴市科技局主持的鉴定。鉴定小组由浙江省植保总站章强华研究员任组长,由浙江农业大学刘乾开教授、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俞晓平研究员等7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总体上居省内领先。项目的实施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IPM项目办公室的好评,并参加了FAO在印度尼西亚的经验交流,在IPM农民带头人培训、稻田全过程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稻穗期农药残留动态研究等方面属国内先进。同年该项目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王济良)
【高山蔬菜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解决蔬菜淡季不淡的问题,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高山蔬菜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使高山蔬菜上市销售期安排在7至9月。通过两年实施,2001年全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达333.33公顷,产值750万元,生产优质蔬菜10000吨,使2000户农户脱贫,还解决了蔬菜淡季产品供不应求老问题。是年“高山蔬菜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嵊州科学技术二等奖。
(俞 朝)
【桑蚕业恢复性增长】1980年,嵊县被列入浙江省蚕桑重点县之一。1985年,建立嵊县蚕桑服务公司,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1988年,临城区首创蚕茧产量超万担,产茧量达565.48吨。1992年富润镇成为全县第一个产茧超万担的乡镇,产量达531.08吨。1994年,全市桑园面积3200公顷,年饲养蚕种132274张,年产茧量达到5069吨,创历史新高。其中剡源乡雅张村产茧达169.59吨,创嵊县历史上村产蚕茧量最高纪录,被誉为“钱塘江南第一村”。2001年,全市桑园面积2253.33公顷,其中投产面积2100公顷;648个村、1.6万户农民经营种桑养蚕,发展新桑园316.87公顷,其中集中成片桑园241.2公顷;新增0.67公顷以上种桑大户35户,达到45户;年产茧量250公斤以上有2199户,年产茧量500公斤以上有143户,年产茧量5000公斤以上的村123个。蚕种饲养量比上年增长7.4%,产茧量比上年增长5.3%,总产值比上年减4.4%,张产值比上年减2.0%,平均价比上年减5.3%,新发展桑园面积比上年增长300%,春蚕每张产量比上年增长6%,中、秋蚕每张产量比上年增长6.1%。
【附】2001年全市蚕桑产茧量
【扶持建立集中成片桑园基地】2001年冬季,全市在富润、仙岩、三界等地,共发展新桑园316.87公顷,其中集中成片桑园基地241.17公顷。嵊州市茧丝绸总公司发放扶持资金36.17万元,按每公顷1500元的标准,用于对成片集中桑园的补贴。
【及时防治白僵病爆发】2001年晚秋蚕养育期间,三界、石璜、甘霖等重点乡镇普遍发生白僵病,发生面占养蚕农户的一半左右,市蚕业管理站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火速派出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蚕农防治,及时下发防病资料和防僵药物,蚕病得以控制,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塑料拱型大棚养蚕技术研究项目试验立项】2001年3月,为探索解决大户养蚕用房、劳动力受制约等问题,市蚕业管理站向市科技局申请《塑料拱型大棚养蚕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通过项目试验,用塑料大棚替代蚕室,达到省工、省本,同时又不影响蚕茧质量、产量。当年在试验中心示范点富润镇富三村张富金农户桑园处搭建大棚8只,计432平方米,全年饲养蚕种56.5张,平均张产41.1公斤,张产值378.54元,张产茧比全市平均张产增加2.4公斤,增产6.2%,张产值比全市平均增加13.43元,增值2.0%。
【引进优良桑品种14公顷】 2001年市蚕业管理站引进了新桑树品种农桑系列及璜桑14,在试验区种植新品种桑14公顷。
(市蚕业管理站)
畜牧业
【概况】畜牧业以生猪、长毛兔为重点,逐步形成家禽、水产养殖协调发展的生产格局。20世纪80年代有农户开始养殖梅花鹿、肉狗、山鸡等特种动物。
2001年,全市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业总产值达3.85亿元。生猪饲养34.71万头,比上年的34.02万头增长2%,年内肥猪出栏19.39万头,年末存栏15.32万头,其中能繁育母猪1.05万头;猪肉产量达12605吨,比上年的12067吨增长4.5%。家禽年饲养203.44万羽,出栏110.5万羽,禽肉产量1658吨。牛年末存栏0.71万头,出栏0.25万头,牛肉产量312吨;羊年末存栏4.8万只,出栏3.86万只,羊肉产量463吨。兔年末存栏53.56万只,其中长毛兔50.6万只,出栏13.67万只,兔肉产量205吨,兔毛产量424吨。蜜蜂年末10967箱,蜂蜜产量494吨,蜂皇浆39671公斤,比上年增长13.3%。鸽子、獭兔等特种养殖有新的发展,全市存栏鸽子10万羽、獭免5万只。
【规模养殖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市有生猪规模饲养户238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50户,年出栏3000头以上2户;规模化家禽饲养144户,年出栏2000羽以上的肉禽养殖场71户,年存栏500羽以上的蛋禽养殖场73户;年存栏5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兔6365户。市良种猪繁育中心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建造4万平方米猪场,2001年已投资500万元,分4个场共完成1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购进良种公母猪300头。建立百猪场20个,饲养量达6000多头。
【养殖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市畜牧中心在全市实施畜禽种苗良种化工程,积极帮助生产者引进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扩大全市良种覆盖面。生猪品种的改良,按照瘦肉型猪基地续建项目的要求,坚持推广外来瘦肉型公猪,继续调整现有种猪结构,全盘考虑,合理调控全市种公猪布局。发挥市良种繁育中心苗禽部的作用,改良、引进禽类良种,辐射全市。特种养殖良种由市良种繁育中心技术人员与特种养殖场、户密切联系,进行产前指导。2001年,全市生猪、禽类、特种养殖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2001年,市畜牧中心制订《无公害“剡江”猪肉生产规范》、《无公害“剡江”鸡肉》、《无公害“剡江”肉鸡生产规范》3只嵊州市地方标准,对“剡江”猪肉、鸡肉的生产、防疫、质量等要求制定详尽科学的标准,为指导全市畜禽产品无公害化奠定了基础。
【加大牧业执法力度】2001年,农业、工商、商业、技监等部门开展3次集中行动,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监管,共检查屠宰场19个,农贸市场14个,冷库6座,对6家单位和个人作出限期整改和补办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处理,对26头无证调运的生猪实行隔离观察。组织开展查源灭源工作,对全市3.25万户农户和29个屠宰场进行检查,拔除疫点24个。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执法取得突破,对全市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开展6次较大规模的执法检查活动,主要检查使用违禁药物,特别是“瘦肉精”的情况,全市多次抽样检测上规模的养殖场,结果都为阴性。开展兽药市场检查和换发证工作:一是检查10家兽药经营单位和个人,检查有无存在假冒伪劣,冷藏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范围经营现象。并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查处。二是在各经营企业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中心检查、审核、培训及考试,有14家单位换发《兽药经营许可证》,3家单位核发了《兽药经营许可证》。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嵊州市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在资金配套、硬件建设、制度管理、动物疫病调查及综合防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54.3万元的配套资金已汇入资金专户,中央采购仪器和设备陆续到位,规划80余平方米的化验室改建。实验人员进行多次培训,掌握了有关检测仪器的使用、操作知识,并相继制定12项管理制度。涉及11个分站、28个乡镇兽医站的冷链、信息网络、动物防疫监督体系正在建设之中。
【附】畜牧生产情况
水产养殖
【概况】2001年,全市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名优水产特别是甲鱼、青虾发展势头良好,山塘水库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新优养殖摸式,全市淡水养殖面积2040公顷,水产品产量3510吨,比上年增长5.7%,渔业产值4380万元,增长10.5%,其中名优水产品产值2000万元,占总产值的45.7%。
【蒋镇车架湖坂稻田青虾试养成功】蒋镇车架湖坂青虾养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稻田放养青虾模式,于2001年2月至7月实施第一期工程,养殖面积1.67公顷,放养青虾苗100万尾,试验结果稻谷亩产500公斤,青虾亩产25公斤,比单纯种稻每亩增效1000元。7月底第二期又落实16.67公顷稻田开展青虾养殖,为全市稻田青虾养殖作出了示范。
【三界镇名优水产混养示范点成效明显】2001年,三界镇政府为搞好水产基地建设,引进水产专业人才,开发9.2公顷名优水产混养示范试点,投入20万元改造鱼塘设施,在养鱼的同时放养蟹苗6000只、虾种600公斤,取得蟹600公斤、虾1000公斤的好收成,增加虾蟹收入10多万元。
【查处渔业违法案件41起】2001年,全市组织渔政检查22次,查处各类渔业违法案件41起,其中非法电捕鱼25起,毒鱼5起,无证捕捞8起,渔业污染事故3起。污染事故中两起由本市企业排污引起,为养鱼户挽回损失3万元;另一起是新昌江污染引起,江河渔业资源损失达75万元,及时报告绍兴市渔政管理处,对污染的有关情况作了调查取证。全年办理捕捞许可证50本,收取渔业资源费2.1万元。
(黄玉芹)
农业项目建设
【概况】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6年,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由县财政投入补贴。1994年始,嵊州市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启动。2000年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规模大,实施规范化建设、市场化操作、产业化经营和高新技术,为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1年,全市农业项目建设,开工项目最多,资金投入最多,通过验收最多。
【1133.33公顷中低产田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001年5月,甘霖镇落马畈、三界镇荆山畈中低产田改造,被列入200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546.93万元,开发任务为1133.33公顷。项目竣工后,共衬砌渠道79.18公里,营造防护林40公顷,购置农业机械13台(套)。
【总投资2500万元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动建】2001年7月,浙东农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市场二期扩建工程,被列入200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350万元,市级配套100万元,企业自行解决2050万元;扩大市场用地2.67公顷,建造营业用房8100平方米;增设固定交易摊位250个,临时摊位300个。新建交易大棚3只,面积4000平方米,外围营业用房20余间(每间30m2)。项目建成后,每年新增商品成交额2亿多元、税收300多万元。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嵊州市南山水库灌区项目国家评估会议于2000年3月在嵊州宾馆召开;11月被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此项目属中央部门项目,总投资2940万元,其中省以上无偿资金13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900万元,受益乡镇自筹资金740万元。市政府于12月对工程实施进行全面安排,2001年1月第一期工程组织招投标后全面启动。3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部、省水利厅等部门领导专家督导、检查了嵊州市南山水库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农业综合办领导视察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2001年2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常务副主任王征在参加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期间,视察了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技示范项目,于1999年4月在嵊州宾馆召开国家级评估会议,并通过论证。同年10月,作为全国首批11个高新科技示范项目之一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正式被批准在嵊州市落户,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实施期限为1999至2001年,每年投资规模600万元。1999年12月全面动工,项目示范总面积为666.67公顷,辐射面积为6866.67公顷,涉及两个乡镇(原浦口镇、城关镇),15个村,1.5万人口。项目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实施。
【一千万亩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市级验收】1999至2000年度省粮食自给工程,于2001年3月,通过由市财政、农业、水利部门组织的市级验收。1999年初,嵊州市被列入省一千万亩商品粮基地建设“三新”技术配套项目,投资160万元;同年1999至2000年省粮食自给工程启动,总投资1390万元,建设1200公顷的农田基础设施和“五有”农技站1个,完善市农业信息中心设施。经验收项目实际总投资达1402.24万元,完成计划的100.88%。其中省补助资金388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市财政配套202万元,完成100%;建设单位及镇、村、群众自筹812.24万元,完成101.53%。其中水利设施710.64万元,在5个镇新建及改造渠道55条,长58020米,建设相应渠系建筑物320余处;新建及改造机耕道路48条,长3450米,培训水利员245人次。农业设施投资453.33万元,在5个乡镇的项目区推广抛秧等适用新技术6046公顷,设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5个,示范新品种(系)19只,通过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嘉早05等品种(品系)8只,建成优质米示范基地807公顷,培训县以下农技人员、骨干农户12567人次。嵊州农业在线工作网站于2000年12月份开通并正式投入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上网交易的单位和农户已达200多个,涉及粮食、蔬菜畜牧、花卉等2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成交额已突破300多万元。农机设施实际投资238.27万元,建成嵊州市粮食作物烘干中心,为种粮大户和其他农户购置稻麦联合收割机28台、开沟机10台、旋耕机109台、埋草机15台,提高了项目区内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张良仁)
农业产业化经营
【概况】农业产业经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中脱离出来,转业搞多种经营。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和一产一业的专业户的出现,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分工分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1986年起,着力建设沿路以粮食生产和蔬菜基地为主的粮菜产业带,沿江以蚕桑、竹笋为主的桑竹产业带,沿山以茶叶、果木、药材为主的茶果产业带。全市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达21677.5公顷,初步形成粮食、茶叶、蚕桑、竹笋、蔬菜、水果、干果、药材、长毛兔、水产等十大开发农业支柱产业。在“专业户、专业村”发展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开始出现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购销等各个环节上的联合,全市创建以县、区、乡(镇)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为首300多家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农业龙头企业。1988年,一大批专业批发、零售市场迅速创建,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市场崛起,加上各乡、村的各类农产品、农资市场、资金市场(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出现,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市场体系,进入了农业产业经营发展阶段。1995年始,市政府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经营,加强软件建设,强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逐步实施和推进阶段。200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品牌、优质农产品培育都有了长足发展。
【“越乡龙井”被国家列为原产地保护】2001年,“越乡龙井”被国家列为“越乡龙井”原产地保护。
【国内名牌农产品首次被认定】2001年,完成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浙江省农业博览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和参加农业博览会的名牌申报、农产品展示、展销等任务,“白中王”长毛兔、“白浪”兔毛及“越乡牌”龙井茶3只农产品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国内名牌。
【309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至2001年上规模(年产值50万元)的有309家,年总产值10亿元。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185家;联结基地13200公顷,农户10万多户;形成茶叶、竹制品、兔毛3大创汇农业优势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外向型企业25家,其中有5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
【8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称号】2001年,全市有8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称号。其中“剡江苗猪”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银奖。
(张良仁)
农业机械化
【概况】2001年,新农机研制、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操作手培训、兴办农机服务实体和为农服务等有了新进展;农机化全程服务和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力度,效果明显,成绩突出。是年,嵊州市农机管理总站获农业部农业牧渔业丰收三等奖、浙江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被省农机局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一项农机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研究通过绍兴市科委的鉴定。
【送检下乡提高农机年度检审率】2001年,市农机管理总站开展送检下乡为民服务活动,全年送检下乡46次,检验拖拉机2214辆,审验驾驶员3076人,分别占应检审数的63.9%和63.7%。是年检验拖拉机2980台,占应检3750台的79.5%,比上年上升近7个百分点;审验拖拉机驾驶员4138人,占应审4895人的84.5%,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建成省级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2001年,市农机管理总站加强了办理农机牌证室窗口的软硬件建设,按规范化要求建设好农机监理档案室。牌证室窗口完成常规的内勤服务外,全年办理新车报户98台,旧车报户12台,换发驾驶证156本,拖拉机过户205台,年度补检拖拉机143台,换补牌证93本(块),转出转入拖拉机25台。同时办理手扶拖拉机农田作业牌证30台,年度检验农田作业拖拉机346台,代办中拖牌证246辆。是年,被省农机局命名为全省第一批省级“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
【开展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6月,召开全市乡镇农机管理员、监理站员参加的“嵊州市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同时,500多个农机安全片组各自召开会议,以分发宣传资料、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农机交通安全教育。市农机站积极参与路检、路查,深入全市28个乡镇1000多个村,严厉打击和切实纠正无证上路行驶、脱检脱审、超载、改装等违章行为,规范了拖拉机运输市场秩序。农机监理站不定期与公安交通警察一起在嵊义线等重点地段进行联合设卡集中检查,全年上路检查1700人次,纠正拖拉机违章3200人次,查扣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拖拉机473台,拆卸报废拖拉机37台,拆除改装拖拉机3辆,并治安拘留无证驾驶员1名。
【文明执法减少拖拉机交通事故】市农机管理总站对农机监理实施运动式、地毯式排查和交警式路查,全市上道路拖拉机交通安全秩序明显好转,无牌无证、脱检脱审行驶现象明显减少,人货混装、超载改装等违章现象已基本消失。2001年,全市拖拉机发生上报事故63次、死亡4人、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30.4万元。责任事故比上年有所减少。
【新农机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农机管理总站和嵊州市科灵机械研究实验厂共同投资20多万元,合作研制了《DSB——Ⅲ科灵水稻播种流水线》的新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这项目2000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1年3月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DSB——Ⅲ科灵水稻播种流水线》采用偏心滚筒毛刷、圆弧形播种、轮槽和无级调速等设计,具有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可靠性强,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与国内同类型产品相比,适用范围广、播种量无级可调、播种均匀性好、碎谷伤芽少,铺土、喷水、施肥、给药、播种、覆土诸环节实现流水作业。该产品试制成功,是水稻播种机械设备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高速插秧机引进及配套技术试验与研究通过鉴定】2000年4月,市农机管理总站《高速插秧机引进及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研究》项目,由绍兴市科委下达给绍兴市农机总站。该项目投入高速插秧机等农业机械121台(套),经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和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12月通过绍兴市级鉴定,并获2001年绍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嵊州市农机总站实施该项目后,早稻机械化作业总成本比人工早稻生产每亩节省59.08元。早稻机械生产比常规人工生产每亩增产粮食52.2公斤,每亩可增收57.42元。早稻机械作业比常规的人工早稻生产每亩省工2.72工,农民每亩可增收81.60元,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改变长期来水稻种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
【新开设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代培工作】2001年,市农机管理总站投资6万多元,新购2辆后驱动中拖教练车,全年为绍兴市农机管理总站代培训17期,培训中拖驾驶员328名,复训中拖驾驶员65名,有力地提高生产效益,确保了农机安全作业。
【农机系统经营实体经济效益显著】2001年,市农机系统经营实体创收160.8万元,征收农业发展基金15.7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全年实现营业总额1983万元,比上年增长27.2%;上缴税收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4%;实现利润176.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
【嵊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新投入创效益】2001年,嵊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投资120万元分两次新购桑塔纳教练车10辆,使汽校拥有教练车30辆,达到期培训能力180人的规模,并投资12万元建造教练车棚和学员休息的遮阴避雨棚,投资6万元改造学员报名大厅,投资10万元开办了汽校食堂。全年接受培训报名1300余人,培训7期,受训1260人,培训收入346万元,上缴税收31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
(王林水)
农村新能源
【概况】2001年,全市新增太阳能热水器1100户(1650m2),累计为3500户(5440m2),比上年增长43.5%,新增太阳能温室塑料大棚300公顷,累计达到1066.67公顷,比上年增长39.1%。全年新增石油液化气用户2500户,累计达116920户,年用气量从6950吨增至7100吨,年增长2.2%。全年更新改造和新建户用省柴灶5300个,制茶杀青、二青灶及单位(食堂、食品加工)大灶430个。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的快速发展和石油液化气广泛使用,节约了电力,使全年农村生活用电呈负增长(2001年为6250万千瓦时,比2000年减少33万千瓦时)。
(张永江 张良仁)
【报送利用沼气技术治理养殖场废水污染调研报告】2001年,全市存栏在50头猪以上的规模养殖有238户,其中200头猪以上的52户,年产万头肉猪的规模养殖场2个,年排放废水总量达20万吨。市新能源办公室根据国家、省环境保护局有关规定,6月起对甘霖孙村猪场(存栏1500头)、市良种繁育场(存栏2000头)、市东王示范果木场猪场(存栏100头)和养殖户进行调研,现场调查证明,猪场废水对池塘水体、农村周边环境及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市新能源建设办公室于年底写出了《养殖场废水污染情况要求利用沼气技术治理》的调研报告,报送省农业厅、市政府,要求引起重视与给予财政支持。
【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和应用快速发展】2001年,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和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期,全年新增用户1100户(1650m2),比上年增长43.5%,可节约液化气201吨,或电能86.3万千瓦时。“太阳能温室塑料大棚”在茭白栽培、茶苗育秧及早春茶开发等方面获得有效应用,全年新增太阳能温室塑料大棚面积约266.67公顷,比上年增长33.3%,全市累计1066.67公顷。
(张永江)
林业
【概况】2001年,全市有林业用地116380.6公顷,占境内总面积65.22%。其中有林地106103.3公顷,灌木林地5214.7公顷,疏林地281.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44公顷,苗圃地77.7公顷,无林地4559.7公顷。有林地中,用材林52231公顷,防护林12305.1公顷,薪炭林988.5公顷,特用林769.3公顷,竹林14545.9公顷,经济林25263.5公顷。经济林以茶、果、桑为主,其中茶园14774.7公顷,干水果7752.3公顷,桑园2512.4公顷。全市乔木树种活立木总蓄积量226.7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22.03万立方米,其它蓄积4.67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278609百株。9月,嵊州市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
市境内国有林场2个。市林业局直属国有林场————嵊州市林场,经营面积483.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478.4公顷,占总面积的98.9%。有茶、竹、果、花四大特色基地70余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010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7.9%,年平均采伐量400立方米。市水利水电局属南山水库管理局管辖的国有林场————南山林场,为保护南山水库的水质和水量而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经营面积917.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853.3公顷,占总面积的93.04%。有活立木总蓄积量58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3.1%。2001年,所有森林规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
【“用绿色装扮新世纪”活动成效显著】2001年,全市开展“用绿色装扮新世纪”活动, 3月8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机关干部赴丰潭水库植香樟、金钱松等大树苗1250株,营造“世纪丰泽林”1.3公顷。是年,全市累计人工造林1625.5公顷,完成计划的270%。其中残次林改造653.5公顷,迹地更新168.7公顷。荒山造林43.2公顷,退耕还林760.1公顷。还林木育苗20公顷,完成计划的150%;营造防护林带12.93万米;城市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调整、改进绿地3.5万平方米,新植树26万株。
【“茶、果、竹、花”四大产业快速发展】“茶、果、竹、花”为全市林业经济中的四大特色产业。
春季名优茶生产增产增收,全市茶叶总产量1万吨,总产值2.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0%;其中名优茶3430吨,产值2.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18.9%。全年发展无性系良种茶333.3公顷,无公害茶园1333.3公顷,其中164.9公顷茶园取得有机茶认证书,210公顷取得有机茶转换期证书,1000公顷无公害茶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的检测。5月,在杭州举行的“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上,“越乡龙井”获金奖;在全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会上,“桂岩雾尖”、“越乡龙井”分获“浙江名茶”证书和省“一类名茶”称号;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越乡龙井”又获“名牌产品”称号。11月,嵊州市被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
全年果品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805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8.6%和28.8%。新发展果园1148公顷,其中香榧800公顷,大青梅226公顷,柿66.7公顷,形成块状特色基地。如谷来、竹溪为主的666.7公顷香榧基地,贵门乡66.7公顷柿子基地和三界镇友谊片66.7公顷大青梅基地。金庭镇以灵鹅村为中心的766.7公顷桃形李基地,2001年被定为浙江省林业特色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雷竹笋地面覆盖技术面积达200公顷。全年竹笋总产量4.3万吨,产值815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7%和4.05%;其中小竹笋产量1.8万吨,产值499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54%和5.15%。雷竹林地面覆盖,促使地表增温,竹笋早出增产增效。这一技术进一步被竹农接受,笋竹两用林在竹林中的比重增加。
花卉产业不断壮大,2001年,全市花卉面积3000公顷,比上年净增566.7公顷,年销售额达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还创圃存花木价值达2.4亿元(当年市场价),花卉产业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是年,以木兰科红、白玉兰为主的鹿山街道下马村100公顷苗圃获国家级“特色苗木基地”称号;石璜镇新沃村获国家级“质量信得过苗圃”称号。全市从事花卉种苗生产、经营农户达3万户,其中3.3公顷以上大户有270户。石璜镇新沃村薛有能,有固定苗圃73.3公顷,年创产值120万元,利润8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苗木333.3公顷,获省“文明经商示范户”称号。
【林木种苗“两证”资格培训经验在全省推广】为保护当地的林木种质资源和花农的切身利益,市林业局与省林业厅联系,于10月市林技推广中心与省林木种苗站联合在嵊州率先举办林木种苗“两证”资格培训,全市250余位林木种苗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全省首批领取林木种苗《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培训经验在全省林木种苗生产区推广。
【森林资源保护切实加强】2001年,市林业局加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年活动。全市举办林业法规培训7期,受训人员1600多人。同时,森林资源保护从基础做起,从源头抓起,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林区加强采伐管理,认真做好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工作。全市审批木材立木蓄积18350立方米,办理采伐证528份,控制在省定限额指标内。二是强化木材运输流通领域管理,采取定点检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堵死违规运输漏洞。全年办理木材运输证1858份,做到无一差错。三是林地征占用注重现场实测,做到图、表、文字说明三统一,审批手续齐全。全年共审批林地50起,无一差错。四是全面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作,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全年发生火警8起,成灾2起,过火面积5.4公顷,受害3.9公顷,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受害率、控制率都在允许指标内。五是林业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办理林业行政案件235起,挽回损失148万元。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件次,均及时处理报结。另外,还对全市308本狩猎证进行审查,整顿办理竹木经营核准证480本,使竹木经营纳入正常管理轨道。2001年市林业局被省林业局评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年活动先进单位。
【马尾松毛虫防治纳入省综合治理工程】2001年是嵊州市被省林业局确定为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县(市)第一年,全市开始实行松毛虫工程治理。采取以营林防治为辅导、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措施,重点做好松毛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全年监测有虫情发生的松林7333.3公顷,监测率达92%,对松毛虫危害较重的200多公顷松林进行化学防治,全市基本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状态。
【“绿剑行动”显警威】2001年5至6月,市林业局林业公安科配合全省开展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无证运输、木材行业非法收购木材、非法收购野山挖大树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绿剑行动”,重点侦破了甘霖镇大砩口村陈雪汀盗伐林木一案,还突击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30起,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一年中,林业公安科还查结刑事案件2起,林业行政处罚案件89起,盗伐林木5起,滥伐林木13起,无证运输21起,非法经营加工木材及木制品8起,非法收购木材25起,非法收购野山挖大树苗8起,过失引起森林火灾2起,非法经营野生动物9起,抓获和查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21人次,其中刑事拘留和逮捕各1人次,取保候审1人次,判刑1人,行政处罚107人次,查获木材1000多立方米,收缴野生动物4000余只(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5万元。
【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2001年9月始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12月底基本结束。全市林技人员与乡镇(街道)相关人员组成若干个工作组,通过认真细致的现场界定,签订《浙江省嵊州市公益林现场界定书》928份,界定生态公益林55266.5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7.5%,分布在1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及2个国有林场,计457个村(林区)6783个小班。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9809.1公顷,界定书364份,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5.8%;省级生态公益林35312.9公顷,界定书560份,占公益林总面积的63.9%;县(市)级生态公益林144.5公顷,界定书4份,占公益林总面积的0.3%。
【“浙江百年桂花园”建成】全市花木种植最大户金庭镇欢潭村民姚幸福,2001年个人投资组建植树专业队,聘请省、市林业专家规划设计,在黄泽镇前良村建起占地23.3公顷的“浙江百年桂花园”。全园种植树龄100年以上的大桂花近万株。园内大小道路纵横贯穿,路面硬化,渠塘布设合理,排灌方便,从整地、挖穴、采树、种植、防病治虫、施肥除草等均实施科学化操作,高标准、高质量管理,大树种植成活率达到100%。“浙江百年桂花园”高科技投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集生态环境建设、观光休闲于一体,成为浙江花木园艺中的一棵璀璨明珠。
【市山区办增设】根据嵊政[2001]123号文件精神,12月,原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内的山区工作职能划入市林业局,增设市山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能不变:一是研究制定山区发展规划,搞好规划指导工作。二是负责起草制定扶持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兑现等落实工作。三是研究制定山区工作考核办法,负责做好日常考核考评工作。四是负责搞好调查统计、工作督查等山区日常管理工作。五是负责做好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林业科研硕果累累】2001年,林业科研和应用技术推广硕果累累。“小舜江流域生态林建设规划方案”获绍兴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机制龙井茶标准工艺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农业厅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名优茶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省农业厅农业丰收奖二等奖;“香榧丰产栽培技术调查”及“香榧树长期不实原因的初步研究”获绍兴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市林技人员还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全年改造桔园100公顷;推广“雷竹笋早出高产技术”面积200公顷,产值3000多万元。科技人员在省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8篇。
【嵊州市被命名为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市)】2001年,市林业局从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体制、编制着手,在21个林业任务较重的山区乡镇建站,性质属全民事业单位,定编基层林技人员86人。建站后,又多次组织林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各站站长参加上岗培训,获得站长上岗证书后方可上岗。12月,国家林业局命名嵊州市为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市)。
(丁建林)
责任编辑 吕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