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隶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嵊州生息繁衍。相传禹治水止于了山(今嵊州禹粮山),泄了溪(今嵊州剡溪)之洪。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为郡属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郡,派人在今城隍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并建县治民,即为剡县(秦时置县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荆王刘贾封地,十二年为吴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前153年),已置剡县(汉时置县说)。建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一说为西汉元始五年(5年),改剡县为尽忠县。东汉建武(25~55年)初,复称剡县。三国吴、晋、南朝、隋时,先后属会稽郡、会稽国、郐稽国、吴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剡县升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贞观元年(627年),一说武德八年,废除嵊州及剡城县,复置剡县,属越州。唐时,县设乡、里,辖40乡。五代吴越国时,剡县属东府越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 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剡县改称赡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称剡县。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改剡县为嵊县,仍属越州。熙宁三年(1017年),行保甲法,置乡、里、都、保。元丰八年(1085年),废除都、保。嘉泰《会稽志》载县辖27乡、133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属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绍兴路。元改乡、里为都、图。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复属绍兴府。成化十年(1474年),县设56都、124图。清承明制,仍属绍兴府。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城和13乡、2镇。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浙江省,推行区、村制。民国3年,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除道,复属省。民国18年,推行村里制,全县为506个村里。民国19年,改设乡、镇、闾、邻。民国21年,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辖6区、200乡、25镇、3985闾。民国23年,实行乡、镇、保、甲制。民国35年9月,撤区划并乡镇。民国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7月,县辖39乡、3镇。
1949年5月,嵊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二(宁波)专区,废除保甲制。6月下旬属第十(绍兴)专区。11月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随绍兴专区并入宁波专区。1956年底,县辖10区、45乡、6镇。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乡改为大队。11月,新昌县划归嵊县。1959年1月,改大队为管理区。1961年7月起,恢复19个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1964年9月,恢复绍兴专区,嵊县属绍兴专区。1968年5月,绍兴专区改名为绍兴地区,嵊县也改属绍兴地区。1979年底,县辖城关镇和10个区、64个人民公社。1983年3月起,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村建制。7月,因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嵊县也改属绍兴市。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11个区公所,调整为17镇、11乡。1995年8月,国务院批准嵊县撤县设市。12月6日,嵊州市成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1年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辖11镇、6乡、4街道。
【市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长乐江和澄潭江汇合处,嵊新盆地的中心。老城区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依山傍水,地里位置优越。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在市区交会,104国道穿境而过,是浙东陆上交通枢纽。
三国吴始,为剡县县治。五代吴越国(893~978年)中叶,称赡都镇,宋称剡镇。熙宁三年(1070年),县城内设坊。元代,县城设隅、坊,明、清沿用元制。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分城东、城西隅。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区。民国18年(1929年),城区撤销,与游孝、雨钱区合并为第一区,改隅、坊为里。民国21年,城内分设7镇。民国23年,合并为城东、城西镇。民国27年,第一区复称城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城东、城西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年5月,鹿山镇改为城关镇,为嵊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5月,撤销临城区,新市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1995年撤县设市后,为嵊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1年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作为市区由市政府直管。面积216.22平方公里,196585人,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72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剡湖街道。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和面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面积1784.4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属盆地低山。中部是溪江冲积而成的嵊新盆地,分布在沿江两岸,海拔10至70米,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海拔70至500米,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2%;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海拔500至1000米,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6%;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至1100米之间,以西白山主峰1096米为最高。
【水系】嵊州市属曹娥江水系,全市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剡溪是嵊州的主要河道,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为东西流向。曹娥江支流范洋江、小舜江位于市境北部和西北部,为南北流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市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黄壤为主,红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是境内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9660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6.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壤面积1676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岩性土面积919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低丘台地。潮土面积284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漫滩阶地。水稻土面积4607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
【生物资源】嵊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林木植被为主,有乔木、灌木、竹子、草类等。森林植被中还有许多有经济价值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人工植被包括农田作物和林园植物。农田作物有粮食类、油料类、纤维类、绿肥类、瓜菜类;林园植物有观赏花木、用材林及茶、桑、果等经济林。植被覆盖率62.38%。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0余种,鸟类40多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6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兽类1种、鸟类3种。1991年,南山林场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定为蛇类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家。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74亿立方米。另外,曹娥江水系过境水量13.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至2001年底,已开发47154千瓦。
【矿产资源】境内有已知矿产15个矿种,55处产地,分能源、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泉水和矿泉水5类。其中硅藻土、黄沙、砩石(又名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砩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公里。花岗岩资源总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短缺,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其中硅藻土、饰面石材、麦饭石等矿种具有较大开发远景和较好经济效益。
(市志办)
气象
【概况】2001年(2000年12月~2001年11月),气温偏高,雨量偏少,雨日接近常年,日照比常年偏少。冬季(12月~2月)冷空气势力较弱,气温特高,为历史次高年,雨量正常,日照偏少;春季(3~5月)冷空气势力较弱,气温仍然偏高,雨量、雨日明显偏少,为历史最低值,日照正常;夏季(6~8月),气温接近常年,雨量、雨日偏多,入梅早而梅雨期偏短,日照明显偏少;秋季(9~11月)气温正常,雨量、日照偏少。全年无重大的气象灾害发生。
【气候特点】年度平均气温17.2℃,比常年偏高0.8℃,12月至5月气温异常偏高,创历史最高值;6月至11月除7月、10月偏高外,其余4个月偏低。年极端最高气温38.3℃,出现在7月2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0℃,出现在1月16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的初日,出现在2月18日。年度总降水量1138.4mm,比常年偏少180.4mm,春季、秋季明显偏少,夏季偏多,其中春季雨量、雨日分别为214.5mm和38天,为历史最少值(原历史上的最少值为1985年253.7mm和1974年39天)。全年雨日155天,与常年接近。年度总日照时数为1683.5小时,比常年偏少250.2小时,除3月、7月、10月偏多外,其余9个月都偏少,特别是6月、8月、9月只有常年的6成左右。
【主要灾害性天气】强寒潮:2月23日至24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达14.9℃,并伴有8级大风;3月6日,24小时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达10.0℃。
梅季:6月8日入梅,6月24日出梅,梅雨期偏短,梅雨量226.9mm,比常年略偏少。6月12日和17日,受强对流空气影响,短时间出现局地性冰雹,最大直径为8至9mm,未造成损失。
暴雨和局部大暴雨:6月26日受台风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日雨量51.7mm;7月7日受高空切变线及强对流影响,石磺、崇仁出现局地大暴雨,日雨量分别达126.0mm和108.0mm;8月1至2日受8号台风“桃芝”倒槽影响,降雨量39.0mm。
夏季高温:出梅后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天气炎热,全市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21天,主要集中在7月份。因高温持续时间长,局部有伏旱发生,并出现早稻高温逼熟,造成减产。
(马松培)
责任编辑 吕忠福 吕淼钦
行政区划
【2001年11底行政区域】全市有28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10个,即城关镇、三塘乡、浦口镇、仙岩镇、甘霖镇、博济镇、苍岩镇、长乐镇、绿溪乡、开元镇、广利乡、崇仁镇、富润镇、石璜镇、雅璜乡、通源乡、三界镇、下王镇、友谊乡、蒋镇镇、黄泽镇、北漳镇、金庭镇、贵门乡、里南乡、谷来镇、王院乡、竹溪乡。
【2001年12月调整后行政区划】12月,经省政府批准,嵊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为11个镇、6个乡和4个街道。撤销博济镇、苍岩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甘霖镇合并,设立新的甘霖镇。撤销开元镇、绿溪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长乐镇合并,设立新的长乐镇。撤销富润镇、广利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崇仁镇合并,设立新的崇仁镇。撤销蒋镇、友谊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与三界镇合并,设立新的三界镇。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嵊州市政府直辖,设置三江、鹿山、剡湖、浦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嵊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仙岩镇、石璜镇、黄泽镇、北漳镇、金庭镇、谷来镇、下王镇、通源乡、雅璜乡、贵门乡、竹溪乡、里南乡、王院乡保持原有建制不变。
【附】嵊州市乡镇、街道基本情况
(钱柏林 裘信陆)
【四个街道办事处组建】以原城关镇的4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原三塘乡的行政区域合并组建三江街道办事处;以原城关镇的5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组建鹿山街道办事处;以原城关镇的23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组建剡湖街道办事处;以原浦口镇建制改设浦口街道办事处。
(裘信陆)
人口变迁
【2001年末实际总人口数】2000年末,28个建制乡镇上报的人口总数为739872人。2001年加减4项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应得总数738948人,减去应得人口与实际人口相差322人,2001年嵊州市实际总人口数为738626人。
【2001年全市人口及变动情况】2001年年末,全市有261540户,738626人,其中男性385669人,女性352957人,性别比为109.27:100,非农业人口数为97457人,比2000年增加8011人。200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全市出生6755人,其中男3493人,女3262人,出生率9.2‰;死亡5238人,其中男性2958人,女性2280人,死亡率7.1‰,自然增长率为2.1‰;迁入11699人,其中省外迁入1170人,省内迁入10529人;迁出14140人,其中迁往省内12707人,迁往省外1433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200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19亿元,同比增长11.4%,三次产业比例为16.1:52.8:31.1,其中一产比例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1.75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农业总产值17.47亿元,工业总产值194.28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1亿元,同比增长16.1%;进出口总额13256万美元,同比增长3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5.87亿元,同比增长24.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04亿元,同比增长7.6%;财政总收入5.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1%和42.9%。全市年末总人口73.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848元,同比增长11.4%。
【第一产业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91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3.09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4221公顷,同比下降24.4%,粮食总产量18.88万吨,同比下降23.7%;蔬菜种植面积9540公顷,同比增长64.6%,花卉种植面积1518公顷,同比增长106.0%;粮经比调整为49.7:50.3。实现林业产值1.47亿元。竹笋干产量769吨,板栗产量350吨,木材采伐量2.25万立方米,全年造林620公顷。实现牧业产值2.66亿元。生猪出栏19.39万头,猪肉产量1.26万吨,同比增长4.4%;兔毛产量424吨,同比下降36.0%;家禽饲养210万羽,同比增长5.0%。实现渔业产值0.25亿元。淡水养殖面积2040公顷,水产品产量3510吨,同比增长5.7%。
【第二产业保持增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35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实现产值64.47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销售收入62.86亿元,同比增长4.7%,产销率为95.9%,实现利税5.22亿元,同比下降9.9%,其中利润总额2.87亿元,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76.4分,比上年提高5.2分。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实现产值129.81亿元,销售收入113.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6%和20.9%。全市有建筑业企业5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4.47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利润7513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8.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5.1万平方米,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为67.2%,创钱江杯优质工程2只。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93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客运量181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5468万人公里,分别同比增长7.4%和8.9%,货运量929万吨,同比增长6.1%。在明确百丈飞瀑、南山湖风景名胜区、王羲之故里、崇仁古镇等四大景区管理主体后,旅游业进一步推动,全市接待游客37.3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0%和10.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04亿元,贷款余额40.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6%和11.0%;保险机构有效承保额165亿元,保费收入1.31亿元,理赔支出0.41亿元。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4379万元,年末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03万户;邮政业务总量2069万元。
【投资需求快速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25.87亿元,同比增长24.7%。国有等单位完成投资13.36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89亿元,同比增长27.7%;更新改造投资0.81亿元,同比增长100%;房地产开发投资3.98亿元,同比增长56.7%;其他投资0.68亿元。“一区六园”工业布局落实后,工业企业投资热情提高,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12.95亿元,同比增长146%。“一区六园”全年征地533.33公顷,年末共有入园企业253家,完成投资9.56亿元,“一区六园”工业性投资占全市的65.9%。
【消费需求稳步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6亿元,同比增长9.5%;城市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长速度比农村市场高15.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7.94亿元,同比增长10.4%;餐饮业4.74亿元,同比增长21.4%。33个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41.54亿元,同比增长29.5%;全年销售商品房20.11万平方米,销售总额3.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1%和64.6%。全社会用电47701万度,同比增长0.4%,其中工业用电31778万度,生活用电9457万度。
【对外经济形势良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256万美元,同比增长37.4%。全市78家出口企业,实现自营出口12721万美元,同比增长44.8%;进口额535万美元,同比降低38.1%,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6只,合同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同比增长4.2倍;实际利用外资8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4.6%,累计三资企业达284家。投资创办境外企业2家,境外劳务营业额255万美元,同比增长19%。接待境外游客1499人,旅游外汇收入71.70万美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15554人,其中高级职称344人;全年实施科技项目191项,其中省级以上70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8只,其中国家级7只。普通中学在校生3.7万人,小学5.2万人,中、小学入学率分别为99.5%和100%;在7月份高考中,浙江省文理科“状元”双双花落嵊州。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民间越剧节,顺利开展民间职业剧团演职人员艺术职称评聘试点,市越剧团赴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巡回演出;新发展有线电视1.8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7%。全面开展“双清双建”工作,新建、改建卫生厕所5.6万个,新建垃圾站(房)2.2万个;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中医院门诊楼、疾控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1572张,比上年增282张,卫生技术人员1970人。由巴贝公司协办,第八届“中国围棋棋王赛”在嵊州举行。建立社区服务设施9个,第二水厂供水工程、客运西站相继建成,越剧艺术中心、市体育馆、文化广场、六夹岙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等城市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23平方米,比上年增0.36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64辆,彩色电视机138台,固定电话92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6元,同比增长10.5%;消费性支出8044元,同比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比上年增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20辆,彩色电视机79台,固定电话68部。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同比增长7.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07元,同比增长13.2%。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
(刘强胜)
经济开发区
【概况】嵊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滚动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并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2001年是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合力兴工,聚焦园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一年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初显成果。至年底,批准入园企业81家,完成投资额2.59亿元,其中城东区入园企业61家,完成投资1.22亿元;城北区20家企业25个项目,完成投资1.37亿元。入园企业中投产企业29家,其中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10亿元,销售(营业)收入5.61亿元,出口总值1714.98万元,出口交货值1.42亿元。
【调整开发区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2001年2月,按照“南进东扩”的城市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开发区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将城关镇的东郭等15个行政村划入开发区(城东),原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城南区调整为行政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开发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城东区,东至东郭、南至花园地、西至上三线、北至黄泽江。行政区域和规划面积均为2平方公里的城北区维持不变(东至剡溪,南至原化肥厂,西至环城西路,北至禹溪)。
【嵊州经济开发区(城东)奠基】2001年3月,嵊州经济开发区(城东)在双塔路口北侧正式奠基,标志着全市经济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谭志桂、陈月亮、杨文孝、夏久传、周云祥、朱钦苗、王生灿等市领导参加奠基仪式。
【高起点编制规划】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的要求,编制城东区总体规划。城东区首期规划用地6平方公里,由市建设局负责委托东南大学设计,经论证后,于5月底完成。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深化细化分区规划。城北区2平方公里和农副产品加工区2平方公里的总规划由市建设局负责,于9月中旬完成。同时严格实施和管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高效率征用土地】根据“规划一片,征迁一片”的思路,开发区一期启动区200公顷土地于3月15日前全部预征完毕,并于5月初完成申报工作。农副产品加工区一期45.13公顷土地,已与所属3个村签订征用协议。同时,制订实施意见,集中人力、财力,积极稳妥的开展拆迁安置工作。
【高强度拆迁安置】开发区拆迁一期包括仙黄路拆迁计20745平方米,其中开发区16500平方米,已付拆迁资金830万元,农房安置地块和户型已确定,安置农房和部分企业主体厂房已动建。
【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成片规划、基础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仙黄公路、104国道、双塔路等主要道路和给排水、排污、电力、电信、广电等相关配套设施,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启动区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分两期进行,基础一期路网总长6.6公里,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8%;基础二期路网总长4.6公里,陈塘渠1.3公里,计划总投资1880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启动区基础设施已开工部分工程预算为459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后为3880万元,节约造价15.5%。启动区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电力老线迁移和新线架设,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自来水总投资280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0%;广电、通讯、移动公司等正在各自铺设管网。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01年,开发区管委会采用突出重点、跟踪招商,拓展网络、委托代理招商,全程服务、诚信招商和创新机制、竞争招商等多项举措,取得较好成果。全年接待中外客商30多批次,签订意向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3423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125万美元。新批三资企业10家。完成合同外资1026.6万美元,为年计划的101%;实到外资480.3万美元,为年计划的120%。
【经济开发区与首批10家企业签订入园意向书】3月31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首批有入园意向的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书。签约落户的企业有浙江金天得领带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虹太电器厂、嵊州市冠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计划总投资2.3亿元。
【软环境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开发区管委会注重服务软环境建设,重视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倡导“服务是开发区第一资源”的理念,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楼层审批,一个口子收费”。建立首问责任制,推行“规定日内办毕,全天候值班,宾馆式服务”的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王和祥)
责任编辑 吕淼钦
经济体制改革
【概况】1991年8月,嵊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与县经济研究中心合署办公。1996年8月,改称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划归市委办公室。2001年12月,设置嵊州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市政府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为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对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提出新体制的对策意见,协调综合与单项改革,组织重要的改革的试点,充分发挥规划、协调、试点的作用。为加强深化企业改革工作的领导,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嵊州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企业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为全面实施企业产权、职工身份“双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打响了全市深化企业改革的攻坚战。2001年,其他各项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形式多样】2000年8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核发土地承包权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1年,市委、市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经营,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组建乡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3个,全市耕地使用权流转新增面积4133.3公顷,比2000年增加84.9%。其中租赁承包的占54%,反租倒包占15%,股份合作占5%,季节性承包等占26%。2001年,全市坡地(茶园、果园、桑园、竹园等)、荒山、荒滩、荒水等使用权流转3133.3公顷,新增1666.7公顷,比2000年增长113.6%。其中租赁承包占55%,反租倒包占26%,股份合作占12%,季节性承包、土地置换、招标拍卖等占7%。
【国有企业资产首次公开竞标拍卖】2001年4月,市木材公司和市茧丝绸公司,两家国有企业资产在嵊州市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竞标拍卖,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消除群众的疑虑,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效果。此后,改制企业的资产一律由市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竞标拍卖;改制企业土地资产一律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进行收储,公开出让,提高改制企业的土地收益率。
【市委同日出台两个深化企业改革文件】为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解决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瓶颈”,通过改组、转让、拍卖、重组、兼并等形式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给原有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调整企业现有的劳动关系,使职工身份由原来按所有制划分的国家、集体正式职工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契约为基础的新型劳资关系企业职工为目标,按照“总体部署、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在身份置换问题上,以困难企业为重点,先易后难,逐个突破。实际操作上,真正做到搞一家,成一家,不留尾巴。改制问题上,按照市场取向,采用股份制改造、拍卖、转让、合并、关闭、歇业等多种方式,确保产权清晰。2001年7月6日,市委、市政府连续发出〔2001〕26号、28号《关于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全市进入实施以企业产权、职工身份劳动关系转换为主要内容(简称“双置换”)的国有、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新阶段。
【全面调研202家企业情况】2001年7月,市委发出〔2001〕26号、28号文件后,抽调市级机关干部组成13个调研组,对全市22个企业主管部门所属的202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通过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重点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企业职工的意见,摸清了全市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资产质量情况。企业主管部门掌握了改革总体思路以及厂长经理、广大职工的思想状况,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企业改制打下基础。
【39家企业被批准实施改革】2001年6月,在全市开始的以“双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国有、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批准实施改革的企业39家。已置换产权尚未置换劳动关系的国有企业职工,按工龄支付给职工一定的经济补偿金,5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离岗退养”和“双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把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合同、契约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建立起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是年全市转换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的职工4153人。
【土地收储中心资金不足影响企业改革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很多困难企业的改革,需要盘活存量土地来筹措资金。而建城区内的土地必须由市政府土地收储中心统一收储。市政府土地收储中心要兼顾出让地价和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平衡,收储的土地不可能同时公开出让出去,导致市土地收储中心缺少资金收储困难企业的所有土地,使困难企业改革所需资金无法落实,困难企业改革难以进行。
【乡镇企业全部转为民营】1993年,嵊县城郊砖瓦厂“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与做法,在全市乡镇企业中推行。至2001年,乡镇企业转为独资、个体的民营企业达99.5%,53769.55万元的存量资产在流转中得到重组,28851万元的闲置生产要素得以有效利用。在置换企业中部分创办企业的老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金,把企业权益首先兑现给职工,同时解除职工原集体职工的身份关系,重新与企业主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少量净资产较多的企业,从净资产中提取一定份额资金,建立职工劳动保险基金,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供销社系统企业经营机制全面改革】1997年8至12月,市供销社系统的市土产公司、市畜产公司、市特产公司、市日杂公司等相继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2000年8月至2001年10月,又进行第二轮经营体制改革,完成股权结构调整和职工劳动身份置换,经营者持股在51%以上。2001年下半年起,“社有个营”责任制期满。各基层社分别采取职工自营(边、小、微、亏和零星网点)、资产承包经营(一般为大众生活资料经营门店)、特种商品承包经营(农资供应、食盐转批、图书供应、烟花爆竹委托代批等)、长期承包经营(对财产权属一时难以明确的房产或门店)、企业阶梯歇业或破产等形式进行内部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以个人租赁经营为主。
(张铎镪)
责任编辑 吕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