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2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8-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营造新优势致力新发展

  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 谭志桂

  2001114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绍兴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0年工作,研究部署2001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营造新优势,致力新发展,为我市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的意见,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去年工作回顾

  2000年是深入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各项任务的一年,是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一年以来,我们围绕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主题,注重方法创新,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自营出口增长68.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1. 效益农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农业结构调整开始由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与养植业拓展,粮经比例达到64.835.2,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科技对效益农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种子种苗工程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大、高、外”发展,六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方兴未艾,全市工商企业已投资效益农业3.6亿元。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如期建成了一批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

  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绩。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势头,加大技改力度,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入8.6亿元,同比增长11.3%。积极“扶优扶强”,传统产业竞争能力有新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2只。组织赴上海、乌鲁木齐等地进行产品展销,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建筑业稳定发展,预计完成建安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141%,建筑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全市23家企业完成股权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如期运行。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其它各项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4. 科技教育有较大进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创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1家,使全市总数达到7家。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并确定了教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工作有新的突破。

  5. 对外开放逐步深入。认真落实促进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领带节暨国际领带服饰博览会,组织参加广交会、绍兴黄酒节及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市外贸自营出口达8500万美元,增长68.7%。外资引进工作进展良好,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34万美元,实到外资300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有新进展,参与西部大开发有一些实质性动作,一批建筑企业、专业市场、特色产品率先参与开发,开展协作,开拓市场。

    6. 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新的加强。编制完成嵊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心镇规划稳步推进。市区框架浙趋拉开,旧城改造步伐继续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开始启动。上三高速公路、37省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如期竣工,104国道城关至禹溪段改建、城市广场一期、西后街拆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继续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区和中心镇面貌有新的改观。

    7.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广泛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并与农村现代化教育、企业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效比较明显。文明城市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卫生、民政、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

    8. 民主法制建设有效推进。人大、政协在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坚决开展同“法轮功”的斗争,依法打击非法组织和地下宗教势力。创建“平安社区”成效明显,社会治安责任进一步落实,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国防教育深入开展,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9. 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认真抓好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及“回头看”工作,积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力度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任前公示、助理制等制度,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民情日记”活动继续深化,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领导干部述廉评廉试点工作;“阳光工程”进一步深化,行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组织一系列对全市发展具有全局影响的会议和活动,提出了一些事关嵊州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推进了工作。我们扎实开展“三讲”教育,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中心意识和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所解决;我们把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结合嵊州实际,作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定;我们组织开展百家私企学温台活动,召开全市个私经济工作会议,营造全市上下全力抓经济、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增进了发展共识;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坚持学习制度,完善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狠抓理论学习,对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党的建设等,进行了更为理性的思考,作出了更高层次的部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读书会,以优化环境、加快发展为主题,着重研究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工作重点、战略措施和发展环境等问题,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了经济干”这一大局上;我们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通过组织“人人都要投资环境”大讨论、“百村千厂万人评政府部门”等活动,增强了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勤政廉政意识有明显强化。总之,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

  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要充分肯定,以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的信心,坚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心。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思想方法和工作水平上存在的欠缺。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为农服务和科技兴农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工业经济增长和效益回升的基础比较脆弱,生产力布局分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仍未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服务业领域不够宽,发展速度不够快;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够高;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少难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仍有不少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对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研究不够,因企业改制、劳动纠纷、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等引发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观念不够牢固、廉洁自律不够严格。部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还存在欠缺。一些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和有效推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管理、监督措施不够有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农村、社区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

  总体上讲,上述问题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当然也有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向深入,把全市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今年工作总体要求

  人类已经进入新世纪,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分界线和历史转折点,更是新一轮竞争和发展的开始。展望今后几年,挑战严峻但机遇丛生,道路艰辛但前景光明。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市加快发展有利。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新科技革命、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发展仍是主题,我们争取以更快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备外部条件。国内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启动“十五”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投资力度将会继续加大,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我们加快发展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许多新的机遇,进出口和引进外资可望增加,我市市场取向改革较早,发展基础较好,抢占先机,更加务实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完全有可能在新世纪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研究自身的不足。概括地讲,我市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将面临五个“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在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嵊州作为发展已相对落后的开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趋势下,嵊州作为开放度相对不高的沿海县市,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在经济更加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的条件下,嵊州作为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县市,区域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背景下,嵊州作为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县市,推进城市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五是在资本资产经营已成为现代经济重要支撑的前提下,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资源加快向开放地区流动,发展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嵊州作为资本市场尚未孕育的县市,经济发展在资金、土地等要素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全新的历史发展重任,在强烈地召唤我们营造新优势,致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今年是新世纪开元之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培育块状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新嵊州,以优异成绩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局。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建议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3%13%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外贸出口产品交货值增长16.1%;自营出口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5‰以下;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今年工作要着重围绕两方面来展开:一是按照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计划《建设》和“十五”计划《纲要》,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二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继承、探索、创新,并以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在具体工作中,全市各级要按照“创先、创新、创优”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创先,就是全市上下都要有一种敢于“率先”的思想意识,勇于“提前”的雄心壮志,善于“加快”的办法措施,在发展一方经济、创建一方文明、造福一方百姓上先行一步,尽快把我市建成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理清发展思路,提高领导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扩张区域经济总量和单体规模,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素质,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不断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成绩,把各方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创优,就是要大力推进服务创优、环境创优,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发展环境。市委决定今年为环境建设年,以此为抓手,花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人人都要投资环境”大讨论活动,共同来营造一个宽松稳定、规范运行的政策环境,效能、效率、效果高度统一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分健康文明的社会公共环境。

  对我市来说,要做好今年的工作,还必须按照“创先、创新、创优”的总体要求,在关键环节上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要在扩大全方位开放上求突破。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更大规模上参与经济大循环、大调整。要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按照“外资抓项目、外贸抓产品、外经抓工程”的思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强化“嵊州以外都是外”的观念,积极实施高挂横联,大力推进配角式重组,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要放开搞活微观,激活民间资本,扩大民资投入,使我市经济更富活力,更具后劲。

  二是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改革已到位的自满情绪和改革难深化的畏难情绪,毫不动摇地向改革要活力,靠改革找出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要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进,特别是在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向企业机制转变推进,特别是在职工身份置换等劳动关系改革方面有大的突破;在实施企业改革的同时,向配套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更宽领域推进,特别是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配套改革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为嵊州发展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

  三是要在化解积累性矛盾上求突破。各种积累性矛盾是制约我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发展想快也快不起来。我们一定要以主动的姿态、坚定的决心,一个一个地组织攻坚,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各种积累性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从而为我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要围绕“十五”计划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增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城市化等工作重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调优工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推进工业化。坚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突出重点,全力兴工;加速集聚,发展园区;加大投入,增强后劲;依靠科技,加速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张经济规模,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着力扶优扶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明确产业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搞好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突出扶持领带、电机两大产业的发展,从领导精力、部门办事及土地、资金、人事、劳动等政策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努力构筑“国际领带都市”、“中国电机之乡”。扶持重点企业,培育规模经济。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实力;支持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低成本扩张,推动裂变式发展;积极实施上市公司培育工程,鼓励和指导骨干企业加快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借壳、买壳、联合兼并等多种途径,大胆跻身资本市场。实施名牌工程,培育名牌产品。加快实现由配套加工产品向终端产品、由中低档产品向名牌精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密集型产品三个转变,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产品展销活动,同时,支持企业争牌创牌,不断提高嵊州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面。

  积极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园区集聚力和辐射力。园区经济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嵊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年要集中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快速项目集聚,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园区发展要形成功能和产业特色: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向产业密集区发展,形成上规模外资企业的主要投基地;罗柱岙工业园区、领带绢丝工业园区、电机工业园区也要向特色鲜明、产业专一的产业集聚区方向发展;有效利用外资,提高落户园区项目的层次与水平,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支持区内外资企业扩大规模;扩大领带、电机等主导产业的经济总量和份额,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园区要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强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项目的奖金、技术密集度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和产出率,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量态扩张向质态提升的转换。园区要不断增强对内辐射力:加强乡镇工业小区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配套和专业协作,实施项目的梯度扩张;引导乡镇工业小区培育特色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集约程度。

  狠抓技改投入,提高发展驱动力。要把一批起点高、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作为今年扩大投入的主要抓手,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把扩大增量和激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实施领导定点挂钩制度,建立专门工作班子,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协调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更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爆发力。要大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抓好新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调整品种,创新产品,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进骨干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抓住科研院所走向市场的有利时机,密切与科研院校的挂钩合作,加快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视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培育,继续争创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2. 围绕“双增”目标,发展效益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牢牢抓住省政府取消粮食定购,推行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和价格“四放开”的难得机遇,按照“平原发展设施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改造提高传统农业和扶持发展效益农业两条腿走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调整粮经比例,大力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名特优新产品在大宗农副产品中的比重。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区域布局,突出抓好粮食、花卉、茶叶、果蔬、畜牧等五大产业,重点建设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十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扶持10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规划引导、典型示范、信息服务等途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把调整农业结构与培育农业品牌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我市农副产品质量和市场覆盖率。注重机制创新,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链。加快构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山区经济。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采用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开发山地资源,扶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资金信贷投入,扶持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茶叶、香榧、花卉、长毛兔、竹笋、水果等主导产业。继续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电信、广电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鼓励移民下山、易地致富。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防标准堤三期、农防标准堤续建、南山水库灌区改造项目、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同时,广泛组织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拓宽三产领域,培育新增长点,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旅游业开发要有大突破,信息化推进要有高强度,商贸业发展要有新起色”的要求,稳定和提高商贸流通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市场繁荣,拉动经济增长。

  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按照“立体化构思、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借名、借品、借线发展,逐步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突出重点、体现个性、形成特色的要求,加快百丈飞瀑、浙东大龙谷等自然景区和书圣园、越乡情等人文景区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以重点包装和推销。实行政府、民间和外来资金形式、多渠道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娱乐设施,开发工艺竹编、泥塑、木雕、紫砂、农副产品等旅游特色商品,开辟旅游商品特色店、特色街,提高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和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要求,调整流通业组织结构,通过资产重组、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培育骨干流通企业。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特色商场、大型超市、连锁业和便民店,加快骨干商业网点和商业特色街建设步伐,探索特色经营路子,不断提高商业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培育特色专业市场,增强市场集聚和辐射能力。以上三线开通、金甬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抓紧规划和建设大型综合货场和客货运输市场,发展仓储业和运输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领域,优先发展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加快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探索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机制,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职业介绍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工业化,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实现行政管理和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信息化更好地为工业化服务。强化土地一级市场管理,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推行市场化物业管理。稳定发展金融保险业,促进信用消费,开拓保险市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4. 实行“三外”并举,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逐步形成引进外资多国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对外合作多样化的格局,把我市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继续实施“引进来”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扩大利用外资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向外推出重大工业技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教育等项目,引导外资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新高技术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快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主要力量。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到位率。

  大力实施“强起来”战略,不断扩大产品出口规模。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出口商品多元化,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获取自营进出口权,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机械、电子、领带、服装、茶叶等主导产品出口,推动和扩大电器、厨具等终端产品走向世界。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重视进口贸易,积极进口所需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原辅材料。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宽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利用我市纺织业、特色农业和专业市场等方面优势,鼓励优势产业和多种经济成份参与西部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共同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市外、境外设窗口,办企业、搞实业,积极实施“销地产战略”。发挥我市“建筑之乡”优势,继续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合作规模,提升劳务合作档次,努力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5. 坚持“四高”要求,完善城乡格局,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化。要抓住机遇,围绕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加快市区和小城镇建设,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推进城市化,力争使嵊州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加强规划工作。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镇总体规划,积极、稳妥、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空间。市区今年在完善城市总规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发展用地、对外交通枢纽等详细规划,继续完善旧城改造以及城南、城西等分区建设详细规划。中心镇要完善集镇发展总体规划,并做好工业小区的详细规划。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市区和中心镇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在规划的立意上,要十分注重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风貌,把强烈的文化意识渗透到城市的规划中去,大到发展详规编制,小到建筑立面设计,都要十分注重嵊州的文化特色,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充分展示越剧之乡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品位。

  加快市区建设。按照嵊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南进东扩、拉开框架,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思路,加快市区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跨江大桥、第二水厂、城市广场等实事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革和完善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城市化发展为契机,发展壮大城市经济,鼓励农民、下岗失业职工从事商贸、饮食、运输等服务业,逐步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格局,不断增强市区辐射功能。

  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坚持实业兴镇方针,制订和实施要素集聚政策,加速推进产业、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中心镇集聚,不断增强中心镇的发展实力。依托工业小区,营造产业支撑,促进集镇繁荣。加强集镇综合治理,努力促使城镇面貌逐步好转,尽快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心镇新形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大动脉,县乡公路为网络,建设“半小时经济圈”。强化经营理念,继续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公用事业管理经营体制改革的新办法、新思路,加快城镇水利、市政、电力、通信及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做活城市经营文章。强化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努力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空间扩大,绿化增加,品位提高”的目标。

    6. 健全保障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体、有条件的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扩大参保面,加快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积极稳妥地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巩固低生育水平。

  多渠道扩大城镇就业。积极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实行灵活的就业方式。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机制健全、运作规范的服务和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为再就业提供就业培训等良好服务。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使职工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开拓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视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困难户的生活问题,努力减少社会低收入人群,加快经济适用房和村镇建设,努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四、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点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l. 主动适应形势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深入研究和把握“四个多样化”精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子,努力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使之更好地担负起“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使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树立信誉为本的行为规范,强化诚信观念,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基层,不断丰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努力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点、盲区。

    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越乡文化名市建设。推动建设文化名市各项任务的落实,着力抓好建设越乡文化名市纲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根据我市特点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弘扬越剧、围棋等越乡特色文化,举办越剧节,不断提升嵊州的城市品位和影响力,为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服务。加大多元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文化设施。一手抓提高,一手抓普及,加大培养越剧、围棋等人才的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多出文化精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以节庆文化和广场文化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加快医药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等事业的发展。

    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素质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学校撤并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拓宽全民受教育的渠道,为提高全民素质创造良好条件。

    4. 突出创建工作重点,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区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重点突破社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为民排忧解难;着力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创建工作,加快城市化步伐。农村创建以“三创、三清、三改”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功能齐全的宣传思想阵地,形成市、镇、村三级阵地联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结合的网络化格局。根据群众求知、求乐、求富的要求,设计多形式的系列活动载体,把精神文明创建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努力让市民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5. 加大依法治市力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文明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的整体效能。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公正。继续抓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人民武装工作,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

    6.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稳定始终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维护稳定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制,把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深化对有害气功组织的清理整顿。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查禁和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集中打击和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针对治安热点,惩治流氓恶势力,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做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和避免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企业改革、旧城改造、土地征用和社会管理中引发的一些不安定因素,要及时做好协调、疏导工作。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妥善解决各类劳动纠纷。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抓好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防止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加快嵊州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在新的一年里,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有新提高、工作水平有新进步、基层党组织面貌有新改善、党风廉政建设有新突破,更好地担负起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l. 立足于思想建党,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实践为主线,结合建党80周年的庆祝纪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重点进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积极开展党课、报告会等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总结和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借鉴“三讲”教育的成功经验,抓好乡镇、部门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村、厂、单位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自觉查找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党建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2. 立足于知识建党,抓紧领导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干部”为要求,全面提升干部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抓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大力培训乡镇、部门、村厂党员干部。要求4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进行学历进修,争取在35年时间内使全市领导干部的学历提高一个档次。二抓学习。通过举办读书会、组织中心组学习、开设‘嵊州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三抓制度。通过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丰富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涵养,努力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

    3. 立足于制度建党,抓实干部培养、选拔、监督各个环节。着眼制度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结合今年乡镇换届和市级机关改革,搞一次较大规模的公开选拔。疏通出口,调整一批不称职、不合格、不思进取的领导干部;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采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途径,举荐优秀干部;继续实行并完善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推行引咎辞职制,拓宽群众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的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优化用人机制,加大“四公开”力度。采用实践磨炼、提职锻炼、助理制等形式培养年轻干部,拟引进若干名具有高学历的同志充实到干部队伍,选拔一批素质优良、知识层次高;熟悉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的紧缺人才,充实到市管后备干部队伍。构筑干部监督机制框架,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议事决策权、资金审批权、干部任免人事安排权、审批管理权等权力运作的监督制度,推进干部权力运作规范化、制度化。

    4. 立足于形象建党,抓实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今年我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一是创建基层组织先进县(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正确处理好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切实抓好党建工作。二是深化“民情日记”活动,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组织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各类先进评比,开展争创“六好”乡镇党委活动,进一步转变乡镇干部作风,形成乡镇干部为民、便民、帮民、富民的良好形象。三是开展“三服务”评比活动,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围绕营造嵊州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的要求,在市级机关中开展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 “三服务”评比活动。四是实施“先锋工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在村级党支部中,开展争创富民支部、“五好”支部活动,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班子的领导和协调,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中,开展规范化支部活动,树立一批样板支部;在广大农村党员中,开展争做先锋战士活动;同时,切实加强乡镇基层党校建设。通过“新世纪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努力使党员成为致富的榜样、文明的标兵、为民的楷模,确保先进性。

    5. 立足于作风建党,抓实党风廉政建设。执政党的作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按照江总书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今年我市的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上下功夫。抓好责任落实,实行方法创新。自上而下落实责任,做到既管人,又管事;认真开展并规范谈心谈话活动,使谈心谈话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二是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上下功夫。按照关口前移、事前防范、标本兼治的要求,在机制上构筑监督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新格局。深化“阳光工程”,加强行风建设,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力度,形成“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级抓一级的局面;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力度,在乡镇部门中全面推行述廉评廉制度;加强班子内部监督,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加强群众监督,健全信访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加强8小时以外监督的有效途径;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营造反腐倡廉良好氛围。讲究监督办法,坚持领导干部提拔任用“一票否决”制、公示制、经济责任审计制、廉政档案等已出台的监督制度;试行领导干部任前纪委廉政谈话、年初廉政承诺公示等新制度,把个人自我评价、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结合起来,体现自我教育、群众监督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效应。三是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上下功夫。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重点查办发生在“三机关一部门”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查处发生在土地批租、工程承包、产权转换、办事审批等领域的案件,认真查处群众反响强烈、影响发展与稳定的案件,严肃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对由于领导干部的失职、渎职等造成重要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严追究责任。执纪执法部门要形成整体合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大案要案。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执纪执法部门查办案件,为查办案件创造良好条件。

    6. 立足于力量建党,抓好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统战工作始终是党的全局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今年我市的统战工作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我市现代化建设上来。一是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变革、智力密集的优势,努力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优势,努力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服务。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努力为维护全市社会政治稳定服务。充分调动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和老干部的积极性,反映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关系,努力减少阻力、增强合力,为维护全市社会政治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四是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海外“三胞”众多、联系广泛的优势,努力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服务。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与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三胞”人士开展联络联谊,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

  同志们,今年的目标已经明确,重点已经确定。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需要我们各条战线上的同志共同奋斗,更需要全市各级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突破传统的思想方法,努力冲破落后的盆地意识,深层次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旧,全方位扩大开放而不自我封闭,高举解放思想和扩大开放的旗帜,以此来突破嵊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不管处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都要自觉奋发而不观望等待,全力投入而不分散精力,争挑重担而不推倭扯皮,雷厉风行而不敷衍拖沓,为嵊州的发展尽心尽责。要有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任何时候都要把创业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讲实效。深入实际劝戒浮躁;狠抓落实,力戒空谈;勤俭办事,力戒奢侈,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要有更加精诚的协作精神。我们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从胜利走向胜利。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新的目标,开创新的局面。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建设新嵊州的伟大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的事业无比光荣,我们的责任重如泰山。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艰苦奋斗,以优异成绩,向新世纪献礼!

  关于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2001313在嵊州市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嵊州市代市长 陈月亮

  各位代表:

  世纪之交,我们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我市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制定一个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十五”计划,作为我们在新世纪初的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一并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九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奠定了嵊州加快发展的基础

  1996年到2000年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嵊州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创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时期。五年间,我们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增强最快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特色经济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增长13.1%,比1995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3.8%,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6789元增加到1.3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03亿元,比1999年增长33.7%,比1995年增长1.29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比1999年增长35.9%,比1995年增长1.67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5亿元,比1995年增长1.30倍。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结构得到较大幅度调整,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46.0%上升到76.1%,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了名茶、竹笋、蔬菜等农产品基地,转换生产经营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领带、电机、绢丝针织、厨房设备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建筑业增长较快,2000年建安产值达23.3亿元,比1999年增长14.8%。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4%上升到22.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有新的改观。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5.59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了2.9倍。其中2000年完成投资12.4亿元,比1999年增长14.8%。建成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完成104国道、嵊义线嵊州段改造工程,硬化县乡道路260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10公里,公路通村率达到98.9%。建成了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和农防、城防标准堤28公里。市区日供水能力达4.7万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7%。农村电网改造总投资1.0亿元,全市变电容量从15.6万千伏安增加到47.2万千伏安;电话装机容量从4.82万门增加到21.27万门;电网综合自动化程度和邮电通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期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基本得到缓解。城市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旧城拆迁改造有序推开,建成中心广场和剡湖景区,市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14平方公里,人口由12.9万增加到13.9万。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市化水平由28.2%提高到32.8%。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2000年底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4.8万人,比1999年增长4.3%,比1995年增长21.3%。转换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改革审批制度,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九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279.7万美元;对外贸易发展较快,2000年全市自营出口额达到8782万美元,比1999年增长94.5%,比1995年增长1.60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友好交往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中国领带节”、“中国民间越剧节”等大型节会,嵊州影响日益扩大。

  科教兴市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市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10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组织实施了161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家企业成为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八五”期间的40.7%提高到51.2%,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市初中入学率达99.04%,初中学生巩固率99.71%,初中升高中比例达81.75%,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9.3%,比1995年提高18.56个百分点。五年来共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7360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有所突破,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增加教育投入,五年共投资1.53亿元,新建、改造校舍21.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日益繁荣,一批文化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获奖,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以“创建、创卫”为载体,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有了较大改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深入开展“三五”普法教育,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和各项专项斗争,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圆满完成各年度的征兵任务,民兵预备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334元和4353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1.8%和5.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95年增长50.0%,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1.58亿元,比1995年增长1.3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49.1平方米,都比1995年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均比1995年明显下降,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相应增加。广播电视通村入户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五年间,全市投资0.6亿元,改善城乡卫生医疗条件,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此外,统计、审计、金融、信访、民族、宗教、档案、气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对口扶贫支援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九五”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市委领导下,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嵊部队官兵以及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嵊州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和山区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外向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够宽;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城市化水平不高,经营管理城市的能力有待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治安环境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距离,作风不深、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加快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

  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市已开始全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并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发努力。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加速转型阶段,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经济运行机制将发生根本变革;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的任务尤为迫切。“九五”以来,我市经济持续、有效、快速增长,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市正处于多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估计这样的好势头在新世纪之初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因此,我们要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以寝食难安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根据《中共嵊州市委关于制定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认真制定了《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对全市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把嵊州建成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和国际领带都市。

  《纲要》提出,我市“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纲要》提出,“十五”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约合266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030,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17.4%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到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年均各增长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55%以上。

  ————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到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自营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年均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000万美元。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5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达到60%,城市化水平达到40%。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8万以上。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为100亿元,技术改造完成75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200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4%,教育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提高不低于1.5个百分点;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1.6人。

  ————城乡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5万人以内。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纲要》提出,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五大建设重点:

  ————积极实施以一批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名特优出口产品基地、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批农产品品牌和一支农产品营销队伍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建设。

  ————下大力气组织实施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上市公司等为龙头,以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抓手的工业强市建设。

  ————围绕“一个中心、四大轴线、五大组群”的城镇体系构思,大力实施以中心城区、五个中心镇为重点的水利、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实施一批综合性、精品化的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以蓝天、碧水、绿地为主题的,一批生态示范乡镇和山区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的生态示范市建设。

  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嵊州构筑新的经济发展平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今后五年,必须优化农业,主攻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抓住粮食经营体制改革机遇,按照面向市场、科技创新、体制求活、富民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平原设施农业、山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以粮食、茶叶、花卉、果蔬、畜牧五大产业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发展6家能连接市场、带动广大农户、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业主兴办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10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7个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生产、出口基地;培育一批符合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需求的名优特产品;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以茶叶、香榧、长毛兔等产业为重点,争创10只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流通服务组织,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体制。增强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科教示范体系,发展种子种苗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设施装备技术的推广步伐,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主要产业的特色农产品标准质量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新格局。

  以建设“一区六园”为重点,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企业为主、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使其尽快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产业提升的新高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城市建设的新形象。按照“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区域工业布局要求,依托中心城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产业与人口集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与经济开发区产业配套、专业协作、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格局。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构建“中国电机之乡”目标,做强电机、厨具等产业,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制订配套政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之成为拉动嵊州工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发动机;围绕建设“国际领带都市”,做精领带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创国家级驰名商标,引进印染及后整理关键设备,改进工艺,提高领带业的整体质量;稳步发展绢丝针织服装业,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分工协作程度,增强整体实力,使之成为我市产品出口的重要行业;建筑业要充分发挥“建筑之乡”优势,重点拓展建材装饰、设备安装、交通市政等领域,扩大发展空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区建设,今后五年,重点在精密机械、特种粉碎机、生物医药、电子、新材料包括硅藻土精选提纯、纳米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形成10家省区外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思路,继续加强对骨干企业的培育和扶持,使规模经济的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实施上市公司培育工程,引导和督促有条件的企业尽快组建成规范化股份公司,争取2家企业上市;通过政策扶持、动态管理,扶持10家小型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确定10家有较强竞争力、产品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覆盖率的成长型企业,尽快发展成重点骨干企业的后续梯队;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搞活经营机制,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形成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以“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实现大商业”为目标,运用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现代商贸的经营机制和交易方式,加快传统商贸业的现代化改造。改革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制度,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商品流通体制,调整优化服务网络布局,培育竞争优势;以发展连锁经营为重点,引入配送、仓储、代理等新的业态,实现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的变革;提高流通设施、信息手段、营销网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嵊州商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推进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创新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中国领带城、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名茶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家电厨房用具、建筑装潢等特色专业市场的形成。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依托“越剧之乡”、“围棋之乡”等特色文化,把名人古迹与秀丽山水风光紧密结合,形成越剧寻根、书法朝圣、名胜观光等旅游主线;理顺旅游经营体制,拓宽旅游投入渠道,开发竹编、泥塑等旅游特色产品,树立嵊州旅游整体形象,提高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和综合效益。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培育新兴服务业。探索产权交易方式,加快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信息咨询、项目评估、资产评估、市场调查、招投标、律师、公证、会计、审计、技监质检、物业管理、职业介绍等门类齐全的中介组织。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十五”期间,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广步伐,提高普及应用程度,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加强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形成政府、企业与信息服务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格局,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科技教育进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十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必须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企业改制和转换经营机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规模扩张、非价格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深化投融资改革,鼓励多元化投资,扩大社会投资比重;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吸收公众投资,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鼓励运用债券、投资基金、海外投资及现有存量资产变现等手段,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切实履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等基本职能,推行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产权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努力扩大开放领域,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建立招商引资组织网络体系,优化投资环境,调整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保持并发挥绢丝针织服装、机械链轮、微特电机以及茶叶、兔毛等产品的出口优势,扩大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和企业到境外投资,在积极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同时,带动有相对优势的设备、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确立“嵊州以外都是外”的意识,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鼓励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开展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与其他地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入和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推动技术创新;鼓励重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或开发中心;培育信息和科技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人才、管理、营销、法律等服务,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科技服务网络,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争创省教育强县(市)。巩固“两基”教育成果,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筹建社区教育学院,加大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探索终身教育体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网上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坚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通过“内育、外引、借智”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于对现有人才的定向培养和研修提高,建立“柔性流动”用人机制,广揽人才,借助国内外智力定期、定向为嵊州经济发展服务。建设一支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职业企业家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钻研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熟悉经济、乐于奉献的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一支符合市场化要求、有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更新用人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结构转型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超前规划、科学建设、严格管理,完善城市布局,增强城市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合理布局城市区域,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根据“南进东扩、拉开框架,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思路,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完善功能与提高品位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向城东集聚,文化设施建设以城西为主,新区向城南拓展,老区以商贸为主的功能布局。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电力、城防设施,与城市功能相一致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与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城市功能和产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把嵊州建设成为浙东县域中等城市组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积极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培育长乐、甘霖、三界、黄泽、崇仁等五个中心镇。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其向规模化发展,提高中心镇的建设水平。根据区域布局和发展趋势,把长乐和三界两镇作为城市发展的两翼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对一般建制镇(乡)规划的指导,引导其向中心城区或中心镇集聚。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建设中心村,适当撤并自然村和边远山村。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深化户籍、入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完善现行的土地承包、宅基地审批、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计划生育等政策,鼓励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强化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区为主核;以104国道为主轴、三界为核心的镇村组群;以嵊张线为主轴、黄泽为核心的镇村组群;以绍甘线为主轴、崇仁为核心的镇村组群;以嵊义线为主轴、长乐为核心的镇村组群;以及为中心城区的拓展提供条件的、以甘霖为核心的镇村组群。形成“一个中心、四条轴线、五大组群”的集约开放格局,促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私经济向工业园区集聚,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产业群,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积极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支持山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综合开发,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增强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和建设自然保护区,使山区成为我市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引导山区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鼓励移民下山、易地致富。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山区致富步伐。

  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镇竞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积极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新机制。实施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重点建立“以城带乡”的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好一批标志性的特色文化设施和中心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越剧之乡”的优势,加快培养一批民间艺人、文化名人和越剧表演艺术人才,努力使嵊州成为面向全国的越剧培训基地和越剧史料的展示、研究、交流中心;培育和扶持以越剧为重点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多出文化商品;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社会安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民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深化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依法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邪教。强化基层防范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从小康到富裕的步伐

  “十五”期间,要努力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发展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发展城乡个体和私营经济,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创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税收对分配的调节功能,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着力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增加扶贫投入,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要依法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存量,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改造和整理,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山、林、水及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加强对人文胜迹、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水环境、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为重点,巩固和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大环保宣传和执法力度,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切实保护和改善市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职工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和医疗需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名医工程”,推进“科技兴医”,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巩固和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加强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十五”期末,市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继续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健身活动,增强人民身体素质。

  扎扎实实做好2001年的工作

  为实现“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

  各位代表,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继续保持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实施“十五”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指标安排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0%,自营出口总额增长3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1%。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加快发展效益农业

  围绕《纲要》,组织实施“五个一批”建设,根据平原发展设施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工作要求,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田和大户的种植结构,提高大田的产出率。加大山区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扶持茶叶、长毛兔、香榧、花卉等四大产业以及竹笋、桃形李、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建设,加强村级经济建设,落实发展山区经济的若干政策,形成一大产业,一项规划,一名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头,一只品牌带动,一至二家科研单位联系的工作方法,创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继续抓好浦口精准农业等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平原、山区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与发展效益农业相适应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市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积极探索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方法,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鼓励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承包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工商业主反哺农业,构筑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制订农产品标准质量体系,鼓励农产品创牌。重点扶持中国长毛兔生产科技创业园区等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贩销大户、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防标准堤、农防标准堤、南山水库灌区改造项目和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自给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加强挖砂管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河道运行安全。

  第二、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规模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

  化大力气建设“一区六园”。按照“规划系统、体制高效、机制灵活、政策特殊和服务优质”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开发区要在明确区域范围、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逐步形成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区、外商投资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区块创造条件。出台开发区政策,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企业进区落户。工业园区,要按照制定的规划和出台的政策,狠抓落实,围绕“五比五看”竞赛活动,加快产业集聚,完善服务配套,确保园区健康发展。

  鼓励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探索更为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全年技改投入11.5亿元。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改造和提升领带织造、电机电器、建筑防火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把自主创新、联合开发、引进吸收有机结合起来,扶持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全年新增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50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

  制订以领带、电机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特色产业升级步伐。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确定几家重点骨干企业,制订倾斜政策扶强扶大。启动上市公司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快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确定6家企业作为后备力量进行培育,争取4家企业进入券商辅导期。重点扶持领带、电机、灶具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科技型、出口创汇型企业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走“品牌拓展市场、名牌带动发展”路子。

  健全招商组织机构,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园区主阵地作用,形成企业、园区、乡镇和部门互相联动的招商网络;积极发展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引导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实现招商主体多元化,招商方式多样化。坚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并重,注重吸引跨国公司、国际财团和有优势技术的中小企业来嵊投资,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全年争取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到外资800万美元。发挥电机、电声、绢丝等特色产业优势,调整外贸结构,全方位扩大外贸出口,外贸出口交货值增长16%。出台扶持自营出口政策,鼓励企业争取和用足自营出口权,新增自营出口权企业10家,实现自营出口1.2亿美元。

  第三、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工商代理、工程咨询鉴定等行业。多层次、多元化兴办社区服务业。规范发展劳务、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加大流通、商贸业改革步伐,调整流通业组织结构。通过资产重组、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培育流通企业,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特色商场,优化商业网点,形成吸引大众消费的商贸群体。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网上经营。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建设和培育专业市场,扩建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强化专业市场的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发展旅游业。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围绕越乡文化、山水风光特色旅游主题,加快以百丈飞瀑、天兴潭和书圣园一期为重点的景区建设。理顺旅游开发体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旅游特色商品,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化

  根据城市化总体要求,完善城市规划,加紧编制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和中心镇规划,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建立“一支笔审批、一盘棋建设、一条龙管理”的规划管理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按照“改造老区丰富内涵,启动新区提高品位”的总体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04国道嵊州段全线改造,启动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工程建设,拓宽改造仙黄公路仙人坑至开发区段,动建曹娥江跨江大桥,建成客运西站。加快旧城拆迁改造和城隍庙区域建设进度,建设城市广场和体育中心,基本建成越剧艺术中心。规划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基本建成第二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加强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化有序推进。

  加快建设中心镇。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加速产业、人口等要素集聚,增强中心镇辐射功能。积极开展生态示范乡镇达标活动,基本完成改厕任务,争创卫生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山区发展环境,提高有线电视覆盖面。

  第五、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认真做好企业改制后的规范、完善和提高工作,最大限度地进行职工身份置换,用二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国有集体职工身份置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规范化股份公司,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步伐。继续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机构及管理体制,实现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并轨。实现新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加速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建立健全交通、城建、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投融资公司,建立市场化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探索公共服务领域的产权改革。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搞好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按照“脱钩、放权、搞活”的原则和“分类试点,逐步转体”的工作方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逐步实现管理社会化、投资多元化、机构法人化,更好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第六、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抓好嵊州一中新建、5所普高扩建、职技校二期工程建设等工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争创绍兴市“高普九”达标乡镇7个。加强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加快社会力量办学步伐,推进高中段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建设越乡文化名市。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民间职业剧团的档次,加强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医疗下乡入村活动,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眼科医院股份制改造和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改善城乡群众就医条件。改善体育设施,普及围棋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4.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5‰以下,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和文明村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报告政府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征求各民主党派以及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提高信访办结率和满意率,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大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邪教组织,扫除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各位代表,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要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改进和加强政府工作至关重要。政府的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如何,不仅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关系到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必须按照“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努力形成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始终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剖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构筑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牢牢把握区域竞争主动权,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改进方法,转变作风,努力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下大力气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应酬活动,真正把精力集中到抓工作落实上,集中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来。

  进一步牢记宗旨,廉洁自律,努力形成勤政为民的良好风气。坚持从严治政,切实提高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严格执行中央、省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执法,公道办事,努力以干净干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位代表,告别二十世纪,走进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开始了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