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剡地人物 >> 名人名贤
茶人刘祖香

发布日期:2014-08-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刘育剡

  刘祖香(1922——2007),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人。他15岁开始学茶,其后70年不断为种茶、教茶、研茶而勤奋工作。无论从小到村级茶山的规划设计,大到中国国际茶文化事业的推进,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可贵的是他还为后人留下了50多万字的茶文化著作。由此,他被茶界同仁誉为“茶人”,这也正是对他于茶一生的热爱、一生的专注、一生的奋斗、一生的奉献之真实写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的邢子陶同志奉中共长江局之命,肩负中共浙江省临时工委组织部长之重任,回浙江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他还兼任了宁绍地区和嵊县党的直接领导工作。他早年在水竹村镜清小学任教时,刘祖香是他的学生。后在他的推荐下,刘进入了吴觉农在嵊县三界创办的勤工俭学茶叶专业学校学习。其时中国著名作家骆宾基和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都是茶校的老师,当时刘祖香也是他们心目中刻苦耐劳,成绩优秀的好学生。1940年刘茶校毕业后,又经吴觉农推荐进入了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创办的“松阳示范茶场”工作,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茶叶事业之路。

  解放后,刘祖香先到宁波专署农业指导所工作,后又调到上虞县农口系统,任茶叶指导所所长。

  上虞县地处“平水珠茶”传统出口产品中心地带,属古称茶叶“金三角”之一。可是抗日战争暴发后,华茶产销一落千丈,茶农生活也陷入了“柴枝当棉袄,蜡烛横放倒,茶叶无人要,饿死老和少”的绝境。至解放初期,全县只有零星种植的茶园9000多亩,总产量只有3500担。为了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增加茶农收入,刘祖香决定要搞好一个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他踏遍了上虞县的山山水水,终于在104国道边的章镇觅得了一块1300亩的千年荒山,此山绵延十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十里长山”。当时山上杂草丛生,乱坟星罗棋布,但土壤、气候条件极适宜茶树生长。1957年11月经县领导批准,他带着两位年轻同志,卷起铺盖住进了那里一个荒凉的庵堂,席地而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不久在时任中央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的支持下,他在庵堂里还招收了100多位农村学生,办起了茶叶技术学校。他自编教材,自当老师,自任校长,培养了一批茶叶技术骨干人才。

  1959年4月刘祖香去安徽黄山考察茶树良种,在山上偶遇郭沫若夫妇,结果成了茶道朋友。事后他还请郭沫若先生写来了《地方国营上虞茶场》的场牌,这使茶场在同行业中又添新辉。刘祖香在茶场一干就是25年,终将千年荒山建成了现代化的茶叶实验基地,平均亩产达到200多公斤,一时名列全国前茅。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先后四次召集全国茶叶专家,在该茶场召开现场会。该场采制的“天坛牌3505”珠茶,更以色明、香郁、味醇而成为国外茶商的抢手货,并在1984年西班牙马德里第23届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得金牌奖章,为中国赢得了华茶的声誉。

  1956至1959年期间,刘祖香先后在苏联科学刊物《茶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上连续发表《为茶树营养问题进一言》、《茶树营养繁殖的探讨》、《再论茶树营养繁殖》等权威性的论文,引起了苏联专家的高度关注,该刊总编阿•卡马林斯基撰文称:“刘祖香的文章是来自中国的好经验,……对于优质高产品种茶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他在国外发表了这些学术交流论文,“文化大革命”中他竟被诬陷为“将国家技术机密泄露给修正主义国家,是里通外国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69年他刚获得“解放”就又致力于良种的引进和老茶山的改造。他足行千里,踏遍了四明山茶区,把高山的“龙山种”茶树良种引下山,改造了舜江茶园。

  1981年7月他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当选为上虞县人大副主任。后来他虽然离开了上虞茶场,但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茶叶事业。1982年他被中央农业部、外经贸部任命为赴贝宁共和国援外茶叶专家组组长。1987年4月14日刘祖香赴北京参加吴觉农老师90华诞庆典,与到会的28位著名茶叶专家欢聚在一起,议题还是永远没有离开茶文化事业。他们共同商议要在浙江杭州建造“中国茶叶博物馆”,随即向中央提出了建议报告,并当场在报告上签名,该报告至今保存在茶叶博物馆档案中,刘祖香是第八位签字,对此他曾笑着说:这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而今屹立在美丽西子湖畔那座宏伟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即是他们这些专家建议的成果。中国茶叶博物馆收集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文史资料之精华,可谓是中华茶坛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博物馆为缅怀先辈,激励后人,促进茶叶产业,推进国际茶文化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8年4月1日,67岁的刘祖香离休了,他撰文自勉:“离休之年逢盛世,老驹志在千里行,奋蹄不为扬鞭故,奉献岂能计名利。”他确实离而不休,不仅继续专注于他的茶叶事业,而且决心干一番夕阳红的业绩。他创办了当时全国首家民间茶叶科学研究所————上虞市茶科所,建立了种植————初制————精制茶厂一条龙的生产线,紧接着他又创办了绍兴市茶科所。为纪念他的老师————当代茶圣吴觉农对中国茶叶事业的贡献,在刘祖香悉心指导下,集良种————栽培————采摘————加工的优良技术,创立了享誉全国的三只名茶————觉农圣毫、觉农龙井、龙浦仙毫,均获得了全国金奖。在他的支持下,还建成了投资1000多万元,总面积1000多亩的“觉农舜毫”名茶生产示范基地,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他的艰辛劳作全是奉献,所有技术指导费,奖金分文不收,被他以“名利非吾意,但愿多耕耘”之信念退回。为此他被浙江省委授予“余热生辉”老干部的光荣称号。

  1994年,刘祖香应邀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与国际友人相聚、一起品茶、畅谈、作诗,氛围十分友好,他亦曾当场作诗一首,其中几句是“……万里佳宾同品茗,馨香阵阵八方情……”得到了日本茶道代表团团长丹山明月女士的赞赏,这位女士也即席挥毫和诗一首,其中有:“茶香把客留,不再挥挥手”之句,获得了大家好评,事后她还特意制作将刻有该诗的一只瓷盘送与刘祖香留念。

  1998年,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举行,与国际茶人共同探讨以“新世纪•和平•••友谊•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问题。76岁的刘祖香在会上作了题为《吴觉农先生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的书面发言,向10个国家的专家宣布了最新研究史料:“今种植在日本滋贺群版皖及琵琶湖畔地区的茶园景色如画,诱人。茶园耕作机械化,制作工艺电气化。茶叶单产为当今世界之冠的茶园良种,是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公元805年初夏,在上虞县丰山道场传授时将附近的茶种带回日本发展起来的。那里的茶叶源于我们浙江上虞。”这一论点的确定和公布震动了日本佛教界和茶界。1998年5月,日本国佛教协会会长天台宗座主渡边惠进率领佛教界高层240余人来华,在上虞由刘祖香陪同专程到丰山道场朝拜,有力地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一生学茶,一生事茶,一生研茶,一生为茶确实是对刘祖香最好的真实评价。他晚年为弘扬茶文化精神,推进茶文化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继承吴觉农老师的思想,弘扬老师的精神,推进老师的事业,他担任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的首席顾问,上海市吴觉农纪念馆顾问。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是嵊县三界茶场、茶厂之前身,这是茶圣吴觉农于1937年1月在全国绿茶产业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第一个茶叶实验基地。现今该茶场、茶厂的领导为缅怀先哲,激励后人,在吴老当年奋斗过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茶人山庄,并决定在此地竖起他汉白玉雕像,以教育后人学习吴老爱国、爱乡、敬业,一辈子为茶叶事业献身的精神。要完成制作这个雕像的任务又落实到吴老学生刘祖香的肩上。为使雕像充分体现吴老风范,选定一个优秀的雕塑艺术家成为关键。后经刘祖香在全国范围内物色和筛选,终于确定并聘请了出身于雕塑艺术世家的王京女士来完成这一任务。为此他还为王京准备了吴觉农的大量照片和资料,以增强她的感性知识。后经八个月的奋战,在她一丝不苟的刀锋下,一座以形传神,显示出茶圣睿智、远见、刚毅,栩栩如生的吴觉农汉白玉雕像,终于竖立在茶人山庄的大厅中,得到了各界好评。

  为弘扬茶文化,年青作家王旭烽决定写一部茶叶兴衰史方面的文学作品————《江南有嘉木》。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喜欢茶,朋友相会不离茶。但要以茶为题材写长篇文学著作,还闻所未闻,所以作家王旭烽女士的到来,刘祖香深深感到这也是弘扬茶文化的难得好事,所以刘祖香夫妇十分热情地接待和支持她。其后整整七天,王旭烽住到了他的家里。当时刘祖香已近80高龄,白天陪她上四明山,会稽山茶区访谈调研,体验生活;晚上则一老一小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共同笔耕于灯前。当刘祖香将自己赶写好的三万多字的茶文章素材交到王旭烽手中时,令王旭烽激动不已,因为这是一个茶叶老专家对她这个年青作家的信任和企盼啊!后来王旭烽这本书出版后,竟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王旭烽也即送给刘祖香《江南有嘉木》一书,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薪尽火传”这很有意义的四个字。事后刘祖香又和王旭烽等人相聚在上虞舜井品茶,热烈祝贺王旭烽取得的文学成就,并为王旭烽作诗一首“曹娥江畔古舜井,文坛英才论笔耕。茶馨墨香共氤氲,泉洌茶醇文更胜,清风徐来情悠悠,松涛乍起语频频,青山碧水育嘉木,从来佳茗润佳人。”此后,一个茶人,一个文人虽在两条战线上,但却结下了深厚的茶情茶谊,令后人感叹不已!

  刘祖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三位老师:第一位是小学的老师,是他后来参加革命的老领导邢子陶;第二位是读茶技校的当代茶圣吴觉农,是他毕生事茶的导师;第三位是当代著名作家骆宾基,是他结识夏衍、巴金、丁玲、黄源等许多中国文化界大师的引路人。他常说我一生的品格和敬业精神都受到老师们的影响和教诲。确实他和三位老师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永恒。

  刘祖香一生中得到过许多表彰和奖励,使他终生难忘的是1992年12月,70岁的他众望所归,赴京参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了胡锦涛同志的接见,并戴着勋章庄重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2007年2月17日,刘祖香因病谢世,享年86岁。

  (本文作者:现任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