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3年鉴
概述

发布日期:2014-08-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建置沿革

  【隶属】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嵊州生息繁衍。相传大禹治水止于了山(今嵊州禹粮山)、泄了溪(今剡溪)之洪。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会稽郡,为郡属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会稽,世传派人在今城隍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并建县治民,即为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荆王刘贾封地,十二年(195年)为吴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前153年),已置剡县。建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一说为西汉元始五年(5年),改剡县为尽忠县。东汉建武初(25~55年),复称剡县。三国吴、晋、南朝、隋时,先后属会稽郡、会稽国、郐稽国、吴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剡县升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贞观元年(627年),一说武德八年(625),废嵊州及剡城县,复置剡县,属越州。唐时,县设乡、里,辖40乡。五代吴越国时,剡县属东府越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 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剡县改称赡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称剡县。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改剡县为嵊县,仍属越州。熙宁三年(1070年),行保甲法,置乡、里、都、保。元丰八年(1085年),废除都、保。嘉泰《会稽志》载县辖27乡、133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属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绍兴路。元改乡、里为都、图。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复属绍兴府。成化十年(1474年),县设56都、124图。清承明制,仍属绍兴府。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城和13乡、2镇。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浙江省,推行区、村制。民国3年(1914年),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复属省。民国18年(1929年),推行村里制,全县为506个村里。民国19年(1930年),改设乡、镇、闾、邻。民国21年(1932年),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辖6区、200乡、25镇、3985闾。民国23年(1934年),实行乡、镇、保、甲制。民国35年(1946年)9月,撤区划并乡镇。民国37年(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7月,县辖39乡、3镇。

    19495月,嵊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二(宁波)专区,废除保甲制。6月下旬属第十(绍兴)专区。11月属绍兴专区。19522月,随绍兴专区并入宁波专区。1956年底,县辖10区、45乡、6镇。1958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乡改为大队。11月,新昌县划归嵊县。19591月,改大队为管理区。19617月起,恢复19个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19649月,恢复绍兴专区,嵊县属绍兴专区。19685月,绍兴专区改名为绍兴地区,嵊县也改属绍兴地区。1979年底,县辖城关镇和10个区、64个人民公社。19833月起,改人民公社体制为乡、村建制。7月,因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嵊县也改属绍兴市。1992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11个区公所,调整为17镇、11乡。19958月,国务院批准嵊县撤县设市。126,嵊州市成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06月,建立嵊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17月,建立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辖11镇、6乡、4街道。

  【市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嵊新盆地的中心,长乐江和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在此相继汇合。老城区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在市区交会,104国道穿境而过,是浙东陆上交通枢纽。

  三国吴始为剡县县治。五代吴越国(893~978年)中叶,称赡都镇,宋初称剡镇。熙宁三年(1070年),县城内设坊。宣和三年(1121年)更名嵊县。元代,县城设隅、坊,明、清沿用元制。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分城东、城西隅。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区。民国18年(1929年),城区撤销,与游孝、雨钱区合并为第一区,改隅、坊为里。民国21年(1932年),城内分设7镇。民国23年(1934年),合并为城东、城西镇。民国27年(1938年),第一区复称城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城东、城西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5月,鹿山镇改为城关镇,为嵊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5月,撤销临城区,新市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1995年撤县设市后,为嵊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1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作为市区由市政府直管。2002年,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196585人,17个社区居委会,170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剡湖街道。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和面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面积1784.4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属盆地低山。中部是溪江冲积而成的嵊新盆地,分布在沿江两岸,海拔1070,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海拔70500,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2%;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海拔5001000,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6%;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1100之间,以西白山主峰1096为最高。

  【水系】嵊州市属曹娥江水系,全市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剡溪为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主要河道,起自澄潭江与新昌江汇流口至三界镇下市头。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曹娥江支流范洋江、小舜江位于市境北部和西北部,为南北流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市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黄壤为主,红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是境内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9660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6.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壤面积1676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上的山地。岩性土面积919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低丘台地。潮土面积284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漫滩阶地。水稻土面积4607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

  【生物资源】嵊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林木植被为主,有乔木、灌木、竹子、草类等。森林植被中还有许多有经济价值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人工植被包括农田作物和林园植物。农田作物有粮食类、油料类、纤维类、绿肥类、瓜菜类;林园植物有观赏花木、用材林及茶、桑、果等经济林。植被覆盖率62.38%。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0余种,鸟类40余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6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兽类1种、鸟类3种。1991年,南山林场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定为蛇类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家。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74亿立方米。另外,曹娥江水系过境水量13.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至2002年底,已开发47154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78.6%

  【矿产资源】境内有已知矿产15个矿种,55处产地,分能源、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泉水和矿泉水5类。其中硅藻土、黄沙、砩石(又名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砩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千米。花岗岩资源总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短缺,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其中硅藻土、饰面石材、麦饭石等矿种具有较大开发远景和较好经济效益。

                   (市志办)

  

  【概况】  2002年(200112月~200211月),年度平均气温偏高,年雨量、雨日偏多,日照偏少。上半年冷空气势力偏弱,气温偏高,暖冬明显,开春早,季节提前;盛夏气温偏低,雨量明显偏多,日照明显偏少;秋季天气较为正常。全年基本无重大的气象灾害发生。

  【气候特点】年度平均气温17.4,比常年(16.5)偏高0.9,属于偏高年份。1月、2月、3月、4月和6月气温异常偏高,分别偏高2.53.03.81.52.0,其中1月至3月创历史同期最高值。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出现在824,日最高气温≥35.0的天数为17天,比常年25天偏少8天。年极端最低气温-5.1,出现在20011226。稳定通过10.0的初日出现在37;初霜日为115

  年度降水量为1653.8毫米,比常年1315.5毫米偏多338.3毫米,除2月、9月、10月,分别偏少43.1毫米、33.3毫米、13.8毫米外,其余月份都偏多,12月、1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11月,分别偏多52.7毫米、18.5毫米、26.9毫米、115.7毫米、0.5毫米、11.5毫米、63.1毫米、111.9毫米、27.7毫米,其中4月和8月异常偏多。全年雨日179天,比常年156.5天偏多22.5天。其中12月、3月、4月、5月、7月、8月、10月,分别偏多4.6天、4.4天、4.7天、5.4天、5.6天、6.1天、2.6天,1月、2月、6月、9月、11月,分别偏低2.4天、3.2天、3.9天、0.1天、1.3天。

  年度日照时数为1630.3小时,比常年1914.8小时偏少284.5小时,除1月、2月、3月和6月,分别偏多7.5小时、10.4小时、17.9小时和22.4小时外,其余月份都偏少,12月、4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分别偏少30.8小时、39.0小时、65.2小时、67.6小时、94.7小时、24.6小时、13.5小时、7.3小时;特别是5月和8月只有常年的6成左右,明显偏少。

    619入梅,比常年平均偏迟5天(常年平均614入梅)。710出梅,比常年平均出梅时间偏迟3天(常年平均77出梅)。期间持续时间22天,比常年平均偏短2天(常年平均24天);总雨量294.3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偏多48毫米(常年平均246.3毫米)。

  【重要气候事件】暖冬。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平均气温7.4,比常年5.7偏高1.7,其中1月、2月创历史同期最高值,继2000年来的又一个暖冬。

  春季连阴雨。32129日、41628日、430511为阴雨天气,影响春花作物、早稻育秧及蔬菜生产。

  强对流天气。321,受北方弱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自西向东(竹溪、石璜、城区、黄泽、金庭等乡镇)较大范围出现了雷雨大风和冰雹,冰雹最大直径普遍10毫米左右,测站最大直径14毫米,最大风力89级。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部分变压器、家电损坏,一些简易用房和蔬菜大棚被毁,大片农作物受灾,围墙倒塌造成12伤,损失惨重。

  暴雨。627夜里,受高空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倒槽共同影响,出现了大暴雨,628雨量为106.7毫米,因前期降水较少,没有造成大的灾害。717,受副高边缘影响,出现了局地性的雷雨暴雨,日降水量56.5毫米。

  台风。725日,受第5号台风“威马逊”影响,出现78级大风,阵风9级,全市普降暴雨,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市气象站过程雨量40.6毫米。山区的毛竹(新竹)损害较大,很多新竹被吹断。83197,受第16号台风“森拉克”的外围影响,普遍出现大到暴雨,伴有78级大风。

  【主要灾情】  3209时,三江、浦口、甘霖、金庭、长乐、北漳等街道、乡镇分别遭受冰雹袭击,直接经济损失950万元。

    627,受5号台风“威马逊”影响,石璜、崇仁、甘霖、剡湖、长乐等乡、镇、街道分别遭灾,全市受淹农田4467公顷,倒房34间,受淹村庄15个(其中长乐镇受淹385户、664间)。

    913,三界镇、谷来镇降特大暴雨,造成陆康、友谊、蒋镇3个片和显潭、吕岙2个片10个村遭灾,倒房9户、20间,冲毁水田11.87公顷,受淹农田12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915,甘霖、里南一带普降暴雨,形成危房14间,130户农户进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全市18条主要砩坝有6条被冲毁(丽湖砩、大砩、胜利砩、园通砩、后官桥砩、赖石砩),修复资金需1600万元。

  行政区划

  【合并下王镇2行政村】  20025月,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对下王镇的小溪、里财湖行政村进行合并试点。小溪村353户、1083人,里财湖58户、172人,依照就近就便和成建制调整合并原则,经两个村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广泛协商、讨论、举手表决决议,里财湖村与小溪村合并为小溪村。

  【剡湖、三江、鹿山街道完成社区居委会区划调整】  10月,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已有居民区为基础,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拟定《嵊州市社区居委会撤并方案》,将市区原33个居委会,3个城中行政村撤并为16个社区。以东浦村为试点开展“村改居”集体资产处置试点。11月,召开社区建设动员大会,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至年底,剡湖、三江、鹿山街道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完成,配备专职干部91名。社区建党总支委员会(东圃社区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内设政法治安民事调解、城建环境管理、计生妇女、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优抚、文书统计等部门。

  【社区划分】  11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剡湖、三江、鹿山街道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批复》,对市区建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了具体划分:将剡湖街道原有的28个居委员(村)进行调整,建立东浦、相公殿、北郊、越秀、新北、白莲堂、龙会、江滨、城隍坊、工农、艇湖等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将三江街道原有的3个居民委员会(村)进行调整,建立下元塘、仙湖社区居民委员会;将鹿山街道原有的5个居民委员会(村)进行调整,建立东南、高版、捣臼爿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变迁

  2002年末实际总人口数】  2001年末,21个建制街道、乡镇上报的人口总数为738626人。2002年加减4项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应得总数737422人,减去应得人口与实际人口相差95人,2002年嵊州市实际总人口数为737327人。

  2002年全市人口及变动情况】  2002年末,全市有265453户,737327人,其中男性384350人、女性为352977人,性别比为109.12100,非农业人口数为101649人,比2001年增加4192人。2002111231止,全市出生7215人,其中男3702人、女3513人,出生率9.79‰;死亡5345人,其中男性2996人、女性2349人,死亡率7.25‰,自然增长率为2.54‰;迁入9801人,其中省外迁入1279人、省内迁入8522人;迁出12875人,其中迁往省外1558人、迁往省内11317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特色建市”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15亿元,同比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152.831.1调整为14.753.631.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80.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17亿元,农业总产值19.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7%9.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9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06亿元,增长12.2%;当年实际利用外资4066万美元,增长372.3%;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74123万元,同比增长39.7%。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3.73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216元,同比增长12.6%,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1477美元。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6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农业产值14.44亿元,林业产值1.70亿元,牧业产值2.67亿元,渔业产值0.2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75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9.5%。其中大小麦0.16万公顷、早稻0.17万公顷、晚稻及单季稻1.8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55.9%55.7%11.0%。全年粮食总产量16.47万吨,粮食亩产399公斤。花卉苗木增势强劲,全市种植0.41万公顷,是上年的2.7倍。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7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8.1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6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8%;全年化肥施用量9095吨,比上年减少19.8%;农村用电量30857万千瓦小时,增长17.2%

  【第二产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48.32亿元,增长14.4%。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7.00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工业增加值41.91亿元,同比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全年个私工业产值184.16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72亿元,同比增长11.7%(动态比),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7.7%。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0亿元,利税总额5.76亿元,增长10.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十一项考核得分达到181.86分,比上年提高29.07分。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218.8%,比上年提高96.8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5181/人,比上年提高4231/人。建筑业稳步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在园区和20大重点工程建设的拉动下,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业实现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61.3%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54亿元,增长13.7%。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2万人次,同比增长95%;旅游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7%。国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221人次,旅游创汇收入达167万美元。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042万元,比上年下降1.3%。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1381万元,同比增长7.5%。固定电话用户达20.4万户(其中小灵通已达2.12万部),同比增长18.6%。国际互联网用户2.37万户,宽带用户2858户,比上年增长390%。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99万户,同比增长49.3%。营运客车608辆,全年旅客运输量18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7791万人公里。营运货车3058辆,全年货运总量966万吨,货运周转量28891万吨公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6.70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0.54亿元,同比增长13.1%。金融贷款51.20亿元,同比增长25.8%。保险机构有效承保金额239.38亿元,保费收入22904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182万元。

  【投资需求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9亿元,同比增长35.7%。完成工业性投资18.05亿元,同比增长3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4%。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45亿元,同比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1.31万平方米。园区建设继续深入,各园区合计完成投资19.3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6.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性投资的93.5%。年末已有入园企业397家,其中投产企业152家。城市建设快速推进。104国道禹溪至艇湖段改造、文化广场、越剧艺术中心、体育馆、嵊州一中等工程已经完工,嵊州大桥、教育园区等工程进展顺利。计划投资11854万元的南山湖引水工程基本完工,城区自来水质量明显改善,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计划投资2700万元的六夹岙垃圾填埋场于年内完工,新增垃圾消化能力250/月,20大重点工程全年合计完成投资3.86亿元。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06亿元,比2001年增长12.2%。其中餐饮业增长迅速,全年零售总额6.90亿元,同比增长45.6%;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27.9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场贸易成交额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交通、住房等领域。各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全年销售汽车712辆、摩托车737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85.4%14.0%。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4.21万平方米,增长70.1%(销售额5.89亿元,增长58.4%)。在重点零售贸易企业中,国商大厦销售额继续保持增长;三江购物中心销售额增长幅度超过30%。全社会用电56723万度,同比增长18.9%;其中工业用电39159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3.2%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18245万美元,增长37.6%。其中进口总值1409万美元,出口总值16836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3.4%32.3%。出口交货值45.62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市合同外资总额10012万美元,增长891.3%,实际利用外资4066万美元,增长372.3%,全市累计三资企业354家,比上年新增70家。全年外派劳务121人,比上年减少7%,期末在外人数698人,增长2%,劳务营业额302.75万美元,同比增长19%。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262.7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0万美元。新创办境外企业2家。

  【社会事业蓬勃兴旺】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2家,绍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市开发新产品66种,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31种、国家重点新产品4种;申请专利151项,专利授权45项。新排演出历史剧《柳永与虫娘》,在省第九届戏剧节上获大奖;12个村创建成市级文化特色村;越剧艺术中心建成,占地9347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1个,总面积达27800平方米,总投资1.05亿元。132个村新接入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视行政村1132个,入村率达98.7%,新发展有线用户2.1万户,入户率达62%。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年末参保人数达40594人,医保金3920万元。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全市有25个单位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单位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0万户以上,覆盖人口40%。在釜山亚运会上,嵊籍运动员宋夏群在帆船女子420级项目比赛中夺得金牌,实现了嵊州市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金牌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1元,同比增长9.5%,其中工薪收入9233元,增长14.3%;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40元,同比增长4.9%,其中食品支出2952元,增长11.4%,衣着支出712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同比增长6.2%,其中工资性收入230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698元,同比增长11.8%。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木和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生活用房面积为58.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平方米。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

  (刘强胜)

 

  经济开发区建设

  【概况】  2002年,嵊州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特色经济强市”目标和“南进东扩”的城市化战略,紧紧围绕“经济增长突破口、招商引资主战场、产业提升新高地、城市建设新形象”的建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优化投资环境为基础,深化服务为根本,机制创新为动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开发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主战场,多管齐下主动出击。突出重点,跟踪招商:确定一定时期的重点项目,分工负责、落实专门人员进行跟踪,盯住不放;拓展网络、委托招商:有重点的在台湾媒体、中华网、台商网上进行宣传,实施网上招商;同时聘请128名招商顾问,实行委托、代理招商;全程服务,诚信招商;倡导“服务是开发区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一个楼层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代理报批”和“规定日办毕、全天候值班、宾馆式服务”的工作机制,简化办事规程,提高办事效率,全心全意为投资商提供优质高效的全程服务,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裂变效应和吸引客商的集聚效应;创新机制、竞争招商;努力营造“全员参与招商”的工作氛围,组建专业化的招商队伍,推行招聘制、全员合同制、干部竞争制、年薪浮动制、费用包干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多种配套机制,充分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采用上述一系列措施,开发区招商引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各项指标均在全市前列,全市招商引资主战场的地位得以确立。2002年,共引进外资项目30个,合同利用外资6444.5万美元,实到外资3528.0万美元,市外境内项目7项,总投资30175万元。其中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此外,还有在谈意向项目9项,总投资4160万美元,可协议利用外资3260万美元。

  【工业投入增长显著】  2002年,开发区通过建立投资服务中心,完善投资服务机制,充分履行市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切实转变观念,强化规范化服务,使市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外资、市外企业的投资不断增长,成效显著。累计批准入园企业122家,计划总投资29.22亿元,完成投资额10.23亿元。其中城东区有入园企业92家,计划总投资20.9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5.9亿元;城北区实施技改项目的企业有30家,计划总投资8.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5亿元,已建成投产的企业52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开发区10平方公里的主要路网框架已拉开,其他市政配套设施同步进行。路网总长56公里,渠10.3公里,计划总投资19150万元,工程施工通过市统一招投标办公室面向全省公开招标。25个标段由15家企业中标,其中6个标段已竣工验收,共节约造价22%。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不包括仙黄公路及由电、水、通讯等部门的投入),其中城东区累计投入10046.25万元,投资8430.63万元完成混凝土路面43.04万平方米,绿化工程投入364.19万元,亮化工程投入245.74万元,临时配电及电力配套设施投入509.88万元,自来水配套工程投入495.81万元。

  【省领导高度关心经济开发区】  2002年,是嵊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创业热潮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领导对经济开发区予以高度关心和支持。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副省长章猛进、省军区政委马以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洪复初、省委常委兼公安厅厅长俞国行、副省长巴音朝鲁、省经贸厅厅长钟山等众多领导在绍兴市和嵊州市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领导陪同下,分别于8月、11月和12月考察、参观了经济开发区。

  【通过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  经济开发区自20012月区域调整后,管理上主动向国际接轨,全面引入ISO 9001质量体系,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规范自身建设,提高了服务水准。47,经有关专业人员为期2天的审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实施的ISO 9001质量体系,被专家审核组一致通过,并推荐认证注册。

  【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建设全面启动】 1110,市委市政府在嵊州宾馆召开经济开发区(浦口)建设动员大会,拉开了经济开发区(浦口)的全面开发建设帷幕。新辟经济开发区(浦口),是市委、市政府旨在进一步推进嵊州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历经较长时间研究后决定的切合嵊州实际、需求的一大举措,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启动区面积7平方公里。围绕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和特色建市的目标,坚持超常规发展,重在产业集聚、重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加快工业技改投入,抓紧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把开发区(浦口)建设成生态型、城市化的工业新区。在10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发文组建开发区(浦口)党委、纪委和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明确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开发委内设办公室和经济发展、招商、规划、建设各科及监察中队,成立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和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至年底,管委会出台首批入园企业优惠政策、入园企业用地优惠政策、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房屋折迁管理若干规定以及征用集体土地补偿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操作规定。自此,经济开发区(浦口)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招商引资、入园企业签约、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论证及动工等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树立机关工作新形象】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试验田,开发区十分重视对机关干部的教育和机关整体建设。为积极应对入世对政府机关工作的挑战,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建立服务型机关”的构想,在机关内结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服务是开发区第一资源”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了首问责任制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实现制度管事,制度管人。通过教育,使干部自觉摒弃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大力增强干部的亲商、帮商、安商、富商意识。同时,以ISO  9001认证为契机,完成机关整体形象策划,努力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机关面貌迎接中外客商,服务中外客商,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王和祥)

  责任编辑 吕淼钦

  体制改革

  【概况】  20025月,设置嵊州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是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下设综合科、社会事业科、产业科。其职能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提出新体制的对策意见;协调综合与单项改革;组织重要的改革的试点;充分发挥规划、协调、试点的作用。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入手,实施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的总量比上年各减少30%,审批时间比上年缩短20%左右。从建设安全型保障入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大省级小城镇改革,扎实推进长乐小城镇综合改革。

  143家企业完成深化改革工作】  2002年,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以企业改革为主,实施以企业产权、职工劳动关系转换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企业改革。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给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调整企业现有的劳动关系,使职工身份由原来按所有制划分的国家、集体正式职工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契约为基础的企业职工,从而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新型劳动关系。全市有143家企业实施深化改革工作,14682人转换了劳动关系。通过三个不同重点阶段的改革,全市的企业改革工作逐步走向成熟与规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职工平稳分流,减轻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创造力、竞争力;保证了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土地收储中心共收储了改制企业土地18.7公顷,盘活了土地存量,加快了城市建设,同时也为政府创造了一定的收益。

  【企业改革扎实推进】  2002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革目标,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企业主管部门下达了改制任务,并组织成立7个企业改革工作指导组,下派到两个重点部门和5家改革重点企业帮助开展工作。在全面实施改革中,市深化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3次由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参加的企业改革工作情况汇报会,市府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并对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具体指导。为协调各方关系,切实解决好部门和企业的实际困难,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深化企业改革工作协调会,集中解决了供销、经贸、二轻、粮食、交通、林业等系统内一批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后,根据协调会议精神,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与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抓紧落实,加快了企业改革进程。在具体的企业改革过程中,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本着“坚持尊重职工意愿、坚持改制形式多样、坚持改革转机并举”的原则,针对改制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制定适宜的改制方案,基本上保证了各利益群体合法利益的实现。尤其是对改制缺乏资金的困难企业,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通过各种方法,帮助筹措资金,推进了职工身份置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明确政策,规范程序,严格把关。处置国有集体资产时,严格按照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市监察局、市地方税务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企业改革工作的通知》和《市财政局关于规范管理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的政策意见》,规范国有集体资产的处置、转让行为,避免资产流失。

  【省级小城镇改革试点顺利进行】  2002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根据《嵊州市长乐镇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放权让利”的原则,立足长乐镇实际,实施长乐镇综合改革。首先,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协助长乐镇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设立了长乐镇经贸发展局、长乐镇建设局、国土资源分局、财税分局,并授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和审批权限。其次,改革了人事管理体制,国土资源分局、财税分局等16个市级部门设在长乐镇的派出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调整,由长乐镇党委征求市级主管部门意见后任免;工商、法庭、公安等垂直管理和以条为主的派出机构主要领导的任免,由上级主管部门事先征得长乐镇党委同意后按规定程序任免。再次,制定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倾斜建设用地指标,建立镇级土地储备制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市与镇财政分成体制,为长乐镇综合改革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这几方面的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得到了省、绍兴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开展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2002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根据《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为认真实施市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上市公司培育工程”,在全市几家龙头企业中选择、确定了8家重点培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动态管理。3月,组织天乐、奥力、新光、越盛、东豪等集团公司有关人员参加浙江省拟上市企业证券管理人才培训会。经过培训,全市有5人获得省上市办和中国证监会杭州特派办颁发的上市企业董事会秘书资格证书,2人获得财务经理资格证书。6月,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又组织天乐、巴贝、新光、奥力等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赴上海参加2002沪港技术与资本联动研讨会,使这些企业的经营者熟悉到香港上市的规则和条件,而且接触一批香港证券业人士,建立了关系,为日后到香港上市打下了基础。其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先后邀请和接待了联合证券、香港南华证券、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香港顾凯仁律师事务所、香港史密夫律师事务所、香港华利信会计师事务所、省上市办、中国证监会杭州特派办的有关领导来嵊州指导调查、考察了部分重点培育企业,并针对巴贝、天乐、奥力等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上市培育工作方案。

  【搞好市建成区内行政村改建社区居委会的集体资产处置】  2002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集体资产处置为重点,积极参与了市区的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区建成区内有9个行政村要撤销改建成社区居委会。由于各个村的集体资产数量不均,资产类型不同,每一村民可享受的劳保、福利等有关待遇不等。集体资产的处置涉及到原村民的切身利益,是行政村改建社区居委会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最讲究政策、最需要慎重对待的一项工作。为此,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在东圃村蹲点进行试点,详尽地调查东圃村村级集体资产情况及村民组成情况。并坚持有利于发展经济,坚持不平分、不平调资产的原则,按照东圃村的实际情况,帮助指导东圃村经济合作社提出原村级集体资产不同的股权量化方案。并让村民讨论,吸收村民提出的合法、合理的意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把村民转变为股民的社区股份制改造得以顺利进行。行政村改建社区居委会的集体资产处置工作试点取得了成功,为市区建成区内撤销其他8个行政村改建成社区居委会积累了成功经验,起了个好头,加速了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与事业单位改革】  2002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为搞好事业单位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向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建管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发展计划局、市外经贸局、市开发委、市经贸局及相关乡镇街道广泛征求了意见。主要内容包括改制形式、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资产核销、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资产的处置、资产的提留等事项。

  【协助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2002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在借鉴周边县市运作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充分授权、封闭运行、责权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征求市开发委、市建设局、市土管局、市财政局、市建管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发展计划局、市外经贸局及有关街道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调整和完善嵊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有调整经济开发区内设职能机构,增设相关部门在开发区的派出机构;赋予经济开发区部分县()级经济和行政管理权,包括项目审批权、规划建设管理权、土地管理权、工商行政管理权、社会治安管理权;完善经济开发区财税管理体制,明确开发区财政分局的职能,完善市与开发区财政分成体制,确定开发区财政支出原则,建立开发区财政预决算制度;人员配备与管理;区内行政村管辖调整。

  (张铎镪)

  责任编辑 吕忠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