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目标,“十一五”规划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全年生产总值(GDP)16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6.4∶33.0,人均GDP22316元;工业总产值406.08亿元,农业总产值25.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和8.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12亿元,同比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3亿元,同比增长10.7%;财政总收入13.1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6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分别同比增长12.0%和1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3.1%;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8.31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4.37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2.17亿元,增长10.7%;渔业产值0.35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87万公顷,同比增长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7万千公顷,增长3.6%;年末茶园面积1.19万公顷,同比增长0.8%,花卉苗木播种面积0.6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5.2%。粮食总产量16.59万吨,同比增长10.7%;茶叶总产量1.70万吨,同比增长12.5%。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2.2亿元,完成土石方1300万立方米,水库除险达标32座。年末共有水库141座,总库容25657万立方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年末共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18个,从业人员300人,休闲渔业总产出1160万元。
【第二产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2.43亿元,增长13.4%;工业增加值83.73亿元,同比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29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重工业产值60.26亿元,增长27.6%,轻工业产值125.03亿元,增长22.2%。规模以上轻纺业(纺织业、纺织服装业)产值89.62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8.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23.61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1.87亿元,同比增长31.5%;医药制造业产值6.49亿元,同比增长19.5%。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1家,销售收入最高的是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近10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3.65亿元,同比增长16.3%,利润总额7.04亿元,增长7.3%。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04.83分,比上年增加0.26分。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0.07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省内市场产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24.7%。省外市场中,上海市场产值16.03亿元,居各省外市场之首,安徽市场突破10亿大关,山东市场也有长足发展。建筑队伍涉足16个省(市)。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8%。
【第三产业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04亿元,增长14.1%。全社会公路客运量214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7666万人公里,分别同比增长5.8%和3.2%;公路货运量1307万吨,货运周转量39484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7.3%和10.4%;水路货运量60.4万吨,货运周转量4259.9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8.2%和50.6%。旅游总收入12.03亿元,同比增长29.2%。接待国内游客168.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9.3%;接待入境游客2.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7.46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9.9%和28.2%;年末共有星级饭店7家,其中三星级4家,二星级3家;年末旅行社8家,新增2家。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9.45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37亿元,同比增长15.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4.31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短期贷款81.62亿元,同比增长29.3%,中长期贷款21.31亿元,同比增长10.1%。年末金融机构承兑余额13.17亿元,比年初新增2.8亿元。市外融资总额43.82亿元,比年初新增7.83亿元。
【投资需求继续扩大】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3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42.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和19.6%。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60.95亿元,同比增长6.6%;限额以下及其他投资8.72亿元,同比增长52.0%。限额以上投资中纺织、纺织服装、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工业行业投资额均超过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5.44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10亿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行业合计投资2.6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1.17亿元,同比增长61.9%。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21个重点项目当年实际完成投资15.24亿元。其中嵊新污水处理工程竣工项目7项,基本完工项目4项,嵊新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等10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新农村建设共完成建设资金投入2.85亿元,其中社会筹资1.6亿元。启动村庄整治建设的示范村110个,其中基本完成13个;启动环境整治的村350个,其中基本完成85个。建设通村公路485公里,整治河道11.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03万平方米。
【消费需求加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2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6.15亿元,增长14.9%;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7.97亿元,增长14.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4.85亿元,增长13.4%;餐饮业零售额9.27亿元,增长23.9%。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个,比上年新增4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6.83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6.36亿元,同比增长1.2%;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47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其中中国领带城成交额20.03亿元。
【对外经济形势良好】2006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61283万美元,同比增长19.5%。其中自营出口58866万美元,增长27.1%。领带出口额1892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2%,居各类商品首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4.8%和70.0%,增速分别居前两位。进口额2417万美元,增长-51.1%。欧盟和美国是主要贸易伙伴,全市出口欧盟18224万美元,出口美国17122万美元。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2个,合同利用外资22438万美元,同比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8597万美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5个,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独资项目23个,合同利用外资15059万美元,占全市的67.1%。外商以香港客商为主,包括17个国家(地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总投资10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27人,期末在外人数494人,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21万美元,同比增长38.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创新基金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新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施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95项,授权专利260项。共有学校132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高7所,初中31所,小学86所;在校学生8.9万人,专任教师5952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5.8%,高中毕业生文理科上线率为86.13%。初步统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00人,年产值1.8亿元。成功举办越乡“百年越剧”系列纪念活动。《新农村建设之歌》、《新农村建设进行曲》等30多个节目的下乡演出,进一步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00多户,有线电视通村率99.6%以上,入户率74%以上。“小黄山遗址”被列为“200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越剧”、“嵊州竹编”和“嵊州吹打”3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8个(不含诊所等),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1788张,卫生技术人员2115人。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3780户,低保对象6372人;城镇低保家庭188户,低保对象320人;福利机构床位数2210张,年末在院人数1248人。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7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工薪收入16115元,经营性收入1482元,财产性收入691元,转移性收入173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84元,同比增长13.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工资性收入4048元,家庭经营收入251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79元,同比增长13.3%。
(刘强胜)
责任编辑 吕淼钦
经济体制改革
【概况】2006年,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市发改局克服改革成本不断增大、改革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中介组织规范发展、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进入扫尾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已有451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完成了深化改革,转换职工劳动关系29778人。在推进改革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2006年又完成企业深化改革16家,转换职工劳动关系3000多人。企业改革始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操作实施。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继续实行开放式的产权转让,国有、集体资产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在职工身份置换上,严格统一补偿标准,全员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对改革企业在城建规划区内土地一律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储,公开出让。切实做到规范有序,公开、公平、公正。全市大规模的企业改革没出现过一起违法违规事件,深化改革工作总体上平稳顺利。
【有序开展解除“红帽子”企业挂靠关系工作】由于历史及政策原因,全市还有一大批乡镇企业和福利企业为个人投资、挂靠集体的“红帽子”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迫切希望明晰产权,毫无顾虑地投入、扩大生产;挂靠单位同样迫切需要同企业脱钩,以免陷入日益增多的经济纠纷之中。为打消企业家顾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红帽子”企业的解除挂靠关系工作。2006年,全市又有10多家“红帽子”企业解除挂靠关系,为这些企业加快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
(赵长华)
发展计划管理
【概况】2006年,市发改局紧扣“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主题,充分发挥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优势,以高起点谋发展,高质量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搞好服务,努力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着重抓了4项工作:一是以谋划、参谋为主线抓发展计划工作,努力引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以争项目、抓重点为载体抓投资管理工作,努力促进投资结构转变。三是以积极、稳妥为基调抓体改工作,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四是以规范、依法为基准抓价格管理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徐 勇)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预警监测工作】按照“十一五”开局之年和“科学发展、创强争优”目标要求,根据市人代会决议,及时起草编制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各乡镇、街道、部门GDP和利用外资、出口、技术改造等指导性计划,报市政府审批下达。为掌握经济运行态势,提高经济运行数据采集质量,继续对全市重点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生产经营动态。完善水、电、粮、油、盐等大宗物资的生产经营信息网以及财政、金融、电力等统计月报制度。加强与绍兴市内各县、市(区)以及与慈溪、余姚、临安等县市的联系,互相交流经济运行及计划安排信息。按时组织由主要部门、重点企业参加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例会,加强对经济运行现状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调研,总结新呈现的亮点、特点,分析经济运行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较好地完成了一年4次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做好决策参谋。
【组织开展经济协作工作】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组织和参加赴江西、云南、贵州等浙商大会经贸协作活动,签约项目3个,合作金额52000万元。做好了西部大开发财政贴息项目的执行情况调查,摸底申报2006年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山海协作工程财政贴息补助项目,共获上级贴息6万元。发改局被绍兴市政府评为“绍兴市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先进单位”。
(叶永良)
【完成调研课题20多个】2006年,市发改局完成课题成果20多个,其中经济强镇培育、发展循环经济、规范政策投资项目管理、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等10多个课题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课题和指定调研课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其中3个调研课题获绍兴市发改委系统优秀调研论文奖。
(徐 勇)
【积极争取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土地指标】2006年,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嵊新污水处理工程、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高档面料项目、浙江乐丰电器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台串励电机汽车电机扩大出口项目、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高性能环链电动葫芦及高强度起重用圆环链扩大出口项目、浙江银峰轴承有限公司年产1800万套高精密汽车轴承生产线项目、浙江恒鼎科技能源公司、浙江龙图射频科技有限公司8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其中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高档面料项目、浙江恒鼎科技能源公司、浙江龙图射频科技有限公司4个项目2006年到位农转用计划指标,合计144.87公顷,列绍兴市各县市第一。
(王哲峰)
【扎实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作】2006年,浙江广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产业化项目、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优质长毛兔高效繁育技术、浙江好运来数码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400吨功能性(改性)真丝与数码织物3个项目列入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50吨X-CT造影剂碘海醇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克难攻坚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全市安排嵊州市重点工程21项,总投资29.57亿元,2006年计划投资13.1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6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8.7%。绍兴市重点工程11项,2006年计划投资9.1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4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4.5%。省重点建设项目8项,当年计划投资3.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54亿元,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的167.5%,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其中嵊新污水处理工程、康庄工程、乡道砂石路面硬化工程、天主堤生态型堤防建设工程(二期)、城西中学、嵊州市人民医院急诊住院楼、中心粮库等7个项目竣工。尤为可喜的是嵊新污水处理工程获得2006年度绍兴市重点建设项目一等奖,嵊州市人民医院急诊住院楼建设项目获得2006年度绍兴市重点建设项目二等奖。蛟澄线嵊州段改建工程、环城南路改建工程、110千伏三界输变电及35千伏苍岩输变电工程、市级敬老院等4个工程基本完成。污水收集系统工程、上俞堰坝引水应急工程等10个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全力推进和相继竣工,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管理】根据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对2005、2006年列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和督察,及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珠眉茶陈化和茶高端活性产品的酶工程技术、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优质长毛兔高效繁育技术和绍兴联创电器有限公司LCFD03间隔储纬器等3个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省发改委验收,获补助资金50万元。
【认真做好政策性文件起草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政策,自觉把部门工作置于大局之下,做到政令畅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做好《2006年度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关于扶持“1511”示范工程的若干政策意见》、《2006年嵊州市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计划》、《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07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三比”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十多个政策性文件起草工作。
(王哲峰)
【推进审批改革工作】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备案制度是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与经贸、审改办配合,确定实施方案,下发了《贯彻实施〈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实施工作全面实行后已核准与登记备案项目91个。
【抓好项目审批管理】2006年,市发改局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制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导向目录和低水平投资项目,对2006年1至4月投资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和重点行业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开展了是否符合审批规定、用地规定、环保规定等方面的检查。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做好了国务院调查组对双鸟、华美欧两新开工项目清理督查的准备工作与清查整顿。继续抓好了经济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与审核工作,使嵊州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省、国家发改委的审核。
(徐 勇)
责任编辑 吕忠福
国土资源管理
【概况】2006年,经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定,全市农用地面积159382.65公顷,其中耕地42298.55公顷;建设用地14905.95公顷,未利用地4673.39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年末耕地面积比年初增加155.18公顷,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
【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按照上级国土部门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做好政府参谋,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科学测算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6月底,如期完成了包括基础研究总报告、嵊州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嵊州市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嵊州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嵊州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嵊州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等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和专题报告,并通过绍兴市级评审,报省厅审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任务按时完成。
【多措并举落实用地计划】为力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市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落实用地计划。一是坚持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的原则,在预测用地需求和可能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年度供地计划,并严格按计划供地。二是通过土地整理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436.67公顷,其中退宅还耕指标104.67公顷。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申报国家急需重点项目,争取用地指标,力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全年完成农用地征转审批670.8公顷,办理具体项目供地693.93公顷。如期完成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用地项目、市民兵训练基地用地项目、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用地项目等重点工程用地的预审和审批工作;甬金高速嵊州段工程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104国道项目用地通过省政府审核,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强化建设用地管理】一是加强规划管理,特别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禁止供地,以有效地保护耕地。二是坚持“腾、拓”并举方针,继续开展存量土地挖潜,逐步解决嵊州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小块土地闲置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对历年来已农转用而未供地的项目进行重新清理,对各乡镇(街道)的用地项目建设投入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采取合理置换的方法,将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调剂给急需用地的项目。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47.53公顷。三是加快供地速度。到年底,2004年前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97%,2005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88%,当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70%。四是加强对企业用地的全程监督管理,建立建设用地项目“挂牌施工”制度,促进企业依法、合理、集约用地。建设用地项目“挂牌施工”得到省厅领导肯定,义乌等兄弟县市也到嵊州考察学习。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全市通过绍兴市国土局验收项目34个,整理总面积3613.33公顷,建成标准农田2986.67公顷,新增耕地493.87公顷,如期完成绍兴市下达的2866.67公顷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三界——甘霖片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顺利竣工,并通过初验;江东——渔溪片国家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全年实施退宅还耕项目24项,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33.33公顷复垦任务如期完成。作为全省8个省级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之一,甘霖试点通过绍兴市级验收。至年底,全市经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6079.8公顷,超出绍兴市政府下达控制数35958.87公顷的120.93公顷。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及时出台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及年度防治方案,顺利完成16个乡镇、街道1∶10000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机制,确保群测群防机制的有效运转。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检查巡查,全年组织巡查46组次198人次,及时指导乡镇(街道)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分别对57个有威胁的地质灾害点编制专门防治预案。成功处置市区环城西路因两家房地产公司在拆迁改造施工中擅自进行大范围深开挖而诱发的地质滑坡突发事件,并如期完成应急治理任务。做好古岩村地质滑坡的监测、应急与治理工作,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年评审7个建设项目,启动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继续巩固并扩大地质灾害避险安置成果,基本完成剡湖街道风火岗村、崇仁镇西湖村两个地质灾害避险安置样板区建设。
【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嵊州市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如期完成各项任务,并顺利通过绍兴市验收。继续规范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严格执行矿产开采规划,按计划依法公开出让矿山开采权4宗。结合矿山企业年检年审工作,共核证发证40本。认真做好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调整,关闭矿山4家,至年底,全市实有矿山84家。加强对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的审核,完成22家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按照谁开采谁复绿的原则,开展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废弃矿山复绿工作,甘霖镇金湾——塘下废弃矿山列入全省“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全年累计完成4个废弃矿山复绿,有效保护了国土生态环境。
【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有成效】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认真拟定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工作计划,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实施细则》,重点选择和培育18个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同时,结合退宅还耕,帮助326户高山移民下山,如期完成年初确定的200户移民下山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整治宅基地、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再次在全省土地开发整理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现场会议上作典型介绍。
【做好土地经营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区位均衡、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收储计划,科学制定经营性土地出让方案,积极做好土地收储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全年收储三界茶厂等国有土地16宗,面积48.6公顷,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年收储任务;全年出让经营性用地35.73公顷,提供融资土地70公顷,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持。全年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333件,面积702592平方米,涉及金额6.59亿元;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500件,面积7008264平方米,抵押金额27.77亿元,促进了经济发展。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139件】市国土资源局围绕“平安嵊州”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市公安局驻国土局民警联络室,加大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力度。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全年组织巡查1872次,下发责令停止土地(矿产)违法行为通知书179份,组织拆除违章建筑面积38540平方米,基本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初制止的目的。开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专项行动,全年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139件,其中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92件,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人,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土地犯罪案件4件,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土地信访工作,经常排查重点信访案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力化解矛盾,全年受理信、访372件,办结率100%。
【加强国土管理基础建设】市国土资源局以打造“数字国土”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国土管理基础建设力度。一是全面完成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并顺利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成为绍兴市内唯一一家通过验收单位,名列全省前茅,获全国“十五”期间地籍管理先进集体称号。二是继续开展数字化城镇地籍测绘工作,完成三界、黄泽、甘霖镇共11.3平方公里的地籍测绘,完成长乐、崇仁、石璜镇共11.5平方公里的外业测量。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国土网站建设更趋完善。语音服务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地籍基础管理的信息化框架构建完成。四是认真做好土地登记发证和地籍档案管理及公开查询工作,全年累计发放土地使用证6868本,面积284万平方米;累计输录土地档案32081宗,公开查询土地档案7830卷宗;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做好前期准备,当年完成总工作量的60%以上。
(市国土资源局供稿)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 2006年,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877户,累计5735户,同比增长0.24%;新增注册资本106288万元,累计669239万元,同比增长5.9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794户,累计3992户,同比增长10.92%;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113户,累计22309户,与上年持平。年检企业5631家,吊销469家,年检率96.43%;年检外商投资企业311家;个体工商户验照12456户,吊销3850家,验照率100%;发放数字证书1480本;查处无照经营等企业监管案件512件,罚没款311.9万元。共有注册商标1918件,新增105件,同比增长6%。共有广告经营单位73家,新增17家,同比增长30%。共有各类市场40家,新增1家,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6.36亿元,同比增长1.2%。办理房产抵押4030份,抵押物价值215675万元,主债权金额106080万元;动产抵押76份,抵押物价值675380万元,主债权金额29008万元。监督检查合同4718份,金额142368万元;拍卖监督30次,委托金额11099万元,成交额2943万元。组建嵊州市企业信用网,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评出AAA级企业34家,AA级企业65家,A级企业5514家。抓好农村消费安全工作,创建放心店187家。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检测1479场次,抽查商品14291批次,检测出不合格商品319批次。举办法制培训班12期,受训1830人次。经检队出动10950人次,检查企业21660家,立案查处经济违法案件1097件,案值2609.4万元,罚没款602万元,其中大要案210件。市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162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1.56万元。“12315”举报投诉中心受理574件,其中立案查处42件,调解34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68万元。
【部分工商所调整、更名】12月,部分工商所调整更名:石璜工商所与甘霖工商所合署办公,名称为甘霖工商所;城中工商所更名为剡湖工商所,其辖区不变;城郊工商所更名三江工商所,鹿山街道所辖范围从该所原辖区划出;市场管理所更名鹿山工商所,赋予综合职能,其管辖区域包括江滨市场、中国领带城和鹿山街道所辖范围。
【江浙沪工商论坛’2006年会在嵊州举行】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省工商局主办、嵊州市工商局承办的江、浙、沪工商论坛’2006年会在嵊州举行。江浙沪两省一市部分工商学会会员和专家、学者、顾问约50人参加论坛,中国工商学会会长韩新民、中国工商学会副秘书长黄新民、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黄笑苹到会指导。论坛就“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基层执法办案”等4个主题开展交流。
【构建嵊州市企业信用网】2006年,市政府成立由2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列出专项资金140万元,由市工商局负责构建嵊州市企业信用网。企业信用网与市政府公众信用网、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等各部门外网网站连接,各部门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网共享资源,并可通过FTP地址或政府网向该中心传输企业信用信息。全年完成12个部门提供的45653条企业基本信用信息和企业奖惩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完成对企业的第一次信用评价。同时,还制定《嵊州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嵊州市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目录》,实现企业信息的收集、公示、查询、管理规范有序。
【崇仁工商所开通“新农村服务直通车”】崇仁工商所下辖两镇两乡共179个行政村,由于地域广、交通不便,该所在年初购置小型面包车1辆,开通“新农村服务直通车”,把办公场地移到农民的家门口。服务范围:法律法规和消费安全的宣传、咨询;创建“放心示范商店”;扶助发展专业村、产业村,指导个私集聚小区建设;创立村级消费维权联络点,辅导联络员工作;接受和处理农村消费者投诉与举报;农产品商标广告策略与发展品牌农业的指导与咨询;农村经纪人、农村产业合作社经营资格的咨询;“订单农业”的合同咨询;“红盾护农”执法工作;查处农村制假、售假行为;代办营业执照和送照上门服务。至年底直通车下村78次,送照上门85户,接受咨询1230人次,分发宣传资料2500份,接受消费者投诉22起,查处食品售假案件5起。
【全市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工作会议召开】3月20日,全市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工作会议在市工商局会议室召开。副市长陈云伟要求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提升放心店实力,开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新局面。会议表彰了上年度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放心示范商店”,陈云伟代表市政府与有关乡镇(街道)负责人签定了责任状。
【全市农村消费实施“梯级配送”】市工商局注重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实施“梯级配送”。一是由国商大厦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组建配送中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商品仓库;在17个乡镇所在地开设直营和连锁超市,其中市国商大厦直营超市12家,副食批发大户加盟连锁店5家。市政府对配送超市实行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二是由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市场内商品准入达标的批发大户,共建“浙东配送中心”,在对各类商品集中查验审核、履行商品准入程序后,指定其为农村放心店进货源头,对面上农村放心店实行商品统一配送。三是在年初成立商业同盟会,分布在各乡镇的会员为二级批发商。商业同盟会采取直接到商品准入达标示范企业集中采购,配送商品给各会员,会员企业再将商品分销配送到各农村店经营户。至年底全市有2000多家农村商店和300多家放心店从58家会员单位中进货,商业同盟会会员联购商品26批次,主要有食品、日用杂品等9大类,涉及商品100多种,联购商品价值1800多万元。
【市食品安全专家库建立】8月,为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发挥专家在制定政策、形势评估以及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技术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嵊州市食品安全专家库。由市农技推广中心、农科所、畜牧中心、水电局、林业局、质监局(所)、卫生监督所、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审定,裘立群等14名专家为专家库成员。
【嵊州市商业同盟会成立】1月8日,嵊州市商业同盟会成立,属自发的民办协会。有理事和会员58名,组成成员主要为各乡镇副食批发企业,其供货主要是农村商店。商业同盟会根据会员需求,直接与较大规模厂方接洽,通过行业连购分售的方式,使会员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举办食品安全问题“市民论坛”】10月12日,市工商局、市委宣传部、市药监局联合举办食品药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内容的“市民论坛”。来自市区各社区的50名市民参加了这次论坛,工商部门在向市民宣讲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政策形势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措施后,就市民提出的食品选购、问题食品识别和消费维权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解答,现场提问30多人次。
【市委书记在甘霖镇调研放心店工作】2月27日,市委书记陈月亮、市工商局长楼永苏等20多人到甘霖镇调研放心店工作。在华联超市、甘霖综合贸易市场,查看了进货食品的登记台账、商品标识的张贴和承诺制度的上墙情况,并抽查了部分商品。
【全市启动“校园消费维权”工程】年初以来,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在全市启动“校园消费维权”工程。市教体局设立消费维权联络监督站,并建立以教体局为主,乡镇教办(乡镇中心学校)、各中小学校为延伸和辐射的教育系统3级消费维权网。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消费教育学校”,对各校消费维权监督员进行业务培训辅导。市工商局利用短信平台,输入各校联络员通信号码,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并与校园内学生食堂、副食店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还制定《校园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站工作办法》等制度。
【查处市医药药材总公司商业贿赂案】市医药药材总公司于2004至2006年6月,在向安徽省亳州市药材总公司等190家供货单位采购药品期间,以“广告促销费”、“赞助费”、“咨询费”、“管理费”、“市场开发费”、“进场费”、“专柜费”的名义,收取上述单位支付的费用计762267.53元,并将上述款项记入公司财务的“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2006年6月,被市工商局查获。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规定,对市医药药材总公司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481352.9元,并罚款5万元。
(市工商局供稿
)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概况】2006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省局提出的“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创强争优”的目标要求,落实“建设好队伍、创造好业绩、培育好作风、树立好形象”的工作任务,推进名牌战略,确保两个安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市质监局在绍兴市质监系统考核中获得一等奖,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6年度“先进单位”、“优秀党委”。
【名牌产品数量创新高】2006年,全市创牌工作取得了新业绩。6家企业的6种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12家企业的12种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15家企业15种产品被认定为绍兴名牌产品,均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中国名牌产品3种,国家免检产品11种,浙江名牌产品25种,绍兴名牌产品38种。
【质量管理成果丰硕】全年有10家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12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15个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83家企业通过“3C”认证或复审,200余家企业开展ISO 9000或ISO 14000等自愿性认证或复审,获得证书237份。同时,还备案国家、行业标准142个,企业标准102个,检定各类计量器具10000余台件,建立了出口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质量基础管理信息库和监督抽查信息库等。
【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在完善巡查制和“三员四图”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QS证管理工作,全年有15家企业领取QS证。全市累计3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领取了39本生产许可证。二是加强监管库企业的检查监督,关停16家C类小作坊企业,并对监管库的A、B、C类企业根据整改情况进行分类调整,调整后的监管库企业为210家,其中A类10家、B类56家、C类102家,小作坊42家。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有实效】有计划地开展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和专项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750人次(含乡镇质监员),检查单位710余家,检查特种设备1457台件。查处土制特种设备33台,处理市长专线电话事件8起,特种设备立案案件68件;对违法制造、安装、使用的单位,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06份,消除各类隐患 330余处。实现锅炉定检率95.9%、压力容器定检率96.6%、电梯定检率99.5%、起重机械定检率99.7%、厂内机动车定检率98%,拒检教育整治率达100%,有效地遏制了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办理行政案件270件】2006年,市质监局开展以“六打六保”为重点的行政执法工作。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476人次,检查843家生产、经营单位。办理行政案件270件,其中立案案件191件,结案189件,结案率98.95%;现场处罚案件79件;万元以上大要案65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件;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案件27件,办结27件,办结率100%。
【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83%】监督抽查工作顺利完成定期监督抽查任务,全年完成省级监督抽查234批次,市级监督抽查任务798批次,实际完成781批次,完成率97.87%。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83%,不合格企业异议确认率和后处理率均达到100%,受到了绍兴市局的表扬。同时将监督抽查结果及时进行通报,并上报市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依法行政有成效】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ISO 9000相适应,包括制定办案程序、案审机制、罚没物品管理处置办法、抽样单填写注意事项、现场检查笔录注意事项等。学习和贯彻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各项规定,由承办人员把好取证调查关、法制员把好处罚定性关、案审委把好全面审查关,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质量”的良好局面。二是案件办理做到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案件程序完整到位、文书制作规范合理,并严格依据各项制度的规定,加快办案节奏,不断提高案件质量,全年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发生。
【检测项目累计达100种产品、280项参数】2006年,通过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实验室工作程序,加强各项专业检测业务培训等措施,有效提升检测人员素质,增强了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技术机构有36种产品、190项参数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审查认可,至此,技术机构检测项目累计达100种产品、280项参数,检测项目覆盖食品、建材、电机、厨具、纺织品、印刷、农机、餐具等产品。技术机构全年检测达2970批次。
(李 燕)
责任编辑 吕淼钦
物价管理
【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收费年审工作】按照浙江省物价局、财政厅和绍兴市发改委、财政局关于开展2005年年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会同市财政局于3月9日联合发出《关于开展2005年度收费验审工作的通知》,并成立年审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财政局相关科室领导任副组长,由发改局、财政局相关科室的人员组成3个小组,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及部分经营性收费单位进行了年审。该年度应年审的95个单位和教育、卫生2个系统已全部完成,年审率达100%,年审额达2.84亿元,其中行政性收费0.31亿元,事业性收费2.36亿元,建设性收费0.17亿元,比上年下降约6900多万元,按年初制定的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年审工作。
【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文件精神,发改局在上年取消103个收费项目后,又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同时及时进行项目的取消调整工作,并按规定时间变更了收费许可证。根据省财政厅、省物价局文件精神,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转为服务收费管理,还取消剑桥少儿英语培训收费,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
【审核和变更收费许可证】按承诺时间,审核和变更了一些单位收费许可证。一年来,共变更及办理收费许可证123个单位,办理新证2个单位,做到办理及时,服务周到,态度诚恳。
【核定收费标准】2006年,核定了市安监局等5个单位的培训收费和下王镇政府、甘霖镇政府关于收取垃圾有偿清运处置费等收费标准,并对石璜镇政府收取垃圾有偿清运处置费和百丈飞瀑风景区门票提价进行审核和调查,对剡溪漂流门票收费进行了初步的确定。与此同时,与财政局联合转发了一批政策性文件。
【召开有线电视视听维护费听证会】根据市文广局上报的关于要求提高有线电视视听维护费的请示,从2005年开始对文广局的财务进行多次反复的测算,在调查核实和中介机构认定下,于2006年2月27日在嵊州宾馆举行了听证会。经过听证会的听证、市政府的同意和省物价局的批准,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为今后的听证会工作取得了经验。
(史南侠)
【调整公交、出租车票价】由于受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市公交、出租车营运成本有较大幅度上升。为促进公交、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考虑居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经价格听证会听证,并报市政府同意,市公交、出租车票价自2006年1月1日起作出调整:公交车票价由1元一票制调整为1.50元一票制,客运出租车起步价由5元/3公里调整为5元/2.5公里。
【制定出租汽车燃油附加费实施办法】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关于做好成品油价格调整相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的意见》,全市制定了嵊州市出租汽车燃油附加费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当90号汽油价格持续两个月达到或超过每升4.76元时,每车次可以加收燃油附加费1元,达到或超过每升5.51元时,每车次可加收燃油附加费1.50元,达到或超过6.26元时,每车次可加收燃油附加费2元,依次类推。反之,油价下降达到上升的同等额度时,相应减收燃油附加费。
【制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为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保障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了《嵊州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办法体现“前期管理、后期放开”的精神,普通住宅小区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前,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发挥业主委员会的自主管理作用,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非住宅物业、别墅等高标准住宅的物业服务收费也实行市场调节。
【调整成品油价格】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布置,嵊州市的成品油价格于2006年3月27日和5月24日作了两次调整。90号汽油从原来的4.01元/升提高到4.61元/升,0号柴油从原来的4.10元/升提高到4.70元/升。
【调整电网销售电价】为疏导煤运价格上涨引起的电价矛盾,筹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全市电网销售电价从2006年6月30日抄见电量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1.89分,其中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每千瓦时提高0.8分。增设了“非工业用电”电价类别。
(竺章金)
责任编辑 吕忠福
劳动管理
【概况】2006年,劳动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普及化。做到提高城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步,和谐劳动关系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步,依章执法与服务百姓、服务企业同步。全方位培训和劳动用工管理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在不断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同时,全面施行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年,最低工资标准为670元/月。
【培训农民31129人】以“一镇、一村、一品”块状经济特色,开展农民培训,以“政府搭台、部门牵线、农企对接、互利双赢”的方式,加速农民转移。在金庭镇开展“培训新农民、建设新农村”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市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会议上予以推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方便农民”,全市已建市级培训基地12个,乡村级培训基地42个,可培训45个工种。是年,培训各类农民31129人,其中农业技术培训10776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675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0410人,经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10243人。
【转移培训农民试行零距离就业】“校企合作、乡企合作、村校合作、定单培训”是市劳动保障局近年创新的培训模式;“学用结合,按需施教”、“一技一训”、“一业一训”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把转移培训农民零距离就业放到突出位置,从而增强了培训的凝聚力。市机械链轮厂无偿向市职技校提供总价值超过400万元的数控车床等机械设备,企业出面招收农民,学校负责培训,劳动部门把关考核发证,实行转移农民在岗培训,试行零距离就业。市三和服饰有限公司、绍兴华盟休闲用品有限公司把设备搬到贵门山村,既帮助农民培训后转移致富,又解决了自身劳动力不足问题。剡湖成校无偿把缝纫设备和电脑等搬到里坂村、禹溪村,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在家门口定向培训,快速转移就业。
【举办嵊州特色产业操作技能比赛】为提高具有嵊州特色产业的操作技能,相继举行了小笼馒头操作技能比赛、手工绣品操作比武、龙井茶机械炒制操作比赛、针织服装操作技能比赛、“中日领带名城杯”领带制作大奖赛等技术竞赛比武活动,既培训了大批农民,又为农民技能提升创造了平台。是年通过技能竞赛,破格晋升了中高级技工128人。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维权网络】长乐、崇仁、甘霖、黄泽、三界五大集镇相继在年内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至12月底,全市聘请劳动保障监督员、协调员、联络员426人。与市长专线和工、青、妇维权热线电话沟通日趋紧密;市级与1个街道、2个镇实行网络化管理试点成功。市劳动保障维权网络日趋完善,为及时了解掌握各类劳动用工、工资支付信息、快速准确处理各类劳动纠纷奠定了基础。
【根除建筑企业欠薪顽疾出新招】2005年起,在全市施工企业实行5项管理制度后,施工企业工资支付、欠薪责任追究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2006年,劳动部门与建管部门再出新招根除顽疾。一是在全市建筑工地开展劳动用工诚信工地评定活动。凡被评为诚信工地的,施工企业在评比先进、资质申报、业务承接上给予优先,反之给予必要的限制。二是7月1日起,全市施工工地项目部于醒目处悬挂“工地务工温馨提示”、“工地民工维权须知”两块告示牌,促进民工维权意识和企业规范用工意识的提高。建筑工地民工投诉案件起数、人数、欠薪数额与2005年相比,由82起、934人、211.3万元下降到58起、555人、170.4万元,分别下降30%、40%和23.5%;5人以上集体设诉案件由43起下降到31起,下降28%。7月16日《建筑时报》对这两项新招作了报道。
【针对性地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在经济开发区和长乐镇分别举办企业劳资管理人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培训3期,受训327人;在市区举办人性化劳动管理知识培训2期,42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与建管局联手举办劳动用工管理“四统一”制度培训班2期,85名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参加。
【劳动保障执法坚持教育在先原则】劳动保障执法坚持宣传教育在先,执法处理在后原则。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注重针对性、实效性。2006年,宣传培训对象以企业老板和业主为主,采取走访企业和面对面宣传、谈心及交换意见、研究探讨等方式,全年走访企业138家,赠送劳动保障法规资料5730份。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处理投诉举报案件,做到准确、快速,不留尾巴。2006年,受理劳动者劳动用工、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举报投诉案1381件,立案查处案件777件。涉及劳动者7821人,为劳动者追讨回拖欠工资822.9万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企业15家17人,查处使用无合法手续人员企业12家19人。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32件,为双方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020万元;受理工伤案件480件、调解28件,作出工伤认定410件,伤残等级鉴定171件。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规范企业用工、社会保险缴纳制度,得到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表彰。
(刘瑞裕)
责任编辑 陈良钦
安全生产管理
【概况】嵊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4年3月,2005年12月正式独立运行,机关编制12名,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管理科、宣传教育培训办公室、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科、烟花办、矿山安全监察科6个科室,下属有全民事业单位嵊州市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编制10名。2006年6月,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市场发展总公司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23个,配备专兼职安监员54名,并举行乡镇安监站统一授牌仪式。安监站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安监局的指导。
市安监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乡镇安监站和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抓好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培训,查处各类事故和违法行为等,使社会安全意识、主体责任意识、事故防范能力、安全监管水平和行政执法水平得到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006年,共发生各类事故798起,同比下降11.40%;死亡111人,比上年下降2.63%;直接经济损失272.91万元,比上年下降24.33%。
【签订责任书10000余份】安全生产指标逐级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在乡镇、街道层面,落实属地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部门层面,形成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实行专项监管的监管责任体系;在企业层面,明确企业责任主体,由企业全面负责自身的安全生产工作,促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06年全市各级累计签订责任书10000余份,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责任有人担”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全年查出事故隐患2357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4次带领公安、安监、消防、建管、质监、建设、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对工矿企业、消防重点单位、道路交通“黑点”、旅游景点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全市性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含消防、道路交通安全)10余次,参检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3200多家,共查出事故隐患2357个,立即整改2318个,限期整改39个,发出事故隐患限期整改指令书39份,确保事故隐患的有效整改。
【专项整治取得实效】2006年,安监局组织开展道路交通、营运车辆、造纸行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砖瓦行业、矿山、火灾隐患和特种设备十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每项整治明确牵头部门、牵头领导和工作要求,共整改事故隐患1000余条。整改省挂牌的重大安全隐患单位1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1家、重大道路交通“黑段”1处;整改绍兴市挂牌的工矿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单位4家、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段)”路段3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牵头开展中草药专项整治;开展危化品专项整治,限期整改11家危化品经营单位,关闭和吊销营业执照3家;开展矿山专项整治,查处6家证照过期、越界开采、存在事故隐患的矿山企业,对3家依法作出停产整顿的处理;开展造纸行业专项整治,共在17家造纸企业中查出安全事故隐患79个;开展砖瓦行业专项整治,共排查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76个,当场整改52个。
【举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23期】开展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和《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宣传月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社区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抓好全市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适时开展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200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受训2098余人,全市企业负责人培训率达85%以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含学习证)达到100%,矿山、危化、建筑等高危行业作业人员按规定进行培训。
【完成8万人全员安全培训任务】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员安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局。市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嵊州市全员安全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把培训8万名从业人员的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6月11日,市政府在市文化广场举行全员安全培训启动仪式;7月7日,市安委会召集各乡镇(街道)、部门负责人和各安监站站长举行全员安全培训专题会议;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全员安全培训工程,确保组织到位、宣传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至12月底,市安监局在全市组织21场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653人,发放资料4万余份,完成全市8万人的全员安全培训任务。
【5起死亡事故处理全部结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各类伤亡事故。2006年全市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5起,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事故结案率达到100%。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作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27次,责令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9家,经济处罚26次。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系列预案】以《嵊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成立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一系列应急救援预案,形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乡镇(街道)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6月,首次启动市、乡、企三级应急预案和乡镇专职消防队跨区域灭火应急预案的演练,共有12个部门、单位的20余部车辆300余人参加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成立2个行业协会】为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两大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规范行业自律行为,经市民政局批准相继在7月4日和11月3日召开矿山行业和危化品行业安全生产协会的成立大会,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成员、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
(张伟锋)
责任编辑 王顺林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概况】2006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强化药械市场监管,树立并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监管效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暨市食安委第二次全体会议,部署全年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与乡镇(街道)及主要监管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状。印发了《2006年度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嵊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嵊州市食品放心工程五年规划》、《嵊州市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了食品安全专家组。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开展企业调研工作;二是做好出口珠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起草了出口珠茶生产企业规范文本;三是确定桶装水生产企业作为嵊州市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印发了《嵊州市桶装水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同时,开展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完成嵊州食品安全网”网页设计。
【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制定《2006年嵊州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保健食品、液态奶、劣质奶粉等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对重大节假日食品市场、高考期间校园食品、液态奶生产企业等联合检查;专项检查了嵊州经济开发区和领带园区企业食堂118家,检查情况以《舆情专报》形式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开展豆制品行业调研,为下一步的规范整治打下基础;开展中秋月饼的专项监督抽检,并把检验结果由食安办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力度,多次开展新闻单位和店堂广告的检查,将6起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及时移送工商部门查处。
【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出动检查人员1586人次,检查涉药单位1672家次,完成药品快检336批次,发现可疑线索70批次,完成药品抽检162批次和器械抽检23批次;及时完成“齐二药”和“欣弗”等事件的专项检查任务。帮助市药械生产企业打假5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1起,涉案金额38.15万元,结案50起。清理收缴销毁不合格药品器械850批次,标值7.4万元。
【完善药械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重新修订市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统一发出整改尺度的通知书;建立信用体系信息平台,完善电脑管理软件,提高信息收集与统计的质量,使信用等级评定更加客观公平;并将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用等级与院长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使信用等级评定更具有力度。
【开展“两网一规范”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药品监管网建设。制定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采取分片负责的办法,新聘任51名药品协管员和139名药品信息员,并对其进行了法律法规、药械基础知识和工作要求等内容的培训,以健全监管网络。加强药品供应网建设。所有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选定统一的药品进货渠道及配送形式,并与食品药品监管局签订药品质量管理承诺书;重新核定5家乡镇卫生院为辖区内村卫生室代购药械;在8家放心店设立乙类非处方药代售点。巩固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成果。组织开展药房规范化管理“回头看”活动,对14家单位进行了督促整改。
【服务医药企业发展】新设监管服务室2家。协助做好天成医药材料公司两个产品注册证的换证工作;为天赐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有关信息和技术服务,协助研发电子镇痛泵;督促齿科生产企业做好质量体系现场考核和注册资料的准备工作,4家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考核;协助做好昂利康2个车间、9个原料药品种的GMP认证及片剂和胶囊剂的GMP复认证;协助中药饮片厂开展GMP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稳妥解决好天华医药连锁解体后的遗留问题,完成29家门店的注销与重新申请。
(钱建军)
责任编辑 陈良钦
审计
【概况】2006年,市审计局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较好地履行了审计监督职责。全年完成审计项目48个,查处违规金额1807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7949万元,应上缴财政250万元,移送纪检部门处理案件1起,提出审计建议109条。
【加大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审计力度】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审计力度。在做好省、绍兴市同步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嵊州实际,重点对民政系统财务收支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基础教育经费、商用土地收储和出让情况、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营运情况、市职业技术学校、慈善总会等开展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及时向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报送了审计报告。首次对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环节进行审计,查处了一些问题,有关审计建议引起地税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整改。开展乡镇财政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了要求关注乡镇财政“返赤”现象、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等审计建议,得到市长批示,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嵊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0个】全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0个,审计领导干部11人。查出违规金额430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6394万元,损失浪费金额50万元,上缴财政112万元。按照“总量控制,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实施分类审计。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在金庭镇开展了全省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并探索实践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新模式,将自主开发的“乡镇财政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应用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制订出台《嵊州市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有效提升了项目审计成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全年办理离任交接手续的领导干部25人。
【完成投资审计项目71个】全年完成投资审计项目71个,审计工程款59895万元,净核减5373万元,应上缴财政金额344万元。总结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经验与做法,制定出台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办法》。跟踪审计有关论文代表全省在全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并获全国三等奖。对104国道改建工程、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实施跟踪审计,为政府节约大量建设资金,并帮助建设单位完善有关制度,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规范拆迁行为和工程变更行为。同时,延长审计链,在对监理审核结果进行再监督、对工程勘察收费进行合理性审计等工程审计领域的死角和盲点上取得了新成果。撰写的《嵊州市烟草局办公楼及门市部装修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案例,入选省审计厅投资审计案例集,并作为全省3个审计诉讼案例之一上报审计署。
【内部审计工作成绩显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组织100多人次参加各级内审培训班学习和后续教育培训。聘请6名内审人员为特约审计员,89人取得内审上岗资格证书,20多篇理论文章和审计信息被各级刊物采用。越盛集团对嵊州新中港热电有限公司财务部2002年度商业汇票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内审项目,并获得一等奖,农村合作银行质押贷款真实性审计、越盛计量公称有限公司发票使用情况审计、卫生局谷来镇卫生院院长离任审计3个项目被评为绍兴市优秀内审项目,2家内审单位和2名内审人员分别被评为绍兴市内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市审计局被评为全省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优秀单位,连续6年被评为绍兴市内部审计指导工作先进集体。
【审计质量管理有成效】健全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法规科职能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进了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审计项目评优制度,把项目评优与质量检查有机结合,评优结果与年终考核奖励挂钩,对检查情况进行位次排名,末位的予以通报。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得到省审计厅充分肯定,乡镇财政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和黄泽镇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连续4年获得6项省优秀审计项目,实现省优项目“四连冠”。崇仁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乡镇街道2005年度财政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原大队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日情报告系统审计、黄泽镇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5个项目被评为绍兴市优秀审计项目。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市审计局注重硬件投入和软件运用,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提高软硬件装备水平。不断完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安装OA(办公自动化)审计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日情报告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能。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原大队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得审计署OA应用实例应用奖。自主开发的“乡镇财政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软件获得全省“三小”审计软件评比二等奖,有关应用经验得到审计署信息办和省审计厅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获得省市科研经费15万元,还获得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建立电子触摸屏,将有关政务公开的内容予以公布,并随时接受群众的访问和监督。
【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对全局干部进行岗位责任百分制量化考核。注重抓好工作的设计、实施、总结3个环节,设立了“金点子奖”、“亮点工作奖”和“成果利用奖”。健全审计权力约束机制,完善审计日记、三级复核、审计回访等制度,使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结果处理等审计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互相制约,形成权力制衡的运行“链条”。严格落实审计“八不准”纪律规定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保持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组织赴山东荣成审计局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举办“审计职业操守”等辅导讲座,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理念。制定审计文明礼仪规范,开展审计干部审计成果展示活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过党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每季度组织干部进行登山、乒乓球、游泳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审计人员自觉陶冶情操,培育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局机关连续两年被评为效能型机关。
(张小文)
统计
【概况】2006年,市统计局以“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强争优”,重点突出、思路明确、载体丰富、保障有力,充分体现统计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先后完成百强县(市)和浙江省科技强县(市)评审的相关工作,赢得了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做好全国百强县市评比相关工作】市统计局围绕全国百强县(市)评比工作,认真进行实地调研,核实相关数据,反复测算对比指标,实行数据多级把关制。数据上报之后,多次去国家、省、绍兴市统计部门对上报指标进行解释答辩,并接待各级领导到嵊州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密切关注百强县(市)评比动态,及时向市领导汇报百强县评比进展情况,专题研究嵊州市进入百强的优势与对策,为市领导献计献策。2006年9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嵊州市首次跻身为百强县(市)行列,排名第九十六位。
【进行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市统计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对全市21个乡镇、1077个行政村、2179个普查小区、311026个住户和1617个单位进行普查。狠抓“人员、经费、场地”三落实,成立全市和各乡镇两级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章立制,规范农业普查运行。9月25至30日,在金庭镇坎头村进行农业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完成了前期准备、业务培训、清查摸底、上门登记、数据汇总、质量审核等试点任务,为下一步农业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打好基础。10月20至23日举办村级农普培训班,25日起开展清查摸底工作,主要做好普查区域划分工作、绘制普查区和普查小组地图。12月15日起,对18万户农村住户进行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市农普办每天组织人员深入乡镇(街道)普查区农普登记现场开展质量巡查。至12月30日,市农普办完成了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126个普查小区的农普现场登记情况巡查工作。
【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市统计局针对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现状,组织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一是抽调业务骨干到乡镇统计办,充实基层统计力量。二是组织统计业务培训2000多人次,并开展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广泛宣传统计知识和统计法,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意识。同时通过统计稽查,保障统计基础的规范性。
【组织统计执法大检查】2006年,市统计局会同市监察局、市法制办联合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分季度分批开展统计稽查和巡查。全年自查单位870家,统计稽查88家、统计巡查10家,联合执法30家,立案查处25家,达到查处一件、教育一片的目的。
【发挥统计信息服务职能】市统计局以统计信息为载体,发挥统计服务职能。一是升级《嵊州统计信息》,充实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经济指标,扩大信息量,提高实用性和时效性。二是编发《嵊州统计》20期,宣传统计知识和全市统计动态。三是积极向上报送统计信息,被国家级刊物录用6篇、省级录用50多篇、绍兴市级录用近300篇。撰写的《对我市微电机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嵊州与新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文章分别获得了绍兴市优秀统计分析文章二等奖、三等奖。四是农调队收集上报省队重要信息14条,采写统计分析、信息资料26篇,被各级党政部门和新闻单位采用21篇,32篇次。其中《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农村消费》被市内3家新闻单位和《政务信息》采用,《嵊州五千农民唱戏年赚五千万》一文分别被省农调队、省统计局采用,《嵊州市冬修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情况分析》等也都被市以上党委、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采用。
【调整统计数据报送方式】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工作效能,对乡镇、街道统计数据报送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以往的纸报表传送为计算机网络传输,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即将实施的网上直报和统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完成服务业调查工作】2006年,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城调队在完成物价调查和城镇居民调查的基础上,首次组织实施服务业调查工作。通过宣传动员、业务培训、上门指导、手工录入、审核上报等工作,摸清了全市服务业的状况,为制定发展服务业相关政策奠定了基础。
【继续推进农村调查工作】2006年,农调队开展3项调查:一是农村住户调查。在集中培训辅导员的基础上,深入各调查点召开座谈会,对如何记账、编码等进行业务指导,确保原始数据质量。同时实行账页送审制,当面审核纠错,按时保质完成农村住户调查工作。二是农产量调查。3月和9月,分别对28个土地面积调查点、10个畜牧业调查点和15个粮食调查点的所有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对个别调查点还进行了上门辅导。三是农经调查。重点做好10个调查点100户农户投资数据和建房数据的调查,对每个村的报表逐一审核。同时还对两个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查,确保每月两次采价的数据质量。
(于恩旺)
私营经济管理
【概况】2006年,全市工商系统扎实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量质并举。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113户,累计22309户,与上年持平;新发展私营企业794户,累计3992户,比上年增长11%。新建个私经济集聚区67个,扩建7个,新增投资15107万元。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示范和产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与集聚区结对创业,为25个集聚区联系结对项目84个。全年组织培训29期,受训6186人,其中高层经理246人,高级管理人员2639人,职业技术人员3301人。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活动,协助举办劳动力交流会8次。据工商部门统计,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268.71亿元,销售额(营业收入)118.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6%、3.17%和5.19%;出口交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65%。
【继续推进家庭个私经济发展】3月,全市发展家庭个私经济工作会议在甘霖镇召开。4月,市政府下发《关于2006年度发展家庭个私经济集聚区的实施意见》。继续开展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五比”竞赛活动。年底,评出“五比”竞赛优胜单位35个村,其中一等奖村5个,分别为甘霖镇裘家坎和上高村、长乐镇上南庄村、石璜镇石二村、崇仁镇应桂岩村。二等奖村10个,三等奖村20个。市政府对2006年发展家庭个私经济集聚区给予政策兑现,全市新建家庭个私经济集聚区67个,扩建7个,新增投资15107万元,共给予财政补贴501万元,并奖励“五比”竞赛优胜单位39万元。
【“就业再就业”服务活动成效显著】2月,市工商局、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周”活动,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劳动用工招聘会。共组织228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4562个,应聘13687人,达成就业意向9827人,签订劳动合同9000余人。甘霖、长乐、石璜等镇工商所、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分会也会同镇政府,组织“劳动力交流会”,帮助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3月,市民营企业协会组织市晨尔美纱业有限公司、新锦服装有限公司等服装企业和长乐镇政府代表,赴山西省太原市考察当地富余劳动力输出情况。市服装协会与山西正红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培训合作意向书,并首批招收熟练工60名。
【“大红鹰FI·2006浙商财富快车”驶进嵊州】7月5日,由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浙商》杂志社、浙江中烟工业公司主办,市工商局、市民营企业协会承办的“大红鹰Fl·2006浙商财富快车”在市越剧艺术中心举行,600多位企业主受训。《浙商》杂志《与鲁博士对话企业管理》栏目主角、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鲁柏祥作了《中小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的专题演讲。
【农村合作银行推出首期融资贷款3000万元】9月5日,市工商局、市个私(民企)协会、市农村合作银行联合在市工商局会议室举行“为个私企业添劲,为新农村建设加油”为主题的银企合作恳谈会,100多家个私企业主参加。农村合作银行推出首期融资贷款3000万元,其中10家个私企业与该行签约贷款1100万元。
【工商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浙江锻压机床厂原是老国有企业,1995年独资组建了浙江锻压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类型为“国有独资”。1997年,根据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嵊企改〔1997〕1号文件,该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9年9月,该厂应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经济性质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变更为“股份合作制”,但浙江锻压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未办理变更登记。城中工商所于年初年检中发现问题后,工商干部及时到该厂和公司宣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工商法规;厂领导要求工商部门能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市工商局领导亲自到厂办公,与企业领导共商解决方案,最后确定:浙江锻压集团有限公司类型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变更为“一人有限公司(法人独资)”,理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规范了工商登记。
【开展“文明信用工商户”、“文明信用企业”认定活动】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市民营企业协会开展“文明信用工商户”、“文明信用企业”认定活动。经基层工商所和个体劳动者、民营企业协会分会推荐,在广泛征求财税、公安、劳动、质监、银行、卫生等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审核,评出张丽珍等50户“文明信用工商户”和浙江天成印染针织有限公司等53家“文明信用企业”。
【开展“五好经营户”和“光彩之星”评比活动】市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民营企业协会开展2005至2006年“五好经营户”、“光彩之星”评比活动。经审核评定,迎宾超市等75户个体工商户被评为“五好经营户”,浙江嵊州达成服装领带有限公司等33家民营企业被评为“光彩之星”。
(市工商局供稿)
责任编辑 吕淼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