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街道
【概况】位于市区南部,面积61.48平方公里,46个行政村,2个社区。2006年,19635户、51170人。地区生产总值14.3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二产业10.69亿元,同比增长18.5%;第三产业3.32亿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6967元,同比增长9%。
【工业经济再创优势】全街道各类企业1543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69家,新增10家;完成市考核指标的100%。新发展个私企业(个体工商户)182家,完成指标数的182%;工业总产值118.19亿元,完成市考核指标的101.38%;销售收入115.76亿元,完成市指标的108.39%;自营出口2.28亿美元,完成市指标的100%;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287.3万美元,完成市指标114.37%,实到外资684.75万美元,完成市考核指标105.35%;市内境外融资8058万元,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的201.15%。新增技改投入4.15亿元。是年被评为绍兴市经济强镇(街道)、绍兴市自营出口十强乡镇(街道),并被列为全市唯一的浙江省百强工业乡镇(街道)。
【教学设施与质量更上一层楼】建成三江小学校园网,偿还了三塘小学多年所欠的32万元教学楼集资款。阮庙中学新建计算机房,并硬化、绿化学校路面及校园环境,中考综合分值名列嵊州市第五、乡镇(街道)类初中全市第一,被评为嵊州市初中一类学校。三江小学被评为绍兴市绿色学校、嵊州市学校工作先进集体。三江幼儿园被评定为绍兴市合格幼儿园、嵊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与王明堂村新苗幼儿园成为浙江省、绍兴市领导重点调研对象。红太阳幼儿园也被评定为绍兴市合格幼儿园和嵊州市合格幼儿园。
【平安街道创建工作出成果】三江街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的理念,重点加强领导班子,整合综治、司法、信访、工作片、社区各方力量成立维稳中心,配备专职人员14人和61支维稳队伍,健全维稳工作十项机制、班子成员下村日制、信息日报制、信息报告制、党员干部联户制,掌握社会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形成街道、工作片、村(社区)三级维稳网络。全街道46个行政村有43个平安村创建达标,达标率89%。发放民意接待卡12000张,调处各类矛盾150余起,成功率98%,刑事案件比上年下降0.55%。是年街道被评为绍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绍兴市三级联创活动示范乡镇(街道),四海小学、章村路小学被评为嵊州市级平安校园。
【民企综治见成效】 2006年3月,街道成立以政法副书记为组长,各线分管领导为组员的综治进民企领导班子,在五里浦村工业集聚点成立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任组长、专管人员5名、工作人员18名的民企综治领导小组,开展检查、教育、督促企业依法经营,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矛盾纠纷排解等,并在全街道24家10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民营企业中全面启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责任书。突出抓机构、抓队伍、抓管理、抓制度,并对85名企业综治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达到明确职能、落实防患效果。经验在绍兴市政法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时得到了充分肯定。
【荣获信访“三无”乡镇(街道)称号】为全面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健全了重大信访议事协调督查制、领导包案首接责任制、信访工作每日一次例会制、信访重点管理制、领导干部下村接访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家门。2006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7件,解决市长热线电话371次,办结率100%,满意率99%。全年无重大越级、重复、集体上访和未出现赴省、京上访现象,是年获绍兴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街道)及绍兴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投资1200万元的茶坊桥主桥竣工,176万元的阮彭公路建设完成。集资280万硬化了圳塍、西港、高家、两湾、花田等村环村公路。筹资600万元硬化了三塘片境内所有县乡道及通村公路,彻底改变了三塘无一寸水泥路的历史。
【违章建筑得到有效整治】为确保城南开发区及新农村建设,2006年在街道机关干部中进行违法建筑整治捆绑考核。为减少违章户的经济损失,协管队员每天下村巡查,设立举报电话和阻止违法建筑函告通知书。一旦发现,及时予以制止和拆除,是年共阻止违章建筑280多次,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20户,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规范了农村建房秩序。
【搞好失地农民技能培训】街道以市场为导向、技能为依托,实施新世纪农民技术培训、转移工作。全年街道组织技能培训15次,参加转移技能培训890人,实用技能培训1780人,农民岗位培训1000余人。农民掌握技能向二、三产转移就业2000人,解决了失地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计划生育工作再上台阶】 2006年计生工作以生产、生活、生育为核心,开展少生、优生、文明富裕、健康幸福新家庭活动。全年印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宣传资料21000多份,《婚育新风进万家》历书9000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1200份。开展计生便民维权、消费投诉、避孕知识咨询服务,发放资料3700余份。展出图版10余块,悬挂横幅8条。发放避孕药具200多套,计生知识辅导10000多人次。做到计生法规、精神文明、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联系帮扶、先进生育文化六进家庭。是年荣获绍兴市计生便民维权示范乡镇(街道)和绍兴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
鹿山街道
【概况】鹿山街道地处嵊州市区,甬金高速、37省道贯穿其中,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7.33公顷,山林面积599.73公顷。辖51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18941户,51383人,其中农村人口30415人,居民人口20968人。地区生产总值6.74亿元,增长14.8%;工业产值18.1亿元,增长33.9%,农业产值9161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7280元,增长9%;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979万元,增长6%。完成技改投入3565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37.7%;销售额17.7亿元,增长35.7%;利税1.13亿元,增长9.7%;自营出口3255万美元,增长27.2%;招商引资500万港币,完成年度任务的140%。
【生态高效农业有了新发展】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基地133.33公顷,改造优化花木基地33.33公顷。新发展农庄经济2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QS认证企业2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家,8个玉兰新品种获国家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高效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完成新大洋畈土地整理项目、东风水库“千库保安”工程、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处砩渠维修改造,开始实施建设国家级江东畈土地整理、国家级浦桥畈中低产田改造、西求马家畈土地整理和饭潭、红庙水库“千库保安”工程。
【西求村被评为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西求村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科学修订,全面启动拆旧建新工作,全村拆除旧房4800平方米,新建中转房48间1050平方米。总投资56万元,硬化了象鼻山至西求村2.6公里的通村公路和6200平方米村内主次干道。总投资280万元,新建占地8000平方米农村公园、文化广场和儿童乐园,花坛12个、绿化带800米;建造生态公厕2座、标准化垃圾站房7座和垃圾中转站,修建生态型池塘1座,成立由2名保洁员组成的环保队伍,落实管理责任制;设立环境卫生宣传牌35块,村民住房外墙立面改造7500平方米,提升村庄品位;建成自来水引水工程,改善村民饮用水质量;新建村内生活污水排污管道1600米,实现雨污分离排放;安装通村公路及村内道路路灯92盏。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水源净化,呈现城郊型农村新社区新形象。被评为2006年度嵊州市和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农村实事工程见成效】投资500万元,实施路基路面工程21项、35.2公里,其中路基工程13.7公里,实现了街道全部农村等级路面通村率和硬化率两个百分之百的“双百”目标。街道和有关村共投入150万元,完成白沙地、西求等5个村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00多户3000人的饮用水问题。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岗位转移培训25期,受训8000多人次,转移农民就业539人。培育建立了12个专业特色村、10个科技示范村、100户科技示范户,创建科普示范村和社区各1个,获省、绍兴市农业丰收奖各1项。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农村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4户、347人;2家农村敬老院入住32人;实施大病医疗困难救助21户、20.7万元;调查登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对象37个村(社区)、156户。新建农村、社区和学校放心店20家,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文明创建成果丰硕】投入60多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座,通过省级教育强街道复评。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共创建各类文化村11个、文明村8个,省、绍兴市级卫生单位各1个、嵊州市级卫生村2个,街道获绍兴市级文化示范街道称号。加强计生管理和服务,计划生育率达98.86%。全年发生各类民间纠纷321件,调处321件。办理来信来访38件、市长热线293件,办结率、报结率和反馈率都达100%。
【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突破】扎实推进先锋工程,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在白沙地、上燕窠、新市村开展“八郑规程”试点,33个村开通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推行阳光工程,街道共实施招投标项目16个,涉及资金750万元,为集体节省资金72万元。
剡湖街道
【概况】位于嵊州市区,面积26平方公里,为市政府驻地。辖11个社区、23个行政村,27423户,74706人,登记暂住人口9201人。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财政收入788万元,耕地675.57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7363元。
【工业经济上新台阶】有各类企业569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服装领带、粉碎机械、电声、印染等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技改投入1.32亿元,完成工业技改项目5项,国家级新产品开发2项,省级新产品开发4项与大专院校技术合作项目5项,绿环橡胶常温粉碎设备被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工业产值15.79亿元,销售额15.1亿元,利税总额1.1亿元。
【社区创建取得新成绩】龙会社区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普示范社区和全国敬老模范社区荣誉称号。东浦社区被评为绍兴市五星级社区。北郊社区被命名为绍兴市级文明社区和卫生社区,工农社区被命名为绍兴市科普社区,越秀社区被命名为绍兴市绿色社区。
【“嵊德”牌生猪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嵊德牧业完成投资100万元的生猪标准化饲养实施推广示范项目。“嵊德”牌生猪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现代农业现场会在嵊德牧业召开。
【“嵊州小笼包”有了新标识】嵊州小笼包的发展经历了20年时间,全市从事小笼包子的有3万多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小笼包子店铺数量达5000多家,年收入超过5亿元,但一直都用“杭州小笼包”的牌子。2006年,为了打响“嵊州小笼包”的特色品牌,剡湖街道办事处和市小吃协会联合举办有奖征集标识活动,选出了嵊州小笼包标识,确定了“嵊州小笼包”集体商标使用规划,并提出了注册申请。
【建成2个个私企业集聚小区】街道规划里坂、东塘村利用回购土地建设个私企业集聚小区。里坂村个私企业集聚小区已建成总投资达2200万元的标准厂房25000多平方米;东塘村个私企业集聚小区已建成总投资450万元的标准厂房6000平方米。一批个体私有企业已落户集聚小区。
【投资7.5万元修复工农门】工农门原名叫西门,是古县城的四大城门之一,因年久需要重修。2006年2月,由嵊州市水利水电局出资,剡湖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重修。重修工程由绍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嵊州分院设计、浙江名源龙盛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施工,4月30日竣工,投资75000元。修复后的工农门保持了原貌,重新恢复原名,大门上方凿“西门”两字。
浦口街道
【概况】位于市区东北部,面积68.65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34090人,12309户。街道致力于“服务、稳定、富民”三大工作重点,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4.0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46亿元,其中一产7678万元,二产27435万元,三产9490万元。财政税收1149.96万元,村级经济总收入1076.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5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76元,同比增长10%。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施规模企业进园区、个私经济进家庭的“两进”计划。2006年,工业总产值12.98亿元,销售收入达12.98亿元,创利税56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8.9%、29.6%。积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家,个私企业50家。其中浙东丝绸(印染板业)以1.2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浦口历史上第一家超亿元企业。此外,在丝绸、服装、五金机械、纸业等传统产业基础上,金属加工业逐渐兴起。
【农业经济整合创新】结合开发建设,主动调优产业结构,由粮作转向以经济种植业为主,形成一村一品的产品特色基地。其中形成较大规模的有大屋村果蔬基地,湛头、官俞、蒋家弄的小辣椒和菌菇基地等。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庄经济和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006年全街道有果蔬基地1333.33公顷,外拓茶叶、蔬菜基地233.33公顷,经济收入达7000多万元,农业总产值1.1亿元。建成眠牛弄休闲农庄、上屋村盘龙山农庄。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街道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开发区控制详细规划的前提下,规划出具有各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并以茹家村、畈田村为重点,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街道共投资500多万元,实施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四旁绿化、环境美化、村内洁化等为民工程。2006年畈田村被评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茹家村被评为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浦新社区工程动建】遵循开发建设规划,投资3000万元,占地11.47公顷,可集中安置村民327户的浦新社区建设一期全面启动。至2006年底,浦新社区集中安置A区地块完成规划设计及三通一平,村民建房公示242户,已做好用地预审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投资180万元,移地新建屠家埠大桥,于9月1日通车。投资160万元,新江大桥建设工程投入施工。投资300多万元完成沿山畈土地整理面积236.33公顷,新增土地39.8公顷,建成标准农田188.64公顷;吕谢湖等10个村的退宅还耕7.67公顷,工程投入165万元,有8个村已全部完工。同时完成吕谢湖村38户移民下山。104国道改建工程浦口段涉及10个行政村,改道工程征地51.33公顷,拆迁农户65户,基本完成104国道改建工程浦口街道的相关工作。配合市污水处理重点工程,屠家埠、蒋家埠等村征地6.67公顷,并搞好青苗及地上物补偿等相关政策处理工作,保证工程建设协调同步。投资368万元,完成黄家地、俞山脚、眠牛弄水库、东坂庄至上林、官俞至湛头等12条通村公路的改造,硬化道路总长17公里,通村公路已实现村村硬化。
【马寅初故居被列为全国级文保单位】 2006年6月,马寅初故居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街道以马寅初故居为阵地开展特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系列活动。其中“学习马老,激扬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获绍兴市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育优秀奖。
【文化教育设施与质量双提高】街道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投资505万元新建浦口中心幼儿园、中学风雨操场、中学食堂、中心学校办公楼等,街道被评为绍兴市基本现代化教育乡镇。以家庭文化五个一建设为载体,开展“学马老精神,做马老传人”系列活动,加强文化阵地、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5个村被市政府评为一类文化村,街道被评为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
甘霖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面积159.13平方公里,154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32994户,86852人。地区生产总值21.56亿元,工业总产值82.26亿元,工业用电量9929万千瓦时,农民人均纯收入8691元,财政总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3%、24.86%、18.03%、11.02%、15.73%。
【形成优势企业发展平台】甘霖镇通过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倾斜政策,为规模企业的培育和优势产业的形成拓展平台。全镇新开工建设项目10项,续建项目25项,新建成投产项目10项,累计完成技改投入4.65亿元,同比增长2.7%。新增规模企业20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4家。全年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展6次,合同利用外资2620万美元,实到外资713.8万美元,分别完成年初任务的131%和109.8%,其中实到外资同比增长26.84%;自营进出口1801万美元,加工贸易170.8万美元,分别完成任务数的128.6%和103.5%,同比增长66.58%和70.8%,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4家,新用权企业4家,为甘霖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全镇新获批省级新产品企业3家,省级新产品6个,申报产品专利50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3家,绍兴市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科技进步奖产品3个,大大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效益农业,抓好蔺草、东枣、龙虾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两头门”牌中华鳖、“剡溪”牌鲢鱼、“科健”牌蔬菜等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另有阿里山东枣、剡北葡萄等3个农产品及基地正在认证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先后成立剡北葡萄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积极为营销大户开展绿色通道服务,为各类大户发放绿色通行证2000张,累计贩销农产品4000吨,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建成剡溪漂流等集休闲、文化、美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庄9个。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省级千库保安项目3个:福泉山岩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岩坂护村堤、长乐江倪家渡段水毁工程。实施普北坂302.92公顷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投资2100万元、长8.137公里的蛟澄线甘霖段已完成总建设任务的95%以上。500千伏苍岩输变电一期工程已完成选址工作。完成2005年11.8公里的连续项目路基路面和2006年度总计98.2公里路基路面的建设任务,公路通村率达100%。基本完成滩坑水库移民的建设搬迁任务。完成了上高等21个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任务。深化农村放心超市、放心店建设工作,新创建放心店29家。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2007年度合作医疗统筹费征收工作,共收缴154.57万元,参保人数达78929人,参保率达95%以上,居全市之首。发放农民健康体检券76365张,已完成对46000人的体检。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25%,被绍兴市政府命名为2006年度计划生育示范乡镇。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不断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对康乐敬老院进行重新装修达到星级敬老院的标准。加强不稳定因素的摸排,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5%以上,市长热线电话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5%,在规定时间内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
【剡溪工贸公司盘整闲置地引进企业6家】利用原剡溪工贸公司10公顷闲置土地进行统一盘整规划,新引进了6家企业,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家,市外企业1家,镇外企业3家,计划总投资1.18亿元,有4家企业建成投产。
【新建、扩建个私集聚小区15个】新动建、扩建个私小区15个,行业涉及丝织领带、电声电子、五金工具、制冷配件等,建成投产14个,新入区企业265家,实际完成投入10099万元。单个小区投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档次上较往年都有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投资130多万元搞好越剧诞生地建设】为确保百年越剧庆典活动的顺利进行,甘霖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投资130多万元,对越剧诞生地东王村、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收购东王村香火堂附属用房12间,拆除泥墙屋490平方米、平整场地1000多平方米,并对主路两侧进行绿化改造,使东王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扎实推进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根据省级生态镇创建要求,积极实施“811”环境整治工程,投资近百万元,对白泥墩、雅言楼、马塘等村的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泄物进行专项治理。扎实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在下倪村率先建设生活污水沼气集中处理项目,在建安、后爱坂村实施生态公厕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黄箭坂等11个村完成建设任务。
【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全镇共收集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其中造型艺术3项、表演艺术5项、民间文学64项。甘霖灰塑、苍岩石雕、下杜山陶器、黄箭坂舞龙、马塘打莲响、寺前竖大纛等项目被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其数量占全市的1/6,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镇。
【创建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甘霖镇作为市唯一创建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新建镇老年活动中心门球场和气排球场,成立象棋队、乒乓球队、腰鼓队、门球队、演唱队等老年人群众体育队伍40多支,组织老年人参加群众性晨练、晚练健身活动,形成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崇仁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北部,离市区11公里,面积179.63平方公里,130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31568户,84791人。地区生产总值11.81亿元,同比增长18.0%;农业总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9.6%;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5.2亿元,同比增长19.7%。财政总收入8019.3万元,其中镇级财政收入4618.8万元,地方税收收入361.4万元,同比增长1.4%、32.3%和39.7%,农民人均纯收入7372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28.3%;工业用电量318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9%;新建家庭个私工业集聚区5个,新增个私企业250 家。在全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排名提升到283位,首次跻身全国千强镇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开展集镇总体规划的编纂,建成镇南大道、农民街、环镇路和崇仁江生态堤等一批基础设施。2月,总投资235万元,长1.4公里、宽30米、路灯48盏、路中间有1.5米绿化带的镇南大道竣工,成为崇仁镇连接绍甘线的重要通道。完成4座千库保安治理工程和千万亩节水工程,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完成7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面积748公顷,新增耕地66.67公顷。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2%,投资280万元、建筑面积3572.6平方米的崇仁镇中学生宿舍楼竣工,成为省教育强镇。“一中心、五分站”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达到86.9%,开展了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完成文化资源普查,创建了30个市文化特色村。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
【平安崇仁全面深化】“四五”普法教育全面完成,三级维稳网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被评为绍兴市信访“三无”乡镇和绍兴市级平安乡镇创建先进单位。镇村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全面推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由市纪委牵头,崇仁镇探索了惩治和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体系的构建工作,初步构建起镇机关、基层站所、行政村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7342元,同比增长10.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移动电话在网用户达1.2万户,固定电话1.9万门,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和调频广播“村村响”,宽带网络通村率达91%。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全部实行免费就学。
【温泉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总投资21.9亿元,一期投资3.5亿元的温泉旅游区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已开始广利、民胜片15个行政村的土地租赁和董龙岗等村道路规划浇筑、坡地改造绿化等前期配套工作,2006年投资已达3200多万元。
【崇仁镇成为绍兴市新农村建设重点乡镇】木马峧村争创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木马峧、赵马村争创成为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安家村争创成为绍兴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赵马、富四、马家坑、横下村争创成为嵊州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崇仁镇成为绍兴市9个新农村建设重点乡镇之一,并相继协办了绍兴市、嵊州市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读书会。
【富四个私集聚区成为省级中小型企业创业基地】富四村个私企业集聚区创办于2004年10月,规划面积26.67多公顷,已开发近18.67公顷,入区企业30家,2006年产值1亿多元,上缴税金48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声电器、农副产品加工、通风管道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新增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以上,已硬化区内主干道2000平方米,被评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村落古建筑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占地30公顷,拥有154座台门,有1300多年历史的崇仁镇村落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全市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零的突破。
长乐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南部,离市区25公里,面积204.78平方公里,126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有27526户、69063人,地区生产总值17.9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45亿元,财政收入57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1元。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先后投资700万元完成剡源、开元、西白坂、上湖、西高、山口6个土地整理项目和东干渠底下曹段改造加固、东区南纬路250米水渠改造等工程。举办茶叶炒制、高山蔬菜种植、优质长毛兔饲养等各类培训班35期,共培训人员3900人次。帮助农户免费注册农民信箱4004个。申报建成省级无公害产品农业生态园1个、新发展休闲农庄2个。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有乡镇企业3353家,工业总产值64.87亿元,工业技改投入3.2亿元。功能区内新增入区企业16家,新投产企业16家;电机原材料市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侨力置业有限公司、欧美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部分征地。全年实到外资783.7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64.6万美元,自营出口额800万美元,外贸出口交货值40141万元,对外贸易、自营出口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指标;组织豪顺、澳尔等企业出国参展5家次,乐丰公司在迪拜设立境外办事处,豪顺公司、伟发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新增市外境内企业3家,共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000万元。
【集镇建设有新的进展】对东区控制性详规进行局部调整。完成姚姆山通村公路西侧、甬金高速路口以东地块的现状补测,修编完善了城乡一体的电力、消防、给排水、文广、电信等专项规划。投资200多万元,完成开元东一路、西一路的道路硬化,东区凯凯电机厂及史氏电机厂等12家企业的自来水管网安装、西殷至加油站电信线路改造等工程,投资290万元的开元集镇片自来水改造工程开工。投资20余万元,改装了污水排放管,新建封闭式垃圾房12座。投资20万元,完成千佛寺开发地块道路硬化、老嵊义线路灯改造。加大城建监察力度,全年查处违章建筑25起,阻止违章建筑23起,拆除违章建筑650平方米。
【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学古训、知荣辱、讲和睦、求和谐”为主题和以学习家训、古训、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村落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发放小册子、建设村落文化墙、组织村落文化专业队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成功举办了长乐镇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建成高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永红村文化体育中心、福全村标准篮球场等多个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投资1800万元,易地新建长乐人民医院,成功创建绍兴市卫生镇和卫生强镇。7月,长乐农民乐队赴沈家门参加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浙江省文化厅、舟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锣鼓邀请赛并获得银奖。
【个私集聚区建设发展迅猛】扩建个私集聚小区3个,新建个私集聚小区8个,集聚小区完成基建投资1010万元,建成厂房面积10900平方米,进区企业86家。其中,上南庄村集聚小区已完成2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第二期1500平方米厂房正在抓紧建设中;石佛桥村个私小区完成3500平方米厂房建设,新购冲床60台,设备投资达200万元,入区企业达到10家。
【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 10月,长乐镇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举办。艺术节期间,举行了开幕式暨大型团体操展演、越剧专场演唱、越剧戏迷角活动、卡拉OK比赛、《剡西风情》音乐诗歌朗诵会、《美丽的南山湖》首发式、书画、花卉及工艺品展览、工农业及城镇建设成果图片展览、长乐镇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成立暨授牌仪式、农民体育运动比赛、闭幕式暨文艺晚会等多项文化体育活动和经贸洽谈会。
【通过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验收】 实施教育资源调整配置,绿溪中学并入长乐镇中;绿溪小学搬入新校区;投资120万元兴建长乐镇校风雨操场;投资20万元改建绿溪幼儿园;投资500万元建成沃基中心村幼儿园。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年底,通过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验收。
【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召开】 9月,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在长乐镇召开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会长严掌法到会讲话,嵊州市各乡镇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参加会议。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长乐镇高远村、下南庄村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对长乐镇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界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21公里,面积155.47平方公里,10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 20325户、62603人。地区生产总值12.4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1.67亿元,第二产业7.61亿元,第三产业3.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5.94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688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4800余万元。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镇有工业企业1296家,其中500万以上规模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35.69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22.02%;完成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投入技改资金3.15亿元,同比增长1.07%;新入三界生态工业功能区企业10家,新批项目13个,新投产项目15个,瑞兴茶业、松华电器、三界电声等投资达7000万元的续建项目完成并投产,投资1880万元的莹佳电声1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工业增加值75229万元,同比增加27.46%;工业用电量590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94%。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镇有耕地面积5000公顷,种植面积6050公顷,其中种植早、晚稻2990公顷,产量22728吨;种植大小麦476公顷,产量1218吨;种植油菜567公顷,产量1143吨。全镇以苗木、竹园、水果、水产、蚕桑和茶叶等五大专业生态区,出售各类优质苗木3.5万余株,产鲜笋12000吨,淡水鱼780吨,水果39560吨,蚕茧287吨,茶叶980吨。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镇内110千伏变电所改造工程;23条康庄工程(计80.8公里)已全部完工开通,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目标;完成投资700多万元的国家级范洋江低产田改造一期工程,实施投资600多万元的沈湖畈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农村饮用水改造,完成投资141万元的杜联成年岙饮用水工程和13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全镇农民自来水饮用率达95%;启动镇中教学楼和蒋镇学校食堂工程建设。
【村治模式突破创新】八郑村的民主管理模式————“八郑规程”,成为中国村治模式论坛研讨的重点。与会专家认为,“八郑规程”将制度、程序、运行和监督四方面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村官村民选、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切实体现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卫生环境乡镇创建出成效】通过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树立生态也是发展的理念,完善了集镇卫生管理等制度,推开农村污水处理示范点建设。投资12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投资200万元,新建垃圾站房190个和垃圾转运站4个,使67个村的垃圾纳入集镇中转站集中处理,基本实现了镇域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网络,创建为绍兴市卫生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建设和改造三界的生态环境,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镇。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坚持示范先行、梯度推进原则,依托基础优势,确定19个村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建立班子成员联系制,实行村企结对制,各村因村制宜,重点突破,全镇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形成以八郑、沈湖、西后和范洋等村为骨干的新农村建设“金字塔”型梯队阵营,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沈湖村被评为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八郑村被评为嵊州市级小康示范村。
【关爱留守儿童】镇团委、关工委为让三界的1800余名中小学生组成的留守学生群体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父母的关爱,决定将每年的11月15日作为亲情电话日,并开通了13部免费亲情电话,让留守学生与远方的父母互诉亲情,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了与外出父母沟通联系的桥梁。
【苏德观教育基金设立】由苏寿梁根据苏德观生前所愿,捐赠其20万元遗产作为基金,在嵊州市三界镇中学成立苏德观教育基金,并每年补足所需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并资助贫困学生。是嵊州市唯一的民间教育基金,2006年发放补助资金25000元。
黄泽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东部,离市区10公里,面积95.76平方公里,辖54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16522户,44755人。地区生产总值6.31亿元,增长16.8%,财政收入4500万元,增长25.4%,农民人均纯收入6979元。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1004家,其中销售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6家,包括超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19.87亿元,增长18.1%,销售收入19.56亿元,增长19.9%,税收4338万元,增长22%,技改投入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030万美元,实到外资345万美元,自营出口877万美元。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1家,省级科研中心2个,新批专利产品2家,培育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各1个,绍兴市级著名商标2个。有落户企业84家,其中已投产和部分投产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4.58亿元,销售收入4.44亿元,税收1830万元。个私经济迅猛发展,新建个私集聚区6个,建厂房12900平方米,基建投资746.5万元,设备投资795万元。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实施粮经轮作耕地面积9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9%。建成白泥坎草莓基地、东山王鹌鹑基地等国家级无公害基地2个,胡宅生姜、前良放山鸡、白泥坎草莓、东山王鹌鹑国家级无公害产品4个;重点项目台商233公顷银杏基地已种植银杏16万棵,银杏苗10公顷280万株。新组建剡东果蔬产销合作社、鹌鹑产销合作社等。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依天茶业、百年桂花园等外拓基地240公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里湾湖农家乐。
【村镇建设全力推进】制定黄泽镇2007至2010年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村庄整治工作总体目标规划,完成横路、官地、后枣园等村的村庄规划修编。全年办理建房审批56户,制止各类违章建房26起,拆除违章建筑800多平方米。开展以“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7个村基本达到了市环境整治村标准。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孟高、华丰新村的工作经验得到市领导的肯定。新农村建设梯度推进,创省级、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各1个。康庄工程进展顺利,14个村通村公路已相继开工建设。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占地0.42公顷、投资300万元的镇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投资340万元的镇中风雨操场和镇中宿舍楼建成。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被评为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计生工作深入开展,计生率达到99.4%,荣获绍兴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乡镇、计划生育信访“三无”乡镇、计生文化特色乡镇、基础信息评估工作先进集体、统计质量达标乡镇、便民维权乡镇等称号。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加强,创建成为2006年度绍兴市平安乡镇。
【双鸟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轻小型起重机械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6500万元,员工325名,2006年销售收入1.16亿元,税收535万元。6月,公司通过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被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制开发的环链电动葫芦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市信访工作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在黄泽试点】 3月初到5月底,市信访工作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试点在黄泽镇进行,主要做法有:一是构建规范化的信访工作三级网络机构,即镇设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和信访办公室,片设立信访信息工作站,村设立信访信息员,把大部分矛盾解决在村一级。二是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即划分为提出——登记——受理(不予受理)——办理——复查——复核(配合)——办结七步,把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共建立健全十项制度,确保信访案件依法处置。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经验在绍兴市信访工作会议上交流。
【官园村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官园村位于黄泽镇东,全村193户521人,规划面积0.076平方公里,200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00元。近年来,一是发展村级经济。利用荒滩和闲置用地建设个私集聚区,吸引21家个私企业入区发展,产值超过3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涌现了千鸽场养殖基地、无公害花生示范基地等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组建3个民间职业剧团,吸纳就业人员200人。二是改善村容村貌。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完成拆旧165户22400平方米和村内道路18000平方米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工程;投入18万元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倡导文明乡风。狠刹赌博风,严禁迷信风,树立遵纪守法风、尊老爱幼风、创业致富风、团结和谐风。四是大力推进民主治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各项规章制度。
【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成】黄泽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位于黄泽镇光明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于2006年底完成,配有垃圾压缩车、高压冲洗泵、100吨压缩机2台等,日处理能力达20吨。垃圾中转站的建成,标志着黄泽镇户集——村运——镇中转——市填埋的农村垃圾清运网络初步形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累计投入1860万元,其中投入270万元完成了1268米的黄泽江左岸堤标准化改造;投入490万元完成渔溪坑水库千库保安工程;投入420万元全部修复马郎砩、赖石砩等水毁工程;投入655万元完成渔溪畈、坑边畈、石蟹畈、大洋畈等土地整理项目。
【创建成为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通过积极创设文化载体,多方发掘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化产业,2006年创建为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了镇文化活动中心。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泥坎民乐《夏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哑背疯列入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者参加了浙江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广场艺术节的演出。三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组织3家民营剧团,参加了中国越剧节全国民营剧团折子戏擂台赛总决赛,荣获2个金奖、1个银奖。四是组织木雕企业参加市民间工艺暨第二届精品根雕展,获得组织奖和1个作品二等奖。
【工业功能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从2000年6月启动至2006年底,工业功能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其中投入450万元,建成了功能区自来水厂,铺设管道近万米,为80多家企业、10个行政村供水;投资400多万元,完成经五、经六、经七、经八等区内主干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
石璜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部,距市区17公里,面积62.39平方公里,有54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10240户,27349人。地区生产总值6.72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工业总产值27.9亿元,同比增长46.5%,农业总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4.8%;财政收入227.41万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73%;技改投入620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07%;农民人均 纯收入7568元,同比增长15.6%。
【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在工业功能区现有的土地、厂房基础上,增加投资密度,提高集约经营程度。同时为解决功能区原有企业的污染问题,有效化解征地中的纠纷,投资50多万元在工业功能区建污水处理设施。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技改投入,增强发展后劲,特别对丝织、领带、渔网、纱窗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继续依托现有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家庭个私经济向产业多元化发展。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1230平方米的庙下坂精制茶、堰底电机制造、石二丝织加工、徐家培村竹制品加工等5个村级个私集聚点建设完工,通过市级验收。自营出口1.97亿元,同比增长62%。新增个私企业103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2家、1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家。
【效益农业进一步推进】大鹏茶厂2006年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嵊州市青草坡奶业合作社,在上虞、余姚建立基地233.33公顷,同时为本镇66.67公顷的山湾田、抛荒田解决了出路;创办嵊州市石璜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拓展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创办石璜镇首个农庄————松英樱桃农庄;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对花卉产业带来的冲击,在常州召开专题推介会,举办浙江园林网信息操作演示会,拓展网上花木销售渠道,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全镇销售花木达到8000万元;笙元一芯茶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产品;石璜蔬菜专业合作社(生姜)、丁家松英农庄(水果)正在申报省级无公害基地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投资360万的石北坂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通过省、市验收;投资100多万元完成夹弄口水库千库保安工程;投资100万元完成水磨湾坂土地整理项目;114.53公顷的溪口坂、24.13公顷的廿亩头坂土地整理项目完工,并通过上级验收。
【村镇建设渐趋完善】整合派出所等部门力量对集镇环境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搭乱挂、乱倒垃圾废物、乱设临时摊位、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并完善城建监察中队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奖优罚劣,实行长效管理。投资100万元继续实施南北新街建设,完成了路基填方工程;积极做好商住楼开发出让,办好规划用地选址,完成图纸设计,正在立项审批。以创建绍兴市级生态镇作为工作目标,落实专门人员和经费,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考核,积极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的创建,顺利通过绍兴市级生态镇验收工作。投资800万元实施康庄工程,唐家湾、王东山等10个村、全长43公里的通村公路全部完成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投资200万元基本完成生态防洪堤第一标段全长485米的工程。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摸排调处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106起,共受理信访151件次,办结率100%。开展禁赌禁毒专项行动,及时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在新塘村开展建环卫设施、建长效机制、强卫生意识、创整洁村容的“二建一强一创”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建好环卫基础设施,落实村级卫生管理机制,走出一条经费筹措、管理长效的路子,并在全镇推开了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加大环卫设施建设,重点拓展了原有填埋场,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垃圾集中堆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服务妇女3200人次,营造了和谐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承办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升年活动现场会。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开展特色产业示范村、特色文化示范村、生态环境示范村、平安建设示范村、管理民主示范村争创活动,全镇54个行政村,列入争创特色产业示范村的有14个、特色文化示范村7个、生态环境示范村8个、平安建设示范村28个、管理民主示范村19个。通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出台政策扶持机制、实行部门帮扶机制、建立目标考核奖励机制、加强工作督查制等措施,五类特色示范村的争创活动取得较好成效,有效激发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3月29日的《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门报道。
【新沃村通过浙江省兴村富民示范工程验收】新沃村有农户175户,484人,极大部分以种植花木为主,全村种植花木约在333.33公顷左右,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专业村。2006年花木总产值达8000万元,人均收入1.1万元。近年来,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加强村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站房,配备专职的清卫人员;投资70多万元硬化了7米宽的通村公路;投资6万元改造灌溉渠道2000米;投资5万元拓宽机耕路。同时,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和村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广场。村内主要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全村安装路灯60多盏,建有老年活动中心、电视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兴村富民示范村、绍兴市小康示范村、绍兴市卫生村、绍兴市生态村。
【完成第一期生态标准堤建设】石璜江系长乐江支流,集雨面积为110平方公里,由于石璜江原有河堤建造年代已久,防洪标准偏低,局部堤段已暴露出不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城镇防洪要求。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计划总投资833.15万元,利用1065平方米荒滩,分3期建造1条集防洪、生态为一体的高标准防洪堤,形成集绿色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江滨公园。2006年,基本完成第一期建设,即投资200万元对下桥头至全王砩400米的改造加固,实施与景观、绿化、休闲一体的河道人居环境生态标准堤建设。
【浙江省民族教育现场会在镇中心学校召开】石璜镇中心学校深入开展民族教育,创作的剪纸作品将民族精神与民间工艺美妙结合,成为特色教育中一道风景线。学校有剪纸作品展览室,展室面积250平方米,展出作品380幅,编印《越乡剪纸》作品集2000册,其中1000册发放到农户,1000册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同时精心挑选剪纸作品,配以一些格言警句,制作寓意深远、精致优美的民族教育台历2000册,向有关单位、群众赠送,取得了较好效果。2006年12月14日,浙江省民族教育现场会在该校召开。
谷来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21公里,是闻名全省的香榧之乡、茶叶之乡和小水电之乡。面积103.68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区,8851户,26938人。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比2005增长7.58%,农业总产值9033万元,工业总产值438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8元,比2005年增长10.99%。
【山区特色经济较快发展】全镇有耕地面积755.13公顷,占总面积的7.3%,山地面积6976.2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324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6%。茶叶、香榧、竹笋是镇三大主柱产业,己建成万亩省级香榧森林食品基地,茶叶、竹笋等特色基地3个。全镇有茶园面积1186.67公顷,产量达1405吨;香榧2000公顷,其中省级香榧食品基地746.67公顷,嫁接香榧26万株,全年香榧总产量240吨,“山森”牌香榧被评为绍兴市著名商标;竹山2256.53公顷,其中无公害竹笋基地666.67公顷,“野山谷”竹笋基地被评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另外还建有大青梅及板栗基地。
【工业经济上新台阶】2006年全镇有大小企业273家,其中发展规模以上企业2家,规模以下企业39家。新建个私企业集聚区10个,其中丝织加工集聚区3个,名茶加工集聚区7个,新增个体工商户38家,入区企业9家,工业产值43882 万元,上缴税金87万元,净利412万元。
【村镇建设成绩显著】通过绍兴市文化示范镇验收,建成6个嵊州市文化特色村。谷来镇被命名为嵊州市卫生镇,有5个市级卫生村和1家市级卫生单位、2个市级文明村。管好3247.4公顷公益林,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造3个生活污水处理点,完成27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完成8个村自来水改造。富里休闲山庄逐步建成。完成3条县乡道和7条27公里的通村公路改建和硬化工程。
【八郑经验得到推广】2006年,全镇开展民主自治活动,推广“八郑经验”,实施“重点工作专项分,争创先工作奖励分,常规工作倒扣分,自身建设评议分”的镇干部考核体制和“让老百姓当评委,给村干部发成绩单”的村级主职干部五比竞赛活动。
仙岩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10公里,面积65.83平方公里。2006年,6118户,16552人,40个行政村。工农业生产总值11.75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11.1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6454万元,财政收入885.29万元,耕地849.9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万元。
有工业企业624家,从业人员3678人,工业经济形成机械、造纸、铝材三大块状经济,全年利润5249万元,税金3529万元。引进外资168万美元,实到外资168万美元,完成技改投入5130万元,新发展个私企业40家,新建闹水等5个个私企业集聚区。
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收入305.7万元,其中当年收入0.5万元以下的村1个,收入0.5万元至1万元3个,收入1万元至5万元的23个,收入5万元至10万元9个,收入10万元至20万元2个,收入20万元以上3个。
【9项实事工程顺利实施】总长30.8公里、投资近900万元的谢岩至舜皇山、谢岩至天竺、砂田至合溪口等乡道改造项目已完成;104国道改造工程落实了相应政策处理工作;投资220万元的西坑水库、五联水库治险加固建设工程完工;投资170万元的饮用水工程通水使用;张岙桥等水毁重建工程顺利建成;投资近16万元的中心绿化地完工建成,成为集镇休闲娱乐的新亮点;岩头畈土地整理项目通过绍兴市国土局验收,新增用地指标14.53公顷;实施高山移民下山16户,退宅还耕土地4.67公顷;仙岩村拆旧建新工程顺利实施,年底已拆旧14000平方米。
【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提升。嵊州市银河铝业有限公司投入2080万元扩建年加工15000吨空调铝箱生产线,投入900万元新增年产6000吨轧花铝板生产线及配套设施;浙江威力锻压机床厂投入1550万元新增年产300台数控高速精密压力机成套生产线;嵊州市仙岩橡胶制品厂投入600万元新增年产100万米高档橡胶管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规划、抓重点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完成涉及7个村计4.67公顷的退宅还耕;仙岩村开展老村1.6万平方的拆旧建新工程,完成1.4万平方米的拆旧;实施岩头畈117.53公顷土地整理建设工程,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增用地指标14.53公顷。全镇规划创建富裕村2个、重点村4个、和谐村2个、文明村10个、生态村25个。
【开展山林延包试点工作】按照稳定、延包、发证的总体要求,从6月初起,开展了延长山林承包期市级试点工作,通过调查准备、宣传发动、政策实施、发证验收等几个阶段工作,强化责任,分管指导,因地制宜,全镇5400公顷山林全部换发新证,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了经验。
【构筑社会稳定长效机制】镇政府推行“三个日”制度,即每月10日进村化解矛盾日制度、每月15日领导接待日制度、每月25日信访议事协调制度。解决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变上访为下访,规范夜巡制度,加强打、防、控一体建设,建立信访工作管理目标考核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是年仙岩镇被评为市级“三无”乡镇和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金庭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72.52平方公里,36个行政村,9786户,27092人。地区生产总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4.6%;农业总产值80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长9%。工业总产值2.97亿元,增长22.4%;工业销售收入2.7亿元,增长20.2%,创利税2460万元,增长5.2%,技改投入5031万元,完成技改项目5个,全年完成合同外资75万美元,实到外资50万美元。新建华堂五金、后山炒货、晋二弹簧、坎头机械等个私集聚小区,扩建下任机械集聚区。
【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按示范村、富裕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等单项先进村创建评比活动和整改经济薄弱村要求,落实创建文明村7个、生态村7个、和谐村10个、重点村4个、贫困村整改6个。村级产业特色,有华堂古村、灵鹅桃形李、坎头厨艺、晋二弹簧、欢潭花木、孝康茶叶、泗古平杨梅、下任家亻私、显圣蚕桑等。华堂、坎头、下任、晋一等村被列入全市1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同时,华堂和坎头村又被列入全市33个重点示范培育村行列。坎头村被评为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金庭镇被列为绍兴市新农村建设重点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长42公里的康庄工程。完成投资130万元占地124.72公顷的床光畈土地整理项目,以及龙王庙、床光等村的退宅还耕项目,新增土地面积18.68公顷。投资120万元占地122.98公顷的天马至欢潭畈的土地整理项目已基本完成,新增土地18.02公顷。修复上东江、金庭江塌方14处1483米,跌水4处,修复9#、11#跌水和江堤1433米,治理新合、大清湾、后湾、铜锣形等病险水库。
【做强做大桃形李产业】成立了羲之桃形李专业合作社,加强科技培训,新添水果分级机,改进包装,聘请越剧《王羲之》中的扮演者刘志霞为代言人。组织实施万亩桃形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利用镇成人学校和农函大举办桃形李培训班28次,培训果农3086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608份。创建一批科普教室、活动室、黑板报、画廊。编印《桃形李无公害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和《桃形李无公害栽培技术》,分发到农民手中。加强了桃形李基地内道路、灌溉、排水以及水土保持和无公害栽培等基地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桃形李套种茶叶,增加农民收入,避免水土流失。“羲之牌”桃形李又获省优质农产品金奖。金庭镇万亩桃形李被评为国家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年有3000多户种植桃形李,面积800公顷,投产600公顷,产量80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60%,产值达到3200万元,比上年增加60%,创历史新高。
【开展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主题教育试点活动】开展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主题教育试点活动,深入推进“六进”农家活动。探索了“定单、定点、定向”三定农民培训模式,推出22项农民培训菜单,共举办各类培训69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3500人次,转移培训1550人次。
【华堂村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华堂村位于嵊州市区东23公里,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嫡传后裔王氏聚居地。老村占地8公顷,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风貌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有别具一格的井字街道、明清时期的台门建筑、典雅古朴的王氏宗祠,还有十庵十庙十祠堂旧址等,2006年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古村。
北漳镇
【概况】北漳镇位于嵊州市东部,上东江的上游,距市区21公里,面积89.1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区,6910户,18559人,有水田6654.37公顷,山林6549.6公顷,旱地117.6公顷。地区生产总值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工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农业产值达到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7元,比上年增长9.8%。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针对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北漳镇党委、政府实施交通建设年活动。2006年,修建25条公路,总长74公里,其中路基改造13.6公里,路面硬化60.38公里,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修建小柏至董坞岗的(县)乡公路,全长4.6公里,投入130万元。全镇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现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坚持以兴工强镇,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企业提档升级。2006年,以技改投入为切入点,投入技改资金320万元,完成石源企业生产线设备更新改造和瑞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线引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了市场竞争力。以个私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巩固扩建青山头、张婆坞个私集聚区,并对蔡家、东林个私集聚区进行规划,进一步为北漳镇扩大个私集聚区规模、规范管理、提升档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为北漳镇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大幅度提高】切实做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2006年,北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比前几年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83.9%。
【围绕特色着重抓好农业经济】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坚持建基地、树品牌、带经济的基本思路,打造绿色茶业,2006年底,全镇茶园面积367.27公顷,茶叶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795元。实施花木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引进外地客商成立浙江龙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开发基地300公顷,已种植160公顷,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年自营出口杨桐柃木10万美元,实现了镇自营出口零的突破。支持专业村、农业大户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200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婆坞村的桃子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升了特色农业农产品的档次。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土地流转,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北漳666.67公顷果木基地潜力,以张婆坞村李子贩销大户为龙头,联合周边村种植大户,成立茶果专业合作社,以农副产品贩销大户为龙头,成立大湖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网络和渠道,提高了农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做实农民培训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有计划、有重点、多形式开展农民实用知识技能培训。2006年,举办茶叶、水果、花木、高山蔬菜、畜牧等45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866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344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307人,务工农民岗位培训158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51人,第二、三产业转移252人,提高了农民的实用技能和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
下王镇
【概况】位于嵊州市东北部,距市区17公里,面积89.5平方公里,19个行政村,4990户、14254人,有耕地267.43公顷,其中水田602.93公顷,旱地164.5公顷,有山林7063.13公顷,农村经济总收入2856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7.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99元,工业总产值21809万元,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00万元。
【搞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 2006年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镇党委、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全镇建成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站房82座,添置垃圾筒83个,配置手拉式清理转运车16辆,并落实垃圾清运车,将全镇垃圾统一转运到市垃圾填埋场。全镇落实19名村级清卫员,完善卫生日常管理制度,出台环境卫生考核办法,强化汇报、督查制度,建立长效卫生收费机制。4月,全市垃圾集中处理试点现场会在下王镇郑家岙村召开。
【做好文化示范镇创建工作】 2006年1月,镇文化活动中心落成。中心投资20万元,面积2200多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1600多平方米,有图书室、阅览室、信息室、培训室、会议室、棋牌室、民乐室、书画室、文艺活动室、多功能厅、演出舞台等,室外有文化公园、灯光球场、健身长廊等,成为全镇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镇文化站以活动中心为依托,培育农村文化队伍,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积极开展省东海明珠工程和绍兴市文化示范镇创建工作,在年底顺利通过考核。
【康庄工程成果显著】 2006年,以康庄工程及县乡道改造为契机,投入近1000万元,先后完成清白线、下庵线以及康庄工程的硬化、油化工程,总路程达44.5公里,从而基本实现全镇通村道路的全面硬化、油化,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镇敬老院被评为省级示范敬老院】 2003年,作为全市试点,下王镇敬老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顺利开院。几年来,下王镇敬老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正常有序运行,200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敬老院。
【行政村撤并被认同】根据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相邻就便、布局合理的原则,全镇41个行政村调整为19个,基本形成了以下王、上店、小溪、泉岗、梅坑5个村为中心的大框架结构,推进中心村建设,带动周边村发展。至2006年,调整后的行政村已基本磨合完成,顺利进行了村两委会换届、党代表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等各项工作。
贵门乡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南,距市区28公里,面积62.05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3952户,10474人。地区生产总值6016万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4246万元,第二产业7334万元,第三产业10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
【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茶叶是贵门乡的主导产业,2006年产量1475000公斤,产值3750万元。为提高茶叶产值,增强农民收入,投资35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白宅墅名茶加工集聚区,提高名茶炒制水平,开拓了名茶全程清洁化的路子,保障名茶的清洁、卫生、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集聚区加工名茶2500公斤,代加工1000公斤,收青加工名茶3000公斤,名茶加工交易达到6500公斤,产值达到58.5万元,名茶平均达到每公斤22.5元,高出散户加工的20%,经济效益明显。嵊州市、绍兴市先后分别在白宅墅村召开名茶加工小区现场会。至年底,全乡共建成白宅墅、东山坪、上屠名茶加工小区,并投资30万元,新建贵门茶叶市场。
【建成千亩香榧基地】根据贵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投资20万元,在流岭、平头山、楼村等8个村种植香榧4万多株,建成71.2公顷香榧生产基地。
【推进民心工程建设】截至2006年底,康庄工程基本完成,累计投资2400多万元,全乡3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总里程79.43公里。为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投资61.5万元对贵门中心水厂和楼村、东坞、坞岩坑的自来水进行改造。
【创建成为绍兴市级示范乡(镇)】乡党委、政府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不放松。拨专款3万元新购图书6000余册,投资65万元新建乡中心学校风雨操场,弘扬传统文化,组建舞龙队。2006年被评为绍兴市级文化示范乡、绍兴市教育现代化乡镇、绍兴市科技示范乡、绍兴市生态乡。
【“双五千”以下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全乡主要经济来源靠茶叶生产为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有23个村被列为绍兴市“双五千”(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结对帮扶村。贵门乡党委、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从自身实际和特点出发,围绕全乡中心工作,制定活动方案,稳步推进“双五千”结对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到2006年底,各结对村共到位资金144.21万元,落实项目58个,已有10个村(达44%)提前实现“双五千”以上的目标,较好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里南乡
【概况】里南乡位于嵊州市南部,离市区23公里,面积84.4平方公里,45个行政村,5058户,13345人。地区生产总值7137万元,比2005年增长13%;工业总产值21356万元,比2005年增长62.5%;农业总产值5830万元,比2005年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比2005年增长18.7%。
【个私经济迅猛发展】 2006年全乡新增织机600台,总数达1900台,工业用电量达880万千瓦时,年产值近2亿元。建成中叶、汉溪、淡竹园、蒋家湾、岭下坑、下英山、和尚山、屏岫等村个私经济集聚小区。
【效益农业富有特色】全乡茶叶面积786.67公顷,茶叶总产值达3000万元,2006年认证绿色有机茶89.67公顷,无公害茶175.33公顷,拓展绿色基地112公顷,推广新品种84公顷。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带,至年底,全乡种植山核桃10万余株,面积达433.33多公顷,形成了山鸟岭千亩山核桃示范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乡2806.67公顷森林列为省级生态公益林,上庄村的红豆杉和何家坞村的天然阔叶林相继在2005年和2006年列为绍兴市自然保护小区,里西景山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和省级小康示范村;天顺农业公司的竹笋基地2006年评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多方筹措,共投资1000万元完成30公里奖山、汉溪乡道建设;投入650万元,提前2个月实现农村公路100%通村、100%硬化的“双百”目标;分别投资250万元、150万元完成泥家山水库和金钩子水库的改造工程;同时完成了20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断健全】 2006年,全乡有1031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7%,实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程,由乡政府牵头,卫生院组织实施免费为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体检人次达6497人,体检率为63%。
雅璜乡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部,离市区26公里,面积26.63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476户、3902人,地区生产总值40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26万元,第二产业1190万元,第三产业5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465.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44万元、工业收入423.2万元,其他收入389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0元。有耕地174.7公顷、药材种植面积52.8公顷、山林2572.5公顷、竹林767.5公顷、茶园483公顷、香榧262公顷。
【积极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年初,出台了《雅璜乡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推进茶叶的良种化、产业化、市场化,争创自有品牌,增加茶农收入。新改造老茶园70公顷,新发展名茶基地29公顷;为改变全乡名茶加工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小而分散的现状,利用后溪村的集体老茶厂,投资15万元,于10月建成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35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集聚区,首期入区加工户15户,入区名茶机20台、理条机18台。以此为示范,加大了名茶炒制技术培训,致力推广名茶炒制机械,全年新增电炒灶426台、名茶炒制机357台,累计产名茶58吨,创产值325万元,农户户均创收2200元。
【加强香榧培育管理】投资30万元,对位于下枝头舞村戴溪岭头的16.67公顷香榧基地榧苗进行全面的嫁接和补植管理,嫁接榧苗9500株,补植榧苗1050株,打通机耕路,新建护坎、蓄水池、沟渠等灌溉设施,年底成功创建为嵊州市级香榧示范基地。以基地为辐射,组建香榧嫁接专业队,对全乡的所有新发展香榧基地进行嫁接、补植、施肥等管理,确保了种植量和成活率。
【全面完成“双百”工程】累计投资720万元,于8月硬化长4.8公里的雅璜村至下枝头舞村公路;于11月硬化长4.4公里的雅璜至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的公路;在对通焦坑、上枝头舞、船坞3村机耕路进行拓宽改造的基础上,在年底前相继予以硬化,总长12.8公里,使全乡公路的通村率和硬化率均实现了100%。
【创建成为绍兴市级生态乡】根据生态立乡战略,完成生态乡创建规划;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先后建成生态公益林1467公顷;投资23.3万元,在雅璜村实施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试点工作,首期工程受益385人;出台卫生公约,健全了垃圾清运和长效保洁机制,对雅璜、戴溪等村以及沿江、沿路重点地段进行集中治理,整治河道,清理卫生死角;以雅璜等村为重点,建起水冲式公共厕所,建成了一批规范化垃圾站房。2006年底,雅璜村通过了绍兴市级卫生村验收,下枝头舞和沿山村被评为嵊州市级卫生村,而雅璜乡也成功创建为绍兴市级生态乡。
【雅璜村成为省级小康示范村】雅璜村在2005年成功创建为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投资110余万元,实施拆旧建新、路面硬化、环境洁化、村庄美化等工程,拆除旧房2300平方米,第二、三期小康民居样板房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上半村阳面主干道硬化;通村河道两岸都种上柳树等花木,做好绿化工程;落实保洁员队伍,抓好全村的日常卫生管理。年底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创建成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推进社会保障工程】继续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一年的农户参保率达90%以上。努力普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医疗保健和农民健康体检工作,2006年参保农民健康体检率达65%。通过结对联系,切实帮扶全乡25户临界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组织开展送爱心活动,帮助12户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王院乡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1公里,面积31.89平方公里,有2097户,5740人,19个行政村。地区生产总值4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6元。有239.53公顷耕地、山林2733.33公顷、竹笋、两用基地166.67公顷、茶叶323.73公顷、香榧产量2.6吨,种植药材170公顷,年产药材451吨,发展高山蔬菜8.67公顷。工业总产值4362万元。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入手,重点抓香榧、茶叶优质示范基地的培育和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的申报。全年新增加名茶机330台(全乡已达到500台),春茶一季名茶收入达250万元。完成王院畈、王院东畈、安阳培畈等66.67公顷土地整理项目,新增有效耕地12.67公顷。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开展发展家庭个私经济竞赛活动,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个私工业。2006年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王院村建成投入160万元的个私经济集聚区;完成市下达的技改投入和招商引资考核任务。
【旅游服务业快速拓展】乡政府与百丈飞瀑管委会一起,全力以赴,加快景区建设,投入30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游步道和景区广场、金钩旅游商品市场建设。以王院灵岩寺为重点的佛教文化区初步建成。依托景区带动了王院乡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鼓励农户积极发展旅游三产服务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乡建设扎实推进】以实事工程为切入点,推进村乡一体发展。积极实施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和康庄工程,全年完成12个村22公里康庄工程和9.5公里的乡道硬化,实现通村率和硬化率“双百”目标。完成泄头等3个村的饮用水标准化改造工程;后茶培等3个村硬化了村内道路,装接了路灯;清理王院江河道300米,新建王院江堤200米;投资15万元基本完成王院村的市农村自来水厂标准化示范村建设。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发展,重视教育事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强乡创建工作通过市考核验收;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普及有线电视,实现调频广播村村通,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并通过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考核验收;王院等4个村建成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扩大到8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被评为绍兴市、市信访“三无”乡镇。
【灵岩寺重新开光并举行灵岩赛社】灵岩寺座落于嵊州市王院乡王院村旁,是江南第一瀑布群————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的景点之一(佛教文化区)。据《嵊县志》记载,灵岩寺在“去县70里三十三都,寺在万山中,有策道者开山……唐乾符三年於古石门寺基建灵岩寺”。2005年5月由王院乡王院村筹资70余万元重建,寺后有双连岩,据传济癫和尚去新昌大佛寺前在此岩洞中七天七夜得道成仙,故称灵岩。主殿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木雕大佛,可称嵊西室内大佛像之最,已被批准为佛教开放场所。2006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重新开光,当地群众举行了以喜庆丰收为主要内容的灵岩赛社。
通源乡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部,离市区25公里,面积44.18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2122户,6006人。工业以竹编、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产品有茶叶、稻谷、豆麦、番薯、毛竹。特产是香榧,为市重点产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5883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608元,同比增长10%,乡财政收入29.68万元,同比增长53%,完成任务231%;农村经济总收入5697万元,农业总产值0.62亿元,工业产值1.13亿元,技改投入493万元。
【推进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做好涉及8村、133.33公顷香榧嫁接工作,共嫁接7万多株。建立吴家湾、乡茶厂香榧基地,成立了松明培香榧专业合作社。有计划地推进名茶园的改造和提升,逐步扩大名茶比例,全年新发展名茶13.33公顷。在荷岭、三王堂、茶培等村13.33公顷茶园实施榧茶套种试验,试验成功后在全乡推广,以改善山林面貌,提高亩产收入,实现高效生态。与绍兴市农业龙头企业————华发茶厂进行协商,在里大坑村新建茶叶基地100公顷,既有利于推进名茶园的发展,也为农户的茶叶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兴办实事工程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了教育强乡镇复评,实施教育扶贫,保证了贫困学生的入学率。精防工作全面普及,血防工作保持“三无”目标。在全市率先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任务,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全乡农民参保率达93%。制定平安乡镇创建计划,努力消除各类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预防、发现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落实健全信访制度,设计载体,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投资1570万元完成全乡10条长58.6公里的道路硬化任务,通村率、硬化率达到100%。
【个私企业蓬勃发展】 2006年全乡新发展个私企业25家,完成年度任务250%。其中岗下、茶坊两个村投资400多万元建成2个名茶加工集聚区,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入区企业20家。
【新增扁型茶炒制机1200台】为使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广茶叶机械的应用,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户了解新情况,掌握新技术,购买新的名茶机,逐步实现从手工炒制向机械炒制转变。据统计,全乡新增扁型茶炒制机1200台。
【打造绿色产品】为把通源打造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该乡正在申报省级无公害基地和国家级绿色产品。2006年,荷岭、白雁坑经济合作社的珠茶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称号,通源华君茶厂的无公害基地和国家级无公害产品正在申报之中。
竹溪乡
【概况】位于嵊州市西北部,离市区29公里,面积28.84平方公里,9个行政村,1432户、4242人。地区生产总值4714万元,比上年增长8.25%。工业总产值15680万元,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比上年增长11%。竹溪工业以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生态保健型的个私企业为主,现有1家精制茶厂和名茶加工集聚区、2家水泵厂、3个丝织集聚区、4家竹藤制品厂。其中竹藤产业合作社有骨干企业4家,从业人员915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35%、总产值的50%,年消耗毛竹750万公斤。
【建成硖石村名茶加工集聚区】投资150万元建成硖石村名茶集聚区和名茶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增设扁形名茶炒制机35台,更新珠茶机设备投入24.5万元,供电设备等扩容投资23.5万元。
【完善国防教育活动中心设施】通过内连外引、包装推介,吸引外来投资主体,整体提升省级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拓展力,2006年投资118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功能,共接待1500余人次前往参观学习。
【完成绍兴市森林公园建设前期工作】树立发挥生态优势,建立竹类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和开发竹溪生态园,2006年被绍兴市林业局命名为优秀森林休闲观光园。投资150万元启动建设竹海观音景区第一期工程,成立嵊州市竹海观音风景旅游有限公司。
【积极实施民心工程】投资17.5万元实施董湾村、郑坞坑村、栈尖坞村和硖石村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解困人口223人,改善人口990人,为全乡实施100%农民饮用水工程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实施康庄工程,投资210万元完成董湾、上周和半程村6.7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投资51万元完成2.26公里竹溪高高坞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至7月底,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达100%的双百目标。
【建立生活垃圾处理长效保洁管理机制】投资15万元,新建垃圾站房40座;投资1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每年投入12万元建立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各村落实专职保洁员1至2人,其中竹溪中心村4人,乡专门落实垃圾清理工1人,垃圾运输车1辆,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较好保持了小舜江上游水源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