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嵊州市委文件
中共嵊州市委
关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嵊市委[2004] 7号
(2004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一届
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嵊州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应对国内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新世纪新阶段嵊州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有较好基础,但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已先后越过了温饱、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尤其是我市具有相对领先的体制环境、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富有特色的产业优势、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我市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差距。特别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存在,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市和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经济国际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广,充分就业和保护弱势群体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不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3.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富民为根本,内抓统筹,外抓接轨,整合提升,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特色建市、实干兴市战略,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嵊州建设成为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
4.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围绕中心,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突出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大势,强化发展合力,确保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起色,努力争取隔几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善于把上级指示精神与嵊州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敢于突破陈规,勇于超越自我,积极推进思维、胆略和举措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
————统筹接轨,整合提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内抓统筹、外抓接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努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鼓励支持群众的探索创造,充分发挥全市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使全市人民在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00美元,基本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到2007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翻一番多,达到220亿元以上,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省中等偏上水平;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外贸依存度达到38%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市现代化形象开始凸现。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进一步凸现。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城乡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分别达到40平方米和55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户均一套房”的住宅水平;社会消费全面升级,恩格尔系数低于35%,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到2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30台/百户,轿车进入更多的居民家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数达到104.5公里以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人以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社会享受社会养老保险面达到25%以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控制在65件以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基本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63.5%和37%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全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6.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坚持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来抓,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城乡一体化格局,重点抓好中心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强嵊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嵊州城乡一体化水平。
科学制订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必须始终坚持规划在先,以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将全市1784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来规划,实行规划一张图。要完善市域功能布局,明确中心城区、产业区、生态区和居住区等片区规划。根据区位条件、产业优势的差异,重点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谋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发展框架。“一个中心”,即规划80平方公里的市域中心城区。“三大板块”,即以长乐江为轴线、剡北畈为核心,包括长乐、石璜、崇仁以及甘霖部分区域在内的西部平原区块;以嵊张线为轴线,黄泽、金庭为主体的东部平原区块;以上三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北部三界区块。“一条绿色走廊”,即以建设生态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重要任务的山区绿色屏障区块。由此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市域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框架,并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合理布局人居、生产及其相配套的功能区项目,为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努力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一是拉大框架。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结合山水环境和景观特点,着力构建“一带四组团”的发展框架。“一带”就是以剡溪为纽带,“四组团”就是老城组团、城南组团、城北组团、城西组团。对这四个组团,要进行理念设计和详细规划,形成功能明确、配合有序、协调推进的新格局。力争到2007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0%;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0%。二是基础先行。通过“百亿基础设施投入”计划,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拉开路网、管网、电网、气网,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三要体现特色。树立城市精品意识,按照“显山露水、引山入景、人文交融”的要求,充分挖掘景观要素单位,理清景观脉络,塑造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风貌。在发展方法上,实施“东扩南进、西延北接”,把重点放在城南新区建设和城东(浦口)产业集聚上。从2004年开始,花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城南新区。四要强化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着眼开放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功能,强化依法管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全力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以规划为龙头,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致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要按照区域化规划、园区化集聚、综合化提升的要求加快建设。在城郊,要加大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力度,整合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中心镇建设,要明确产业区、商业区、行政区三个功能区块。村一级建设,要按照“整合中心村、控制一般村、撤并自然村和迁移高山村”的思路,优化村庄布局,明确生活区、休闲区、农产区,出台扶持政策,建好文化科技、村民休闲、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等四大中心,配好电力、电信、有线电视以及自来水、污水等管线;实施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服务强化等“八化”环境建设;实施城乡资源共享工程,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功能向农村覆盖,把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重点是要抓好“康庄工程”建设,打通沿山大通道,完成中心镇景观大道,实现路面硬化、村村通公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
通过构建统筹协调、富有潜在拉动力的城镇化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支撑、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开放式、组群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7.着力打造发展大平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按照生产园区化、产业高新化、布局功能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效率建园、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技术推动,整合提升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坚持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相同步,园区风貌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城市功能与农村发展相对接。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阵地来抓。以经济开发区(浦口)为建设重点,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进一步理顺体制,强化规范运作,加强内部管理,走特色差异发展之路,严把以企业投资密度,技术密度为主要指标的准入关,提高开发质量,提升发展水平。要加快建设,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企业入园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快入园企业建设,促使开发区早出形象、早出效益。尽快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8.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始终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高新产业并举、充分利用外资与大力吸引民资互动、促进块状经济升级与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同步,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一要抓基地,打造“一大中心、四大基地、六大主产区”。“一大中心”,即国际领带服饰制造中心;“四大基地”,即全国电机制造基地、小家电制造基地、电声配件制造基地和珠茶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六大主产区”,即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针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和新型建材六大国内重要主产区。二要抓提升,以百亿技改投入为抓手,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先进设备引进、科技研发为重点,通过吸引外资、市内外融资、企业上市等途径,扩大投入总量,提高投入层次,努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三要抓规模,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扶新扶大,壮大产业规模,力争五年内在每一大特色块状产业中形成一批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新型工业化龙头企业、销售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销售超1亿元的朝阳苗子企业,争取有1~2家企业上市。四要抓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特别是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组建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制订专项政策和制度,形成相互竞争的激励机制,培养嵊州新一代企业精英。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实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以人才保障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重视建设“数字嵊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推进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社区和家庭信息化。
9.努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以对外开放统揽经济工作,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加快融入国际经济。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实行上下联动、贸资互动、内外并举、各业并进。继续把工业招商作为首要内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以及旅游、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重视引资带引“智”,努力扩大招商领域。充分发挥园区、大企业和产业链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带动作用,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龙头型大项目,争取实到外资年年有突破。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大经贸、大市场”方针,进一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努力实现外贸出口新突破。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外贸经营业务,壮大外贸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出口加工区,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发对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建立海外基地,拓宽发展空间,促进跨国经营。
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要根据区域差异和发展优势,主动参与区域竞争和合作,重点是要牢固确立接轨上海就是接轨世界的理念,“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积极推进空间接轨、市场接轨、产业接轨和要素接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融合;要把上海作为嵊州走向国际的舞台,发挥我市在资源、产业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上海、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多边合作关系。
着力营造开放型经济的优良环境。要增强国际意识,遵循国际惯例,推进生活方式、社会服务国际化,推广普通话和英语会话,提高市民素质,营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要加强投资服务,规范操作程序,提供诚信舒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外来人口、外来投资者以及高层次人才生活区,构建适合投资者工作、生活和娱乐的良好设施网络,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使嵊州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10.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施良种工程、品牌工程、绿色工程,以茶叶、花卉、香榧、竹笋等为重点,努力培育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和特色基地。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开发、加工增值、规模拓展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加大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外拓市场、外向创汇力度,促进农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着力促进个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是根本,必须加快发展百姓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胆、放活个私经济发展,放大、放强、放优个体私营工业。要积极搭建发展平台,着力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个私集聚区,使之成为培育大企业的孵化器,集约用地的示范区,体制创新、资本增值的试验田,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的权利。改革村级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村制宜,积极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行政村通过投资经营物业和开发自然资源等途径,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
推进山区的开发建设。创新山区开发建设思路,统筹山区与平原的协调发展。加强山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山区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无污染家庭工业和旅游、休闲、商贸等服务业。鼓励山区农民增加劳务输出,实现易地致富。大力扶持移民下山,鼓励山区人口向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山区的发展环境。
1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增长点来抓,以加快城市化和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为契机,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产品精品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要求,围绕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充分挖掘越乡地方特色文化,整合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和地方传统工艺资源,发挥名人、名景、名点等资源优势,全面展示越乡人文风采。规划启动城西文化教育区,建成马寅初教育城、中国民间工艺城、中国越剧城。完成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搞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制订政策,出台措施,加快王羲之旧居、崇仁古镇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大旅游宣传促销,优化发展旅游环境,大力发展观光游、休闲游、商务游、生态游等特色旅游,努力把嵊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加快规划发展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商贸业,大力发展连销经营,培育和引进商贸龙头企业,建好商业特色街区,打造商贸中心。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提升传统专业市场功能,推进专业市场国际化,进一步保持和强化专业市场群的竞争优势。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继续发展提高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培育和规范发展审计、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12.不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相配套、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相结合,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各项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保持相对领先的体制和机制优势。
不断推进企业机制创新。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合理化、利益格局分散化为要求,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参股和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投融资体制;要推进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深化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化、产业化进程。
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制度性矛盾,改革城乡征地、就业和户籍等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在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别,使全市居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健全“四中心”功能,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专业市场的整顿、调整和提高,实现业态的全面提升。大力发展金融、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建设“信用嵊州”,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1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保障与乡村保障相对接、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形成以就业保障为根本、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发展跨区域劳务协作和境外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系。积极实施“4050”工程,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继续做好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就业问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努力实现城乡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范围,努力实现企业职工全覆盖。加快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区域社会保险体系。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和优抚福利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镇实施”的要求,积极探索“老有所养、幼有所扶、残有所助、灾有所救”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优抚安置保障制度,扶持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以住房、教育和就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机制,全面实现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14.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嵊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按照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要求,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发挥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嵊州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开发建设生态体系。创造绿色人居环境,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为抓手,按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示范区的定位,保护好占全市总面积2/3的山区绿色屏障,努力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营建秀美的山川大地,一流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低缓山体进行布绿造景、改造美化;积极建设“百里沿江绿化带”和“百里沿路绿化带”,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绿色新嵊州。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运用规划手段,有序开发和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防止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确保自然生态良性循环;要重点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水、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充分凸现富有嵊州特色的生态神韵;要把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加快环境卫生、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建立绿色决策机制,发展企业生态文化。推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改善人居环境。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
15.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市。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要把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科技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把嵊州建成科技、教育强市,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加大以资引“智”力度,切实提高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继续以技改项目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教育优势资源,规划建设马寅初教育城,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筑现代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构建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和资本经营人才,放手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构筑嵊州新世纪人才新高地。
16.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争取把嵊州建设成为国家级文明城市。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嵊州精神”。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广泛深入开展礼仪嵊州、信用嵊州、平安嵊州、生态嵊州、知识嵊州、活力嵊州等新理念、新风尚的宣传教育,努力塑造新世纪嵊州人的新形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为目标,加强现代文化设施建设,强化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办好节会文化,打响文化品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着力提升嵊州文化品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扶持群众文化,活跃基层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争创特色文化,基本建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格局,努力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全市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现代化进程。
17.努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依法治市,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的良好环境。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居务公开,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执法的良好氛围。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规范行政行为。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律监督,注重监督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强化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平安嵊州”。加强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依法打击和防止各种渗透破坏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提高执政能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突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重点,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职责。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围绕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紧密联系实际,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及时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共嵊州市委
2004年2月19日
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
嵊市委[2004] 14号
各乡镇、街道,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规范机关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根据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的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市级机关各部门、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落实“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的有效保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利于转变机关职能,规范机关行为,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机关全面建设。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的总体部署,以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执政为民、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以突出思想教育、加强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奖惩为抓手,整合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规范机关管理行为,改善机关运作方式,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市级机关和广大机关干部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落实“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这条主线,用贯彻落实的实效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检验效能建设的成效;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抓住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以点的突破带动和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坚持公平公开、严格考评,建立考评制度,健全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重视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浓厚氛围;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不断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上新水平。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机关思想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精神。大力开展宗旨观、政绩观教育,引导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正确的政绩观与正确的权力观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不断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开展改革观、发展观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大力开展民主观、法制观教育,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群众参与,牢固树立行政必须依法、用权必须监督的理念,加强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使诚实守信、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成为机关干部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努力做到诚信理政。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努力消除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政令不畅等问题,进一步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开展评选全市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素质。
2.切实转变机关职能,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机关职能和作风,要着力解决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依然存在的“事难办”的问题,切实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公仆意识,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增强大局意识,对市委、市府交办的事项,速决速行,雷厉风行,防止中阻梗,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简会议文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按照“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要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真正把机关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搞好服务上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过于集中和减瘦留肥、明减暗不减等问题,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削减审批项目,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项目审批、办证审照、批钱批物以及执法处罚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并在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办事时效等方面作出承诺,不断增加透明度。
3.健全提高效能建设的制度,加强机关管理,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制度建设。按照“创新改革、转变职能、从严管理”的要求,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推行和完善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度建设要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注重系统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克服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严防各种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规范从政行为,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确保职能到位,进一步规范机关干部的行为。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学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试用期制、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等制度。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向我看齐”活动。
4.强化机关干部的绩效考核,实施效能监察,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考核奖惩。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效能告诫、诫勉教育、责任追究等实施办法,严把考核关。把绩效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机关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组织民主评议机关效能活动。建立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效能建设巡视督察组,出台《机关效能建设考核评议办法》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市级机关各部门、有关事业单位进行民主评议、社会考评和明查暗访。
实施“四条禁令”。一是严禁有令不行,着重解决对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力或消极抵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如在处理违章建房、安全生产、制止群体性上访中,不力不及时和敷衍失职的问题;二是严禁办事拖拉,着重解决政务不公开,搞暗箱操作,违反服务承诺,不能限时办结,效率低下等问题,如在招商引资中,因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原因,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三是严禁态度刁蛮,着重解决对群众态度冷漠,麻木不仁,对群众要办的事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四是严禁吃拿卡要,着重解决办事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巧立名目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强化机关效能监察。建立市机关效能监察中心,落实编制和人员,出台《机关效能监察若干规定》,设立举报投诉电话,负责受理对各部门、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影响行政效能问题的举报、控告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在效能监察中实行“三个一律”,即对群众的投诉一律受理;对违反禁令的一律查处;对效能建设差且造成重大影响的部门一律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以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效能建设的督促和检查。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2月~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作出具体部署,出台相关措施。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层层传达贯彻,及时制定实施细则,做好动员部署,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2.组织实施(3月~10月)。各单位要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条禁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根据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制订切实管用的整改措施,立说立行,边整边改,特别是要抓住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大决心进行整改。同时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机关效能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抓人促事,把效能建设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考评总结(10月~12月)。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机关效能监察中心,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的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年终,将根据各单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总结和自评成绩,巡视督察组对各部门、有关单位开展民主评议、社会考评和明查暗访的情况,机关效能监察中心的监督检查情况,确定各部门、有关单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综合考评成绩,并予以公布。
五、几点要求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建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日常工作。各部门、有关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机关效能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部门、有关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要充分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该项活动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
2.明确责职,分工协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要切实抓好各自分管系统的效能建设。市委办和市府办主要负责制度的出台,有关会议的组织和活动落实情况的督查等工作;市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效能监察的制度建设,效能监察中心的设立、运行和相应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机关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宣传和思想建设等工作;市直机关党工委主要负责“学习型机关”和“服务型机关”的组织评比等工作;市人事局主要负责国家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等工作;考核评议工作由市委办、市府办、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市人事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各机关要严格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落实责任,切实把本部门、本单位的效能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3.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机关效能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广开言路,开门纳谏,采用民主评议、听证、质询等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机关效能建设,并要把各部门、有关单位实施效能建设的评议权交给群众、交给服务对象,以强化群众监督。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效能建设的先进经验,又要对反面典型大胆进行曝光,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
4.强化检查,严肃纪律。为保证机关效能建设的顺利开展,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工作贯穿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组织不力,敷衍塞责,流于形式,不认真自查自纠或整改不到位的,将严格追究有关部门、单位领导的责任。
乡镇、街道机关参照本意见执行。
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
2004年3月15日
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急难险重工作处置的实施意见
嵊市委[2004] 30号
根据市委(2004)29号《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市委、市政府快速、准确、全面了解和有效处置在本市区域内发生的经济社会紧急情况,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全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民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快速处置各类急难险重事件,建立、健全急、难、险、重事件的报告、预警、处置机制,规范处置程序,明确责任分工,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和损失,努力做到促一方经济发展,保一方平安。
二、急难险重工作范围
(一)事件类
1. 影响人民生活的主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如价格剧变、公众抢购事件。
2. 金融事件。如抢劫金融机构的营业所、金库及运钞车辆事件;涉及金额较大的证券违规操作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非法集资事件;银行挤兑和信用社、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兑付风险事件。
3. 突发性公共事件。如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病例,非典型肺炎病例,霍乱暴发、流行和乙类传染病肺炭疽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重大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中毒事件;重大性职业中毒;重大化学毒物污染。
4. 动植物疫情。
5. 重大恶性群体性事件。如冲击、围攻乡镇(街道)党政机关或其他要害部门,打、砸、抢、烧乡镇、街道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械斗;造成省道、县道、乡道交通中断或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堵塞的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活动中的严重伤亡事件。
6. 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如损坏公共场所公共财物,威胁、侮辱、殴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件;参与人数较多或虽然人数较少但影响较大的集会、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市、罢课、罢教、罢驶、抗税、静坐事件。
7. 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如直接组织人员到绍兴市级以上上访事件。
8. 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如进行各类非法结党、结社、宗教集会活动;敌对分子、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非法宗教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骚乱事件。
9. 其他重大事件。
(二)事故类
1. 安全生产事故。如境内发生的空难、水上事故;重大交通事故、伤亡事故;采石矿重大塌方事故。
2. 森林火灾事故。如火场跨越乡镇行政区域界限受灾面积较大的森林火灾;发生伤亡或居民受灾户数较多的火灾、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场所的火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发生的火灾。
3. 电力危机事故。如除电网超供电能力的限电外,因外力或人力造成电力设施损坏而造成全市供电出现大面积瘫痪事故。
4. 大面积通讯中断或瘫痪事故。
5. 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如大型建筑物倒塌事故;城市道路和桥梁塌陷事故。
6. 环境污染事故。如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发生严重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在生产、经营、运输、贮存过程中发生泄漏、扩散、造成重大危害和污染的事故。
7. 其他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
(三)自然灾害类
1. 洪涝灾害。如重要防洪堤、水库溃决及可能造成堤坝溃决的重大险情;洪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2. 地质灾害。如市内发生地震预兆、震情危及邻近地区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
3. 其他自然灾害。
(四)工作类
1. 突击性工作。国家、省、绍兴市有关政策规定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全局性工作;由于国家、省、绍兴市政策调整,或宏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而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级党委、政府因实际工作需要急需处置的临时性工作;市委、市政府确定近阶段必须完成的工作。
2. 重点性工作:国家级、省级、绍兴市级确定在嵊州建设或需要嵊州完成的工作;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及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重点性工作;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或事关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工作。
3. 急难性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党的威望、政府形象的复杂性工作;情况错综复杂、变化激剧的紧急性工作;为避免国家、集体财产、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威胁,需要局部利益作出损失或牺牲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财力才能逐步解决的工作。
4. 隐患性工作:虽未产生危害,但根据事件发生趋势和迹象显示有可能产生危害的倾向性、苗头性现象。
三、处置程序
(一)处置原则:
1. 预防为主,积极防范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各类事故隐患,要高度重视,积极防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急、难、重工作制订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除预案规定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
2. 统一协调,全力配合的原则。处置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临时处置机构的领导和指挥下,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密切配合、快速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3. 正确应对,重急轻缓的原则。以最优的方案、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动荡,切实维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
4. 科学处置,讲究策略的原则。根据工作性质和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别情况,区分性质,在依法办事、把握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处置策略,讲究处置效率,努力做到统筹考虑,妥善处置。对在事件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
5.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紧紧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急难险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处置工作原则上由事件发生地党委、政府负责,事件重大的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处置。
市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制订具体的工作预案。
(二)处置步骤
1. 组织实施处置工作。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处置,并按照急难险重工作对应的工作预案(方案)启动工作程序,以最快的速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2. 尽快报告有关情况。出现急难险重事件,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办、市府办、市分管领导及市主要领导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及时沟通。事件发生后2小时以内必须有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态、原因、结果,以及谁在处理,有没有能力处理,采取了哪些处置措施,事件进展情况等。对一时难以完全搞清楚的紧急情况,可先通过电话报告初步情况,然后以边处理边报告的办法不断地进行补充,并明确处置工作情况联系人,确保高效运转。对市委、市政府及临时处置机构作出的决策、指令,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立即执行,并反馈情况。
3. 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负责处置急难险重工作的单位要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限期报结。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单位要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三)处置机制
1. 预警机制。各乡镇(街道)、市级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和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急、难、重工作建立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如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粮食安全、防汛防洪防地质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由牵头部门提出方案,市政府审核批准并发文公布,并做到每个预案(方案)有人抓、有钱抓、有章可抓,以防不测。市委办、市府办信息科,各乡镇(街道)党政办公室,市长专线办公室,公安、卫生、工商、质监、科技和新闻单位、电信管理部门,社区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有关科研机构,有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目击证人及事件当事人发现的险情以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潜在隐患,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报告。有关部门、单位接到危险信号后,在分析甄别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核实情况,如属处置职责范围内的,应立即组织力量实施处置;如属职责范围外的,按规定逐级上报,并注意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迟报、漏报、谎报。
2. 决策机制。接到预警信号后,市级有关职能部门、信息分析人员、危机处理专家、相关领域的技术顾问、法律专家、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人员要根据各自专业特长,仔细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情况,及时向领导建言献策,参与制定预防及处置方案,积极发挥参谋作用。对主管职能部门暂不明确的,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市领导指示确定牵头负责部门,成立临时工作小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3. 督查机制。对急难险重工作建立“工作令”制度。工作令分别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签发。签发工作令分特级、A级和B级。特级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签发,A级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签发,B级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签发,如遇情况紧急,可直接采用电话下达,事后补办,市委办或市府办应协调把握签发“工作令”的级别。工作令应载明事由、完成要求、结果评述和评级,工作令发出后应报“两办”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办或市府办要根据要求按时督查验收,并经签发领导签字后报结,作为考评和奖惩的依据。
四、责任追究
市委市政府对处置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情节轻重和危害后果,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 在紧急情况发生后玩忽职守,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紧急情况以及不及时续报进展情况,延误处置或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
2. 对发生的紧急情况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或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
3. 对市委、市政府“工作令”所涉任务,不完成或完成不及时,或没有达到相应工作要求;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
4. 在处置紧急情况工作中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或在紧要关头临阵脱逃的;
5. 挪用、克扣、贪污或集体私分抢险救灾钱款和物资的;
6. 阻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7. 对因信息沟通不及时和组织协调不够等原因,导致紧急情况对外报道不利而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8. 其他危害抢险救灾工作的。
对本辖区范围内发生的紧急情况处置不当,需追究领导责任的,实行无过错责任追究制。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情节轻重和危害后果,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和领导予以行政、纪律处分:
1. 对急难险重工作令完成不及时,不正确的;
2. 无正常理由没有及时完成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任务的;
3. 无正常理由不及时反馈办理结果的;
4. 虽未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但对市委、市政府“工作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所涉任务不完成或完成不及时,或没有达到相应工作要求的。
附:嵊州市急难险重工作令
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
2004年5月24日
市人大常委会文件
嵊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建立任命干部年度书面述职报告
制度的决定
(2004年9月28日 嵊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按照嵊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的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任命干部年度书面述职报告的制度,本制度授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织实施。
一、述职目的:通过开展对常委会任命干部的书面述职,进一步增强任命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公仆意识和廉政意识,督促任命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水平。
二、述职对象: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市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和任命的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三、述职内容:当年度履行法定职责情况,重点是本人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中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不足;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情况;贯彻落实市人代会决议、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情况,以及市人大常委会批办信访和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的办理情况;廉政建设情况。
四、述职要求:书面述职报告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一般与重点、成绩与不足的关系。要围绕述职内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重点写个人所起的作用和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书面述职报告一般在3000字左右,每年的12月底前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五、审查程序:办公室将收集的书面述职报告分送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和有关工作机构。各工作机构对所联系的部门负责人的书面述职报告进行初审,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通知本人,予以重写。并视情开展必要的调查了解,提出初审意见后,提交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
六、意见反馈: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形成审查意见,并视情反馈给述职对象。
七、意见报送:年度书面述职工作结束后,常委会主任会议形成综合性审查意见向市委报告。
嵊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嵊州”
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的通知
嵊政〔2004〕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数字嵊州”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O四年一月六日
“数字嵊州”建设规划纲要
(2003~2007)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战略设想。“数字地球”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数据传输网络为支撑,通过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信息在地理空间上的结合,构筑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数字地球”用以描述、重视和虚拟整个地球或地球上任何部分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从而为人类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和研究地球及其人类社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因此,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建立“数字地球”的最关键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中共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嵊州市作为浙江省信息化试点(县)市,要全面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建设“数字嵊州”。现按照“数字浙江”的总体部署,结合嵊州实际,制订“数字嵊州”建设规划,指导今后五年全市的信息化建设。
“数字嵊州”狭义上是“数字地球”技术和“数字城市”概念在嵊州的纵向延伸与扩展,它将以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网络为基础,对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组织和有效管理,并广泛应用于嵊州市的规划建设、评估监控、城市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城市信息体系。
“数字嵊州”广义上是指嵊州信息化,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利用全市信息技术和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成以数字化为根本特征的政务、行业、社会、经济等领域运营、管理与服务的信息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基础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数字嵊州”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
信息化基础设施先进适用。计算机在嵊州市日益普及,全市约有5%的家庭拥有计算机,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骨干企业都配备了计算机。200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达203650部,普及率为每百人49.86部,其中市话93842部,普及率为每百人81.41部,移动电话达16.3万部,数据通讯3441户,互联网23728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电信、广电光纤宽带骨干网络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对宽带数据通讯的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政府信息化初见成效。政府信息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各类数据库相继启用。覆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直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全市统一的党政机关内部、外部网络已经开通运行,走在绍兴市乃至全省前例;嵊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嵊州农业在线、嵊州科技网、嵊州之窗等网站面向社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内容,其中,嵊州农业在线应用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教育城域网、公安综合信息网、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网、社保网、国土资源信息网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已基本实现远程教育、道路监控、计生信息远程联网、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化、网上纳税等功能,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
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电机、领带、厨具、机械、服装、建材等主要行业实施了制造环节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商务过程中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部分企业在管理、生产控制信息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不少重点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筹建企业信息化系统;CAD、CAM技术在全市骨干机电、领带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入国家级、省级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各1家,绍兴市级3家;金融系统的内部核算及对外服务已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资金汇划清算、储蓄通存通兑已实现全国或全省联网;上网企业已达一千多家,一百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信息技术服务业迅速崛起。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快速增长,在技术服务、培训、软件和电子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和互联网信息服务(ICP)发展较快,电脑公司和网络公司已达30多家,其中已有数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服务性专业网站,如《中国领带在线》、《嵊州农业网》、《嵊州信息港》等网站已初具规模。
虽然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与“数字嵊州”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建设“数字嵊州”的认识不足。信息化和科学管理知识普及不够,观念滞后,对信息技术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革缺乏了解,工作不够重视,行动不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互联网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统一领导,系统条块分割,纵强横弱、信息封锁,造成信息的重复采集,网络的重复建设,设备的重复购置,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难以提高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度低,信息和网络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信息化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有效的政策扶持,信息化知识不够普及,技术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氛围尚未形成;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绝大部分单位甚至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的信息化人才都以初级技术人才为主,较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寥寥无几,公务员队伍中没有达到会打字、会上网、会发电子邮件的“三会”要求的公务员还不少。
二、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数字浙江”的总体部署,从嵊州实际出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推动市场化、加快国际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通过全面的信息化教育和人才集聚,加快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实现嵊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07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嵊州”,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全国县级城市的先进水平。
高速宽带骨干网覆盖全市各乡镇,做到村村通宽带,家家可上网;推广宽带无线接入网,建立覆盖全市的宽带多媒体网;传统媒体的信息可通过网络传播。
建成市政府门户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建设重要业务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党政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共享。
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和领带、机电产品的网上交易市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信息化,实现部分企业的商品网上交易;主流产业初步形成自己的物流体系,并融入全国或国际的物流系统。
以机电、领带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骨干企业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在这些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应用在产品设计、生产等环节。
建设信息化示范园区,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园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园区内企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发展电子商务。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网的服务范围遍及所有乡村,农业网的内容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立三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水库河流的水雨情信息、气象信息、三防人力和物资信息等资源的动态共享。
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的城市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环保、国土、公安、交通等部门全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建成联接全市各中小学的教育网,实现远程教育;建成动态服务的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网络服务系统;建成3个智能化示范小区。
信息产业有较大发展,形成本地的信息化龙头企业,信息电子类产品和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形成一支能基本适应嵊州市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信息化工作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技术、分工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立足应用,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应用,以应用促建设,重点抓好影响面大、示范效果好的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硬件、软件、服务、人才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社会共同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合力。
先进适用,务求实效
信息化工作要强调先进性、实用性和效益性高度统一。要在技术方案上强调方法、结构和思想的先进性,在系统应用中强调实用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花架子”和“一步到位”。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和组织协调能力,尽量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恶性竞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
1.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结合国家“金”字工程和重点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为全市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建立起一整套信息资源库的采集、维护、应用、服务的支撑体系,为政府工作和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动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行业的优势和积极性,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和开发地理空间基础信息资源库,为全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建设“数字嵊州”打下良好基础。
2.信息传输网络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各大网络通讯企业在本市内的互联互通;做好全市基础网络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完善城域骨干网,建设宽带延伸网,发展宽带接入网,推广无线宽带接入网,建立覆盖全市的宽带多媒体网。
(二)政府信息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优先建设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稳步推进重点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办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建设。在因特网上建设统一的、面向公众的嵊州市政府网站,实现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办事指南的在线查询,逐步实现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社会管理事务网上办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理顺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合理布局,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公文和信息处理与流转的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市到乡镇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网办公,提高党政机关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3.办公信息资源库建设。除完成国家统一部署的“金”字工程建设任务外,整合开发政府公众服务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统一数据模型,包括政府各部门间可公开信息的办公信息资源库,建立一套信息资源库的更新、管理、维护、使用的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三)传统工业信息化
1.企业管理信息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工作,通过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系统的开发应用,改革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根据嵊州产业特点,加强企业间的纵向联合,培养本地骨干企业成为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切实提高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速度,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企业生产、设计和装备信息化。机电和领带是我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要大力推广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等技术,实现生产、设计和装备的信息化和集成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建设网上虚拟设计中心,充分利用外地甚至国际的技术人才,实现产品设计、开发的网络化,解决嵊州市经济发展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难题。
3.产品信息化和信息产品。加速信息技术向我市传统的机械、电子、家电、领带、建材等工业领域渗透,将信息技术嵌入传统工业的设备和产品中,如各种数码织机、数控机床、各种数字化生产设备、智能化家电等,通过信息化改造,使设备和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增强传统产品功能,提升传统产品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
同时,将信息技术与以机电、领带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结合,拓展衍生新的产业门类,如各类机电一体化产品、信息服务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业等,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四)工业区信息化
工业区信息化建设要以改善工业区环境,提高工业区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坚持“应用主导、突出重点、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嵊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整体规划,分类指导,讲究实效,突出重点,立足应用,着力抓好“五大平台”建设。
1.工业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工业区综合门户网站的建设,实现与工业区内各企业网站和国内外知名网站的链接。通过该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工业区各类政策法规、新闻动态、招商引资、中介服务、人才招聘、技术培训、市场动态、技术合作等公众服务信息,使之成为展示工业区形象的总窗口、工业区内外信息交互的总平台。
2.工业区宽带网络平台建设。建成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工业区宽带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接入网,推进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实现千兆到工业区、百兆到区块、十兆到企业,为各种应用服务平台提供网络支持。
3.工业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业区电子政务是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在工业区的延伸,整合工业区工商、税务、金融、统计、环保、质监等部门的业务,为工业区企业和区内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4.工业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设覆盖整个工业区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区内外企业供需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广告宣传、供需信息、咨询洽谈、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帮助工业区企业开拓市场,接轨国际,提高生产率。
5.工业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工业区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工业区技术创新体系,扩大、延伸网上技术市场,通过工业区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技术信息桥梁,解决工业区内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问题,增强工业区综合技术创新能力。
(五)农业信息化
1.农业信息服务网。在气象、农业、林业、国土资源、水电、农业市场等各农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嵊州农业在线,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语音信箱、农业专家系统等。将信息网延伸到广大农户,为农民致富和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支持。
2.农业装备、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推动规模经营的农村和农业大户,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改造,从大棚种植中的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自动喷灌、远程电视监控、各种信息的网上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入手,不断深化、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质、平均日照数、总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农业相关要素的综合查询,鼓励条件成熟的农业大户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施精准农业。
3.水利信息化。联合上下游水利部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的流域监控系统、水利决策支持系统、防洪减灾信息系统、紧急事物管理系统、洪灾与干旱预测系统等,对防汛防旱、灌区管理、小水电和水资源实时监控调配等实行动态管理。
(六)市场信息化
1.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国际贸易为突破口,建设机电和领带行业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资信信息库,推进电子认证技术和网上支付系统的应用,逐步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网上信息体系。推动企业开展B2B电子商务,促进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发展。
2.探索建立物流配送系统。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之一,要在领带、电机、厨具等行业试点,以行业供应链为纽带,充分发挥各类企业中的运输能力,逐步形成以本市企业牵头且具有产业特色的地方性物流配送系统,并融入国内、国际的物流系统之中。
(七)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建立统一的具有嵊州经济文化特色,包含商务、教育、娱乐、服务等与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网上服务项目的门户网站;积极推进城市智能化小区建设,推动社区、家庭信息化;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建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灾害预警、交通管理、人口管理、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障、安全保卫、社区服务、娱乐服务等城市信息化基础信息资源网络和服务网络,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发展信息产业
1.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以扬声器振动系统、节能灯、高能电池等元器件为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现有产品的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成套系列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新的跃进。
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品种,以适应市场新需求。并逐步向片式化、复合化、模块化、多功能、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 电子产品及部件。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重点推动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开发一批有特色、有推广价值的电子信息产品或机电产品的电子配件。重点支持和扶植延伸本地产业链、提高本地产业水平的电子类企业,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电子产业。
3. 软件及信息服务。结合嵊州市的信息化进程,开发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有推广价值的软件产品,加快发展一批信息内容服务商和信息应用提供商,结合嵊州实际,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大众需求的网上信息,如股票信息、房产信息、网上教育、网上视频点播、虚拟社区、网上图书馆,开展网上管理咨询、研究开发、法律咨询等服务。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数字嵊州”建设的领导
信息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设“数字嵊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设“数字嵊州”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嵊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市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推进信息化的各项政策,分解落实“数字嵊州”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协调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嵊州市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信息化重点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信息产业发展。聘请信息化专家,成立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信息化发展战略、重大规划与项目建议方案等进行论证与评审,为嵊州市信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数字嵊州”建设
建设“数字嵊州”,既要整体规划,又要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良性互动。按照效益和带动原则,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电子政务和工业区信息化建设。以领带、电机、厨具等传统产业的全行业信息化改造为切入点,以应用为突破口,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加强信息化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的服务管理水平,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领带、电机等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为切入点,结合块状经济特色,抓好网上虚拟市场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和营销模式,推进市场化。
(三)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加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着力抓好中小学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的作用,有计划地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抓好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特别要对全市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干部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努力造就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鼓励企业通过聘任、兼职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借脑用智”,形成我市信息化的高级专家协作网络;通过委托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班等形式,培养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作用,对推进我市信息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
(四)规范管理,推动“数字嵊州”建设的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以及各行业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种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嵊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嵊州市的实际,制订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和标准,包括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办法等,规范工程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服务等行为;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制订和实施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确保“数字嵊州”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嵊政〔2004〕21号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文化市场的管理,营造繁荣、健康、活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促进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决定》(嵊市委〔2004〕5号)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更是我市实施“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策略、四市战略、五个统筹”的总体目标的需要。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我市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交互影响,人们社会道德观念产生新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渗透颠覆加剧,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的新情况。因此,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力度,促进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明确责任,大力营造文化市场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切实重视和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周密部署,切实解决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形成全市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社管委)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指导、协调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责任。
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切实担当起本乡镇(街道)的文化市场的管理职责,协调乡镇(街道)文化站、派出所、工商所,加强对乡镇(街道)文化市场的管理,做到守土有责。
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恪尽职守,统分结合,齐抓共管。文广部门要切实宣传和贯彻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发动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主动揭发违法违规文化经营行为,拟订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和审批文化经营单位的设立、变更及其他有关事项,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督检查文化经营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公安部门要做好文化经营场所的治安、消防管理,严肃查处、严厉打击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色情、赌博、吸毒、封建迷信等活动;工商部门要坚决查处无照经营,依法监管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卫生、发计、教体、电信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在市社管委的领导下,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大力营造文化市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建章立制,着力构建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专项清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要立足当前抓整顿,着眼长远建机制,真正使全市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市社管委要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部署落实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健全上岗培训制度。文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经营业主和文化市场稽查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做到先培训、后开业,先培训、后上岗;对各文化经营业主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违法违规警示教育和政策法规培训;对文化稽查执法人员每半年必须组织一次法律法规和廉政警示教育。
建立健全监督举报制。文广、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文化市场管理的群众举报奖励;要向全社会公布文化市场管理举报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快速反应,从严查处。
建立暗访制。市社管委要组织力量,对全市所有文化市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特点,组织经常性暗访检查,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实时监管。
建立责任追究制。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对每一家文化经营单位落实管理责任人,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文化经营场所的户主,要督促经营单位合法经营。文化经营单位出现问题,要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健全情况通报制。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各自掌握的信息、查处的情况要及时互通,实现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一盘棋”管理。
四、加强力量,健全网络,切实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
要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和队伍建设。文广部门要把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执法严谨的人员充实到文化市场稽查管理队伍中,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明确人员,配合参与文化市场稽查工作。要通过竞争上岗、定期轮换和末位淘汰等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稽查人员的管理,提高文化市场稽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要十分重视文化经营项目的审批、发证工作。文广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全市文化市场经营项目的总量、档次、布局和效益宏观把握,并制定总体规划。要严把年审换证关,对发现问题、不符合经营要求的文化经营单位实行限期整顿,整顿不合格者不再换发新证。要按照《文化经营许可证》制度的具体要求,严格审批标准,控制审批总量,推进审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依托全社会力量,聘请一批各行各业的热心人和身体健康、敢抓敢管的离退休人员,担任文化市场管理信息员和行风监督员,尽快在市、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建立三级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以全面、及时掌握文化市场动态,进一步提高全市文化市场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五、统筹兼顾,创新载体,全面繁荣文化市场
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丰富繁荣文化市场,弘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兼顾,创新载体,坚持一手抓管理,扫除文化垃圾;一手抓繁荣,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占领并丰富文化市场。
要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积极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重点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庭院文化,努力提高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度,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要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交流、示范、指导和培训工作,集中力量抓好有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的作用,积极繁荣社区文化。积极开展争创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活动,提倡和推广“文化特色村”、“农民文化宫”、“体育特色村”、“科普示范村”、“文化示范户”和“文化主题社区”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弘扬主旋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实施越乡文化名市建设。重点要着力建设一批文化设施亮化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名人、优秀文化管理者队伍,创新一批文化活动载体,全面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确保我市文化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二OO四年二月十二日
嵊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嵊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嵊政〔2004〕8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嵊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OO四年七月十五日
嵊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管理
实 施 办 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浙江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仅适用于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并规范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建设行为。
第三条全面小康示范村规划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村级组织具体组织实施,市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小康办”)和市建设局负责业务指导。
第二章 实施程序
第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村的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负责对本乡(镇)小康示范村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实施。
第五条市小康办负责对全市小康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本辖区内小康示范村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第六条全面小康示范村进行村庄整治和改造,必须修编村庄建设规划、制订整治和改造的总体方案。
第三章 村庄规划制定
第七条村庄建设规划应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根据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进行编制。
第八条制定整治村的建设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规划要走技术人员意见和群众意见相结合的道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规划要突出地方特点,注重村庄特色,体现村庄个性,注重保护和利用人文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特别要加强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文物、古典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规划要顺应自然地理环境,蕴含生态理念,符合环保要求,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规划既要适度超前,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完善村庄配套功能,注意为今后的发展留下空间。特别是要充分考虑汽车家庭化的因素,留足停车场地。
在遵守有关村庄规划标准的同时,要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村庄道路宽度。主干道9~12米,次干道5~8米。
(2)房屋层数控制在二层半左右,且室外地坪至后沿口高度控制在8.5米之内。
(3)房屋间距。新区不得小于1∶1.1,老区不得小于1∶0.8。
(4)每村必须规划一处村级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活动中心用地人均不少于2平方米,且占地不少于1500平方米。
(5)绿化覆盖率要求在30%以上。
第九条村庄整治和改造的综合规划要求
(一)拆旧规划要求
(1)乱搭乱建、违法用房及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必须拆除的用房完全拆除。
(2)旧房[指1982年前建造的(下同)]拆除率达100%(文物管理部门鉴定有保护价值的除外)。
(3)规划中保留的建筑,外墙装修率达到100%,达到靓化要求。
(二)建新规划要求
(1)村庄建筑物风格应统一协调,体现地方特色。村民住宅二层(含二层)以上的住宅,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须报市小康办审查同意,方可实施。也可选用《嵊州市小康型农居优秀设计方案图集》中的户型。
(2)村庄住宅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审批规定的土地用途、土地位置,定点建设。建设定点位置、面积、层次、层高、立面、标高等要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不得擅自变更。庭院围墙应采取通透式。
(3)村庄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安排生产用地。确需安排的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个私经济发展规划,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规划个私工业集聚区用地。
第十条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到期续编。
第十一条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规划,其内容和深度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村镇规划技术标准》及其他有关规范要求。
第十二条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市小康办和市建设局审核同意后批准。
第十三条当经批准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不能满足实际发展要求时,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报市小康办和建设局同意后方可调整,但涉及村庄建设规模、布局等重大事项变更时,须重新编制报批。
第四章 村庄建设要求
第十四条按照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实施新村建设,须达到“四化”标准。
(一)道路硬化
(1)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2)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率为100%,道路顺畅平整。
(3)道路排水、排污设施配套齐全,并实行雨污分流。
(二)环境优化
(1)村内绿化布局合理,主干道两旁绿化带要求在2米以上,宜绿化空闲地块绿化率达100%。
(2)村内污染物,实现集中排放,且达标率为100%。
(3)村内要求有一处占地1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活动中心。
(三)路灯亮化
(1)有线电视、电信、电力等线杆线网进行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安装。
(2)村内主干道旁和公共场所按标准安装路灯,安装率为100%,其他道路旁路灯安装率达80%以上。
(四)卫生洁化
(1)村内要有一定数量的密闭式垃圾站(房)、水冲式公共厕所等卫生公共设施,垃圾站(房)按村总户数5%建设,且服务半径不超过50米。
(2)有符合卫生及用水量要求的水源和完整的消毒设施,自来水入户率为100%,住宅卫生厕所建造率为100%。
(3)村内环境保持干净清洁,保洁工作按区块落实到户,建立具体的保洁规章,健全长效管理制度。
(4)村内要求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卫生室。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十五条全面小康示范村要详细制订村庄整治和改造规划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小康办备案。
第十六条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细则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村内公布。
第十七条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实施和有关政策,以及集体建设项目的承包方案,均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村庄建设中,必须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及时向村民公布有关情况,接受村民监督。特别是有关收支费用要单独建账,及时公布。
第十九条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放样、统一验收”,并鼓励“统一建造”。
第二十条全面小康示范村应建立长效管理制度,村主职干部负总责,村分管干部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合力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2004年度全市现代农业建设
考核实施意见
嵊政办〔2004〕 57号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确保2004年全市各项农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现根据绍兴市200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绍政办发〔2004〕38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考核内容与分值设计
1. 粮食生产能力保护(5分):
(1)建立有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制度,管理、投入、责任机制健全得3分。
(2)做好标准农田面积核查工作,做到图、表、册、实地相一致,并建立完整资料档案得2分。
2. 外向型农业建设(40分):
(1)招商引资20分: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农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得5分,每增20万美元加1分。其他乡镇合同利用外资50万美元得5分,每增10万美元加1分。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农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得15分,每增10万美元加2分。其他乡镇实际利用外资25万美元得15分,每增5万美元加2分。
(2)自营出口10分:新获自营出口权1家得2分,当年有自营出口实绩的得8分。自营出口实绩可作为招商引资考核实到外资计分。
(3)农业外拓(以嵊州市外为依据)10分:新增外拓农业基地面积2500亩以上的得5分,每增500亩加1分。组织或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次得1分。在市外进超市、设专柜新增1个点的得2分,每增1个加2分。
3. 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25分):
(1)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各新增年销售额1000万元企业1家得6分,其他乡镇各新增年销售额500万元企业1家得6分,每增加1家加2分。
(2)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当年技改投入和工商业主投入效益农业2000万元得4分,每增500万元加2分。其他乡镇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当年技改投入和工商业主投入效益农业500万元得4分,每增200万元加2分。
(3)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基地1000亩或50户农户,并签订产销合约的得5分。
(4)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20%得5分,在此基础上,每增10%加1分。
(5)新创办规范运行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家得5分。
(6)附加分:
①设立1个农产品加工小区的加记5分;
②乡镇、街道所属企业、农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绍兴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分别加记2分、5分、20分、40分。
4. 农业标准化(15分):
(1)被认定为绍兴市级绿色农产品1只得6分,每增1只加记3分;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农产品1只得8分,每增1只加记5分。
(2)被认定为绍兴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得6分,每增1个加3分;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1个加记8分(同一内容不重复记分)。
(3)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比上年增加1500亩或养殖数量比去年增加1500只(羽)的得3分,每增500亩(羽、只)的加1分。
(4)附加分:
①产品通过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或国际认证的,加记10分;
②被评为绍兴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名牌和著名商标的,分别加记3分、10分、20分。
5. 其他工作(10分):
(1)各乡(镇)、街道农业分管领导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使用电脑得1分,能在网上传递有关资料得2分,年提供有关农业信息10条得2分。
(2)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要求抓好本地农业项目,完成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河道保洁、绿化造林、森林防火、高山移民、农民知识化培训、土地二轮承包、农村财务公开、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的得5分,年终经部门审核未完成上述工作的每项扣5分。
上述单项考核加扣分额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分的2倍。
6. 特别考核(5分):
(1)新建成休闲农业基地1个得5分,基地建成以设施对外营业为依据。
(2)申报争取到绍兴市级以上农业项目资金每100万元加记1分。
三、组织领导
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和农口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现代农业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考核工作。
四、奖励办法
考核总分获前八位的乡镇、街道为市现代农业建设优胜单位,并给予农业分管领导一等奖;考核总分获第九位至第十六位的乡镇、街道,给予农业分管领导二等奖。奖励实行按名次计奖,奖金由农业专项基金支付。
二OO四年四月七日
责任编辑 王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