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8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8-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

  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

  

  市委书记

  200728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绍兴市有关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简要回顾总结2006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2006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宏观环境新变化,创新破难求发展,齐心协力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总结一年来的发展成就,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有了新增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3.73亿元,同比增长12.4%;财政总收入13.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9亿元,同比增长10.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12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分别同比增长12.0%11.8%

  二是工业经济有了新发展。致力于做大企业规模,200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18亿元,同比增长19.8%,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分别达到477家和40家;致力于产业升级,获得“中国电声零件之都”、“领带产业国际合作基地”和“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称号;致力于项目推进,完成工业性投资42.44亿元,同比增长19.7%;致力于发展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以及个私集聚区建设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三是开放创新取得新进展。坚持对外开放,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实到外资8597万美元,顺利完成全年目标,实现自营出口5.89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加强自主创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5项,新申请专利595件,新获国家免检产品6只;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实现全覆盖,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9.2%

  四是新农村建设呈现新面貌。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18个村新获省级和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称号,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农业项目建设富有成效,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全省领先。

  五是城镇和基础设施功能得到新提升。切实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城南新区建设初现成效,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嵊新污水处理工程竣工运行,县乡道改建和康庄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六是文化名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越乡特色文化,成功举办《百年越剧》等一系列节会活动,小黄山遗址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复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23%

  七是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新推进。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和“平安嵊州”建设,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重视和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双五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得到加强。

  八是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学党章、强党性、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完成市、乡镇两级换届工作,选好配强两级领导班子,做到换届和发展两不误;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惩防体系构建工作,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年来,我们注重强化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绍兴市委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嵊州实际,把上级的决策转化成为加快嵊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确定一系列重点课题,组织市领导开展专题调研,做到情况明、底子清,为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奠定了扎实基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制订和落实《市委议事规则》,注重发挥各套班子的职能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一以贯之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六项推进”系列活动,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督查、有考核、有实效,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同志们的智慧和力量,倾注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更加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干部群众始终表现了积极向上、振奋昂扬、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呈现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和企业单体规模仍然较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集镇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行政村过多过散,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加大;四是部分基层组织战斗力薄弱,少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欠佳、工作作风不实、能力素质不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2007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7年是狠抓落实之年。刚刚结束的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产生了我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今年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把美好的蓝图转化成为各级各部门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2007年也是夯实基础之年。在历届班子的领导下,我们嵊州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必须牢固树立甘打基础的思想,特别是今年要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开好局起好步。2007年同时还是破难克坚之年。应该说我们整个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也有一些困难和矛盾制约着新的发展,要素瓶颈、社会矛盾、发展环境,等等,都需要认真加以纠正、加以解决。所以,今年要集中一段时间破解难题、化解矛盾,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农村发展活力、城镇综合承载力、越乡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保障力和机制体制源动力,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5%;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年重点是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工业强市为首要,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我们要实现“工业强市”,首先是要把工业经济搞上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业强市”战略部署和“2888努力目标,全市上下务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快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一是要重抓产业集群。制订完善产业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实施“一产业一策”,提升发展领带、厨具、电机、针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高档家纺、汽摩配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施“培大育强”工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培育2家年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规模企业达到500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配套加工业务,培育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延伸拓展产业链。二是要重抓工业投入。开展“投资促进年”活动,坚持“内外并举”强投入,在激励本地企业持续投资的同时,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周边地区招商上实现大的突破,确保工业性投资增长8%以上。三是要重抓平台建设。我们要集聚集约,关键还是要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既要加快开发区,也要重视和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用更多更优的平台来承载工业企业的发展。今年尤其要把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作为突破口来抓,要在有关乡镇(街道)考核的内容设置上作些调整,加大园区规模企业和园区绩效的考核比重,把考核的指向和存在的问题挂起钩来。四是要重抓外贸出口。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领带、针织、茶叶等优势出口产业的出口份额,积极引导厨具、电机、机械等传统内贸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五是要重抓自主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创中心二期孵化车间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深入实施“创牌工程”,在争创国家级名牌和免检产品上取得新的成绩。六是要重抓要素保障。嵊州要发展,一定要有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今年着重要在盘活存量和低丘缓坡开发上取得突破,同时要加强产出绩效考核,努力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同时要敢于打硬仗、碰难题,重视研究开发区的空间拓展问题,下决心突破三江工业功能区的B区建设问题。

  (二)以“三农”工作为重点,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原则,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组织化协作、信息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争取新增外拓基地5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自营出口分别增长10%。二是要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快编制落实村庄规划,适时推动行政村区划调整,合理布局中心村,整合优化一般村,有序推进移民下山。要深化“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争创省级示范村7个、绍兴市级示范村10个,面上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六整治一提高”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网络建设和 100个中心村农村污水综合处理工程。三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健全三级农民培训网络,力争培训农民15万人次。继续抓好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创业争先的思想观念和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

  (三)以宜居城市为目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我们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框架内集约发展,按照“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的原则,推进中心城镇和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要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南新区建设,重点是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动建一批公建、商住项目。稳步推进老城区改造,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地段的拆迁任务,疏通城市路网。实施“显山露水”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二是要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实施“强镇兴市”工程,着力培育壮大中心镇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制订完善中心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中心镇发展定位。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进一步下放人权、财权、事权,增强中心镇自我运作、自我发展的能力。按照城市化的标准、区域化的特色,合理布局、加快推进中心镇行政、产业、商贸、居住、文教等功能建设。更加重视市区和城郊镇的联动发展,今年要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有利于城镇对接的基础设施项目。三是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调度资金资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完成新昌江一桥、双塔大桥、污水管网二期等一批续建工程的扫尾工作,加快推进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量力而行启动建设500KV苍岩输变电等一批新开项目,做好南山水库引水复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四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建设中国茶叶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巩固和发展农村放心店和放心超市,培育发展技术、信息、中介、培训等新兴服务业。着力推动旅游休闲业的新发展,重点是要打响“越剧之旅”品牌,启动崇仁温泉项目,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

  (四)以名市建设为载体,增强越乡文化软实力。坚持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为载体,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把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创建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文化。二是要繁荣发展越乡特色文化。致力打造“越剧诞生地、剡溪唐诗路、书圣归隐处、文化小黄山”四大品牌,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积极发展民营剧团、民间工艺等文化产业。三是要抓好教育和卫生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改善教育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高度关注外来人口和弱势群体公平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巩固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深入开展农民免费健康体检,落实十二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

  (五)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增强和谐社会保障力。稳定是第一责任,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推进“和谐嵊州”建设,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保障民安。一是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加强就业和再就业体系建设,力争今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和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各1万名以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慈善和扶贫工作。二是要着力化解矛盾,深化平安创建。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健全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见之于早、抓之于实、求之于解,真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春节以后,要开展一次“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集中力量处理一批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综合运用经济、教育、行政、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强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和信访热点问题的处理力度。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三级维稳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及时解决社会治安热点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三个“零增长”。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三是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环境和谐。深化“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控、管理和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进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工作,继续开展东部山体覆绿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六)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增强体制机制源动力。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发展中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根本上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破除障碍、化解矛盾、加快发展。一是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争取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的扫尾工作。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上市企业梯队,争取有一家企业实现上市目标。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排污权使用价格调节机制。不断推动地方金融创新,积极研究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有序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二是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推广网上审批,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于重大项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程代理服务制度。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落实“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即深化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探索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谋求新发展,争创新业绩,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务必把思想集中到全市大局中来,把精力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进一步造发展之势、鼓实干之劲、尽为民之责,为实现新一年的工作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重教育,确保思想到位。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业绩。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相继召开,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抓好落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健全完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始终保持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清醒。面对千头万绪的艰巨任务,务必要从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的高度,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工业强市、和谐惠民”这一工作主线上来,主动融入发展全局,切实增强发展本领,做学习型、开拓型、实干型的党员干部。

  (二)强班子,确保组织到位。发展快慢、事业成败,领导班子是关键。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坚强领导集体。目前,市、乡镇两级换届已经圆满完成,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组织和群众寄予厚望,重任在肩,务必牢记使命,践行职责,不负重托。市委要带头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等各套班子和各级党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进一步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市级机关各部门要着眼基层、重心下移,多为发展着想,多为群众着想,围绕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工作的运作机制,承担起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稳定的重任。重视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推行“八郑规程”,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三)抓队伍,确保管理到位。做工作最终要靠人,要靠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破除迁就照顾、论资排辈、“无过便是功”的观念,以工作的实绩和群众的口碑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完善民主推荐、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制度,形成广纳贤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实践的观点看政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评体系,并严格根据考核结果,该表彰的表彰,该通报的通报,该惩处的惩处,防止和杜绝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占着位置不干事甚至耽误事的现象。

  (四)转作风,确保执行到位。作风是品格的体现,执行是干部的天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深入到环境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认认真真调查研究,诚诚恳恳倾听民声,扎扎实实改进工作。要强化决策的贯彻力、执行力、落实力,保障政令畅通,切实解决行政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利益化的问题,坚决惩处中层干部和办事人员的“肠梗阻”现象,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两办要把党代会、人代会和全委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逐一分解,尤其对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要继续推行领导联系制度,切实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保廉洁,确保监督到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警示提醒、诫勉督导和责令纠错三项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荣辱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严肃查办滥用权力、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做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表率。春节将至,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严于律己,警钟长鸣,自觉抵制吃请送礼、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同志们,今年是新一届市委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市委办提供)

  

  在嵊州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盛秋平

  20072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嵊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主题,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特色建市、实干兴市”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强经济建设,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强素质,调结构,促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3.73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总收入13.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1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69亿元,年均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年均分别增长14.2%10.2%。一产快速提升。茶叶、花木、香榧和长毛兔等产业不断壮大,外拓农业基地累计达到69.5万亩,培育形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5万亩,国家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81只,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我市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市)。二产总量扩张。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37.23亿元,年均增长23.8%200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18亿元,年均增长29.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0.20亿元,年均增长24.5%。三产增速加快。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2亿元,年均增长13.8%;旅游总收入12.03亿元,年均增长29.0%;金融保险、交通电力、邮政通讯、房地产、烟草专卖等行业取得新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0.856.233.02005年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加强开放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合力兴工、聚焦园区,基本完成经济开发区一期17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建设,累计入区企业260余家,2005年在浙江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二。推进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点建设,新发展个私工业企业5700多家。加强产业集群升级、创牌争优、规模企业培育等工作,先后获得中国厨具之都、电声零件之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领带产业国际合作基地等称号,累计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15只,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4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自营出口15.99亿美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万余人,成立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科技创业中心、长毛兔产业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领带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20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招投标监管机制,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制定“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环境建设年”、“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等主题活动。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实施“东扩南进、西延北连”战略,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城东工业新城基本建成,城南新区顺利启动,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7.4%。完成嵊新污水处理工程、嵊州大桥、剡兴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功能和形象取得新提升。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改革,违法建设整治得到加强。推进文明社区等各类创建工作,发挥社区自我管理作用,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成为省文明城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成甬金高速嵊州段,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实施县乡道路面改造,推进千库保安、农网改造、标准堤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建设,改善24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建成标准农田22万亩。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整治,基本建成第一批2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其中7个村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成为联合国优秀“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快山区发展,山区乡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加强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繁荣。坚持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投资2.26亿元,新建爱德外国语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一批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所有乡镇均创建成为省教育强乡镇,5个乡镇成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越剧、围棋等特色教育经验在全省推广,高考质量居全省前列,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建成艺术村、体育中心运动场,改造越剧博物馆,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弘扬越乡文化,推出一批越剧精品剧目,首次获得国家“梅花奖”,举行百年越剧庆典,民职剧团产业化发展成为全国典型,民间工艺产业不断壮大。发掘“小黄山遗址”,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寅初故居、崇仁村建筑群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越剧、嵊州竹编、嵊州吹打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外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新建人民医院急诊住院大楼,完成新一轮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普及社区卫生服务,设立惠民医院,基本建成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卫生监督体系。90%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2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成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此外,新闻、史志、档案、科普、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始终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8.6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34平方米,民用汽车3万余辆,电话和手机用户60多万户,宽带网络通村率达到82.5%,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和调频广播“村村响”。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再就业专项基金,年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高度重视社保工作,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五费合征”,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00%。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福利事业,实施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欠薪清理行动,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取得新进展。完成地质灾害村危房户避险安置工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镇有示范超市、村有放心店”工程,现代消费安全网覆盖城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基层管理民主化,加强村务公开。重视信访工作,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完成“四五”普法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完善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保持社会稳定,创建成为省平安县(市)。

  四年来,我们十分注重政府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抓落实、抓实事、抓实干,历次人代会确定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嵊州发展面临挑战和困难较多的一个时期。我们遭受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袭击,遭受了台风、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遭受了土地、资金、电力等资源要素紧缺的多重约束,但我们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使这四年成为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一个时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条战线干事创业、务实争先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偏慢,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逐步加大;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区域均衡发展任务很重,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着力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建议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推进自主创新,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扩量提质的总体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工业销售和利润年均增长保持在15%左右,力争到2011年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加速集群发展。把集群发展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目标,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集群经济的加速形成。依托园区平台,集中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壮大领带服装、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电声配件等支柱产业集群,努力培育汽摩配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成长型产业。经过五年努力,领带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家电厨具、机械电机产业分别超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实现建筑业年总产值130亿元以上,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产业链相配套、集群竞争力强的经济格局。实施“培大育强”工程,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强强联合和上市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到2011年,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其中5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企业上市取得突破。

  加快平台建设。按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产业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点集聚,形成一个省级开发区、六个工业功能区和一批个私工业集聚点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重点,全面完成嵊州经济开发区城东与城北区域开发,基本建成浦口区域一期,并适时推开浦口二期路网建设,逐步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六大工业功能区建设,致力于差异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城市化配套,增强集聚功能,培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更加鲜明的乡镇工业板块,做大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有序推进个私集聚点建设,大力发展家庭个私工业,加快形成块状特色产业,孵化规模企业。

  加大有效投入。以项目为中心,发动民资,内外并举,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强化集聚集约发展,通过产业整合,吸引境外市外企业来嵊投资兴业,引导外出投资者回乡创业,千方百计激发本地企业投资积极性,保证有效投入。加强项目的研究、开发、筛选和储备,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大以先进装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力度,新增投入中设备和研发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加强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瓶颈,千方百计加快投入进度,保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推进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领带服装、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重点行业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业中心运行机制,并在工业功能区逐步建立乡镇创业中心。鼓励重点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争取有更多重点项目和产品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新产品,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左右。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10只以上。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二)坚持富民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提升茶叶、花木、香榧、长毛兔、竹笋、蚕桑以及果蔬等特色农业,打造绿色茶都和花木强市。深入推进加工农业和开放农业发展,通过五年努力,年销售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和自营出口额年均分别增长10%。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反哺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扶持山区生态农业,促进山区加快发展。

  提升农民技能。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争每年实现转移就业1万人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建好一批功能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城市文明有效辐射的中心村,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全面小康示范村。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有序推进高山移民,稳步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环卫、信息、流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以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为目标,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宁静、清洁”五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快东部地区山体覆绿以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绿色系列创建工作,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深入开展环境整治行动,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控制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三)坚持规划先导,加快建设步伐,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强化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到2011年,中心城市人口超过30万,城市化率达到56%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并使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做到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平衡,空间布局协调一致,实施时序有效衔接。及早做好开发区、旧城改造区、城乡结合部等近期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按照“显山露水、彰显文化”的要求,加强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的设计与建设,绿化、美化城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重点推进城南新区建设,打造集行政、商贸、居住于一体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加快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适时启动城西部分区域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中村、近郊村改造提升和撤村改居工作。加强城乡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急需先建原则,完善老城区道路系统,畅通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通道。实施嵊义线、嵊张线改造等交通重点工程。推进城防农防标准堤建设以及艇湖滞洪区改造等工程。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完善网络结构,增强供电能力。将燃气专项规划纳入强制性设计规范,逐步实现统一供气。

  实施“强镇兴市”工程。把培育经济强镇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建镇”的思路,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明确中心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工商业主到中心镇兴办实业。扶持小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规划启动甘霖、黄泽等城郊镇与中心城区接轨的相关项目。加快完善其他集镇功能性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集镇面貌,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鼓励城镇建设公寓式住宅小区,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实行日常建设项目全程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健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城市环境和秩序。加强社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共驻共建、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探索市政、绿化、环卫、供水等设施管养市场化机制。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后劲,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

  以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资与引智、国际与国内并重,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产业链招商,千方百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实在在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在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上取得新进展,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上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走出口市场、出口产品多元化之路,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努力培育出口品牌,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更加重视进口工作,鼓励进口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力争2011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超10亿美元。鼓励企业跨区域经营,到省外境外开发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主动接受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道口经济”。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继续实施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用好政府性资产和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效能监察,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规范审批服务、执法检查和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强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以及水、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机制,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强化银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规范中介服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关爱企业家,保护投资者,营造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服务业网络,全面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建设具有较强活力的商贸大市。发展检测、咨询、培训、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连锁、直营等现代商贸业态,进一步做大农产品等物流市场,鼓励兴办为工业配套服务的新兴物流业,加强城乡消费安全网络建设。规范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强化政府调控,活跃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和越乡风韵等资源优势,实施崇仁温泉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强以越剧寻根、书法朝圣、乡村休闲为内涵的旅游品牌包装宣传,创新旅游产品经营模式,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五年完成旅游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20%

  (五)坚持以人为本,繁荣社会事业,在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上实现新突破。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

  繁荣越乡文化事业。充分发挥越乡文化优势,打响“越剧诞生地、剡溪唐诗路、书圣归隐处、文化小黄山”四大品牌,提高越乡文化的知名度。建设嵊州博物馆,展示嵊州万年文明史。整合越剧资源,扩建越剧艺校,培养越剧人才,加强越剧研究,出人出戏出精品。深化城乡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普及进程。发展越剧演出、根雕竹编、仿古家具等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良性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一批城乡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育产业,争创省体育强县(市)。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稳定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继续实施名优教师支教制度,促进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放心班车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强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一所普通高中,85%以上中小学成为标准化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落实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新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一所综合性医院。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和受益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经过五年努力,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7张、卫技人员37人,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争创省卫生强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继续推进老龄、新闻、史志、档案、气象等各项事业发展。

  (六)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公平正义,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实现新突破。

  把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万人。建设就业培训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五大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深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政策,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基层管理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推进法律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行业的监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2007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7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扎实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市上下务必坚定目标,鼓足干劲,把新一年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全面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5‰以内。

  着重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出台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完善并实施产业布局规划。以抓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领带产业在巩固提升的基础上向高档家纺和品牌服装拓展,引导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产业加速提升,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加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扶持力度,出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意见,激励在建项目按期投产达产,促进已供地项目早日开工,在谈项目及早确定用地,确保全年工业性投资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不断完善开发区投资软硬环境,确保工业投入、产销、外资和外贸增幅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理顺统计管理体制,开展工业强镇(街)、工业功能区和个私工业集聚点发展竞赛,争取在乡镇特色产业培育、工业总量扩张上取得突破。发挥科技创业中心平台作用,加强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创牌争优。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2只。完善企业考评体系,根据纳税销售、税收贡献、成长速度和亩均产出评价企业,促进企业强化技改投入、合资合作、创新创优、节能降耗,扶强扶优规模企业。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定期督查企业服务情况,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的优良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深度开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加大外拓基地和市场力度,提升特色农业。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农业加工企业培育,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年农业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和农产品自营出口分别增长10%。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庄经济发展。优化为农服务机制,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好“农民信箱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农技大师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防灾减灾体系,降低农业自然风险。完善集镇商贸、居住、文教等功能,促进人口等要素集聚,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完成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中心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和谐型社区。推进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山移民工作,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抓好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长效保洁机制建设。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完善城南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公建、商住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中路、鹿山路等地段的拆迁改造,完善市区路网格局,加强交通管理,着力解决重点路段、重点时段车辆拥堵问题。抓好涉及重点工程的政策处理以及相关城中村、区中村的拆迁安置工作,推进续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县乡道安保设置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推进城防农防标准堤、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等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二期等给排水工程,实施苍岩等输变电工程。落实城隍山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艇湖森林公园一期工程,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深化综合执法职能,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坚决整治违法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制止影响城市形象的各种行为。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业,鼓励发展文教卫体等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化农村放心店和便利店建设,扩大城乡连锁超市覆盖面。建设五星级酒店、茶叶物流中心,启动崇仁温泉项目,提升百丈飞瀑景区,保护崇仁古镇和马寅初故居,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游,实施旅游景区整体营销。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增长15%,旅游总收入增长20%

  (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在保持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重点,发挥嵊州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相对优势,组织专业化队伍,经常赴周边地区开展产业招商和土地招商,力争在传统产业嫁接、新兴产业拓展和商贸服务业提升上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加强中东、南美、非洲等市场开拓,保持传统产业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厨具、机电等产品出口,培育生物医药、汽摩配等新兴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销活动,到境外设办事处,加大进口力度,发展加工贸易。开展外贸业务和政策培训,实行出口重点企业跟踪联系制度,力争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达到17家,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5%。做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扫尾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招投标交易,强化招投标市场监管。

  (五)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争取开发区扩容。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挖掘土地存量。实施投资项目会审制,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优先考虑符合产业政策、带动力强的项目用地,优先考虑集镇工业用地。摸排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包装项目,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整顿规范担保行业,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引导市内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持之以恒为产学研结合搭建平台,为企业缓解技术、人才瓶颈制约,及时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技工等紧缺人才。盘活政府性房产资源,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制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意见,完善企业和群众评机关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削减审批项目,推行现场办公服务,加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

  (六)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节约集约发展,完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对省级以上节能、节电、节水项目实施奖励。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用地“招拍挂”运作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控制高能耗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全面启动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七)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市民素质教育,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深化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活动,推进农村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支持校企合作,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加快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城乡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提高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做好“小黄山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做大民职剧团产业,发展民间工艺产业。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系列活动。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绍兴市卫生强乡镇创建工作。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落实十二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受益率达到50%以上,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80%以上。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筹建市传染病区。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和民兵预备役建设。

  (八)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被征地农民、困难群众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以合同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健全欠薪预警长效机制,妥善调处劳动纠纷。巩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认真做好因病致贫、因残失业、因灾受困人员的救助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继续抓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抓好避灾安置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下移工作重心,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落实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依法行政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管理政府及经济社会事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实行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市政府领导领办制。经常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杜绝失职、渎职行为。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欢迎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力,注重运用规划和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来管理经济,把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打造“阳光政府”,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完善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加快形成透明高效的决策机制。强化政务公开,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凡是不属于国家机密的都向群众公开。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促进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取信于民。深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加强政府财源建设,整合公共资产和资源,增强政府财力。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倡导敢挑责任、狠抓落实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坚持一切从嵊州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建设节约型机关。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的政府。

  各位代表!嵊州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为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市府办提供)

  编辑 王顺林

  2007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嵊州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这一工作主线,扎实开展“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态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增长方式更为科学,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近年来较好的增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自营出口、实到外资呈现高位增长,财政、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降耗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绍兴市平均水平。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全年生产总值191.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09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0.656.433.0变为10.056.633.42007年的GDP2003年的1.92倍,年均增速达13.7%。人均GDP2614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上年平均汇率计算合3439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其中食品类上升8.9%,衣着类上升0.1%,居住类上升2.5%,交通通讯类上升0.3%,医疗保健类上升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7.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6%;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绍兴市、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3.7%5.2%4.1%4.0%

  全年财政总收入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主要税种增长较快的有企业所得税增长55.1%,契税增长30.7%,个人所得税增长22.4%。占总收入近一半的增值税,比上年增长16.7%2007年财政总收入是2003年的1.61倍,年均增长16.4%

  全年提供就业岗位32936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300人,22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全年组织各类农民培训27749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067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7860人,务工农民岗位培训6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129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345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经济缺少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支撑;产品档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19.93亿元,增长4.6%;牧业产值5.40亿元,增长0.5%;林业产值2.44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0.46亿元,增长9.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8.1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0%。粮食播种面积28.09千公顷,下降2.0%,蔬菜播种面积14.60千公顷,增长0.3%。粮食总产量16.5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蔬菜产量39.59万吨,增长11.3%。生猪出栏25.71万头,存栏19.07万头,分别增长11.4%17.4%;肉类总产量22590吨,增长15.7%

  当年新增林业育苗面积150公顷,造林面积297公顷,年末幼林抚育面积329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66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面积116.38千公顷,抚育改造林木出材量1.35万立方米。

  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2.28亿元,其中水利枢纽工程0.53亿元,千库保安工程0.31亿元,河道建设0.61亿元。年末堤防总长度164.39公里,水库总库容2565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8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总产值48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动态比);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产值240.17亿元。工业增加值9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规上产值中重工业产值89.15亿元,增长44.7%;轻工业产值157.25亿元,增长21.9%。领带服装产值9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电器厨具产值29.88亿元,增长51.9%;机械电机产值46.34亿元,增长47.8%;医药制造产值10.79亿元,增长51.2%2007年规模工业总产值是2003年的3.16倍,并且首次超过规模以下工业产值。

  规模企业做大做强趋势明显。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45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销售收入最高的是浙江天乐集团有限公司达17.16亿元。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合计销售收入133.3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利润总额9.35亿元,增长31.4%。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利润总额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72.0%。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6.22分,比上年增加25.69分。

  规模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汽摩配、电子电声、机械制造、电机制造等产业增幅分别为131.8%78%44.5%42.2%。科技创新为广大企业所认同,新增绍兴市级科技型企业117家,新列入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只,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80.6%。新获中国弛名商标5只,国家免检产品9只。

  建筑业企业力拓省外市场。全市建筑业总产值8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省内市场产值20.58亿元,比上年下降17.9%。省外市场产值59.7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安徽市场产值14.32亿元,居各省外市场之首,上海产值13.62亿元,山东产值8.76亿元,分居二、三位,我市建筑队伍共涉足16个省(市)。单位合计期末从业人员5.94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90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47.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2.0%。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以上)投资6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限额以下及其他投资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5%

  五年投资情况

  限额以上工业投资39.27亿元,同比增长4.5%。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涉及25个行业,有8个行业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其中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投资额均超过5亿元。主要行业中,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投资额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61.6%13.7%13.3%

  其他行业限额以上投资主要情况为:房地产开发投资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92亿元,比上年下降46.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行业合计共投资1.4亿元,比上年下降47.6%

  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20个重点项目当年实际完成投资8.16亿元。其中嵊州市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已经竣工,14个项目完成年计划投资。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已累计投资4.36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45%

  新农村建设共完成建设资金投入1.74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0.45亿元。开展环境整治村建设65个。建成绍兴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7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8个,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0个。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42.17亿元,增长16.7%;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2.53亿元,增长16.3%。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34亿元,增长17.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35亿元,增长11.7%

  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个,比上年新增2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47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其中中国领带城成交额20.09亿元。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915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自营出口84078万美元,增长42.8%。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28441万美元,总量超过领带,居各类商品首位,同比增长13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5740万美元,同比增长331.2%,增速居各类商品首位。领带出口额22444万美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自营出口是2003年的3.88倍,年均增长40.3%2007年进口额7503万美元,增长210.4%。其中光学、医疗等仪器进口4475万美元(其中液晶显示板4454万美元),机电产品1804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87.5%149.4%。欧盟在我市对外贸易中地位日渐突出,我市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32428万美元,占全市的35.4%,其中出口31535万美元,进口893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3.0%52.9%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4只,合同利用外资307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实际利用外资90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只, 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只。外商以香港客商为主,来自19个国家(地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0家,总投资190万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总营业额1063万美元,同比增长13.1%

  七、交通、旅游

  全社会公路客运量2270万人,客运周转量7443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0%10.0%;公路货运量1330万吨,货运周转量4931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24.9%。水路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水路货运量60.5万吨,货运周转量621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1%45.9%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08.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0%33.0%;接待入境游客2.8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54.0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8%42.9%。年末共有星级饭店7家,全年营业收入11157万元。旅行社10家,全年组团6.07万人,接团1.89万人。

  八、金融业

  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75亿元,比上年增长3.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8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中长期贷款2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他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承兑余额23.86亿元,比年初新增10.69亿元。异地信贷资金流入较多,市外融资总额56.69亿元,比年初新增12.87亿元。

  九、科学技术、教育

  全年新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绍兴市级各7家;新获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4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2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10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项,国家级星火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内成果引进项目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项,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省面上科研项目1项,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自主知识产权转化项目1项,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1项。实施开发省高新技术产品6只,省级新产品41只。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071只,授权专利500只,分别同比增长87.9%108.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6.6,比去年增加3.27只。

  全市共有学校121所,比去年减少11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高6所,初中30所,小学77所;在校学生8.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45万人,职高0.79万人,初中2.43万人,小学4.13万人。专任教师5224人,其中普通高中1073人,职高439人,初中1608人,小学2104人。小学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6.6%,其中升入普高48.1%

  十、文化、卫生

  省十戏节民营剧团大赛在我市举行,我市4个民营剧团分获22银。新建农村放映队18支,放映电影3800多场。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02千册,其中图书馆215千册,总工会102千册,乡镇文化站85千册。两个文物保护单位,共收藏文物27769件。有线电视通村率99.5%,入户率76.3%,广播通响率99.3%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1个,其中医院6家、卫生院54家,诊所医务室97家,其他医疗机构34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1836张,其中医院1137张,卫生院579张。卫生技术人员2228人,其中执业医生880人,执业助理医生229人,注册护士625人。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6%

  十一、能源消费

  全社会用电量12.97亿度,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工业用电9.20亿度,增长13.4%;居民生活用电2.27亿度,增长16.4%;其他用电1.50亿度,增长11.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原煤35.21万吨,耗电60968万度,综合能耗28.1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14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0.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总量9224万吨,同比增长8.4%,其中取水总量4636万吨,重复用水4588万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27.10万户,户籍人口73.37万人。其中男性38.06万人,女性35.3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4.83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全市出生5633人,死亡5368人;出生率7.68,死亡率7.32‰;人口自然增长率0.36‰,继续保持低增长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3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薪收入17772元,经营性收入2002元,财产性收入777元,转移性收入220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07元,比上年增长1.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81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资性收入4288元,家庭经营收入302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82元,比上年增长8.1%

  年末企业工伤保险参保单位3415家,当年增加参保人数9.09万人,年末参保人数14.60万人。其他社保险种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05万人,比上年增加0.9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0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4148户,集体五保供养752户;低保对象6820人,五保对象821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11.2万元,农村集体五保供养支出221.4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216户,低保对象357人,全年低保资金支出68.2万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13453人次,城市医疗救助35次。收养类单位43个,福利床位数2598张,年末在院1398人。福利企业72家,安置残疾职工2157人。

  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年度数据以《嵊州统计年鉴》为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