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5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8-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抢抓机遇破难而进

  努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月亮

  2004110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绍兴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3年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04年任务,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破难而进,努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认真总结,振奋精神,增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

  过去的一年,我市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绍兴市五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按照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目标,突出“大开放、大投入、大提升”工作基调,齐心协力,狠抓落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工业性投资27亿元,同比增长49.4%;财政总收入9.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25.9%;合同利用外资2.63亿美元,实到外资1.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9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同比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5331元,同比增长7.7%,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强了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增强经济实力和活力一直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一年来,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发展加工企业21家,总投资5.9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外向农业有了新突破,合同利用外资2496万美元,实到外资870万美元,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新增各类基地共24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完成5万亩香榧、10万亩花卉、5万亩无公害有机茶基地的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完成8公里城防堤建设和64座水库的除险工作;生态休闲农业开始起步。

    2. 以园区经济为重点的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紧紧抓住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的机遇,着力规范和加强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期开发初具规模,建管并举,成效突出;二期开发开局良好,启动区7平方公里的路网大部分完成,22家企业签约入园;乡镇工业区开发水平和档次进一步提高,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园区实际完成投资35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66家,累计入园企业521家,其中已开工271家,两年累计完成税收1.2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开发区平台的拓展,促进了技改投入的快速增长,全年共实施工业企业技改项目868只,总投资85.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7亿元。全市新发展家庭个私企业855家,新增注册资本7.93亿元。实践证明,开发区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城市形象的新载体。

    3.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外向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建立“一号办”,充实招商力量,创新招商方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实到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超过了历年来的总和;市外境内融资15亿元;外资和市外境内资金成为投入的重要来源,并呈现出独资项目增多、投资规模增大、项目科技含量增优的好趋势。对外贸易取得较好成绩,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1亿美元,分别增长31.5%26.8%。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4. 以商贸服务业为重点的三产经济不断提升。经过“非典”考验,三产经济更趋活跃,全市已实现三产增加值33亿元,占GDP总量的32%。餐饮服务业全面繁荣,现代物流业初露头角,商品零售业稳中求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在规范中求优,交通运输、信息电讯业发展迅猛,审计、会计、经济人等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尤其是审计项目公开化、透明化、社会化的试点,为中介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子;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存款余额93.78亿元,新增存款13.7亿元,存贷比达78.2%,金融业的信誉度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继续推进,王羲之景区开发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百丈飞瀑景区设施得到改善,发展旅游业的思路进一步拓宽,信心进一步树立。

    5. 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去年共完成91家企业改制任务,7108名职工身份得到置换,近二年累计完成235家企业的改制、2.1万余名职工身份置换,预计到今年上半年可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改制企业活力增强,累计完成再投入15亿元;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改制企业土地650多亩。在改制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至6.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194人,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由4.6个月增加到8.98个月。成功完成了东圃村撤村改居后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试点,顺利实施了下王镇行政村撤并工作。

  (二)推进了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一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 推动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规划指导下,根据重点工程五年计划,规划和启动了剡兴路、仙黄景观大道、甬金高速等38项重点工程,其中嵊州大桥、爱德外国语学校、中爱输变电所等9项工程已竣工或基本完工,剡兴路拓宽改造、浦东大道、城防堤五期建设等9项工程已部分完工,新昌江一桥、嵊新污水处理厂等9项工程已开工建设,艇湖滞洪水库、104国道嵊州段拓宽改造等11项工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年实际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5.1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2. 加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各中心镇规划,积极探索长乐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建成镇域行政中心,为其他中心镇建设提供了借鉴。积极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318个村的宅基地整治,规划并启动了2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

    3. 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程建设。召开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了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有关政策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启动了“名师名校长”和中青年干部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新世纪农民培训,提前完成了农民培训任务。加强科技合作交流,确立了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全面合作框架,建立了上海博士后科研基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8家、市级5家,省级名牌产品6只。领带、长毛兔“科创中心”被省科技厅列为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基地也落户我市。

    4. 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市上下合力“抗非”取得阶段性胜利,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教体工作成效显著,高考喜获丰收,省教育强市顺利通过验收。人民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向实战化迈进,城市民兵调整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征兵任务圆满完成。计划生育、文化艺术、新闻宣传等工作得到了加强。“生态嵊州”建设有了新举措,完成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规划,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4000多名低保对象补助金得到提高,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费就学,28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五保老人和“三无”对象基本实行集中供养,残疾事业不断推进。

  (三)加强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一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建设:

    1.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了三大主题宣传教育、四大专项实践活动、五大文明建设工程。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越剧·领带节;节会文化、广场文化、群众文化活跃,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使城市形象有新的改善,市民素质有新的提高。我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市)。

    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了加强。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构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社会治安环境集中整治大会战,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市”进程不断推进;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信访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摘掉了省级重点信访县(市)的帽子。

    3.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人大、政协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各自职能,对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重大问题,开展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确保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以“规范、透明、高效、实干”为目标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落实,“三权四中心”进一步规范。

    4. 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提高。顺利召开了市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规范,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成功组织召开市委读书会,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扎实实施“先锋工程”,开展“五强”村党支部创建活动,后进村整转工作进展顺利;社区党建工作有新的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前完成绍兴市委提出的“三年两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项调研。深入推进分类竞赛和“听述职、看实绩、作点评”活动,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查处一批案子,开展“干事业、保廉洁”专题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进一步增强。

  总结2002年一年来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克服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渡过了五十年一遇的“干旱”难关,经受了近10年来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制约考验,取得了比预期要好得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识大体、顾大局、出大力,在各条战线上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创新业、动真碰硬抓落实、一身正气树形象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二、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对于帮助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大趋势,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去年我国实到外资600多亿美元,列全球第一位。尤其是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美国,去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了8.2%。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福音。但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磨擦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影响。尽管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这将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从国内走势看,经济发展正步入快速成长期,2003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000余美元,西部地区实施大开发,东北地区开始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去年下半年召开的中央三中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对新一轮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宏观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出口退税体制改革,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政策。由此带来外贸出口难度加大,用地和资金紧张,再加上电力、柴油紧缺和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扬,从某种角度说,打破了我们发展的链条,大大增加了加快发展的难度,而且有些难度现在也难以预料。从周边县市态势看,加快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特别是发达地区外源经济的强劲势头,产业结构的超前调整,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科技人才的充分集聚和接轨“长三角”的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形势和趋势,对资本积累尚未完成的一个地区来说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工作,用新的举措来突破困难,用新的姿态来迎接挑战。

  (二)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纵观嵊州发展历史,在历届县(市)委和政府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尤其是通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仅从最近三年来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工业性投资60亿元,超过了2000年前历年来的总和;财政总收入累计21.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0年的总和;城市框架(包括城东开发区)拉大到30平方公里,增加约15平方公里左右;尤其是去年一年的实到外资,超过了历年总和;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通过新世纪初头三年的发展,嵊州经济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我们必须明白: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经受各种风浪考验的准备;工作越顺,越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防止因工作疏忽失误而大起大落;发展越快,越要善于把握大局,掌握分寸,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在赞扬声中冷静观察问题,在成绩面前看到我们存在的困难和隐患。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一是竞争实力不强。我们的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实力仅排在全国第133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二是制约因素较多。资金、土地、电力等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企业招工困难,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三是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见到好事争着做,遇到难事绕道走,缺乏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勇气;一些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民心涣散,党的威信严重受损。与此同时,由于思想观念滞后,使我们有些工作总落后于周边县市一步,因而一步滞后、步步滞后。如人家的工业化已到了中后期,有的甚至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开始进入国际化,而我们的工业化还处在初中期,面临着与人家的城市化、国际化同时竞争的压力。人家早已完成了企业改制,并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呈现出裂变式发展的态势,按照市场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而我市尽管这几年抓住了机遇,经济开始快速起飞,但由于底子较薄,许多工作还是靠行政推动,并且老债未还新债又来。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清醒认识,这对我们谋发展、作决策、干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三)正确把握全年工作基本要求。统揽全局,才能推动全局。对今年工作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立足全局,科学安排,突出重点,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理念,好的发展观促进发展,落后的发展观阻碍发展。大发展,问题大解决;快发展,问题快解决;不发展,问题难解决,甚至会制造矛盾、爆发问题,使发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牢固确立统筹、整合、提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必须立足全局。立足全局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前提,统筹整合是全局发展观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以统筹的理念谋划全局,以整合的手段推动工作,以后发的优势谋求跨越,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提升。要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必须科学安排。科学安排是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良策。当前我们面临的事情多,要理的头绪也多,这就更需要我们根据客观实际,凝聚各方智慧,科学安排各方工作,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理清思路,让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财力和有限的精力发挥出最大效益。要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必须突出重点。重点突出,工作才有保障,才能整体推进。我们要根据发展形势和自身实际,分辨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工作,以点带面求得各项工作新突破,力争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今年工作要力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加强社会保障工作、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2.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造势鼓劲,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经济发展平台已经搭就,发展氛围日益浓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框架已经拉开,整体形象明显改善;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心齐、气顺、劲足,发展正处于最好时期。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靠的是“任凭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的精神,靠的是看准时机、抓住机遇、果断决策的勇气,靠的是坚毅实干、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斗志。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发展。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抢抓机遇。抢抓机遇,对我们嵊州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就上了台阶;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就落后于人家一步。机遇无处不在,顺境中有机遇,逆境中也有机遇。对于相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在逆境中寻找机遇,紧抓机遇不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或实现赶超的最佳时机。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过程,谁先克服困难,谁就先占有资源,实现意想不到的成就。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乘势而上。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乘势而上的先决条件。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就能胜人一筹。我们既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抢占制高点,形成一览众山小的态势;也要善于运势,不断增强势不可挡的气势,形成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决心,向着既定目标不停步、不回头,想方设法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鼓劲造势。劲可鼓而不可泄,尤其是今年将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更要鼓发展之劲,造发展之势,营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间多理解、多支持、不添乱、不拆台的良好风气,树立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勇气,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保持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

    3. 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发扬克难攻坚的务实作风。

  新的一年,改革正处关键时,发展又到关键期,稳定呈现新特点。我们将面临很多困难和制约,需要发扬克难攻坚的务实作风。要发扬克难攻坚的务实作风,必须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前提是发现困难。万事开头难,困难与工作同在,困难无处不在。迎难而上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状态。我们有困难,要想想人家也有困难;人家有优势,我们也有优势。特别是在全国大范围受到发展瓶颈制约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挥自身优势,拿出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视困难为磨炼意志、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以辨证的思维认识困难,以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趋利避害,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要发扬克难攻坚的务实作风,必须埋头苦干。实干决定一切,甘甜是从苦中来。埋头苦干,不仅要实干,对每一个目标、每一天工作、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深入地、具体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落实,而且也要在苦干中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遇到的阻力、风险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要正确对待。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有一种无怨无悔的境界,有一种无私无畏的气概,有一种成功喜悦大家分享、失误责任主动承担的胸怀,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发扬克难攻坚的务实作风,必须不事张扬。不事张扬既是适应宏观形势和嵊州实际的处事方法,更是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坐而论道,虚张声势,不仅误事,而且误党、误政。因此,我们要做到在战略上坚定不移,按照既定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战术上少说多做,不唱高调,掌握分寸,留有余地,使我市改革发展得以顺利推进。

  三、认准目标,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市委读书会的成果,是根据发展趋势和我们自己的客观实际得出的结论。我们必须认准这一战略目标,一年一年抓落实,积以时日,必能达到新的成效。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绍兴市五届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特色建市、实干兴市”战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的改革观、积极的稳定观,保护、引导和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抢机遇、攻难点,抓统筹、促提升,重实干、求实效,为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是:按照2007年人均GDP达到2600美元,2010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确定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119.5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总收入10.1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性投入32亿元,同比增长18.5%;合同利用外资2.6亿美元,实到外资8000万美元,自营出口2.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主要任务是推进“五个突破”: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发展和缓解瓶颈制约上有新突破。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始终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三大重点,牢牢抓住经济开发区(浦口)、城南新区和招商引资三大载体,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互动发展。

    1. 以提升产业层次为重点,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建设“一大中心”(国际领带制造中心)、“四大基地”(以微型电机为主的全国电机制造基地;以厨具为主的全国小家电制造基地;以扬声器配件为主的全国电声配件制造基地;以精制茶为主的全国珠茶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六大主产区”(机械制造、针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等优势产品国内重要生产区)为目标,加强产业规划,扶持产业龙头,建立产业协会,构筑产业孵化器,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拓展经济发展平台。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供电、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投资密度,促进开发质量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要把浦口开发区作为建设重点,7平方公里启动区力争在年底初出形象,同时要继续实施二期开发;城东开发区在基本完成开发的基础上,重点要抓好管理创新;乡镇工业园区要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坚持不懈地培育规模企业。规模经济是嵊州发展的一条短腿。为此,我们要把扶持发展规模企业作为新一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重点通过上市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精神与物质激励等途径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始终如一地坚持高强度投入。把投入作为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问题来抓,以投入促进关键技术突破,推进产业提升,今年争取完成工业性投资32亿元。为此,要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企业由“低、小、散”向“大、高、外”发展,产业由量的增长向量质并举提升,投入由低档设备向先进设备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新兴产业的形成。想方设法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要制订专项政策和制度,形成相互竞争的激励机制,培养嵊州新一代企业精英。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实用型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以人才保障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 以城南新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口。嵊州的地理环境决定着我们必须把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现在的中心城区集聚着全市85%以上的经济总量和各种生产要素,这种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必须把主城区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龙头,集聚市气和人气,以此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路子。要把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加强对城市的战略研究和理念设计,对城南、城西、老城区、三塘等区块及沿江、公路沿线进行详细规划,研究制订城市建设三年变新样、五年大变样的实施细则,为加快城市建设作好准备。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基础。全力推进城中村、区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促使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区,共享城市文明。要把城南新区作为今年城市建设的重点。按照“南进东扩”战略,在基本完成城东开发区建设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以城南新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城南新区;要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启动建设越乡商贸城,不断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通过科学论证,积极组织实施基础设施类和城市功能类的重点工程。要把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作为管理城市的关键。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建设、管理城市中的作用,形成依法管理、从严治理的良好格局。要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改善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着力培育城市文化,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不断优化城市环境。要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发展和集聚城市产业,提高城市产出率。继续发展和规范建筑业及房地产市场,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业,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繁荣城市实业,增强城市功能。

    3.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提高经济开放度。积极实施无界限、无障碍、无门槛对接,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一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技术转移的机遇,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方法,扩大引资规模,突出引资重点,把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力争在全球500强企业、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努力推进外经外贸工作。坚持行政推动、展销促动、企业主动的策略,以“把优秀产品推出去、使强势企业走出去、将先进设备引进来”为重点,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外经外贸工作,提高我市企业国际化程度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广泛开展多边交流和合作。树立“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的理念,把上海作为嵊州走向国际的舞台,促进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重点是加强与国际城市之间的友好交往,建立国际友好城市,促进多领域对外开放,提高嵊州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嵊州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加强与温州、台州等地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四是营造国际化环境。增强国际意识,遵循国际惯例,推进生活方式、社会服务国际化,营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加强投资服务,规范操作程序,提供诚信舒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创造国际化的服务环境;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外来人口、外来投资者以及高层次人才生活区,构建适合投资者工作、生活和娱乐的良好设施网络,营造国际化的人居环境。

    4. 以缓解瓶颈制约为重点,着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明年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土地、资金和劳动用工等生产要素及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要抓好电网和热电项目建设。抓紧上马开发区热电厂和加快新中港热电三期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自备电源;加快雅致输变电增容改造、城北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城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面优化市区电网结构,提高互供能力和供电质量;合理调度供电,设法增加外部电力供应,尽最大努力缓解用电紧张矛盾。要扩大用地空间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按照“开源、节流、搞活、整合”方针,向空间要土地,向整理要土地,向合理布局要土地,盘活存量,集约用地,千方百计扩大用地空间。要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国际资本、外商投资、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市外融资全面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整合全市资源和资产,充分发挥融资优势;积极拓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使本地银行能腾出更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通过与外地劳务市场开展合作,组织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为切实解决发展瓶颈制约,要成立班子,重点研究,出台政策,尽最大努力予以缓解。

  (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有新突破。系统谋划市域一体化体系规划,着力构建“中心突出、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发展体系,突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重点,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实现战略性转移。

    1. 科学编制城乡一体的市域发展规划。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对全市1784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实行一盘棋规划,明确主城区、产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等片区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发展格局。“一个中心”,即城区80平方公里的市域中心城区。“三大板块”,即以长乐江为轴线、剡北畈为核心,包括长乐、石璜、崇仁以及甘霖部分区域在内的西部平原区块;以嵊张线为轴线,黄泽、金庭为主体的东部平原区块;以上三高速公路为轴线,蒋镇、友谊为中心的北部三界区块。“一条绿色走廊”,即以建设生态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重要任务的山区绿色屏障区块。在此框架下,优化设置中心镇、中心村行政布局,形成东、西、北三大区域中心镇组群,并抓好城乡一体的电力、电讯、供水、公路和文教卫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2.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设施建设是基础。要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启动和建设五个中心镇的主干道工程,完成市区至黄泽镇景观大道建设,动建嵊义线市区至长乐镇的机非分道、104国道三界至三塘段改造等工程;规划嵊州盆地沿山大通道和至周边县市的交通要道,为构筑嵊州盆地半小时公路圈和开放式的交通网络打下基础。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城乡一体的文教卫设施,促进普职高向市区集聚、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合理调整布局;构筑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完成五大集镇公共卫生设施改造任务;完善城乡一体的有线电视网络,实施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

    3. 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路子。“三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三多”,即过多的人集中在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集中在农民,过多的农民集中在传统农业。方法是采取“三个转移”。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农业,积极培育茶叶、长毛兔、奶牛、花卉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逐步把农产品基地转化为绿色生态型基地;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功能城市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在继续提高农产品外向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向国内外开拓市场和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三大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二是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嵊州经济特点是民营经济。要按照“思想彻底解放,政策彻底放开,服务彻底到位”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放手、放胆、放活民营经济。积极引导民资投向,把开发区内的标准厂房、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向民资开放;加强个私经济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培育企业的孵化器,集约高效用地的示范区,体制创新、资本增值的试验田,扩大财富总量的驱动器。三是通过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的根本出路是城镇化。要把中心镇和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积极实施强镇计划,抓好中心镇详细规划,千方百计做大产业,想方设法做优中心镇;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为载体,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行政村人口集聚的有效途径,推进中心村建设。继续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大力推进高山移民,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推行高山移民直接进城镇试点,共享城镇文明。

    4. 不断加快城乡一体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以改革为动力,开拓进取,创新机制,完善区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积极开展近郊村的“四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房产、有技能和社区化)工作试点;积极探索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形式和经营方式,推广“保足、提留、再量化”办法,稳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化。要推行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成功做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快社会事业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增强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依据社会事业的不同性质,实行“保持一头,放开一片”,必须由政府办的公益性社会事业,要切实把它办好;适合放开的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行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加快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协调各方,创设载体,在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上有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构筑起城乡一体、富有越乡特色、兼容时代特征的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现代化。

    1.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清理露天垃圾、清理户外广告的“双创、双清”活动为载体,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以争做“文明嵊州人、诚信嵊州人、创业嵊州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全民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高,树立“开放大气、兼容并蓄”的嵊州人形象和“团结、自强、拼搏、争先”的嵊州精神,形成实干创新的时代气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浩然正气。

    2. 大力发展科教文体事业。要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来抓,抓好市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创建一批行业和企业科研中心,努力形成具有嵊州产业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联姻,积极推进对内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以信息化试点县市建设为动力,重点推进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打造“数字嵊州”。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打下基础。进一步改善体育设施,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以筹办“七艺节”分会场为契机,抓好越剧文化周活动;开展争创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活动,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按照完善规划、理顺体制、建设新景、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大嵊州旅游的开发力度,完成王羲之旧居一期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设新时代生育文化。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文物保护、档案等事业发展。

    3.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及其党组的作用,支持各方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战略,完善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以打造“平安嵊州”为目标,继续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构建集打、防、控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安防范的整体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政法队伍新形象。强化来信来访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定期下访制、干部约访制、属地负责制、信访督查制和岗位考核责任制,普遍建立基层各种矛盾的调解中心,下决心解决一批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努力确保社会稳定。

  (四)以民为本,改善民生,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上有新突破。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我们做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得民心的实事、难事和好事,不断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要重点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一是就业再就业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引导和促进就业的就业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今年要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二是安居工程。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不断改善特困户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建设好外来打工者生活区。三是社会保障工程。继续抓好企业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企业覆盖面100%,职工覆盖面85%,被征地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新途径,养老保障金实现社会化发放。四是乡村康庄工程。实施村村通公路建设,全市建成350公里通村硬化公路,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五是农村饮水工程。制订供水一体化规划,切实解决缺水地区“饮水难”问题,完成农村8万人以上集中供水任务,使更多的农村居民喝上与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六是社会救助工程。切实抓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对重大伤残、特殊重病、特困家庭等实行社会援助行动,形成遇难有助的社会援助机制;深入实施教育券制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全面完成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工作;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七是农民转移工程。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培训和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其中培训被征地农民1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达到20万人以上,不断提高农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八是放心工程。扶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健全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体系,继续抓好“放心肉、放心菜”等“菜篮子”工程建设。九是民意畅通工程。继续办好市长公开电话,探索建立重点、难点“电话”的督办制度;强化环境投诉中心职能,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十是环境保护工程。推进“生态嵊州”建设,保护好山区绿色屏障,启动百里沿江绿化带和百里沿路绿化带建设;抓好饮用水源地南山水库等重点流域水质保护,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开展城镇、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夯实基础,增强活力,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上有新突破。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新时期新形势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党建工作的新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特别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统率各项工作的基础来抓。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专家讲座中心,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以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嵊州实际,今年党建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载体。

    1. 加强以“一把手”为重点的班子建设。按照“选强一把手,配好一班人,储备一群人,联动全市人”的要求,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用历史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人,坚持以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选人,坚持用好的人、用作风好的人。加强“一把手”建设是班子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市级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级班子党政“一把手”是带领群众奔向全面小康的领路人、主心骨。对此,要通过系统调研,分类试点,创新方法,探索教育、培养、选拔和任用“一把手”的新路子。把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执政能力作为重点来抓。提高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的能力。学会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全局,审时度势,讲究领导艺术,善于协调各方,做到全局在胸,运筹自如,稳操胜券。提高善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要求,要充分认识、认真对待、积极适应,善于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自觉克服各种困难,特别对突发事件、复杂问题要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提高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能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对认准的事不为非议所动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全面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树立正气、转变作风和提高效能。以建设“规范、透明、实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切实抓好“效能建设年”活动。要树立正气,倡导敢说敢做、敢抓敢管的硬气,力避推诿扯皮、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要转变作风,树立善于深入、狠抓落实的作风,提倡领导干部善于抓小事、敢于抓难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既定思路落到实处。要提高效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肠梗阻”现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工作督查考核,实施定期工作点评制和工作督查制,切实提高工作效能。为抓好“效能建设年”活动,要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专门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建立机关效能评议、考核、监督体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把“效能建设年”活动落到实处。

    3. 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扎实推进“先锋工程”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会班子,重点抓好后进村、薄弱村的整转工作;今年要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下农村,基本做到全市每个行政村有一名农村指导员,帮助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理顺村“两委”关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推进村务及集体资金使用的公开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要高度重视社区党建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着力构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社区和非公党建新格局。要加强乡镇(街道)党委建设,坚持把优秀的干部选拔到乡镇工作,把乡镇中优秀的干部挑选到重要岗位工作,并强化教育引导、政绩考核和监督管理,促使他们在乡镇岗位上踏实苦干,锻炼成长,切实承担起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职责。

    4. 扎实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人才浪费是最大浪费的观念,扎实实施《嵊州市关于建设新世纪人才工程的意见》;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框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围绕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即引进十名外国专家,培育百名优秀中青年党政干部和职业企业家队伍,培养千名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培训万名企业技工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要抓好各类干部培训,构建知识更新的网络体系,以菜单式课程培训为重点,全面启动在职干部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干部队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

    5.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建立一套运作顺畅、激励有效、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重点是要致力于探索运行机制建设,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责和权限,理顺市、镇乡(街道)、村三级之间的关系,形成分层分类推进的工作格局。致力于探索动力机制建设,要研究探索考核新办法,在教育关心和考核奖惩中寻找结合点,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加强对部门、乡镇(街道)及村的分类考核,深入开展以“比实绩、比干劲、比效能”为主要内容的“三比”结对竞赛活动,形成互相竞争、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致力于探索监督机制建设,围绕人权、事权、财权,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探索在制度上规范权力运作的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建立反腐倡廉的防范体系作为重点来抓,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从政道德修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树好样子,承担责任,带好队伍,确保干净干事,推进事业发展。

  同志们,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市委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以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以更强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气,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开拓进取,为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嵊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代市长

  2004416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嵊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目标,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两个重点,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非典疫情、高温干旱、电力紧缺等严峻挑战,真抓实干,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00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3亿元,增长28.3%;完成财政总收入9.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0亿元,分别增长21.7%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31元,分别增长12.8%7.7%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63.91亿元,同比增长21.6%。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立市”。完成领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初步建成开发区(城东),开辟浦口发展平台,基本完成启动区路网建设,22家企业签约入区;治理整顿开发区,通过完善政策、规范建设和撤、并、扩、升,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开发档次和效益得到提升,全年完成投资35.05亿元,新增入区企业119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实现税金2.63亿元。坚持以技改投入为抓手,提升发展质量。通过完善技改扶持政策,组织开展集中奠基和结对竞赛活动,再掀技改投入高潮。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26.96亿元,同比增长49.4%;技改项目规模趋大,上亿元项目达10只;科技含量有新提高,新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7只,其中国家级6只。坚持以个私经济为基础,壮大经济总量。通过放宽放活发展政策,扶持家庭个私工业集聚区和集聚点建设,新发展家庭个私企业855家。建筑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建安产值35.1亿元,同比增长20.6%,获“钱江杯”优质工程1项。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加工农业、绿色农业、开放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基地建设,新发展市内外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22.2万亩,其中外拓基地8.6万亩,超额完成基地建设三年目标任务。加快发展加工农业,全年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初具规模。不失时机发展绿色农业,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新颁布17只农林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新增省级绿色农产品16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8只。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农业实到外资879万美元,农产品自营出口2148万美元,农业开放度有了新提高。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城防、农防标准堤共10.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4座;完成土地整理7.68万亩,建成标准农田6.55万亩,新增有效耕地9618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深入推进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超额完成三年培训20万农民目标任务。推进农业信息化,深化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网上科技服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三产经济日趋活跃。服务业克服非典影响,反弹强劲,态势良好。商品市场购销两旺,商业连锁、物流配送以及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0亿元,同比增长12.6%。市场建设和监管继续加强,消费品市场价格和质量保持基本稳定。旅游业稳中有进,完成王羲之故居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9亿元。房地产业在规范中求发展,市场交易活跃,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更趋重要。电信服务业迅速发展,营业额快速增长。扶持和发展金融业,年末存款余额达93.09亿元,贷款余额69.6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6.2%和33.9%,金融单位的资产质量和运行效益明显提高。财产、人寿等商业保险业健康发展,累计保额达到4.86亿元。

  (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完成城市总规修编,制订了旧城中心区、城西新城控制性详规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调整甘霖、黄泽等中心镇总体规划,完成一批集镇规划和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组织实施38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5.13亿元,其中嵊州大桥、爱德外国语学校、城南新区配套管网建设等9只项目已竣工,城防标准堤五期、开发区(浦口)启动区水利设施、浦南路等9只项目已大部分完工,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仙黄公路、嵊新污水处理工程等9只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之中,104国道嵊州段拓宽改造、官河南路延伸工程等11只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城市基础设施框架由上年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30.3平方公里。加强城市经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城市资源快速增值,城市土地收益明显增长,推进了城市滚动开发。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办公和活动基本条件,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实施亮化、绿化工程,城市环境面貌有新改善。加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318个村的宅基地整治,2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三界、崇仁两镇的省级农村自来水改造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五)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主动、积极、灵活应对非典挑战,及时调整招商策略和招商方法,坚持防非不忘抓招商,非典过后立即组织赴厦门、温州、上海等地举办项目推介会,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63亿美元,实到外资1.0006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8%146.1%,综合利用外资列全省第13位,同时吸纳市外境内资金15亿元。外贸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实现进出口总额2.40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5%26.8%。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开展接轨上海系列活动,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趋紧密。

  (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工作,完成企业深化改革92家,转换职工劳动关系7228人,累计已分别达到245家、2.3万余人,改革后企业活力增强,两年累计新增投入15亿元。制订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改革步子加快。出台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得到加强。组建卫生、教育、农业、水利、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公开化、透明化、社会化试点。完成东浦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试点和下王镇行政村撤并工作。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工作,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从当年起每年落实300万元,全面启动名师、名医和高级管理人才等人才培育工程;推进科技创新,设立了上海博士后嵊州科研基地,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启动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建成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创建成为省级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基地。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渠道更趋多元化,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事业,成功举办越剧领带节,首次荣获国家梅花奖,群众文化日趋活跃,文化特色村建设不断深入。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认真总结抗非经验,制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建立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条件有新改善。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日趋完善。加快推进“生态嵊州”建设,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企业职工参保率大幅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不断完善;制订实施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参保人数已达2.8万人。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学,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新格局,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系列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各个层面的争创评选活动,被命名为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市)。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民法制意识进一步提高。司法调解、法律维权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平安嵊州”建设,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社会稳定。此外,统计、外事、气象、新闻、档案、宗教、侨务、对台、国防、预备役、武警、消防等工作有了新加强,民政、残联、老龄、妇女儿童以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有了新进步。

  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按照规范、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干事业、保廉洁”专题教育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解决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群众对政府部门行风评议满意率由上年的96.71%提高到98.04%。尤其是面对非典,我们牢固树立“没有非典是最大的投资环境,没有非典是最佳的经济效益,没有非典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沉着应对,快速反应,深入调研,调整策略,及时采取各项防非措施,出台应对非典促进经济发展17条政策,确保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抗非典、促发展”阶段性的双胜利,树立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发展中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为嵊州发展作出贡献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综合实力较弱,经济总体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电力、资金等瓶颈制约日趋严重,加快发展难度加大;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与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与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新的一年,机遇与困难同在,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从国内外形势分析,全球经济加速复苏的迹象日益明显,国内经济总体正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长三角经济圈增势强劲;我市加快发展的内外环境依然趋好,特别是近年来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产生的积累效应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贸易壁垒的增多,国际能源价格的多变,以及国家出口退税、金融和土地等政策的调整,电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制约,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务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形势分析得透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努力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四市战略、五大统筹”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克难攻坚,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性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自营出口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新的一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统筹整合的理念,在统筹中突破重点,以重点的突破来整合发展要素,集聚发展力量,凝聚发展信心,推进全局工作取得新突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在困境中寻找机遇,以辨证的思维认识困难,以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想方设法开创发展新局面;我们必须发扬吃苦精神,继续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努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我们更必须牢固确立民本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民情,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全市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2004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立市,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今年重点要围绕“加快建设、加大投入、化解瓶颈”这一主线,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规模和运行质量,为构建“一大中心、四大基地、六大主产区”夯实基础。

  全力推进园区建设。把开发区(浦口)作为园区建设的重点,拉开基础设施框架,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到年底启动区初出形象。建管并举,提升品位,促进开发区(城东)早出效益、多出效益。强化规划执行刚性,严把入区企业准入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开发区自转能力。加快三江工业区开发进度,整合提升中心镇工业区,推进工业经济平台建设。

  继续保持高效投入。积极营造上规模、高质量投入的发展氛围,引导投入由低档设备向先进设备转变,企业由“低、小、散”向“大、高、外”发展,产业由量的增长向量质并举提升。争取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32亿元。继续采取集中奠基、结对竞赛等办法,着力推进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27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申报各级重点技改项目,争取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10只。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生产,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装备比例和投产效益,争创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培育规模企业。着力扶持发展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准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企业,通过上市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精神与物质激励等途径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做大做强领带服饰、机械电机、厨房用具、针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具有先进制造业水平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提高建筑业资质水平,积极开拓外地市场,扩大经营规模;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我市工业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家庭个私经济。按照“思想彻底解放、政策彻底放开、服务彻底到位”的要求,进一步设计载体,创优条件,积极引导,大力发展惠及千家万户的个体私营经济。强化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家庭个私工业集聚区和集聚点建设,使之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体制创新、资本增值的试验田。

  想方设法突破瓶颈制约。加快落实热电联产规划和应急供电方案,尤其是在电力紧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瓶颈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积极争取统配电量,加快在建电力项目建设,改造和建设供电设施,落实企业自备电源补助政策,统筹合理调度供电,优化供电服务,最大限度地缓解用电紧张矛盾。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强化规划布局,开展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扩大用地空间,努力保证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全市可支配资源和资产,拓展对外融资渠道,更多地利用外地银行信贷资源,争取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努力缓解资金制约瓶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与外地劳务市场开展合作、强化失土农民技能培训、校企联合办班等途径,解决企业用工实际困难。

  (二)推进开放强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强化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出口为重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全年力争实现合同利用外资3.21亿美元,实到外资1.2亿美元;自营出口2.7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

  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造势鼓劲、整合资源、创优环境,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按照“主攻港台、拓展日韩、突破欧美”的思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策略,力争在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和高新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创新创优招商方法,提高招商效率。加强节会招商,办好领带越剧节。以产业对接、扩张和提升为结合点,强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引导电机、厨具和针织服装等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引资力度。加强以外引外,鼓励外资企业追加投入,促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外企群体。不断拓展招商领域,做好“无中生有”文章,通过外资嫁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在一、三产业招商引资上取得更大突破。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行政推动、展销促动和企业主动,促进企业积极抢占国际市场,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博览会和展销会,努力拓展中东、南美、俄罗斯等出口市场,全年争取组织10批次境内外经贸展销活动。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优化外贸政策扶持结构,加大出口展览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外贸服务中心,努力缓解企业外贸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困难。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扶持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优势出口产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争取培育一批全球跨国采购商的供货企业,扩大外贸出口总量。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树立“接轨上海就是接轨世界”的理念,主动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与合作,借上海的资金、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发展自己,借上海之“船”走向世界。承接温州、台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嵊州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多领域、多途径吸收市外境内资金。扶持企业赴境外设窗口、建办事处、办生产型企业,以外经促外贸,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增加劳务输出。加强与国际城市之间的友好交流,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促进多领域对外开放。

  营造国际化环境。增强全社会开放意识,推进经济政策、管理制度、社会服务国际化。加强WTO规则培训,主动接轨国际贸易规则,提高市场主体国际化经营水平。以提供诚信服务为基本要求,优化投资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善待外来投资者、外来科技人才和外来劳工,加快建设外来人员生活居住中心,规划高层次人才生活区,丰富外来人员文化生活,营造外来人员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

  (三)围绕特色建市,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按照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城市经营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抓好城市建设各项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构建“一带四组团”的发展框架,形成功能明确、配合有序、协调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战略研究及理念设计,完善路、水、电、气等管网规划,编制城南、城西、老城区和三塘片详细规划,以及长乐江、新昌江、澄潭江、曹娥江和高速公路、国道、市区至金庭、甘霖至崇仁、禹溪至新昌等沿江沿线改造建设规划,确保在规划指导下有序推进城市建设。

  组织实施重点工程。以城南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剡兴路改建、县乡公路路面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城网建设与改造、110KV新明及110KV城北输变电、王羲之故居旅游区一期、曹娥江何家段疏浚等6项工程;加快建设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建设、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嵊张公路上杨至黄泽段拓宽改造、嵊义线嵊州段拓宽改造、剡兴路两侧立面改造、新昌江一桥及接线、双塔大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嵊新污水处理项目、梓溪江引水、亭山公园、市看守所等13项工程;抓好马寅初教育中心一期、异地新建市人民医院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工程,统一实施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城市硬件环境。

  加强城市经营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强化执法监察,进一步提高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城市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盘活城市资源存量。完善社区建设政策制度,健全社区自我创收机制,增强社区运转能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综合治理,加强城市交通秩序整顿,合理布点建设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城市三产经济。推进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商贸业发展,拓展连锁经营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培育、引进商贸业龙头企业。加快花卉等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上市场、信息中介等行业,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水平。强化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体系,促进金融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理顺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加快百丈飞瀑、崇仁古镇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办好国际书法朝圣节。

  (四)突出统筹整合,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市域一体化规划,着力构建“中心突出、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和小康新农村建设。

  完善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对全市1784平方公里实行“一盘棋”规划,明确主城区、产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等片区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发展格局。在此框架下,优化镇、村行政布局,形成东、西、北三大区域中心镇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中心镇功能设施,抓好产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区块详细规划。加强中心村和小康示范村规划,抓好农村文化科技、医疗卫生和老年活动中心布点。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布局,制订城乡一体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排水和文教卫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抓好嵊州盆地沿山通道及联接周边县市交通要道拓建规划,为构筑半小时公路圈和开放式的交通网络打下基础。

  建设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城乡文化教育资源,不断完善镇、村文化教育设施,启动中心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加快集镇公共卫生设施改造,不断改善乡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城乡一体的有线电视网络,启动数字电视建设,实施农村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实施中心镇主干道改造工程,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组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万里清水河道治理、“千库保安”和城防、农防标准堤建设等工程。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按照“整合中心村、控制一般村、迁移高山村”的要求,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启动城西移民小区,为高山移民直接进城镇、进社区创造条件。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大户,提升茶叶、花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基本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入区企业全部竣工投产。大力发展外向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外拓市场、外建基地力度,抓好农产品出口加工和贸易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检测检验、监督保障等三大体系,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续发展订单农业,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快中心粮库建设。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农民、转化农民、保障农民的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组织实施农民尤其是失土农民就业培训,加速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五)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着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向多领域、多行业拓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继续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劳动关系为重点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力争年底全面完成企业深化改革任务,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和买壳上市。切实加强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继续推进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领域,促进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按照“政企分开、分类指导、改制搞活、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扶持发展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培育专业化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督,规范运作,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探索城乡一体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制度,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及教育、医疗、就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推广东浦股份制改革“保足、提留、再量化”的经验,开展近郊村有保障、有股份、有房产、有技能和社区化“四有一化”试点。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制度,探索建立“先社会保障、后分配建设”的征地补偿安置新机制。完成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并在其他中心镇推行试点经验,做强做优中心镇。

  (六)强化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统筹、整合、提升的理念,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文教卫等事业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及山区教育条件,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切实提高民办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与地方产业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建设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抓好重大传染性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好“七艺节”闭幕式辅助分会场的各项准备工作,精心组织“越乡特色文化展示周”活动。切实加强文化市场及其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人口宣传教育,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提高人口质量。

  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扩大就业空间。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尽快将城乡各类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抓好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提高整体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援助机制,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加强人才科技工作。着力推进“人才嵊州”建设,组建人才市场有限公司,强化人才中介服务和智力引进工作,加快行政管理人才、职业企业家、科技型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基本建成市级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特色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广泛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校企、院企联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数字嵊州”。

  推进生态市建设。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实施山区生态建设、王羲之故居景区周边山体覆绿、大寺山至城隍山绿化、生态村镇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街区绿化等生态工程。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做好净化、无害化文章,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强水资源保护,制订实施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规划。实施开源节流,向东阳引水,增加南山水库水源,科学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严格实行达标排放,确保人畜饮用水安全。

  (七)注重德法并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加强以德治市和依法治市,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水平,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创建文化名市、创建文明新风”,“整治生活环境、整治文化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建、双整治”活动,从今年起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双十工程”,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重点要以解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实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治安秩序、城郊结合部全面整治,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开展沿路沿江及旅游风景区等视野范围内裸露坟墓集中整治,恢复青山绿水自然风貌;全面清除露天垃圾,基本实现村村有垃圾收集站,乡镇有垃圾填埋场,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全面清理户外广告,建立户外广告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以“一卡二评三队五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外来人员精神文化活动;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全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素质提高,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浩然正气,全面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和越乡文化名市建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民主协商,定期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认真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意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全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行业、社区和基层依法管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诚信经营,提高社会信誉度。

  加快建设“平安嵊州”。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着力构建群防群治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妥善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信访工作,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严厉打击邪教。抓好征兵及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切实做好人民防空工作。

  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切实抓好统计、外事、侨务、对台、科普、气象、新闻出版、档案等工作。

  三、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新的一年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着力解决一批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努力建设规范、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树立执政为民、为民行政的良好形象。

  全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就业再就业工程,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二是安居工程,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加快建设外来人员生活居住中心;三是社会保障工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乡村康庄工程,改造建设县乡公路500公里,其中硬化公路180公里;五是农村饮水工程,完成农村8万人以上集中供水任务;六是社会救助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形成遇难有助的社会救助机制;七是农民转移工程,完成农业科技知识培训4万人,培训被征地农民1万人,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达到20万人;八是放心工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抓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药”等方面工作;九是民意畅通工程,办好市长专线电话,强化环境投诉中心、148法律服务中心、妇女儿童维权中心、110指挥中心等职能,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十是环境保护工程,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活动。以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执政为民、促进发展为重点,以突出思想教育、加强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奖惩为抓手,切实抓好效能建设活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运作机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法定化,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完善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转变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完善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增强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落实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加强招投标中心建设,完善招投标制度和监管机制,拓展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严格实行土地、矿产等国有集体产权公开出让制度。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审计,健全述职评议、民主评议、重大事项报告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努力从机制上、制度上、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集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全力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各位代表,嵊州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两个率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新一年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干事创业,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创造嵊州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2004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四市战略、五大统筹”的总体思路,“合力兴工,聚焦园区”,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又向全面小康迈出一大步。

  一、综合经济

    1. 经济实力: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以户籍人口为基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63元,比上年增长14.0%,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2013美元,比上年增加324美元。

    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67.94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39.13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554.532.0调整为12.655.531.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受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3.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75亿元(不考虑出口退税调整,总收入为1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2亿元,增长27.1%。财政总支出5.97亿元,增长12.9%。全年完成出口退税2.54亿元。

    4.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在园区建设的拉动下,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3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0%。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52.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8%。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全年完成投资8.85亿元,增长80.6%。个私经济完成投资47.9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87.3%,增长率为23.7%,居各所有制经济投资之首。

    5. 园区经济:园区建设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园区经济是我市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年8大园区合计完成投资39.65亿元,年末共有入园企业634家,其中当年入园企业79家,已投产企业417家。园区企业合计实现工业产值95亿元,实缴税金3.46亿元,占全市的44.6%,安置职工4.04万人,园区经济在我市工业经济中比重快速增大。

  二、城市建设

  城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47万人,人口密度为993/平方公里。

  市政建设: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南进东扩、西延北连”战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土地和房地产为重点的城市经营取得新成效。

  全市城区道路新建、扩建长度2.95公里,总长度125.4公里,新建、扩建面积5.4万平方米,总面积达222.9万平方米。路网密度0.7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0.89平方米。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5公顷,当年新增22公顷,绿化覆盖率17.28%。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05公顷,当年新增1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13.6%,公共绿地面积1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4平方米。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共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83辆,其中标准运营车数达71台,运营线路网总长度64公里,共运送乘客960万人次。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400辆,比上年增加192辆。

  公用事业:城市水、电、气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新安装供水管道46.79公里,总长度达380.11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当年新增日生产能力6万吨。城区供水总量2104万吨,售水量1853万吨。全年供应液化石油气5200吨,管道煤气进入家庭,供气管道总长度9公里。全市全年用电总量79549万度,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业用电56577万度,比上年增长15.1%,生活用电13648万度,增长1.8%

  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取得新成绩。全年工业废水治理项目4个,总投资额265.6万元,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4.74万吨。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嵊新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投资7098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748万吨,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00521万标平方米,其中SO2排放量3079吨,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57万标立方米/时,脱硫能力0.18/时。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9.8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9.27万吨,综合利用率94.6%。噪音达标面积5.5平方公里。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处理率和水冲公厕比率都达到100%

  三、主要行业

  农业:农业喜获丰收。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农业产值16.04亿元,林业产值1.91亿元,牧业产值3.91亿元,渔业产值0.34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7.59万亩,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大小麦1.15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22.3%,早稻1.53万亩,晚稻及单季稻23.07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6%3.6%。全年粮食总产量14.7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旱涝保收面积1.8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0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35万千瓦,比上年略有增长;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830吨,比上年增长2.8%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完成工业增加值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8.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0%。规模工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19家,年末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5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5.3%,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25.12亿元,增长33.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2.6%,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形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39%,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规模工业实现利润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利税总额8.53亿元,增长 32.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十一项考核指数全年得分为197.50分,比上年提高21.27分,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34.96%,比上年提高3.4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1498/人,比上年提高16739/人。

  建筑业:建筑业增势强劲。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园区建设和21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建筑企业总产值达到50.11亿元。建筑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40万人,本年新签合同额49.54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6.64万平方米,实现利润1.25亿元。

  商贸餐饮业: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00亿元,增长13.7%。全市全年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4.31亿元,增长6.1%。商品房销售面积12.67万平方米,销售额6.00亿元,比上年减少3.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旅游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6.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3%;国内旅游收入6.60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国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293人次,旅游创汇收入36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4%3.4%

  邮政业:邮政业继续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90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订销(包括零售和特送)报纸累计892万份,杂志累计41万份,经营国内平常函件(寄出)199万件,进口平常函件(寄入)363万件,特快专递6.85万件。年末共设邮政局所35处,邮路29条,邮路总长度872公里,其中汽车油路437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2089公里,邮政储蓄网点20处。

  电信业:全市电信业务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34.11万门,比上年增长9.6%。固定电话用户达28万户,比上年增长15%,其中小灵通用户6.08万户,增长53.1%。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8/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4.82万户。移动通信高速发展。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43万户,比上年增长30.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1.89/百人。此外,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电话信息服务等迅速扩展。

  交通运输业: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908.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84公里。全市共有营运客车730辆,货车2562辆。全年货运总量1184万吨,货运周转量3382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9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3043万人公里。全市共有民用汽车11613辆,其中客车7588辆,货车4025辆。

  金融保险业:金融业稳健发展。全年金融业增加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3.5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企事业单位存款26.07亿元,比年初增加2.8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63.97亿元,增加4.90亿元。金融贷款77.86亿元,比年初增加9.13 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5.59亿元,比年初增加7.0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15亿元,增加2.35亿元。

  房地产业: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全市年末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52家,比上年增加18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85亿元,比上年增长80.6%,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1%。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60.7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7.76万平方米,预售面积29.45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面积12.67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 6.00亿元。

  四、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在WTO的新环境下,我市狠抓新的出口增长点,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3.73亿美元,增长51.6%。其中进口总值0.43亿美元,出口总值3.3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4%52.0%。从结构看,出口总量增长较快,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全年贸易顺差2.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98亿美元。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58只,合同外资总额1.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51亿美元,计划总投资3.04亿美元,实收资本1.57亿美元。

  对外合作:年末外派劳务人员333人,比上年减少36.1%,境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6万美元,比上年减少223万美元。新创办境外企业5家,投资总额234万美元,是上年的4.25倍。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队伍日益扩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65人,增长0.6%;中级职称人员6132人,增长6.7%。全年实施科研项目86项,工业新产品43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6只,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14项。争取上级资金1033.5万元,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招投标项目3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获省级政府奖科技成果1项,市级29项,经认定登记的技术成交项目77项,成交金额1275万元,比上年增长29.3%。 

  教育:全市共有学校150所,专任教师5069人,在校生9.41万人。其中有小学106所,专任教师2193人,小学在校生4.58万人;初中36所,专任教师1575人,在校生2.79万人,其中有7所初中实行了小学至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普高8所,专任教师944人,在校生1.30万人。此外,全市还有职高8所,专任教师357人,在校生0.74万人。

  办学设施继续改善。全市学校占地面积3642亩,其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31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02.17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增校舍面积2.18万平方米。各中小学共有计算机7667台,图书藏量257.65万册,电子图书0.49万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6.75亿元。

  文化: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全市有剧院、影剧院6个,市越剧团组织艺术演出156场次,其中有108次在农村演出。市图书馆藏书192.13万册。城区建有文化广场2个,甘霖、长乐、谷来均建有集镇文广中心,人居文化环境不断改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32个;新增竹溪古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总数为3处;新增文物藏品8件,文物藏品总数为2506件。

  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实施。2004年,新增野外型共缆调频喇叭1250只,室内共缆调频喇叭1.2万只,全市已通响村数723个。全市又有2个村新接入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视行政村已有1136个,通村率99.5%,年末有线用户总数17.82万户,入户率达66.3%。此外,有线电视台还新拓展了宽带网业务。

  卫生: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83人,其中执业医生814人,执业助理医生180人,年末全市实际拥有医院床位1595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17张,比上年增加0.27/千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43人,比上年增加0.08/千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年末参保人数达到5.01万人,医保金累计10759万元。

  体育:2004年竞技体育硕果累累。在国家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金牌3枚,其中拳击2枚,围棋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80枚,其中金牌32枚。全民健身运动正在蓬勃开展。

  社会保障: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含农村老年福利机构)33个,床位1619张,年末在院人数1023人。其中民办社会福利院7个,床位220张,年末在院人数126人。城镇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2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3个。

  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全年全市共接收社会捐赠款1200万元,捐赠受益2820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人,农村居民4320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7.81万人,基本养老金累计1.90亿元,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3万人,基本养老金累计0.46亿元。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末共26.83万户,户籍人口73.47万人,比去年减少1.0‰。街道人口增加,乡镇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明显。全年出生人口7318人,出生率为9.96‰,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05100;死亡人口4963人,死亡率6.75‰;自然增长率2.39‰。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8.5%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2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工薪收入14324元,增长33.1%。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178元,比上年增长8.8%。支出中食品支出3793元,增长22.4%;衣着支出790元,增长9.8%;文教娱乐支出1906元,增长2.7%,是近年人均支出的主要增长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87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2814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283元,比上年增长5.8%。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77平方米,比上年的27.17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木和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生活用房面积为61.7平方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0%,其中食品物价上升幅度较大,累计同比113.4%,上升的还有居住11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8.3%,衣着、医疗保健等价格略有下降,累计同比分别为97.9%99.9%

  注:1. 本公报中,GDP、固定资产投资数为快报数。

          2. 增加值为现价,其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