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嵊州的建立和发展简史
(1919年5月~1978年12月)
嵊州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剡溪),四面环山,中为盆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构成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面积1790平方公里。东毗余姚、奉化市,南邻新昌县、东阳市,西连诸暨市,北接柯桥、上虞区。
嵊州历史悠久。大约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有人类在今甘霖小黄山一带生息繁衍。相传大禹治水毕成了溪(今剡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在剡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曰剡坑,并建县治民,县因以名,曰剡县。621年,剡县曾升置嵊州。908年,析剡县东南13乡置新昌县。1121年7月,改剡县为嵊县。1995年12月6日,嵊县撤县设市,成立嵊州市。
嵊州人富含坚强不屈的性格。唐朝裘甫起义,曾在剡城建立政权。北宋仇道人响应方腊起义,攻战县城,起用方腊年号。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中,县人参加者逾万,其中敢死队员就有200多人,为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立下了卓著战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嵊州儿女在嵊州大地上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下面就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嵊州的建立和发展的简单情况,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二个历史阶段,向各位学员作简单介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49年10月)
这一阶段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时期。
1.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4月),这一时期从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嵊州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嵊籍在杭州读书、工作的进步青年,与杭城人民一起积极向应,投入了这场爱国运动。7日,在湖滨运动场举行的杭州群众首次集会上,有一位在省立第一师范教书的叫袁心粲的嵊籍人士,登台演讲,诉说日寇对我同胞的残酷暴行,激起了全场听众的极大悲愤。8日,嵊县中学师生和城区手工业者、农民聚集在一起,举行抗议会,声援五四运动。到暑假,嵊县在杭、甬、绍等外地读书的学生纷纷回到家乡,以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为首,组织学生暑期宣传队,向群众介绍五四运动,宣传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的罪行,劝说同胞抵制日货。宣传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唤起了嵊县人民的觉醒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为嵊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嵊县有一批在外地的进步青年,先后在当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加入组织后,时常回嵊,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纲领,发动工人、农民成立工会、农会,推动嵊县工农运动的发展。崇仁农会入会人数最多时达到1000多人。为中国共产党在嵊县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因此,1926年,在中共宁波地委领导下,嵊县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通迅员。由于通迅员人数少,成立后活动不多,影响不是很大。
国民党临时县党部的成立。1926年冬,嵊籍在杭国民党员张本芝、华伦初,受国民党浙江省党部(1924年1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加入国民党,协助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3月,由中共党员沈定一、宣中华等发起在杭州成立)执行委员会委员、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宣中华侨派遣,邀请共青团员(1922年成立时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怀新、进步青年钱希乃一同由杭回嵊筹建国民党县党部。1927年2月,在剡山小学召开国民党全县区分部代表大会,成立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在这个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领导作用,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主张相一致。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成立后,在司前街县议会新楼(今天华购物中心)办公。
但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触动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右派的利益,蒋介石暴露出反共反人民的本来面目,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同样,由于嵊县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触动了嵊县土豪劣绅的利益。因此,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的前一天,1927年4月11日,嵊县的国民党右派出兵包围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枪杀张本芝、华伦初,搜捕革命群众,制造了四一一惨案。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4月~1937年7月),这一时期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分校的建立。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陡然逆转,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到它成立以后不曾遇到过的严峻考验,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嵊县的情况也一样,革命力量一时四散躲避,处境困难。但是他们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在绍兴地委的领导下,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进行斗争,恢复了活动和组织发展工作,建立了四五个叫分校的党的支部组织,总负责人叫郑汝明,支部的联络处设在县城西后街养老堂内。但在1927年12月遭到国民党军警搜捕,郑汝明外逃,党的地下活动被迫中止。
楼村支部的建立。1935年春,与东阳毗连的贵门乡楼村(其时属东阳,1955年划入嵊县),在中共东阳县工委领导下,建立了楼村支部,发展了六名党员。同年秋,遭国民党围捕,书记楼其岩被杀害,支部解体。
团县委的建立。1934年11月,在上海美亚绸厂做工的嵊籍(甘霖上沙地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商纪连,回嵊开辟党团工作。商纪连回乡后,分析嵊县局势,深入附近村镇做社会调查,写成《小商报告》(现存上海档案馆)向上海团组织作了汇报,指出做好嵊县工作的重要性。他奔波于南山、长乐、崇仁等地乡村,以失业工人为主要对象,先发展在上海罢工回乡工人丁本琛及另外3名教师加入共青团,后又有35名工人、农民加入共青团,这样,在嵊县建立共青团的条件已经成熟。1935年初,建立了由商纪连、丁本琛、王学灿等3人组成的共青团嵊县委员会,并按地区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团委。但没过多久,商纪连等十几位团员在甘霖宅根村后的树林里举行秘密会议时,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当局即派兵搜捕,商纪连侥幸脱险。1935年2月,商纪连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乡的联系中断。在1941年8月,时任新四军营教导员的商纪连,在苏南江阴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商纪连离开嵊县后,共青团嵊县委员会也停止了活动。
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这一时期从卢沟桥事变到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的建立。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美亚丝绸十厂罢工总代表、嵊籍中共党员王寄松,受上海丝绸系统党组织的派遣,回嵊开展抗日活动和建党工作。王寄松介绍投身家乡抗日救亡运动、积极要求入党的嵊县农工银行职员张珂表入党,又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上海回乡共青团员尹仲芳,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可以转为中共党员。因此,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9月的一个晚上,成立了中共嵊县临时县委,这是在嵊县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成立时只有3位党员,但这是嵊有组织、有系统建党的开始。此后,嵊县党的组织和活动就没间断过。王寄松担任县委书记,尹仲芳为组织委员,张珂表为宣传委员,隶属于上海丝绸系统党组织。
县级党组织的发展。1937年11月,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不久,组织部长邢子陶(长乐镇沃基村人)回乡考察党的抗日救亡工作,并着手开展建党工作。1938年1月,在邢子陶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王正山任书记,隶属于省临工委。县工委建立后,因工作需要邢子陶离开了嵊县。5月,邢子陶又回到嵊县,并在他家的小阁楼上秘密开会,成立中共宁绍特委,管辖绍兴、宁波等地,特委机关就设在邢子陶家。在宁绍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嵊县党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地方建立起党的支部组织,党员数量发展很快。为了适应这种形势,1938年6月,中共县工委改为中共嵊县县委,邢子陶兼任书记。对于党的工作和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嵊、新两县都有着密切联系。为了便于领导和开展嵊、新两县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11月,宁绍特委把中共嵊县县委扩建为嵊县中心县委,由王正山任书记,管辖嵊县和新昌两县党的工作。从临时县委到中心县委,始终以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指针,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到1939年底,全县已建立嵊东、嵊西和城区等3个区委,有35个支部,299名党员,成为宁绍地区党员人数最多的3个县份之一。1940年1月,由于抗日斗争的需要,宁绍特委分设为宁属和绍属特委,嵊县中心县委归属绍属特委领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转向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限制共产党活动,党的活动被迫转向隐蔽。嵊县中心县委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12月,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邵明任嵊县特派员,继续领导抗日斗争。
嵊县沦陷后的党组织。1942年7月14日,日军七十师团一部侵占嵊县县城,嵊县沦陷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日军除在县城驻扎外,还在甘霖、长乐等公路沿线重镇设立据点,建造碉堡,设置岗哨,大肆进行烧杀淫掠等罪恶活动。7月20日,在黄泽制造了七二○惨案,光被杀害的村民就有3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日军炸死、杀害的民众达199人。从嵊县沦陷到抗日战争胜利,为了便于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嵊县的土地上先后建立过三个县委。嵊县沦陷后,与同一天沦陷的新昌一起成了抗日的前线。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为了便于领导,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于嵊县、新昌两县的区划作了某些调整:以曹娥江为界,把嵊县分为东、西两块地区。曹娥江以西的嵊西嵊北地区,单独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建立嵊西县工作委员会,金林担任书记。当时,县城虽然被日军占领,但整个嵊西地区仍被地方势力所控制,因此,嵊西县工作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继续执行隐蔽精干的方针。1943年5月,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寿文 为任嵊西特派员。1944年6月,恢复党委制,建立中共嵊西县委员会,寿文魁转任书记。这是在嵊县建立的第一个县委曹娥江以东及新昌县和嵊县的南部合起来成立一个嵊新县,成立嵊新县委员会,由特派员制恢复为党委制,由邵明任书记。1945年2月,奉化西区划入嵊新县后,改称为嵊新奉中心县委,先后由邵明、邢子陶担任书记,建立了嵊新奉抗日根据地。这是在嵊县建立的第二个县委。1945年6月底,中共绍嵊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高阜平任书记。这是在嵊县建立的第三个县委。绍嵊县工委建立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3个月,但它地处绍兴、上虞、嵊县三县交界,为浙东、浙西两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起了重要作用。嵊县沦陷后的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2年8月,在牛头湾创建嵊东独立中队,这是嵊新党建起的第一支抗日武装部队。后来又建立过多支武装部队,到1945年2月建立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4月26日,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在嵊东棠头溪打日军,出毙日军5人,打伤多人。
党组织沿革一览表
时间
|
组织名称
|
负责人
|
工作机构
|
机关驻地
|
上级领导机关
|
下属组织
|
1937.9~1937.10
|
中共嵊县临时县委
|
王寄松
|
县城
|
上海丝绸业党组织
|
1938.1~1938.5
|
中共嵊县县工委
|
王正山
|
同上
|
中共浙江省临工委
|
城区、嵊东、嵊西3个区委
|
1938.6~1938.11
|
中共嵊县县委
|
邢子陶
|
沃基、县城及流动嵊西
|
中共宁绍特委
|
同上
|
1938.11~1940.12
|
中共嵊县中心县委
|
王正山
|
青年委员会
|
流动于嵊东、嵊西
|
同上
|
同上
|
杨源时
|
妇女委员会
|
县城及嵊西
|
1940年1月改归中共绍属特委
|
城区、嵊东、中东、嵊西、下西、山口6个区委
|
邵明
|
职工委员会
|
嵊西、嵊东、城郊等地
|
中共绍属特委
|
同上
|
1940.12~1942.7
|
中共嵊县特派员
|
邵明
|
同上
|
中共绍属特派员
|
嵊东、中东、嵊西3个区特派员
|
1942.7~1945.2
|
中共嵊新县委
|
邵明
|
部队工作委员会
妇女委员会
|
流动
(嵊东地区)
|
浙东区党委四明工委
|
嵊东(下东)、中东、南山、里东、三界区和新昌县全境党组织
|
1945.2~1945.9
|
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
|
邵明
邢子陶
|
流动于东林、芦田、棠溪等
|
同上
|
下东、中东、南山、里东、嵊南、新昌县全境、奉化县奉西区等党组织
|
1942.7~1943.5
|
中共嵊西县工委
|
金林
(叶伯善)
|
流动大昆、太平等地
|
会稽地工委
|
开、长、太区及山区两个区委
|
1943.5~1944.6
|
中共嵊西县特派员
|
寿文魁
|
广利乡开弓岙
|
中共浙东区党委
|
同上
|
1944.6~1945.9
|
中共嵊西县委
|
寿文魁
|
开元
|
浙东区党委
金萧地委
|
开、长、太区及崇仁两个区委
|
1945.6~1945.9
|
中共绍嵊县工委
|
戈冰
(高阜平)
|
上虞县汤浦、嵊县三界一带流动
|
中共浙东区党委
|
三界、东关、汤浦3个区委
|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10月),这一时期从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撤后的党组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共代表在重庆谈判中,主动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8个省内根据地,并将这些地区内的部队调往北方,即北撤。9月23日,浙东区党委在上虞县城召开北撤会议,部署北撤事宜,并对北撤后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10月初,根据上虞北撤会议精神,嵊新奉、嵊西、绍嵊县的人员,除留下少数干部坚持原地斗争外,全部分批北撤。北撤后,由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嵊新奉中心县委改称嵊新奉特派员,邵明、丁友灿任特派员。在嵊西,嵊西县委书记寿文 北撤时,指定张扬临时负责嵊西工作。1946年1 月,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任命应怀易为嵊西特派员,7月,杨光接任嵊西特派员。因此,北撤后留下来的同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恢复组织,隐蔽坚持,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6年11月,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领导的石璜缴枪战斗,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为嵊县解放加强党组织建设。1947年6月以后,人民解放军由积极防御转向
战略进攻。
嵊县的革命武装也一样,经过与反革命武装的反复较量,不但得以生存下来,而且得到迅速发展,人民游击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嵊县各地,建立了嵊西游击区、嵊新奉游击区、嵊新东游击区。为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巩固游击根据地,由特派员制恢复为党委制。1948年2月,重建中共嵊新奉工作委员会,丁友灿任杨光任书记。1949年3月,成立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钱章超任书记。4月,嵊县、新昌解放在即,为了便于统一组织接管两县国民党政权,建立嵊新地区特派员,丁友灿任特派员,项耿任副特派员兼嵊县工委书记,准备迎接解放、接管县城。5月,为了做好接管工作,嵊县工委、嵊新东县工委在石璜的楼家村整训。5月22日上午,以三界区委书记黄美友带领的三界区武工队为向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第一八一团进驻县城,嵊县宣告解放,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嵊县的统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组织沿革一览表
时间
|
组织名称
|
负责人
|
工作机构
|
机关驻地
|
上级领导机关
|
下属组织
|
1945.9~1948.2
|
中共嵊新奉县
特派员
|
邵明
丁友灿
|
流动(嵊东、嵊南山区)
|
中共四明特派员
|
里东、嵊东、嵊长公路以南和新昌县全境、奉化县西区所属党组织
|
1948.2~1945.9
|
中共嵊新奉县
工委
|
丁友灿
黄连
|
流动于嵊县里东、四明山、大岚山
|
中共四明地工委
|
嵊东、里东、新昌北区、余姚县大岚区、上虞县虞南区、奉化县西区所属党组织
|
1945.9~1946.1
|
中共嵊西县临时负责人
|
张扬
(周小兰)
|
开元
|
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
|
嵊西地区党组织
|
1946.1~1948.1
|
中共嵊西特派员
|
应怀易
杨光
|
知识青年部
|
太平、长乐
|
同上
|
同上
|
1948.2~1949.3
|
中共会稽中心县工委
|
周芝山
|
诸、嵊、东交界东白山
|
中共浙东临委
|
嵊西、诸暨铁路以东、绍兴南区、东阳、义务、磐安部份地区党组织
|
1949.3~1945.9
|
中共嵊县县工委
|
钱章超
(项耿)
|
嵊西山区
|
中共会稽临工委
|
长乐、崇仁、三界等区委
|
1948.7~1949.5
|
中共嵊新东
县工委
|
杨光
(吕少英)
|
流动于嵊南、新昌西区、东阳交界地区
|
中共台属(台西)工委
|
嵊南(嵊长公路以南),新昌东区、南区、西区,东阳、磐安县部分地区党组织
|
1949.4~1949.6
|
中共嵊新特派员
|
丁友灿
|
流动于嵊西、新昌西区及县城
|
中共浙东临工委
|
嵊县、新昌两个县所属县、区、乡党组织
|
1927年至1949年5月党组织党员统计表
年份
|
党组织(个)
|
党员(人)
|
备注
|
区委
|
支部
|
1927
|
4
|
无统计资料
|
1935
|
1
|
6
|
1937
|
1
|
16
|
1938
|
3
|
21
|
158
|
1939
|
3
|
35
|
299
|
1940
|
6
|
46
|
373
|
1941
|
6
|
33
|
395
|
1942
|
5
|
33
|
408
|
1943
|
5
|
33
|
428
|
1944
|
5
|
32
|
449
|
1945
|
7
|
31
|
262
|
1946
|
1
|
17
|
262
|
1947
|
3
|
17
|
222
|
1948
|
5
|
15
|
246
|
1949.5
|
8
|
23
|
267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这一阶段分新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前进中迈向历史性转折四个时期。
1.新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5月~1956年9月),建立
中共嵊县委员会,召开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嵊县委员会的建立。随着浙东各县的解放和大批南下干部(从北方调到长
江以南的党政干部)的到达,中共浙江省委先后建立各地县级党委。6月10日,在嵊县城关镇召开南下干部和地主干部会师联欢大会,会议宣布中共嵊县委员会成立,南下干部宋宏任县委书记。中共嵊县委员会的成立使全县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是嵊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嵊县的根本保证。解放被,县委会设书记、副书记和委员,1954年11月起,设立常务委员会。
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嵊县委员会成立后,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各项运动,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同时重视党的建设。在1952年底以前,根据“根据小心谨慎,个别吸收”的原则发展少量党员。1953年1月,县委提出:“挑选在运动中经过审查处和教育的积极分子培养为建党的对象,积极地、谨慎地发展党员。”根据这一要求,当年吸收新党员220名,党员数由1949年的230名增至1953年底的684名。1953年起至1956年,区、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先后建立。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农生产较快发展,党的队伍不断扩大的形势下,1956年6月2日至9日,召开了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64名,代表全县2348名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一届委员会。在一届一次全会上,选举县委常委7名,尚玉福当选为书记。从此,县委会均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由县委会产生常务委员会。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9月~1965年5月),建立人民公
社和嵊新两县的合并,召开中共第二届、第三届代表大会。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第二届代表大会的召开。1958年,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27日,全县合并建立19个人民公社,10月3日,以区办公社,将19个人民公社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重新改组为人民公社。全县有98%的农民加入公社,体现人民公社所标榜“一大”即追求大规模化,“二公”则指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有制。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大办人民公社的形势下,10月7日,省委决定撤销新昌县建制,与嵊县合并,定名嵊县,合并后全县有19个人民公社。省委任命邵成明任县委书记。1958年12月26日至30日, 召开中共嵊县第二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38名,代表全县9575名党员。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二届委员会,县委设书记处。大会继续贯彻“大跃进”精神,提出了工农业生产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对以后几年的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1959年,开展了“反右倾”运动。在此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使一部分党的干部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处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加上1959嵊县发生特大洪灾,导致1959年至1961年嵊县经济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1961年8月,省委决定恢复新昌县建制。在此前后,调整了人民公社规模,以乡建社,并复设区委。“反右倾”运动中受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也逐步得到了甄别平反。这一时期,在纠正工作失误的同时,加强了党的建设,重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建立和健全党课教育制度,发展党员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在着重做好预备党员转正的同时,在薄弱地区发展少量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第三届代表大会召开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1963年2月11日至15日,中共嵊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352名,代表全县9306名党员。大会虽然未能从指导思想上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的错误,但大会号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认真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对干部和党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大会结束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党、整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克服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和脱离群众的作风,改善干群关系,改进经营管理,安定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自始至终地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方针,出现了一些过“左”的做法,后来把运动的重点放在“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这一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党组织沿革一览表
时间
|
组织名称
|
负责人
|
工作机构
|
机关驻地
|
上级领导机关
|
下属组织(届末数)
|
区委
|
党委
|
党组
|
总支
|
支部
|
1949.6
~
1956.6
|
中共嵊县委员会
|
宋宏
王起
宋宏
邵成明
尚玉福
|
秘书室(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业合作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财贸部(财委)、城工部(供销手工业部、工业部)、纪检委(监察委员会)、审干委员会、肃反五人小组、干校、嵊县报社
|
城关镇
|
1949年6月初,属中共浙江省委二地委即宁波地委,6月23日后,归属十地委即绍兴地委。
1949年11月属中共绍兴地方委员会。
1952年1月归属宁波地委
|
10
|
2
|
1
|
41
|
388
|
1956.6
~
1958.12
|
中共嵊县第一届委员会
|
尚玉福
陈宪俊
邵成明
|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农业合作部)、财贸部、手工业部(供销手工业部)、工业交通工作部(工业部)、文教部、监察委员会、审干委员会、肃反五人小组、干校、嵊县日报社。
|
同上
|
19
(公社
|
22
|
132
|
1060
|
1958.12
~
1963.2
|
中共嵊县第二届委员会
|
邵成明
王裕民
(代)
|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财贸部、城镇工作部、工业交通工作部、监察委员会、肃反五人小组、嵊县日报社、政治研究室、党校(干部学校)。
|
同上
|
11
|
62
|
2
|
1150
|
1963.2
~
1968.6
|
中共嵊县第三届委员会
|
王尊贤
|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办公室、城镇工作部、监察委员会、肃反五人小组、党校、党史资料研究领导小组。
|
同上
|
1964年9月归属绍兴地委
|
4
|
60
|
1
|
1190
|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就是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到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
造反派夺权和军管会的成立。嵊县“文化大革命”开始于学校,后向社会发展。9月22日嵊县中学部分学生贴出了《炮轰县委司令部》的大字报。继而普遍成立造反派组织,揪斗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受到冲出,领导干部遭到批判和斗争,机关逐步陷于瘫痪、半瘫痪,党的组织生活被迫停止,社会秩序陷入混乱。1967年1月,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全县各单位“造反派”进行全面夺权,并形成“县联总”、“县联委”两个“造反派”组织。此后,两个“造反派”组织斗争逐步激化,社会秩序更为混乱,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县人民武装部成立生产办公室,代替县党政机关“抓革命,促生产”。6月底7月初,两个“造反派”组织在城关镇发生大规模武斗,交通中断。鉴于嵊县的混乱局势,1967年7月12日,浙江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嵊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嵊县实行军事管制。但两个“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武斗仍逐步升级,甚至动用武器,持续近4个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嵊县的武斗死伤人员之多省内少有,死亡总人数达191人,占全省武斗死亡人数的8.9%。
县革委会的成立和清理阶级队伍。1968年,县内武斗结束,造反派夺取了党政大权。根据毛泽东在“全面夺权”后建立革命委员会的指示,1968年6月14日,经省革委会批准,县革委会成立。同日,县革委会发出通告:自即日起,原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党、政、财、文一切大权归县革委会。革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搞阶级斗争,是战争年代形成的一元化(党政合一)领导体制的极端发展,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倒退。县革委会成立后,县军管会撤销。同月,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在原县级机关及公、检、法部门中制造大批冤假错案,有382名干部被审查批斗,有的被迫害致死。1969年11月,开办五七干校,288名干部进干校劳动,有的继续就到审查。清理阶级队伍期间,共被揪斗21243 ,其中党员2551人,占全县党员和24%。全县被逼死、打死等非正常死亡332人。
整党建党和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党员无法过组织生活。1968年10月,县革委会遵照毛泽东有关“吐故纳新”的指示,进行“吐故纳新”的建党试点。根据上级指示精神,1969年1月,县革委会成立上七人组成的中共嵊县革委会核心小组代行县委职权。6月,中共嵊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召开党员代表会议,贯彻中共九大精神。会后开展整党建党工运动。经过程年多时间的整党建党,陆续重建公社、镇党委以及工厂的党委、总支,恢复党组织活动,造反派在各级党组织得到了更大的权力,中共嵊县革委会核心小组认为召开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具备。1970年12月21日至24日中共嵊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695名,代表全县10129名党员。选举产生了中共嵊县第四届委员会,在四届一次全会上,恢复县委常委会,中共嵊县革委会核心小组随即撤销。中共嵊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共九大错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导下召开的,对嵊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实践作了错误的肯定和阐述,是完全错误的。但它恢复了县委常委会,军代表参加了领导工作,对造反派起到了遏制作用,对稳定嵊县的局势还是有利的。
县委领导班子的充实调整和党组织再次受到冲击。1971年10月起,开展“批林整风”,县党政机构逐步得到恢复。1972年4月,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解放了一批干部,恢复了一部分受迫害老干部的工作。1973年1月,省委对县委领导班子作了充实调整,工作有了转机。但在1974年初,又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嵊县一些人又企图夺回已被老干部掌握的部分权力,县、区和部分公社、单位先后建立凌驾于党委之上的“批林批孔”小组,层层揭批所谓“两否一倒”(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社会主义新事物,复辟倒退)。6月,错误批判部分领导干部,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再次受到冲出,还出现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错误做法(简称“双突”),把帮派骨干塞进各级领导班子。“批林批孔”开始后,嵊县再度陷入混乱。
整顿领导班子和纠正“双突”错误。1975年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党中央日期常工作。邓小平集中精力抓各方面的整顿,全国形势有了转变。县委贯彻毛泽东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和邓小平关于全面整顿的讲话,撤销各级“批林批孔”小组,先后恢复了一批老同志的工作,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纠正“双突”错误。纠正“双突”错误是全面整顿的重要方面。“双突”严重违反了党的章程和组织原则,错误十分严重。县委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提拔的38名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予以调整,基本上回原单位、原岗位工作。对于突击发展的196名党员,由原单位分别作出处理,确实具备条件的,在原支部履行入党手续,不够条件的,予以除名。“双突”问题的处理,是从思想上、组织上对党的一次整顿,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邓小平的全面整顿,被说成要翻“文化大革命”的案,是“右倾翻案风”。毛泽东在1975年底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动动,整顿被迫中断,全县各项工作再次出现混乱。
党组织沿革一览表
时间
|
组织名称
|
负责人
|
工作机构
|
机关驻地
|
上级领导机关
|
下属组织(届末数)
|
区委
|
党委
|
总支
|
支部
|
计
|
其中
|
1970.12
~
1976.10
|
中共嵊县第四届委员会
|
王澄涛
乔庭民
孙兆隆
|
政法委员会
党校
|
城关镇
|
1971年4月
属绍兴地区
|
10
|
77
|
公社
64
|
镇
1
|
4
|
1488
|
3.在徘徊前进中迈向历史性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就是从1976
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整党整风。粉碎“四人帮”后,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罪行的“揭批查”运动。同时,根据中央指示,在1977年到1978年,县委领导了一场结合揭批“四人帮”斗争、旨在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整党整风运动。通过整党整风运动,被“四人帮”搞乱的路线、思想、理论是非,逐步得到澄清,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始恢复和发扬,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增强,党员觉悟有了提高。经过整党整风,虽然处理了不合格党员,但入党人数不降反升,党员由1977年的15887名,发展到1978年的16568名。
组织上的初步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嵊县同全国各地一样,在揭批“四人帮”罪行的同时,开始重建各级党组织。1977年5月,县委决定撤销县革委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恢复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委办公室等工作机构。7月,建立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县计划委员会、工交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等,并实行党政分设。至此,嵊县的党政机构得到初步恢复和调整,各级工作机构职能逐步恢复。县委在恢复和调整各级机构的同时,全面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从1977年3月至1978年4月,全县共充实调整各级党组织成员(大队书记以上)和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公社革委会委员以上)342名。通过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使新班子充满活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党组织沿革一览表
时间
|
组织名称
|
负责人
|
工作机构
|
机关驻地
|
上级领导机关
|
下属组织(届末数)
|
区委
|
党委
|
党组
|
总支
|
支部
|
计
|
其中
|
1976.10
~
1979.7
|
中共嵊县第四届委员会
|
孙兆隆
魏夏久
|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政法委员会、党校
|
城关镇
|
绍兴地委
|
10
|
77
|
公社
64
|
镇
1
|
16
|
1
|
1672
|
嵊县党组织党员发展情况统计表
数项
目
字
年 度
|
党组
|
区委
|
基层党委
|
总支
|
基层支部
|
党员(人)
|
1949
|
6
|
25
|
230
|
1950
|
1
|
8
|
1
|
16
|
295
|
1951
|
1
|
10
|
19
|
286
|
1952
|
1
|
10
|
24
|
413
|
1953
|
2
|
10
|
4
|
72
|
684
|
1954
|
2
|
10
|
3
|
1
|
129
|
1498
|
1955
|
1
|
10
|
3
|
1
|
151
|
2042
|
1956
|
1
|
10
|
2
|
41
|
388
|
4533
|
1957
|
1
|
10
|
5
|
449
|
5016
|
1958
|
2
|
19
|
22
|
132
|
1060
|
9991
|
1959
|
2
|
19
|
27
|
113
|
1235
|
12780
|
1960
|
2
|
19
|
32
|
124
|
1725
|
13979
|
1961
|
2
|
11
|
73
|
7
|
1149
|
9013
|
1962
|
11
|
68
|
2
|
1156
|
9306
|
1963
|
11
|
69
|
2
|
1180
|
9436
|
1964
|
11
|
67
|
1
|
1183
|
9518
|
1965
|
4
|
69
|
1
|
1190
|
9493
|
1966
|
4
|
1967-1971
|
11183
|
1972
|
76
|
3
|
1269
|
11910
|
1973
|
10
|
73
|
3
|
1370
|
13166
|
1974
|
10
|
77
|
3
|
1410
|
13705
|
1975
|
10
|
77
|
4
|
1426
|
14536
|
1976
|
10
|
77
|
4
|
1488
|
15394
|
1977
|
10
|
76
|
2
|
1529
|
15887
|
1978
|
10
|
75
|
3
|
1582
|
1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