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资政课题
在二轮修志中如何对一轮志书进行纠误补漏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4-08-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在二轮修志中如何对一轮志书进行纠误补漏的探索

————嵊州市纠误补漏工作的思与行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修志的高潮。到2000年,全国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4278种,1989年出版的《嵊县志》是其中之一。总的来说,我们的第一轮修志是很有成绩的,多有较高的水平。但这并不等于一轮志书都是那么完美无缺,《嵊县志》当然也不例外,难免存在错误和缺憾。因此,在二轮修志的同时,需要对一轮志书内容、文字上的讹误进行纠正,遗漏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本文试从我们嵊州市对纠误补漏工作的认识和如何开展这一工作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对一轮志书进行纠误补漏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全国要修志,有关部门也做了准备,各地修志工作陆续开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迫使修志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业俱兴,修志工作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0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下,各地修志工作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3年,“盛世修志”,嵊州市(嵊县1995年改设)在浙江省较早启动了修志工作。

  修志工作虽然启动了,但显得比较仓促。嵊州虽有修志的优秀文化传统,自南宋高似孙于嘉定七年(1214年)纂《剡录》以来,续修于元,四修于明,五修于清,又修于民国,编修十二次,刊行十次,其中不乏象《剡录》这样被后世称赞的佳作。但自民国《嵊县志》以来,已经半个世纪没有修志,对骤然恢复的修志工作已经生疏,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没有作好准备,更何况社会主义新方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学术上,比以前的志书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听参加一轮修志的人讲,参加第一轮修志的人,大多始时没有学过方志,甚至连志书都没碰到过,对修志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已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但“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理论上的禁区依然存在。反映到修志工作上,如如何实事求是地记述民国的历史及国民党抗战的历史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等等问题。在第一轮修志时,对这些问题由于“左”的影响,有的记得很少甚至没有记述,这不符合志书的特性和本质要求。

  198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第一轮修志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个暂行规定,要完成第一轮较高质量志书的编纂是很难想象的。但个别规定也对修志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第十五条“县志以控制在三十万至五十万字左右为宜”的规定。一个县要把几千年的历史浓缩成50万字左右的县志,许多内容只好忍痛割爱,使县志的资料性受到影响,工具书的作用难以发挥,许多重要的应记的内容只能少记甚至不记。《嵊县志》虽然突破了50万字,达到了70多万,但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修成的一批志书相比,内容上少了许多。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长,认识的提高,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档案的开放,一些过去没搞清的问题现在搞清了,史料也有新的发现。此外,由于校对不细,资料来源的局限等等原因,志书在文字、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因此,第一轮修志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修成的志书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经验,时间仓促,记述时间跨度大,又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字数限制,难免存在错误和遗漏。故在第二轮修志时对第一轮志书进行纠误补漏是十分必要的。《“十五”期间浙江省地方志工作计划纲要》第九条第六款规定:“续志对前志须予以纠误补正,……,对上限前的有关前志未载的重要内容,也可设专记予以补充。”我们浙江省对纠误补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前所述,《嵊县志》于1989年出版后,陆续发现了一些错误和遗漏。所以在续修《嵊州市志》时,根据上级规定,开展对《嵊县志》的纠误补漏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纠误补漏的原则和步骤。

既然在续志的同时对前志进行纠误补漏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呢?我们认为

做好这项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首先,确定原则。纠误补漏是对前志错误的纠正和遗漏的补充,并不是否定前志,相反

是在充分肯定前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为做好纠误补漏的修订再版工作,嵊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在2002年11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前〈嵊县志〉纠误补漏工作的通知》,确定纠误补漏的原则是:“体例不变,结构不动,篇目不调,断限不破。在保持原志书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核对史实,查缺补漏,纠正硬伤,校核文字词语错误,进行修订。”指导纠误补漏的修订工作。

  其次,分工负责。因纠误补漏和续志同时开展,安排不当,会引起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开始时也有专家和领导担心能否做好这一工作,会不会影响到续志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避免冲突,我们安排参加过《嵊县志》编纂和熟悉嵊州历史的行家,专人负责纠误补漏的修订工作,实行续志工作同时开展,明确分工。这样,既保证了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又没有影响续志工作。

  第三,收集资料。《嵊县志》出版后,陆续收到社会各界对县志中的错误提出的意见。为此,当时的县志办专门向有关用志单位和个人发出征求错误意见函,从《嵊县志》一出版就开始征求对志书的意见。这项工作从1989年10月开始,到19958月结束,收到纠误补漏资料56份,计约59840多字。不但为纠误补漏工作打下了基础,而且从征求到的内容看,有的是非修改不可的。如某人1954年获县青年社会主义称号,误为青年团中央命名。又如越剧编中说阵佩卿主演《西厢记》由香港拍成电影,主演实系金宝花,辛亥革命的阵楚青卒于1914年误成1911年等等。还有许多时间、地点、数字上的错误。更多的是失校,如自然地理编中的野生动植物章,野生动植物名称特别是学名,没有校对好,错误竟有100多处。这些错误的发现,更坚定了我们做好纠误补漏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已经征求到的意见基础上,又请前县志的分志编写单位承担原编写篇目的纠误补漏工作。请现任续修市志的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原分志编写组成员等座谈会,发动各方面人员提供纠误补漏的修订资料。乡镇、街道未承担前县志的编纂,续修市志分管领导也要负责召开知情人员座谈会,结合有关会议,发动各方面人员提供修订资料。对本单位原承编以外篇目的错漏,各单位也要提供修订资料。这项工作从2002年8月至20056月,收集到纠误补漏资料53份,计约101470字。此外,我们自已对1989年版《嵊县志》进行了认真校阅,有目的收集资料。收集到15多万字的修改补充资料,许多是一轮修志时由于字数限定忍痛割爱的资料。如《嵊县志》初稿人物表中有辛亥革命人物27人被删,这次重新收录。虽然收集资料不搞大规模的资料征集。但是,在补充具体内容时,发现资料欠缺或疑问,还是进行了有目的的征集、查阅、考证。

  第四,确定重点。续修志书应该对前志未载重要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但也不宜过多。因此,我们在普遍进行纠误补漏同时,又确定把嵊州辛亥革命、民国、“文化大革命”、经济、人物、教育、社会、著述书目作为补充的重点。

  在辛亥革命中,嵊州人才辈出,志士如云,参加者逾万,有资料可查的光复会员就有142人,对辛亥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嵊州志士是我国东南地区活动的革命党人中的可靠的中坚力量,竺绍康、谢飞麟、王金发、尹锐志尹维俊姐妹是其中著名的代表。大通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就是竺绍康从嵊招去的会党成员。王金发在护卫孙中山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侦破宋教仁案等等,干得手脚利索令人拍案叫绝。但《嵊县志》只在军事和社团组织中少量记述,没有充分反映出嵊州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这次作为重点,把142位嵊籍光复会员名单列入,光复会的记述增加约2500字。对重要事件和活动在《大事记》、《人物》中进行补充,增加了不少内容。只要是受“左”的思想影响,对民国的历史记述较少,有的不敢如实记载,有的不是略的问题,而是缺了。如对嵊州民国时的著名商人汪正金,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汪正金靠为英商经营煤油起家,相继开办汪集丰总号等8个行业,11家棉百、金融等企业,盛时有“汪半城”之称,占了整个县城工商业的一半。因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商会会长,解放后以“资敌”的罪名被人民政府镇压。但根据有关资料,汪是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商量决定叫他担任商会会长的,目的是利用商会会长的身份,在敌占区做联络工作。他似乎有先见之明,自已不愿去,后来在当时县政府负责人签名后,才答应任会长。由于被镇压的原因,《嵊县志》没有立传。不但没有入传,甚至连在工商界的作用与地位也没有提及。这次我们虽然也没有给他立传,但是在商业编中以事系人作了补充。还有国民党抗战问题。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下的抗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同样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嵊县志》没有充分记述,甚至于国民党抗日将士英名也不敢列入,怕过份记述国民党抗战犯忌。这次对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活动和事件作了补充,特别是补充了没有记述的嵊人在外地的抗日事迹,补充了国民党抗日将士名录。“文化大革命”在《大事记》中补了8条,补记了两派群众组织武斗不断升级的过程,死于武斗的人数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从原70篇(74人)增加到73篇(77人)。补充了浙江省保安处长兼保安司令、国民党陆军中将竺鸣涛,国家级戏剧导演、轰动全国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导演邢胜奎,解放初期任嵊县县委书记、领导建造南山水库的邵成明。人物表补充了历代知名人物23人,辛亥革命人物27人。人物录增加了历代进士名录151人,辛亥革命阵亡官兵名录4人,抗日阵亡将士名录259人。嵊地方言是浙江地方语的代表,原方言章约18900字,增补至6万多字。著述书目增补了2万多字。

  第五,征求意见和修改定稿。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以《嵊县志》原来的编为单位进行修改,要修改的内容用双线条划去,新修改、补充的内容用黑体字加上,没有改动的仍用五号宋体。对修改的内容,除文字、标点外,强调改必有据,每一个改动反复研究核准,保存资料备查。对补充的内容反复推敲,文字力求简明扼要,保持原书风貌。修改、补充后,以编为单位向嵊州市志编委会委员和顾问及有关单位和知情人发出征求意见稿,征求对修改、补充的文字、内容是否正确、妥当的意见。对反馈的意见认真吸取后,至2005年底,最后修改定稿,修改补充达30多万字。

  第六,修订再版。对续修志书的县(市)来说,纠误补正和补充未载重要内容是两项重要的任务,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修改补充的内容,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商榷的问题。放在续志的丛录中固然是个好办法,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嵊县志》印数为4000册,现存只有200多册,所剩不多,从2000年起已基本停止对外出售,否则早已告罄。可能20世纪80年代修成的志书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样,在续志《嵊州市志》修好后将出现前志已完,没有购买前志的单位和个人,新购的志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发挥新志的使用价值,从而失去续志的目的。而把补充和纠误的内容以专记形式放在续志的丛录中,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很可能成为新志书的累赘。此外,如果纠误补漏的内容较多,把它放在续志的丛录中也不是很妥当。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把需要纠误的内容直接改正在《嵊县志》需要修改的地方,把需要补充的内容也直接补在《嵊县志》需要补充的地方,也就是将《嵊县志》进行修订后,和续志《嵊州市志》(19862002年)一起出版,也就是修订再版。采取修订再版的办法不但可以起到纠误补漏的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续志和重修的矛盾。不重修只续志,可能出现资料和用志的断层,而重修则要化费更多的人财物,修订再版能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纠误补漏后《嵊县志》修订再版,得到了嵊州市志编委会领导的同意,在20025月召开的嵊州市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

  三、纠误补漏需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纠误补漏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我们四年多的实践看,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

意。

首先,要把握好度。纠误补漏是在前志基础上的修订,母体是前志,不是重修。因此,纠误补漏要适量。我们规定纠误补漏内容不能超过原来内容的二分之一,《嵊县志》70多万字,也就是不能超过35万字,不能喧宾夺主,改得面目全非。在纠误补漏过程中,感到越改越补越有内容可改可补,所以,我们对需要修改特别是需要补充的内容作了限制,最后定在30多万字。

其次,要慎之又慎。纠误补漏顾名思义是纠正错误补充不足,所以要慎之又慎,不能把对的改错了,也不能把无足轻重没有多大价值的材料补进去。特别是如果把对的改错了,不但对不起后人,更对不起先人。因为我们的纠误补漏不同于一般的纠误补漏,是要修订再版的,如果做得不好,连原来的质量都不能保持。所以,刚开始做这项工作时,有专家和领导提出,要慎重,是否可以不这样纠误补漏,他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纠误补漏过程中,由于资料来源的问题,把对的改错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随着纠误补漏工作的开展,我们提出,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可补可不补的不补,宁可少改少补,不可改错补差。这样,既减少了内容,又提高了质量。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力求万分之一差错。

据初步统计,1989年版《嵊县志》纠误322处,改动2173字,增补大事记96条,全

书补充103处,共计增补30多万字,具体统计如下:

  1989年版《嵊县志》纠误补漏字数统计

  虽然,从以上统计数字看,我们纠误补漏做了大量认真、仔细的工作,但纠误补漏后对前志进行修订再版,只不过是我们对纠误补漏工作的一次探索,其中难以避免成在着许多问题,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