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6年鉴
概述

发布日期:2014-09-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建置沿革

  【隶属】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嵊州生息繁衍。相传大禹治水止于了山(今禹粮山),泄了溪(今剡溪)之洪。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会稽郡,为郡属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传在今城隍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并建县治民,即为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荆王刘贾封地。十二年(195)为吴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前153年),已置剡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一说西汉元始五年(5年),改剡县为尽忠县。东汉建武(25~55年)初,复称剡县。三国吴、晋、南朝、隋时,先后属会稽郡、会稽国、郐稽国、吴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剡县升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贞观元年(627年),一说武德八年(625年),废嵊州及剡城县,复置剡县,属越州。唐时,县设乡、里,辖40乡。五代吴越国时,剡县属东府越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剡县改称赡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称剡县。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改剡县为嵊县,仍属越州。熙宁三年(1017年),行保甲法,置乡、里、都、保。元丰八年(1085年),废除都、保。嘉泰《会稽志》载县辖27乡、133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属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绍兴路。元改乡、里为都、图。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复属绍兴府。成化十年(1474年),县设56都、124图。清承明制,仍属绍兴府。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城和13乡、2镇。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浙江省,推行区、村制。民国3年(1914年),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复属省。民国18年(1929年),推行村里制,全县为506个村里。民国19年(1930年),改设乡、镇、闾、邻。民国21年(1932年),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辖6区、200乡、25镇、3985闾。民国23年(1934年),实行乡、镇、保、甲制。民国35年(1946年)9月,撤区划并乡镇。民国37年(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7月,县辖39乡、3镇。

  19495月,嵊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二(宁波)专区,废除保甲制;6月下旬属第十(绍兴)专区;11月属绍兴专区。19522月,随绍兴专区并入宁波专区。1956年底,县辖10区、45乡、6镇。1958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乡改为大队;11月,新昌县划归嵊县。19591月,改大队为管理区。19617月起,恢复19个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19649月,恢复绍兴专区,嵊县属绍兴专区。19685月,绍兴专区改名为绍兴地区,嵊县属绍兴地区。1979年底,县辖城关镇和10个区、64个人民公社。19833月起,改人民公社为乡、村建制;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嵊县属绍兴市。1992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11个区公所,调整为17镇、11乡。19958月,国务院批准嵊县撤县设市;126,嵊州市成立。20006月,建立嵊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17月,建立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辖11镇、6乡、4街道。

  【市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嵊新盆地的中心,长乐江和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在此汇合。老城区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在市区交会,104国道穿境而过,是浙东陆上交通枢纽。

  三国吴始为剡县县治。五代吴越国(893~978年)中叶称赡都镇。宋初称剡镇。熙宁三年(1070年),县城内设坊。嘉泰元年(1201年)有10坊。元代,县城设隅、坊,明、清沿用元制。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分城东、城西隅。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区。民国18年(1929年),城区撤销,与游孝、雨钱区合并为第一区,改隅、坊为里。民国21年(1932年),城内分设7镇。民国23年(1934年),合并为城东、城西镇。民国27年(1938年),第一区复称城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城东、城西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5月,鹿山镇改为城关镇,为嵊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5月,撤销临城区,新市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1995年撤县设市后,为嵊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1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由市政府直管。2005年,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人口208163人,16个社区居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16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剡湖街道。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和面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面积1784.4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属盆地低山。中部是溪江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沿江两岸,海拔1070,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海拔70500,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2%;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海拔5001000,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6%;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1100之间,以西白山主峰1096为最高。

  【水系】嵊州市属曹娥江水系,全市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剡溪为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主要河道,起自澄潭江与新昌江汇流口至三界镇下市头。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曹娥江支流范洋江、位于市境北部,为南北流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市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黄壤为主,红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是境内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9660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6.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壤面积1676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上的山地。岩性土面积919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低丘台地。潮土面积284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漫滩阶地。水稻土面积4607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

  【生物资源】嵊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林木植被为主,有乔木、灌木、竹子、草类等。森林植被中还有许多有经济价值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人工植被包括农田作物和林园植物。农田作物有粮食类、油料类、纤维类、绿肥类、瓜菜类;林园植物有观赏花木、用材林及茶、桑、果等经济林。植被覆盖率62.38%。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0余种,鸟类40多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6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兽类1种、鸟类3种。1991年,南山林场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定为蛇类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家。20057月,在黄泽镇华丰村重新发现绝灭了半个世纪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蝾螈。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74亿立方米。另外,曹娥江水系过境水量13.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至2005年底,已开发48484千瓦。

  【矿产资源】境内有已知矿产15个矿种,55处产地,分能源、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泉水和矿泉水5类。其中硅藻土、黄沙、砩石(又名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砩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公里。花岗岩资源总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短缺,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其中硅藻土、饰面石材、麦饭石等矿种具有较大开发远景和较好经济效益。

                 (市志办提供)

  

  【概况】  2005年(200412月~200511月)平均气温偏高,年雨量、雨日偏少,日照偏少。主要表现为冬季阴冷,雨量偏多,大雪多;春季雨量、雨日偏少;610入梅,28日出梅,属空梅;夏季入夏早,连续高温日数较长;秋季气温偏高,出现了创历史的秋季连续高温。

  年平均气温17.4,比常年偏高0.9,属异常偏高年份,除1月、2月、3月分别偏低1.51.20.5外,其余月份都比常年偏高,9月气温异常偏高,偏高3.391720日的连续高温创历史同期之最。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出现在745日,日最高气温≥35.0的天数42天,比常年偏多17天。年极端最低气温-6.3,出现在200511

  年降水量为1232.6毫米,比常年偏少112.6毫米,除12月、1月、2月、5月、11月分别偏多66.0毫米、31.9毫米、74.9毫米、11.1毫米、30.1毫米外,其余月份都偏少,3月、4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分别偏少37.8毫米、34.2毫米、166.4毫米、44.5毫米、7.1毫米、7.8毫米、28.8毫米,其中6月异常偏少。全年雨日147天,比常年偏少8.2天。

  年总日照时数为1687.9小时,比常年偏少120.3小时。

  【重要气候事件】暴雪。20041228,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雪,其余中雪以上,积雪18厘米左右。113,受高空槽东移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市普遍出现大雪或暴雪,并形成较大范围的积雪,雪后出现冰冻,山区出现严重冰冻。311夜,全市普降暴雪,积雪深度10厘米左右。大雪导致7条输电线路中断,3个山区乡镇曾一度出现大面积停电现象;10条省、县道公路136公里积雪堵车;毛竹、苗木、杂木树等受灾面积4000公顷至5333公顷,共计经济损失700万元左右;倒塌钢棚2个,造成13伤。

  台风。91012日,受15号台风“卡努”正面袭击。1020时至128时,市气象站雨量104.5 毫米,出现11级大风。全市雨量分布为东部地区200多毫米,其他地区100毫米至150毫米,风力普遍有1011级,对全市造成重大灾害,其中黄泽、金庭、三界等地堤防决口,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春花作物。由于上年秋季雨水偏少,局部地方出现旱情,造成大小麦和直播油菜播后出苗不整齐,苗数不足。越冬期(12月)多雨雪天气,气温明显偏低,田间积水较重,地下水位偏高,冬作物根系长期处于浸渍状态,根系生长较差,部分田块渍害较重。2月底至3月上旬末以晴好天气为主,温度明显回升,光照条件有所改善,气象条件利于大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发育,长势有所好转。312出现暴雪,日平均气温偏低。大雪低温使本来长势不好的春花作物受冻,长势变差,生育期推迟,不利于大小麦的分蘖、拔节。后期(乳熟期)天气较好,温度偏高,尤其4月中旬温高光足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大小麦灌浆成熟。收获期,阴雨天气较多,不利于大小麦的及时收晒,影响作物产量。

  早稻。生育期间气温偏高,雨量、雨日偏少;日照时数略偏多。移栽、分蘖期降水过程较多,对早稻移栽及栽后返青、分蘖不利,5月中下旬出现“五月寒”天气,对早稻分蘖、孕穗略有影响。61028日为空梅,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早稻高温逼熟,影响产量。

  晚稻。7月中旬受台风影响出现强降水天气,对秧苗生长与移栽不利,下旬以多云天气为主,气象条件有利于连作晚稻的移栽和分蘖。8月上旬受台风“麦莎”影响,部分地区晚稻田积水,植株长时间遭水淹,稻株正常生长受影响,少部分地区稻田绝收。受15号台风“卡努”影响,大量褐稻虱迁入嵊州,危害程度为近几年来最重的一年。

  行政区划

  【概况】嵊州市行政区划自200112月调整后,辖11镇、6乡、4街道,至2005年底无变动。

  人口变迁

  【年未实际总人口数】  2004年未,嵊州市21个建制街道镇乡上报的人口总数为734695人,2005年加减四项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后实际总人口数为733796人。

  【全市人口及变动情况】  2005年未,全市有268903户,733796人,其中男性381577人,女性352219人,性别比例为108.33100,非农业人口数为137737人,比2004年增加了4828人。2005111231止,全市出生7250人,其中男性3684人,女性3566人,出生率为0.98%;死亡6371人,其中男性3560人,女性2811人,死亡率为0.86%;自然增长率为1.19‰。迁入3593人,其中省外迁入1663人,省内迁入1930人;迁出5371人,其中迁往省外1689人,迁往省内3682人。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概况】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适应抢机遇,攻坚克难促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1.26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3.153.333.6调整为11.555.433.1。工业总产值37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农业总产值23.3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9.2%。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3.38万人,人均GDP19240元,约合2339美元。2005年度,嵊州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排名第96位。

  【第一产业基本平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18亿元。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3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农业产值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农作物播种面积56.87千公顷,增长8.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66千公顷,增长10.4%。由于对耕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转变,林业生产的高增长态势受到遏止,林业产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7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33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57公顷,封山育林总面积达4667公顷。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增茶园面积262.53公顷,总种植面积达到1.18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51万吨,比上年增长1.8%;茶叶企业在福建、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外拓茶叶基地5333公顷,茶叶产量0.75万吨;华发出口茶厂被评为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嵊州市通过中国茶叶学会、农民日报社评选,获得“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畜牧业产值4.01亿元,增长2.6%。其中生猪产值1.94亿元,比上年减少1.7%;家禽产值2654万元,比上年增长11.1%。渔业产值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2.20亿元,完成土石方1270万立方米,加固小()型以上病险水库20座。至年底有水库141座,总库容25657万立方米。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31亿元,增长18.5%。其中工业增加值7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建筑业增加值8.24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市42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增速快于轻工业,全年重工业实现产值47.22亿元,增长30.3%,轻工业实现产值102.33亿元,增长27.4%。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纺织业、纺织服装企业193家,产值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全部规模产值的48.0%;医药制造业5家,产值5.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0%;通用设备制造业35家,产值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电气机械制造业60家,产值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电子元件制造业18家,产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5家,当年新增11家。其中完成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当年新增1,巴贝公司实现销售超8亿元。亿元企业合计实现销售74.8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销售的5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实现利税11.74亿元,增长37.8%,其中利润总额6.56亿元,增长34.4%。列入全省考核的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191.97分,比上年增加2.27分。在政策鼓动下,企业创牌意识和积极性高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已认定“巴贝”为中国驰名商标。至年末,全市有国家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17个,绍兴市名牌产品30个。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完成省内建筑业总产值20.21亿元,上海市场完成产值16.23亿元,建筑队伍涉足16个省、市、自治区。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77亿元,增长14.4%。甬金高速通车后,全市公路里程(乡道以上)达972公里,比上年增加68公里。全社会客运量2027万人,客运周转量65565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6%4.0%;货运量1274万吨,货运周转量38593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8.2%。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8.6%,电信业务收入(包括移动、联通等)3.46亿元,和上年持平。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31.95万户,其中当年新增3.89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4/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9.04万户,其中新增5.6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0/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含手机上网用户)达9.66万户。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4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9%35.3%;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45.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89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3.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他各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承兑余额10.33亿元,市内银行信贷总量达93.99亿元。异地信贷资金迅速流入,年末市外融资总额达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9.38亿元,增长16.5%;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6.47亿元,增长11.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36亿元,增长14.6%;餐饮业零售额7.48亿元,增长4.8%。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6个,当年新增4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77亿元,比上年增长5.5%。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省重点市场中国领带城当年成交额19.98亿元。

  【投资需求理性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工业性投资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8.56亿元,增长44.8%;房地产开发投资6.9亿元,比上年下降22.0%;民间投资39.41亿元。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中,纺织业、纺织服装业投资10.19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的比例从上年的33.5%下降为28.8%。投资面大,涉及25个行业,饮料、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投资额超过亿元,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额2.75亿元,是上年的7倍。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45家,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1.80亿元,比上年增长34.2%。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7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新开工面积32.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4%。全市27个重点项目当年计划投资1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8%。其中竣工项目7,在建17,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3项。竣工项目中甬金高速当年完成投资9.48亿元,康庄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31亿元。嵊新污水处理厂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额的47.8%;双塔大桥完成投资总额的56.3%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全年赴阿联酋、德国、美国等地举办展销会15次,参与企业61家次。新登记获外贸经营权企业49家,累计获权企业369家。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12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自营出口46330万美元,增长40.4%;进口额4946万美元,增长15.8%。华发出口茶厂挤身绍兴市出口总额40强内资企业,巴贝、麦地郎、达成3家企业列入绍兴市20强三资企业。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6项,合同利用外资236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9%;实际利用外资10246万美元,增长102.3%。增长幅度均列绍兴市第一位。外商投资项目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5项,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项。投资项目涉及农业观光休闲、服装服饰、电机、汽车零配件等多个领域。嵊州经济开发区有外商投资项目35项,占全市的53%;合同外资154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813万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5.5%86.0%。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总投资额50万美元,历年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23家,总投资396万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投产3家,全年总营业额183万美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0%。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21万美元,增长24.3%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绍兴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75人,增长2.3%;中级职称6598人,增长7.6%。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43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000多万元;共申请专利337项,授权138项,每万人均全年申请专利4.59项,比上年增长62.2%。全市有普高在校生14065人,中等职校生7943人,初中在校生26192人,小学在校生43671人;有专任教师6979人,小学、初中、普高、中等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40%99.18%98.12%79.58%,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分别占63.27%52.08%,比上年提高9.64个和4.33个百分点。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达30.05万册,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0.41/人。成功挖掘距今850010000年的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普查中共查出81个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其中越剧等3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有医院4家、卫生院51家,其他医疗机构7家;卫生技术人员1923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666张,其中医院967张、卫生院579张,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21张。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达48.39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8.52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2万人,比上年增加0.61万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9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649人,其中城镇276人、农村6373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362.5万元。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9个,床位2020张。全市工业企业共实施污染治理项目12,比上年增加8个,完成投资额780.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9%。嵊新污水处理厂当年投资1.18亿元,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的47.8%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出生7250人,死亡6371,出生率9.87‰,死亡率8.68‰,人口自然增长率1.19‰,创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3.38万人,其中男性38.16万人、女性35.2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8%;全市非农业人口13.77万人,占总人口的18.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18岁以下人口13.8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8.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0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薪收入15109元,经营性收入1085元,财产性收入441元,转移性收入134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96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5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3552元,家庭经营收入231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95元,比上年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1%。其中居住类上升5.1%,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3%,食品类上升2.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水平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刘强胜)

 

  经济开发区建设

  【概况】嵊州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228家企业入区发展,计划总投资103亿元,其中投产179家。历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71亿元和2.23亿美元,就业人员4.2万余人。

    2005年,开发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方针,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负重拼搏,奋发进取,逆势而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5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82.24亿元,自营出口3.08亿元,税金3.09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3068万美元,实到外资6571万美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至年底,第二批通过国家发改委省级开发区审核;在省级开发区综合指标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二名,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开发区”;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50强”;获得绍兴市开发区建设竞赛二等奖、嵊州市2005年度开放型经济竞赛金奖。

  【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面对国家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新情况,开发区及时调整思路,坚持“向盘活存量要土地,向集约高效要发展”,积极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先后清退10多家企业86.67公顷的闲置土地;积极探索村级留用地二次回购的新办法,盘活村级留用地9.65公顷;不断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4万平方米。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土地供应提供了保障,使开发区集约用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达90%,平均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均超过1650万元/公顷。

  【技改项目投入步伐加快】  526上午,开发区组织9项重大技改项目集中奠基。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陈月亮、市长魏伟及市人大、政协等领导参加了相关企业的奠基活动。这9个项目总投资164485万元,用地面积45.29公顷,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的技术为主。9个项目的集中奠基,有力地推进了嵊州领带服装、机电、茶叶等产业的提档升级,加快了家庭个私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开发区区中园项目建设,带动了全区技改投入的步伐。2005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技改投入18.6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0.04亿元,设备投资占比达到53.76%。经济开发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31亿元,同比增长3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内拥有绍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级4家,各类科研机构22家。

  【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增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量质并重、内外并举的原则,积极组织欧洲招商,成功承办上海招商。全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5项,总投资2846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0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65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引进市外境内企业2家,计划总投资36918万元。招商引资综合排名位列省级开发区第10名。通过招商引资,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等传统特色产业得到了高度集聚和提升,汽摩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家纺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开发区,有力地推进了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月初,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投资7800万元实施技术改造,建立废旧轮胎深加工示范工厂,使常温法精细胶粉成套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6条以上,形成了年产预制型橡胶跑道多功能橡胶卷材5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并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以废旧轮胎回收处理、深加工及再生利用产业为重点的科技工业园区。该项目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使“黑色污染”逐步转化为“绿色财富”。

  【管理服务能力快速提高】  2005年,开发区管委会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效能建设,转变作风,规范办事,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进了开发区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开发区工业企业扶持奖励政策,落实专项奖励、补助资金600多万元,引导、激励入园企业开展“比技改投入、比外贸出口、比招商引资、比工业产出、比安全生产、比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加大对企业设备投入、创牌创新、境内外参展的补助奖励力度。坚持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社区管理,有序推进拆迁安置,有效控制违章建筑,有力提供全面保障,实现了开发区的和谐发展。

  【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名牌战略成果明显,区内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9个,浙江省名牌产品11个;“普田”吸油烟机、“巴贝”领带、“麦地郎”领带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全市企业发展史上“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王和祥)

  责任编辑 吕淼钦

  经济体制改革

   【概况】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市发改局克服改革成本不断增大、改革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中介组织清理整顿、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和培育“经济强镇”等方面的工作。

   【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进入扫尾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已有250多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完成了深化改革,转换职工劳动关系2.5万多人。在推进改革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年内又完成企业深化改革64家,转换职工劳动关系3903人,主要完成了浙江锻压机床厂、浙江棉麻纺织印染总厂和残联、协办下属有关企业的深化改革工作。企业改革始终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操作实施。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继续实行开放式的产权转让,国有集体资产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在职工身份置换上,严格统一补偿标准,全员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对改革企业在城建规划区内土地一律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储,公开出让。切实做到规范有序,公开、公平、公正。全市大规模的企业改革没有出现过一起违法违规事件,深化改革工作总体上平稳顺利。

  【组织开展社会中介组织专项清理整顿】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促进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建立全市116家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中介组织及列入整顿规范的51家中介机构基本情况信息库,对财务会计类、工程技术类、法律服务类、代理服务类等4类中介组织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通过宣传发动、自查自纠、规范总结3个阶段的工作,对中介机构的设立情况,脱钩改制情况、行业协会建立情况、部门监管到位情况进行检查,注销2家代理服务性质的中介组织,完成1家工程技术类中介组织脱钩改制任务,目前全市中介组织脱钩改制率达100%。并重点抓了中介机构的建章立制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中介组织监管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深化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人权、事权、财权改革,进一步拓展综合改革面,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重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登记和迁入制度,明确转居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育政策,鼓励农民进镇落户。二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设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推进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解决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实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完成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工作,发展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事业,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收民资、外资投资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子,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探索新时期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机制。在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座谈会上,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作了典型发言。

  【推进经济强镇培育】在总结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强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小城镇综合改革重点从做强做优中心镇转移到培育经济强镇上来,在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通过35年的努力,争取五大集镇都进入省百强乡镇行列,目前《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强镇发展的若干意见》已下发实施。

  【做好全市六大总公司的机构撤并工作】  2005年,市政府派遣工作组进驻市经济技术协作总公司,指导开展深化改革工作。通过工作组近两个月的努力,市经济技术协作总公司11家下属企业除煤气公司仍保留外,全部实施了关闭和歇业,所有职工都完成身份置换,事业编制人员也按照相关政策进行了一次性分流处理。至此原定需要撤并的6家市属总公司(二轻、茧丝绸、协办、商业、物质、丝服),完成了二轻、茧丝绸和协作3家总公司的撤并;物资、商业、丝服等3家总公司下属15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除金属材料公司外,其余14家都相继完成产权改革,转换职工劳动关系2434人。

  【有序开展解除“红帽子”企业挂靠关系工作】由于历史及政策原因,全市还有一大批乡镇企业和福利企业为个人投资、挂靠集体的“红帽子”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迫切希望明晰产权,毫无顾虑地投入,扩大生产;挂靠单位同样迫切需要同企业脱钩,以免陷入日益增多的经济纠纷之中。为打消企业家顾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红帽子”企业的解除挂靠关系工作。2005年,全市又有29家“红帽子”企业解除挂靠关系,为这些企业加快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

  (徐升东)

  责任编辑 吕忠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