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 学
1986至2002年,嵊州市的文学活动以市作家协会为中心展开,有1000余万字的作品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480余篇,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30部。
小 说
1986年,张樟灿、求渭生合作的《草鞋老爹的故事》在《江南》发表;徐忠耀、钱积德合作的《无名草》在《东海》发表;王菊英的《生命的精灵》在《东海》发表。1988年,商中平的《墓碑》在《东海》上发表。1989年,尹文欣、周乃光合作的《今天部里发奖金》、《雅林村轶事》在《江南》、《东海》上发表;张万谷的《反水》、《麦火》在《中国作家》、《江南》上发表;钱勇的《山中一条被废弃的公路》、《棋缘》(与俞建新合作)在《东海》上发表。陈华艺的《乡音》、《狗屎树下》分别于1990年和2002年在《东海》、《当代人》上发表。1990年俞建新的《决堤》获金马杯全国短篇文学大奖赛一等奖。2000至2001年,马炜的《永远的萨克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震》、《坦白从宽》、《后裔》相继在《东海》、《十月》、《钟山》、《中国作家》上发表;斯继东的《事故》、《开口说话》等在《东海》杂志上发表;尹皎岭的《团狗·梅子》在《西湖》上发表;陈锡淋的儿童小说《难忘瞬间》、《一座神像的诞生》等在《中国校园文学》、《当代少年》上刊出。至2002年,出版的长短篇小说集有:张万谷的长篇《强盗》(1991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周建达的短篇集《陌生的泳池》(200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裘鄮生的长篇《边缘人》(200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散 文
陈华艺的《错过季节的鸡冠花》、《又见棕榈》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和大连出版社出版。求渭生的《剡中寻幽》2001年出版。邢增尧的《如画人生》200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其中《绝版的西递》入选《散文海外版》。徐华铛以龙、塔、亭和竹编、根雕等工艺建筑和工艺小品等为题材的散文多次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斯菊林的《父亲那副挑子》、尹皎岭的《祝福自己》、王菊英的《墨菊》、周潮娜的《春夜蛙鸣声》、茹继英的《鸢萝之歌》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诗 歌
蔡人灏(笔名东方浩)的《纯洁的抒情》(1992年)、《锋刃上的舞蹈者》(1996年)、《大地的宴席》(2001年)相继出版。蒋立波的《折叠的月亮》、张明巨的《悄悄的日子》于1992年出版。徐忠耀的《绿色的珍珠》2001年出版。蒋立波、杜海斌的诗歌分别发表在《诗刊》、《诗歌报月刊》等刊物上。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以故事创作最为突出,创作质量和数量均列为绍兴市的首位。张继舜创作的故事《东南豪杰王金发》1986年10月出版后,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舞台上的幽灵》出版后,也深受读者的欢迎。1988年12月,《嵊县民间文学集成》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两卷出版。尹文欣、周乃光创作的现代故事《白天鹅之迷》,杨更白创作的《橱窗里的红娘》,张继舜等创作的《乱世春梦》,吕柏汀创作的《明珠传奇》,尹文欣、董祥初主编的《独秀山的故事》于2000年前出版。由文联、文化馆编印的《血溅大世界》、《上海女盗》、《奇案引出的奇缘》也先后成书。钱孝勤的《百家姓字谜大观》和《新娘过桥》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施钰兴主编的《王羲之的传说》于2001年出版。
其 他
继张万谷长篇报告文学《追赶太阳的人们》(1994年)出版以后,周乃光、尹文欣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向辉煌》(1996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合著的中篇报告文学《军长和音乐家》获得浙江省建党70周年征文二等奖。
俞赞时的文学评论集《学院漫步》于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竺柏岳相继在《文艺报》、《文学报》、《文论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评论及随笔,文学评论集《美:本真的升华》于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陈华艺的杂文《王八村》2001年在《杂文月刊》上发表,被《青年博览》等报刊转载。另有《芝麻顶上的花》、《黄鼠狼》等杂文在《杂文报》、《杂文月刊》上发表。
第二节书画摄影
书 法
1985年5月,嵊县书法工作者协会成立。1986年,县书协主办剡溪书法展览,展出周安声、叶文祥、王梅庆、王子茂、杨福光、何达泉、赵存岳、王仁生的书作近60幅。1987年1月,嵊县青年书法协会成立。1990年,剡溪印社主办嵊县第二届篆刻作品暨剡溪印社社员作品展。是年,县书协在嵊县剧院举行嵊县书法作品展。1995年,市书协与市人武部、公安局、天华大厦联合主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法展。1997年7月,书协与国商大厦联合举办庆香港回归、迎“七一”书法展,在文化广场举行百米长卷现场书画活动。1998年5月,市书协在市老年活动中心举办嵊州青年书法交流展,展出周恒、张麟、林国江、周芳、杨文海、张永、王荣法、王然旻、黄东涛等人70多幅作品,并邀请著名书法家赵雁君、沈伟等到现场评点。1999年,嵊州政协书画院成立。市文联与政协书画院联合主办嵊州市首届书画摄影精品展,展出135人近200幅作品。2000年9月,嵊州市书法工作者协会改名为嵊州市书法家协会。是年,王梅庆、张万琪主编的《嵊州书画精品集》出版。2001年7月,市书协主办纪念建党80周年育英杯书法大赛,出版大赛作品集。2002年,有市书协会员140人、绍兴市书协会员36人、省书协会员22人、中国书协会员2人。市书协多次组织会员在城关及乡镇义务书写春联。
书协会员在各类书法比赛、大展中成绩突出。吕玲(湘娟)的小楷分别于1987年、1989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王柏勋的硬笔书法多次获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出版《历代书论精选钢笔字帖》等5部字帖。宋建平的作品于1992、1993年连续入选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1999年张兴南的篆书对联入选全国第三届楹联展。是年,徐国兆的钢笔书法作品在第七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2000年张永的书作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1年,周恒、钱方法的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翰墨颂辉煌————庆祝建党80周年书法作品展。2002年钱方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
美 术
1985年嵊县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2000年9月,嵊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改为嵊州市美术家协会,设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小画家指导委员会。美协多次不定期地组织会员在城关等乡镇开展群众性的美术活动,文化下乡、文企联谊、广场笔会、辅导学生和美术爱好者等一系列活动。作者由协会成立时的几十人发展到2002年的上百人,形成老中青共存有一定实力的创作群体。
1986至1990年,出版了《写意花卉范例》、《菊花精品二百图》、《工艺变形人物》等10本美术书籍,参加省级展览的作品180多件,参加全国展览的有14件。1991至1995年,在省以上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的主要作品有:张武翰的粉画《剡溪秋色》获第六届中国粉画展优秀奖,王炳初的国画《墨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张万琪的中国画《知秋》在全国书画艺术家作品展中获得金奖,张立人的国画《卖炭翁》获中国职工美术大奖赛铜奖,吕如达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吕如达花鸟画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浙江省美术展览、第六届中国粉画展、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浙江省第三届电影海报展等大型展览中,陈迈先等人的作品相继入选并多次获奖。
1996至2002年,8位作者的作品入选浙江水彩画展,10位作者的作品入展浙江省花鸟画展,张万琪的中国花鸟画在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书画精品展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王炳初的《荷花》在浙江省中国画小品展获金奖、国画《金银花》在浙江省第四届花鸟画展中获银奖。商敬诚、王炳初、张万琪、茹齐葵相继出版个人国画集,吕如达出版3本中国花鸟画技法教材,章全胜的国画辑入《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集》,张法汀的山水画辑入《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
摄 影
1983年5月,嵊县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2000年,改名为嵊州市摄影家协会,有会员80人,其中省级会员13人、绍兴市会员22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10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4人。
1986年10月,钱天明、郁晓、何晓、虞显忠、王侠在县剧院举办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00余幅。是年12月,受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之邀去绍兴越王台展出。1989年8月举办钱天明西藏行风光摄影作品展。1998年5月,在市文化广场举办汪爱源摄影作品展。2001年1月,嵊州市摄影家协会、嵊州日报社等联合举办工行杯美在嵊州摄影大赛。是年6月,市文联、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嵊州市首届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作品115件。2002年1月,陈剑虹、黄明发、李红卫、徐灿法、吕国良风光摄影作品在文化广场展出。是年8月,组织会员拍摄唐诗之路风光,精选放大百余幅在文化广场展出。是年,协会确定天兴潭、百丈飞瀑、崇仁古镇等景点为创作基地;在三界中学设立教育基地,开办多期摄影培训班。
协会成立后,众多会员的作品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摄影协会主办的影赛、影展中入选、获奖,多次被中央、省新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吴永平的《牧归》1989年获《摄影世界》月赛二等奖。钱天明的《黎明》1991年入选依尔福杯全国摄影大赛,《故乡》入选中国风光摄影艺术展,《归》入选上海第三届国际影展,《高原八月》、《高原十月》、《大地》入选第二届全国富士影赛,论文《浅述艺术情感与报影创作表现》1991年获浙江省第二届摄影理论年会论文一等奖,作者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虞显忠的《鸭哩哩》获国际尼康摄影大赛优秀奖。陈志俊的《闹春》1999年入选浙江省第九届摄影艺术作品展。2001年,黄明发的《小布达拉宫》、徐灿法的《风火》、吕国良的《晨伴魁星楼》入选承德风光摄影大赛。裘高太的《耋年新春》、《迎亲队伍》入选安昌腊月风情节摄影大赛。李红卫的《我陪妈妈送戏下乡》获中国县市报新闻摄影银奖。汪爱源的《绝活》获第二届横店风采摄影比赛优秀奖,《喜庆金婚》获中国现代农村文化形象摄影大赛优秀奖。陈剑虹的《日落长河催鹅归》入选红顶杯摄影大赛。协会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爱我中华,照我大地”摄影大赛,其中12幅作品入选并获奖,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组织奖。黄城鑫的图配文《拾梦》、《俯首甘为“鹭”之牛》、《非专用闪光灯使用一法》分别刊登在2001至2002年的《中国摄影报》上。马利勇的《小淘气》入选《人像摄影》季赛、《小戏迷》入选《大众摄影》月赛。
第三节音乐舞蹈
嵊州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富有传统。特别是1986年县音乐舞蹈家协会(1995年改名为嵊州市音舞协会)成立后,民间音乐舞蹈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有时代气息。音舞协会与文化部门紧密结合,在市内历次重大节庆活动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创作排演音乐舞蹈节目参加浙江省、绍兴市音舞调演,与学校联手开展艺术教育,培养一批学生考入专业艺术学校。
民间吹打音乐
1987年起,以长乐农民吹打乐队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吹打活动蓬勃兴起,至2002年有50多支。较有影响的除长乐队外,还有城关工农队、石璜队、开元队、剡源水库队、黄泽白泥坎队等,成为越乡文化一大特色。长乐农民吹打乐队以高超的演奏水平和颇具新意的创作节目,以及特有的乡土情韵在省内吹打乐中独领风骚,曾多次在中央、省电视银屏上亮相,还应邀参加全省性的重大节庆活动,为国庆40周年浙江省电视文艺晚会、浙江吴山庙会、浙江省首届广场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大赛开幕式、浙江绍兴黄酒节等演出,长乐镇因此在2002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吹打的乐曲除传统的民间曲调外,还涌现了许多融入现代歌曲的新创乐曲,如《欢天喜地》、《闹春》、《斗角》、《万马奔腾》、《越地古风》等,在乐器的配置上,除锣鼓、唢呐、箭号外,还加入了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
民间音乐和舞蹈
20世纪90年代起,民间音乐与舞蹈融合一体的形式逐渐形成。
舞蹈《万民伞》由传统民间音乐与传统民间舞蹈创作而成,综合了黄泽、金庭的吹鼓亭民间舞蹈,在浙江省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魁。
早期越剧唱书调与民间舞蹈打莲唱组合的《姑娘看后生》,越剧舞蹈《越剧百花艳》、《倾国倾城》、《我家有个小九妹》、《九斤姑娘》、《送花楼会》、《穆桂英挂帅》、《手心手背都是肉》以及用芭蕾伴舞的《金玉良缘》等,是越剧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都被浙江电视台录制播出。
《嵊州美》、《嵊州之歌》、《越乡春早》、《嵊州灿烂》、《拥抱世纪时尚》、《剡溪故事》等,是新创歌曲与舞蹈的结合,有的还被制成MTV,在电视台播放。
2000年起,社会上出现了铜管乐队、电声乐队、交响乐队和男歌手女歌手组合等新潮音乐,演出水平,以市长运集团铜管乐队为最,常在市内为企业、单位庆典活动服务。
第四节民间艺术
嵊州民间艺术的创作十分活跃,2002年,有国家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8人、省级会员15人。竹编、泥塑、木雕、根雕、紫砂、包装装潢、烙画等作品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知名度。
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也十分显著,1986年起,相继出版了《中国的龙》、《中国凤凰》、《中国竹艺术》、《中国狮子艺术》、《佛国造像艺术》(以上均为徐华铛编著)、《中国戏曲装饰艺术》(徐华铛、杨冲霄合编)、《竹编工艺》(俞樟根、徐华铛合编)、《车木造型》(宓风光著)、《动物器皿800图》(徐华铛、张立人合编)等。其中《中国的龙》、《中国凤凰》分别于1989年、1991年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竹编
竹编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相继创作《山鹰》、《昭陵六骏》、《龙舟》、《奔马》、《越乡古戏台》、《龙凤戏珠盘》、《秦陵铜车马》、《行马》等工艺品。1986年,《山鹰》、《昭陵六骏》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7年,由俞樟根、庄耿、徐华铛设计的《龙舟》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会上获轻工业部颁发的创作设计奖。1994年,《奔马》在全国名特优产品博览会上获江泽民总书记称赞。1999年,《门狮》牌工艺竹编在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年,由市工艺竹编厂创作的大型竹编《沧海还珠》被省政府选中,作为全省唯一的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泥 塑
泥塑创作仍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由张立人创作的彩塑《九歌》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二等奖(轻工业部颁发)、彩塑《水浒英雄十二图》获1990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创作奖。宓风光创作的《中国戏剧百脸谱》被轻工业部收藏,《千人脸谱》获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工艺品展评会一等奖;漫塑《世界首脑人物》获北京世纪美术大展金奖;漫塑《咱们的老百姓》获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裘粤若创作的微型泥塑《白蛇传》、《民族歌舞》、《戏剧脸谱》,其高度不到1厘米,而脸部的神态刻划却五官分明,神态盎然。
木 雕
木雕创作配合古建筑修复、家庭装潢和佛像出口,出现新的高潮,涌现出袁水法、吴筱阳、郑兴国、袁国建、吴小安等一批木雕艺人。
根 雕
嵊州根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这得益于一支技艺精湛的根雕艺人队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郑剑夫、朱仲贤、吴筱阳、俞田、周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省各类大赛中获奖作品达50余件,其中9件作品荣获全国金、银奖,并频频出国展出。与象山竹根雕、乐清黄杨木根雕呈三足鼎立之势。郑剑夫创办了剑夫根艺研究所,2001年,作品在浙江省根艺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展和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连得3个金奖。
紫 砂
嵊州紫砂的传统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后发展到酒具、文具和电暖锅、艺术雕塑等12个大类1300余个花色品种,其中以茶具造型最多,有仿古树老桩的,有仿葫芦瓜类的,有仿龙凤神兽的,也有仿传统人物的。嵊州紫砂的品种质量、工艺制作已冠居全省,跻身于全国紫砂陶生产大户的行列。
包装装潢
在华东六省一市包装装潢设计评比展览交流会上,嵊州市包装装潢厂设计的《秦武士俑》、《扇子系列包装》、《中国泥塑京剧脸谱》包装分别获1987、1989、1991年的华东大奖。其他如烙画、卵石造型、花木盆景、石雕石刻也比以往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章图书电影
第一节图书
藏书阅览
市图书馆 1986年,县图书馆外借室、阅览室设于市心街文化馆内,1990年起借用越剧博物馆大厅作外借、阅览室。1992年5月,位于龙会新村投资140万元的图书馆大楼竣工,占地面积34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可藏书30万册。是年,举办首届嵊籍人士著作展,展出300余人著作2000余册(篇)。199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1995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图书馆。1996至1998年,在图书宣传服务周中,举办各种演讲比赛;组织农业科技书下乡巡回展览,设送书上门特约服务点36个;编印《乡镇经济信息》、《嵊州图书馆通信》、《嵊州图书馆(室)期刊联合目录》;举办图书馆专业培训班,组织乡镇、工矿、学校图书馆(室)参加图书学会活动。2000年建立数据库,图书管理实现规范化。办理借书证2326本,借书阅览9.3万人次。是年,设立信息服务部,编印农村信息简报12期。2001年,举办我爱读书征文比赛,540人参加,53人获奖。2002年,馆藏图书17.3万册,其中古籍3万余册,藏有《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嵊州地方文献3000余册。设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少儿借阅览、参考咨询和古籍查询服务窗口。办理借书证2989本,年流通7.8万册,借书阅览12.1万人次。是年,开展《浙江家谱总目》嵊州部分的著录,有家谱公藏94种、私藏234种。
基层图书室 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总藏书量9.75万册,年借阅4.6万册次,其中长乐镇、崇仁镇成为万册图书室。
全市22所市属学校图书室总藏书量60.5万册,上万册图书的学校有18所,其中5万册以上的有3所,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有5所。
企事业单位图书室总面积3200平方米,总藏书量10.2万册,藏书量万册以上的有5个单位,其中市总工会图书室年购书款超1万元,每年新增图书约千册。
图书发行
至2002年,除市新华书店外,商场开设的书店3家,个体书店15家。
市新华书店 2000年10月,转制为浙江嵊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设立音像图书部。店址因文化广场建设从北直街暂迁官河路。2002年10月在文化广场西南动工兴建发行大楼,规划面积1355平方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2002年,图书批发销售额2220.46万元,利润127.19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6倍和11倍多。1990年和1997年,先后被评为绍兴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嵊州市十佳文明窗口单位。其实行课本信用预订和清仓核资工作获全省之最并进行推广。
邮政售书网 1981年始,邮政部门经办报刊零售,至1985年,市区有零售网点13个。1991年起,省报刊零售公司成立,向省报刊发行局按季要数,按月破订,对全省各县市报刊零售网点进行规范化管理。2002年,在剡湖街道官河路设图书超市1家,有邮政报刊零售网点30个,其中书报亭26个,图书销售额23.03万元,报刊零售流转额166.8万元。
乡镇街道售书点 全市有乡镇、街道图书发行销售网点15个,年销售发行图书335万元,其中发行量在50万元以上的有长乐、崇仁、三界、黄泽等镇。1999年1月,新华书店甘霖门市部挂牌营业,并以点带面开设夜市、开架售书。
第二节电影
1986年,有电影放映单位124个。1987年,放映2.7万场次,比上年增加15.8%,观众1599万人次。1989年,县电影公司推行“以影为主,以主带副,以副促影”的循环配套系统理论,作为多种经营的经验在全国电影界推广,为全县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多种经营需要,县电影公司职工最多时309人。至1992年,县电影公司用新建和购买等形式,先后建立城关、崇仁、黄泽、甘霖、三界、长乐、石璜等镇的8家公司直属影剧院,有座位7390个,建立农村放映点35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录像、电视、电脑等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涌现,使电影市场疲软,加上多种经营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电影公司出现滑坡趋势。2002年,放映607场次,观众8.2万人次,放映收入不足34万元。
放映单位
鹿山影城 1990年上半年,投资150万元,对原电影院的设置和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上层改造成道尔贝四声道立体声电影院,下层分设237个沙发软座的迷你电影厅,有144座的录像投影放映厅和100个软座的卡拉OK舞厅,利用休息厅设立服务商场。1991年元旦起,鹿山影城陆续开放,当年总收入达153.64万元。1992年起,电影放映低落,观众上座率下降,2002年,鹿山影城放映收入10.28万元,观众11273人次。
直属影院 黄泽电影院于1992年6月改名为东乡影视娱乐村,崇仁电影院改名为崇仁影视娱乐村。崇仁、长乐、黄泽电影院的放映年收入曾分别超10万元,长乐影院在直属影院中总收入居首位,收入最高的1991年达16.8万元。1996年,因市电影公司归还债务所需,长乐、三界、石璜、崇仁电影院相继出让变卖或抵押。
电影放映队 1992年乡镇放映单位41个,从业人员63人;村办放映队1个,个体电影放映队5个、从业人员7人;企事业单位放映队10个,从业人员15人。全县共有放映点65个,固定放映点47个,合计座位数27265个,流动放映点18个。至2002年,乡镇单位放映队剩8个。
影视活动
影视歌曲大赛 1989至1992年,县电影公司会同县文化馆、广播站、电视台、音舞协会等单位,每年举办一次影视歌曲大奖赛。
谢铁骊电影回顾展 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展示一代名导演艺术成就,县电影公司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联合举办谢铁骊电影回顾展。谢铁骊及夫人王瑕,著名电影演员赵丽蓉、李秀明、邢铭山、傅艺伟等出席,并举行由谢铁骊执导的影片《古墓荒斋》首映式。
影评 1986至1988年,每月出一期《越乡影讯》。1989年始,县电影公司成立影评论文评审小组,组织举办群众性的影评评奖活动,至2000年,举办5次。73篇首届青春奖影评征文中,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5篇。
第三章 传 媒
第一节 报 刊
报 纸
《嵊县农技报》 1982年2月,创刊,1986年,由县委农村工作部(原县农委)、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办,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办报宗旨:适应广大农村干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结合农时季节,指导科学种田,提高科技水平。4开4版,半月报,铅印,共出版258期。一版为农业综合情况和粮食生产,二版为林业、畜牧业,三版茶叶、蚕桑及生活服务,四版为水利水产、农机、乡镇企业及科技信息。主要栏目有《农事指导》、《种植技术》、《为农服务》、《科技兴农》、《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与科学》、《沃土》、《生财之道》、《信息窗》和《土地管理》等。在每年的早稻播种、夏收夏种及秋收冬种等,配合农时将选择优良品种、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等农技知识专刊发给农户,指导农业生产。1987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给统一刊号CN33——0049。1988年7月,改由县农业经济委员会主办,期发行15000份,1985年最高发行量35000份。1992年10月25日终刊。社址环城西路4号。
《嵊县经济报》 1993年2月创办,1995年11月30日终刊。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办公室主管。办报宗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宣传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全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4开4版,电脑照排胶印。1993年每周1期,1994年改为每周2期,1995年为每周3期,共出版305期。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综合新闻版,三版为农村、副刊版,四版为时事、广告版。设有《热点透视》、《剡溪揽胜》、《经营有道》、《乡间小议》、《工商语丝》、《泼波集》、《思乡斋》、《越乡短波》等栏目。1994年起由县邮电局投递,期发行12000份。社址城关镇西桥横路5号,1995年2月移至剡溪宾馆北二楼。
《嵊州日报》 前身为《嵊州报》。《嵊州报》1995年12月6日创办,1998年7月停刊。由市委主办。办报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及时报道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4开4版,逢星期六出版双休日副刊《剡溪晚风》,4开8版彩印。1996年1月起为每周4期,1998年为每周5期,共出版561期。1版为要闻版,2版为经济、综合新闻版,3版政文、专刊和副刊版,4版为时事、广告版。主要栏目有《越乡短波》、《剡中写真》、《昨日新闻》、《半月农事》、《今日商贸》、《热线回传》、《清风亭》、《溪山夜话》、《潮头论语》、《周末文摘》等。由市邮政局投递,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乡会会员邮寄。1995年,《嵊州报》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合格报。1998年2月创办报友电脑发展有限公司。是年,实施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采用聘任合同制,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期发行13000份。社址剡溪宾馆北二楼,1996年11月移至艇北路8号。
1998年7月1日更名为《嵊州日报》,办报宗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突出经济宣传,及时报道全市人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2001年2月,成立报友广告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创办嵊州日报印刷有限公司。期发行22000份。社址艇北路8号。
1998年7月,为每周5期,1999年5月8日,改为每周6期,其中副刊《剡溪晚风》彩印4开8版在星期六出版。2002年7月1日起,天天出报。每周一、二、四、五、六为4开4版,周三为4开8版,其中第5版至第8版为教育周刊,周日为副刊《剡溪晚风》,4开8版彩印。至2002年12月,共出版1371期。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版,三版周一至周五为综合新闻,周六为隔周刊出理论与实践、鹿胎山副刊,4版为时事、广告版。主要栏目有《剡中写真》、《凡人纪事》、《经营一得》、《民情日记》、《社会广角》、《田园聚焦》、《七彩田园》、《农事顾问》、《清风亭》、《潮头论语》、《国际博览》等。
期 刊
《剡溪》 原为报纸型,由县文化馆主办。1985年,由文联主办,改为报纸型和杂志型同时出刊,报纸每月1期,4开4版,杂志为半年刊或年刊不定期。1990年,改为32开杂志型,季刊,封面套色。1996年,改为16开杂志型,季刊,封面彩印。1999年,改为大16开杂志型,双月刊,封面彩印。至2002年出60期。
《嵊州通讯》 1997年1月创刊,中共嵊州市委办公室主办,16开,月刊,期发行量1000册,最高时达3000册。
《嵊州政务》 2001年1月创刊,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16开,月刊,期发行量2000册。
《嵊州政协》 2001年4月创刊,政协嵊州市委员会主办,16开,季刊,期发行量1500册。
第二节 广 播
1986年以来,在有线广播村村通的基础上稳定健康发展,机房设施达到部颁甲级标准,建造了城隍山发射台,广播节目制作实现数字化、播出自动化,进入有线与调频同时传输的新阶段。
1992年5月,嵊县人民广播站改名嵊县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12月,建立嵊县调频广播电台。1998年7月,嵊州人民广播电台与嵊州电视台、嵊州有线电视台合并,对外称嵊州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2002年,全天播出时间17小时,其中自办节目15.5小时。播出频率100.3北赫,发射功率1000瓦,信号直接覆盖全市和新昌、上虞、绍兴、诸暨、奉化、东阳等周边县市的部分地区。设新闻部、播出部、技术部、广告部、办公室。
1986至1992年,自办新闻节目为新闻10分钟、快讯5分钟;自办专题节目有《对农村广播》、《农村科技》、《对工人广播》、《党的生活》、《法制与道德》、《文化与生活》、《青年之声》、《信息窗》、《听众信箱》、《剡溪一乡》。1992至1995年,自办新闻节目主要为《嵊县新闻》、《简明新闻》、《乡镇信息》,节目总长度为20分钟;1996至2001年,自办的新闻节目调整为《嵊州新闻》、《整点新闻》、《午间新闻》,节目总长度达35分钟。1992至2001年自办的专题节目有《剡溪两岸》、《经济传真》、《百叶窗》、《学习与思考》、《一周报刊摘要》,节目各为20分钟。
在播出节目中,《在马寅初的故乡》、《雏燕在这里起飞》、《国营客运公司搞活了》获全国好新闻奖,20件作品获省广播好新闻奖,80件作品获绍兴市好新闻奖。
《嵊州新闻》是嵊州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重中之重。常年经济宣传的总量占新闻总量的80%以上。同时,通过开设专栏,积极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剡溪两岸》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对象,开设《农村新风》、《农村科技》、《热点话题》、《市场动态》、《效益农业》、《专家帮你忙》、《百姓故事》等专栏,为三农服务。《经济传真》是经济性专栏,主要宣传嵊州经济发展中的新人新事,介绍企业成长历程;重点对乡镇工业园区和嵊州市城市化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和点评,摘播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关经济学家发展经济的新理论。
第三节电视
市电视台
1986年起,电视发展历经地面电视信号差转、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并存、有线光缆联网几个阶段,至2002年,电视信号覆盖全市。通过卫星接收,播出28套节目,自制播出1档栏目《嵊州新闻》和7档社教栏目,日播时间达15小时。
嵊州电视台原名嵊县电视转播站,于1985年11月从县人民广播站分建。1988年春节,建成75米高的城隍山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是年起,随着有线电视和光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中南、北山、嶀山、显潭、城关等小型电视接收转播站相继撤销,其中中南、嶀山改建为电视差转台。1991年6月,嵊县电视摄制站成立。年底,电视转播站与电视摄制站合并,成立嵊县电视台。1998年7月,市电视台与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合并,对外称嵊州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
2002年底,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社教部、技术部、经济信息部。电视台原设立的广告部纳入光大实业总公司。同时,采编播设施不断完善,拥有数字摄像机7套、普通摄像机13套,传统对编线8套,采用非线性编辑交流4套,节目播出质量进入绍兴市县级台前列。自制节目设置有《嵊州新闻》(每日1期15分钟)和《经济在线》、《大地春色》、《越乡》、《嵊州警界》、《现代教育》、《科技大观》、《神州瞭望》等社教栏目(每星期1期,10~15分钟),以及《越乡戏曲版》(每星期1期,45分钟)。
1986至2002年,在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的有文化专题片《忆右军》(获全国第三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一等奖)、文献纪录片《马寅初》(获浙江省第十三届电视牡丹奖一等奖)、电视剧《民情日记》和2001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万马奔腾》(获浙江省第十三届电视牡丹奖三等奖)、专题栏目《大地春色》(获首届浙江省县级台电视对农节目一等奖)等。
市有线电视台
嵊县有线电视台的前身是嵊县电视台技术部。1996年4月,嵊州市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1998年7月,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合并对外称嵊州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
1988年9月,承建孝子坊路和西桥路宿舍共用天线系统,接收中央一套、中央二套、浙江台、上海二套、嵊县台节目,外加1套闭路录相。在V频段采用隔频传输技术。是年起,共用天线网络形式在市区各大单位与小区逐步推广。1990年8月,卫星闭路电视系统在嵊县棉纺厂南山宿舍区建成,有效解决了深山冷岙的信号源问题。1991年2月,首批400多户有线电视用户在龙会新村开通,为绍兴市第一个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可接收11套节目。1994年8月,前端系统设备扩容升级,节目增加到16套。1995年10月,550兆赫中频处理邻频传输有线电视系统通过省级验收,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1996年,市区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左右。9月,投资15万元建设第一条光缆干线。10月,随着绍兴市广电局完成光缆联网工程,有线电视节目增到22套。1998年1月,有线电视网从纯电缆开始向电缆、光缆混合型网络发展。1999年,完成全市有线电视光缆大联网,连通28个乡镇,共用四芯光缆270公里,建设光结点51个,改善了有线电视用户信号质量。1999年11月,在中国民间越剧节中,完成直播线路与备用光缆的技术保障,使开幕式暨越剧之春晚会卫星现场直播顺利进行,成为全国第一家进行卫星直播的县(市)级台。2001年,受浙江图文公司委托在全市范围内对图文股票信息实行统一管理。9月,开通嵊州市广电综合业务网,组成嵊州广电宽带IP网络,发送节目增至28套。11月,首次有线电视用户清查结束,有用户30984户(含报停户798户)。同月,嵊州市广电综合业务网对外服务,开始发展网吧接入业务。至2002年,有线电视用户15.2万户,入村率98.7%,入户率62%。建有医疗保险网和公安网,个人用户宽带接入开始试点。
第四节乡镇广播电视站
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前身是乡(镇)广播站,站的设立与乡镇行政设置配套。1992年6月,更名为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1993年5月,从大集体转为全民事业,管理模式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1997年7月,易名为乡镇广播电视站。2002年,有乡镇广播电视站19个,其中街道广播电视站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7个。
1987至1990年,乡镇广播站的任务以巩固农村有线广播,提高广播播出质量为主。1991年,开展广播信号传输质量达标活动,实现信号杆线铝包钢线化,通过省广电厅验收,其中春联乡达到甲级,获绍兴市第一。1992年,农村有线电视迅速发展,崇仁镇广播站率先筹建区域性有线电视系统。是年起,甘霖、博济、长乐、富润、开元相继开通。1996年,架设全市第一条光缆,由长乐至绿溪、贵门至上坞山、雅安村传输电视节目。1997年7月至1998年底,投资1000万元,新建光缆线路22条,全长250公里,镇乡有线电视联网和广播电视实现共缆传输。同时,发展调频广播近10000个。2000年,市政府投资建成全市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设1个主会场、28个分会场,采用双向光缆传输。2001至2002年,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至2002年底,通村率达98.7%,入户率达63%。
第四章 文 物
至2002年,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珍贵文物藏品367件。是年8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市文物管理处,进行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37处,建立242处文物点档案。
第一节 文物藏品
国家一级文物
尚方规矩镜、弦纹盘口壶、陈子和苏武牧羊图轴(均已载入1989年版《嵊县志》)1991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二级文物
谷纹玉璧、双唇罐、贴佛像四系罐、夔纹镜、青瓷虎子、飞鸟镂孔香熏、带托香熏、鸡首壶、钵、瑞鸟衔绶镜、定窑狮枕、牡丹纹盖盒、凤系玉瓶、沈士凤渔洋山人诗轴、王士澍行书轴、祁豸佳拳石水仙图轴、贝叶经(均已载入1989年版《嵊县志》)1991年被定国家二级文物,此外还有9个国家二级文物。
重列式神兽镜 东汉,1986年县工商局检送。直径10.5厘米。圆钮,连珠钮座,主纹为六神四兽分段排列。有建安廿四年造等铭文。
龙形玉佩 商代礼器或佩件。1987年黄泽镇白泥坎村窑厂出土。长11厘米,玉呈青灰色。弯曲呈“璜”,整体透雕作上下相叠的相向双龙纹样。构思巧妙,刻工精细。
谷仓罐 三国,1987年浦口镇四村吴太平二年墓出土。罐高45厘米,分两部分,下部为圆形罐身,上部又分上、下两层。上层置五联罐,罐下四面堆塑百鸟簇拥争食场景;下层正面为重檐阙楼和人物,其他三面各为形象生动的人物和动物。属随葬冥器,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蛙形水盆 三国,1987年浦口镇四村吴太平二年墓出土。高5.1厘米,管状口,扁鼓腹,饰蛙头、足及尾。施青黄色釉。
双系罐 三国,1987年浦口四村吴太平二年墓出土。高14.6厘米,腹径21.5厘米。直口,鼓腹,肩饰弦纹三道,置双系。
镂空香熏 三国,1987年浦口镇四村吴太平二年墓出土。高16.5厘米,腹径22.2厘米。直口,鼓腹,平底。腹壁镂圆孔三周,计36孔,用于熏香外溢。
火盆 斗 三国,1987年浦口镇四村吴太平二年墓出土。鐎斗腹饰一柄,底设三柱足。随葬冥器。
神人车马镜 三国,1988年浦口镇四村三国墓出土,直径18.5厘米,半圆钮,三角缘。主纹为神、兽、车马及铭文。
三山三兽镜 战国,2002年长乐镇开元征集。直径18.8厘米,三弦钮,素卷缘。圆钮座外饰凹面形圈带。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三山三兽相间的环绕。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及溪山第一楼 庙始建无考,楼为清嘉庆九年(1804)增建,座落在鹿胎山麓。1988年和2001年先后修缮。1997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保单位。1999年12月至2002年1月在原址重建城隍庙前、后大殿及厢房。前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386平方米;后大殿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97平方米;两边厢房各5间,硬山顶,高两层,前檐用格扇,建筑面积234.6平方米。至此,城隍庙及溪山第一楼整组建筑恢复完整。2002年9月1日起开放。
王羲之墓及王氏宗祠 墓在金庭镇后厂村瀑布山麓。墓前尚存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墓碑及清代碑亭,墓道入口处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氏裔孙秀清所立石坊。墓于1985年重修,1997年修复墓道,植柏绿化。是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同年,日本书法团体天溪会在墓前树立王羲之显彰碑。王氏宗祠座落在华堂村,系王羲之后代的大宗祠。2000年,重修宗祠。2002年,后厅恢复祖宗牌位,供奉王羲之木雕坐像。
玉山公祠 在崇仁镇六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民国25年(1936)重修。中轴线上设照壁、门厅、正厅、后厅三进。正厅前有戏台,两侧为厢房。戏台牛腿、梁枋雕刻艺术精美,是崇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经典建筑。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张茵等曾在戏台演出。1997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马寅初墓及故居 1997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保单位。2000年修缮三进故居,按原状布置家具、生活用品及马寅初生平简介。
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艇湖塔、天章塔、钱氏大新屋、贵门更楼、白宅墅访友桥及摩崖题刻、城隍庙及溪山第一楼、王羲之墓、张珂表墓、清风亭被县政府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玉山公祠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载入1989年版《嵊县志》)。1988年,清风亭增加清风庙被定为文保单位。1990年起清风庙重建前殿、戏台,庙后山再建清风亭、清风寺。2000年,艇湖塔修缮塔身,恢复铁制塔刹。
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水亭、止水亭、洗屐桥、招隐桥、砥流桥、缸窑山墓群、下方山墓群、王金发故居(以上均已载入1989年版《嵊县志》)、缸窑背窑址、大塘岭墓群、吕氏宗祠、求氏宗祠、举坑祠堂、剡城城墙、高山流水题刻、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1988年6月,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玉成桥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缸窑背窑址 在长乐镇马面村南10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有碗、盘、碟等。系北宋窑址。
大塘岭墓群 在浦口镇四村。1988年以来,清理东汉、南朝墓及东吴、西晋纪年墓多座。系东汉至南朝墓群。
吕氏宗祠 在甘霖镇黄胜堂村。有大门、前厅、戏台、正厅和厢房。内存道光、光绪、民国时期碑记4块。清中期建筑。
求氏宗祠 在甘霖镇求家坎村。有门厅、戏台、正厅和厢房,戏台有彩绘。清晚期建筑。
举坑祠堂 在谷来镇举坑村,有门厅、戏台、正厅和厢房,戏台藻井以二十四组斗拱旋转式收缩结顶。清晚期建筑。
剡城城墙 位于市中心,始建于三国吴。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裘甫曾率部踞城抗击唐军。历代在原址多次重建,现存城墙系明嘉靖年间遗存。至2002年底,尚存1032米,高3.8米、宽5.18米,内侧砌块石,外侧砌条石,中填夯土。
高山流水题刻 在浦口街道故江、吕谢两村间岩壁上。楷书,款题嘉靖己亥,系明代题刻。
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 在北漳镇东林村祠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嵊新奉县委驻地。2001年,全面修缮祠堂。
玉成桥 在谷来镇砩头村竹溪江上。桥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椭圆形石拱桥,上部呈悬链线型,南首引桥与主桥垂直。主桥长41.47米、宽4.72米,引桥长20.6米、宽2.9米。
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市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邢氏大宗祠 在长乐镇太平村。有门厅、戏台、正厅、连廊、后厅和厢房。建筑保持明代风格,祀邢氏西派始祖絅公。
浙江省工委旧址 在长乐镇沃基村新屋台门。三合式庭院,东厢房南首两间邢子陶故居曾于民国27年至29年(1938~1940)作为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宁绍特委和绍属特委机关驻地。
张南轩家庙 在长乐镇雅张村。有前厅、戏台、厢房和大堂。系张姓西房宗祠,祀始祖宋淳熙年间右文殿修撰张栻(号南轩)。
八卦台门及施氏宗祠 在甘霖镇施家岙村。民国12年(1923),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在八卦台门开科并搭台演出。台门及宗祠系女子越剧诞生纪念地。
湖清庙 在黄泽镇湖塘沿村。有门厅、戏台、厢房和正殿。木雕、砖雕精美,庙内保留多处早期越剧演出题记。
东岳庙 在三界镇长新村。中轴线上有路廊、前殿、戏台、正殿(东岳殿),正殿东为观音殿,西有包公殿,3殿并列,前连路廊,布局独特。
炉峰庙 在金庭镇济渡村,因庙西有山名香炉峰而得名。有门厅、戏台、正殿和厢房。祀东晋名士许询。
瞻山庙 在崇仁镇廿八都村。始建无考,于宋乾道八年(1172)迁建村东,民国18年(1929)张伯岐筹资重建。有门厅、戏台、正殿、偏殿和厢房。祀东晋高僧帛道猷。
董氏纯节坊 在崇仁镇范三村。石砌台基,四柱三楼歇山顶石构仿木建筑。牌坊两面高浮雕双龙、双凤、九狮等精美图案。有旌表庠生竺秀春之妻董氏纯节及道光年间铭文。
指道碑 在崇仁镇六村。碑阳镌刻县政府公告,背阴详录四方道路指向。碑东首砌8个方礅,每礅刻1字,连成一句为涧名涤巾义取洗心。系民国时期特色建筑。
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区
崇仁历史文化保护区
位于崇仁镇。2000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崇仁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尚存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以省级文保单位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较完整的成片老台门达百余座,有庙宇、祠堂、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池塘、水井等。上街和横街保留明清特色的街市旧貌。许多台门之间以跨街楼相连,体现裘氏义门聚族而居的传统。古建筑群外观庄重,装修考究,砖、石、木三雕艺术精美。2002年开放旅游。
华堂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金庭镇华堂村,系王羲之后裔在嵊州最大聚居地。2002年11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县(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始建于南宋,尚存保持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祠庙有近20座,主要街道、住宅、巷弄、手工作坊尚存明清时期遗风。
第四节文物保护点
至2002年,有文物保护点79处。分布情况为:剡湖街道的接官亭、里坂村禹后庙;鹿山街道的大浦桥村世美坊、施任村西坪山石室墓、李家村东李家祠堂、小浦桥村陈侯庙、阮庙村阮庙;三江街道的里沙滩村千水岩石室墓、东郭村东郭祠堂、莲塘村卢氏宗祠、花田村水口庙石狮;浦口街道的无底丼村和尚桥、沈家坎村沈家坎大屋;甘霖镇的中高村独秀山麓古墓群、东乌榆山脚(饭团山)朱士明墓、梅涧桥村太祖庙、东王村香火堂前、前王村前王贞节坊、白泥墩村白泥墩大庙、马塘村金荣水墓、甲秀坂村的贞节牌坊、后朱村恩荣牌坊、黄沙渡村北王梦龙墓、下岙村太守庙、柳岸村兴福庵、下杜山村大王庙、西叶家村叶家祠堂、苍岩二村基成台门、述铨台门、毫岭村隆庆桥、杨漩井路杨漩井、凤凰窠水库附近凤凰窠古墓群;长乐镇的石街路传芳祠堂,太平村太平乡主庙,坎流村坎流祠堂,鹿苑寺题刻,山口村节孝坊,开元五村太祖庙,五王庙村五王庙,沃基村大塘湾邢达墓;雅璜乡的雅璜村双虹桥;崇仁镇的富润一村温泉庙,马仁村马逢伯旧居、马潮水墓,范二村三进台门和石牌坊,范三村竺氏三进大屋,乌石弄村乌石弄墓群,廿八都村张伯岐故居,新官桥村新官桥;黄泽镇的三王村三王墓群,白泥坎村东北白泥坎遗址,东山王村新镇庙;金庭镇的灵鹅村灵鹅贞节坊、竺绍康故居(上坞台门),后山村竺氏大祠堂;北漳镇的东林村至小柏村途中龙亭桥,东林村口载狮桥,东林村东林残牌坊,任坞村福德桥、福德庙;三界镇的北街村始宁城隍庙、嶀浦村江畔嶀浦题刻、八郑村南下郑山、下五岙窑址、嶀浦村嶀浦庙、清水塘村龙王庙及祠堂、杜联村杜氏世庙;贵门乡的玠溪村玠溪小祠堂、普济庵岩壁普济庵题刻;里南乡的周村怂善桥,璞岩村璞岩石牌坊;谷来镇的谷来村后房大夫第门枋、山墩村永兴庙、马村品济桥;竹溪乡的竹溪村旗杆台门;下王镇的前冈村上坎台门和马寅初题墓碑的俞桂轩墓;石璜镇的新沃村三进屋和维正台门。
第五节考古发掘
第五章 群众文化
1990年,县文化馆从江滨西路迁至医院路文化大楼。1995年3月,文化馆新楼建成,馆舍面积3200平方米,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活动场所,设有游艺场、舞厅、剡溪艺苑等。设行政办公室、群众文化辅导部、群众文化服务部、《越乡文化》编辑部,编印《越乡文化》、《文化与信息》、《创作园地》、《文艺宣传资料》。1997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省一级文化馆。
文化站的设立与乡镇行政设置配套,在乡镇撤并前,有28个乡镇文化站。1995年,在第四次全省文化馆、站考评中,有特级文化站5个、一级文化站10个、二级文化站8个、三级文化站5个、其中长乐镇文化站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有4个街道文化站(2个在建)、5个中心镇文化站、6个建制镇文化站、6个乡文化站和8个中心镇文化站分站,行政上受市文广局领导,业务上接受市文化馆的指导。
第一节 文化活动
20世纪80年代起,群众文化日益繁荣,形式多样,除越剧演唱和嵊县艺术节、越乡文化节、中国领带节、中国民间越剧节等重大活动外,城乡、社区、校园、企业、家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2002年底,有群众文艺骨干800多人,其中文艺创作102人、书法美术222人、摄影32人、音乐舞蹈170人、戏曲94人、器乐183人。
全市性文化活动
1986年,举办前进中的嵊县大型摄影图片展,展出117块版面,在城关和各镇乡巡展2个月。是年,组织临时性县形势教育文化宣传队在城乡巡演15场,观众超10万人次。1987年春节,开展“信科学,反迷信”综合性文艺宣传活动;元宵举行猜谜大奖赛;5月,与首届艺术节配套举行全县家庭文艺演唱大奖赛。1989至1991年,连续举行3届嵊县影视歌曲演唱大奖赛。1991年5月,举办第二届民间工艺美术展。9月22日,中国·浙江首届书法艺术节从杭州移师嵊县,举行王羲之祭拜仪式和浙江省现代书法史论(全国)研讨会,留下全国级书法家的墨宝80多件。是年底,在6至7月举办纪念建党70周年万人登台歌颂党农民文艺大会演的基础上,举行越乡农民文艺调演,在县委工作会议上专场汇报演出。
1993年,配合县人才市场、浙东药材市场、交通银行开业、104国道改造工程开工、计划生育文艺宣传和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等,举办5次文艺演出和活动。1994年10月,举行城镇建设成就摄影展。1995年初,举行奔嵊州特别快车系列文化活动,为撤县设市吹响前奏曲。6至7月,在天华大厦举办嵊县文化精品展。年底,举行庆祝嵊州市成立文艺晚会。1996年元宵节,举行灯展灯谜一条街活动,万盏彩灯、万条灯谜在北直街展出,盛况空前。9月,举办纪念越剧诞生90周年系列群众文艺演唱活动。1997年5月,举办嵊州市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6月,举办“土地杯”庆七一·迎回归百队农民吹打乐大会赛,28个乡镇56支农民乐队1000多名乐手乘坐50辆彩车从体育场出发绕市区一周,活动盛况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播出。9月,第四届嵊州市全民运动会开幕式广场文艺表演在体育场举行。
1998年10月,在首届中国领带节中举行“姹紫嫣红”广场文艺表演(包括《浙江鼓乐》、《越乡蓓蕾》、《鹿山天元》、《剡溪木兰》、《嵊州灿烂》5个篇章)和全国越剧流派传人演唱会、越剧演唱一条街等相关文化活动。1999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民间越剧节。是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节会,一年领带节,一年越剧节。至2002年,两节会合并,即第三届领带·越剧节。1998至2002年,连续5年举行春节电视文艺晚会。1998年为“春满嵊州”,1999年为“世纪曙光”,2000年为“世纪交响”,2001年为“城市之光”,2002年为“万马奔腾”。
2002年,组织创作《唐诗之路(嵊州段)百米长卷》,完成画卷单体在文化广场展出。同时,全市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教师文艺调演,“三八”、“五一”、“五四”、“重阳”等节日文化活动和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地传统庙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活动
金庭镇灵鹅村是高跷的发源地。1991年,高跷队在绍兴市黄酒节上获表演纪念奖。1993年10月,在杭州“金秋西湖”游园活动中,表演1个月;1996年,在绍兴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中获二等奖。是年底,浙江电影制片厂给金庭灵鹅高跷摄制电影拷贝,在各地播映。1999年12月,金庭高跷队在绍兴市民间艺术会赛中获金奖。2002年,金庭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
吹打乐形成历史悠久,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不仅吹打,而且还加入了表演动作,融歌舞于一体,参加各种庆典、艺术活动,多次获奖。接受中央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人民广播电台的多次采访、摄像、录音。
丝弦乐已有200多年历史,以黄泽镇白泥坎村的丝弦乐民乐队最有特色,每逢节假日和农闲季节,村民们抬着吹鼓亭,高举帅旗,吹吹打打,给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赵马村是演大头和的专业村,每年参加活动的人数达5000多人次。
舞龙在明末传入长乐玠溪村。2002年贵门乡玠溪村里有4条舞龙,舞龙人员达100多人。
建设文化明珠和文化特色村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启动,绍兴市文化明珠工程建设同步实施。至2002年,创建成省级东海明珠1个(长乐)、绍兴市级文化明珠6个(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石璜、浦口)。
2000年起,绍兴市推出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2001年,剡湖街道东圃村、长乐镇四一村、崇仁镇赵马村、长乐镇山贝联村、浦口街道故江村、三界镇蒋镇村、甘霖镇黄箭坂村、黄泽镇前良村和白泥坎村、三界镇北街村创建达标。2002年,长乐镇沃基村和雅张村、三界镇沈家湾村、黄泽镇渔溪村、甘霖镇施家岙村、上路西村、崇仁镇四五村和石门村、石璜镇石四村、金庭镇华堂村、下王镇小溪村、竹溪乡竹溪村创建达标。
第二节 设施建设
1986年以来,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村文化站活动场所面积达311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55万元,实现人员、经费、场地、活动四落实。以文化馆(站)、农村俱乐部和活动室组成的纵向文化网络健全,以厂矿俱乐部、农村影剧院和学校图书馆(室)组成的横向文化网络基本建立,以文化广电为主,教育、体育、工青妇为辅的交织有序的群众文化全面形成。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同步发展。1992年5月,填平老剡溪城关段,新建剡园和中心广场以及剡湖游览景区。2001年,完成剡溪防洪大堤建设,开辟剡堤毓秀景区,设越剧园、围棋苑、九龙坛、铁牛镇水、茶楼等活动场所。2002年,新建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达27800平方米,可容纳2.5万人;越乡标志性建筑越剧艺术中心落成。2002年底,市区100万以上投资的文化活动场所有保龄球馆2个、歌舞厅4家,其中引进外资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娱乐场所1家。此外,有健身房、社区越剧角、棋室等文化活动场所30多处。与之对应的集镇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各集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志性文化建筑纳入集镇建设规划。
第六章 文化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市场在城关悄然兴起,逐步向集镇延伸。从书报刊出租、零售开始,后出现桌(台)球、录像放映、录像带出租、电子游戏机、保龄球、打印复印、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演艺吧、网吧等各类文化经营活动。至90年代,文化市场渐成规模,按经营单位体制分有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以及本身业务延伸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和非文化部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副业的经营活动、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和个体文化经营户。按经营服务性质可分娱乐市场、音像市场和其他市场(网吧、文物市场等)。
第一节娱乐市场
1989年,县政府制定《嵊县文化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文化市场范围内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主要包括舞厅舞会(歌舞厅)、音乐茶(餐)座(含卡拉OK)、图书报刊零售(含出租)摊(店)、桌(台)球和保龄球、电子游戏机等游艺活动、字画裱贴销售、打字复印、业余和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包括健美、时装表演)、业余文化艺术培训及其他。2000年起,印刷企业、餐饮卡拉OK纳入文化市场范围。
第二节 音像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音像市场兴起,成为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经营录音带批发、销售,录像带销售(出租)、录像放映,VCD碟片销售(出租)等。1990至2001年,文化与广电两局分设期间,音像市场在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系统的音像经营的审批和管理,广电部门负责广电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音像经营的审批和管理。
第三节 其他市场
网吧
2000年底,网吧经营市场逐渐形成。2002年10月前,监管网吧经营以电信、公安部门为主,文化部门给予配合。2002年11月,网吧经营的管理以文化部门负责审批、监管为主,纳入文化市场。是年,经过重新审核登记,一次性关闭场地小、电脑台数少、离中小学近、环境差的网吧27家,取缔有接纳未成年人行为的网吧3家。至年底,有网吧157家,其中市区92家、乡镇65家。
文物流通
2000年起,随市民文物意识的不断加强,在文物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开始出现,但尚未开设文物商店。2002年,开始酝酿、设立文物市场,实施文物经营许可证制度。
第四节 市场管理
1989年,成立嵊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在文广局文化股、公安局治安科、工商局市场监管股中指定专人兼职参加日常管理工作。是年7月,成立嵊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在各区和城关镇设立区镇文化市场管理小组。同时,建立兼职文化稽查队,按区域设立15个稽查小组,负责日常检查工作。1992年,成立文化稽查队,隶属县文化局。
文化、广播两局分设后,文广局的文化市场管理职能划归文化局。音像市场按规定归口管理,市广播电视局有兼职广电稽查队,负责管理广电审批的音像经营单位。2001年,文广两局合并,组建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协同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依法管理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扫黄(色),一手抓繁荣,开展依法审批、依法管理、依法查处,每年组织1至2次“扫黄打非”(非法出版物)集中行动和突击检查,日常巡查平均每年100次左右,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