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历来人才辈出,人物编收录1986至2002年市内外嵊州籍(含客籍久居嵊州者)知名人物入志。其中已逝世的代表人物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子陶,水利部副部长冯寅,电影教育家钟敬之,解放军测绘专家、少将俞兆祥。
人物按生不立传及本籍为主的原则,以传略、表、名录三种形式记述。收录标准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担任实职的正地(厅)级及以上干部(人物传略还含在市内担任实职的正处级干部)、军队正师级及以上干部、省部级及以上单位授予的市内先进模范人物、省特级教师、著名企业家和其他著名人士。
本编收录人物传略35人、人物表447人、人物名录105人,合计587人。其中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一级演员等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89名,地(厅)级及以上干部60人,省部级及以上单位授予的市内先进模范人物、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7人,其他知名人物26人。
第一章 人物传略
人物传略共35人,以卒年为序排列。
刘章新 竺 青 钱积彭 商白苇 魏重庆 竹明山 赵 虞 马志钦 吴铁声 王正山 樊仲云 钱义余 邢伯能 裘振纲 吕锡圭 张灿老 钱惠民 钱祖恩 周 飞 方 初 吕运明 徐炳荣 魏湘生 钟敬之 邢子陶 郑良法 冯 寅 裘慧知 马遵廷 吕漠野 张志飞 许济川 丁友灿 吴佩芝 俞兆祥
刘章新
刘章新(1903~1986),别名承选,长乐镇水竹村人。早年就读于私塾、镜清初小、阳山高等小学校,民国7年(1918),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9年,在闻名全国的“一师”学潮和“驱逐齐夏”(省长齐耀珊、教育厅长夏敬观)的运动中,与同学宣中华等一起,同反动当局展开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12年,毕业后任教于萧山县立第三小学。13年,由宣中华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4年1月,返嵊,任县立二戴小学教师,在校内发展国民党党员11人,成立中国国民党萧山县党部直辖嵊县第一区分部,为嵊县最早的国民党基层组织,任区分部执委。16年1月,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同年夏,加入中央独立师,参加抗“夏(斗寅)、杨(森)”叛军的战斗。大革命失败后返乡,任二戴小学教师,同时任国民党县党部改组委员会常委,为被枪杀的革命人士张本芝、华伦初翻案。17年3月,任嵊县教育局局长,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在4乡创设了4所县立小学;并在省政府委员马寅初的支持下,迫使土豪劣绅将在全县擅征的田亩捐4万余银元充作教育经费。18年6月,因得罪土豪劣绅,被迫辞去教育局长职务,后历任徐州教育局学校教育科长、铜山县立师范教师、浙江省立五中附小主任、上海市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务处成绩课主任、嵊县《剡声日报》代主笔、杭州《中国儿童时报》社总经理、富阳县教育局督学。22年,任嵊县中学训育主任,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深受学生爱戴。26年12月,与共产党员张珂表、斯浪清及钱叔亮等发起成立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27年,任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文委副主任,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主持举办文化工作队员暑期讲习会。28年,任宁波中学(临时校址设在嵊县境内)教师。30年,创办安国乡中心小学任校长。32年8月,临危受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任嵊县简师校长,提倡“做、学、教合一”,实行情操与知识并重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质。38年2月,任嵊县中学初中部主任。5月,嵊县解放,任嵊县中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委,主持全面工作。1953年起,任副校长,直至1975年退休。1986年1月,在嵊去世。
先后担任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县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县一至六届人代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二届常委、三至五届副主席、六至七届常委。主要著作有《小学教师与救国主义》、《征求儿童文艺宣言》、《自我训练法》等。
竺 青
竺青(1922~1986),黄泽镇兰洲村(原属新昌县)人。民国31年(1942)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5年12月,任新昌县北区兰洲党支部书记、北区区委委员。1949年4月,参加区委武工队,投入革命武装斗争;5月,上虞县人民政府建立,任上虞县文教科干事。9月,进入中共绍兴地委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50年1至10月,任中共上虞县委组织部干事;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参加上虞县下管区土改工作队,任组长。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在浙江省革命大学新闻班学习。1952年2月至1961年7月,调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工作,任出版室主任。7月,调回嵊县,任卫生科科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任县委下派完中的工作队队长,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后因形势发展而撤回。1967年1月起,遭受冲击,被停职审查。1973年1月,复出任嵊县卫生局局长。1977年12月至1979年8月,任中共嵊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6月至1981年6月,任中共嵊县县委常委,1979年8月至1981年6月,任宣传部部长。1981年3月,任嵊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83年5月离休。1986年11月,在嵊病逝。
钱积彭
钱积彭(1923~1987),长乐镇人。民国29年(1940),随父赴西安。32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37年,再入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从事高等数理及结构应力之研究,不久出任空军军官学校教师。38年1月,调空军航空研究部去台湾。后从著名数学家林致平教授深造,同时攻读电子工程和核子物理,独力研制成供飞机结构试验用的应变精测仪。1957年2月,获美国研究奖学金,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阿岗实验室深造,专攻原子能,为中国台湾获美国原子反应堆使用执照第一人。1958年9月,返台后任台湾“清华大学”核工组主任、代理原子科学研究所物理组主任,并参与台湾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的兴建。1964年,再度赴美,入密西根大学专攻核子工程。1965年,获博士学位,返台负责筹建台湾“原子能委员会”核能研究所并出任所长。1984年,任“原子能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山科学院计划评审委员会主任”,并继续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台湾“考试院”高等及特种考试委员、台湾“核能学会”及美洲核能学会台湾分会理事长。1987年,因患脑瘤在台湾病逝。
一生有不少著作和发明创造。在台湾率先发展电阻式应变仪和盖氏计算器而获得两项专利,还为台湾机械公司设计完成跳开式铁桥及新龟山水力发电用水闸门,若干发明创造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各国获得专利。被人誉为“台湾原子能之父”。
商白苇
商白苇(1913~1987),别名之青、梅庄,石璜镇人。民国28年(1939),开始从事革命进步工作。29年1月,参加浙江三区(绍兴专区)政工队;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战旗》杂志上发表《政治进攻下的三区政工队》、《皖南之捷》等文章,宣传抗日救亡;11月,出任绍兴《向前》半月刊主编。30年1月,任《浙江日报》副主编。31年底,受组织派遣到驻上虞的国民党杂牌部队季槐林、张正邦部做统战工作。32年11月,任“三五支队”上虞县办事处主任,在虞东地区创建革命政权。33年3月,改任上虞县办事处文教科长兼虞东区区长。7月,调任四明专署文教科科长。在任期间,为了宣传抗日反顽,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组织社教队(自任队长),采用越剧的形式,在四明山及附近地区演出《红灯记》、《血钟记》等现代剧目,还与陈山合编了五幕大剧《儿女英雄》。34年9月,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先在山东任新四军第一纵队文工团副团长,华东局《大众日报》要闻版主编、研究部副主任。再调任大连《关东日报》副总编、东北政委会教育部编审处主编。后随军南下,任华中总工会文教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衡阳铁路局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株洲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兼政委,武昌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第二总编、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调任北京文联《北京文艺》编委会主任、主编。1961年1月号《北京文艺》发表了吴晗的《海瑞罢官》,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迫害。1979年,任北京市文联顾问。1987年1月,在京病逝。
魏重庆
魏重庆(1914~1987),黄泽镇白泥坎村人,美籍华裔。民国25年(1936),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旋供职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赴重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讯总队组长。31年,奉命赴美国考察。返国后复回资源委员会任职。34年9月,与同仁创设人人企业公司,自任公司驻美负责人,并在台湾设分公司。1949年起,促成美商格索造船公司与台湾造船公司的合作,建立殷台公司,同时出任美国联合油轮公司副总裁。1960年起,成为航运公司的船东,公司的船队曾多次访问中国。1962年,创办复康轮船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并兼任美国飞鹰航业集团主持人,成为饮誉美国的企业家、金融家。1987年2月,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
爱好桥牌,有独到的研究,首创精确叫牌法,成为世界桥牌第二大叫牌体系。撰述、出版有《双人赛精确制》等多部桥牌专著,是桥牌出色的理论权威,又是美国著名的桥牌教练、领队,曾带队创造佳绩。生前曾表示,要设立桥牌教育基金,帮助中国提高桥牌水平,使中国在5年内至少夺得1项世界桥牌冠军。夫人杨小燕曾获奥林匹克桥牌赛和3次世界桥牌大赛冠军,为世界公认的“桥牌皇后”。继承丈夫遗志,多次来中国,对中国桥牌运动多方扶持,并出资设立了中国少年桥牌奖学金。
竹明山
竹明山(1911~1987),别名增福,三江街道东郭村人。民国27年(193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东郭党支部宣传委员。7月,到绍兴社训总队受训3个月,回来后担任丰乐乡自卫队队长兼巡回教练员。后通过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逐步掌握乡内大部分保、甲的领导权。29年6月,发动农民参加“六·三”饥民请愿运动。30年,率乡自卫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武装,先后在嵊东抗日自卫队、丁部(丁友灿领导的部队,又称岩头部队)、嵊新自卫队任副队长、队长、指导员等职。34年9月,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至山东。1949年上半年,随解放军南下,打回浙江。1950年转业后任浙江省“土改”工作团浙南分团团长。1952年,任中共浙江省嘉兴地区委员会工业部部长。1954年,任浙江省丝绸工业局局长。1958年,任杭州丝绸联合厂(简称“杭丝联”)党委书记、厂长。1961年,任浙江省纺织工业局局长。1965年,任“杭丝联”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冲击。1972年,复出任杭州市丝绸工业局党组书记至离休。1987年4月,在杭州病逝。
赵 虞
赵虞(1916~1988),又名礼冉,甘霖镇珏芝村人。民国27年(1938)3月,参加革命,在嵊县战时政工队崇仁区队任队长;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负责党支部的宣传工作;不久,被选为嵊县政工队第四区队队长,常带领政工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并且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28年10月,任中共嵊县中心县委委员、青年部长,先后兼任过县政治工作队党支部书记、三界区委书记。29年6月,嵊县严重粮荒,组织群众参加“六三”请愿运动。8月,调上虞县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上虞县工委组织部长、(余)姚(上)虞县委组织部长、虞东南县工委书记、上虞县委代理书记。其间,组织和领导群众与日本侵略军、汪伪部队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发展和壮大了上虞党的组织。34年9月底,率县大队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途中参加著名的澉浦战役。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等职。1949年5月,随解放军南下解放上海,后任上海市普陀区接管员、区长,上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等职。1960至1962年,调安徽省工作,先后担任安徽省煤炭厅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淮北张大庄煤矿、宿东煤矿筹备处党委书记,省工交学校党委书记,省煤炭厅顾问等职。1988年9月,病逝。
马志钦
马志钦(1928~1988),字子敬,嵊州人。少时随父母逃难入川。民国35年(1946),毕业于重庆国立六中。后去台湾。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52年,进入“联勤兵工研究院”雷达室工作。3年后入美国乔治亚州陆军东南通讯学校受训。回台湾后担任“陆军通讯兵学校”教官和“通讯署”研究发展室研究员,1961年春,到台湾大学电机系任教。1963年,获联邦德国洪博基金会研究基金的资助,进入联邦德国汉诺威邦高层大气研究院电离层物理研究所。1965年,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与美国空军剑桥研究院专攻电离层通讯研究。1968年,返台后升任教授。1972年,任台大电机系主任兼电机研究所所长。1975年,创设台大庆龄工业研究中心并兼任主任。1982年起,辞去一切职务,专任教授直至退休。曾先后讲授电磁波、天线、电子离子动力学、激光等课程,晚年专攻生命与电磁现象。1988年,在台病逝。
曾任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理事、无线电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理事、台湾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非破坏检测协会董事长,被聘任“中央标准局”专利审查委员、“行政院”行政杰出研究奖评审委员。专著有《生物电磁学》和《电磁与生物》。另有论文、专案研究报告等20篇。获中文电脑输入法发明专利一项。
吴铁声
吴铁声(1908~1989),别名鹤年,字亮臣,三界镇北街村人。毕业于三界始宁高等小学校。民国12年(1923),进入绍兴泰康钱庄当学徒,后入夜校学习文化,并开始写作,在曾孟朴主办的《真善美》杂志上发表文章,商讨剧本的写作问题,得到戏剧家田汉的赞赏。19年,考入中华书局编辑所当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英语与会计,并开始翻译英文作品,发表于《宇宙风》、《天下事》、《人世间》等杂志。后自办《国际间》半月刊,任主编。32年春,因刊登抗日文章被日本沪南宪兵队拘捕,脱险后往重庆,继续在内迁的中华书局工作,并兼任复旦大学(时在重庆)副教授、茂华商业银行秘书、朝阳学院副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34年9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中华书局秘书兼广告科、出版科、股务科科长,复旦大学副教授,《竞文》杂志(英语)特约编辑,《综合翻译杂志》特约编辑等。35年,编写的《广告学》一书出版,为中国第一部广告理论方面的专著,具有开拓性的意义。1949年5月,上海解放,改任财经出版社出版科科长。1958年5月,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资料室主任,直至1970年退休。鉴于其在出版业的积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特授予荣誉证书。1989年10月,于病逝上海。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广告学》(中华书局)、《英文新词词典》(上海竞文书局,1946)、《简明汉英词典》(合编,商务印书馆,1976)以及《趣味小品》、《名人语录》等,还担任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探索》英文本、中译本的编校。
王正山
王正山(1913~1990),别名明远、金枝,北漳镇东林村人。民国19年(1930),进上海美亚绸缎厂当学徒。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上海法南区共青团支部书记、区委组织部长。23年3月,在领导美亚绸厂罢工斗争中被捕入狱。25年10月出狱后,在浙江长兴休养期间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26年10月,回嵊县开展建党和抗日救亡工作,组织抗日流动宣传队、乡村抗日协进会,并任嵊县乡村抗日救亡协进会东区督导员。27年1月,任中共嵊县工委书记;6月,改任中共嵊县县委副书记;11月,嵊县县委扩建为嵊县中心县委,任书记。此间,嵊县的抗日救亡和党建工作,成为当时宁绍地区工作做得最好的三个县份之一。29年3月,调任绍兴县工委书记,以浙江三区(绍兴专区)政工队队员、南池区、阜埠区区署服务员等身份开展工作,组织抗日武装,积极发展党员。30年9月,因病回家乡,与组织暂时失去联系。32年秋,经多方寻找,与嵊新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并打入区署工作。34年9月,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37年3月,第二次被捕,入上海提篮桥陆军监狱,在严刑拷打下,仍守口如瓶,不吐露党的机密。在狱中,接受党组织的秘密指示,参加策反五人小组,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策反牢狱长起义。最终在国民党当局计划杀害政治犯前,牢狱长提前起义,被关押人员得以安全释放。38年5月出狱后久,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处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人民法院审判员、审判长。1960年4月,调安徽省宿东地区工作,先后任煤矿矿务局总库主任、食品公司经理、宿东商业分局局长。1974年底退休,后转为离休。1990年4月,在上海病逝。
樊仲云
樊仲云(1899~1990),又名琛,字得一,笔名从予、仲子,化名潘德一、陈叔平,甘霖镇人。民国8年(1919),毕业于嵊县中学。11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通过自学和夜校修读,开始发表文章和翻译国外著作。不久升任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编辑,参加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建立的文学研究会。21至23年,以中央教育部特派员的身份东渡日本,考察日本文化教育概况,并入东京帝都大学。23年返国后,任中央政治学校和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主讲国际政治。24年1月,与王新命、陶希圣等10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简称“十教授宣言”),在国内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应邵力子之邀,任上海中国公学教务长,与周佛海、陶希圣合作创办《新生命》月刊和新生命书局,任总编辑,并兼任《社会与教育》周刊主编。26年7月,国共合作在上海创办《救亡日报》,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和他(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不久携家迁居香港,任教育部驻港特派员,兼任《星岛日报》主编和蔚蓝书局编辑。29年春,接受汉奸周佛海的邀请,出任南京汪精卫伪政权的教育部政务次长兼伪中央大学校长,后又历任汪伪政府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汪伪国民政府政务参赞。离职后,移居上海,主编《国际周报》。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潜赴香港,长期作寓公,易名改姓,以卖文为生。早年曾信奉托洛茨基学说。1990年,病死于香港。
早期的主要著作有《今日之日本》、《国际政治之基础知识》、《东西学者之中国革命论》、《新兴文艺论》等。早期的主要译作有《杜洛夫斯基的脱逃》、《畸零人日记》、《这便是人生》、《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简明世界史》、《恋爱论》等。曾主编《新生命大众文库》。
钱义余
钱义余(1905~1991),长乐镇六一村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嵊县中学。1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旋即参加由交大嵊籍校友支秉渊创建的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中”)工作。先后参与承建浙赣、粤汉、湘桂等铁路的大中型桥梁建设工程,其中有当时工程难度仅次于钱塘江大桥的赣江大桥。同时参与研制中国首台国产柴油汽车发动机、煤气汽车发动机。抗日战争时期,参与开辟湖南祁阳大后方工业基地。长期来,“新中”在中国工商界独树一帜、成绩卓著,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界的翘楚。后出任“新中”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在“新中”工作。生产了中国首批滚珠轴承;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套平量块,填补精密量具生产的一项空白。1952年,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近亿元(旧人民币)股金和股息,全部捐献给国家,后又力促“新中”在同行业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不久调第一机械工业部新厂筹建处任副处长,主管国家大型新厂的基建工作。1958年,调任在建的亚洲规模最大的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总机械师。经年累月地工作,再加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义务加班检修厂里的数千台设备,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文化大革命”中,被关牛棚、遭批斗,但仍以国家和集体为念,曾连续苦战三昼夜,排除卷板机的故障。退休后定居杭州,发起创办杭州市退休工程师协会,利用老年工程师的余热继续为社会服务,曾任一、二届理事会理事。1991年,病逝于杭州。
雅爱古典诗词,有较深的造诣。在杭期间,曾创建并主持嘤鸣诗社,总编三集《嘤鸣诗选》,自费出版《西园吟草》。
邢伯能
邢伯能(1933~1991),长乐镇沃基村人。1949年夏,毕业于嵊县私立阳山初级中学。求学期间,为抗议国民党当局迫害进步学生,参加罢课活动。1950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太平乡政府文书、长乐镇土改工作队队员。1951年5月起,任长乐区团委副书记、书记。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1月至1967年,先后任中共嵊县县委组织部干事、嵊县监察委员会秘书和乡镇党总支书记、区委副书记、公社党委书记。1967年1月至1972年2月,被停职审查。1972年2月至1979年5月,任白鹤、长乐等公社党委书记。1979年6月至1980年1月,任中共嵊县县委常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0年11月至1984年3月,任嵊县县委副书记。1984年3月至1987年5月,调任新昌县委副书记。1987年6月起,任嵊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县委委员。曾当选为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绍兴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12月,因患胰腺癌在任上辞世。
裘振纲
裘振纲(1916~1991),别名裘正、周平,雅璜乡雅璜村人。其母尹维峻、父裘绍均为辛亥革命志士。三岁丧母,四岁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稍长,随姨母尹锐志、姨夫周亚卫赴杭、沪、宁等地求学,后留学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938)5月,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为第一期毕业生。历任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年部干事、中共中央中国革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后奉调赴山东、江苏前线,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常务青委、妇委委员、代理宣传部长,新四军苏北公学副校长,苏北行政学院副院长兼教育长,苏北艺术协会理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董必武的指示,利用父母之余荫和诸多社会关系,滞留国统区从事合法斗争。不久在重庆加入由其姨母尹锐志领衔重组的光复会,成为主要骨干。后出任浙江省昌化县县长,暗中从事革命工作。1949年2月,为迎接解放准备军政人才,在昌化举办青年培训班。利用社会关系对当时的浙江省省长陈仪进行策反,不久事败,陈仪被免职、追究。4月9日,周亚卫获知内情,驰电报急,裘见情势危急,当机立断,率县自卫队人员提前起义。根据苏浙皖边区工委的指示,成立革命武装浙西支队和浙西办事处,任司令兼主任,拉队伍上山。解放后出任昌化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发表《告国民党政府官兵书》,号召国民党军政人员弃暗投明、举行起义。不久调高等学校和外交部门工作,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振先出版社(又称振先书屋)社长,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著作宏富,先后发表、出版的述著达数百万字、译著达上千万字。出版的主要专著有《自修俄文讲话》、《俄文新课本》、《长寿之路》等10多本,主要译著有《尤利乌斯·伏契克》、《苏联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思想教育》、《俄文成语词典》、《世界上最先进的苏联体育运动》等。1991年,病逝于上海。
吕锡圭
吕锡圭(1908~1991),乳名炳章,字厥成,贵门乡雅安村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嵊县中学。21年,毕业于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担任杭徽公路和龙浦公路的工程师兼分段长。22年,返回故乡,负责东(阳)长(乐)公路(今嵊义线长乐至东阳段)的勘察、设计和施工。24年起,相继在湖南湘黔公路工程处、湘黔铁路工程局、广西公路管理局和桂林、柳州、南宁、云南、江西等地飞机场工程处担任工程师、段长或总工程师等职,参加滇缅国际铁路的设计和施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太原铁路局、天津铁路局、铁道部第五设计院、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国家建设委员会交通局、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局的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总体负责人等职务。1956年1月,受国家的委托,参加中苏国际铁路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终生从事公路、铁路技术方面的工作,参与和负责国内多条(座)重要公路、铁路、桥梁的勘查、设计和施工,长期主持国家重要铁路、公路的审核、鉴定工作,是国内著名的铁道和桥梁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正局(厅)级待遇,在交通、铁路系统,颇负盛誉。
1991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灿老
张灿老(1915~1992),又名传运,字焕灿,长乐镇雅张村人。幼时在村读书两年,以后帮人家放牛。民国20至35年(1931~1946),在家务农,其中27年去杭州闸口当开山工。35年起,在嵊长汽车公司做道工。1954年4月,由省交通厅绍兴养路段接收后,一直在嵊县公路段从事公路养护工作,任甘霖道班班长、特级养路工。工作兢兢业业,不论在洪水和严寒冰冻季节,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养好路,管好路,几十年如一日。甘霖道班养的路,年平均好路率一直在95%以上。1978年,调县公路段任技术工作,工种变了模范本色不变,虽年老体弱,身患流火,又切过脾脏,却抱病踏遍全路段公路,查看路况,同事们劝休息,还说做得不够。该年植树节时,老伴生病住院,领导叫他回去照料,却婉言谢绝,直到植完树才回家。一次到仙岩道班,协同把多年的“老病号”路治好。养路30余年,在实践中总结出“四季养路”、“消灭差板路”、“路面整修”等科学养路法,在全县推广。从1955至1964年、1970至1979年,均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出席各级召开的先进分子代表会议,两次赴北戴河疗养。1977年3月,被推荐为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为方便村民乘汽车方便,嵊(县)上(王庄)公路通车后,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在村边设停靠站的提案。1978年3月,被省革委会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出席交通部召开的工业学大庆全国交通工作会议。1980年退休回雅张后,始终不忘养路,主动为村通往郯城的机耕路义务养路。1992年4月10日,病逝。
钱惠民
钱惠民(1916~1992),长乐镇一村人。民国25年(1936),参加美亚织绸厂的抗日募捐运动和工人罢工斗争。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军部调查科科员,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二团、五团特派员,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军法处组长,新四军第一旅锄奸科副科长、特派员、保卫科科长,第三野战军第一纵队直属政治处主任,第三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卫生部副政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多次立功。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公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1962年,调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遭受政治迫害,被关押4年之久,后得到平反。1978年,重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1983年离休。任职期间,在提高上海市公安、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加强检察机关的自身建设等方面,作出过显著贡献。离休后,仍参加上海市检察院咨询小组工作,继续关心检察机关的建设,同时还担任上海市第八律师事务所的法律顾问。1992年,在上海病逝。
钱祖恩
钱祖恩(1907~1992),长乐镇四一村人。民国19年(1930)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先后在大陆和香港担任造船、铁路、化工等部门的技术工作和业务领导工作。1949年11月底,从香港返回大陆。1951年1月,受聘任浙江省力余铁工厂厂长、浙江铁工厂厂长。1952年8月,在全国工矿机械工业会议上,代表工厂接受试制生产制氧机的任务。10月,改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工厂先后易名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厂,任职不变。1956年,终于试制成功并生产出每小时制氧30立方米和每小时制液态氧12升的移动式设备,为全国第一家气体分离设备专业厂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气体分离设备工业的主要开创人之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9年4月,调杭州半山机械厂(杭州重型机械厂前身)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直至退休。1992年,在杭州病逝。
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浙江省第一、二、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顾问。
周 飞
周飞(1916~1994),又名一松、根福,长乐镇开元村人。民国25年(1936),在长乐、开元等地组织求知读书会,团结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6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嵊县县委青年部长、组织部长、四明特区区委书记、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鄞县县委书记、鄞(县)奉(化)县委书记、四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浙东纵队于34年9月北撤。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教育科长、第一纵队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后方留守政治处主任,参加宿县、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进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到上海,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教育科长、理论处副处长。1954年,调东北支援重点工业建设,任哈尔滨市101厂党委副书记,1958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理论刊物《奋斗》总编、《黑龙江日报》副总编。1972年,调回浙江,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正厅级)。1982年12月,离休。1994年12月,在杭州病逝。
方 初
方初(1914~1995),别名小毛,浦口街道珠溪村人。民国31年(1942)2月,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僚的欺压,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组建抗日地方游击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长期辗转在嵊东山区,几起几落,备受艰难曲折。曾任班长、副中队长等职。32年春,任四明地区政治交通员。33年,在攻打黄泽天福昌商店时胸部中枪受伤。伤愈归队后任侦察排长。34年9月,主力部队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奉命留守,坚持在原地组织地方革命武装,进行艰苦斗争。历任游击队分队长,三五支队侦察队侦察员、班长、排长,嵊新奉武工队队长,嵊新奉大队大队长。38年5月,嵊县解放后,历任嵊县崇仁区区委委员、区公所区长,嵊县人民政府民政科科长,中共嵊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嵊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中共嵊县县委委员、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嵊县政协副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过程中,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解放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1976年12月,离休。1995年6月,在嵊病逝。
吕运明
吕运明(1906~1995),嵊州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随后入南京中央大学进修,同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24年,入北平协和医学院进修。25年起,担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正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等校教师、教授。1949年底,调任安徽医学院教授。1951年,调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起,任青岛医学院教授,直至退休。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齐鲁科技精英。1995年,病逝于青岛。
早在协和医学院进修期间,即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关组织乙酰胆碱、中枢神经的化学性传导、光与大脑垂体之反射等方面的论文30余篇。终生从事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延脑交感中枢的研究、迷走神经与大脑垂体反射系统的本质与现象的研究、中枢神经化学传导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1991年5月,应邀赴莫斯科参加世界生理、病理学术会议,参加了有关神经内分泌学的学术讨论。
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青岛海洋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青岛市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青岛市科联秘书长,青岛市政协常委。
代表性论著有《切除肾上腺后的迷走——垂体加压反射》、《迷走——蓝斑下丘脑加压反应及其对休克具有保护作用的初步探讨》,出版的专著有《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理学》,译著有《应用生理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00余篇。
徐炳荣
徐炳荣(1932~1996),崇仁镇逵溪村人。1951年4月,参加工作,1953年7月,入党。1951年4月至1954年12月,在逵溪乡任副乡长、乡长、乡党支部书记。1954年12月至1967年3月,分别在崇仁区任区委委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崇仁公社崇春管理区总支书记兼大队长、崇仁镇委副书记、广利公社书记。在任广利公社书记期间的1964至1966年,曾被派往上虞县、新昌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7年3月至1968年7月,被下放劳动。1968年7月至1977年5月,任广利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明山公社革委会主任、县夺煤办公室工作员、县政工组宣传办公室主任、崇仁区委书记等职。1977年5月至1980年11月,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80年12月至1984年11月,任县委书记。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87年4月,补选为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988年5月,绍兴市第二届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教科文卫工委主任。1991年1月,调回嵊县任正县级调研员。1993年12月退休。1996年3月18日,因病逝世。
魏湘生
魏湘生(1916~1997),黄泽镇官地村人。早年曾在上海绸厂做工,后回乡当农民、小学教师,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7年(1938)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8年1月,入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任中共支部书记;12月,任中共新昌县工委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29年2月,改任新昌县特派员,以小学教师职业为掩护,组织群众,开展活动。30年10月,调任中共诸暨县大西区特派员。31年9月起,先后任中共嵊新奉县委委员,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委员、组织部长。34年9月,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任干部团副中队长;11月,在苏北涟水整编后,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保卫部第一科副科长、总务科科长、直属政治处保卫股股长。36年底,任纵队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直属政治处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改为二十军后,任司令部政治协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驻宁(南京)办事处干部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国营工业部干部处副处长,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组织员、干部处处长,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南京市人事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南京市建邺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2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离休后,不愿赋闲,仍出任南京市建邺区关心下一代工委主任。1997年1月,在南京病逝。
钟敬之
钟敬之(1910~1998),又名敬康,甘霖镇人。民国14年(1925),考入中华书局当练习生。在书局期间,求知若渴,学识大进,还接触了《中国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并且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16年,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考入国立劳动大学中等科,毕业后又进入大学本科预修。20年,劳动大学被当局武力解散,被迫休学,离沪到山东曲阜第二师范任教。后因进行抗日宣传,遭当局追查,被迫返沪。此后任新生命书局的编译、装帧设计和校对,参与同乡樊仲云主编的《新生命大众文库》编辑工作,并开始撰写小册子,翻译苏联文艺理论作品。其间,结识了邢子陶等嵊县乡友。23年夏,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转左翼戏剧家联盟,投身戏剧活动,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总务部长,为欧阳予倩、张庚等导演的《醉生梦死》、《大雷雨》、《娜拉》、《钦差大臣》等中外著名话剧担任舞台美术和装置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曾回嵊县,参加流动宣传队,在全县各乡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方言话剧(时人称文明戏)。11月,与徐懋庸一起奔赴延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中组部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并兼任实验剧团和美术工场主任。在延安期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从事《军民进行曲》、《松花江》等戏剧的舞美设计,还参加了中央大礼堂、刘志丹陵园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受命筹建延安电影制片厂,参加摄制边区第一部艺术电影《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36年,担任西北电影工作队队长,率队辗转华北、东北地区,出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管委会成员兼艺术处副处长、厂党总支副书记。不久,奉调进关,与夏衍、于伶等一起随大军南下,在南京解放的第二天,接管中国电影制片厂和教育电影制片厂。旋又进入上海,参加上海军管会文教管委会工作,任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由夏衍兼任),接管国民党政府在沪的电影机构和电影企业。遵循党的政策,团结电影从业人员,并于1949年11月成立中央电影局直属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出任常务副厂长,全面主持日常行政事务和制片事宜。1953年,调中央电影局工作,参与制定电影第一个五年计划,执笔起草由政务院发布的《加强电影制片工作》与《建立电影放映网和电影工业》的两个决定初稿。1955年,奉命筹建北京电影学院,任筹备小组组长,为了借鉴兄弟国家经验,曾走访莫斯科、布拉格等地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电影院校。建成后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学院建立了导演、表演、摄影、制片经济、电影工程、电影美术和电影文学等学系,为电影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电影艺术、电影专业人才及教师,对中国高等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85年,离休。此后仍以多病之躯,笔耕不辍。1998年1月,因病在京逝世。
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顾问。曾获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文教类甲等奖、夏衍电影荣誉奖。
著作有《延安岁月》(剧本)、《延安鲁艺》、《延安文艺光辉的十三年》、《人民电影初程纪迹》等,译作有《苏联的文学》(原名《十月之声》,由日文本转译),曾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
邢子陶
邢子陶(1912~1998),又名尹阿根,长乐镇沃基村人。民国18年(1929)7月,到上海美丰织绸厂做学徒,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年7月,因带头组织工人请愿,被厂方开除;9月,进上海美亚织绸厂;年底又转美亚十厂做工。结识进步工人,发起组织读书小组,阅读进步书籍。22年5月,在全厂工人反对资本家削减工人工资的罢工斗争中,任总罢工委员会负责人,又被厂方开除。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上海法南(沪西)区委组织部长;10月,改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不久调任共青团沪西区委书记。24年2月,受组织的派遣,拟回浙江省开展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火车南站遭逮捕。在狱中,仍组织难友与反动当局作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遂于26年9月获无条件释放。后经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审查,恢复组织关系,并按中央规定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受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委派回浙江,任中共浙江省临工委委员、组织部长。27年5月,任中共宁绍特委委员、组织部长;6月,兼任中共嵊县县委书记。省工委和宁绍特委的领导机关即设在邢家中,并多次在此召开会议,研究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问题,并积极恢复和组建嵊县、新昌、上虞等地的党组织,指导各地的抗日救亡工作。28年4月,调任中共浙江省委秘书,参与中共省“一大”的筹备工作。29年3月,任中共浙西特委宣传部长。是年冬,转至苏北根据地工作,任中共阜东县委副书记。33年7月,进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34年3月,由华中局派回浙东根据地,任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奉命留守,任中共四明地区特派员;11月,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任职。36年5月,任华东局工作队队长、华东局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山东五莲实验县县委书记,直接参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三查三整”(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思想、作风)运动。1949年5月,随军南下,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组长、华东局农委办公室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政局局长等职。1954年5月,赴东北支援重点工业建设,任哈尔滨电机厂党委书记、厂长。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因坚持正确观点,受到错误处分,下放人民公社。1961年11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甄别平反,先后担任大庆炼油厂党委书记、厂长、大庆油田副总指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5年1月,调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工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长期被批斗审查,两次下放“五七干校”。1978年底,调回浙江,先后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起,兼任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后改称党史委员会)主任,1985年离休后仍继续担任此职,常亲自主持与参与重大党史活动。主持建造的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列为全国重点纪念设施。关心故乡的经济和文化体育建设,为嵊州越剧和围棋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曾应聘担任鹿山小学业余围棋学校名誉校长。1998年5月,在杭州病逝。
郑良法
郑良法(1934~1998),黄泽镇叶家村人。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粮食局股长,三界区副区长,县采购局副局长,仙岩乡党总支书记,三界区委委员,城东公社副书记、主任,临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县委工作队长,县电气办公室负责人、县电力公司革委会主任,临城区工作组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临城区委书记,县供销联社主任、党委书记,1993年9月起,任副县级调研员。1994年9月,退休。1998年6月28日,因病逝世。
解放初期在土改工作中,工作负责,依靠广大群众,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担任公社(乡)、区领导期间,深入实际工作第一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农业生产,兴修农田水利设施。1983年,任县供销社负责人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索发展供销事业的新路子,提出并实施以农副产品为鸟身,商业、工业为两翼的“飞鸟型”经营决策,先后建立了茶叶、长毛兔、蘑菇及粮食生产等服务中心,创办了多家为商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工业企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县供销社多次受到县级、绍兴市级和省社的表彰,个人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党员、省优秀主任,1989年,被商业部评为特等劳动模范。
冯 寅
冯寅(1914~1998),甘霖镇冯家潭村人。民国25年(1936),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系,在读时曾得到学校的金钥匙奖。25至26年,在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任工务员。27至34年,先后任湘桂铁路工程局工程司、桂德公路工程处帮工程司及桥工队长、湘桂公路工务局副工程师及桥工总队长、重庆缆车公司副工程师及设计科长。34至36年,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36年,公费赴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研究院研修水利,1949年,获硕士学位。接着去美国联邦垦务局实习,研究坝工技术,后在美国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在美国优厚生活待遇,于1950年3月毅然回国。旋参加华北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建设,任水利部工程总局水库科副科长,官厅水库工程局工程师、工务科长。此后历任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海河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1979至1982年,任水利部副部长。1983至1985年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98年9月,病逝于北京。
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导工作。在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和海河勘测设计院担任技术领导工作期间,负责和指导陡河、昆都仑、岗南、岳城、汾河、密云、黄壁庄、朱河、潘家口、三门峡(改建)等多座大型水库工程和漳卫新河、永定新河等河道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从坝址、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的确定,技术难题的解决,都起了重要作用,岳城水库的泄水建筑、密云水库的坝基防渗处理和抗震加固、黄壁庄水库副坝的渗流控制、三门峡水库底孔的改建等,都取得圆满成功。在担任水利部技术领导职务期间,从事大江大河的治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审查、规程规范的编制等工作,常不辞辛劳,深入现场考查,足迹遍全国。审查或检查研究过的水利项目逾百项。对三峡、葛洲坝、故县、小浪底水库和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重点大型水利工程,均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其中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库和引滦工程亲自审批设计,还指导解决施工中的大量技术问题,使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完成。对全国病险水库的加固工作十分重视,有些重点水库如板桥、丹江口、官厅、密云等水库的加固和防洪设计方案,亲自具体指导和审查。十分关注水资源和黄河治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擅长土石坝和混凝土结构等工程,在这些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敢于创新,得到过周恩来的赞扬。
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起,连续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编有《土坝概论》一书,作为指导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教材。重视调查研究,常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纪录的笔记达30多本、100余万字,被水利界视为颇有价值的技术文献。
裘慧知
裘慧知(1924~1998),崇仁镇人。民国34年(1945),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铁路廊坊公务段帮工司助理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铁道处帮工司工程师,德州沧县工务段段长,北京铁路局天津工程段线桥队队长、施工科科长、主任工程师,天津铁路工程处工程段总工程师。1971年6月,任北京铁路局天津工程处总工程师。1973年6月,任天津市“支铁”办公室总工程师。1984年2月,任天津市地方铁路管理局总工程师兼市 “支铁”办公室总工程师(副局级),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月,离休,后继续在市“支铁”办公室担任组织领导工作。1998年9月,在天津病逝。
先后曾任中国铁道学会天津分会理事、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理事、天津运输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技术咨询委员,为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铁道学会会员。
1949年5月,在恢复抢修铁路工程中,被军管会铁道处授予二等功。1951年,被评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1952年,因在铁路水害抢险中表现突出,立大功1次,并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1954年,发明创造线路防爬设备,在全路推广使用,因而又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在任德州工务段段长时,因线桥维修质量优秀被评为全国模范公务段长。1979年以后,在天津铁路枢纽工程和京九铁路津霸联络线工程的建设中,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指挥,多方协调,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遵廷
马遵廷(1908~1998),又名亦椿,甘霖镇西山楼村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小学教师2年。1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在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科学论文。22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助教。26年秋,在南京沦陷前夕,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28年,升为讲师。33年,升为副教授。1952年起,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历任教研组主任、数学系主任、数学力学系主任,为学院多届院务委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学校改名东南大学,因年事已高,改任数学力学系名誉主任。晚年还担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多年来担任江苏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工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1998年,病逝于南京。
从事大学数学教学60余年,培养出了大批大学青年教师和数学人才。提倡教师一定要写讲稿,做到次次换、年年新、内容精,并且身体力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热心数学的普及工作,为中学生著书,为中学数学教师讲课、辅导,组织数学专题讲座和中学数学竞赛。1958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著有《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特殊函数》、《微积分方程与拉氏变换》、《工厂实用几何》、《初中平面几何》、《高中立体几何》、《数学复习(平面几何)》等数10种。
吕漠野
吕漠野(1912~1999),原名梦周,甘霖镇上沙地村人。民国20年(1931),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2年起,先后任杭州两浙盐务中学、浙江省立处州中学、浙江省立宁波中学国文教师。30至33年,任省立宁波中学教务主任,时浙东地区大半沦陷,学校出入火线,辗转在浙南丛山中办学,为与日伪争夺青年学子作出了贡献。1952年,调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学法、儿童文学、文选、习作及东欧文学等课程。1958年,学校改名杭州大学,改授中国现代文学,所开设的《茅盾研究》,成为学校里精品课程。1978年,晋升副教授,同时开始招收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退休。1999年,病逝于杭州。
曾担任浙江省第二至六届政协委员,民进浙江省委副主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浙江省鲁迅研究学会顾问。
从民国20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写作诗歌和儿童读物。民国22年发表的童话《水的希望》,被选入中华书局《初中国文》,至今仍被香港多种中学语文课本所入选。28年发表的新诗《燕子》,被选入战时中学国文课本,1989年选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1954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学法讲话》,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此外,还出版有《吕漠野儿童文学作品选》、《吕漠野新诗选》、《毛主席诗词研究》(合作)和鲁迅著作研究系列论文(其中《鲁迅与李大钊》获浙江省1983至1984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熟谙世界语,用世界语翻译出版西班牙伊巴涅斯的名著《血与沙》,俄国科罗连科的小说《地窖里的孩子》和《马雅科夫斯基诗选》。
张志飞
张志飞(1913~2000),甘霖镇后爱坂村人。民国22年(1933),毕业于交通部吴淞商业专科学校驾驶专业。后在中国民生轮船公司,日本、英国商船工作,能根据天文、气象来驾驶航行,行动敏捷、准确,为外籍船长所折服。29年,国难日甚,毅然辞职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军舰入侵长江,指挥将中和轮炸沉,实现锁住上海十六铺江面的计划。后又智炸停泊在汇山码头的日军指挥舰出云旗舰。30年,进入沦陷区镇海,直接参加抗日斗争。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出任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后改称浙东行政公署)民政处副处长。34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至山东,再转至东北。35年2月,任辽宁省民政厅厅长;6月,任辽宁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专员。37年5月,任辽东航务总局局长。1949年5月,随军南下;10月,任浙江省人民政府航务局局长,负责水陆两路支援浙东前线的运输任务。1950年夏,舟山群岛解放后,奉命筹建浙江沿海国营船队。1953年4月,任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1959年,根据自己在国内外多年的经历与考察,提出在宁波北仑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后又多次陪同交通部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实地考察,最后被正式定点,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蓝图。1982年,又提出在宁波、舟山海域建设洲际深水港的建议,引起了国内外水运界的强烈反响。1983年,退居二线,改任浙江省交通厅顾问。2000年1月,在杭州逝世。
许济川
许济川(1915~2000),长乐镇郯城村人。民国37年(1948),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此后在浙江省余杭县农业推广所、江苏省南京农业学校任职。解放初,先在华东农村干部学校任教,后参加对江苏省稻麦改进所的接管工作。1952年,调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1970年4月易名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9月升格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在稻种资源的征集、保存、整理、创新等方面卓有成就。1952至1972年,主持育成了南京1号、南京11号等中籼稻优良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累计达一亿亩以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又主持育成紫香糯龙睛4号、白香糯象牙1号、白香粳凤尾6号,以及多个籼粳中间型的优质水稻品种。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10月,病逝于南京。
1980年评为副研究员,1987年评为研究员,后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编《江苏水陆稻地方品种目录》、《太湖流域粳稻资源目录》,参与编写《中国稻种资源目录》。
丁友灿
丁友灿(1910~2001),原名猷灿,字介臣,又名周志远,浦口街道故江村人。民国15年(1926)春,毕业于嵊县剡山高等小学校。旋即出任故江乡乡长,对自家百亩田地的租户实行“二五减租”。16年初,赴杭州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学兵队,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返回家乡。在家期间,除继续实行“二五减租”外,还出资兴办学校并自任教师。26年8月,接受共产党员张贵卿到家养病,在张的引导、影响下,决心投身革命;10月,在家乡发起成立农村抗日救亡协会,后又加入张珂表发起组织的乡村救亡协进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赴平阳县山门镇参加闽浙边抗日干部训练班学习。27年2月,出任中共嵊东区委书记;11月,任中共嵊县中心县委委员、农民部长,积极开展农村工作,组织农民与偷运粮食出境的活动进行斗争。29年1月起,根据宁绍特委的决定,专做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因此而担任过保长,利用合法身份掩护党的活动,并安排党员打入各乡自卫队及地方武装,为建立抗日武装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还团结了一大批开明爱国人士。31年7月起,任中共嵊新县委、嵊新奉中心县委委员,同时还担任“丁部”(丁友灿领导的部队,又称岩头部队)、嵊东抗日自卫队负责人,嵊新奉自卫总队总队长和嵊东办事处、嵊新县办事处、嵊新奉县办事处主任,为建立与发展嵊新奉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作出了贡献。34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奉命留守,坚持斗争,任中共嵊新奉县特派员。在国民党武装的大规模“清乡”中,组织人员分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35年12月,恢复嵊南等地的党组织。36年1月,任中共台属地区工委委员。37年1月,任中共四明工委委员,在嵊新奉地区重新建立革命武装,积极开展武装斗争。2月,任嵊新东县办事处(浙东行署第九办事处)主任;10月,任中共台西地区工委委员,领导开辟嵊新奉、嵊新东、新天游击区,为浙东主力武装会师新昌创造条件。1949年2月,任浙江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4月,任中共嵊新地区特派员,领导嵊县、新昌县的接管工作。5月,嵊县解放,任中共嵊县县委委员、嵊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绍兴专员公署第二副专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粮食厅厅长等职。1979年起,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10月,离休。2001年3月,病逝。
吴佩芝
吴佩芝(1921~2002),三界镇人。民国27年(1938)8月,考入宁波高工机械科。30年,考入苏皖联立技专应用化学科(在福建崇安)。次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学校解散。为了奔赴西南大后方上大学,辗转数千里,途中曾在祁阳新中公司、重庆酒精厂短期工作。32年,考入中央技专化工系(在四川乐山)。35年6月,离校返回故乡。此后执教于江苏松江中学、杭州海潮中学、大同中学。1951年底,进浙江省造纸实验所。1年后,造纸实验所并入浙江省化工实验所,后又改为重工业部属杭州分所。1953年,该分所被确定为化肥生产的主要研究单位,负责研究磷矿、磷肥的分析方法。1954年,调沈阳化工研究所工作,负责研究湿法磷酸。虚心向驻厂的苏联专家求教,得益良多。1956年10月,调刚成立的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1957年,研究院成立第一实验厂,作为磷肥的试验基地,筹建湿法磷酸中间试验车间,负责关键设备————1.5平方米盘式过滤机的试制工作;同时开始研究具有首创性的半水物流程直接制浓磷酸的课题。前者至1961年试制成功,1963年获新产品二等奖,1964年又获创造发明二等奖。后者经12年的研究,到1968年才告结束;1970年按试验结果,在辽宁省盖县建起试验性工厂。1975年,半水一二水再结晶流程制浓磷酸中间试验获得成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979年,被聘为学位评审委员,并且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先后共培养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13名)。1980年,获高级工程师称号。1982年,提出并完成了硫磷铵生产的工艺研究,为全国众多小氮肥厂的品种改造提供了一条合理的途径,同时在马鞍山化肥厂建立一个硫磷铵试生产车间。1988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1月,在上海病逝。
1990年,获化工部颁发的化工科技老专家荣誉证书。1991年,获上海市化工局颁发的化工科技老专家荣誉证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是中国第一代磷肥、磷酸研究者,为磷肥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先后出版和发表的专著与论文有150万字,其中包括专著《磷矿与磷肥分析法》、《湿法磷酸》、《化肥大全》(合著)和《磷肥工业中重要的相图研究》(译编),重要论文有《二水物硫酸钙真空冷却流程萃取磷酸中间试验报告》(合写)、《萃取磷酸鼓泡浓缩中间试验报告》(合写)。
俞兆祥
俞兆祥(1936~2002),甘霖镇苍岩一村人。毕业于中南乡中心小学、嵊县中学初中部。曾做过甘霖区税务员、嵊县四连碾米厂会计。1954年,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学习天文大地测量。在学院期间,曾任班长。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毕业分配到总参第一测绘大队,担任作业组长,投身艰苦的大地外业测量工作。1958年,参与西北地区大地测量任务,为国家导弹、卫星、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提供测绘保障。1960年10月至1966年3月,参加援越工作,历任作业组组长和技术指导,其间,因成绩显著,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友谊奖章、二级劳动勋章和中国外交部嘉奖。回国后,担任一大队政治处宣传干事。在一大队工作期间,由于技术过硬、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一级技术能手,成为军事测绘战线的标兵。1969年9月,调入总参测绘局机关工作,历任参谋、副处长、处长,参加完成了几十项重大测绘任务的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为中国军事测绘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72至1975年,4次到朝鲜参加中朝边界联合检查会议。1977至1978年,3次到朝鲜会谈关于帮助朝鲜测定天文主点和重力基本点等事项,为外交工作做出贡献。1988年2月至1989年9月,担任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联合航摄组中方组组长,主持中苏东、西段边界的航摄工作,为中苏边界谈判作出贡献。1990年6月,担任解放军测绘学院副院长,积极投身学院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立三等功1次。1991年12月,任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立足现代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积极探索提高现代条件下测绘保障能力的新路子。1992年6月至1995年7月,担任中俄联合勘界委员会中方代表团副首席代表,负责主持有关边界测绘问题的会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为中俄勘界做出贡献。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2002年5月,因病在京逝世。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撰写并发表《一个三角观测误差分析和判断》、《国界勘界与测绘》、《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论军事测绘计划管理》、《关于开展“地球图像信息工程”研究的建议》和《关于技术政策的研究》等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