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9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9-0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创业实干强基础 创新发展求突破

  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

  

  ————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市委书记

  200819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绍兴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7年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狠抓落实之年、夯实基础之年、破难克坚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绍兴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战略,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转作风,破难题,重实干,求创新,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近年来较好的增长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47.48亿元,增长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87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48.38亿元,分别增长6.0%14.0%;财政总收入16.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8亿元,分别增长26.2%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0亿元,增长16.5%;自营出口8.30亿美元,增长41.0%,实际利用外资9018万美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27元,分别增长13.2%11.2%

    1.狠抓百日攻坚,发展环境有了新改善。以“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为抓手,着力破解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专门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四个专项行动组,对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并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各乡镇(街道)和部门积极行动,责任明确,通力协作,共破难题。活动中共摸排梳理出各类矛盾和问题490项,至今已有465项得到妥善解决,其它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取得了当事人的理解。停工一年多的双塔大桥工程得以顺利复工,停工四年多的三江工业功能区B区得以重新动建,历时四年多的市山路7号拆迁问题得以圆满解决,272家企业的房产证和483家企业的土地证得以补办,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妥善解决,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信心指数持续上升,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2.突出工业强市,经济实力有了新提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在市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技改投入和自营出口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市已逐步走出低位增长的局面,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整合出台工业经济政策,确定“两个一批”企业,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天乐集团和巴贝集团全年纳税销售突破10亿元,其中天乐集团达到17亿元,22家“一厂一策”签约企业纳税销售总额增长55.8%。企业上市工作打开新局面,形成了一批积极筹划上市的企业梯队。全力以赴拓展发展空间,一年来已上报农转用4445亩,其中工业用地3500亩,盘活存量土地3792亩,其中工业用地2673亩,赢得了相对宽裕的空间储备。坚持内外并举强投入,在宏观环境继续趋紧的背景下,工业投资较快增长,招商引资任务圆满完成,周边地区招商获得突破性进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机械电机、汽摩配件等机电类产业快速成长,带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型企业加速涌现,新产品产值大幅度增长,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只,国家免检产品9只。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扩面提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外拓农业和外向农业发展迅速,新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健康平稳运行,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崇仁温泉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新的转机。

    3.推进统筹发展,城乡建设有了新面貌。顺应新型城市化发展趋势,切实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不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104国道嵊州段改建、长安桥、清风水利枢纽、上俞堰坝引水、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等工程建设完成预期进度目标。嵊新污水处理厂运行顺利,新昌江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强镇兴市”战略,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五大中心镇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在近年来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积极稳妥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行政村数量调减到463个,调减幅度为57%,有效改变了行政村多、小、散的状况。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顺利推进,农民技能培训扎实开展。

    4.高度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有了新气象。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城乡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越剧演出、民间工艺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被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电视记录片《百年越剧》获得星光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财政补助增加近一倍,参合率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富有成效,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民住房保险全面完成;慈善、救助、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扎实推进“平安嵊州”建设,三级维稳网络更加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更加完善。妥善处置信访问题,重信重访反弹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扎实开展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乱地区专项行动,一批矛盾和问题突出村得到有效整治。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刑事发案率稳中有降。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5.着力转变作风,党的建设有了新推进。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全市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进困难、走进矛盾,蹲点调研,破解难题,兴办实事,优化环境,使作风建设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理论武装工作富有成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注重村级班子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培养,推广“八郑规程”,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普遍建立党组织,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深化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构建工作得到延伸和加强。开展以公务车辆、临聘人员和补贴福利为重点的规范“三公”活动,有效抵制了党政机构公权私用和奢侈浪费的现象。开展机关效能动态评议,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工、青、妇、老干部、统一战线和武装工作等进一步加强。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狠抓落实促发展,四套班子合心合力,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咬定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督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我们夯实基础促发展,按照“立足长远、甘打基础”的工作基调,坚持从长远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抓起,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我们破难克坚促发展,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扬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精神作风,迎难而上,破难而进,使我们得以攻克障碍,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此,我代表中共嵊州市委,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还不大,产业层次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节能减排的工作压力较大,适应宏观调控、应对要素制约的办法还不够多;社会事业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还较大;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工作任务

  随着规模工业加速增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发展环境持续好转,财政金融等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已到了“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实现赶超发展;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就有可能错失良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综观当前的发展态势,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不利因素。从有利条件看,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作为制造大省的地位更加稳固,这些都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为可喜的是,通过我们坚定不移打基础、破难题、优环境,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经济发展进入较快增长的轨道,加快发展的内部条件也日益成熟。从不利因素看,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国内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宏观调控成为一种常态,人民币升值加快,外贸出口变数加大,资源能源制约加剧,环境约束性指标压力加重,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等等使我们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危机意识和赶超意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和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创业创新,加力赶超,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审时度势,不骄不躁,积极应对各种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挑战,在破难克坚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之年。在这新的一年里,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绍兴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创业实干强基础。夯实基础是我市一个较长时期内不变的主题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必须面对现实,艰苦创业,付出加倍的心血和汗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长远、甘打基础”的工作基调不动摇,始终坚持卧薪尝胆、破难克坚的精神意志不动摇,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全民创业不动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综合实力,做实百姓家底。

  ————创新发展求突破。创新意味着人无我有的创造,意味着超常的能力和速度。在“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努力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努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突破周边“高墙效应”形成的重围,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爬坡过坎、转型升级,进入又好又快、良性循环的轨道。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其中工业性投资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年要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突出工业强市,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1.拓空间,推进发展平台建设。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中、发展集约”的思路,继续加强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三级平台建设。坚持把空间拓展作为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拓展空间增量。积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工作,努力缓解土地空间结构矛盾。科学开展土地整理,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提高土地供给水平。二是要盘活土地存量。全面摸排全市待置换用地、可利用园地、已农转用地块和已供闲置土地,大力推进土地征收和项目落地工作,依法清理处置闲置土地,使存量土地尽快发挥效益。三是要提升用地质量。健全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优先供地。鼓励建设多层和高层标准厂房,鼓励存量土地和零土地技改,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以及入区企业,要在总量考核的基础上,加强投资率、产出率和税收贡献率的考核。

    2.抓投资,做大做强规模企业。把工业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关键来抓,在确保投资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做大做强规模企业。一是要坚持扶大扶强。以“两个一批”企业为重点,认真落实“一厂一策”和企业上市政策,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加速成长,力争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二是要内外并举强投入。强化投资导向,千方百计激励民营企业持续投资,加快内源发展。更加重视和加强外源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尤其要在周边地区招商上力争取得更大成果。狠抓项目推进,努力在引进和投建重大项目、优质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认真研究货币政策和货币产品,加强银企互动,优化金融服务,为工业投资提供有力保障。

    3.优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步伐,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打响区域品牌,推动我市块状经济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根据我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培育壮大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产业集群。一是要拓展延伸领带服装产业。实施真丝拓展计划,努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信息物流于一体的全球真丝产品集聚地。二是要巩固提升电器厨具产业。着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并逐步推动从OEM为主向品牌营销转轨。三是要做大做强机械电机产业。加强产业内部联系,推动专业化大协作,积极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与此同时,要大力引进培育新兴产业,为我市产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各乡镇(街道)也要明确各自的产业块状定位,加以培育、整合和提升,打造各具区域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多元“引擎”。

    4.强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倡导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一是要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重点攻关对产业升级具有关键作用的共性技术项目。二是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积极培养引进企业管理、科技研发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大专业技工的培养力度。四是要深入实施“创牌工程”。鼓励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品牌营销,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争创国家级品牌和免检产品。

    5.重生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一是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形成节能减排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加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指导和监管,积极引进、研发和应用各种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强项目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控制和治理各类污染排放。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形成节能、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二)加强规划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努力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1.强化规划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规划工作,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权威性。尽快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并以此为统领,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中心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完善工作。切实抓好城市控制性规划,完善旧城区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沿路、沿山、沿江和鹿山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按照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加强城市个性化设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现代气息。

    2.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新区建设,完善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推进旧城改造,实施3万平方米旧住宅区综合改造,推进背街小巷整治。着力畅通城市路网,重点抓好城北入城口改造、长春路二期拓宽改造等工程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实施鹿山森林公园一期改造和城西湿地公园建设,彰显“显山露水”的城市特色;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营造管理有序的城市环境。

    3.加快中心镇培育和发展。坚持“强镇兴市”,落实培育发展中心镇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下放人权、财权和事权,努力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中心镇发展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确定中心镇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各中心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切实增强中心镇自我发展和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中心镇公用事业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形象和承载功能。

    4.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科学安排、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04国道嵊州段续建、农村联网公路等交通项目,改善城乡交通条件;抓好上俞堰坝引水、千库保安和农民饮用水等水利项目,改善城乡水环境,保障防洪和饮水安全;实施500千伏苍岩输变电等供电项目,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电。

    5.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重要动力来抓。以崇仁温泉为龙头,以越剧文化之旅为特色,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以世贸广场星级酒店和商贸步行街等项目建设为载体,提升发展城市服务业。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改造和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三)着力生产发展,加强村庄整治,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组织化协作、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科学制订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扶持茶叶、香榧、长毛兔、花木四大农产品做大规模,打响品牌。整合农业产业化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农村来料加工业,培育壮大农村特色经济,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业主转变。

    2.全面推进村庄整治。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要从点上示范为主转变到全面推进上来,使新农村建设惠及更广大农民。实施“整治环境、整洁家园”主题活动,力争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使全市农村的环境面貌有根本性的改善。按照“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安排整治项目和实施步骤,既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规模举债建设。重点村全面实施“五整治一提高”,即实施垃圾整治、污水整治、住房整治、河道整治和养殖污染整治,提高绿化率;一般村实施“三改一清”,即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其他村根据实际能力和群众需求,有选择性地实施专项改造。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村庄整治的支持力度,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补助。

    3.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特别是要结合村庄整治,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约束监督机制,切实解决农村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堆柴禾等较普遍的环境问题。

  (四)加强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的突破

    1.繁荣发展越乡文化。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和新时期嵊州精神。大力发展越乡特色文化,启动新建越剧艺校。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做好文化和经济结合文章,加快发展越剧表演、根雕竹编、仿古家具等特色文化产业。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今年重点实施十大惠民工程:一是住房保障工程,包括廉租房扩面、经济适用房建设、旧住宅区改造和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等;二是路网畅通工程,包括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村村通公交车、加强市区交通监管等;三是教育均衡工程,包括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交通和食品安全等;四是创业就业工程,包括加强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五是市民健康工程,包括加强社区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标准、举办全民运动会、建设城乡健身设施等;六是社会保险扩面工程,包括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等;七是水利电力保障工程,包括集镇农村的自来水改造、清水河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春茶供电等;八是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包括自然村通广播和有线电视、文化特色村建设、农家书社建设、送戏送电影下乡等;九是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包括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保障农副产品供给、加强流通监管等;十是弱势群体救助工程,包括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扎实推进这十大惠民工程建设,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3.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嵊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整治,严厉打击群众呼声强烈的农村黑恶势力和“两抢一盗”等犯罪行为,坚决查处各种强买强卖和敲诈勒索的地痞地霸现象。健全矛盾摸排化解长效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大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的调处力度,积极探索依法有序信访的良性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创业创新

  推进创业创新,党的领导是保证。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市人民创业实干、创新突破,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推动创新的最强大动力,面对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嵊州发展的新走向,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要扎实开展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创业创新实践,以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全市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少一点盆地意识,多一点世界眼光;少一点畏难思想,多一点创业勇气;少一点守旧观念,多一点创新精神;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服务手段。全市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做解放思想的引路人,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大胆开拓、积极进取,掀起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热潮。

  (二)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引领创业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建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三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今年是村级班子换届之年,要把精心组织、稳妥推进村级换届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两委会关系,规范和完善村级运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抓好机关、学校、社区、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深化机关效能动态评议,着力营造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的社会环境。

  (三)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抓落实是推进工作的关键。一要转变作风抓落实。着力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蹲点调研、破解难题等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勇挑重担的闯劲、破难克坚的拼劲、甘打基础的韧劲,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推动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二要强化责任抓落实。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要逐项分解落实,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进度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强化工作考核和失职追究。三要凝聚合力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和执行意识,把单位的利益、个人的荣辱、事业的成败,放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同志们,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是光荣的使命,也是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心同德,合力合拍,为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市委办提供)

 

  政府工作报告

  在嵊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盛秋平

  (2008318)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在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抓落实、破难题、求创新、转作风,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85亿元,增长14.0%;财政总收入16.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8亿元,分别增长26.2%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90亿元,增长6.1%;进出口总额9.1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8.41亿美元,分别增长49.4%4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0亿元,增长16.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3%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81元,分别增长13.2%11.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6‰。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注重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056.633.4。工业升级步伐加快。出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意见,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和上市培育企业,开展“三十强、三十优企业”评比,注重税收贡献,突出投资拉动、扶大扶强、集群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47.47亿元,增长12.0%,设备投资占比达6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6.40亿元,增长29.3%。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完善上市政策,加强服务指导,16家企业被列入首批上市培育重点。领带服装、电器厨具产业不断提升;机械电机、汽摩配件等机电类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18.5个百分点。重视建筑业发展,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0.30亿元。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商贸服务业,组建商贸办,加大产业扶持,着力商贸旅游招商和项目推动,服务业发展呈现新生机。崇仁温泉项目顺利启动,世贸广场星级酒店及购物中心稳步推进。旅游市场日趋壮大,旅游总收入增长33.2%。金融保险业稳健发展,其中存款余额增长10.4%。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开发投资额增长13.8%。邮政、电信、烟草、交通运输等行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消费和市场交易稳中趋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着力优基地、打品牌、强龙头、抓服务,落实扶持政策,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农业增量提质。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3.8%,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3.0%,新增外拓基地11.7万亩,农产品自营出口增长43.2%,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6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我市被评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项目对接,培育科技型企业,推进创牌争优工作。当年新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7家;新批省级研发中心2家,专利授权量达到500件;新增省级新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47只,新产品产值增长80.6%;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只、国家免检产品9只、浙江名牌5只,其中“嵊州领带”成为首批5只省级区域名牌之一。

  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新提升。坚持量质并举,建立内外资招商机构,突出产业招商和土地招商。完成合同外资30787万美元,实到外资9018万美元,分别增长37.2%4.9%;新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只,2000万美元以上7只,世界500强企业1家。抓住外贸政策调整机遇,深挖潜力,强化服务,推动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31.2%;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19.5%;机电产品出口总量首次占居各类出口商品首位,医药、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出口规模逐渐扩大。

  集聚集约发展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和六大工业功能区所在乡镇(街道)工业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83.4%81.1%。培育重点个私集聚区,新发展个私工业企业1955家,孵化成为规模企业23家。坚持拓展空间和盘活存量并举,新增农转用工业用地3100亩,盘活存量土地3792亩。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出台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密度和产出率进一步提高。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把项目准入关,完成节能减排削减任务。推广清洁生产,9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企业验收。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强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丰利粉碎废塑料、绿环橡胶废轮胎2只综合利用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强化有序用电,积极应对成品油供应紧缺和涨价问题,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氛围日趋浓厚。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纲要、开发区产业提升及扩容规划,完善了城南新区详细规划。完成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初步方案,重点加强中心村村庄规划。制定出台了生态环境功能区、电网布局等专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市山路、鹿山路、城中路等地段的拆迁改造,建成长安桥,实施环城南路改造,基本建成双塔大桥;嵊新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二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南山水库管理服务区、中心粮库一期配套工程如期完工;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继续推进,500千伏苍岩输变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清风水利枢纽工程、上俞堰坝引水应急工程进展顺利。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实施“强镇兴市”战略,调整完善了乡镇(街道)财政体制。集镇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五大中心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性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增速首次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总数调减到463个。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8个,累计达到25个。完成乡镇、行政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初步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成18座列入省级千库保安工程水库的改造,建成清水河道59公里,改善92个村8.2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条件。全年建成标准农田4.32万亩,新增耕地7500亩。加强植树造林,实施东部山体覆绿,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53万亩,完成山林延包工作。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出台加强社区建设意见,落实共驻共建机制,社区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延伸市容监管,城西入城口、城南环岛周边综合治理取得实效。打击违法建设,整治交通秩序,完善卫生保洁机制,市容市貌继续改善。制订物业保修金和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物业管理逐步加强。完善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公共绿地,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和谐发展,加强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加强,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免除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助学金。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完成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建设任务,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宿舍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企合作和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全省领先。发展和繁荣越乡文化,举办第八届中国领带越剧节,主办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首届民营剧团大赛。积极开展“种文化”展演和文化下乡活动。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被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电视纪录片《百年越剧》获星光奖。越剧《蔡文姬》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编辑出版《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实现有线电视、广播村村通。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累计报销53.9万人次,受益率93.4%;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44.6万人,体检率82.2%。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卫生监督、重点疾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加强。基层卫生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举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和“机制建设年”活动,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

  大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3万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职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率均在8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45.2%,全市71个村3.7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落实经济适用房房源,实现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对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住房救助。全面开展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实施公积金制度扩面,发放公积金贷款9013.0万元。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发放低保等救助资金1447.0万元。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新增慈善冠名基金4000.0万元。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扎实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新昌江流域嵊州段水质明显改善,实现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摘帽”。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区域性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安排专项资金,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创建成为联合国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

  平安嵊州建设取得新成果。落实工作责任制,注重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以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乱地区专项行动为抓手,解决了部分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关注市场价格,加强城乡消费安全建设,重视粮食、肉类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完善长效监督机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三项主要指标实现“零增长”。主动防御两次超强台风,战胜了五十年一遇的雨雪冻害。强化信访属地管理,妥善处置重点信访问题,越级信访数量逐步下降。切实加强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武警部队建设。此外,外事、侨务、对台、接待、人防、双拥、民族宗教、法律援助、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新闻、史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等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克难攻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开展“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敢作敢为,动真碰硬,主动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涉及双塔大桥、三江工业功能区B区、市山路7号拆迁、企业产权证办理、嵊建公司改制等热点难点问题。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重点,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基层单位服务作风进一步好转。加强督查,着力解决关键性、环节性问题,推动工作的落实。

  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断完善。开展“深化改革、盘活资产”工作,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盘活了市区部分存量资产。落实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全年新增财力84.5%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实施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规划、土地集体会审制,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管人、办事和理财行为。规范招投标和金融担保市场,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化,改造升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本级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加强统计管理和监测,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成立应急办,出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依法行政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1件、政协委员提案112件。加强政策调研,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作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梳理行政执法依据,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完善惩防体系,推进商业贿赂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要素供给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并存;重点工程进展不快,政府性债务化解压力较大;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城市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也存在不足。少数公务人员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对策和措施,切实予以整改和解决。

  二、2008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推进今年工作,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这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在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外贸出口变数加大,资源能源制约加剧,环境约束性指标压力加重,宏观调控继续加强,这使我们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同时,嵊州经过多年的积累,经济社会发展已到了“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和风险并存。为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发展意识、追赶意识和危机意识,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和利用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创业创新,奋力追赶,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充分估计和积极化解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破难克坚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热情,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指标: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其中工业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二是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0‰以内。

  三是约束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左右。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要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围绕工业强市发展目标,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

  加快产业升级。加速集群发展,重点壮大提升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产业。拓展延伸领带服装产业,实施“真丝拓展计划”,做高做精领带服饰,做大做强服装家纺,努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真丝产业集聚地。巩固提升电器厨具产业,着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并逐步从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品牌营销转轨,促进“嵊州制造”向“嵊州创造”转变。不断壮大机械电机产业,加强产业内部联系,推动专业化协作,积极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与此同时,要大力引进培育汽摩配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坚持扶优扶强,加大骨干龙头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5亿元6家、超20亿元1家。深化企业改革,激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积极发展建筑房地产业,实施“建筑企业回流工程”,培育地方税源经济,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亿元以上。

  强化招商投入。不断优化平台建设,完善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三级平台,为招商投入创造良好环境。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增强开发区自身运行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拓展工业功能区发展平台,完善集镇产业和块状经济规划,进一步开展工业强镇(街)、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发展竞赛,争取在集镇特色产业培育、工业总量扩张上取得新突破。强化外源投入,抓好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健全长效机制,立足周边,拓展境外,推进土地招商和产业招商,引进一批与本地产业配套的优质项目。以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为载体,以规划和政策为导向,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提高设备投入比重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份额。同时,加强服务引导,用足用好外贸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保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和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广泛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努力引进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重点突破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研发中心2个。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各类标准,争取获得更多发明专利。继续实行创优争牌扶持政策,提升领带省级区域名牌,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单体品牌,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努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局部修改,努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确保发展空间需求。加快盘活土地存量,全面摸排全市待置换用地、已农转用地块、已供闲置土地和可利用坡地,依法清理处置闲置土地,加快推进土地征收和项目落地。完善招拍挂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优先供地。健全“以亩产论英雄”的工作机制,加大亩均投入、产出和税收贡献考评力度,鼓励建设多层和高层标准厂房,鼓励实施存量土地技改和零增地技改。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强化以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产业导向,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发展现代先进产业。探索排污指标市场化运作机制,腾出排污指标给产业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创建工作,推广中水回用技术改造,引进、研发各种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创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来抓,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业布局规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筹建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成茶叶市场,推进花木市场建设;注重培育为家电厨具、机械电机、汽车及其零配件等产业配套的要素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物流、设计、咨询、信息、会展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加快世贸广场星级酒店、鹿山路商贸步行街以及建材、家居、汽车4S店等消费品市场建设,进一步引进高档酒店和大型零售企业;推进城乡放心消费,建设国商配送中心、浙东农批市场连锁配送中心;加快崇仁温泉等项目建设,完善百丈飞瀑、王羲之故里等景区功能;办好领带越剧节和书法朝圣节,进一步打响“越剧文化之旅”品牌。

  (二)围绕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深化开发区产业提升和扩容规划、城南新区建设规划,修编完善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加强规模调整后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供水等一体化专项规划。注重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规划、各分区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嵊州山水地形特点,深化沿路、沿江、沿山景观控制规划,凸显山水风貌,促进现代化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细部设计,强化历史古迹保护和利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加快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新区建设,完善城南新区路网和配套市政设施,完成环城南路改造等续建项目,实施官河南路延伸段建设工程,筹建企业总部大厦;建设双塔大桥附属设施及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启动下中西排涝站闸工程。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实施商贸步行街二期拆迁改造、长春路二期拓宽改造;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启动城西湿地公园、鹿山森林公园一期项目。加快城市配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动建南山、前岩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上俞堰坝引水应急工程、500千伏苍岩输变电工程等建设,建成清风水利枢纽工程。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力争完成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

  积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坚持以工业功能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心镇产业布局,培育块状经济,增强中心镇经济实力。坚持能放则放,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原则,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用好中心镇建设启动资金,加大对中心镇用地和土地出让金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心镇创新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心镇培育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地制宜,支持其他集镇创出特色。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完善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推进和谐城管建设。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继续开展市区交通秩序、违章设摊等专项整治。健全征地拆迁工作机制,平稳、有序推进城市拆迁工作。增加公共绿地,加强市政、园林、环卫、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改善社区条件;健全社区自我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社区大家亲”活动,推进和谐新社区创建。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茶叶、花木、香榧、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外拓基地3万亩,力争农业企业加工产值和农产品自营出口额各增长10%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企业达到8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地方标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新增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化营销,加强茶叶、香榧等区域集群品牌建设。以推介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引导农庄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深化农民信箱工程和农技大师制度,扶持农产品贩销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救灾储备制度。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个私集聚区建设,做大农村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培育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全年新发展家庭个私企业1000家以上。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级自转能力,拓宽农民创业门路。落实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民专业技能、转移就业技能以及预备劳动力培训,鼓励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例在60%以上。

  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先规划后整治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细化工作方案,推进村庄整治。对重点村全面实施垃圾、污水、住房、河道和养殖业污染等五大整治,提高绿化率;对一般村实施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对其他村有选择地实施专项改造。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创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逐步建设农村新社区。鼓励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复垦整理,获取复垦指标1000亩。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和设施。推进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和农民饮用水等水利项目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保障农村用电需求。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强化殡葬管理,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完善避险安置长效机制,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四)围绕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软实力

  繁荣越乡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风尚。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越剧事业,规划筹建越剧艺术学校。组织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崇仁古镇和小黄山遗址的保护利用。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弘扬越剧文化,挖掘王羲之、马寅初等名人文化以及真丝、茶叶等产业文化。以艺术村为窗口,推动根雕、木雕和泥塑等民间工艺产业发展;以民职剧团为重点,大力发展越剧演出业、戏具服装业,营造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良好氛围。

  推进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科学调整城乡校网布局,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省标准化学校达到70%。开展各类教育创建活动,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深化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和班主任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以迎奥运为契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和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改善体育设施,建设市游泳健身中心,构建市区“15分钟健身圈”,新添一批农村健身路径,积极创建“小康体育村”。

  提升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水平。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完成金庭、下王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任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7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数字卫生”建设,实施合作医疗门诊结报信息系统,实现门诊即时报销。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加强卫生监督力量,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优化计划生育服务,改扩建市计生指导站,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公共管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强化劳动保障综合监管,正确引导劳动者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全面推进工伤保险。重视社保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救助政策,提高救助和保障水平。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及老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强妇女和儿童工作。

  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山区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保护山区生态,实施饮用水源区域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助资金,继续开展东部山体覆绿。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山区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继续加强结对扶贫,推进中心镇与山区乡镇以及城乡学校医院之间的结对帮扶。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逐村逐户做好山区低收入家庭调查工作,通过救助、资助和援助等多种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推进高山移民,鼓励集镇建立移民小区,加快共同奔小康步伐。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对曹娥江流域的环境治理,加强对澄潭江、长乐江、黄泽江等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项目准入环评制度,加大在线监控和依法打击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继续协调处理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落实重点环境问题责任化解制度,及时消除各类污染隐患,建立村厂友好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健全预案体系,加强危险源和隐患排查,强化预测预警,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加强气象预测以及防灾减灾等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依法监管,坚决整治安全隐患,努力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落实信访工作属地责任制,完善矛盾调处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对缓刑等五类人员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加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要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把为民办实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住房保障工程。把廉租房制度扩面到低保两倍以下家庭,落实经济适用房1.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房源100套;实施252户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计划;完成旧住宅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改造3万平方米。二是出行畅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努力缓解车辆拥堵问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成100个城乡公交港湾式站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三年建设计划。三是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街道办学条件,建设剡湖街道中心学校。四是创业就业工程。动建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000名左右,农民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五是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按照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20元和15元的标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补助标准人均达到60元,使城乡居民免费享受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使参保农民享受健康体检。六是社会保险扩面工程。把全市所有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新增参保人数3.5万人。七是农村水电保障工程。完成第一批45座水库千库保安项目、47座小(二)型以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建设清水河道45公里;改善6.34万人的饮用水条件;改造春茶用电台区和线路,保障春茶用电。八是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农家书社五年建设计划,新建10个农村图书流动服务站;组织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抓好电影放映进村工作;建设一批文化特色村。九是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理顺管理和投资体制,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和放心肉、放心菜供应,投入1000万元补助资金,分三年时间改造提升市区菜市场以及集镇、农村农贸市场。十是弱势群体救助工程。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试行“零起点”医疗救助;改造扩建设施陈旧的敬老院,全面推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一年工作,我们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努力建设负责任、有作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要加快法治型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市委各项决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及时报告工作,确保各项决议意见落实到位。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实行重点建议和提案市政府领导领办制。进一步提高公务员法律素养,既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又要加强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提高法律法规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执行能力。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规范行政执法。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将政府职能转到更加注重为企业和市民服务上来,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提高窗口审批集中度和审批效率。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化,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交流互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三是要加快效能型政府建设,提高决策执行能力。以“服务创业、再增感情,推动创新、再破难题”为主题,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建立“破解难题,优化环境”长效机制。大力倡导敢于负责的精神,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弘扬正气,做到敢抓敢管,靠前指挥。狠抓工作落实,实施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市领导联系制,分工协作,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强化行政问责,坚持“守土有责”,严格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政令畅通。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察和评议活动,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严格工作纪律,查处公务人员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四是要加快清廉型政府建设,提高廉洁从政能力。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财政转移支付、土地资源使用、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运行,健全规划、土地集体会审等工作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完善“三公”政策,缩小政府部门收入差距。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层级监督,确保权力依法而行、为民而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力戒奢侈和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以清新廉洁的政风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市府办提供)

  编辑 王顺林

  2008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嵊州市统计局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等不利因素,着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着力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继续优化、民生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全年生产总值21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增速居绍兴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6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20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20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9.956.833.3变为10.055.834.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08年的GDP2005年的1.41倍,年均增速达12.1%。人均GDP2955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上年平均汇率计算合4259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其中食品类上升13.8%,医疗保健类上升4.0%,居住类上升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3.8%,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0%,衣着类上升1.5%;交通通讯类下降0.9%,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8%。价格受上一年度翘尾因素影响,呈明显的先升后平现象,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6月份上升6.6%12月份回落到1.4%

  全年财政总收入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增值税增长16.2%,营业税增长2.5%,企业所得税增长4.3%,个人所得税增长12.9%2008年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1.64倍,年均增长18%

  全年提供就业岗位33083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72人,4419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4%左右。全年各类农民培训共16735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9015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992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013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715人,年末农村从业人员38.09万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27.37万人,占71.9%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宏观影响明显,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企业效益不够理想,有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民收入增幅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2.03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6.78亿元,增长1.7%;林业产值2.76亿元,增长7.2%;渔业产值0.35亿元,增长8.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7.5千公顷,比上年-1.1%。粮食播种面积28.6千公顷,同比1.7%,蔬菜播种面积14.1千公顷,增长-3.7%。粮食总产量16.9万吨,比上年增长2.2%,蔬菜产量38.8万吨,增长-2.1%。生猪出栏30.4万头,存栏20.4万头,分别增长10.1%21.4%;肉类总产量23886吨,增长3.6%

  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39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1公顷,有林地造林151公顷,更新造林67公顷。四旁植树31万株,建设生物防火林带20.5公里,封山(沙)育林面积685公顷。幼林抚育506公顷,成林抚育366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62.4%,抚育改造林木出材量1.06万立方米。

  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2.51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0.72亿元,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0.14亿元,农村水利建设1.45亿元,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0.2亿元。年末堤防总长度164.39公里,水库总库容2820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8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总产值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动态比);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产值281亿元。工业增加值1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产值中重工业产值82.52亿元,增长15.4%;轻工业产值199.93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产值中领带服装产值1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机械电机产值57.15亿元,增长7.1%;电器厨具产值45.45亿元,增长43.9%;医药制造产值13.24亿元,增长22.7%2008年规模以上产值是2005年的1.89倍。

  工业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0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浙江天乐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76亿元。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合计销售收入155.0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6.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浙江三鼎工具在法国上市,实现全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0.2%,利润总额7.26亿元,下降11.4%。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利润总额5.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81.5%。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0.07分,比上年增加0.73分。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在电器厨具、医药制造等行业快速增长下,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从去年的19.38%提高到21%。科技创新为广大企业所认同,新增绍兴市级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9家,省级以上5家。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1.5%。新获中国弛名商标6只,新增浙江名牌产品2只。

  建筑业企业力拓省外市场。全市建筑业总产值9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内市场产值2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省外市场产值6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比省内高2.2百分点。其中超十亿元的省外市场有上海16.19亿元,安徽10.63亿元,山东、陕西、江苏市场产值均超五亿元,湖北、江苏、山西、天津产值增幅在50%以上,是全市建筑企业在省外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建筑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54065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8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50.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6.8%。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以上)投资6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限额以下及其他投资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7%

  限额以上工业投资38.00亿元,同比增长-3.2%。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涉及25个行业,有10个行业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其中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投资额均超过6亿元。主要行业中,造纸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额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87.7%56.5%45.4%

  其他行业限额以上投资主要情况为: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25亿元,比上年下降57.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行业合计共投资1.99亿元,比上年增长42.1%

  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10个重点项目当年实际完成投资7.7亿元。其中清风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5个项目完成年计划投资。上俞堰引水应急工程和茶叶市场完成主体工程,长春路二期改造基本完成。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49.24亿元,增长16.8%;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7.90亿元,增长16.5%。全市批发业零售额4.58亿元,同比增长19.8%;零售业零售额70.79亿元,增长17.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1.77亿元,增长13.7%

  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28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其中中国领带城成交额22.06亿元。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1171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自营出口10.81万美元,增长27.7%。其中领带服装出口527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家电厨具出口29766万美元,同比增长63.3%,机械电机出口83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出口欧盟40367万美元,美国23168万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7.3%21.4%2008年自营出口是20052.3倍,年均增长32.6%。进口额9045万美元,增长20.6%。其中光学、医疗等仪器进口6009万美元(其中液晶显示板5992万美元),机电产品1998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4.3%10.7%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8只,合同利用外资203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实际利用外资63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只,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只。外商以香港客商为主,来自19个国家(地区)。

  境外合作有序推进,在外机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全市境外投资企业有营业额的4家,总营业额2500万美元,带动出口额233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119.2%

  七、交通、旅游、邮电

  全社会客运量2333万人,客运周转量75745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8%1.8%。跨市公路客运线路76条,市内线路79条,营运客车675辆,公路客运量2327万人,客运周转量75722万人公里;水路客运量6万人,客运周转量23万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1470万吨,货运周转量58257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5%4.8%。其中营运货车3541辆,公路货运量1409万吨,货运周转量51282万吨公里;水路货运量61万吨,货运周转量6975万吨公里。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34.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7.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接待入境游客3.2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79.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14.8%。年末共有星级饭店7家,全年营业收入13178万元。8家旅行社全年组团7.45万人,营业收入403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2.8%21.3%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3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7%,电信业务收入(包括移动、联通等)4.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32.45万户,每百户居民固定电话拥有量为120.0户;移动电话36.30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数(含手机上网用户)13.65万户。

  八、金融业

  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是存款增长主要动力。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短期贷款10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中长期贷款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其他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承兑余额30.52亿元,比年初新增6.67亿元,信用证等其他银行信用业务较快发展。

  九、科学技术、教育、体育

  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35家,比上年增15家,其中国家级12家,增10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2项,比上年增16项。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8个,实施科研合作项目38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7只,增长14%,其中国家级3只。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086只,授权专利639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3%27.8%,每万人专利授权量8.7,比上年增加2.1只。

  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15所,比去年减少6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高6所,初中29所,小学72所;在校学生8.6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41万人,职高0.80万人,初中2.38万人,小学4.06万人。专任教师5240人,其中普通高中1056人,职高447人,初中1634人,小学2103人。小学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6.81%,其中升入普高48.25%,高考文理科上线率95.64%。全市幼儿园108所,其中集体办32所,社会办76所,在园幼儿2.13万人。

  奥运之年,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良好。全市运动员在绍兴市级以上运动会中获奖牌211.5枚,其中金牌84.5枚、银牌73枚、铜牌54枚,运动员宋夏群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帆船女子龙骨艇————英凌级比赛,取得第八名。成功举办市全民运动会。参会代表团37个,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共4512名,比赛设田径、游泳、球类、棋类等10个大项,139个单项,共产生奖牌1138.5枚。创规模、项目设置、参赛人数之最,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十、文化、卫生

  第九届嵊州·中国越剧领带节中的《中国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CCTV——11多次播出。市越剧团国内演出102场,观众10.5万人次。文化馆当年培训1000多人次。电影放映场馆4个,全年放映电影5122场次。文物保护机构馆藏文物2533件;越剧博物馆保存藏品26808件,其中当年征集252件。有线电视“村村通”和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推进。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广播通响率均达到100%,新发展有线电视3327户,入户率77.8%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8个,其中医院7家、卫生院21家,诊所医务室等其他医疗机构170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1850张,其中医院1281张,卫生院569张。卫生技术人员2351人,其中执业医生959人,执业助理医生254人,注册护士647人。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9%;参合农民健康体检183394人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农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率达到94.2%

  十一、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

  重点能耗企业重点监测, 53家重点能耗企业用能情况一月一报,按季度公布节能排名,并通报单位能耗上升企业,全年重点能耗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34.1%。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原煤26.71万吨,耗电64634万度,综合能耗25.0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4.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88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6.04%

  全社会用电量14.10亿度,比上年增长8.7%。其中工业用电9.88亿度,增长7.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8亿度,增长13.6%,人均用电352度;其他用电1.64亿度,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总量4431万吨,其中地表水3259万吨,地下水97万吨,自来水1075万吨;重复用水量2784吨。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934万吨,废水化学需氧量626吨,比上年下降17.7%,排放达标率100%;工业SO2排放量2949吨,比上年下降9.9%,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630吨和18.47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08万吨,综合利用量8.4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3.44%。嵊新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15万吨/日,年处理污水2015万吨,化学需氧量去除量8102吨,氨氮去除量566吨,污泥处置量5709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27.05万户,户籍人口73.42万人。其中男性38.02万人,女性35.4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5.61万人,比上年增加0.78万人。城镇人口41.28万人,城镇化率50.5%。全市出生5280人,死亡56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0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工薪收入19838元,经营性收入2034元,财产性收入891元,转移性收入262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0元,比上年增长4.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87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5113元,家庭经营收入314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77元,比上年增长20.3%

  社会保险发展迅速。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统一征缴 (五费合征)工作顺利推进,到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2万人,新增2.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13.09万人,新增5.7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11万人,新增3.5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70万人,新增1.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2万人,新增4.84万人。其他社保险种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居民医保、未成年人医保等,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有明显增加。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城乡低保对象5988户、8725人,新增低保对象7691241人,取消268474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和210元。大病医疗救助最高额度标准提高到3.5万元,全年救助因病致困的城乡困难群众60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403.5万元。社会化养老机构51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9家,总床位数达到336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2张。福利企业在职职工5524名,其中残疾职工2034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慈善总会共接收捐赠资金2049.7万元。

  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年度数据以《嵊州统计年鉴》为准。

  (市统计局提供)

  编辑 吕淼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