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10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9-0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同心同德破难关 一心一意谋发展

  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

  

  ————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市委书记

  200919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绍兴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8年工作,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破难关,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一、2008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经历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从紧带来的考验,经历了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带来的挑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绍兴市委“两创”总战略,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45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8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50.69亿元,分别增长8%6.8%;财政总收入19.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6.6%19.3%;自营出口10.8亿美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4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5元,分别增长12.2%11.9%

    1.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认真贯彻“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政企同心,共克时艰,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部分主要指标增幅居绍兴各县市前列。一方面,全力以赴为企业排忧解难。扎实开展“走访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为企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460项;出台企业减负政策,减少各类企业收费1.5亿元以上;千方百计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新增企业贷款12.96亿元,吸引市外贷款4.94亿元,新增5家驻嵊金融机构;加大交地征地力度,新增农转用土地3380亩,供地4192亩;着力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建立政策性担保和企业应急互助资金,及时妥善处置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后续问题,从而切实增强了企业“过冬”的信心。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扶大扶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天乐集团全年销售达到25亿元,三鼎工具在法国欧交所上市。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着力培育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了产业融合升级的步伐,被命名为“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坚持内外并举抓投资,工业性投资稳定增长,招商引资任务圆满完成。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被评为联合国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加工农业和外向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

    2.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双塔大桥、长春路二期拓宽改造等重点工程顺利竣工,104国道恢复动建,500千伏苍岩输变电一期、城西湿地公园、上俞堰坝引水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村庄整治从点上示范转向全面推开,扎实开展“整治环境、整洁家园”主题活动,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建设完成省市下达的计划目标。实施“强镇兴市”战略,下放人权、财权和事权,加快了中心镇的建设发展。

    3.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住房保障、路网畅通、教育均衡等“十大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开展产业富民、转移就业、下山脱贫等八方面助推行动,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参保人数和基金积累均大幅增长。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困难群体实现大病零起点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筹资标准,参合率达到97.25%。深化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调整市区学校布局,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高考取得好成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成功举办全民运动会。积极推行社会化养老服务,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全面完成第一批千库保安项目,解决近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促进了农村消费流通。

    4.文化建设呈现新亮点。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根本,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成功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第九届越剧领带节。实施越剧事业发展“六大工程”,启动越剧艺校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社”建设等顺利推进。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和“百姓周末”系列活动,组织实施“彩虹行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人文嵊州》丛书。以艺术村为平台,加快了民间工艺产业发展。

    5.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破解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行动和“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有效解决了一批疑难信访问题,遏制了年初赴京去省越级上访的严峻态势,实现涉奥期间上访人员“零进京”的目标,被评为全省涉奥信访和维稳工作先进县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整治盗抢犯罪专项行动,命案和“五类”案件破案率100%。加强消费安全建设,安全生产实现三个“零增长”。

    6.党建工作有了新加强。深入开展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十七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五深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作风建设深入推进。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实行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管理,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三公”管理和津补贴发放有关规定。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统一战线、武装工作以及工、青、妇、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我们还取得了抗击雨雪冻害天气的胜利,全力抓好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青川县苏河乡的结对重建工作。

  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嵊州市委,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几条基本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嵊州实际出发,沉着冷静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二是必须始终保持“甘打基础、破难而进”的良好作风,不盲目、不动摇、不回避,实实在在解决前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必须团结一心、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创业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下半年来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企业资金链紧张,订单明显减少,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二是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一些特殊群体越级上访较为活跃,劳资矛盾、企业欠薪现象开始增加,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

  二、2009年工作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极其繁重的一年。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抢抓前所未有的机遇,关键要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作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第一,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逆转;第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后续效应必将逐步显现;第三,国际市场的深刻变化,蕴涵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难得机遇;第四,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五,我市经济基本面稳健,大部分企业信心不倒,这是我们渡过难关、迎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9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和绍兴市委“两创”总战略,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把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重大任务,把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作为基本责任,把加强党建、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障,同心同德破难关,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增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针对金融危机的侵袭和经济下行的风险,我们要把“保增长”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来抓,确保即期经济运行平稳,同时要抓紧时机苦练内功,切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为新一轮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是要把企业解困作为保增长的当务之急。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民生”的观念,继续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着力完善“保稳促调”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企业减负力度。积极推进政银企互动,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和企业应急互助资金的作用,完善土地评估机制,探索企业无形资产和股权质押机制,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全力做好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工作,及时有效处置企业风险事件。

  二是要把市场拓展作为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鼓励企业主动出击,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及时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进军终端市场。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性机遇,切实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形成两个市场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要联手作战,组织开展产业营销系列活动,建设集群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努力把我市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推向世界。

  三是要把产业集群作为发挥优势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等三大主导产业,实行“五个一”,即一个联系领导、一副专业班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套产业扶持政策、一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切实加快产业融合升级步伐。实施“一产业一策”,努力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扶大扶强的政策导向,积极培育企业上市梯队,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加快行业整合和企业购并重组步伐。

  四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落实科技扶持政策,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其孵化和服务功能。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积极引进大院名所到嵊州设立创新载体。加大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争创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增强行业话语权。

  五是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企业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管理体系。扎实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建设生态型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着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六是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份额和地位。切实抓好崇仁温泉、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和世贸酒店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山水文化优势,抓好旅游规划和建设。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促进农村商贸流通,拉动农村消费。

  (二)抢机遇,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我们要加快发展、赶超发展,关键看项目、看投入。国家着力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并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加大项目投入的最佳机遇。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抢抓机遇、重在推进”的原则,切实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一是要抓紧项目梳理和争取工作。抓紧梳理、科学论证今后三年的项目建设,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区位条件和城市综合配套功能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做大做强的产业类项目。三是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民生实事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机制、形成合力,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向上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

  二是要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着力拓展招商领域,做到三次产业招商并重,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并举。努力创新招商模式,采取组团招商、联合招商、蹲点招商、展会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实效。积极组织开展产业招商活动,争取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关联的产业项目,形成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大周边地区招商力度,有效承接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009年是项目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既要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又要考虑到我市的现实财力,据此确定了重点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59.73亿元,其中实施性项目21个,总投资35.93亿元,预备项目8个,总投资23.8亿元。全力推进104国道嵊州段改建、环城南路改造、官河南路延伸、城西湿地公园、500千伏苍岩输变电等一批已开工重点项目,动建新昌江一桥至三江B区接线、剡城路延伸以及辽湾、剡源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新开工重点项目。加强资金运筹和保障,加快征地和交地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确保重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抓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机遇。我们要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动群众、创业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充满活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置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以及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改革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切实增强改革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落实市域总体规划,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开发区和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条件。注重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其承载功能。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使之尽快形成城市新的核心区。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确保有序运转。深入实施“强镇兴市”战略,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制订完善茶叶、花卉、香榧、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力度,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拓宽农民非农就业、务工创业的门路。积极探索在乡镇工业园区建立孵化区,降低微小企业入区门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农村困难群体脱贫致富步伐。

  四是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力争完成全市60个中心村建设的详细规划。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卫生改厕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村庄整治,确保完成省下达的90个村(点)的环境整治任务。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建设资金的监管,防止大规模举债搞建设,防止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和腐败现象。

  (四)重民生,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十大惠民工程”,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就业促进工程,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二是社保扩面工程,深化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百姓安居工程,加快廉租房扩面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实施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推进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深化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四是教育公平工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爱贫困学生。五是全民健康工程,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开展第二轮健康体检,完善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六是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文化生活。七是扶贫济困工程,着力提高孤寡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加强弱势群体的慈善救助和法律援助。八是农村水电工程,继续抓好农民饮用水、农防堤改造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九是交通路网工程,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道路安保设施,加强市区交通监管。十是市场提升工程,加快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促进农村放心店扩面提质,构建农资连锁网络。

  (五)促和谐,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社会矛盾凸现这一现实背景,肩负起建设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责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推进法治建设和“平安嵊州”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要大力发展和谐文化。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积极开展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争创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切实抓好基层文化阵地、第二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社”和“文化低保”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深入实施越剧事业“六大工程”,推进越剧艺校建设,努力打响越剧和越剧之乡的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健全领导干部现场接访、集中下访和重点约访长效机制,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从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尤其是对挑唆群众上访或玩忽职守导致群体访、越级访的干部,要严肃查处。坚决依法打击非正常上访或串联集资上访等现象,树立社会正气,维护法制威严。

  三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矛盾摸排化解长效机制,完善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加强治保调解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行综治“网格化”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建立城乡联防机制。坚持严打整治,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大对暴力犯罪、侵财型犯罪的打击力度。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更加需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活动的总体安排,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抓好整改落实,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们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建经济发展、项目推进、民生稳定、党建保障等四个行动组,分别由四位正副书记牵头,把重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并切实加强考核督查,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推进思想作风建设。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习型、实干型和创新型的党员干部。要创设各类载体和抓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倡导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良好风气,在破难攻坚中检验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正气。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建设,坚决查处“中梗阻”现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软环境指数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在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厉行节约,机关公用经费继续压缩5%,专项经费、会议经费“零增长”,公车采购冻结一年,领导干部因公出国经费削减20%,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更好地体现发展导向、反映群众要求、评价干部实绩,真正起到“提神醒脑”、“奖优罚劣”的作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重视使用有开拓创新精神、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

  (四)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村级班子换届之后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的运行机制,抓细抓实“八郑规程”的推广实施,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深入开展“双争创五好,共建新农村”活动,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评议,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切实抓好机关、学校、社区、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五)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执纪办案力度,重点查处不规范用权、破坏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切实加强重点工程的审计和监管,防范项目推进过程产生腐败现象。同时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创新,只要有利于嵊州的发展,只要不是以满足私利为目的,都要允许探索和尝试。

  同志们,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同心同德破难关,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破难而进的过硬作风,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在嵊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盛秋平

  20093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家宏观调控要素制约的严峻挑战,市政府在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务实工作,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7.02亿元,同比增长9.9%;财政总收入19.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6.6%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81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4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7元,分别增长12.2%12.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强制性目标任务;为民办实事的十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市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新魅力城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面小康成长型百强县(市)。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主动应对,积极有为,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加大金融保障力度。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试点,累计授信农户贷款2185万元。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拓展融资渠道,全年新增贷款15.16亿元,吸纳外地金融资金4.94亿元。引进金融机构取得突破,新增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加强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及时把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有效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连锁风险问题。出台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政策意见,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建立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确保重点企业平稳运行。加强企业减负解困工作。取消和暂停征收13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部分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约1.6亿元。开展“走访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460个。全力保障发展用地。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开发区扩容规划,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局部修改,加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征地交地工作力度,全年新增农转用土地3380亩,供地4192亩,获得建设用地复垦指标1150亩,盘活存量土地1594亩。力保投资和出口增长。组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业等方面10项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雅戈尔一期等40只重点工业项目,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性投资50.69亿元,增长6.8%。加强产业招商和市外境内招商,合同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07万美元。积极应对外贸壁垒,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克服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全年实现自营出口10.81亿美元,增长27.7%。政企同心,共克时艰,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自营出口、工业性投资和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位居绍兴市前列。

  (二)主动转型,提质增量,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修改完善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政策,实施“一厂一策”,开展“三十强”、“三十优”企业评选,加强企业上市工作,兑现工业发展扶持资金6200多万元。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45亿元,增长15.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1家,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天乐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4.76亿元,三鼎工具在欧交所成功上市。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率达到77.0%。引导建筑企业外拓市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0.61亿元。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业总产值增长4.3%,粮食总产量增长2.2%。农产品加工值增长12.5%,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企业达到8家。外向型农业全省领先,农产品自营出口增长17.8%。提升老基地,发展新基地,投资1.09亿元推进24只现代农业新基地建设,外拓基地10.3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农民信箱应用示范户1080户,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编制完成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率达到34.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崇仁温泉等项目顺利推进,世贸广场星级酒店、茶叶市场主体工程相继结顶。越乡特色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旅游总收入增长10.5%。邮政、电信、烟草、交通运输等行业健康发展,城乡市场更趋繁荣。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财政对科技投入5705万元,增长31.7%。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新建绍兴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14家,创建国家级天乐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科技创业中心成为“省级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认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35家。专利授权量639件,我市被认定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1个、行业标准10个,首批21家企业使用“嵊州领带”省级区域名牌,我市被授予“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称号。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进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共完成工业性投资41.40亿元,增长9.5%,亩均投资提高到136万元。全市在建个私工业集聚区6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多元,入区个私企业550多家。节能减排等工作有效推进。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14.9%6家企业通过浙江省清洁生产验收,浙江丰利废塑料回收处理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我市被评为省减排先进集体。扎实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推进生态建设,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发展绿色产业,我市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园区。

  (三)统筹兼顾,加快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78亿元,双塔大桥竣工通车,长春路二期拓宽改造工程顺利竣工,104国道嵊州段改建、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和官河南路延伸段拆迁改造、城西湿地公园、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及500千伏苍岩输变电一期等工程稳步推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得到新改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职能从市区延伸到五大集镇。加大市区交通设施投入,强化交通监管,市区交通秩序逐步规范。加大城市社区建设投入,社区办公活动条件逐步改善。嵊新区域集约发展形成工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清风水利枢纽工程、上俞堰坝引水应急工程、45座小(二)型以上和53座小(二)型以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完工,南山水库和前岩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建设清水河道65公里,改善9.6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完善农村电网,改善春茶供电设施,建成39个新农村电气化村,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0公里,建成县乡道安保设施150公里。加强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创建成为“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扩权强镇”战略,落实中心镇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中心镇建设项目库,中心镇发展逐步加快。加强农村示范社区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基本建成省级规范化农村新社区8个,新增绍兴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个。开展“整治环境、整洁家园”主题活动,实施171个村(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9家。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实施,林权证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投入欠发达村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落实贫困村结对帮扶资金近700万元。顺利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四)关注民生,维护稳定,着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十大惠民工程”,新增民生事业资金1.35亿元,占新增可用财力的79.1%。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72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41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27人。推进“五费合征”,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城乡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发放政策,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和210元。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我市成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完成第一批57套经济适用房交付工作,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252户,改造旧住宅区面积3.8万平方米。建立普高贫困生助学机制,实现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全市农村五保、城乡低保对象得到“零起点”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办理援助案件265件。社会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共计2259万元,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1960万元。投入2685万元,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化解义务教育债务1420余万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发放农村教师任教津贴。调整全市校网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新增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2个,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70.3%。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得到加强。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取得突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上线率95.64%,高于全省平均11.6个百分点。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重视体育工作,建成绍兴市射箭训练中心,新增城乡健身路径23条,基本形成市区15分钟健身圈。举办市全民运动会,嵊州籍运动员首次参加了奥运会。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新建扩建村镇卫生服务站所19家。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启用门诊结报信息系统,参合农民57.44万人,新一轮健康体检率为31.9%。加强卫生监督、重点疾病防控等工作,建成市传染病区。加强中医工作,创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市计生指导站改建成为国家标准化县级站,我市创建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繁荣发展越剧文化,实施“振兴越剧六大工程”,启动越剧艺校建设,举办第九届嵊州·中国越剧领带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社100个,送电影下乡4600多场。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越剧演出和根雕等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安全生产三项主要指标实现“零增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长效监督机制,妥善处置“问题奶粉”事件,农村“十小”行业整治取得实效。强化信访属地管理,实行市领导接访日制度,完成奥运安保工作,一批重点信访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积极组织抗震救灾活动,成立对口援建机构,开展四川省青川县苏河乡的重建工作。战胜了五十年一遇的雨雪冻害。与此同时,支持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加快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气象、新闻、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着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弘扬求真务实、勇挑重担、甘打基础的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上来。优化发展环境,实行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评价,推进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建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完善部门和乡镇街道考核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保障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在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的基础上,压缩行政性支出,机关公用经费减少5%。依法行政逐步加强。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6件、政协委员提案117件。实施重大决策听证和公示、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等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各类预案,组织开展危险源排查整改活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部门办公自动化,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全程监管,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成立国资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健全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三公”管理和津补贴发放有关规定,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推进反腐败工作,严肃查处了违规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嵊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监督和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在嵊投资、经商、务工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升级任务很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少数政府部门工作落实责任不够,推进力度不大,服务水平、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自我约束不严。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对策和措施,切实予以整改和解决。

  二、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今年也是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必须积极利用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二是中央实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带来了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价格的回落,为我市企业降低成本,更好地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积累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成功经验,奠定了较好的体制、技术和物质基础。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对困难局面及今后可能加重的情况有充分估计和思想准备;又要牢牢把握今年面临的机遇,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非常的办法,非常的措施,非常的力度,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转机,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民生不懈怠,坚持稳定不折腾,只争朝夕,奋力追赶,克难攻坚,扎实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市委“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转作风、求实效,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根据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自营出口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6‰以内。主要工作是:

  (一)保增长,抓转型,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强投入、促增长,调结构、抓转型,强势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投资和原材料降价的大好机遇,坚定不移地把项目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关键来抓。抓紧梳理、科学论证今后三年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三年两个百亿建设计划”,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59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总投资139亿元的5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编制落实重点工业项目年度计划,鼓励企业加大主营业务、技术装备等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抓好福威重工、图森木业、新星机电等一批续建项目,加快建设雅戈尔二期、好运来数码纺织等总投资33亿元的21个新上项目,争取及早开工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8个预备工业项目,确保全市工业性投资增长10%左右。编制落实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业项目年度计划,适当增加政府性投入,抓紧申报一批多年想上而未上的项目,集中力量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20个实施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6.85亿元。到年底,确保104国道嵊州段改建16标段建成通车,完成500千伏苍岩输变电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南山水库、前岩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等工程;推进领带城物流中心、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崇仁温泉、越剧艺校及辽湾水库和剡源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剡城路延伸工程等5个预备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绍嵊高速(上三高速复线)列入省市项目计划。

  为加快推进项目,要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加快包装、加紧申报符合国家扩大投资政策的项目,争取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计划和扶持范围。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攻方向,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考核,充分利用空间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开发区和六大工业功能区为主战场,开展土地招商、产业招商和周边招商,努力引进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关联的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年实到外资6000万美元以上,实到内资5亿元。切实保障项目土地,加快项目征地和交地进度,确保项目用地需求。全力以赴保障建设资金,加强银企对接,引导金融创新,加大对银行存贷比和扶持重点项目、重点纳税企业等方面的考核力度,确保项目和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健全项目推进机制,通过领导联系、现场办公、督查通报、竞赛考核、绩效审计等手段,强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完善细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左右。加快推进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等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抓存量、调结构,通过“一名联系领导、一副专业班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套产业扶持政策、一个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五个一”办法,大力予以推进。抓好领带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重点是鼓励开展原材料、生产中间环节、营销和品牌整合,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加强领带花型设计和面料后整理等研发攻关,鼓励向服装家纺拓展延伸,努力打造真丝产业基地。电器厨具产业重点是推进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争取更多产品纳入国家“家电下乡”补贴范围。机械电机产业重点是改进装备、加强研发,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上海21所等联合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继续举办全国性电机展览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抓增量、调方向,致力于培育技术先进、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集群。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抓紧建设科技创业中心二期项目,加强与中科院等院所和高校的对接合作,加快主导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新增一批发明专利、生产标准和新产品,培育壮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推进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推进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与阿里巴巴商务网进行合作,组织实施“嵊州集群产业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外贸转型,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巩固欧美市场,拓展拉美、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促进外贸持续发展。扶持品牌运作,支持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收购品牌、组团参展、设立营销窗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广先进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管理者培训,引导企业家主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继续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一厂一策”、企业上市等政策,把财政政策和公共资源适度向重点企业倾斜,推动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大上市梯队企业培育力度,激励更多企业走上市融资的发展道路。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挥我市农业优势,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落实粮食扶持政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总产量14.5万吨。加强粮油储备,保障粮油供给流通稳定安全。研究落实“一产一策一基地”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发展茶叶、花木、香榧、果蔬、畜禽、竹业、木本油料等产业。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工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率。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扶持12个区域农产品品牌,在市区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和基地农产品直销专柜。力争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和自营出口各增长10%。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开展森林资源普查,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实施山区发展政策倾斜,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鼓励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完善农技大师、农民信箱、科技入户等服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农村金融、农业安全和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立足嵊新组团发展,以商业网点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推动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拓展和提升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加盟等业态,组织开展各类商品展销会和购物节。着力推进城南商贸服务新区建设,加快开发区配套服务业发展,为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发挥越乡文化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根雕木雕、戏具服装和演艺产业发展。以“山水越剧、温泉休闲”品牌为重点,加强包装整合,大力开展旅游营销和推介,提升特色农家乐等休闲观光产业,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5%。稳定和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鼓励外拓建筑业市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严格执行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建立能耗监测制度,推进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鼓励利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严格环保执法监管,确保重点排放企业减排计划落实到位。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落实曹娥江水系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实施污染行业准入标准,禁止高污染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工作机制,以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重点,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厂房及设备上项目抓投入,组织开展“零征地招商、零征地技改”,增强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密度,提高亩均产出水平。按照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的要求,在甘霖镇率先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好重点急需项目用地土地利用规划的局部修改,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发展空间。

  (二)重民生,促稳定,努力促进城乡繁荣与社会和谐。顺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势,围绕社会和谐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繁荣、社会和谐。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抓好市域总体规划的深化落实工作,调整完善镇村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加快开发区扩容提升、城西新区拓展和重点区域等控制性规划修编,编制老城区重点区块改造详细规划。加快城南新区建设,推进以官河南路延伸段(嵊新连接线)建设和环城南路改造为重点的城南基础设施工程,及早启动商检办事处、国税业务楼等项目,加快企业总部建设,建成世贸广场星级酒店。进一步拉大开发区框架,完善开发区功能,扎实推进以下中西排涝站、双塔大桥东区配套设施为重点的工程建设。完成以城西湿地公园和鹿山森林公园改造一期为重点的“显山露水”工程,争取提前实施城北入城口改造,推进城中村、住宅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加强城市水电设施建设,完成城市供水保障管网配套工程、220千伏嵊东输变电和110千伏中宅输变电工程。抓紧组织实施仙黄公路湖头段、104国道黄泥桥段拓宽改造、甬金高速甘霖出口互通等急需项目。严格规划实施和监管,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设计风格、立面的控管。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管信息化建设,推进集镇城管执法工作,大力整治违法建设以及城郊结合部环境问题。加强市区交通秩序管理,改善市政道路设施,扩充公共停车泊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筹备市新客运、公交总站等项目,逐步缓解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强化社区共建共驻,多渠道筹措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建设。推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联合创建工作,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加快中心镇建设,落实中心镇扩权政策,鼓励中心镇进行管理和运作机制创新。落实扶持资金,推进中心镇项目建设,完善各类功能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中心镇特色块状产业,吸引中小企业到中心镇集聚发展,增强中心镇经济实力。

  推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致力于突破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和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强对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置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以及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撤并后行政村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探索在乡镇工业功能区建立孵化区,降低微小企业入区门槛。规范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新发展家庭个私企业1000家左右。鼓励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务工创业门路。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农村困难群体脱贫致富步伐。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尤其是城郊结合部农民建房规划,规范新农村建设秩序。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有效投入,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三百”工程,即建设100个农村社区、100个星光老年之家、100个村务公开示范村。鼓励有条件的村和社区率先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完善社区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信息化和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卫生改厕等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90个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强化新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严厉查处新农村建设中的违法建设行为。完善新农村建设投资体制,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加强政府扶持资金监管,确保建设取得实效,群众得到实惠。

  加强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校企合作、公共实训等机制,为失业职工、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创业培训。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建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保险制度,加快推进中心镇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完善城乡低保对象市镇村三级管理,落实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对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以及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等住房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才公寓政策。重视老龄工作,深入推进养老养残社会化服务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红十字等社会公益事业。

  统筹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剡湖街道中心学校。推进教育创建工作,省标准化学校和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达标率分别达到75%50%。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市镇村三级幼儿园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强校企对接,建设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实施全体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师德师能。探索城乡学校协作办学机制,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城乡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筹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建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社会各方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灭鼠、灭蟑、灭蚊达标复查工作。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绍兴市七运会,建设市游泳健身中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抓好广场文化、百姓文化。进一步弘扬越剧文化,打造施家岙女子越剧诞生地等越剧文化品牌。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野外普查,做好小黄山遗址申报国保单位的基础性工作,筹建嵊州博物馆。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做好保护和传承文章。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健康发展。

  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资金风险企业处置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早掌握、早汇报、早处置。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密切关注劳资纠纷、民间借贷等不稳定因素,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环境关系和社会关系和谐。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创建活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机制,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我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健全信息采集、动态追踪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对自然灾害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抓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完善统计网络,加强服务业统计和分析工作,提高经济预警预测能力。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交通安全、“三合一”场所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主要指标“零增长”。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化农村“十小”行业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加强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监管。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现场接访、集中下访和重点约访长效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权益保障、矛盾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确保宗教安全和谐稳定。推广“枫桥经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城乡联防和技防物防网络,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整治群众关注的治安突出问题。发挥市区巡防力量的作用,加快出警速度,加大处警力度,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村民委员会和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抓好征兵和人防工作。

  新的一年要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办好“十大惠民实事”。一是就业促进工程。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1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700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二是社保扩面工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00人;及时发放城乡老年居民生活补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三是百姓安居工程。基本实现城市低保标准两倍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的“应保尽保”;完成第二期150户经济适用房销售,实施农村困难家庭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地质灾害危房户避险搬迁80户;实施旧住宅区路灯、道路、排水、围墙等配套设施改造,推进封闭式、半封闭式管理。四是教育公平工程。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制、职高学生助学奖学制和普高贫困生助学制,确保贫困学生、三残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学生接送车安全监管,新增学生接送车辆10辆;开展市属学校与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帮助提升办学水平。五是全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50元,参合率95%以上,第二轮免费健康体检率50%以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85%以上;整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大病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开展小康体育村创建活动,举办市首届小康体育村运动会。六是文化惠民工程。新建1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扩建3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市区市民戏台,新增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社80个;开展“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建设300个行政村广播室,开通14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七是扶贫济困工程。新增敬老院养老床位400张;实施残疾人全面小康共享工程;加强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和农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建设,法律援助案件数增长10%以上;对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力争每个受帮扶对象得到项目支持。八是农村水电工程。改善4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完成60座小(二)型以下病险山塘水库的治理,建设清水河道60公里,加固改造堤防7.5公里;改造春茶用电台区和海拔200及以上配网线路;建设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个,完成第二批5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九是交通路网工程。完成13条县道公路大中修,完成190公里县乡道安保设施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新建联网公路15公里;新开通两条公交线路,更新农村公交客车15辆,实施公交新惠民政策。十是市场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完成改造10家以上;实施农村放心店的扩面提质,加强商品统一配送,配送率保持在80%以上;构建农资连锁网络,确保农资安全。

  (三)转作风,求实效,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围绕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不断解放思想。把推进全年各项工作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理念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出非常之策,建非常之功,加快推进赶超发展。以公务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破除得过且过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敢于负责,敢于争先;破除消极畏难的情绪,树立负重拼搏的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破除保守狭隘的心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兼容并蓄,借力发展;破除陈规陋习的束缚,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民生,支持改革探索者,服务投资创业者,保护敢作敢为的公务人员,鼓励敢闯敢冒的企业家,做到只要有利于嵊州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要允许探索和尝试,都要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

  着力优化服务。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加大对企业的解困、扶持和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落实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暂缓执行等政策,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整合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设立项目投入和转型升级政策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项目投入、技术改造、市场拓展和各类创新。改善企业融资服务,引导本地银行创新服务,提高存贷比;继续抓好市外金融机构引进工作,稳妥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作用,努力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制约。推动企业资产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对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开展集群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试点,提高规模效益。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开展政企联动的“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重大项目与重点企业制度,加快办事节奏,提高服务效率,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报告重大事项,认真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落实公务员法,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抓住省政府“扩权强县”政策落实和中心镇政策完善的契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人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企业改革和盘活资产工作。

  切实改进政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学习中领会,在实践中总结,在考察中借鉴,提高驾驭改革、发展、民生和稳定局面的能力。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行政问责。深化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载体,加快实施网上行政审批。深化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管理,加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严肃处理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等问题。加强村级民主建设,强化对村委会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确保机关专项经费、会议经费“零增长”,市级部门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机关公用经费压缩5%,接待经费压缩10%,出国经费压缩20%。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政府性资金绩效评价,加强国有资产和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规划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打击商业贿赂,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今天的嵊州,充满机遇、富于挑战。让我们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2009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嵊州市统计局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着力经济保稳,抢抓项目建设,实施惠民工程。全市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结构继续优化,社会发展良好,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63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81.27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5.834.2变为1054.835.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9年的GDP2006年的1.37倍,年均增速达11%。人均GDP31510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平均汇率计算为人均4612美元。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6亿元,增长8.5%。增值税增长8.3%,营业税增长15.1%,个人所得税增长21.2%,企业所得税下降5%2009年财政总收入是2006年的1.59倍,年均增长16.6%。财政支出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民生事业支出达到10.4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1%

  全力构筑就业促进体系,接洽用人单位2386家,登记就业岗位39787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756人,4006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1%。各类农民培训共15877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80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36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272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6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68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危机影响明显,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企业效益相对不够理想;科技投入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民收入增幅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24.06亿元,牧业产值6.77亿元,林业产值3.11亿元,渔业产值0.38亿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670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950公顷,同比1.3%,蔬菜播种面积13100公顷,增长-7.1%。粮食总产量17.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蔬菜产量34.96万吨。生猪出栏33.28万头,存栏20.45万头,分别增长9.4%0.1%;肉类总产量25840吨,增长8.2%

  完成林业迹地更新111.34公顷,其中人工迹地更新71.34公顷,人工促进更新面积26.67公顷,天然更新面积13.34公顷。完成封山育林面积2093.34公顷,建设绿色林带25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长度20公里,建成省级阔叶林发展工程面积533.34公顷,绍兴市级阔叶林发展工程面积1400公顷。茶叶产业继续发展,我市被评为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越乡龙井荣膺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榜首。

  完成水利资金总投入2.96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1.57亿元,农村水利建设1.28亿元,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0.11亿元,辽湾水库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良好。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679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明显。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8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工业增加值1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4.4%(动态比);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产值299.14亿元。规模以上产值中重工业产值83.52亿元,增长4%;轻工业产值203.18亿元,增长4.6%。全年工业呈回升趋势,四季度规模以上产值增速达25.9%

  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产业全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29.6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1%,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16.16亿元,电器厨具产值53.47亿元,机械电机产值60.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11.9%2%

  重点企业发挥骨干作用。重点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值168.42亿元,同比增长5.7%,增长幅度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占比大(占58.7%)、速度好,在保增长形势中作用明显。2009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46家,其中5亿元以上7家。

  工业企业效益较快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2.34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利润总额8.59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增速从一季度的同比-42%到全年的22%,回升势头强,企业经营状态好转快。领带服装业利润4.22亿元,电器厨具1.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1%28.4%;机械电机利润1.37亿元,同比下降16.4%。工业效益十一项考核指标得分228.22分,同比提高了4.84分。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0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省内市场产值37.73亿元,增长64.2%,是2009年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省外市场产值67.69亿元,增长0.1%。建筑业企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6.23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36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55.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0%10.4%。全社会投资中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以上)投资7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限额以下及其他投资15.68亿元,比上年下降18.8%

  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4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涉及24个行业,有9个行业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其中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纺织投资额均超8亿元,分列前三位。主要行业中,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额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80.2%97.6%59.5%,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其他行业限额以上投资主要情况为:基础设施投资2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3%,是全社会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8.64亿元,增长-28.8%,由于2009年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偏少,影响了全市的投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其他行业合计共投资2.99亿元,增长59%

  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20个重点项目合计当年完成投资计划的107%。其中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南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均超计划完成年度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56.59亿元,增长14.9%;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4.7%。全市批发业零售额4.38亿元,比上年增长-4.3%;零售业零售额83.13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53亿元,增长6.4%

  房地产销售较快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33.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9%;商品房销售额13.91亿元,增长62.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2.02万平方米,增长31.3%,其中新开工面积64.08万平方米,增长82.1%;竣工面积34.51万平方米,增长204.1%

  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8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9.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8.82亿元,增长0.2%;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44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其中中国领带城成交额22.62亿元。崇仁镇农贸市场等16个市场完成改造,市场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对外经济

  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011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自营出口93244万美元,增长-13.8%。其中领带服装出口45428万美元,增长-13.8%;电器厨具出口28736万美元,增长-4.1%;机械电机出口6080万美元,增长-45.2%。其中出口欧盟33883万美元,美国20721万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6.3%22.2%2009年自营出口是20061.58倍。进口额78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光学、医疗等仪器进口5653万美元,机电产品99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50.4%

  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项,合同利用外资114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9%。单体投资规模下降。全市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982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53万美元。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只,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66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

  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家,总投资额320万美元,同比下降36%。境外投资企业总营业额1605万美元,带动出口额1603万美元,分别下降35.8%31.2%

  七、交通、旅游、邮电

  全市有跨市公路客运线路76条,市内线路88条,营运客车68210798客位。制定了《关于优先发展嵊州市城乡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已发放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卡4.8万张,市民持IC卡乘坐公交车享受8折优惠。营运货车4117辆,货运吨位8140吨。水运船舶62艘,其中货船557731吨位,客船7384客位。全年水运货运量80.29万吨,客运量1.27万人。

  接待国内游客275.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19.3%;接待入境游客34935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71.46万美元,分别增长8.5%9.3%。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家,全年营业收入12724万元。

  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包括移动、联通等)4.32亿元,增长1.1%。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29.60万户,比上年减少2.85万户;移动电话44.57万户,比上年增加8.27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70636户。

  八、金融业

  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存贷余额快速增长。全市年末金融机构12家,比上年增2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01亿元,增长25.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短期贷款134.01亿元,增长30.3%,中长期贷款42.96亿元,增长52.6%。其他信贷业务较快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承兑余额33.15亿元,比年初新增2.63亿元,增长8.6%

  九、科学技术、教育体育

  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绍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绍兴市专利示范企业7家。共实施项省级以上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新产品73个。嵊州本级工业项目200余项。全市专利申请数6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3项;专利授权数10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项。

  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10所,比上年减少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高6所,初中29所,小学67所;在校学生8.5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47万人,职高0.72万人,初中2.29万人,小学4.02万人。专任教师5196人,其中普通高中1040人,职高411人,初中1654人,小学2091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7%,其中升入普高48.4%,高考上线率93.3%。全市幼儿园111所,其中集体办36所,社会办75所,在园幼儿2万人。

  成功承办2009年浙江省幼儿体育大会暨省第十八届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嵊州市代表队分别获得甲组、乙组两个一等奖。在绍兴市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共获奖牌225枚,其中金牌101枚。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启动实施嵊州市“新农村小康体育村”创建工作,全市共有76个村通过评估验收。成功举办嵊州市首届小康体育村运动会,1100名农民运动员参加了6个单项、4个集体项目比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十、文化、卫生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详细登记文物普查项目1496个,其中新发现49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11项,绍兴市级28项,嵊州本级56项;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2名,省级12名。在各类文艺创作和比赛中,获得绍兴市级以上奖项累计达46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22项,绍兴市级14项。全年放映电影4812场,文艺演出135场。新发展有线电视3120户,入户率79%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8个,其中医院6家、卫生院49家,诊所医务室等其他医疗机构153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1883张,其中医院1206张,卫生院557张。卫生技术人员2520人,其中执业医生1014人,执业助理医生210人,注册护士811人。积极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成立市婚育服务中心,婚检人数明显增加,婚检率提高到96%

  十一、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

  重点能耗企业重点监测, 49家重点能耗企业用能情况一月一报,按季度公布节能排名,并通报单位能耗上升企业,全年重点能耗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92%。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耗原煤29.71万吨,耗电63922万千瓦时,综合能耗24.86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86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99%

  全社会用电量14.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其中工业用电10.36亿千瓦时,增长4.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79亿千瓦时,增长7.8%,人均生活用电380度;其他用电1.69亿千瓦时,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总量6866万吨,其中地表水3425万吨,地下水96万吨,自来水1057万吨;重复用水量3787吨。

  工业废水排放1016.33万吨,排放废水化学需氧量703.5吨,排放达标率100%;工业SO2排放量2917吨,比上年下降1.1%,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628.69吨和18.77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03万吨,综合利用量7.4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2.2%。嵊新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2290万吨,化学需氧量去除量10369吨,氨氮去除量863.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8%52.5%,产生并处置污泥36884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26.90万户,人口73.37万人。其中男性37.95万人,女性35.4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6.43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全市出生5472人,死亡6485人,负增长势头在逐步扩大。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97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工资性收入22227元,经营性收入225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341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87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资性收入5219元,家庭经营收入365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014元,比上年增长26.1%

  社会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6万人,新增1.0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14.04万人,新增0.9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21万人,新增0.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97万人,新增0.2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45万人,新增0.73万人。五大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良好。对生育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进行了完善,参保对象普遍受惠。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面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养老服务“嵊州模式”。全市共有养老机构53家,拥有床位近40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数达到35张,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提标扩面。全市现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3019652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300元提高到3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210元提高到240元。医疗救助83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13.6万元。

  “平安嵊州”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22起,死亡92人,分别同比下降1.9%5.15%;直接经济损失221.9万元,同比下降4.1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04起,同比下降0.42%;火灾事故14起,同比下降36.36%;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持平。

  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年度数据以《嵊州统计年鉴》为准。

  编辑 吕淼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