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13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9-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工业强市 实干兴市

  为推进跨越发展 共创共享幸福嵊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金 志

       (2012年1月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嵊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破难攻坚推进科学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升的五年。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复杂变化,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预计到2011年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规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五年前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8.2%19.9%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3480元和131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8%12.4%

    2.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集中力量抓好发展平台建设,理顺平台管理体制,经济开发区在省级开发区评比中名列前茅,通过整合提升,总面积达到233平方公里。谋划启动了工业、农业、城市和服务业四大发展平台,获批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三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市规上产值中占比达到80.9%,获得“中国真丝之都”、“中国厨具之都”“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等称号,领带产业列入首批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省级以上科技研发中心达到2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4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省科技强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收效应显著,被评为省农业综合强县(市)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先进县(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3%,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着力发展外源经济,五年累计实到外资3.9亿美元、市外境内资金64.5亿元,重大项目招商取得突破。着力发展生态经济,被联合国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

    3.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着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嵊新跨行政区域大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新城区形象初步显现。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城市功能和人居条件进一步完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年累计重点工程投入113亿元,104国道1-6标、嵊新大道、双塔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积极推进“扩权强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新农村建设,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4.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覆盖城乡,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养老、助残和慈善事业全面进步,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全面推进文教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市和教育强市复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5.党建工作得到新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政绩考评体系,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深化“先锋工程”和“三级联创”,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两新”组织建设,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制度,重申乡镇干部住勤制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风气进一步形成。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实施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管理,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和监督,抓好违纪案件查处和纠风治乱工作,保障了队伍的风清气正。

 

  五年的实践,我们有不少经验和体会:

  一是坚持从嵊州实际出发,统筹谋划,科学决策,牢牢把握发展大局。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把工业经济作为嵊州发展的第一要务,制定实施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五个一”推进机制、“三十强、三十优”评比、“一厂一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工业经济稳健快速增长,对市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显现。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安排实施一批惠民工程,民生支出占到新增财力的80%以上。坚持“工作下沉、关口前移”,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

  二是保持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迎难而上,破难而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直面矛盾,着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疑难杂症,锤炼干部队伍的能力和作风。实施“百日攻坚”“专项工作集中行动”,着力推进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类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破难攻坚的热情。

  三是团结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形成开拓奋进的合力。市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形成了和衷共济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关心关爱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形成了上下齐心、开拓奋进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嵊州今天的发展,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不断努力、夯实基础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嵊州市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层次仍然偏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突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维稳压力不断加大,对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城乡发展进入深度融合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从宏观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是世界经济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全球市场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迷状态,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将长期并存,能源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更加突出。中国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不会改变,经济稳健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同时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型,增长动力由以要素驱动、开放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为主转变,产业形态由以制造业为主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转变,城乡结构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社会管理由政府包揽向政府和社会协同管理转变。国内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宏观形势的复杂变化,将对我市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我们要切实增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中赢得先机,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中加快发展。

  从嵊州自身来看,未来发展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一是区域竞争的压力。纵向比我市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标兵渐远,追兵愈近,态势逼人。二是产业发展的压力。我市产业结构以外贸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外需的持续低迷、转型升级的激烈竞争,将对我市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三是要素制约的压力。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和金融等政策还将适度从紧,节能减排的约束力还将不断加大,民生建设带来的财政压力还将持续增加。四是社会转型的压力。社会转型期各类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矛盾问题还将不断涌现,成为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破难攻坚中推进发展。

  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潜力和资源禀赋,从而保持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一是我们全市上下有强烈的发展愿望。面对在区域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现状,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有不甘落后的共同情结,有奋起赶超的强烈愿望,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动力源泉。二是我们有良好的块状产业基础。我市块状产业特色鲜明,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等都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我市茶叶、花木、香榧、长毛兔等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市共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2万多家,规上企业超300家,来自民间的创业动力旺盛。只要培育引导得法,有良好的平台载体和环境氛围,创业创新的力量一定会得到充分激发。三是我们有不断优化的区位条件。我市是连接四大都市区、三大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十二五”期间嘉绍跨江大桥、甬金铁路、杭温高铁、杭绍台高速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强化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嵊新组团发展战略为我市提供了新的机遇,按照建设跨行政区域大城市的定位,通过两县市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城市共建、社会共融,将极大地推动城市化发展。四是我们有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我市新增了4.6万亩允许建设区和9.3万亩有条件建设区,同时我们还有大量低丘缓坡可以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还有很大潜力。在当前各地发展普遍面临空间制约的背景下,这是我们难得的比较优势。五是我们有优越的文化和生态优势。我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只要我们切实加以统筹整合、优化提升,文化优势就能转化成为区域竞争的独特优势,文化和生态旅游必将成为嵊州发展的一个有力引擎。区域竞争的赢家总在不断交替转换,我们完全有机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关键是我们要有志存高远的雄心、背水一战的决心、锲而不舍的恒心,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拼搏、负重奋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切实增强领导力、执行力、落实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重点,统筹优势资源,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业创新,为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而努力奋斗。

  (一)总体目标: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

  ————推进跨越发展:跨越,意味着大跨度、超常规,是量的裂变、质的飞跃。推进跨越发展,就是要以超常的理念和方法、超常的速度和效率推进发展。到2016年,确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再翻一番左右,分别达到600亿元、60亿元、200亿元、1000亿元和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4万元和2.2万元,在此基础上争创发展的加速度和新高度。

  ————共创共享幸福嵊州:只有共同艰苦奋斗,幸福才有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只有重民生、强保障,重公平、促和谐,发展成果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普遍共享。共创共享幸福嵊州,就是要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全面协调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社会更加富足安定、文明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普遍感受到外部发展变化带来内心的喜悦祥和,感受到身为嵊州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工作基调:工业强市、实干兴市

  ————工业强市:就是要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嵊州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嵊州最主要的经济基础在工业,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在工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也在工业。只有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才能带动发展农业和服务业,才能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优质服务向工业配套,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以工业的优先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

  ————实干兴市:办好嵊州的事,务必实字当头,实干为先。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嵊州实际出发研究工作、作出决策;必须保持脚踏实地的作风,一切围绕工作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既要重大局抓大事,也要重环节抓细节,形成同心同德、狠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市上下狠下决心、狠下苦功,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三)总体要求:切实增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力、乡镇部门的执行力和基层一线的落实力

  ————切实增强领导力:领导力是谋事之道,重在决策。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领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面对推进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市委市政府必须切实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委领导核心作用,为嵊州发展指引正确方向;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解决各类体制机制问题,为嵊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切实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整合资源、集合力量投入嵊州发展;切实增强队伍建设的能力,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保障嵊州发展;切实增强社会管理的能力,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嵊州发展;切实增强带队实干的能力,合力抓,做出看,带着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切实增强执行力:执行力是干事之基,重在行动。只有执行到位,才能把战略决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各乡镇(街道)和机关部门是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的中坚力量,务必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必须以强有力的责任机制保障执行,切实解决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必须以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保障执行,切实解决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问题;必须以强有力的督查机制保障执行,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必须以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保障执行,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切实增强落实力:落实力是成事之要,重看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规划、决策、思路也是一纸空文。各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是落实任务、具体操作的直接力量,是一切工作的终端。必须增强能力抓落实,切实加强学习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工作标准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强化责任抓落实,以对组织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承担起每一个岗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转变作风抓落实,围绕工作大局,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做好工作,坚决杜绝明哲保身、求稳怕冒的中庸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的被动态度,坚决杜绝得过且过、人浮于事的懒散现象,坚决杜绝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墨守成规的本本主义和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根据上述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要着力“四大统筹”,推进“四大跨越”,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统筹市域经济,努力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实现新跨越。经济是硬实力,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统筹市域内外资源,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构建发展大平台。平台是承载发展的基础,有大平台才有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要集全市之力,加快发展平台建设。以经济开发区浦口二期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开发,不断增强工业平台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以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集聚农业生产要素和政策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以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等服务业区块建设为重点,整合集聚各类服务业机构和服务业态,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大平台布局。以城东科技城规划建设为重点,引进一批大院名校、高层次创新团队来我市创办研发机构,扶持培育一批高端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吸聚能力。全力以赴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包装项目争取上级用地指标,通过拆迁改造为重点建设项目腾地,通过低丘缓坡开发获得空间增量,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城乡空间置换,千方百计为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争五年内培育一个年产值超3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五年内规上工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培育一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着力培育茶叶、花木、香榧、长毛兔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市域经济的新引擎来抓,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推进现代商贸集聚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引进知名商贸连锁企业,打造城市新商圈;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紧密结合,整合提升市域旅游资源,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城市。

    3.以企业上市为突破口,着力做大做强企业。企业是“工业强市”的主体,缺乏大型企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症结所在。企业上市是做大做强企业、推动嵊州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战略。要进一步加强上市工作力量,研究完善上市政策,加快上市梯队培育,着力解决企业上市中的政策性和环节性问题,力争五年内上市企业达到10家。着力扶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五年内争创1家百亿企业、10家十亿企业、100家亿元企业。加大对科技型、潜力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超常发展的企业“黑马”,五年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家以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和家庭个私经济发展,为推进跨越发展奠定更加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建设企业科研机构,引进和培育高端科研人才,实施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精品意识、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专注实体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扎根本土,贡献嵊州。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转型升级导向,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远大志向、善于创业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群体。

    4.实施“大招商”战略,增强外源发展动力。嵊州要实现跨越发展,仅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外源力量发展嵊州。要在全市范围内选调配置招商力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选商引资”,突出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周边地区招商,重点招引一批对区域经济有拉动作用、对产业转型升级有关键作用的大型项目,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发展潜力好的精品项目,一批对产业链具有配套补链作用的短板项目,力争在引进外源投资总量和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实施“越商回归”工程,充分利用在外嵊籍人士的人脉和财脉,以“血缘、亲缘、乡缘”为纽带,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吸引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优质要素回流嵊州。在“引进来”的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境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5.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今后的发展中,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的倒逼机制,将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我们务必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健全企业亩均投资、亩均产值、亩产税收等考核机制,促使企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加大清闲促产力度,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促使闲置低效土地“腾笼换鸟”。实施差别化供电机制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促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完善产业准入和项目评价机制,设置新进项目的投资、税收、能耗等反制条件,充分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6.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营造重商亲商氛围。环境就是软实力,是吸聚生产要素、赢得区域竞争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积极营造亲商的服务环境,深化服务经济软环境指数管理,积极推行网络审批和集中审批,全面改善机关服务效能,坚决查处对企业服务中各类推诿拖拉、索拿卡要的人和事。营造安商的社会环境,实施“围墙保障工程”,坚决推行净地出让,确保围墙以内企业安心建设和经营,围墙以外政府保障到位、社会风清气正,坚决打击各类阻碍项目推进、企业发展的“村霸地霸”和黑恶势力。要营造重商的舆论环境,切实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加大转型升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业创新、尊重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在城市能级和城乡一体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是当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我们必须把这两大动力密切结合起来,互动发展,互促共进,以规划为龙头,改革为动力,项目为载体,管理为保障,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1.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按照“东西拓展、南北优化”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规划,加快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要以嵊新组团发展为契机,切实增强城南新区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着力引进和建设优质项目,控制低档项目和零散建设,把城南建设成为现代化品质之城;以开发区扩容和城东商贸综合体建设为契机,着力拓展延伸城东区块,完善工业集聚功能,强化商贸、商住功能,把城东建设成为产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新城;以甬金铁路、杭绍台高速及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西新区规划建设;以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城隍山改造为契机,加快城北区块休闲旅游功能的配套建设;以功能疏解、商业升级、文化保护为重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管理。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和地标建筑,引进商贸名企、汽车名店、餐饮名牌等城市优质元素,提升城市现代气息。精心设计建设城市景观,加快沿山、沿水、沿路生态景观带建设和城市入城口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推进房屋征收工作,加大城中村改造、废旧厂房改造和工业企业“优二进三”力度。积极探索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整治城市交通状况和环境面貌,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覆盖。

    2.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顺应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发展格局。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强镇强村”战略。按照建设“小城市”的目标加快中心镇规划建设,提升中心镇的经营运筹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把甘霖、黄泽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把崇仁、长乐、三界建设成为区域次中心;按照建设农村“小集镇”的目标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具有小集镇规模的现代化农村社区。扎实推进“和美越乡”建设,实施“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行动,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着力建设一批高规格、上档次的精品村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块。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加大对山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严肃惩处违法建设、违法开采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行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等政策机制,充分激发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

    3.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支持杭绍台高速、甬金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框架道路、城乡主干道路、农村联网公路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构建外联内通、安全顺畅、便民惠民的区域交通体系。加强重大电力设施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构建保障有力、节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区域电网体系。加强农田水利、民生水利、城市水利和资源水利建设,构建清洁、安全、便利的区域水利体系。加强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率的区域信息体系。

  (三)统筹文化资源,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文化是嵊州的优势,也是嵊州承载的使命。今后五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要充分依托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创新融合时代精神,大力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使文化成为区域竞争的有力武器。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塑造新时期嵊州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以创业创新、创先争优为精神内核,以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为鲜明风格,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为时代特征,着力塑造新时期嵊州精神。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

    2.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打响越乡文化品牌。坚持以越剧文化为核心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深入实施越剧事业繁荣“六大工程”,不断提升越剧演艺、越剧创作、越剧教育、越剧普及的整体水平,汇聚越剧文化优质元素,把越剧诞生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越剧文化中心。充分利用越剧文化、唐诗文化、书圣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研发旅游题材,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嵊州旅游的文化品牌。保护和利用好小黄山遗址、崇仁古镇等历史古迹,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建设和传承人培养,使历史文脉永续流传。

    3.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整合提升根雕、竹编、泥塑、仿古家具、戏剧服装等传统民间工艺产业,融合影视、传媒、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对民间演艺业的扶持、服务和管理力度,推动越剧演出、民间吹打等演艺产业加快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着力培育引进文化大企业,推动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嵊州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文化创意改造提升产业,提高产品文化含量和附加值。

    4.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龙头阵地建设,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种、送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积极搭建群众文化平台,吸引群众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育壮大群众“明星”队伍。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统筹社会管理,努力在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上实现新跨越。社会建设是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期的突出任务,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强化发展的普惠性和民生导向,实现从“保平安”到“谋幸福”的跨越。

    1.坚持富民为本,努力促进全民增收。坚持以发展为根本,调整优化社会分配结构,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和服务网络,加强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充分就业,鼓励百姓创业,提高群众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规范城市社区股份合作制,鼓励盘活资产存量,发展城市经营性物业,增加城市社区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探索结对建项目、异地建物业等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2.坚持惠民为先,加大民生建设力度。着力构建惠民利民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惠民实事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健全多层面、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推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不断提质扩面,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完善慈善、捐赠、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打造名校和名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品牌医院和品牌专科,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充分尊重民意、统筹可用财力的基础上,加快水、电、路、气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森林嵊州”,争创全国生态县(市)。

 

    3.坚持安民为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积极创新维稳工作机制,以建立市级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为平台,以建立乡镇、村(社区)综合接待服务中心为基础,构建“大信访、大服务、大调处”信访维稳工作网络。坚持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黄赌毒、涉恶、盗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信访工作力度,重视初信初访化解,着力破解疑难信访问题,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争创“三无”县(市)和“三无”乡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加强“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新嵊州人”融入嵊州的归属感。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减少各类事故隐患。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坚持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共建格局。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着力培育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以专业社工为主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结合各自的优势,联系和培育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增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力、乡镇部门的执行力和基层一线的落实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嵊州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引领发展。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重点课题调研和机关干部周一学习日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各级党组织浓厚的学习氛围。抓好领导干部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以责任意识、从政道德、工作方法、制度建设、心理素质和业务知识教育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突出“以实绩论英雄”,实干创业促进发展。坚持“以实绩论英雄”的理念,突出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促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德能兼备、实干创业的干部脱颖而出,不让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干部吃亏,不让投机取巧、华而不实的干部得利。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考核,注重考核成果的运用。突出“能进能出、能顺能逆”的原则,加大干部交流调整力度,促进部门和乡镇之间干部合理流动。突出“重点岗位用重兵”的原则,抽调优秀干部到重要发展平台、重点工作岗位挂职,以其实绩作为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加大干部“上挂下派”力度,通过上级部门挂职锻炼、基层下派锻炼、发达地区跟班锻炼、复杂岗位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锻炼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退职干部和老干部工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英才工程,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充分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固本强基服务发展。切实加强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建设,着力优化班子结构,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村级组织建设力度,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完善农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健全村级集体经济保障机制,规范村级“三资”管理。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整肃农村选举风气,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城乡统筹,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加大对后进村、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着力创新社区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推进发展、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4.以“三争”活动为载体,转变作风推进发展。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三争”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业绩,推进跨越发展。要争当“两个英雄”,即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争取“三气三力”,即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倡导蓬勃向上的朝气、创业创新的底气和敢作敢为的胆气,切实增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力、乡镇部门的执行力和基层一线的落实力。争创“两畅环境”,即政令要通畅,以更加有力的责任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执行到位和工作落实;协作要顺畅,加强部门、单位、岗位之间横向沟通协调,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净干事保障发展。坚持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大违纪案件查办力度,确保队伍廉洁自律、干净干事。深入推行“问责问廉问效”,加大纠风治乱和效能监察力度,推行效能“红、黄牌”制度,坚决治理整顿执行力问题和“中梗阻”现象。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6.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共谋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重视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党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重视关心下一代、老龄、老干部工作。

  同志们,新一届市委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在嵊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阮建尧

     (2012年2月22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发展成就和去年工作回顾

  本届市政府任期已满。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历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64.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20.9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6年的13.1亿元和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5亿元和1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4%2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4.5亿元,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6.8亿元,年均增长20.5%。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6年的64.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3亿元,年均增长15.7%,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5.5亿元,年均增长17.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自营出口从2006年的5.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5亿美元,年均增长21.2%;累计引进外资3.9亿美元、市外境内资金64.5亿元。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4.5亿元、贷款余额255.3亿元,均为五年前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6年的19207元和7308元增加到2011年的33553元和13345元,年均分别增长11.8%12.8%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总面积达到233平方公里,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亿元,入园企业达到448家,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等省级平台。大产业建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战略深入实施,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7%,领带产业列入首批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9.7亿元,年均增长12.1%,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0个。大企业培育取得实效,2011年全市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69家,比2006年增加28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4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4家。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化水平由2006年的47.4%提高到2011年的52%。编制完成了市域总体规划,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城南新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建成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16标段、嵊新大道连接线、双塔大桥、500千伏苍岩输变电所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南山水库等4座大中型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扩权强镇”战略,新增省级中心镇1个。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各级小康示范村129个,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高度重视生态嵊州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教育投入32亿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分别高于浙江省、绍兴市11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繁荣发展越剧事业六大工程,新越剧艺校建成投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计划,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工伤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嵊州”、“法治嵊州”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市)和“五五”普法先进县(市)。创建成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浙江省文化名城、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浙江省“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县(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和征兵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市志、妇女儿童、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们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4.5%2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自营出口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6%17%,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工业经济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持资金3亿元,重点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71.5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总投资的39%、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加快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列入省级创建点,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验收认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万亩、总产量17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值38.9亿元,同比增长10.5%。积极推进领带城物流中心、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三产项目建设,出台政策鼓励市区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公示企业亩均税收,实施“依税控电”政策,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准入、工业用地公开拍卖、排污权有偿使用等政策,出台闲置用地处置办法,倒逼企业提高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分别增长25%22.6%。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确保经济、金融、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出台鼓励企业上市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6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迪贝机电上报国家证监委。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成功举办第四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4.7亿元,实到外资8672万美元,分别增长21%4.4%,其中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只。

 

  2.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城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统筹规划管理职能,修编完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城隍山、城西新区控制性详规及39个中心村规划。研究出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政策,开展拆迁“百日攻坚”行动,顺利完成鹿山路等重点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完成重点工程项目投资28.2亿元,增长34.4%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雅戈尔大道、南马路桥、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总投资9.58亿元的新医院动工建设,保罗洲际大酒店和绍兴温泉城一期正式开业,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地块成功出让。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列入整乡整镇整治项目村33个、一般整治项目村52个,新增农村受益人口6万人。推进宅基地置换改革,首批6个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顺利。

  3.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7.5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5.7%,基本完成八方面的惠民实事。加强就业服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19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5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05人。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定标准50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44所农村学校饮用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5个乡镇创建成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城南幼儿园主体工程结顶,城西小学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制度和普高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全程助学。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建设,全市66.1%的幼儿园进入省等级幼儿园行列。嵊州中学初中部完成体制转换,重新回购转为公办学校。严格规范高中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优质。举办中国围棋名将争霸赛和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建成嵊州围棋馆。加快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9家、村卫生室80家、流动站30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率达96.3%,农民实际报销比例居全省第2位。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实现了门诊、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贯彻落实省政府三项社保政策,新增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11.7万张,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建5个镇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市文化馆、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面完成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市完成了80%。动建配建保障性住房780套,完成6312户农村住房改造。推进交通惠民,新开通公交线路3条,新建农村客运站3个,安装农村公路钢质波形护栏121公里。建设清水河道50公里,改善了6.9万人的饮用水条件。110千伏长乐输变电工程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实施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放心店覆盖率达到98%。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53件,同比增长29.7%

  4.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发展要素保障,严格净地出让制度,加快交地供地速度,全年完成各类供地3285亩,盘活存量用地1527亩,努力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新引进中信、浦发2家商业银行,新申办小额贷款公司1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13.4%。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获批并动建。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城北集污管网和甘霖、长乐、仙岩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整改和淘汰力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8.2%24.5%,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效解决了东阳青石板加工对丰潭水库的污染问题。以铁的决心开展违法采砂整治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开展城区环境专项整治,建立市区“一把扫帚”保洁机制,新增保洁面积88万平方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抓信访和社会维稳工作,实行周一市领导接访制度,研究解决多年来一些社会群体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清网追逃”、“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两抢一盗”及恶性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第九年实现零增长。

  5.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部门机构“三定”工作。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管理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开始实施。落实规划国土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网上行政服务,政府行政决策程序更加规范、透明。强化审计监督,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建立公车采购联合审批制度,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加强效能监察,追究效能责任31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4人。认真履行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全面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

  五年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为嵊州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和全体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嵊州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周边县市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缺少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镇综合实力不强、功能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够平衡;社会管理亟须加强,对村霸地霸、违法建设等打击力度有待加大,治安管理、安全生产、信访矛盾等面临较大压力;政府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机关作风有待改进,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庸、懒、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这里特别要报告的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几项任务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分别是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工程、城北入城口改造工程、开发区雅戈尔大道建设项目、建成区范围内防洪堤环境整治工程、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开发区城东科技新城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越剧博物馆建设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之所以没有完成进度要求,客观原因主要是受宏观政策因素影响造成资金困难、土地指标紧张、政策处理难度较大等等,但更反映我们对宏观预期把握欠准,项目决策不够科学,投资管理不够规范,前期工作不够抓紧,攻坚克难力度不大,等等。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科学谋划,奋发有为,尽最大可能争取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

  今后五年对嵊州来讲至关重要,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国内外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加所带来的外部挑战,也面临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家宏观调控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增强所带来的机遇;既存在城市能级不高、产业层次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等自身矛盾,也具有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进一步凸显的发展条件。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科学研判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全力真抓实干,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发展环境中、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推动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

  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为重点,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升级、社会结构升级,努力推动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

  今后五年的战略目标是: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

  我们要建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的幸福嵊州。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确保达到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0元。

  我们要建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幸福嵊州。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11%。城乡居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我们要建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的幸福嵊州。到2016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和美越乡特色彰显,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削减任务,所有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级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我们要建设社会风尚更加文明的幸福嵊州。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树立,全体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的战略重点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升级和社会结构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幸福嵊州的基本前提。没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一切都是空话。我们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战略基点,充分运用政策引领和机制倒逼两种手段,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赶超发展。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吸引嵊籍企业家回乡发展“回归经济”。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盘活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争取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以上,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富有嵊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市功能升级,是建设幸福嵊州的关键支撑。只有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促进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带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推进中心城市“东西拓展、南北优化”,拉大城市框架,努力构建“东工、西居、南新、北闲、中优”的功能布局。“东工”就是要推动经济开发区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推进平台拓展和商贸综合体建设,加快从工业区向工业城提升;“南新”就是要抓住嵊新组团发展契机,推动城南新区特别是新昌江、澄潭江两岸按照“现代品质”的要求,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和地标建筑,加快形成具有现代风貌的城市核心区;“西居”就是要按照“宜于人居”的要求,加快城西片区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人口集聚;“北闲”就是要按照“休闲胜地”的定位,全力推进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城隍山改造;“中优”就是要以功能疏解、商业升级、文化保护、景观改造为重点,推进老城区的改造和管理。着力提升中心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加快把甘霖、黄泽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把崇仁、长乐、三界建设成为区域次中心。

  推进社会结构升级,是建设幸福嵊州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农村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大幅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大山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为城乡居民营造生态优美的家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融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的战略举措是:实施“五年千亿建设计划”。

  推进“三大升级”的战略重点,实现幸福嵊州的战略目标,关键要靠项目投入。今后五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1000亿元。全力推进产业升级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五年力争完成产业投资800亿元。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拉动作用,五年力争完成政府性投资200亿元。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杭绍台高速、104国道、城市环线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黄泽江综合整治、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地下污水管网、城市道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沿江沿路沿山环境改造项目;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三、2012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根据今后五年的战略部署,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要求,建议今年全市主要发展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赶超发展。安排工业扶持资金3亿元,实施更加灵活的“一厂一策”政策,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25%以上。积极推进茧丝原辅料交易市场建设,争创领带产业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强对企业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税收、单位排放税收和投资强度等指标考核,加大企业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均提高10%以上。加大产业升级投资力度,坚持70%以上的新增工业土地和25%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项目45只,确保工业性投资增长2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0亿元以上。着力培大育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扶持企业上市,力争实现国内上市零的突破。扶持发展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积极开拓和稳定国内外市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总额增长15%以上,自营出口增长12%。重抓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以上。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新增省级科技研发平台1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20家,研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0只以上,获发明专利60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新增浙江省著名商标2件、浙江名牌产品2只以上。举办第五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2. 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建成总面积2.3万亩的长乐、三界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7万吨以上,完成16800吨储备粮油轮换,农业产值增长6%。推进黄泽、西白山和中部3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基本建成2个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完成丰潭、坂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黄泽江综合治理主体工程30%以上,完成曹娥江下岙至墩头段堤防应急加固主体工程80%以上。加快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治理,完成139座病险山塘整治。推进小流域治理工作,完成农田灌区改造2万亩,力争列入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加大农业项目投入,完成浙江长毛兔种业基地、甘霖金针菇项目、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嵊州研发中心、三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绍台科文交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动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介,新增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争取举办浙江省森林旅游节。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推进绍兴温泉城二期工程,动建温泉度假酒店和主题会馆;动建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和福全山水旅游度假村,完成旅游业总投资3亿元以上。加强旅游品牌宣传与合作推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力争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基本完成领带服饰家纺城和会展中心土建工程,汽车城新建成54S店,基本完成五金电子汽配城和商业仓储主体工程。优化调整城乡商贸布局,完成江滨市场、中国领带城和城北菜场公司化转型,规划兴建农副产品物流园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完成5家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程。加强农村日用品配送和供销工作,完成供销社下属企业改制2家以上,农村放心店达到420家,农资连锁网点73家以上。实施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0亿元,增长20%以上。

 

  3.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严格规划执行。加快城南新区和城东商贸综合体建设,启动新昌江两岸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商贸企业、高档酒店等城市优质元素,精心设计城市景观,着力打造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现代气息。全力推进重要区块城中村改造。基本建成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综合业务用房,完成新医院主体工程80%以上,启动排水工程和国贸商城建设。完成昂利康、新光药业、仟代、国商、天佳、达亿等企业总部项目主体工程,完成针织、机电协会项目主体工程50%以上。优化提升老城区,完成城北入城口改造,实施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工程,筹建鹿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基本贯通,完成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路基工程,完成曹娥江三界大桥及接线建设主体工程80%以上,完成南马路桥主桥及南引桥建设,动建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力争启动浦口至开发区快速通道建设。统筹谋划沿山大通道等交通路网工程,优化市域中西部交通网络。新安装农村公路钢质波形护栏190公里,完成乡道以上山区公路边沟改造100公里。建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项目,完成城区“一户一表”改造1万户。实施220千伏甘北变、110千伏下洋变、110千伏多仁变等输变电所建设,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鼓励中心镇盘活资源,加强集镇核心区建设,提升集镇品位。设立2000万元山区发展扶持资金,推动山区乡镇向特色乡镇、精品乡镇发展。全面推进和美越乡建设,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建设精品线2条、精品村5个。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启动长乐福全、崇仁赵马、甘霖石坪二期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基本完成2个规模型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大中型水库后扶项目19个、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90个。

  4.以强化要素保障为重点,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推进经济开发区浦口二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加快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和已批未供土地异地置换等工作,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完成各类供地2500亩。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开发,新增耕地2500亩。坚持违法建设“零容忍”,铁腕整治违法建设,建立良好的用地秩序。落实房屋征收新办法,加大拆迁改造力度,力争完成拆迁3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以上,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家。加强人才引进,实施引智项目5只,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引进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35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000名,引进外来务工人员1万人。继续开展“走访企业、破解难题”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以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有序用电”政策,推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标分别下降3%3.4%3%3%。开展电镀、印染、化工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加快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处置不合格机动车,完成黏土砖瓦窑整顿关闭任务。实施污水处理提标工程和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完成开发区城北分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成三界、黄泽、石璜、谷来等镇级污水处理厂,动建崇仁、金庭、北漳、下王等镇级污水处理厂,筹建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市区“一把扫帚”保洁机制。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完成河道清障治理50公里,建成清水河道40公里,切实改善剡湖水质。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加强对机动车、电瓶车、残疾人营运车、人力三轮车的规范管理,加大对违章停车、乱设摊点、违反城市“双禁”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置力度,强化江滨市场及周边秩序整治。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完成10个乡镇的农村“三清两建”工作。启动“森林嵊州”建设,全年完成植树17万株,90%的乡镇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市,并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6.以促进文化大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成三江街道和仙岩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建成甘霖、长乐、黄泽等3个市图书馆分馆。推进“文化下乡”,全年送戏下乡130场次、送电影下乡5000场次。深化繁荣发展越剧事业六大工程,完成《马寅初》廉政戏创作,越剧艺校与省艺校合作开设越剧大专班,完成越剧诞生地、袁雪芬故居和马寅初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加强崇仁古建筑群保护。“小黄山遗址”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大教育投入,城西小学、城南幼儿园建成投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班班都有多媒体。重视校园安保工作,完成30%以上的公办幼儿园园舍加固改造,淘汰不合格接送车,力争70%以上的幼儿园成为省等级幼儿园。坚持质量立校,深化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和职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认定,启动绍兴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推进全民健身促进工程,举办嵊州市全民运动会,备战绍兴市八运会,新建20个灯光篮球场、20条健身路径。以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甘霖镇中心卫生院和浦口街道卫生院(开发区医院)主体工程的60%,异地动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谷来镇卫生院,扩建北漳镇卫生院,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村卫生室10个,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任务。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7以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

  7.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三分之二以上的政府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全面落实社保新政策,做好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并轨对接。加快社保卡发放步伐,拓宽“一卡通”应用范围。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帮助30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建成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10个。加快艇湖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80套。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改造城市旧住宅区3万平方米,完成农房改造5000户,其中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300户。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家,建成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个以上。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救助,救助弱势群体8万人次以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增长10%。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

 

  坚持每年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通过公开征集,确定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件惠民实事:①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各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6000人、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参保人数 5000人。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深入实施“放心菜”工程和农村家宴规范管理工程。③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9万人的饮用水条件。④整合教育资源,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20个,推进农村学校饮用水保障和食堂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⑤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在市区和五大集镇新增150个视频监控点位。⑥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行政村,由财政转移支付补足;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000元。⑦新建公交枢纽站,新购置公交车辆20辆,增设至开发区和城南新区等公交线路,开通部分线路夜间公交,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网络。⑧完善市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秩序。⑨实施官河路改造工程,建设城市道路示范街;完成20公里城防堤绿化、亮化、美化改造。⑩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力争撤销37省道嵊州收费站,并切实加强对37省道嵊州段的交通管理。

  8.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从严治市,对黄赌毒、涉恶、“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恶性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刑事发案率得到有效遏制。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继续保持安全生产三项指标零增长。深化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8%以下。强化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按5001的比例配备外来人口协管员。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狠刹歪风邪气,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村霸地霸、违法建设、非法采砂、强包强卖、抢种占地等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发展环境、阻碍项目推进的行为,严肃整治干部推诿扯皮等不良风气,促进社会风清气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不断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好人好报,以德报德”活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嵊州发展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强化基层基础,建立市级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强化信访维稳属地管理,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人民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推进新一轮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达标率保持在75%以上。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提高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完成全市三分之一行政村“以查代审”,重点责任审计10个村。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施社会组织无主管单位登记,培育社会工作组织3家以上,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继续做好国防、民族、宗教、邮政、档案、气象、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务实、高效、公正、廉洁,切实增强领导力、执行力和落实力,为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提供坚强保障。

  1.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政府工作的行政权威,增强执政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岗位责任制,提高公务人员工作效能。建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土地、项目、财经等集体会审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和公示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把政府建设成为彰显法治精神、促进公平正义的行政机关。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积极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意见,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

  2.坚持科学行政。完善和创新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协调和跟踪、监管力度,提高项目推进效能。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改善倾斜、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向农村基层倾斜。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和土地交易,促进财政运行更加规范透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创新国有公司运营机制,提高国有公司运营能力。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加强绩效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监督考核、有责任追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网上审批服务,提升审批效率。

  3.坚持为民行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坚持民生为先,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心竭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大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发展实际、符合群众愿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完善政民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提高全体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4.坚持勤廉行政。推动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弘扬赶超发展、开拓进取之风,防止和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不良倾向;弘扬创业创新、克难攻坚之风,防止和克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不良倾向;弘扬深入基层、高效服务之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推诿扯皮的不良倾向;弘扬敢于负责、真抓实干之风,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不良倾向。一打口号不如一个行动。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带头做实干兴市的表率,少开会,开短会,集中精力,扑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督查,狠抓工作落实。发扬务实高效作风,做到敢于担当、立说立行,坚决克服不推不动、不催不办的“懒政”现象。多从积极角度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各位代表!

  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符合科学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为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2012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嵊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嵊州调查队

  2012年,面对困难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扎实开展“三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跨越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据初步统计,我市地区生产总值36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9020元,按年平均汇率(6.3125元)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66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4.9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01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51.8%44.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51.438.9,其中三产(服务业)比重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37.4亿元,增长3.6%;林业4.4亿元,增长4.5%;牧业9.87亿元,增长2.9%;渔业0.54亿元,增长2.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3万亩,粮食总产量17.09万吨,增长0.4%,亩产达397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8.28万亩,蔬菜产量41.18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4.45万亩,油菜籽产量0.5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4万吨。全年生猪出栏42.55万头,家禽出栏91.72万羽,肉类总产量3.34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1.05亿元,新建各类大棚1770亩,喷滴灌设施550亩,新修沟渠5千米,道路25.5千米。新增8个绍兴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嵊州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落地启动,嵊州市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形象显现。新增绍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9家。长乐、三界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现有11个区块,面积达2.39万亩。此外,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基地、白中王长毛兔精品园2只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正加快建设,金针菇生产基地已落实土地指标。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荒山荒地造林57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72756公顷。实施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33公顷次,成林抚育面积2873公顷;林木种苗育苗面积8817公顷,当年苗木产量1.5亿株。年末茶园面积12.07千公顷,全年茶叶产量2.06万吨。完成水利总投入53658万元,其中防洪减灾工程35928万元,农田水利工程15009万元,水资源保障工程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别为650万元和449万元。完成丰潭水库、坂头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和曹娥江下岙————墩头段堤防应急加固主体工程,综合整治病险山塘59座,修复水毁工程136处,改造农田灌区2.0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46.01亿元,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7.83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9%。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04.22亿元,增长8.8%,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80.5%。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51.72亿元,增长10.3%;机械电机83.12亿元,增长2.6%;电器厨具69.38亿元,增长13.6%。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4.99亿元,增长18.5%,新产品产值率达41%

  嵊州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产值207.35亿元,占全市规上产值的54.9%

  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19亿元,增长6.9%;实现利税19.39亿元,其中利润8.75亿元。十一项考核综合得分258.45分,比上年提高8.29分。全市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1.72万元,比上年提高2.92万元,大于10万元/亩的有165;亩均产值322.97万元,比上年提高27.57万元,大于500/亩的有100;单位能耗税收0.66万元,大于1万元的有185;单位能耗产值18.16万元,大于100万元的有62家。

  工业企业做强做大。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4家,大于30亿元的1家,10亿至30亿元的3家,1亿至10亿元的有60家。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70.4%77.1%91.2%。全市51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221.7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61亿元,利税13.7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7%58.9%70.7%。其中天乐集团和巴贝入库税收首次超过亿元。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部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新开工项目101个,合同额17.7亿元。培育大企业和品牌企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年产值超过40亿的企业1家,超过10亿的4家,纳税超过500万元的企业3家。晋升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4家。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7.4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年完成限额(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9.17亿元,增长18.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4.54亿元,增长21.1%;工业性投资83.77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投资53.41亿元,增长19.5%。全市工业投资项目共432个,其中计划亿元以上项目24个,比上年多2个,共完成投资13.89亿元,增长38.3%5000万元至亿元的项目66个,比上年多3个,共完成投资22.86亿元,增长3.9%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342个,共完成投资47.0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6.1%

  嵊州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29.2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4.8%34.9%

  房产投资出现回暖。受刚性需求购房拉动,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75亿元,增长12.6%。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02.58万平方米,增长16.8%;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57.08万平方米,下降3.5%;商品房竣工面积11.97万平方米,下降37.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8.42万平方米,下降18.4%;销售额31.42亿元,下降1.5%。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完成城北入城口项目近7000平方米和越兴石材厂2万平方米拆迁、城西一路、城南垃圾中转站、旧住宅区改造、官河路改造等工程;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和鹿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四边三化”工作和“清洁家园”工程,成功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完成嵊州大道、医院路、城中路等7条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改造,改造面积达3.5万平方米;实施东南路、雅石路等道路绿化改造和城市广场绿化提档升级,改造绿化面积约2.2公顷;改造城市旧住宅区3.6万平方米。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661公顷,绿地面积1290公顷;道路长度255.06公里,面积352.36公顷;排水管道长度66公里。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完成130个省待整治村和60个市级专项提升村的村庄整治;高质量、高标准推进14个精品村、18个中心村建设和24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完成农房改造5321户,建设农房改造示范村1个;培育各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绍兴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4个,完成5个乡镇的整乡整镇整治项目。全市累计硬化村内道路21.1万平方米,新建无害化生态公厕151座,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5100立方米,新铺设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管网24.8公里、村庄绿化带侧石79.5公里,新建村庄绿化带(点)面积12.07万平方米。谷来、石璜、黄泽、北漳4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崇仁、三界、金庭、下王等镇正在启动。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87亿元,增长15.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09亿元,增长1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78亿元,增长15.5%。据全市限上单位统计,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整体保持稳步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8%,金银珠宝类增长9.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略低于上年,分别下降0.6%1.5%。汽车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额8.09亿元,增长17.7%,与汽车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8.9%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全面建立城区和中心集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改造提升江滨市场、甘霖、崇仁、莲塘、三界等农贸市场设施,改造面积3.2万平方米。市场交易继续保持活跃繁荣。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51.2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国领带城24.53亿元,成交额居首位,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江滨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20.99亿元和5.71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通过优化服务,加大对外宣传等措施,积极开展回归经济招商、大型活动招商、蹲点挂职招商。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28万美元,实到外资8013万美元。新批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只。浙江中工机器有限公司实到外资4280万美元,排在绍兴市实到外资企业第一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1.2亿元,其中投资30亿元的狮子山养生综合体项目顺利动建。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绍兴市唯一保持正增长县市。自营出口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5%,增速居绍兴市第一位。从商品结构看,领带服装出口78823万美元,电器厨具45207万美元,机械电机11964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17.2%-8.7%;其中领带服装占出口总额的49.7%。从出口国家(地区)看,表现为“两增三降”,美国41575万美元,俄罗斯9467万美元,分别增长18.3%51.2%;欧盟31900万美元,日本8317万美元,澳大利亚7028万美元,分别下降13%3.9%10.9%。浙江天乐集团公司出口额38322万美元,排名绍兴市出口企业(集团)第一位,增长速度为19.6%;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17989万美元,排绍兴市第六位。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运输业稳步发展。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实现投资1.2亿元;罗小线改建工程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实现投资1.54亿元;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建。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177.28公里,其中国道131.11公里,省道76.25公里,县道458.02公里,乡道347.84公里,专用道0.59公里。年末客运线路153条,其中县内74条,客运车辆4649280客位;班线车公路客运量368.2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0902.4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3%。道路货物运输业户数3498户,其中个体3305户,货物运输经营从业人员5315人,货运车辆502416313吨位。年末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8户,教练员343人,教学车辆450辆;全年培训学员8975人次,培训合格8625人次。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总接待游客467.49万人次,增长15.3%,旅游总收入38.38亿元,增长15.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61.4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7.3亿元,分别增长15.3%15.4%;接待入境游客6.03万人次,增长15.0%,旅游外汇收入1716万美元。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二星级1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1380张,平均床位出租率54.7%。全市年末旅行社17家,其中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3.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75亿元,分别增长10.6%17.7%。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8.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各主要税种均保持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增长22.9%,企业所得税增长3%,增值税增长3.9%。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85亿元,增长15.8%。支持发展举措有力,市本级全年兑现各项政策扶持资金10212万元;向上争取省级补助企业类项目资金共10225万元。

  金融存贷较快增长。新开商业银行1家(浦发银行),年末金融机构达14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1.14亿元,增长16.4%,当年新增56.7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32.92亿元,增长17.7%,新增35.08亿元。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22条实施意见,有效推进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了信贷较快增长。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00.2亿元,增长17.6%,增速居绍兴市先列,当年新增贷款44.91亿元,比上年多增14.7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增绍兴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90家,同比增加52.5%,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及以上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298项。专利申请量2401,同比增长132.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43件,同比增长131.9%;全市全年专利授权量1227件,同比增长72.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件,同比增长18%。连续四次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通过“省知识产权创建市”验收。第五届电机展览会共设展位582个,13个省、直辖市的231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达3.2万余人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严格落实“减负”要求,广泛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举行了第八届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系列活动,在市区小学全面铺开“越剧进课堂”和“游泳进课堂”活动。全市参加浙江省普通高校考试人数4977人,高考上一本线人数533人,理科700分以上有9人,文科660分以上有10人,两位考生进入全省文理前100名。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乡文化繁荣发展。市图书馆黄泽、长乐、甘霖3家分馆投入使用,黄泽镇被评为绍兴市唯一的首批省文化强镇,三界镇南街村成为我市第9个省文化示范村,长乐镇上南庄村被评为绍兴市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相约越乡”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被评为绍兴市优秀文化活动品牌。赴江西乐平、湖北武汉和省内温州、台州等地开展“越剧走亲”活动,创排大型现代越剧《马寅初》,“60周年团庆越剧演唱会”在央视11套播出4次。越剧艺校新排《五女拜寿》赴沪杭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浙江省·静冈县2012年绿茶博览会专场演出,参演“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获11银。成功举办元宵“祥龙舞春”灯展灯谜竞猜、第三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式暨广场文艺晚会、浙江(嵊州)森林旅游节暨绍兴市第四届森林休闲节文化节、第六届全运会开幕《青春飞扬》大型文体表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实现送书21000册,送电影下乡5500场,送戏138场次。小黄山遗址、华堂王氏宗祠申报“国保单位”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年末卫生机构442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7个;卫生技术人员3182人,其中执业医师1178人,执业助理医师213人,注册护士1088人;实有床位数2201张。医院卫生院全年门诊342.06万人次,出院54074人;门诊收入3.53亿元,住院收入3.31亿元。新医院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已进行地上施工。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圆满举办市“六运会”。共33个代表团的35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参加,在10个大项的139个小项中共产生了501枚金牌。鹿山街道、石璜镇争创省体育强乡(镇),金庭镇通过省体育强乡(镇)复评,市少体校争创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成省小康体育村45,省村级体育俱乐部6个,省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2,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1个。全年获绍兴市及以上奖牌260枚奖牌。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深入推进减排工作。全年空气质量好于2级及以上天数达339天,占全年总天数92.6%。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连续12个月被省环保厅评估为优秀。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小于55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为66.98分贝。成功创建第五批省级生态市。

  节能降耗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工业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306家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2.7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45%,单位产值能耗0.06吨标准煤,同比降低11.18%,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规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26.67万吨,同比增长1.11%,其中电煤(发电厂用煤)20.06吨,增长1.85%;非电煤6.61吨,下降1.08%。全社会用电量为19.01亿度,增长0.7%,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2.87亿度,下降3.5%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12起,同比下降0.24%,死亡81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4人的96.43%),同比下降4.71%,直接经济损失272.35万元,同比下降0.6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6起,同比持平,死亡77人,同比下降4.94%,直接经济损失127.254万元, 同比下降0.15%。查处酒后驾车676人,其中醉酒驾驶35人。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2年年末全市总户数26.47万户,户籍总人口7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9万人,农业人口54.3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6%74%;男性人口37.84万人,女性人口35.6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5%48.5%。全年出生5770人,人口出生率为7.85‰;死亡5925人,人口死亡率为8.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1‰(出生死亡按人计局口径)。全市迁入2994人,迁出3183人(不包括市内变动),迁出多于迁入189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86%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98元,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09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552元,下降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702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6.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7平方米。

  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组织各类农民培训185期,培训农民共计14100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72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328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2502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1698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6560人、专项能力证书3419人,培养高技能人才984名,受理高技能人才补助100多万元。评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753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9556人。优化人才服务政策,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总数4662人,完成110%。其中引进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26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5人。新设立奥力电机、一景乳业外国专家工作站2家,引进国外智力项目9只,成功举办了“2012年百名海内外博士嵊州行”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合作洽谈会。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组织各类招聘会共计31场次,开出“招工流动车”3站,共推出岗位4.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8万人次。组织企业赴甘肃、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江西等地开展招聘和劳务对接活动12次,累计建立省外劳务协作基地12个,较好缓解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矛盾。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25人,完成13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75人,完成128%;困难人员再就业1562人,完成130%;城镇登记失业率2.91%,较好地控制在省、市3.5%的指标要求以内。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10%,失业保险总参保人数9184人,完成153%。享受社保补贴的“4050”人员3789人,发放社保补贴790.06万元。

  社会保障扩面提待。参保人数大幅增长,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参保44.77万人,新增3136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7%;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未成年人)医疗保障总参保21.32万人,新增1516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2%;工伤保险总参保20.38万人,新增739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生育保险总参保10.86万人,新增9313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155%;新农合参保人数516241人,参合率为98.54%。社保待遇逐步提高。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共计36766人,平均增资额为每人196/月;核定新增退休人员待遇3008人,291名军转干部生活补贴人均增加349.69/月。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新办民办养老机构5家,床位610张,扩建改造5家,新增床位230张,提升改造国办敬老院3家,增加床位50张,全年共新增床位860张。城镇低保由465/月提高到512/月,农村低保由335/月提高到380/月。至2012年年底,全市有在册低保676510480人,困难家庭13713642人,已发放低保救助金2747.4万元,发放困难群体物价补贴256.1万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贴287.7万元,慰问金131.9万元。共接收退役士兵384人,其中城镇退役士兵88人,农村退役士兵296人,自谋职业率为100%,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和生活补助费428万元。(注:公报使用快报数,年度数据以统计图表数据为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