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夏至清】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有人类在甘霖小黄山生息繁衍。新石器晚期遗址和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甘霖孙村和三界朱孟村遗址。相传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今剡溪)。古唐虞扬州地。夏、商、西周属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之会稽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国、秦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置会稽郡,为郡属地。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东巡会稽,在剡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以泄王气,曰剡坑,并建县治民,县因以名,曰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荆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前195)为吴王刘濞封地。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剡县为尽忠县。东汉建武(25~56)初,复称剡县。三国吴、晋、南朝、隋时,先后属会稽郡、会稽国、郐稽国、吴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剡县升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贞观元年(627),一说武德八年(625),废嵊州及剡城县,复置剡县,属越州。唐时,县设乡、里,辖40乡。五代吴越国时,剡县属东府越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剡县改称赡县,辖27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剡县。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置乡、里、都、保。元丰八年(1085),废除都、保。嘉泰《会稽志》载县辖27乡、133里。宣和三年(1121)七月,改剡县为嵊县,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属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绍兴路。元改乡、里为都、图。至正二十六年(1366),属浙江行中书省绍兴府。明万历十六年(1588),设东西两隅、51都、84图。清承明制,仍属绍兴府。宣统三年(1911),设县城和13乡、2镇。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元年(1912),直属浙江省,推行区、村制,设22区。民国3年(1914),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废除道,复属省。民国18年(1929),推行村里制,全县为506个村里。民国19年(1930),改设乡、镇、闾、邻。民国21年(1932),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辖6区、200乡、25镇、3985闾。民国23年(1934),实行乡、镇、保、甲制。次年,县辖37乡、6镇、1030保、10213甲。民国35年(1946)9月,撤区划并乡镇。民国37年(1948),属第二行政督察区。7月,县辖39乡、3镇。1949年5月22日,嵊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二(宁波)专区,废除保甲制;6月下旬属第十(绍兴)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属绍兴专区。年底,县辖8区、40乡、3镇。1952年2月,随绍兴专区并入宁波专区。1956年年底,县辖10区、45乡、6镇。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乡改为大队;11月,新昌县划归嵊县,全县设19个人民公社130个大队。1959年1月,改大队为113个管理区。1961年7月起,恢复19个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1964年9月,恢复绍兴专区,嵊县属绍兴专区。1968年5月,绍兴专区改名为绍兴地区,嵊县属绍兴地区。1979年年底,县辖城关镇和10个区、64个人民公社。1983年3月起,改人民公社为乡、村建制;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嵊县属绍兴市。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11个区公所,调整整为17镇、11乡。1995年12月6日,嵊州市成立。2000年6月,建立嵊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1年7月,建立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辖11镇、6乡、4街道。2004年8月,建立嵊州市城南建设管理委员会。2007年9月,调整行政村规模,从1077个调整为463个。2011年7月,城南建管委更名为城南新区管委会,与三江街道合署办公,统称为城南新区管委会(三江街道)。同时成立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撤销百丈飞瀑景区管委会。
【市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嵊新盆地的中心,长乐江和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在此汇合。老城区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在市区交会,104国道穿境而过,是浙东陆上交通枢纽。东汉初平、兴平年间(190~195)剡长贺齐始迁为剡县县治。五代吴越国(893~978)中叶称赡都镇。宋初称剡镇。熙宁三年(1070),县城内设坊。嘉泰元年(1201)有10坊。元代,县城设隅、坊,明、清沿用元制。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分城东、城西隅。清宣统二年(1910),设城区。民国18年(1929),城区撤销,与游孝、雨钱区合并为第一区,改隅、坊为里。民国21年(1932),城内分设7镇。民国23年(1934),合并为城东、城西镇。民国27年(1938),第一区复称城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城东、城西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年5月,鹿山镇改为城关镇,为嵊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5月,撤销临城区、新市乡、新明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1995年撤县设市后,为嵊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1年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由市政府直管。2004年11月,将三江街道新明片14个(2007年调整为8个)行政村和中爱片上杨村委托经济开发区代为管理。2009年8月,又将三江街道三塘片6个行政村委托开发区代为管理。2011年7月,剡湖街道碑山村委托温泉旅游度假区代为管理。2011年年底,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81454户,224661人,16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81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剡湖街道。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面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1992年土地详查面积为1789.62平方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
【地质地貌】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属盆地低山。中部是溪江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沿江两岸,海拔10米至70米,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海拔70米至500米,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2%;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海拔500米至1000米,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6%;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米至1100米之间,以西白山主峰1096米为最高。
【水系】嵊州市属曹娥江水系,全市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剡溪为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主要河道,起自澄潭江与长乐江汇流口至三界镇下市头,全长32.2公里,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市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红壤为主,黄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是境内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9660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6.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壤面积1676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岩性土面积919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低丘台地。潮土面积284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漫滩阶地。水稻土面积4607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
【生物资源】嵊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林木植被为主,有乔木、灌木、竹子、草类等。森林植被中还有许多有经济价值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人工植被包括农田作物和林园植物。农田作物有粮食类、油料类、纤维类、绿肥类、瓜菜类;林园植物有观赏花木、用材林及茶、桑、果等经济林。植被覆盖率62.38%。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0余种,鸟类40多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6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兽类1种、鸟类3种。1991年,南山林场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定为蛇类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家。2005年7月,在黄泽镇华丰村重新发现绝灭了半个世纪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蝾螈。2006年11月,位于剡湖街道张墅水库边的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列入省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12月27日,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南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2011年,在四明山北麓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小勾儿茶。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74亿立方米。另外,曹娥江水系过境水量13.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至2011年年底,已开发5.48万千瓦。
【矿产资源】境内有已知矿产15个矿种,55处产地,分能源、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泉水和矿泉水五类。其中硅藻土、黄沙、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萤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公里。花岗岩资源总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短缺,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其中硅藻土、饰面石材、麦饭石等矿种具有较大开发远景和较好经济效益。(市志办)
气候特征
【概况】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年雨量、年雨日接近常年略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1月至5月降水量异常偏少,是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少年份。6月梅雨期降水又格外集中,梅雨量多典型,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主要造成影响的台风为“梅花”。
【气温】年平均气温16.8℃,比常年偏高0.3℃。1月气温异常偏低,比常年低3.5℃;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除1月、3月、12月较常年偏低外,其余各月均不同程度的偏高,其中11月异常偏高达3.1℃,创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高值。年极端最低气温为-6.2℃,出现在1月17日;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出现7月25日;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31天。终霜期出现在4月6日,比常年偏迟9天(常年为3月28日),初霜日为12月3日,比常年偏迟18天(常年为11月15日)。日最低气温低于零度的天数为38天,比常年偏多6.3天(常年为31.7天); 稳定通过10℃的初日出现在3月26日。
【降水】全年降水量为1301.2毫米,比常年(1345.2毫米)偏少44毫米。雨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1月到5月雨量异常偏少,创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少值;6月又异常偏多,有连续四轮强降水。6月为全年最大月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一倍。降水除6月、8月、11月偏多外,其余月份都偏少,全市最大日降水量89.8毫米,出现在8月6日。全年总雨日为135天,比常年平均(155.2天)偏少20.2天。
【日照】年总日照时数为1748.9小时,比常年平均(1812.5小时)偏少63.6小时,各月分布极不均匀,其中1月、6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偏少,2月、3月、4月、5月、7月偏多。
【降雪和强冷空气】 1月19日到21日受倒槽切变影响,出现中到大雪,21日早晨最大雪深达7厘米,对农业和交通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2月9日开始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9日夜里至10日全市阴雨天气,局部地区有雨夹雪,48小时过程降温幅度超过10℃,11日出现小雨雪;2月27日夜强冷空气南下,市气象站出现17米/秒的大风,48小时过程降温幅度达11.2℃;3月21日至22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达9.5℃,并伴有中等强度的降水;4月3日受高空槽和冷空气影响,有明显降温降水过程,24小时降温幅度达9.7℃,平均气温跌至10℃以下;11月底的较强冷空气影响,使12月1日起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正式进入冬季。
【连续强降水】 1月至5月总雨量创历史同期有纪录以来最少,持续少雨,使得旱情开始抬头。但从6月4日开始到20日出现了较为罕见的连续强降水,由于降水集中,雨量大,出现旱涝急转的天气过程,使得中小型的山塘水库满蓄,部分溢洪,有内涝和局部山洪等次生灾害发生,造成较大影响,受灾人口53983人,房屋倒塌277间,直接经济损失25570.3万元。
【汛期】 4月15日至10月15日,嵊州站总降雨量975.2毫米,比2010年多218.5毫米,超过多年平均112.1毫米,全市平均1022.6毫米。曹娥江嵊州站汛期最高水位14.92米,实测最大流量1760立方米/秒,出现时间6月19日。黄泽江黄泽站最高水位27.89米,实测最大流量478立方米/秒,出现时间6月9日。干流曹娥江及支流澄潭江、长乐江均未超过警戒水位。
【梅汛】 6月10日入梅、6月26日出梅。出入梅都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多,期间出现四轮强降雨天气,梅雨典型。梅汛期嵊州站总降雨量320.3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72.5毫米,比2010年同期多131.4毫米。
【旱情】上半年降雨量比往年明显偏小,1~5月份全市晴多雨少,累计雨量221.1毫米,只占多年平均的41.8%,5月底旱情露头,6月初恰逢典型梅雨,旱情缓解。台汛期受台风外围和雷阵雨影响,全市未出现明显旱情,供需水源基本持衡。
【台汛】 7月15日至10月15日,市气象站降雨量409.5毫米,比常年同期多50.1毫米,比2010年同期多192.6毫米。第9号台风“梅花”沿浙江沿海北上,8月6日受其外围环流触发强对流天气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市气象站雨量89.8毫米,并出现8级以上大风。8月29日受第11号台风“南玛都”外围环流影响,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局部出现大到暴雨。
【气候对农业影响评价】春粮(小麦、油菜)整个生育期间平均温度接近常年,雨量和雨日异常偏少,日照时数略偏多,气候条件属正常偏好年份。早稻播种育秧期总体天气条件较好,温高光足,对早稻播种育秧有利,只是降水持续偏少,影响早稻移栽及其生长。由于移栽分蘖期内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有轻到中旱出现,不利于移栽秧苗的生长,导致部分地区因缺水,直播的单季稻无法下种,播种期有所推迟。孕穗抽穗前期遭遇暴雨洪涝和连阴雨天气,不利于早稻孕穗抽穗,对遭受影响地区的早稻结实率和产量也产生严重影响;但孕穗抽穗后期温高光足,有效降低了渍涝危害,对早稻灾后恢复生长十分有利。早稻灌浆成熟前期出现连续高温天气,有部分地区出现轻中度高温逼熟,对产量略有影响。后期天气良好,有利于早稻成熟收晒。晚稻全生育期天气条件属于正常年景。播种育秧期恰逢梅雨期,出现连阴雨天气和暴雨过程,对晚稻的播种有影响,但育秧期天气好转,利于壮苗;移栽分蘖期大部地区间有降水,气象条件利于移栽返青和分蘖;孕穗抽穗期温高光足,利于幼穗分化和抽穗扬花;不利的是9月中旬末至下旬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6天左右的秋季低温,对生育期偏迟的正值抽穗扬花期的连作晚稻抽穗不利,少部分出现了包颈;灌浆成熟前期大部多晴好天气,利于籽粒的充分灌浆黄熟,利于提高粒重,不利的是成熟收晒期大部出现了连阴雨天气,致使晚稻的成熟收晒期推迟,单季晚稻普遍推迟至12月上旬收晒。总的来看,今年晚稻全生育期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雨量分布不均,雨日正常,日照时数正常,气候条件属于正常年景。早稻全生育期间虽然经历了干旱、高温逼熟和暴雨洪涝连阴雨,但关键时期总体天气条件良好。整个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属于正常略偏好年景。
行政区划
【概况】 2011年,嵊州市行政区划为4个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三江街道、浦口街道)、11个镇(甘霖镇、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黄泽镇、石璜镇、仙岩镇、金庭镇、北漳镇、谷来镇、下王镇)、1个经济开发区、6个乡(贵门乡、里南乡、雅璜乡、王院乡、通源乡、竹溪乡),成立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下辖10个行政村,分别为原崇仁镇的石门村、茶亭岗村、湖村桥村、横岗村、董郎岗村、臧岗村、地雅村、应桂岩村、宋家墩村和原剡湖街道的碑山村。全市共463个行政村、16个城市社区、14个乡镇(街道)居委会。
【边界】嵊州市与奉化市、余姚市、新昌县、东阳市、诸暨市、绍兴县、上虞市相邻,边界线长372.1公里,其中嵊州与东阳市界线约72.4公里,与奉化市界线约22公里,与余姚市界线约31公里,与绍兴县界线约62.1公里,与诸暨市界线约47.3公里,与上虞市界线约59.9公里,与新昌县界线约77.4公里。共埋设界桩25个(含三交点界桩7个),涉及13个乡镇(街道)、24个行政村。2011年,嵊州市与绍兴县完成对“绍嵊线”界线联合检查。绍嵊线界线代号为33062183,自东向西贯穿绍兴市的中部,全长约62.1公里,东起嵊州、上虞、绍兴三市(县)交会点,西至诸暨、嵊州、绍兴三市(县)的交会点。绍嵊线共设4个界桩,另设绍(兴)上(虞)嵊(州)三交点界桩及绍(兴)诸(暨)嵊(州)三交点界桩,涉及嵊州市的三界、崇仁、谷来和绍兴县的王坛、稽东等5个乡镇。嵊州市荣获绍兴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示范单位。(沈荣华)
人口变迁
【年末实际人口】 2010年年末,全市21个建制街道镇乡上报的人口总数为734348人,2011年加减四项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后,年末嵊州实际总人口数为734643人。
【全市人口及变动情况】 2011年末,全市共有266380户、734643人,其中男性378974人,女性355669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6∶1,非农业人口数为179716人,比2010年增加了4660人。全市出生5377人,其中男性2818人,女性2559人,出生率为7.3‰;死亡5539人,其中男性3198人,女性2341人,死亡率为7.5‰;自然增长率为-0.2‰。迁入7082人,其中省外迁入1877人,省内迁入1621人;迁出6307人,其中迁往省外1047人,迁往省内16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