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12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9-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迈步“十二五”新征程

  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盛秋平

  2011130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绍兴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工作任务,审议《中共嵊州市委关于制定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十一五”成就和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的五年是嵊州不平凡的五年,是破难攻坚推动科学发展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经济环境多变和社会矛盾凸显的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创业创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8%18%。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整合形成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五个一”推进机制,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占比达到81.1%,领带产业成为首批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我市被命名为“中国真丝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和“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通过“三十强、三十优”评比和“一厂一策”,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规上企业新增340家,亿元企业新增31家,两家企业进入绍兴市重点骨干企业25强,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新的气象。统筹城乡步伐加快。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三年建设计划”,104国道16标段、双塔大桥、嵊新大道连接线、500千伏输变电、南山等水库除险加固、东阳和新昌引水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运。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和形象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扩权强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全市村庄整治率超过8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成功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教育强市复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慈善、助残等事业不断发展,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嵊州”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抓好信访和维稳工作,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同志们,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了重重考验,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既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中共嵊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0年,我市按照“机遇之年、转型之年、攻坚之年”的总体定位,抢抓机遇,创先争优,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27亿元,同比增长12.8%;财政总收入2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亿元,分别增长17.7%2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96亿元,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7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65.11亿元,分别增长19.0%16.3%;进出口总额14.0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47亿美元,分别增长39.1%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1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05元,分别增长12%13.1%

    1.积极谋划发展空间,平台建设有了良好开局。结合“十二五”谋篇布局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谋划确定了工业、城市、农业和服务业四大发展平台,为今后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平台基础。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新拓经济开发区浦口二期、三塘区块,整合三界等集镇工业发展平台,扩容后面积达230平方公里,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南新区规划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各项建设加快推进;黄泽和西白山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经济持续快速回升。以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的成效。领带服装产业在设计研发、原料物流、装备改造等环节上取得突破;机械电机产业加大了成套装备、节能高效电机产品开发力度,产值同比增长45.9%;电器厨具产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工业设计和品牌营销,启动厨具行业国家标准起草工作。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实施新一轮“一厂一策”,助推企业加速成长,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32家,亿元企业19家。加强科技创新,在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博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狠抓节能减排,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农业增产增效明显,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城乡消费得到有效拉动,各类服务业态加快发展。

    3.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实施项目攻坚专项行动,完善项目督查、协调和跟踪服务机制,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新越剧艺校、城西湿地公园、辽湾和剡源水库除险加固、城区排涝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110千伏双塔输变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中心VIP区试营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华夏五金机电城等项目顺利推进。工业技改项目量质并进,30只重点技改项目和45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为项目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大项目招商取得突破。致力于“招大、引强、选优”,全年实到外资8308万美元,合同外资136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6%19.6%;实到市外境内资金20.38亿元,同比增长78%。项目质量和资金到位速度明显提高。引进计划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只,总投资36亿元的“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落户嵊州,意大利爱丽卡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与普田电器成功联姻。

    5.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新型城镇化步伐。以城南新区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世贸广场、国税大楼等重点工程项目和剡溪花园、金樽名邸等房地产项目顺利建设,使新的城市中心区初步成型。嵊新大道连接线的全面贯通,三江B区的加快建设,使嵊新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深入推进“扩权强镇”,中心镇自我运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由121个调整为39个,确定首批6个中心村重点培育。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在五个中心镇和四个街道推开。村庄整治继续扩面提速,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6.扎实推进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外省市劳务协作,有效缓解招工难问题。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前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开设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切实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校园安保工程。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嵊新污水”与“北京首创”成功联姻。城乡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保、联网公路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顺利推进。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城乡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式和第十一届越剧领带节,上海世博·越乡文化周、嵊籍美术名家邀请展、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等重大文化活动影响深远。加强农家书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种·送”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成立根雕艺术研究院。

    8.强化稳定“第一责任”,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绍兴世合赛和亚运安保工作。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实施基层信访“五个一”工程,总结推广甘霖“信访六项机制”,本级信访数量下降,越级上访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综治城乡一体化网络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打黑除恶”、“破案追逃”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治安局势稳定。安全生产继续实现“三个零增长”。

    9.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团队学习。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扎实推进“越乡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牢牢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规范市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健全“问责问廉问效”制度,干部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机关效能和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统一战线、人民武装以及工、青、妇、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青川县苏河乡结对重建工作圆满完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仍然偏小,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中心镇、村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三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纠纷增多,社会稳定压力加大;四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还有待改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开创嵊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观发展大势,今后五年,既是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五年,又是充满挑战、竞争激烈的五年。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产业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将更多地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体制机制活力将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不断加快,扩大内需将成为根本政策取向;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浙江四大都市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绍兴滨海新城的布局以及嘉绍跨江大桥、甬金铁路、杭温铁路的规划建设,嵊州的区位空间优势和“洼地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同时“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竞争加剧、发展方式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等因素将对我市的发展提出严峻考验,自身经济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将对我市的发展带来现实的制约。在新的形势下,能否牢牢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借势借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能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能否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加快发展、错位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能否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让全市人民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加幸福,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

    这次全会审议的市委“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了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这是市委集思广益,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经过充分研究和反复讨论形成的。“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连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基础,协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深化三市建设:一是要建设连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市交通区位特殊,以一个“金十字”与四大都市区连接起来,“十二五”期间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金十字”效应。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牢牢把握“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在区域发展中彰显区位优势,发挥“洼地效应”,赢得竞争地位。二是要建设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我市块状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良好。我们要以此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规模实力、创新活力、市场竞争力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区域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断提升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要建设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要把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紧密结合起来,把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把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上升为城市战略,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

    ————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在融合发展的潮流中加快实力赶超。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组群化的深入推进,拓展了新的发展视野。“十二五”时期,必须积极进军国内外市场,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接轨浙江四大都市区、三大产业带和绍兴滨海新城,推动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在融合中借势,在外源中借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逐步接近和赶超周边发达县(市)。二是要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创业创新。经济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导向,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力度,使转型升级成为创业创新的目标导向和重要动力,使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三是要在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实现富民惠民。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变化,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把富民惠民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抓好八大任务:一是要加快融合发展。坚持大开放的理念,立足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着力接轨四大都市区,加快融入长三角,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嵊州经济加快发展。二是要推进转型升级。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三大主导产业提升改造步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具有嵊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要加强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四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培大育强中心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努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五是要促进文化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响越乡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六是要确保社会和谐。紧紧围绕打造“平安嵊州”,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七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化生态市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八是要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嵊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强化一个保障:就是要强化党的建设这一保障。实现“十二五”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着眼于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业创新实践中的先锋模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防腐拒变能力,优化发展软环境。

    三、精心组织2011年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脚踏实地干事业,创新提升促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向建党90周年献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抓平台建设,努力开辟嵊州发展新空间。大平台才能支撑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发展平台的布局既定,今年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也是反映干部作风能力的大舞台。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建设、集约开发”的原则,统筹谋划四大平台的开发建设,努力满足今后510年以至更长远的发展需要。要高起点编制四大平台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分区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注重规划间的配套和衔接,以科学的规划体系引领和指导发展。

    二是要高强度推进。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建立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体制机制。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完成启动区征地任务和主干道路建设,部分项目落地建设。全面推进三塘区块建设,力争“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项目局部投产。加大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力争全年完成10亿元以上投资,加快推进核心区“九路一桥”、三江B区“六路一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企业总部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新医院、商检办事处、国贸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黄泽、西白山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建设进度,争取中部综合区列入省级创建点,做好北部综合区发展规划,抓好粮食功能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确保一期全面营业,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以领带服饰城、汽车城、会展中心等为重点,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初出形象。

    三是要高水平保障。要把土地供给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力量破难攻坚,加快征地拆迁、政策处理、审批出让的速度。全面推进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综合整治工作,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用地现象。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靠法律、市场等手段,促进存量土地利用和流转。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推行BTBOT和委托代建等建设方式,多种途径筹措开发建设资金,提高建设品位。通过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区、加快生活服务配套等措施,增强对各类人才、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健全开发建设机制,做到运作顺畅、办事高效、奖惩有力、监督有效。

    (二)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着力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工夫,在新兴行业促提升,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着力以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工艺和现代管理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提升产业能级。按照做高做精领带服饰、做大做强家纺服装的要求,推进领带产业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区,不断提升“中国真丝之都”的内在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加大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产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依靠品牌营销、专利标准、先进设计提升产业层次,应用信息化、高效节能和新能源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机电信息一体化进程,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要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订实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推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实施“新兴产业四大工程”:一是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工程。不拘一格、不惜重金引进对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高端人才。二是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工程。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成果引进等多条腿走路,努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新兴产业基地对接工程。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承接资本、技术、信息辐射,引进相关产业项目。四是新兴产业创业孵化工程。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微小主体创业,以科创中心为平台,提供良好的孵化政策和环境条件。

    三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引进国企和上市企业,加快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全市旅游景区的整合提升,加强旅游企业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全面提升旅游软、硬件环境。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培育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以构建城南现代商贸新城为契机,着力引进和培育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连锁、加盟、特许经营等商贸业态,推进现代商贸业集聚发展。

    四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茶叶、花木、果蔬、畜禽、香榧、笋竹等主导农产品,实现提效升级。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工商业主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注重优良品种培育和农作制度创新,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大农业“走出去”力度,进一步发展外拓农业和外向农业。

    五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完善工业企业发展引导机制,深入实施“三十强、三十优”评比和第二轮“一厂一策”,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壮大。强化一二三产并举发展的理念,着力研究完善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培大育强的政策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打破所有权、经营权界限,开展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加大企业上市梯队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六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三大主导产业科研基地和产业化项目为基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启动以中科院嵊州转移中心为重点的城东科技新城建设。深化领带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设计、织造、印染等关键技术问题。继续加强与电机产业相关科研院所的联系,努力在引进设立分所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举办好“第四届中国(嵊州)电机博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切实加强硅藻土研究开发,实施硅藻土精选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新生代企业家。

    七是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紧紧围绕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努力把节能减排与保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曹娥江流域保护条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管,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整顿关停非法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节能降耗型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行节能、节材、节地、节水,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致力开放合作,努力取得融合发展新突破。牢固树立全面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切实加强与四大都市区和三大产业带的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组群化发展中不断培育新优势、谋求新突破。

    一是要以经济为先导,推动全面融合发展。四大都市区、三大产业带和绍兴滨海新城是浙江省、绍兴市发展布局的重点区域,也将是我市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强平台对接。根据地理条件和经济流向规律,明确市域各主体功能区的接轨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为综合性核心对接平台,高新园区(三界)重点接轨杭州湾,黄泽、金庭重点接轨宁波,甘霖、崇仁重点接轨温台,长乐重点接轨金华、义乌。二是要加强招商对接。有关乡镇要按照各自的接轨重点,设立招商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开展蹲点招商和经济、技术信息收集。三是要加强活动对接。针对四大都市区和三大产业带,积极开展各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全面融合发展。

    二是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提高选商引资水平。坚持内外资并举,三次产业招商并举,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并举,不断拓展招商领域。突出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和上市企业投资项目。突出新兴产业招商,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突出回归项目招商,积极引导嵊籍在外投资企业回嵊投资兴业。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督查协调机制,切实解决项目招商、项目落地中的困难和问题。实施“投资环境优化年”活动,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三是要调整优化市场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深入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拉美、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研究开发俄罗斯等潜力市场。加快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着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鼓励自主品牌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品牌合作和嫁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努力提高内销产品占比,抢占国内市场份额。

    (四)推进城乡建设,努力迈出统筹城乡新步伐。紧紧抓住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级重点,加大城乡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城乡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集聚发展。

    一是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重点要按照建设跨行政区域大城市核心区的要求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积极谋划城西新区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使之更具现代化气息,同时与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相匹配。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实施鹿山路商业步行街和城北入城口改造工程,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启动鹿山森林公园二期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二是要加大中心镇培育力度。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提升中心镇管理水平。加大中心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住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中心镇的创业和人居环境,发掘中心镇潜在价值。坚持产业强镇,依托各中心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镇域主导产业。

    三是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启动首批中心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宅基地置换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村集约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工作,努力实现全市村庄“三年整治一遍”目标。整合资源、穿点成线,开展美丽乡村精品带创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全市各行政村力争全面建成农村社区。进一步扩大奔小康工程的覆盖面,完善结对方案,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

    四是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切实抓好104国道7标段、环城路、雅戈尔大道、富豪桥、三界大桥等交通重点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大修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完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配套管线、110千伏长乐输变电等项目建设,启动地热能供给系统建设,进一步增强供水、供电、供热等保障能力。实施建成区防洪堤环境整治、曹娥江整治工程,有效改善水环境。继续抓好丰潭水库、坂头水库等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水利安全。

    (五)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创建主题系列活动,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百村万户赛文明”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推进全民参保,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五保对象、“三无”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一站式医疗救助。

    三是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城西小学和城南幼儿园等工程建设,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深入实施越剧事业振兴“六大工程”,启动中国越剧博物馆(嵊州博物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省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工艺设计等特色文化产业,打响越乡文化品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整合市级医院医疗资源,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构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养老事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四是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平公正执法,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创新活动载体,加强教育宣传,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健全信访工作责任机制,重视初信初访化解,破解疑难信访问题,着力维护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防控体系,规范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震慑违法犯罪。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六)加强党建工作,努力形成干事创业新气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化之年,也是换届工作集中之年。加强今年的党建工作,对于抓好队伍、凝聚人心,确保“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尤为关键。

    一是要围绕科学发展的新目标,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好市、乡换届工作,严明换届纪律,端正换届风气,为“十二五”发展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权改革和干部德的考察方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中层岗位交流工作力度,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二是要贯彻创先争优的新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越乡先锋”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优化干部队伍,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切实抓好村级班子换届工作,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两委会关系,规范和完善村级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等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城乡统筹,深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三是要根据反腐倡廉的新形势,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深化乡镇权力运行监督,开展部门权力自控机制建设。加大“问责问廉问效”力度,保障政令畅通。坚持从严治党,提升执纪办案水平。致力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纠风工作力度。深化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管理,进一步完善评议机制,提升管理成效,改善发展环境。

    同志们,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政府工作报告

  在嵊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阮建尧

  2011317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27亿元,是2005年的1.74倍,年均增长11.7%,人均达到5500美元。财政总收入2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82.29倍,年均分别增长15.8%18%。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达9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72.96亿元,是2005年的2.49倍。进出口总额14.0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47亿美元,是2005年的2.69倍。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353.536.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达到332亿元,是2005年的2.42倍。被列入首批省级集群产业(领带)转型升级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真丝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和中国真丝产品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外向型农业先进县(市)和联合国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8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6.56亿元。完成南山、前岩、剡源、辽湾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和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上俞、长诏水库引水工程及清风水利枢纽工程,城市供水得到基本保障。500千伏苍岩和220千伏嵊东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累计新增变电容量2092万千伏,供电能力得到提升。甬金高速嵊州段、104国道嵊州段16标段、双塔大桥、嵊新大道连接线等一批路网工程相继完工,通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达到100%,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79611405元,是2005年的1.741.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和绍兴市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1.3%。五年累计新增汽车21576辆,每万人拥有547辆。累计新建商品房面积163.4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6.7782.32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02亿元,是2005年的2.26倍。有线电视和电话实现“村村通”。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和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市)。

    ————社会保障日益增强。社会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发放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补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资助制度,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提高30.8%15.2%。先后被评为浙江文化名城、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评。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工业强市,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的81.1%。实施“扶大扶强”战略,出台“3030优”、“一厂一策”等扶持政策,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61.64亿元。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3亿元,入区企业达到375家。推进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建设,新建个私集聚区253个。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实到外资38846万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4只。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3.13亿元,成为全国建筑节能示范城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建成库容3.3万吨的现代化粮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61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6个、农产品外拓基地164.6万亩。农产品自营出口额达到8655万美元,是2005年的1.92倍。大力发展茶叶、香榧、花木、果蔬、长毛兔等特色产业,创建成为茶叶、花卉、蔬菜等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单项强县(市),越乡龙井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成为中国花木之乡、果蔬之乡和桃形李之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3.2%,旅游业投资超5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完成46家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受益人口超过50万人。江滨市场通过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验收,城北菜市场恢复营业。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扎实推进,财政补贴资金达2963.6万元。建成温泉旅游度假区一期、中国茶叶城一期和国商购物广场等商贸旅游业项目,世贸酒店、领带城物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取得突破。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邮政、电信、烟草、供销、物流运输等行业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五年累计交付工业用地9710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得到加强。重视市场开拓,实施“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构建阿里巴巴嵊州集群产业商务频道,组建国内直销门店600多家。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16只,嵊州领带成为首批省级区域名牌,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建成市科创中心,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家,财政对科技直接投入累计达2.9亿元。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成天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盘活国有资产,31家企业成功改制,发行7年期12亿元企业债券。推进金融创新,新增商业银行4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03.84亿元和225.09亿元,是2005年的2.53倍和2.69倍。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担保制度,有效处置了一批经营风险企业。建立完善政务协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于一体的行政审批模式,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发挥协会作用,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推进节能减排,曹娥江嵊州段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创建成为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9.65%20.9%,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城南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中心镇建设规划和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建设,城南新区“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形成,卧龙绿都、米兰阳光、金湾国际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长安桥、国税大楼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市山路、长春路等地段拆迁改造,配套功能进一步增强。实施城区江堤美化,完成鹿山森林公园一期改造,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建设“数字城管”,落实环卫长效保洁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扩权强镇”战略,建立中心镇建设发展项目库,城市管理职能加快向中心镇延伸。重视新农村建设,建成各级小康示范村118个,村庄环境整治率超过80%,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深入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完成56座病险水库和600多座山塘的除险加固工作。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23.4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和学前教育创优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和剡湖街道中心学校,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12个。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成市游泳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创建省体育强乡镇(街道)5个,所有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完善城乡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参合率达到95%以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优生促进工程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小黄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大文化活动取得积极影响。实施振兴越剧六大工程,嵊籍企业家宋卫平捐资1.65亿港元建设的新越剧艺校落成开学,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育实践基地和生源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达到13个,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以上名录。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之乡和中国根艺之乡。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单位)47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加强。强化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万多人。完善“大社保”体系,“五费合征”工作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到42.6个月。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综治网络,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共募集慈善款2230.2万元。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社区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十小”行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山海协作”深入推进,提前完成四川省青川县苏河乡灾后援建任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有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新加强,人防、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双拥、气象、市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开展“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规划、土地集体会审制,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平安嵊州”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整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信访维稳和应急管理,维护了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7%2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人口自然增长率-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2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23%11.97%

    一是平台拓展实现突破。紧紧抓住省、市加强“大平台”建设的契机,把加快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来抓,新增黄泽、西白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嵊州高新技术园区和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省级平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11亿元,同比增长16.3%30只重点技改项目和45只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36亿元的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落户嵊州,意大利爱丽卡集团投资5500万美元与普田电器成功联姻。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308万美元,增长25.6%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0.8%45.9%32.6%。领带服装产业在原料物流、设计研发、装备改造等环节取得突破,全年外拓真丝原料基地98万亩,成功实施领带产业两次集体提价,提升了市场话语权。举办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实施领带国家标准,起草制订集成灶联盟标准,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式暨第十一届越剧领带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学校规划布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校园安保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强生态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嵊新污水处理厂和北京首创公司增资扩股合作成功。扎实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

    五是发展保障更加有力。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与云南省5县(市)签署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全年实现供地4627亩。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平安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事故三项指标连续第八年实现零增长。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为嵊州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嵊州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心镇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违法占地、违章建设整治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共安全隐患还比较突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少数部门公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切实加以解决。也真诚希望各位代表和其他人士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工作,共同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嵊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强市、和谐惠民”为工作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为动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连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新”的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争取翻一番,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开放型经济达到新的水平,以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5%以上。

    ————城乡发展达到新水平。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市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0%

    ————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改善,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达到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1%以上。

    ————文化旅游实现新繁荣。传统文化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文化的时代性、多样性和大众性更加突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更加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越乡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生态建设呈现新格局。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主要是十个方面: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一产调优提效、二产调大提质、三产调活提速”的要求,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二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培大育强中心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城乡生产力、人口和空间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深化“三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努力构筑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可靠的能源网,健全调控有力的水利设施网,建设日益完善的高速信息网。

    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是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努力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是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目标,深入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八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以推进。着力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努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九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是促进我市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市场贸易结构,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加快提升区域可持续竞争力。

    十是保障规划纲要实施。建立发展规划编制体系,制定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健全规划考核监督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和衷共济,务实进取,奋发有为。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自营出口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工业经济赶超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拓展发展平台,加大技改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致力拓展平台。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协调管理机制,推进开发区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区和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实施厨具园区项目,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完成雅戈尔大道建设,动建经济开发区三塘片基础设施和城东科技新城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商住项目建设,完善开发区配套功能。启动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同步推进征地拆迁和招商引资工作。统筹工业功能区建设,强化用地保障,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致力优化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三大主导产业,细化分工,延伸产业链。全面完成45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摸排启动新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加强领带产业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做高做精领带服饰,做大做强家纺服装,争创国家级示范区,提升中国真丝之都的影响力。推进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培育区域名牌,鼓励企业收购和创建知名品牌,加快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新兴产业培育专项扶持资金,制订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实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加快节能电机、地源热泵和硅藻土的开发利用,确保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到工业总投资的30%以上。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

    致力扩张规模。完善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强主业,推动龙头企业倍增发展,加速中小企业孵化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壮大亿元企业群体。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启动亿元以上项目50只,5亿元以上项目8只,10亿元以上项目3只,工业性投资增长15%以上。发挥集群优势,强化协会作用,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深化“走访企业、破解难题”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完善银企互动合作机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营造开放竞争、勇争一流的发展氛围。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2.9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6.9万吨以上,粮食储备在3.6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稳定。加强城郊型蔬菜基地建设,保证“菜篮子”有效供给。加快黄泽和西白山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适时启动中、北部两个农业综合园区以及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丰潭、坂头水库除险加固,治理病险小型水库7座、山塘40座。大力兴修农田水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完成开发造地5000亩,土地整理4000亩,新增耕地500亩。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布局调整,推动茶叶、花木、畜禽、果蔬、香榧、竹笋等主导产业提效升级。推进“强龙兴农”工程,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和作业机械,注重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拓展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加快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突出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新社区改造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鼓励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积极开展集聚点建设试点。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扩面,着力提高农村净化美化水平。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服务业平台功能,优化结构,丰富业态,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做强文化旅游业。突出越剧、温泉主题,制定实施文化旅游城市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整体发展。加快推进浙江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崇仁古镇、施家岙等历史村镇旅游线路。建立有利于度假区建设的管理运作体制,探索旅游业发展长效机制。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办好文化旅游节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景区创A和饭店创星。扶持发展休闲农家乐,壮大乡村特色旅游。

    培育商贸流通业。以商业、商务、市场为重点,扶持发展商贸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改善消费环境,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建设前期工作。以品牌酒店和大型超市建设为重点,繁荣发展城南核心区商贸流通业,打造新兴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消费市场和汽车4S店等新兴业态,建设嵊州会展中心、五金机电城和城南汽车城,动建城南新区国贸商城。推进供销工作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开展农资、再生资源回收、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收购等“新网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和谐繁荣。

    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加快推进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领带服饰家纺城、厨具电器城和真丝原辅料市场为重点,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金融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动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创建成为省级园区。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引进新的商业银行,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加快引进创投公司,申办新的小额贷款公司。落实国家房地产有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求,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管理,提升形象品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市区城北入城口改造、中心消防站、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和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实施新人民医院、中国越剧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项目,动建绍兴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南马路桥和曹娥江三界大桥及接线工程。加快甬金高速黄泽互通至上三高速禹溪互通接线、上三高速互通(黄泥桥)至甬金高速甘霖互通(蛟镇)接线、甬金高速嵊州出口及配套设施、公交客运中心、黄泽江整治、鹿山森林公园二期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市域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衔接。完成城隍山、城西新区等区块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案等。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完成三江B区配套路渠工程,推进城南核心区配套道路建设项目、企业总部和嵊新连接线东侧绿化景观工程,启动彭山台地规划利用工作。推进“扩权强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中心镇自我建设,促进甘霖、黄泽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崇仁、长乐、三界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扶持引导其他集镇差异化发展,培育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强化山区乡镇财政保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集中力量推进河道、市容、违法建设和交通“四大整治”,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实施绍兴市“清水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河道监管,改善全市水环境。强化市容监管,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巩固创卫成果,编制主要街区建筑物立面控制规划,加大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和户外广告整治力度,科学引导流动摊贩和自产自销农户规范经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探索建立城市保洁长效机制。强化综合执法,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和非法建坟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强化市区交通管理,加强对电瓶车违章、非法载客车辆的整治力度,优化交通秩序。完善交通设施,增配停车场点,逐步缓解“停车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奖励约束政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动建城南污水收集泵站,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达标率。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完成新中港热电厂脱硫改造,深入整治造纸、电镀、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强化曹娥江嵊州段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曹娥江整治一期工程。加强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强化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监控。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娱乐餐饮业污染,加强市区噪音污染整治。抓好北大门绿色通道、生态阔叶林发展、生物防火林带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五)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牢固树立开放融合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招商选资。坚持内外并举、三次产业并重,深入开展“招商选资年”活动,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拓展招商领域,发展回归经济,突出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和回归项目招商,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督查协调机制,营造亲商、安商良好环境。

    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鼓励高新科技产品、优势农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创新参展模式,提高参展效率。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针对浙江省四大都市区和三大产业带,积极开展各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接活动,推动全面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创建城市“二城并创”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重点推进硅藻土研究与开发、领带服装业共性技术攻关、机电一体化研究和电器厨具集成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以中科院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嵊州分中心和省级孵化中心为重点的城东科技新城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嵊州)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入实施人才战略,重视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紧缺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扶持政策,加大选拔培养引进力度。

    深化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完善财政分成体制。健全街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等方面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代建模式。继续抓好金融支农等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网上审批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机制改革。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宗旨,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嵊州中学体制转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加快城南幼儿园和城西小学建设,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饮用水改造工程。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学水平。深化协作办学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竞技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绍兴市八运会,举办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推进越剧事业振兴六大工程,加快越剧艺校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惠民活动,办好第十二届嵊州·中国领带越剧节。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卫技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档案等工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市公共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规范用工管理,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低保扩面工程,加大弱势群体救助力度,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机制。推广社会化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家养老配套服务机构。强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优化残疾人生存环境。加快发展社会慈善和红十字事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气,深化基层基础,深入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平安嵊州”。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反映诉求,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烟草专卖监管,深入开展“十小”行业示范创建。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武装工作。

    着力办好惠民实事。根据需要和可能,今年政府将着力办好以下惠民实事。就业用工方面: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000人;开展劳务合作,引进劳动力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住房保障方面: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6000户,其中危旧房改造300户;推进地质灾害避险和高山移民搬迁,异地安置搬迁农户120户。道路交通方面:推进公交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网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乡村道交通钢质波形护栏121公里。社会保障方面:加快社会保障卡建设,实现基本医疗省、绍兴市异地刷卡就医;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教育文化方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完善普高学生助学制度;加快城乡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农家书社,建成灯光篮球场20个;规划建设甘霖镇中心幼儿园,改建新建中心村幼儿园10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市区确保95%,全市达到35%。医疗卫生方面: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异地新建甘霖中心卫生院和浦口街道卫生院(开发区医院);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构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水利电力方面:建设清水河道40公里,实施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防洪堤环境整治工程,完成9公里城防堤堤顶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实施黄泽镇农村饮用水工程等,改善6.8万人饮用水条件;完善农田灌溉面积8000亩;投资1.8亿元,完成110千伏长乐输变电和农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市场建设方面: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市场网络,提升经营水平;健全流通网络,深入推进放心店建设。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大兴学习之风,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坚定性,树立全球眼光,强化战略思维,在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平台上谋发展、争先进。着力推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先进做法,不断拓展创先争优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加强行政争议排查、调处、预防工作,促进行政执法主体的有效落实。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健全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统计公布等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兴实干之风,推动各级干部安心履职、静心工作,不断增强开拓进取、攻坚破难的能力,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认真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督查督办、效能监察、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办事效率和质量。推动服务转型,构建有序高效的联动协调和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审批效能。按照“有错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要求,健全问责体系,提高执行能力,确保政令畅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文风会风,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大事、促发展、抓落实,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清廉型政府建设。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工作,加大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健全重点领域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察,严格执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审计制。从严查处腐败行为,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树立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

    今后五年是嵊州实现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011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1年面对严峻宏观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按照“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总体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十二五”开局稳步推进。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我市地区生产总值320.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693元,按年平均汇率(6.4588元)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765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6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6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9.3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52.3%4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2.637.2,其中三产(服务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34.41亿元,增长4.4%;林业3.98亿元,增长3.8%;牧业9.74亿元,增长3.9%;渔业0.49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0.17亿元,增长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2.99万亩,粮食总产量17.03万吨,增长0.8%,亩产达396公斤,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19.46万亩,蔬菜产量35.97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4.43万亩,油菜籽产量0.4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42万吨。全年生猪出栏38.06万头,家禽出栏156.43万只,肉类总产量2.91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其中瑞丰食用菌精品园已通过省级验收,成为首批浙江省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园之一。新批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6个,中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省级创建点。农业产业化投资不断加快。灯塔优质种猪基地扩建猪舍2910平方米,农业部优质长毛兔原种繁育中心新建畜禽舍500平方米,广东温氏集团年产2000万只肉鸡项目正在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8.9亿元,销售收入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0.2%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荒山造林33公顷,林地造林337公顷;四旁植树31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37公顷。实施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33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333公顷;林木种苗育苗面积7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600万株。年末茶园面积12.1千公顷,全年茶叶产量1.97万吨。完成水利总投入34554万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6906万元,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3088万元,农田水利工程23412万元。开展了千库保安工程,坂头水库、丰潭水库2座中型水库和一批病险山塘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开展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万里清水河道、长乐等10个乡镇灌区改造工程得以实施。全市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133公顷,扩大灌溉面积927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6.79亿元,同比增长24.99%。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03.97亿元,增长25%,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80.7%。其中领带服装产值151.01亿元,增长26.1%;机械电机85.93亿元,增长26.2%;电器厨具67.03亿元,增长21.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1.38亿元,增长31.4%,新产品产值率达37.5%;市经济开发区产值205.12亿元,占全市的54.4%。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53.96亿元,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产值477.17亿元,占55.9%

    工业效益总体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8亿元,利税20.42亿元,利润10.92亿元,分别增长18.6%10.7%10%。十一项考核综合得分257.35分,比上年提高9.89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295.4万元、亩均税收8.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5%22.6%,每度电创税1.56元。

    工业企业做强做大。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9家,1亿至5亿元企业56家,5亿至10亿元企业9家,10亿元以上4家。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71.6%77.9%87.9%。全市46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201.0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93亿元,利税12.7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3%53.7%62.2%。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出台了上市企业鼓励政策,6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迪贝机电上报国家证监委。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市建筑企业新升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3家,至年末全市共有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0家。全市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5.5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114.5亿元。评级创优大力推进,工程质量争创一流,全年获鲁班奖1只、钱江杯2只、兰花杯4只,省级文明标化工程2项,绍兴市级文明标化工程12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我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年完成限额(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7.44亿元,增长2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26亿元,增长19.6%;工业性投资71.5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44.71亿元,增长37.9%。行业投资超10亿元的有2个,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额分别为17.44亿元和14.2亿元,分别增长39.1%30.8%,纺织业投资8.7亿元,同比下降30.4%。市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26.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6.1%37.1%

    房产投资惯性增长。受新国八条等政策影响,房产市场较为疲软,但受惯性作用和开发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98亿元,增长33.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73.45万平方米,增长18.1%,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59.13万平方米,下降72%,商品房竣工面积19.16万平方米,下降44%。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8.75万平方米,下降5%;销售额33.18亿元,增长2.8%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按照“嵊新跨行政区域大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修编完成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及城隍山、城西新区控制性详规。顺利完成鹿山路、领带城物流中心等重点地块的房屋征迁工作,完成投资1000万元城北入城口拆迁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3580万元白鹭香溪及城西湿地公园配套项目。104国道嵊州段7标段、雅戈尔大道、南马路大桥、南山水库引水复线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9.58亿元的新医院动工建设,五星级酒店正式开业。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区实行“一把扫帚”保洁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北门新村、相公殿路等地段道路实施“白改黑”工程。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73亿元,同比增长23.12%。完成4个绍兴市级全面小康示范创建村、5个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创建村的项目建设; 完成85个省待整治村和275个市级专项整治村的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20个优秀县市之一。“越剧寻根甘乐带”、“名人圣地黄金带”列入绍兴市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黄泽镇、下王镇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累计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129公里,新建无害化卫生公厕171座,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池520立方米、分散式污水处理池3500立方米,新种植绿化苗木近4万多株,新配置垃圾收集箱(桶)750只。分解落实农房改造任务,全年完成农房改造6312户,其中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完成332户。累计完成16个村1300多户农房测绘工作,登记发证663户。开展农家乐提档升级工作,全年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1.0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660多人,1家农家乐经营户被评为省“三十佳”农家乐经营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9亿元,增长17.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36亿元,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63亿元,增长17.3%。据全市限上单位统计,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长1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4%,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2.2%。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文化办公用品类2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5%。受国际金价上涨及其投资保值效应影响,金银珠宝类零售增长56.1%。全市8家汽车销售企业实现销售额6.68亿元,增长23.6%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积极拓展市场,市场交易继续保持活跃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0个,成交额63.04亿元,增长3.9%,其中消费品市场45个,成交额62.44亿元,增长3.9%;生产资料市场5个,成交额0.6亿元,增长3.5%。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3个,实现成交额50.13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比重高达79.5%。其中中国领带城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20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全市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成功举办第四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合同利用外资138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7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4.4%。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8只,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只。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4.7亿元,增长21%。总投资2.3亿美元的浙江中工机器、3亿元的央企中国空分设备的国家重大能源装备项目、3.15亿元的央企中国大唐新能源投资的西白山风力发电项目、1亿元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养殖基地项目等相继落户。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增长18.1%。其中出口总额15.45亿美元,增长23.9%,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摩洛哥。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2.09亿美元,增长35.1%,占出口总额的78.2%;加工贸易出口3.37亿美元,下降4.5%,占出口总额的21.8%。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领带服装占据主导地位,出口8.05亿美元,增长36.4%,占出口总额的52.1%;电器厨具出口3.76亿美元,下降7.9%,占出口总额的24.3%;机械电机出口1.31亿美元,增长58.2%,占出口总额的8.5%。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倍,总量跃居全市第二,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进口总额1.15亿美元,下降27.6%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134.72公里,其中国道131.11公里,省道74.49公里,县乡道805.86公里,通村公路1122.68公里,通村公路占公路的比重达到52.6%。全市年末汽车拥有量49577辆,营业性客车729辆,客座11839座,全年公路客运量249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5031万人公里;营业性货车4532辆,吨位14048吨,全年公路货运量1053万吨,货运周转量106583万吨公里。水运货运量156.06万吨,周转量22190万吨公里。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绍兴温泉城一期全面试营业,成为嵊州旅游龙头。2011年全市总接待游客405.53万人次,增长22%,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增长21.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00.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32亿元,分别增长21.2%21.9%;接待入境游客5.2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96万美元,分别增长27.6%23.1%。年末共有星级宾馆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新开业的保罗大酒店正在评定中),全年客房入住率为68%,住餐营业收入17775万元,其中客房收入4091万元。全市年末旅行社15家,其中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3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9亿元,分别增长24.5%27.6%。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5.03%,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增长20.78%,企业所得税增长22.52%,增值税增长18.99%。财政支出坚持民生福祉为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18亿元,增长16.99%,其中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7.47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5.7%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成功引进中信、浦发两家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1.88亿元,贷款1.85亿元。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4.52亿元,增长13.4%,当年新增42.4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97.84亿元,增长17.1%,新增28.8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55.29亿元,增长13.4%,新增30.2亿元,受货币政策影响,本年新增贷款比上年少15.5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家、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共立项各级科技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6项,国家星火计划4项,国家创新基金5项;省级项目133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32项,区域块状经济专项1项。新批省科技中小型企业15家,申报待批12家;新批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专利企业1家,绍兴市级专利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企业7家,绍兴市科技创新平台2家;新认定各级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平台23家,其中省级3家;新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2家;科创中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孵化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为840件,其中发明专利151件。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我市成功创建剡湖、北漳、通源、王院、竹溪等5个乡镇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全市创建率达85%,创建省标准化学校57所。实施普高国家助学金制度,1600位学生享受119.99万元资助。631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其中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454人,占总人数的54.7%,免除学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等近230万元。重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00万元、24班规模的城南幼儿园和投资5000万元、36班规模的城西小学先后动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投资近1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三年任务,加固、改造、新建校舍32.5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启动学校食堂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50多万元改造44所农村学校饮用水工程;投资140多万元建成20个灯光篮球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1所中心村幼儿园,改建9所中心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保持稳定。高考重点上线565人,上线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职上线471人,提高4.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6%,高于绍兴市平均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开展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市职技校成立了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央视《快乐戏园》聚焦我市越剧教育,拍摄14集在央视连续播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乡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化“农家书社”内容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档次,抓好浦口、黄泽文化中心和五大集镇图书分馆建设,浦口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正式启用。结合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60多场次。着力打响越乡文化品牌,成立“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越剧艺校折子戏《打金枝·闯宫》获中国非遗博览会特别表演奖,出版大型电视节目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拍摄完成电视纪录片《舞台姐妹》(十集)。着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组织承办全绍书法大展、商敬诚九十华诞书生联合画展、钱法成回乡书画展、首届嵊州·中国肖像漫画大赛等,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成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根雕艺术现场创作大赛,组织民间工艺企业参加2011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全国性展会,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数字电视转换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整转7万多户。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全市全面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床位1000张,占地190.5亩,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总投资9.58亿元新医院项目动工兴建。新改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58家、村卫生室79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0家,配备流动车8辆,完成全年任务的107.7%,“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实现。完成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8万份,建档率达92.8%。新农合支付改革成效明显。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双下降”。住院均次费用7907元,下降2.02%;门诊均次费用为57.86元,下降10.64%。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群众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逐步提高。门急诊和住院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25.5%,减少药品费用约5737万元。开展“三清二建”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浦口街道、石璜镇1000户中央农村改厕项目顺利完成。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村9个,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单位6个。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国最大的县级围棋馆————嵊州市围棋馆落成。组队参加2011年中国·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获优秀组织奖;顺利举办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天乐杯”中国围棋名将争霸赛。推进游泳进课堂,2000名小学生学会游泳。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我市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被环境保护部授予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达79.34%,同比提升3.82个百分点。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和国家级生态村1个,6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街道)考核验收,2个社区通过了省级绿色社区的考核验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开展全市废旧轮胎炼油、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对全市10家非法建办的以废旧轮胎原料炼油的污染点彻底取缔,2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实施断电断水处置,1家制革企业实施停产整改,12家电镀企业作出停产整改。开展“蓝剑三号”行动推动曹娥江水环境管理,完成沿江36家企业的42个排污口整治任务。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市境内的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各支流水质基本能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达到了地面水Ⅲ类水质功能要求。饮用水源地南山湖水质在Ⅰ、Ⅱ类水平,水质基本稳定。

    节能降耗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工业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292家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34288.39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4%,单位产值能耗0.06吨标准煤,同比降低18%,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6%。规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265396吨,同比下降0.06%,其中电煤(发电厂用煤)196989吨,增长4.62%,;非电煤68407吨,下降11.48%。全社会用电量为18.87亿度,增长12%,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3.34亿度,增长12.5%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12起,同比下降26.82%,死亡85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9人的95.51%),同比下降2.3%,直接经济损失274.1万元,同比下降3.7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6起,同比下降27.21%,死亡81人,同比下降2.41%,直接经济损失127.91万元,同比下降1.91%;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持平,死亡4人,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112万元,同比持平。火灾事故12起,同比下降14.29%,无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4.18万元,同比下降19.2%。无水上交通事故。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6.64万户,户籍总人口7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7万人,农业人口55.4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5%75.5%;男性人口37.9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6%48.4%。全年出生5152人,人口出生率为7.01‰;死亡5539人,人口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出生死亡按人计局口径)。全市迁入3498人,迁出2723人(不包括市内变动),迁入多于迁出775人。2011年末全市暂住人口5.99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7.3%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6124,同比增长12.8%;人均可支配收入33553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45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002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10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7.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4平方米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我市继续加大智力项目引进力度。引进人才总数4256人,其中硕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3人,外国专家6人。上报国家和省外智引进项目计划11项,执行完毕5项。组织各类招聘会共计46场次,其中人才招聘会21次。组织企业赴上海、武汉等外地招聘活动18次,引进外来劳动力5130人。接待单位2100余家次,推出岗位3.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全市的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195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21%39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任务目标的116%,城镇登记失业率3%。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共16650人,完成111%,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19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2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150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3100多人。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基金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058人,新增12709人,完成目标的127%,基金累计积累基金172564万元,支付能力达到58.08个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参保人数达到153479人,新增6331人,完成目标的105.52%;工伤保险参保总职工数达到196356人,新增7124人,完成目标的102%,基本实现了工伤保险的全覆盖;失业保险人数达88913人,新增6246人,完成目标的156.15%;生育保险人数达99315人,新增7472人,完成目标的106.7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达到260280人,新增22081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220.81%3081人“4050”人员社保补贴审核工作全部完成,发放社保补贴621.59万元。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社会化养老提升工程迈上新台阶。全市新办民办养老机构7家,完成提升改造1家,公办敬老院扩建2家,增加养老服务床位880张,床位增长率超过20%。完成全市养老机构政策性保险的参保工作,参保人员达到2114人,位列全省之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市康福老年护养中心100张护理床位投入使用。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水平,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人均补差率分别达到61%68%,平均覆盖率达到1.38%。救助各类弱势群体9.63万人次,发放救助金4233.43万元,其中新增低保对象641971人,实施医疗救助1302679万元。资助218位大学生圆上大学梦,助学金额超过100万元。32户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补助救助资金29.4万元。优待优抚对象8116人次,医疗补助款达106万余元。(相关数据为快报数,年报数参见图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