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4年鉴
概述

发布日期:2014-09-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建置沿革

  【隶属】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嵊州生息繁衍。相传大禹治水止于了山(今禹粮山),泄了溪(今剡溪)之洪。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越、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会稽郡,为郡属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传在今城隍山星子峰南侧掘土坑千丈,以泄王气,并建县治民,即为剡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荆王刘贾封地。十二年(195年)为吴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前153年),已置剡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一说西汉元始五年(5年),改剡县为尽忠县。东汉建武(25~55年)初,复称剡县。三国吴、晋、南朝、隋时,先后属会稽郡、会稽国、郐稽国、吴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剡县升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贞观元年(627年),一说武德八年(625),废嵊州及剡城县,复置剡县,属越州。唐时,县设乡、里,辖40乡。五代吴越国时,剡县属东府越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 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剡县改称赡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称剡县。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改剡县为嵊县,仍属越州。熙宁三年(1017年),行保甲法,置乡、里、都、保。元丰八年(1085年),废除都、保。嘉泰《会稽志》载县辖27乡、133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属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绍兴路。元改乡、里为都、图。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复属绍兴府。成化十年(1474年),县设56都、124图。清承明制,仍属绍兴府。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城和13乡、2镇。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浙江省,推行区、村制。民国3年(1914年),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复属省。民国18年(1929年),推行村里制,全县为506个村里。民国19年(1930年),改设乡、镇、闾、邻。民国21年(1932年),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县辖6区、200乡、25镇、3985闾。民国23年(1934年),实行乡、镇、保、甲制。民国35年(1946年)9月,撤区划并乡镇。民国37年(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7月,县辖39乡、3镇。

    19495月,嵊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二(宁波)专区,废除保甲制;6月下旬属第十(绍兴)专区;11月属绍兴专区。19522月,随绍兴专区并入宁波专区。1956年底,县辖10区、45乡、6镇。1958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乡改为大队;11月,新昌县划归嵊县。19591月,改大队为管理区。19617月起,恢复19个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19649月,恢复绍兴专区,嵊县属绍兴专区。19685月,绍兴专区改名为绍兴地区,嵊县属绍兴地区。1979年底,县辖城关镇和10个区、64个人民公社。19833月起,改人民公社为乡、村建制;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嵊县属绍兴市。1992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11个区公所,调整为17镇、11乡。19958月,国务院批准嵊县撤县设市;126,嵊州市成立。20006月,建立嵊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17月,建立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市辖11镇、6乡、4街道。

  【市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嵊新盆地的中心,长乐江和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在此汇合。老城区南临剡溪,西北傍鹿胎山,北枕剡山,金波山、艇湖山屏于东北,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在市区交会,104国道穿境而过,是浙东陆上交通枢纽。

  三国吴始为剡县县治。五代吴越国(893~978年)中叶称赡都镇。宋初称剡镇。熙宁三年(1070年),县城内设坊。宣和三年(1121年)更名嵊县。元代,县城设隅、坊,明、清沿用元制。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分城东、城西隅。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区。民国18年(1929年),城区撤销,与游孝、雨钱区合并为第一区,改隅、坊为里。民国21年(1932年),城内分设7镇。民国23年(1934年),合并为城东、城西镇。民国27年(1938年),第一区复称城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城东、城西镇合并,称鹿山镇。19495月,鹿山镇改为城关镇,为嵊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5月,撤销临城区,新市乡、中爱乡、城郊乡、新联乡、城溪乡并入城关镇。1995年撤县设市后,为嵊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1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由市政府直管。2003年,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人口201027人,17个社区居委会,16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剡湖街道。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和面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地处北纬29°1945″至29°4955,东经120°2723″至121°0655″,东西长64.1公里,南北宽55.4公里。东与奉化、余姚市相邻,南和新昌县、东阳市交界,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市、绍兴县。面积1784.4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16.2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地质属浙东华夏褶皱带构造,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境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形属盆地低山。中部是溪江冲积而成的嵊新盆地,分布在沿江两岸,海拔1070,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丘陵台地在东南部和北部,海拔70500,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2.2%;低山区分布在嵊新盆地四周,海拔5001000,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0.6%;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1100之间,以西白山主峰1096为最高。

  【水系】嵊州市属曹娥江水系,全市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剡溪为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主要河道,起自澄潭江与新昌江汇流口至三界镇下市头。其干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在市区附近相继汇入。曹娥江支流范洋江、位于市境北部,为南北流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市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黄壤为主,红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是境内分布最广的土类,面积9660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6.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山地。黄壤面积1676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海拔500以上的山地。岩性土面积9192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低丘台地。潮土面积284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及河漫滩阶地。水稻土面积46077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26.9%,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

  【生物资源】嵊州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林木植被为主,有乔木、灌木、竹子、草类等。森林植被中还有许多有经济价值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人工植被包括农田作物和林园植物。农田作物有粮食类、油料类、纤维类、绿肥类、瓜菜类;林园植物有观赏花木、用材林及茶、桑、果等经济林。植被覆盖率62.38%。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0余种,鸟类40多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6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兽类1种、鸟类3种。1991年,南山林场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定为蛇类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家。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74亿立方米。另外,曹娥江水系过境水量13.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6万千瓦,至2002年底,已开发47154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78.6%

  【矿产资源】境内有已知矿产15个矿种,55处产地,分能源、金属、非金属、建筑材料、泉水和矿泉水5类。其中硅藻土、黄沙、砩石(又名萤石)、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砩石储量130万吨,属大型矿藏。黄沙品质优良,沙源地带长21公里。花岗岩资源总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短缺,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其中硅藻土、饰面石材、麦饭石等矿种具有较大开发远景和较好经济效益。

                 (市志办供稿)

    

  【概况】  2003年(200212月~200311月),年度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年雨量、雨日明显偏少,日照正常。冬季雨量偏多,暖冬明显;春季回暖早,雨量偏少;梅雨期短,入梅迟、出梅早,梅雨量偏少;盛夏多晴热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连续高温及高温总天数为历史所罕见,雨量明显偏少;秋季气温偏高,雨量继续偏少,光照充足。全年无台风影响,旱情严重。

  【气侯特点】年度平均气温17.4,比常年(16.5)偏高0.9,属异常偏高年份,除1月和5月略偏低0.40.1外,其余月份都比常年偏高,2789月气温分别偏高1.92.71.72.6,其中7月创历史同期最高值,9月为历史上次高年(196425.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创历史新记录,出现在725。日最高气温≥35.0的天数达57天,比常年25天偏多32天,接近历史记录。年极端最低气温-4.8,出现在15。稳定通过10.0的初日出现在325

  年降水量为991.3毫米,异常偏少,比常年1345.2毫米偏少353.9毫米,除211月分别偏多外,其余月份都偏少,其中610月异常偏少,夏秋旱情严重。年雨日143天,比常年155.2天偏少12.2天。

  年度日照时数1815.5小时,比常年1808.2小时偏多7.3小时,冬春季偏少,夏秋季偏多。

    623入梅,比常年平均(常年平均614入梅)偏迟9天。630出梅,比常年平均(常年平均77出梅)偏早7天。期间持续时间8天,比常年平均(常年平均24天)偏短16天;总雨量123.4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常年平均247毫米)偏少123.6毫米,只有常年一半。

  【重要气候事件】寒潮。20021268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出现寒潮天气,48小时过程降温幅度为10.02911日和324,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过程降温幅度分别达12.411.8

  大雪。16夜,全市出现大雪天气。7,全市积雪普遍达510厘米,市气象站雪量7.6毫米,积雪深度5厘米。对交通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梅汛期间出现一次暴雨,624,暴雨日雨量58.7毫米。

  高温干旱。出梅后即进入高温酷暑,温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日最高气温≥35.0的天数达57,37.0的天数达35,40.0的天数达4天,极端最高气温41.2,创历史最高记录。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晴热,严重的高温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山区人畜用水带来了困难,此次旱灾为五十年一遇,农田作物旱情严重,一些靠天田地作物几近死亡,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200212月雨量为常年3倍多,日照只有常年三分之一,连绵阴雨的天气使大小麦生长缓慢,有烂种、烂苗现象,基本苗不足,田间积水严重,麦子根系生长差。1月中旬天气晴好;2月气温偏高,雨量充足,大小麦生长加快;34月多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春花作物光合作用弱,植株抗逆能力下降,生育进程推迟,不利大小麦的拔节、孕穗和抽穗扬花;5月上中旬阴雨连连,对大小麦的成熟和收晒入库不利。由于出梅后持续晴热高温,给正在灌浆成熟阶段的早稻造成高温危害,出现高温逼熟现象,千粒重降低,影响早稻产量。晚稻全生育期间(610月),气象条件二头好,中间差。晚稻生长前期气温适宜,日照充足,有利于晚稻播种育秧,晚稻生育中期,高温、少雨、光足,分蘖过多,增加了无效分蘖,对单季晚稻生长发育不利,加速生育进程,影响双季晚稻的幼穗分化。晚稻后期,温高光足,对晚稻的灌浆成熟和收割晒干入库都非常有利。

  行政区划

  【概况】  2003年,嵊州市辖三江、鹿山、剡湖、浦口等街道,甘霖、崇仁、长乐、三界、黄泽、石璜、谷来、仙岩、金庭、北漳、下王等镇,贵门、里南、雅璜、王院、通源、竹溪等乡。设嵊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管委会、嵊州市百丈飞瀑风景旅游区管委会。

  【实施下王镇行政村调整】  200312月,下王镇在小溪村和里财湖村合并试点的基础上,由原来的41个行政村调整为19个行政村,新命名日月、大浦平、清溪、沙弄、青桥5个行政村村名。

  下王村由原下王、山头宅、上良、社坛、平杨、里下塘岙、外下塘岙、鸦鹊山交头、横田岗村组成,计657户、1911人,区域面积6.52平方公里。日月村由原鸡毛湾、南面、北面、高山湾村组成,计248户、735人,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上店村由原上店、施家、杨家宅村组成,计377户、1251人,区域面积6.1平方公里。大浦平村由原大山、外浦、平坑村组成,232户、676人,区域面积4.88平方公里。泉岗村由原前冈、木杓田湾村组成,计372户、1052人,区域面积7.36平方公里。清溪村由原坞坑桥上、坞坑桥下村组成,计173户、761人,区域面积9.42平方公里。沙弄村由原车弄、沙坂村组成,计173户、513人,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溪后村由原溪后、大尖山村组成,计236户、739人,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梅坑村由原梅坑、裘村岭、农林村组成,计346户、1054人,区域面积7.18平方公里。青桥村由原双桥、青岩村组成,计159户、471人,区域面积3.57平方公里。樟家田、郑家岙、高彦岭、石舍、小溪、叶岙、童家坞、何村、高山村的规模及村名保持不变。

  (裘信陆)

  人口变迁

  2003年末实际总人口数】  2002年末,21个建制街道、乡镇上报的人口总数为737327人。2003年加减4项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应得总数735536人,减去应得人口与实际人口相差141人。2003年嵊州市实际总人口数为735395人。

  2003年全市人口及变动情况】  2003年末,全市有262569户,735395人,其中男性383266人,女性为352129人,性别比为108.12:100,非农业人口数为125261人,比2002年增加23612人。2003111231止,全市出生6720人,其中男3455人,女3265人,出生率9.14‰;死亡5612人,其中男性3136人,女性2476人,死亡率7.63‰,自然增长率为1.51‰;迁入3216人,其中省外迁入1584人,省内迁入1632人;迁出6115人,其中迁往省外1637人,迁往省内4478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解放思想、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破难而进,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又向全面小康迈出一大步。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0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7:53.6:31.7调整为13.5:54.5:32.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完成农业总产值20.05亿元,同比增长5.0%;工业总产值264.01亿元,同比增长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3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10亿元,增长12.6%。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0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0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支出5.28亿元,增长24.9%。全市年末人口73.54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87元,约合1689美元,同比增长13.5%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11.1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较大幅度减少,全年种植2.41万公顷,同比减少12.3%。其中大小麦0.1万公顷,早稻0.07万公顷,晚稻及单季稻1.4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37.6%57.3%18.9%。全年粮食总产量12.77万吨,粮食亩产353公斤。花卉苗木增长势头旺盛,全市种植0.69万公顷,同比增长66.9%。林业增加值1.27亿元,牧业增加值1.20亿元,渔业增加值0.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07亿元。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7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旱涝保收面积18.2千公顷,同比增加7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29万千瓦,同比增长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591吨,同比减少5.5%;农村用电量40104万千瓦时,增长30.0%

  【第二产业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工业增加值48.60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全年个私工业产值207.32亿元,同比增长12.6%。工业企业逐步规模化,年末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53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90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形势良好,企业运营状况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80%,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91亿元,同比增长23.0%。利税总额6.94亿元,增长20.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十一项考核得分为187.45分,同比降低3.79分。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31.49%,同比降低87.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5986/人,同比提高12067/人。全市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5.61亿元,同比增长22.0%。利润总额1.20亿元,增长29.0%,人均利润3124元,增长25.4%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3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8.5万人次,同比增长9.0%,旅游总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250万元,同比增长12.7%,电信业务收入29343万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3.94万户,同比增长17.4%,其中住宅电话21.74万户,增长30.2%,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2.55线/百人,小灵通用户3.97万户,增长87.9%;国际互联网用户5.08万户,宽带网用户8412户,比去年增长1.9倍;移动电话用户达18万户,同比增长50.1%,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4.47/百人。全市共有民用汽车10997辆,其中营运客车615辆,货车4621辆;全年货运总量986万吨,货运周转量31614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8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8527万人公里。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13.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3.09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9.08亿元;金融贷款69.64亿元,同比增长33.9%。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61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66亿元,有效承保金额207亿元。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9.4%。年末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4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0亿元,同比增长10.1%,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0.9%

  【投资需求快速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3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工业性投资26.96亿元,同比增长4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9%,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35.09亿元,同比增长74.5%。服装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投资9.93亿元和6.2亿元,分别占制造业投资额的37.8%23.6%;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5.03亿元;房地产投资4.90亿元。全年8大园区合计完成投资35.05亿元,当年计划总投资34.05亿元,年末共有入园企业543家,其中当年入园企业119家,投产企业271家,实现工业产值69亿元,安置职工5万人。

  【消费需求稳步递增】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43.10亿元,增长12.6%。商品房销售面积24.31万平方米,销售额6.22亿元,增长5.6%。市场贸易成交额52.2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1.20亿元,增长28.2%。受“非典”影响,重点零售贸易企业销售形势不尽理想,现代广场、国商大厦销售额出现负增长,但三江购物中心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各商业行业中餐饮业增长最为迅速,全年餐饮业零售总额7.93亿元,同比增长14.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0.8%9.5%

  【对外经济形势良好】全市进出口贸易总值2.46亿美元,增长34.7%。其中进口总值0.29亿美元,出口总值2.1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2.9%29.0%。合同利用外资总额2.63亿美元,增长162.8%,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增长146.1%,新批外资项目96项,同比多批26项,计划总投资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期末外派劳务人员521人,同比增长4.6%,境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09万美元,同比增长2.0%。新创办境外企业8家,投资总额55万美元,是上年的5.5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580人次,旅游创汇收入349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8%103.6%.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同比增长3.8%。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62人,增长12.1%;中级职称5745人,增长9.0%。全年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7项,其中国家级6项,新增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获国家级、省级政府奖科技成果各1项,经认定登记的技术成交项目88项,成交金额986万元,同比增长2.8%。爱德外国语学校完工;全市有学校156所,专任教师4712人,在校生8.82万人(不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市图书馆藏书18.7万册;城区建有文化广场2个,甘霖、长乐、谷来镇相继建成集镇文广中心。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845人,其中医生975人,年末全市实际拥有医院床位1382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9张,拥有医生1.35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年末参保人数达到4.38万人,医保金累计7233万元。在国家级比赛中,嵊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3枚;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按新标准达标率在99%以上。全市有社会福利院(含农村老年福利机构)33个,床位1619张,年末在院人数1023人;年末全市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人,农村居民4320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30万人,基本养老金累计7175万元。嵊州大桥、金甬高速、嵊新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进展顺利。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工薪收入10758元,增长16.5%。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354元,同比增长10.8%。支出中食品支出3098元,增长4.9%;衣着支出719元,增长1.0%;文教娱乐支出1856元,增长32.0%,是近年人均支出的主要增长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1元,同比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2512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049元,同比增长9.5%。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为27.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木和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生活用房面积为6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2平方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其中食品物价上升幅度较大,累计同比10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累计同比分别为91.1%95.3%96.0%。

    (刘强胜)

 

  经济开发区建设

  【概况】 2003年,嵊州经济开发区(城东)管委会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加快入园企业在建进度为重点,优化投资环境为着手点,商住滚动开发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抢时间、抓进度、强服务、重实干,全力以赴构建嵊州新东城和嵊州经济新的起飞平台。

  紧扣“引外资项目、引高新技术项目、引大项目”的招商目标,成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领导小组,聘用12名专职招商人员,发展153名招商代理和顾问,采用多种形式全力招商。全年引进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6244.18万美元,实到外资3851.88万美元,分别完成考核任务的208%154%;引进市外境内项目15个,总投资34170万元。

  开发区银行融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向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市外商业银行融资1.75亿元。启动商住开发、出让商住用地5.2公顷,获出让金1.14亿元。努力降低财务成本,股份制银行贷款利率都在基准及基准利率以下。

  开发区有入园企业156家,其中动工建设137家,投产94家。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6.1亿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大项目增多,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3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11家;二是投入结构趋优,项目科技含量提高,新列重点项目中,新兴项目、电子项目、高科技项目增势明显;三是投入速度加快,天乐工业园投资1.6亿元,不到一年就竣工投产,浙江华瑞公司投资4600万美元,9月入园,11月动工建设。全区94家投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28.83亿元,销售收入27.86亿元,上缴税款8876.29万元,其中工业现价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12家,入库税收500万元以上的有4家。

  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3亿元。建成道路14.38公里,浇筑路面191万平方米,各施工标段竣工验收优良率达100%,完成绿化15.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80套,完成零星拆迁2.33万平方米,外来打工者生活区一期工程动建。开发区(城北)基础设施完成工程量的80%,开发区(城东)完成环区路、经五路、中兴路、黄塘渠、新东坑主体工程和主要道路的绿化亮化。城东城北两处的电力、自来水配套工程也相继完成。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硬件建设基本成型。

  【开发区综合指标考核名列全省第五位】嵊州经济开发区在全省2003年度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作优秀单位的基础设施配套、投资软环境和招商引资等综合指标考核中名列第五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同时,获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区)利用外资三等奖;获嵊州市委、市政府评定颁发的“嵊州市级部门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先进集体”称号,获嵊州市级机关(部门)考核一等奖,市招商引资五项竞赛一等奖和市专业招商局竞赛一等奖;获市政府奖励基金,专业招商局工作优胜单位。

  【习近平等考察调研经济开发区有关企业】 215,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由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曦,副省长王永明和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市长王永昌等陪同,考察调研经济开发区天乐、巴贝等企业。18日,全国人大农工委领导许行贯到经济开发区考察调研。

  【尉健行考察经济开发区】 42,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在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等陪同下考察经济开发区,对开发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绍兴市技改工作现场会在开发区举行】 33,在嵊州经济开发区举行绍兴市技改工作现场会。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茹关筠等出席。参加现场会的有绍兴市有关部门和金融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分管县(市、区)长、经贸局长及职能处室负责人、绍兴市部分工业企业负责人、嵊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厂长(经理)共500余人。会议回顾总结了2002年全市技改工作,对2003年的技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冯顺桥对嵊州市近两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带动嵊州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强调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全社会的保障作用,切实抓好全市新一轮技改投入工作。

  【两次推介会达成合同和意向项目54个】 7月底、9月初,开发委在上海、厦门分别承办“嵊州接轨上海经济推介会”和“嵊州投资环境推介会”。达成合同和意向项目54个,项目总投资25.87亿元,其中外资1.53亿美元。还先后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招商,邀请300多名客商到嵊州经济开发区考察,接待、拜访客商达500多人次,打响嵊州经济开发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建立失土农民保障机制】保障征地村回耕用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维护村民利益,全年回耕土地38.3公顷,支付土地出让金5868.58万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出资6.15万元,兴办以服装缝纫、整烫、厨师及横机套口等为内容的失土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班4期,受训145人,多数被招工录用;实施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支付2541.94万元,对区内15654名失土农民实行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双塔大桥工程启动】双塔大桥位于双塔路,跨越剡溪,连接城东工业区与市区交通,是城东工业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西起104国道,东至环区路,全长约1.5公里,其中主线桥长1097,主桥宽33,东、西引桥实行机、行分离,西引桥机动车道宽17,东引桥宽29,计划总投资13686万元。20036月完成方案竞选,11月通过初步设计论证,12月底完成施工单位招投标。

  【建设绍兴市首家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区内的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是绍兴市首家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畜禽、茶叶、果蔬等深加工项目。计划在3年内投入10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实现农产品加工值20亿元。2003年底,已有7家企业入园,总投资4.12亿元,实际完成技改投资1.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968万美元,实到外资290万美元。

  【铺开开发区浦口片建设】 2002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园区建设“东扩南进”战略,作出“开发浦口,建设嵊州浦东”的重大决策。2003222,举行开发区(浦口)奠基暨浦南大道动工仪式,浦口片建设全面铺开。

  开发区(浦口)南倚黄泽江、西临生态湖、北靠四明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思路,实施“东进(开发)、南拓(大道)、西连(高架)、北接(国道)”战略,合力共建、滚动开发,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变样、八年建成开发区”的目标,成为与市中心隔湖相望,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新城区和设施完善、功能俱全、环境一流的生态型工业城。

  按照“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边筹建、边开发、取得初步成效。自启动至年底10个月时间,完成征地18平方公里,投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6亿元,建成道路11.8公里,首期7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水、电及各类管线等建设基本完工。聘用135名招商顾问,建立上海、厦门、东莞、温州4个办事处,形成专业招商和委托招商队伍。合同引进外资9522万美元,实到外资2612万美元。巴贝等23家企业签约入园,计划固定资产投资3.69亿美元,其中外资2.55亿美元。

  按照启动区控制性详规、二期规划和中心区修建性详规要求,对区内土地利用,地上建设物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完成区内12个行政村的违章建房普查、整治和村民住宅档案登记工作,查处违章建筑582户,其中停建404户,限改103户,强行拆除75户。

  【全市首家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办】 91,嵊州市第一家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子弟学校为市教体局批准的民办小学,租赁开发区内的莲塘村标准厂房作校舍,设一至六年级各2班共12个班级,学生400人,教职工26名。生源均为外来民工子女。

  【开发区10条道路公开竞拍有偿冠名】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79,开发区在对区内10条主要道路拟定名称及标底的基础上,进行首次公开竞拍有偿冠名。13家企业报名参与。经激烈角逐,中标总额达158万元,高出标底89万元,8月份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批后使用。道路有偿冠名的竞拍,标志着嵊州市地名管理已迈出市场化运作步伐。

  【浦南大道动工】浦南大道总长5公里,宽105,中间为10宽的绿化带,两旁为2129宽的绿化带。总投资1.7亿元,于222奠基动工。至年底,工程建设进度达95%以上,路灯、绿化等基本到位,成为浦口连接市区的主干道路。

  【省人大副主任卢文舸等参观考察经济开发区】 1127,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文舸参观考察经济开发区。此外,团省委副书记赵一德、省卫生厅副厅长叶真、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耿战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秘书长程国来、省科技厅副厅长沈广尧、省审计厅副厅长岑国荣、国家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副局长许少敏和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民等分别于3月、5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到经济开发区参观和指导工作。

  (王和祥)

  责任编辑 吕淼钦

  经济体制改革

  【概况】  2003年,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明确产权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处置、转让行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执行嵊政办[2002]128号文件精神,对企业资产处置实行公开拍卖、竞价转让。年初以来,在改革难度日渐增大的情况下,全市已批准改革企业66家,转换职工劳动关系5424人,至10月全市累计完成企业改制189家,转换职工劳动关系17451人。二轻、茧丝绸等两个系统已完成所属企业的改革任务。交通局系统的企业除长运集团未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外,其余所有企业已经完成深化改革,粮食、商业等部门所属企业的改革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企业改革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以全面实施企业产权、职工身份“双置换”为目标,按照“总体部署、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职工身份置换问题上,突出困难企业这一重点,先难后易,逐个突破,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搞一家,成一家,不留尾巴。在产权改革问题上,按照市场取向,采用股份制改造、拍卖、关闭、歇业等多种方式,确保产权清晰。

  【部门联动改革氛围浓厚】全市改革突出表现在决心大、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能在企业改革工作必要性上达成共识,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氛围比较浓厚。市委、市政府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召开深化企业改革动员大会,切实把企业改革工作当作“领导工程”来抓,各主职领导都亲自参与协调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各职能部门也能围绕企业改革这一中心,主动为企业改革提供配套服务,一路绿灯,确保改革有序畅通;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对全市企业改革面上工作进行适时报道,为企业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政策统一程序规范】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在切实加强对产权改革指导的同时,严格遵照有关审批程序,经各职能部门签字同意后,统一汇总到改革领导小组审批签字,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结果的公正。各企业主管部门能较好地按照市委26号、28号文件要求,树立和强化改革意识,设计好改革载体,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角色,完成改革任务。

  【企业产权改革公平公正公开】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明确产权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处置、转让行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执行嵊政办[2002]128号文件精神,对企业资产处置实行公开拍卖、竞价转让。二轻、茧丝绸等部门所属20家企业全部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有2620名职工转换了劳动关系,做到了不留后患,并为两部门的机构改革创造了条件。4月份,组织木材公司和茧丝绸公司两家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了公开竞标拍卖。市木材公司的评估价为29万元,经过公开拍卖,成交价达到了262万元,成功地实现了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消除了群众的疑虑,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效果。同时,对改制企业土地资产一律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进行收储,公开出让,提高土地收益率。截至10月份,市土地储备中心共收储改制企业土地40公顷,盘活了土地存量,确保资金调度,推进了企业改革工作。

  【部份企业转换职工劳动关系的积极性不高】  2003年,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出现了政府热、部门热、企业等待观望的现象,有的企业经营状况还比较好,职工每年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企业改革没有给职工直接带来更多利益,甚至有消极抵触情绪。

  【服务于第二轮行政审批改革】第二轮行政审批改革涉及到市发展计划局的有:取消事项15项,其中审核项目11项,核准事项4项。第二轮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实施后,市发展计划局围绕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出了明确要求,31后,取消事项都已停止审批,保留审批事项4项,审核事项15项,核准事项11项,备案1项。有关审批程序、申报资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在政务公开栏予以公开。2003年窗口已办理审批事项79件,收费许可证申领、变更350件,共办理承诺件429件。获“优胜窗口”、“单项优胜窗口”各2次,获“服务之星”称号3人次。上报窗口信息9篇。

  (张铎镪)

  责任编辑 吕忠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