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嵊州年鉴 >> 2004年鉴
特载

发布日期:2014-09-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实践“三个代表”谋求跨越式发展

  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谭志桂

  2003226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市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也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嵊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嵊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嵊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和国际领带都市,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期。五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五年年均增长27.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以茶叶、花卉、畜牧、果蔬等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加工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为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市五年累计技改投入53.8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特色产业迅速扩张,领带服装、电机电器、电声配件、厨房用具、机械制造等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日益提高。建筑市场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较快,传统商贸业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始兴起,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的五年。以建立区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实施,基本建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职工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财税、金融、外贸、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粮食流通体制、供销体制、土地流转机制、税费等农村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推进政府机构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稳妥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不断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体制机制优势。

  过去的五年,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的五年。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举办领带、越剧节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全市五年共批三资企业123家,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累计分别达到1.23亿美元和7356万美元,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自营出口额从1997年的3206万美元提高到2002年的16836万美元。外经领域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展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市区建成区面积从11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13.4万增加到18万,城市化水平从28.5%提高到34.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上三高速嵊州段、37省道嵊州段、剡湖景区、文化广场、越剧艺术中心、嵊州体育馆、嵊州一中、领带精品展示中心、客运西站、第二水厂、垃圾填埋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完成了城市防洪工程,加快了农防标准堤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善了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了城市品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实施道路、电力、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为10.6%8.4%

  过去的五年,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的五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市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移风易俗改革殡葬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涌现出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大力发展越乡特色文化,群众文化日趋活跃;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培养引进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新闻宣传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作用,强化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扎实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治安有明显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五年。扎实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理论学习,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端正用人导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行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制度,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挂职锻炼、集中培训、轮岗交流等措施,加大各级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规范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工作制度,重视新经济组织、机关、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市级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总结推广雅璜经验,深化“民情日记”活动,推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12345市长专线电话受理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深化“阳光工程”。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案要案查处和纠风治乱等工作,党风政风明显好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重视人民武装、统一战线、老龄事业、工青妇、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我市的现代化建设。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和驻嵊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历届(县)市委承前启后、扎实工作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嵊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嵊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发展历程,是今天跨越的基石。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嵊州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积累的经验,为嵊州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五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突出重点抓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过去五年,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快发展不松劲,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想发展、求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合力兴工,增强了工业经济竞争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营造氛围,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以“环境建设年”为抓手,开展机关服务规范化建设,推动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实践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步伐,嵊州才有地位,干部才有作为,群众才有实惠;只有找准突破口,抓住“牛鼻子”,才能赢得主动权,打好主动仗。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强力抓经济,强势促经济,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谋求跨越式发展不懈怠。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谋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五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条比较符合嵊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并坚持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特别是提出“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思路,积极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实事工程、凝聚力工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提出“合力兴工、聚焦园区、扶优扶强、提升产业”的思路,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构筑了特色经济新优势;提出“南进东扩、拉开框架,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市区发展思路,完善“一城五镇”的城镇体系发展规划,使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多管齐下,积极推进城市化,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实践证明,正确的思路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发展才有方向,工作才有支点,重点才能突破。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实践,以开创性思路谋求跨越式发展。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图发展。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是干大事的前提。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大局为重,抓人促事。市委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人大、政府、政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步调一致。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形成了和衷共济干事业、一门心思搞建设的强大合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使企业改革、“一区六园”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得以顺利实施。实践证明,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团结出号召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面对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决策上来,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把行动落实到跨越式发展上来。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两手齐抓,注重协调促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针。五年来,我们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加大开发、加快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总揽全局保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几年是嵊州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时期,市委把握导向,协调各方,做到谋大局、抓大事;各级党组织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做到出实招、重实干,使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目标来加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恪尽职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能站高一步,想远一步,抓实一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执政能力,经受各种考验,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经济发展上,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运行质量还不够高,与周边县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外向度不高,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土地、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农业整体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够强,城乡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农村特别是山区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社会稳定上,不安定因素仍然不少,各类群体事件仍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信访工作难度增大,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有增多趋势。在党的建设上,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特别是少数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核心作用不强;一些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不负责任等现象仍然存在,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仍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差距和不足,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势和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要我们正确应对,趋利避害,适应国际竞争要求。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扩大内需、鼓励出口、增加投资的政策继续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都为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从嵊州自身看,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基础条件日益改善,这为我市谋求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蕴含机遇、充满挑战的新形势,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浪潮,面对慢进则退、优胜劣汰的新竞争,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创造机遇,扩大开放孕育机遇,调整结构赢得机遇,抢占市场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再创竞争新优势。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和国际领带都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特色建市战略,推进大开放,实施大投入,实现大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3%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达105535,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度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自营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12%

  ————城乡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以市区为中心、五大中心镇为支撑、一般乡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城市化水平达45%以上,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完成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形成大市场发展格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人民生活目标: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8%6%,城镇企业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100%85%,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30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零增长。

  ————社会进步目标:“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产方式健康,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普及高中段教育,成为省教育强市(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一)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目标

  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和国际领带都市,是我市顺应时代的战略决策,是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就是要以领带服装、电机电器、厨房用具、机械制造、电声配件、医药化工、茶叶花卉等产业为重点,推进科技进步,健全市场机制,创优发展环境。通过做大特色产业、做强规模企业、做精特色产品,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努力打造国家及世界级产业“名片”,把嵊州建成主导产业鲜明、增长质量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经济强市。

  建设越乡文化名市。就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发展科技教育为基础,以弘扬越乡特色文化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创造精品、健全队伍,重点发挥越剧、围棋、人文环境、特色教育等优势,努力把嵊州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越乡文化名市。

  建设国际领带都市。就是要以我市现有领带产业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规模扩张、品牌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延伸战略,重点引进一流技术、发展一流产业、培育一流品牌,加速领带大市向领带强市的跨越,把嵊州建成汇集领带精品、荟萃人才精英、引导世界潮流的国际领带都市,以此促进我市的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

  (二)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扎实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特色建市的战略

  嵊州要谋求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紧扣发展经济这个主题,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城市拓展为载体,全面提高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工业立市,就是要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化作为实现产业升级和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做大做强块状特色经济,广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速农业工业化进程。通过工业经济的快速扩张,扩大全市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

  实施开放兴市战略。扩大开放是加快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兴市,就是要主动顺应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优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吸收外资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坚持市场多元化方针,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特别是自营出口。继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施特色建市战略。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建市,就是要按照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增强实力、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城市和生态示范市。大力培育中心镇,提高集镇建设管理水平,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消除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集约增长、全面协调的原则

  谋求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跨越式发展是更快速度的发展,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赶超先进的发展,需要我们遵循发展规律,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发展,以科学的方式推进发展,以正确的路子谋求发展。

  要把握创新发展原则。谋求跨越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创新是灵魂。创新发展,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使我们的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就是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是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人才作用,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好机制,构筑人才新高地,以高素质人才支撑跨越式发展。

  要把握集约增长原则。跨越式发展既要追求总量扩张,更要注重运行质量和效益。集约增长,就是要进一步实施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举的方针,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建设工业园区、加快城市化、培育名牌精品、探索资本经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办法提升产业层次,集聚产业优势,走出一条集约型、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要把握全面协调原则。实现现代化,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保证。全面协调,就是要始终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土地利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使市区和发达乡镇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今后五年,是谋求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今后的道路,既是一条崭新的创业之路,更是一条艰苦的拼搏之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上下一定要紧扣加快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围绕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事关嵊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占跨越式发展新高地

  嵊州要发展,必须首先发展经济;嵊州要加快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特别要把工业立市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三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

  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明确产业发展导向,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坚持实施扶优扶强方针,打造一批规模型企业,重点扶持“两个一批”企业,争取培育一到两家销售超10亿元的“小型巨人”企业,扶持几家销售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销售超1亿元的“朝阳企业”和“苗子企业”,形成规模企业梯队群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为重点,提高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以引进先进设备为重点,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特色经济体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区域块状特色经济。扎实实施领带、电机两大产业已经制订的规划,打造国际领带都市和中国电机名城。下大力气扶持厨房用具、电声配件、针织服装、机械制造、医药化工、茶叶精制加工等现有块状特色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按照“无中生有”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培育新的块状特色产业。加强引导,倾斜政策,继续推进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积极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努力营造“想投、敢投、快投”的生动局面,切实增强我市工业经济的后续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行产学研结合,培育扶持块状特色经济研发中心,着力开发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继续抓好园区建设。“一区六园”是我市经济扩张、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的最大平台和最实依托,是加快发展的最强支撑。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聚焦园区,乘势而上,全面振兴园区经济。要集聚全市要素,加快经济开发区(浦口)建设,按照建成生态工业城的目标,争取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初具规模;完成经济开发区(城东)建设,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着力提高入园企业产出率;抓好乡镇工业园区和个私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企业、产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布局,加快形成若干个有核心区块或核心企业带动的特色园区。优化对入园企业的各类服务,使园区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个私经济作为富民之本、强市之源,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推进、园区促动、特色带动,动员千家万户大力发展家庭个私经济。在坚持量质并举的同时,努力争取量的新扩张,不断壮大个私经济总量,释放个私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产出规模型”、“贡献规模型”和“出口规模型”的私营企业,保持发展数量和质量上的同步增长。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加快技术市场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组织体系,促使新一轮个私经济快速发展。

  (二)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突破

  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进一步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必须把“三农”工作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好特色基地建设,走好开放农业、加工农业和绿色农业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代农业是政府宏观支持下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发达农业。要用先进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高效型、特色型、精品型和生态型农业,重点建好茶叶、花卉、畜牧和果蔬等特色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产业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开展新世纪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知识化程度。加快建立并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的科技、信息、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水利、标准农田、现代农业设施等基础建设,重视保护好耕地,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速农业工业化进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发展工业的办法,嫁接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用工业的理念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强的加工型、贸易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加工企业科技开发、转化增值、辐射带动的能力。用工业的理念拓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品牌问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促进平原山区协调发展。实现平原和山区协调发展,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平原地区要乘势而上,能快则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要善于发挥资源、生态优势,建设成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旅游胜地和生态屏障。同时要创新思路,跳出山区拓发展,主动接轨国内外大市场,加快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和高山移民步伐,开拓新的致富门路。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扶贫帮困的项目,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努力使山区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拓展跨越式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我市经济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开放兴市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树立大开放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嵊州要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提升,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要克服自满自足、因循守旧、重内轻外的思想,真正确立无外不快、无外不强、无外不高的意识。要严格依法办事,优化投资环境,创造有利于开放的竞争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形成大招商格局。大力引进市外资金、项目、技术及其他各类生产要素,是实现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要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招商方式,做到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多路出击与重点地区招商相结合,加大以商引商、产业招商和开发区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引进大项目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积极探索项目融资、证券化融资等多种方式,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促进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

  实施大经贸战略。把利用外资、扩大出口与优化进口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要以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基础,主攻欧美,巩固发展东南亚,积极拓展中东、非洲等市场,走产品、市场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外贸发展路子,积极培育出口骨干企业和出口产品品牌。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推动建筑企业跨出国门承揽工程,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劳务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贸易窗口和市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主动接轨上海、宁波等大中城市,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四)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构筑跨越式发展新平台

  城市化承载工业化、信息化,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把城市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经济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厚、文明程度较高、凸现山水风貌、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建设目标,积极实施特色建市战略,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五大集镇为支撑、其他乡镇为结点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推动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高起点抓好城镇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修订好城市总体规划,突出抓好城市重点地区控制性详规、重点街景规划及住宅小区规划等工作。以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为目标,深化和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优化镇、村区划布局。按照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功能定位,高起点调整修编小城镇总体规划,制订好交通、电力、电信、防洪、环保等专项规划,扩大控制性详规的覆盖面,把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贸服务区和文化教育区等统一纳入城镇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嵊州越乡文化和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设计建筑精品,展现独特风格,提高城市品位。

  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成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入口改造等工程。五年内逐步完善我市的公路主骨架建设,建成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完成改建104国道嵊州段和绍甘线嵊州段,市区到各大集镇的公路全部达二级以上标准,实施村村通公路计划。完成一批重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区防洪设施,加快农防标准堤建设步伐,五年内基本完成曹娥江主要支流防洪堤建设。新建一批110千伏输变电设施,改造城区电网,完善城乡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完善城镇供水体系,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普及管道液化气。建立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善的高速公用传输网,行政村村村通光缆。

  高效能经营管理城市。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经营权转让、城市土地经营和多元主体投融资经营等途径,组合、配置利用城市资产和资源。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规范和健全城市管理法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各方参与、有机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增强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高品位推进城乡融合。抓新区带旧城,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互动发展。加大新区建设力度,基本完成城南新区和城东工业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抓市区带集镇,市区和集镇梯度发展。增强市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改革和调整导致城镇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抓集镇带农村,形成镇、村联动发展。实施“强乡镇工程”,完善规划、倾斜政策、加快建设,做强五大中心镇,打造一批经济强乡镇。实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五年争取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硬化、洁化、亮化、美化、净化目标。

  高速度发展城市经济。围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目标,积极拓展三产服务业。以市场化手段建设中国茶叶城、浙东花卉交易市场等。有序推进商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中心和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着力发展旅游业,加快百丈飞瀑、浙东大龙谷、王羲之故居、剡溪风景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搞活经营机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益。发挥建筑之乡优势,大力开拓建筑市场。

  (五)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营造跨越式发展新优势

  今后五年,我市的改革将进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规范完善”的阶段,目标是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嵊州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着力建设竞争型主体。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途径,加大对现有困难企业的解困力度。继续实施上市公司培育工程,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走资本经营道路。引导上规模的私营企业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扶优扶强为抓手,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大力构筑开放型市场。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整合市场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中国领带城、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嵊州名茶市场等商品市场的资源整合,通过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重点抓好产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工作。重视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抓好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建设“信用嵊州”。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正确把握趋势,加快职能转换,将市场机制引入行政管理,广纳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工作岗位,逐步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实施行政效能监察,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工作效率提高,从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实行重大决策的公示、预告、通报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加速政府由权力型、干预型向服务型、效率型转变,努力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更有作为。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深化“阳光工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12345市长专线受理中心等“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规范人权、事权和财权。

  努力提供安全型保障。健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努力扩大保障面。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确保个人账户有效积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社会保险基金的制度,提高基金支撑能力,保证良性运行。推进社保基金收缴营运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高效。推进社保管理和服务社会化,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和分配等各项机制,重视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建立完善全社会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统一、整体覆盖、城乡联动、标准有别、管理规范、法制保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致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的极端重要性。要明确任务,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组织各种引才活动,重点培养和引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打破各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推进人才市场化。把培养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大力发展越乡特色文化,增添跨越式发展新动力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要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大力弘扬“团结、自强、拼搏、争先”的嵊州精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手段,唱响主旋律,抓住主渠道,打好主动仗,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诚实守信教育、青少年“五爱·四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坚持科教兴市,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改革,增加投入,优化布局,适度超前,建立具有嵊州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巩固高普九成果,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开发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术培训和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嵊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为主、公办民办结合的办学格局。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和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越剧、围棋事业,扩大嵊州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中国越剧城、嵊州围棋院、市新闻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农村、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的共享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优化组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增强文化竞争力。加强管理,繁荣文化市场。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加强社区建设,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净化社会风气。把文明创建活动与建设“信用嵊州”结合起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使文明创建活动做到由浅入深抓认识,由近到远抓规划,由点到面抓经常。

  (七)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权利。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密切人民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加强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老龄事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群众团体在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努力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反映自己意愿,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注重法制建设,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规范行政行为。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法律监督,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面实施办案责任制、案件复查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

  强化社会稳定工作,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重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在企业改革、旧城改造、土地征用和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发挥12345市长专线电话的作用,不断拓宽民意上达的渠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各项制度,防止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深化发展“枫桥经验”,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做细做实基层基础工作。巩固严打整治成果,继续加大打黑除恶力度,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实现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坚决打击“法轮功”、“呼喊派”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城市民兵工作调整改革,做好人防和“双拥”工作。

  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扩大就业摆上重要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关心和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困难群众无饥寒。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重视助残事业,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改革,改善医疗环境,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

  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好地肩负起领导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致力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大胆创新,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是抵御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思想防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各项工作,用理论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要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体轮训、举办研讨班和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把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全面学习和专题研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致力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要根据发挥作用、强化服务,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坚持以“五好”为目标,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提高村党支部的驾驭能力。坚持组建和规范并重,总结完善工作方法,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探索社区党建新途径,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探索学校、社团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知识分子、青年中发展党员。切实抓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继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广大党员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特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出业绩,树好榜样。

  (三)致力于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基层和群众中寻主意、找出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凝聚民智民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困难和问题。

  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以民为重,把富民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刻苦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杜绝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行为。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尤其是要关心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切实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服务群众,直接关系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建立健全联系群众、联系基层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深化“民情日记”活动,深入开展机关服务规范化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四)致力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绝不能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细化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

  加强监督查处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继续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抓好专项治理工作,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力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努力形成监督合力。

  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源头治腐的市场运作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法党风廉政考核一票否决制、谈话诫勉制、任期审计制和廉政档案制等,继续推行党风廉政巡视制、廉政承诺公示制和述廉评廉制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五)致力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关系到各项事业的成败。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努力提高总揽全局的水平。各级党委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在抓好配强领导班子的同时,党委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提高解决自身矛盾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自转功能。必须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健全完善党的决策机制,实施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常任制,同时健全党委全委会的活动制度和党委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序,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

  努力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是我们事业兴旺的关键所在。要注重机制创新,探索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新路子。进一步端正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好的作风选拔任用干部。扩大民主,提高透明度,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和干部考察推荐责任制等。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完善轮岗、换岗制和岗位任期制,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锻炼、教育、培养和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各级党校的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争取五年内使全体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次,做到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干部抓紧培养,使各级干部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坚持党管人才要求,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这三个环节,研究制订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人才规划和人才政策。重视培养使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不断优化干部部队的年龄、知识和专业技术结构。

  努力增强领导经济的能力。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党委的主要任务。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掌握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在思想理念上跟上时代的节拍,在领导方式上来一个大的转变,在领导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眼界,以战略的眼光、全局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深入研究经济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博求新知,勤于实践,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创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善谋大势,探索规律,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努力做到应有预案,对有良策,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

  同志们,放眼新的征程,我们任重道远;肩负新的使命,我们豪情万丈。在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们从事着谋求嵊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完成这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嵊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综合一科供稿)

 

  政府工作报告

  2003318在嵊州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陈月亮

  各位代表:

  嵊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一次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盛会,是一次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盛会。

  现在,我代表嵊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发展瓶颈亟待打破,思想观念剧烈碰撞的现实,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城市化为重点,以确保农民增收、改革到位、社会稳定为落脚点,认真落实向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作出的承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打造发展新平台。为快速形成发展气势,实现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探索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我们确定与“一城五镇”相对应的“一区六园”工业布局,及时提出“合力兴工、聚焦园区”的发展思路,明确“按城市化要求规划设计,按特区要求高效办事”的原则,出台比较宽松的发展政策,开展园区“五比”结对竞赛,形成了“只争朝夕、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冲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一区六园”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产业提升的新高地、城市建设的新形象、政府职能转换的“试验田”。这一成功实践,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看到了振兴嵊州的新希望。

  开创开放新格局。在着力构建发展平台的同时,我们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实施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开放兴市”战略,发动全市人民,动员各方力量,组织精干班子,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成功实践,打开了发展思路,转变了思想观念,加快了开放步伐,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使嵊州经济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营造发展新环境。“远者来,近者悦”是我们营造发展环境的最终目标。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使以城市为重点的发展硬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我们着力改善软环境,设定规范、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设计有效载体,积极开展“环境建设年”、“转变作风年”等活动,建立规范办事“四中心”,开展分层面结对竞赛,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参观和考察,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了嵊州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从而激起了奋起直追的斗志;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工作的艰辛,从而提高了围绕经济、服务经济的自觉性;深深懂得了“空谈误事、实干兴市”的道理,从而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由此,改善了发展环境,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变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使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通过五年来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嵊州大地呈现出了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五年来,我们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技改投入为抓手,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开展“两个一批”企业结对竞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完成工业性投入18.05亿元,比1997年增长4.8倍,其中“一区六园”完成16.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性投入的93.5%。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46.37亿元,相当于1978年到1997年总和的2.28倍。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4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13家,年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3家。三外经济增势强劲,2002年实到外资5706万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实到外资数的总和,全省排位由48位上升到19位,五年累计实到外资7864万美元,年均递增201.2%2002年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6%32.3%,五年累计分别完成5.06亿美元和4.59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68.7%39.3%。农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8020调整到2002年的37.662.4。山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出台13条扶持政策,调动了山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2002年新发展各类特色基地7万多亩,五年累计达18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设立农产品加工区,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近6亿元,建成城防标准堤31.8公里,农防标准堤22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山塘水库270余座,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只。建成农业信息网,实现农业信息乡乡通,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产经济日趋活跃,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市场建设富有成效,旅游业发展趋势看好,信息化步伐加快,建筑房地产业发展兴旺,金融、劳务、人才、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06亿元,比1997年增长1倍多,三产比重由1997年的27.8%增加到2002年的31.7%。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71亿元,是1978年到1997年总和的2倍。政府支持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支持资金达11亿元。五年来,由于发展主题突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90.15亿元,年均递增12.4%;完成财政收入7.41亿元,当年净增2.30亿元,年均递增2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年均递增30.1%

  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面向未来科学规划城市,明确城市定位和区域分工,拉大城市框架,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11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人口从13.4万增加到18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五年共投入建设资金46.46亿元,建成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拓宽改造104国道禹溪至艇湖段,尤其是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经营城市和资本运作,完成了嵊义线嵊州段改造、官河路拓宽改造、嵊州一中易地新建、剡湖景区、跨湖大桥、六夹岙无害化垃圾填埋场、体育馆、越剧艺术中心、客运西站、第二水厂、文化广场、旧城改造和城市亮化绿化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城市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台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办法,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规范了征地、供地、用地行为,加强了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城市日常管理得到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果。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长乐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中心镇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城乡一体化得到进一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1291元和4951元,年均分别递增10.6%8.4%。城乡储蓄由1997年的29.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0.54亿元。城乡人民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8平方米和58平方米。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双置换”改革不断深化,主要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企业改革进展顺利,累计完成143家企业14682名职工新型劳动关系转换。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以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和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粮食流通体制、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也都为区域性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全社会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五年新上科技项目592只,新培育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共获得绍兴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奖78项,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布局趋向合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投资教育设施3.40亿元,建造新校舍30万平方米。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素质教育不断推进,高考升学率位居全省前列。出台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政策意见,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名师名校长工程”。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连续7年居绍兴市前茅。广电事业发展加快,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越剧艺术进一步繁荣,越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文化日趋活跃,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改革开始启动并取得成效。“双清双建”顺利完成,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的环保工作得到加强,砂石等矿产资源管理逐步规范,成为第二批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市)和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试点)。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家庭计划活动经验在全国推广。广泛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和扶贫帮困活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关工委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市民素质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5个、绍兴市级文明单位27个,市区成功实施了“新双禁”。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市民法制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严格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作出的承诺。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用嵊州”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加大严打整治力度,实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日趋好转。信访工作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处理,确保了社会稳定。反腐倡廉进一步深入,依法查处了一批案件,行风建设得到加强。此外,人武、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史志、民族宗教、科普气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五年,是紧扣发展主题、经济取得新突破、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是全市人民思想观念大解放、精神面貌大改观的五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敢于创新的发展思路。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抱着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敢于创新思路谋发展。在发展框架上,我们提出了“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重点,确保农民增收,确保改革到位,确保社会稳定”的发展思路;在发展主次上,我们提出优先发展工业,积极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并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合力兴工、聚焦园区、提升产业、扶优扶强”的发展思路;在推进城市化的问题上,我们提出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目标,确立了“以现代化要求规划城市,以人性化要求建设城市,以市场化要求经营城市,以法制化要求管理城市”的理念,制订了“东扩南进、西延北伸”的发展战略;在山区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明确了山区“生态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定位,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和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这些思路的拟定和实施,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力量,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重抓大事的工作方法。正确的思路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抓大事、带全局”的工作方法,通过设计“一区六园”、“一城五镇”和招商引资、技改投入、山区特色经济等载体,形成了一项重点工作有一条思路、一个载体、一套政策配套和一副班子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山区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打破平衡、突出重点,以非均衡理论来研究嵊州发展的战略和战术,是我们各项事业协调推进的关键所在。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一抓到底的勇气和毅力。事业的成功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毅力。任凭东西南北风,咬定目标不放松。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和衷共济,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压力不气馁,动真碰硬,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并善于从机制入手,建立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动力机制、监督机制,制订出台能真正打动人心、充分调动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加强汇报交流,强化督查考核,做到每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形成了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办事风格,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集合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政府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法宝。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每一个思路的形成,每一项政策的制订,每一件工作的推出,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事业成功最坚强的后盾。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嵊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嵊州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很大;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外向度不高,重点骨干企业带动力不强;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亟待加强,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较差,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滞后;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不安定因素仍然不少;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依法行政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干部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任务艰巨。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今后要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要求

  各位代表,“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甬金高速公路的动工,曹娥江河口大闸的启动,都将给我们嵊州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善于从全局看问题,从长远谋思路,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起直追的使命感,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努力谋求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建议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为: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框架,越乡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主要预期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8%6%。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在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上实现新跨越。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百亿技改投入为抓手,以培育“小型巨人”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等为重点,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一批有较强凝聚力的专业合作社、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和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跨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实施城乡一体化“五百计划”,即“百亿重点工程投入计划”、“百里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百里中心镇景观大道建设计划”、“百村小康示范计划”、“百村扶贫攻坚计划”,建成城南新区和城东经济开发区,规划启动城西文化旅游休闲区,形成以园兴业、以业兴城、以城区带农村的发展新格局。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跨越。以营造开放的环境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引进一批千万美元外资项目、扶持一批千万美元出口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千万美元优质出口品牌、建立一批国际友好城市为主要任务,推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在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上实现新跨越。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为目标,以启动中国越剧城、马寅初教育城和民间工艺城等综合性、精品化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板块,努力把嵊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跨越。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百里沿江绿化带”和“百里沿路绿化带”,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构建“绿色嵊州”;加快信息化步伐,构建“数字嵊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信用嵊州”;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嵊州”;加快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保障,努力建设“人才嵊州”。

  为推进新跨越,实现新目标,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决定一切,把着力点放到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全力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特色建市”战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从而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始终坚持创新重于一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和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促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嵊州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园;始终坚持为民高于一切,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以民为本、亲民爱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今后五年的任务和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导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繁荣发达的产业新格局。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5535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加工农业、开放农业和绿色农业三大重点,以培育“五个一批”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创建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出口基地,壮大和提升茶叶、花卉、畜牧、果蔬、竹笋、香榧等农业主导产业,使传统农业逐渐向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化;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载体,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开发、加工增值、规模辐射能力,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强化为农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创牌争优工作。

  把培育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阶段性目标。以实施百亿技改投入为抓手,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扎实实施领带、电机产业规划,扶持厨房用具、电声器材、针织服装等块状特色经济上规模、上档次,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性领带产业中心和以电机、厨具、电声、针织服装等产业为重点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纳米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到2007年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实施扶大扶强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并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等手段,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重点骨干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到2007年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到1-2家,超5亿元企业8-10家,超1亿元企业20-30家,上市企业1-2家。大力推进“一区六园”建设,举全市之力加快经济开发区(浦口)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生态工业城框架,建成城东经济开发区,提升中心镇工业园区品位,实现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放手发展家庭个私经济,加快个私工业小区和集聚点建设,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适应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搞好第三产业规划,优化服务业网点布局。建设茶叶、花卉、建筑装饰等专业市场,筹建高档宾馆、中央商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政府、产业、企业和家庭信息化,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数字嵊州”,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业水平;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形式和流通业态;加快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培育;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建筑业、投融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商务、会展等行业。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格局。以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为目标,优化行政区域布局,把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完善功能和提高品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业向城东集聚,文化设施以城西为主,新区向城南拓展,老区以商贸为主,甘霖、黄泽承担城市部分功能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筑以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支撑、其他乡镇为结点、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加快实施“南进东扩、西延北伸”战略。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力争五年再造一个嵊州城。到2007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2万左右。努力把城南建设成为集公共服务、商贸、人居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加快以园兴业、以业兴城步伐,逐步把城东经济开发区、黄泽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浦口)连成一体,初步形成以产业为主体,融浦口文化名镇、艇湖水域和自然生态为一体的生态型工业城框架;规划启动城西文化旅游休闲区,逐步把该区建设成为集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乐园;拆迁改造部分旧城,把老城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品位的商贸中心。

  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促进城市有序发展。按市场化要求经营城市,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的滚动开发和综合经营。按法制化要求管理城市,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土地管理,加大对城市交通、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整治力度,推进城市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为目标,理顺社区与职能部门的条块关系,明确社区的权职,建立健全共管、共建、共享的社区运作机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按标准配备办公、活动和社区服务用房;加强社区造血功能,保证社区必需经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坚持走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步伐。调整优化城镇布局,明确中心镇和其他乡镇的功能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强乡镇计划。深化长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实施中心镇户籍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要素加速向中心镇集聚。强化“产业立镇”理念,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快提高中心镇综合实力。力争到2007年,部分中心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有2-3个镇跨入绍兴市综合实力强镇行列。

  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业农村综合竞争力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基层民主化、农民知识化。积极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计划,大力开展宅基地整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工作,积极探索行政村撤并,重视村镇规划,规范农民建房,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村逐步朝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美化的“五化”方向发展。把山区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实施“百村扶贫攻坚计划”,加快高山移民下山脱贫、易地开发步伐,建设扶贫开发区和移民小区,把移民下山与建设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向集镇、中心村,尤其是城区迁移。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建设,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的报酬问题,发挥村干部在致富奔小康中的带头作用。

  积极实施“百亿重点工程投入计划”,构筑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加快大交通建设,实施“百里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建成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全线改造104国道嵊州段,打通与周边经济区域的连接通道,规划并逐步改造蛟澄线、绍甘线、嵊张线,规划嵊诸线和嵊州盆地沿山大环线,形成开放式交通网络。实施“百里中心镇景观大道建设计划”,逐步建成从市区到各中心镇的景观大道。加强市区交通网络建设,完成104国道市区段东移、官河南路向南延伸、一环线改造、剡兴路改造、二环线、浦南大道、浦东大道、禹湖公路等工程。加快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加强乡镇间的路网联接,并逐步硬化,提高通车率。疏浚剡溪三界至三聚潭江道,建设嵊州码头。完成四明江沿山高排工程建设,加快城防标准堤、农防标准堤建设,城区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构建完整的城市防洪体系。科学布局电力设施,全面实施城网改造,建成110KV中爱变电所,筹建220KV四明输变电工程和浦口、新明、城北、新市、故江、崇仁等110KV输变电工程,增强城乡供电能力。大力发展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电网电缆化。改善农村饮用水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越乡文化。围绕“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目标,全力发展文化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教体文卫等各项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大文化”建设。

  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化。充分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合名人、名镇、民间艺术和山水风光等资源,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城乡联动的越乡文化产业新格局。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启动融马寅初教育城、中国越剧城、中国民间工艺城以及剡溪山水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发挥“越剧之乡”、“围棋之乡”的优势,繁荣越剧、围棋事业。积极发展竹编、根雕、泥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引导其走上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提升百丈飞瀑、浙东大龙谷景区品位,建成书圣王羲之故里,开放崇仁古镇,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争取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全面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和发展高标准“普九”成果,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2007年高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完善教育网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卫生院建设,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每千人拥有医生1.7人。加快广电、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规划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中心二期等文教卫体设施。重视老年人事业,加强老年人设施建设。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征兵工作,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史志、民族宗教、科普气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德治意识,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以建设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市和市民文明程度。继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击邪气,树立正气,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各类矛盾,打造“平安嵊州”。

  (四)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力实施“开放兴市”战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力争五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到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自营出口4亿美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来抓。把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的发展动向,制定灵活、实效的招商策略,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在引进工业性大项目、高新项目和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上有重大突破。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下大力气培育国际经贸人才和出口龙头企业,下决心组织工业、农业、文化事业、劳务建筑和其他服务业走出国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跨国经营的能力。加强与国外城市和外商的友好交往,建立一批国际友好城市,提高嵊州的国际化程度。

  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抓住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主动接轨上海、宁波以及温州等周边发达地区,接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辐射,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营造开放式、人性化的投资创业环境,善待外来者,支持创业者,优待投资者,努力把嵊州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投资热土。

  塑造“亲和、文明、开放、大气”的嵊州形象。清除影响投资者创业发展的陈旧观念,取消影响投资者创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树立“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投资者服务,投资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理念,营造适合投资兴业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信用环境。规划建设外来人口和外来投资者以及高层次人才生活区,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提高国际化程度相协调,适合外来投资者工作、生活和娱乐的相关设施。以“信用嵊州”建设为目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全社会的契约意识,倡导和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诚实公平的信誉环境。以政府服务决不说一个“不”字为目标,依法行政,高效办事,优质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村厂评议政府部门和重要岗位办事员活动,促进办事环境进一步优化。

  以建设“绿色嵊州”为目标,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不断提高全市环境整体质量,为投资创业者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工作,积极建设“百里沿江绿化带”和“百里沿路绿化带”,使城市规划区内“四江八岸”和主要公路沿线逐步实现绿化;加强市区周边山体植被保护和绿化,建设城隍山休闲公园,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加强砂石等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抓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控制污水、废气等污染源,尽早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力开展“洁净家园、美化城市”等系列专题活动,提高市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六)创建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浙东新兴科技城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科技进步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大力开展科技合作,建设科技孵化中心、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着眼于提升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积极建设特色产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设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强企业对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的消化、吸引、开发、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以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功能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等中介组织。激发各类科技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扎实开展争创名牌活动。

  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引才重才政策,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能够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宽松环境。面向国际国内,以多种方式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事制度,健全竞争择优选拔机制,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职业企业家和公务员等三支队伍。

  (七)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

  加快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分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创新,按照“政事分开、分类指导、改制搞活、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依法扩大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严格规范缴费制度,不断提高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深入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市场化要求大胆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开展农村各项改革,实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对集体资产、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八)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坚持以民为本,牢记“两个务必”,关心人民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全市74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就业优先,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拓宽再就业渠道,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五年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发挥社区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规范的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高度重视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切实解决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就业。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快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卫设施、市政道路、供水供气等配套建设。实施净化工程,健全环卫运作机制,确保城市清洁;实施硬化工程,突出抓好小街里弄和原工业园区内的道路硬化;实施亮化工程,在提升现有亮化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凡是有路就有灯”的目标。

  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认真落实扶贫帮困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实施“夕阳红”工程,落实老年人优待措施,改善敬老院硬件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建设老年公寓。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重任,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变化,面对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努力建设规范、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增强公务员的法制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令以及上级政府的法规条文,努力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参政议政作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真抓实干。抓好政府工作关键是要真抓实干、动真碰硬。要始终坚持“为民高于一切”的宗旨,围绕中心、围绕基层、围绕群众,狠抓落实、强化督查、细化考核,实干苦干、一抓到底,干出一番新业绩,干出一爿新天地,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回报于民。坚持勤政廉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勤奋工作。深入实施以“三权”、“四中心”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对事关市民生产生活的重大事项实施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行业和部门的不正之风,不断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200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建议200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口径)39.84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同比分别增长8.1%6%。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工业化步伐,合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浦口)启动区为重点的“一区六园”建设,着力抓好技改投入、“两个一批”企业发展、“扶强扶大计划”实施等重点工作,建设企业孵化中心、质检中心,大力发展家庭个私经济,推进石璜、金庭、谷来等个私工业小区建设,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落到实处,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确保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实到外资7000万美元,自营出口2.30亿美元,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际大公司,结成2个国际友好城市;同时要基本完成企业改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并以扩大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改革。

  大力推进城市化步伐,以城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官河路向南延伸段、一环线拓宽改造、剡兴路改造、仙黄公路景观大道改造、104国道市区段东移、浦南大道、浦东大道、县乡公路改造、新昌江一桥、中爱变电所、东桥至南桥段江岸景观和城南部分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工程,启动中央商场、高档宾馆和污水处理厂,规划艇湖和曹娥江航运江道、城隍山休闲公园等项目,改善基础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强“三农”工作,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百村扶贫攻坚”计划,抓好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启动中国茶叶城建设,加强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高山移民、绿色基地建设和农民知识化培训等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繁荣和发展三产经济,抓好建筑装饰市场、花卉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基本完成书圣王羲之故里景区一期开发,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三产和旅游经济的新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抓好体育中心二期建设,推介马寅初教育城、民营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实施“夕阳红”工程;继续推进“四五”普法教育,加快“平安嵊州”、“信用嵊州”、“数字嵊州”和“人才嵊州”建设,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嵊州发展的前景光辉而灿烂,跨越式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中共嵊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综合科供稿)

  责任编辑 王顺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