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一、工业生产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会议精神和省委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指示,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工业生产逐渐走上发展的道路。
为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1977年4月,建立县工交办公室。6月下旬,县委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会议,传达了全国、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号召工交战线干部职工“为实现抓纲治国①的战略决策,要在今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加快普及大庆式企业的步伐和工业发展的速度,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跃进而努力奋斗”。会上提出1980年前发展工业生产初步设想,全县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到1980年达到1.55亿元,比1976年翻一番。虽然这一初步设想是在过去“左”倾错误还没有根本消除而发生新的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洋冒进”②的背景下提出的,嵊县也对“洋冒进”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因此这个初步设想还是比较切合嵊县的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9月,县委召开全县1300多名代表参加的工业学大庆和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号召全县工业战线和财贸战线职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把工业学大庆和财贸“双学”(即学大庆又学大寨)运动推向新的高潮。10月,工交系统开展企业大检查,对1977年规划实现大庆式企业的五个单位和电机厂、锻压厂、化肥厂等重点企业共10个单位,对照大庆式企业标准进行了检查。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工业生产得到较好的发展。1977年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首次突破亿元大关;65种主要产品,有51种比上年有显著增长。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积累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全县17个有考核计划的主要产品质量指标,有15个比上年有显著提高;26个主要产品消耗指标有21个比上年降低。嵊县电机厂熔铸每吨原料铁为电机部件的耗焦量从1976年的86公斤下降到79公斤,比计划降低六公斤,超过了全省同行先进水平,7月,被省委、省革委会命名为省首批“大庆式企业”之一。嵊县化肥厂1977年每吨合成氨的两煤(燃料煤和配比煤)耗从1976年的5382公斤下降到3531公斤。嵊县丝厂每公担丝的耗茧量比上年下降9.43公斤,按省规定的考核指标计算,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约毛茧2.22万多公斤,价值14万多元。9月,“梅花牌”白厂丝享受“厂检换证,直接出口”权。1977年起,嵊县工艺竹编厂的产品出口也实行免检。扭亏增盈工作进展较快,197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利润计划193.6万元,实际达332.4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的71.7%,比1976年增长83.7%;亏损企业由1976年的七家减少到四家。全县手工业系统1977年上半年还有29个亏损企业,到年底已全部扭亏为盈。
1978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表彰大会,对1977年度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和先进生产(工作)者进行表彰,并向全县工交战线职工发出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五条为内容的《倡议书》。会后,一个厂矿之间、车间之间、班组之间、岗位之间的“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普遍开展起来。3月,撤销县工业交通局,单独建立县工业局,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4月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导全县工交战线拨乱反正工作。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全县工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亿元,比1977年增长23.8%,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全县34个县属厂矿个个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业产值计划。列入国家计划的45种主要产品产量,有41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特别是支农产品,增长幅度较大,如合成氨年产量达6038吨,超额完成年计划的51%,比上年增长一倍半;碳酸氢氨21288吨,比上年增加12334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方面成绩显著。18个厂矿的17个质量指标,有14个超过历史最好水平,20个消耗指标有14个超过历史最好水平,18个厂矿的利润有12个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在这一年,试制成功了万能弯曲机、喷漆机等新产品,特别是万能弯曲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嵊县丝厂被省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其生产的梅花牌Z/27白厂丝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秀产品。是年,还开办了全县最大的丝织企业————嵊县丝织厂。全县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计划,到年底,实际利润达46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的41.5%,比上年增长80.7%,亏损比上年压缩90.7%,亏损额从上年的80万元降至六万元,亏损企业从上年的四家减少到一家。
二、农田基本建设和重要河江的治理
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核心工作,各级党委十分重视。粉碎“四人帮”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排除了干扰,全县各地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1977年无论是劳力投放量还是完成工程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新造大寨田7600多亩,同时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长乐江等的治理和辽湾水库①建设出现了大干快上的新局面。辽湾水库地处长乐江上游,是嵊县综合治理长乐江的首批重点工程之一,但一直进度缓慢。从1972年开始的前四年总投工仅87万多工,完成土石30多万方。1976年12月15日,县委组织万人堵江大会战,参加大会战的有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①队员4125人、突击民工6000人。辽湾水库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投放了88万工,完成土石方40万方,超过了过去四年的总和。地处边缘山区的玠溪公社是农田基本建设的后进单位,1971年动工的前楼水库,六年只挑了三公尺大坝,1977年秋季以来,四个月完成的土石方超过过去六年总和的三倍。
1978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扎扎实实,特别是在9月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后,各公社重点落实了秋季农田基本建设任务。据10月8日统计,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动工668处,日出勤劳力从会前的三万人增到6.1万人,占男女劳力总数的21.5%。1978年度共投放劳力达1664万工,比上年增加500万工,完成土石方1590万方,比上年增加590万方。增加蓄水量978万方,增加旱涝保收田1.3万亩,扩大耕地面积6000亩,增加机电排灌面积15500亩,增加机电设备85台,装机3000千瓦,增加小水电装机容量2910千瓦,减少易涝面积3000亩,平整土地13000亩,改善灌溉面积52600亩。在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中,新明公社认真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劳动定额管理,任务落实到队,分配到人,分类定额,按方定分,改变了“吃大锅饭”做法,并采取经济手段,实行奖惩办法,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效,全社5400多男女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力完成土石方140方。
长乐江是嵊县的一条主要河流,整个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0%,流域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9%。长乐江江道弯曲,河滩宽阔,竹木野草丛生,加上两岸护村堤高矮不一,御洪能力低,水患不断,水利纠纷常有发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中,县委作出了彻底治理长乐江的决定。1976年5月下旬,县委召开嵊县西片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上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治理长乐江的规划,提出了“大学大批促大干,四年建成大寨县”的口号。9月,成立县革委会长乐江治理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郑华法任指挥和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沿江三区、一镇、14公社也相应成立区、镇、社指挥部。县委抽调县、区机关干部,组成14支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分别进驻长乐江主干道两岸的14个公社,为治理长乐江做宣传发动工作。
1976年12月1日,在甘霖人民桥桥头召开治理长乐江誓师大会,一万多人冒雨参加大会,沿江各公社分别在开工地段和公社所在地设11个分会场收听。会后嵊县越剧团冒着风雨演出批判“四人帮”的文艺节目,鼓舞士气。下午自太平公社太平桥至城关镇西桥的长乐江治理工程全线动工。此后,整个长乐江施工地段上人如蚁动,掘土的,挑泥的,抬石块的,推手车的,你来我往,你追我赶,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14个沿江公社承担的任务最重,平均每个劳力每年要出工三四十工,非沿江的流域公社劳力任务减半。远离治江工地的18个非沿江公社社员也挑铺盖、带工具安营扎寨到承担地段劳动。
长乐江治理工程进展迅速,至1977年9月底,投放劳力已完成计划的65%,完成土方195万方,完成石方四万方,分别占计划的75%和28%。长乐区在完成本区地段任务后,区社干部带领5000民工到下游象鼻山工地,在短时间内,完成土方47万方。至1978年底,长乐江新江已基本挖通,沿江两边主要排灌建筑物基本建成,两座公路大桥(开元桥和甘霖人民桥)竣工通车,23座跨江人行桥和机耕路桥已完成16座。
在长乐江治理工作中,党员、干部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广大群众充分发扬了主人翁精神。长乐区九个公社在开工后的一长段时期内,每天近两万人上工地。青年突击队、妇女突击队、红小兵战斗队,还有老年队,都干得热火朝天。方口公社、开源公社、通源公社、石璜公社、剡源公社的党委书记都带头参加劳动。1977年元旦天降大雪,方口、大昆、绿溪、开源等公社的社员和干部,冒大雪,顶寒风,踏雪破冰,以大干苦干的实际行动,在工地上欢度新年。俞家砩险段大缺口是甘霖区桃源公社治江工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1977年4月汛期到来之际,桃源公社全社干部、社员齐上阵,昼夜分四班连续挑土搬石堵缺口,整个工地广播响,电灯亮。各级领导都亲临第一线,治江指挥部全体人员夜以继日在堵江现场指挥,他们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解决。许多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主要干部一边组织社员劳动,合理安排劳力,一边带头苦干。公社脱产干部和县委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同志也全部上阵,指挥部后勤组日夜供应点心、茶水;政宣组及时报道好人好事;赤脚医生肩背药箱,在工地巡回治疗,大家齐心协力,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治江工作中,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牺牲精神是实施长乐江治理工程的最重要保证。全江域受损土地面积近3000亩,其中开挖新江受损土地2309亩,边桩外土地受损468亩,开石运石道路受损土地185亩,一年少产粮食200万斤左右。补偿办法规定,开挖新江范围内的集体所有制土地,按损失面积在老江还田中统一解决,所损失的粮食产量在余粮区抵作征购粮任务,缺粮区作返销粮处理,并在经济上作适当补偿。群众用工数达660万工,政策规定民工回本生产队记工分,工地按定额给予少量补贴。沿江公社每工补贴0.1元,外来民工每工0.2元,公社专业队每工0.3元,县专业队每工0.4元。民工所在队的工分总数暴涨,而收益依旧,工分值就大为降低,群众的个人利益受到较大损失,但治江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创造的一个奇迹。
长乐江治理采取短期突击会战的群众运动和县社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坚持长年施工相结合的方法,主体工程在1977年和1978年两年完成,工程总投资386万元,共完成土石方430余万立方米。新江按防御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江底宽度由上游40米逐渐加宽至下游68米,南北岸建新堤,堤高4.5米至八米,行洪流量自太平公社太平桥719立方米/每秒增加至城关镇西桥段1550立方米/每秒。长乐江出西桥后,另辟新江,经新南桥注入剡溪。治理后,新江长26.1公里,比老江33.6公里缩短7.5公里,增加土地和水域面积2000余亩。治理中,结合引水、排水和调整河床比降,建成活动坝、跌水、涵闸等共55座(处),排涝站六座,公路桥三座,人行桥和拖拉机桥23座。嵊县人民硬是凭借锄头畚箕这些原始工具,用双手挖掘出一条新的长乐江。当然,由于过分强调截弯取直,从长远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除长乐江治理工程外,在这个时期开始治理和继续治理的重要河流还有黄泽江①和剡溪②。
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收益分配等政策得到落实,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1月,县委召开传达贯彻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会,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参加大会。会上总结和回顾嵊县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来的情况,提出建设“大寨县”的意见和措施。4月,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加速农业机械化、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等措施。因此,1977年的农业生产,虽然受1976年冬季以来自然灾害频繁,春花作物遇长期严寒冰冻和罕见的雨雪,早稻遇洪涝和高温逼熟等影响,但在县委的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特别是晚稻比上年有较大的增产。同时,全县各地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获得了成功,为以后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创造了条件。10月,省委第一书记铁瑛在嵊县检查工作时到桃源公社尹家大队了解杂交水稻情况,指示要好好总结推广。
12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传达全国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的汇报提纲和省委第一书记铁瑛的讲话,提出了县委对高速度发展农业、高质量建设大寨县的要求,制订和通过了《嵊县1978年农业生产规划意见(草案)》,明确了1978年的任务、措施等。
1978年1月,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农业学大寨大检查的通知》,检查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农业“八字宪法”和实行科学种田、落实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情况等。2月,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评比奖励了先进集体241个,先进生产(工作)者28名,不少公社和大队介绍了自己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中,白鹤公社上路西大队有集体猪场八个,1977年生猪饲养量1993头,平均每人1.23头,平均每亩1.5头。年底生猪存栏1137头,其中集体猪336头,占存栏总数的30%。集体母猪99头,平均12亩耕地有母猪一头。向国家投售肥猪826头,比1976年增加99头。普义公社倪家渡大队1977年全大队粮食亩产达1882斤,比1976年增加202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第四生产队全队57亩粮田平均亩产达2050斤,比1976年增加149斤。
9月,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和省革委会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搞上去。由于较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领导农业生产,改变了“一刀切”、瞎指挥的领导方法,在种植内容和作物布局上,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都得到发展;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文件,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定额计酬、多劳多得,虽然不能改变吃大锅饭的格局,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员群众生产积极性;由于强调科学种田和大力推广杂交水稻,1978年,农业产值达1.66亿元,比1977年增加0.24亿元,增长17%。全县五万多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719斤,比常规品种增加150斤左右。社员分配收入从历史最高的1976年人均87.36元提高到91.91元,比1977年人均增加16.11元。
四、社队企业的发展
1977年至1978年,全省开始重视发展社队企业,提出了“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的指导方针,县委积极引导社队企业的发展。1977年1月,县委在传达贯彻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会上,提出社队企业要大上、产值要比1976年翻一番的目标。4月,县委在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时,又提出了大力发展社队企业问题。针对社队企业的较快发展,12月,县革委会增设社队企业管理局。为转变党组织单一抓农业经济的思想,重视大力发展社队企业,1978年10月,县委组织全县区、社书记赴苏州地区参观学习。同月,将农村手工企业从县手工业管理局划归公社管理,扩大了公社的自主权,调动了创办社队企业的积极性。社队企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就新增220家。至年底,社队企业总数已达647家,全年总产值达2040万元,比1977年增长25%。据统计,社队企业年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有开元、石璜、白鹤、黄泽、春联、城关镇六个公社、镇。开元公社办起了25个大小工厂,有职工680人,占全社劳动力的24%,1978年总产值达212.3万元,占全社农工副业总产值的68.7%,利润积累达64万元,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直接增加了社员的收入。中爱公社高家大队办起了五金厂、橡胶厂、加工厂和沙场、猪场、蚕桑场,1978年大队企业收入达7.6万多元,多种经营和副业收入近1.7万元,工副业两项占全大队总产值的55%。原来收入较低的金山公社晋溪二大队,办起弹簧厂后,每个劳动日的报酬从0.5元增长到0.7元。
1978年起,县工艺竹编厂扶持社队兴办工艺竹编企业,提供产品图纸、实样,派技术人员进行工艺指导,社队企业加工的竹编初制品验收合格后,由县工艺竹编厂精加工和销售,促进了竹编业的发展,成为发展社队企业的有一条有效途径。但毋庸讳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片面强调办社队企业“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加工、就地销售)方针,制约着社队企业的发展。1978年,嵊县竹编工艺产品年产达500多万元,通过挖潜可达1000万元以上,而上海工艺出口公司分配嵊县竹编产品限于100多万元,迫使社队企业竹编加工厂缩减,同时不得不拒绝200多个新要求生产竹编产品的社队企业的申请。
五、财贸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嵊县财政收入、支农投资下降,市场混乱,供应紧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委加强了对财贸工作的领导。1977年4月,建立县财贸办公室,1978年5月,建立县对外贸易局,6月又恢复供销社。1978年3月、9月,两次召开全县财贸“双学”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制订规划,组织竞赛,开展财贸学大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5月,国家商业部在县百货、五金、烟糖、医药公司零售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试点,核定资金额,国家拨给流动资金43.3万元,增添了商业企业的活力。通过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广大财贸系统的干部职工精神振奋,被压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在为工农业服务方面有所加强。许多单位帮助社队解决贷款、种子、肥料的困难,组织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组织收购农副产品,帮助社队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开展送工业品下乡和收旧利废活动,组织物资交流,大力调运供应工农业用的煤炭、石油和柴油,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1977年,全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肥料比1976年增加32.7%,农药比1976年增加百分之34.6%,中小农具等供应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77年支农地方资金比1976年增加20万元,国家农贷发放了163万元,支农贷款40万元,都比往年增加。
市场供应状况有所好转。1977年商业销售额达到1.4亿多元,比1976年增长8.6%。许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有了增长。商业单位开展了优良服务月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商品质量,早开门,晚打烊,延长服务时间,送货下乡,上门收购,开设早晚服务部、夜间服务窗,随叫随卖等优良服务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更可喜的是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财政贸易计划,扭转了“四人帮”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停滞下降局面。1977年各项重要指标比上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全县财政收入2187万元,完成计划指标的114.42%;实现企业利润18.79万元,完成计划指标的120%;城镇储蓄比年初增加39.59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完成征购粮任务8108万斤;工农业产品纯购进额4320.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8%,比上年增长9.3%;外贸商品收购额2822万元,比上年增长30%。
1978年,财贸系统多数单位多数项目实现了超计划、超上年、超历史。全县财政收入达2875.9万元,比历史最高的1977年增长31.4%;发放国家农贷398万元,比历史最好的1977年增长1.4倍;信用社集体贷款407万元,比历史最高的1977年增长89.5%,信用社个人贷款27万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77年增长68.2%;城镇储蓄达74.3万元,比1977年增长87.6%,比历史上最高的1973年增长30%;农村个人储蓄达56万元,比1977年增长1倍多,超历史最高水平。市场繁荣,购销两旺,销售总额达10690万元,比历史上最好的1977年增长12.8%。品种达6000多种,比1977年增加3000种,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棉布、呢绒、毛线、热水瓶等商品销售量都有较大发展。商品纯购进总额达4961万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77年增长25.7%,其中农副产品收购比1977年增长30%。商业、供销社利润达646万元,比1977年增长12.4%。粮食征购达8741万斤,超额完成171万斤。油菜籽收购82.7万斤,比1977年增长近9倍,摘掉了缺油县的帽子。外贸事业有很大发展,总额达3600万元,超计划14.8%,比1977年增长25.4%。生产资料供应大幅度增长,基本上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由于财贸战线取得可喜成绩,1978年7月,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杨士安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消除,财贸战线有些单位领导班子中软、懒、散的状况还没有解决好,有些商品供应还比较紧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有些企业管理还比较混乱,经营性亏损还没有完全消灭。有些单位国家计划指标的完成还不够好,存在着财经纪律不严、不正之风还没有刹住等问题。
第二节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加强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政策,推翻林彪、江青鼓吹的“教育黑线专政论”;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制订《嵊县文教卫生事业1978~1980年初步规划》,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7月,县委召开全县教育系统骨干会议,之后分区举办中小学教师学习班。与此同时,撤出驻校的“工宣队”、“贫管会”,调整和加强了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1978年1月,县委撤销县教育革命领导小组,恢复县文教局(12月,撤销县文教局,分设县教育局、文化局),规定由文教局对全县中小学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4月,在11个区(镇)设文教办公室。8月,在各公社建立文教党支部。同时,取消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根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精神,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恢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0月,中小学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11月,县委作出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平反的决定,教师中的一些冤假错案相继得到平反、昭雪。随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教师得到了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中小学校数量急剧增加,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下降。1966年,嵊县初中和高中共21所,完中仅四所,到1976年达98所,其中完中有75所,1977年达105所,完中达82所。1977年下半年,根据省委“迅速改变盲目发展高中而造成整个教育质量下降的局面”的要求,县委调整了学校的布局。1978年完中调整为24所,减少58所,一般公社的高中停招新生,初中由二年制恢复为三年制。1978年暑期较大幅度调动师资队伍,健全了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任用、辞退制度,辞退不适宜任教的民办教师。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和整顿教师队伍,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各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不做小绵羊,要做小老虎”,“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等思潮流毒深、影响广。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要求县文教局采取积极措施,整顿教学秩序。1977年3月,中断了十年的“学雷锋”活动开始恢复,“学雷锋小组”在各校重新组建,勤学守纪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10月,各校实施《浙江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暂行规定》。11月,试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同时还发动和鼓励学校师生制订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11月,全国恢复高校、中专招生统一考试。嵊县青年学生中被压抑了十年之久的求学、升学愿望如火山般喷涌出来。为应对这一情况,嵊县在统考前先作初考,报名初考的有近一万人。12月,参加省命题统一招生考试的有3500多人,参加政审和体检的有625人,录取进大专院校的117人、中专中技的181人。之后,初、高中招生废除推荐制,恢复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勤学、勤教的风气在学校中逐渐形成。
“文化大革命”后,学校工作从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置都需改进和提高,为适应这个变化,县委提出提高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要求。1978年3月,县文教局开始筹建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设在黄泽新田大队原绍兴师范学校嵊县分校内。5月初,举办了一期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教师短期训练班。下半年,培训中学数理教师两期。7月,在进修学校内恢复县文教局函授站,并在全县建立县、区、社三级教师培训网。县教育局教研室成立中学政治、语文、教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心教研组,聘请各科优秀教师做兼职教研员;各区小学的主要学科和复式班成立中心教研组,初中(不含完中的初中部)各主要学科设有教研大组。此外,全县各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校内均设有各科教研组。各类教研组定期举行活动,一般以举行教学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备课和学校知识竞赛等为活动内容。通过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县委在加强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除鼓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原有的科技场所积极发挥主战场作用外,又在各公社设立农科站和农机管理站,完善科技网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1977年,由国家轻工业部主持的全国竹制品防蛀防霉经验交流会在嵊县召开,县工艺竹编厂在会上介绍防蛀防霉经验,鼓舞了全县的科技工作者。县委为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1978年3月,建立嵊县科学技术委员会。5月,县委召开全县科技大会,传达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并发出“开展群众性科学实践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号召,一个群众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在各科技场所和厂矿单位中开展起来。
1978年是科研成果大丰收和大检阅的一年。是年,嵊县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的项目共12项,其中工业方面成果有三界收茶站等单位研制的珠茶匀堆打包机机组、长乐茶机革新小组研制的槽式杀青机、三界茶厂研制的电磁振动茶叶抖筛机、工艺竹编厂和工艺美术机械厂研制的恒温喷漆机,此外还有1978年研制成功1979年获奖的工艺竹编厂研制的防霉防蛀法、嵊县锻压机床厂与机械部济南制锻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的自动万能弯曲机等。农业方面有农科所参与试验的绿萍全年养殖研究(省二等奖)、农科所的作物缺素症调查研究和晚稻良种“科桂优”、医药公司的丹参野生改为家种、畜牧兽医站王月亭的铁钴针注射剂、农业局的采用冷冻精液改良黄牛、抽水机站研制的互控射流喷头、南山水库管理局等单位合作的自溃坝试验等。
二、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热切盼望打破“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县委贯彻中央精神,推翻林彪、江青等鼓吹的“文艺黑线专政论”,使文艺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逐渐繁荣起来。
1977年1月,在县委领导下,召开全县美术创作会议,鼓励美术工作者为繁荣文艺阵地积极创作。4月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创作会议后,县委于5月召开全县创作会议,之后文艺演出和文艺创作活动日益频繁。
群众文化方面,1977年5月至1978年9月,全县先后组织了两次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和一次工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两次中小学会演,两次美术摄影创作座谈会。1978年9月,县委召开全县文艺创作会议,对落实党的文艺工作政策作了研究和部署,决定恢复和健全县、区、社文化馆、站,提出举办新中国成立30周年征文活动和1978至1980年三年内文艺创作的要求。此后,文艺园地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创作获奖的有现代小戏《抲猪记》、《骂嫂嫂》,现代大型戏《波光粼粼》等。
专业文化团体方面,于1976年11月,筹建崇仁电影院和城关镇公办文化站工作,并于同月为工矿、社队举办电影放映员训练班。1977年4月,故事影片《雷锋》重新上映,对开展学雷锋群众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下半年,彩色越剧戏曲片《红楼梦》在全县各地重新上映,轰动了千千万万越剧诞生地的人们,一时间,谈红楼,唱红楼风靡整个嵊县。1978年县电影站放映了1.93万场放映收入37.5万余元;计划利润七万余元,完成计划的230%。66个社、队电影放映队也达到队队略有盈余。
粉碎“四人帮”后,嵊县越剧团甩掉了“六十年代怪现象”、“靡靡之音”的帽子,从模仿京剧样板戏套路中走出来,走进了越剧艺术蓬勃发展的春天,演出场次逐年增多。1976年全年演出227场、1977年演出251场、1978年演出292场。为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越剧团必须在提高现代戏的表演艺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优秀传统戏和历史剧的演出质量,这对已经荒芜了十年的老演员和青年演员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考验。1977年夏,县越剧团拉到南山水库苦练唱、做、念、打基本功,同时排演历史剧《雏凤凌空》。演员从天刚亮直到晚上九点,不是排戏,就是练功。经过一个月的苦练,终于在演出时,得到观众好评。为适应越剧事业发展需要,嵊县中学于1976年秋开设文艺班,培训越剧演员和乐器演奏员,成为越剧艺术发展的生力军。
三、计划生育工作的初步好转
计划生育工作挑战的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生育观念,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工作十分艰巨和复杂。1976年至1977年,在县委的领导下,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会同区社计生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组织不健全,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办事机构力量薄弱,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有的甚至把计划生育看作是卫生部门一项业务工作,或者看作只是妇女干部的份内工作,没有真正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因此,嵊县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并不出色。1976年嵊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5‰,14个公社(占全县公社数的21%)的自然增长率在15‰以上。1977年,嵊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1‰,比1976年降低了2.24‰,但还比绍兴地区高出1.95‰。
面对严峻的计划生育形势,1978年1月,县委批转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197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8‰。6月,调整充实了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段星名任组长。全县各区、公社、大队、厂矿也都重新调整充实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计生组织。8月起,县委为公社配备专职计划生育辅导员。11月8日,县委在批转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关于白鹤公社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批发的《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贯彻“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群众运动,加强科研,提高技术,措施落实,持之以恒”的方针,各级党组织要有一名副书记或委员分管这项工作,把计划生育纳入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规划。对个别干部、党团员、职工不实行晚婚晚育,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的,要批评,情节特别恶劣的,要给予纪律处分。11月14日,县委召开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的问题,强调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会后,各地迅速掀起传达贯彻中央文件热潮。城溪、蒋镇等17个公社召开了全体党员、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贯彻,春联、太平等43个公社召开有大队支部书记、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贫协主任、大队会计、“赤脚医生”等参加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此外,各地在传达团代会精神、选举妇女代表等会议上也都作贯彻,机关党委在机关干部大会上进行了贯彻,党校在举办的妇女干部学习班中也传达中央文件。县革委会召开掀起计划生育新高潮广播动员大会,举办计划生育广播讲座。各公社也普遍召开广播大会。电影院和公社放映队编写幻灯宣传资料,在映前宣传。有的社、大队编写黑板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全县有64个公社组织了计划生育小分队,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受教育者达36万余人。
1978年,全县育龄夫妇节育率为71.24%,节育手术达18250例,均比1977年有所提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4‰,比1977年回升0.53‰,全县有10个公社自然增长率在14‰以上。虽然1978年计划生育采取的措施和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势必为嵊县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转机,但年初制定的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8‰的目标没有实现。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加强了对卫生体育事业的领导,全县卫生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卫生事业方面,一是调整充实了县、区和部分公社卫生院的领导班子,整顿医疗卫生单位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贯彻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条例三十条》、《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对医院实行科学管理,要求医院管理制度化,医务操作规范化,日常工作程序化。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优良服务月”活动和劳动竞赛,要求对待病人热心、细心、耐心、虚心。各级卫生单位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有了改善,服务质量有了提高。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1978年,增设了县妇幼保健站、药检所、医科所和城关镇卫生院。全县新建扩建医疗用房全民所有制的3508平方米、集体所有制的2500平方米。增添医疗设备,住院病床数从1976年的839床逐年增加到1978年的965床,增加15%;专业医务人员从1976年的943人增加到1978年的1129人,增加19.7%。卫生事业费从1976年的67.8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95.2万元,增长40%。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1978年底,1036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占全县大队数的89.7%,全县2064名赤脚医生、595名生产队卫生员和542名农村接生员,经过培训,业务水平都有提高。
血防和防疫等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1978年3月,县委转发县血防领导小组制订的《嵊县消灭血吸虫病规划(草案)》,要求1980年前全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在1985年前力争根除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和钩虫病。1978年,对查出的107.6万平方米有钉螺面积,灭螺处理了100.3万平方米;全县查病22.3万人,治疗病人1914人。预防接种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往年,白喉、乙脑、流脑、伤寒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有较大下降。开展疟疾、丝虫病、钩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病的查治工作。1978年,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农村和城镇(包括工矿、学校)的环境卫生出现了新的面貌。此外,在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保健、医药卫生科研、中西医结合等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粉碎“四人帮”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都得到了发展。群众体育方面,一是随着正常教育秩序的恢复,学校体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除开展“两课两操”(指体育课、课外活动和早操、课间操)外,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1977年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全县性体育竞赛活动有5次:5月在普义中学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邀请赛;6月初,在城关五七小学举办全县幼儿运动会;7月,举行全县小学生篮球赛和儿童游泳比赛;11月下旬,举办由甘霖中学和三界中学承办的全县中学生篮球比赛。1978年1月初,举行全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4月,在长乐中学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二是社会上体育活动较为活跃。篮球比赛是深受机关、工厂、农村喜爱的体育项目,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邀请赛、友谊赛十分频繁。当时实力较强的工人球队有锻压厂队、电机厂队、化肥厂队、农机厂队;农民球队有宕头队、隔水队、上舍队、黄箭坂队、后史队、沙地队、崇仁镇队。1977年,白鹤公社后史大队承办全县农民篮球比赛,五个区的篮球队参加,后史队获冠军。
在竞技体育方面,嵊县十分重视对体育尖子生的培养。1976年在县少体校增设乒乓班。1977年暑期,举办为期一月的田径、篮球、游泳、乒乓球、围棋集中训练。同年秋,又在城关中学内开办业余体校高中班,学员近30名,边读书,边训练。由于重视群众体育的开展和培养体育苗子,1978年嵊县破省纪录的有11项,参加省运动会获冠军20项,参加全国游泳赛获前六名的有两人三个项目;县少体校男女篮球队获省少体校组团体第三名,向省专业队输送运动员三名,向省少体校输送学员三名,被评为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田径、游泳、围棋、航模等成为嵊县的体育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