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党史书籍 >> 中国共产党嵊州历史第二卷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发布日期:2014-09-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节贯彻落实八大路线

    一、学习宣传党的八大精神

    1956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这次大会标志着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

   根据省、地委部署,在八大召开期间,县委机关报《嵊县报》及时报道了大会胜利召开的喜讯,陆续刊出大会进程和重要报告内容。县广播站也定时转播八大的各项报告和重要发言。同时,县委组织1.8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八大精神。八大闭幕以后,省委立即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传达八大精神。县委组织全县三万多人的宣传队伍,县成立宣传总团,各区成立分团,乡成立宣传大队,农村成立宣传小组。117,省委发出《关于当前传达与贯彻执行八大决议的通知》。11月下旬,县委制定八大文件学习计划,并要求区、镇、乡干部和县级机关、各群众团体也要制定八大文件学习计划。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区乡干部保证每周六小时学习,县级机关保证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两个半天,历时半年左右。主要学习毛泽东八大开幕词、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等五个重要文件。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真正把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进一步运用八大文件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当前形势,并以整风的方法,联系实际,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任务作好思想上的充分准备。

     全县通过辅导报告、自学、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贯彻,采用“全面阅读,重点研究”和“边阅读,边漫谈”的方法,逐题逐段领会精神,联系思想实际,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八大意义非凡,它是党的七大以来11年工作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必将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更大胜利,并且对保卫世界和平有重大的意义。

  二、工作重心逐步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

     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全国城乡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群众生产积极性迅速的提高,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八大召开以后,县委按照省委、地委部署,在学习、宣传八大路线的同时,根据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适时把握客观形势的变化,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全县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

    195610月召开的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发展地方工业的任务,确定按照“就地取材,就地生产,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重点发展和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工业。在发展上必须优先保证电力工业、为农服务的机械工业、化肥工业和原材料的发展,适当照顾食品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同时还提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根据嵊县旱、涝、风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历史状况,贯彻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开展挖山塘、造水库、筑堰坝、固新堤、建涵洞等水利建设。在搞好重点水利工程的同时,坚持每年兴修水利。

    19571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以八大精神为指导,根据嵊县的生产特点,贯彻县第一次党代会制定的“以合作化为中心,农林牧副相结合,并相应地发展水利和交通”的生产方针,克服领导农业生产上的主观片面性,对经济工作作出全面规划。要求每个乡、社都要有年度计划、远景规划和当前的具体计划,把全县的经济资源全面的开发出来,以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来支援国家工业化,改善农民的生活。

    1957年,县委根据省委有关指示精神,开展以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工业方面,加强技术组织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改进操作方法,挖掘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方面,因地制宜改革农田耕作制度,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二熟改三熟;推广使用先进的农具和农药、化肥;改良土壤,低产田改成高产田、旱地改水田;推广高产量的栽培技术。各区迅速成立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通过联系乡技术推广委员会,加强对技术改革运动的领导。

      与此同时,全县继续贯彻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的利用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它作为领导农业生产的根本办法,长年坚持,不断地运用座谈、参观、访问、展览等形式进行总结评比,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先进带动落后的,推动落后的向先进看齐。把开展竞赛同改善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竞赛中不断地改进劳动管理和财务管理。

    县党的第一次代表以来,通过贯彻八大精神,县委采取一系列发展农业、工业的政策措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节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发展

    一、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发展多种经营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将完成的新形势下,19561月,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①(简称《纲要》)。《纲要》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求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纲要》把全国农村划分为三类区,浙江属于第三类地区,到1967年,要求粮食亩产400公斤,皮棉亩产50公斤,生猪每户饲养两头半到三头。

    3月,省委制定了《浙江省实施〈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具体规划(草案)》,规定1967年浙江农业生产主要指标:粮食亩产500公斤,皮棉93.5公斤,生猪户均四头,高于国家规定的要求。

     嵊县历来是水稻、杂粮、茶叶、蚕茧的生产区。60%以上的面积是山区、半山区,经济作物收入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在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县委根据嵊县经济特点,以及七年来领导生产的经验,提出了以保证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积极恢复和发展茶叶、蚕桑、畜牧、林业为重点,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完成国家计划,增加合作社和社员收入的农业生产的方针。同年9月,县委制定了《嵊县实施〈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具体规划(草案)》,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以及供销、金融、交通、邮电、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规划(草案)》规定农业生产到1967年的主要指标是平均亩产粮食2000斤,总产量达到1052万担;蚕茧张产110斤,总产量达到7.26万担;茶叶总产量达到114.5万担;生猪饲养量达到45万头,羊15万头;每户养鸡20只、鹅鸭六只。此外还提出了消灭血吸虫病、普及有线广播等其他指标。嵊县的指标又高于省定的指标。

    195612月,县人委又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把全县划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平原沿江和平原少山地区,共21个乡镇,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恢复和发展蚕桑,养猪生产为重点。并在保证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开展渔业、运输、砖窑等副业生产,以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二类丘陵地区,共11个乡镇。粮食生产占第一位,发展蚕桑、茶叶、油菜生产。广泛开展养猪、养鱼等副业,应加强培育和适当发展果木。第三类一般山区,共11个乡。粮、茶并重,积极发展畜牧业。其中近山地带,相应地发展桑园、白术生产,并积极增添副业生产内容。同时有计划的恢复山林。第四类深山地区,共七个乡,重点由粮食生产转向以茶叶生产为主,积极发展林、牧业,在山脚山岙梯地大力发展茶园,山顶山腰营造用材林,根据草原条件,相应地发展畜牧业,加强白术和竹桨等副业生产的管理。

    虽然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生产指标越调越高,实施《纲要》发生严重的曲折。但县委在《纲要》的贯彻实施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除黄晒烟因政策限制受到影响外,其他经济作物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9月,县委作出了《1956年秋季高级社(化)规划》,提出在秋收前后全县入高级农业社农户应占入社农户的90%左右,除原有初级农业社社员绝大部分入高级农业社外,应入社而尚未入社的农户大部分加入高级农业社。年底,全县有18656户农户加入605个初级农业社,78971户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社,入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89%。这一年,一些地方不顾主客观条件,勉强并社、升级,部分农民从互助组员或单干农民随大流一步跨进了高级农业社,思想上一时很难转过弯来,加上干部管理经验缺乏,结果有不少社员提出退社。1957年初,有12828户农户退社,占入社农户的13.1%

   由于高级社发展过快,违背自愿互利原则,超过了农民的接受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针对高级社发展过快出现的问题,19571月,县委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省委《关于开展农村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顿农业社工作。县委将全县1262个农业合作社排队分成四类:其中一类社311个,占24.6%;二类社542个,占43%;三类社245个,占19.4%;四类社164个,占13%。根据不同类型,针对不同重点进行整顿,达到巩固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目的。对一、二类社要求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全面包工、包产、包成本的“三包”责任制,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领导;对三类社着重解决阻碍生产发展的问题,迅速解决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上的存在的问题,然后达到一、二类社的要求;对四类社,这些已涣散或将垮台的社,主要依靠骨干,做好细致的工作,把愿意入社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同年4月,全县各农业社的整社工作基本结束。通过整社,使整顿后的1100多个农业社都有了巩固提高。

    19575月至7月,县委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继续贯彻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的方针,开展爱公共财产、爱农业和副业生产、爱劳动质量的“三爱”运动,为把1100多个农业社继续提高一步,开展第二次整社工作。通过这次整社加强了农业社内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和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处理好了各项经济关系中的遗留问题。

    19579月,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关于做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工作的指示》、《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指示》,使整顿农业社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10月,县委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织建设的指示》,重点明确增产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关系。为纠正农业社生产过于单一化的倾向,扶持发展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县委确定大部分乡总支部副书记专管副业生产,在农业社设副业组,发展多种经营。全县在整顿中,对规模过小的301个社,合并为130个社;对规模过大的5个社,分成15个社,并有563个社吸收了1.2万多农户入社,对原来未建社的363个村建立初级社,把原来的生产小队、小组统称为生产队。经过整顿,初级社规模十至几十户不等,均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集体劳动,评工记分,产品按入股土地、劳动工分分配。整顿后,合作社又得到巩固、发展。至1957年底,全县初、高级农业社共发展到1005个,入社农户达109118户,占总农户数的98.2%,其中参加高级农业社的农户占93.4%。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前,有初、高级农业社966个,其中高级农业社929个,基本上实现一村一社。

    总之,通过整社,真正达到巩固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目的,同时,推动了增产节约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三、初步形成轻型工业格局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所有制改造的完成,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嵊县工业经济逐步形成。至1956年底,全县11个行业51户私营企业先后进行了公私合营,并经过改组,合并成为43家企业。其中嵊县缫丝厂、嵊县电厂、嵊县陶器厂、嵊县酿造厂等四家为骨干企业,其他包括电厂、布厂各两家,卷烟厂四家、榨油厂12家、酒厂10家、酱乳厂五家,炼油厂、印刷厂、窑厂、粉笔厂各一家为一般企业。此外还有部门工业(包括商业、农业、供销社系统)16家,其中洗染厂八家、榨油厂四家、石灰厂两家,袜厂、印刷厂各一家。并在同期建立嵊县铁工厂、嵊县染织厂、嵊县印刷厂、嵊县榨油厂等四家地方国营企业,同时组建手工业社(组)148个。

   县委按照地方工业企业必须面向农村,积极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重点发展和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工业,并在1957年组织全县工业企业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利用已有设备,克服薄弱环节,挖掘资源,寻找代用品,节约原材料。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采取老厂带新厂,师傅带徒弟及互派“留学生”的办法,培养出一批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技术的干部和工人。通过技术革新运动,嵊县缫丝厂从过去次茧只能缫B级、C级丝到能缫出“双A级”,过去最高的等级是“特三A”,当时已有27担丝创下“四A”级的新纪录,4月生丝清洁匀度平均达到97.98分,比日本要高2.39分,超过和压倒了日本的生丝质量标准。榨油厂的米糠残油率,由9.64降低到5.75.39,创造了全省的新记录。长乐皮纸生产合作社试制成功打字蜡纸坯,可制打字蜡纸,也是出口商品之一。同时,还积极贯彻了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通过仿制和改进新式农具,推广水旱两用犁、插秧船、茶叶杀青机、解块机、揉捻机等,仿制水力、畜力初制茶工具,还有切桑机、手摇竹制筛灰机、背包式喷雾机、五行田耙、磨粉机、削草机、双轮单人打稻机、脚踏飞轮水车,试制插秧机、杠杆式自动水车等。这些农业机械,不但推动了为农服务工业的发展,还支持了农业生产,受到农民的欢迎。三界茶厂成为半机械化制茶工厂,所制作的精制茶叶,直接出口。

    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3727万元,比1952年的1863万元增加2.15倍,到“大跃进”前,初步形成以服务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主,利用本地资源加工生产的轻型工业格局。

  四、“一五”时期经济建设成果

    解放前的嵊县,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物价飞涨,灾荒严重,民不聊生,经济极其落后。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特别是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由过去的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除自己够吃够用外,还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全县经济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局面。

   “一五”期间,嵊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工农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36.35%,而且,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的比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7319万元,占82.1%;轻工业产值1085万元,占16.4%;重工业产值98万元,占1.5%。在1957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8793万元,占70.2%;轻工业产值3577万元,占28.6%;重工业产值150万元,占1.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上升了10.9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1952年为130250吨,1957年为141690吨,增长8.78%;茶叶1952年为1974吨,1957年为2500吨,增长26.64%;蚕茧1952年为554吨,1957年为609吨,增长9.92%;生猪全年饲养量1952年为5.89万头,1957年为12.03万头,增长104.24%;财政收入1952年为462万元,1957年为791万元,增长71.21%;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952年为137.3万元,1957年为286.7万元,增长108.81%;各项贷款余额1952年为67.6万元,1957年为782.8万元,增长10倍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2年为1534万元,1957年为2496万元,增长147.42%1952年,全县桑园面积为4.93万亩,蚕茧总产达一万担,1957年,桑园面积增至6.34万亩,蚕茧总产量达到1.22万担;1957年,扩大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油菜籽总产量达到6560担,比1949年增长四倍以上;1954年供销社收购兔毛只有142斤,1957年收购量突破万斤;1949年,全县白术种植面积仅100亩,年产白术438担,1956年,种植面积高达4200亩,总产量超过一万担以上,1957年增至1.29万担。

   五年中,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劳动力投入为主。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确保农业增产,全县兴修水利投入劳动力581万工,完成土石方967万方。至1957年,全县已完成修建水库13座,水塘5944口,其他工程1126处;临城、三界、甘霖、黄泽区平原沿江地区110华里堤坝,已全线加宽加高,由此,大大改善了水利面貌,有效灌溉面积24.32万亩,旱涝保收水田面积七万亩。全县抗旱能力平均达到35天,防洪能力提高到东桥水位22公尺。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此外,交通运输建设方面,1957年建成崇仁至谷来公路。这是解放后县境内建成的第一条公路,结束了崇仁至绍兴的“挑脚”历史,对北山区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紧接着,金竹园至富润公路、嶀浦岭至三界茶厂公路建成。

  “一五”时期,是嵊县国民经济发展得较快、较好的时期之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形成的农业、工业、商业和基本建设方针,符合嵊县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以后嵊县经济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社会事业的进步

   一、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56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指示》。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4月,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会上结合嵊县情况,传达了省委《关于加强党对文教工作的领导》和《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领导》的文件。向党内外广大干部传达周恩来在19561月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认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认识解放来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所起的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纠正对知识分子的错误看法,检查改善知识分子工作。19573月,县委根据省委19566月提出的《浙江省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精神,拟订了《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并作出《关于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领导问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继续贯彻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生活待遇。

  在县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一是关心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与知识分子建立起互信互学的同志关系,并在日常工作中给以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县、区、乡的党、政领导干部经常与知识分子联系,增加接触和交换意见的机会。并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知识分子列席有关工作会议,听取意见,扩大与知识分子联系。同时,加强对知识分子中发展新党员的考察与培养教育,有计划地在知识分子中进行建党工作。仅1956年,在知识分子中就发展新党员57名。

  二是重视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改善知识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的粮食、副食品供应情况。适当改变他们的居住状况,特别是年老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给予照顾。对患有慢性病(特别是肺病)需要疗养的根据可能条件,给予疗养。对因年老体弱及需要照顾爱人、家庭的教师调动工作的有116人。

  三是注意提高知识分子的文化业务水平。采取不同方式组织知识分子进行业务进修;医师、演员、技术人员以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养下一代;各行政部门会同工会、科普等组织,或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种业务学习的讲习班、报告会,或考察访问,组织业务研究,选拔优秀分子深造。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供应,满足知识分子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上需要。1956年,全县330个不及初师毕业的小学教师参加了函授学习,又办了七所进修学校,六个进修班,10个进修小组,共有477个初中毕业以上水平的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文化,同时组织了170个单科或综合性教研小组,进行业务研究,中学教师中也有11人参加函授学习。

  四是各有关单位还着手帮助知识分子改善工作条件。为了保证知识分子业务工作的时间,对知识分子中兼职过多而影响业务工作的减少兼职;对专家、学者配给助手,对一般的技术人员亦减少行政工作;召集知识分子开会、商谈工作,以不影响本部门业务工作为原则。尽量稳定知识分子工作岗位,不随便调离去担任不熟悉的工作。坚决制止随便拉教师参加不相干的社会活动,坚决制止强占校舍、硬借校具,占用校舍开会,临时借用也必须征得学校同意,用后按期归还,不影响学校工作正常进行。

  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1956年起,县委贯彻毛泽东在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化、艺术、科普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文化事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956年,全县建有农村业余剧团385个,大多演出越剧,个别演绍剧,剧团实行“自编、自导、自演、自养”的方针。与此同时,全县建立农村俱乐部176个,其中中心俱乐部20个;建立流动图书站30个,图书流动达两万多册。县文化馆还抽调16名比较优秀的农村剧团的老艺人,组织县社会主义文艺宣传队,以短小优秀节目下乡巡回演出。在民间文艺方面,农村青年费昭珪创作的《一篮草子》剧本,被国家文化部、全国戏剧家协会推荐在全国发行。白泥坎村农民魏淇园创作的《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季乐曲,其中《夏雨》乐曲,19571月获得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一等奖、个人获创作奖、民间艺术活动奖。3月,白泥坎演奏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年,广利乡逵溪村的《调五马》舞蹈,获得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二等奖。

   1956年全县实现乡乡通电话、广播,至年底安装喇叭500多只。1957年拥有一台35毫米、三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放映960场次,观众53万人次。

   19564月,县委发出《关于发展科普协会会员》的通知,《通知》要求把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以业余时间从事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帮助劳动人民成为有文化、有学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是年6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嵊县支会成立。1958年县科协与科研所合并,改名为嵊县科学技术协会。新协会成立后,推广普及全民科学,大力发展会员,并通过县报、广播站、农业技校、工会俱乐部开辟了科普宣传,帮助工农群众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并积极支持工人、农民、机关工作人员的业余科研活动,这对加速全县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卫生事业的继续发展

  19564月,教育系统通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争鸣”,部分学校出现了发挥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积极钻研、讨论教育问题的氛围。同时学校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仅1956年,中小学增加了七所,全县中小学达到577所(其中普通中学六所),中学学生数达到3306人,比原来增加25%1956年上半年,在宁波地区统考中,嵊中初中部平均成绩名列第二,不久,嵊中初中部被确定为专区重点(当时专区重点学校仅两所)。1957年,又在北山、三界新建了第四、第五中学。小学入学人数达到49800人,比原来增加18%。以多种形式,开展工农业余教育,至1957年底,经考核有2.2万人脱盲,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总数的15%。并推行“见物识字”、“识字岗”、“工地设字”、“包教包学”等办法,加快识字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19576月,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回家乡到嵊县中学为即将毕业的两班高三学生作演讲。在演讲中,马寅初一方面勉励大家珍惜时光,刻苦用功,金榜题名,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即使不能金榜题名,也可以继续拼搏,择业展才,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不断前进、经济向前发展的观念。并用草鞋、皮鞋打比方,培养“看到今天想到明天”的超前意识,提出了用发展、超前的观点看问题的“皮鞋”学说。马寅初的这次演讲,对嵊县教育影响很大,“皮鞋”学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家乡学子。

  卫生部门结合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原则,提高对中医、民间医疗方法的重视。同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由1952264人,增加到1957505人。此外,1956年县人民医院外科能施行肠穿孔、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手术,减少了病人不少痛苦;中爱乡血防组仅一位医师两位护士,在1956年治疗六七百个病人,模范事迹在全省各地传播。1957年,在上东区华堂、前洲两地首先办起农业社保健室后,逐步推广,给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模式打下基础。

  19574月,贯彻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县委首次提出在全县消灭血吸虫病的任务,并在县二届二次人代会上作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决议。5月县组织医务人员,开始血吸虫病普查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地欣起消灭血吸虫病的高潮。中爱乡决心在1957年冬和1958年春消灭血吸虫病,组织灭螺队,消灭钉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