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党史书籍 >> 中国共产党嵊州历史第二卷
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4-09-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和全县普选

  1953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4月政务院发布《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后,全国各地的民主选举和人口普查逐步展开。

  513,县委按照政务院统一部署,根据省委《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制订《嵊县开展基层普选工作的大体计划(草案)》,基层普选与人口普查同时进行。县成立选举委员会,县长陶传信任主任,下设选举办公室,与人口普查登记办公室合并办公。各区成立工作队,乡镇成立选举委员会,指导基层选举工作。5167月初,选择东郭乡与棠溪乡进行试点。两个试点乡的人口调查登记工作,均由普选工作组干部担任,划定选区,每个选区设人口调查登记站和选民资格审查小组,在同一地点办公,先办理人口登记,再办理选民登记。县委肯定了基层普选与人口普查相结合的试点工作做法。7108月底,在两个乡试点完成的基础上,第一批选民登记与人口普查工作在崇仁、长乐、临城、城东、甘霖五个区各三个乡进行。10月,第二批选民登记与人口普查工作在全县60个乡(镇)普遍进行。11月,第三批选民登记与人口普查工作在剩下的28个乡进行。全县除三界区由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在普选前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外,其他各区人口普查均围绕普选进行。

  人口普查工作队通过学习上级关于人口普查的指示、具体步骤和方法,到基层进行人口调查登记的意义及具体做法的宣传动员教育工作。宣传动员教育方式以大会动员、小组讨论为主,辅以入户访查。在乡村运用土广播、黑板报、说说唱唱等宣传工具,在城镇还运用了有线广播。通过宣传发动,消除群众中怕“人口登记增加农业税”、“年龄计算影响结婚”等误解和顾虑,解决“瞒报年龄”的现象。群众反映“人口调查好比打仗时的派兵点将,将官如果不点清兵将,打仗一定失败,现在人口调查,是国家摸清家底,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提高了广大群众对人口普查重要性的认识。全县在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分区训练了人口调查技术人员,作为人口调查登记中的骨干,又以“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训练各镇、乡力量,保证了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县人口普查历时10个月28天,于1954325结束,县一级综合统计在412完成。

    根据政务院《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的规定,以1953630(农历五月二十日)24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嵊县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县总户数113075户,总人口420143人;男性224188人,占总人口的53.36%;女性195955人,占46.64%。农业人口395852人,占94.3%,非农业人口24291人,占5.7%。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共计登记选民248058人。因限于当时情况,未对民族分布、文化程度等进行普查。

   通过人口调查登记,得出全县人口的准确数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确实的人口情况,达到中央提出的“不重复、不遗漏,全面、确实”的要求。第一次人口调查登记后,全县建立了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统计每年人口变动情况,各乡镇建立登记户籍册,由乡文书兼任户籍登记员,生、死和迁入、迁出均办理手续,每半年变动情况向县统计局汇报(19563月,根据省人委通知精神,户籍管理工作交由公安部门接管)。

    在人口调查登记的同时,选举工作也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成立乡镇选举委员会,划分选区;二是人口调查、选民登记、选民资格审查、划分选民小组;三是审查代表资格、协商代表候选人名单、召开选区村民大会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乡人民代表;四是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乡(镇)长和乡(镇)人民委员,组成乡(镇)人民政府,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时选举产生县人民代表和人民陪审员。

  19544月,全县107个乡镇(包括刚从绍兴县划归的八郑、德政乡)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在248058名选民中参加选举的207461人,占总选民数的83.6%。共选出乡(镇)人民代表3922人,县人民代表305人。县人民代表中工人代表68人,党政军机关代表33人,直接参加生产工人代表35人,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表17人,互助组代表103人,其他阶层代表31人,民主人士代表18人。其中妇女代表51人,占总代表数的16.72%

  这次基层选举与人口普查工作紧密结合,在农村结合农业生产开展,在城镇结合“新三反”斗争进行。县人民法院抽调熟悉政策的得力干部,设立人民法庭,负责处理选民的资格申诉、控告、检举案件,保证普选和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次基层选举是广大人民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选举,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选出真正为人民办事的代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二、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随着县人民代表选举工作的结束,开始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县委先后二次制定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宣传计划。县委成立筹备委员会,确定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研究代表人选及代表名额,开展提案收集。

  根据1954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的规定,195471821日,嵊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政府礼堂隆重召开。应到代表305人,实际出席代表301人。这次人民代表大会与过去人民代表会议不同之处,就是每一位代表都是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选举出来的(以前的各界人民代表一般是民主协商产生的)。县委副书记陈宪俊致开幕词,县长陶传信向大会作题为《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与今后工作的意见》的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总结了开展选举工作一年多来的情况:全县在农业生产方面坚决贯彻“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条件而稳步前进”的方针,整顿巩固提高互助合作,全县有农业生产合作社25445户;常年互助组3035个,临时互助组536674186户,占总农业户的70.6%,显示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已基本上完成粮食统购任务。全县213个工厂的生产,上半年已完成计划数的103.3%。在整个市场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日益增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1953年已完成农业税应征数的98.96%1954年国家建设公债认购,超过预计数的47.2%。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贯彻中央文“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基本上停止盲目冒进,达到提高质量的要求。

  《报告》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见:根据中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继续完成各区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在1954年内90%以上的乡办一个以上农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一至四个乡全面推行合作化的经验。工业生产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目的,加强技术领导,把劳动竞赛活动逐步引向技术革新,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1954年度生产计划和基本建设任务。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加速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供销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主供关系。逐步引导私营工商业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纳入国家利益轨道。继续宣传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卫生宣传教育。加强政权建设,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工作作风。

   721,县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娄发财、俞苗根、董大妈(应运妹)、郑锡赓、钱祖恩、张茵、裘翌芳当选为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一致同意并通过陶传信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关于继续镇压反革命的决议》、《关于实行“早稻中稻预征统购”的决议》,通过二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案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与本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经过的报告》。七位代表在会上发言。大会发了“致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电报。

  县一届一次、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未选举政府领导成员。195510月,县一届三次人代会上,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选出县长腾鹏,副县长方初、欧阳亚东、娄发财、张雨庆、徐长生、王人清、余国柱。

  嵊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和镇、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人民代表大会取代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嵊县的正式建立。

  三、县政协首届一次会议

  嵊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后,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县委着手准备建立政协嵊县委员会。19553月,县委统战部举行民主人士座谈会,商讨成立嵊县政协的有关问题,推荐政协成员对象。经过充分准备,195631113日,政协嵊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同时正式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嵊县委员会成立。

  政协嵊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由副县长方初致开幕词,县委书记尚玉福作目前形势报告。报告总结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六年来取得的成绩,在各项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政府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协商解决全县人民社会生活中各阶层的关系;自下而上的反映群众对政府的意见,推动了全县的民主建设,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起着桥梁作用。报告向政协嵊县第一届委员会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确定政协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各界人士参加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为争取提前或超额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贡献。

  政协嵊县第一次会议有24个委员发言,畅谈在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表示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团结各界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克服困难,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选举尚玉福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县第一届委员会主席,方初、杜景瑞、冯农为副主席。

  政协嵊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由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各界代表组成的政协嵊县委员会的成立,是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对嵊县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标志着嵊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第二节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对人民团体的领导

  一、开展统战工作

  嵊县解放后,县委按照中央“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的指示,积极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19541月,由县委统战部、城工部、工商科、工业部、国营百货商店等部门联合召开嵊县工商界座谈会,贯彻地委、专署工商界座谈会精神,对全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一次系统的总路线、总任务宣传教育,着重解决对资本家的认识问题,安定情绪,提高其经营信心。3月,根据省委统战部、地委统战部指示,县委统战部确定工商界代表人物,在政府各个时期颁布的经济措施中,对其在行动上、思想上的演变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动态反映。

  1955415,根据中央“综合情况,研究政策,督促检查,联系各方”的规定,成立县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全县18个集镇中14个集镇建立工商联筹备会或工商业小组。在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及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爱国民主人士均占一定比例,对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马寅初、邵力子①先后到嵊视察工作。19555月,在县长陶传信、副县长方初的陪同下,全国人大常委马寅初回嵊县调查考察人口、粮食、合作化等问题。在浦口乡、中爱乡五湖、西港农业社和小砩乡梁正荣农业社调查,马寅初对群众关心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作了很好的解释:“社会主义是一个集体,国家的强盛是由于我们六万万人一条心,一个家庭一样。大家要团结起来,要看到大的利益,把统购统销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6月,马寅初又一次回嵊县视察,在县长腾鹏陪同下访问了开元乡月光社、崇仁镇第一农业合作社和城溪乡五联社,主要是调查关于合作社的巩固与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同时,对人口增长过快感到担忧。

  195512月,邵力子等五位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小组来嵊县视察,先后考察中爱乡爱湖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西港村血吸虫粪便管理、血吸虫病治疗所,甘霖区湖头乡五里农业生产合作社,甘霖区公所、卫生所,县卫生院及县立第一小学等。邵力子一行来嵊县视察的主要指导思想,认为农业产量提高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造成农民生活不富裕。在农村视察时,特别注意粮食增产与孩子增多、粮食“三定”政策中群众的反映,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解决农贷资金、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农民学习文化和妇女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针对全国人大代表在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进行认真地研究,并迅速作出落实措施。根据全国人大代表意见,县人民银行扭转秋收季节只抓资金回笼,放松贷款的被动局面,根据农民的确实需要,及时发放贷款86万元,解决了两万多贫农和下中农的生产和生活资金的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在嵊县视察中听取人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对县委和县人委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促进并改正工作作风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19564月,县委作出对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鉴定工作的意见,对他们的表现及政治态度、政治问题作全面审查。通过代表人物鉴定,掌握他们的特点,便于更好地团结教育和改造。是月,县委统战部为总结资产阶级个人改造经验,建立长乐、崇仁、甘霖、石璜、三界、城关等六个学习小组,在崇仁镇进行资本家学习的调查,建立工商联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学习制度。

  6月,县委统战部根据地委指示,组织召开文教界民主人士座谈会,批判所谓“胡风反动思想”①,以学校为单位召开党外校长及语文教师座谈会,学习《人民日报》的《展开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的社论,通过座谈反映思想认识,发表个人见解。626,由县政协组成传达与视察相结合的小组,分赴各地,召开座谈会,传达省委提出的《浙江省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强调要改善知识分子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调节各项社会活动。在这次传达与视察中,收到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意见47件,有工商业市场安排和管理方面的,有关于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卫生医药、建筑桥梁等公益事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7月,县委统战部根据省委指示,对资本家分两批进行轮训,提高资本家对国家的伟大前途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事安排,采取“自上而下交待政策,由下而上制定方案,由内到外协商”的办法,在银行、卫生院、县人委、粮食局、供销合作社、中国嵊县纺织品公司等机关党支部建立统战委员。10月,县政协设立工商、医卫、科技、文教艺术、社会联络等五个工作小组,按地区成立城关、长乐、崇仁、石璜、甘霖等五个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党和政府文件,组织讲座、报告。开展对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视察工作,向县委和县人委提出意见和建议。

    宗教界素有爱国爱教传统,解放后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县委统战部积极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组织的活动。宗教组织按照党的宗教政策,开始教务活动和发展信徒。1954年,县委统战部配合公安部门对全县宗教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组织教徒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神职人员和教徒,培养积极分子,打击反动势力和非法活动。为争取团结宗教界人士,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引导教会走“三自爱国”①道路,县委统战部召开基督教会负责人会议,开展“三自爱国”运动。

  二、加强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

  随着县级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会在政治、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工会发展迅速。1953年,教育工会、地方工业工会、粮食加工工会以及城关、长乐、崇仁、甘霖、石璜等五个乡镇工会相继成立。7月,县总工会改称为工会联合会。10月,全县店员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店员工会,下辖粮食系统工会等九个工会和洗染业等29个工会小组。

  19545月,嵊县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动员全县职工发挥创造精神,改进生产技术,提倡生产革新,有力推动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完成与超额完成1954年的任务。

  1955720,县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向全县职工发出公开信,号召开展全县增产节约运动,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支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提出“抓指标、抓关键、抓措施,大力开展技术革新”的口号。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全县掀起技术革新高潮。嵊县铁工厂张樟青改进双刀切削,酱乳厂马培青进行“酱油双套榨法”,浙江省三界茶厂郑钦苗改良炒茶工具,将手工炒茶改为木撬炒茶,解除工人烫手灼伤的痛苦,嵊县布厂推广俞苗芹织布法,提高产品质量,自救(生产自救)碾米厂史富铨改进木炭炉,节约大量燃料。

  1956年,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先进生产者和先进班组的积极作用,使普通生产水平成为全社会的先进水平,促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是年,根据形势发展,撤销六个镇工会和店员工会,设商业、供销、粮食等系统工会。

  县委充分发挥青年团的助手作用,积极开展青年工作,组织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954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嵊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到会代表300名,代表全县7522名团员,选举产生青年团嵊县第二届委员会。

  在县委的领导下,青年团员创造了许多先进事迹,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分子。6月,受到团省委表扬奖励的知识青年叶雪凤、邢子来在动员高小初中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会上,介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体会。19557 月,青年团宁波地工委转发《嵊县浦口乡团总支选拔出席全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工作情况的报告》。8月,嵊县首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大会表彰26位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向全县青年发出《全县青年团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在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奋勇前进》的公开信。为更有效地做好农村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5月到10月,团县委调查富润乡青年思想情况,主要调查该乡前村青年的思想与要求。富润乡青年思想情况的调查材料成了团县委团课教育教材的内容。10月,青年团浙江省委宣传部第一号《宣传工作简报》上刊发《嵊县富润乡青年思想情况的调查》一文。

  19563月,青年团员俞樟仁为保护人民财产挺身救火,英勇牺牲,团县委追认俞樟仁为模范青年团员。6月,团县委表彰罗松村等两个优秀团支部和五名优秀团员,号召全县团组织和青年团员学习他们热爱工作、热爱劳动和勤奋工作的事迹。青年团宁波地工委批转《青年团嵊县缫丝厂总支是怎样领导青年学文化的通报》,肯定和表扬嵊县缫丝厂团总支帮助有孩子妈妈解决文化学习的实际困难,在青年职工中进行学习文化,取得突出成绩。10月,团县委在团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介绍嵊县团课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并在全省推广。在合作化运动中,青年团员积极动员家庭带头参加高级社,密切配合党向群众宣传合作化的政策方针及优越性,有1994名团员担任合作社社长、生产队长、会计、记工员等职务,有五个青年团员领导的生产队被评上县级生产模范单位,427个青年突击队在各项突击性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至1956年底,嵊县青年团员总数达12024名。

  县委十分重视发挥妇女在各项运动中的积极作用,农村妇女积极参加集体生产,成为一支生力军。19534月,省劳动模范董大妈赴京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后来成为五上北京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省内闻名的女劳动模范。9月下旬,县妇联召开一届六次会议,贯彻增产节约运动,在秋收冬种中发动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扫盲运动中,有三万多名妇女参加冬学、民校、识字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全县妇女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中发挥作用,出现许多家庭将余粮卖给国家、动员丈夫参加互助合作运动。

    19555月,县委转发县妇联《临城区东郭乡在粮食统购统销中是怎样发动妇女的》、《三塘乡妇女文化学习情况》、《魏仁华农业社妇女工作情况》等报告,对妇女工作作了充分肯定。11月,县妇联召开农村妇女积极分子大会,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进一步发动妇女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在这次妇女积极分子大会上,画图乡、新市乡妇女代表介绍当好社主任的经验;马仁乡马仁村、里东区妇女代表介绍参加农业社劳动解决孩子牵累的经验;半塘乡经常性宣传婚姻法、南山区蒋淡乡推广六谷心作猪饲料、白竹乡搞好卫生养好猪、白鹤乡办好农村托儿组、浦口乡发动妇女学习农业技术、白鹤乡石前社开展多种经营的经验在会上作了小组发言或书面介绍,给与会者极大的鼓舞。

  1956年,县妇联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工作,逐步转变轻视妇女、打击排挤妇女的封建思想,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进行劳动光荣和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全县性妇幼福利事业,培训妇女学习各种技术知识,提高妇女出勤率和劳动效率,举办多种多样托儿组织。按照省委、地委要求以及县委规划,全县基本达到在春耕中有70%以上、秋收中有90%以上的青壮年妇女参加劳动的目标。全县有12名妇女任合作社主任、128名妇女任合作社副主任、48名妇女任合作社会计、1113名妇女任社务委员、1813名妇女任生产队长。

  在县委的领导下,各群众团体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配合县委积极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三节社会事业的逐步发展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19532月,举行农村剧团大会演,全县11个区、镇代表团代表385个业余剧团参加演出。华东实验越剧团在县城广场演出,观众达两万。同月,崇仁镇民间乐队演奏的《大辕门》获华东地区民间舞蹈会演一等奖。是年,县文化部门在县城东后街建人民剧场。1954年春节期间,全县业余剧团演出达1724场,观众达37万人次。19562月,全县举行春节文艺交流大会,评出演出奖9个、演员奖11个、纪念奖17个。

  县新华书店设有门市部、批发部、农村发行组,经销多种类书刊、教材,分片深入乡村、工厂、学校,送书上门,流动供应。在农村建立流动图书站组30个,图书流动达两万多册,黑板报1200多块。19556月,嵊县图书馆建立,收藏图书4000册。

  19551月,在老艺人马潮水等倡议下,组建以袁雪芬①为主任的越剧之家筹建委员会。

  19552月,宁波专署电影中队208小队来县固定放映,后来成为嵊县第一个电影放映队。

  195511月,嵊县广播站成立,开通城关镇至沙园、浦口、崇仁等地的广播线路,有喇叭100多只。19563月,始播自办节目,设《嵊县新闻》、《专题讲座》和《文艺节目》。8月,全县乡乡通广播,年底喇叭增至500多只。下半年,崇仁镇首建区级转播站。

  1956313《嵊县报》创刊,为县委机关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地方新闻,交流先进经验,设《嵊县古今》、《铁面话》等专栏。195851改为日报,次月改名《嵊县日报》(196142停刊)。

  县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1953年,县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及时制订教育调整计划,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年暑假,县委组织全县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组织五所中学的教职员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分校进行学习,全县小学教师1193人集中在城关学习,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通过学习和批判,树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195512月,中小学教职工实行货币工资制,私立中学教职工待遇也作相应调整。19564月,县委认真检查教育低于全省水平、落后形势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肃反学习,为人民教育事业出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同月,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关于加强党对文教工作的领导》、《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等文件,并讨论了文教工作12年规划。同年7月,为加强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县委成立文化教育部。是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工1442人转为国家工作人员编制。

  19529月后,幼儿教育发展很快。各区、乡政府所在地集镇相继创办幼儿园,城关镇民办五爱幼儿园为县人民政府接办,成为县内唯一由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1953年经过整顿后,保留幼儿园九所,班级18个,在园幼儿628人,教职工30人。19542月,城关镇在西后街创建民办红旗幼儿园,初创时条件较差,由于该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因而得到巩固和发展。195611月,县机关保育院成立。是年,全县有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1599人。

  小学教育逐步普及。19533月,《人民教育》发表题为《教育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社论,全县各小学对照学习,克服忙乱的现象。5月,县文教科抽调人员组成视导组分赴各区视导,着重对小学网点的调整作调查。根据中央“整顿巩固”的方针,对全县小学进行整顿,撤并公立村小50所,11所转为民办。通过贯彻省委“整顿小学,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的指示后,小学数量减少,但此后教育质量有显著提高。1955年起,根据“积极提倡,加强领导”的原则,发展民办小学。19563月,撤区并乡,全县六所区中心小学改为乡中心小学,至年底恢复原建制。和平乡青岩和双桥村联合举办二部制小学。根据有关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定,提倡民办小学,下半年,全县有民办小学53所,民办班87个。1956年,全县有小学571所,在校学生48471人。

  19549月,工农子弟大量入学,初中学生爆满。嵊县中学初一试行二部制,不久,初中部被确定为宁波专区两所重点初中之一。长乐镇政府拨出上市头50多亩土地建造长乐中学新校舍,4月,第一幢12教室教学楼建成,9月,由国家接办改名为嵊县第一初级中学。19569月,县政府接管春皋中学、崇仁中学,分别改名为第二、第三初级中学。1956年,全县有中学六所,在校学生3304人。

  县委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快速发展业余教育。1956年,有工农教育班(组)570多个,学员1.5万多人,全县参加学习的干部1014人,职工1011人,214人脱盲,92人进入初中。农民学文化的有9.6万多人,常年坚持学习的为1.15万人。城关镇的职工业余学校有学生311人。5月,全县农村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评选参加省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大会代表。

  二、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县委遵照中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示和“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卫生工作。19535月,县防疫卫生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领导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41月,增加里东、上东卫生所,全县组织医务人员202人,深入工厂、农村防病治病。9月,全县流行疟疾,患者达334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9%。县卫生部门先后组织272名医务人员、成立46个巡回小组深人乡村,控制疫情发展。10月至11月中旬,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13169名儿童接种痘苗,进行春季白喉、三联疫苗的注射。县卫生部门在溪北乡官地村首次培训农村保健员26人,讲授防疫、急救、成药使用、妇幼卫生等知识,次年2月,在城关、崇仁培训农村保健员1100多人。

  为消灭血吸虫病,19541月,全县进行血吸虫病普查,计有8个区、47个乡、203个村为流行区,重点流行区方口乡检查2694人,患病率为26.3%,为血防工作打下了基础。195511月,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为响应毛泽东号召,加强对血防工作的领导,19562月,成立县血防委员会,7月县委又成立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28个乡镇成立血防委员会,21个乡建立三人小组,114个农业社成立基层防治小组。训练农业社灭螺指导员2300多人,采取“两管一灭”(粪管、水管及土埋灭螺)的防治措施。至1956年,先后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共4809人次。

  1953年,全县在机关和部分企业推行广播体操,体育运动以普及为主,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经过整顿,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展开,校、乡、镇、区、县层层衔接,举行运动大会,组织竞赛活动。7月,俞樟炎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省田径、体操、举重民族形式选拔赛中,获200低栏、400中栏第一名。10月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获400中栏第四名、200低栏第三名,并打破国家纪录,后调中央体院竞技科(国家队)。12月,县工人俱乐部在城关镇举行规模空前的体育大会,有35个单位的28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1954年起,学校开展“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称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关、企业、农村兴起篮球、乒乓球活动。3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做早操及工间操。1955年,机关、企业中出现锻炼小组,开始组建基层体育协会。19564月,全县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举行,经过三天竞赛,选拔出优秀运动员参加省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会后又分别举行游泳、围棋、球类等比赛。5月,全县举行少年田径运动大会,参加对象以中学生为主,吸收部分高小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推动了全县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县委积极开展城乡优抚工作。1953年,全县有171户烈属、1836户军属享受土地的代耕,有70%以上的代耕土地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负责。由于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及群众拥军优属思想的提高,绝大部分代耕土地都增产,烈军属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为解决部分烈军属生活困难,根据“集中使用,重点发放优抚费”的原则,补助烈军属176户,生产生活补助费1.08万元,保证烈军属生活不低于一般群众。自195410月到19558月共接收998名复员军人,其中有110名无家可归,都做到补分土地、房子、农具,并根据条件与可能,介绍长期和临时工作的有103人,基本上做到妥善安置,有家有业。全县有80%以上复员军人参加互助合作社,有68人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两人为供销社主任、13人为信用社主任、52人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31月,为表彰优抚模范,县政府召开第一次扰抚模范代表大会,评出拥军优属模范村、互助组和个人。1954年至1955年,全县继续开展评比优抚模范的活动。19557月,县委召开复员军人代表会,总结工作,表扬先进人物。1954年发放优抚安置费5.55万元,1955年为7.37万元,1956年为25.32万元。

  县委积极贯彻“生产自救,群众互助,政府辅以必要的救济”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解决生活困难,开展生产自救,巩固互助合作。1954年农业生产虽普遍获得丰收,但在长乐、甘霖、临城、三界等区部分乡村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旱虫灾和数十年来未有的冰冻,茶叶减产,又加上历年来的社会困难户,发放农贷8.7万元,救济2286户,发放救济款共1.9万元。19556月,暴雨成灾,据五个主要灾区统计,受淹农田四万亩,受淹旱地9502亩。灾害发生后,县人民银行、民政部门发放贷(救济)款,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安排生活。19564月,太平乡遭冰雹袭击,全乡七个村和大昆乡三个村受灾,共有1000多亩春花作物、200多亩茶园及白术、早豆、稻秧等受灾,倒屋13间,重伤七人。灾后党和政府组织慰问,并拨出粮款救灾。8112级强台风过境,暴雨成灾,屋毁、堤决、田淹,死41人,伤160人。接着,19日至22日,又遭洪水袭击,连续暴雨,受淹农田52422亩、旱地10309亩,冲毁水库一座,堤坝决口126处,死亡七人。县委派出四个慰问组,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灾区慰问、救护,各级党组织全力领导群众抢种补种恢复生产,发放救济款12.17万元、水利工赈款六万元,银行发放贷款18.9万元,全年减免农业税183.1万公斤。

  开展社会保障工作。1956年,全县已登记失业工人554人,介绍就业468人,其中297人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失业工人组织生产自救外,作为城镇困难户,政府给予定期、临时救济,基本能维持生活。是年,农村开始实行“五保”,对农村无依靠的孤、老、残、幼,逐步实行吃、烧、教、穿、葬的“五保”,至1958年,全县共计供养“五保”户3805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