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党史书籍 >> 任光纪念文集
纪念文萃

发布日期:2014-09-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从进步青年到爱国勇士

  ————电视剧《彩云追月》观后

  

    《彩云追月》(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绍兴有线电视台联合录制)以我国著名音乐家任光的代表作《彩云追月》的创作过程为主线,展开了他从一名进步知识分子转变为民族解放战士的人生旅程:20年代初他赴法专修音乐。结束学业后毅然离开生活优裕的异国,携妻回到祖国。他置身在上海革命激流中,目睹了严酷的白色恐怖。祖国和民族的灾难汇于笔端, 使他谱写出充满爱国激情的乐章。他冒着生命危险为田汉、聂耳作词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应蔡楚生、田汉的邀请为影片《渔光曲》谱曲。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任光非但没向敌人低头,反而以更高涨的热情创作了《王老五》《打回老家去》等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为聂耳录制了《卖报歌》《扬子江风暴》等唱片,与聂耳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朋友,并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写成了《新四军东进曲》。年仅41岁便牺牲在皖南事变中,任光用一腔热血谱写了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音乐家的生命之歌。

    我们看到,编导并没有因为表现任光的思想转变而人为地拔高主人公,而是将主人公放在时代的大潮中,置身于血与火的锤炼下,他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朴素、朦胧的同情底层民众到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奋不顾身投入到抗日朝流的这一循序渐进的人生和创作历程。这一转变,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又吻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既合情合理,又不矫揉造作。这也表明了编、导、演较真切地把握了生活和创作、创作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彩》剧的故事发展与音乐创作自始至终地交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剧中反复出现一轮明月在残垣破壁中穿行,在低矮空寂的小巷游移的画面,背景音乐便是彩云追月的旋律。这一构思引发人们多少联想啊!在大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任光不可能沉醉于表现风花雪月。《彩》剧用这一组组镜头叙述人民生活的苦难,苍凉凄清的街巷与明月相叠,构成了鲜明的色调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它的意境就更悠远深长……这一烘云托月手法的运用确实独具匠心。本剧摒弃了抒写性情、闲适无聊的吟风咏月,而是声情并茂、笔力雄健地展示了任光生命的辉煌。《彩》剧以大气磅礴之笔,完成了对革命音乐家任光高尚情操的礼赞!

  任光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勤奋创作,丰厚的文化蕴藏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之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人民音乐家。至今,《渔光曲》、《彩云追月》仍堪称不可多得的音乐作品。这就表明,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它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现象同时代生活的需要、同人民大众的志趣是紧密联系的。任光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依据抗日战争、救国救民这一主题创作的音乐表现出为争取民族独立、祖国解放的特性。可以说,任光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的艺术追求。当我们从《彩》剧中领悟到《彩云追月》、《渔光曲》的创作的艰辛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该剧编导对任光音乐作品内涵深层次的开掘。该剧以革命音乐家的辉煌成就暗示艺术家们:只有有了先进的世界观、扎实的生活基础、深刻的人生体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摘自1997年第23期《求是》杂志)

  《渔光曲》曲作者任光夫妇之死

  

    一、任光的路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任光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一曲《渔光曲》,曾经唱遍祖国大地。他的抗日歌曲,曾经激励了广大的爱国者。今年1月,是皖南事变65周年,我不禁又想起了在那场震惊中外的不幸事件里,被国民党军队和特务枪杀的人民音乐家任光夫妇。

    任光是浙江嵊县一个贫苦石匠的儿子。当年嵊县是个贫困的山区,但贫困的土地上往往绽放出奇丽的艺术之花。嵊县诞生了戏曲舞台上的奇葩越剧。嵊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民歌和各种民间的器乐曲调,以及“绍兴大班”、“新昌高腔”等等众多的地方戏曲。这是一块培育音乐家的肥沃土地。任光随着父亲来到采石场上,工人们激昂高亢的号子声,给了他最早的音乐熏陶。任光是个越剧迷,越剧唱腔里那种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在他以后的作品里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任光17岁就离开家乡到了上海,贫困的家庭无力资助他,他只能半工半读,进了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震旦大学,一面读书,同时跟一位师傅学习修理钢琴。两年后他到了法国,边修理钢琴,边进一个学校学习作曲。从此他开始了终其一生的作曲生涯。1928年,他从越南回到祖国,在上海结识了“南国社”田汉等人,从此就跨进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行列。他与聂耳等人举起了大众音乐的旗帜,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在他们的带动下,上海的学校、工厂里到处响起了健康、高昂的大众歌声。

    1933年,任光与聂耳同时进入了上海电影界,从此他俩就成了一对亲密的战友,共同开创了电影音乐的新局面。就在这年,他俩同为进步电影《母性之光》配乐作曲。任光创作了电影的主题歌《南洋歌》,聂耳创作了电影的插曲《开矿歌》。不久,他们又继续密切合作,完成了有时代意义的进步电影《大路》的配乐作曲。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主题歌《大路歌》和插曲《开路先锋》,任光创作了曾传唱一时的插曲《新凤阳歌》。

    任光的成名之作是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19346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立即风靡上海滩,主题歌《渔光曲》以哀怨的旋律、优美的抒情,征服了广大观众,电影连续放映了84天座无虚席,开创了当年上海电影放映场次的最高纪录。“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的歌声响遍上海大街小巷。1935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任光创作的主题歌《渔光曲》和《渔村之歌》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侵入了白山黑水间,全国掀起了抗日怒潮,上海左翼音乐界奋起响应。任光以“前发”的笔名创作了有广泛影响的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这首歌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吕骥的《中华民族不会亡》、孙慎的《救亡进行曲》等,组成了抗日救亡的大合唱,一时间歌声响彻全国各地。

    没有想到,《打回老家去》一歌给任光带来了麻烦。因为歌中响亮地喊出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还痛斥日本侵略者“他强占我们土地”,“他杀死我们同胞”,号召“全国同胞快起来,我们不作亡国奴隶”等等,它唱出了千千万万同胞心头的吼声。“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歌声使日本领事馆既恐慌又震怒,蛮横地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和租界当局也惊恐万状,日本侦探四处打听“前发”是何许人,最后查到“前发”就是任光,于是他们派出特务,决计要杀害任光。

    就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的任光,被迫再次流亡海外。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回到祖国。1940年任光到了重庆。正好当时新四军军长叶挺因公来到重庆,在一次集会上,任光见到了叶军长,叶挺伸出大手紧紧抓住任光不放:“我们那里音乐工作者十分缺乏,我们热烈欢迎你去!”叶军长诚挚的邀请,加上皖南新四军也是任光久已仰慕的抗日劲旅,于是就搭了叶挺的车子,经过长途奔波,来到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泾县云岭。

    任光来到新四军后,既兴奋,又激动,他看到这里到处生气勃勃,充满革命朝气,与乌烟瘴气的重庆判若两个世界。从军长到一般战士对他的热忱欢迎,更使他深为感动。他几乎没有休息,就深入部队,体验生活,没有多久,他就写出了反映连队生活的《擦枪歌》等几首歌曲,深受指战员喜爱。

    正当任光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时候,一个良好的合作者和伴侣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就是新四军的女战士徐韧。

  二、一对革命伴侣

      徐韧是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战前她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学的是医科。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学校流亡到昆明,进入了西南联大,仍然是学医。可是她业余爱音乐与文学,平时课余爱读各种进步书刊,这使她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昆明是当年爱国学生运动的摇篮,她是学生运动里的一个活跃分子。

    年轻的徐韧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不能忍受大后方沉闷的生活,一直向往去延安或皖南新四军。她多次找到八路军驻昆明办事处,要求介绍她去延安或皖南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拗不过她,就告诉她说,从昆明去延安很困难,到皖南去可先到贵阳,在那里可能搭上去皖南的便车。于是,办事处负责人便给她写了一封去新四军的介绍信。战乱年头,交通不便,从昆明到贵阳很不容易。可是徐韧不顾一切困难,来到了贵阳。

    这是19407月初。山城贵阳,闷热而潮湿。她在那里住了几天,终于打听到了一辆即将去皖南的卡车,便匆匆赶去,把介绍信递给了车上领队的一个中年人,后来知道他就是新四军上校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袁主任把她介绍给车上唯一的一个年岁稍大的妇女同志邬凌秋,要她沿途照顾徐韧。

    在抗日战争年代,搭柴油车长途奔波可是件苦事,道路坑坑洼洼,车速慢得像头老牛,外加途中还不时要躲日本飞机的空袭。起早贪黑,每天也就走百十里路。奔波了一周,车子终于到达云岭。在办完了一切入伍手续后,徐韧脱下蓝布旗袍,穿上新领来的军装,袖子边上郑重地缝上了印有“N4A”字样的臂章,成为新四军的一个新战士。

    事有凑巧,徐韧被分配到军政治部文化组工作,任光也在这个单位,工作上的经常接触,使两个人很快熟识起来。而音乐,使他俩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徐韧对任光是仰慕已久的,她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就是电影《渔光曲》的热情观众,任光的名字早就印在她心头。此刻这个为她所仰慕的英俊男子突然来到了面前,怎能不深深地吸引了她。而任光呢,过去结过婚,原夫人就是《渔光曲》歌词作者安娥,后来两人因感情不合,离婚了。此刻一个既漂亮又热爱音乐的女同志,突然来到身边,就仿佛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三、一颗罪恶的子弹

    任光和徐韧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热恋,终于结合了。军部还为他俩举行了一个既简朴又隆重的结婚仪式。

    这对新婚夫妇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沉浸在蜜月欢乐里的时候,一片不祥的阴云正在向他们飞来。仅仅度过了三个月的新婚生活,寒冷的冬天和内战的滚滚硝烟,一起出现在云岭上空。原来重庆国民党最高当局命令,新四军必须在一个月内撤到长江以北,背地里却调动大军向皖南进发,密谋在途中围歼这支江南人民的子弟兵。

    军部决定把机关老弱妇幼和病号先往苏北撤退。组织上为了任光和徐韧的安全,希望他俩跟着这批同志走。夫妇俩都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们身体都健康,理应在战斗中经受考验和锻炼。

    几天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给了任光一个任务,要他为《别了,三年的皖南》这首歌词谱个曲,词是袁国平写的,几位军首长都看过,并作了修改。袁国平对任光说:“1938年新四军成立来到皖南,已经整整三年了,大家对皖南是很有感情的,这次北上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得给同志们打打气,振作精神,到江北敌后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任光立即全力投入了创作,徐韧理所当然是他最好的助手。他们结婚后,任光已经创作了几首新歌,都是与徐韧合作完成的。每当任光孕育着一首新歌曲的时候,徐韧便随时将他哼唱的旋律记录下来,然后不断修改,补充,直至完成。这次还是这样,夫妇俩倾注了全部心血。有一天,叶挺军长也随着小提琴声走来了,站在旁边听他们夫妇俩边唱边改谱,还提了好几条意见。

    不久,《别了,三年的皖南》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既保留了任光的抒情风格,又充满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唱出了新四军指战员对皖南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

    子弹上膛,刺刀出鞘,

    三年的皖南,别了!

    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

    在沉重的歌声里,迎来了1941年新年。这年的寒冬来得特别早,朔风在皖南丛山中呼啸,不时还飘起满天雪花。军部和附近的村子里,看不到往年过新年时的欢乐景象,人们都在匆忙地整理行装,补好鞋子和绑腿,缝制干粮袋,在炭火盆烧掉无法带走的文件……人们一边干,一边高声唱着“别了,三年的皖南”,唱了一遍又一遍。

    194114日是永远难忘的一天,新四军九千子弟兵就在这天晚上离别了云岭。任光、徐韧夫妇是随着军部直属队走的,他们是第一次夜行军,但见周围漆黑一片,狭窄的山路七高八低,冬夜里寒风夹着雨丝,打得脸上生疼。他俩走得相当狼狈,一路上跌了不少跤,但始终紧跟着队伍。任光把一切能丢的东西全丢了,只有那个相依为命的小提琴仍然背在身上,这是他的“枪”。夫妻俩原以为只要咬紧牙关,渡过这严寒的漫漫长夜,几天之后到达新目的地,一切困难就会过去。哪里知道,在前面等待他们的,竟是一个可怕的阴谋与陷阱。

    新四军在行进的第三天,就遭到埋伏在山岭上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击,一时间炮声隆隆,机枪吼叫,峡谷湮没在一片滚滚硝烟里。113日,任光和一大群军部直属队的非战斗人员,退到一个叫石井坑的小山村,居高临下的国民党军依然疯狂地向人群射击,子弹如急雨般飞向村子。疲困不堪的任光坐在村头的一个土丘上,正在迷迷糊糊地打盹,猛觉身上一震,他“啊”了一声,人软绵绵地倒下了,背着的小提琴掉到了地上。坐在旁边的徐韧见状急忙扑过来,只见丈夫的军衣胸口已被鲜血浸湿。她完全慌乱了,只知道用手死命按住伤口,一股劲地喊:“任光,任光!”

    正在附近指挥作战的叶挺军长闻迅赶来时,任光已经昏迷过去,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直往下流。“伤势很重,得赶快抢救!”军长对旁边副官处的人说了一句。但此刻哪里去找医生?哪里有药品?有人撕了几条布给任光包扎,根本无济于事。一会儿,任光眉梢一动,微微睁开眼,他看到了叶军长,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低声说了句:“谢谢军长……”

    这是任光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人民音乐家永远合上了眼睛。

      徐韧完全被突如其来的悲痛压倒了,她抱住叶军长的腿,恸哭不止。叶挺难过地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徐韧同志,你要坚强起来,要经得起考验。”周围枪炮声响成一片,部队在进行最后的突围。叶挺军长赶回指挥所去了。徐韧扑在丈夫身上不住地嚎哭。

    最后,徐韧不幸负伤被俘。  

  四、女囚队里的抗争

    徐韧被俘后,被关押到了囚禁新四军被俘人员的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女囚队。

    女囚队关押着30多个姐妹。她来到女囚队的开初一段时间,神情郁悒,有时呆呆的发怔,有时低声哭泣,生活的巨浪,把这个离开大学不久,才参军半年多的单纯姑娘打得完全晕头转向了。队里的姐妹们看到这个情景,都来安慰她,劝导她。秘密党支部指定一位大姐专门陪伴她,帮她料理生活,晚上同她一起睡。

    几个月过去了,徐韧逐渐恢复了正常,她跟着姐妹们一起干苦役,出操,一起偷偷商量对付特务队长的计策。

    一天傍晚,女囚队集会,徐韧看到特务队长也在边上,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捉弄一下这个坏家伙!就走出队列,昂着头,用英文唱了《新四军军歌》和《八路军军歌》,姐妹们热烈为她鼓掌。边上几个小特务啥也不懂,也假充内行,跟着鼓掌。见此情形,姐妹们不禁笑得前仰后合。特务队长看到今天这个集会竟开得这么成功,十分得意。

    散会后,一个叛徒溜进队部报告:“队长,你上当了,那徐韧唱的是共产党的歌!”

    “啊!”队长傻了眼,肥胖的脸涨得通红,这臭娘儿们耍弄我!

    女囚队的特务队长名叫曾恭生,是集中营以心狠手毒著称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粗矮肥胖,腆着一个大肚子和大臀部,上下是一个光溜溜的小脑袋和一双小短腿,姑娘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花生米”。“花生米”已不止一次受到徐韧的戏弄,有一次简直要把他毁了。那是一天下午,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情报专员、集中营顶头长官卢旭即将带领一批长官部官员前来视察,集中营里四处打扫粉刷,徐韧奉命在室内刷墙壁。忽然,“花生米”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淫笑着将一只脏手搭到了徐韧肩上。

    “滚开!放规矩点!”徐韧猛地推开脏手,怒冲冲地面对着特务队长。

    “花生米”一惊,手足无措,下不来台,只是嘴里嘟囔着:“开个玩笑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个共产党婆娘……”

    徐韧一听对方口出脏言,怒不可遏,随手端起身边的一只小板凳,使劲砸了过去。“花生米”大惊失色,慌忙把脑袋一低,小板凳从头上飞了过去,他踉踉跄跄后退了几步,几乎栽倒在地。

    当天晚上,几个宪兵冲进屋子,把徐韧抓走,关进了队部的土牢里。

    女囚队秘密党支部经过紧急研究,决定要营救徐韧。她们想出了一个对付“花生米”的妙计:破坏囚房。集中营里已宣布,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官员一两天内即将前来集中营视察,各囚犯队的特务队长暗地里展开了一场角逐,都想在上司面前露一手,历来好胜的“花生米”一心想争个头功。姐妹们看准了这一点,一齐动手,砸墙的砸墙,撕标语的撕标语,才粉刷好的白粉墙上顿时砸出了许多窟窿,踩了黑脚印,新贴的标语全成了碎片,狼藉满地……姑娘们一片地喊:“徐韧有什么错!不释放徐韧,我们不罢休!”

    “花生米”一听慌了手脚,把她们统统抓起来吧,这乱摊子如何收拾?长官部来人视察岂不要砸锅?况且,有几个队长早就和他明争暗斗,趁机落井下石,岂不更糟……算来算去,没办法可想。万般无奈,“花生米”暴跳如雷地大骂了一通娘,从小土牢里放出了徐韧。

    面容憔悴的徐韧回到了姐妹们中间,大家又哭又笑地抱成一团,为获得斗争的胜利而高兴。

    可怜的姑娘们没有料到,特务队长是绝不会认输的,几个月后,“花生米”对她们下了毒手。

    1942619日,集中营当局在闽北赤石镇郊外,对所谓的“顽固分子”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在被枪杀的76人中,有7个女同志,徐韧就是其中的一个。

    18个月前,徐韧痛哭着在石井坑与丈夫任光永别。如今,在一阵罪恶的枪声里,她也倒在赤石镇的荒郊。

    一对幸福的夫妇,就这样死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枪口下了。

    作者附记:20061月,是皖南事变65周年。人民音乐家任光夫妇,是在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里先后殉难的。我是当年从上饶集中营越狱出来的幸存者,曾经和任光夫人徐韧同囚于集中营。为纪念这对不幸的夫妇,我撰写了这篇拙文。

       摘自《炎黄春秋》2006年第四期

      母校心目中的音乐家任光

  浙江省嵊州中学

    嵊中百年,久享盛誉,四方学子,负笈景从。衮衮校友,数逾三万,踪及五洲,桃艳李秾。校友群中,有请缨报国、效死疆场的昭昭英烈;有享誉全国、独领风骚的两院院士、学界巨擘;有学有专精、业有大成的科学家、医学家、音乐家、画家、作家、戏剧家、航海家;有专事舍己芸人、培育后昆的教授、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今天要缅怀和追忆逝去的嵊中老校友、“民族的号手”————任光。

       嵊州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名嵊县县立中学堂;5年后停办。民国4年(1915),由周志由先生等人重建,时名嵊县县立中学校。周志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熏陶,崇尚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与秋瑾等革命志士共谋“反清”大业,加入过光复会和光复军,参加过光复杭州的战斗。杭州光复后,周志由回到嵊县,重建嵊县县立中学校,亲任校长,积极贯彻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方针,并聘任了具有“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优秀品质的教师。他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为自由民主、富国强国营建着学校,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理想、兴趣、价值观为教育目标,以有助于学生人格完美形成和道德完善为己任。任光有幸地走进了这样的教育天地。

       毫无疑问,那一段历史的绝响,写下了嵊州中学历史上富有人文光辉人文灿烂的教育篇章,仍然让人怀想不已,激动不已;毫无疑问,那一片教育的空间,写下了任光立志、成人、成才、成君子的辉煌历程,仍然让人倍感亲切,由感而发。时代的潮流,生活的风采,师长的熏陶,校长的慧眼识英才,似汇流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推动着、鞭策着任光,在母校的求学生涯所养成的品质持续地影响着他光辉的人生。

     任光小学毕业后,到嵊县中学念书。求学期间,学会了精拉二胡,喜吹铜号,善弹风琴。校长周志由很快发现了任光身上独有的音乐天赋和能力,用心创造条件去培育他,常常在节日和全校游艺大会上让任光表演风琴独奏。同时,学校还精心配备了很好的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设备,优良的教育环境更激发了任光的音乐才能。

     周志由校长“爱国、勤学、强身、守纪”的办学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持续发展上。他严格要求任光全面发展,“任光,我要求你别的课也必须学好,比如语文、数学,这些都是基础课,即使你以后真的成了音乐家,也要用这些课打基础的。你现在是学习阶段,是长知识的时候,只有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学好了,你的音乐天赋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校长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一直鼓励着任光,为自己心中的梦想矢志不渝,勤勉学习,这为以后上上海震旦大学和被破格保送到法国里昂大学音乐系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校教师“牺牲、奋斗、创造、进取、勇敢、冒险”的精神魅力对任光一生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校长周志由不辞辛劳登门劝说任光父母克服经济困难让儿子去报考大学;任光报考杭州之江大学,成了“落榜的高材生”,周志由亲赴杭城讨过说法;当任光落榜失意时,周志由充分肯定其学识和智慧,鼓励报考上海震旦大学,结果如愿以偿;当任光被破格保送到法国巴黎的里昂大学音乐系去深造时,周志由出面帮任光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并饱含情义资助他出国深造;有新思想、新觉悟老师的“励志、报国”思想的经常引导……这一幕一幕的情景一直萦绕在任光的脑海,激励着他,引领着他,任光逐渐萌生和养成了感恩、爱国、报国的意识和精神。

    完成求学深造后,强烈的爱国之心、报效祖国之心促使任光决然回国。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任光紧紧地抓住时代基调,用血液中奔涌的爱国热情,在音乐的旋律中唱出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创作了《渔光曲》《十九路军》《打回老家去》《和平歌》《高粱红了》《别了,三年皖南》等一批不朽之作,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渔光曲》和《打回老家去》,成为唤起民众的号角。遗憾的是任光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血洒皖南,但“民族的号手”永远吹响着激励中华民族子孙迈步前进的嘹亮号角,激励着母校莘莘学子各臻其业,为国家争光,为母校添誉。

    2010年,时值任光诞辰110周年,母校嵊州中学举行了隆重的任光像揭幕仪式。作为革命音乐家的任光,他的精神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音乐是心灵的感应,是思想的羽翼,它能用声音把历史形象地记录下来。当我们的耳边重新回响起《渔光曲》等经典歌曲时,我们又仿佛会回到那曾经的峥嵘岁月。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20世纪30年代,任光的抗日歌曲曾经唱遍中国大地,曾经激励广大的爱国之士。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首作品,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吹响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响亮号角。他创作的歌曲,曾经影响一个时代,至今还在被人们传唱。任光一生的创作成就,得到了当时各界的高度评价。叶挺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是“我们的导师”,《新华日报》撰文称他为“民族的号手”。他是一个优秀的革命音乐家、艺术家,是我们嵊州的骄傲,也是母校嵊州中学的骄傲。在新的时代里,母校有责任去挖掘、去宣传任光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母校设计安置任光的塑像,应该说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铭记一代音乐先驱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重温那鼓舞人心的音符和优美的乐曲,给今人以美感和启迪。

    任光的雕像,不仅耸立在嵊州中学的校园里,更耸立在母校学子的心里,他不仅有利于提升母校的校园文化品位,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为有志青年树立了立德修身、勤而好学的表率,激励后辈学子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

    今天的晨钟校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任光那伟直的身形;细心聆听,仿佛他那悠扬的旋律穿越了岁月,依旧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我们有幸与任光的身影为伍,同时又要以他的智慧与人格为标尺,丈量我们的进步与成长;在学习和自省的过程中,时刻不忘任光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立人立业的基座,立志于为己修身,为国修业,为国家和民族肩负起神圣的责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我们回顾嵊州中学百余年的发展进程,总有一个个闪光的身影在我们的视野中久久停驻。我们相信:其中的任光精神,一定能够在母校的校园薪火相传!

  (执笔:丁寒波 娄咩君)

  记任光与叶挺的革命情谊

  周希灿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主办的《党的文献》杂志,近期发表了叶挺同志写的《囚语》,编者按中这样写道:“……据初步了解,这篇文献尚不为外界知悉,本刊按原貌发表,以飨读者……”

    叶挺同志在《囚语》中回顾了早年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参加革命以来历经的危难,特别是表达了对皖南事变中死难者的悲痛之情和自己囚禁后宁死不屈的决心,全文约5000字。对任光的牺牲作了翔实的记述,约500字。称“至(挚)友任光”,事变中叶挺“深恸民族天才随余受难,惭感无已”,任光牺牲时,“余心痛如割”“愿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吊之”。叶挺从上饶押往重庆途中,又想尽办法写了“我已押来重庆,任光在我身旁阵亡”的纸条报告党中央。充分反映了叶挺和任光的革命情谊。任光是应叶挺邀请参加新四军的,在部队里,处处受到叶军长和部队领导的关心和爱护。

    任光赤诚爱国。19404月从新加坡赶回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三厅艺术处工作,他满怀激情地运用他的笔和指挥棒,准备创作一批像《打回老家去》那样慷慨激昂的歌去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战士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反共步伐,改组了政治部,撤销第三厅,迫走进步人士。正当任光被苦闷折磨之际,叶挺来到重庆,热情地接见任光,邀请他:“任光同志到我们那儿去吧!我们那儿音乐工作者很缺,很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我代表新四军指战员热烈邀请你!”叶挺伸出他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任光的双手不放。任光异常激动。不等他回答,叶军长以军人豪爽的性格,好像下命令似的说:“就这样定啦!过几天和我们回皖南!”这年7月,经党组织批准。任光光荣参加新四军。同月下旬,他和钱俊瑞等一批文化工作者,随同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来到新四军军部,分配在由钱俊瑞负责的战地文化处工作。

    任光在部队里,穿一身青灰色军装,瘦高的个子,古铜色的脸上成天挂着笑容,谁也看不出他是位在外国生活十几年的颇有名望的音乐家。他深入连队调查访问,熟悉生活、了解战士,战士们唱他创作的《打回老家去》欢迎他;他高兴地唱自己创作的电影插曲《王老五》来答谢,由于他唱得幽默风趣,大家亲昵地送他一称号“王老五”。他看到战士们放哨、训练和作战归来,那怕是再疲劳,也都把自己手中的枪擦得乌黑发亮,像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手中的枪,深受启发,于是创作了《擦枪歌》,倾注了他对战士的爱,战士们听了反映自己生活片段的歌,更加喜爱他。

    叶挺军长很关心任光的生活,当时官兵只有三角钱的津贴,叶军长交代供给部每月给任光相当于2.5公斤猪肉价格的补贴费,可他从未享受过这特殊的待遇,而是和战士们一起躺地板、吃大锅饭。有一次,陈毅同志到军部开会,听说任光到连队体验生活去了,就对叶军长说:“你把大音乐家的身体搞垮了,可了不得!”会议结束后,特地赶到连队去探望任光,任光十分高兴地说:“陈司令不仅是抗日名将,还是诗人,我想选你的名诗谱成歌,让战士们唱遍江南,唱遍全国”。陈毅接着说:“要不得,我那几句诗有啥子唱的嘛!我来看你的目的是希望你能写一个反映战士、农民唱的歌。”任光对陈毅的指示铭刻在心。

    在部队里,任光结识了一位从昆明前来参加新四军的女大学生徐韧,她出生于广东东莞县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女时在南洋度过,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她热爱音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共同的爱好沟通了两人的感情。不久,在叶军长主持下,任光和徐韧举行了婚礼。从此他有了音乐创作的理想助手,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这年底,新四军本着团结抗日方针,决定渡江北上,军部发出《告别皖南书》。任光随即创作了《别了,三年的皖南》(后改为《新四军东进曲》),歌曲写道:

  “……三年的皖南,别了!

    那个来拦路,那个被打倒。

    冲过重重叠叠封锁,冲进日本鬼子窝巢。

    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达到目标!”

    这首雄壮的进行曲,充满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气概,成为全军最爱唱的歌曲之一,任光还亲自到连队教唱,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

    19411月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前,叶军长为保护任光,曾决定任光夫妇随先遣队先行渡江北上,可是任光一再坚决地说:“新四军抗日需要歌曲,我的音乐离不开新四军,离不开战士”,他坚决不同意先行北上。钱俊瑞部长在动员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好说:“这是叶军长决定的。”于是他俩去找叶军长,要求无论如何也要一起留在皖南。叶军长见他们如此坚决,便答应留下,但又规定只许留在他身边,跟警卫分队行动。就这样,任光在战场上与战士们生死与共,用他歌声激励指战员们浴血奋战。

    16日,国民党突然发动皖南事变,我军被迫突围,任光夫妇和军部直属队一起行动,遭到埋伏在岭上的国民党军队围击。机枪吼叫,硝烟弥漫,峡谷震荡,战斗得十分艰苦。10日,当叶军长向警卫部队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后,群情激愤,任光在朔风凛冽的阵地上立即指挥大家唱他创作的《新四军东进曲》,雄壮、坚强、勇往直前的歌声与四周机关枪及手榴弹声,溶成最伟大的战斗交响曲。12日夜晚,石井坑上空战火纷飞,曳光弹交错,天空如白昼,敌人借助光亮,向我军逼进,部队伤亡越来越大,石井坑的黄土上洒满了烈士的鲜血,部队多次组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阵地落入敌手。任光在13日黄昏突围时,被一颗子弹打中胸部,叶将军得悉立即赶来,见任光呼吸微弱,可当时身边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眼看就要牺牲,却无法挽救。叶挺很悲愤,两眼噙泪,紧握住任光的手说:“任光同志好好休息,我叫人替你包扎。”又嘱咐身边的同志,要他立刻找人包扎伤口。任光非常感动,用微弱的声音说:“谢谢军长!”终因抢救无效牺牲在叶挺的身旁。叶挺万分悲痛地说:“一颗音乐巨星陨落了!”

    叶挺被囚后,在同年221日写的《囚语》中,对任光死难悲痛之情,有过深刻的记述,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研究,现将有关部分节录如下:

    “……(任光)此次率其新爱伴随余行军,备受危苦。10日晨在高坦乡,正直激战中,教导队奉我令加入前线作战。我作简短演说后,群情激动,任君即指挥其新歌《东进曲》,与四周机关枪及手榴弹声溶成最伟大的战斗交响曲,及是夜,全军转移至拾锦坑(石井坑),沿途数遭机关枪扫射。任君夫妇在余后被截击,落荒逃至一民家,翌日(11日)晨,余知之,使人觅之归,观其狼狈疲惫之状,深恸民族天才随余受难,惭感无已。及12日,终日重围苦战中,情况万分紧张,余忙迫无暇关照其夫妇。入夜,四周燎火漫烧,曳光弹如萤箭四面飞来,侧后阵线已被击破,余等不得不移动。见余侧数尺伏卧人堆中,匆(忽)有二人辗转地上,在激战声中不能闻哀号。有人高呼:“‘王老五’受伤了!”余近视之,知其重伤在腹(胸)部。时萤箭蝗飞,余心痛如割,无语足以慰之,无法足以助之。及后闻战士言,‘王老五’老婆也受伤了。任君夫妇当作同命鸳鸯矣,悲呼!愿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以吊之。”

    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情感至深,悲痛万分,可以想见叶挺和任光的革命情谊之深厚。叶挺是一位非常重情谊的英雄,在“心灵苦斗的战场”上,他将个人安危得失完全置之度外,却洒着“壮士哭战友”的眼泪,痛悼“中国音乐家”、“至友”任光,希望“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以吊之”说得多么深情和悲痛呀!

    现在可以告慰叶军长的是,在任光诞辰100周年、牺牲60周年之际,已有音乐家创作了悼念任光哀歌————《啊,民族的号手》(男低音独唱,邵凯生作词,任琪作曲)歌词如下:

    “你的奋发,博得了缪斯的微笑,

    你的忠贞,无愧于炎黄的自豪,

    美妙的乐声,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一声号角,激励着多少忠诚祖国的英豪。

    民族的号手啊!

    壮志未酬,已血染征袍,

    号声中你长眠在茂林的荒郊,

    绵绵的遗愿,萦绕在昨夜今霄,

    民族的号手啊,深深地眷恋祖国的怀抱。

    你听那响彻山河的时代号角,

    还在鼓荡着无边的松涛。

    啊松涛,啊松涛,

    啊松涛,啊松涛。

  啊,任光!你不愧是民族的号手,故乡人民永远怀念你。

  原载《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刊》,2001年第四期(总第九期)

 

          

  张永江       

  您是民族的号手!

    谱写了时代的人民之声!

    七十年前,您受叶挺军长的邀请周恩来的批准,

    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

    在云岭的青山前大树下,

    曾经回荡着您教唱新四军战士抗日歌曲激越的声音。

    在云岭的小路旁松林间,

    曾经留下了您那奔忙的身影。

    新四军,一支抗日的生力军,

    激起了您的满腔斗志万丈豪情。

    您写的《擦枪歌》,

    杼发了战士擦枪明志杀敌报国的满腔热情,

    您写的《别了皖南》,

    表达了新四军将士奔赴抗日前线的担担誓言必胜的决心!

    谁料想,一个巨大的的阴谋正等待着上万名抗日勇士,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振惊世界国人共愤!

    悲乎,七千热血儿女,

    未试刀锋献忠魂。

    悲乎,一颗罪恶的流弹,

    夺去了任光同志火热的生命!

    山河为之失色,

    天地为之呜咽。

    山河为七千勇士壮志未酬身先亡而失色,

    天地为一颗灿烂音乐之星的过早陨落而呜咽。

    您是嵊州人民值得骄傲的优秀儿女!

    业绩将永垂青史与世长存!

        

    您在越山秀水中成长,

    血液里流淌着剡溪流水的咚叮,

    您在有浓郁乡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

    脑海里烙印了家乡小调旋律的优美深沉。

    不远千里,去上海求学,

    远徙重洋,赴法国深造西洋先进的音乐理论,

    与中国深厚的音乐底蕴相结合,

    融进了一棵不变的中国心。

    您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

    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您要用音乐向屈辱宣战,

  您要用音乐为不平抗争!

    从此,您的家便是左翼文人聚会之地,

    从此,您的工作室便发出了呐喊之声!

    一曲如诉如泣委婉动人的《渔光曲》,

    奠定了您在电影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份。

    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广播电台,

    曾用它作开机之曲首播之音。

    是您开创了给电影配歌的先河,

    电影因歌曲而生辉,歌曲借电影得传播。

    从您的这儿,走出了《大路歌》,

    表现了中华民族沉重然而是坚实的前进脚步!

    从您的这儿,走出了《义勇军进行曲》,

    唱响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心声!

    您的一曲《打回老家去》,

    使日本侵略者胆颤心惊!

    聂耳尊您为“我们的导师”,

    不忘培养之情提携之恩。

    您是抗日救亡歌曲的积极开拓者传播人,

    您是开创革命新音乐运动的先行者排头兵。

    您一生,为中国人民站起来而呐喊,

    您一生,为中华强盛而身体力行。

    您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您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

  七十生斗转星移,

    中华大地发生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

    中华民族早巳远离了受欺凌受屈辱的历史,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

    全民奔小康,

    生活日日新。

    足以告慰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革命烈士志士仁人。

    足以告慰您,任光同志在天的英灵!

    您出生长大的城关镇,

    早已不是旧时古城光景。

    高楼林立商场遍布,

    一派繁荣兴旺的现代城市。

    您的遗愿由我们来实现,

    您的遗志有我们来继承。

    为振兴中华而不断奋斗,

    昂首阔步向更美好的未来挺进,挺进!

  颂任光

  陈复东

  皖南烽火战鼓擂,

  震天号角迎风吹。

  江南一叶铭千古,

  一代英才青史垂。

  贺《茂林悲歌》《任光影视》发布会

  陈复东

  《茂林悲歌》誉神州,

  《任光影视》上影楼。

  军史育人催奋进,

  激励后生写春秋。

  贺《任光影视》发布会

  陈复东

  《任光影视》歌如酒,

  至醇至厚醉神州。

  《渔光曲》美高山水,

  彩云追月亮风流。

  王五身等黄土厚,

  《别了皖南》铭恩仇。

  民族号手凯歌奏,

  催人奋进写春秋。

  追思茂林悲歌

  陈复东

  摩擦时常见火星,

  频繁却未令人惊。

  忽然毒雾漫云岭,

  倏尔山洪荡茂林。

  十万国军张陷阱,

  三个子弟坠泥坑。

  悲歌一曲从天落,

  追思当年泪雨倾。

  

  姚福铨

  天寒地冻劈雷鸣,风起云翻水怒腾。

  爱国欣然归故里,为民解放毅戎行。

  青春敢谱红旗曲,热血飞歌大浪声。

  民族先锋吹号手,金钢烈火得新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