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二十四编人物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人物传略共73(77),其中嵊籍68篇(71人)列前,外县籍5篇(6人)在后,分别以卒年为序排列。

  仇道人 周汝登 喻安性 金芝堂

  竺绍康 陈楚青 王金发 谢飞麟 王京岐 张本芝 华伦初

  吴振民 马东林 胡士俊 俞翰西 张伯岐 周志由 张珂表 邢传新

   () 俞丹屏竺莲芬() 钱智修筱丹桂()  尹锐志()

  尹维峻()  黄阿应 怀易 齐昌瑞 童杭时 童济时 裘祝馨

  郑午昌 邢契 莘金荣 水袁涤 庵裘翌 芳商 笙伯喻 传鉴

  袁心粲 魏颂 唐王晓 籁王邈 达 竺水招() 马逢伯 竺鸣涛

  谢冠生 支秉渊 沈克非 应运妹() 魏金枝 马潮水 周亚卫

  姚水娟() 赵观涛 郭持平 钱章超 邢胜奎 马寅初 宋希尚 张平山

  王羲之 谢灵运 曹水根 邵成明

  

  (486549),剡令张稷之子。南朝齐永明四年(486),稷携眷上任,至嵊亭生子,因名嵊,字四山。祖籍吴郡(治今苏州),家居剡县珏芝里(今嵊县剡北乡珏芝村)。入仕初为南朝梁武帝萧衍秘书郎,继任湘东王萧绎长史,后为吴兴太守。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十月,叛将侯景围京城建康(今南京),进窥江浙。嵊派弟伊率兵赴援。次年三月台城(宫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寺北)陷落。御史中丞沈浚避难东归,劝嵊起义,时邵陵王萧纶至钱唐,授嵊征东将军,于是嵊整训士卒,缮筑城垒备战。侯军行台刘神茂遣使劝嵊投降,嵊断然拒绝,出兵奋击,大败侯军。侯增调中军侯子鉴率精兵二万助神茂击嵊,嵊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全家十数口尽遭杀戮。《梁书》称其“忠臣”。天正二年(552),元帝萧绎即位,追赠张嵊为侍中、中卫将军,谥忠贞。稷、嵊父子均归葬独秀山北麓。

  

  (?860),一作仇甫,剡西人。唐大中十三年(859)底,率百余人举义,攻克象山。次年正月攻下剡县,开府库,济贫民,募壮士,队伍增至3000余人。二月间,裘甫于剡西三溪设伏,大败前来镇压的唐军,声势大振,起义军猛增至3万人。裘号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称“天平”。继又攻取唐兴(今天台)、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城。唐王朝复派重兵镇压,裘率义军抗击,转战3个月。六月,退守剡城。后率众突围,不幸被俘。八月,就义于长安。

  

  仇道人(?1121),原名裘日新,剡县人。宋宣和二年(1120)秋,仇率剡县农民及明教(即摩尼教)徒,响应方腊起义。次年二月,攻克剡城,杀知县宋旅,烧官府,逐富室,焚田契,开仓济贫,民众群起拥戴,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仇乘胜进击,相继克新昌、上虞等县。三月,攻占东阳,起用方腊“永乐”年号。台州、婺州、越州等地农民四起响应。五月间,宋军攻复剡县,仇阵亡。

  

  姚 (11051162),字令威,号西溪,永富乡(今升高乡)人,宋太师姚舜明次子。少有声誉,以父荫补官。秦桧党羽傅嵩卿聘姚主掌机要文字。姚鄙夷其人,坚辞不就。经贺允中、张孝祥等荐举,权户部员外郎,后任枢密院编修,官至郎中。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兵南侵,朝臣多主退守自保。姚上书力主抗金,预言金兵必败。果验,人皆服其卓识。

  姚工诗文,善篆隶,精星象之术,擅机制之技。为抗金,编《弩守书》,创制三弓合弹弩,射程可达两里,并论及大驾卤簿指南车,得古不传之法。著述宏富,今惟存《西溪丛语》,颇为后人所称引。

  

  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号海门,县城人。18岁为诸生,24岁师事山阴王龙溪,为王阳明再传弟子,深得阳明之学。主张“正当以身发明,从家庭间竭力,必以孝弟忠信为根基,勿为声色货利所玷染。习心浮气,消融务尽;改过知非,丝毫莫纵。察之隐微,见之行事,使人知‘致良知’之教。”从学者千余,称“海门先生”。

  明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督税芜湖时,不忍横征,宁受贬官。从政期间,以教化为先,不事刑罚,不蓄财,不治第,不营产,故所到之处均有慈祥清白的美名。后官至户部右侍郎。万历十五年,周与袁日新等集资于县城创办鹿山书院。次年总纂《嵊县志》,两度寒暑而成。万历二十九年又创宗传书院。崇祯二年(1629),诏擢工部尚书,未任而卒,年83岁。著有《王门宗旨》、《东越证学录》、《圣学宗传》等,今多有传本。

  

  喻安性(1574~1654),字中卿,号养初,县城人。明万历廿六年(1598)中进士,授南昌府推官,有政绩,升礼部主事。又迁吏科给事中,因查处司礼监成敬乱政枉法之罪,受奸党陷诬,谪任罗定州判。时有葡萄牙人,收买倭奴,盘踞香山 ,掠夺华人财物、子女,势甚猖獗,朝廷拟出师10万征剿。喻主张“攻心为上”,前往晓以利害,使其慑服,遂将倭奴遣散回国。积患消除,人皆信服。后升任顺天巡抚,时所辖顺义、永清两地遭灾,喻力请拨库银10万赈济,并免赋役加派,以惠灾民。太监程登、徐贵扰害地方,喻上奏弹劾,权宦畏服。后遭奸珰魏忠贤忌恨,被黜。魏事败身死,喻复出,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蓟辽。终因朝议苛求,解职还乡。卒葬县东石屏山。著有《易参》、《养初文集》,均有传本。

  

  金芝堂(1860~1904)原名永和,字和林,剡北乡马塘村人。家境贫困,补鞋为业。自幼爱唱牧童小调、山歌、道情。为“落地唱书”创始人。

  金根据民间传说,编唱短篇书目《养媳妇》、《蚕姑娘》,后又从传书、宝卷和唱本中,创编《玉连环》、《双珠凤》、《珠蟒袍》、《金龙鞭》等长篇书目。《珠蟒袍》连唱48夜,场场满座,其为“落地唱书”最长的书目。金被誉为“三个月不唱回头戏”的“草木才子”。金表演细腻,开越剧表演艺术之先导。清光绪十五年(1889),新创别具一格的“呤嗄调”,为后来越剧曲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金一生未婚,常年漂泊杭、嘉、湖一带唱书,约于1904年卒于临安县青山里。

  

  (18691909),字定生、懋甫,县城人,清末秀才。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战争后,姚痛感国弱民贫。为启发民智,培育人才,于二十七年在县城构筑侨园,输田百亩,创办师曾学堂,开嵊县兴办新学之先河。二十八年秋,东渡日本,结识革命志士陶成章、龚宝铨等,立志反清。三十一年9月,应邀去绍兴大通学堂任教。次年9月,任大通学堂总理。姚重视女学,协助甥女王婉青在嘉兴先后创办开明、嘉秀两女校。年底,在绍兴创办震旦蚕业女校,任校长,亲属等皆义务任教。后因秋瑾案被迫停办。三十三年冬,去上海任光复会联络站————浙江旅沪学会文牍,参加收回路权斗争,主持出版《路事增刊》,并奔走于沪、杭、嘉、绍之间,联络会党,准备举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姚的好友、革命志士敖嘉熊遭暗杀。革命同志接踵遇难,路权斗争受挫,姚忧愤交集,于宣统元年(1909)626夜,含恨自沉于嘉兴锦带河。

  姚在嘉兴从事革命活动,影响颇深,被列为“嘉兴七烈士”之一,建有“嘉兴七烈士纪念塔”。近年重建于嘉兴人民公园,改名“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

  姚擅诗文,有《侨园诗文集》,由蔡元培撰序,于民国25年(1936)印行。

  

  竺绍康(18771910),字履占,号酌仙,昵称“牛大王”,金庭乡灵鹅村人。清末秀才。

    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秋,在嵊东组织“平阳党”(平洋党),反清抗洋,变卖田产,充作经费。其时结识徐锡麟。1904年,与谢飞麟等创办“大同学社”。同年12月,在上海参加光复会。次年,应徐锡麟邀任绍兴大通学堂襄办,训练会党骨干。

    1907年三四月间,竺陪同秋瑾往金华、台州等地联络会党,筹划起义。5月,竺任光复军“源”字号分统,赴杭州白云庵出席秋瑾主持的浙江各会党首领秘密会议,制订浙皖同时举义方案。失败后,秋瑾被捕。竺密谋劫狱,未及,秋瑾已就义。清廷悬赏千元缉捕,竺出走上海,加入同盟会。11月间,参与策划嵊西“白竹之战”,抗击清兵。

    1908年春,竺率浦可长、张伯岐、竺朝鉴等秘密回嵊筹措起义军费。1909(宣统元年)参加“保路运动”,受命组织“保路拒款决死党”,两次密谋行刺出卖路权的罪魁盛宣怀,未遂。次年,响应孙中山、黄兴等策划的江、浙、皖、赣、闽五省武装大起义,往来各府属会党间,奔走呼号,倍历艰险,积劳成疾,病逝上海。临终嘱咐战友:“革命未竟,尚祈奋斗!”民国政府成立后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其作传,称:“武昌首义,两浙响应;光复诸健儿,大半出公麾下。”,“以文人而为实行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所惜早死,能不慨然!

  竺墓原在杭州孤山东麓,1964年迁吉庆山马坡岭。

  

  陈楚青(18911914),名炯,号斯乔,友谊乡陈村人。青年时就读浙江武备学堂,参加光复会,潜赴广东、北京、汉口等地联络会党。清宣统三年(1911),陈为筹办军团准备起义,曾两次毁家纾难。同年11月参与杭州之役,立有战功。民国元年(1912),任绍兴军政分府办的大通陆军学校校长。招收学生百余人。后接省方命令停办。次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陈回乡聚义勇六七百人,在三界镇成立浙江第二路讨袁军司令部,任司令。遂率部进袭绍兴,因当局有备,战事失利,遭悬赏通缉,避往上海。次年5月,陈在上海被捕,就义于杭州。民国9年(1920),国民政府明令准照少将因公殒命议恤。

  

  王金发(18831915),名逸,谱名敬贤,字季高,号孑黎。广利乡董郎岗村人。家道殷实。幼聪颖,性豪侠,爱习武,善射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乌带党,二十八年归附平阳党,为别支,任首领。三十年中秀才,与同乡志士谢飞麟等创立“大同学社”,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与竺绍康、裘文高等志士结为生死之交。次年秋,应徐锡麟之邀,去绍兴协助开办大通学堂,加人光复会。不久,东渡日本,进大森体育学校,毕业时成绩优异。三十二年夏回国,任大通学堂体育教员,致力培训会党骨干。次年春,被推为绍兴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更名夏孑黎,潜居嵊西山区。后陈其美派人至嵊,将王与其母秘密接到上海。王与陈、竺等在沪建立江浙革命党人联络机关。因叛徒刘光汉告密,机关遭破坏。旋奉命处决另一内奸汪公权,惩罚刘师培。此后两年,奔走于香港、新加坡、广州等地,联络同志,募集捐款。

  清宣统三年(1911)秋,王组织敢死队秘密赴杭,于114夜会合起义新军攻克军械局,次日清廷在杭州的统治被推翻。浙江军政府成立后,王出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主绍初期,解散官僚豪绅把持的分府,释放狱囚,公祭先烈,厚恤烈属,平粜济贫,减除苛捐杂税,筹办越中习艺所,发展教育,兴办实业,严禁鸦片,并筹饷扩军,准备北伐,颇有作为。但后期受旧势力包围,逐渐腐化。民国元年(1912)8月,军政分府撤销后去北京,拒绝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之聘,携40万元库银赴沪,购置别墅,过寓公生活。

  民国2年(19137月,“二次革命”爆发,王在上海招集旧部成立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部,自任司令。不久,讨袁失败,王以“国事犯”被悬赏通缉。次年,王以巨款贿赂段祺瑞亲信,并由其母出面向陆军部投诚,准免通缉。

  民国4年(19155月,王偕同盟会员姚勇忱到杭州活动。浙督朱瑞秉承袁世凯意旨,逮捕王金发。62,被杀害于杭州陆军监狱。孙中山誉之为“东南一英杰”。

  

  (18431919),字益甫,县城人。17岁入县学,清同治四年(1865)以仁和籍应试中举人。光绪七年(1881)任汤溪县训导。继任象山县教谕22载。中法战争期间,因倡办团练、加强海防有功,受赏五品衔。后升为处州府教授,以年老未赴任,一生从事地理学研究。居家期间,县知事屡以治嵊之方向其咨访,丁认为嵊县物产富饶,岁入巨万,所惜交通不便,江窄河壅,水患年年,提议“治水当治标治本,兴建车路等多方筹划”。民国7年(1918)任《嵊县志》主纂,未及2年,赍志而殁。

  丁藏书甚丰,博览多识。工骈、散文,笃嗜金石,对我国历代边疆及邻国地理颇有研究。在象山任职期间,多在“蓬莱轩”著书。所撰《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共69卷,1915年由浙江图书馆刊行,1960年重刊。所著还有《水经注正误》、《谢灵运山居赋补注》等。

  

  谢飞麟(18671923),名震,号显雷,别号侠佛,新市乡江夏村人。20岁到杭州崇文书院求学,27岁入县学,35岁补廪入贡。后不愿求取功名,在杭州设馆授徒,结西泠吟社,并从拳击名家俞渭滨学习拳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任绍兴东湖通艺学堂教员,二十九年回嵊县主持东乡公学,次年与周志由等组织“大同学社”,旨在举义反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谢在县城创办爱华女校。次年任绍兴东湖通艺学堂监督,与大通学堂革命志士交往甚密,加入光复会,参与策划皖浙起义。事败,避往上海,结识陈其美,加入同盟会。

  清廷在杭州的统治被推翻后,谢随王金发去绍兴,任军政分府总参议兼秘书长及部队参谋长。民国元年(19127月,王卸任后,谢至上海治病。次年320日,宋教仁被刺杀。谢抱病起草讨袁檄文,并即返嵊县,组织旧部,投入“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后,谢于民国5年三月,再次集结民军3000余人,在嵊东清隐寺成立浙东护国讨袁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坚持反袁斗争,直至袁死,始遣散部队。不久,张勋复辟,谢又参加护法运动。在沪创办《真报》,曾发表《敬告各督军及一般武人书》、《告国民书》等,力主废督裁兵,实行地方自治。对浙督卢永祥借自治之名行割据之实,攻击尤烈。五四运动时,在报上发表政论,抨击北洋政府卖国外交,支持学生爱国行动,深遭军阀忌恨。卢永祥悬赏5000元派人密捕。由于叛徒出卖,谢于民国12年(192329在上海被捕,同月15日被杀害于杭州陆军监狱。后国民政府明令表彰谢为“浙江民党先觉者”,拨款优恤,修墓立碑,并由国史馆立传。其著作由陈成编成《先烈谢震遗著》印行。

  

  王京岐(18951925),又名景岐、钰孝,中南乡长安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嵊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就读浙江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民国9年(1920)去法国勤工俭学,入阿佛尔工业学校。次年在巴黎召集侨胞,包围中国驻法大使署,反对当局出卖采矿筑路权的丧权辱国行径。9月,王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为争取里昂中法大学入学权,开展斗争,被法国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王等又发表《绝食宣言》,开展绝食斗争。10月被遣送回国。

  民国11年(1922)春,王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孙中山秘书。同年8月受孙委派为国民党欧洲党部筹备员,再度赴法国,在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中国国民党驻里昂通讯处,办理党务。次年6月,王在里昂与旅欧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周恩来等商谈决定,旅欧共青团员80余人均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旅欧组织,这是先于国内的一次国共合作。同年8月回国,委托周恩来于11月在里昂成立国民党旅欧支部,王被推为执行部长。民国136月初,王重返法国,任国民党驻法总支部主席,统理全欧党务。7月,与周恩来一起主持国民党驻法总支部第二次代表大会。9月,王组织和领导旅法50个团体召开华人大会,通电国内声讨曹锟,资助孙中山革命。次年主编《国民》半月刊、《被压迫人民报》同共产党人主办的《赤光》,相互支持。同时抱病领导旅法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巴黎举行二七大罢工两周年纪念会,和旅法华人声援五卅斗争的群众集会,并示威游行。后王遭法国政府逮捕,7月被驱逐,1019病逝于归国途中。同年1115日,旅法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巴黎举行追悼大会,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监察委员、中共旅欧支部执行委员邓小平(当时名邓希贤)主持会议,吁请与会者“继续开展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永远怀念我们敬爱的王京岐同志”。

  张本芝 华伦初

  张本芝(19031927),又名伯兰,富润乡范村人。民国7年(1918)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曾参加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民国12年夏毕业后,执教于萧山县东乡小学,开始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他常把革命比作烧饭,没有柴火是烧不熟饭的,并表示自己愿做革命的“柴坯”。民国15年冬,受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党部执委宣中华(中共党员)派遣,与在杭的华伦初、钱希乃、应怀新等回嵊筹建国民党县党部。

  华伦初(18981927),又名成朴,长乐镇石阳村人。浙江第五师范肄业,曾在开元、坎流小学任教。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向往革命。以“甘吃煨莲子(枪弹),茅草裹尸身”的诗句,表达以身殉国之志。后至杭州女师任缮写员,结识宣中华。

  张、华回嵊后,积极宣传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展国民党员,建立基层组织,筹组县党部。民国16年(192727,在县第一次国民党区分部代表会议上,张、华被选为临时县党部筹备员,后为执委,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农工部长。先后在崇仁、长乐、城东等地组建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发动县城工人成立工会筹备委员会,带领工人向抬高米价的奸商开展斗争,革命声势震动全县。土豪劣绅钱维立、裘祝馨等,纠集地方武装400多人,于同年411日上午突然袭击县党部,张、华被捕,惨遭杀害。

  

  吴振民 (18981927),又名毅,奶名阿堂,字志卿,县城东圃村人。民国13年(1924) 冬到广东参加革命,次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需要也加入国民党,参与校内国民党的改组。

    19251月,吴随黄埔军校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3月,攻克海丰后,受周恩来委派为驻广东省海丰县党代表。并任农民自卫军教官兼第三中队长办理党务和宣传工作,维护地方治安,筹集革命经费。4月,在彭湃领导的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为委员,并负责军事,办理党务和宣传工作,维护地方治安,筹集革命经费。参与平定当地反革命叛乱。同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中共海陆丰地委军事委员兼农民自卫军大队长,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主要创建人。

    1927年“四一五”广州反革命政变后,吴发动农民自卫军于430起义。次日成立“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因敌军大举进攻,59,吴率部撤出县城。后又会集惠()、潮()、梅()农民自卫军,任总队长,转战湘、粤、赣边境,于816途经湖南汝城县时,遭军阀范石生部袭击。吴腹部中弹,因缺医于22日惨死,年仅29岁。

  

  马东林(19061928),字旭初,原姓施,嵊县人。未满周岁,父母双亡,由杭州表伯马阿兴收为养子。

  民国12年(1923),马参加支援二七大罢工的宣传和募捐活动。次年参加国民党,任国民党杭县县党部农运主任、西湖区直属党部委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率西湖区农民武装驱逐北洋军阀孙传芳部的散兵,使玉泉一带群众免遭劫难。后又率众迎接北伐军进入杭城。

    19273月,当局勒令解散市总工会,马带领西湖区400多农民,参加抗议大会,与军警发生冲突。会后游行请愿,又遭军警开枪镇压,马负伤,后在群众掩护下脱险。事后他忍着伤痛,四处奔走,积极筹款,变卖妻子的首饰,资助负伤和被捕者家属。413,马被登报通缉后脱离国民党,转入秘密斗争。6月,任中共杭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组建中共西湖区委,任书记兼武装部长。先后在灵隐、玉泉、凌家桥、西溪等地建立四个党支部,积极准备武装暴动。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农民部秘书。是年冬,指挥袭击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地方特种刑庭庭长钱西樵,未成,再次遭到通缉。后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候补委员,负责湖州地区的工作。1928120夜,马从湖州秘密到杭州。22日晨在家连同妻儿被捕,囚于浙江陆军监狱。经受多次严刑逼供,坚贞不屈。28,马与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等同时就义。

  

  胡士俊(18781929),字啸郊,号笑樵,法名孝修。广利乡宋家墩村人。自幼聪颖,且有武功,好仗义申不平。

  清光绪三十年(1904),胡与谢飞麟、周志由等组织“大同学社”,立志反清抗洋。次年,胡协助谢飞麟创办爱华女校。后与竺绍康等同赴绍兴大通学堂任职,加入光复会。不久,胡又随徐锡麟等游学日本警视厅,结识陈其美,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光绪三十三年辅助秋瑾组建光复军,策划浙皖武装起义。7月,徐、秋案发,胡遭清廷通缉,避居山泽。

  宣统二年(1910),胡应嵊县劝学所总董周志由邀请,任宣讲员。次年秋,胡受命在嵊筹措经费,招集义勇青壮参加起义。清廷在浙江的统治被推翻后,胡任嵊新茧捐委员,筹措军饷。继而出任余姚盐场知事,力除积弊,安抚盐民,有政绩。

  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兴起,胡从上海运送炸弹到绍兴瓦窑头,准备举义。因叛徒告密,险遭杀害。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胡竭力辅佐谢飞麟组织“浙东护国讨袁军总司令部”。次年,袁世凯死,胡在杭州六通寺削发为僧。1929年圆寂于余杭永寿寺,归葬故乡庙后山。后人赞其“如璞玉浑金”。

  西

  俞翰西(1903~1935),字捍西,中南乡苍岩村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嵊县中学校,继而考入浙江医药专门学校。民国13年毕业后任九江医院医师、医务主任。民国21年任国民党十八军五十二师五团卫生队队长。次年2月在江西加入红军,被分配在红军第一所卫校任教员。

  民国23年(193410月,卫校随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俞被分配到中央干部休养所一连任医生。为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邓颖超、贺子珍等领导干部及伤病员担任保健护理工作,同时为卫校学生上课。部队缺医少药,每到一宿营地,俞总是不顾疲劳,上山采掘草药,为战士治病。民国244月的一天,部队到达贵州紫云坡五里牌一带卸装休息,俞正忙于为伤病员查病时,突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

  

  张伯岐(18811937),字南月,号颂南,升高乡廿八都村人。17岁时因仗义误伤人命,被逼为“盗”,劫富济贫,人称“梁山好汉”。后参加竺绍康领导的平阳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绍兴大通学堂学习,加入光复会。次年6月,秋瑾命张去湖南湘潭秋瑾夫家,以办学为由,取枪械资,道经省城,寓螺蛳门(杭州水门),为清探侦知,搜出手枪,囚钱塘署,严刑拷打,抵死不供,被判处死刑,解送原籍正法。竺绍康、丁 等组织革命党人,于嵊北清风岭拦劫囚车。张获救后,藏匿谷来山间,治疗刑伤后,转道至沪。经竺绍康介绍结识陈其美、蒋介石。光绪三十三年初,张随竺绍康回嵊筹饷,陪秋瑾赴金华、台州等地联络会党,筹组光复军。皖浙起义失败,张遭清廷缉捕,潜回廿八都村。清军前来追捕,张设伏杀哨官李逢春及士兵两名。次年春,为筹措起义经费,往来于沪、杭、甬、嵊之间。入夏,张与竺绍康到上海建立天宝客站,作为浙江革命党人联络机关,张为联络员。宣统元年(1909),张又参加竺绍康组织的“保路拒款决死党”。3月张率决死党至杭散发“保路杀盛”传单,并用炸弹投入西湖盛氏祠内,欲炸死罪魁盛宣怀,惜盛已闻风返沪,仅炸伤其子。同年冬,清廷派大臣载洵赴欧考察,路过上海,大肆搜捕党人。张身缚炸弹,誓与载洵同归于尽,未遂。宣统三年10月,张奉命回嵊召集会党旧部60余人,于112抵杭和王金发从上海带来的部众组成敢死队,由张伯岐任第一敢死队队长,会合新军,一举攻克抚署,立首功,被任命为浙江先锋团团长,团部驻旧藩署内。张搜获库银80万两,另在僻室内又搜银28万两,全部上缴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10月,张任镇海炮台统领。袁世凯称帝后,浙督朱瑞加紧镇压革命党人。张与童保暄、夏超、张载阳等密谋,于民国5411日夜发动政变,逐走朱瑞,宣告浙江独立。张任浙江游击统领。民国61月,复任镇海炮台司令。民国15年军阀孙传芳据浙被调为江阴要塞司令。北伐时,任二十六军义勇队指挥,出兵支援国民革命军追击军阀孙传芳,有战绩,被任为淞沪警察厅副厅长。民国16年又回任镇海炮台司令。

  蒋介石执政后,张于民国18年(1929)年夏托病辞职,举家迁居杭州。张关注家乡公益事业,曾出资修筑共济圳,主持募建蔡家桥。晚年致力公路建设,曾任绍嵊公路、杭嘉徽公路董事,出万余银元重建瞻山庙。病逝于上海,归葬故里伏虎山麓。

  

  周志由(18761937),又名锦标,字霞岑,号月邨,广利乡石楼对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与谢飞麟、王金发、胡士俊等创办“大同学社”,秘密进行反清活动。次年9月,随竺绍康入绍兴大通学堂,加入光复会。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毕业回国,因受秋瑾案件牵连,返回家乡,办大同两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任县劝学所总董,督促各区新办小学堂20所。王金发督绍时,曾任军政分府统捐局局长。民国4年(1915),负责重建嵊县中学校,任校长,借用二戴小学校舍招生开学。募款新建教学楼一幢。常勉励学生“力学报国”,曾受省视学两次嘉奖。民国109月,任县劝学所所长。民国13年任县教育局局长,举办教师讲习所,组织小学教育研究会,致力改进小学教育。民国164月后,回乡以书画自娱。

  

  张珂表(19081938),又名契如,石璜镇寺根村人。父早逝,家境贫寒。从小寄养在崇仁镇外婆家,就读于崇仁公学。民国12年(1923)考入杭州商校肄业。次年进嵊县农工银行当学徒,后为职员。

  九一八事变后,张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从上海生活书店购回一批进步书刊,举办流通图书室。10月,组织“明生读书会”,主编《剡声日报》副刊《明生》、《我们的园地》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引起当局不满,被迫停刊。193610月担任《嵊新民报》副刊《焰影》的编务,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创办“大众书店”,销售和指导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团结竺曾撰、钱叔亮、周丹虹等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众,为嵊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

    1937年夏,赴上海参加薛暮桥主办的“中国农村经济讲习会”。回县后,与斯浪清等发起组织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创办《群力》半月刊。9月,嵊县党组织建立初期,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宣传委员。次年1月任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6月任中共嵊县委员会副书记。张以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政宣组负责人的合法名义,编辑《抗日自卫》周刊和《抗战快报》,开设“群力书店”,先后领导第一、第二两个流动宣传队和城区业余宣传组,团结回乡工人和各阶层进步知识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嵊县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

  张珂表积劳成疾,于19381031病逝宁波华美医院,归葬独秀山麓。其墓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邢传新(18971939),又名传薪,字勖民,太平乡坎流村人。性豪爽,好游泳,善口技。民国8年(1919)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后在山东、青岛、哈尔滨等地从事技术工作。1931年任青岛自来水厂技师兼白沙河水源地主任。193712月日军侵犯青岛时,奉命破坏自来水厂全部工程。

    1938年初返乡办学,以村内3个祠堂当教室,倾多年积蓄充作办学经费,延聘县内外名师,招收外地流亡和本地失学青年80多人,创办坎流高初中四科补习学校,自任校长兼数学教师,并重视抗日爱国教育。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并供膳宿。同年秋,该校经省教育厅核准,定名为“嵊县坎流中学学生补习学校”,学生增至121名。

  按当时省教育厅规定,该校初中学生须参加嵊县中学的学期会考。1939628会考前夕,嵊西大雨滂沱,洪水泛滥,长乐至嵊城公路交通中断,邢多次电告当局,要求延期或由县派员携卷监考,均未获准。29日晨,邢雇用两张竹簰,亲率学生冒雨赴县城应试。当驶近倪家渡村时,因水深流急,邢乘坐的竹簰突然撞上桥桩,顿时崩裂,簰上28名学生全部落水。邢跃入水中奋力抢救学生,不幸遇难。825,在县城为其召开追悼大会。

  

  (19001941),笔名前发,县城人。自幼喜爱音乐,在二戴小学、嵊县中学校读书时就崭露头角,人称“小音乐家”。民国6年(1917)夏,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198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攻音乐,并在一家钢琴厂当学徒。1924年毕业后,受聘去安南(今越南)河内法商亚佛琴行制造厂任工程师兼经理。

    1928年回国,担任上海法商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后结识田汉等左翼文化界人士,参与发起组织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音乐研究会等进步团体。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等。还将一批革命歌曲录制成唱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为流传。1936年创作《打回老家去》乐曲。次年8月再度去法国,进巴黎音乐师范学校进修,组织领导巴黎华侨合唱团,并参加法国左翼人士组织的民众文化协会,任委员。曾出席有2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在会上指挥华侨高唱抗日歌曲,得到各国代表的声援。任创作的《中国进行曲》,被法国作曲者协会辑入《世界革命歌曲选》。193810月回国,后在长沙、贵阳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次年5月,曾去新加坡开展华侨歌咏活动。1940年春回国,赴重庆,为抗战影片《东亚之光》主题歌《游击队之女》等谱曲。同年7月,到皖南新四军战地文化处工作。不久与徐韧结婚。1941113,任光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时阵亡。徐韧受伤被俘,19426月在上饶集中营英勇就义。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悼念任光,誉其为“民族的号手”。延安作曲者协会曾出专刊纪念。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任光歌曲选》。

  

  左克(19191941),女,原名裘振先,雅璜乡雅璜村人。母尹维峻早逝,自幼由祖母抚养。10岁随兄振纲至杭、沪求学。适值“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裘振先积极参加示威游行、文艺宣传等抗日活动。民国26年(1937)在其兄支持和帮助下,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于10月至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改名左克。次年2月,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到中共中央军委卫生学校(后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先后担任分队长、政治处技术书记、校部副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等职。

    1941年秋,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克随卫校参加反“扫荡”战斗。925,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区突遭侵华日军袭击。当时校部仅有警卫排掩护,左克主动指挥战友奋勇阻击敌人,使校部和其他单位的后勤人员安全转移,自己则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其遗像陈列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俞丹屏(18721942),名炜,号载熙,卮山乡前冈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正则科第五期,同年夏任浙江弁目学堂区队长,后加入光复会。次年春,在杭州军界发展光复会员,并协助绍兴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

  武昌起义后,俞为浙江新军八十一标代表,参与策划沪杭起义。114深夜,率起义新军会同王金发带领的敢死队攻克军械局。清廷在杭州的统治被推翻后,任浙江攻宁支队副官处长,参加南京之役。

  民国元年(1912)后,俞先后任浙江省稽勋局局长、九十八团团长、混成旅旅长,授陆军少将衔,并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66月袁世凯死后,俞致力于实业。先在杭州、海宁、余姚、长兴、诸暨等地创办电灯公司,又在江山、长兴开办煤矿,还在杭州开办道一银行(合股)、武林造纸厂(今华丰造纸厂前身)1929年,投资开办西湖蚕种制造场,并在嵊县、新昌设制种场。1933年,被聘兼任萧山通惠公纱厂总办。同时租赁萧山庆云丝厂,1940年迁至苍岩,嵊县沦陷后停办。

  俞关注家乡建设。19141920年,先后出银万余元,在前冈村创办起祥小学。1921年,前冈村受台风袭击,又以大米600余担赈济村民。抗日战争期间任五联乡乡长时,绿茶滞销,俞帮助当地茶农改制红茶,并创办示范性农场。

  

  竺莲芬(19241945),女,又名巧英、肖英,新联乡下燕窝村人。民国25年(1936)秋,就读于嵊县县立初级中学,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与同学上街宣传、募捐、举办夜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7月毕业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夏考入缙云助产学校。次年春,根据中共组织指示回嵊工作,任中共城区区委妇女委员。

    19433月,到四明山参加中共浙东区党委举办的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后留浙东区党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工作。同年冬,被派到慈姚县(今慈溪、余姚部分地区)古窑乡一带做民运工作,常为群众排忧解难。1944年春,发动利济塘村青年,疏浚河道,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又便利交通。同年秋,竺组织民兵锄奸组,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相配合,抵制汪伪税警队压价收购棉花。

    194559,竺去沿山某地参加会议,途经诸界庵时,遇伪军短枪班,被捕。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竺坚贞不屈。626深夜被杀害。遗骨安葬于慈溪县白洋湖烈士陵园

  

  钱智修(18831947),字经宇,长乐镇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1902年起先后入县学、上海爱国学社、震旦学院,1907年转入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宣统三年(1911)高等正科毕业。同年8月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钱编译出版了英汉合璧本《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议演说》、《近代社会主义》等颇有影响的书籍,传播民主思想。民国9年(1920)1月至19321月,在商务印书馆任《东方杂志》主编,历时11年(自171期至293期),以提高本国学术地位,讨论时政,增进国民知识为宗旨,内容日新月异,名声大振。并兼任馆内国文函授主任,参与编辑《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

    1932年初,钱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请,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监察委员兼秘书长。钱不满国民党政府腐败,情绪消沉,常与于右任赋诗填词,以泄忿懑。1947年病逝于南京。

  

  筱丹桂(19201947),女,原名钱春韵、春凤,长乐镇人。幼年丧父,8岁做童养媳,后由祖母领回,入义塾读书两年。民国19年(1930)春进“高升舞台”学艺,先学老生,后攻旦角,随戏班流动于绍、杭、甬等地,未出师门,已崭露头角。

  筱学艺勤奋,功底扎实。唱腔以柔带刚,优美流畅,吐字清晰,武功亦佳。后到上海演出,18岁就挂头牌,擅演彩旦戏。1940年组成“丹桂剧团”,誉满上海。1947年夏,为筹建越剧艺人自己的实验剧场和越剧学校,筱参加《山河恋》义演,为“越剧十姐妹”之一。同年1013日,筱因不堪忍受戏霸张春帆凌辱,服毒自尽。留书:“作人难,难作人,死了!”时年27岁。

  筱丹桂之死,激起社会公愤,各界人士纷纷要求严惩元凶,迫使当局拘捕张春帆,但不久即“无罪释放”。直至1951年,才被人民政府处决。

  筱有《西厢·拷红》、《玉蜻蜓·张氏劝夫》等唱片传世。

  尹锐志 尹维峻

  尹锐志(18911948)、尹维峻(一作维俊,18961919)姐妹,县城人。锐志曾就读县城冯筱村女塾(爱华女校前身)。1905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携妹维峻到绍兴,进明道女校工读,深得其师秋瑾赏识,姐妹先后加入光复会。次年至上海,常驻光复会秘密联络机关————“锐进学社”(一作“锐俊学社”),进行革命活动。

    1907年皖浙起义失败后,尹氏姐妹继续在沪从事秘密活动,并学习制造炸弹。1909年,姐妹俩率十余人赴北京,图谋行刺清廷要员,伺机一年,未果而返。

    1911年,陶成章自南洋回国,在沪重组“锐进学社”,作为光复会总机关,姐妹俩主持日常工作。武昌起义后,锐志协助联络当地新军,组成光复军主力,以学社为起义司令部,于114推翻清廷在上海的统治。同时,锐志派遣维峻等先期赴杭组织敢死队,配合起义新军,推翻清廷在杭州的统治。

  清廷在上海的统治被推翻后,锐志为支援攻打南京,赶制炸弹,不慎爆炸,后脑受伤,乃由维峻等率女子敢死队参加江浙沪联军,会攻南京。维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受到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嘉许。中华民国成立,尹氏姐妹皆被任命为总统府顾问。

  尹锐志于1916年与周亚卫结婚。次年,周被选送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锐志同往。回国后居住北京。抗日战争期间,锐志在重庆先后担任妇女工作队副队长、抗日军工烈属工厂厂长,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锐志与周亚卫、童杭时等在重庆重组光复会,任会长。

  尹维峻于1913年与裘绍结婚,居住北京,袁世凯称帝后,夫妇即离京返杭,参加护国讨袁运动。1917年,维峻夫妇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维峻任护法军政府顾问。

  

  黄阿宝(19051948),又名文宝、定邦,谷来镇下东山村人。民国11年(1922)4月投靠嵊西匪首黄瑞芝。次年黄瑞芝为政府招抚诱杀后,遂潜逃外地隐匿。一年后回乡,以聚赌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纠集数十人再次上山为盗,流窜于嵊北和绍兴孙端等地,自命为“独立团”团长,成为绍、嵊一带著匪,人称“黄宝部队”。

    1938年冬,黄曾在浙江抗敌自卫总队第五支队第三大队充任便衣密探。19414月绍兴沦陷后,乘机假借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邢震南命令,收缴绍兴县警察局的枪械,纠集旧部,流窜至孙端一带。不久,又与自称第三战区游击编训委员的潘文驹纠合,成立“驹邦部队”,由潘、黄分任正、副司令。是年冬,黄投靠侵绍日军古贺联队,换上“浙东自卫总队”伪军番号,充当汉奸。1942年秋,黄常在绍兴、上虞、余姚三县部分地区“扫荡”,掠夺、奸淫、烧杀,残害人民。曾勾结侵华日军,在沿塘打死打伤绍兴县自卫队40余人。1943115,黄部引侵华日军袭击驻嵊西鹿苑寺的忠义救国军浙东挺进纵队,烧毁古刹鹿苑寺。不久,黄升任汪伪四省行营独立第一旅旅长。19444月发生内讧,部属四散。

    1945年夏,黄又在绍兴沿塘、孙端一带活动,投靠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任支队附兼行动大队长。日军投降后,混迹上海。次年4月参与绑架上海巨商荣德生,勒索50万美元,黄分得5万美元。后潜回家乡,被当局严令通缉。19484月被捕获,5月被枪决。

  

  (19241948),原名裘愉堂,崇仁镇人。民国26年(1937)考入嵊县县立初级中学。常阅读《夏伯阳》、《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并与同学上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次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考入湘湖师范,次年秋回崇仁镇承志小学任教,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嵊县沦陷后,参加四明山区抗日游击队,改名夏白。历任班长、连队文化教员、指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到山东。先后担任副教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长等职。19476月,部队在鲁南滕县战斗中失利,遭敌人包围。夏白调任三营教导员,组织力量,身先士卒奋力突围。

    19486月,夏任华东一纵三师七团一营教导员,参加豫东战役,在河南睢杞地区围歼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牺牲。遗骨安葬于河南省睢县烈士陵园。

  夏白曾获模范政治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47年又荣获华东二级人民英雄奖章。

  应怀

  应怀易(19221948),又名赵之逊、沈炼,太平乡坎流村人。14岁毕业于太平锦水小学,后在家务农。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在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1939)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考入迁来坎流村的宁波中学,1942年冬毕业。应一面读书,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先后任中共开(元)长(乐)太(平)区委书记、嵊西县委宣传部长兼崇仁区委书记、嵊西县特派员等职。194611月调任金()()()地区特派员,改名为赵之逊。次年7月任中共路西工作委员会委员(化名沈炼);9月任中共金(华)义(乌)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建立金义浦武工队;11月,率武工队夜袭驻义亭火车站的敌军一六四师1个排,歼敌3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20余支,武工队迅速发展到40余人。1948年初,赵等指挥金(华)东鞋塘战斗,打垮浙江保安团的一个加强连,缴获机枪4挺、步枪20余支。3月又重建革命武装第八大队,任大队长兼教导员。5月底,人民政权金义县政府在金(华)东溪口村成立,赵之逊任县长,8月初,遭国民党军两路夹击,赵率一路人员撤至金华源东乡杨公村,9日夜被混入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王成杀害。

  

  齐昌瑞(19131948),又名明、甫千,明溪乡白泥塘村人。小学毕业后务农,1939(民国28)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嵊东独立大队。是年冬,受党组织委派加入石砩乡自卫队,任班长。后因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目,于次年转入辅仁乡(今石璜镇)自卫队,任警卫班长、分队附。19461119,在石璜缴枪战斗中,齐为内应,一举解除辅仁乡自卫队的武装。随后建立“会稽山抗暴游击队”,齐任突击队队长。次年6月,联合绍南武工队组成短枪组。一天,在绍南地区宿营时,混入内部的特务窃去武器,并逼迫队员随其投敌。齐沉着机智,勇敢搏斗,夺回武器,扭转危局。1222,齐争取开元联乡总队一班长为内应,缴获开元联防大队两个分队的武器,并活捉大队长安茂华。

    19487月,齐任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副四大队大队长,率部转战会稽地区,屡建战功。1025,在嵊西三溪村焦坑湾狙击敌七十五师一部,激战5小时,撤离时身中流弹,不幸牺牲。上级命名其生前所在的二支队为“齐明大队”。

  童杭时 童济时

  童杭时(18771949)、童济时(18861943)兄弟,下王镇人。清末,杭时中秀才,偕弟至杭州武林方言学社求学,后转入绍兴府学堂,深得徐锡麟赏识,杭时所著《积厚轩议论集》徐锡麟为之序。兄弟俩均被介绍入光复会,成为徐的得力助手。武昌起义后,兄弟俩积极串联学界志士,参与推翻清廷在杭州的统治之役。

  杭时,字萱甫,号愚隐、枕溪。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共和法政学校校长,当选浙江省首届省议会议员、国会参议院议员。曾与马叙伦创办《彗星报》。191310月,袁世凯召开国会,兵迫大选,杭时拒不投袁的票。后再次赴日,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17年回国,随浙江护法军南下广州,被选为国会非常会议议员,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致力于立法工作。1924年冬,任浙江省实业厅厅长。后长期在司法界工作,历任最高法院民庭庭长、福建高等法院院长,办案秉公,不畏权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参与重组光复会,为副会长。杭时关心乡里,1905年出资在下王村创办养圣两等小学堂(今里东区校前身)1935年家乡遭灾,杭时捐俸千元赈济、办学。著有《财政刍议》、《经济学》等。

  济时,又名德淼,字济川,号渠轩。1905年春随徐锡麟回嵊联络会党。次年留学日本东京警监学校,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被选为浙江省临时议会议员。任金、衢、严地方检事厅厅长,后调杭县地方审判厅推事。1916年参与以谢飞麟为首的武装反袁斗争。次年响应“护法运动”,南下广州。1918年任大理院庭长,曾兼代大理院院长。抗日战争前夕,调任上海高等法院检察官、推事等职。上海沦陷后,拒绝出任伪上海高等法院院长。1941年携眷秘密离沪回嵊。曾组织四维、协和两乡自卫队,抗击侵华日军。同年出任浙江省高等法院丽水分院法官,病逝任上。

  裘祝

  裘祝馨(18891951),又名修,崇仁镇人。民国2年(1913)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1916年起任崇仁镇自治委员、自治局长。1927411,纠集县巡缉队、崇仁民团,参与冲击国民党县党部,枪杀革命志士张本芝、华伦初;并捣毁崇仁区党部和农会会所,解散农会组织。后任崇仁镇镇长、崇仁区区长,统辖11个乡镇。

  抗日战争期间,裘任县第三联乡总队总队长,设车间造武器,吞并游杂部队,拥有人枪千余。嵊城沦陷后,崇仁镇成为浙南通往绍、甬、杭要道,一时商业畸形繁荣。裘借机设立关卡、牙行收取进出口等税款。又私制烙印竹签作为货币,流通全镇市场。并私设监狱,抓杀无辜和革命者。抗战期间至解放前夕,被裘及其下属杀害的有丁樟盛、王杰等40余人。还勾结日伪,以大量钱物资敌。裘原仅有田十余亩,任职30多年中,在县内购田307亩,在嘉兴等地还置有大量田产;在崇仁和县城独资或合资经营茶厂、茧行等工商业,在蒿新、嵊长汽车公司都有股份。跃为全镇富户的行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县款产委员会主任委员、县参议会副议长、县民众自卫总队副队长、县“戡乱”委员会委员兼西乡“清乡”主任等职。解放前夕,裘加征“特捐”,在崇仁镇四周建造碉堡6座,并以部分枪支支持操家政“应变”,成为全县闻名的大恶霸、反革命分子。后匿居上海。19511月被押回原籍,22在崇仁镇经公审被处决。

  

  郑午昌(18941952),又名昶,号弱龛、且以居士、丝鬓散人,三合乡长桥村人,晚年寓居上海。

  郑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民国10年(1921)后,历任中华书局文史编辑、美术部主任,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苏州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教授。1929年,与张大千、王个簃等画界著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蜜蜂画社”,出版《蜜蜂画报》,旨在研究和发扬国画传统。后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画会”。郑擅画山水、花卉、蔬果,且善书法,又工诗词,堪称“三绝”。所作《剡溪揽胜图》卷长丈余,嵊县山水名胜尽收画中,可与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媲美。其作品多次在英、美、比、法、苏、日等国展出,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

   1932年,郑在上海开办汉文正楷印书局,首创整套汉字正楷活字版;行销国内外。蔡元培誉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郑在上海与梅兰芳、周信芳等20人,组成“甲午同庚千龄会”,相约发扬民族气节,誓不为日伪效力。郑借诗画抒情,作《煨芋嚼菜》、《残山》等画,抒发忧国忧民之情。1950年,郑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作了革新国画的发言。后与人合作绘制巨幅《大西南进军图》、《雪夜进军图》等,热情歌颂人民解放军,歌颂中国共产党。

  郑著作丰富。1929年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为第一部中国画通史,还著有《中国美术史》、《苦瓜和尚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并有《郑午昌山水十二幅》、《杜陵诗意画册》、《梦窗词意画册》等画集。19836月,为纪念郑诞生九十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浙江美术学院等单位,在杭州举办“郑午昌书画遗作展览”,展出作品102幅。

  

  (18931953),字奉璋,金庭乡华堂村人。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开始任职军界。1924年入陆军大学,三年后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后改为第六师)炮兵团附,军参谋处长,后任团长、旅长、师长,第四集团军第四纵队指挥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陆军第七十五军军长,后又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副司令。1940年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55月,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462月至19491月,先后任第六、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京沪警备副总司令、京沪杭副总司令兼浙江警备司令。19492月中旬,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浙江绥靖总司令。杭州解放前夕,周令各厅处焚毁档案;委任嵊县县长袁雄杰等20余名县长,授意“要打游击”;令四区专员吕师扬建立浙北行署,又命保安司令王云沛在台州海滨各县扩充地方团队,负隅顽抗。194952凌晨周逃离杭州前,命工兵营炸毁钱江大桥,未遂。周逃宁波时,指使嵊县参议会议长操家政组织“嵊新诸边区反共自卫支队”,任命操为司令,并发给大量武器弹药,进行颠覆活动。同年10月,周还电令操兼任“反共会稽纵队”副指挥。后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7月病死台北。

  

  邢契莘(18871957),字学耕,号寿农,太平乡坎流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学校,为优贡生。是年秋,以官费选送美国留学,入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造船造机系,获学士学位,继入军舰制造系兼习航空机械,获硕士学位。留美期间,担任留美学生会会长。

  民国5年(1916)秋回国。历任大沽造船所工程师、福州船政局制造主任兼海军飞潜学校教官、北京航空署机械厅厅长、哈尔滨东北联合航务局总经理、东北航空工厂厂长。其间,并曾执教于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及中国大学。1927年,在哈尔滨任东北联合航务局总经理、东北造船所所长,曾造大小船只30余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南归,任上海招商局修船厂厂长。次年调任青岛市工务局局长,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先后扩建自来水厂,修通崂山公路,新建大礼堂、体育场,建造平民住宅等。1937年春调任航空委员会机械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滇西中央飞机制造厂监理官,监造飞机,并修建南山大型机场,作为在华美国航空队对日作战的基地。后因眼疾,返重庆休养。19433月,任国民政府农林部总务司司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塘沽新港工程局局长,期间,积极筹划,建成船闸;疏浚航道,添筑防波堤;整修码头,建设仓库、船坞、电厂等,使塘沽新港恢复航运,还增加了吞吐量,受到交通部嘉奖,并获五等景星勋章。1948年秋,调任国民政府水利部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仅数月,就重开封闭达百余年之久的淤塞航道。19491950年寓居香港,后去台湾,先后任“交通部设计委员会”委员、“台湾省渔业增产委员会”委员。病逝台北。

  

  金荣水(18791957),昵称“矮尼姑”,剡北乡马塘村人。女子越剧创始人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落地唱书”转演“小歌班”,工大面。19174月,“小歌班”首闯上海,金任派场师父。后为男班越剧三闯上海的主要成员之一,培育出一批男班名伶。1923年返嵊,在中南乡施家岙村首创女子“小歌班”。先后为“新新凤”、“越新”、“阳春”等舞台培育出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王杏花等名伶,为女子越剧一代宗师。

  金戏路广宽,行档熟悉。首创以“赋子”、“引子”入手的教学方法,使文化很低的农村姑娘,学艺三四个月,即能演出。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档的表演程式,对旦、生、丑、大面等角色的台步、眼神、坐相等,都提出了规范,为女子越剧表演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袁涤庵(18811959),名翼,又字鸿缙,号剡溪老人,新市乡上碧溪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5月留学日本,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06年回国,次年春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聘周树人(鲁迅)为教员,曾请秋瑾到学堂作题为《雪国耻》的演说。同时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应部试授工科举人,旋授学部七品小京官,任农工商部技正。辛亥革命后,任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教授、奉天造币厂工程师等职。民国3年(1914)任甘肃省镇番县(今民勤县)知事。《镇番县志》称袁“莅任两载,振刷维新,盖县令之循良者。”1924年后,弃官兴办实业。袁与丁文江、翁文灏等创立地质调查所,资助培养地质人才;集资创办北京有轨电车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又兴办热河北票煤矿,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又为中兴海运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东亚毛纺厂等股东或董事,成为京津一带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强行侵占北票煤矿,逼其任伪满要职,袁坚拒不就。后隐居北京西郊,购京郊田数千亩,种植水稻,在阜城门外,地数百亩,经营剡溪农场,种植玫瑰香葡萄、水蜜桃等水果。在西山秘魔崖风景点,置别墅一所,植松桃数千,又修复招止亭,撰《秘魔崖招止亭记》立石碑于亭壁,有时或携全家栖息其中,以享山居之乐。

  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纂修民国县志时,慨助银两千元。1922年,嵊县遭受特大洪灾,饥荒严重,复捐两千银元救灾。后每逢岁暮,常汇银三五百元,接济家乡孤寡、困苦老人。解放初,袁为北京协和医院及北海公园董事,1952年捐赠协和医院1.5万元。

  袁藏书甚富,宋版《资治通鉴纲目》、元版《史记》及浙江各县县志都有收藏。还注重培养子女,三子袁绍文为美国太空学会特别会员,曾任美国工程学会主席。

  

  裘翌芳(18841959),字泽其,崇仁镇人。20岁中秀才。民国元年(1912)继承父业办学,接任私立剡山小学校长,延聘名师,支持教师袁心粲,在校内开办师范讲习所,培养小学教师。同时向社会募捐,连同私人积蓄和变卖其妻首饰所得,增建教学楼、添置图书仪器等设备,校誉日增。裘谢绝出任县政府教育科长,致力办好剡山小学。吸取外地经验,改进教学,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用白话文教学。又增设说话课,率先用“标准国语”讲课,指导学生用国语进行演讲比赛和演话剧。还按当时社会需要,附设商科班,培养银行会计和商业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裘竭诚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在校内订阅《新华日报》、《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发动师生创作抗日宣传画。1938年,校内秘密建立中共支部,裘支持开展活动。同年任县文化委员会主任,发动全县教育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嵊县沦陷时,裘不顾家中财物损失,首先将校具搬至下燕窠村。帮助下燕窠、上碧溪两村开办简易小学。汪伪维持会曾几次要其回城复办剡山小学,裘均置之不理。日本投降后,剡山小学校舍已成断垣残壁,裘以残存的红楼作教室,招收学生150余名复学。后为多收城关学龄儿童入学,又借用西仓庙和万和酱园栈房当教室。接着四出募捐,修建校舍。1948年,建成一幢3层教学大楼,学生增至近千人。

  解放初,裘年逾花甲,仍任校长,领导教师改进教学,成绩显著,1956年被评为小学一级校长。先后当选县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省一、二届人民代表。裘一生以校为家,辛勤办学40余年,直到病逝前3天,还听教师上课,看学生学习。

  

  商笙伯(18691962),名言志,号安庐,长乐镇人。自幼延师课读,喜爱习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江西省湖口知县。在晚清、民国政府中从政数十年,洁身自好,学画不辍。民国初,在上海与名画家吴昌硕、王一亭、倪墨耕等过从甚密,艺术大有长进。在《东方杂志》上刊出的水墨画《荷花翠羽图》,吴昌硕题有长款,颇受好评。“一·二八”事变后,脱离政界,在上海专事绘画。擅长花鸟、草虫,偶作走兽、人物。作品多次参加世界画展,所作《桃花》,30年代在柏林“中国现代画展”中展出;《葡萄》在旧金山“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

  上海沦陷后,汪伪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曾登门邀其出任要职,被拒。为保护祖国珍贵文物,商偕同吴昌硕、倪墨耕等义卖书画印谱,赎回被外商收买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现藏杭州西泠印社。

  解放后,商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

  

  喻传鉴(18881966),名鉴,号廛涧,城关镇人。经亲友资助,19081919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毕业后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不久任教务主任。19309月,因办学成绩优异,被选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中等教育,19322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随抗日将领吉鸿昌赴英、法、德等国考察中等教育。回国后任天津南开中学部主任兼南开大学教育、哲学系副教授。改革教学,开设社会观察课,每周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机关团体观察。又与师生捐资创办平民学校,免费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193411月吉鸿昌将军就义前,嘱家属将儿女委托喻照料。喻不负嘱托,冒风险资助其子女入南开中学读书。抗日战争期间赴重庆,先后创办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蜀光中学。抗战胜利后,重返天津主持南开中学复校工作。解放后,任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治校有方,1956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校长。不久调任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1957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喻曾当选为四川省一至三届和重庆市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并为重庆市政协二至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三、四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届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五届中央委员。19664月病逝,周恩来总理和中央统战部部长送了花圈。198610月,重庆南开中学、南开校友会重庆分会在校园内建“传鉴亭”纪念。

  

  袁心粲(18841967),名易,新市乡上碧溪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优级部,次年回嵊执教于剡山小学,并主持创办学校附设的师范讲习所,培训小学师资。1915(民国4)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浙一师、省六中、省九中、嵊县简师等校教务主任、校长及省教育厅视学等职。袁教书重在育人,办学志在救国。19181919年间,先后发表《余之服务状况》、《中国教育的缺点》及《自治主义的训练》等教育论文,在教育界影响较大。袁还致力于平民教育,1928年,募资在杭州创办农工子弟小学校,专收贫苦儿童入学,亲自编写教材,带领师生劳动,实施文化知识与劳动技术相结合的教育主张。1932年,应裘冲曼之邀接任私立清波中学校长。其时教育厅厅长陈布雷慕名以重金聘任袁为省立六中校长,不就。1948年,任嵊县简师校长时,因反对当局迫害进步学生,愤而离职。

  解放后,任杭女中校长、杭一中第二校长、市体委主任等职;并为杭州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杭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颂唐(18861967),又名庆萱,字祖同,黄泽镇白泥坎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北京计学馆读经济学。毕业后任清度支部主事,清理财政。辛亥革命后,回浙江省财政机关任事。1915年至湖北省财政厅任职,后在省吏治研究所任教,主讲《财政学撮要》,讲稿刊行全国。

  1923年后,历任浙江省财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省公署财政秘书主任等职达20年之久。1933年元旦,在《时事新报》特刊上发表《田赋与浙民之负担》一文,揭露政府田赋税则无标准,附加税漫无限止等弊端。为制止苛捐杂税和防止经征人员浮收勒索等舞弊行为,设计编辑《浙江省田赋科则》、《浙江省田赋正税分类税率高下等级明细表》、《浙江省田赋改征银元分单位计算表》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魏避居天台国清寺附近山中,编著《新农历》,提倡用公历安排农事。抗战胜利后返杭,任浙江省捐税监理委员会委员、省政府顾问。

  魏是国民政府实业部登录会计师,一生研究财政税收,致力于财政公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倡节用为本。著有《财政学撮要》、《湖北财政纪略》、《浙江经济纪略》、《浙江财政一览》、《浙江地政概要》等书。

  解放后,魏年逾花甲,仍勤于笔耕,著有《塘栖枇杷历》、《二十四节气与杭州的气候》等。曾为杭州市政协一至三届特邀委员。

  

  王晓籁(18871967),又名孝赉,号得天,普义乡白泥墩村人,出身富户。参加县童试,名列前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乡参加光复会。因秋瑾案发,携眷避沪经商。在岳父楼映斋开设的萧山通惠公、合义和两丝厂驻沪帐房任经理。

  宣统二年(1910),与王彬彦等创办闸北商团。辛亥革命光复上海时,随闸北商团参加攻占北火车站之役。此后,与陈其美、蒋介石、竺绍康等常有往来。“二次革命”时,上海组织讨袁军,王曾助饷支援。民国3年(1914)起,任嵊县私立剡山小学名誉校董,资助办学。1919年遵父芷湘嘱,与兄邈达、弟孝本在县城创办芷湘医院。

  19267月,王被上海商会推为代表,去广州参加北伐军誓师大会,被军阀孙传芳指为“宣传赤化”,下令通缉。次年春,策动闸北保卫团响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被推为商界代表,任上海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投靠蒋介石,任上海市商会理事长、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卷烟税局局长等职。1930年,上海市商会改组,任理事长,不久又任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在上海广收门生,形成一股特殊势力,成为“海上闻人”。1936年兼任中国航空协会总会理事长,积极筹划捐献飞机,为蒋介石祝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管红十字会救护队等工作。因坚决主张抗日,几遭汉奸傅筱庵暗杀。1945年,王在重庆筹组开来兴业公司及中国人事保险公司,任总经理。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公司理事等职。次年11月当选为国大代表。

  上海解放前夕拒绝去台湾而避居香港,1950年初返回上海,赴北京谒见周恩来总理。被指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代表,列席各部召开的有关会议,对交通、外贸事业多有贡献。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67615,在沪病逝。

  

  王邈达(18781968),名孝检,号若园、盎叟、覆船山农,普义乡白泥墩村人。早年就读杭州紫阳书院,喜读医书,27岁开始在家乡行医。后至沪、杭,医名渐著。民国8年(1919)与弟晓籁、孝本在县城开办芷湘医院,任董事长、院长兼中医部主任。1924年,因在杭以处方一剂治愈富商沈某重病,被誉为“王一帖”,医名远扬,朝鲜著名汉医亦来函求教。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与浙东名医史沛棠、董志仁等合办杭州六通中医疗养院,任名誉院长。解放后,任杭州市中医学会会长、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顾问、浙江省政协一至三届特邀委员及省文史馆馆员。其间王为振兴中医事业,向卫生部提出不少重要建议。1953年,将家藏医书1692册献给国家,今存省中医药研究所及浙江中医学院。

  “文化大革命”初,王遭受迫害。19781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王对中医学理论深有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汉方简义》、《学医十步骤》等书。

  

  (19161968),原名周纪纲、周丹虹,笔名大辉、李文,开元镇人。先后就读杭州安定中学、嵊县县立初级中学。喜爱文学。民国25年(1936),主编《嵊新民报》副刊《焰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宣扬新文学。

  七七事变后,参加县乡村救亡协进会,任开元抗日自卫委员会政训组主任。1938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去浙南平阳县参加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10月,进入浙江省三区(绍兴)专员公署战地政工队,从事秘密工作,任中共支部书记,主编《第一线》半月刊。后因身份暴露,1940年,调任皖南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服务团副团长。在皖南事变中脱险回嵊,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42年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任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主任、《战斗报》总编辑。次年,任四明山浙东行政公署社教队指导员,组织嵊县越剧艺人参加社教队宣传演出,实行男女合演。先后创作、编导《血钟记》、《桥头烽火》、《龙溪风云》、《义薄云天》(即《浙东刘胡兰》)等反映浙东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越剧。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北撤。1946年任山东《大众日报》战地特派记者。1948年调东北根据地,任《安东日报》编辑部主任。

  上海解放后,参加接管工作,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剧艺室主任,参与举办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创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副处长兼《戏曲报》主编。19534月,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组织调查华东地区的剧种、剧目,出版有《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等书,并领导整理和改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一批传统剧目。

  1955年调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次年,与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代表团访苏。19571962年,先后任《戏剧报》主编兼《戏剧论丛》编委、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等职。19632月,调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昭雪。

  主要著作有戏剧论文集《在戏剧战线上》、《现实与理想》,越剧剧本《游击队的母亲》、《秋瑾》等。

  

  竺水招(19211968),女,又名云华,金庭乡灵鹅村人。民国21年(1932)冬进后山村“天蟾舞台”学艺。后转“瑞云舞台”,边学边演。1935年满师后,多次与尹桂芳合作,演出于浙东及沪、杭等地。

  1944年,竺投身越剧改革行列。在上海先后演出《云破月圆》、《石达开》、《宝玉与黛玉》等戏。1947年参加义演《山河恋》,为“越剧十姐妹”之一。不久,自组“云华越剧团”。解放后,演出于南京。

  竺扮相俊美,音色甜润,吐字清晰,戏路宽广,旦、生兼工,在《碧玉簪》中饰李秀英,电影《柳毅传书》中饰柳毅,唱演俱佳,深受好评。

   1956年起任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曾被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分会副主席。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

  

  马逢伯(18891968),字志援,号天骥,春联乡马仁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嵊县中学堂,为首届毕业生。后结识竺绍康、王金发,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九月,马奉命回嵊招集革命志士60余人,赴杭编入敢死队,参加推翻清廷在杭州的统治之役。

  民国建元后,马就读浙江法政学堂,加入国民党。曾作为学生代表上书陈述国是,受到孙中山的接见与嘉勉。“二次革命”爆发,马受陈其美派遣,自沪赴杭,密谋反袁,被推为浙东第一路讨袁军总司令。后回嵊举义,以平阳党旧部及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在乡人员为骨干,聚义勇3000余人,于728在马仁村凤凰山设立总司令部,誓师讨袁,并宣布嵊县独立。遭到金、绍、台警备队的三路围攻,西山岗一战,义军死3人,伤10余人。义军终因力量悬殊被迫撤散。马避往上海,次年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5年袁世凯称帝,马奉命赴杭与夏超、张伯岐等“驱朱讨袁”,宣布浙江独立,不久事败返沪。1917年,马又因反对军阀杨善德为浙督,遭到通缉。后马至广州任护法军政府咨议。孙中山曾先后手书“博爱”、“天下为公”两条幅赠勉。

   1927年后,马先后任宁海、新昌县长等职。因直言指责蒋介石违背孙中山遗志,和浙江政治积弊,遭省主席张静江忌恨,罗织罪名,于1929年被捕入狱。后经杭州律师公会同人上书讼冤,于1932年获释,此后寓居上海。

  解放后,马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竺鸣涛(1896~1969),字明道,金庭乡灵鹅村人。竺绍康之子。民国元年(1912)留学日本。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再赴日本东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学习,1925年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总干事。1927年后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卫士大队长、虎门要塞司令部党代表。1929年,任浙江省保安队第五团团长。1933年,调军委会办公厅任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等。19362月,授少将军衔。19437月,任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同年9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9月任浙江省保安副司令。1946年晋升陆军中将。19472月曾到嵊县召开全县乡镇长会议,并派浙保二团两个营驻嵊“清乡”。1948年,任浙江警保处处长、衢州绥靖署副主任、浙江警备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后任“经济部”顾问。1969年病死台北。

 

  

  (19041969),字紫清,新明乡慕塘村人。先后毕业于剡山小学和嵊县中学校。民国11年(1922)进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当编辑生。19258月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后,离沪南下,投身北伐,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71月,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受训。次年1月回嵊,被选为国民党嵊县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间离嵊。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1939年任浙江抗敌自卫团第六支队第一总队长。194610月调任海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副官处处长。194810月任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少将主任、第一署署长。其间,金邀同海军总司令的机要秘书与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委员李正文联系,并多次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49年初,金渡江至浦镇,接江防卫戍部队八十师师长李西开来南京与李正文会晤,后多次密商起义大计。4月上旬,策反委员会派去的联络员因故未与李西开联系上,金毅然冒险渡江,先行起义。420到达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淮阴。

  上海解放后,金任解放军华东海军司令部“国民党海军人员登记处”副处长。7月,金声与林遵、徐时辅、曾国晟等起义海军高级军官到达北京,先后受到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的接见。9月后,金任解放军华东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行政处副处长等职。1955年后转到荆州地区担任地方工作,并为湖北省政协委员。

  

  谢冠生(18971971),名寿昌,城关镇人。15岁考入省立一中,后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民国元年(1912),其习作《送孙总统南归序》由校长寄呈孙中山,得复书嘉勉,奖给《资治通鉴》一部。毕业后留任中学部教员。并参加编纂《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18年入震旦大学法科,1922年毕业后,留学法国,入巴黎大学法科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历任复旦、持志、法政等大学教授。1926年冬,任外交部秘书,一度代理部务,主持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事宜。同年由谭延闿、孙科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次年10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法律学系主任,达5年之久。

    19304月谢任国民政府司法院秘书长,7月创编《中华法学杂志》(月刊)。次年参与起草《训政时期约法》,11月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及国际政治组主任。19378月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194812月,调任国民党公务员惩诫委员会委员长兼司法院秘书长。次年8月去台湾,历任“司法院”副院长、院长。后病逝台北。著有《簋笙堂文稿》、《法理学大纲》、《中国法制史》等,并编有《模范法华字典》等。

  

  支秉渊(18971971),族名达瀛,字爱洲,富润乡支鉴路村人。父雯甫,清末廪贡生,为著名数学家。

  民国9年(1920),支毕业于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后易名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1925年,在上海创办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首产柴油内燃机闻名全国。1935年后,主持试制成功35马力汽车柴油发动机,为我国自制汽车柴油发动机之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新中公司内迁,支又主持制造65马力汽车柴油发动机,设计创制45马力汽车煤气发动机,为内地厂矿的动力、发电提供了设备。中国工程师学会为表彰其功绩,于1943年授予金牌奖,重庆《大公报》誉之为“中国的福特”。

    1932年后,先后承建杭江、浙赣、粤汉及湘桂等铁路的大中型桥梁建设工程。在湖南宜章五岭山区建桥时,为解决高山峡谷架桥的起重问题,创造“葫芦牵吊架”,后推广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美国考察机械制造工业,并引进密烘铸铁新技术。19468月后,受聘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任总经理、总工程师,先后创办虬江厂(今上海机床厂前身)、吴淞总厂(今上海柴油机厂前身)。上海解放前夕,支持吴淞厂职工的护厂斗争,保护了工厂和国家资财。

  解放后,任华东工业部机械处处长,组织筹建太原重型机器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继任沈阳矿山机器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在沈阳矿山机器厂设立标准化机构,为全国机械行业中最早制定统一技术标准的厂家。在太原时,还创建技术学院(今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任院长。

  1932年,支当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曾任上海分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传动学会理事长。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一、二届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卒于信阳。19792月平反,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妻黄景卿及子女遵照支的遗愿,将其毕生积蓄5万元捐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沈克非(18981972),又名贤亚,甘霖镇人。我国外科医学先驱者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上海华童公学,后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学部学习。民国8年(1919)公费入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192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育医院外科助理住院医生。1926年回国,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国民政府卫生署副署长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陆军军医学校教育长兼教授等职,领少将军衔。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印度,从事战地医务工作。19436月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六届(总十四届)理事长。1944年作为中国首席代表赴德黑兰参加中东医学会议,1946年去秘鲁参加第五届国际外科学会,又作为中国医务卫生界首席代表,赴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创建工作。同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任外科主任、教授,并兼任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1950年,沈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后又在沈阳筹建中心血库,抢救志愿军伤员。1952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后又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和中山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1962年曾回嵊视察。

  沈的外科技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曾设计肠道无菌吻合术,首创直肠摺叠术治疗直肠脱垂和脾切除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设立脑外科,是全国为脑瘤病人施行手术的第一人。所著《外科学》(沈氏外科学)已再版6次,《外科手术学》已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和《神经外科手术学》两个分册,还著有《腹部外科手术图解》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曾任《辞海》编委。

  沈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应运妹(19001972),民胜乡迎联村人。出身贫苦,幼时因病致残。民国4年(1915)嫁淡山村木匠董凤千,1935年迁居崇仁镇,人称“董大妈”。

  解放后,董大妈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建设,194910月,送长子支前解放定海,并发动全村妇女赶制劳军鞋120双。崇仁镇土改前夕,拒绝地主贿赂,并将贿款120块银元如数交给农会。抗美援朝时,带头捐献800斤谷钱。

  1951年春,带头组织养蚕共育室,张产60.25斤,比当地一般蚕农产量高13。次年2月,被评为省模范养蚕共育室。1955年,采用高温、感光、多回薄饲的先进养蚕法,产量、茧质进一步提高。1956年创10斤桑叶产1斤茧、张产85.4斤的省叶高产纪录。1960年,该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董大妈平时省吃俭用,节约全家口粮千余斤,于1962年卖给国家,支援灾区。19601965年,特地饲养一头母猪,所生小猪按国家牌价卖给经济困难的社员,留下“落脚猪”自养。她热心公益,先后资助建造利民桥(崇仁)、新市桥、倪家渡桥、王坛桥共850元。1972年临终时,还再三嘱咐把558元存款献给大队买拖拉机。

  董大妈历任崇仁镇妇女会主任、副镇长,崇仁区妇联、县妇联副主任等职;曾当选为县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县第二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县第二、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第二届委员,省第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被评为省二等农业劳动模范。1952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5次上北京参加会议,6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581972年,中共宁波地委、中共嵊县县委和县妇联曾4次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董大妈公而忘私,爱国爱党爱集体的高贵品德。

  魏

  魏金枝(19001972),原名义云(一说义庸),笔名凤兮、莫干、高山、鹿宿等,黄泽镇白泥坎村人。民国7年(1918)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0年开始写诗与散文,并参加冯雪峰等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毕业后,任浙江孝丰县立小学、上海国民女子中学教员、上海总工会秘书等职。曾因参加进步团体,被杭州警察厅拘留。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留下镇上的黄昏》,得到鲁迅的赞赏。两年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七封书信的自传》,被鲁迅誉为优秀之作。1930年,由柔石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协助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次年1月,柔石等5人被捕,魏被迫离沪,到杭州财务学校任教。1932年夏,因“五月花”剧团事件被捕,出狱后失业返乡。1933年重返上海,在私立麦伦中学执教,还先后参加《新辞林》和《文坛》的编辑工作。

  19495月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干事。1952年,转入上海文联。先后担任《文艺月报》编委、《上海文学》副主编、《收获》副主编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职。1959年起,兼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曾被选为上海市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并为市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93月平反。

  主要著作有《魏金枝短篇小说选集》及《编余丛谈》、《文艺随笔》、《新词林》、《时代的回声》、《越早越好》等。所编《中国古代寓言选》,被译成英文出版。魏关心家乡的文艺创作,曾多次回嵊给文学爱好者作辅导报告。

  

  马潮水(18851974),春联乡马仁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拜师学“落地唱书”。始唱短篇书目,后根据传书、宝卷,改编《珍珠塔》等长篇书目。1906年春,用八仙桌搭台化妆演出,将唱书发展成演戏,并组成北派第一副男班,为越剧创始人之一。

  马先饰小生,后工老生。民国7年(1918)与王永春、白玉梅、费彩棠等合班赴沪演出。1921年首演越剧连台本戏《孟丽君》,马饰皇甫敬一角,艺技出色,轰动上海。为学人之长,他不惜花费几天包银(工资),观摩京剧演员梅兰芳、盖叫天演出,并悉心研究、琢磨,提高越剧表演技艺。

  马先后培育了一大批男班越剧演员。1937年后转为女班导演,又培育了一批女班名伶。1950年后,相继担任浙江越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嵊县越剧团导演。并以亲身经历整理了《越剧发展史概况》手稿。1955年后,为筹建“越剧之家”,不辞辛劳,奔波于沪、杭等地。1960年退职返家。

  

  周亚卫(18891976),又名信文,字振家,号普文,普义乡白泥墩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读杭州弁目学堂,入光复会。次年6月毕业后,受秋瑾派遣回嵊,联络竺绍康等增援安徽举义。徐锡麟、秋瑾遇难后,周潜回杭州,任浙江新军第二标一营正目。不久,任浙江陆军小学副学长。宣统三年(1911)114,周参与推翻清廷在杭州的统治之役,负责切断清营电讯,并率新军一个排攻占茅廊巷,缴获清军巡防队军械。

  民国元年(1912),周考入北京陆军大学,1917年毕业后派赴日本陆军大学留学,1920年毕业回国。先后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学司科长,第三、四方面军团参谋处长,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副监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军事委员会法制处处长等职。1946年以陆军中将衔退役。同年12月,与尹锐志、童杭时等在重庆重建光复会,任副会长。19488月被聘任浙江省政府顾问,次年2月辞职。

  解放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军训部研究室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姚水娟(19161976),女,名文贤,金山乡后山村人。民国19年(1930)4月,进女子越剧科班“群英凤舞台”习艺。1932年未满师即被“越新舞台”聘为客师,演出于绍、甬、金、温、杭等地,名声渐著。1938年至上海“通商”、“大中华”、“天香”等剧院演出,均挂头牌。同年秋,姚聘原《大公报》记者樊迪民任编导,为女子越剧设专职编导之始。先后主演《花木兰》、《冯小青》、《孔雀东南飞》、《啼笑因缘》等新戏,还试用软片布景和灯光,改革舞台装饰,获得观众好评。

  姚戏路宽广,文武兼备,生旦俱佳,擅演悲旦。唱腔抑扬顿挫,韵味浓郁。表演细腻入神,台步有独到之处。其唱腔吸取前辈之长,融合于己,别具一格。尤以《盘夫》中“官人好比天上月”一曲,为后人所传唱。演女扮男装花木兰,英勇威武。19389月,由上海《戏报》、《戏世界》等三家报纸发起评选,姚被推为“越剧皇后”。一些文化界人士为庆贺姚从艺10周年,还编辑出版了《姚水娟艺术专集》。

  1951年,姚加入浙江越剧实验剧团,积极参与男女合演的实验。1954年,先后参加浙江省和华东区戏曲大会演,均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调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旦角主教老师,造就了一批青年演员。1962年应邀参加拍摄彩色戏曲片《碧玉簪》,成功地扮演了李夫人一角。

  姚曾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改正。“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80年在全国文代会上宣布平反。

  

  赵观涛(18921977),字雪泉,剡北乡珏芝村人,后移居甘霖镇。民国4年(1915)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陆军排、连、营、团长等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赵与县内土豪劣绅暗通消息,遂使钱维立等有恃无恐,于411冲击国民党县党部,残杀革命志士。后赵罗织罪名,诱杀已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民变武装王良运及其部属28人。1928年起,先后任第六师旅长、师长。1929年春至1930年参加蒋介石对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蒋桂战争”和对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中原大战”。1933年任第八军军长兼赣东“剿匪”总指挥。次年,任赣浙闽皖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统辖四省边区“剿共”部队,“围剿”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19351月,赵部在赣浙边界怀玉山,阻击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不幸被俘。赵提审后,押解南昌向蒋介石请功。不久,赵辞去军职,长期居住上海、杭州等地。解放前夕去台湾,后病死。

  郭持平

  郭持平(18941980),又名孝琪,字若衡,太平乡石砩村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19269月,在绍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浙江第一师前敌指挥部中校参谋,投身北伐。19292月参加“蒋桂战争”,后在长沙任国民革命军四路总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中将参谋长等职。

  1938年冬,调任宁波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兼宁绍台温戒严司令。1940717,日军出动军舰数十艘,在空军配合下大举进犯宁波,激战两天后镇海沦陷。郭调集所属十六师、一九四师和守备团的兵力,全力反攻,激战5昼夜,击溃敌军,克复镇海要塞。

  1940年秋,郭辞职返乡,定居下沙地村。194212月,曾参与谋划地方武装联合攻打盘踞在石璜的汪伪军“驹邦部队”。1943年,郭被推举为私立阳山中学董事会董事长,先后捐资折合稻谷4万斤,赠送《中学生文库》等图书数千册。1951年,郭被错判徒刑。19571月,由县人民法院撤销判决,恢复名誉。同年,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蒙受冤屈。1987年平反。

  

  钱章超(19081980),太平乡寺西苑村人。曾就读浙江工业学校,1924年因父母双亡辍学,回家务农。后任小学教员、测量员等。1937年在杜塘、半爿头、莲塘等地组织农会,开展“二五”减租。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发动太平、剡源两乡百余农民进城,参加“六三”饥民请愿运动。194212月,根据中共组织指示,任第一联乡总队情报组组长,掩护中共嵊西县工委书记金林(叶伯善)和组织部长叶瑞康开展革命活动。19456月,钱潜入谷来、王城,摸清顽军浙江保安团的工事建筑、火力配备等情况,并绘制地图,为新四军浙东纵队提供重要情报。194611月初,钱到嵊北岩头一带组织力量,19日带领马小正、翁全老等18人参加马青领导的石璜缴枪战斗。此后,身份暴露,遭到当局通缉,住宅被毁。

  19482月,钱任中共会稽中心县委委员、路东县政府副县长。同年8月,冒险到太平乡坎流村,与第一联乡总队副队长邢梅生谈判,达成协议,并要来手枪12支,子弹数千发。12月,去诸()北办事处,在中共地方武装配合下,多次对姚江区自卫委员会主任寿乃康进行策反,使寿在19491月率两个中队的200余人,携机枪9挺、步枪100余支起义。同年3月,钱任中共会稽临工委委员、嵊县工委书记及嵊县人民政府县长。

  解放后,钱任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后调任中共浙江省委行政处管理科长。1952年后蒙受错误处分。19801月平反。

  

  邢胜奎(1911~1980),原名汝忠,太平乡沃基村人,国家级戏剧导演。幼时只读过一年半书,曾在太平村一家绸庄当学徒。11岁,随父亲的木偶戏班去各地演出。民国16年(1927)转入“新大鸿寿”京班,先打小锣,后唱演须生,取艺名邢胜奎。先后搭过“大连升”、“鸿寿堂”、“文武紫云”等水路班。女子越剧兴起,被邀至“天华舞台”任基训师傅。1939年,参与组织越民舞台任副经理。后越民舞台改为“七七剧团”,历时9年,先后排演《西施》、《岳飞》、《班超》、《擂鼓战金山》等戏。借历史题材激励民众抗日杀敌。

  1949年底,邢在家乡发起组织“新越剧团”,去台州地区演出时被台州专员公署留作基本剧团,改名台州专署旅行工作团,不久又改名为台州专署越剧团,邢均任团长,并兼任台州专区艺人联合会副主席。不久,由浙江省文化局调任绍兴同春绍剧团导演。1956年“同春”改名浙江绍剧团,成为国家剧团。期间,邢配合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整理改编了《龙虎斗》、《三打白骨精》和《香罗带》等3出传统剧目,并精心排练,参加1957年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均获导演奖。3剧的演出,使浙江绍剧团声誉大振。为把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银幕,剧本先后易稿24次,次次精心排演,终于获得轰动全国的成功。剧团晋京时,毛泽东主席观看演出,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9年重排《于谦》晋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邢在浙江绍剧团26年,每年都要排出一两出大戏。除导演传统戏外,还经常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导演《水乡红花》、《血泪荡》、《红梅》等多出现代戏。“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其事迹载入《中国戏曲志》。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浦口镇人。少年时代就读浦口镇私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求学。190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毕业后,被保送赴美国留学,进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次年改学经济专业,1910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学。民国3年(1914)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纽约市的财政》,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主讲应用经济学。19194月,被选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次年辞去教务长职务,到上海、杭州等地考察经济。并同上海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创办东南大学商学院。1921年,聘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次年任中国银行顾问兼总司券。1923年任中国经济学社副社长。

  1927年离京南下,任浙江省政府委员、省财政审查委员会主任等职,1929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兼立法院财政、经济两委员会委员长,并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3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281936年,曾多次返回故里,先后向嵊县国民党党政人员作“中国何以如此贫弱”、“非常时期的经济问题”、“民族经济”等9次演讲,指责县内官绅非法增收田亩附加税,迫使当局将此款项作为地方教育经费。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迁居重庆。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1940年,马向国民党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主张,并发表文章抨击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家经济的破坏。蒋介石以高官笼络,被拒绝。遂于同年126日遭逮捕,囚于贵州息烽监狱。次年,重庆各界进步人士齐集重庆大学为马寅初庆祝60寿辰,并捐款支援重庆大学师生修建“寅初亭”于梅岭,表示对马寅初永志怀念。19428月,马在各方营救下出狱,转重庆软禁。1944年冬恢复自由。先后在重庆立新会计专科学院、重庆大学、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教。

  19465月,马在杭州发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文,怒斥政府官员大发“国难财”、“胜利财”的丑行。后又和数千大中学校师生一起参加反对内战、反对卖国的游行。19475月底,马不惧国民党特务暗害,写下遗书,去南京中央大学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出卖民族利益等罪行。1948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安排下,离沪假道香港到解放区。19493月,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8月任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长)。9月,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1,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至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四、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011月,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出席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19516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555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后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等职,为新中国文化教育和经济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发表著名的《新人口论》,主张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又提出“团团转”、“螺旋式上升”等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但遭到错误批判。马坚持真理,无所畏惧。

   19799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同时,国家教育部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马寅初深切关注家乡。解放后,曾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先后两次回嵊视察,多次返乡探亲。晚年,常向家人表示要回嵊县,终因疾病缠身未能如愿。1982510病逝北京,享年101岁。遵照遗嘱,部分骨灰归葬在仙岩乡下王舍村母坟旁。其妻张桂君,1987年病逝,享年106岁。

  马寅初从事教育事业和经济学研究60余年,著述宏富。有《中国经济改造》、《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等,发表论著近400篇。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城关镇人。从小目睹剡溪为患,田禾庐舍漂没,百姓嚎啕呼救的惨状,遂立志于水利。民国6年(1917)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先到南通保坍会实习,为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作助手。正当筑楗工程修建中途,特莱克急病身亡。宋毅然接替重任,一年后如期完工,受到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表彰,颁奖2000银元,宋婉谢不受。1921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考察水利建设。192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文学》。

   30年代初,宋与有关专家组成我国首支长江三峡勘测队,拟定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当时选定建造水电站的坝址,大致与现已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位置相吻合。1933年秋,黄河陡涨,豫冀两省大堤决口,殃及550多个县的400万人民。危难之际,宋出任总工程师,负责堵口抢险,亲率万余民工,经过8个月的昼夜施工,终于合龙。施工中针对黄河河床松浮,不宜打桩的特点,创“柳石铅丝网串连沉底法”,使堵口工程既快又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任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将原700多公里公路扩展到3000多公里,发挥大西北抗战基地作用。1939年赴莫斯科谈判,购买运输卡车数百辆,并承运大炮200尊,后如期运至长沙,为长沙大会战作出贡献。

   1949年,宋去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工专校长。1982520病逝台北。

  宋撰有《欧美水利调查录》、《黄河堵口实录》、《水文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等20余种著作。早年还与荷兰工程师特莱克合译明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原英文稿现存荷兰皇家图书馆。

  张平

  张平山(19111985),又名增焕,四明乡东坂庄村人。1928年起,先后在上海义成、经纶、美丰等绸厂做工。为反对资方削减工资,张投入罢工斗争,被推为美丰绸厂罢工委员会委员。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反对中日公使升格的群众示威。次年任美丰绸厂党支部书记,投入营救“七君子”签名运动,参加“飞行集会”、散发传单等抗日活动。七七事变后,张回家乡,在东坂庄沿山一带开办夜校,参与组织“城东农民抗日协进会”,建立中共东坂庄支部。1938年,先后任中共城东区委组织委员、书记。19427月参与组建中共嵊新县委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任中共总支书记。次年6月任中共嵊新中心县委委员。11月调任中共鄞慈县古林区委书记,后随军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张先后参加泰安、文祖、鲁南等战役。19474月任中共领导的华东军区保卫部三科审讯干事时,查清一起牵连45人的所谓内奸嫌疑案,立三等功。19493月后,任华东军区保卫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19564月任国家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处处长。1959年“反右倾”时,张受到错误批判,下放农村劳动。1962年甄别纠正。“文化大革命”中,他坚持真理,又遭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任外交部国际俱乐部副主任、工会主席等职。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有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沙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石牌坊,现尚完好。

  

  戴逵(326396),字安道,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境)人。少博学,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尤精雕塑。

  逵首用“夹纻”漆艺雕塑佛像。在建康所作“五世佛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之一。画多佳作,有《竹林七贤图》、《吴中溪山邑居图》等。对音乐造诣亦颇深。后慕剡地山水之胜,从安徽徙居剡县。来剡后,多次拒绝朝廷征聘,优游山水,淡泊自甘,过着隐逸生活。王子猷雪夜泛舟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成为典故。逵对经学也颇有研究,著有《五经大义》、《戴逵集》等,惜多散佚。

   (381444),字仲若,逵子。一生居剡,秉承父志,拒绝朝廷征聘,以创作、著述为乐。精于雕塑佛像,首创“藻绘”艺术;亦擅书画,工人物、山水,与陆探微齐名;并精通音乐。著有《中庸传》、《月令章句》、《逍遥论》和《戴氏琴谱》,均佚。卒葬于县城北门外,宋王十朋有“千年戴 墓,三字道旁碑”的凭吊诗句。

  逵、父子在嵊县影响深远,人称“二戴”。桃源乡有戴安道宅,逵溪村有戴逵别业,并有“招隐”、“洗屐”桥等遗址。金庭乡有戴公山。剡溪又称戴溪、戴逵滩,溪边原有戴溪亭。艇湖山下有子猷桥。县城有访戴坊、访戴驿。元元贞二年(1296),县城创立二戴书院,以示纪念。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末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东晋咸和(326~334)初,灵运曾祖奕为剡令。祖玄为车骑将军,淝水之战任前锋都督,大败前秦苻坚,封康乐县公,太元十年(385)任会稽内史,于始宁县嶀山东北剡溪口建始宁墅,在今嵊县三界镇(始宁县治)南至车骑山(在今江东乡西南部)一带。是年十月灵运生,父瑍卒。

  灵运幼寄钱唐(今杭州),杜明师馆,族人昵称客儿,世称谢客。太元十三年(388),祖玄卒,灵运袭封康乐县公,食邑二千户,世称谢康乐。隆安三年(399)离始宁去京都建康(今南京)。义熙元年(405)入仕,先后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宋国黄门侍郎、太子左卫率等职。元熙二年(420)六月,晋宋易代后,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南朝宋永初三年(422),遭权臣排挤,出任永嘉太守。次年,称疾辞官,移籍会稽,居始宁庄园。有义故门生数百,筑池引渠,种植果木粮桑,经营多种作坊;修营别业,有桐亭楼、临江楼、南馆三精舍,于石门山筑石壁精舍,尽幽居之美;特造僧房,邀请远近高僧,探讨佛理,作90日斋,事佛养心;创制登山木屐,世称“谢公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

  谢辞官居始宁8年,其中一年入朝为秘书监、待中。居始宁时,偕友泛剡溪,游石门,登天姥,遍游剡中名胜,所至必有诗文。其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名动京师,文帝称其诗、书为“二宝”。现存有《过始宁墅》、《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新营所住》、《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等20余首。又作《山居赋》为研究东晋、南朝世族庄园经济的珍贵史料。

  南北朝元嘉八年(431),任临川内史,不久被流放广州。元嘉十年,以叛逆罪,弃市广州。始宁县废后,始宁墅地仍归剡县,即旧称康乐、游谢两乡等地。遗迹有古桐亭楼、敕书岭、石床、钓鱼台、坐石、将军潭、谢岩、强口、石门、谢仙君祠及覆卮山、车骑山等,可为当今开发旅游的景点。

  谢著作甚丰。宋《剡录》载有《谢灵运集》15卷、《谢灵运赋》92卷、《谢灵运诗英》9卷等9147卷,现均佚。明人有辑本传世。

  

  曹水根(18711962),新昌县蔡岙村人。12岁习篾艺,学成后徙居嵊县,受雇于县城志根篾器店,后自设曹大兴细篾作坊40余年。专制高档细篾产品套篮、食篮、香篮、挈篮等,畅销沪、杭、甬、绍市场。

  解放后,曹参加篾业社,技艺进一步发挥。19553月,以他为主制作的六角花篮和竹席,在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六角花篮的彩照选登在1956年第12期《人民画报》上。1956年,曹负责完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批订货,捷政府赠予纪念章一枚。曹对技艺要求甚严,一生教徒三代,90高龄还担任嵊县工艺竹编厂技术顾问,收徒传艺。

  19561959年,为县首届政协委员。

  

  邵成明(1924~1982),山东省沂南县人。1940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3月入伍。历任山东省沂中县峙阳区青救会会长、县青联副主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中,转入部队,历任鲁中军区政治部工作队长、政治指导员、一?誘四师政治部宣传干事、三一二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等职,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曾两次立功。

  19497月,由部队转到嵊县地方工作队任副队长、队长,10月任中共嵊县县委委员。19503月任县委宣传部长,同年9月参加土改基点乡————胜利乡土改工作队担任领导工作,以一个月时间,取得了一个乡进行土改的经验,并为全县开展土改,培养了一批骨干。11月担任第一土改指挥部负责人,领导甘霖区、崇仁区、长乐区与南山区所属乡的土改,于19513月胜利完成土改作出了贡献。

  19514月负责全县建立中共宣传网的工作。建立报告员、传授站以及宣传员会议、评选模范宣传员等制度,同时把非党宣传组织纳入党的宣传网,使党的宣传网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建立互助组、开展爱国增产竞赛等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华东局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表扬。1953年还派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作经验介绍。

    195211月起任中共嵊县县委副书记,次年10月任书记。19544月调中共宁波地委历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委员、常委。19583月任中共新昌县委书记,同年10月新昌与嵊县合并,复任中共嵊县县委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196110月,新昌、嵊县分设,继任中共嵊县县委书记,19628月调任中共宁波地委工作。在他两度担任中共嵊县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县委一班人,团结战斗。于19586月,发动群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南山水库,19619月前期工程完成,蓄水560万立方米,使89000亩农田得到灌溉,旱涝保收。同时改建旧城墙为防洪大堤,使城关镇免遭洪水侵袭。19602月,在三界十里长山兴建茶牧场。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6810月被从宁波揪至嵊县关押、批斗,历时年余。19738月,就任宁波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主任、党委书记,19792月任宁波地区工交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7912月任中共宁波地委秘书长,198110月任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2429病逝宁波。

 

  第二章

  人物表设历代知名人物和辛亥革命知名人物两表。

  第一节 历代知名人物表

  历代知名人物立表共93人,其中嵊籍82人列前、外县籍11人在后,均以卒年为序排列。

  第三章 人物名录

  人物名录,设历代进士、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阵亡官兵、国民党军嵊县籍抗日阵亡将士和革命烈士4个名录。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阵亡官兵名录

  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中,据现有资料阵亡官兵知名者仅4人,事实远多于此数:1907年白竹起义“阵亡数十人”、19137月浙东第一路讨袁军“阵亡3人”知姓名者仅应清泉1人、1916年春浙东护国讨袁军“有数人被俘后杀于途”仅知唐汝才1人。

  四节 革命烈士名录

  1927年至1985年,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嵊籍革命烈士计546名,其中许其松、郑仁法、费兴道、俞士富、刘香普系19881995年认定为烈士,据断限应入《嵊州市志》,因人数少,一并予以收录。在嵊县牺牲的外县籍革命烈士63名,其中18名未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