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县中医始于三国吴(222~280),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赵广信入剡小白山,炼九华丹,卖药民间。晋代葛玄曾“入剡炼丹”。元末吕孟伦,“居贵门里,善医”。明洪武十五年(1382),县设惠民药局,行医施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县城鹤年堂中药店开办。道光十年(1830),县人李锡简创设中医青藤医馆于县城仙姑庙弄。民国3年(1914),县内第一家西医诊所成春医局开业。民国34年,全县开业中、西医生171人,每千人中仅有医务人员0.42人。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发展卫生事业,1985年底,全县有卫生部门所属事业机构83个,卫生技术人员1299人,每千人中有医务人员1.83人。许多传染病与地方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还出现了一批文明卫生村、镇和单位。1984年,嵊县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受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
第一章 医疗
第一节 医院
县级医院
芷湘医院民国8年(1919)1月,普义乡白泥墩村王芷湘之子邈达、晓籁、孝本兄弟建成芷湘医院,王邈达任董事长兼院长。院址位于城西鹿胎山,有西式楼房4幢,中式楼房2幢,计63间。初设中医、西医两部。民国35年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牙科和耳鼻喉科,病房19间。1949年解放初期有医务人员11人。1950年1月由县人民政府接管。
县卫生院民国29年8月建院,属县政府民政科,31年县城沦陷后迁往农村。民国37年4月,在县城孔庙修院舍7间,由省卫生署配发病床12张。1949年有医务人员6名,同年5月,为县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4月,与芷湘医院合并,成立嵊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县人民医院前身为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4月改今名,设于原芷湘医院旧址。1958年迁门诊部于西后街。1985年7月移至医院路新院舍,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14万平方米。设有西医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骨科、皮肤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内科、妇科、伤外科、针灸科、推拿科和中西医结合科,以及放射、病理、心电图、超声波、脑电图、B型超声波、药械等科室。1985年有工作人员328名,病床250张。全年门诊23.6万人次,住院6446人次。1984年1月,院长王善木被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县中医院 1981年7月建院,设于城关镇北直街。1985年另建院舍,占地5060平方米,其中门诊用房1754平方米,医疗辅助用房1300平方米。这年有医务人员61名。以中医、中药为主,设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气功推拿科、妇产科、牙科等,还设有放射、检验、心电图、超声波等科室,并开设家庭病床。全年门诊10.1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占72.22%(含针灸1.5万人次,推拿4219人次)。医院先后编印《医理衡正》、《竹氏女科答问》、《增评医家心法》等中医学术著作,受到中医界的关注。1984年10月,中医院被评为省中药饮片先进单位。
县干部疗养院 1961年9月建立,设于长乐镇石阳村,有医务人员11人,其他工作人员8人,病床53张。收治肝病患者,兼治肺结核病人。先后治疗病人74名。1962年11月撤销。
区卫生院
1950年4月,首先成立临城区卫生所,设于浦口。1952年改名城东区卫生所,1963年撤销。1951年,开设长乐区卫生所和崇仁区卫生所。之后,其他各区卫生所相继建立。1962年改称区卫生院。1983年,临城区卫生院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4年,黄泽区卫生院被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卫生院称号。
1985年底,全县11个区,均设有卫生院,其中规模较大的崇仁区、长乐区卫生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及中医、针灸、护理、制剂、供应、防疫等科室,医疗设备较齐全。
乡、镇卫生院
1948年崇仁镇卫生所建立,1949年1月画图、广利两乡集资合办画广卫生所。两卫生所共10名医务人员,6张病床。1949年7月至1950年4月,两所先后停办。1951年12月,城溪乡张培根等4人集资创办县内第一个联合诊所————沙园联合诊所。至1957年,“政府领导,自愿结合,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联合诊所达32个,除中医3所,牙医2所外,余均为中西医诊所,共207人,其中中医126人、西医76人、其他工作人员5人。1958年,全县办起乡、镇医院46所,原联合诊所并入乡、镇医院,属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后称公社保健所、公社卫生院。1983年6月起,统一改称乡、镇卫生院。同年,长乐镇卫生院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5年底,全县63个乡、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493名,病床279张。全年共诊疗90.5万人次,住院7510人次。长乐镇卫生院、富润乡卫生院被评为省文明卫生院。
第二节 医生
中医
中医业历史悠久。元末吕孟伦“居贵门里,善医”。明成化间吕孟伦子吕秉常“治伤寒有殊效”。秉常两子汝忠、汝声被“邑宰荐之于朝”,经太医院考试,先后任本县医学训科。周亮忠“受札于太医院,备阅群书,术益精,所疗必愈”。张志明著有《医学秘集》。清代,县城李锡简精内科,重“药膳”。其三子安初善治内伤,喜用甘温法。幼子念瑜外感擅治湿温,内伤善理虚劳。其孙作标,安初子,擅治内伤杂症。为闻名全县的李氏中医内科世家。暨阳(今江苏江阴)人徐守愚,徙嵊县定居,精内科,著有《医案梦记》二卷。珏芝人张正精外科,著有《外科医镜》。伤科王忠清,王怀新数代相传,闻名邻县上虞。清末民初,人才辈出,内科吴梦麟善用附子,外号“吴附子”;沈阿八擅长用薄荷,人称“沈薄荷”;任莘甫、吴斐斋专攻《伤寒论》;王宗汉精于温病学,擅长用凉剂。医术较高的还有外科周辅生、陈懋卿,妇科竹芷熙、张禹川,眼科高月波,儿科喻晓岑等。中医多出于世传或师授。民国19年(1930)后,有从中医学校毕业回嵊行医的。中医除在诊所、医寓诊病外,还在药店坐堂。县城的鹤年堂、宏济堂、震德堂、天德堂和博济镇的葆庆堂,长乐的同仁堂、芝龄堂均聘请过名医坐堂施诊。民国34年,全县开业中医有96人。1950年,中医增至138人。1955年1月,县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医代表会议(代表66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1963年县召开第三次中医代表会议,动员老中医带徒和西医学习中医。当时经省卫生厅批准的名老中医有童鹤松、丁伯荪、吴国粹、竹余祥、金南琴等。1978年3月,杜景春、应之光、徐台章、李樟炎等,被省卫生局列为需要继承和整理其学术经验的老中医、老药工。1979年,黄孝明首获中医主治医师职称。1985年,市级名老中医章柏年著的《蕉窗话医》一书,由县印行,介绍章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同年底,全县有中医生157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
西医
民国3年(1914)2月,新昌人吕春和来嵊城市心街开设成春医局,为县内第一家西医诊所。抗日战争前较著名的西医有丁葆心、裘东侯、裘谔臣等。民国29年,全县开业西医14人,其中在县城行医的有尹卜吾、张诗观、汤圣恩等10人。34年,开业西医增至75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外地的嵊籍医生裘积闰、沈祥照、茹迪亚等先后回嵊行医。1950年,全县开业西医99人。1951年后,各医药卫生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县,西医逐年增多。1963年,裘积闰评为主治医师。1979年职称评定工作恢复后,首批评为主治医师的有费玫芬、沈祥照、陈亚星、杨宝微、戚宗毅、张戒三。1985年,全县西医人员达1083人。
乡村医生
1954年12月,县卫生部门在溪北乡官地村首次培训农村保健员26人,讲授防疫、急救、成药使用、妇幼卫生等知识。次年2月,又在城关、崇仁培训农村保健员1100名。1957年,上东区华堂、前洲两地办起农业社保健室。农村医疗保健队伍逐步形成。后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1980年6月经县卫生局统考后,有867人获得“赤脚医生证书”。次年,有101人被选拔入各乡、镇卫生院。1983年起,“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1985年底,全县有乡村医生1299人。
农村中还有少数草药医生,俗称“草头郎中”,卖药兼治病。1985年经县考核批准,有4名草药医生个体开业行医。
第三节 医技
解放前,芷湘医院仅能治疗常见病和作一般外科手术。1950年,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李云景首次切巨脾获得成功。之后,医疗技术逐步提高。1985年,县人民医院内科能较好诊治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外科能熟练地施行上腹部手术和骨、关节损伤处理,进行食道、胸、腹联合手术,肾实质切开取石、肾切除及颅脑外伤处理、显微外科和矫形手术;妇科能进行宫外孕手术、剖腹产、子宫全切术和巨大卵巢囊肿摘除术;五官科能做白内障、扁桃体、鼻息肉摘除术,乳突根除术、取食道异物及耳源性脑脓肿经耳路手术等;口腔科会作齿列矫形、阻生齿拔除等。还能作心电图、脑电图、B型超声波诊断,细菌、生化、病理、胃镜、膀胱镜等检查测定,和胃肠道、脑血管、下腔静脉的造影及断层摄影等。中西医结合病房能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和急、慢性肝胆等疾病。
嵊县中医院以中医药治愈疑难病症,尤以针灸为著,恢复了一批偏瘫病人的活动功能。
长乐区卫生院自1962年后,从施行疝气、剖腹产手术,发展到能作上腹部和甲状腺等手术。1971年,作切脾手术33例成功。70年代后期,能作多种麻醉技术。1981~1985年,年均手术600余例。
崇仁区卫生院从60年代末开始,能作肝、胆、脾、胃、肠、甲状腺等的修补、切除、次切、吻合等手术,妇产科能对宫外孕施行手术,内科能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危重病症。
甘霖镇卫生院能作白内障、青光眼、内外斜视、球内异物等各类眼科手术。1985年眼疾患者住院433人,其中治愈389人、好转42人。县外眼疾患者,亦多慕名前往就医。
第四节 设备
民国35年(1946),芷湘医院设病床50张,仅有30毫安X光机1台、手提式高压消毒锅1只及部分简单的医疗器械。解放后,县人民医院陆续增添设备。至1985年,已购置400毫安双床双球管X光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脑电图机、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纤维胃镜、纤维膀胱镜、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可控人工呼吸机、风动开颅器、高频电刀、万能手术台、监护急救装置、血库冰箱、显微外科手术包等大小医疗器械870余种。
各区卫生院,初建时仅有听诊器、血压计等小件简单器械,后逐步增置,设备日趋改善。1985年,长乐区卫生院已有显微镜、电冰箱、高频大电刀、急救自动洗胃机、纤维内窥镜、综合手术台及200毫安X光机等,其他区卫生院均置有X光机、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也逐年增加。1985年,63个乡、镇卫生院共有电冰箱68只,立式高压消毒器12只,50毫安X光机2台,30毫安X光机25台,心电图机1台,显微镜70架,电动离心器2只,验光镜3架,直肠镜1套,检眼镜3架,冷冻白内障摘除器1台等,总值24.3万余元。
附:民国时期施医所
清节堂施医所由嵊县神州医药分会主办,民国12年已创设。有中医内、妇、伤外等科。抗日战争前,每年施诊3个月。李念瑜、宋心谷、陈懋卿等医生先后参加施诊。
毓源济生善会施医所民国17年开办于县城东前街,设中医内、伤、外、妇、眼、针灸、痘麻等科,后增西医科。吴国粹、丁伯荪、张诗观等轮流施诊。医师初为7人,民国35年增至11人。民国34年施舍防治时疫的“治瘟救苦丹”等药物,受施者16000人次。36年诊治1399人,37年初至端午节诊治238人,药费自负。
第二章 预防保健
第一节 机构
县妇幼保健所 1952年10月建立,初设于城关镇东前街。1958年并入县卫生防疫站。1978年5月建立县妇幼保健站,1985年10月迁至西后街,同年12月改今名。有工作人员11人,开设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门诊业务。
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5月成立,设卫生防疫、血吸虫病防治两组,有工作人员28人。1985年增至37人,其中有卫生技术人员30人。内设流行病学、卫生监测、食品卫生、卫生宣教、检验等科室。有各类防疫检测仪器、设备40余件。
县皮肤病防治站 1960年5月,县在蛟镇公社独秀山寺院建立康复村,专治麻风病,1966年底停办。1969年9月,于江东公社大毛弯村重建康复村,1973年2月改名县麻风病防治站,1982年10月改今名。设有病床20张,历年有工作人员2~4人。
第二节 爱国卫生
1952年4月,县防疫卫生委员会建立。1953年5月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领导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
除四害 1952年4月起,全县城乡开展扑灭“五毒”(鼠、蚊、蝇、虱、臭虫),做到“五净”(饮水食物、身体衣服、房舍家具、沟渠厕所、畜栏禽舍)的卫生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清除垃圾7.3万余担,填平污水坑100余处,疏通沟渠2600余条,新建和改良水井180口,新建或修理厕所7000余个,还消灭了大量蚊、蝇、虱、臭虫和老鼠,城乡卫生面貌开始改观。1958年后,持续地开展除“四害”(先为老鼠、麻雀、苍蝇、蚊子,1960年起灭雀改灭臭虫)活动,消灭了大量老鼠、蚊蝇。“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四害”工作停顿。1981年,集中开展灭鼠活动。全县组织有6300余人参加的908个灭鼠队,7天内灭鼠25万余只(按上交鼠尾统计)。老鼠密度从灭鼠前的26.5%降至5%。1982年3月和10月,又两次突击灭鼠共百万余只。这年全县评出灭鼠先进集体308个,灭鼠能手631人。黄泽镇前良村农民陈光贤,10天内灭鼠1506只。1985年,经春夏两季灭鼠活动,老鼠密度春季从13.5%降至4.32%,秋季从13.38%降至4.81%。
改善饮用水 1953年,城关镇开始实行溪水管理,严格分段分时用水。长乐镇利用原有池塘改造成饮用、洗菜、洗污物三格式水塘。1976年后,各地修建压力井(插管抽水井),水质一般比塘水洁净。到1981年,有压力井7100余口,供6万余人饮用。同年7月,广利公社逵溪大队首建农村自来水站。1984年7月,县成立改水综合服务社,1985年改名县农村改水技术指导站,有工作人员12人,负责全县改水技术、工程设计和器材供应。至1985年底,全县已建成自来水站688个,有28万余人饮用上自来水,占全县人口的40%。城关、三界、方口、开元、升高、三合等乡、镇,自来水已遍及各村和街道。
管理粪便 1956、1957年,为消灭寄生虫卵,减少苍蝇孳生,城关镇新建大粪池3座;将居民区分散的1700余只粪缸,划片集中为600余处。粪便集中定期贮存后,再给用肥单位使用。在农村,推行粪缸适当集中、搭棚遮荫、深埋加盖、定期贮存。1972年10月,黄泽、方口、新联等地建造三格自流式无害化粪池。次年,方口、剡源等地又将厕所、猪栏和沼气池联通一起,称三联式沼气池,后推广各地。既管好粪便,又利用沼气能源。
卫生村(单位)建设 1981~1985年,全县持续开展卫生村(单位)建设,进行“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处理露天粪缸3000多只,修建排污水沟7.8万米,平整道路35.4万米(其中浇制水泥路面3.7万米),四旁植树2810万株,新建假山、花坛270座(处)。1982年,县人民政府首批命名黄泽镇白泥坎大队,剡源公社金村、苦竹大队,方口公社下珠溪大队,中爱公社五里浦大队,浦口公社吴家楼下大队为文明卫生村。1984年,黄泽镇白泥坎村、中爱乡圳塍村和县人民武装部,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集体。至1985年,县命名的卫生村(单位)计53个。
第三节 疾病防治
传染病管理
民国时期,传染病为害甚烈。民国28年(1939)浦口乡下林村,20余天内死于霍乱等传染病的达44人。林永灿一家6口死5人。1950年始,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1951年4月,县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3年,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设疫情报告总站,区、乡、镇设报告站(组)。由108名开业医生任报告员。列入管理的传染病,1951年为13种,1955年为两类18种,1963年为两类25种。1950~1985年,县内发生过的传染病有22种:疟疾、麻诊、痢疾、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急性血吸虫病、白喉、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急性肠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黑热病、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斑疹伤寒、猩红热、炭疽病,共计38.6万例。随着防治工作的加强,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霍乱1951年后未发生,天花1953年后无病例。
预防接种
民国初年,眼科医师丁煦堂曾买牛痘苗在甘霖、长乐等地接种牛痘。后在城关保婴局每年接种牛痘。民国28年(1939),全县有8540人注射霍乱菌苗,5620人注射伤寒、霍乱混合菌苗,多为学生。36年8月,芷湘医院和部分开业医生免费注射霍乱疫苗,但为数不多。1950年始,预防接种工作普遍开展。50年代,全县接种伤寒霍乱混合菌苗者达30万人次。1978年,县防疫站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计划免疫试点,1979年普及。1985年3月,已颁发15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保健证15.92万份,发证率达96%。1950~1985年,全县接种的生物制品有15种,共接种1728万人次。
查病治病
1950年后,县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在各方配合下,对县内的流行性疾病,进行了多次查治。
钩端螺旋体病解放前已有此病,1960年列入疫情报告。1966年发病率高达540.35/10万,死亡率1.42/10万。1973年起,对流行地区的劳动力进行预防注射,发病率下降,1980年为1.6/10万。据调查,鼠、猪为嵊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贮存宿主,菌群类型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 1964年发现首例病人,1966年开始疫情报告,至1985年共发现6318例。1973年前,病死率高达8.1%。至1985年,病死率已降为0.086%。同年4月,开展疫源地调查,在鼠体内检查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证实发病率高低与鼠密度有关。
疟疾解放前流行甚广。1954年全县又流行此病,仅城东区患者达2.7万余人。当时县组织300余名医务人员,到重流行区巡回医疗。1963年,对两年内有疟疾史的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全程服药者达2.8万余人。1950~1985年,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646.43/10万,1985年降至3.1/10万。
丝虫病俗称“大脚风”。1959年全县普查,发现有象皮肿、流火史等病况的丝虫病患者3.79万人,先后治疗2.06万人。1983年11月,绍兴地区考核组检验本县9个公社(镇)的13个大队7400人的血片,未发现阳性。县内丝虫病已基本消灭。
钩虫病俗称“黄胖病”,也是多发病之一,患者多为农民。1960年全县普查49万余人,阳性7.5万人,阳性率为15.31%。先后采用四氯乙烯、灭虫宁及噻嘧啶加左旋咪唑片等药物治疗。1982年在47个公社抽查5.89万人,阳性6136人,阳性率为10.41%。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俗称“大头颈”。1980年全县普查,查出1.9万病人,患病率3.03%。1985年普查52个乡、镇,划为病区的有48个,其中重病区17个(山区15个、半山区1个、平原1个)、轻病区31个。受检的37.8万人中,查出病人3.3万人,患病率8.7%。
麻风病 1950~1985年全县发现患者130人,治愈94人,死亡27人,外迁4人,未愈5人。三界区患者较多,占病人总数的30.23%。1980年9月,全县再次普查,未发现新病人。1984年,嵊县已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头癣俗称“癞子”,旧时到处可见,农村尤多。1959年查治患者4246人,1979、1980年两次普查,发病率均在1‰以下。1981年又治421人,至1985年,原患者多已治愈,新患者少有发现。
肺结核俗称“痨病”。解放前患者较多,且难治愈。1977年12月,县卫生部门组成结核病防治组,至黄泽公社白泥坎大队进行查、管、治试点。1983年3月新联乡普查9766人,胸片确诊患者54人,服药治疗后,排菌病人阴转率达80%,效果显著。同年县人民医院增设肺科门诊,专治结核病人。
恶性肿瘤 1977年8月,全县千余名医务人员(含赤脚医生),对1974~1976年死亡者作回顾性死因调查,查明患恶性肿瘤死亡者达2140人,死亡率为108.62/10万,其中死于胃癌占33.74%,肝癌占15.23%,食管癌占11.59%。
浮肿病 1960年前后,因缺粮严重,有不少人患浮肿病,农民居多,少数病重致死。1961年,县组成“防治浮肿病指挥部”,开办临时医院15所,营养食堂172个,拨出黄豆、米糠、食油等物资。采取“治疗、营养、休息”三结合的办法,先后治疗患者1.5万人(含新昌数)。1962年又治疗3439人,除治疗中3例死亡外,余皆治愈。1962年后,再无新病例出现。
第四节 卫生监测
食品卫生监测 1951年,县人民政府发布严格禁止不洁食品出售的布告。1952年5月间,县有关部门在城关、崇仁、长乐等地,分别举办卫生常识训练班,培训卫生、商业人员1008人。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又先后制订《嵊县饮食业卫生管理试行规则》、《嵊县饮食品卫生暂行规定》等条例。1983年国家颁布《食品卫生法》后,县先后举办学习班12期,参加的有660人。1984年6月,检查651个饮食、食品单位执行《食品卫生法》情况,其中24个单位分别受到警告、停业、销毁脏品、罚款等处理。1985年对全县9933名从事饮食、食品行业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合格的9298人,发予健康证。同年,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食品商贩,发放卫生许可证5611份。
劳动卫生监测 1973年11月,县防疫站对县萤石矿、县白泥矿、县水泥厂作了生产过程中粉尘浓度的监测。1979年又对印刷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铅、三苯等浓度的测定。发现除萤石矿外,其他受检测的单位均明显超过标准。近几年来,劳动卫生条件有所改善。1985年对厂矿中232个点进行卫生检测,合格126个点,占54%。其中:化学因素129个点,合格102个;物理因素90个点,合格24个;粉尘因素13个点,均不合格。另据1981年调查,全县农药中毒191人,其中死亡2人,多系不执行操作规程、防护设备不善及高温季节喷药所致。后经宣传指导,1985年发现农药中毒仅12人,无死亡。
学校卫生监测民国37年(1948),有关部门和学校曾对769名中学生作健康检查。同年暑期,举办小学教师卫生训练班。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分别举办10个区的小学教师防疫训练班,加强了学校卫生工作。1980年起,各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1984年秋,县对9所高中、15所初中、12所小学作视力调查。学生患近视的比例,小学生为5.8%,初中生为21.8%,高中生为35.1%。1985年嵊县中学、城关镇中学及城关镇第二中学,对57个班级的3163名高、初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第五节 妇幼保健
新法接生民国11年(1922)后,县城芷湘医院、超坤医院、嵊新妇孺诊所、福安医院和寿康妇科诊所等,先后采用新法接生。当时接受新法接生的产妇不多,且多为城镇妇女。在农村,多数仍用土法接生,产妇患产褥热和新生儿患破伤风屡见不鲜。1949年全县产妇死亡率达150/万,婴儿死亡率达20%左右。1951、1952年,推广新法接生,县举办接生员训练班11期,培训接生员245人。1952年新法接生率为16%,1980年达96.8%。1981年,绍兴地区卫生部门对嵊县421个接生员进行考核,合格者391人。同年10月,县获省卫生厅颁发的“普及新法接生合格证”。1985年婴儿死亡率降低到3.19%,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49/万。
妇女保健解放初,嵊县丝厂、三界茶厂等开始建立女工月经卡制度,合理安排女工的经期劳动。1956年,部分农业社也逐步建立经期登记卡制度。1958年,有的生产大队为照顾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的劳动,实行农活“派轻不派重、派干不派湿、派近不派远”。1961年后,全县开展普查普治子宫脱垂、闭经等妇女病。治愈子宫脱垂患者(含好转)490人、闭经患者2529人。1981年,有10个公社的190个大队进行妇女围产期保健试点,对孕妇、产妇实行系统管理,建立孕妇登记卡。1985年孕妇建卡率达92.5%,确保了产妇安全分娩。从1985年1月起,凡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女职工,产假由原来的56天增至90天。
儿童保健 1951年“六一”儿童节,各地为8730名儿童作了健康检查,并组织健康比赛。1954年,城关镇对患有沙眼、鼻膜炎、口角炎、疥疮、湿疹等疾病的114名儿童作了治疗。1979年,全县有24个公社开展儿童健康检查,共检查3.08万人,对12岁以下儿童免费发给驱蛔虫药12.28万份。1980年,对全县7岁内的儿童作全面健康检查,受检5.1万人,查出患疾病者8235人,当年治疗3014人。1985年,全县有66个区、乡、镇卫生院,为3岁以下儿童6273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系统管理,其中58个卫生院开设儿童保健门诊。
第三章 血吸虫病防治
民国13年(1924),县内已有患血吸虫病(俗称肚饱病)死亡者。解放前夕,仅52户的方口乡下珠溪村,因血吸虫病流行,男劳力多死于此病,留下36个寡妇,被称为“寡妇村”。方口村的郑家台门,原住4户19人,因患血吸虫病,男死女改嫁,至解放时只剩一个丧失劳力的“僵子”。全县以方口乡患病率最高,达53%,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为防治血吸虫病,1952年11月,县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此后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的血防工作。
第一节 查螺灭螺
为消灭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1952年县组织医务工作者和乡村干部,对全县钉螺分布和密度作了抽样调查,发现8个区的180个行政村有螺,平均密度每平方市尺7.4只。检查1.1万只钉螺,阳性664只,平均感染率为5.57%。1956年,采取土埋、药物杀灭等多种方法,消灭钉螺面积99.7万平方米。1964年,方口公社44户的姚姆山大队,采用“覆土深埋法”,一冬一春土埋有螺面积5.2万余平方米。次年,县调集医务人员112人,在长乐、方口、太平、白鹤等疫区开展防治工作。并先后培训血防员2700人,分赴明山、江东、民胜、谷来、王院、新合、幸福、广利、普义、桃源、蛟镇、新市、城关等疫区推广姚姆山灭螺经验。1970~1973年,采用专业队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边查边灭。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65万平方米,经4年反复埋灭,压缩有螺面积1780万平方米,占86.2%。
1978年全县复查出有螺面积107.6万平方米,反复处理面积为284万平方米。次年,查出有螺面积47.5万平方米,反复处理面积为260万平方米。累计压缩有螺面积98.5%,达到了基本消灭钉螺的要求。
1980年后,实行查螺灭螺承包责任制,消灭残存钉螺。1985年,有螺面积减至6.5万平方米。
第二节 查病治病
1952、1953年,对继锦、石璜、方口等11个乡127个村的33752人进行大便孵化,查出病人3713人,阳性率为11%。另对50个村(在50个乡中各选1村)的4924人检查,其中阳性385人,阳性率7.8%。按此推算,当时全县血吸虫病患者达2.5万余人。至1955年,先后治疗患者1470余人。1958年对病人进行普治。1963~1965年,又对重流行区10.3万人作检查,查出病人7502人,阳性率7.3%,同时治疗患者3547人。1970~1977年,先后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共48019人次。同时还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及夹杂症患者308人。1978年再查223041人次,查出病人1199人,阳性率0.54%,患病率已大大降低。至1980年,全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5年检查1930人,未发现阳性。
1984年7月前,对所有血吸虫病患者,均实行免费治疗。之后,酌收部分医疗费。仅1977~1985年,全县防治血吸虫病的财政支出达190万元,用于血防的药物200余吨及其他一大批药械、物资。
为加强防治工作,1976年8月,县又建立血吸虫病防治院,至1985年,有工作人员37人,设寄生虫病防治、医务、后勤等科。同年11月,寄生虫病防治科被评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血防干部邱方觉被评为全国血防先进工作者。
第四章 药材 药品
第一节 药材开发
嵊县药材资源丰富,尤以白术、天门冬、茯苓、半夏、沙参等为著。种植、采卖药材,历史久远。三国吴时,阳城人赵广信入剡小白山,卖药民间。其后,历代均有民间卖草药者。不少农民也识得草药,有的还代代相传。民国时期,通源乡王公坑人黄承国编草药歌多首,边卖边唱,远至东南亚。太平乡下南庄村出售“南庄草药”(供妇女产后服用),有300多年历史,名闻乡里,远销沪、杭等地。1960年,县医药部门对县内野生药材作了普查,初步查清有400余种,建立了名录卡片和标本。1969年还编写《嵊县民间常用草药》一书,载药150种,辑中药(验)方673个,为开发野生药材提供了基础资料。1969年后,先后从县外引进十余种药材,种植成功,扩大了中药材资源。1972年起,开展野生药材转为家种的试验。试种成功的有丹参、桔梗、龙胆草等。野生药材经过几次普查、筛选、推广、应用,至1985年,列入正常经营的有四季菜、半枝莲、白英、香茶菜、一包针等35种。四季菜经省卫生厅鉴定,护肝作用显著,县新光制药厂用以生产“健肝冲剂”。
第二节 药品供应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县城开设鹤年堂中药店,其后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业的宏济堂等。至民国29年(1940),全县中药店有77家(其中县城15家)。西药店最早的是民国13年开设的维康药房(先设县城西前街,后移崇仁镇),继之有县城的中法药房、中德药房。中法、中德两家药房除供应进口西药外,还自制十滴水、哥罗颠、红汞、碘酒、龙胆紫药水和药膏等出售。1951年经登记的中药店86家(城关10家),西药房13家(城关5家)。1956年,中西药店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同年7月,国营嵊县医药公司建立,统一经销药品。1957年5月,县医药公司撤销,并入百货公司。1960年6月,建立嵊县中西药公司,下设2个批发部,2个门市部和19个集镇医药商店,统一经营中药材、药品。1963年,有64个供销社分部和383个村店兼售成药。中西药公司后又改为县医药公司,1985年药品供应网点有县公司所属6个、供销社系统7个、卫生系统1个、集体单位10个、个体4个,共28个。这年,县医药公司被评为省药品供应先进单位。
附:百年中药老店————鹤年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余姚人罗嘉会与人合资在县城创办鹤年堂中药店,职工最多时有50名。药店能制成药200余种,煎龟、鹿、驴、虎诸胶。并聘请名医坐堂施诊。以供应品种齐全、成药投料讲究、疗效显著、服务周到而名扬省内外,是浙东闻名老药店之一。民国30年(1941),药店遭日机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经理吕萃和、协理罗乾章(罗嘉会裔孙)等筹资重建,于民国38年2月后复业。1956年公私合营时改名为城关镇国新药商店。1960年又改为嵊县中西药公司中药门市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鹤年堂石刻门楣堂名被毁。1983年复名鹤年堂。店内设有代客煎药、邮寄药品、预约订货、送药上门及供应服药用开水等服务项目,日均接待顾客300人次。1985年有职工14名,经营中药、中成药、常用西药及滋补药品等上千个品种。同年,获县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