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十八编科技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第一节 科研机构

  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民国25(1936)建于三界龙藏寺,为全国较早的茶叶科研场所。有实验茶园150余亩,建立茶叶种植示范区,从日本引进制茶机械一套,并自制全套初、精制茶机具。实业部技正吴觉农为场长,有20余名茶叶科技人员。先后发表《嵊县上坞山茶区概况》、《茶之色素和香气》等19篇论文,获得一批科技成果。还举办4期训练班(两年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100余人、技工200余人,其中有的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19497月,茶场由县人民政府接管。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县科学研究所,19617月改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初设城关镇,后移至白鹤公社三眼庙,有试验用地32亩。先后从事科研项目300余个,其中5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985年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4人。

  县中草药科学技术研究所  19848月建立,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研究防治畜禽疾病。已研制成治疗家兔的“康尔兔针”、“息痢片”、“止痢针”等药剂,疗效好,受到用户欢迎。1985年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1名、其他科技人员3名。

  县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室  19845月建立。配置IBM-PCXT微型电子计算机系统一套。1985年开始研制《专门人才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次年完成,获省科委优秀软件三等奖。全室有科技人员5人。

  县硅藻土应用研究所  19837月建立。至1985年,已完成对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及硅藻土开发利用可行性的研究。同年,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

  19781985年,还先后建立8个厂办研究所:县工艺竹编厂的竹编工艺研究所,县化肥厂的化肥科技研究所,浙江锻压机床厂的锻压机械科技研究所,县涂装设备总厂的涂装设备研究所,浙江旅游鞋总厂的聚氨酯应用研究所,县扬声器厂的电子研究所,县抽水机站的喷灌设备研究所和县饲料机械厂的饲料机械研究所。

  1978年后,曾建立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农业机械研究所、县畜牧科学研究所和县医药科学研究所,至1984年均撤销。

  第二节 技术推广单位

  县农业推广所民国21(1932)建立,从事繁育种子、种苗、种畜,防治动植物病虫害及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但所做实事不多。后曾撤销,民国36年恢复。19496月为县人民政府接管。

  县良种繁育场前身为解放初建立的县农场,场址初在湖头乡(今蛟镇乡)仰高亭。1953年迁继锦乡(今博济镇)三眼庙。1959年改名县良种繁育场。至1985年,共繁育良种700余万斤。19801985年,连续5次被评为省、县先进集体。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有科技人员5名。

  县蚕种场  1952年在城溪乡沙园村建立省原蚕饲养区,1956年改为嵊县蚕种场,1958年又在新明乡东郭村建县第二蚕种场。至1985年,两场在广利、城郊、城溪、新明、明溪等乡建有27个原蚕村,年产蚕种16.14万张,建场以来,培育良蚕品种14个,推广新品种5对,共产蚕种438.64万张。并推广桑树新品种4个。两场有科技人员33名。

  县种子公司  195610月建立县种子管理站,19602月改为县种子公司,经营和繁育推广稻、麦、玉米、豆类、蔬菜等良种。19601985年,收购良种5869万斤,供应良种4587万斤。1985年有科技人员7名。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834月建立,开展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至1985年,先后推广地膜育秧、晚稻两段育秧、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农业新技术。还推广矮209大麦、早籼二九丰、晚粳秀水27等稻、麦良种。获县、市科技奖3项。培训农技员736()1985年有科技人员18名。

  县畜牧兽医站  19533月建站,19559月撤销,1976年恢复。防治畜禽疫病,繁育推广良种,辅导畜牧生产技术。1985年有科技人员10名。1971年起,各公社也先后建立畜牧兽医站。

  县农机管理站  1959年设农具研究所,1960年撤。1976年后,各公社相继建立农机管理站。1978年建立农机研究所,19844月撤所成立县农机管理站,现有技术人员7名。负责农业机械的管理和示范推广,辅导培训农机技术人员。至1985年,共培训农机技术人员3263人次。

    19551956年,全县10个区先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83年,新设的石璜区建站。1985年,全县区农技站共有工作人员79名,其中技术人员56名。负责各区粮、畜、林、茶、桑等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第三节 科技队伍

  解放初期,仅有少量科技人员,后逐渐增多。1957年,有239名科技人员参加县科普协会,分农业、卫生、自然科学等学组。后经各级各类学校培养输送,加上干部、职工自学成才,科技队伍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县有科技人员2589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0名,占8.5%;农业技术人员324名,占12.5%;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607,23.4%;医药卫生人员1299名,占50.2%;其他科技人员139名,占5.4%。有高级工程师2(何佩德、张光南),高级畜牧兽医师1(王月亭);工程师、技师、农艺师、主治医师等中级技术人员116名。

    1985年,有乡、镇农科员122人,林科员61人,茶科员44人,蚕科员33人,畜牧兽医员143人,农机管理员64人。经考核,有393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普宣传

  民国9年(1920),崇仁镇裘配岳等人编辑刊印《劝业杂志》,宣传推广科技知识。

    1949年冬~1950年春,全县发动稻田捕虫,并组织干部和教师配合治虫向广大农村宣传螟虫种类、成长过程、危害和防治等知识。1955年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陆续建立,开始进行农技宣传,举办技术夜校,宣传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作制度、培育壮秧等农业技术。1956年,县广播站始设农技专题节目,县科普协会先后在各地举办科技讲座,至1957年底,共举办200余次,听众达1.8万余人次。同时,《嵊县报》定期刊出《大众科学》专栏,宣传科技知识。历年来,还举办多次科普展览。1964年,县举办破除封建迷信展览,在各区乡巡回宣传,展出图片、实物,并由迷信职业者现身说法,揭露骗人勾当,受教育者达10万多人次。1981年,县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到嵊巡回展出的省科普图片展览。198211月,配合县召开的发展商品经济专业户、重点户会议,举办“两户”经营技术成果展览,展出81户典型事迹,介绍科技致富经验。

    19781981年,县科技部门编印《嵊县科技》资料28期,发至城乡科技、生产单位。19822月《嵊县农技报》创刊,宣传介绍各项农业技术。1983年起,又编印《科技信息》资料。同时,县农林部门还印发有关粮食、畜牧、蚕桑、茶叶、果木等专题技术资料。

    1980年县科委设科技图书室。至1985年,有科技图书7000余册,内部资料600余份,国外产品样本1300份,中文报刊320种,外文期刊80种,向全县开放。

  第二节 培训 交流

  民国35年(1946),县政府在白云乡(今明溪乡)普安寺开办嵊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内设农场、苗圃。次年招生两班68人。专业培训14期,计1019人。

  解放后,县农业部门举办各种短训班,培训粮食、茶叶、蚕桑、畜牧兽医等技术人员。19791985年,县农技学校先后培训农技人员3300多人次。19841985年,县科委先后主办专利、电子计算机、情报、英语等学习班,共培训2600多人次。县科协所属学()会,分别举办会计、珠算、工艺美术等培训班,至1985年底,共培训1700多人次。

    1978年后,县科技部门与全国25个省、市的204个县进行科技资料交流。19831985年,县领导带领科委、科协等有关部门干部,先后去上海、杭州等地召开嵊籍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会后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帮助家乡办厂、开发新产品、提供信息、举办讲座、培训技术人员,为嵊县的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9801985年,各科技学()会,先后举办学术交流193次,参加6180余人次,会员整理、撰写的资料、论文503篇,其中107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或刊物上发表。

  第三节 推广 应用

    1954年,在茶区推广前冈村茶叶“高温杀青法”,消灭绿茶杀青中的红梗、红叶。接着又推广石璜“高温杀青匀火制茶法”,使成茶品质提高。后均在全省推广。1957年,县农场青贮草子(紫云英)作饲料获得成功。农业部、粮食部在嵊召开现场会议,有江苏、上海等61市代表参加,并将青贮技术拍成科教影片推广。1963年,剡北公社上坂洋大队的“一组三块田”(科学实验小组和种子田、品种对比田、高产试验田)经验,在全县、全省推广。县内先后组成176个科学实验小组,建立种子田、品种对比田、高产试验田1.3万余亩,以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先后组织推广应用的还有:绿萍养殖、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晚稻两段育秧及晚粳稻“早、少、稳”高产栽培法等农业科技项目。

  工业方面推广的有“优选法”、远红外线节能技术、厌氧胶工艺等科技项目。

  第三章 科技成果

  1979年,始设科技成果奖。至1985年,全县共有16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工业67项、农业61项、医药卫生31项、其他5项;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7项、地()级奖13项、县级奖123项。

  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

  工业科技成果奖共67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5项、地()级奖5项、县级奖46项。主要有:

  工艺竹编防霉防蛀法  1978年,县工艺竹编厂研制成低毒混合涂层防霉、防蛀和H 12去霉法,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双路恒温喷漆机和漆雾净化机  1979年,县工艺美术机械厂骆稽宗等,以县工艺竹编厂原有的恒温喷漆机为基础,在技术上进行多项革新,将恒温喷漆机由单路改为双路,可同时喷涂两种色漆。又将漆雾净化机从附属设备研制成单独产品。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JD 23-35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由嵊县锻压机床厂李伯云、郁尚河、周仲初等按照J 23系列型式进行设计,比原JA 23-35型压力机性能更优。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珠茶成型炒干机由县茶机革新小组马传进、张德兴等与浙江农业大学协作研制成功。使珠茶初制的关键工序————成型炒干实现机械化,1969年起推广、应用。19846月获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奖共61项,其中省级奖10项、地()级奖5项、县级奖46项。主要有:

  作物缺素症调查研究  1973年起,县农科所秦遂初等,对生长不良的油菜、水稻、桑等作物作调查研究,发现油菜缺硼、水稻缺钾和桑等旱地作物缺铁失绿症,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979年获省农业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

  晚稻良种“科桂优”  1970年起,县农科所孔庆浩,用“科情3号”和“桂花黄”两个水稻品种杂交,选育成“科桂优”稻种。适宜山区种植,为抗稻瘟病迟熟中粳良种,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铁钴针剂系牲畜增补剂,选用动物必需的10多种微量元素组成。有提高牲畜消化吸收力,促进僵猪生长和治疗家畜缺铁性贫血症等功能。1978年研制人王月亭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冷冻精液改良黄牛品种  1975年,县农业部门与省农科所合作,在雅璜公社以父本西门塔尔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牛种。到1979年,全社已有杂交改良牛64头,比本地黄牛生长快,体重增加明显。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杂交水稻推广  1976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增产显著。县专设办公室,有计划推广杂交水稻。1976~1980年,累计推广38万余亩,增产粮食3000余万斤。1980年获县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杂交玉米推广  1970年秋,县农科所开始引种、推广杂交玉米。1980年,全县玉米产地普遍种植杂交良种,增产显著,高产试验田亩产达1000斤。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省级奖2项、地()级奖3项、县级奖26项。主要有:

  丹参野生改家种  1972年起,县医药公司经过4年试种,改丹参野生为家种获得成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嵊县中药配方需要,还促进中成药“复方丹参片”的生产发展。全县每年可向外地提供商品丹参30万斤左右,成为浙江省丹参基地县。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复方丹参注射液  19756月起,由嵊县新光制药厂研制生产,经多次改进,药品质量提高,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等症有较好疗效。1979年获绍兴地区科技成果奖。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经验  19641985年,县人民医院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人1400余例,积累了较好的治疗经验,使此病的死亡率由1970年前的2030%,逐步下降到1978年后的23%。1982年获绍兴地区科技成果奖。

  骨髓造血微环境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县人民医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通过对骨髓微环境形态学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不同血液病及免疫相关疾患的BMM形态学特征,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基础。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此外,县人民医院医师唐世懋、王善木利用断指废指骨肌腱再建指成功,1982年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县卫生防疫站与绍兴市卫生防疫站合作的农村轮状病毒肠炎研究,1983年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