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民组织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农会
民国2年(1913)2月14日,嵊县农会成立,乡坤王丙枢、钱维立任正、副会长。民国16年,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农工部长华伦初等,主张“农民的事,农民自己解决”,先后在崇仁、长乐、城东等地建立农会,仅崇仁地区有会员千余人,反对豪绅压迫农民。同年4月初,崇仁农会办事处被地主武装捣毁。11日,华伦初等被害。农民运动受挫。民国23年,县农会下有5个区农会,68个乡农会,会员6100余人,多为乡绅所操纵。抗日战争开始后,农民运动有所发展,嵊东东坂庄、上江、大屋等村农会,曾开展减租减息等活动。
1926年,在共产党员张光熙倡导下,成立孟爱乡农民协会,会员近300人,提倡“耕者有其田”,实行“二五”减租。农会曾入县城游行示威。1944年冬,县内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所辖乡村,大多建立农会组织。1945年8月,在里东区闹水村召开区农民代表大会,200余人出席,会上成立区农民协会。同年9月,浙东新四军主力北撤,国民党开始“清乡”,农会中止活动,当局下令“整顿”农会。至1947年,全县44个乡、镇农会,有会员4.1万人,领导权多为国民党区分部成员所控制。1949年3月10日,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农民协会总会成立,里东、城东和嵊西东白山区等革命老区的农会又活跃起来。
第二节 解放后农会
1949年7月,中共嵊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在桃源、白鹤、下南等乡组建农民协会。10月15日,全县农民代表会议在甘霖召开,建立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并部署“肃清土匪、打倒恶霸、实行合理负担、发展生产、发展农会民兵和实行减租减息”六项任务。1950年3月11日,在城关镇召开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10人,会上成立县农民协会,宋宏为主任,有委员45人。随后,全县11个区105个乡及所属村,先后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同年7月,政务院发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10月后,全县20万农协会员投入土地改革。青年会员多数参加民兵组织,维持社会秩序,保卫土地改革。农协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夜以继日联系组织群众,清查田亩,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斗争不法地主。1951年10月,会员增至2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6%。农会会员经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充实了乡、村政权组织。
1954年,县农民协会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
196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发布,全县各公社、大队均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1965年2月,县召开第一次贫农下中农协会代表大会,成立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后举行过五次代表会议,在1966年9月召开的第五次代表会上,产生县“文化革命筹备委员会”。1968年2月,又成立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简称贫代会),取代县贫农下中农协会。1978年3月,县贫农下中农协会恢复,选出委员75人。1981年10月,贫协机构撤销。
第二章 工人组织
第一节 民国时期工会
民国16年(1927)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主要成员张本芝、华伦初等,发动组织县城的木工、泥水工和船筏运输工人,成立工会筹备委员会,带领工人与抬高米价的粮商开展说理斗争,未获结果,遂即捣翻城区粮行的“米曝篮”,迫使粮商降低米价,工人斗争获胜。后,张、华被害,工人运动受挫。民国26年9月,中共党员王寄松、张珂表等组织以沪、杭回乡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活动。次年,相继成立筏业、成衣、木作、泥水、烟匠、篾作、铁匠、茅屋、鞋匠等9个职业工会。民国31年5月,日军侵扰嵊县,工会公开活动停止。
民国34年(1945)12月,国民党县政府以“预防非工人分子潜入工会煽动工潮”为由,另组县工会,资本家金沅芗任理事长,理事9名,候补理事3名。下设锦源丝厂、理发、船业等8个工会,后又陆续成立洗染业、挑挽业、桶作业、人力车及萧绍新公路等工会,会员549人。民国36年,物价飞涨,锦源丝厂、开元丝厂的部分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在共产党员周莲娥、邢明清、周林娥等带领下,要求资方增加工资和实行8小时劳动制。资方勾结当地乡长,带兵进厂强迫复工。工人团结一致,高呼“饿死不如打死,不答应决不复工”,资方被迫答应工人的要求。民国37年8月,县工会改选,俞作青(中共党员)被选为理事,改变了资本家一统县工会的局面。解放前夕,不少工会组织工人保护企业财产,迎接解放。蒿新公司嵊县汽车站工人,为防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抢劫物资,将9辆汽车的重要部件拆散、隐藏,保护了国家资财。
第二节 解放后工会
组织发展解放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1949年6月29日,石璜镇店员工人首先成立工会小组。同年12月,嵊县工人联谊会成立。1950年6月,国家颁布《工会法》。同月20日,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建立。1952年9月,召开嵊县工会首次代表大会,制定《嵊县工会章程》,选举产生嵊县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1953年,中国教育工会嵊县委员会、中国店员工会嵊县委员会、嵊县地方工业工会、粮食加工工会以及城关、长乐、崇仁、甘霖、石璜5个镇工会相继成立。同年7月县总工会改称工会联合会。1958年9月又改称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1月成立嵊县工人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取代县总工会。1973年10月,县总工会重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顿建设工会组织。至1979年3月,整建基层组织106个,发展会员3663人,并在36个较大的工矿企业中,配备工会专职干部40名。多数基层工会恢复和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4年5月,二轻工业总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建立。后又有12家乡镇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1962人。至1985年,县先后召开10次工会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从第一次大会时的6308人,发展到第十次大会时的27379人。
主要活动解放初,工会组织工人恢复发展生产。1952年,工会与工人群众协助政府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1956年,在全县职工中开展增产节约和争创先进生产者活动,涌现出623名先进生产(工作)者。在131个基层工会中,评选出先进集体11个,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49人。“文化大革命”中,工会活动基本停顿,1976年后活动恢复。1979年起,在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等系统的职工中,分别开展为“四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立功的各种劳动竞赛。评出一批红旗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工作)者。1982年后,县工会和基层工会分别开办各类职工业余学校,为青年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1984年工会发动工人积极投身改革,开展“当主人、献计策、反浪费、增效益”的竞赛,至1985年底,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350余条,多被采纳。还成立9个技术协作组,进行技术表演40次,推广新技术21项。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各级工会在行政领导支持下,努力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到1985年底,已有67个国营和县属集体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劳动保险条例,办起幼儿园近30所,入托幼儿900余名。1983~1985年,还先后组织45批419名职工,分别去庐山、莫干山、雁荡山、普陀等旅游胜地短期疗养、休养。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现有各类职工球队68人,电影放映队7个,业余文艺宣传队8个,图书室74个,藏书9.6万余册。县工人文化宫有室内活动场地2500多平方米,是县工会活动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娱乐和比赛活动。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30年(1941)2月,嵊县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区队,隶属三青团绍兴分团,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邢熙平兼任区队长,当年发展三青团员30余名。民国32年后,直属区队扩充为团务筹备员办事处。次年10月又改为三青团浙江支团嵊县分团筹备处,设临时干事会,县长陈芝范兼筹备处主任。33年冬,在嵊县县立初级中学发展34名学生集体参加三青团。同年底,全县成立6个区队,共有三青团员300名左右。
民国34年5月,三青团扩充干事会成员,由县长贺凤起任干事会主任。次年5月,干事会改组,由县参议长操家政任主任,有12个区队、3个直属分队,团员500余名。
民国36年4月,三青团嵊县分团筹备处改组为三青团浙江支团嵊县分团部,操家政任分团干事会主任。同年10月,三青团组织与国民党合并,县分团于10月底并入县党部,成立嵊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又称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办理全县团员总登记,凡三青团员经登记后均转为国民党员。合并时,有5个直属分队,14个区队,下辖31个分队。全县600余名三青团员,参加登记者400余名。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发展 1934年11月,在沪共青团员商纪连受共青团江苏省委派遣,回嵊发展共青团组织,建立共青团的县委,下设4个区委,共35人。次年2月,因国民党追捕,商被迫离嵊,活动停止。1949年9月,浙江干部学校分配到嵊工作的青年干部中,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2人,为解放后县内第一批青年团员。10月,青年团嵊县城关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在嵊县中学、简易师范(附设于嵊中)建立第一个团支部。11月,青年团嵊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50年12月,召开全县青年代表会议后,农村建团工作开展。1952年6月,召开嵊县首次团员代表大会,正式组成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嵊县委员会。195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文化大革命”中,全县1300个团支部(有16500名团员)处于涣散状态。1970年8月后,虽恢复一批团组织,发展一批新团员,1972年1月,团县委恢复,但团的组织发展仍未走上正轨。至1978年12月共青团嵊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后,团组织才得健康发展。
1952年6月~1985年10月,先后召开10次团的代表大会。团员数从4447人增至35300人。
主要活动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团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有500余名团员担任农业社主任,数以千计的团员、青年分别担任社务委员、生产队长、会计、记工员等。全县还建立起400多个青年突击队。黄泽公社青年保健员张金成,为群众义务治病3462人次,1958年12月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县医药公司青年职工裘迪良,革新营业用具6件,1958年也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甘霖公社女团员张雪花,虚心好学,热爱劳动,成为农业生产的多面手,1959年出席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当时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学金成、赶迪良、超雪花”的活动。1963年起,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创四好团支部”、“争五好团员”的活动。次年涌现出大王庙、小溪、上坂洋、多仁、石楼对5个四好团支部,133个先进团支部和276名五好团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团员、青年被卷入极左浪潮,深受其害。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团的正常活动才得到恢复。城溪公社沙园大队团支部发动团员、青年开荒种植,筹资千元,于1977年购买投影电视机、图书等文化娱乐用品,创办第一个“青年之家”,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县第九次团代大会,推广了“沙园经验”。之后,各地团组织在文化部门配合下,先后创办一批“青年之家”(后改为“青年民兵之家”)。1985年,全县坚持经常活动的有800余“家”。黄泽镇白泥坎村的“青年民兵之家”,活动经常,内容丰富,深受团员、青年的喜爱,受到团中央的表彰。共青团嵊县县委被团中央授予“农村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团县委”的称号。1985年9~12月,《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3篇文章,介绍嵊县的“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和青年专业户事迹。中央电视台也连续播放嵊县青年民兵之家的新闻。
1985年下半年,全县团员、青年掀起学习在对越自卫防御作战中牺牲的嵊籍六烈士热潮,各级团组织举办英模事迹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220多场次,全县约90%的团员、青年受到一次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至1985年,全县被团中央命名的先进集体有5个,先进个人12名;受团省委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有71个。
第三节 少年儿童组织
童子军民国21年(1932)春,嵊县县立初级中学首先建立童子军。之后,二戴、剡山、诗高、甘霖、崇仁、志轩、东明等小学,相继建立童子军团部,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中队。初中、高小设童子军课,初小设幼童军课。童子军有统一的服装、军帽、领巾,还有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星象、救护、炊事、露营等科目和活动。民国28年春,县童子军理事会成立。民国29年、30年,先后举行童子军分团检阅和大检阅。民国37年秋,在县城东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全县童子军检阅大会,参加的有嵊县中学、阳山中学、春皋中学、简易师范、农校、剡山、镇小(鹿山镇小学)、允中、诗高、崇仁、志轩等30余所中、小学,计千余人。
少年先锋队 1950年7月,青年团嵊县工作委员会组建少年儿童队。1952年11月召开县第一次少儿辅导员会议,到会102人,当时有少儿队员7641人。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6年6月1日,县召开第一次红领巾代表会议,出席代表376名,其中校外代表100余名。会上表彰了全县少年儿童开展绿化造林、除“四害”、积土肥等“小五年计划”活动的成绩。1957年12月,升高乡校的学生和少先队员,向各小学发出共建一座“红领巾水库”的倡议,得到全县少年儿童的响应。他们将拾稻穗、“小秋收”所得的2000余元,献给正在建造的西青水库。次年3月水库竣工,遂命名为“红领巾水库”。1963年起,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争做好人好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止。1980年后,各地小学又开展“学雷锋、争三好、争戴小红花”活动。1982年6月,全县表彰“红花少年”1942名,“红花集体”12个。城关镇第一小学方翔鹰小队,被评为全国优秀小队,派代表出席全国少代会。1985年,全县中小学均建有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8.2万余人,辅导员2959名。
第四章 妇女组织
第一节 妇 女 会
民国22年(1933)前,县设有妇女救济会。22年3月改组为县妇女会,开展募捐救济,举办救护训练班,妇女读书班等活动,还开办女子生产合作社。民国27年9月,长乐镇妇女会成立,举办妇女识字班和台门学校。次年为纪念“三八”节,编印《长乐妇女刊》,宣传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民国28年7月,画图乡等地也成立了妇女会。30年5月,县妇女会召开选举大会,到会50多人,选举产生理事5人。日军侵占嵊县后,妇女会活动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妇女会重新成立,主要进行婚姻家庭纠纷调解。
第二节 抗日妇女团体
1938年夏,中共党员杜玲君、周斯明等在开元组织妇女战时服务团,进行宣传、演出、募捐、慰问伤兵等抗日救亡活动。次年3月,中共党员郭雪聪等在太平乡组织抗日妇女队,有队员90余人,分村成立小队。当时城区及东坂庄、官地、朱湖山等地,也有妇女抗日组织,开展妇女解放和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9月,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太平乡妇女合作社成立,有社员200余人,开店营业。并举办识字班,慰问抗日部队伤兵,还捐募粮食、现金,救济抗属和贫苦农民。1940年1月,开元乡妇女合作社建立,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机关。中共绍属特委妇女委员会书记张月珍,以营业员身份常驻合作社,特委书记杨思一多次来社秘密开会,指导工作。两合作社还出售《浙江潮》、《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等进步书刊。日军侵嵊后,两合作社歇业。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组织发展解放后,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先后建立。1951年5月,召开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各区设立分会。1957年12月改名为嵊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联组织活动停止。1973年6月,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县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会,妇联活动恢复。至1985年11月,共召开9次妇女代表大会。同年底,有乡、镇妇联66个,基层妇代会1197个。
主要活动 1950~1953年,各级妇女组织大力宣传和贯彻《婚姻法》,发动妇女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仅1951年1~9月,童养媳解约回娘家的169人,解除包办婚约127人。同时组织广大妇女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各项政治运动。城东区四维乡(今四明乡)妇女童菊仙,先后送3个儿子参军。在扫盲运动中,有3万左右妇女参加冬学、民校、识字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妇女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崇仁镇应运妹(董大妈)带头办起养蚕共育室,后来成为五上北京的女劳动模范。1957年12月,县召开300余人参加的妇女积极分子大会,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1959年,在全县妇女中开展以插秧、采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涌现出周林花、朱灿琴和马月珍“十姐妹”等一批劳动能手。1977年后,各地先后建立“铁姑娘队”、“三八突击队”、“三八猪场”等妇女专业队,并组织4000多名妇女参加各种科学实验活动。工交、财贸、文卫等部门的女职工,也为“四化”建设争作贡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各地妇女投入发展商品经济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乡镇企业。1985年甘霖镇以妇女为主经营的专业户、重点户占“两户”总数的41%。
1983年起,妇联组织加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次年,县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小组,解决了大量婚姻家庭纠纷。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争创和评选“五好”家庭活动,至1985年,全县共评出“五好”家庭35519户,占总户数的17.3%。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
第一节 商会
清宣统二年(1910),建立嵊县商务分会。民国初,嵊县商会成立。民国14年(1925)起,汪正金任县商会理事长。日军侵嵊后商会活动中止。民国34年11月商会恢复,下设棉布、五金等若干同业公会,并在长乐、崇仁、甘霖、三界、苍岩、博济、浦口、石璜、富润、华堂、蒋镇等集镇设立分事务所。共有会员7211人。商会负责催收地方捐款、议定物价、调解商号之间纠纷等。解放初自行解散。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8月,城区(含城关镇)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成立。接着,崇仁、甘霖、富润等集镇陆续成立工商联组织。城区工商联所属同业公会有:棉百、五金、中西药、酒酱、水果、猪肉、图书文具、南北货、木器、竹器等30多个。1955年4月,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同时,城关、崇仁、长乐、甘霖、石璜成立分会;上东、浦口、三界建立办事处;富润、博济、苍岩、蒋镇、开元、太平、谷来、新市、下王、长桥成立工商小组。1957年1月,县工商联代表会议召开,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组织工商业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并在改善经营,繁荣市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活动停止,至今未恢复。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组织
小商贩协会 1951年12月,城关镇成立小商贩协会。1956年,小商贩实行合作化,登记在册的代销、经销及自营的小商贩有222户,从业人员270人。1958年底,个体小商贩分别归各商业系统管理,小商贩协会解体。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10月,甘霖区首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者日益增多。至1984年5月,全县12个区、镇均建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同年6月,县第一次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28人,特邀和列席72人,会上成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至1985年底,全县参加协会的有6957户,其中商业3991户、手工业904户、饮食业557户、修理业664户、服务业515户、建筑修缮业27户、汽车运输业33户、其他行业266户。协会帮助会员开拓货源,搞好经营。1984年10月,建立市场信息联络网,定期交流信息;建立12个区、镇联合购销公司,进行联购分销。
第六章 文化科技组织
第一节 吟社 文社 画社 学社
嵊县文人荟萃,历来有结社之举,就其内容而言,可分吟社、文社、画社和学社。较著名的有:
戴溪社南宋绍熙间(1190~1194)苍岩俞澂、白宅墅吕询等组结而成。
上岩吟社明正统间(1436~1449)长乐钱悌、钱善乐、钱汝贯、钱经、钱善祥等结成。社员著作甚丰,刊有《古斋先生诗文集》、《鉴清轩集》、《味澹诗集》、《愚庵集》、《敬斋吟稿》等诗文集。
双溪诗社明时(1368~1644)长乐钱怀恕、钱继斐等结成。双溪即西溪(南山江)与深溪(绿溪江)两溪会于长乐之西北,诗社因此而取名。历时百余年。
月楼吟社清咸丰十一年(1861)成立,旨在以诗会友,相互切磋,娱性怡情。成员包括长乐、开元、沃基、雅安、孔村、谷来等地的著名文人。因社员常在郭醒斋家“先月楼”聚会,故以“月楼”名社。推钱湘秋为社长,著有《寸心斋诗文集》、《鳏鱼泪诗草》。吟社曾数次集社员诗作编印诗集问世。
谦社清光绪间(1875~1908),开元周旭光(霖瑞)、宗伯训(模)、周仲珪,长乐钱家芝(彦时)、石砩郭庆嵩(兰余)、郭瑛等十一人组成文社,本“人道恶盈而好谦”,愿“虚己乐闻”以自勉之义而取名“谦社”。郭庆嵩诗文并茂,当时曾享有“三百年间规作者,朝宗文与定庵诗”之誉。著有《西溪诗草》。
同云文社清光绪十八年(1892)黄胜堂人吕子虚(又名子勋,字寿名,补廪生)、俞壬林、赵镜年等在甘霖结同云文社。以“研讨学问、砥砺进步”为宗旨。文社曾于光绪二十八年在苍岩创办石璧学堂。
自强学社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后,组织者裘子馀、周颂文,社名“自强”是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义。光绪三十年,该社社员共同办了自强学堂。
大同学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谢震应吴葆祥之请,从绍兴回嵊县,主持东乡公学,兼在县校任课。谢震服膺近代维新思想家平阳宋恕《卑议》中“世界大同之旨,天下为公之议”的学说,邀同志组“大同学社”,参加的人员有:江夏谢震,石楼对周志由、周锡庚、周杞园,董郎岗王金发,宋家墩胡竞思、胡士俊,城中冯苏、朱问渠,雨沙赵伯棠,东山楼袁子清,大湾张斌甫,禹溪屠世效,灵鹅竺绍康,江田胡醉棠,下王童济时,石道地张廷献,璞岩张陔南等数十人。社员谢震、周志由等还先后创办大同学堂、爱华女校。其后社员大多参加光复会、同盟会,有的还联络会党组织武装反清,协助秋瑾组建光复军,成为辛亥革命志士。
正谊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内知识界知名人士崇仁裘佩秋,城中罗雒庼、宋季琮,苍岩俞芝祥、俞聘三,竹溪钱孔和,支鉴路支爱占,新沃张味真等20余人组成。以认清世界潮流,关心国事,研讨学术为宗旨。在剡山书院旧址创办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推裘佩秋为社长兼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堂长,改革教育,推崇新学,后来有的社员参加辛亥革命。
此外清时学社还有同治年间在崇仁建立的月台诗社,在鹿苑寺建立的鹿泉吟社,在棠溪建立的竹林社。道光间在长乐建立的 峰诗社。
勤业社宣统元年(1909)谢自新、周之翰、茹祖香、吕肇东等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为宗旨组织学社,取“业广惟勤、业精惟勤”之意,命名为“勤业社”,社员12人。至民国2年(1913),社员发展至30余人。民国6年,推选杜尔梅为社长。此后,先后入社的有宋希尚、谢冠生、裘配狱、赵观涛、宋洪波、钱希乃、丁友松、陈孔达、郑午昌、尹志陶、童一心、姚伯庚、周嵒等20多人。后来社员中多为军政、艺术、教育、工程界的知名人士。
鹿山吟社民国初年成立,旨在以诗文会友、搜辑先贤、时彦诗作。聚会地点在县城鹿山之麓。由于发起人中吕子勋、商宝慈、郭庆嵩分别为同云文社、鹿泉吟社、谦社主要成员,入社的诗人也较多,所以“鹿山吟社”可谓当时全县诗社、诗人的大联合。民国6年(1917),社务主要由钱枬圃(宗岱)、俞知鉴(醉白)、赵镜年接替。该社先后镌刻诗作3集,分别于民国4年、7年、12年刊行。所辑原以嵊县诗人之作为限,第3集略有放宽,诸暨、新昌等邻县诗人作品亦有采取。
冰渔诗社冰渔,原是开元乡一个里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元人周乐庭、周孝基等编历代地方诗歌集就命名为《冰鱼诗集》,其中“内编”为开元人所作,“外编”为外地人咏开元之作。民国时开元周氏族人组织诗社,便以冰渔名诗社。原只限于同宗少数人及与周氏亲族中有关联的人,互相作诗酬唱。抗日战争时期,世居开元的周泰福(汰束、无羁,晚年自号冰渔老人),毕业于政法学堂,光复会会员。与同宗周文荣、周文炘、周继香(工程技术人员)及长乐钱迦牟等唱和遣怀,仍承冰渔诗社名称。日军侵占县城后,许多知识界人士避难纷集于开(元)、长(乐)、太(平)一带,加以外地迁来的学校,冰渔诗社顿时社员增加诗作踊跃,于民国32年(1943)至35年(1946)间,曾刊出《朝声集》、《铁蹄集》、《空谷来声集》等宣传抗日的诗集。
剡溪学社民国4年(1915)创办。以研究学术灌输知识为宗旨。社长张廷衡(佩璇),副社长商契衡(贻芗)。民国6年时有社员郑鹏冲、袁融、裘翀曼、钱智修、支秉渊、冯农等50人。学社创设剡溪图书馆,传播新文化;开办学校,推广国民教育。后来多数社员成为文化、教育、实业界名人。
剡钟社民国21年(1932)8月成立。以“促进建设,阐扬文化”为宗旨,订立《剡钟社简章》,地址设在事斯小学。主要成员有王友西、薛秋农、周冠群等曾办过暑期学校,发起篮球锦标赛,出刊《剡钟》,创刊号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南鹿学社民国24年(1935)6月成立,是嵊县、新昌知识青年组成的进步文化团体(“南”指新昌南明山,标志新昌;“鹿”指嵊县鹿胎山,表示嵊县),社员二三十人。学社宗旨是“提倡文艺大众化,主张不分阶层和派别,都来写抗日救国的作品,为民众呼号”。推选邢尊谋为社长,新昌的杨时俊(陈山)、嵊县的邢尊谋、钱伦寿、倪季随、周丹虹为理事。由钱伦寿编发社刊《橄榄》,社址设在嵊县东前街药王庙《剡声日报》社,并在东后街设有学社书报代办部。七七事变后,学社发起成立抗日后援会,成员张珂表主编后援会的《抗敌自卫》周刊,钟敬之、周丹虹、商梅妆、竺曾撰、钱叔亮、周斯明等先后组织剧团、宣传队(组)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社员增至100多人。后来有部分社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嵊县重建共产党组织的骨干和领导者。民国28年5月,学社被国民党省党部勒令解散。
驼群画社民国27年(1938),取鲁迅先生所谓“骆驼能跋涉沙漠,辨明方向,任重道远”之义,在嵊县成立。社长姚璋(瑞珪)、副社长王长兴(富邦),均系上海美专毕业。该社前身为民国15年黄泽龚钰(宝贤)肄业上海美专时与绍籍同乡组织的“骆驼画社”。后因龚钰赴法国留学而解体。姚继其志,在嵊组织驼群画社。成员有裘雄飞、唐伯痴、张纯惠、张松鹤、王大石等十余人。王长兴曾以油画《日寇暴行图》数幅,悬挂于剡山小学礼堂,社会反响强烈。
第二节 文艺界联合会
1952年上半年,嵊县文艺界联合会成立。县府文教科长兼任会长,参加的有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界人士30余人。至1956年活动中止。
1985年5月,嵊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07人,列席11人。会上重新成立嵊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选出第一届委员20人,袁雪芬任名誉主席。同时成立文学、戏剧、民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等7个协会,有会员265人。同年主办《剡溪》文学刊物,组织文学讲座多次,邀请著名作家讲课。1985年9月下旬,县书法协会和金庭书会会员,与专程来嵊晋谒王羲之墓的日本帝京大学教授、书法家永保秋光先生砌磋书法艺术,互赠书法作品。
第三节 科技协会
1956年6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嵊县支会(简称县科普)成立,次年有会员239人,分农业、卫生、蚕桑、茶叶、自然科学5个学组,进行科普宣传活动。1958年,县科普一些常委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机构与县科研所合并,改称嵊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1964年,重新登记原有会员,发展新会员,共300余人,分工、农、医3个学组。“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活动中止。1980年3月恢复活动。并先后建立农学会、医学会、会计学会、珠算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机电学会、教育学会、护理学会、电子工程学会等组织,以及乡、镇科普协会。至1985年,县科协已拥有县级协会、学会和研究会23个,会员2204人;区、镇乡科协36个及农村专业性协会21个,有会员3000余人,还有工厂科协1个,会员49人。
1956年6月至1984年10月,先后召开科普、科协代表大会4次和科协筹委会会议1次。
第七章 其他组织
第一节 会党
乌带党清光绪十六年(1890),长乐人钱老八等,聚众结成乌带党,以乌带、狮象图为标记,反抗清廷横征暴敛,活跃于西乡一带。知县窦光仪请兵“进剿”。党众忽聚忽散,出没无常,使清军穷于奔波。后清军勾结当地乡团,会党主要成员先后遭捕。光绪三十三年,又有乌带党首领裘文高、陈道卫、裘小高、裘阿标等集结数千人,雄踞嵊西山间,举旗反清。同年10月,裘文高等率壮士200余人抗击清军于白竹村,杀死清廷管带刘庆林、哨官杨泰华,全省大震。后,乌带党主要骨干加入平阳党。
平阳(洋)党清光绪二十八年,竺绍康等组建平阳党,党众号称万人,旨在反清抗洋。以画有“瓶、羊”的白布为执照,树义旗于嵊东灵鹅村(竺绍康家)、下任溪滩和新昌县白杨树湾等地。约定敲锣鸣枪为号,借“御盗”之名会师,进行训练。并乘乡间庙会进行示威,领导农民暴动,抗捐抗税,清兵不能禁。后,平阳党主要骨干大多加入光复会,有的又加入同盟会。
光复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冬在上海成立。以入会誓词“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16字为宗旨。光复会成立不久,平阳党首领竺绍康在上海参加光复会。次年春,光复会负责人之一徐锡麟由县人童济时陪同至嵊,访问竺绍康,并结识王金发、胡士俊、裘文高等人。竺绍康等以大同学社为基础,先后发展了一大批光复会员。大同学社社址县城内鼎成药房楼上,成为光复会活动的据点。县城人尹锐志、尹维峻姐妹于光绪三十一年在绍兴明道女校读书时深得其师秋瑾的赏识,姐妹先后加入光复会。次年被派赴上海光复会秘密联络机关锐进学社工作。光绪三十三年春,秋瑾、陶成章、徐锡麟等在发动皖浙起义中,组织光复军,竺绍康、王金发都参与策划,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俞炜被派赴杭州潜伏于新军。皖浙起义失败后,光复会员大部遭通缉,嵊县光复会员有的潜往上海,参加同盟会;有的匿居山区继续保存革命力量。宣统三年(1911)嵊县光复会员为推翻清廷在杭州、上海统治,攻克金陵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元年(1912),光复会解体。民国34年冬,光复会总会在重庆重建,尹锐志被推为会长,周亚卫、童杭时为副会长。重建后的光复会浙江省部主任裘正(振纲,尹维俊子),在杭州为光复会宣传委员会编辑出版《公平报》,宣传光复会主张,报道光复会各地组织会务实况。民国37年春,光复会嵊县县会成立,主任委员相莘友,常委钱六正等5人。
现将有资料可查的嵊籍光复会员共159人,按姓氏笔划为序,列名于下:
丁 宣(鉴堂)于增远马发先
马忠老(彝良)马香经(正练)马逢伯(志援、天骥)
马德先王兆南(逊宾)王规法(桂法、启德)
王金发(季高、逸、孑黎)王金豪(金鳌、松庵)王法老
王绍祥(根棠)王贯雄(冠雄、启三)王泉润(启鸣)
王泉淋(启鸿)王炯武(作民)王桂荣
王根荣王恭位(启雄)王晓籁(孝赉、得天)
王敬良王敬祥(阿小)王朝和
王增运(允章、敬悌)王潜庵(泉渊、启鹰、作舟)王鹤云
尹维峻(维俊)(女)尹锐志(女)尹赞汤(其襄)
卢允超卞鹤书史佩铭(金枝)
史金德(俊、悠锦)史萼庆冯 苏(晓春、筱村)
冯 瑞(祥源)冯丙熹过显臣(樟根)
吕月全吕凤赓(峄、先茂)吕钓璜(国宾)
吕建侯吕韶美(衡)竹维桢(登朝、遯樵、柄煜)
朱问渠(本初)许畏三(荣翔、志和)许振鹏(道亨)
许鹏翥(杏南、荣江)杨 旭杨侠卿
吴均一(谷宾)吴咏古(永虎)吴醉棠(瑞棠)
吴殿扬(绍庸、光庸)何悲夫佘冠澄(镜波、金波)
应惠吉(卫击、庆棋、迪甫)沈 曜沈世芬
沈乐年沈志熙沈雄卿(女)
张生全张廷献(正、端卿)张远荣(星一、侁路)
张志年张秀标(善甫、伯祥) 张伯华(南明、铭虎)
张伯岐(南月、颂南、铭彪)张阿凤张奉尧(凤尧)
张岳云张金声(玉振、菊轩) 张陔南(字庭萱、号仁孝)
张绍良(名枢、又名佐、群山,字奕惠、光峰) 张南星(箕、铭龙)
张先宗(显宗)张顺根张康壎(骚仙、和银、振亚)
张斌甫(铭新、世煜)陈 成(志赓)陈 瓒(锡舟、友璋)
陈邦达(子明、宏赞)陈先经(经书、香经)陈先望(樟荣、世培)
陈志庸陈阿凤陈楚青(炯、斯乔)
竺绍康(酌仙、钦爵、履占)周之鼎(恩棠、荫棠)周永生
周亚卫(信文、振家、普文)周仲贞(毓奇、小颠)周兆南(文彬、逊宾)
周杞园(承禹、启能、忠亮)周志由(霞岑、锦标、月邨)周宝金
周耔芗周梦生周锡庚
周炳生周泰福(汰束、无羁、友民)周肇昌(显廷)
柯阿小胡士俊(啸郊、笑樵)胡尧思
胡春霖(竞思、亦安、明钦)赵 桐赵伯棠
赵佩蓉(镜年、佩雄)俞丹屏(炜、载熙)俞芝祥(景朗)
俞继春(季春、基春)俞梦春(梅焕、占先)施瀛洲(济、行舟、半农)
姚 麟(定生、懋甫、鸿业)袁志青(子青)袁涤庵(翼、坚白、兴中)
袁联 (玉彩、步安)夏 治(熙春)夏喜生
钱 皋(承皋、伯坚)钱 骏(字叔骏)钱竹安(简、竹庵、五粲)
钱应仁钱宠一(忠伦、桂联)钱家楣(迦牟、葭牟、曼炎)
钱遹鹏(锦江)徐 伯(一先、道铨)徐 杰
徐 琛(献琛、颐臣)徐守成(秀成)徐吟秋(湘筠、秀英)(女)
徐林凤(积凤)徐珍梅(女)徐颂扬
郭启唐(曾希)黄爱世(阿四)黄高翔
盛钟彦(雨邨)商 诰(蒿、云龙)商起予
屠世效(世耀、金宝)童杭时(萱甫、愚隐、枕溪)童济时(德淼、济川、渠轩)
谢 震(飞麟、显雷、侠佛)谢莲英(里隐)(女)裘 绍(济美、继美)
裘 筠(伯诚)裘小高裘文高
裘吉生裘树棠(字凤耀、号梅坡)裘美根
裘振邦(树香)魏 斌(家骥、义骥、伯皋)魏励劲(雨琴、韵弦)
魏余轩(泽寰、润身)
第二节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4月,嵊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各地组织3000余人,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300余个业余剧团演出《父子争先》、《刘胡兰》、《信陵公子》等文艺节目9700余场,受教育的达32万人次。这年“五一”节,全县各地有24万余人参加集会游行,占总人口的50%以上。在《世界和平宣言》上签名的有29.9万人,占总人口的71.4%。全县捐献飞机大炮款折新人民币76.26万元,可购战斗机5架。抗美援朝期间,全县报名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达1.3万余人,被批准入伍的2421人。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分会工作告终。
第三节 中苏友好协会
1950年7月,成立嵊县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会。至12月底,发展会员3万余名。次年8月,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同年11月,协会组织会员听取访苏代表团成员的报告,组织有党政领导参加的中苏友好演讲团,向2万多干部、群众宣讲苏联建设的成就和中苏人民的友谊;还组织3400多名党的宣传员和农村业余剧团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苏联图片展览,观众达2万多人次。1963年7月,中苏友协活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