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十编政党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组织建立和发展

  解放前党组织

   1921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嵊县有一批在外地的进步青年先后在当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始,共产党员应香木、商荫庄、张光熙、裘学潮,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魏金枝、钱畊莘、应怀训、钱高楣等,曾先后回嵊进行革命活动。

   19272月,嵊县已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名称为“通讯员”,隶属中共宁波地方委员会领导。同年11月已有党支部(代号为“分校”)四五个,负责人郑汝明,支部联络处在县城西后街养老堂边罗翌良家,隶属中共绍兴县委。12月,养老堂遭国民党军警搜查,郑汝明等转移外地,中共活动中止。

   193411月,共青团员商纪连受江苏省共青团组织委派从沪回嵊,发展组织,开展革命工作,次年初,建立共青团嵊县委员会。为以后中共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月,因国民党当局追捕,商被迫离嵊而停止活动。

   1935年春,中共东阳县工委在楼村(在今玠溪乡,当时属东阳县)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6名。后因部分党员遭国民党捕、杀,支部解体。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丝绸系统共产党组织派王寄松等回嵊进行建党工作。9月下旬,建立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邢子陶到嵊考察党的工作,于19381月初,在县城养老堂设临时联络处,称“新四军参谋联络处”;同时建立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6月,改建为中共嵊县委员会,设城区、嵊东、嵊西3个区委、27个支部,158名党员。同年11月,改为中共嵊县中心委员会,辖3个区委和新昌县工委。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组织逐渐壮大,至1939年建立39个支部,党员增至299名。194063,中心县委发动和组织有4000余人参加的饥民请愿斗争。同年冬,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为保存实力,嵊县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的方针,改党委制为特派员制,党的活动转为秘密。

   19427月,嵊县、新昌相继沦陷。根据中共浙东区党委决定,以曹娥江及其上游(即剡溪和长乐江)为界,分东、西两片,分别成立中共嵊新县委、中共嵊西(北)县工委。中共嵊新县委辖嵊东、嵊南和新昌县,属中共四明地工委领导。此后,从“荫蔽精干”转向武装抗日,创建武装部队和民主政权。19452月,奉化西区划入,中共嵊新县委改为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直至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

  中共嵊西(北)县工委辖长乐、甘霖、崇仁、北山、三界和临城的部分乡村,属中共会稽地工委领导。成立后继续执行“荫蔽精干”方针,采取合法斗争的方式,派党员进联乡总队工作,通过组织青年服务队和举办青年暑期训练班等,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19438月,改委员制为特派员制。至19446月,恢复委员制,建立中共嵊西县委,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为使浙东、浙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春,浙东区党委决定开辟会稽山新区。6月建立中共绍嵊县工委,下辖三界、东关、汤浦3个区,县工委委员分别兼任区委书记。县工委委员、三界区委书记黄行素(女),85夜在四德乡(今友谊乡)工作时,惨遭国民党浙江保安团杀害。不久,日军投降,中共绍嵊县工委成员奉令北撤。

   19459月,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党政干部奉令北撤,留下邵明、丁友灿坚持斗争。19482月,重建中共嵊新奉县工委,仍属中共四明地工委领导。所辖地区除抗日战争时期的嵊新奉地区外,又划入余姚县大岚区、上虞县虞南区,直至解放。

  中共嵊西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北撤后,留下的党员仍坚持秘密活动。19464月,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到嵊西,11月领导石璜缴枪战斗,重建武装部队,开展武装斗争。194712月,开元缴枪又取得胜利。次年1月,国民党会稽山绥靖指挥部主任吴万玉坐镇开元,大肆镇压革命活动,加上叛徒出卖,20余人被捕,中共长乐区委书记钱松初等3人惨遭杀害,嵊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9482月,中共会稽中心县工委成立,嵊西归其领导。19493月,嵊西、北成立中共嵊县工委,归中共会稽临工委领导,至5月解放。

   19484月,中共嵊新东县工委建立,辖嵊县、新昌、东阳三县边界地区,归中共台属(地区)工委领导,10月改属中共台西(地区)工委,直至解放。

   1949423,中共浙东临工委任命丁友灿为嵊新地区特派员,项耿为副特派员,负责嵊县、新昌的接管工作。

  解放后中共组织和党员

   1949522,嵊县解放。次日,中共嵊新特派员组织中共嵊县工委、嵊新东县工委、嵊新县大队负责人进驻县城,领导接管工作。610,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中共嵊县委员会成立。年底,支部增至25个、党员365人。后经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积极分子,根据“小心谨慎、个别吸收”的原则,1949年至19524年中吸收党员27人。19531月,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1953年、1954年分别发展党员220452人。1954年底,全县支部增至129个,党员1498人。

   1955年秋,开始兴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主要在农村建立组织发展党员。1955年至1956年共发展党员2749人。1956年底,支部达388个,党员总数增至4533人。其中农村支部315个,党员3394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4.9%

   1957年,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全年仅吸收新党员9人。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党工作要求“高速度”,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忽视质量。1958年至1960年,共发展党员7410名(含新昌数)。至1960年底,全县党员数增至13979人。

   1961年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党建工作中开始纠正盲目发展党员的偏向。农村一般停止发展党员,着重做好党员教育和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工交、财贸、文教等战线也加以控制。1962年又提出“更加严肃慎重”的指导思想,有控制地个别吸收新党员,发展党员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1年至1965年,全县共发展党员104人,平均每年发展21人。

   1966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党政机关被群众组织“夺权”,党建工作停顿。19686月,嵊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同年10月,根据“吐故纳新”的建党方针,在“清理阶级队伍”的基础上,开展整党建党工作。到1970年底,全县10129名党员中,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占总数的90%左右,暂缓恢复组织生活或被开除、劝其退党的约占10%。同时发展新党员70人。

   1974年,“批林批孔”期间,再次制造了动乱,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错误做法。次年9月,纠正“双突”错误,对突击入党的党员196人由原单位经一年时间培养、教育、考察分别作出处理。197612月底,全县党员总数达到15394人,支部1488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党员工作开始走上正确轨道,坚持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重点,放在生产第一线以及党组织比较薄弱的部门和单位。1978年发展党员392人。1979年后,注意吸收一批知识分子入党。1985年,教科文卫系统的党员增至1554人,为1965年的4.18倍。

   1979年至1985年的7年中全县发展党员5257人。解放后的19491985年,全县共计发展党员19286人。

   19849月至19862月,全县复查了326件党在秘密活动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给141人恢复党籍,11人更改党龄。

   19856月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展全面整党。

   1985年底,全县设区委11个,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党委83个,行政事业单位党组31个,总支14个,支部2028个,共计党员23836人(女党员2383人)。其中农林水系统占59.4%,工交建系统占17.4%,商业金融系统占5.4%,教科文卫系统占6.5%,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占9.2%,其他占2.1%

  注:1. 本表系年末数;2. 1959年含新昌数。

  解放后党的区、乡(镇)组织

   19496月,中共嵊县委员会成立。全县建有临城、城东、甘霖、长乐、崇仁、三界6个区委,同年12月建立城关区委。1950年增设上东、南山区委。城关区委改设城关镇委。1951年增设北山、里东区委。解放初设43个乡镇,建立11个乡(镇)党支部。1950年改大乡为小乡,全县为109个乡(镇)。至1955年减至108个乡(镇),均建立党支部(党委)。19563月撤区并乡后,保留4个区委,撤销6个区委(年底恢复),有45个乡党总支、3个镇党委。同年4月增设甘霖、石璜、三界3个镇党总支。195610月,甘霖镇党总支并入桃源乡党总支,19585月,石璜、三界镇党总支分别并入石璜乡、临江乡党总支。19589月底,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同年10月,全县建有10个人民公社党委。乡镇改为生产大队,后改管理区,均设党总支。同年11月,新昌与嵊县合并。人民公社增至19个。19617月起调整人民公社规模,至10月,嵊县、新昌分设后,全县建有11个区委、1个镇委、64个公社(镇)党委。19625月撤销城隍山公社党委。19636月城东区委、城区区委合并为临城区委。196410月增设东坑公社党委。19652月撤销临城、甘霖、长乐、崇仁、黄泽、上东6个区委,各乡镇党组织归县委直接领导。至19665月,全县设有4个区委、1个镇党委、64个公社党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保留的三界、里东、北山、南山4个区委及全县公社(镇)党委被迫停止活动。1968年间相继建立各公社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0年至1971年间恢复64个公社党委和1个镇党委。19737月,经地委批准,复建临城、甘霖、长乐、崇仁、三界、上东、里东、南山、北山、黄泽10个区委。19813月,崇仁、长乐、黄泽公社党委复建为镇党委,桃源、临江公社党委改为甘霖、三界镇党委。19833月至19841月,全县先后撤销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全县陆续建立了59个乡党委和6个镇党委。19843月又增设镇基乡党委,同年4月增设石璜区委。19858月,又将博济(白鹤乡)、谷来、石璜、下王(民主乡)、北漳乡党委改为镇党委。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9566月至19846月,县先后召开6次党的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629日举行。出席代表364名,代表全县2348名党员,列席代表83名。大会审议和讨论解放7年来嵊县党组织各项工作、审查讨论今后两年工作任务。作出《关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关于1956年、1957年发展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名,候补委员5名;同时选举产生县监察委员会,委员11名;选举产生出席省第二次党代大会代表11名,候补代表1名。一届一次全会选出常务委员7名。县监委全会选出常务委员6名。

  中共嵊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122630日举行。出席代表338名,代表全县9597名党员,候补代表45名,列席代表74名。大会以整风精神,总结前两年的工作,作出《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关于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问题的决议》、《关于整顿、巩固、提高人民公社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县监察委员会,委员11名。二届一次全会选出常委10名。县监委一次全会选出常委5名。这一届还于195912913日举行第二次会议,会上作出《关于腾鹏同志反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的决议》。

  中共嵊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321115日举行。出席代表352名,代表全县9306名党员,列席代表104名。大会总结3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定“田山水一齐抓,粮林并举,牧副渔为辅,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作出《关于反对特殊化的决议》、《关于撤销二届二次会议〈关于腾鹏同志反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的决议〉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名,候补委员5名。选举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7名,候补代表1名。三届一次全会选出常委9名。

  中共嵊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0122124日举行。出席代表695名,代表全县10129名党员。列席代表24名,特邀代表5名。大会学习了党的“九大”文件,审议、通过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9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出席中共绍兴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90名。四届一次县委全会选出常委8名。

  中共嵊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971518日举行。出席代表713名,代表全县17261名党员。大会总结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并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拨乱反正。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全县经济建设的任务,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还讨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这次大会首次实行差额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3名,候补委员4名。五届一次全会选出常委11名。县纪委委员8名。

  中共嵊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46711日举行。出席代表400人,代表全县21694名党员。列席代表43人,特邀代表5人。大会审议县委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提出进一步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并通过有关决议。大会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5名。同时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六届一次县委全会选出常委8名。县纪委全会选出纪委常委6名。

  附一:嵊县出席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19829月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钱爱玉(女) 嵊县越剧团演员

  附二:嵊县出席中共浙江省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19567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566月县第一次党代大会选举)

  尚玉福欧阳亚东 任永达 孙继曾赵鸿金李长禄

  王柏林 李林相

  候补代表:钱荣春

    195912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5912月县第二次党代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

  阎定础李文灏李式张士珍邵成明张燕堂王林来胡德欣

  孙继曾赵仁良俞福春应运妹(女)

  候补代表:徐林凤(女)

    19634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632月县第三次党代大会选举)

  李文灏李式王尊贤刘增和孙继曾应运妹(女) 孙香标

  候补代表:王培孔

    19711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7012月县第四次党代大会选举)

  王澄涛宋锡伟高伯扬 瑛(女) 魏武钟姜银才王桂芬

    19785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781月县委常委扩大会议选举)

  史兔娟陈宏林赵顺福胡大和金秋水吴杏花刘苗根

  谢金凤(女) 马传进

  同年2月中共绍兴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又增选两名代表

  魏夏久段星名

    198311月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8310月中共绍兴市代表大会选举)

  徐炳荣史兔娟王宏生章新法吴岳进

  附三:嵊县出席中共绍兴市代表大会代表名额

    19847月出席中共绍兴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54名(其中女11名),候补代表5名(19846月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

  第三节

    19379月和19381月建立的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除书记外,仅有组织、宣传委员。19386月成立的县委会,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年部、妇女部。同年11月改为中心县委后,增设统战部、农民部、职工委员会。194012月,实行特派员制,县委各部均撤销。

    19427月嵊新县委建立时,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武装部,并成立部队工作委员会、妇女委员会。19452月改为嵊新奉中心县委后,设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19427月嵊西县工委成立时,除书记外仅两名委员。后改为嵊西县委时,设组织部、宣传部。19456月成立的绍嵊县工委,仅书记、副书记和3名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成立的嵊新奉县工委、嵊新东县工委、嵊县工委,均设书记和若干名委员。

    19496月成立的中共嵊县委员会,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195411月,县委设常务委员会。195811月嵊县、新昌县合并,成立嵊县委员会。195812月建立书记处。196110月新昌县恢复建制后,各自设立县委会。同年11月撤销书记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会受到冲击,无法正常工作。19677月实行军事管制,1968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和政府,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19691月,在县革委会内建立党的核心小组,行使县委职权。197012月,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取消,在中共嵊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重新选举产生县委会。

    197610月粉碎“四人帮”后,19775月调整县委领导班子。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并经受考验的老干部重新担任领导职务。1984年初,根据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县委领导班子作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8名常委平均年龄为41.4岁,比原来下降8.4岁。常委文化程度,调整前仅大专学历1人,调整后有大专以上学历4人,中专学历2人。

  解放后县委下属机构:

  县委办公室  19496月设秘书处,19505月改称秘书室,195412月改为办公室,“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19775月恢复。

  组织部  19496月设立,“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19775月恢复。

  宣传部  19496月设立,“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19775月恢复。

  统一战线工作部  19518月设立,195811月开始不设统战部,19626月由城镇工作部兼管统战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工作,19798月恢复。

  农村工作部  19544月设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19554月改为农业生产合作部,19585月改为农村工作部。19626月撤销,19647月设立农业办公室,“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19805月恢复。19819月又撤销,19843月复设。

  文化教育部  19566月设立,19585月并入宣传部。

  财政贸易部  19545月由1950年设的财政经济委员会改设。19626月撤销。

  城镇工作部  19529月设立,195445月分为工业部和供销手工业部,19575月撤销工业部,设工业交通工作部;撤销供销手工业部,设立手工业部。19585月合并为工业交通工作部,1962年撤销工交部,恢复城镇工作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工作。

  老干部局  198310月设立,原为政府下属机构。19861月改为县委下属机构。

  党校  19527月设立县干部学校,195511月改为县委干部学校,19609月改称县委党校,“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34月恢复。

  报社  19563月建立,编辑发行县委机关报《嵊县报》,19586月改为《嵊县日报》,19612月撤销。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597月设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196210月改称党史资料研究小组,“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工作。198012月建立嵊县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小组,次年8月更名为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1986年改今名。

  政法委员会  19753月建立。

  政治研究室  195811月设立,19614月改称调查研究室,19626月撤销。

  机关党委  19527月设机关党总支,19573月改为机关党委,19617月设常委制,同年10月撤销常委制,196412月停止工作,1971年恢复。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6月,中共嵊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建立;19566月改为县监察委员会。195812月又改为县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取消。19797月,县委五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中共嵊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建立中共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行常委制。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专职常委3人,委员7人。1985年底,纪委内设办公室和纪检、审理、信访3科,配有专职干部18人。各乡、镇党委均设纪检委员。

  县委纪检委建立后,对党员、干部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查处违法乱纪案件。土地改革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有关土改工作的纪律和禁令,处理5起违纪案件,促进土改工作的顺利开展。1957年后,由于“左”的错误,纪检工作一度出现“惩办主义”的倾向,伤害了一些人。1961年起进行甄别平反,落实政策。“文化大革命”中纪检工作停顿。1979年重建县委纪检委后,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19803月中共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公布后,县先后举办8期党训班,培训党员骨干千余人。各公社、镇也都举办《准则》学习班,受训1.5万人。期间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活动。19821985年,纪检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对35名党员作了党纪处分,其中23人被开除党籍。对部分党员、干部多占的住房,也按有关规定作了处理。1985年,清理了部分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及一些单位巧立名目滥发钱物的问题。党政机关经办的26个公司(企业)全部脱钩;兼任公司职务的9名党政干部辞去兼职;党政干部个人经商的,或转让或自动放弃。清退滥发的补贴、实物计价值28万余元。同年下半年,又结合整党,对党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第五节 宣传 教育 统战 信访

  宣传工作

  抗战初期,中共组织发动党员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组织流动宣传队、业余宣传组、乡村救亡协进会等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活动。193910月,各地党员秘密散发《七七宣言》传单,进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宣传。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嵊西党组织建立秘密电台,收听延安新华社电讯,编印小报,广为宣传,推动革命斗争。

  解放后,党的宣传工作加强。1950年组织农村宣传队,开展土地改革宣传。1951年建立党的宣传网,到11月底,全县设有县、区传授站25个,区级报告员44名,党的宣传员2000余名。各乡、镇均成立了以宣传员为骨干的文教委员会。全县有各种形式的宣传队983个,读报组3920个,业余剧团394个,民校695所,黑板报1188块,组成一个普及全县城乡的宣传网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1953年春,县委派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介绍了经验。19531956年,广泛深入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1958年后,在贯彻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盲目宣传全面“大跃进”、大办钢铁、大办人民公社,致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直至1961年宣传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及中央关于纠正平调错误的文件后,才有所好转。1963年起,全县城乡开展“学雷锋”宣传活动,优良风尚得到发扬。

  “文化大革命”中,大放、大鸣、大字报、大辩论代替了正常的宣传工作。直至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宣传工作才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联系实际,在政治、理论、思想、政策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了大好形势。19821985年,县委采取层层培训的方式,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一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两不变”(所有制不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三兼顾”(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宣传教育,促进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2年起,全县城乡持续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宣传活动。1984年起,开展争创文明村镇、单位的活动,至次年底,评选出市级文明村镇、单位11个,县级文明村镇、单位136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0个。1985年,县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形势与任务教育,并围绕“把嵊县两个文明建设搞上去”的总目标,开展群众性献计献策活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均转发了嵊县县委《关于开展形势和任务教育的报告》,并发出通知,推广这一经验。

  党校教育

    19527月,嵊县干部学校创立,开始培训农村党员和农业互助合作骨干。19638月起,县委党校大部分教职员先后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党校教育趋于停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停办。后曾以“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取代党校培训。19734月党校恢复。粉碎“四人帮”后,党校教育逐步正常。19771983年,共举办训练班42期,主要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陈云文稿选编》、《邓小平文选》等。1984年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后,党校教育更趋向正规化、理论化。19859月,开办脱产两年制中专干部培训班,培训42名局、区、乡在职领导干部。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经济管理、领导科学等专业课程及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文化课程。还举办有30人参加的三年制党政干部专科业余电大班,及三年制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辅导站。自1952年建校至1985年底,共举办各种对象的训练班121期,培训党员、干部45665人次。

  统一战线工作

  自建党初期起,县委就按照中央关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开展统战工作。不久,设立统战部,与部分国民党上层分子和地方士绅建立了程度不同的统战关系。开明士绅张仲愚、邢乐中、周泰福、刘清照等,在掩护、营救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支持建立革命武装,购买武器弹药,输送情报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后,扩大了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在县历届人代会的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均占一定比例,有的还被推荐当选为领导成员。历届县政协组织,有各界爱国民主人士担任委员,参加政治协商。工商界人士杜景瑞,自一届政协至1984年七届政协均任副主席。知名人士裘翌芳、冯农、刘章新、龙恭,先后担任县各界人代会常委会或县政府、县政协领导成员。在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受到伤害,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遭受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统战政策逐步落实,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日趋巩固和发展。1978年起,先后对181名错划“右派分子”进行改正,并作了妥善安置。为加强与华侨、港澳和台湾同胞的联系、团结工作,县设侨眷、台属联络员。19801985年,接待回乡探亲港澳同胞356人次(其中1985212人次)、台湾同胞18人次。逐步落实了归侨、侨眷和去台人员亲属的有关政策。在宗教界进行爱国守法教育,推动“三自爱国”活动的开展,落实宗教政策。对已查实的县内百余名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均于1985年发给“起义投诚人员证明书”,并根据不同情况发给生活费或社会补助。对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原定的工商业者,也重新作了区别,将应属于职工、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小业主的378人区别为劳动者,并对其经济问题作了妥善处理。

  人民来信来访

  解放初期,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秘书部门兼办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以下简称信访)。1953年后始有专人负责。19652月县建立信访室,接待、受理人民来信来访。“文化大革命”期间,信访工作未正常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信访骤增。1979年来信多达4000余件,来访2000多人次。这年6月,县级机关落实分级负责,归口处理信访的责任制。信访室干部增至7人,县级机关各单位和各区、乡(镇)均配备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共计120余名。大量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198112月起,建立每月1次的县级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至1985年底共接待56次,近5000人(次),受理3500余件,大部分得到答复和解决。19831985年,县、区、乡(镇)3级共受理人民来信4万余件、来访近7万人次,落实了党的政策,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了工作。

 

  第二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71年县内仅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2名,组织关系在杭州。19831月至7月发展3名;同年715日成立支部,隶属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1985年底,党员发展至25人:医药卫生界12人,文教体育界6人,农林水系统7人;其中高级知识分子1名,中级知识分子9名。19851223,中国农工民主党嵊县委员会(筹)成立,王月亭为主任委员,马亦年、唐世懋为副主任委员。下设医卫、文教体、农林水3个支部。近几年来,农工民主党党员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为振兴嵊县经济作出了贡献。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民国14年(1925)春,国民党党员吴佑献、刘章新自萧山回嵊,在嵊县县立第一小学(二戴小学)任教期间,宣传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先后介绍校内教师11人加入国民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萧山县党部直辖嵊县第一区分部,吴佑献为常委,刘章新、张间为执委,为县内最早的国民党基层组织。不久又在剡山小学、事斯小学的教师中发展一批党员,组成第二区分部。民国16年,临时县党部成立,后遭地方上豪绅势力破坏。次年,成立了在豪绅操纵下的县党部。

  第一节 临时县党部

  民国15年(1926)冬,原在萧山、杭州等地工作的嵊籍青年张本芝、华伦初等,受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委宣中华(中共党员)派遣,回嵊筹组县党部。先在长乐、太平、开元、崇仁、白泥墩等地的小学教师中发展党员,成立区分部。民国1627,在剡山小学召开全县国民党区分部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余人。选举成立临时县党部,选出执行委员:应怀训为常务委员、组织部长张本芝、宣传部长应怀训(兼,一说为裘学潮)、农工部长华伦初、青年妇女部长商荫庄(一说妇女部长为黄翰芳,女)、秘书处长应怀新、驻杭代表钱希乃;监察委员:周霞岑、钱畊莘、裘孟涵(候补委员)。临时县党部秉承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号召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惩办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成立工会、农会,组织学生游行示威,捣毁庙宇神象,要求降低米价,实行“二五”减租。土豪劣绅大为震惊,秘密派人到省党部活动,并成立了直属省党部的嵊县中学区分部,企图另行筹组县党部,与临时县党部抗衡。49下午,临时县党部张本芝等人认为嵊中校长谢文焕支持嵊中区分部,遂将其戴高帽游街示众,土豪劣绅更加仇恨临时县党部。之后,豪绅钱维立、裘祝馨等人获悉蒋介石即将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得到县长吴光的幕后支持,遂秘密调集长乐、崇仁、富润等地民团和县城的商团,以及巡缉队等武装400余人,于411上午包围袭击临时县党部,当日将张本芝枪杀于县城大塔下黄家祠堂前,华伦初被枪杀于大塔下刘家祠堂。临时县党部遭破坏而解体,所属区党部、区分部也被迫停止活动。

  第二节

  民国16年(19277月,在豪绅的支持、操纵下,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整理委员会。同年10月,省党部派来清党委员,解散整理委员会,成立改组委员会,着手清党、登记党员、恢复党部等工作。民国171月,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重新成立了3个区党部、9个区分部,约有党员200名。这年秋,又成立党务指导委员会,取代县党部临时执委会,再次清党,办理党员总登记。经过改组,到年末全县有4个区党部、10多个区分部,党员96名,思想进步者均被清除。民国182月,县党部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民国27年底,县党部由执、监委制改为书记长制。民国29年,扩充基层组织,乡乡建立区分部,从原来的18个增至56个。次年秋,恢复执、监委制,保留书记长,由省党部指定一执行委员兼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进一步扩充基层组织,由县政府发文,令乡、镇、保、甲长一律参加国民党。民国34年底,国民党员增至1600余名。次年,将各乡直属区分部改为区党部,各保成立区分部。

  民国3610月起,国民党、三青团合并,成立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国民党员、三青团员均须重新办理登记手续,登记后的三青团员均为国民党员。至年底,共登记1208人。

  附:中国民主社会党

  民国36年(194711月,中国民主社会党上海市委候补委员金克荧(三塘乡花田村人),回嵊筹组民主社会党嵊县县党部。同年1227日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浙江省嵊县党务筹备委员会,由金克荧、范左青任正、副主任委员,下设宣传、登记、组织三股,立即开始征求党员,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民国37年二三月间,金竞选失败离嵊,由范代理筹委会主任委员。至7月共发展民社党党员182人。因金不再来嵊,民社党县党部未成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