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七编交通 邮电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第一章 交通建设

  第一节

  

  汉时,嵊县已有古道通会稽。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隐居始宁县期间,为尽山水之游,伐木开径,自始宁庄园经天姥山至临海境。唐代,连接这两条古道,拓为越州至台州驿路,全长约460里。至清代,县内有干路5条,共长约322里:东门干路自东门经东桥至东郭,再经黄泽、晋溪、华堂至陈公岭入新昌县境,约62里;南门干路自南门经南桥、马桥、阮庙至黄泥桥入新昌县境,约13里;西门干路自西门经路田岭、新官桥、崇仁、前村、丰田岭、白杨坞、潭石、马家田坂、栈尖坞、竹溪至赵家岭入诸暨县境,约86里,自崇仁西行有分路经上王家市、十亩岭,西至白杨坞与干路连接计16里;北门干路自北门经明心岭、罗柱岙、仙岩、嶀浦至三界入绍兴县境,约55里;化龙门干路自化龙门经李家、梅涧桥、甘霖、大王庙、开元、太平、石刺岭、三口田至白峰岭顶入东阳县境,约90里。

  此外,全县有支路38条,长约1390里。

  

  公路建设民国14年(19259月,全长13.4公里的嵊(县)新(昌)公路建成。县境内自东桥至黄泥桥长7.4公里。由商办嵊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租营通车,为县内最早的公路,也是全省最早的公筑商营公路。次年,嵊、新两县绅商组成嵊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168月集资建成嵊杉公路,自县城北站至杉树潭(今三聚潭),长7.9公里。民国181月,嵊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嵊长公路,自县城西桥至长乐,全长24.8公里。民国2210月,蒿(上虞蒿坝)杉段公路建成,全长34.1公里(县境内自下市头至杉树潭,计16公里),北与绍(兴)蒿(坝)公路连接。同年底,建成东(阳)长(乐)段公路,县境内自长乐至安宅,长13.7公里。解放前夕,全县公路有蒿新、嵊长、东长、崇(仁)甘(霖)4线,县境内总长81.8公里(含北站至东桥接线0.4公里,北站至西桥接线1.6公里)。其中商筑的有嵊杉线、崇甘线、嵊长线,计42.7公里。

    19575月,绍(兴)甘(霖)线的崇仁至谷来段公路建成通车,长19.2公里;同时建成通车的公路有金竹园至富润,长2.95公里;嶀浦岭至三界茶厂,长0.8公里。为解放后最早新建的三条公路。19581960年先后建成的有:仙东线的仙人坑至北漳段、高(地头)白(沙地)线、南库线(长乐至南山水库)、嵊上线的开元至上王庄段和城关至白泥矿段、东(郭)浦(口)线、绍甘线的马溪至谷来段等公路,共计57.6公里。60年代建成或60年代动工70年代初竣工的有:清前线的清风至下王段、枫谷线的赵家岭至谷来段、丰硖线的丰田岭至下王段、下(任)华(堂)线、下蒋线的黄岸至蒋镇段、白东线的白鹤至上王家段、长岭线的长乐至贵门段、嵊通线的浦桥至通源段等公路,共计93公里。70年代起公路建设全面开展,至1976年,先后建成嵊(县)上(王庄)线的县城至朱村段、朱(村)通(源)线、石(璜)竹(溪)线的石璜至雅璜段等公路,共计188.7公里。民工建勤228.2万工,国家投资111.88万元。

    1976年后,筑路进程加快。仅1977~1979年,就新建章(镇)下(洋)线的荷花塘至下洋段、路(田岭)崇(仁)线、黄(泽)山(头里)线等公路共176.9公里。沿线民工建勤246.2万工,国家投资94.7万元。1979年实现了社社通公路,总里程达524.2公里。1980~1985年,全县又新建公路164.3公里,沿线民工建勤260.96万工,国家投资232.6万元。

    1985年底,全县有公路74条,计688.5公里。其中国道131.7公里,省道278.1公里,县、乡道63570.2公里,专用道88.5公里。形成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全县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8.6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9.7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6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6%。通公路的村镇人口达4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石研湾、前冈、竹溪、岭头山等偏僻山村也通了汽车。

  养护与改造民国期间,蒿新公路由蒿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养护,嵊长和崇甘公路由嵊长公司养护,东长公路则由省公路管理局管护。3条公路的行车密度均低于80/日。19528月,绍兴养路段嵊县工区(1968年后改称嵊县公路段)成立,负责全县公路的养护和改造。19581965年,杭温线经过多次改造,路基拓宽至810,路面宽从4增至67。沿线的嶀浦岭纵坡由9%降为6%,禹溪岭、小嶀浦岭、清风岭的纵坡均由9%降为4%1975年路基再拓宽至12,路面增宽至791977年起,逐段铺筑水泥或沥青路面。1979年定为国道。嵊义线、绍甘线、蛟澄线等省、县道,也按不同的技术等级进行改造。自198110月起,公路养护实行分级管理。县公路段分管国道、省道及部分县、乡道,合计195.7公里,1985年,好路率为70.1%;其余县、乡道由县交通建设工程队配合沿线各乡村组织群众养护,好路率为27.3%。至1985年底,全县有二级公路16公里,三级公路2.4公里,四级公路408.1公里,等外公路26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41.8公里,沥青路面20.7公里。

  手车路 拖拉机路

  民国初,县城至杉树潭的旧道可通手车。民国2429年,县城至浦口、黄泽、崇仁的手车道先后修成。民国35年至解放前夕,修成可通手拉车的乡道有:崇仁至石璜、新市至苍岩、石璜至郯城、黄泽至北漳、富润至柳岸、北漳至华堂、晋溪至华堂,共长46.5公里,宽均为3。至1965年,共修筑手车路545公里(其中单轮车路304公里)。1969年后,手车道大部分改建成公路。

  60年代后期起,各地普遍修建拖拉机路。至1985年底,全县已有拖拉机路604条,总长928.7公里。

  第二节

  

  民国16年(1927),始建嵊杉公路的艇湖桥和禹溪桥,为石木结构。至1949年有公路桥14座,总长513

  解放后,先后建造一批公路桥。至1985年底,共有公路桥150座,总长4290.7。其中大型桥6座,长1179.6;中型桥32座,长1484;小型桥112座,长1627.1。按结构分:箱形拱桥1座,刚架拱桥1座,悬臂桥梁1座,双曲拱桥6座,T形梁桥10座,空心梁桥13座,板梁桥18座,石拱桥101座。6座大型公路桥是:

  东桥在县城东的杭温公路上,跨剡溪,原为渡口。民国5年(1916)建成石板平桥,时称拱明桥。民国23年改为19孔公路桥。桥长179,宽6,高9.5。荷载汽-13,挂-60。造价3.3万银元。是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62年重修成17孔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国家投资16.8万元。因剡溪改道,于1985年拆除,改为公路,建涵洞,通剡湖水。

  新浦桥在新明乡全化村旁东(郭)浦(口)公路上,跨黄泽江。19796月建成,为净跨156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104.6,宽6.3,高7.2。荷载汽-15,挂-80。国家投资7.5万元。

  清风桥在三界镇姚岙村旁的清(风)前(冈)公路上,跨剡溪,原为渡口。1980年元旦通车。为净跨92的两孔钢筋混凝土单室箱形拱桥,桥北端有单孔净跨12架在杭温公路上的立交桥。总长225.4,宽10(含两边人行道各1.5),高13.4。荷载汽-15,挂-80。国家投资110万元。是县内单孔跨径最大的桥梁,曾获全国桥梁优秀设计奖。

  嵊县东桥(新) 在县城东的杭温公路上,因剡溪改道,跨新江重建。197912月动工,198112月竣工,为净跨405孔钢筋混泥土双曲拱桥。长236,宽12(含两边人行道各1.5),高11。荷载汽-20,挂-100。国家投资123万元。

  黄泽桥在黄泽镇东的仙(人坑)东(坑)公路上,跨黄泽江,原为桥渡。1958年建木桥,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1979年因治江改道而易址改建,19825月竣工,为净跨159孔钢筋混凝土悬半坡双曲拱桥。全长157.4,宽10(含两边人行道各1.5),高6.7。荷载汽-15,挂-80。国家投资24.1万元。黄泽区民工建勤15万工。

  嵊县南桥在县城南的嵊义公路上,跨长乐江。原为南津渡。元末有浮桥。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造木桥,不久为洪水冲毁。万历三十六年(1608)邑进士周汝登捐银50两为倡导,请知县施三捷倡修石桥。以后屡建屡毁,清咸丰元年(1851)棠溪吴宗璜又修。宣统三年(1911)楼家楼景晖捐万金扩修。民国23年(1934)改建钢筋水泥公路桥。198311月因长乐江改道,而于新江上重建南桥,19859月竣工系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主桥2孔,净跨各50,宽13(含两边人行道各2),南北两端共有引桥9孔,净跨各13。总长277.2,桥高10.5。荷载汽-20,挂-100。国家投资132万元,为当时县内最长的桥梁。

  非公路桥

  解放前,非公路桥以小型居多。1983年后,陆续建成73座大、中型非公路桥。至1985年,全县有跨径5以上的非公路桥521座,总长11268,其中大型的9座是:

  苍岩桥在苍岩村西南,跨澄潭江。1964年建成,系15孔净跨9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漫水桥。长160,宽2.0,高1.5

  浦口桥在浦口村西,跨黄泽江。1968年建成,系10孔净跨10的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长106,宽2.7,高8

  新市桥在新市村东,跨澄潭江。1970年建成,系10孔净跨12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长136,宽3,高4

  南津桥在中爱乡马桥村北,跨澄潭江。1978年建成,系3孔净跨36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50,宽4.5,高10

  黄塘桥在新明乡中黄塘桥村东北,跨黄泽江。1978年竣工,系6孔净跨15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00,宽4.2,高8

  茶坊桥在中爱乡茶坊庄村东,跨新昌江。1979年建成,系7孔净跨15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28,宽3.5,高8

  明溪桥在明溪乡湖头村北,跨黄泽江。1980年竣工,系9孔净跨15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50,宽3.4,高5.5

  丽湖桥在中南乡丽湖村南,跨澄潭江。1985年建成,为3孔净跨30的刚架拱桥。长108,宽4.5,高6.7

  何家桥在城溪乡何家村东,跨剡溪。198312月动工,次年12月建成。为净跨2012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74,宽7.2,高13

  县内还有较多古石桥,现存的主要有:

  西桥在县城西门外,跨长乐江。旧为西津渡,宋时以25只木船联为浮桥,后废。明弘治时建石墩,架木为桥。嘉靖二十四年(1545)增石墩为14,换木桥梁为石桥梁,以后屡毁屡修。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15孔石板桥。嘉庆七年(1802)又重修。1982年改建,利用老桥墩加高2,使新铺的钢筋混凝土三孔板桥面与两端道路持平。桥长86,宽3.7,高4

  环碧桥又名载狮桥,在小柏乡东林村,系单孔石拱桥。长10,宽2.4,高5。元许汝霖建。

  望仙桥又名泰平桥、嶀浦桥,在三界镇嶀浦村。始建于宋嘉泰元年(1201)前,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建为石板平桥,5孔,两旁建石栏,净跨3.3~4.8,长35,宽2.2,高6

  双虹桥在雅璜乡雅璜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系双孔石拱桥。净跨7.4,长30,宽3.5,高7

  万年桥在谷来镇大桥头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民国6年(1917)重修。系双孔石拱桥,桥长28,宽5,高13

  新官桥在广利乡新官桥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水毁近半,同年重修成7孔石板桥。净跨3.8,长40,宽1.4,高3.5

  玉成桥在谷来镇砩头村北小舜江上游。清道光十六年(1836),谷来镇举坑村马正炫独资建造。系单孔椭圆拱,其上部呈悬链线,块石干砌,净跨12.15,长37.05,宽4.7,高5.72

  西成桥在谷来镇西北,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系2孔石拱,净跨9,长18,宽1.5,高4

  隆庆桥在苍岩镇毫岭村旁,明隆庆年间修建,清道光年间重建。净跨10,单孔半圆形石拱,长12.5,宽3.7,高6。桥东西两边置11级石台阶。

  访友桥在贵门乡白宅墅村口,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大饥,时任浙东常平茶盐使朱熹来嵊赈灾,访故友吕规叔,遇于桥上,后人将此桥定名为访友桥。现桥系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单孔八字拱,净跨5,长5.2,宽3,高10

  和尚桥在浦口乡无底丼村。宋嘉泰元年(1201)前建,清道光、光绪年间几度重修。系单孔八字形石拱,净跨8,长10,宽1.7,高4

  庵山桥在下王镇何村旁。约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系单孔石拱,净跨10,长23,宽3.5,高3.7

  金兰桥又名蔡家桥,在北漳镇蔡家村旁,跨上东江。清嘉庆二年(1797)建,时称下万缘桥,后圮。清末,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在临平遭清廷逮捕,押解原籍处决,革命党人在清风岭下劫下囚车,张避居蔡家。辛亥革命成功后,张为纪念旧地,于民国18年(1939)于原址募建此桥,寡妇金兰捐以巨资,故名。系5孔石拱,净跨10,长70,宽5,高7,两旁石栏上有雕刻精致的石狮子8只,石绣球26个,中间装嵌花柱两根。风格古朴典雅。

  第三节

  晋时,自县城可乘船沿剡溪而下,至三界入曹娥江,经萧绍内河可与钱塘江相通。明时,经上虞通明等堰入姚江可达宁波。清末民国初,县境内航道总里程为181.2公里,其中通船的49.1公里,通筏的129.8公里。这些航道是:

  剡溪自县城至三界与曹娥江相接,长32.2公里,深度通常为2,水落时不足1,可通行船、筏。

  澄潭江县境内自东桥至中南乡田东村,长17公里,可通筏。自田东村上溯可达新昌县镜岭村。支流小乌溪江,自苍岩可通筏至平山乡璞岩村,长11.5公里。

  长乐江自县城上溯至甘霖镇雅沈村段,长16.9公里,可通37吨小型木船。雅沈村至太平村,长16.8公里,可通筏。支流东溪通筏,自孟爱村上溯可至崇仁镇,长11公里。支流石璜江通筏,自笆脚外村上溯可至石璜,长7公里。支流郯城江通筏,自堰底村上溯可至山口村,长5公里。

  新昌江县境内自新联乡捣臼爿村至中爱乡黄泥桥村,长6.2公里,可通筏,再上溯可达新昌县长诏村。

  黄泽江县境内自浦口乡屠家埠村至黄泽镇,长15.7公里,可通筏。自黄泽镇再上溯可达新昌县竹岸村。支流上东江,从灵山乡沙地村可通筏至北漳,长12.6公里。

  小舜江县境内自显潭乡上显潭村经王城、双江溪至登岸村,长22.3公里,可通筏。

  嵊溪自嵊溪口上溯至幸福乡曹家村,长7公里,可通筏。

  民国21年(1932),剡溪航道淤塞已较严重,15吨木船难以常年通行。抗日战争期间至解放前夕,淤塞加剧,仅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至1950年,全县航道总里程缩减为133.3公里。其中剡溪仅能季节性通航,15吨木船满载仅可通航2个月;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等也只有部分航道可常年通筏;其余航道及其支流,汛期尚能流放竹木。

    1958年后,因山林遭受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航道淤塞更甚,除剡溪可季节性通航外,其他诸江筏运渐止。1962年后,县境内基本停航。19671980年,随着捞沙业的发展,航道逐年加深。1981年后,交通部门又进行有计划地疏浚,清除了淤寒航道的乱石滩、木飞滩、扎马滩。至1985年,船只可从曹娥通航至三界镇,长38.59公里(其中县境内长4.59公里)。疏浚后的航道深1.53,宽30100

    19842月,在三界镇北、剡溪西岸动工兴建长50的三界码头,次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至1985年末,40吨级船舶自三界码头经曹娥升船机坝可与萧绍内河、京杭运河相通;20吨级的船舶经百官升船机坝可进入姚江、甬江。

  第四节

  清代,县内有中渡、杨溪、竹山、西鲍等33处渡口,还有9处平日有桥、水涨桥淹时以船摆渡的桥渡。1955年,沿剡溪的常年渡口有中渡、杨溪、竹山、屠家埠、杉树潭、东鲍、清风、嶀浦、马岙、钓鱼潭、三界、公岙、山头桥13处,有渡船20艘,渡工36人。剡溪支流有桥渡33处,备有渡船12艘,渡筏22张。其中澄潭江8处:南津、小砩、上碧溪、天子庙、丽湖、苍岩、方口、田东;新昌江3处:南田、潭遏、黄泥桥;黄泽江4处:桃花、金鸡庵、朱湖山、裴村;长乐江18处:下马、孟爱、倪家渡、孙村、求家坎、广济、甲秀板、孔村、赵宅、沙地、郯城、雅张、秀水、永庆、茆溪、小押、西房、太平。

  后因交通事业发展,不少渡口陆续为桥梁取代。至1985年,仅存沿剡溪的杨溪、下林、竹山、屠家埠、东鲍、马岙、钓鱼潭、三界等8处常年渡口,有渡船13艘,渡工22人。最大的三界渡,俗称大埠头,有渡船3只,分别为3512马力的柴油机动船。日均来往过渡千余人次。

  第二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汽车运输

  

  民国14年(19256月,嵊县、新昌两县绅商王仲琴、陈肇科等创办嵊新汽车公司,购置福特牌旧汽车两辆,租营嵊新公路,于同年9月通车运客,为县内汽车客运之始。嵊杉、嵊长汽车公司分别于民国16年、18年商营嵊杉、嵊长公路客运。民国22年,省公路管理局开始公营东长公路客运。同年10月,由绍曹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嵊长、嵊杉、嵊新等公司出资联办蒿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商营蒿新公路客运开业,自此,客运班车可达钱江、绍兴、曹娥、蒿坝、东阳等地。日军侵嵊期间,客运停业。抗战胜利后,相继恢复。1949年,全县客运里程68.1公里,36个班次,其中跨县班次26个,县内班次10个。19531月,省汽车运输公司嵊县中心站成立,蒿新公司和嵊长公司也相继转为国营,并入中心站。至1958年,先后开设至宁波、天台、义乌班车。19771982年,又先后增设至澄潭、镜岭、诸暨、绍兴、东阳、上虞、杭州、永康班车或班次。1982年,全县实现社社通客车。1983年,开设至上海班车。1984年起相继增开至乐清、余姚、金华、奉化、松厦班车和县城至谢岩、澄潭、黄泽、新昌、长乐的公共汽车。至1985年底,全县客运里程达636.8公里。嵊县中心站有自设站48个,代办站6个,停靠站196个。总行车班次312次,其中跨县84次。有营运客车68辆、3016座。全年完成客运量869.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9524.7万人公里。外地经过的客车主要有临海、黄岩、象山、丽水等地往返杭州的班车。

    1985年,嵊县、甘霖、崇仁3家集体运输公司和甘霖供销社及1家个体运输专业户,先后经营汽车客运。共有客车8辆,跨县班次4个,是年完成客运量7.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57.9万人公里。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至1985年底拥有大小客车106辆,均不从事营业性客运。

  

  私营货运抗日战争前,蒿新、嵊长两公司兼办货运。抗战胜利后,贸信汽车运输公司、合众汽车陆运公司、协诚丰记运输行相继经营货运业务,并在沪、杭、绍、甬及新昌等地设立分行或办事处。至解放前夕,全县有货车22辆,经营零担或成批货运业务。解放后,私营货车先后转为国营。

  国营货运  195110月,国营华东联运公司嵊县联运站建立,19536月并入嵊县中心站。1956年起,由嵊县中心站统一经营全县汽车货运,主要开行至杭州、曹娥、宁波的零担班车。有载货汽车18辆,1956年完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236.7万吨公里。19584月,试行拖挂运输成功,效率倍增。这年,有载货汽车36辆、货挂车51辆,完成货运量14万吨、货物周转量789.6万吨公里。1983年增开至上海、东阳的零担班车。到1985年末,共有职工241人,拥有载货汽车49辆、货挂车42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1.1万吨、货物周转量1983.6万吨公里,分别比1956年增加5倍和7.4倍。

  集体货运各集镇的集体所有制搬运企业,原用手拉车运输,1963年起兼用机动车运输,1974年后增加汽车货运。至1978年,县属集体搬运企业共有大型载货汽车7辆,机动板车34辆,这年完成货运量9.6万吨、货物周转量197.5万吨公里。1983年,嵊县、长乐、甘霖、崇仁、石璜、黄泽、浦口7家县属集体搬运企业均改名为运输公司。1985年末,共有职工641人,拥有大型载货汽车87辆、小型载货汽车8辆、货挂车49辆。这年完成货运量18.5万吨、货物周转量2421.4万吨公里。三界、民主、北漳、金山、金庭、中南、白鹤、富润、谷来、蒋镇、三合等乡镇运输社,也相继购置机动车和载货汽车经营货运。1985年末,乡镇运输社共有职工224人,有大型载货汽车35辆、小型载货汽车5辆、货挂车20辆,全年完成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562.1万吨公里。

  个体户货运  30年代末,已有个人购置载货汽车经营货运。解放初期均合并联营。19833月,浦口公社棠头溪大队一农户购置大型载货汽车1辆,从事个体运输。1985年,全县55家个体运输户拥有大型载货汽车55辆、小型载货汽车1辆、货挂车2辆。其中博济、崇仁两镇的9辆货车分别组成专业运输联合体。全年共完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466.7万吨公里。

  其他部门货运  19496月至19525月,绍兴汽车公司设嵊县运粮办事组,有汽车6辆。另外,19503月至19513月,嵊县粮食局有直属运粮车1辆。19593月至19623月,粮食部第三运粮专业队十中队四分队驻嵊运粮有车12辆。1970年,县物资局成立货运车队(1985年改为嵊县物资储运公司)。1978年,县粮食局、县供销社又分别成立嵊县粮车队和嵊县供销车队(后更名为嵊县供销社储运公司)。之后,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激增。至1985年末,全县169个置车单位拥有大型载货汽车247辆、小型载货汽车65辆、货挂车30辆,完成货运量27.1万吨、货物周转量2271.8万吨公里。其中县粮食局、县供销社、县物资局所属3个车队有职工113人,拥有载货汽车39辆、货挂车13辆。是年完成货运量9.7万吨、货物周转量956.3万吨公里。

  第二节 船筏运输

  客货运输

  清乾隆年间,已有经营物资水陆转运的过塘行,多设于县城沿江的东门、南门外,船筏停泊在各埠头,以备雇用。当时大批进出货物,多赖水运。民国9年(1920)前,县城至雅沈段航道开行37吨客船。民国17年,新昌绅商在嵊开办通济轮船公司,置小火轮4艘,经营杉树潭至百官的客运。民国23年蒿新公路通车后停业。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有卢日兴、赵源兴等过塘行11家,停靠船筏的埠头近10处。全县计有运输客、货的木帆船300余艘、竹筏130多张,以运载日用百货、茶茧、竹木为主。民国31年嵊城沦陷,水运业一度衰落。抗战胜利后,水运复兴,县城与蒿坝、百官之间,有客船12艘、货船90余艘、竹筏130多张,经营客货运输。

   1950年,船筏业工人联合成立嵊县运销合作社,经营客货水运,过塘行相继停业。1953年末全县有客、货木帆船97艘,竹筏124张,从业人员717人,年完成货运量9.2万吨、货物周转量460万吨公里。1956年,9艘载客的航快船也转为货运。196112月县航运公司成立。次年,因剡溪航道淤塞,县境内水上货运停业。

  黄沙捞运

  黄沙捞运始于1959年下半年。1962年后,因航运业务锐减,航运业职工分批迁往曹娥,改以捞运黄沙为业。运沙大多用机船拖带,每年约有20多万吨黄沙运往上海、江苏等地,运回石灰石、钢材、水泥等。1984年,航运公司试制成13吨位的钢质船1艘。次年8月,组成约300吨位的船队,满载建筑用沙,自三界码头启航,经萧绍内河、京杭运河抵上海,历4昼夜,行程430公里,首航成功。1985年底,公司有职工466人,拥有拖轮11艘、驳船138艘。全年完成沙、石等货物运输量44.5万吨、货物周转量2389.5万吨公里。

   1973年,三界、临城黄沙副业捞运社建立。1977年,临城捞运社分为仙岩、浦口两社。1985年,3个捞运企业共有职工285人,机船9艘、驳船102艘,完成沙、石等运量19.4万吨、货物周转量881.7万吨公里。另有2名水上运输专业户,置挂桨机船2艘捞运黄沙。

  第三节 其他运输

  手车运输

  民国15年(1926),已有黄包车2辆在县城至杉树潭间载客。25年县城开设大通黄包车公司,开业时有车10辆。最多时有车130辆往来各镇。嵊县沦陷前夕,大通黄包车公司停办,车辆分散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剩68辆。至解放后县城尚有26辆。29年,汪学良成立手车大队,设在东圃村与东桥头连接处,有手拉车100多辆,主要去外地运输食盐。民国35年,城关、浦口、苍岩等镇组织手车小组经营货运。1949年末,全县有独轮车103辆、双轮车480辆。1958年后,推广手车运输,至1963年全县有手车1.6万余辆。1970年后,用脚踏三轮车载客运货,黄包车被淘汰。1985年末,全县手车达7万余辆,成为农村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

  拖拉机运输

   1967年,县内有手扶拖拉机4辆,均用于农田耕作。次年增至15辆,有拖斗5只,其中里东运输队的一辆用于货运。1969年以后,拖拉机逐渐增多,兼搞运输。1978年,全县经营运输的拖拉机达1053辆。1985年增至2726辆,其中中型106辆,多为个体经营。全年共完成货运量81万吨、货物周转量951.7万吨公里。

  简易机动车运输

   60年代,嵊县运输公司和长乐、黄泽等运输公司始有天目山牌0.5吨简易机动三轮车投入城乡运输。1985年,全县有简三轮222辆。县城车站附近,日停放数十辆,供租用。

  摩托车运输

  民国26年(1937),全县仅有私人摩托车1辆。1965年,县公安局、邮电局等单位相继购置摩托车。1983年,全县有摩托车55辆。以后,个人购置者增多。1985年末,全县有公、私摩托车156辆、轻骑116辆。

  自行车运输

  民国15年(1926),县城始设“振兴车行”,出租自行车。解放后,城乡居民自备自行车日益增多。1976年,全县有自行车9280辆。1985年增至15万余辆,平均每3个成年人中有1辆。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安全管理

  民国36年(19474月,省公路管理局在嵊设立管理站。解放后,接管改组为县交通管理站,后改为县车辆监理站。1956年起,持续开展“安全日”活动和“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竞赛。1963年成立县交通运输管理所。1969年所、站全部撤销。1977年恢复县交通运输管理所。19801983年,组织公路交通检查806次,检查行车46508辆次,纠正违章10814辆次,收缴加大速比的手扶拖拉机齿轮561只,处理一般交通事故289件。19847月,县车辆监理站与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合并为县交通监理所,统一管理全县公路运输、车辆监理、交通安全和路政工作,监管人员增至57人。并成立路检队,加强交通现场管理。在安全行车竞赛中涌现了一批安全行驶百万公里以上的优秀驾驶员。嵊县丝厂驾驶员沈剑平,19511985年底安全驾驶134.9万公里,多次被评为市、县安全驾驶员。至1985年末,安全行驶百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还有嵊县中心站张继群、裘水根、袁忠贤、裘葆瑜、戎子善、刘毛老、商力、赵仁兴、叶仁钦、陈水泉10人。

   19542月,县航管站成立,监理水上航运安全。195863,浦口乡屠家埠渡口因超载翻船,死亡6人。事故发生后,各渡口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县航管站几经更名撤并,至1979年恢复为县航运管理所,行使航运安全监督和运输管理的职能: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对全县船舶进行检验、丈量、登记、发证;培训船员、司机,考核发证。至1985年末,经考试合格的正副机驾船员共77名。

  附:交通事故简况

  交通事故历来屡有发生。民国303月,省公路局客运班车,在长乐西房桥头驶入江中,死4人,伤30多人;同年冬,萧绍汽车公司运输办事处货车客货混载,至嵊长公路离长乐300公尺处,侧翻在路旁塘中,死7人。

    1978年后公路流量激增,杭温线交通量从1979年的729/日,骤增至1985年的3974/日。自1977年起,全县年均增加机动车350辆、自行车1.6万辆,而县境内的杭温、嵊义、绍甘3条干线共109.8公里,除嵊义线16公里为二级公路外,均为四级公路,已远不适应流量猛增的情况。

  第二节 运输管理

  民国期间,县政府建设科兼管交通运输。汽车运价由省公路管理局核定,船筏运价由同业公会议定。解放前夕,物价飞涨,19483月至19494月,汽车运价调整22次。19488月每人公里票价为金圆券0.023元,19494月猛增至2400元。解放后,县管理站执行省定统一运价。19531月至19562月,各私营汽车运输企业相继转为国营。全县汽车由县中心站统一经营管理,汽车客运价降为每人公里0.0256元,汽车货运价降为每吨公里0.19元,比解放初分别降低38.2%36.7%(其中部分农用物资降为每吨公里0.168元);航运价平均降低10.9%;搬运价平均降低20%

    1957年,县搬运管理站成立,管理搬运装卸。后几经撤并,至1977年为县交通运输管理所。1978年后,客运量激增,县中心站不断增设站点、班次。从1980年起,县交通部门为各运输企业培训管理人员50多名,驾驶员150多名,修理工50多名。1981年下半年,车辆油料紧缺,78辆油耗大的老旧货车停驶封存(占货车总数的23.6%)。并制订节油措施,降低油耗和成本。1983年,县属搬运企业千吨公里油耗56.7公升,千吨公里成本140.69元,分别比1980年降低30%34.2%19847月,实行监管合并,成立县交通监理所,建立起以运输为中心,运输管理,车辆监理,路政管理三位一体的公路管理体制,和县、区、乡三级公路管理网。198512月,还公布《关于加强公路运输市场管理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

  第四章

  宋时,县城设有访戴驿,元朝增设三界驿。明时废驿,设邮铺8个。总铺设于县城,乡间有五里铺、天姥铺、八里铺、禹溪铺、仙岩铺、楮林铺、上馆铺。清光绪十二年(1886),开设全盛、福润、永和3家私营民信局(民国23年停业)。光绪二十九年,始设官办邮政机构,后称“代办邮政铺商”(相当于今代办所),光绪三十四年升为邮局,下辖北漳、甘霖、崇仁、黄泽、新昌5个代办所。民国26年(1937),有邮局1所,邮政代办所15所,信柜4处。1949年末,县内有邮局1所,邮政代办所29所(其中县城4所),信柜19处。19519月起,邮局与电信营业处合并为邮电局(19701月至197311月曾分设)。至1985年底,县邮电局下辖长乐、崇仁、三界、甘霖、黄泽、石璜、谷来等7个邮电支局;大王庙、开元、叶村、北漳、苍岩、贵门、浦口、晋溪、富润、下王等10个邮电所。还设有代办所58处(含邮电通信联营管理站所辖34处),服务点251处。

  第一节 邮政网路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与上虞百官邮局交接邮件的县际邮路,长52.5公里,送往各地的邮件均在百官中转。县内邮路连通5个代办所,长77.5公里。至百官、新昌为逐日昼夜兼程步班邮路,至崇仁、黄泽、北漳、甘霖为逐日步班邮路。民国24年(1935)后,县际邮件委托汽车带运至百官、新昌;送至长乐、甘霖代办所的邮件,委托嵊长汽车公司带运;县城至北漳线,由自办自行车班专运,邮程27.5公里;送往其他代办所的邮件,则由脚夫逐日携带。共有县城至崇仁、富润、石璜,长乐至开元、太平,三界至蒋镇邮路6条,总长75公里。城郊各乡设1条投揽线,定时、定点到村,摇铃投送、收寄邮件。县城内有信差、快信差各1名,快信随到随送,其他邮件每日投递1次。民国36年,县邮局增设的自办乡邮线有白泥墩线、浦口线、东乡线、西乡线等4条;代办所自行交接和由脚夫带运的邮路增至10条。邮路总长130公里。

    1951年起,县城至长乐、崇仁及沿线各村的往返邮件,均由汽车带运。自办邮运线有县城通往北漳、石璜、多仁3条。农村投递有里坂线、小砩线两条,均系自行车班。至1956年,有委办汽车邮路282公里;自办自行车邮路7条,长376公里;步班邮路12条,长631公里。19586月,全县966个高级社,实现社社通邮。以后,邮政网路不断扩展。1978年,县际邮路有杭临线。县内有委办汽车邮路11条,长274公里;摩托车邮路5条,长214公里;自行车邮路38条,长1063公里;步班邮路67条,长1313公里。至1985年底,县际邮路有经过嵊县的杭临线、杭新线,每日由省局自办邮车3辆运送邮件;嵊县至宁波、百官的邮件,仍委托汽车带运。县内邮路有县城至叶村、三界、苍岩、贵门、雅璜、谷来、富润及三界至蒋镇的委办汽车邮路8条,长230公里。自办投递邮路22条,计671.5公里。其中摩托车邮路3条,长129公里;自行车邮路13条,长343公里;自行车步班混合邮路5条,长184公里;步班邮路1条,长15.5公里。分布在各乡镇的委办步班投递线70条,长1910.6公里。城关镇设有6个自行车投递段,每日投递两次,1个步班投递段,每日投递1次。

  第二节 邮政业务

  清代以前,各地驿站、邮铺只传递官府公文。清时,民信局为民间传递信件。光绪年间,3家民信局经营的业务有收寄信件、包裹、现金等。其中全盛民信局,每日封发、投递邮件各1次。民国时期,邮局增设收寄报纸、商务传单、书籍、印刷品、契约、货样等业务,还兼办简易人寿保险、储金、代付恤金等。新中国成立初,邮政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后又陆续增加机要通信、集邮、代收货价、存局候领、代发广告等。

  函件包括平信、快信、挂号信、双挂号信、保价信、航空信、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等。1953年起,停办快信业务。196010月起,增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11962年相继停办装钞保价信和双挂号信业务。1985年收寄各类函件297.7万件,比1978年增加1.18倍。

  包裹民国时期,仅收寄普通包裹。新中国成立后增加收寄快递小包、航空包裹、保价包裹等。1980年起,包裹收寄量激增,1985年达8.94万件,比1978年增长60%

  汇兑分电报汇兑和普通汇兑两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普通汇兑收款人须持汇票到指定邮局取款。1956年起,简化汇兑手续,附近代办所即可取款。1985年开发汇票7.12万张,比1978年增加1.27倍。

  报刊发行  1950年,开始收订《浙江日报》、《宁波大众》。1951年起,实行邮政与发行合一,多数报刊均通过邮局订阅。1957年全县收订报纸、杂志的期发数分别为1.1万份和0.8万份。1985年各增至8.4万份和8.8万份,比1978年增长2.6倍和2.8倍。1981年开始经办报刊零售业务。1985年末,零售报刊网点增至13处,报刊零售额达11.4万元,相当于订阅额的12.8%

  机要通信  19574月起,原由县委办公室通信班办理的机要通信业务改由邮电局机要组办理。19585月后,又受理县以下机要通信业务。1966年,为加快机要信投递速度,专辟摩托车投递机要信的路线。197911月起,县发至各区、公社(乡)的机要信,改按普通挂号函件交寄、投递。现只办理县级机关与外地往来的机要函件收寄、投递业务。

  集邮  19815月,开办集邮业务,出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19829月,县邮电局与县总工会联合举办首次集邮展览。1985年组织3次邮票交换,同年出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1.7万元。

  第五章

  第一节

  民国8年(191911月,始设县电报局,每日来往电报10余份。民国266月起,电报业务由邮局兼办。285月,邮政、电信分设,重建电报局。民国30年,因国民党驻军骤增,电报业务量猛升,直达电路有通东阳、永康、新昌、天台、临海、章家埠等6条,每日平均来报66次,去报55次。其中省政府临时驻地永康来报50次,去报42次。解放前夕,电信线路均遭破坏。194912月,省电信管理局在县城设立电信营业处,经营电报(话传)和长途电话业务。有通往绍兴、新昌的线路各1条。1951年电信营业处并入邮局。1956年,县际长途电报电路改为幻线专用电路。收发电报由原来的话传改为用音响机传递。5个支局和6个邮电所的收发报,则仍用话传。1958年又改用莫尔斯机收发。1967年,长途电报改用电传机收发。1972年,幻线电路改为载波电报电路。1985年底,电报电路除嵊绍长途载波报路外,还有通往长乐、崇仁、甘霖、三界、黄泽、大王庙的农村专用话传报路6条,至气象站专用话传报路1条。经营的电报种类,从解放前的寻常、公务、军政、新闻4种,增至气象、水情、军政、公益、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种。设备有载波电报机2部、电传打字机5部及自动发报机3部。1985年末,去报共17.01万份,比1978年增加1.55倍。

  为了确保电讯畅通,19601月设置无线电收发报机1部(功率15瓦),1979年增至3部,1985年减为2部。

  第二节

  长途电话

  民国20年(19316月,嵊县长途电话支局建立。7月,架通嵊县至新昌、绍兴的长途电话线。民国227月,新(昌)天(台)线架竣通话,嵊县与天台之间去来电话月约2000余次。民国322月,长途电话支局与电报局合并营业。解放前夕,战事频繁,线路失修,须绕道天台、临海,才能与杭州、上海等地通话。19516月,县邮电局及三界、崇仁、长乐、甘霖4个代办处经营长途电话业务。1958年有长途直达电话电路6条,其中通杭州、宁波、绍兴各1条,通新昌3条。县际电话电路还有三界至上虞章镇、长乐至东阳巍山、下王至余姚芦田各1条。1978年,长途直达电话电路14条。1985年末增至33条,其中至杭州4条,至绍兴9条,至上虞5条,至新昌4条,至宁波3条,至天台、诸暨、余姚、慈溪各1条,三界至上虞2条,还有县委通绍兴市委机要专线电路1条,嵊绍间公安专线电路1条。除嵊县、新昌间1条为实线电路外,余均为载波电路。另有三界至上虞章镇、北漳至余姚梨洲、晋溪至新昌大明市、谷来至绍兴王坛县际电路4条。

  长途电话设备不断更新,渐趋完善。1959年始装单路载波机1端,至1985年底,已拥有高十二路、低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各1端,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5端,高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4部,低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5部。长途电话业务量逐年增多,1978年去话7.17万张,1985年增至22.13万张。

  市内电话

  始于民国21年,由长途电话支局兼管,用户仅26户(其中军政机关5户、商业21户)。1954年底,市话交换机容量为140门,实占83门。到1985年末,交换机容量增至1560门,实占806门,用户自置市话交换机200门,实占114门。全县共有市话杆路长40公里,架空明线81公里、电缆26.2皮长公里(芯线长1062对公里)。埋设地下电信管道2.04沟长公里,计17.13管公里,最大段容量为24孔。198610月,在原邮电局旧址,建成高6层、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的电信综合大楼。1227,初装2000门市内自动电话,投入使用。

  农村电话

  民国2210月,县城至三界的电话线架竣,并设立三界电信代办所,县内农村始有电话。次年,县城与崇仁、白泥墩、富润、浦口等地之间通单线电话。民国34年起,建立乡村电话管理所,设有30门交换机1台。至375月,先后架通县城至崇仁、三界、浦口、晋溪等32个乡镇的电话线路,总长262公里。解放前,多遭破坏。

   19495月,县人民政府接管电话管理所,架设和整修至各区的线路。19518月,除新建的里东区外,其余9区均通电话。农村有线路198公里,交换机7台,总容量105门,用户84户。19536月,邮电局接办电话管理所。1956年,实现乡乡通电话。设长乐、甘霖、崇仁、三界、浦口、石璜、晋溪、谷来、下王、大王庙电话交换点。10台交换机的总容量为196门,线路增至309对公里。1958年,架线131对公里,为90个生产队(后改称生产大队)、50座水库安装电话机。1978年末,农村电话交换点增至46处,其中自办17处,代办29处;交换机49台,总容量1630门,实占1069门;杆路863杆公里,线路长度1600对公里。19826月,设立邮电通信联营管理站(集体所有制),负责管理34个乡镇的电话交换所(部分兼营邮政业务)。

   1985年末,农村电话交换点增至62处(其中自办17处、代办45处),交换机总容量达3548门。农话电缆从1968年的12.4皮长公里增至134.7皮长公里。农话载波电话终端机从1976年的26端增至96端。其中十二路机4端、三路机22端、单路机70端。农话电路共187条,其中载波电路90条。全县有农话杆路1014杆公里(其中木杆路273公里、水泥杆路741公里),线路长度1782对公里(其中铁线1729对公里、铝绞线53对公里)。农村装有电话机1436部,其中区、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70部,乡镇企业547部,村民委员会213部,专业户27部,县属企业379部。全年农村电话去话共110.84万张,比1978年增加83%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