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五编工业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唐代,嵊县的缫丝、造纸、竹编、冶炼、织布、制砖、酿酒和陶瓷等传统手工业已较发达,所产丝织品、剡藤纸闻名全国。至清代,石刻、木雕、雕塑技艺日趋精湛。竹编品、精制茶开始销往欧、美各国。

  辛亥革命前后,县内出现缫丝、发电等近代工业。民国1014年(19211925),印刷、缝纫、针织、碾米、磨粉、轧花等业,相继使用机器生产。抗日战争初期,城市部分工厂的一些资金和技术人员疏散来嵊,先后办起10家缫丝厂、8家绸厂、3家纱厂、6家布厂和19家机器碾米厂,机械修理业也应运而生。后因日军侵占县城,多数企业倒闭、停产。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有所恢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83万元。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一批工厂,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至3727万元,比1949年增长2.15倍。经1958年的“大跃进”和“以钢为纲”大办工业,1959年工业总产值虽达5247万元,但由此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很多企业亏损,一批工厂停、关、并、转。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735万元,比1957年下降26.6%。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1965年工业总产值回升到3146万元,仍低于1957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产值下降。1970年前后,恢复和新建了化肥厂、水泥厂及一批农机、轻纺企业。1976年工业总产值为8739万元,但经济效益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民企业不断壮大,集体企业迅速发展,乡镇工业突飞猛进,还创办了4家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585个,职工7092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463万元,年工业总产值48860万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4%。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为24282万元,比1978年增长9.4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7%。全县工业净产值15071万元,实现利润3800万元,上缴国家产品税金2500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2.4倍和2.3倍。已形成纺织、机电、食品、化工、建材、工艺美术、电力、制药、服装、鞋革、采掘、陶器、造纸、印刷等多门类结构的工业体系。并涌现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荣获世界金质奖1个,国家金质、银质奖3个,被部或省评为优质产品13个。出口的工业产品有30多种,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梅花牌Z/27桑蚕丝、工艺竹编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第一章

  第一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钱清锐在山口村创办第一家缫丝厂,始用锅炉和机器缫丝。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外地资本转入嵊县,先后办起锦源、诚信一厂、诚信二厂、江夏、锦文、源大、华堂、庆云、剡源和开元等10家丝厂,共有缫丝车1264台,扬返车985台,年产白厂丝5000担,成为当时省内主要的缫丝工业基地。民国31年(1942)嵊县沦陷,多数丝厂关闭。幸存的锦源、开元两家,到民国37年,也因蚕茧原料不足而停产。

   1950年,锦源丝厂(后迁往海宁)、开元丝厂先后复工。195412月,开元丝厂实行公私合营,易名为嵊县丝厂,1967年转为地方国营。现拥有立缫车280/5600绪,职工1070人,检测设备齐全,年生产能力为白厂丝165吨,是省丝绸系统出口产品的重点生产企业。所产梅花牌Z/27桑蚕丝,具有色泽明亮、手感柔软、条干均匀、伸强度好、清洁度高、偏差小、切断少、呈现珠光宝色的特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19779月起,实行“厂验换证,直接出口”;1978年在全国白厂丝实物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1979年评为中纺部“名牌产品”,获国家金质奖;1983年再次荣获国家金质奖;至1985年连续7年保持金质奖荣誉。嵊县丝厂也于1979年成为全国先进企业,荣获国务院嘉奖令。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六好企业”之一。1985年,优质产品产值达631.8万元,占全厂总产值的97.14%;出口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95%,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女工裘碧莲、裘根香、张樟花和邢春、郑幼君,分别于1965年、1982年获全国缫丝种子选手或全国缫丝操作能手称号。

   70年代,黄泽、开元、白鹤、新明等公社,先后办起缫丝厂。1985年,分别改名为嵊县第二丝厂、第三丝厂、第四丝厂、第五丝厂。主要生产白厂丝、农工丝。大部分白厂丝由省、市丝绸公司转销出口。

   1985年末,全县5家缫丝厂有职工2185人,主要设备立缫车488/9760绪,年总产值1189万元,税利总额197万元。

  第二节

  丝织业发展较早,唐代即有绉纱、十样花绫被列为贡品。旧时手工操作,抗日战争初期始用机器生产。民国2831年(19391942),先后办起金诚、精益、星星、华伦、友友、徐仁记、利生、碑山等8家绸厂,共有65台织机,雇工近200人。产品有大绸、纺绸、珠罗帐、锦地绉等,行销黄岩、新昌、东阳、丽水、永康等地。抗战胜利后,城市丝绸工业复兴。县内绸厂设备落后,产品无竞争能力,大多于民国35年前后倒闭,成为分散生产、代客加工的个体户。

   1950年,全县有个体织绸户137户,织机159台。19561月,城关镇丝织生产合作社成立,有社员101人。1966年易名为嵊县绸厂,有铁木机30台,淘汰了脚踏手拉木织机。到1985年末,全厂有职工670人,丝织机164台,年产丝织品264万米,工业总产值696.8万元。所产H1807绍纺,1980年被评为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

   19741977年,先后开办石璜绸厂、三界丝织厂、明溪丝织厂等3家社办企业。1978年,全县最大的丝织企业————国营嵊县丝织厂开办。现有208台织机和年印染能力为200万米的设备,职工937人。1985年产丝织品273.78万米,工业总产值933.72万元,税利总额122.25万元。所产软缎被面,连续几年被评为省、市优秀产品;05软缎被面1985年获全国实物质量评比优秀产品奖。丝织厂女工黄惠英,1983年获全国丝织操作能手称号。

   1980年,甘霖镇一村兴办嵊县丝织三厂,至1985年已有职工306人,丝织机50台,年产值502.11万元,实现利润33.78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1600元。

  全县的丝织品,有真丝、人造丝、合纤及其交织品3大类50余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其中电力纺、双绉、桑波缎、素绉缎、富春纺、华新纺、有光纺、尼丝纺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1984年还兴办两家“嵊港”合资企业:浙江佳友领呔有限公司,由嵊县绸厂、嵊县华丽服装厂与香港友联领呔厂合资创办,厂址在嵊县城关镇;新利美丝织领呔厂有限公司,由嵊县丝织厂和香港新华丝织领呔厂合资兴办,厂址设在深圳蛇口。

  1985年末,全县丝织企业共224家,拥有各种织机1580多台,职工8003人,年产丝织品864万米,工业总产值6687万元,税利总额61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4909万元,税利总额389万元。

  第三节 棉麻纺织

  宋代,嵊县已产苎麻织布,名苎布,以仙岩乡强口村所产最佳,称“强口布”,畅销苏、杭等地。旧时棉纺织为农村主要副业,多由农妇以木制纺车纺纱,雇织工(腰机匠)织成土布,质粗而结实,俗称“腰机布”,自用为主,现已少见。民国28年(1939)张水增等在富润开办的益新纱厂,细纱机2台(纱锭256枚),雇工40余人,为县内最早的纱厂。至民国32年楼家、范村、小昆、崇仁、黄郎地、鸦鹊湾、黄泽、沈家坎等地,又先后办起2家纱厂、6家布厂,共有15台细纱机(纱锭900枚),90余台织机。后益新纱厂于民国314月日军入侵时被烧毁,其他纺织厂因战乱和缺乏竞争能力相继停闭。民国369月,邢根源集资在石璜开办利华布厂,雇工十余人,年产布720匹(每匹5丈)、毛巾3600块。

    1950年,马茅忠兄弟合伙在城关镇开设致中布厂。1952年,县民政科创办嵊县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染织厂。1953年,城区腰机匠组织生产小组,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和调整、扩并,组建成城关棉针织厂,先后改名为城关色织布厂、嵊县布厂,1985年末有各种织布机132台,职工454人,年产棉布323.6万米,品种有20多种。其中手帕布、彩格绒坯布、青年布和朝阳格布等产品,还远销国外。

    19667月,嵊县棉纺织厂开始筹建,1969年竣工投产,为纺织行业的骨干企业。1985年末,有职工1638人,固定资产原值1172.5万元,有细纱机50台、20560纱锭,织机328台以及年印染能力为800万米的设备。年产棉纱3259.88吨、棉线152.51吨、棉布873.78万米,工业总产值2293万元,税利总额345万元。生产40多个品种(其中棉粘纱、纯粘纱和纯粘布等为省内独家生产),行销本省和江苏、上海、甘肃、宁夏、贵州等地的90多个县、市。1983年,利用棉纺设备试纺苎麻混纺产品成功。次年6月,涤麻纱罗等新产品在全国第五次苎麻纺织产品展销会上获得好评。省轻工业厅批准为省内第一家苎麻纺织产品定点厂,并兴建5000纱锭的麻纺车间,同年7月易名为嵊县棉麻纺织厂。

    19805月,开始筹建社办三塘麻纺织厂,后改名嵊县苎麻纺织厂。1983年,脱胶车间、麻球车间建成投产,日生产能力为精干麻1.5吨、麻球0.5吨、麻落棉0.45吨。精干麻、麻条和麻落棉等产品已销往国外,年创外汇100万美元。1985年末,有职工262人,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年总产值367万元,实现利润33万元。

  第四节

   1980年,临城区和城溪、西郊、新联等公社集资23.8万元,筹建县内第一家毛纺织企业嵊县毛纺厂。19818月投产,1984年扩建染整车间,并与上海十二毛纺厂协作,在经纬纺织品上应用低次兔毛成功,列为市级科研项目。1985年又增建成衣车间,成为洗毛、梳毛、织造、染整、成衣的全能纯毛粗纺厂。主要产品有麦尔登、大衣呢、海军呢、春秋女式呢及12支针织纱等,行销本省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黑龙江等地。1985年底,有职工287人,固定资产原值144万元,年产各种毛织品13.4万米,工业总产值263万元,税利总额47万元。

   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和省畜产品公司联办的浙江华兴毛纺织厂动工兴建,计划投资总额1462万元,2100纱锭,年生产能力为1218支兔羊毛针织纱431吨。同年底,长乐镇办的嵊县第二毛纺织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各种毛线60吨、针织毛纱60吨、呢绒15万米、毛毯7万条。

  第五节

  最早的一家针织厂是张震昌袜厂,民国11年(1922)由张水增、钱赓凤夫妇在富润开办。用手摇织袜机生产棉线袜,民国20年迁至县城,有手摇织袜机100多台,旺季雇工60余人。以后县城又有利兴、天成、牟裕大等多家手摇袜厂相继开设。1951年后,宏茂袜厂和裕大、天天、霞记等3家线厂相继开办。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张震昌、宏茂两家袜厂和裕大等3家线厂组合成城关棉针织社,有职工28人,以及并线机6台,织袜机30台,手套机2台,毛巾机1台等机械设备,生产棉线袜、三股线、手套、毛巾等棉织品。1962年后,逐渐转以织布为主,至1969年,棉针织产品基本停产。

   1977年,城关镇集资3万元,开办嵊县羊毛衫厂。当时仅有3台横机,10多个职工,借用60平方米的厂房。现职工增至285名,固定资产原值达74万元,各种机械设备106台,年产羊毛衫15.9万件。主要产品“剡江春”兔羊毛衫(有7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20个省、市。1984年扩建机械化印染车间,印染化纤、丝绸等织物,1985年印染产值达946.4万元。

   19791980年,三界、甘霖、崇仁等社、镇和二轻系统,先后办起55家针织厂。发展较快的嵊县针织厂,现已能生产化纤和全棉针织衫裤等90多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能力在10万件以上。有20余家企业因亏损而停产。

   1985年末,全县共有针织企业24家,职工1428人,年总产值1712万元,税利总额91万元。

  第二章

  第一节

  嵊县是传统名茶————平水珠茶的主要产区。清同治初年,竹溪人钱登选于平水镇创设制茶厂,生产珠茶,舶运海外。同治末年,谷来人黄林源在双江溪开办利记、祥记茶栈,收购北山、南山、长乐等地毛茶,每年加工精制茶万余担,销往欧、美。二三十年代,全县加工精制茶的“土庄”、茶栈有七八十家,均为手工操作。

  民国25年(1936),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等来嵊县三界地区创办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并开始机械制茶。19497月,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后改办浙江省三界茶厂,1970年已基本形成流水线连续化生产。1981年扩建7000平方米、高405层立体精制茶厂房,并组装自动化精制设备,现已成为全省和全国精制茶重点企业。所产珠茶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宋济泉等研制成功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形似绿珠,细嫩多芽,香味浓醇,经久耐泡,出口后风靡国际市场。1981年被评为全国供销总社优质产品,并荣获国家银质奖;1983年获对外经济贸易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1984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金质奖章。三界茶厂现产珠茶、雨茶、碎茶、条茶、花茶、烘青等70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480余人,共产精制茶6421.2吨,工业总产值3841.4万元,其中出口6160.7吨,产值3483万元。在全国重点茶厂中,获进厂毛茶量、精制外销量、质量合格率、劳动生产率、上缴税利、创外汇率六项第一。县内从事茶叶精制生产的,还有嵊县茶场、县特产公司、县茶叶公司和白鹤、富润、石璜茶厂等。

   1985年全县共产精制茶7000吨,工业总产值4053万元,实现利润254万元。

  第二节

  清咸丰年间,开设在浦口镇的马钰记、茂记、树记酿造作坊,用当地的优质天然水酿制“浦口酒”,名享一时。马钰记酒坊的瓶装谷粹酒,民国24年参加上海酒市场评比,与绍兴加饭酒齐名。光绪十五年(1889),上虞人夏彤甫等合资6000银元,在嵊城开设万和酱园,并在嵊县、新昌两县设有19家分店。所产卫生酱油(母子酱油)民国18年(1929)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奖;瓶装改良酱油和罐头酱菜,民国26年获第二届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日军入侵后,酿造业衰落。1949年,全县70多家作坊,仅产酒246.12吨、酱89.4吨、酱油549.72吨。解放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和调整,全县10多家酿造企业改组、合并为嵊县、长乐、崇仁3家酿造厂。1978年后,各乡、镇陆续办起10多家酒厂。3家国营酿造厂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嵊县酿造厂所产传统名牌产品母子酱油,获浙江省调味品最佳产品奖。19818月增建年产能力为2000吨的啤酒车间,所产艇湖牌啤酒在1982年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三。1985年实产啤酒7314.9吨。

   1985年末,全县共有酿造企业23家,职工879人,年总产值1081万元,税利总额405万元。同年,全县共产黄、白酒9658吨,比1978年增长2.6倍。

  第三节 粮油加工

  

  清末民国初,县内城乡稻谷碾米,一直沿用手臼、脚碓、水碓、牛 等工具,城镇粮商则由木砻出糙,杵臼擦白。民国11年(1922),县人喻邦卿和宁波人杨龙坤合资在县城开设振声碾米厂,始用柴油机带动碾米机碾米。22年,县城化龙门外的来白碾米厂,曾用2台电动机带动碾米机碾米,为全县电力碾米之始。民国27年,全县城镇已相继开办碾米厂19家。35年,三界马岙一带用流动碾米船为沿江农民加工。太平、石砩等地利用水力带动碾米机,办起水力碾米厂。至民国37年,全县碾米厂发展到77家。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11家碾米厂,改为7家公营、4家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由私营改造为公私合营的有75家。1958年起,保留6家公营碾米厂外,其余下放人民公社和生产队。70年代初,各国营粮食加工厂均实现稻谷加工全程机械化、连续化。1985年加工大米34035吨(其中出口1053吨)。乡村粮食加工厂有1340台碾米机为农民加工。1984年,县第一米厂大米出机合格率达100%,优良率83.73%,标二籼米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和部“信得过产品”。

  

  嵊县磨粉历来用石磨,以人力和畜力推拉。民国14年,县城连太碾米磨粉厂始用机磨。民国36年,全县有磨坊35家,从业人员49人。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磨坊从业人员全部过渡到各区粮管所。1958年,城关粮食加工厂建立面粉车间,其他粮食加工厂也陆续安装小钢磨磨粉。1985年,国营粮食加工厂已有两个面粉车间,年产面粉9389吨。乡村加工厂有磨粉机1190台。

  

  清朝和民国初期,油车、油坊遍布。民国32年,崇仁办起信达油厂始用机器榨油。民国37年,全县有油坊(车)27家,撞车58部。19501月,人民政府没收崇仁信达油厂为国营厂。次年将城关镇正大、太平两家油车改造为公私合营厂。19539月正大、太平两家油车拆股并入地方国营信达油厂,迁址城关镇南桥街,1954年再迁西门外西岳殿,并定名为地方国营嵊县榨油厂。1956年还将县内12家联营油坊(车)改造为公私合营,后又合并为4家公私合营油厂。1957年,嵊县油厂米糠榨油成功,曾获食品工业部嘉奖。到1958年,除嵊县油厂外,其余各油厂分别划归粮食加工厂为油脂车间。1962年,嵊县林产化工厂与嵊县油厂合并,又改名为国营嵊县油脂化工厂。1985年,全县有国营专业油厂1家,粮食加工厂油脂车间5个、油脂小组4个,共有榨油机29台,灌组式浸出设备和炼油设备各1套,年产油脂1408吨。还开发留兰香、牙周宁、谷维素、脂肪酸、脱膜油等40多个新产品,1985年全县综合利用产值达117.78万元。各乡村有榨油机20台,为农民加工。

  粮食复制

  粮食复制品主要有米粉干(俗称榨面)、年糕、干面及豆制品。

  榨面为嵊县的传统特产。解放前夕,全县有土木榨500部左右,主要分布在上湖荫、溪滩、何家、蔡墅、白竹、殿前、晋溪、桥对岸等村,年产约6080万斤。1985年全县有榨面机26台,土木榨300部左右,年产榨面约100万斤。

  年糕(俗称米麻糍)是季节性的传统食品,1985年第一米厂产年糕298吨。同年,国营粮油加工厂共产干面1404吨,其中米坯干面24吨。豆制品有豆腐、千张、油腐、香干、豆腐皮等。1985年,全县商业、供销系统的15家豆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1万元。

  第四节 罐头 糕点

  罐头民国时期万和酱园生产罐头笋和罐头酱菜。1980年建立嵊县食品罐头厂,当年生产罐头和蜜饯49吨。1985年扩建后形成年产罐头2500吨、饮料600吨、蜜饯400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罐头(包括水果、蔬菜、肉类)、饮料、方便饭、蜜饯4大类30多个品种,行销19个省、市。化核加应子和醋马蹄远销东南亚和日本等国。1985年,全厂工业总产值395.81万元,实现利润23万元。1984年后,长乐供销社、甘霖供销社和太平乡先后兴办罐头厂、蜜饯厂。这3家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102万元。

  糕点糖果民国时期较著名的生产茶食、糖果店有城关的同福和、崇仁的乾元、长乐的震元栈、甘霖的德和丰等。解放前夕,全县有协记、老顺兴、泰丰等十多家糕点企业。经社会主义改造,城关镇的6家改组为嵊县食品厂。1985年产饼干904吨、糖果541吨,工业总产值464万元,实现利润23.14万元,人均创利2247元,经济效益居绍兴市同行业第一。1978年后,供销系统及崇仁、长乐、石璜、三界、甘霖、黄泽、广利等乡、镇相继兴办食品厂。到1985年,全县生产糕点糖果的企业共32家,职工502人,工业总产值769万元,实现利润31万元。

  全县还有生产汽水、汽酒、棒冰及多味瓜子等食品的企业43家。1985年有职工579人,工业总产值197万元,税利总额70万元。

  第三章 工艺美术制品

  第一节

  嵊县竹编,早负盛名。东晋诗人许询徙居嵊县金庭时,曾赞题《竹扇》诗:“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明、清两代,从事竹编者渐多。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县城和崇仁镇设有竹编作坊,批量生产挈篮、套篮、考篮、香篮、食篮、鞋篮、珠花篮等,编织精巧,形式多样。除供应本地外,大部销往绍兴、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少量转销国外。民国26年(1937),县城叶广华细篾店编制的篾篮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抗日战争时期,竹编工艺品销路堵塞,艺人仅存20余人,大部失业改行。至解放前夕,嵊县竹编濒于人散艺绝的境地。

   1950年起,竹编工艺开始复苏。19543月,城关镇竹器生产合作社建立。1955年,竹编艺人曹水根等创制的六角花篮在北京展出,获得好评,照片被选登在《人民画报》上。1956年,竹编屏风、篾席和花篮等产品,出口苏联、联邦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19585月,竹编工人张金樵、张森元、俞樟根等研制成全国第一台劈篾机,工效比手工操作提高16倍;接着,又创制括篾机,获得省级奖励。同年8月,竹器社更名城关竹编艺品厂,后改为嵊县工艺竹编厂。这家厂自1977年起,产品出口实行免检。1978年,竹编艺人厉小仙被评为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1979年,艺人俞樟根被轻工业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科技人员和职工完成的竹制品防蛀防霉科研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该厂所产工艺竹编品,先后获得国家银质奖和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1984年度县工艺竹编厂被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5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东方珍宝”、“世上精品”。19751985年,有40个国家173人(次)的外宾来厂参观考察。嵊县竹编现已形成模拟动物、花筋、漂白、蓝胎漆4大工艺,产品有实用品、艺术欣赏品、家庭装饰品及蓝胎漆器4大类,5000多个品种。1984年制作的大型竹编立屏“昭陵六骏”,荣获中国第六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和创新设计一等奖,并于19853月参加英国伦敦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展出。同年底,全厂有职工436人,拥有劈篾机、刮篾机、印花机、烫金机等十多种自制设备,和从国外引进的喷漆机、热压机、烘干机、剪边机、砂花机、气泵打针机等十多类机具。年总产值440.43万元,其中出口额达296.88万元,实现利润77.75万元。

   1978年起,县工艺竹编厂扶持社队兴办工艺竹编企业。提供产品图纸、实样,派技术人员进行工艺指导。社队企业加工的竹编初制品经验收合格后,由县工艺竹编厂精加工和销售。19801985年,乡村竹编企业加工费收入共达860多万元。至1985年,全县乡村竹编企业有109家,职工2800人,工业总产值174.42万元。

  第二节

   19745月,嵊县陶器厂开始试制紫砂产品。19766月,多孔窑试烧成功,当年生产紫砂产品2.46万件。1978年更名为嵊县紫砂工艺厂,1980年又易名为嵊县紫砂厂,并增建第二座多孔窑。1983年,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外贸贷款109万元,扩建隧道窑1座,年产能力达300万件。紫砂产品有花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及工艺品诸类500多个品种,其中捆竹壶、葫芦酒具、合梅壶、菱形茶壶、六头什锦壶及工艺餐具配件等产品,曾先后获省日用轻工业优秀“四新”产品奖;如意牌紫砂花盆、茶具,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行销国内28个省、市,还远销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85年产78.58万件,工业总产值76.32万元。

   19822月,开办嵊县第二紫砂厂,同年9月投产。1983年职工达600余人,工业总产值70余万元,后因市场变化和管理不善,亏损严重,1985年倒闭。

  第三节

   197810月,长乐镇六一村创办地毯厂,生产丝织地毯。初仅职工13人,木机3台,以3间旧庙屋作厂房,聘请从上海、杭州回乡的4位退休工人作技术指导。19794月,产品经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浙江分公司核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现生产多种规格的高、中档地毯,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地,部分外销联邦德国、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85年末,已有厂房2000平方米,滚旋式织机34台,职工198人,年产值60万元,税利总额6万元。

  第四节

  

  木雕是嵊县传统工艺之一。城隍庙、十王殿、崇仁百 台门等建筑,其精湛的木刻浮雕,均为县内木雕艺人之杰作。195512月,黄泽镇木雕艺人组织木业合作社,后改名为嵊县工艺木雕厂,1972年被浙江省工艺美术公司定点为出口漆金木雕生产单位。所产漆金木雕金鸡台屏,获1978年全国木雕产品四等奖。现产仿古家具、屏风及立体动物等600多个品种,主销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等地。1985年,全厂有职工95人,工业总产值57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县工艺美术厂,1980年起,曾生产树根雕、樟木雕和椴木深浮雕等产品,计有“福禄寿”、“神象”、“佛象”等木雕品170件,外销新加坡;树根雕“观音”、“弥勒佛”等工艺品多销沪、杭等地,曾送往意大利展销。

  

  民国24年(1935),石工张柄林、任千老、张春林、张樟海、吕法千等,曾为重修上虞曹娥庙雕刻各种图案的石鼓、石桌、石象,技艺精湛。嵊县城隍庙、十王殿的石刻浮雕和新昌县真君殿的缠龙石柱,也都出于嵊县石雕艺人之手。解放后,石雕工艺继承创新,杭州苏堤、上海中苏友谊馆、浙江省工艺品展览馆、北京长城饭店等处,都有嵊县石雕艺人的佳作。19731976年,中南农机石雕厂生产的石桌、石狮子等产品,还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转销国外。

  第五节 泥塑 玩具

  

  清代和民国时期,在县城东前街等地曾设有手工制作泥塑品的场店。1978年底,嵊县泥塑厂建立,生产泥塑玩具200多个品种,其中“乔太守”、“梁山好汉”,分别获1981年和1983年省玩具旅游产品一等奖;“岳庙石俑群象”、“少林武打”、“京剧脸谱钟馗”,分别评为1983年省创作设计一、二等奖;“历代诗人”获省旅游内销工艺品三等奖,和全国旅游内销工艺品表扬奖。1983年,县泥塑厂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予的“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84年,嵊县泥塑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从1981年起,产品外销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遍及28个省、市。1985年末,有职工124人,年总产值36.43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

   1980年创办的崇仁镇四五村陶土工艺厂,也生产各类泥塑产品,销往国内各旅游胜地。

  个人经营的泥塑有溪山艺苑等十数家,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19777月,石璜镇三村开办玩具厂。初仅16名职工,生产少量儿童积木玩具。后花色品种增多,有军棋、象棋、跳棋、小钢琴、塑料玩具等,畅销上海、北京、杭州、合肥等地,1983年改名为嵊县玩具厂。1985年末,已拥有厂房5000平方米,职工265人,年总产值106万元,税利总额9.6万元。1980年,嵊县工艺美术厂建立。开始仅产十孔八音木夹口琴,现发展到木制、塑料、纸作3大类20多个品种,年产各种玩具100多万件,行销京、津、沪、杭等地。1983年,塑料手风琴获省儿童生活用品委员会颁发的“优秀产品”证书;1984年,旋转发音口琴获省旅游内销工艺品三等奖。1985年工业总产值65.72万元,税利总额3万元。

  第六节 包装装潢

   1974年起,先后开办城关中学纸箱厂、嵊县包装装潢厂及仙岩乡西鲍村纸箱厂(后改名为嵊县纸箱厂)等包装装潢企业。到1985年底,全县已达15家,职工565人,年总产值417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嵊县包装装潢厂自19809月建厂以来,产品发展至小包装、大包装、装潢印刷3大类。首创“工艺竹编包装系列”,使工艺竹编品身价提高,销路扩大。曾多次获省级和华东地区奖励,其中“竹编麻鸭包装”在1983年华东地区第二届包装装潢评比中,获华东大奖。1985年,“工艺竹编包装系列”又获华东优秀奖。嵊县纸箱厂自1980年投产后,生产瓦楞纸、普板纸及各类包装用纸箱,行销本省和江苏、上海等地。

 

  第四章

  第一节 机械设备

  民国20年后,县城人卢汉祥在东桥头始设汽车修理厂修理过往损坏车辆。民国31年(1942),石璜镇何家村楼昌运创建机器修理厂,职工近10名,有八英尺车床和手摇台钻各一台,及鼓风机翻砂等设备,主要承接碾米机、缫丝车修理和加工简单的机器零件。1951年,在城关复和碾米厂附设的一台车床三个工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第一家国营机械厂————嵊县新建机械修理厂创办。后曾改名为嵊县铁工厂、嵊县通用机械厂、嵊县锻压机床厂,1983年定名为浙江锻压机床厂。系机械工业部锻压设备定点厂,也是全省最大的锻压设备生产厂。主要产品有:35300吨各种型号的压力机和鳄鱼剪、自动弯曲机等。其中JH 21-100JH 21-63型深喉压力机为国内首创;Z7 1-3型自动万能弯曲机,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JD 23-35JB 23-63压力机,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JB 91-5分度台压力机,被评为1985年省优秀新产品。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5年向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家,出口182台压力机,出口产品被机械工业部评为一等品。1984年度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和省机械工业厅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末,全厂有职工822人,固定资产原值606.1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21台(其中大型、重型、精密和稀有机床28台),年总产值653.29万元,实现利润133.39万元。

   1979年起,嵊县工艺美术机械厂(简称美机厂),将县工艺竹编厂仿制成功的恒温喷漆机加以改进,可同时喷涂两种色漆;并把原为附属设备的漆雾净化机研制成单独产品,形成两大系列、4个品种、50多种规格。恒温喷漆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漆雾净化机填补国内空白。“两机”分别于19821983年获省人民政府和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时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两机”的应用范围,已由工艺美术行业扩大到五金、机械、家用电器、竹木家具、军工仪表等,畅销除西藏、台湾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嵊县美机厂已成为全国涂装设备的重点生产企业。

   1981年嵊县粮食机械厂建立,是生产粮食加工机械设备的专业厂。1982年~1984年,为城关、甘霖、黄泽3家国营饲料厂,制成年产20003000吨饲料的加工设备各1套。1985年共生产关风机、刷麸机、洗籽机和碾米机等9个品种、606台套设备,行销20多个省、市。1974年上东区创办的嵊县烟机配件厂,现已能生产滚刀式切丝机、综合式卷烟机、旋转式切丝机、45型包装机、联合式简易包装机及各种烟机配件2500余种,行销全国122家国家定点卷烟厂。全县生产纺织机械设备的企业有14家,分布于甘霖、长乐、开元、浦口等乡、镇,主要产品有复花机、玻纤并线机、整经机、丝织机和丝绸分条整经机等。

  第二节 电机 电器

  

   19588月,城关五金机电厂试制成功第一台电动机。同年,国营嵊县电机厂创办。初仅23名职工,借用嵊县电厂20平方米竹棚作厂房,依靠简陋设备,利用零星矽钢片,试制成功JO42.8千瓦电动机。1969年,这家厂与县电力公司合作试验单相供电成功。1977年被评为省首批“大庆式企业”之一,并被列为机械工业部定点专业厂。1985年末,有职工541人,主要设备127台,有3条生产流水线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控制的电机测试中心。能生产7个系列、33个品种、167个规格的电机产品,年产量11.4万千瓦,居全省电机行业第二位,产品行销17个省、市。单相平车电机及配套设备,为国内独家生产,曾与大连重型机器厂配套出口,获国家银质奖。所产普通电机也开始单机出口。年总产值603.94万元,实现利润127.73万元。

   1976年长乐镇一村创办的嵊县电器厂,现改名为绍兴市微特电机厂,1984年与省机科所联合研制生产换气扇电机,年产12万台,有37种不同规格,是全省同类产品批量最大的专业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409.65万元,实现利润50.05万元。1979年,长乐区和方口公社联合兴办嵊县微型电机厂。生产低噪声风机电机、力矩电机、恒温箱电机、真空泵电机、减速机电机、小型水泵电机等100多种特殊规格电机和标准电机,行销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10多个省、市。19852月鉴定合格的三相交流可调力矩电机(由上海工业大学设计),填补国内空白。这家厂与上海第二真空泵厂配套的真空泵电机,远销美国、联邦德国、泰国等国家。1984年,该厂获省科委、省乡镇企业局授予的“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称号。1985年产电机2.81万台,工业总产值300.5万元,实现利润44.56万元。

   1985年底,全县6家电机厂有职工1309名,年产各种电机13.48万千瓦,工业总产值1447万元,税利总额317万元。

  

   1974年,嵊县工艺美术机械厂开始试制电冰箱等家用制冷类产品,1980年后,小型冷饮水箱、冷藏柜和医药、科研用低温切片机、层析箱等产品投入批量生产。该厂所产电扇,198212月经省考核鉴定,质量符合部颁标准。产品有台式、落地式、吊式等6种规格型号,行销京、津、沪等大中城市。1985年共产电扇4万台,全厂工业总产值达1158万元,实现利润97.2万元。同年4月,分设嵊县制冷机厂。19831985年,绍兴市微特电机厂生产的40多万台吹风机,因高效省电,行销20多个省、市,880多家公司。1985年,黄泽镇四明山电热电器厂在上海电器科研所指导下,试制成功818808特种管状加热器,填补国内空白,产品供应广东、安徽等地的化肥厂。

  1985年,全县生产日用电器的企业有50家,职工2371人。主要产品有电风扇、吹风机、台灯、灯泡、荧光灯、电度表、电热毯、电热壶、电珠、电器开关和冷藏柜、冷饮水箱等20余种,工业总产值2294万元,实现利润169万元。

  电子元件

  长乐硅元件厂是县内最早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1970年试制成2 CZ系列大功率硅整流二极管,后开始批量生产,为浙江省电子工业局的定点单位。1974年创建的嵊县电声器材厂,是蛟镇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电动式扬声器软件4个系列、307种规格的产品,畅销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1985年末有职工441人,固定资产原值174.6万元。年产扬声器软件5000万只,工业总产值461.2万元,实现利润68.1万元。

  国营嵊县扬声器厂和蛟镇乡办飞鸽电声总厂生产的越声牌、飞鸽牌扬声器,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声誉,1986年开始出口。绿溪乡办的嵊县光电器械厂在中国科学院激光机械研究所的协作指导下,1985年试制成功激光医用治疗器,治疗小猪白痢病效果显著。

   1985年末,全县有电子工业企业16家,职工1075人。主要产品有扬声器软件、磁钢、印刷线路板、儿童电子玩具、电子元器件等,年总产值944万元,实现利润107万元。

  第三节

  县内生产锄头、犁、耙、泥锨、茅刀等传统农具,历史久远。1958年,长乐、崇仁、浦口、黄泽、甘霖等地办起十多家农机修配厂。次年,国营嵊县农机修配制造厂创办,开始生产新式农机具。经过60年代初的调整,县农机厂和多数公社农修厂停、关、并、转。1967年后,在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下又陆续重建,生产各类农机具。

  柴油机主要由嵊县动力机厂(原县农机厂)生产,品种有5马力风冷柴油机、6马力(立式)及8马力(卧式)柴油机等。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制生产的175 F-2型立式风冷柴油机,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曾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制茶机生产单位有嵊县茶机厂(原长乐茶机厂),嵊县茶机二厂(原北山茶机厂)、石璜农机厂、嵊县动力机厂和谷来农机厂。产品有各类茶叶杀青机、揉捻机和炒干机。北山茶机厂马传进等人设计制造的珠茶成形炒干机,198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嵊县茶机厂生产的茶叶槽形杀青机和嵊县茶机二厂生产的6 CC-工农84型珠茶炒干机,分别于1979年、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嵊县茶机厂生产的天坛牌6 CR-55 A型自动加压揉捻机和6 CC-84型双锅珠茶炒干机,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这年,全县共生产各类茶机1637台,行销全国茶区。

  农用水泵生产单位有嵊县水泵厂、嵊县动力机厂、长乐镇电机厂等。1973年投产的嵊县水泵厂(原富润农机厂),与省机科所协作,先后试制成高效节能水泵、自动控制自汲水泵、涡流式杂质泵等13种不同规格的水泵,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2 SBZ-45喷灌自汲水泵,在1981年全国小型喷灌机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品;ZB型空调泵节能效果显著,曾参加华东41市节能成果展览,并被列入省计经委1985年新产品开发项目。1985年,全县产农用水泵2371台。

  饲料机嵊县饲料机厂(原春联农机厂)从1982年起,与省机科所协作,联合设计生产颗粒饲料压制机、搅拌机和青饲料打浆机;19843月通过市级鉴定,获绍兴市科技成果奖。产品适合小型饲料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246万元,实现利润51万元。

   1985年末,全县共有农机具生产和修理企业191家,职工2417人。主要产品有柴油机、打稻机、制茶机、饲料机、水泵、球肥机、双击式水轮机、喷雾器等,年总产值1519万元,实现利润236万元。

  第四节 交通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始于50年代末期。1959年创建嵊县运输公司修造厂,后经变迁,1980年改为嵊县交通机械厂,生产各种型号的离合器、油箱、消排器总成及492 Q型内燃机的机油盘等汽车配件。1985年工业总产值74.5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嵊县轻工机械厂1967年开始生产汽车配件,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生产定点厂。现能生产29个品种、36个规格的客车、电车、公共汽车的成套车门启闭传动系统与配件。1985年,共产汽车配件66万件,销往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

  马岙船舶修造厂于1960年建成全县第一艘60马力木质机轮船,1972年生产1215吨水泥船,1984年开始建造钢质船。次年,三界造船厂也建造钢质船。至1985年,全县共建造水泥船100艘,钢质船13艘。

  汽车修理企业全县共有6家。创建于1973年的国营嵊县汽车修理厂,主要从事社会车辆的修理。现能修理各类机动车和汽车。1980年还自行设计组装鹿山牌汽车,经鉴定符合整车标准。

   1985年,全县共有汽车配件生产和修理企业8家,造船厂2家,职工429人,工业总产值371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

  第五节 金属制品

  民国时期,生产传统的手工工具较著名的有县城吕顺昌、宋庭记、胡升泰铁铺、长乐张茂兴铁铺和甘霖赵长兴铁铺等。解放后,城关镇铁器社制作的胡绍文篾刀、陈文兰木工斧和崇仁桶器社制作的瓦樽(制瓦工具),列入1963年省手工业联社编的《全省名牌产品目录》。

   1972年,嵊县工具厂研制成指针式扭力扳手,1976年又研制成新颖的AC型扭力扳手,1981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后改进设计的棘轮式自动扭力扳手,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9月,力矩牌AC型扭力扳手(原为钻石牌)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远销法国、几内亚、新加坡、伊朗等1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85年,工业总产值189.5万元,实现利润43.55万元。

    198010月,嵊县钟厂创办。当年第四季度生产“506挂、摆两用钟木壳2500只,供上海中国钟厂与“三五牌”机芯配套出口。1981年生产的工艺龙凤钟,获省二轻厅新产品二等奖。1983年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玻璃水晶钟、鸟鸣打点定闹工艺台钟,获省二轻厅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1985年止,时钟产品发展到13个花色品种,年产量11434台,行销本省各地和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

  全县从事铁、铜、铝等铸件和拉管、轧钢、时钟、表带、小五金产品,以及各类工具生产的企业共339家,1985年有职工4429人,工业总产值958万元,税利总额256万元。

  第五章 化工 制药

  第一节

   197112月,嵊县化肥厂建成投产,次年产合成氨2033吨。19741976年,因生产秩序混乱,缺煤停电事故频繁,3年仅产合成氨4381吨,累计亏损211.95万元,吨氨两煤耗年均高达5382公斤。1978年后多次挖潜改造,1979年合成氨产量达到8314吨,吨氨两煤耗降至1737公斤,名列全省前茅,企业转亏为盈,1980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和全国小氮肥“红旗单位”。19821984年,每年合成氨产量都在万吨以上,吨氨总能耗不断下降,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白煤(原料煤)单耗下降,1983年居全国第一、1984年为全国第二,同年产合成氨14461吨(碳酸氢铵47964吨),实现利润182.69万元,吨合成氨创利126.3元,名列全省同行业榜首。多次受到省、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经委、化学工业部的表彰。1985年,因合成车间设备故障起火和让电支农而停车137天,产量、产值和利润下降。年末,全厂有职工550人,固定资产原值699.14万元。

   80年代初,富润供销社和广利乡先后办起复合化肥厂,1985年共有职工155人,产复合化肥1412吨,工业总产值58万元,实现利润3.7万元。

  第二节

   1972年嵊县化工厂建成,当年生产硝铵、铵沥蜡炸药215.8吨。1976年底,试产铵锑炸药。1977年批量生产2号岩石炸药。19793月开始迁厂、改造、扩建。1981年形成年产2500吨铵锑炸药的生产能力,并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主要产品有2号岩石铵锑炸药、仿2号抗水岩石铵锑炸药、矿用大包炸药、特种炸药等。产品在1981年全国民用爆破器材质量评比中获91分的良好成绩。19811983年连获本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二名。产品行销本省33个县、市。1985年还试制成功乳化防水炸药。这年,产铵锑炸药4818.7吨,工业总产值533.29万元,税利总额112.24万元。

  第三节 塑料 橡胶

   1971年由城关雨伞社转产的城关塑料厂,197812月与城关工程塑料厂合并,定名为嵊县塑料厂。以生产尼龙粒子、管材、工程塑料制品为主。19859月,从意大利引进塑料拉伸挤出机组1套,开始生产塑料挤出网,有28种规格品种,年生产能力为160吨,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这年工业总产值302.57万元,实现利润23.05万元。

   1979年,太平公社沃基大队创办的嵊县水带厂投产。当时,以旧祠堂作厂房,54名职工,4台织带机,1台脚踏并线机,1台挤塑机,年产值仅2万元。由于注重产品质量,金鱼牌、蛟龙牌两种水带(用于消防、浇灌)畅销山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企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末,已新建厂房4400平方米,有织带机25台、挤塑机5台、并线机1台,职工270人,年总产值250万元,实现利润17.03万元。

  石璜农机厂1979年起以产塑料制品为主,主要产品有塑料人造革、无缝导风筒、水管(也叫水带)、塑料薄膜等。无缝导风筒获1984年浙江省二轻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奖。1985年,工业总产值634万元,实现利润21.2万元。

   1984年,嵊县塑料橡胶制品厂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较完整的聚氨酯鞋类生产设备。同年9月后,又称绍兴市聚氨酯塑料厂。12月,与杭州皮鞋厂合资联营,另建浙江旅游鞋总厂。主要产品分塑料、橡胶、制鞋3大类,年生产能力为橡胶鞋底100万双、聚氨酯鞋底150万双、旅游鞋30万双、工艺鞋20万双。同时,聚氨酯塑料厂又与香港东方实业公司合资,创办中国东方聚氨酯制品有限公司。1985年,聚氨酯塑料厂和旅游鞋总厂工业总产值404.73万元,实现利润10.53万元。

   1985年底,全县共有塑料、橡胶制品企业65家,职工2987人,年工业总产值2087万元,实现利润95万元。

  第四节

   19586月,曾在城关镇宏济堂旧址办过制药厂,1962年停办。1970年重建,初名县医药公司“五·七”制药厂,1975年易名为新光制药厂。现生产10个剂型、40多种产品,片剂产量居全省同行业之首。新光牌复方丹参片在全省同品种质量评比中三次连获总分第一,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牛黄解毒片获1983年全省同品种质量评比第一名,1984年全国同品种质量评比名列第三。1985年,与省有关单位协作,研制成黄芪生脉饮、健肝冲剂、增液冲剂等3个新产品,投入生产。同年工业总产值1063万元,比1978年增长17.3倍;实现利润100.6万元,比1978年增长7.3倍。在全省18家中药厂中,产值居第四位,利润居第三位。

  县内属于化工行业的,还有生产化工原料、防火器材、农药、油漆、涂料、胶丸和电镀等57家企业。其中嵊县轻化厂规模较大,1985年工业总产值242.42万元,实现利润11.27万元。嵊县电缆防火附件厂,于1985年试制成功电缆用难燃轻型封闭式槽盒,性能优良,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六章

  第一节

   19705月,县商业部门曾在仙岩石灰厂试办水泥厂。19716月,县投资28万元,在三界镇南兴建嵊县水泥厂。19722月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因管理不善,连年亏损。1979年起进行整顿,推行经济责任制,挖潜改造。1981年水泥产量达2.2万吨,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达41.26万元。同年,又扩建改造,自行设计安装自动化机械立窑,年产能力扩至4.5万吨。到1985年末,已有固定资产原值356.62万元,职工303人,年产水泥45271吨,工业总产值261.99万元,税利总额109万元。

  第二节

  旧时,砖瓦窑散布各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太平乡建有春记砖瓦窑,年产砖10万块、瓦10万张,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窑厂。民国36年(194710月,南京大光洋瓦厂曾在雅沈村设立分厂,用机器生产水泥瓦。后因量重价昂,销路不畅,不久停办。解放后,各地窑匠组织砖瓦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全县共有砖瓦社11个,社员409人,年产砖447万块,总产值21.48万元。1957年,长乐砖瓦厂,购置平瓦机始制平瓦。次年,开始将传统的“鸡笼窑”改为“嘉兴大窑”,燃料用煤代柴。1972年和1973年,长乐砖瓦厂、石璜砖瓦厂相继建成有18个火门的轮窑,并开始用机器炼泥,日产标准砖从1万块增至3万块,万砖耗煤量从3吨降到0.8吨左右。1975年以后,嵊县建筑工程公司和普义、三合、金山、塔山等砖瓦厂先后投产。1985年末,全县共有生产砖瓦的企业119家(其中轮窑18座),职工3730人,年产砖16326万块、瓦971万张,工业总产值1069万元,税利总额248万元。

  第三节 水泥制品

   1964年,嵊县建筑工程队(后调整改组为嵊县建筑工程公司)建起全县第一个水泥预构件制品工场(简称预制场),以钢筋、水泥、沙石为原料,浇制实芯楼板、桁条等建筑预制构件和电线杆、篮球架等。1966年开始生产抽模方孔楼板、槽形楼板、涵管等水泥制品。1967年购置平板震动机、钢丝调直机等设备,生产能力和预制品质量提高。1968年,自制成功第一台拉丝机,解决了钢筋拉丝的难题,后又添置强制式拌和机、滚动式拌和机,替代手工捣拌混凝土。现能生产从孔芯楼板、窗框到天沟的全套建筑预制构件共100多个品种。水泥预制件质量获1979年绍兴地区同行业检查评比第一名。

   1972年以后,平原地区各乡、镇普遍开办预制场。到1985年末,全县共有78个水泥制品企业,职工2755人,年总产值1372万元,税利总额84万元。

  第四节 玻璃纤维

   19725月,城关镇玻璃纤维厂开办。初仅25名职工,用陶土坩锅拉玻璃丝。1974年,自制1台捻丝机,购置2台织布机,开始织玻璃纤维布。1975年后,产品销往大港油田等地,1979年产值达70万元,实现利润17万元。同时,沈家坎、上沙地、下路西、甘一等村陆续办起玻璃纤维厂。到1985年末,全县共有58家玻纤企业,职工2727人,年总产值490万元,税利总额50万元。

   198412月,县化肥厂筹建的嵊县玻璃厂投产,投资137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4000吨玻璃球。1985年产5号中碱玻璃球4663.5吨,质量达到国家建材总局颁布标准,产品行销本省和广西、安徽、江苏各地。1985年又扩建玻璃球拉丝车间,当年生产中碱45支玻璃纱60.93吨,工业总产值152.91万元,实现利润8.46万元。

  第五节 黄沙 石灰

  剡溪及其支流有大量黄沙。50年代末,嵊县航运公司开始经营黄沙。1973年,临江、江东公社和仙岩、浦口公社先后联办黄沙捞运社。1978年后,又新增一批村办企业和个体捞沙户。1985年末,全县有15个捞沙企业,从事捞沙的驳船195艘、机船9艘,年总产值281万元。嵊县黄沙沙质优良,为上海黄浦江隧道、杭州飞机场、宁波北仑港码头等重点工程所采用。仅由县矿业公司运销外地的黄沙,1985年达54万吨。

  石灰向来靠外地运入石灰石煅烧。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布在仙岩、钓鱼潭、王舍、招士湾、梓树、三聚潭、屠家埠等地的石灰窑有14座。闻名遐迩的“仙岩石灰”,畅销十余个县。至解放前夕,石灰窑多数停业。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元中、协泰两家石灰厂转为公私合营,后并为国营嵊县石灰厂,燃料改薪柴为煤炭,1976年因亏损停产。197911月,复建仙岩公社石灰厂。1983年、1985年,仙岩乡梓树村和城关镇艇湖村也办起石灰厂。1985年,这3家企业有职工122人,工业总产值127万元,实现利润18.9万元。

   1980年后,一批建筑装饰材料企业兴办。有黄泽大理石厂、甘霖建筑装饰板厂、富润花砖厂等。产品有花岗岩、大理石、石膏装饰板、花地砖等。1985年,全县6家装饰材料企业工业总产值151万元,税利总额9.1万元。

  第七章

  第一节

  硅藻土,俗称白泥,是嵊县的重要矿产资源。1958年,西郊、崇仁等社、镇有4个单位开始采掘。1960年联建国营嵊县白泥矿(在西郊公社大浦桥大队),初时设备简陋,产品为原矿和硅藻土粉。1966年,开拓保温材料生产线,运用硅藻土试制投产标准型、异型、特异型轻质保温砖、板、管等新产品。1977年后,一批开采、加工硅藻土的乡镇企业兴起。1983年成立嵊县硅藻土应用研究所,次年试制成功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新产品。1985年,嵊县白泥矿易名为硅藻土制品厂,并在城郊乡雅致村兴建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分厂。同年7月,普义乡和城郊乡兴办的保温材料厂先后投产。1985年末,全县从事硅藻土开采、加工的企业共13家,职工760人,年产硅藻土粉9734吨、保温砖130万块,行销全国19个省、市,并远销国外,年工业总产值157万元,税利总额35万元。

  浙江省科委将硅藻土开发技术研究,列入1985年重大科研项目,正在开发的有助滤剂、吸附剂、催化剂等。

  第二节

  嵊县是省内最早发现和开采萤石(又名氟石,俗称砩石)的县。民国2年(1913)开始采掘,销售给日本商人。民国7年起,毫石乡毫岭、汉溪乡考溪坞等地,先后有璋华公司(武义人何绍伟经办)、开源公司(义乌人杨成章经办)、佛华公司(当地人张云鼎和日商寺旋合办)及一些个体经营者相继开采营业,年产萤石1800吨。以竹筏运至上海,大部售给日本、美国客商。抗日战争爆发后,萤石开采相继停业。民国317月,嵊县论陷后,日军曾在毫石乡黄双岭掠夺性开采萤石2000吨。民国35年,上海玉器厂来嵊开采1000吨优质萤石,用以雕刻工艺品。

   1958年,嵊县砩石矿开办。矿区位于毫石公社菜子湾、黄双岭一带。初时年产仅数百吨。1964年起,采用平硐开拓和浅孔留矿法,使用凿岩机、矿车、索道等机械,1976年产矿石8810吨。1977年,甘霖、长乐、南山、北山等地先后开办萤石矿(社队企业),当年全县萤石产量突破万吨。萤石产品分块矿、末子,畅销全国,远销国外。19811982年出口美国的萤石,质量名列全省20多家同行之首,深得外商好评。1985年,全县从事萤石开采的企业7家,职工311人,年产萤石12213吨,工业总产值88万元,税利总额22万元。

  此外,上东一带历来利用当地铁砂冶炼毛铁。1951年,供销系统开办上东毛铁厂,后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最高年产毛铁500多吨。1958年大办钢铁时的嵊县钢铁厂,曾以上东铁砂和榧树湾铁矿石为原料。同年,还创办铜矿、煤矿、云母矿、油页岩矿等企业,其中嵊县铜矿年产粗铜10吨以上。1961年、1962年调整时相继停业。19701972年,三合、民胜、和平等公社曾开采过泥煤、褐煤,后因经济效益差而停办。

  第八章 缝纫 皮革

  第一节

  民国14年(1925),县城缝衣师傅丁阿芬,购入1台德国产猎狗牌缝纫机,开设丁同盛缝衣铺,是嵊县缝衣业使用缝纫机之始。1953年,全县缝纫、成衣业人员达340人,其中在城关镇的有41家、75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县有服装社(组)22个、413人。19805月,国营嵊县丝绸服装厂创办,能生产100多个款式品种。男女西装长裤在全省13家丝绸服装厂质量评比中,曾获总分第一。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河北和东北等15个省、市。1985年产服装15万件以上,工业总产值211.87万元,实现利润14.33万元。198412月,还与中外合资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联办华丝制衣厂,年出口真丝绸服装15万件。县内缝纫服装业主要厂家还有嵊县第一服装厂、嵊县服装厂(甘霖)和嵊县衬衫厂(长乐)等。

  1985年,有缝纫服装厂106家,职工2420人,工业总产值1326万元,税利总额83万元。

  第二节

  明洪武初年,嵊产杂色硝熟牛皮已成为贡品。清光绪十年(1884),县城设有吴万盛、开源两家皮坊。解放后,各地制革工匠组织起鞋革小组和制革小组。1958年开始生产猪皮革。至1985年,全县皮鞋产量达46.73万双,比1978年增长6.8倍;皮件生产也从收音机皮壳、药箱、手枪套、皮带、表带等简易产品,发展到出口劳工手套、绵羊皮茄克衫、山羊皮男女服装、马甲、猎装、大衣及皮箱等产品。19781985年,共生产出口劳工手套43916打。1985年末,全县共有皮鞋、皮革制品企业58家,职工1804人,工业总产值818万元,税利总额80万元。

 

  第九章 其他工业

  

  嵊产剡藤纸自古享有盛名。唐代李肇称:“纸之妙者,莫若越之剡藤”。当时公牍(以至皇帝诏书)多用剡藤纸,故有“剡牍”之称。宋、明时期,竹纸兴起,逐渐取代藤纸。明代嵊产的黄纸、白纸、桑穰纸作为贡品。据民国19年(1930)调查,县内产南屏纸、连王纸、黄纸、草纸的槽户有46户、51槽,资本9065元,工人789人,产值87900余元。农村土纸生产延续至今。1974年起,金山、前良、许宅、蒋家埠等地先后办起规模不等的造纸厂,以生产坑边纸为主,兼产少量纸浆。1983年后,西鲍、幸福等纸厂开始生产箱板纸、瓦楞纸等产品。1985年全县有造纸厂7家(不包括农村副业槽户),职工700人,生产各种机制纸共5333吨,工业总产值487万元,税利总额27万元。

  

  民国10年(19216月,县城设有协华昌印刷社,开始使用石印机、两面动脚踏印刷机。1949年,印刷社(所)有城关镇的鹏记、友连、剡江、海天,崇仁镇的通源福和石璜镇的瑞华等6家。19528月,国营嵊县印刷厂建立,私营印刷厂先后并入。至1985年,县印刷厂除能铅印一般文字外,还能自行设计画稿,承担照相制版直至印刷、轧片、凹凸等全套工艺,及印刷彩色包装、瓶贴、商标、烫金、纸盒等装潢产品。1978年,在宁(波)、绍(兴)、舟(山)31市厂际竞赛中,被评为印刷工业先进企业;198010月,又评为产品质量优胜单位。1985年印刷产量突破1亿印,工业总产值115.76万元,实现利润15.61万元,上缴税金6.77万元。1974年后,崇仁镇四五村大队、浦口公社茹家村大队、桃源公社东山大队,相继办起印刷厂。1978年起,农业、文教、商业、供销等部门及一些乡、镇,也开办印刷企业。1985年末,印刷企业共有43家,职工749人,年总产值370万元,创利30.4万元。

  

  清末民国初,全县从事家具生产的有32家、61人。至解放前夕,增为86家、144人。解放后,木业工人组织木业社,至1956年,全县有木业社(组)26个、社(组)员1792人。1978年,有家具厂、木业社38家,从业人员2336人。近几年来,嵊县家具厂在生产传统家具的同时,进行创新改革,制作框式、组合式、港式等新式家具,按部颁工艺标准进行生产。1985年生产家具5300件,总产值70.8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同年末,全县有家具厂70家,职工1336人,年产各种家具11.68万件(其中木制家具11.21万件,钢木等其他家具0.47万件),年总产值376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

  

  陶器生产旧时已较发达,中爱乡的缸窑村,就因村旁多缸窑而得名。近代,则以春联乡的赵马村陶器为最著。解放初,全县有复兴、又新、联营、长兴等4家窑厂。19514月,人民政府接管复兴窑厂,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先后易名为嵊县陶业厂、嵊县陶器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几家私营窑厂相继并入。主要生产缸、甏、坛、茶瓶、钵头等传统日用粗陶。1960年生产陶器115.56万件,创历史最高纪录。1976年起,逐步转以紫砂产品为主,1984年停产日用陶器。近几年,春联、富润、普义等地陆续恢复和发展一批乡村缸窑厂。到1985年末,全县从事陶器生产的乡镇企业共12家,职工463人,年总产值56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饲料加工

    1977年,县成立饲料公司,用手工拌和方法开始生产混合饲料。1983年后,崇仁、白鹤、开元等乡镇也办起饲料加工厂,生产混合饲料。19833月,里东区和平公社在省科委、省林业科学院的帮助下,开始筹建优质新饲料松针粉厂,19849月建成投产。同年10月,国家科委、林科院联合在广州召开松针粉技术推广交流会,嵊县和平松针粉厂的产品质量名列第一,1985年共产松针粉200吨。同年3月,新建的城关、甘霖、黄泽3家国营饲料厂全部投产,配合饲料年产能力为8000吨,当年实产6504吨。1985年末,全县专业饲料加工企业共8家,职工100余人,年总产值252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

  

  民国8年(1919),县人吕大时在桃源乡黄胜堂村创办剡中粉笔厂。所产吕制粉笔,配料讲究,工艺独特,质地坚实,不易折断,书写清晰,且不刻板,享有盛誉。民国1826年,先后获西湖博览会、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两次特等奖。但当时设备简陋,手工操作,产量不高,年产粉笔仅万盒左右。解放后设备条件改善,1956年产粉笔12.09万盒,1959年达26.04万盒,畅销省内各县和上海、南京等地。1960年,嵊、新两县合并期间,剡中粉笔厂并入新昌综合加工厂。1973年,普义中学办起校办粉笔厂,1985年产粉笔5.5万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