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县志(修订本)
第四编水利 · 电力

发布日期:2014-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嵊县水利设施,迄宋代已建有浩江大砩、广利塘、城防堤等;明筑万金堤、黄金堤,凿朱公河;清建彭公闸、白沙堤;民国期间,沿溪多修筑保村沙堤。但塘小,堤低,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至1985年,共投工1.41亿个,投资80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75万元),完成土石方1.41亿立方米,建成水库、山塘670座,堤防154.5公里,整治主要江道63.6公里,拥有机电排灌动力3.26万马力,建设小型水电站195座,装机2.9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00多万千瓦·时,占全县年用电量的近半数。塘库总蓄水量由1949年的600万立方米增至1985年的2.35亿立方米;旱涝保收农田由1万亩增至27.14万亩;易旱农田(抗旱能力在30天以下)从17.96万亩减为3.29万亩;易洪面积由17万亩减至2.6万亩,保障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和沿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宋代已建成较大的蓄水灌田的山塘水库有黄塘、汉塘、新塘、广利塘和平原地区的爱湖、东湖、西湖等。至民国末期全县水库、山塘总蓄水量为600万立方米。1952年,新建向皇殿、江夏等4座小型水库。至1957年,全县已建成小型水库138座,塘库总蓄水量达3570万立方米。19583月,全县第一座中型水库————坂头水库蓄水受益。此后,南山、前岩、剡源等大、中型水库相继动工。至1964年,已建成水库、山塘627座,总蓄水量1.02亿立方米。其后,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同时兴建山区小型水库工程。至1985年底,全县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和主要山塘670座。其中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1座;0.1~1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4座;100~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19座;10~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12座;1~10万立方米的小(三)型水库534座。还有山湾、宅前小塘、山塘近万口。塘库总蓄水量2.35亿立方米,比1949年增加38倍。

  大型水库

  南山水库建于长乐江支流南山江的中游长乐镇与横山乡之间,距县城30公里。集雨面积109.8平方公里,采用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型,墙高72,总库容1.0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6987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水土保持、水产、供水、旅游等综合功能。19586月动工,1961年秋蓄水受益。19683月续建,1973年春竣工。197611月至1979年底,按“可能最大降水量标准”完成保坝工程达到现有标准。共计完成土石方28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7万立方米。按当时实用资金计算,总投资10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5万元),投工535万个。使用水泥8320吨,木材4516立方米,钢材822吨。主体工程包括:高72的拦河坝(为省内最高土坝);长398的钢筋混凝土衬砌的输水隧洞;长240、洞径5的泄洪洞;两孔高7、各宽4的泄洪闸;净宽90、遇“千年一遇洪水”能自溃溢洪的非常溢洪道;坝下电站装机3750千瓦;4条总长75公里的输水干渠。可灌溉南山、长乐、石璜、甘霖、临城等区的24个乡、镇的农田8.9万亩。防洪受益5.1万亩。

   1973年,新昌、嵊县、上虞3县共建位于新昌江上新昌县境内的长诏水库,采用混凝土砌石重力坝,坝高68,总库容1.86亿立方米。嵊县投工154.8万个,安置移民332户。19793月竣工后,分得灌溉水量2685万立方米(占灌溉库容的33%)和部分库区山林。1985年,嵊县实际灌溉中爱、新明、浦口等乡、镇农田2.3万亩,防洪受益5.4万亩。

  中型水库

  坂头水库建于长乐江支流石璜江上游的镇基乡境内,距县城40公里。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水产、山林综合效益。集雨面积23.6平方公里,引水面积14.5平方公里。总库容105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70万立方米。19573月动工,次年3月蓄水受益。1980~1985年,按“千年一遇洪水”的保坝标准加高加固大坝。共完成土石方42.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7.78万元,投工42万个。主体工程有:高28的拦水坝和高15的副坝;长1.7公里的引水渠;长105的输水隧洞;堰顶长52的溢洪道;孔高2、宽3的泄洪闸;坝下电站装机640千瓦,坂头以下建梯级电站;3条总长32.1公里的输水干渠。可灌溉石璜、富润、剡北等乡、镇的农田2.1万亩。

  前岩水库建于范洋江上游的友谊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以灌溉、防洪、蓄涝为主,结合发电、水产,集雨面积20.6平方公里,引水面积5平方公里。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50万立方米。19583月始建,19594月部分蓄水,19641月建成。1976年底按“可能最大降水量标准”加高加固大坝,扩建溢洪道,197710月完工。共完成土石方81万立方米,混凝土和浆砌块石8400立方米,国家投资105.9万元,投工193.8万个。主体工程有:高30的拦水坝和3条副坝;长1.5公里的引水渠;长185的输水隧洞;堰顶长90的溢洪堰和两孔高3.6、各宽2的泄洪闸;装机400千瓦的坝下电站和3条总长27.9公里的输水干渠。可灌溉友谊、三界、三合等6个乡、镇的农田1.8万亩,治涝受益面积7000亩。19591月省水利厅曾在工地召开现场会议,介绍前岩水库自办工厂,革新运输工具,自制炸药,克服建库中物资困难的经验。

  剡源水库建于长乐江支流郯城江上游的剡源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以灌溉为主,兼以防洪、发电。总库容100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50万立方米。19589月动工,19625月初步蓄水受益。1972年扩建。1976年起按“200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非常泄洪洞,加高大坝,19795月竣工。并建成表层水放水设施,提高了灌溉水温。共完成土石方64.1万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5400立方米,国家投资166.7万元,投工78.8万个。主体工程有:高41的拦水坝;长158的浆砌块石拱型涵洞;长131的发电隧洞;长56的溢洪堰;两孔高4、各宽3的泄洪闸;长120、洞径6的非常泄洪洞;装机650千瓦的坝下电站和6条长26.1公里的输水干渠。可灌溉剡源、石璜、通源、开元等乡、镇的农田1.05万亩。

  辽湾水库建于长乐江支流大昆溪下游的太平乡境内,距县城34公里。可防洪、发电、灌溉。集雨面积40.4平方公里。总库容11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00万立方米。19724月动工,至1977年夏开始拦洪受益。1982年底按“5000年一遇”保坝标准竣工。共计完成土石方136.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2.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61.6万元,投工361.7万个。主体工程有:高63的拦水坝;长247的输水隧洞;3孔高5、各宽3.5的泄洪闸;长63的非常溢洪堰;装机1260千瓦的坝下电站。坝下太平、大昆等乡有560余亩农田直接受益,一定程度改善了长乐江两岸的防洪、灌溉条件。

  小型水库

  库容1~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和小(三)型水库有646座。分布如下:

  城关镇4座,临城区136座,三界区59座,北山区25座,里东区32座,崇仁区132座,上东区70座,黄泽区53座,石璜区15座,长乐区48座,甘霖区44座,南山区28座,共可灌溉农田14.1万亩。

  第二节

  旧时农村农田灌溉,主要靠砩甽(又称堰坝)引水。民国《嵊县志》载,时有砩94条,多系桩篱沙石临时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蓄水工程大量兴建,多数砩甽已废或被纳入为水库灌区,有的改建为固定堰或活动坝。

  

  1985年底,除已纳入水库灌区的外,灌溉农田千亩以上的有8条,即建于新市乡天主庙南澄潭江的天主砩,建于新市乡丁家村东澄潭江的源通砩,建于新联乡江东村南澄潭江的十甲砩,建于灵山乡良村南上东江的大浅砩,建于新昌县丁家园村东黄泽江的柿红砩,建于黄泽镇前良村东黄泽江的马浪砩,建于黄泽镇北黄泽江的劳动砩和建于明溪乡朱湖山村东黄泽江的宕头砩(又称宕湖砩)。

   1965年冬至次年春,绿溪乡水竹村在合山江建造一条长60、高1.5的固定堰。堰体中建宽0.6、高0.7的暗涵,灌溉农田300亩。此后,在堰体中建暗涵的还有:开元乡的麻厂砩,黄泽镇的马浪砩,明溪乡的劳动砩和赖石砩及灵山乡的大浅砩等。

  

  活动坝是60年代开始建造的新型拦河引水工程。灌溉季节关闭安装在固定堰上的活动门,抬高水位引水,洪水时开门泄洪。全县供灌溉引水用的有8处:

  堰底活动坝建于石璜镇堰底村南和长乐江中。19644月建成,为县内最早的活动坝。1977年因治理长乐江,江道改线,1979年易地重建。设有竖轴转动钢筋混凝土平坂门21扇,门高1.2、宽2,堰两端各有宽2的冲沙闸。供南山水库北干渠引水,可灌溉农田2.25万亩。

  烂田头活动坝建于黄泽镇前良村旁的黄泽江中。19664月建成,1975年改建。设有竖轴转动钢丝网水泥平板门38扇,门高1.1、宽1.5,堰左端建有宽2的调节冲沙闸。灌溉农田3400亩。

  苍岩活动坝建于中南乡苍岩村南里许的澄潭江中。19764月建成。建有1高的混凝土固定堰,安装竖轴转动钢丝网水泥平板门37扇,门高1.2、宽2,堰两端各有宽2的冲沙闸。灌溉农田1100余亩。

  江田活动坝建于普义乡江田村东里许的崇仁江中。19774月建成。安装竖轴转动钢筋混凝土门14扇,门高0.9、宽2.05,堰右端设宽2.5的冲沙闸。灌溉农田1600亩。

  下曹活动坝建于方口乡下曹村北的长乐江中。19784月建成。安装竖轴转动钢丝网水泥门16扇,门高1.2、宽2,堰两端各有宽2的冲沙闸,供南山水库中干渠引水用,灌溉农田1.2万亩。

  全化活动坝建于新明乡全化村北的黄泽江中。197910月建成。安装水力自控多铰钢筋混凝土肋形翻板门12扇,门高1.5、宽5.5,堰两端各有宽2.5的冲沙闸,引长诏水库水过江灌溉农田3000亩。

  黄泥桥活动坝建于中爱乡黄泥桥村西的新昌江中。19804月建成。安装竖轴转动钢丝网水泥门46扇,门高1、宽2,堰两端各有宽2的冲沙闸,为长诏水库中干渠渠首工程,设计灌溉农田3.5万亩。

  唐家园活动坝建于新市乡唐家园村北的长乐江中。19825月建成。安装水力自控多铰钢筋混凝土肋形门10扇,门高1.5、宽5.5,堰两端各有宽2的冲沙闸,属南山水库灌区,灌溉农田1200余亩。

  第三节

  提水灌溉,历来使用戽斗、吊桶、水车(分手摇、脚踏和牛拉)等。劳动强度大,功效低。1950年,全县有水车3.18万余架,1957年增至4.1万余架。后因兴修山塘水库,自流灌溉面积和机电灌溉面积逐年扩大,人力水车大幅减少,至1985年仅少量使用。

  

  民国17年(1928),仁德乡东圃村徐泉焕等合资购入12马力柴油抽水机1台,成立“得利水机有限公司”,提水灌田100余亩,为县内用机械灌溉之始。1949年,大浦桥、竹山两村有24马力柴油抽水机各1台,灌田1200余亩。1954年,县人民政府组织私营工商业的柴油机支援农民抗旱,建立了17处抽水机埠,计328马力,灌田9700亩。1956年发展到46台,计800马力,灌田2.6万余亩。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拨款23.6万元,建立国营嵊县城郊抽水机站(19707月更名为嵊县抽水机站),设黄泥桥、高家、仙人坑3个机埠,有柴油抽水机9台,共396马力,灌溉农田1.2万亩,1979年长诏水库建成后废弃。至1985年底,全县有柴油抽水机729台,计4255马力,可灌田1.38万亩。

    

   19564月,西郊乡雅致村和城关镇东圃村首先将机灌改为电灌。至1967年,电力抽水机发展到82台,装机1731千瓦。19765月,显潭公社相牢固大队建成总扬程为1155级机埠,供80亩茶园喷灌用水。1985年底,全县电力抽水机共829台,计9382千瓦,灌溉面积12.57万亩。其中可灌农田千亩以上的电灌站有石璜镇楼家、中爱乡圳塍、三界镇仁聚里、普义乡翻水站、长乐镇笑呵塘、江东乡钓鱼潭、广利乡大山下、中爱乡小山和春联乡地下水库9处。部份已纳入自流灌区仅供临时使用。

  

   19764月,显潭公社相牢固大队始置移动喷灌机1台,喷灌高山茶园。后有谷来乡护国岭村、民胜乡茶亭岗村、白鹤乡前王村和普义乡孙村等地先后购置20台。喷灌茶、橘、桑、花木等,具有省水、保土、保肥、增产的优点。至1985年底,全县有移动喷灌机1286台,计6942马力,喷灌面积4.7万亩。

   1978年,嵊县茶场开始安装固定喷灌设施,后有三合、城溪、富润、长乐、崇仁等乡、镇,相继安装。至1985年,共安装16处,喷灌面积1400余亩。

  第二章 防洪治涝

  解放前,沿江已建有万金堤、黄金堤、白沙堤和零星保村沙堤等防洪设施。194910月洪灾后,堤防所存无几。是年冬,县人民政府拨款、赈粮,重建黄金堤、彭公闸,修复万金堤和东圃、仙人坑、董村等堤防护岸工程。治涝工程始于60年代的范洋,后经全面规划,采取“上蓄、中分、下排”的治涝措施。30多年来,共建成堤防154.5公里和大量涵闸、排涝渠、电排站,保护了沿江11.6万余亩农田和5万余户城乡居民的安全。

  第一节

  城防堤位于长乐江、剡溪左岸,自城关镇西城门至艇湖,长3.85公里(其中城墙1.4公里),保护城关镇和城郊农田千余亩。1951~1956年,在原东圃堤基础上加高加阔。1959~1961年,拆除自东门经襟带门、北门至监狱段城墙。同时在东门至东桥下筑新城墙与东圃堤连接,统称城防堤。19629月大洪水溃堤后,是年冬加固加高,并把化龙门、西门、向阳门和艇湖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安装启闭机,又将南门、解放门、建设门和东桥门改建成钢板人字门。全部工程国家投资36.8万元,于19644月建成。

  万金堤在长乐江左岸的太平乡石砩村东,长0.5公里,保护石砩等5个村和2000余亩农田。明代即具规模,后屡毁屡建。1962年又毁于洪水,县人民政府再拨3万元整修加固。

  长乐江南堤位于长乐江右岸,自太平乡太平桥至新联乡高版村,长25.26公里,保护2.5万余亩农田和1.3万余住户的安全。1950~1956年,沿江的长乐、方口、白鹤、桃源、蛟镇、新市、新联等乡、镇相继自建或合建保村堤。197612月长乐江治理工程动工,建造新堤,堤高4~6,顶宽4~5,堤坡迎水面用块石砌护,于1980年建成。

  长乐江北堤位于长乐江左岸,自太平乡太平桥至城关镇石柱头,长26公里,保护2.6万余亩农田和1.5万余住户的安全。原有保村堤屡遭水毁。197612月动工建新堤,堤高4~6,顶宽4~5,堤坡迎水面用块石砌护,于1980年建成。

  黄金堤位于澄潭江右岸的中南乡苍岩村南,自狮子岩至高屋,长336,保护苍岩村和1000余亩农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因堤内有黄荆滩而得名,屡毁屡建。1949930,又被洪水冲毁。19503月,人民政府以工代赈重建,堤高和顶宽各51963年县人民政府又拨款加固整修。

  天主堤位于澄潭江左岸,自新市乡天主庙至新联乡捣臼爿,长7.5公里,保护7000余亩农田和近2000农户的安全。原有旧堤屡遭水毁。1962年冬,省拨款23.1万元,工赈大米12.48万斤,于次年修复,堤高4~6,顶宽4

  中爱堤位于新昌江右岸,自中爱乡黄泥桥村至浦口乡万年亭与黄泽江左岸新明堤连接,长13.2公里,保护1.26万亩农田和3100住户的安全。原有旧堤下段开口,1956~1962年三次遭洪水冲决。1962年冬重建,政府拨款34.1万元,工赈大米15.28万斤。次年6月完成,堤高6,顶宽2~4

  黄泽江南堤位于黄泽江左岸,自黄泽镇烂田头活动坝至浦口乡万年亭,长13.9公里,保护1.1万余亩农田和5000余住户的安全,旧堤始建于民国12年(1923),屡毁屡建。19761月建新堤,高3.5~6,顶宽5,干砌块石护堤,198112月完工。

  黄泽江北堤位于黄泽江右岸,自灵山乡庙山村至浦口乡万年亭,长14.4公里,保护9400亩农田和3100住户的安全。旧堤屡毁屡建。19761月建新堤,高3.5~6,顶宽5,干砌块石护坡,198112月建成。自朱湖山至下宕头段,仍为旧堤。

  浦口堤位于黄泽江、剡溪右岸,自浦口乡鸡笼山至屠家埠,长8.8公里,保护8200余亩农田和2100余住户的安全。1951年始,四村、棠头溪、浦口、故江、屠家埠等村相继建堤。1956年屠家埠闸建成后,全堤闭合,称浦口堤。后遭两次洪水冲决。1962年冬,省拨款47.5万元,工赈大米30.15万斤,修复加固。堤高5,顶宽3~51963年完工。

  1982年,还建成碧溪堤、上东江南堤、上东江北堤、宕湖堤、五联堤、灵山埂、罗洋埂、界埂、白沙堤和下洋埂等堤埂。

  第二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会稽知县王凤采率民筑堤南山(即今三界范洋),建盈丈小闸,人称“王公闸”,供范洋排除内水(后埋入王公堤内),是嵊县有史可查的建闸之始。

  解放后随着堤坝的修建,陆续兴建了一批排水涵闸。至1985年,共有大小排水涵闸64座,其中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以上的3座,10~49立方米/秒的27座,小于10立方米/秒的34座。

  其中排水量50立方米/秒以上的3座如下:

  解放闸原名丰安闸,又称彭公闸,建于三合乡闸头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会稽知事彭元玮率民修建。几经毁修。解放后,改建为5孔闸,每孔宽31963年冬大水溃堤后,当年冬,将闸墩加高1,木闸门改成钢筋混凝土肋形门,机动启闭,1964年春完工。次年改为电动启闭。最大排水流量12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1.1万亩。

  屠家埠闸建于剡溪右岸浦口乡屠家埠村,19565月建成。3孔,每孔宽31964年改建闸门,前移至堤坝迎水面,采用钢板闸门,使用15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最大排水流量65立方米/秒。受益农田5000亩。

  黄塘桥闸建于黄泽江左岸新明乡黄塘桥村北,19786月建成。2孔,每孔宽2.5,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使用15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最大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4000亩。

  排水流量10~49立方米/秒的27座涵闸为:开元乡来蓬头闸,石璜镇赵宅闸,博济镇老石璜江闸,剡北乡老富润江闸,普义乡孙村闸、双孔闸,蛟镇乡浮石潭闸、新磁鱼闸,新联乡小南山闸、姚家潭闸、高版闸、中南田闸,城郊乡象鼻山闸、雅致闸,城关镇工农闸、艇湖闸,中爱乡高家闸,新明乡仙人坑闸、中渡闸、宕头闸,城溪乡城溪闸,浦口乡沈家坎闸,福源乡嶀浦坂闸,江东乡里钓闸,三界镇东干闸、浦山闸,三合乡西干闸。

  

  范洋江西排渠自蒋镇至三合乡闸头入友谊江,长10.5公里。19785月建成。总投资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万元)。排水面积17.5平方公里,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7000余亩。

  范洋江东排渠自三界镇任家弄村至界埂,经排水闸注入剡溪,长4公里。19835月建成,总投资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排水面积37.8平方公里,排水流量2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同西排渠。

  东坑排涝渠自三塘乡牛栏砩起,沿山开渠,至东郭村南注入黄泽江,长3公里。19803月建成,总投资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排水面积13平方公里,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4000余亩。1981年起,渠底加深,兼作长诏水库中干渠输水渠道。

  浦口高排渠自四明乡赵家岩水库坝下引水,沿山开渠,至屠家埠村东注入剡溪,长7公里。1983年初步建成,总投资1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万元)。排水面积17平方公里,设计排水流量30立方米/秒,受益农田4000亩。

  电力排涝站

   1969年,普义乡江田村最早建造40千瓦电力排涝站。19751976年,又先后建成孙村、范洋江排涝站。至1985年底,全县建成电力排涝站29座,共安装电力排涝水泵70台,计5587千瓦,总排水流量67.18立方米/秒,受益农田3.12万亩。共投资224.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1.74万元)。

  范洋江排涝站位于三合乡闸头村,1975年动工,19765月竣工。装机10台,总容量1550千瓦,排水流量20立方米/秒,三合、蒋镇两乡和上虞县滨笕乡的1万亩农田受益。总投资6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5万元)。

  屠家埠排涝站位于浦口乡屠家埠村,197810月竣工。装机6台,总容量780千瓦,排水流量8.1立方米/秒,浦口乡4000亩农田受益。总投资3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

  第三节 河道整治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长乐江畔的开元乡开元村,继锦乡张家、钱家和楼下村,雅秀乡求家坎等村,曾对江道进行截弯取直。1969年冬,开始有规划地整治上东江,至1985年底,全县已整治主要河道计长63.6公里。

  长乐江自太平乡太平桥至城关镇西桥,原江道沙滩密布,竹林丛生,行洪不畅。沿江各村保村堤坝,汛期经常溃决。1970年,对长乐江作了全面调查规划。197612月开始整治,197912月新江道全线通水。至1985年底,建成的主要建筑物有:活动坝3处,引水涵洞9处,排水涵闸37处,跌水5处,公路桥2座,机耕路桥17座,连接桥4座,江岸砌护块石,完成土石方427万立方米,投工660万个,国家投资386万元。经治理,原长33.6公里的江道缩短为26.1公里,江底宽度为40~68。整治后江道整齐,行洪顺畅,排灌方便,防洪受益农田5.1万亩。

  黄泽江  19761月动工整治,自烂田头活动坝至全化村段,老江道截弯取直,缩狭江面建新堤,全化村以下转西北另开新江,与剡溪汇流处从原来的屠家埠双江口上移3公里至万年亭。整治后江道由16公里缩短为14公里,主要建筑物有:黄泽、新浦公路桥,明溪、黄塘桥机耕桥,全化活动坝及水电站,完成土石方234万立方米,投工310万个,国家投资150.73万元。于198112月基本完工。防洪受益农田2万亩,灌溉受益3000亩。

  剡溪  19782月动工治理,自城关镇西桥至浦口乡屠家埠段,按剡溪50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泄洪量5300立方米/秒,老江道长13.1公里,设计新江道自长乐江与澄潭江在南津桥下汇合处起,沿仙人坑、西瓜园,至万年亭纳入新黄泽江,开新江北流,穿五联堤,经何家大塘,沿禹溪村东,至屠家埠,治理后长10.5公里,比老江道缩短2.6公里。至1985年底,南津桥至中渡新江道和城溪乡何家村上、下新堤基本竣工。建成的主要建筑物有:何家枢纽工程(包括船闸、大桥、何家跌水),禹溪电力排涝站和城溪排水涵闸等10处。完成土石方204.3万立方米,投工243万个,国家投资716.3万元。尚余土石方尾工近40万立方米。防洪受益农田2.5万亩。

  上东江  1969年起,按防御“五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整治,自北漳镇水口村至灵山乡长山株头,长13公里。1979年洪水后,堤防加高0.519818月出现大洪水,堤防遭严重水毁。又按“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整修。至1985年底,右岸按标准完成,左岸照旧修复。完成土石方67万立方米,投工137万个,国家投资42.5万元,防洪受益农田7000亩。

   1969~1983年,对新昌江和其他12条二级支流也分别进行截弯取直等局部治理,合计43公里。其中:新昌江2公里,南山江3公里,郯城江2公里,石璜江2公里,富润江5公里,崇仁江9公里,新合江2公里,渔溪江2公里,许宅江3公里,四明江6公里,嵊溪1公里,福源江3公里,范洋江(含友谊江)3公里。共投工520万个,投资215万元。

 

  第三章

  第一节 水力发电

  全县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约6万千瓦。新中国成立前无小水电设施。19515月,太平乡石砩村水力碾米厂木制戽斗式水轮机碾米同时带动微型发电机发电,安装15瓦电灯7盏自用,为县内水电建设之始。19572月,黄泽镇前良村(当时属新昌县)和石砩村先后建成装机12千瓦和20千瓦小水电站供本村照明。1960年,前岩水库坝下电站投产;1963年坂头水库坝下电站建成,同年南山水库电站投产;至1970年,全县建有小水电站85处,装机容量5087千瓦。是年后,着力建设水库配套电站,在24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中,兴建坝下电站19座,总装机容量达9304千瓦。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小流域梯级开发,在三溪江流域自雅璜乡大安桥至石璜镇楼家长10公里河段,规划建造14级电站,总装机5915千瓦。迄1985年已建成大小电站12座,总装机5220千瓦,利用水头共411.2,占总落差的98%,年发电量1600~1800万千瓦时。美国、菲律宾、印度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等专家前往参观,给予好评。地处偏僻山区的通源乡,至1977年已建成由21座小水电站组成总装机372.5千瓦的微型电站群,照明、粮食加工、制茶都用上了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水电建设迅速发展,仅1979年就投产电站30座,装机5190千瓦。至此,全县总装机容量达20322千瓦。翌年,县水利电力局何佩德代表嵊县出席了国家水利部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小水电会议,汇报了嵊县“年投产超五千,总装机过两万”的水电建设情况。水电部授予嵊县水电局奖旗一面。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小水电站195座,装机282台,总装机容量29422千瓦,全年发电5390万千瓦时。其中县办8座,装机9350千瓦,占31.8%;区、乡、镇办70座,装机14664千瓦,占49.8%;村办117座,装机5408千瓦,占18.4%。历年来共投资228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4.1万元。明山乡黄百坂村11户村民,1985年春合资联办大门水电站,装机260千瓦。

  装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10座:

  南山水库电站县办。坝下式。装31250千瓦机组。设计水头43.8,流量11.7立方米/秒。196510月动工,次年10月初装200千瓦机组发电。19674月,第11250千瓦机组投产,7月起向县棉纺织厂和长乐镇供电,并高压送电到城关雅良变电所。19704月和19774月,先后安装1250千瓦机组各1台(200千瓦机组拆除),并网运行。总投资168.5万元,年均发电量845.3万千瓦时。

  平天荡电站县办。引水式。位于石璜镇溪口村西。接镇基山电站尾水,引水渠长3.5公里。装21000千瓦机组。设计水头99.8,流量2.66立方米/秒。197510月动工,19785月投产并网。投资208.8万元,年均发电量700万千瓦时。

  辽湾水库电站县办。坝下式。是县内首先使用无刷励磁发电机组的电站。装2630千瓦机组。设计水头47,流量3.8立方米/秒。1980年动工,于1982年正式投产。投资92万元,年均发电量221.6万千瓦时。

  辽湾二级电站乡办。引水式。位于太平乡昆溪村南。接辽湾水库电站尾水,引水渠长1.95公里。装400千瓦机组2台。设计水头27,流量3.8立方米/秒。198310月动工,198510月投产并网,投资84.88万元。至1985年底是枯水期未发电。

  渔溪坑水库电站区办。坝下式。装机3台共680千瓦。设计水头33,流量2.8立方米/秒。1974年初动工,2320千瓦机组先后于19757月和19777月投产,19817月又增40千瓦机组1台。投资27.3万元,年均发电量115.9万千瓦时。

  斤丝潭电站县办。混流式。在南山江上游的新山乡牢玉山村西南。筑有24高的双曲拱坝,正常蓄水65万立方米。电站设计水头68.5,流量1.4立方米/秒,装机3台共660千瓦。1980250千瓦机组2台投产,次年初并网。1982年增装1160千瓦机组。投资60万元,年均发电量298.2万千瓦时,年均利用4520小时,为全绍兴市利用小时最多的小水电站。

  剡源水库电站区办。坝下式。装机2台共650千瓦。设计水头32,流量2.8立方米/秒。197210月建成投产,向剡源乡供电。1978年扩建后并网运行。投资43.65万元,年均发电量229.2万千瓦时。

  坂头水库电站县办。坝下式。装机2台共640千瓦。设计水头28.5,流量3立方米/秒。1960年动工,后因物资困难停建。19622月复工,19639月投产,装机300千瓦。最早向城关镇供电,1967年并网。经1972年、1982年两度改造扩建,达到现有规模。总投资49.7万元,年均发电量114.3万千瓦时。

  镇基山电站县办。引水式。位于镇基乡三溪村下。利用坂头水库电站尾水和自然径流,装2320千瓦机组。设计水头30,流量3立方米/秒。19713月动工,次年5月投产并网。投资52.7万元,年均发电量233.2万千瓦时。

  显潭二级电站乡办。引水式。位于显潭乡上显潭村西南。装机2台共570千瓦。设计水头22.6,流量3.6立方米/秒。197011月动工,19734月装机420千瓦投产,并入绍兴县平水电网运行,1980年改建后达到现有规模。同时进行电网改造,在北山区内形成独立的发、供、用电系统,1981年底北山变电所建成后纳入嵊县电网。投资31.15万元,年均发电量185万千瓦时。

   1985年,在南山水库上游,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骨干电站————丰潭水电站已动工兴建。

  第二节 火力发电

  民国初期始有火力发电,至抗战前夕,共有3家小型火电厂。

  开明电厂民国8年(1919)创建于县城化龙门内万和弄,是县内最早一家电厂,私人合股经营。初时发电装机40千瓦,后扩增至82千瓦,设15千伏安、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输电线路4条,供县城商店、学校、医院、机关和少数住户照明。民国30年夏,日机轰炸县城,供电线路被毁,电厂破产停办。

  三新电厂设甘霖镇,原为三新碾米厂。民国19年增加发电业务。碾米结合发电,发电机容量20千瓦,供镇上商店200盏包灯的用电。民国25年后,架3公里输电线路,供珏芝村诗高小学用电。民国30年因战乱停办。

  四而电厂民国20年开办于崇仁镇,称四而电灯碾米公司,白天碾米,夜间发电。私人合股经营。置35马力柴油机1台,发电机容量20千瓦,供镇上街灯和部分住户照明。民国28年停办。

   1951~1958年,先后新办4家火力发电厂。

  嵊县电厂  1951年上半年由县人民政府和工商界合资联办,设在城关镇市心街。初称公私合营嵊县电厂股份有限公司,装46千瓦发电机1台,当年71日发电,供城关镇照明。后逐年增置设备,扩大装机容量。1952年起,供工业用电,1956年始供农业灌溉用电。1964年装机容量达到912千瓦,年发电量30.57万千瓦时。1966年底改为地方国营。196810月,全县并入华东大电网后停办。

  崇仁电厂  195111月起集股筹建,公私合营。次年国庆节发电,装机50千瓦发电机1台,供镇上照明及部分加工用电。1962年装机容量增至102.5千瓦。1966年底改为地方国营。1968年停办。

  长乐电厂  1955年长乐镇工商界联合投资,与原中鑫碾米厂合作,6月起增设发电业务。次年国家投资,增设备,建厂房,开始单独发电,称公私合营嵊县长乐电厂。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初时仅以120马力柴油机拖带115千瓦发电机。1962年装机容量增至60千瓦。1968年停办。

  黄泽电厂  195812月由黄泽区自办,初装14千瓦发电机1台。1961年增为40千瓦。1968年停办。

  地方经济发展,工农业用电量大幅增加,为解决供电不足,60年代后,企业自备发电机组增多。至1985年末,县内厂、矿企业自备柴油机发电机组约400多台,总装机容量近9000千瓦,年发电量近200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居多。19859月,在城关镇北的罗柱岙,动工兴建装机6000千瓦的县火力发电厂。次年11月建成发电。

  第三节

  电网建设

  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供电范围仅限于县城及崇仁、甘霖、长乐3镇以照明电供电为主,输、变电设施简陋。19639月,坂头水库电站投产后,时装机300千瓦,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0公里至城关镇,镇内也同时架设10千伏线路5.5公里,组成供电系统。1966年冬至1969年,为发展农业排灌用电,在平原地区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236公里。1967年,县内第一座35千伏变电所在雅良建成。同年,南山水库电站架设35千伏高压线路输电至雅良变电所,向城关镇和临城区农村供电。至此,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地方电网初步形成。196810月,上虞县章镇变电所至嵊县城关镇的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成。从此嵊县地方电网纳入华东大电网系统。县内大部分水电站并网运行。1969年起在山区曾推行单相供电。1985年末,10千伏输电网已遍布全县98%的村,仅剩24个僻远的自然小村尚未通电。全县已架设110千伏高压线路1条,长25公里;35千伏高压线路14条,长126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40条,长1500公里(其中单相线路近300公里);10千伏以下农村低压线路2410公里。配电变压器1800多台,总容量11.27万千伏安。

  还有化肥厂、屠家埠排涝站及范洋排涝站3座用户自备变电所。

  附:单相供电

   1968年初,浙江省机械科研所协同县电力部门,在上东区土块村进行单相供电试验。初装15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台,架设1.3公里10千伏单相线路,供照明和农产品加工,获得成功。196910月,省电力局派员在上东区龙王庙村进行单相供电灌溉试验,又获得成功。随后在嵊召开全省单相供电现场会,并确定里东区为省单相供电试验基地。1970年上半年,全区单相试验电网建成,设大门山简易变电所专给里东区供电。在单相供电的试验和推广中,曾先后两次在嵊召开全国性讨论会,里东试验区由省试点进而成为国家水电部试点。至70年代末,全县共架设10千伏单相线路480公里,普及了里东、上东等山区的用电。后因单相供电设备无定型生产,零部件购置困难,以及电网改造没有跟上,1980年后停止推广,并将大部分单相线路逐步改还三相。到1985年,单相供电线路尚保留约300公里,为里东区部分乡村及其他个别山区用户供电。

  供用电量

   1954年全县用电量不足10万千瓦时,1967年用电仅200万千瓦时。1968年并入华东电网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用电量逐年增加。1978年后,增长更快。1985年供用电量达11706万千瓦时,比并入华东电网前的1967年增加50多倍。比1977年增加近2倍。

  供电量虽逐年增加,但由于用电需求激增,缺口仍然很大。县内小水电站1/3是以灌溉为主的水库坝下电站,2/3是上游无蓄水的径流电站,发电设备利用率均受降水量的制约,枯水期(一般是10月至次年2月)利用率仅15%左右,影响正常供电。1985年全县自发小水电和大电网计划统配合计9719万千瓦时,还缺4000~5000万千瓦时。经购入大电网加价电2500多万千瓦时,和利用自备柴油机组解决部分外,仍未能满足实际需要,经常拉闸停电、限电,农村尤为严重。全年华东及省电网拉闸共4条次,全县停电26小时,停用电量37.5万千瓦时;市和县拉闸3669条次,累计停用电量1945万千瓦时。唯有小水电开发较多的北山区,实行区域联网,发电、供电、用电统一,在大电网拉闸停电时,能自行调度,1985年全区停电时间,仅为全县平均停电时间的1/3

  用电管理

   1968年成立县电力公司,主管全县供电、用电。1978年建立县人民政府“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负责县内电力的统一管理和分配。至1981年,先后建立了10个区级用电管理站,后又配备乡、镇级用电管理员66名。1985年组建群众性专线管电组织,成立了城关104线线管会,实行停机不停线的计划用电。县内贯彻确保重点、择优供应、统筹安排的供电原则。对厂矿企业实行定电量、定负荷、定时间、定用电单耗等措施。从而保证了城关镇、骨干企业、创汇企业以及农业的季节性用电。1978年起,县供电部门通过改造变电所和电网,减缩迂回线路,更新设备和加强用电管理等措施,使平均线损率从20%多降至1985年的9.33%,低于国家规定线损12%的指标。用电企业实行用电定额管理,更新、改造设备,降低电耗,1985年共节电165万千瓦时。节电成效显著的嵊县丝厂、县棉麻纺织厂、县丝织厂被评为市、县行业节能先进企业。县塑料厂先后改革18台电热设备,淘汰7台高能耗土设备,1985年节电15万千瓦时。

  为确保安全用电,近年来电力部门配备了用电安全员20余人,并培训农村电工,广泛宣传安全用电常识。农村触电伤亡事故从1979年的12起减至1985年的5起。

  第四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水土保持

  全县山区面积137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3%,清末和民国期间人口增加,山区毁林种粮,坡地开荒,水土流失不断增加。1950年后,又毁林开荒,特别是1958年因“大办钢铁”大砍树木烧炭和以后几年的毁林种粮,水土流失面积增至46.56万亩,造成土壤贫瘠,江道淤塞,航运受阻,破坏了生态平衡。195910月,县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1960年在省水利厅支持下,于上东北漳乡水口村建水土保持试验站;1963年水土保持委员会更名为治山治水委员会。贯彻治山与治水相结合以治山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1964年,全县山区减购、增销粮食40万斤,鼓励封山育林,停垦还林,植树造林,砌墈保土,建造梯田梯地。南山水库库区1960年起封山护林,1964年开始逐片植树造林,19824月在全国绿化造林广播会上,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的表扬。到1985年库区建林场,封山育林1.38万亩。同时在北山区显潭公社五联、相牢固大队,进行茶山砌墈保土试点,以后在南山、北山、里东、上东等区推广。19809月又成立县上东江流域治理指挥部,有计划地进行上东江小流域治理。1980年省拨专款20万元,重建嵊县水土保持实验站(19601964年曾两度建站),进行定位对比试验。19849月,长江流域第二次水土保持科技协作会议在嵊召开,交流了经验。1985年止,上东江流域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44%19641985年,全县停恳还林达4.2万亩,茶山砌墈保土近4万亩,并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总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

  第二节 平整土地

   60年代初水库群建成以后,平原的水库灌区,由于田间渠系不完善,漫灌串灌;灌区中水田、旱地、坑塘、高墩、宅基参差错落,难于调度,浪费水量;田间缺少排水渠系,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田间小道迂回曲折,不便于机械耕作,遂于1964年夏起,开展渠系配套、平整土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普义公社孙村、上屋等7个大队,进行园田化试点,经一冬一春,建成田成方、路成行、自立门户、灌排分家的园田化耕地3500亩(一般田块长80100,宽30左右)。孙村大队土地平整后,不仅排灌方便、及时、省水,还增加耕地38亩,为全村原农田面积的6.5%19661月,省水利厅在孙村召开全省水利配套现场会议,推广孙村经验。1985年止,全县平整土地10.37万亩。

  第三节 改造低产田

   1982年,全县有重点地开展改造低产田的工作。当时确定凡亩产低于1000斤或亩产低于邻近田坂平均产量20%的属低产田。经普查,低产田共有11.75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29%。其中易旱的43片,计6.38万亩,分布在绿溪、小柏、福源等26个乡;易涝的11片,计2.73万亩,主要在浦口、仙岩、三合等乡;易洪、易涝的11片,计1.5万亩,多为剡溪及其支流的堤外耕地。至1985年,已治理13片。其中通过渠道衬砌防渗、筑堰引水解决干旱的9片;采取防洪、防涝措施的4片。初步改造低产田共2.7万亩,占应改造数的23%

  第五章 经营管理

  建国前,堤防有禁垦护堤的村规民约,砩甽、塘坝有轮灌或分灌的制度,也有管理组织或专人管理。但由于江道变迁无常和水源不足,时因争水发生纠纷。建国后,根据全国和省有关规定水利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建立了管理组织,管理制度日臻完善。19594月,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嵊县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草案)》。198112月,经县人大批准,由县人民政府颁发《嵊县水利工程管理细则(试行)》,水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成效显著。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58年起,各级水利设施的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77年起按中央规定,大型的南山水库设管理局;辽湾等中型水库设管理处;小(一)型水库、跨乡的小(二)型水库、五千亩以上的灌区、水电站及联办的机电排灌站、主要堤防等,建立管理所(站);其他小型工程有管理小组或专人负责。数村联建的水利工程,建立受益区代表会议制度,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1985年底,全县水利系统有工作人员851人(其中属全民所有制的221人),小水电运管人员835人,群众管水员950人。水利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9名、技师1名、助理工程师26名、技术员21名。1985年,全县从事水利事业25年以上的106名干部、职工,获得国家水利电力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纪念章。

  第二节 工程管理

  水库控制运用大、中型水库在建设期间就进行降水量和库水位的观测。自1961年起,南山水库每年汛期向中央、省、市、县防汛指挥部报告雨情和水情,由于控制运用得当,提高了效益。19783月、19815月,先后获国家水利电力部“全国水利管理战线学大庆学大寨标兵”和“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的奖旗。至1985年底,全县24座小(一)型以上水库,普遍建立降水量和库水位的观测制度。1976年始,每年汛前,小(一)型以上水库由县编制控制运用计划,逐月分旬确定上、下限蓄水指标,7月上旬前严格控制下限水位,以保证伏旱、秋旱灌溉用水;89月份控制上限水位,留出一定数量的库容滞洪,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汛末拦蓄尾水,为冬季顶峰发电备水。运用计划上报地、省审批后执行。

  工程检查维修水利工程投产后,检查维修是管理重要任务之一,分级负责。1973年,对全县水利工程进行“五查”(查工程建设和投资使用、查工程安全和质量标准、查工程效益、查综合利用、查管理情况)、“四定”(定任务、措施、计划和体制)。1982年对小(二)型以上水库又进行“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计划),为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976年前后,眠牛弄、白塔湾等21座水库和界埂、五联堤等堤埂,发现土栖白蚁危害,有的蚁穴已穿透坝身,随即采取翻挖、黄泥毒土灌浆或药物防治等措施,消灭白蚁,保护坝身。19821983年,天主堤新市乡堤段发现獾猪洞多处,个别洞穴已穿透堤身,随即发动群众捕捉獾猪,翻挖填实洞穴,确保了堤身安全。大小水利工程,每年汛前汛后,分级组织安全检查,进行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

  第三节 灌溉管理

  解放前,广利塘由董事会立规放水。白泥坎村1951年开始实行专人放水,1956年建立灌溉管理小组,对砩、塘、库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实行“先用砩水,后用库水;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高水,后用低水”,和“田水薄薄摊,贮库不贮田”的管水制度,曾在全省推广。红领巾水库1958年始设专职放水员,实行“包灌溉田亩、包抗旱天数、包渠道养护”和“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定报酬、定奖惩”的办法,获国家农业部和省人民委员会的奖励;1962年起,又实行按劳分水、节约归己、余缺调剂、等价交换,节约了用水,1964年获省人民委员会“灌溉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82年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农业先进单位”。同时,全县大小水库普遍实行分灌、轮灌、浅灌、勤灌和定额用水等制度,节约灌溉用水。1981年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普遍推广水利管理责任制,实行“水权集中、专人放水、用水收费”的办法。

  征收水费始自1962年,至1985年底,已有19座小(一)型以上水库向受益田征收水费。其中9座水库分等按亩收费。征收标准:为0.53/亩;10座水库按方收费,为25/万立方米,19651985年,全县小(一)型以上水库累计征收水费295.5万元,用于工程维修和日常开支。

  第四节 电站管理

   196010月起实施县《农村水电站安全运行规程(草案)》。196810月,并入华东大电网后,管理任务加重。1980年起,小水电实行企业化管理。次年起,全县97座并网电站建立技术辅导网,划片管理。1982年,县颁发《小水电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实行站长负责制。

  技术培训  19811月,举办首期水电站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班,有66座并网电站的78人参加。此后,每年举办12期,培训时间1520天。至1985年底,共办7期,轮训站长78人、运管人员468人,占应培训人数的70%,有303人取得机、电工合格证。

  改造挖潜  198111月全县水电站进行普查。次年5月起至1985年,对28座利用率较低的水电站逐一进行深入调查,提出改进措施。对显潭二级、白水墩、大木湾、曙光四座电站加高拦河坝,抬高水头,增大引水流量;七一二级、民胜二级、吕岙、孔岭二级四座电站的引水渠道进行加固,防渗衬砌,减少水量和水头损失;七七、山口电站,在扩大引水渠断面的同时,加强了引水渠的清淤除障工作,提高输水能力;大昆、大坑二级、白雁坑等电站,新辟引水渠道,扩充水源;鱼跳江电站,加高防洪墙,减少停机率;东方、三步跳、白柴爿等电站,更新机组,提高设备效率等措施,提高水电站的利用率。5年内,国家用于小水电改造挖潜补助资金达67.3万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