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嵊县位于浙东华夏褶皱带的东北端。北北东向的上虞至丽水深断裂带从县内穿过。境内出露的地层有:
前震旦系是县内最古老的地层。在三合、蒋镇、友谊乡及县境西南边缘,海拔50~350米间(本编高程除水位为吴淞高程外,均为黄海高程),均有零星分布,为一套副变质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蒋镇附近为绿色片岩及绿泥斜长变粒岩,绿溪乡周庄村一带已变为混合岩。
侏罗系是县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出露在西白山、四明山、九州尖等山区,海拔100~1100米,为一套厚度较大的陆相火山岩系。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流纹岩等。
白垩系分布在崇仁和长乐镇以西,新昌江与黄泽江之间的台地边缘和澄潭江西岸的谷坡上,海拔70~350米,为一套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岩性以紫红色厚层砾岩和凝灰岩为主。
上第三系即嵊县组玄武岩。出露面积较大,仅次于侏罗系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黄泽江两岸、福源江与范洋江之间、崇仁区至城关镇间,在幸福、民主、王院、玠溪等乡也有零星分布,海拔70~600米,为一套大陆基性火山喷溢相与河湖相混合型建造,覆盖在各类老地层的剥蚀面上,横向变化较大,有1~6个火山喷发旋回,在五百岗的大岗头等处有玄武岩溢流口遗迹。岩性主要为柱状节理发育的橄榄玄武岩和玄武玢岩,并间夹有沙砾、沙质粘土、硅藻土层等。
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层分布在明山乡甲青村、长乐镇南等地,海拔70~100米,为红土网纹沙砾层,夹有亚粘土。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分布在中爱乡和崇仁、石璜镇等地,海拔50~70米,以黄色沙砾层为主。全新统冲洪积层分布在剡溪及其支流的宽谷段,海拔50米以下,主要为沙砾、粉沙质亚粘土等。
第二节 矿藏
县内已查明的非金属和金属矿藏有12种,其中硅藻土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在省内外素负盛名。
非 金 属
硅藻土俗称白泥、观音土。储量2亿吨左右,属特大型矿藏。矿区范围包括崇仁、春联、普义、城溪、城郊等11个乡、镇,面积约80平方公里。硅藻土矿层赋存于玄武岩喷发间歇期所形成的沉积层中,是一种由硅藻化石直链藻、盘藻的壳体组成的白色或浅黄色的硅藻土页岩,呈水平层状产出。矿层厚5~60米,埋藏浅,有的已裸露,易开采。其化学成份:二氧化硅61~68%,三氧化二铝12~18%。
萤石又名氟石,俗称砩石。储量约130万吨。主要矿床有:镇基乡三溪,储量78.9万吨,属大型矿床,氟化钙含量22.1~77.1%;毫石乡黄双岭,储量23.2万吨,属中型矿床,氟化钙含量55~97.6%;太平乡辽湾,储量5万吨,属中型矿床,氟化钙含量32.7~84.3%。储量1~5万吨的小型矿床有4处,储量万吨以下的矿点有10多处。
泥煤俗称泥炭。储量约44.5万吨。分布在三合乡朱孟、西后等村的封闭型小盆地中,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湖沼相沉积物内,埋藏深度距地表1~2米,中心厚度1.5米左右,热值1000~2500千卡/千克。
褐煤储量约60万吨。分布在民胜乡茶亭岗村附近,热值300~1000千卡/千克。
叶腊石储量约15万吨。矿区在通源乡松明培村附近。其化学成份:三氧化二铝18.1~36.1%,二氧化硅46~71%,氧化钾0.95~8.7%。
油页岩中南乡黄泥岗村附近有一矿点,矿层厚度小,品位低。
其他还有云母、石英石、大理石等小型矿点。
有色金属
铜储量约2900吨,分布在绿溪乡周庄村附近,矿石由黄铜矿和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等组成,并伴生有银、镓、铟、钼等元素。矿石含铜量为1.2~1.5%。
铅锌在富润乡前村西坑湾有少量发现,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矿石含铅0.04~0.76%,锌0.16~0.33%。
钴土有城郊乡方田山、新市乡上碧溪、新山乡上里村3个矿点。矿石含钴率0.2~0.6%。
黑色金属
赤铁镇基乡徐家培村附近有一矿点。矿化差,品位低。
铁砂上东江流域内,含有铁质成份的花岗岩风化后流入江道,经淘洗而得铁砂,含铁量70%左右。
小柏乡榧树湾村附近,有少量高品位铁矿石。
第三节 地貌
嵊县属浙东丘陵山地的一部分,四周环山,盆地居中,东南与新昌县相连,合称嵊新盆地,是闽浙丘陵中一个典型的构造盆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
河谷平原分布沿江两岸,面积404.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2.7%,海拔10~70米,组成物质以沙砾、细沙和粉沙为主。西部自长乐镇至城关镇段,呈北东向展布,长约28公里,宽5~15公里;东部自金山乡晋溪村至城关镇段呈北西西向展布,长约20公里,宽2公里左右;北部范洋江河谷平原较小。河谷平原河漫滩较发育,一般宽为0.5~2公里,城关镇至屠家埠段宽达2公里以上,屠家埠至三界段两山夹峙,河谷狭窄,仅在河道弯曲处的凸岸有河漫滩形成。黄泽江为加积性河床,河漫滩直至山脚。河漫滩砂砾层的厚度,在城关镇为10米左右,清风桥以下则在20米以上。剡溪支流的山谷出口处均有冲积扇分布,长乐镇南部的一片古冲积扇,红土砾石层厚度较大。
玄武岩台地和丘陵海拔70~500米,面积57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2.2%。台地主要分布在广利至城郊、三塘至黄泽和友谊至三界3片,面积约159.1平方公里,海拔100~200米,主要由嵊县组玄武岩组成,顶部平缓,台缘坡陡,滑坡常见。明嘉靖三年(1524),福泉山崩裂,形成深数丈、长亘数里的坼坑。台地顶部风化壳厚达数米,多为网纹红土,风化物直接与基岩相连,有玄武岩与砂砾、粘土等互层现象。丘陵面积415.9平方公里,坡度一般为25°左右,切割深度小于200米。主要由凝灰岩、花岗岩、粉砂岩等组成。姚姆山等处的顶部夷平面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风化壳中有网纹红土。民主乡石舍、溪后等村附近,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多呈六角形,有观赏价值。岗地两侧岩性相同,侵蚀程度相仿,岗脊几乎呈直线缓坡伸入河谷平原。在明山乡甲青与许宅间和石璜江溪口附近,有古冲积扇被河流切割而成的岗地。上东区的花岗岩丘陵,基岩裂隙发育,小柏、水口、新安等地附近,山溪成直角转弯。花岗岩风化物颗粒粗、粘性差、结构松散,植被覆盖率低,冲沟发育,水土易流失。
低山区分布在盆地四周,海拔500~1000米,面积724.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0.6%。山体主要由凝灰岩、流纹岩组成,切割深度在200米以上,下切作用强于侧蚀作用,横剖面多呈狭窄的“V”字形,山坡在35°左右。沟谷密集,多瀑布,著名的有三悬潭、百丈岩等瀑布。另外还有重力堆积坡、离堆山、洪积扇分布。
中山区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5%。有8座山峰海拔在1000~1100米之间。山体主要由凝灰岩、流纹岩组成。切割深度一般在400米左右。沟壑发育,山坡陡峭,坡度在40°左右,山顶夷平面保存较好,土层深厚。
第四节 山脉
会稽山脉
会稽山脉在县境的西部和北部,为浦阳江与剡溪的分水岭。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以西白山主峰1095米为最高。
会稽山干脉自绍兴、诸暨县的界山骆家尖(海拔747米)向东南约1公里为龙头顶(737米,在吕岙乡西端),是嵊县与绍兴、诸暨三县的界山。向南约2公里是上谷岭(542米,在竹溪乡北缘)。向东有一支脉,分布在吕岙乡双溪村与竹溪乡竹溪村之间,约5公里为鼓钹山(699米,在吕岙乡南端),折向东北约3公里为秀娘岗(593米,在谷来乡西缘)。
干脉自上谷岭向南延伸约3公里为龙头岗(808米,在竹溪乡西北缘),再往南约3.5公里为硖石山(706米,在竹溪乡南缘)。向东有一支脉,分布在竹溪与石璜江之间,约4.5公里为龙潭岗(746米,位于竹溪乡东部),折向东偏南约7.5公里为大牛尖(535米,在王院乡东部)。又分支为二:其一向南,分布在富润江和石璜江之间,约2公里处为百花尖(543米,在富润乡西北缘),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为外鹰炮头(569米,在富润乡西北部);其二迤东约1公里为丰田岭(321米,在王院乡东部),折向北偏东6公里为五百岗,主峰大王尖(809米,位于谷来镇东部、升高乡北部),是小舜江与崇仁江的分水岭,山峦绵亘于谷来、升高、民胜三乡镇。至此又分二支:一支向东北约8公里为袁中山(536米,在西杜乡北端);另一支向南8公里为天竺寺(俗称木鱼山,637米,在仙岩乡北部)。再分为二:其东北5.5公里是嶀山(749米),山峦绵亘于福源、仙岩、西杜、民胜、广利等地。 山东毗连舜皇山(420米)。天竺寺东南1.5公里有风门山(678米,在仙岩乡西端)。向南偏东延伸9公里有福泉山(196米),绵亘于城郊、普义、春联乡之间。其东7公里有城隍山(147米,在城关镇西北隅,系鹿胎山和剡山的总称),城隍山东毗金波山、艇湖山(140米)。
干脉自硖石山向南1.5公里是赤藤岗(653米,在雅璜乡北部)。延伸2.5公里为雾露尖(849米,在雅璜乡西缘)。再向南8公里为白玉尖(990米,在通源乡西南隅)。往东偏南3公里有西白山,旧称太白山,绵亘于绿溪、通源、大昆、太平、剡源等乡,白玉尖向西南约3公里为螺蛳屁股(990米,在大昆乡西北缘),延伸约5公里为大岭(946米,在大昆乡西端),是嵊县、诸暨、东阳三县界山。
大岭有一支脉向东偏南约2公里为羊角山尖(925米,在大昆乡西南隅),是与东阳县的界山,其东偏南8公里为倒龙山(432米,在绿溪乡西南部)。
四明山脉
四明山脉位于县东部,是嵊县与上虞、余姚、奉化、新昌县、市的界山,剡溪和甬江的分水岭。县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3座,以扑船山海拔1021米为最高。
四明山干脉自余姚市芦山向西南延伸至黄海田(956米,在东坑乡北缘),与嵊县为界。其西南约2公里是三尖山(1000米,在东坑乡西北部),延伸2公里余为扑船山,又1公里为四明山(1012米,又称秀尖山,在明山乡东北部)。自四明山向东约9公里为龙王岩(727米,位于小柏乡北缘)。折向东南约3公里为岗竹山(618米,在小柏乡东部)。再南约5公里为撞天岗(914米,在金庭乡东北缘)。延伸3公里有麻顶山(747米,在金庭乡东缘),是与新昌县的界山。麻顶山西约4公里为瀑布山(又称紫藤山,274米,在金庭乡东南部),山麓有东晋王羲之墓。
一支脉自扑船山向西约3公里为双尖岗(852米,在明山乡北部),延伸约7公里为样山脑头(344米,在浦口乡东北部),又向西约6公里为画图山(130米,在仙岩乡东部的剡溪畔)。昔时古薜幽松,山水相映,景如画图,崖间题刻“佳山水”。画图山北连花山。
另一支脉在县东北部,自上虞县伸入县境,称看牛场(767米,位于卮山乡东北隅)。向西偏北延伸2.5公里是覆卮山(861米,在卮山乡北缘),向西4公里是风车岗(341米,在江东乡东缘),向西南延伸3公里是动石山(264米,位于下王镇北部)。其西7公里称车骑山(312米,在江东乡西南部),曾为晋车骑将军谢玄居处,其西南约2公里有嵊山(148米,位于幸福乡西北部),与嶀山隔剡溪对峙。
天台山脉
天台山的支脉及分支,由东阳和新昌县自南而北伸入县境,分别为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的分水岭。境内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5~10公里。以九州尖海拔877米为最高。
一支脉自东阳县癞头岩(800米)向北偏西约2.5公里入县境为乌炭坞(714米,在玠溪乡东南隅),为长乐江与澄潭江的分水岭。向北延伸4公里为九州尖(旧名九州山,俗称上坞山,在新山乡东南部),向西北5公里有贵门山(478米,旧称鹿门山,在新山乡西北部),折向东北约4公里为钱家岭头(404米,在长乐镇东南部),又向北延伸9公里为东扫帚(446米,在甘霖镇南端),折向东偏北7公里有独秀山(157米,曾称刻石山、鹅鼻山、穿山,位于蛟镇乡南缘)。
一分支由新昌县丰收岩岗(246米)向北约2公里接县境为龙亭山(291米,在中爱乡南缘),分布在澄潭江与新昌江之间。延伸4公里是屏峰山(204米,旧称上碧山,位于新市乡东南部)。
另一分支自新昌县栗园山(156米)向北约2公里入县境为彭山(159米,旧称玉带山,在中爱乡东部),北毗连谢慕山(又称马鞍山),为新昌江与黄泽江的分水岭。从彭山东偏北3公里有亭山(131米,旧称方山、黄榜山,在新明乡南缘)。
第二章 气候
嵊县靠近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季风显著,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境内还因地势起伏,又具有小气候的多样性。
春季,在3月17日至5月31日之间,天气多变,骤冷暴热,时而阴雨连绵,雨量逐渐增多。夏季,在6月1日至9月27日之间,初期梅雨量大而稳定,盛夏晴热为主,受台风影响频繁,时有狂风暴雨,旱洪交错。秋季,在9月28日至11月26日之间,秋高气爽,易旱少涝,气温缓降,深秋见霜。冬季,在11月27日至3月16日之间,频受冷空气影响,晴冷少雨,初冬见雪。
第一节 气温
据县气象站1953~1985年观测资料(下同),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1.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2.8℃。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35℃连续5天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出现1.6次。1971年出现4次共51天为最多。1975年、1981年、1982年均未出现。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7℃(1967年8月23日)。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5℃的天数,年平均不足5天。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1℃(1969年2月6日)。
气温年较差为24.4℃。春季的升温幅度大于秋季的降温幅度。气温日较差,年平均为8.5℃,以4月份9.3℃为最大,6月份7.8℃为最小。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是2月1日,稳定在0℃以上期间的年积温:河谷平原区为6200~6400℃;台地丘陵区为5250~6200℃;低山区为4250~5250℃;中山区为4000~425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是3月29日,稳定在10℃以上期间的年积温:河谷平原区是5250~5450℃;台地丘陵区为4550~5250℃;低山区是3850~4500℃;中山区为3500~3850℃。
县气象站1953~1985年各月平均气温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霜期集中在11月至翌年3月,以1月份霜日为最多。年有霜日21~62天,多年平均为40天。初霜出现在10月22日至12月11日之间,多年平均为11月14日。终霜在2月11日至4月5日之间,多年平均为3月23日。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35天,以1980年275天为最长,1973年214天为最短。
第二节 降水
境内平均年降水量为1447毫米,县气象站1967年降水量851毫米为最小,东坑乡董家彦站1981年降水量2469毫米为最大。降水日数多年平均为151天。县气象站1967年降水114天为最少,董家彦站1970年降水211天为最多。年降水量随着地势的升高而增加,形成年平均降水量县气象站(海拔104米)1286毫米的低值区,和横山乡横山站(373米)1524毫米、东坑乡董家彦站(685米)1727毫米、雅璜乡上枝头舞站(692米)1623毫米3个高值区。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3~4月为春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3月至7月上旬降水量550~75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0~54%。8、9月受台风影响,常带来暴雨和大暴雨。7月中旬至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期。
县气象站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1.6天,以1985年度降雪35天为最多,1974年度降雪2天为最少。降雪平均初日为12月12日。以1976年11月14日为最早。平均终日为3月14日,以1968年4月22日为最迟。积雪日数多年平均为7.7天,以1976年度29天为最多,1984年度无积雪。积雪深度大于30厘米的有1961年和1972年。
第三节 蒸发
据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为1303.8毫米(小型蒸发皿),以1961年的1550.6毫米为最大,1982年的1158.5毫米为最小。以7月份年平均203.5毫米为最大,1月份48.5毫米为最小。
第四节 气压 风
嵊县气象站多年平均气压为1003.8百帕,以7月份平均992.6百帕为最低,1月和12月平均1013.1百帕为最高。
1~5月和9~12月多北风,6、7月多西南风,8月多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2.6米/秒,各月多在2.1~3米/秒间。出现8级和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11.5天,以1979年23天为最多,1953年未出现。历年来,10分钟最大风速可达24.3米/秒,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
第五节 日照 太阳辐射
全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88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5%,以1963年2356小时为最多,1953年1619小时为最少。日照时数山区少于平原,并随季节变化,以8月份平均日照263小时为最多,1月份111小时为最少。
太阳辐射能量多年平均为4521兆焦耳/米2,以4~10月为最强,7个月总量达3223兆焦耳/米2,其中7月份平均607兆焦耳/米2为最多,12月份230兆焦耳/米2为最少。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水系
嵊县属曹娥江流域。主要河流是剡溪,其干支流从盆地四周山地呈向心辐合水系,汇合于城关镇附近。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水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3%。
剡溪建县时即称此名。又名剡江、剡川。自长乐江与澄潭江在城关镇南汇合处起至三界。旧时亦有将长乐江和郯城江统称入剡溪的。宋《剡录》载:“剡以溪有声,清川北注,下与江接,其水合山流为溪。”明万历《嵊县志》载:“溪水自县南迤而东且北下三界与娥江接,凡六十余里,皆曰剡溪。”河道现长32.2公里,平均比降0.26‰。流域面积3267平方公里。剡溪干流澄潭江,在城关镇上下的5公里河段内先后汇合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3条支流,流域面积由851平方公里扩至2939平方公里,水量骤增,江底纵坡由0.5‰变缓为0.3‰。自三聚潭至马岙约7公里,江行狭谷之中,洪水渲泄不畅,致使城区平原水患频繁。马岙以下流入平原,江面变阔,并有潮水顶托。剡溪河床,宽100~200米,上段为沙砾石,下段以中粗沙为主。清道光三十年(1850)清风断面最大洪峰流量7160立方米/秒。县水文站记录,最高水位22.63米(1962年9月6日),最低水位时断流(1971年8月30日)。多年平均流量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68.2万吨,侵蚀模数208吨/平方公里。
澄潭江旧称南江、上碧溪。位于县南部,南北流向。发源于海拔870米的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县,于中南乡田东村入县境。至苍岩村,左岸有小乌溪江汇入,经丽湖入新市乡,在新联乡捣臼爿村南汇合新昌江,在城关镇南汇合长乐江(以下称剡溪)。流域面积851平方公里(县境内190平方公里),全长91公里(县境内16.9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3‰。河床宽80~120米,以沙砾石为主。下岙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为3350立方米/秒(1962年9月6日)。1967年9月30日、1971年9月3日和1973年12月12日曾3次断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0.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3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万吨,年侵蚀模数348吨/平方公里。
新昌江旧称潭遏溪,位于县南部,南北流向。发源于海拔932米的天台县华顶山,流经新昌县,于中爱乡黄泥桥村入县境,至新联乡捣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县境内13平方公里),全长52.5公里(县境内6.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沙砾河床,宽100米左右。新昌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为1770立方米/秒(1959年9月5日),1967年自9月21日至11月8日断流。多年平均流量9.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4.3万吨,年侵蚀模数360吨/平方公里。
长乐江旧称西江,位于县西部,西东流向。发源于海拔744米的东阳县道尚岭,至绿溪乡深溪村入县境,称绿溪江。经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称合山江。以下先后汇入的支流,右岸有南山江(西溪),左岸有大昆江(昆溪)、小昆江、雅张江(陈家溪)、郯城江(剡源江)、石璜江(罗松溪)、富润江、崇仁江(江田溪),流至城关镇南注入剡溪。流域面积864平方公里(县境内652平方公里),全长70.5公里(县境内33.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6‰。沙砾河床,宽40~70米,西球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799立方米/秒(1959年9月5日),多年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5.7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0.9万吨,年侵蚀模数127吨/平方公里。
黄泽江旧称东江。位于县东部,东西流向。发源于海拔954米的宁海县与新昌县交界的虾脖尖,至黄泽镇柿红山脚入县境。至长山洙头,右岸有上东江(晦溪)汇入,经黄泽镇,至浦口乡万年亭注入剡溪。流域面积577平方公里(县境内247平方公里),全长65公里(县境内13.4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沙砾河床,宽90~140米。黄泽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1510立方米/秒(1981年9月1日)。1967~1978年有8年曾断流。多年平均流量12.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6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9.8万吨,年侵蚀模数181吨/平方公里。
四明江剡溪支流,位于县东部,东西流向。发源于海拔908米的四明山双尖岗,经上屋、故江村,至屠家埠村注入剡溪。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河长16.9公里。
嵊溪又名里东江,剡溪支流。位于县东北部,东西流向。发源于海拔871米的余姚市寒风岗,于和平乡入县境,经下王至仁村,以上称十八都江。与四都江在兰溪村汇合后称嵊溪。于清风桥南注入剡溪,全长30.5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
范洋江曹娥江支流,位于县北部,南北流向。发源于海拔459米的西杜乡岩岭,经溪边村注入前岩水库,下经范洋,出彭公闸(解放闸)入上虞县注入曹娥江。县境内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长25.5公里。汇入的支流有蒋镇江。
小舜江曹娥江支流,位于县西北部,南北流向。发源于海拔653米的竹溪乡赤藤岗,经谷来镇、显潭乡,至马溪村出县境,经绍兴县北,在上虞县上浦村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积543平方公里(县境内134平方公里)。河长72公里(县境内30.2公里)。汇入的支流有谷来江、双溪、青坛江。
第二节 水 资 源
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嵊县平均年降水量1447毫米,县境内平均年水资源量12.5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0.29亿立方米(剡溪2.56亿立方米、澄潭江1.23亿立方米、长乐江3.52亿立方米、新昌江0.07亿立方米、黄泽江1.34亿立方米、范洋江0.49亿立方米、小舜江1.08亿立方米),占82%;地下水资源2.24亿立方米,占18%。年人均占有量1773立方米,年亩均耕地占有量1856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入境水量12.9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5.48亿立方米。频率20%丰水年时,县境内水资源量15.65亿立方米;频率75%偏枯年时,为9.67亿立方米。
在2.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中,可利用的为1.4亿立方米。类型有河谷冲积层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质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饮用水标准。
河谷冲积层潜水出露面积306.8平方公里,资源量1.1亿立方米。大体分三类:一类为河谷冲积平原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和黄泽江的河谷两岸,含水层厚度6~10米,堆积物松散,单井出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开采方便。一类为冲洪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各小支流的冲洪积层,厚度5~20米,单井出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在河谷两侧的坡积洪积层也有分布,堆积物较密实,单井出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又一类为冲洪积层孔隙承压水,分布在城关镇以下的河谷。为厚8~10米的冲洪积砂砾层,单井出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含铁质1毫克/升以上。
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1479平方公里,年资源量1.14亿立方米,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上第三系玄武岩、前震旦系变质岩及侵入岩的基岩裂隙水,受地质构造、地形、植被等影响,各处含水不均。在断层两侧、侵入岩接触带和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裂隙发育,泉水出露较多,单井出水量10~100立方米/日。其他地区则出露稀少,单井出水量仅10立方米/日左右。
境内自古多泉,宋《剡录》载18处,清康熙《嵊县志》增载15处。除石门潭泉已被砩水水库淹没外,余皆存。1983年水资源调查时,又发现李岙泉、漩 泉、松树岭泉、突石岩泉、外坪泉、罗家山泉、毛里洞泉、五百岗泉水群8处。经测定,符合国家规定饮用水标准的优质泉水有3处:一是升高乡五百岗泉水群,单泉流量0.2升/秒左右,其中3号泉流量1升/秒为最大;二是广利乡毛里洞泉,流量1.82升/秒,为县内流量最大的泉水;三是卮山乡洗卮泉,出露较大的有9处,以黄鳝口流量1升/秒为最大,泉水甘淡清冽,为重炭酸钠型低矿化优质淡水,有开发价值。
第四章 土壤
县内低山和中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凝灰岩、流纹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以黄壤为主,红壤次之。台地丘陵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玄武岩、紫色沙页岩和沙砾岩的风化物,以红壤、岩性土为主。河谷平原的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洪积物和冲积物,大部分是水稻土和潮土。
第一节 类型及分布
全县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4个土种。
第二节 土属特性
县内分布较广或有代表性的土属有:
红粘土面积12.8万亩。多由玄武岩风化形成。土层淡红至棕红色,土质粘重,酸碱度4.9~6.4,含磷量低,较瘠瘦。多已垦为旱地,宜种茶。
黄泥土面积94.2万亩。由多种岩石风化物形成。呈灰黄、黄棕、淡红等色泽,含较多沙粒,土层深浅不一,酸碱度5.9,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大部分为自然植被,缓坡地宜种果木。
石沙土面积22.8万亩。为流纹岩、沙砾岩风化物。土层浅薄,含大量砾石和岩屑,肥力低,酸碱度4.8~6.2。多为荒山和疏林地。
山地黄泥土面积9.7万亩。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土含岩屑,质地粘重,酸碱度5.6~6.0。大部分为自然植被,多生长松树。
棕粘土面积7.9万亩。由玄武岩风化发育形成。棕灰色,含岩屑,土质粘重,酸碱度5.6~7.4,磷钾含量较高。特宜栽桑,棕粘土分布地区为优质蚕种产区。
红泥田面积3.5万亩。由红壤发育而成。呈淡红、淡黄色,质地粘重,酸碱度5.5~6.2,缺磷、钾。
黄泥沙田面积15万亩。由红壤发育而成。层次发育明显,潴育化程度强。因成土母质不同,质地差异较大,酸碱度5.4~6.6,缺磷、钾,并多受冷泉水危害。
泥沙田面积8.2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浅而疏松,耕层下多为粗沙或砾石,保水保肥性较差,酸碱度5.5~6.3,磷、钾、硅含量低。
泥质田面积7.3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层次清晰,铁锰淀积的斑纹层明显,质地中壤至重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性强,酸碱度5.6~6.2,宜一年三熟,为本县高产稳产良田。
培泥沙田面积10.2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培泥沙土发育而成。层次不明显,呈灰黄色,质地轻壤至中壤,耕作省力,土壤通透性良好。酸碱度5.6~6.5。
老黄筋泥田面积7.9万亩。由黄筋泥土发育而成。耕作层淡灰色,耕作层下淡黄至棕黄色,铁锰淀积物明显,底土层粘重紧实,并有滞水现象。酸碱度5.4~6.1,磷、钾含量较低。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资源,昔时颇为丰富。1956、1957年每年尚能收购兽皮2.5万张左右。1958年山林遭受破坏后,野生动物锐减。1985年仅收购兽皮0.7万多张,有的动物已绝迹。县内野生动物有以下几类。
兽类
主要有: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L.
水獭 Lutra lutra L.
(以上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金钱豹 Panthera pardus L.
狼 Canis lupus L.
野猪 Sus scrofa L.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刺猬 Erinaceus europaens L.
獐 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Pallas
花面狸(香狸猫) Paguma larvata (Hamilton-Smith)
獾(山狗) Meles meles (L.)
野猫 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
麂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豺 Cuon alpinus Pallas
草兔(野兔) Lepus capensis L.
松鼠 Sciurus vulgaris Latham
田鼠 Rattus losea Swinhoe
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ut
蝙蝠 Vespertilio sp.
1980年前还曾发现野羊(Capra hircus L.)、猴子(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等,近已基本绝迹。
黄鼬俗称黄鼠狼。栖息在山边、地坎的洞穴中,各地均有。皮毛珍贵,1956年收购3500张,1979年为2500张,近年仅500张左右,因药鼠而数量锐减。
花面狸(香狸猫)栖息在森林、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皮毛极珍贵,50年代年收购2500张左右,近年不足10张。
水獭栖息在溪边、水库边、塘边的泥穴或石洞中。皮毛珍贵,50年代收购约200张,近年仅10多张。
狼俗称狗头熊,栖息在山林和堤岸的柴草丛中,数量少,活动广,出没农村田野。
田鼠、家鼠,近因鹰、黄鼬、蛇类、家猫等天敌的大量减少和生态条件的改变而猛增。
鸟类
主要有:
山鹰 Milvus korschun Gmelin
鵰鸮(猫头鹰) Bubo bubo L.
草鸮 (猴面鹰) Tyto capensis longimembris Hartert
(以上属国家二类保护鸟类)
雀鹰 Accipiter nisus L.
喜鹊 Pica pica sericea L.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 Pallas
雉 Phasianus colchicus L.
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L.
野鸭(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L.
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Latham)
乌鸦 Corvus macrorhynchos Wagler
啄木鸟 Dendrocopos major Cabanisi
四声杜鹃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
竹鸡 Bambusicola thoracica thoracica (Temminck)
家燕 Hirundo rustica L.
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 L.
麻雀 Passer montanus L.
山雀 Parus major major L.
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albifrons Scopoli
白鹭 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 L.
观赏鸟有:
云雀(叫天子、小百灵) 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
蜡嘴雀 Eophona migratoria migratoria Hartert
金丝雀(芙蓉鸟) Serinus serinus
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 L.
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cristallus (L.)
白头鹎(白头翁) Pyco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松鸦(山和尚) Tetrao urogalloides urogalloides
鹊鸲(四喜) Copsychus saularis (L.)
画眉 Garrulax canorus canorus (L.)
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 lutea lutea (Scopoli)
绣眼鸟 Zosterops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蓝翡翠 Halcyon pileata (Boddaert)
翠鸟 Alcedo attis bengalensis (L.)
伯劳 Lanius schach L.
草鸮俗称猴面鹰,江南珍禽。南山、北山、里东等山区均有少量发现。
野鸭栖息在溪边、水库边。南山水库、前岩水库等常有成群发现,经济价值较高。
画眉为鸣禽类留鸟,为著名笼鸟。县内山区分布较多,平原亦有少量发现。
爬 行 类
主要有:
蝮蛇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蕲蛇(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 Cantor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水蛇 Enhydris chinensis (Gray)
赤链蛇(火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菜花蛇 Trimeresurus jerdonii Guendther
乌龟 Chinemys reevesii Gray
食蛇龟(夹蛇龟) Cyclemys trifasciata
中华鳖(甲鱼) 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
癞头鼋 Pelochelys bibroni (Owen)
蜥蜴(四脚蛇) Eumeces chinensis (Gray)
壁虎 Gekko swinhonis Guenther
蕲蛇俗称五步蛇,剧毒,山区较多,可入药,价值高。
蝮蛇俗称狗屙蝮,有毒,平原较多,常栖田野、路边草丛中。
乌梢蛇俗称乌山蛇、山梢,无毒,可入药,各地常见。
两 栖 类
主要有:
青蛙(金线蛙) Rana plancyi Lataste
雨蛙 Hyla chinensis Guenther
石蛙 Rana boulengeri Guenther
蟾蜍(癞蛤蟆)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节肢动物
主要有:
家蝇 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金蝇 Chrysomyia megacephala (Fabricius)
蚱蜢 Acrida sp.
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L.
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蜻蜓 Anax parthenope Selys
东方蜚蠊(蟑螂) Blatta orientalis L.
中华地鳖虫 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螳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蟋蟀 Scapsipedus aspersus Walker
蝼蛄(地狗) Gryllotalpa africana Pall.
屎壳郎(推粪虫) Aphodius fimetarius L.
蝉(知了)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
凤蝶 Papilio polytes L.
牛虻 Tabanus kiangsuensis Krober
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 Hope
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
黄蜂 Polistes chinensis Sauss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大腹圆蛛 Aranea ventricosa
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注:鱼类见《农业编·水产》。
第二节 野生植物
县内野生植物种类较多,除树种、竹种外,用途大、经济价值高的分五大类。
药 用 类
宋《剡录》有茯苓、白术、鹿胎草等记载。民国县志载有白术、天门冬、沙参等120种。至1985年,查明全县有苔藓、蕨类、种子植物3个门类165科、927种野生药材。其中常用的有111科、335种。
主要有:
白苞蒿(四季菜)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
覆盆子 Rubus coreanus Miq.
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
绵茵陈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白花蛇舌草 Hedyotis diffusa Willd.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Cav.
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野菊花 Dendranthema indica Des Monl.
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前胡 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
丹皮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半夏 Pinellia ternata Briet.
茯苓 Poria cocos Wolf
菝葜 Smilax china L.
天门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Merr.
麦门冬 Liriope spicata Lour.
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Dc.
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orum Thunb.
南沙参 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乌药 Lindera strychnifolia F. Vill.
鲜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Lindl.
青葙 Celosia argentea L.
石苇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
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
薯蓣(山药)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汉防己 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益母草 Leonurus sibiricus L.
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 L.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小春花(阴地蕨) Sceteridiam ternatum (Thunb.) Lyon
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乌头(草乌)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元胡(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ao W. T. Wang
太子参 Pseudostellaria rhophanorrhiza (Hemsl.) Pax.
米仁(薏苡) Coix lachryma-jobi L.
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独活 Angelica grosseserata Maxim.
半枝莲 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浙江铃子香 Chelonpsis chekiangensis C. Y. Wu
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
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 DC.
平贝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七叶一枝花 Paris polyphylla Smith
黄精 Polygonatum sibirium
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竹黄 Shiraia bambusicola P. Hann
龙牙草(仙鹤草) Agrimonia pilosa Ledeb.
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龙胆草 Gentiana scabra Bunge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
鬼针草 Bidens bipinnata L.
半边莲 Lobelia chinensis Lour.
禹余粮 Smilax glauca Roxb.
食 用 类
淀粉类:
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Carr.
白栎 Quercus fabri Hance
苦槠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
金刚刺 Smilax china L.
葛藤 Pueraria hirsuta Schneid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百合 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果品类:
棠梨 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野山楂 Crataegus cuncata Sieb. et Zucc.
毛栗 Castanea seguinii Dode
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Michx.
野菱 Trapa incisa Sieb. et Zucc. var. quadricaundata Gluck
鸡头莲(芡) Euryale ferox Salisb.
中华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木莲果 Ficus pumila L.
乌饭树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胡颓子(斑楂) Elaeagnus pungens Thunb.
掌叶覆盘子(大号角公) Rubus chingli Hu
插田泡(种田红) Rubus coreanus Miq.
蔬菜类:
山葱 Allium fistulosum L.
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
马兰 Aster trinervius Roxb.
野苋 Amaranthus spinosus L.
鼠曲草(青) Gnaphalium affine D. Don
工业原料类
纤维类:
芒 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梧桐 Firmiana simplex (L.) W.F.Wight
野苎麻 Boehmeria nivea (L.) Gaud.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
芦竹 Arundo donax L.
油料类: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山胡椒 Lindera glauca Blume
苍耳子 Xanthium strumatium L.
芳香类:
山苍子 Litsea cubeba (Loar.) Pers.
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
香丝棉 Anaphalis sinica Hance
花椒 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
小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er
化工原料类:
小果蔷薇 Rosa cymosa Tratt.
化香 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
野柿 Diospyros kaki Thunb.
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土农药类:
闹羊花 Rhododendron molle G. Don
百部 Stemona japonica Miq.
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辣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
博落回(山火筒) Macleya cordata R. Br.
醉鱼草 Buddleia lindleyana Fort.
饲料杂草类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
浮萍 Lemna minor L.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L.) Beauv.
燕麦 Avena fatua L.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E. Hubb.
野艾 Artemisia indica Wall.
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
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L.) Pers.
山莴苣 Lactuca laciniata Makino
看麦娘 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画眉草 Eragrostis pilosa Beauv.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Pers.
观赏花卉类
菊花 Dendranthema morifolia Tzvel.
石竹 Dianthus chinensis L.
一串红 Salvia splendens Ker-Gawl.
半支莲(午时花) 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
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L.
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
长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
牵牛花 Pharbitis nil (L.) Choisy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as
秋海棠 Begonia evansiana Andr.
菖蒲 Acorus calamus L.
水仙 Narcissus tazetta L.
兰花(春兰) Cymbidium goeringii Rchb.f.
蕙兰(夏兰) Cymbidium faberi Rofle.
杜鹃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凌霄花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
以下为树桩盆景树种:
五针松 Pinus parviflora Sieb. et Zucc.
地柏(爬地柏) Sabina procumbens Iwala et Kusaka
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D. Don
马鞍刺(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t Paxt
梅(桩) 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紫薇(桩) Lagerstroemia indica L.
刺榆(桩) Hemiptelea davidii Planch.
六月雪 Serissa serissodes (DC.) Druce
瓜子黄杨 Buxus sinica Cheng
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
南天竹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紫藤 Wisteria sinensis Sweet.
迎春 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雀梅 Sageretia theezans Brongn.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干旱
7~9月,嵊县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热,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以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20毫米一次降水后,连晴10天以上为干旱)。据县气象站1953~1985年统计,伏旱机遇为十年七遇,1958年持续63天为最长;秋旱十年五遇,1979年持续67天为最长;伏秋连旱十年四遇,1967年连旱131天为最长。
民国23年(1934),县城测候站年降水量1079毫米,其中7~9月302毫米。灾情之重,灾区之广,为百余年所未有。解放后抗旱能力增强。1967年复遇大旱,县气象站年降水量仅851毫米,其中7~9月93.4毫米,粮食平均亩产仍有888斤。
第二节 洪涝
县水文站1950~1985年记录,洪峰水位超过20米的28次,为十年八遇;其中超过22米的2次,为二十年一遇。受淹农田一般为3~5万亩,大洪水时则达15万亩;受淹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最长超过7天。
三合乡范洋江两岸田面高程在8.5米以下的有6600余亩,为县内最易受涝地区,1930~1949年的20年中,受洪涝灾害达17年,受灾面积为6000~13000亩。大片农田荒芜,蒿草齐腰,野鸭群栖。
1949年10月4日,东桥洪峰水位21.4米,全县受淹农田12.35万亩。以后筑堤建闸,洪涝危害减轻。1963年9月12日,县水文站洪峰水位达22.5米,受淹农田仅5.86万亩。范洋江两岸已能防御五年一遇的涝灾。
第三节 台风
影响嵊县的台风集中发生在7~9月,1961年5月19日发生为最早,1954年11月6日发生为最迟。1949~1985年受台风影响108次,平均每年2.9次。其中风力大于8级或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50次(阵风12级以上3次;次降水量100~200毫米24次,200毫米以上5次)。1956年8月1日第12号台风过境,风力达12级以上,暴风雨成灾,是建国后受台风危害损失最严重的一次。1962年9月第14号台风流域平均降水量332毫米,为降水量最大的一次。据1884~1985年统计资料,影响嵊县的台风主要有3条路线:一是从广东、福建省登陆后穿过浙江省,计78次;二是从浙江省沿海登陆,计64次;三是台风接近沿海后在海上转向北上,有89次。其中以第二条路线危害最大。台风带来的降雨,有时可解除或缓和旱情。
第四节 冰雹
冰雹机遇为十年四遇,1960年最多,发生3次。一般出现在3~9月午后,1973年出现在2月7日为最早,1983年10月4日遇雹为最晚。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在东阳县形成后移入嵊县,再向东偏南移往新昌县;二是在诸暨县的五指山或嵊县的西白山一带形成,向东移往奉化县;三是从诸暨县向东偏北移入嵊县,再移往上虞县。降雹持续时间多在20分钟左右,偶有积雹现象。雹粒直径为10~50毫米,并伴随雷雨大风。降雹宽度2~5公里,轻者折枝伤苗,重者击毁植株,造成颗粒无收,有时甚至袭毁房屋,伤害人畜。
第五节 低温 连阴雨
春季低温即在24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累积量达到3℃、5℃、8℃或以上,分别为一次弱、中或强冷空气活动。据县气象站1953~1985年的统计,3~4月低温平均每年8次,其中弱的4次,中等的3次,强的1次。连阴雨即日雨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连续3天或以上,3~4月平均每年2.4次。低温连阴雨,即受冷空气影响后,日雨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连续3天或以上,3~4月平均每年2.5次。
春末夏初 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5℃连续3天或以上的低温,平均三年一遇;5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低于20℃连续3天或以上的低温,平均每年一次;6月份日雨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连续5天或以上的连阴雨,平均每年1.1次。
秋季低温(标准同春季)每年平均4.5次,其中弱的3.5次,中等或强的1次。低温连阴雨(标准同春季)每年平均1.7次。9月中、下旬5天或以上的连阴雨平均每年出现0.4次。
附:历代自然灾害纪略
东晋
咸康元年(335)大旱,斗米五百钱,人相食。
唐
景龙四年(710)五月丁丑地震。
大中十三年(859)地震。
长兴四年(933)大旱。
宋
淳熙三年(1176)风、雹,四月、八月多水。
淳熙八年五月大水,田稼尽腐。次年旱。
庆元元年(1195)溪水湍暴,城墙多毁于水,完好者仅二三丈。
庆元三年大水,水决东渡,城坏。次年秋大水,城又坏。
嘉定十年(1217)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大旱。民掘草根以食。
元
大德十一年(1307)夏大旱,庄稼俱绝。
明
洪武五年(1372)狂风暴雨,山谷浊流奔湍,漂没庐舍无数。
宣德八年(1433)夏旱又涝,稼伤。
正统六年(1441)旱、蝗。
正统十二年夏秋间亢旱无收。
成化四年(1468)大旱。
成化十二年大水,毁北门内桃源馆及监狱墙垣。
成化二十二年大旱。
成化二十三年大旱。
弘治五年(1492)水啮南城。
正德三年(1508)旱。
嘉靖二年(1523)大旱。
嘉靖三年大旱,福泉山裂。
嘉靖八年大水。
嘉靖十三年七月大水。飓风淫雨,溪流涨水入城。
嘉清十八年亢旱无收。
嘉靖二十三年大旱。次年大旱。水尽涸为赤地。
嘉靖二十六年旱。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集贤坊雨雪。
嘉靖三十六年旱。
隆庆二年(1568)七月二十九日雨,八月初一北风大作至夜。溪流怒溢,决西城。
万历十一年(1583)旱。
万历十五年秋,暴风雨连日,禾实尽落。次年又淫雨。
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八夜地震,屋舍撼摇有声。
万历三十七年七月,县西洪水泛滥。
万历四十四年夏旱。
天启七年(1627)七月二十二日,暴风雨一昼两夜,拔木偃禾,屋瓦皆飞。
崇祯八年(1635)旱。次年五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三日,滴泽不通。后大祲。
崇祯十三年夏旱。
崇祯十六年旱。
清
顺治二年(1645)七月大水。次年大旱。
顺治四年七月大水。
顺治十四年大水。次年又大水。
康熙四年(1665)七月大水。
康熙五年秋旱,至次年四月十三日始雨。六月大水。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屋瓦多落。三十日亥时又震。
康熙九年六月大风大水,坏城五十余丈。次年大旱。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大水。
康熙四十七年秋大水。次年夏大旱。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大水。
康熙五十六年旱。
康熙六十年大旱。
雍正五年(1727)七月大水。
雍正九年大旱。
乾隆五年(1740)六月大水。次年夏旱。
乾隆十年旱,次年又旱。
乾隆十六年五月至八月不雨。
乾隆十九年大水。万金堤坏。次年夏旱。
乾隆二十九年大水。
乾隆三十七年夏旱。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大水。万金堤冲坍。
乾隆五十六年秋大水。万金堤决。
嘉庆六年(1801)七月大水。次年八月旱。
嘉庆十六年五月旱。
嘉庆十八年闰六月初四大水。
嘉庆二十五年夏旱。七月大水。
道光三年(1823)四月至九月阴雨,禾稼不实。
道光十二年夏旱。
道光十五年大旱。
道光二十年大水。
道光二十二年大水,城多坍损。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雷电大风雨,金潭庄堤溃,庐舍漂没,溺死70余人。万金堤冲决150余丈。
道光二十五年地震,屋舍动摇,池水泛滥。次年五月十一日夜,地震。是年大旱。
道光三十年夏大旱。八月十四日大雨;次日平地水数丈,舟行城堞上,庐舍人畜漂没无数,万金堤坍。
咸丰二年(1852)五月至七月不雨。十一月地震。次年三月初七日夜地震,初八日午时又地震,十六日又震。夏大水。
同治二年(1863)秋冬旱。
同治八年四月大水。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大水。
光绪十八年夏旱。
光绪二十五年大水,黄金堤冲毁。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间,连遭五次大水。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多雨,溪水上涨,麦十去其八。次年大旱,枯禾满坂,颗粒无收。
宣统元年(1909)四月二十四日大水,黄金堤毁。次年四月地震。
宣统三年六月大水。
中 华 民 国
元年(1912)大水,旱。
3年夏、秋,连旱4个月,秋作无收。
9年7月15日起,狂风暴雨三昼夜,洪涌水激,人畜田庐漂没无数。9月又洪。
10年6月26~29日,大雨成灾。7月9日大风,拔树坍屋,受灾甚烈。9月15日大水,受灾22个区,640个村,计26913户。灾民因饥自尽,日有所闻。
11年7~9月,连遭7次洪水,其中5次进城(据化龙门洪水位痕迹测得高程为24.22米)。
12年,岭根、汉溪等12村遭雹灾。
17年,水、旱、风灾。西、南两江沿江灾民31500人。
18年8月14日东桥洪水位20.71米。
19年2月1日地震,碗架器皿碰叩有声。
20年8月25日大雨。26日东桥洪水位20.51米。
21年5月21日东桥洪水位20.75米。22日,狂风骤起,急雨如注,巨雹交加,各处遭殃。
22年9月19日东桥洪水位20.39米。
23年3月29日东桥洪水位20.15米。夏又大旱,7~9月降水量仅302毫米。灾情之重,灾区之广,百余年所未有。
28年7月12日,东桥洪水位19.59米,继之又大旱。
29年5月下旬至8月初,干旱两个多月。10月1日东桥洪水位21.45米。
30年夏、秋间,连旱两月多,冬季久旱。
31年6月大水,黄金堤遭冲毁,死20多人。7月旱。
32年旱。
34年水、旱灾,受灾6万多亩。
35年8月旱,歉收80%。
36年水、旱、虫灾,受灾72411亩,歉收75%。
37年7月水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4日,暴雨成灾,东桥洪水位21.4米。受淹农田12.35万亩,死95人,黄金堤、万金堤、彭公闸被冲毁。
1951年7月19日至8月18日旱,受灾面积15.80万亩。
1953年5月7日下午,大昆、甘霖、城关镇等地降雹,最大雹粒直径80毫米。部分茶园叶片被打光,瓦片打碎,草籽种无收。7月1日至8月7日旱,成灾15万亩。
1955年7月1日至9月8日旱,受灾农田17.96万亩。
1956年8月1日,12级以上强台风过境,暴风雨成灾,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1.05米。倒房3408间,损房12364间,压死和溺死41人,堤防决口182处,受淹农田9.87万亩。9月20日洪水位20.90米,受淹农田7.4万亩。
1957年6~9月出现3次旱情,5.6万余亩无收。
1959年9月4日,普降大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1.95米。倒房1825间,死37人,受淹农田11.26万亩。
1960年3月7日下午,临城、上东、崇仁等区降雹,春花受损约3万亩。7月18、19日下午,长乐、崇仁、北山、里东等区降雹,农作物受损2万余亩。
1961年5月19日,普降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1.04米,受淹农田4.5万余亩。10月3日,又普降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1.78米,受淹农田6.7万余亩。
1962年6月23日,普降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1.08米,受淹农田5.2万余亩。9月3日至6日,普降大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2.63米。全县堤防除黄泽江东郭村以上外,全部决口。倒房1931间,死18人,受淹农田12.7万余亩,洪水进城。
1963年9月12日,12号台风过境,全县普降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2.5米。浦口堤、五联堤决口。受淹农田5.86万余亩。
1967年6月23日至10月31日,连旱131天。受旱农田28万亩,其中3.5万亩晚稻无收。
1971年6月29日至9月5日,连旱69天,成灾8万亩。
1978年夏秋两季干旱。县水文站年降水量889.7毫米,为多年平均降水量1447毫米的61.5%,受旱农田10.41万亩。
1979年8月24日,上东江流域普降大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0.15米。上东江、黄泽江两岸堤防决口。全县死11人,受淹农田6万余亩。
1980年6月27日下午,三界区降雹,1.7万亩水稻,0.33万亩玉米及茶园等受灾。
1981年8月31日至9月3日,上东江流域降特大暴雨,东圃水文站洪水位20.1米。上东江、黄泽江两岸重灾。全县倒房6922间,死10人,受淹田6.87万亩。
1984年7月1日14时至18时,剡源乡瑠田村暴雨63毫米,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倒房屋2户7间,压死住户和抢救人员8人、重伤2人。
第二节 土属特性
县内分布较广或有代表性的土属有:
红粘土面积12.8万亩。多由玄武岩风化形成。土层淡红至棕红色,土质粘重,酸碱度4.9~6.4,含磷量低,较瘠瘦。多已垦为旱地,宜种茶。
黄泥土面积94.2万亩。由多种岩石风化物形成。呈灰黄、黄棕、淡红等色泽,含较多沙粒,土层深浅不一,酸碱度5.9,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大部分为自然植被,缓坡地宜种果木。
石沙土面积22.8万亩。为流纹岩、沙砾岩风化物。土层浅薄,含大量砾石和岩屑,肥力低,酸碱度4.8~6.2。多为荒山和疏林地。
山地黄泥土面积9.7万亩。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土含岩屑,质地粘重,酸碱度5.6~6.0。大部分为自然植被,多生长松树。
棕粘土面积7.9万亩。由玄武岩风化发育形成。棕灰色,含岩屑,土质粘重,酸碱度5.6~7.4,磷钾含量较高。特宜栽桑,棕粘土分布地区为优质蚕种产区。
红泥田面积3.5万亩。由红壤发育而成。呈淡红、淡黄色,质地粘重,酸碱度5.5~6.2,缺磷、钾。
黄泥沙田面积15万亩。由红壤发育而成。层次发育明显,潴育化程度强。因成土母质不同,质地差异较大,酸碱度5.4~6.6,缺磷、钾,并多受冷泉水危害。
泥沙田面积8.2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浅而疏松,耕层下多为粗沙或砾石,保水保肥性较差,酸碱度5.5~6.3,磷、钾、硅含量低。
泥质田面积7.3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层次清晰,铁锰淀积的斑纹层明显,质地中壤至重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性强,酸碱度5.6~6.2,宜一年三熟,为本县高产稳产良田。
培泥沙田面积10.2万亩。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培泥沙土发育而成。层次不明显,呈灰黄色,质地轻壤至中壤,耕作省力,土壤通透性良好。酸碱度5.6~6.5。
老黄筋泥田面积7.9万亩。由黄筋泥土发育而成。耕作层淡灰色,耕作层下淡黄至棕黄色,铁锰淀积物明显,底土层粘重紧实,并有滞水现象。酸碱度5.4~6.1,磷、钾含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