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州市志(1986-2002)
第五编 经济总情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19862002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进展加快,经济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由1986年的11368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5095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5716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901528万元。通过计划、统计、审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物价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管理走上了依法、规范的轨道。

  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行两田制和适度规模经营。2000年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体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转变。工业在一轮承包和二轮承包改革企业生产经营权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工业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经过2001年开始的以企业产权、职工身份双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打破全民、集体和少量个体经济成分的传统格局,个体经济大量涌现,外资经济成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出现国有、集体、私营、外资等多种经济共存的新格局。其中,个私工业产值占2002年全市工业产值的85%。流通领域也进行内部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推进产权改革和承包租赁。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农业体制改革

  经营体制改革

  完善承包制 19869月,县委农工部制订《关于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完善责任制。199811月,根据“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在浦口镇沈家坎村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试点。20008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核发土地承包权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为目标,开展二轮土地承包,把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已搞过第二轮土地承包但承包期未到30年的,在原有基础上延长至30年。除大规模土地征用的33个村外,1119个村、214903户基本落实承包权,延长了土地承包期。直接延长的有258个村、57252户,分别占村、户的23%26.6%;小调整后延长的有482个村、87361户,分别占村、户数的43.1%40.1%;调整后延长的有309个村、54729户,分别占村、户数的27.6%25.4%。对取得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推行两田制和规模经营 1991年,在博济镇上路西村进行两田制(口粮田和责任田分开)试点,大田生产责任制开始向适度规模方向发展,口粮田按定粮承包到户。35.9公顷水田承担国家定购粮35万公斤,由93户农户自愿承包,变动承包关系,推进规模经营,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服务体系,承包户、村级集体收入同步得到增长。蛟镇乡上高村搞小农场式的两田制,“户户种口粮田,集体种任务田”。分定口粮田27公顷,占总水田的69%,其余12.8公顷水田由村实行集体统一经营,指定专职人员,落实责任,承担12.48万公斤粮食定购任务,并建立奖赔责任制,经济作物生产责任制。

  1993年,按照“积极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分类指导”的方针,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到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合股进行,发展效益农业的流转方式逐步增多。年底,有53个农业项目推行了股份合作制。

  1994年,县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土地流转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明确推行以两田制为主体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地域范围。7月,为探索从两田制到规模经营的实践经验,在开元镇雅张村和三界镇傅山村开展实施两田”和推进规模经营一步到位的高层次试点。是年,13个重点乡镇28个村相继实施两田制,涉及农户6400余户、23700多人,土地流转面积1013.3公顷。

  1995年,两田制在长乐、开元、博济、城关、黄泽、三界推开,形成3种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以组实施,相对连片,按劳承包;打破队界,统一规划,两田分离;一步到位,形成大户,规模经营。年底,295个村推行两田制,占总村数25.6%。流转水田8366.7公顷,占水田总面积的34.3%,其中口粮田6716.3公顷,占80.3%,商品粮田983.7公顷,占19.7%,累计形成0.67公顷以上种粮大户1778户。1996年,14个平原产粮乡镇凡有国家商品粮任务的村,全面实施两田制。

  1997年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旱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采用“统、包、转、租、联、卖”等多种形式,促进旱地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开发。2001年,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经营,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组建乡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3个,耕地使用权流转新增面积4133.3公顷,比2000年增加84.9%。其中租赁承包54%,反租倒包15%,股份合作5%,季节性承包等占26%。是年,坡地(茶园、果园、桑园、竹园等)使用权流转达3133.3公顷,新增1666.7公顷,比2000年增长113.6%。其中租赁承包占55%,反租倒包占26%,股份合作占12%,季节性承包、土地置换卖等占7%

  20024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扶持平原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对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企业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鼓励乡镇(街道)、村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同年,规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不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持长期稳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不得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权的主体是农户,是否流转,采用什么形式流转,转包费或租赁费如何确定,由流转双方自愿协商决定。至2002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465.6公顷。

  服务体制改革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在农机、水利、农业科技普及推广方面造成一定困难,农技服务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1989年,在乡镇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收缴土地承包款、农业承包合同规范化、良田弃耕收取抛荒费、劳动积累工等制度。1991年,普遍提倡和实施“四站一厂” (农机服务站、植保配药站、排灌服务站、农技服务站、育秧工厂)、“五统一” (统一布局、统一灌溉、统一植保、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的服务形式。是年,发展和形成一批农民自愿组合的专业协会,1093个村建立农民技术员队伍,510个村建立各种服务组织,配备1342人,197个村建立“四站一厂”、“五统一”服务,各种专业科普协会199个,会员1万余人。崇仁区春联乡普遍开展村一级农业服务,把乡科员统一起来,确定责任、落实基地,实行农电、水利、机耕、道路、技术等各方面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200公顷连片集中的农业高产区。

  199612月,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成立。建立良种兔人工授精站100个,良种繁育专业户500户,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年底,全市建立各类农业服务部118个,大部分村建立配药站、服务点、科技示范户,从上到下,形成连线带面的农业科技推广渠道。

  2000年,农口部门通过三项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产后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利用科技手段,抓种子种苗工程,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全程服务。加强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带动全市乡镇农业网的形成,接轨国际大市场,把信息转化为经济效益,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问题。做好品牌、包装、贮运和市场运作。举办不同类型的农展会、推介会及农产品评选,提高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资料的三下乡活动,为农民讲科技知识,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在农业110信息网上开设责任农技师专栏,通过网上开展技术咨询活动。至2001年全市45位责任农技师有25位在网上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杂症。

  2002年,全市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96个,拥有会(社)员12000多户,带动农户12万户。

  第二节工业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1986年,改革企业领导体制,重点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搞好三全管理(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经济核算),推行价值工程。企业逐步由“产、供、销”生产型转变为“销、供、产”经营型,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19872月,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在县紫砂厂实行第一个招标承包,采取“包住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承包方法。各厂在承包过程中,车间、班组也建立相应的承包责任制。1988年,县化工厂将竞争机制引入生产炸药的主车间,日产量由17吨提高到200吨,产品合格率100%。形式有全额承包,超利税奖;单位产品、工资奖金含量计制;定额(工时)计件;包基数上缴,超额自得,欠收自补;岗位考核、评分计奖;包销售基数(销售额、车旅费用)超额提奖等,形成“纵向包到底,横向包到边”的经济责任制。19871990上半年,19家全民企业年平均利润1842.5万元,比1986年的1108.75万元增长66%,年均工业产值比1986年增长33.5%。二轮承包19911993年,在前3年产值平均基数上年递增7%8%。改二包一挂(包入库利润、技术改造,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三包一挂(包财政上缴,包科技进步,包强化管理,效益与工资奖金挂钩)。但由于承包制没有处理好权、责、利三者关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些企业产生短期行为,出现包盈不包亏和潜亏现象。1992年初,全县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潜亏2095万元。是年起,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现利润1208万元,比上年增加25.18%。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四放活”(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治)和“二制”(劳动用工制、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1993年,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底,分3批全面进行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改革。动员职工人人参股,每人缴纳股本金5000元,改制企业有新光制药厂等29家,参股职工10896人,筹集股本金5448万元,入股率达95%1998年,改制企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持股职工监督小组,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规范运作。20006月,全面实施“以明晰产权为重点,以资产置换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进行内部股权流转,增资扩股,探索股权奖励、期权激励和整体出让等各种途径,使股权向经营者和业务技术骨干集中。通过转让、改组、兼并、拍卖重组等形式激活企业经营机制,中小企业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全部退出,卖断产权,转变成以经营者(核心层)为主要持股(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完成置换有市热电厂等48家。20016月,实施劳动关系置换,对已置换产权尚未置换劳动关系的国有企业职工,按工龄支付给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对5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离岗退养和“双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合同、契约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建立起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用工制度。至2002年,已置换劳动关系职工2831人,占职工总数的33.2%。企业建立按劳取酬,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规范经营者收入档次和奖赔比例,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市属企业体制改革

  1986年,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1987年,实行在厂长负责下的集体承包责任制,确保利润基数,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1991年,实行以车间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也有根据不同产品,以车间为单位公开招标,承包到人,把权、责、利结合起来。车间班、组也相应建立责任制,形式有单位产量工资奖金含量计制;定额工时计件;岗位考核,评分计奖;对营销队伍包销售基数(销售额、车旅费用)超额提奖等,体现多劳多得。1992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1993年,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嵊县交通机械厂兼并县汽车大修一厂。199312月,县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宣告县岩棉厂破产(是全县第一家破产企业)。1996年,市供销联社天宏实业有限公司实行市内企业和市外企业分立经营,市外企业深圳天河等8家子公司转制为私营企业。1997年底,实施“以明晰产权为重点,以资产置换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分三批实行“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改革,参股者每人缴纳股本金5000元,改制的有市包装装潢厂、天华造纸厂等29家,参股职工4895人,筹集股本金2716万元,入股率达71%1998年,改制企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持股职工监督小组,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各司其职,规范运作。是年6月,县交通机械厂产权实行整体转让出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1999年,教育局35家校办企业清理挂靠脱钩,停业注销29家。20005月起,实行以“双置换”为核心的深化完善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使股权向经营者和业务技术骨干集中,集体转让改组49家,兼并3家,拍卖重组激活企业经营机制7家,停产10家,破产的有市皮革厂等3家。集体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卖断产权,转变为以经营者(核心层)为主要持股(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浙江天乐集团、嵊州市塑料厂、保温材料厂等11家。

  20016月起,实施职工劳动关系置换,对尚未置换劳动关系的职工,按工龄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对5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离岗退养和“双缴”。将职工身份置换成为合同制形式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要素,建立企业自主用工、职工自主择业的市场化用工制度。2002年底已置换劳动关系职工身份4695人,占职工总数75.2 %(二轻100%)。企业实行按劳取酬,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乡镇企业体制改革

  1987年,开始承包责任制试点,多数采取粗放的“断踢包”。19881月,在甘霖镇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1990年,县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承包责任制意见》,有97%的厂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集体承包经营责任制,把经营承包纳入科学管理轨道。有全员集体承包,风险共担;厂长(经理)风险抵押承包,建立职工监督机制等形式。厂内职工也相应建立责任制,有单位产量工资奖金含量计制、定额(工时)计件、岗位考核(产品质量)评分计奖,对营销队伍包销售基数超额提奖等体现多劳多得的多种形式。重点规模企业用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

  1993年,嵊县城郊砖瓦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1995年,对311家乡镇集体企业实行转让改组、兼并拍卖重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存量资金4866万元,吸纳股本金1275万元,参股职工2550人。1998年,市政府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的意见》,成立改革督导组,从实际出发,一厂一策。对原先“挂靠集体”的305家个私企业清理脱钩,对应改制的441家乡镇集体企业,实施转让改组、兼并拍卖重组等形式转制。实施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33家,扩大股金1534万元;出售、卖断产权,重组有限责任公司105家;收购兼并改组9家;实行租、售相结合形式(动产出售,不动产租赁)企业42家;以资抵贷,由银行收购,再转租经营者39家;关停歇业23家;实行拍卖重组135家。置换企业386家,占应置换的92.63%。对55家不具备产权制度改革条件的企业继续实行承包、租赁。至2001年,乡镇企业已转为个体私营企业达99.5%53769.55万元存量资产在流转中得到重组,28851万元闲置生产要素得以有效利用。在置换企业中有一部分创办企业的老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金,把企业权益首先兑现给职工,同时解除职工原集体关系,重新与企业主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少量净资产较多的企业,从净资产中提取一定份额资金,建立职工劳动保险基金,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流通体制改革

  商 业

  1986年,按照“巩固、消化、补充、完善”方针,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理顺批发体系,划专划细批发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利用百分制考核、利奖结合、核算分细、分线承包、分段指标承包等办法,使企业经营成果与劳动报酬直接挂钩。县五金公司实行批发分组分线考核责任制,改变吃“大锅饭”、库存积压多的状况,库存商品从1985年末222万元压缩到1986年末的17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8%

  1987年,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制、承包制,使经营者责、权、利紧密结合,完善中型企业的内外承包责任制和深化中小型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组织百货、石油、五金、医药4家中型企业,同财政签订入库利税递增承包合同,深化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中型企业的内外承包体系。深化小型国营商业企业改革。对已实行“改、转、租”的小型企业,采取完善、深化办法,缩小“改”的形式,扩大租赁经营范围,通过“租”的办法,实行“两权”(经营权、所有权)分离,调动职工积极性。是年,商业系统有租赁企业13家,营业额255.05万元,比租赁前增长42.11%,利润18.22万元,增长56.48%

  1988年,按照两权分离和转换经营机制原则,开展商业体制改革。国营企业实行入库利税递增承包,并延长承包期到1990年。是年,国营企业入库利税完成314.96万元,超过承包基数84.96万元。同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设立厂长(经理)目标考核奖励基金。

  1991年,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调整库存结构,经常进行库存排队,及时处理积压产品,组织畅销产品。通过展销会、设摊销售、送货下乡等形式,处理积压商品230多万元,使库存渐趋合理。调整网点结构,调整布局、分工,形成“大而全”和“小而专”相结合营业网点新格局。调整经营机构,裁并一些重复容易产生内耗的机构,增设一些新机构。县食品公司增设税管股,加强生猪税收征管工作,完成293万元,比上年增收60多万元。

  1992年,按照“抓改革、建网点、建基地、办工业、办市场”思路,以县百货公司、烟糖公司、五交化公司等单位试点,进行以风险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四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改革,实行经营、价格放开,分配与效益直接挂钩,拉开档次,用工实行双向选择和“在岗、试岗、待岗”制度,搞活国营商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1993年,县烟糖公司零售商店实行抽资承包,开展国有民营和集有个营改革,通过招标,确定承包人,包死税利,一次性缴纳承包款。后有25家国有商店和22家集体商店实行,收回资金110万元。同时在县商业综合公司四季商店、大有商场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改造,吸收职工个人股金28.72万元。1994年,围绕推进产权改革,对上规模国有商业企业,搞股份合作制。对一些“边、小、微、亏”网点,以共有人形式租赁给职工经营。

  1997年,开展城乡结合、批零结合、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经营结合、市内与市外结合、本业经营和综合经营结合为内容的商业体制改革。同年,积极做好企业转制工作,在市饮服公司搞试点的基础上,10家企业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8年,转换经营机制,加强销售网点建设。5月,理顺国商大厦和国商宾馆的内部关系,调整管理班子,实行强强联合,合并为市国商大厦有限公司,是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市烟糖公司和市纺织品公司在完成企业体制改革以后,对下属独立核算单位也相应进行改造或实行承包责任制,增加销售网点14个。成立市盐业公司,食盐零售网点增加13家。

  19992002年,抓大放小,以调整、优化股权为重点,发展现代商业。至2002年底,除市五金公司、饮服公司、食品公司、盐业公司等国有经济单位尚未改制,市商业城和国商大厦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余全部改为股份合作制。

  供 销

  20世纪80年代,制定一系列的内部责任制度,主要为集体责任制和个人岗位责任制,推行集体承包,实行“利润包干,超利分成,综合平衡”的办法。1987年,转换经营观念,把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搞活企业。允许黄泽、浦口、城区、三界等社进城关镇进行工业品批发零售,扩大燃料、建材、水产、印刷等业务,建立水果、竹木、兔毛等交易市场,突破行政、经济区域和行业界限,增设经营网点55个。另外在集镇办好14个初具规模的商场,总销售额达1688万元,比上年增54%。跨部门跨地区发展多种经营,召开物资交流会63次,为乡镇工矿生产企业、农村双代(代购、代销)店组织各种代销额421万元,生活资料销售总额355万元,比上年增17.7%。据统计,直接向工厂、生产部门和县外商业部门组织货源877万元,占购进总值的50.7%,择优直线自行组织货源6170万元,比上年增50.3%

  1991年下半年,在黄泽供销社进行“两制”(分配制度、用工制度)改革试点。19922月,生活资料经营线推行“五定三搞活”(定人员、定资金、定销售、定上交、定商品适销率,搞活经营、搞活价格、搞活分配)。

  199389月,推行“社有个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职工有偿使用供销社企业集体所有的营业设施,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职工个人身份不变,企业核定经营者上交基数款和销售额,签订社有个营合同。

  1997812月,市土产公司、畜产公司、特产公司、日杂公司等相继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20008月至200110月,进行第二轮体制改革,完成股权结构调整和职工劳动身份置换,经营者持股在51%以上。

  2001年下半年起,“社有个营”责任制期满,各基层社分别采取职工自营(边、小、微、亏和零星网点)、资产承包经营(一般为大众生活资料经营门店)、特种商品承包经营(农资供应、食盐转批、图书供应、烟花爆竹委托代批等)、长期承包经营(对财产权属一时难以明确的房产或门店)、企业阶梯歇业或破产等形式进行内部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普遍以个人租赁经营为主。

  第四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审 批

  20009月,施行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841项审批事项进行削减和调整,保留530项(其中审批127项,审核204项,核准135项,备案64项),减幅为37%;承诺件平均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2.2天缩短到9.8天,提速19.7%

  200012月,嵊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挂牌,由市发计局、公安局、建设局、外经贸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等19个部门组成服务窗口,集中办理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包括审核、核准、备案)173项。按照“进一家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按承诺日办结,收规定费办完”的要求,对各类审批事项实行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补办件、退回件的“五件管理”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的“五制办理”,以及审批事项、审批程序、申报资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的“五公开”制度,降低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审批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围绕经济发展,以方便、快捷、简化环节、压缩时限的方式,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按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进行联合审批办理;对工业园区等成批次申报项目,则组织相关窗口去现场办公办理;对园区内资项目,除关系经济安全、环境资源及涉及整体布局和限制项目外,凡在审批权限内,只要资料齐全,一律按备案登记办理,做到即来即办,当天办结;在园区分别设立办事大厅和代理服务机构,对各类审批事项,为申请人提供全程代理服务;除重大事项需集体讨论决定外,其他一般事项由窗口负责人审核签发。

  200211月启动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减少184项,减幅34.7%;件平均审批时限从9.8天压缩到5.6天,提速42.85%;完善集中办事制、“一审一核”制和推行告知承诺制。

  服 务

  坚持“服务经济,方便群体”的宗旨,倡导“宁可自已麻烦百次,不让群众麻烦一次”的服务理念,引入“宾馆式”服务模式,对服务语言、态度、仪表、设施作了规范。实行“一事一地”办事原则,方便群众,各窗口推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上门服务、超时服务、陪同服务、全程服务等便民措施,使企业和群众较为满意。据发出的《服务对象评议表》汇总统计,满意率保持在99.5 %以上,公安窗口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审批服务已成为发展嵊州经济的“绿色通道”。

  由于发挥“政务超市”的功能,至2002年底,累计办理各类审批事项202285件,其中即办件174520件,承诺件26968件,联办件446件,补办件88件,退回件263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办理387件。

  第二章经济结构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

  农 业

  1986年以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实施两田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一部分农户把土地使用权转让出来,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转让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和稳制活田原则,即在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明确集体所有权,搞活土地使用权,按生产发展需要优化组合,并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发包和管理。推行两田制的村,根据人均占地、土地级差、粮食定购任务和种植结构等因素,经过测算核实定产,把全村耕地合理划分为口粮田和商品粮田,口粮田按人口平均分包,每人标准一般控制在267平方米。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村,改商品粮田按劳承包为按能承包,动员务工经商农民出让责任田,让种粮大户承包。在承包管理上,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承包,都须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承包期尊重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确定,一般为35年。

  随着农村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涌现出各种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各类专业户。到2002年,有各种经济联合体122个,固定资产原值381万元;各类专业户8294户,其中种植业3920户,畜牧业655 户,渔业92户,林业481户,工业652户,建筑业286户,运输业1243户,商业、餐饮服务业650户,其他行业315户。

  工 业

  所有制结构出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

  1986年,有工业企业2780家,其中国有经济45家,占1.6%;乡及乡以上集体经济710家,占25.5%;村办工业535家,占19.3%;农村合作及个体企业1488家,占53.5%;其他工业企业2家,占0.1%。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44亿元,占22.9%,乡以上集体所有制3.43亿元,占54.5%。“七五”(1986~1990)期末,有工业企业3427家,其中国有48家,占1.4%,乡以上集体669家,占19.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2710家,占79.1%(其中城镇个体工业92家,农村村办工业637家,农村合作经营工业60家,农村个体工业1919家,各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7%18.6%1.8%56%)。工业总产值15.32亿元,其中国有经济3.46亿元,占22.6%,乡以上集体7.03亿元,占45.9%,其中乡办工业3.21亿元,占20.9%,城乡个体工业2.39亿元,占15.6%,农村村办及合作经营2.34亿元,占15.3%

  20世纪90年代后,在积极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同时,个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八五”(1991~1995)末,个私工业发展到7467家,占全部工业企业9081家的82.8%,个私工业企业数量比“七五”末猛增5456家,增幅达271.3%。个私工业总产值66.61亿元,比重由“七五”末的15.6%跃升为44.8%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34家,其中地方国有企业4家,集体企业43家,股份合作企业11家,有限责任公司6家,私营企业130家,其他企业1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2家,外商投资企业17家。内资企业占83.3%,港、澳、台商企业占9.4%,外商投资企业占7.3%

  商 业

  经过商业体制改革,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国营(国有)经济和包括供销合作社在内的集体经济商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个体、私营、股份制、租赁制等所有制形式的商业经营快速发展。

  19861992年,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除3家私营服务业和5家私营商业外,其余商业由国有、集体和个体组成。零售商业机构和网点数,国有商业79家(年平均数),占0.9%,供销合作社306家,占3.6%,其他集体所有制778家,占9.1%,个体7392家,占86.4%。餐饮和服务业,国有17家,占0.5%,供销社20家,占0.6%,其他集体143家,占3.9%,个体3491家,占95%。零售商业从业人员,国有682人,占5.3%,供销社1549人,占11.9%,其他集体2957人,占15.8%,个体8717人,占67%。餐饮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国有148人,占2.4%,供销社94人,占1.5%,其他集体599人,占9.8%,个体5280人,占8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48672万元,其中国有商业7545万元,占15.5%,供销合作社9987万元,占20.5%,其他集体14186万元,占29.1%,个体16954万元,占34.8%

  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6亿元中,个体经济103570万元,占21.1%,私营企业130616万元,占26.6%200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商品购销总额中,购进总额为9.5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5.32亿元,占56.0%,集体经济商业4004万元,占4.2%,股份合作商业7424万元,占7.8%,其他所有制企业3.04亿元,占32%。商品销售总额为10.8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6.27亿元,占58%,集体经济商业3678万元,占3.4%,股份合作商业7908万元,占7.3%,其他所有制企业3.39亿元,占31.3%。限额以下批发零售商品销售总额49.01亿元,其中个体商业27.18亿元,占55.5%

  第二节产业结构

  农 业

  农林牧渔业构成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按照 “平原发展设施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方针,发展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由种植业为主,逐步向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由1986年的9010调整到2002年的37.662.4。在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平原设施农业中,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建立一批茶叶、花木基地和以柑橘、大青梅、黄桃、板栗、桃形李、香榧、茭白、竹笋、大棚蔬菜为主的果蔬基地,建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三新技术实施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2002年有各类特色农业基地1.2万余公顷。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98666.7%上升到200281.5%,林业由4.3%上升为9.1%,牧业逐年下降,由20.8%下降为8.3%,渔业由0.8%逐步上升为2000年的1.8%2001年、2002年略有下降,分别为1.6%1.1%。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农业徘徊在70%上下变化,林业渔业趋上升态势。

  农村劳动力构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1986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30.0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80.7%1990年、2002年分别下降为28.8万人和19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75.8%51%。在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中,工业、建筑业、交通、通讯和商业饮服业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19862002年,从业人数在农村劳力中的比重,工业由9.8%上升到14.5%,建筑业由3.4%上升到7.3%,交通邮电通讯业由1.1%上升到2.8%,商贸饮服业由1.4%上升到6.3%。进城或在省、市外从事建筑和务工、经商人数由1986年的4.34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44万人。

  工 业

  “七五”至“九五”(1996~2000),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3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5.174.920.379.712.187.9

  1986年,轻工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的71.7%,重工业占28.3%,“七五”末,分别为67.5 %32.5%,“八五”末为57.1%42 .9%

  乡办以上工业企业按主要行业分类,纺织业:198695家,工业产值14296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2.8%;“七五”末79家,工业产值20264万元,占15.7%;“八五”末65家,工业产值68288万元,占64%。服装服饰制造业:198626家,工业产值1250万元,占2%;“七五”末31家,工业产值6406万元,占5%;“八五”末61家,工业产值57800万元,占5.1%。医药制造业:19864家,工业产值867万元,占1.4%;“七五”末4家,工业产值2240万元,占1.7%;“八五”末5家,工业产值5995万元,占0.6%。金属制品业:198637家,工业产值909万元,占1.5%;“七五”末32家,工业产值1289万元,占1%;“八五”末34家,工业产值26581万元,占2.5%。普通机械制造业:198684家,工业产值4188万元,占8.6%;“七五”末68家,工业产值7486万元,占5.8%;“八五”末51家,工业产值25155万元,占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8625家,工业产值3362万元,占6.9%;“七五”末31家,工业产值3717万元,占2.9%;“八五”末44家,工业产值33847万元,占3.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68家,工业产值936万元,占1.9%;“七五”末28家,工业产值34257万元,占3.2%;“八五”末13家,工业产值7212万元,占5.6%

  2002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4家,其中轻工业155家,重工业79家。有大中型企业16家,其中轻工业11家,重工业5家。从工业产值看,轻、重工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72.4127.61。按主要行业分,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食品加工制造业占0.9%;饮料制造业7.4%,其中制茶业7%;纺织业26.3%(其中棉纺织业6.1%,丝绢纺织业12.8%,针织品业7%);服装服饰制造业24%;造纸及纸制品业1.9%;印刷业0.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医药制造业1.7%;塑料制品业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其中耐火材料制品业0.5%;金属制品制造业7.3%,其中灶具等日用金属制品业6.3%;普通机械制造业7.3%,其中机床等通用设备制造业0.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4%,其中电机制造业4.6%,日用电器制造业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5.5%,其中扬声器等电子元件制造业5.2%

  从企业地域分布看,形成长乐电机,甘霖电声、丝织,石璜领带,三界厨具,城区服饰领带工业小区。

  商 业

  2002年末,有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网点22908个,从业人员7.89万人,遍布城乡,平均每百人拥有网点3.1个。其中个体餐饮、服务业11537家,从业人员1.44万人,私营商业企业224户,从业人员2500余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6亿元,是1986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9.1%

  第三章经济发展

  第一节固定资产投资

  规 模

  “七五”期间,全社会投资总额达7.83亿元,年递增15.4%。经过19871989年“治理整顿”,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压缩基本建设,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互相平衡。投资重点在电力、交通、通讯、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上,对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项目严格控制。农业共投入2435万元,筹措农业发展基金545万元。村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4.44亿元,比1986年增长70.1%,年递增19.4%。其中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2.2亿元,比1986年增加1248万元。停建缓建计划内基建项目13个,压缩投资886万元。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9628万元,其中60%以上用于技改。通过技改,一批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扩大了骨干企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县棉麻纺织印染总厂的棉纺纱锭1万锭、苎麻纱锭5000锭、印染车间和县特种电机厂冰箱电机生产线、县新光制药厂口服液车间、三界茶厂立体车间、县水泥厂10万吨立窑改造、县啤酒厂5000吨啤酒扩展等相继竣工投产,新建县华兴毛纺厂、华达食品厂、岩棉厂等一批企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5229万元。新建公路92公里,拓宽城关附近主干线公路路面,解决老东桥、老南桥公路交通卡脖子问题。建成综合电讯大楼,实现市话自动化,部分乡镇安装农话自动交换机,开通市内到杭州直达电传报路。装机6000千瓦的县火电厂建成发电,完成丰潭水电站工程投资总额的2/3,三界、上东等5个变电所和电网进行了系统改造等。

  “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76亿元,是“七五”期间的3.8倍,平均每年递增38.5%。基本建设投资56916万元,是“七五”期间的6.3倍,平均每年递增52.4%。重点工程建设有:县丰潭水电站、自来水厂扩建、热电厂三期扩建和嵊县电厂建设工程、何家防洪工程、0.67万余公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成旧城改造1.6万平方米,建成嵊州大道、嵊州大厦、中心公园(剡园)、客运中心;完成上三线嵊州段一期工程和嵊义线长()绿()段、嵊张线黄()()段路基工程;完成220千伏嵊州变电所土建工程、35千伏线路配套建设;实施C3传输网等十大通信工程,完成三、四期引进扩容工程,新增程控容量2.5万门(总容量达到4.8万门),各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工业性投入13亿元,其中更新改造33850万元,是“七五”的3.3倍,平均年递增31.9%。投资项目起点较高,规模较大,纺织、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的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金额有较大增加。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342个。重点技改项目有浙江锻压机床厂铸造车间、县啤酒厂甘油生产线、浙江天乐集团钛金振动膜生产线、县包装装潢厂彩印瓦楞包装工程、县热电厂二期工程、县发电厂碳素车间、县纸箱厂5号纸机、县丝织厂3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车间、县味精厂工艺改造、县工具厂出口梅花牌扳手生产线、县布厂200万米出口色织布车间、县新光制药厂口服液车间以及一批领带生产企业引进电子提花剑杆织机等。另外,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迅猛,“八五”期间投入30077万元,年平均递增158.7%

  “九五”期间特别是1998年以后,推进城市化战略,探索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69亿元,是“八五”的2.4倍。1998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5.1亿元,是1978199720年总和的2倍。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46.37亿元,是19781997年总和的2.3倍。其中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35.09亿元,比1997年增长2.9倍,完成工业性投入18.05亿元,比1997年增长4.8倍。“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近6亿元。建成城防标准堤31.8公里,农防标准堤22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山塘水库270余座,建成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项,建成农业信息网,实现农业信息乡乡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6.4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9倍。建成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完成104国道、嵊义线嵊州段改造,拓宽改造104国道禹溪至艇湖段、官河路,嵊州一中易地新建,建成剡湖景区、剡湖桥、六夹岙垃圾填埋场、体育馆、越剧艺术中心、客运西站、第二水厂、文化广场,进行旧城改造和城市亮化、绿化,市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28.2%提高到34.5%。房地产投资额13.8亿元,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额比重达21.1%2002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8.69万平方米,是1997年的2.7倍,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8平方米58平方米

  结 构

  随着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投资领域开始形成多种经济成分投资与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新格局。

  “七五”期间,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单位占24.9%;集体经济单位占29.8%,其中城镇集体11.5%,农村集体18.3%;城乡居民投资占44.3%,其中城镇居民0.5%,农村居民43.8%。“八五”期间,国有经济单位投资比重提高,上升到38.5%;集体经济单位占28.6%,其中城镇集体7.4%,农村集体21.2%;城乡居民投资占33%,其中城镇居民5%,农村居民28%。“九五”期间,国有经济单位占39%;集体经济单位占34.2%,其中城镇集体8.6%,农村集体25.6%;城乡居民投资占26.9%,其中城镇居民7.5%,农村居民19.4%。“八五”以后,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市建设和企业技改项目的投资额增加较快。

  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七五”至“九五”期间,按投资项目分,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七五”期间为64.7%,“八五”期间60.1%,“九五”期间79.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七五”期间为25.5%,“八五”31.7%,“九五”10.7%。按建设用途分,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七五”期间为68.9%,“八五”73.1%,“九五”75.1%;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分别为31.1%26.9%24.9%。在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中,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迅速,2002年比1998年增长4.5倍,平均每年增长45.6%。按建设性质分,“七五”期间,用于新建项目投资占21.2%,扩建项目占66.6%,更新改造占11.2%;“八五”期间分别为22.1%56.5%21.4%;“九五”期间分别为49.1%33%27.9%

  城镇和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七五”至“九五”期间,按建设项目分,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5.5%,“八五”期间42.7%,“九五”期间44.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七五”期间为41.2%,“八五”42.7%,“九五”44.8%。按建设用途分,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七五”期间为83.4%,“八五”85.3%,“九五”85%;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分别为16.6%14.7%15%。在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中,住宅建设投资占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从“七五”到“九五”计划期间分别为57.5%57.9%61%。按建设性质分,“七五”期间,用于新建项目投资占28.9%,扩建项目占57.7%,更新改造占8.6%;“八五”期间分别为19.8%69.7%10.5%;“九五”期间分别为24.2%60.5%15.3%

  2001年和2002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按所有制结构分,国有经济分别占32.1%32.2%,集体经济分别占0.9%1.1%,股份有限公司(内资)分别占1.6%0.9%,港澳台商投资0.3%0.1%,外商投资2.1%1.9%;按建设项目分,建筑、安装工程分别占26.2%32.9%,设备工器具购置分别占4%8.6%,土地购置等其他费用分别占7%15.8%;按建设性质分,新建项目投资分别占12.8%21%,扩建占20.2%29.3%,改建占3%6.2%

  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投资比重,1995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5%,制造业占27.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5%,建筑业占0.5%,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30%,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4.1%,金融、保险业占5.6%,房地产业占0.5%,社会服务业占6.6%。“九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2.3%,制造业占8.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6%,建筑业占6.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45.7%,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3.7%,金融、保险业占4.2%,房地产业占8.3%,社会服务业占3.6%2001年和2002年各业比重为,制造业分别为11.2%32.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0.3%1.3%,建筑业占0.2%0.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5.4%9.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0.1%0.5%,社会服务业占1.1%7.3%

  第二节综合经济效益

  社会总产值

  2002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56亿元,是1986年的22.2倍,年均增长21.4%;人均社会总产值达到34782元,是1986年的23.1倍,年均增长21.6%。工业产值增长尤为迅速,2002年比1986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4.7%。其中“八五”、“九五”总产值分别比“七五”增长3.2倍和10.8倍。农业产值的增速较为缓慢,2002年是1986年的5.8倍,年均增长11.6%,其中“八五”、“九五”比“七五”分别增长1.5倍和3.7倍。建筑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商业增长也较快,2002年总产值分别比1986年增长12.6倍、5.7倍和9.7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8%11.5%16%。其中建筑业产值,“八五”、“九五”分别比“七五”增长1.3倍和6.9倍;运输邮电通讯业产值,“八五”、“九五”分别比“七五”增长1.2倍和2.4倍;商业饮服业产值,“八五”、“九五”分别比“七五”增长87%3.4倍。19982002年累计实现社会总产值104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6.3%。其中工业总产值达870亿元,为1997年的7倍,平均每年增长47.6%;农业总产值达97亿元,为1997年的5.1倍,平均每年增长38.6%;建筑业为1997年的76.9倍,平均每年增长138.3%;运输邮电通讯业产值达7.69亿元,为1997年的4.2倍,平均每年增长33.2%;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达34.03亿元,为1997年的7.2倍,平均每年增长48.5%。由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优先发展工业,积极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工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较快,从1986年的55.3%上升到2002年的84.8%,其他产业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农业由1986年的29.2%下降为7.4%,建筑业由6.1%下降为3.7%,运输邮电通讯业由2.5%下降为0.7%,商业饮食服务业由6.9%下降为3.4%

  国内生产总值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0.15亿元,人均12274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4.8倍和16.4倍,年平均递增分别为18.5%19.5%。其中第一产业13.29亿元,增长4.4倍,年平均递增11.1%;第二产业48.32亿元,增长23.6倍,年平均递增22.2%。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国内生产总值41.91亿元,比1986年增长22.9倍,年平均递增21.6%,建筑业国内生产总值6.41亿元,比1986年增长29.5倍,年平均递增23.6%;第三产业28.54亿元,比1986年增长21.1倍,年平均递增21.3%。在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比重由1986年的34.3%上升到2002年的53.6%,提高19.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由30.6%上升为46.5%,建筑业上升更快,由3.7%上升为7.1%,增长近1倍。第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其比重由1986年的22.6%上升到2002年的31.7%,提高近10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由1986年的43.1%下降至2002年的14.7%,其中“七五”末34.5%,“八五”末34.1%,“九五”末19.4%。“八五”后,农业比重加速下降,平均每年下降近3个百分点。

  第三节经济协作

  1979年始,县政府在县物资局内建立嵊县协作办公室,搞物资协作。1981年,成立县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和贸易信托公司,组织协作县内紧缺的燃料、原材料。1982年,撤销县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建立县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是县人民政府主管经济、物资协作的行政办事机构。19844月建立协作物资供销公司。1985年,经济协作办公室改名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协作形式主要为以物换物,以有偿协作逐步取代长期来的无偿支援。

  19903月至19911月,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与县物资局合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协作物资供销公司改为协作物资开发总公司。199211月,市石油化工公司成立。19937月,嵊县煤炭公司、嵊县协作物资综合公司、嵊县建材公司、嵊县能源化工开发公司、嵊县玉龙物资开发公司成立,19992000年,由于市场疲软,资金紧缺,先后关闭。19968月,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转为市经济技术协作总公司,行政职能逐步交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20021月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挂靠市供销社。

  协作网络

  1984年,嵊县与天台县建立友好县。19856月,与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签署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协议书。是年8月,与江西省永新县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友好关系。1987年,与外省市科技单位建立协作关系11个。19883月与海南省琼海县结为友好县。

  19861991年,建立稳固协作基地35个,其中煤炭有山西大同矿、陕西铜川矿、山东枣庄矿、安徽淮南矿、淮北矿、河北石家庄矿、开滦矿、宁夏和内蒙古及总政、总后、总参部队矿。金属建材有上海宝钢、天津钢厂、萧山农垦水泥厂等。原油液化气有苏北油田、南京炼油厂、杭州炼油厂。

  19864月,县政府在上海市和宁波市设立办事处,1989年,在杭州、北京、深圳、海口等地设立办事处,1992年,在广西省防城县东兴镇设立办事处。

  物资协作

  19821985年,全县各厂矿筹资200万元,向山西省购买原煤,集资50万元向铜川矿务局购买原煤,组织各厂矿向开滦矿务局购买1万吨原煤。19871997年,通过协作调进主要物资:煤炭1463337吨,水泥56902吨,钢材29369吨,总计值46391万元。除协作系统外,商业、二轻、乡镇、物资、供销等各系统及其企业,也自行开展物资协作。

  19868月,为确保县火力发电厂用煤,与北京52941部队煤矿签订相互协作、长期供煤的协议书,当年供平价煤9000吨。19875月,与江苏油田建立协作关系,当年按国家计划供应原油2000吨。至1992年,共供应原油25000吨,每吨原油的利润在150200元左右。原油在南京炼油厂加工成汽油、柴油、液化气。

  技术业务协作

  1985年嵊县艇湖啤酒厂派出技术人员驻在开滦煤矿啤酒厂,组织麦芽等帮助生产啤酒。19861987年,嵊县皮革厂与宁夏同心县合作办皮革厂。1989年,在海南省琼海市开办九顺珠宝厂,与浙江省纺织品公司合办九洲纺织品有限公司。19901991年,嵊县丝厂技术员到江西永新县创办永新绢丝厂,永新派出工人到嵊县丝厂培训。

  对口支援

  支援三峡库区移民 19942月,设立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对口支援涪陵市仁义乡移民。5月,涪陵市来嵊考察和友好访问,商讨有关对口支援事项。到6月,县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实地考察涪陵市仁义乡,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搬迁建筑需要,就联办页岩砖瓦厂项目达成意向。9月,县出资10万元联办页岩砖瓦厂,19974月投产。既安置移民80多人,又发挥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3月,响应浙江日报“关于营造三峡‘浙江林’捐资植树活动倡议”,为营造 “三峡浙江林绍兴分林”在三峡植树350棵。

  支援四川省剑阁县 199612月,设立市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199612月和19975月,剑阁县党政代表团两次到嵊考察,就有关帮扶具体事项进行磋商。19971月和11月,分两批捐赠衣服30500件、棉被300条运抵剑阁县。19974月,捐赠人民币35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建造希望小学,15万元用于建造微型水池,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5月,剑阁县6名干部到嵊有关部门和乡镇挂职锻炼2个月。至2002年,先后组团525人到剑阁县进行实地考察,就投资开采煤矿、粗制火腿、种兔供应、灶具生产、开发领带市场、发展种植业、优价供应良种茶秧、黄花梨苗木、名茶炒制机械等项目达成意向。

 

  第四章经济管理

  第一节计划

  1985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全面改革,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改变长期以来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情况。1994年起,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计划工作重点由微观指导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农业计划

  1986年后,农业生产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在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年度计划,提出主要指标目标,指导和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消农副产品派购制度,在确保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前提下,粮食购销常年放开。实行收购保护价,签订购销合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效益农业,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吨粮田工程,走农业集约化经营路子,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对棉花、蚕茧、烟叶和少数中药材继续实行由国家指定部门统一经营,油料、食糖、生猪等产品实行购销指导性计划,按指导性价格,签订购销合同,引导生产和流通,其他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调节,放开价格,多渠道、少环节自由购销,政府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2001年起,取消粮食征购计划任务。

  工业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工业产品的产供销管理权限逐步放宽。1986年,33种主要工业产品,只有4种产品的部分产量仍作为指令性计划,其余全部按市场需求,由企业自主生产经营。各种小商品全部放开,完全实行市场调节。1992年前后,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以保资产增值、保上交税收、放开企业内部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政府计划管理部门从包揽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管理、服务、监督、协调,进行宏观调控,着重对部门经济关系加强协调工作,加强对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计划管理和考核,制订、下达企业资金利税率、产品产销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新产品产值率、产成品资金降低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并进行管理和考核。1998年,实施《嵊州市工业振兴工程五年规划》和《嵊州市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纲要》。

  基建计划

  1986年开始,对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同时,对由县安排的基建项目,凡有营业收入的均实行拨改贷,其他项目实行投资计划包干责任制。对于“五不纳入”的自筹投资(凡用地方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资金安排的中小学校、县及县以下医院、文化馆、体育馆建设;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安排的新建、扩建城市道路和增添交通车辆;用养路费新建扩建公路;企业用自留资金建造职工住宅以及全民生产企业用自留资金进行生产配套等不纳入基建规模),除地方、企业用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资金安排的中小学建设外,其余均要纳入自筹计划投资规模的控制,不纳入基建额度控制的乡镇企业的基本建设,也要报计划,经县批准并报绍兴市备案。1987年,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县属集体单位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对乡镇企业及个人建房实行方向性指导,从投资总额上加以控制。在改善控制前提下,适当放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19891991年,继续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纳入计划管理。地方、企业用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幼儿园、中小学的基建投资,过去不纳入计划的,1989年起一律纳入计划投资规模,在统计上取消不纳入计划考核的投资指标。在管理方式上,全民单位投资作为指令性计划,集体和个人投资作为指导性计划,对于银行发放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作为指令性计划。对于投资额在5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报县计经委审批,不准无计划投资和越权限审批,银行、城建、土管、审计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管理投资计划。1992年后,市场供求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基建和投资规模逐步放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建设资金提高运营效益。1998年后,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各类建设项目通过市场招投标进行。

  年度计划

  1982年起,年度计划改变以往单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每年召开的人代会上审议批准后执行,并于次年召开的市人代大会上报告执行情况,由大会作出决议案。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要求,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营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基本建设、商品流转、财政收支、外贸收购、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科技创新、城乡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等。

  五年计划

  “七五”计划  “七五”计划(19861990)主要任务是理顺关系,打好基础。重点理顺生产能力与电力、交通、通讯承受能力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全县社会财力承受能力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发展物质生产与加强智力投入的关系。

  “八五”计划  “八五”计划(19911995年)经济发展重点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注重速度、产值转到注重质量和效益,从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到挖掘潜力、内涵发展,从实行数量扩张、粗放经营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集约化经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继续贯彻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工业的重点是合理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联合和经济转轨,提高整体素质。改组改造矿产建材、纺织缝纫、食品饮料、机电四大主导行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县城和建制镇建设规划,推进城镇建设。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九五”计划  “九五”计划(19962000)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实施“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发展方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尽早跨入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农业注重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发展的路子,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逐步形成创汇型、成效型、粮食型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规模经营,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业注重应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机械、电机等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扶持服装领带、电声器材、矿产建材等优势行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覆盖率的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以“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十五”计划 “十五”计划(20012005),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财政收入、外贸出口交货值、城市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乡居民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提出预期指标,确定五大建设重点和五方面重点工作。

  远景规划

  1996年制订《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远景目标为: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接近和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取成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统计

  19919月,建立农村统计网络,区、乡(镇)分别设立统计站和统计办公室。

  统计报表

  统计局成立起设置农业、工业、贸易、交通能源、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科技服务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等10多项专业统计,综合上报近100种报表。1986年增设计算机专业统计。1999年,增加城镇物价、城调住户专业统计。至2002年,达15项专业统计,上报近120种报表,各项专业统计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决策者、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

  统计调查

  1984年起,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每隔十年对关系国计民生极大的统计对象,进行一次国情国力普查,确定普查统计对象为人口、“三产”、工业、基本单位和农业。

  农业普查 19962月,成立嵊州市第一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相继建立普查机构。 普查先在黄泽试点,至19972月底完成。据《关于嵊州市第一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汇总结果的公报》,1996年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171152户,非农乡镇企业1467个(除城关镇及城关镇居委会办企业外),是年末,全市农村从业人员414456人,其中主要从事农业人员234403人。

  工业普查 1986年进行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是年成立嵊县工业普查办公室,至12月完成。据《嵊县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嵊县工业企业597个(不包括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37013万元,职工年末人数40721人,年平均人数38414人,全县职工工资总额3102.3万元,年人均807元。

  19961月至12月进行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查清境内9081个工业企业(生产单位)的产销存量、财务、劳动工资、原材料能源消耗、生产设备及技术进步等基本情况,获得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构成、布局、工业行业现状等方面的基础数据。

  人口普查 19899月,建立嵊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小组。199012月,完成199071零时为标准时点的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全县总户数224717户(家庭户223530户,集体户1187户),总人口703204人(家庭人口688799人,集体户14405人)。

  19997月,成立嵊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2000111零时,全市总户数244176户(家庭户240772户,集体户3404户),总人口671221人(家庭户人口643468人,集体户人口27753人。)

  三产普查 19939月,嵊县第三产业普查协调小组成立。普查的范围为从事第三产业的所有单位,年度为19911992年。查清全县第三产业单位数:19913200个,19923337个;年末职工(从业)人数:199134837人,199236235人。第三产业个体户:199113282户,199215662户。

  基本单位普查 19968月始进行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199710月完成。19984月,发布《嵊州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结果公报》,至1996年末,全市除农户和个体经营户外,有法人单位3783个,产业活动单位2145个,从业人员128927人。

  20018月,开展第二次全市基本单位普查,12月完成。至20011231,全市有行政、事业、企业、社会团体和村居委会等法人单位4247个,产业活动单位4861个,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8048人。

  其他项目抽样调查 19926月,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协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儿童情况抽样调查。嵊县是省抽中的37个调查县(市)之一。调查1452户,总人口4584人。调查结果合格妇女713人,014岁儿童868人。1995101,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嵊县是调查县(市)之一。抽选出7个乡镇,35个村的2868户农户为调查对象。20011月,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抽样调查。全市规模以下工业12247家(其中个体11266家),抽取样本988家(其中个体936家),据调查数据核算,2000年全市规模以下工业现价总产值137.84亿元,为全面上报数的63.2%。是年4月,对185家单位(其中:农业企业10家,工业企业147家,民营科技企业13家,二级建筑企业12家,计算机应用企业3家)进行科技活动专项调查,初步摸清2000年全市科技活动、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等有关情况。

  统计服务

  统计信息 编发月报、简报。月报每月一期,含综合、工业、上月工业经济效益分析、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区经济、国内贸易、劳资、分乡镇工业税、上月自营出口、出口交货值,金融、物价、人民生活等。简报包括本局工作动态、统计信息快报、中心工作动态、工业招商发展情况、农业种植创收特点等,每月出14期不等。

  统计分析 对全市半年经济形势、工业经济运行、建筑行业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每年编发统计分析100余篇。

  统计公报 1987年起,发布《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同时19902002年发布全国性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等专题公报。

  统计汇编 1987年起,将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改版,整理汇编统计年鉴,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情况,同时整理编印建国以来的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嵊州的主要窗口。19898月,编印《奋进的四十年》。1992年撤扩并后,及时将1991年度经济统计主要指标,按新的行政区划整理编印简要资料本,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使用。是年12月,嵊县个体工业名录库建成。199510月至19998月,先后整理编印《改革开放十六年》、《嵊州市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嵊州辉煌五十年》等简明统计资料。200112月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按新行政区划,布置统计年报,整理汇编统计年鉴。2002年汇编《嵊州行政企事业单位名录库》和《嵊州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统计执法

  19879月,县统计局成立统计执法领导小组,组成12个检查组,检查9家工业企业和9家商业企业的数字质量,随后又检查7个区、乡政府。1989年,配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19918月,组成4个检查组,分别检查工业企业9个、商业企业和乡镇各2个,立案调查嵊县中南塑印厂伪造、虚报统计数字,给予厂责任人、会计兼统计、乡办会计兼统计员罚款处理。19934月,组织5个抽查组,抽查6个工业企业、2个镇、2个商业物资企业。19978月,全市各乡镇、部门组织74个统计执法检查组,抽查基本单位351个,占总数的10.2%,查出虚报、瞒报、拒报统计数字等统计违法行为6起,其中限期整改1起,立案5起,作罚款或通报处理。

  1998年起,开展每年一次统计执法大检查。全市自查企事业单位2895家,重点检查单位89个,边查边改统计违法违纪单位60个,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4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11份,立案查处5件。2002年,专项检查2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贸易及乡镇街道统计执法工作。同时,专项检查工业、贸易、劳资、投资企业25家,其中立案4家,作罚款、通报处罚。

  第三节审计

  审计局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主要承担对有国家资金的企事业单位、市政府所属各行政机关、金融保险机构国家建设项目等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至2002年,累计审计671个(次)单位,查处违规金额3.72亿元,其中上交财政4102.96万元,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338.08万元,调账处理8372万元,挤占归还原渠道资金6844.34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违纪单位14个,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案件22起。

  国家审计

  财政审计 包括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其他财务收支审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后,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成为财政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6年起,实施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内容包括预算收入与支出执行情况、财政收支平衡情况、上下级财政结算情况、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等,涉及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以及其他预算执行单位。至2002年,查处违纪违规金额3512.35万元,其中上交财政524.5万元,减少拨款32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1325.2万元。

  乡镇政府决算审计主要是对乡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1989年,对中爱乡和新明乡1988年度的财政决算实施审计,之后第一轮审计其余乡镇的财政决算。19926月,第二轮审计乡镇的财政决算。1999年初,在16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中发现乡镇财政赤字比较严重,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提出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预算平衡约束机制、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监督等意见和建议。5月,市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作出《关于规范乡镇财政管理的决议》。1999年始,按照“核实收支,加强监督,规范管理”要求,连续3年对全市28个乡镇进行年度财政收支审计。

  金融审计 审计对象包括在嵊的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地方信用社等金融机构。1987年,首次审计县工商银行19851986年度财务决算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项目被省审计局评为集体一等功。此后,逐步开展金融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严肃查处擅自抽资兴办经济实体、开发房地产以及炒买炒卖股票等违纪事项。针对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审计提出完善贷款审批制度、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的建议,依法处理部分企业在资产、负债及损益等方面存在的违纪问题。至2002年,累计实施金融审计项目39个,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509.53万元,上缴财政316.31万元。

  行政事业审计 1986年底,首次审计城关中学财务收支情况。1988年起,部委局办等党政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以财务收支合规性和真实性为重点,检查预算执行、预算外收支、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以后又加强审计司法、工商行政管理等经济执法监督单位罚没收入和规费收入收缴与使用情况。至2002年,实施行政事业审计项目199个,查出违纪违规金额8581.19万元,上缴财政499.7万元,减少拨款144.72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4459.44万元。

  企业审计 1984年,首次审计县自来水厂的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真实性,通过查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被称为“一审二帮三促进”。所有国有企业、县属二轻大集体企业列入审计范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由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派生出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及损益情况的承包经营责任审计、重点盈亏企业审计以及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至2002年底,审计企业158个(次),查处违纪违规金额7335.56万元,上缴财政2122.85万元,向纪检机关移送案件24起,被判处有期徒刑3人。

  经济责任审计 实施初期主要审计对象为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19878月,首次审计县啤酒厂厂长离任经济责任。以后逐步对县计经委、交通局、二轻总公司、商业系统企业的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和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开展审计,重点核实资产负债、盈亏的真实性,考核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查财务收支的合理性。至1997年,实施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32个,查处和纠正违规金额9130.05万元,其中上缴财政211.4万元。

  1996年起,重点转到对党政机关、乡镇以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5月,市委印发《市级机关、乡镇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至2002年,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36个,审计党政领导干部163名,查处违纪违规金额9334.42万元,其中上缴财政180.4万元,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案件11起。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包括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审计,政府自筹资金审计,城市建设资金审计,建筑管理、房地产管理部门和有关施工企业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审计。1986年,首次审计调查嵊县中学等16个单位自筹基建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跟踪审计县布厂等停缓建项目。1991年,对52个新建项目及停缓建复工项目实施开工前审计。实施中国领带城及农贸市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1996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审计监督的范围、内容及审计方法程序,当年审计监督嵊州宾馆、嵊州大厦新建项目、104国道专用线建设项目、三界段改造等。

  20015月,市审计局设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10月,市基本建设工程审核中心开始运作,加强对工程造价、招标投标、价款结算、合同履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20023月起,对城南新区基建项目尝试实行同步跟踪审计制度,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监督。7月,根据《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规定国家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累计完成项目24个,查处违纪违规金额5604.91万元,上交财政726.53万元,其中收缴多付工程款342万元,核减送审造价138万元。

  专项资金审计 主要任务是摸清源头,落实责任,核实资金到位、专款专用、经济效益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1985年,首次审计县公路段的公路养路费使用情况。1995年起,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至2002年,审计项目10个,审计项目投资额6807万元。1999年底,开展教育经费、科技经费和工商局预算外资金的专项审计。在教育资金专项审计中,发现存在基层教育单位教育资金普遍超支、负债数额大以及教育费附加漏征严重等问题。

  外资审计 主要任务是从事国际组织和联合国专门机构贷援款项目审计,利用外资情况审计。1986年来实施审计项目4个。1989年,经省审计厅授权,对联合国粮食计划署3789Q援助项目进行审计调查。1993年世界银行贷款修筑嵊张公路,1994年世界银行贷款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确保贷款的专款专用,跟踪审计至2002年项目完成。1994年,对中外合资浙江双得利服装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调查 1985年,首次对保险公司、农业银行信托部、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动用赞助资金搞请客送礼情况实施专题调查。随后,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下达项目开展审计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自筹基建资金来源、中央及省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党政机关及金融企业经商办企业情况、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规费收缴使用情况等。调查后写出审计调查报告,上报有关党政部门决策参考。1996年,扶持商品粮棉大县(市)专项贷款审计调查项目被省审计厅评为优秀项目。2002年起,建立审计要情专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审计发现重大事项。至2002年,开展审计调查项目24个,发送审计要情专报5期,领导批示5件。

  内部与社会审计

  内部审计 1985年,县政府开始组建内部审计机构,要求县属企业性质的主管部门和党委建制的单位,配备好专职审计人员,至年末,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20余人。2000年,市政府发布《关于贯彻<绍兴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实施意见》。至2002年,建立内部审计机构69家,参加省、绍兴市内审协会团体会员单位21家。各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1599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6400万元,促进增收节支2800万元,纠正违规金额850万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2起,建议给予行政处分1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人。

  社会审计 19883月,县审计事务所成立,实行有偿服务。19933月,变更为县审计师事务所。是年起,开展基本建设预决算审核,核实评估市布厂、工具厂等10多家集体企业资产,提出遗留问题处理建议。至1999年,审计查证项目243个,验资年检项目6122个,资产评估项目170个,其他项目98个,累计业务收入535.94万元。2000年起,市审计师事务所与市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转制为股份制企业,成立市信元会计师事务所。至2002年,审计查证项目331个,验资年检项目1849个,资产评估项目254个,累计业务收入678.66万元。

  第四节工商行政管理

  2002年,按经济区域调整基层工商所,设城中、城郊、甘霖、长乐、石璜、崇仁、三界、黄泽工商所及市场管理所。

  企业登记管理

  国有集体企业及公司登记管理    198512月,成立县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开展清理和整顿公司(中心)工作。至1990年,清理整顿公司(中心)666家,保留(含改名、合并)117家。至1994年,完成党政机关办的76家经济实体的清理和脱钩任务。

  1986年,核准登记国营、集体、合营企业237家;查验企业营业执照2186家。1987年起,企业登记进入依法管理轨道:建立新办和变更企业实地调查报告制度;需挂县牌或投资10万元以上,或特殊情况,须经县工商局和有关工商所联合调查后审批;严格按规定办理控制行业。1988年,整顿合作经营组织776家,改个体92户,缴销执照歇业121家。是年,建立企业登记档案5750卷。1990年,清理整顿批发企业324家,批发权缩小94家,取消86家,注销执照40家。是年,整顿368家彩电经营单位,取消经营业务344家;整顿285家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经营部门,取消经营业务224家。

  1992年,允许国营商业打破行业界限交叉经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核准到外地增设销售网点64家次。1993年,将受理、调查权下放工商所,核准登记国营、集体、联营企业1036家,比上年增106%1994年,改革行业专项审批制度,由出资人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注册。是年,检查企业、个体工商户1215家,处罚擅自改变名称字号、超范围经营等违章户219家。1996年,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前发展的有限公司129家,占总数88%,其中资本不足增资27家,夫妻合股订立财产分割协议25家,股东退出变更为其它类企业4家,注销44家,查无下落或未按规定办理手续16家。同年起,由审批设立制,逐步转到依法核准登记注册制。

  1997年,配合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工商局制定《支持企业改制若干意见》,推行“特情特办,急事速办,常事快办”,核准登记长期无照经营的金融企业178家。是年,建立工商事务中心(后更名后勤服务中心),代理注册登记,工商法规咨询、培训。1998年,清理粮食收购、批发企业62家,变更、取消47家。1999年,企业登记注册始行驰名、著名商标(文字)保护政策。

  2000年,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的“一条龙”审批登记程序。2001年,开设“绿色通道专窗”,为转制企业登记提供便利。清理3720家企业档案的前置审批手续,其中补交1192家,限期变更经营范围108家。是年,推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至次年,完成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息数据库建设。2002年起,实施企业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当年办理企业变更登记989件。是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行以工商窗口为责任单位,其他窗口和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并联审批制度,试行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度,快速办理1901件新办企业及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

  19862002年,核准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合作企业和有限公司等6039家,歇业6026家,净增13家。2002年,在册企业2682家,其中股份合作由19942家增至104家,有限公司由1999263家增至290家。

  外资企业登记管理 19935月始,受绍兴市工商局委托,嵊州市工商局行使外资企业初审权,新办100家,年末增至187家,注册资本1.17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4349万美元,占37.22%1994年,鼓励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核准8家。1999年,办外资企业90家,其中2家盈利超500万元。2002年,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登记注册85家,年末增至179家,其中中外合资141家,外商独资38,总注册资本1.64亿美元,外商认缴1.02亿美元,占62%

  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 1987年,依据国务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人员进行审核、登记,颁发营业执照,批准新开业登记3925户,歇业2565户。1988年,县工商局制定《嵊县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将私营企业从其他经济成份中分离出来,重新登记发照。至年底有私营企业41家,从业人员597人。1990年,调整行业结构,引导个体工商户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其中外出经营(未含茶籽贩销户)875户。1993年规定凡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和注册资金在3万元以上的外向型、科技型、生产型私营企业,可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放开印刷业、录像放映、舞厅、经纪人、金银首饰来料加工等行业。为培育浙东领带服装城,按照先放开后规范原则,允许先经营后办工商登记手续,发展个体工商户700户。

  1994年,对没有注册登记的家庭工业户、内河运输户、商品中介服务经纪人,区别情况分类登记;对个人创办幼儿园、诊所、职业技术培训及政策允许的其他行业,具备条件的也依法进行登记;鼓励个体私营企业租赁、承包、购买国有集体企业,及时办理重新登记;凡国有集体企业拍卖、“红帽子”(名为集体,实为私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允许办理转换手续后,沿用有关许可证,保持原名称和经营范围。1997年,有1450名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成为私营企业雇工。1999年,把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受理时间,由30天分别缩短到5天和10天。2001年,上门办理园区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手续,协助企业解决用电用地困难。

  20027月,推行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一审一核制,各工商所直接核发个体营业执照。是年,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23户,私营企业861家。到年底,有个体工商户20866户,比1986年增76%,从业人员39343人,注册资金4.81亿元;有私营企业2032家,比1988年增48倍,雇工34846人,注册资金2.17亿元。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中,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呈多样化。

  市场管理

  机构 1991年,建立市场管理服务站和市场管理所。1993年初,成立县市场培育领导小组。19952月,市场发展总公司成立,负责中国领带城和江滨市场的开发、培育和管理,并在辖区内行使工商行政管理职能。6月,成立县工商局市场管理处,与市场发展总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6年,市场管理股(1981年设立)更名市场监督管理科。1999年,市工商局建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与市管所分立,负责市场培育和物业管理。2000年,组建市场巡查大队,各工商所建立市场巡查中队。2001年,市场监督管理科更名市场规范管理股。同年12月,由工商部门创办的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市场发展总公司及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包括人员、资产、债权、债务)成建制地移交给市政府。

  活动 1986年,集中整治江滨市场,受查衡器1700余支,失准88支限期修理或报废没收。1990年,加强汽车、旧机动车和旧农机具交易市场的管理,验证汽车43辆、旧机动车114辆、旧农机具78台。1991年,江滨市场个体饮食摊位首次实行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摊位458个,抽签安排摊位436个。是年,查处集贸市场违章违法案408件,罚没款9000多元,其中无证经营119件,短斤缺量75件,掺杂使假64件,欺行霸市3件。1992年,迁移和整顿城关镇夜市,设夜市值班室。是年,制定培育浙东服装城的特殊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和帮助解决经营户定居、户口及子女入托入学。1993年底至1994年上半年,率先改革江滨市场产权制度,拍卖成交70年使用权的营业摊位186个、营业用房28间,8年使用权的摊位66个,成交额808万元,资金用于市场建设。调整浙东领带服装城结构布局,走二楼办厂、一楼经商、厂商挂钩、工贸一体繁荣市场路子,引导市场从服装零售向以领带专业批发为主的方向发展。至1994年底,入场经营户500多户,其中领带经营户从开业时8家增加到168家,二楼办领带、服装加工企业24家。

  1995年,贯彻《浙江省商品市场管理条例》,开始组织规范化市场创建活动,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和石璜农贸市场被省工商局命名为规范化市场。1996年,开展公平交易执法年和满意在市场、有事找工商活动,并派出30余批次、60余人到全国各大中型批发市场招商。1997年起,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活动,提高市场档次、品位和知名度。中国领带城被浙江省工商局命名为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江滨市场、城中市场、城北菜场、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花鸟市场被命名为二星级;北漳、石璜、三界镇农贸市场和城东南农贸市场被命名为——星级。19985月,鹿山夜市、夜排档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1月,举办嵊州·中国领带节期间,开展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又在三江城举办秋季商品交易会,参加厂商1000多家,交易额3500万元,促进领带市场兴旺和市场规范化管理。

  19993月,市政府制定《关于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市场实行多元化、规范化的公司制改组,中国领带城经6年持续发展,步入新的调整期,开始向构筑国际领带都市的目标迈进。2000年,推行市场监管巡查制度。工商巡查大队组建后,在20天内查获违章违法案196件,当场处罚133件,罚款7270元,立案63件。2002年,开展群众评市场和争创诚信摊位、共建诚信市场活动,教育经营者诚信立身、信誉创业,建立信用记录、市场预赔制度,促进市场经营行为规范。是年,经工商登记的35个市场有经营户6241户,年成交量52万吨,年成交额56.71亿元,比19855852万元增96倍,其中消费品市场48.19亿元,生产资料市场0.52亿元,生产要素市场8亿元。

  合同 商标 广告管理

  合同管理 1986年,鉴证经济合同88份,协助鉴证34份,确认无效不予鉴证23份,接待咨询204人次,代写申请书35份,督促履行合同127份,仲裁经济合同纠纷案7起,总金额2457万元,检查产值30万元以上企业经济合同8490份,培训经济合同管理人员1185人次。

  19871989年,相继在城关、临城、甘霖、长乐、三界、崇仁、石璜、黄泽建立经济合同仲裁庭。1990年,开始推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和回访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制度。1991年,鉴证农副产品购销合同269份。1992年,在重点骨干企业推行企业经济合同规范化管理标准。

  1995年起,办理企业动产抵押登记。1996年,市工商局会同市建筑业管理局成立建筑合同管理办公室,对投资额5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实行鉴证制度,鉴证建筑合同40份。1998年,开始监管拍卖业。2001年起,开展企业合同信誉工程建设,填报、登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基本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合同订立履行情况。2002年,推行合同公示制度,公示企业95家,公示合同270份;工商现场监管拍卖25场,鉴证委托拍卖合同25份;发放各类经济示范合同文本8000份。

  商标管理 1986年,开展注册商标验证和未注册商标普查工作,全县有注册商标40个。是年,长乐工商所举办“非法商标和冒牌商标展览”,展品175100余种(张),并当众烧毁冒牌商标。长乐一家电机厂擅自使用“兰花”牌商标,因侵权被没收商标标识和产品说明书,并处以罚款。后注册商标4个,产品销路大增,产值增幅连续两年分别达到43%149%

  1988年,县工商局设商标广告管理股,并建立商标广告协管员队伍,颁发37家定点印制企业的49名协管员证书。1992年,在商标指定印制企业中开展争创恪守信誉、文明印制单位活动。1994年,三界工商所帮助辖区内20多家灶具生产企业设计商标,43个送往北京申请注册。1996年,在领带城开展商标申请注册现场办公和打假保名牌活动,受理查询商标14件,查扣假冒标识23100件,立案查处5家,限期改正、补办商标使用许可证合同1家。1999年,赴贵门、里南、下王、通源等山区乡镇调研,帮助解决农产品商标注册。

  2000年,开展嵊州市首届著名商标认定活动,“巴贝”等27个商标上榜。是年,市政府发出《嵊州市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关于支持企业争创名牌的若干意见》,重点扶持创牌企业,凡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的,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企业70万或5万元奖励。2001年,市绿宝水产生态养殖场的绿色保健甲鱼,注册“大溪江”牌商标,为市第一个水产类商标。

  2002年,市工商局印发《关于加强定牌加工管理规范加工行为的通知》,成立定牌加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与辖区内所有定牌加工企业签订守法经营、规范加工责任状,健全不良行为记录制度,鼓励和帮助定牌加工企业申报产品标准和注册商标。是年,突查某领带公司,查获仿冒“鳄鱼”商标的“新鳄”领带24688条,案值40余万元,进行依法处理。至2002年底,全市注册商标1576个,其中9个获浙江省著名商标。

  广告管理 1987年,国务院发布《广告管理条例》后,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广告业管理,是年全县有广告经营单位4家。1988年,规范户外广告登记、制作和张贴。1990年,清理整顿广告经营单位,建立广告经营的登记、验证、审查、建档、广告发布后报送样稿及广告设置凭县工商局开具许可证等制度。19911992年,在建制镇刷新和增设广告栏,并在城关镇老东桥、104国道线和浙东服装城开辟广告群。

  1994年,举办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受训47人。是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公布后,广告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1995年,县工商局组织宣传车,深入山区宣传广告法,并查处非法广告,收缴非法印刷品10余万张,处理相关印刷厂违法行为。19961998年,开展广告经营单位的资质检查和资质等级认定,注销3家不具备广告经营资质的企业,认定市广告策划中心为AA级单位、市兰太阳广告制作有限公司为A级单位。

  1999年,成立市广告监察站。2001年,开展查虚假、反误导广告集中整治活动,监测检查全市媒体发布的药品广告、保健品广告和医疗广告。据绍兴市工商局810监测,嵊州电视台检查101条次,违法23条次,违法率22.8%;嵊州日报检查258条次,违法23条次,违法率9.3%

  2002年底,全市有户外广告经营单位55家,从业人员427人,广告经营额2500万元;有广告经营企业26家,从业人员225人,注册资金990万元,广告经营额981万元;有户外广告媒体2800个,其中路牌广告138个,公交载体广告122个,灯箱广告186个,其他类型广告2354个;查处广告违法案171件,罚款1.69万元。

  经济监督

  1984年起,县工商局由市场管理股行使经济监督职能。1985年,城关镇设缉私检查站。1988年建立经济检查队,后改设大队。1992年,成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违法案件举报站。2002年设经济监督检查科,与经济检查大队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6年,查处就地转手倒卖重要生产资料、紧俏生活资料和走私贩私违法活动,全年结案102起,查处物品有船型拖拉机1台,真假银元733枚,冒牌卷烟1296条,玉器131件,计算器25个,走私手表303副,粮票850公斤。1987年,突击检查流通领域掺假冒牌产品,包括国家明令淘汰、过期失效、残次零部件组装和无厂名厂址、无产品检验合格证书的产品。检查376家店摊,对85家作没收、暂扣或封存处理。1988年,查处投机倒把违法案766起,查获蚕茧14941公斤、白厂丝500公斤、茶叶10594公斤、粮食44580公斤、猪肉4900公斤、劣质化肥1440吨、糖精10吨、冒牌自行车652辆、火柴110余万盒等。

  1989年,县工商局公开《办理经济违法案件规定》,接受社会监督。1990年起,加强农副产品管理。是年,检查5家乡镇丝厂,查出非法收购蚕茧31吨;取缔非法收烘点,查处茧案3753892公斤,茶叶案44204公斤。1992年,会同技术监督、卫生防疫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开展识别、抵制、查处假冒劣质商品宣传活动,举办假冒劣质商品展览。1994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首次查处崇仁红领巾水库水产养殖经营权承包串标、压标案。1995年,开展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健康、打假保名牌活动,整治食品、饮料、农资市场和商标广告市场的违规行为,查获商品案值147.2万元,罚没款14.97万元。1996年,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与经营者签订不售假责任状,在各主要集镇同时举办假冒商品实物展出,向群众介绍识别真假商品知识,接受举报和咨询。1997年,开展打假保春耕行动,查扣化肥48吨,农药25吨,立案13起,其中案值上百万元的化肥投机倒把大案两起。1998年,开展查大案,反走私斗争,查获走私轿车6辆、香烟273条;查获14起大案要案,其中有不正当经营30台虚构标识、产地的旋耕机案,价值40多万元的假烟案和经销110吨伪劣圆钢、螺纹钢案。

  1999年起,每年开展百日执法大行动。查获非法印制金利来等领带面料4万多米,违法经营额38万元。2000年,在江滨东路创建示范街。是年,查获城关镇卢记副食品批发部经销掺杂劣质味精大案,案值8万多元。2001年,开展工商整顿大会战,查获违法违规案630件,案值670万元。是年,拓宽执法监督领域,重点向公用企业、证券业、网络、医药招标等未曾涉及的领域突破,查处北直街一个以网吧为掩护的非法证券交易点,案值75万元。同年,开展防范整治区域性假冒行动,超前规范领带、吸排油烟机行业,与生产经营者签订《不制假售假责任状》1200多份。2002年,首次开展由工商部门组织实施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检国商大厦、现代广场、三江购物俱乐部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个批次的味精,合格率70%,对3个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19862002年,查处经济违规案8581件,罚没款897.22万元。19922002年,公开销毁假冒劣质物品11次,价值879万元。

  消费维权

  19983月,市工商局成立96315消费者举报投诉中心,开通96315专线电话。受理各类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消费者申诉,提供政策咨询,调解消费纠纷,组织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已受理消费者举报投诉咨询21642起,调解处理12547起,接待来访20000余人,收到来信153封,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289件,总案值1142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43.55万元,转入其他部门处理526件。

  第五节物价管理

  价 格

  1985年,全面放开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行最高限价或规定浮动幅度,放开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扩大机械产品浮动价格范围,工业消费品价格省管的减少到63种,绍兴市管的53种,县管的19种,其余全部下放企业管理。1986年,中药材价格放开,实行国家指导价和议价,放开电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收音机、省外产自行车、80支以上纯棉纱及其织物、中长纤维等商品价格。是年,对豆制品、地产土黄酒、加饭酒、啤酒、理发、电话费、学杂费、石灰、水泥、煤炭等价格作了调整。

  19875月,执行国家食盐、食糖、煤油、煤制品、火柴、药品、肥皂、卷烟、彩电等必须执行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保持同一价格规定,因进价较高允许销价高于规定价格,但最高不得超过10%。对8种粮食、3种油料和棉花、蚕茧等13种农副产品的收购实行国家定价,稻谷收购实行全县一道价。是年,县物价局调整部分粮食制品、豆制品、黄白酒、猪肉、白糖、化肥、水泥等价格。

  1988年,放开茅台、五粮液等13种名酒和中华、云烟等13种名烟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提高非名酒和粮食价格,棉纺织品提价10%30%。进一步放宽彩电等向外采购的工业品价格管理。彩电、冰箱、自行车等紧俏商品从县外加价进货,按规定进销差率订价超过国家规定时,一律须报经县物价局批准后执行,其他外地购入工业品,按实际进价加价销售差率确定后,超过当地销价10%以内的商品,由企业自定作价;超过10%的商品,须报县物价局审批。外销特产蘑菇,按出口计划由县确定中心指导价(3.20/公斤),统一由供销社收购经营,未经县工商局允许并登记,外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到县内产菇区设点或委托他人收购。4月起,饮食、糕饼制品试行控制毛利率(32%)价格管理制度;旅馆、招待所客房收费,企业可根据季节变化,在核定收费标准基础上浮动,上限50%;理发价全部放开。是年,试行职工生活浮动补贴费。对猪肉、酒类、豆制品、部分化肥农药、石灰、水泥、民用电、农话费、中小学收费作了调整。

  19892月,彩电实行专营管理,列入国家定价范围,并由县物价局分批逐个公布各种品牌、型号的销售价格。3月,扩大紧俏名优工业消费品范围,增加毛巾、丝绸、纯棉布、针织内衣、铝茶壶、搪瓷面盆、口杯、暖水瓶及瓶胆、洗衣粉等商品。规定批发、零售单位,经营紧俏名优商品按进价顺加不超5%的进销差率,不得重复计算差价或层层中转倒卖,增加经营管理费。4月,对生活消费品价格实行指导价管理,冻结居民定量供应粮油价格,凭票供应食糖、豆制品、肥皂、火柴、生活用煤、煤油、食盐,以及地产酱油、黄酒、白酒、啤酒和学生簿籍,执行全县统一价格,其余属于国家定价的58种商品(省管40种、市县管18种)和17种指导价商品,企业不得擅自提价销售,猪肉等副食品实行最高限价,放开蔬菜、鲜蛋价格,由经营户按规定毛利率销售。开始征收农村私人建房土地管理费,不论耕地非耕地,每平方米0.8元。5月,对县内第一批放开商品实行价格备案制度。有议价粮油、干菜、肉禽蛋、水产品、烟酒、饮料、干鲜果、服装、鞋类、一般日用品、服务收费等1355种;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由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并下达价格管理目录和作价办法,将7种化肥、8种农药和计划内供应的农用薄膜价格纳入国家管理。7月,对商品价格实行提价申报制度。11月,为控制人民生活必需品涨幅,收回企业按毛利率控制饮食制品价格权限,归县统一作价。12月,商品房价格实行国家定价,由县物价、城建主管部门审查,由县物价局报绍兴市物价局审批。是年,部分饮食制品、化肥、农药、水泥、生活用煤等价格继续作了调整。

  19906月,对计划外纯碱、烧碱和冷饮制品实行最高限价制度。8月,针对石油液化气越来越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且一直存在作价不一,价格偏高,分量不足等问题,县物价局对其纳入管理,实行分区域核定最高限价,销售旺季,三界地区为每瓶34元,城关、临城地区35元,其他地区36元,淡季均下浮3元。同时实行明码标价,重量、单价、产地须公布上墙,每瓶标准重量15公斤,允许偏差0.5公斤。9月,提高计划内工业用煤价格,平均每吨提高12元。10月,生产酱油、米醋、面酱、腐乳等制品的用粮全部退出统销,改议价供应。11月,33种主要农药实行产销价格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按不同供应对象分别作价原则。是年,对铁锅、居民定量煤饼、元红酒、省产彩电、食糖、计划内煤炭、酱油、米醋、碳氨、白酒、针棉织品、金属材料、工业用煤、市场民用煤、肥皂、洗衣粉等商品价格作了调整。

  19913月,全县取消居民凭票定量豆制品补贴,改为市场议价、实行最高限价供应。51起,调高粮油统销价格,调整品类有城镇居民口粮、口油、种禽种畜饲料等58种,其中早稻谷由每百公斤19.4元调为35元,标准面粉由34元调为54元,菜油(二级)由136元调为380元,是1985年以来首次调整。饮食制品和粮食复制品等亦作相应调整。6月,计划合同外敌敌畏、乐果等34种农药实行综合差率管理,其他农药价格放开;计划合同内的甲胺磷等7个品种和计划合同内外的井岗霉素仍按国家统一销价执行。综合差率从县外直接进货为911%,从经营环节进货为6.5%9.5%。同时,尿素、进口钾肥、复合肥、过磷酸钙、钙镁磷、国产复合肥、农膜等也实行综合差率管理。8月,轻工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办法。是年,生铁、钢材平均提价92%,汽油、柴油(农用除外)、煤油平均提价20%

  199241起,全省提高粮食定购价格,稻谷类平均提价15.4%,小麦为24.1%,玉米为16.4%。全县粮食复制品、饮食制品作相应调整,并实行最高限价管理。71起,调整市场生活用煤价格,给居民以补贴。煤饼零售价继续实行政府定价,定量凭票供应,每50公斤由5.90元提为10.50元。是月,油漆、石腊、小苏打、硫磺块、泡化碱等七类37种化工产品和国家管40种商品价格放开,由企业经营部门按市场调节,取消计划外生产资料最高限价,由企业作价。电价、盐价、计划水泥、统配化肥等提价。9月,实行企业定价证制度,给100多家工商企业发放企业定价证。10月,提高计划内统配化肥尿素价格,由每吨570元调为692元。是年,废止自1988年“治理整顿”以来执行的对放开商品实行提价申报和备案制度、部分计划外商品实行价格限制的文件。

  199311,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粮食收购,实行定购制,定购合同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可以定量定价,也可定量不定价;粮食销售,取消统销制度,实行在需求总量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供应,同时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其他农产品购销价格,除棉花、烟叶、桑蚕茧、黄红麻、部分中药材、出口绿茶原料(毛茶)、蚕种、军供粮及省以上专项储备等9种农产品外,也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不再使用粮票、油票。是日,全县同时放开所有粮食制品价格、饲料价格,取消豆制品最高限价,放开饮食业价格管理。饭店、招待所、宾馆的菜肴,实行单品最高毛利率管理,最高毛利率为50%60%。全县市场生活用煤,改由政府定量凭票供应为市场调节,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保量不保价。放开工业用煤价格。8月,除部分农资价格继续实行综合差率管理外,其余全部放开。仍实行差率管理的有磷肥、碳氨、氯化钾和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杀虫双、井岗霉素、草甘磷。是年,根据省商品房价格管理的有关文件,实行管放结合原则,对行政划拨和议价出租土地的微利普通住宅和解困房实行国家定价,其他住宅和非住宅商品房销价放开,实行指导价。

  1994年后,随着市场价格机制的逐步形成,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物价管理重点转为加强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1994年,实行非住宅公房租金、商品房价格、中小学幼儿园收费、化肥价格、明码标价、基本生活必需品、职工生活浮动补贴等方面的管理措施,调整自来水、煤制品、医药、农资、猪肉、菜油、酱油等价格。1995年,对电力、化肥、农药、农膜、炸药、药品、石油制品、农机、食盐、医疗、粮食、棉花、蚕茧、蚕种、种子、烟叶、食用油等价格作调整。1996年,全市物价进一步稳定,“米袋子”价格稳中有降;“肥袋子”有升有降,粮贴肥价略升,议价下降,全市物价涨幅在10%以内。调整自来水、农资、食盐、车辆维修、蚕茧、定购粮购销、种子、邮电资费、电话初装费、有线电视安装费、出租车收费、学校收费等价格。6月起,放开大众理发最高限价管理。

  1997年,执行《浙江省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目录》,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资源稀缺、垄断生产经营和社会公益性的重要商品和服务实行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价格管理。《目录》所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农产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服务收费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共五大类94种。199851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实施。是年,全市汽油、柴油销售价按国家有关规定取消城乡差价,实行城乡一价。针对农资商品低价竞销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市物价局规定尿素、甲胺磷、甲醛1605农药品种一律按局核定价执行,不得擅自降价;钾肥、磷肥、碳氨、复合肥等化肥及农膜执行国家指导价规定的作价办法和差率,不得擅自降低差率标准;其他农资商品实行全市一价。白术、生猪、香料烟、白厂丝、热电、油电、自来水7种品种成本实行按月向市物价局报告制度。粮食、蚕茧、种子、部分药品、自来水、小油电、小水电、地方电网上网结算价等作调整。1999年,又作调整。食盐取消城乡差价,实行全市一道价。实施《嵊州市商品和住宅价格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在商品住宅销售前必须如实向物价部门报送有关预算成本资料,申办价格审核手续。商品利润属政府定价住宅,一般不超过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和住宅开发成本之和的30%;属市场调节的住宅,利润率由企业自定,一般在15%以下。2000年,春粮退出定购和保护价范围,由粮食购销企业按“购得进,销得出”原则放开收购,不再抵顶定购任务和农业税现粮。是年,调整小学、初中收费标准和小水电、粮食、蚕茧、种子等价格。20012月,市物价局作出《关于加强商品房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规定》,对安居工程、解困房、拆迁安置用房等专项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对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开发的普通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住宅商品房和非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并实行商品房销售价格申报及备案制度。4月,又规定政府定价管理的专项住宅商品房“利润率”统一为5%;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商品房按企业资质等级确定,一级为20%,二级为18%,三级为15%,四级为12%,并可在核定的基准价基础上适当浮动,浮动幅度为10%。是年11月起,实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按到户价每千瓦时0.53元执行。2002年,放开稻谷收购价格,按市场价收购。鼓励粮食收购企业与农民签订粮食订单合同。对订单内属政府储备粮轮换的粮食,实行在市场价基础上每50公斤不超过3元的政府补贴。121起,施行新的《浙江省定价目录》,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降至17种。放开粮食、棉花、部分化肥、无线寻呼、灯用煤油、小轿车、水路和公路货运等大量商品和服务价格,只对重要的储备物资、电力、电信服务、邮政服务和重要的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部分房地产、桑蚕茧等价格,继续实行国家定价或指导价。

  监督检查

  市物价部门每年会同监察、财政、税务、审计、工商行政管理和标准计量等部门开展物价专项检查和物价大检查。除专项检查外,重点检查与人民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和服务价格。19902002年,查处价格违法案件435起,没收非法收入和罚款313.2万元,勒令退还消费者361.5万元。

  价格中介

  19877月,县建有价格咨询服务机构,1992年,成立县价格事务所,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社会类中介机构的通知》规定,涉案价格鉴证机构统一设立市价格认证中心,与价格事务所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调查研究的论证工作,发布价格信息、价格补贴标准、测算市场价格走势、指导企业价格管理等,协助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纪检等开展涉案标的物价格的司法评估鉴定。自19872002年,受理各类经济、刑事、民事、罚没、纠纷等案件价格评估2728件,涉评总额28812.2万元。

  1992年成立嵊县拍卖市场,同时建立嵊县拍卖市场办公室。管理拍卖业务,主持拍卖活动。1997年,成立绍兴市拍卖商行嵊州分行(后更名为绍兴拍卖商行有限责任公司嵊州分公司)。19902002年完成拍卖事项182场次,拍卖成交额4699.7万元。

  第六节质量技术监督

  计 量

  管理 1987年,县政府发布《关于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布告》。是年,实行量提、台案秤、木杆秤等计量器具市制改革,至年底,改制市制计量器具27247台件,其中,木杆秤15000支、台案秤3400台、量提8089只、压力表758副。19881月起,废止市制,改制一切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新闻、印刷、公文、报表、科技文书和商品标签,均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99141日起,实行地秤、台秤、案秤的安装修理统一管理。1998年底,所有集镇商店、农贸市场固定摊位停止使用木杆秤。1999年,开展计量执法大检查,受检企业42家,帮助20家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工作,2家企业完成三级计量水平确认。2000年底,所有商店及固定摊位停止使用木杆秤。2002年,帮助2家企业进行三级计量水平确认。

  测试检定 1989年,县中医院进行血压计(表)改制试点,次年,在医疗系统施行。1994年,预应力圆孔板、烧结普通砖、黄酒、小功率电机安全性能检测项目通过省计量认证评审组评审,获得计量合格证书。1999年,为企业检定计量器具5769余台件,7家企业通过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年审考核。2000年,检定计量器具5718台件;2002年,检定计量器具17900台件。至年底,生产计量器具企业有8家,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26个。

  标准化

  1995年起,开展消灭无标生产,被列为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企业888家、产品1682个,进行标准登记1676个,其中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22个,执行地方标准83个,执行企业标准571个。至1998年底,标准覆盖率从原来的33.7%提高到99.6%,通过消灭无标生产国家级验收。1998年,2家企业5个系列产品通过采用国际标准考核验收,2家企业6个系列产品采用国际标志并领取采用国际标志认证证书。1999年,企业标准备案150只,帮助2家企业完成四级标准化确认,3家企业完成采用国际标准验证确认工作,7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1998年,完成农业地方标准3个。2000年,起草制定《长毛兔系列标准》。2002年,制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8个,形成八大农业系列产品及地方农业标准规范。2002年,嵊州越乡龙井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家企业首批获得原产地标志使用权。至年底,标准备案企业2444家,其中企业标准1788家。

  1993年始,企事业单位实行统一代码标识制度,颁发机关、社团、事业、企业单位代码证。办理国际通行条码,对代码、条码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完善和开发应用统一代码数据库。办理代码证书803家。1998年,申办核发代码证506家,其中,新申办317家,换发证189家,受理申报使用商品条码企业10家,完成5家企业的复审、年检工作。1999年,办理代码证书663家,为25家企业申请办理商品条形码。至2002年,办理组织机构代码3882家,商品条码办理企业58家。

  质 量

  1991年,为红砖生产企业开展质量服务,授予县四建公司石璜砖瓦厂、长乐镇砖瓦厂、春联马仁砖瓦厂90年度质量优胜单位。1999年,为31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998年始,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争创质量信得过单位活动,建立质量对口联系制度,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申报绍兴、浙江名牌产品。2000年,为9家企业提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咨询服务,为22家企业提供电工产品安全认证服务。2001年,帮助31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8家企业12个产品通过电工产品安全认证。2002年,指导15家企业进行生产许可证申领,举办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班,为70家企业培训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实施与理解,70人获得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企业内审员资格。

  检测 嵊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与嵊州市计量测试所是综合性法定技术机构,对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进行检测。1987年,受县人民法院委托,开展嵊县工具厂与余姚某厂加工的洗衣机波轮的垂直度、对称度、硬度三项指标进行仲裁检定,合格率12.5%1999年,为273家企业提供委托检验服务。2000年,为290余家企业提供349批次的委托检验服务,技术检测和服务质量较高。中国服装协会服饰专委会在嵊州市设立全国领带服饰质量检测中心。至2002年,有60种产品和78项参数通过计量认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6套,现行开展14套。

  监督稽查 1989年,始建红砖等4个项目定期质量监督检查。是年10月,开展电器等市场商品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1997年,在城关、甘霖、开元、长乐、崇仁、三界等地的45家建筑工地,监督检查183批次施工用的建筑材料。1998年,完成455家企业496批次产品的定期监督检查,合格451批次,合格率90.9%,项目完成率100%,批次完成率99.6%,检验差错率为零。开展低压电器、开磁、插头插座、电风扇、电动工具、酒类、酱油等群众关注的热点商品质量日常监督检查,检查15类商品348批次,合格95批次,合格率27.3%,查出不合格产品标值17.6万元。

  1993年,成立行政执法队开展产品质量稽查工作,依法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开展专项打假活动。依法查处生产、经销无证产品的行为;取缔无证生产和销售;依法对认证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违法行为。1998年,省、绍兴市、市三级联动,组织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健康、打假保安全四大战役,重点查处酒类、食品、建材、农资、家电等产()品的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检查生产流通企业427家,对193家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单位、个人依法实施了行政处罚,其中现场处罚50家,立案侦查143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价值135.39万元,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2000年,检查企业797家,行政处罚256家,其中现场处罚100起,立案156起,万元以上大案13起,处罚没款58万元,受理投诉案件77件,涉及商品价值7.36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81万元。严厉查处损害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妨害经济建设秩序的制假售假活动。2001年,组织4次打假战役,20次专项集中行动,检查生产经营单位956家次,查处违法案件242起,捣毁制假窝点27个。是年,针对电机生产企业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隐患,开展专项规范治理,检查企业70多家,指导帮助实施安全认证56家。2002年,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十多次打假专项活动,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重点市场查处力度。检查企业397家,查处违法案件135件,立案查处88件,结案85件,结案率96.6%,案值119万余元,捣毁制假窝点11个,没收假冒伪劣产、商品2500余件,价值67.07万元。办理消费者投诉案件50件,为企业和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万余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