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市县志书 >> 嵊州市志(1986-2002)
第六编 农  业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1986年起,贯彻 “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方针,从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逐步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主的农业强市(县)。1998年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益、高科技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并构筑多元化农业投入、数字化农业信息、高新化农业技术推广、绿色化农产品安全、社会化农业防灾减灾等为农服务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竹编之乡、中国木兰之乡、中国果蔬之乡。

  全市种植业原以粮、油、茶、桑为主,1997年起花卉、苗木、竹笋业逐渐发展。1986年种植业产值35940万元,2002122226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3.8%63.99%

  养殖业以生猪、长毛兔为重点,逐步形成家禽、水产养殖协调发展的生产格局。1986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4.3%1994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1.9% 2002年,养殖业产值2.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46%

  嵊州市自古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林业用地面积过半。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森林资源物种丰富,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出资补助农民建杉木基地;80年代末期,县政府提出“二年准备,四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嵊县”的林业建设新目标,号召农民消灭宜林荒山,建经济林基地,林业资源回升较快。1997年与1984年相比较:林业用地从10.7万公顷上升到11.6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从146.64万立方米上升到226.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5.58%上升到62.38%。森林面貌逐年好转,林业的发展步伐加快。

  1986年初,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66万千瓦。县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建设,实施购置农机补助政策,至2002年补助农机化资金达503.01万元。2002年底,各类农机具21万台(件),比1986年初19.03万台(架)增加2万台(架);农业机械原值15469万元,比1986年初3058万元增加4倍;农业机械总动力24.69万千瓦,比1986年初增加1倍。每667平方米(亩)耕地拥有动力0.56千瓦。

  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6年,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由县财政投入。1994年始,起动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后,投资规模大,规范化建设,市场化操作,产业化经营,实施高新技术,为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1996113,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视察嵊州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三期96项目。

  农业产业经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中脱离出来,搞多种经营。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和一产一业的专业户的出现,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分工分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1986年起,在专业户、专业村发展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开始出现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购销等各个环节上的联合,全市创建以县、区、乡(镇)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为首300多家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农业龙头企业。1988年,嵊州市一大批专业批发、零售市场迅速创建,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市场崛起,加上各乡、村大大小小各类农产品、农资市场、资金市场(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出现,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市场体系,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1995年始,市政府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强软件建设,强化服务。

  第一章 区划和管理

  第一节 农业区划

  2002年,根据全市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和生产特征、发展方向、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把市境内划分为东部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区、中部河谷平原农业高新技术区、西北部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区。

  东部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区

  区域概况 位于市境东部的四明山区,包括金庭、北漳、下王和仙岩等山区乡镇。区域面积3.24万公顷,占全市面积18.13%2002年区域总人口8.07万人,农业人口7.69万人,分别占全市10.93%11.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5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165元,比全市平均低786元。

  区域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条件 域境地形较为复杂,山体以坐东朝西居多,地貌多为丘陵山地,地面坡度大,山地土壤主要为花岗岩、流纹岩等风化发育而成的重石质土,质地疏松,易侵蚀。农业土地利用以林、茶、坡耕地为主。林业用地2.53万余公顷,占区域面积的78.7%,有专业茶园0.13万余公顷,果园0.13万余公顷,耕地0.33万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土地肥力较低,水利条件差,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田较少。由于历史上森林资源遭受多次毁灭性破坏,加之人多地少,陡坡垦植普遍,水土流失严重,尤以上东江流域为甚,大片旱地呈砾质化趋势,生态较为脆弱。冬季为全市最冷地区(金庭镇局部区域热量条件较好),夏秋两季湿润多雨,热量条件差,雨热分布不同步。常年平均气温12.616.5,年降水1500毫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域境为全市洪涝旱灾频发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任务艰巨。

  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洪、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较差,经济薄弱。全区农业经济主要由茶叶、花木、水果、竹笋、畜牧业和劳务输出等构成。2002年区域生产粮食1.62万吨,水果0.94万吨,蔬菜2.24万吨,分别占全市9.82 %12.7 %7.27%;农林牧渔业产值23106万元,占全市12.1%;其中农业总产值18094万元,占全区总产值12.41 %。仙岩的名茶,金庭的桃形李,金庭、北漳的花木,下王的无公害农产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较快,开发潜力大,可望成为今后拉动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区域类型 分为4个产业区和1个水土保持重点区。名茶生产示范区:以仙岩、下王为中心,有茶园0.11万公顷,拥有“舜皇云尖”、“泉岗辉白”、“越乡龙井”等名茶品牌,年产名茶385吨,名茶产值占茶叶产值的80%以上。一批老茶园、低产茶园通过改造,逐步被名茶示范园区所代替。名果生产示范区:以金庭、北漳为中心,有连片桃形李生产基地近0.67万公顷,年产桃形李60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基地先后被国家林业部列为“九五”时期名特优新经济林开发项目和省林业厅科技示范点。“羲之”牌桃形李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桃形李成为市内第一名果。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开发示范区:以下王镇为中心,以无公害基地为基础,形成一批烤笋生产基地、优质大米基地、泉岗辉白名茶基地和下王镇高山反季蔬菜生产基地。花木生产区:以金庭、北漳为中心,金庭镇欢潭村、北漳镇张家村、嵊张公路两侧为重点区域,形成200多公顷以雪松、红枫、红叶李、桂花、果苗等为主的花木生产基地和嵊张公路两侧10公里花木长廊,与黄泽线的花木带相连接。水土保持重点区:以上东江小流域为单元,涉及金庭、北漳镇,已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面积0.53万公顷,依法建立山区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和补偿制度,使区域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得到整治。

  中部河谷平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

  区域概况 位于市境盆地中央,长乐江、黄泽江、新昌江和澄潭江两岸和沿江两侧河谷地带,地貌构成以河谷平原和低丘台地为主。域境包括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和长乐(不包括绿溪、大昆片)、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等中心镇及石璜镇(不包括镇基片)、市农场、农科所等,区域面积9.31万公顷,占全市面积52.1%2002年区域总人口57.68万人,农业人口45.34万人,分别占全市78.1%70.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0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2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78元。

  区域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 域境地形和缓,地势低平,土地肥沃,耕地集中。耕地面积2.29万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境内气候温和,热量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6.417.3,稳定通过10的年积温52015450℃,无霜期235天以上,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上下。水利条件优越,常年平均降水12001370毫米,水库总蓄水量1.5亿立方。曹娥江上游的支流多数汇集于域境,故过境水量多,水资源丰富。经过“八五”和“九五”时期防洪堤的建设和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综合项目及国家级、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等,区域灌溉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高产稳产农田占全市80%以上。

  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农业生产以粮油、瓜果蔬菜、蚕桑、名茶、竹笋、水果、花木、畜禽等为主导产业,并基本形成沿公路粮食蔬菜花卉带、沿江蚕桑竹笋带、低丘台地名茶水果带的区域生产格局。有蔬菜生产面积近0.4万公顷,蚕桑0.17万公顷,茶叶0.30万公顷,水果0.37万公顷,花卉0.20万公顷,分别占全市同类生产总面积的80%75%38%50%80%2002年区域产粮食13.25万吨,水果5.99万吨,蔬菜23.27万吨,分别占全市80.46%80.87%75.48%。农业总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75.15 %。“八五”时期以来,区域大田种植结构调整随着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辐射带动,取得阶段性突破,大田种植结构从冬闲利用型、春荒填补型、冬春兼顾型等传统常规效益农业模式,向以各类大棚为基础设施、以高科技作支撑,实施连片规模型调整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转变。2002年,区域设施栽培面积达0.13万余公顷。

  区域类型 包括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省级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技术示范区、中国长毛兔科技创业园区、观光农业区、无公害大米生产区、良种茶示范区、小竹笋生产区、竹园鸡与特种水产养殖区等产业类型区和沿公路线花木带、沿江蚕桑带、沿山名优水果带等农业专业化发展带。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位于区域的城东畈和浦口街道,有15个村,1.7万人口,示范项目区总面积0.10万公顷。2000年开始立项实施,投资1800万元,初步实现具有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优化高效的种植结构模式和现代科学管理机制的农业高新科技项目示范区。省级三新技术示范区:位于区域内的农场农科所内,示范区总面积20公顷2001年立项实施,已初步成为省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和现代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两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建设,使全市最新农业技术和以水稻、瓜果蔬菜为主的新品种在区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对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设施农业起了示范辐射作用。中国长毛兔科技示范区:位于区域城东南郊区,面积20公顷。观光农业区:位于区域三江街道三塘片,面积0.19万公顷,2002年开始建设。无公害大米生产区:位于南山水库灌区和黄泽江引灌区,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商品粮基地和土地整理项目,已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0.67万公顷。良种茶示范区:位于崇仁镇应桂岩名茶基地,建成300多公顷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在建年出圃茶苗2000万株以上的良种茶繁育场。小竹笋生产区:以三界镇为中心,以雷竹示范基地和种植雷竹大户为辐射中心,建成面积0.10万公顷的小竹笋生产基地。竹园鸡与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位于区域内的长乐镇。建成年饲养量超5万羽、品牌为“越乡竹园鸡”的养殖基地,和养殖面积100多公顷的青虾、泥鳅、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沿线花木带:位于市区至长乐、黄泽、新昌以及甘霖至石璜的公路沿线两侧,结合大田种植结构调整与花木大市建设,着力建设发展花木生产专业生产带。沿江蚕桑带:位于曹娥江及其上游四大支流的沿江两侧河谷平原,着力建设蚕桑生产专业发展带。沿山名优水果带:位于区域平原向丘陵山区过渡的低丘缓坡地带,着力建设名优水果专业发展带。

  西北部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区

  区域概况 位于市境西北平原向山区过渡的高丘地带和盆缘山区,地势大多处在海拔300以上,包括谷来、竹溪、王院、雅璜、通源、贵门、里南等山区乡镇和长乐镇的大昆绿溪两片、石璜镇的镇基片及南山水库上游山区。区域面积5.32万公顷,占全市29.77%2002年区域总人口8.11万人,农业人口7.38万人,分别占全市11.0%11.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0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20元,比全市平均低1331元。

  区域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 域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土壤以红壤土类居多,丘陵地区以早晚期凝灰岩、流纹岩、紫(红)色砂岩等风化的红壤和岩性土为主。农业土地利用以林、茶、旱地作物为主。耕地面积0.31万公顷,人均0.04公顷。土壤贫脊干旱,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田较少。与市区盆地相比,气温低,日照短,光热条件差,年平均气温15.316.3,稳定通过10的年积温45005200℃,常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毫米,平均比平原多200毫米左右。区域境内降水虽较丰富,但因蓄水工程较少且分布不匀,故土地常为干旱。雨季水力资源丰富,小水电资源蕴藏量大,且开发较好,全市已开发的小水电基本集中在域境内。小水电开发利用有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以茶、竹(笋)、干果、花木、药材和畜牧业等“山”字牌产业为主。区域有林地4.02万公顷,占全市34.5%,茶园0.37万公顷,占全市45.8%,以香榧为主品的干果面积0.17万公顷,占全市的69.4%,以毛竹为主的竹林1万公顷,占全市65%。政府加大对山区经济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茶叶、香榧、竹笋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并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取得较好成效。2001年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0.20万公顷,2002年新发展香榧面积0.15万余公顷,陆续建立了十大万亩香榧、名茶、竹笋等产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会稽山区香榧、竹笋,谷来茶叶,里南、绿溪有机茶,王院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2002年农业产值1.81亿元,占全市12.44%

  区域类型 包括香榧生产区、竹笋生产区、茶叶生产区、高山有机茶生产示范区、畜牧业生产区、药材生产区等产业类型区。香榧生产区:以会稽山区的谷来、竹溪、王院、通源、雅璜等乡镇为中心,有香榧面积0.12万公顷,其中盛产面积近0.02万公顷。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竹笋生产区:与香榧生产为同一地域,大多位于香榧带的上一层山面,面积1万公顷。谷来、竹溪、雅璜、通源、王院等乡镇在建0.06万公顷专业笋用基地和0.33万公顷笋竹两用基地。茶叶生产区:位于会稽山区高丘、低山坡地,为全市最大珠茶产区。在积极发展名茶生产同时,继续提高珠茶质量,并在建无公害良种茶基地0.27万公顷。高山有机茶生产示范区:以区域内的里南乡为中心,有茶园520公顷,年产名茶250吨,茶叶收入占农业收入55%。区域内有机茶生产为全市较早较好地区之一。2001年,绿溪天然公司100多公顷茶园取得有机茶证书。畜牧业生产区:位于区域内的贵门乡、长乐镇的绿溪片。区域有传统养猪、养家禽习惯,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药材生产区:位于王院乡。种植药材具有较好基础和较长历史,被命名为浙江省药材之乡。主要药材有白术、丹参、桔梗等多种名优药材品种。

  第二节农业执法

  20世纪90年代始,农业管理从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为法律手段管理的新阶段。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副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生产,查处涉农违法违纪事件成为农业行政部门主要职责。农业执法职能由以下单位行使:市农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市植物检疫站、市种子管理站、市畜牧中心(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市农机管理总站(农机监理站)、市农经管理总站、市蚕业管理站、市渔政管理站,主要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农村财务进行执法检查。

  种植业执法

  种植业执法包括种子管理、农药管理、植物防检疫。

  种子管理 健全种子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三证)的检发、年检制度。1993年,资格验证种子经营单位70家,合格64家,限期整改2家,取消经营资格4家。1994年,核发“三证”191本,年检种子经营单位89家,吊销经营资格7家。1998年,全面清理整顿种子经营单位,审批保留78家,新增4家,统一换发农业部制作的新证。2001年,82家无独立经营主体的种子经营单位纳入市种子公司代销管理,成为全省首创保稳定促开放种子管理新模式,被省农业厅认可推广。

  依法查处无证经营及经营假冒伪劣种子事件。1992年,查处违法种子经营案8起,没收假冒伪劣种子540公斤1994年,查处无证经营案12例,查处伪劣种子案2例,对造成损害的,分别作经济赔偿和罚款处理。1995年,查处假种1010公斤,没收劣种700多公斤,赔偿经济损失19万元,挽回损失100多万元。1996年,查处种子案42起,没收假冒伪劣种子1860公斤,罚没款2.54万元,责令赔偿经济损失19.2万元。此后查处工作纳入市农业执法大检查、打假保春耕等联合整治行动。

  农药管理 1999年,全面清理整顿全市农药经营单位,对农药从业人员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农药经营常识培训,并从200111日起全面实行《农药经营资格证管理制度》。2001年,市植保站设立分支机构20家。20026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农药管理和安全使用农药的通告》。是年71日起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下简称禁“两高”)的生产、销售、使用。6月中旬市农业局举办200多名农药经营人员参加的培训班,统一禁“两高”认识,推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和植保新技术。至年底,年检农药经营资格证242本。

  植物防检疫 1986年,收缴未经检疫不育系种子785斤。经过检疫调出种子1772273.8吨、苗木4539453万株,未发生检疫对象传播事件。1987年,经检疫签证,调出种子3130274吨、苗木178572.9万株;检出带柑橘溃疡病柑橘苗513.5万株,有效防止传播。1988年,检疫种子4637147.1吨、苗木109186.7万株,查处违法案13起,监测化肥284吨,查处假劣化肥4批。1989年,检疫调出蔬菜种子3296批次105.2吨,调出种苗3433批次,调进种苗183批次,调出柑橘28批次184.8吨,查处违纪案10起,签发植检要求书159份。19902月,在三界综合检查站设立植物出入境检疫点,于19954月结束,共检查植物运输车7万多辆,检疫种子3500多批次1000余吨,检疫苗木1300多批次6500万余株,查处违章调运种子、苗木4800批次,截获带细条病菌稻草及包装物30批次,带柑橘溃疡病10批次65吨。1996年始,依法对果品、烟草、饲料、稻谷、种子、中药材和花卉经营单位实行植物检疫、登记证管理制度。199611月,重设嵊州市三界植物检疫检查点,20011月检查点停止。2002年,种子检疫8371.6吨,抽样检测48批次,苗木检疫217批次5148万株,调出农产品检疫92批次1113.7吨,产地检疫(水稻、苗木、水果)面积99.73公顷,专项执法检查出动70多人次,常规抽样检验、检疫(植物病虫、种子质量)182批次。

  养殖业执法

  养殖业执法包括种畜禽管理、兽药管理、动物防检疫和渔政管理。

  种畜禽管理 1997812月,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全市良种公猪,合格的发给种公猪使用许可证,不合格的限期淘汰。是年,引进良种公猪30头,实现全市公猪良种化;母猪存栏1.68万头,良种率87.5%。供应三黄鸡、AA鸡、罗曼鸡等蛋肉良鸡种35万羽。向外地供应良种长毛兔13万余只。1998年始,鉴定发放种公猪使用许可证成为制度。

  兽药管理 1988年起,实行核发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制剂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三证)管理制度。19897月,农业部发布核发“三证”管理办法,对原证重新审核换发新证。

  19965月,市政府组织市农业局、市工商局联合执法,查处无证经营户,查扣兽药,取缔经营。20024月,检查市内10家兽药经营单位,发现4家存在违法经营现象,依法查扣违法经营的全部兽药、饲料添加剂。是年,开展兴奋剂专项整治,组织3次大检查,均未发现使用兴奋剂。

  动物防检疫 1986年,防疫注射猪、禽126.44万头(羽)次,实行凭防疫证上市、运输检疫和严格肉品上市检疫。1987年,注射猪丹毒免疫疫苗23.03万头次,占总存栏的94.4%1988年,检白肉8万头次,牛肉700头次,羊肉1000头次,猪收购检疫120头次,家禽20万羽,兔毛80吨,小猪市场检疫11.5万头次,猪瘟、猪丹毒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8%95%1991年,防疫猪瘟78万头次,鸡新城疫56万羽次,兔瘟23.3万只,鸭瘟15.4万羽,市场检疫毛猪5.2万头,白肉10.3万头,小猪13万头,家禽15万羽。1992年起,每年防疫密度和检疫率分别达98%95%以上。2001年起,实施放心肉放心蛋工程,加强畜禽防检疫力度。遵照农业部要求连续两年对全市检疫员进行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的183名检疫员发给执业资格证书。20028月起,实施免疫标识制度,生猪须凭免疫“耳标”方可屠宰上市。

  2002年,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项目资金26.7万元)的嵊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始建,年底,中央采购的仪器设备到位,80余平方米化验室改建完成。

  渔政管理 19837月至19906月,县水利电力局设水产股人员3人,管理全县水产养殖,兼管渔政工作。19907月,成立嵊县渔政管理站,是年出动检查人员80人次,查处电鱼案14起,毒鱼案1起。19914月,县政府颁发《嵊县渔政管理实施办法》。6月,由县水利电力局、财政局、物价局联合发布《嵊县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办法》,规定淡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199410月,绍兴市渔政管理站为协调曹娥江上虞、嵊县河段交界水域渔政管理,在嵊县召开会议,并经实地勘察,确定曹娥江浦山闸出口处以下为上虞市管辖;田螺山界牌处以上江段为嵊县管辖;浦山闸出口处至田螺山界牌处之间江段为两县(市)共同管辖。199411910日由于新昌江上游工厂排放污染物,引起新昌县石柱湾村附近至嵊县曹娥江上游艇湖段水面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境内近333.4公顷水面受污染,死亡鲤鱼、鲫鱼、黄颡鱼、鲴鱼等1万多公斤,经济损失十多万元。19969月,市水电局、公安局联合成立打击电毒炸鱼领导小组,911月,开展由省渔业局、公安厅部署的打击电毒炸鱼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50人次,查处炸鱼案3起,收缴电捕鱼器具45套。19978月,市物价局根据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调整我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通知》精神,对全市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作适当调整,新标准自199791日起执行。2001年起,渔政站加强渔业环保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渔业污染事故,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至2002年为养殖户挽回渔业损失7.5万元。19902002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595人次,查处偷鱼、抢鱼、毒鱼、炸鱼、电鱼案件345起,没收电捕鱼器具354套,罚款8.5万元。

  突发事件处治

  1984年,嵊县首次发现全国植物检疫对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1986年,县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115人,普查54个乡镇277个村田块,发病面积2000公顷,呈蔓延之势,查实后上报省农业厅并火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92年,省植保总站下达水稻细条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经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3年研究攻关和应用,综合防治疫田7.87万公顷,发病面积从19901.55万公顷下降到1994年的0.19万公顷,基本控制住疫情,挽回粮食损失1.5万吨,节约成本585万元,总计增收2235万元。19953月,省政府批准撤销嵊县细条病疫区。

  农机监理

  19847月,嵊县农机监理站建立,与县农机管理总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1年,拖拉机主要内勤业务处理实现计算机化,成为全国第一家办公自动化的农机监理机关。1997年,在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年度检审中,率先于全省使用农机年检及现场计算机管理系统。1999年,实施收费项目及标准、办事制度及程序、服务基础及内容、投诉监督电话、办证人员五公开。

  证照管理 1986年,核发各类拖拉机牌照665块、拖拉机驾驶证917本。1994年,取消原一人一机的规定,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证准驾记录范围内可申领一台以上拖拉机牌照;取消无证驾驶员的拖拉机不得办理入籍手续的规定;取消拖拉机过户、转籍年限的规定(除不符合拖拉机安全运行技术检验暂行规定的以外)。1996年,全市换发行驶证2947本,九二式拖拉机牌照5200块。

  199661,开始4年一次拖拉机驾驶员换证工作,换发驾驶证3302本。2002年,核发驾驶证51本、拖拉机牌照27块。

  1989年,全县9524台农用柴油机上牌照。19962002年,核发168台联合收割机号牌,规范其他农业机械的管理。

  年检年审 19861993年,县农机监理站送检下乡,对集中到指定地点的各乡镇拖拉机进行目检和试车检。1994年,由原来下乡集中目测年验,改为按牌照号码末位数、自行按月到市机动车检测中心年检,改变眼看手摸的原始年检方法,提高拖拉机整体性能。2001年,为抑制拖拉机年度检验率连年下滑势头,又送检下乡,检验率达74%,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2002年,小型拖拉机应检3367台,参检2656台,参检率78.88%.

  1986年,年审驾驶员2758人,检审率83%1993年,结合年审,分批组织拖拉机手学习《浙江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并进行普考,受训4000余人。2002年,小型拖拉机手应审4114人,参审3345人,参检率81.31%

  路查 1986年,组织路查55次,出动人员220人次,纠正违章331起,主要整治拖拉机违章搭客、加大速比、无证驾驶等。1988年,实行各乡镇农机安全检查员定期值班制度,每人半个月,上路检查115次,查车1797辆,纠违313起,整治重点为人货混装和违章搭客。1995年,首次对5名严重违章者报经公安局批准,实施行政拘留处分。1996年,加强现场管理,重点整治无牌无证、脱检脱审,首次肢解报废18辆技术状态极差的无牌无证拖拉机。2000年,检查2500人次,纠正违章3500次,查扣无牌无证车辆567辆,为历年之最。2002年,出动检查650余人次,查扣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拖拉机123辆,纠正违章650余台次。

  农机市场治理 1998年,市农机监理站会同市技监局、工商局对农机整机及零配件经销单位进行质量检查,并结合年检检查109家农机修理网点的技术许可证、营业执照、修理工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修理设备、配件、场所等。2000年,又联合技监、工商部门先后对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及部分农机零配件商店开展以查处三无产品和无证经营专项检查,规范了农机市场。

  事故处理 1987年,划定农机监理站与公安局道路事故处理权限,农机监理站承担322公里的乡道和991公里机耕路的拖拉机事故处理。19862002年,农机系统处理各类拖拉机事故53起。其中特大事故有:1986104,崇仁镇一机手驾驶拖拉机违章搭客10人,在开往崇仁镇行至三亩楼至秀峰村机耕路6.5公里处,因拖拉机右前轮突然卡死,致使拖拉机突然转向冲出路外,翻入118深的坑底,造成4人死亡;1987420,富润镇一机手驾驶手扶拖拉机,在雅璜乡方潭电站地段翻车,造成2位搭客死亡。

  打假保春耕

  199934月,市开展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目的第一次打假保春耕联合执法活动。查扣假劣农药粉剂6263包、农药水剂2182瓶和1495支、化肥599.5公斤、种子111.5公斤、农机配件1416件,没收价值400元的兽药,涉案金额3.2万多元。

  20003月,市农业局与市工商局、技监局联合行动,查扣伪劣农药500公斤,种子200公斤,查获非法生产、经营单位2家。分线执法检查69次,查处违法案件157起,扑杀病猪975头、牛146头、羊16头。

  2001年,结合农机安全,饲料、动物防检疫,农药、种子管理等开展农业专项整治。查扣不合格饲料添加剂10公斤,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单位3家,查处非法案件9起。是年,开展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纠正拖拉机违章3200人次,查扣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拖拉机450辆,拆毁报废拖拉机9辆,拆除改装拖拉机3辆,治安拘留无证机手1名。开展动物防疫检疫专项整治活动,对5家单位作出警告和限期改正处罚,共扑杀病猪595头、牛22头,26头生猪实行隔离观测处理。

  2002年,春季打假保农业活动期间,查处、警告不规范的种子经营单位33家;检查农机及零配件商店25家,纠正农机违章15起。

  林政执法

  19972002年办理森林案件456起,查结447起,查处率98%。查结案中,属刑事案件12起,林业行政处罚案435起。区分性质为盗伐林木案22起,滥伐林木案121起,无证运输99起(另有林政处理无证运输案件2912起),非法经营加工木材及木制品28起,非法收购木材105起,过失引起山林火灾12起,非法征占用林地及毁林开垦、开采22起,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37起。查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96人次,其中被刑事拘留18人次,逮捕7人,取保候审11人次,治安拘留8人次,判刑13人,行政处罚539人次。查获木材7000多立方米,收缴野生动物25000余只(条),挽回经济损失150万元。

  第三节农村经济管理

  19861992年,农村经济管理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四大管理加分配(即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演变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合作经济审计、农产品成本核算和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农村经济统计分析等。1997年起,全县农村经济管理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集体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等为主,使农村经济管理从原来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转变为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村级财务公开上墙,全市公开率在90%以上。2000年,村级财务会计监理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开创全省先河。2002年,在全省首创行政村接待市、乡镇机关干部零招待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

  财务清理 19868月,县委组织农工部、农业局在长乐镇开展财务整顿和队有资金村管试点工作。10月,县委组织调查组到博济镇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情况调查后,把农村资产清查、资金管理列入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重要内容,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开展以清账理财、回收欠款、改善资金管理为重点的财务清理。至1987年,全县清理出债务750多万元,偿还341万元;清理各项应收款1387万元,收回1173万元,回收率84.57%。其中清出贪污盗窃10317万元,挪用公款113838万元,2项退赔率97.8%。清出党员干部欠款2220249.2万元,收回1984241.93万元。建立健全1070个村、5941个组各项财会制度,分别占村组总数的93%86%

  19926月,县委在博济镇开展村、社财务清理试点,摸清37个村、224个组集体资产,处理悬案宕账10912.27万元,全镇应收内外欠款60.4万元,回收47.38万元,占78.44%。下半年,县委采取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方法,在全县开展村、社财务清理。

  19965月,市委、市政府在甘霖镇开展为期1个月的村级财务专项清理试点。随后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清理1124个村财务。9月通过绍兴市和省村清财办检查验收。清理处理悬宕账441笔,涉及金额35.58万元,调整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2.5万份,盘核固定资产12933万元,收回各种应收款1453.87万元,查处涉案人员70人,追缴违纪金额60.15万元。

  财务制度 198911月,县府办批转《嵊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暂行规定》。1996年城关镇后璋村制订村级财务制度,被省农业厅推广。19981月,市政府颁发《嵊州市农村财务管理的试行办法》。20005月起,市委、市政府下发《嵊州市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对村级财务预决算、重点项目报告、资金管理、开支审批、收支结报和监理、票证管理、财物保管、承包合同管理、财会人员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档案等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对村干部报酬、通讯及交通工具管理、公务接待等也作了相关规定。是年,市委组织部和市农村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嵊州市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实现财务收支透明化、票据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全程化、管理手段电算化的“四化”目标。

  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1996年,在农村清财期间,提出村村设立公开墙和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确定1997125为全市统一财务公开日。19978月,市委在长乐镇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10月,市委、市政府和反腐办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19985月,再次下发《关于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1125个行政村当年按期上墙公布财务(政务)情况,公开率达97.3%1998年起,一年两次(715125)财务公开上墙,形成制度。

  示范村建设。19933月,县农业局在蒋镇乡进行农村财务工作达标和三级考核标准试点,10月,确认为首个村(社)财务规范化管理达标乡。1998年,市政府命名示范村市级10个、乡镇级40个,规范了建账核算和财务管理。

  农村合作基金会。1986年以来,针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队有村管模式,即由村统一设立专业会计、出纳,对村、生产队集体资金进行代管,实行“有偿融通,红利分配”。1987年始,全县队有村管方式880个村,经管资金1393万元,其中已投放使用965万元。

  19965月,城关、黄泽、崇仁、绿溪、富润、博济等乡镇相继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其中城关镇农村合作基金会规模最大,融通资金7000多万元。19999月止,全市6家农村合作基金会融通资金达7078.5万元,总资产7078.5万元,总负债6257万元,所有者权益821.5万元。建会3年,累计周转投放资金上亿元,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资金困难。1999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至20007月,全市6家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盘关闭。

  财务监督 审计监督。1988年,建立县农村审计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经营管理股)和乡镇农村审计组(设在经营管理服务站内),配备专兼职审计员,负责农村村、组两级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业的资金和经济活动审计监督。19934月,嵊县审计师事务所第一分所建立(设在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2000年随市审计事务所的体制转换而终止)。至2002年,全市农村审计人员141人,其中领取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核发的审计资格证67人。19932002年,市、乡镇(街道)两级累计审计项目2073个,被审资金总额67527万元,查处违纪单位158个,违纪金额174.09万元,其中贪污案件47起,追缴款额33.45万元。

  会计制度。19861988年,全县农村施行国家财政部、农牧渔业部颁布的《农村社队会计制度》。1989年起,推行《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改 收付记账法为借贷记账法。19921997年,先后实施《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和《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新会计制度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关系,实现与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接轨。

  会计监理制。2000年初,市农办在开元镇开展会计监理制试点,5月在开元镇召开现场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会计监理制实施工作。在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村级财务全面实行统一制度、统一监理、统一公开、统一建档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各村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村务的全程监督。所有支出凭证,做到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财监小组、乡镇监理会计五印齐全。坚持内外监督结合,实施村财会人员、监督小组、乡镇监理会计三级监理;对农村收款收据等11种自制凭证实行统一监制、领购和发放,规范票据使用和监管。

  农经统计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县按农户总量3.5%比例,建立农经记账户,在12个乡镇设立省农村经济调查点;1990年,农经记账户达7016户;1995年按每乡镇3个调查点和村村有记账户要求,改进布点办法,记账户比例从原3.5%调至2%,新落实农经记账户4000户。

  1989年前,农经统计报表沿用80年代初期收益分配报表体系,纵向分层次,横向分行业,重点反映集体和自营收支情况;其方法是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典型)相结合。1990年,新增反映主管部门业务情况的统计报表,包括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状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资金融通情况、农业承包合同和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性合作联合组织情况以及农民负担情况等报表。1996年,贯彻实施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新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的农村合作经济统计报表制度。1997年,因农民负担计提的需要,农经统计报表由原乡镇启报改为村启报。

  土地承包及管理

  合同管理 1986年始,县政府着力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完善工作。1988年起,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全县有27个乡镇成立农业承包管理委员会,对农业各类承包合同进行全面检查、完善、修订及合同鉴证试点等工作。是年以行政村自查、乡镇普查、县重点抽查等方式,累计检查农业各类承包合同26.46万份,发现问题合同占合同总量的4%1989,66个乡镇成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组织,1104个村建立农业承包款上缴制度。1993年起,县政府从规范合同入手,统一印刷和供应各类农业承包合同书10.64万份,抑制了合同纠纷的发生。

  1992年,全县有各类农业承包合同139909份,合同持有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市仅有农业承包合同96161份。2000年,全面实施土地二轮承包,农业承包合同总量上升至149882份;至2002年,全市有各类农业承包合同116622份。

  延长土地承包期 1986年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和有关转包、转让”的规定,县委、县政府总结和完善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签订规范的合同,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不同程度承包经营服务。

  1990年,县委、县政府强化合同制,全面建立和恢复村经济合作社,由村经济合作社作为发包方,对大田、渔业、企业的承包合同进行完善和重新签订。

  199811月,市委、市政府在浦口镇沈家坎村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试点工作。1999年,友谊乡全面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008月,市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11月底,全市954个村、5443个组、171141个农户落实承包权,把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分别占应开展总数的86.8%84.2%

  农村规费监督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所发生。199034月,县农经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精神,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全县农民负担情况。199112月,国务院发布《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县政府及时宣传贯彻。

  19934月,县政府建立清理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清理乡镇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各部门所发的有关文件160个;县政府对上报文件进行逐件审核,一律作自动废止处理。同年县纪委、监察局联合发出《关于切实纠正非法向农民收费的通知》,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定。9月,县政府转发实施国家农业部公布取消37项收费项目和43项农村达标升级活动、省政府宣布取消的10项收费项目;12月又转发省政府公布的取消104项收费项目。

  19943月,县政府转发省政府公布第二批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206项。19952月,实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制定的村级提留、乡统筹统一收据。56月,开展农民负担项目自查清理和专项治理,制订规范“两工”(劳动积累工、义务工)的实施办法,建立预决算、监督卡和专项审计制度。1996年,市政府取消市级统筹的劳动积累义务工。19975月至199911月,建立涉农收费项目立项登记制度,立项登记的有15个部门,127个涉农收费项目。

  199911月,县政府在组织乡镇自查的基础上,对乡镇行政村和农户进行随时抽查。全市1998年农民直接承担的提留统筹款2380.31万元,人均36元,仅占上年人均收入的1.25%,并对教育、土管、民政、电力等4个部门规费收缴进行专项治理,纠正超范围的收费项目,市物价局经清理审核,公布取消18个收费项目。

  20007月,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物价局)、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全县农村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一牌(公示牌)、一信(公开信)、一册(涉农收费手册)”的形式向农民进行公示。2001年,查处2件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例并没收乱收费款项。

  2002年,市政府开展农村税费改革,推行“两个取消”、“两个调整、一改革”(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和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屠宰税;用3年时间逐步取消乡镇级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举措,减轻农民负担2806万元。

  农经队伍

  1988年,农村财会人员1292人参加职评,其中评出会计师104人,助理会计师535人,会计员615人,助理会计员38人。尔后,几经评审晋级,共1878人获得相应职称,其中高级会计师10人,会计师192人,助理会计师204人,会计员172人,助理会计员8人。

  1992年,乡镇撤并后,健全会计辅导网100个,新建农经干部活动片组5个。1993年,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经培训考核,首次颁发农村会计证1600本;1996年起,对持证农村会计开展考核、检证。至2002年,全市颁发农村会计证1862本。

  19951998年分别举办嵊州市第一、二届农经杯知识竞赛,1700余名乡镇农经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参加。199712月,嵊州市农村会计协会创立,会员185人;200012月,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改选新一届领导班子,会员增至256人。

  19862002年,举办农经培训班106期,受训11020人次,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会计制度、出纳知识、农经业务、新财会制度、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章种植业

  第一节粮油作物

  嵊州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县(市),市政府历年来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扶持。农业技术部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农机,推广和应用水稻模式栽培、轻型栽培、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推广品种

  早稻 19861990年,二九丰、浙辐802种植面积占早稻面积的80%以上,一般每公顷产量为6.757.5吨。19911998年,嘉优948、嘉育293、嘉早935等品种每公顷产量7.28.25吨。19992002年,实施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和品种专用化工程。食用优质米品种有嘉早935、嘉育280、嘉早105等,加工型品种有金早-47等。

  晚稻 分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主要种植杂交稻、粳稻和糯稻。杂交稻主要有汕优6号、协优10号、汕优63、协优63、协优64、协优9308等杂交组合,种植面积占晚稻面积的50%左右。粳稻主要品种有秀水27、秀水11、春江11、春江6号和杂交粳稻,种植面积占3040%。糯稻主要品种有绍糯119、农大454等,种植面积占10%20%左右。1996年,晚稻每公顷产量6.85吨,为历史最高。

  大麦 1981年始推广矮209——6号,是推广时间最长的农作物品种,至2002年还没有其他品种可替代。1986年,富润一村农户张立明0.1公顷大麦,每公顷产量达4.7吨,创历史最高单产。

  小麦 19861988年,以杨麦1号和杨麦4号为主;19892002年,以杨麦158为主。

  玉米 1986年,丹玉6号和苏玉1号,种植面积1078公顷。后玉米种植由追求产量到讲究质量,逐年增多鲜食品种,先后引进苏玉糯1号、郑单14和超甜等优良品种。2000年,试种农大108、苏玉糯2号和纯白甜玉米。2002年,全市种植1491公顷

  油菜 19861990年以92——13系为主,19912002年以92——58系、农大605等为主。

  栽培技术

  稻 19861994年,主要推广水稻高产模式栽培、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1994年起,主要推广以塑盘抛秧、无盘旱育抛秧、旱育秧、直播稻和工厂化育秧为主,以省工、省本、增效为目标的高产轻型栽培技术。全市(县)推广199433.33公顷19951000公顷19962400公顷19976667公顷19988000公顷1995年,甘霖镇孔村农户孔荣水867平方米早稻抛秧,经省有关专家实割验收,每公顷产量9.32吨,获全省状元田称号。1996年开始早稻商品化育秧。是年,全市有育秧厂14家,商品化育秧面积达6667公顷,主要育秧方式有大户、联户、村集体等形式。石璜镇商金永、江东村屠兴洋等早稻商品化育秧在67公顷以上。1999年,市良种繁育场提供早稻商品秧134公顷4月全省商品化育供秧现场会在市良种场召开,副省长章猛进参加会议,肯定商品化育供秧“是一场农业的革命”。19992002年,推广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每年在2000公顷左右。20002002年,推广高效为目标的菜(经)——稻轮作技术,以每667平方米(亩)“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实现经济粮食双丰收。菜稻轮作模式有:浦口蒲瓜——单季稻和茄果类——单季稻;黄泽早花生、早芋艿——单季稻;石璜嫩生姜——单季稻;崇仁早西瓜——单季稻等。

  19862002年,全市获国家和省级大奖7个。其中1995年获省政府水稻双膜育秧试验示范推广一等奖、1996年获农业部双膜育秧技术推广三等奖、1997年获省政府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丰收一等奖。推广轻型栽培技术早晚稻每年合计1万公顷,每公顷可增产900公斤、省45工、节本增效1800元。

  麦 以免耕稻板散播轻型栽培为核心,运用稻板散播、机械开沟、化学除草、配方施肥、综合防治、机械收割等轻型栽培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玉米 1986年起,随着新品种引入,逐年应用适量密植、化学除草等栽培技术。2002年,三新技术园区进行甜玉米大棚栽培。

  油菜由育苗移栽向稻板散播发展。

  耕作制度

  19861996年,以粮油三熟制为主,春季作物为大小麦或油菜,夏季作物为早稻,秋季作物为晚稻,粮食种植比例要占水田面积的95%以上。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和大田种植结构调整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其中蔬菜和花卉苗木面积增加甚快。1997年,市政府提出绿色过冬,提倡冬季农田种植多样化,粮、油、菜、肥、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均可种植。2001年,中央在浙江省粮食市场实行“一取消,二放开”(取消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试点后,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冬季春粮面积降到历史最低,特别是大小麦全市不足667公顷。冬季农田种植作物由原来的大小麦被蔬菜、花卉苗木所代替。夏季作物早稻种植面积也不断下降,由历史最高年份的24000公顷降至20021867公顷。秋季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6667公顷左右。农田主要种植制度以粮经结合形式,实施全年每667平方米(亩)产“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的效益农业种植模式。

  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模式有菜(经)——稻轮作模式和常年性经济作物模式。菜(经)——稻轮作模式有大棚蒲瓜——秋季杂交稻、大棚茄果类——秋季杂交稻、西瓜——稻、中小棚生姜——晚稻、地膜芋艿——晚稻、早花生——晚稻、豆类——稻、大棚草莓——早稻、葱蒜类——杂交稻、鲜食玉米——杂交稻、水生类蔬菜——杂交稻。

  常年性经济作物有常年蔬菜、茭白、花卉、苗木、茶、桑、果、药材、甘蔗等。1999年始,进行大田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每年以3333.33公顷的规模递增。

  2001年放开粮食市场后,全市粮食观念起了三大变化:粮田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单一种植粮、油、肥作物发展到蔬菜、花卉苗木,冬春夏季作物由原来的粮食作物为主,调整为经济作物为主;粮食“自给”观念转变为大市场大流通意识,“田里种什么,由农民自己定,哪样赚钱种哪样”;食用粮食品种发生变化,从吃一般大米转变为吃无公害大米,吃本地大米转变为吃东北大米、太湖香米、泰国香米等国内外品牌大米,并增加面粉食用量。粮食观念变化促进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无公害粮食生产。是年,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43.956.12002年为37.662.4,第一次突破大田以粮食生产为主格局。每667平方米经济收益从调整前1998年的1100元增加到3500元。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1999年始,市农业局在下王镇前岗等村组织按无公害生产标准,种植协优63、春江11等优质水稻品种,开发无公害大米。11月上旬,首批以“泉岗”牌为商标的无公害大米50万公斤在本市上市。以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市场销售价每公斤3.6元,为普通大米的2倍多。20002001年注册商标有“泉岗”、“三眼庙”。

  水稻虫灾

  水稻虫害有40余种,其中螟虫、卷叶螟和白背稻虱危害最烈。1988年,2.52万公顷农田遭白背稻虱之害,损失粮食2000多吨。1997年,2.87万公顷农田遭螟虫侵袭,损失粮食1000多吨,1998年更为严重,受螟虫危害面积5万公顷,损失粮食2200多吨。19862002年受虫害侵袭损失粮食62915.66吨。

  第二节蚕桑

  蚕桑业属传统产业,嵊州市是浙江省蚕桑生产重点县(市)和商品蚕种产地。

  1986年起,蚕桑业处于发展期。丝厂可开设茧站后,收茧竞争激烈,茧价上涨无序,发生蚕茧大战。1994年蚕茧每50公斤均价由1986年的205.7元涨至1047元。是年全县产茧5069吨,为历史最高;其中剡源乡雅张村产蚕茧169.85吨,被誉为钱江以南第一村。

  19931994年,收茧竞争中标准掌握不严,茧质差、价高。1996年,全市产茧2456吨。2002年产茧2343吨。

  蚕桑业原属县农业局蚕桑股管理,19885月,撤蚕桑股成立县蚕业管理站。19973月,市茧丝绸总公司成立,市农业局所属蚕业管理站、嵊州东郭蚕种场、市供销社所属各茧站、市计经委所属浙东丝绸服装领带总公司和嵊州丝厂,划归市茧丝绸总公司。

  全市桑园大都分布在河谷平源、溪滩、盆沿丘陵地区。1990年起,在里南、贵门发展新桑园26.67公顷,王院乡、谷来镇46.67公顷

  栽 桑

  桑苗 1988年始,县蚕桑服务站向桐乡市崇福镇、海宁市周王庙镇购买;桑籽原向省外购置,1990年起,向杭州蚕种冷库购置,数量少,培育草桑苗后嫁接,均为自培自栽。1992年始,向萧山市义蓬镇购买,多为桐乡青、尖头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良种的嫁接苗。

  品种 1990年起,推广农桑8号,具有抗细菌病和桑萎缩型萎缩病、耐旱、发芽率高、秋期硬化迟、适宜丘陵地种植等优势。1999年起,推广农桑10号、12号、14号。农桑10号抗细菌病、黄花型萎缩病强,早熟,采叶容易,适合稚蚕用桑和缺劳力地区。农桑12号抗细菌病、黄花型萎缩病强,抗虫害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强,成熟早,秋叶硬化迟,扦插易活,宜各地栽植。农桑14号抗细菌病、萎缩型萎缩病强,抗虫害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强,扦插、嫁接易活,各地宜种。

  栽培管理 1986年,桑园栽培以原无干密植为主,主干17厘米,株距33厘米,行距1,但操作不便、日照差。1988年,推广根外施肥,用0.5%尿素和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3天喷洒叶背,用叶前7天停止。1990年起,新种桑为矮干适当密植,主干27厘米,行距1.33;施肥、剪梢、翻耕等,仍按高产配套措施。

  桑园虫灾 桑叶害虫有19种,常见的有桑蓟马、红蜘蛛、桑螟、桑天牛、桑叶虫、桑瘿蚊和斜纹夜蛾等。1987年和1988年,斜纹夜蛾在浦口镇故江村、黄泽镇前白村及三江流域沿江一带吃食桑叶,造成1987年减产蚕茧3300公斤1988年减产1950公斤1997年桑瘿蚊害虫在王院乡首次发现,后蔓延全市,1998年受害桑园166.67公顷,减产蚕茧37500公斤1999年受害桑园180公顷,减产蚕茧40500公斤2001年又遭桑螟侵食,166.67多公顷桑园遭灾,蚕茧减产38000公斤

  养 蚕

  品种 1986年,春养用东肥交华合,1987年起,春用品种推广浙蕾春晓、春蕾镇珠和菁松皓月;秋用品种推广秋风白玉丰——54A等,20世纪90年代,以菁松皓月为当家品种。

  催青  1991年起,使用电气化催青室。2000年春期起,催青卵偏老发种。

  饲养 1986年,推广少回育,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省劳力。1990年,推广塑料大蚕网、簇具,易消毒,可重复使用。2000年,蚕农为解决养蚕用房,尝试用毛竹、铅丝、塑料薄膜在桑园地头搭建拱形塑料大棚养蚕,博济镇后史村和富润镇三村各1个,共150平方米左右。塑料大棚养蚕有通风良好、桑叶新鲜、省劳力、省成本、桑茧高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养蚕技术在省内领先。2002年,全市蚕区有30个拱形塑料大棚养蚕,每个4080平方米不等,共1500多平方米。

  蚕病 19862002年,细菌病、蝇蛆病、壁虱病、中肠和血液型脓病,仍有少量发生。1994年起,县蚕种场均有少量蚕种经省检测发现有微粒子病毒,丝茧育尚未发现。2000年秋,全市白僵病暴发,用漂白粉和新鲜石灰粉配制防僵粉防治。

  中毒 1990年,因砖瓦厂氟污染桑叶而发生蚕中毒。19911993年,湖头、东叶家村受钢厂氟污染,受害桑园20多公顷,原蚕300不同程度中毒。1990年,全化村桑园杀螟松污染,损失原蚕501992年,黄泽、富润等地均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

  蚕药 1990年起使用消特灵,老的漂白粉仍广泛使用。蚕体消毒用防病一号、漂白粉、石灰粉和防僵粉。

  蚕种销售 嵊州蚕种年生产能力50万张,市内仅用10万张左右。1990年前,县蚕种场生产的蚕种除供应境内蚕农饲养外,全由省农业厅按计划主销。1990年起,蚕种走向市场,开始销往安徽、江西、广西、江苏、广东、贵州等地,并有少量蚕种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第三节瓜类蔬菜

  1986年始,设施种植(大棚、中棚、小拱棚)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蔬菜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平衡。1995年,蔬菜播种面积1890公顷,总产量12.23万吨。1997年起,农田种植结构调整,蔬菜生产大发展。2001年,蔬菜面积达6987公顷,总产量28.13万吨。2002年,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的第二次菜篮子工程,发展无公害蔬菜,蔬菜总面积达7180公顷,总产量28.53万吨,其中建立无公害生产面积1073公顷,生产无公害蔬菜5.6万吨,有多个品种外销至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大中城市。

  品 种

  瓜类主要有西瓜、香瓜、瓠瓜、丝瓜、南瓜、黄瓜、冬瓜、西葫芦、甜瓜、佛手瓜。

  西瓜。栽培面积最大。1983年种植早熟品种中育1号,以后逐渐种植浙蜜1号、新红宝、浙蜜2号、浙蜜3号。20世纪90年代主要种植87-14、卫星2号。1999年起,引进小型西瓜,品种有小兰、特小凤、小玉、早春红玉、拿比特、天黄等。2000年始逐渐以中等果型的84——24为主。2002年,种植面积165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33.72吨,产值27180元,总产量达55750吨。

  香瓜。1986年种植140公顷,后随西瓜面积不断增加逐年减少,1989年为20公顷603吨,1990年回升到73公顷2001年只有3公顷39吨(因病毒病流行而大幅度减产)。20世纪90年代相继引进新品种白沙蜜瓜王、白雪2号、日本甜宝、台湾圣金、金玉甜瓜。本地老品种白子、红子香瓜已淘汰。

  瓠瓜。又名葫芦、蒲子、蒲瓜、夜开花,为大棚蔬菜中最主要品种之一。品种有全化蒲瓜、安吉地蒲、杭州长瓜、葫芦蒲。12月初至中旬育苗,翌年5月底收获后种植单季稻。每公顷产量45吨左右,产值40000100000元,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6年种植13.33公顷,总产600吨。2002年种植324.6公顷,总产14400吨。主销宁波、绍兴等地。

  丝瓜。2002年种植32公顷,主要品种有长丝瓜、短丝瓜。

  南瓜。19861991年,种植老南瓜作饲料或代粮,也有少量采收嫩南瓜作菜。1992年始,种植蔬菜专用南瓜,品种有早圆、黄良、十姐妹、五月早、日本板栗、锦栗、夷香。2002年,种植面积37.33公顷,每公顷产值37500元。

  黄瓜。品种有抗青1号、抗青2号、新泰密刺、夏丰、津研4号、津研7号、津优1号、4号、乳黄瓜。2002年种植23.33公顷

  西葫芦。主要从日本引进,仅有小面积种植。

  冬瓜。品种有早圆、广东青皮。2002年种植10公顷

  甜瓜。种植面积较小,品种有鹅子瓜、黄金瓜、伊丽莎白、情网。

  茄果类 包括茄子、辣椒、番茄。

  茄子。为夏季和秋冬大棚栽培主要品种,有杭茄1号、2号、3号、上海条茄、宁波藤茄等。2002年种植184.53公顷

  番茄。品种有浦丰1号、早丰、早魁、浙粉杂、浙杂5号、合作903、合作906等,还有以色列系列。2002年种植65公顷

  辣椒。品种有鸡爪椒、羊角椒、朝天椒等。小辣椒主要产地在市郊下中西、湛头村,于9月中旬开始育苗,11月至翌年3月定植,12月始上市,至翌年6月中旬结束。市内常年种植面积67公顷左右,每公顷产量25.5吨,产值40000100000元,主销上海、杭州市场。

  根菜类 主要有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芜菁等。

  萝卜。为秋冬蔬菜,品种有杨梅萝卜、梅萝卜、一点红、小勾白、浙大长、心里美、晒干、紫花、洋红、白玉春、春白玉。常年种植面积533.33公顷,产量140吨。1991年春,下王镇高山村在海拔560四明山腰,首次种植高山萝卜,进行反季节栽培,在夏季上市,以补蔬菜淡季。1992年起,下王镇高山村、长乐镇大昆村有较大发展,成为嵊州市、绍兴市夏季市场上主要蔬菜品种。

  胡萝卜。主要有黄皮、红皮、红心红肉。芜菁,有紫米兰。

  其他类 尚有白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食用菌、多年性蔬菜等,除水生蔬菜茭白有较大发展外,其他品种与种植面积与1986年前无大的差异。

  栽培技术

  传统种植 20世纪80年代,农户在自留地种植,自家留种,自育自用,主要种植简单、易种蔬菜。秋冬以胶菜、长梗白菜、芥菜、萝卜等为主,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育苗,也有部分直播,至11月中下旬开始收获,白菜与芥菜收获后进行腌制,萝卜采用地窖储藏供应整个冬季。夏秋蔬菜以茄果类、豆类、瓜类为主。平原部分农户开始采用厩肥、稻草等酿热物或在向阳处提早育苗,供应农户,于5月底定植,一般不进行整枝,任其自然生长,有虫害时采用药剂进行适当防治,产品一般都以自食为主。

  设施栽培 1986年,全市开始推广小拱棚覆盖栽培技术。1987年起,开始应用竹架塑料大棚。此后,大棚、中棚、小棚、地膜、遮阳网等覆盖栽培技术不断发展。1998年,市良种场引进全市第一只连栋大棚,至2002年,连栋大棚面积达11600平方米199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投资1800万元在浦口街道建立市农业精准园区,2000年市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在博济镇建立三新实验园区,两园区加速新科技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至2002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1573.33公顷

  无公害栽培 1992年起,生产无公害蔬菜。2000年,市农技推广中心从省农业厅引进第一台农药残留检测仪及农药残留速测试纸,检测上市蔬菜。5月,在市江滨市场设立第一个无公害蔬菜直销专柜,2002年发展到3个。2001年,市农业局与市质监局联合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9个,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2月,在浦口街道建立第一个无公害蔬菜产地检测站,6月,在浦口四村建立放心菜示范基地。是年,全市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33.33公顷2002年,嵊州市被列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1073.33公顷

  高山栽培 1986年始,下王、仙岩等镇的高山农户零星种植蔬菜。1999年全市种植面积达46.7公顷200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结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经调查适宜高山蔬菜开发面积为660公顷,已种植11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15510元。2001年,开展高山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进行二熟、三熟制高山蔬菜模式探讨,全市总面积发展到141.6公顷2002年,高山蔬菜种植发展到下王、仙岩、贵门、长乐、雅璜、王院和谷来等乡镇,总面积172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蔬菜26.79吨、产值3万元,总产值516万元。

  病虫害防治

  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蔬菜病虫采用人工捕杀或撒施草木灰、鱼藤粉等植物性土法防治。80年代,广泛推广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及农药混配杀虫剂,用DDT、敌百虫、甲胺磷、杀灭菊酯、乐果等农药防治。

  1997年始,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999年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广防虫网应用技术。2000年起,推广应用生物农药。20019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频振式杀虫灯,推广面积7公顷。2002年,使用防虫网种植蔬菜66公顷,频振式杀虫灯应用面积34公顷。是年6月,全市所有农资商店联合发出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倡议书,结束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肥料施用

  19861987年,采用城市垃圾生产出的垃圾灰及人粪尿、各种厩肥等种植蔬菜。1988年始,使用尿素、碳铵等氮肥,蔬菜产量提高,而质量、可口性下降。1990年起,应用三元复合肥,提高蔬菜抗性和质量,并增加蔬菜产量。2000年起,推广应用肥力高等生物有机肥料、有机菌肥等,蔬菜生产向无公害方向发展。

  销 售

  1986年始,茭白、蒲瓜等已超过全县(市)需求量,产品供应逐渐向外发展。蒲瓜主销宁波、绍兴、杭州等地;茭白主销绍兴、杭州及衢州、江西等地,有部分出口日本。1997年,创建黄泽长生食品厂、黄泽酱菜厂、浦口酱菜厂等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0.81万吨。2002年,全市外销蔬菜9.6万吨,其中大棚蒲瓜、茭白、芋艿、西瓜各外销0.860.990.73.3万吨,销售额分别达135916246092376万元。

  基 地

  20世纪80年代初,各乡镇建有蔬菜生产基地,石璜朱村、崇仁三村等成为闻名县内外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县政府重点扶植城关镇附近的专业蔬菜基地,以保证居民供应。

  东圃村种植蔬菜有100多年历史,故又名菜园里,全村有500多户农户以种菜为生。1984年,东圃村引进第一个钢管大棚后,开始大棚种植。1992年,因扩大城镇建设,蔬菜基地移至中爱乡爱湖头等村。是年,城关镇政府在中爱乡租用农户承包田,设立城关蔬菜实验场,面积6.7公顷,采用大棚种植芹菜、小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供应江滨市场等,被县政府列为蔬菜生产基地。2001年,面积达13.4公顷,涉及周围的高村、爱湖头等村。基地原由集体经营,后逐渐转为农户和外来大户自主经营。是年,由于城市建设扩大,基地又被征用。后在江东、下张安、姚家、板头等村建立蔬菜基地13.4公顷,其中大棚6.7公顷。种植以叶菜类为主。由大户承包,市农业部门予以技术指导。

  种植茭白有较长历史,江厦、金鸡山村1986年前连片种植6.7公顷1993年,江厦村建立全县首家茭白交易市场。1994年,种植200多公顷,同时采用小拱棚种植。1998年,引进浙茭911、浙茭2号等新品种,并进行中棚种植茭白试验,1999年推广大面积种植。2001年起,采用大棚种植。2002年,新品种种植234公顷,占总面积的70%以上。茭白供应本地市场外,销往杭州、上海、福建、江西、山东、安徽等地,常年外销7000吨。

  浦口四村菜稻轮作基地1987年始种植大棚蒲瓜、茄子、辣椒等,面积2公顷1998年发展到7公顷1998年下半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改造水田,1.5深处全部铺上渗水管,建立标准化排水系统。翌年,四村菜稻轮作基地引进钢管大棚,利用冬闲田种植茄子、蒲瓜、南瓜、辣椒、甜椒、番茄、芹菜、小白菜、龙角豆等,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大户张宝君1999年种植0.8公顷蔬菜,平均每公顷收入达12.5万元。2002年,全村发展到34公顷,下半年由于城镇建设需要,基地被征用,许多大户转移至浦口大屋村种植。

  第四节水果

  嵊州市果品品种较多,有柑橘、梨、桃、梅、李、杏、枇杷、枣、石榴、葡萄、柿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果品生产发展迅速,逐年形成山区以板栗、香榧为主,平原丘陵以柑橘、桃、李、梨、梅为主的果品基地分布格局。在栽培技术上,推广无公害化。2002年,全市果园面积1.1万公顷,产量48000吨。李、梨面积增长最快。

  柑 橘

  1964年引种温州蜜柑成功,1980年起发展迅速,1985年种植面积达0.15万公顷,以后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其间,柑橘遭受19891994年两次严重冻害,减产幅度在80%以上。1997年为柑橘产量历史最高,达25000吨。是年,出现柑橘过剩现象,最低价每公斤0.1元,造成橘果无人采摘现象。此后,引进特早熟温州蜜柑、胡柚、伊予柑、象山红等优良品种,采用柑橘高接换种技术,改造部分中熟温州蜜橘,调整品种结构,部分低产老橘园改种其他果树品种。2002年,全市橘园面积达1000公顷。

  

  20世纪80年代,引进试种黄花梨、新世纪梨优良品种,原有的地方良种秋白、黄樟梨逐步淘汰。19921993年,黄花梨得到大面积发展。19961997年,引进推广翠冠、清香等早熟梨良种,推广梨果套袋技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至2002年,有梨园386.7公顷,产梨4000吨。

  

  1985年起,罐头黄桃渐走下坡,以苍岩镇、小浦桥村为主的桃户转向发展早熟水蜜桃。1990年起,大量引进早熟水蜜桃优良品种,经济效益显著。至1999年,早熟水蜜桃销路不畅,出现卖难现象,甚至倒入大江,影响农户积极性,少数地方甚至出现砍桃树现象。至2002年,有桃园面积0.2万公顷,产量8000吨。

  

  种植历史较悠久,主要品种有猪肝梅、桃梅、花梅、大青梅等。1990年始,果梅生产发展迅速,产量提高较快,经济效益较好,果品主要由外地加工厂家到嵊收购。1996年起,成片发展,从萧山、上虞、奉化等地引进适宜罐头加工用良种梅。2002年,果梅价格降到最低,每公斤0.20.4元,农民种梅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是年,青梅面积0.2万公顷,产量4500吨,是浙江省主要产梅县(市)之一。

  

  1985年前,品种主要以青宵李、红心李为主。1988年,开展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在金庭华堂村一带发现被当地称为“桃接李”、“金塘李”地方良种。19897月,送省农业厅专家评审,品质优良,定名为嵊县桃形李。1993年下半年,县政府提出在金庭镇建设千顷嵊县桃形李商品基地后,发展迅速,2001年命名为省级特色基地。果品注册“羲之”牌商标,获第二届全国农博会银奖、第三届全国农博会名牌产品、省优质农产品金奖和省级农业品牌产品等称号。1995年,引进美国黑李、红李等新品种,黑李病害难以控制导致试种失败,红李等新品种得到发展。至2002年,全市有李园0.1万公顷,产量达4500吨。

  葡 萄

  素有零星栽植。1990年,大力发展大粒鲜食巨峰系葡萄,以大小浦桥、西求等村连片种植为主。后陆续引进滕稔、美国提子等新品种,并实施避雨栽培获得成功。2002年,种植葡萄200公顷,产量1500吨。

  草 莓

  1986年引进试种获得成功。1990年起,大面积发展,主要植区在黄泽镇、浦口街道、鹿山街道大小浦桥村一带,并推广大棚栽培方式,使草莓在春节前后上市,经济效益提高。2002年,种植面积133.3公顷,产量1500吨。

  杨 梅

  1985年,引进荸荠品种杨梅,发展66.67公顷。19911992年,试种东魁杨梅获得成功。2002年,种植面积达133.3公顷,产量1000吨。

  

  零星种植,以甘霖雅沈产量最高。2002年始,各地引进大雪枣、台湾青枣等多个品种,但尚未成功。

  樱 桃

  原为零星种植。1990年起成片栽培,甘霖上沙坂村一带形成数十公顷樱桃园。在栽培方式上,出现大棚设施栽培模式,可提早成熟1015天。2002年,种植面积100公顷,产量750吨。

  苹 果

  1990年,引进南方苹果,2002年存数十公顷。

  枇 杷

  19851986年,引进洛阳青、大江袍等新品种,但冬季低温对幼果易造成冻害,产量不稳定。

  第五节其他作物

  油、棉、麻、烟、糖、药、杂等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1986年前,规模较小,以自给为主,品种自繁自育,少有良种。1986年始,种植业规模扩大,引进良种种植。

  花 生

  嵊州小红袍(也称小红毛、小京生)名声远扬沪、杭、甬等大中城市,历来以收老花生为主。1985年始,引进新品种天府10号,鲜食占花生总产量的50%左右。20世纪末,主产地黄泽镇办起花生加工厂8家,年加工能力达5万公斤,以“长生果”、“越生果”、“呱呱食品”等品牌,销往上海、杭州、宁波及周边县市,亦有外地商贩闻名专程到嵊采购。花生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种植面积和产量由1986年的346公顷405吨增加到2002年的724公顷1030吨,种植区域由黄泽、三塘扩展到全市。

  1986年,县种子公司引进天府36万公斤;19871990年,每年引进种子5060吨,种植面积333.3公顷。由于连续种植,品质退化,商品性下降。1990年上半年,又引进天府105公斤试种,种性优于天府3号。1991年引进70吨,逐渐替代天府3号。1995年以后种植天府10号,每年由市种子公司供应种子6070吨。2002年,种植天府10333.3400公顷,主产地为浦口、黄泽、鹿山等地。同时种植小红袍400公顷,主产地有黄泽、崇仁、金庭等镇。其他少量种植麻皮花生、白沙1016、豫花系列。

  花生常见病害有青枯病、锈病、黑斑病和叶斑病,采用水旱轮作和结合药剂进行防治。

  芝 麻

  有白芝麻、黑芝麻之分。白芝麻有长荚种、轮盘种。黑芝麻有竹竿青、金华黑芝麻等。白芝麻产量低,但含油量比黑芝麻高。芝麻作为调剂品种,只有少量农户在田边地角零星种植,年种植面积50公顷左右,最多为1986年,种植86.7公顷,产量108吨;最少为1997年,种植30公顷,产量28吨。2002年,种植45公顷

  棉 花

  种于溪边田角,属附带性种植。以中棉12品种当家,种有少量泗棉3号。种植面积随市场被棉价格的波动有所增减,从1985年的120公顷(产皮棉85吨),降至1987年的67公顷(产皮棉54吨),1997年回升到200公顷(产皮棉216吨),2001年,141公顷(产皮棉108吨),2002年,119公顷(产皮棉110吨)。

  苎 麻

  1986年,县种子公司从湖南引进皮质厚、剥皮加工方便、麻纺指数高达26002800的“芦竹青”优质良种,种植区域由三塘、长乐、崇仁、甘霖等地扩展到各乡镇,形成村村种、户户种,遍及全县各个角落的“苎麻热”。翌年,全县种植706公顷,产麻676吨,每公斤价40元左右,每公顷产值超3万元。1987年,扩展到893公顷,产麻1097吨,为历史最高。是年,麻纺产品销路不畅,导致麻价大跌,每公斤仅3元,严重挫伤农民种麻积极性。1988年起,麻价继续下降。1994年,大多农民掘掉苎麻,改种其他作物。2000年,麻价回升到每公斤9元。2002年,全市种植25公顷,产麻30吨,价格每公斤4元。

  络 麻

  主要用于打耕田索(牛耕田用的拉索),随农业机械化提高,络麻用处越来越少,种植面积明显减少,1986年种植70公顷2002年不足70公顷

  烟 草

  198712月,嵊县被中国烟草总公司确定为全国两个优质香料烟生产基地县之一。1992年全县种植713公顷,年产1266吨,创历史之最。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料烟实行以质量求生存、以销定产的烟叶生产方针,香料烟生产逐步走向市场化、科学化、规范化。1992年,香料烟每公斤价格由10元跌至5.14元,严重影响烟农生产积极性。1993年起,种植面积回落,保持在200公顷上下,产量为300500吨。嵊州市烟草公司与北京、哈尔滨、芜湖、杭州等50多家卷烟厂建立产销关系,为香料烟生产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2002年,因价格上扬,种植面积增至400公顷,年产量220吨(因干旱等原因大幅度减产,单产仅为常年的30%)。

  香料烟主要分布于南山、上东、里东山区和甘霖镇毫石等地。影响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有黑胫病、花叶病、叶斑病和赤星病,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蝼蛄、烟青虫、烟蚜虫等。

  甘 蔗

  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境内种果蔗,青皮、矮杆,以粗壮、松脆、甜度好而闻名沪、杭、甬。主要种植于中爱、新联、新市和苍岩等地。

  1986年,引进杆高、茎细、质硬、产量高、糖分高的青皮糖蔗,种植面积533公顷(其中糖蔗146公顷、果蔗387公顷),年产20396吨(其中糖蔗5642吨、果蔗14754吨),为历史最高年份。

  1988年,种植164公顷、产量8193吨。1989年,从杭州引进红皮果蔗,茎紫红色,杆粗壮、质松、甜度好、产量高,逐步成为当家品种。是年,蔗糖加工业萎缩,农户只种果蔗253公顷、产量9179吨。以后年份种植面积维持在200公顷上下,产量9000吨左右。

  甘蔗梢枯病、虎斑病、梢腐病有一定程度发生,二化螟、大螟危害较重,幼虫蛀入茎杆,受害部位节间缩短、质地变硬、甜度下降,严重影响果蔗质量。

  糖 梗

  茎杆小、质地硬、产量低,仅作儿童零食用,各地少数农户自留品种零星种植,主要分布于甘霖、崇仁等镇,2002年种植面积10公顷以下。

  药 材

  白术 是“浙八味”之一,为药材第一大品种,主要种植于谷来、贵门、通源和毫石等山区乡镇。1986年,全市种植580公顷,产量1143吨,后因产大于销,价格下跌,面积逐年下降。1991年,仅种植120公顷,产量170吨。1992年始,市场形势好转,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193公顷增至1994年的300公顷2001年,种植771公顷,总产量1771吨。由于连年种植,白绢病发生较重,立枯病、铁叶病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同时还受地老虎、术籽虫的危害,单产下降,销售单价每公斤仅6元左右。2002年种植面积613公顷,产量1103吨,年底销售单价涨至每公斤20元。

  四季菜 种植历史较长,系地方草药。嵊州新光药业有限公司已研制成四季菜颗粒中成药,有理气化瘀、养血柔肝、清热解毒之功能。2002年种植3.3公顷

  丹参 主要外销,原品种含量低,价格每公斤23元,主产地为雅璜、王院等地,常年种植面积约3公顷

  桔梗 1991年鲜产400吨,为历史最高,供杭州、绍兴医药单位批发销售。后因价格原因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起,有专业大户带种子、技术迁至安徽省等地种植。2002年,种植不足1公顷

  元胡 宜沙性,南山有少量种植。

  白芍薏仁 白芍因价格下降,1996年始少量种植。薏仁在田埂上尚能偶尔见到,一般是农户自作药用。

  西洋参 1981年,县中草药研究所从吉林省引进技术和种苗,19902001年,贵门上坞山种植66公顷,质量达到国家标准。20世纪80年代,每公斤2000元,90年代每公斤700元,经济效益下降影响种植。

  太子参 1999年从磐安引进,南山、石璜等地种植2公顷,单产1500公斤

  山楂 1999年从山东省引进,种于上东,面积0.4公顷,可药用亦可食用。

  西红花   1999年从西藏引种,石璜种植0.4公顷,可观赏也可药用,单产干花7.5公斤,每公斤价5000元。

  天麻 2001年从磐安引进,贵门、石璜种植2公顷

 

  第三章养殖业

  第一节

  1986年初,存栏兔82.3万只。是年起,由于兔毛滞销、积压,价格下跌,养兔量大幅度下降,年末存栏兔降至64.05万只。至1990年,年末存栏数仅31.83万只。1991年起,养兔生产开始回升,年末存栏58.3万只,1992年达到71.68万只。1993年起,存栏量逐年下降,1997年起,存栏量开始回升。2002年末,存栏49.22万只,其中长毛兔43.95万只,肉用兔5.27万只。20024月,中国长毛兔生产科技创业园区在嵊州市三江街道慕塘村奠基。

  规模养殖

  长毛兔 1986年,有8万农户养兔。1987年,受市场因素影响,养兔数量急剧下降,县政府采取扶持养兔专业户、保存良种兔等措施。1992年起,县政府提倡“建百只笼,养百只兔,产百公斤毛"的养兔模式。2002年,从原来的零星饲养向适度规模饲养转变,全市养兔农户5万,其中饲养量50100300500只以上养兔户分别为4600150012025户。还出现崇仁镇木马峧村、浦口街道多仁村等5个养兔1万只以上的专业村。

  獭兔 1986年初,仅有50只,多作繁殖长毛兔的“保姆兔”。1988年起,獭兔饲养开始回升。2002年,饲养量达3万只以上。

  合作组织

  199612月,嵊州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成立,吸收首批社员80户,股金9.6万元。至2002年末,有会员3112户,股本金500万元,建立良种兔人工授精站100个,良种繁育专业户500户,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年只兔平均产毛量从1986年初的350提高到2002年的1500

  科技创新

  1991年,在全国首届长毛兔创世杯赛兔会中,嵊县300只公母兔产毛量均打破世界最高记录,获全国家兔育种协会颁发的创世杯奖。是年,嵊县长毛兔全程服务体系建设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

  1998年,市畜产品总公司注册“白中王”长毛兔、“白浪”兔毛商标,制定《“白中王”长毛兔地方标准》、《白浪兔毛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白中王”长毛兔体型大、产毛量高、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毛质优,闻名全国;“白浪”兔毛长、松、白、净,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喜爱。是年,嵊州市长毛兔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

  1999年,市长毛兔良种繁育新体系建设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指南项目,在全国推广。《长毛兔生产技术开发》、《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培育》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2002410,市政府举办白中王杯赛兔会,参赛495只,总产毛量239.58千克,只均484,折合年产2422。最高1只公兔一次剪毛617,折年产3085;最高1只母兔一次剪毛802,折年产4010,均处国际领先水平。

  第二节

  1986年起,生猪生产发生结构性变化,农户零散养猪逐年减少,规模养猪逐年增多;品种改良进度加快,商品猪瘦肉率和生猪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大田经济作物面积迅速扩大且经济效益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养猪生产呈下降状态。1986年生猪出栏率为65.48%,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农户散养为主,饲料中青粗饲料占有一定比例。2002年,生猪出栏率为125.26%,比1986年提高60个百分点,全县养猪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规模饲养

  1986年,存栏2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251户,出栏生猪1.54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数的5.74%2001年,20头以上存栏的规模养猪户238户,出栏生猪5.25万头,是1986年的3.41倍,占全市出栏数的27.07%

  1986年,规模养猪场最多一户出栏生猪0.1万头,2001年出栏最高一个场达0.5万头,0.1万头以上规模型猪场10个以上。2002年,有2个出栏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投产。

  供港猪生产

  19851988年,供港猪生产发展较快,4年间供港3.444.58万头。品种以“杜长嵊”、“杜大嵊”等内三元猪为主,散养农户和规模猪场各提供50%左右。后随供港猪质量要求提高,农户散养逐步由规模猪场替代。1991年,供港猪完全由规模猪场提供。品种全部升级为“杜大长”、“杜长大”等外三元猪,是年供港0.75万头。1992年以后,内外销差价缩小,供港猪逐步由市外贸猪场提供,年供港在0.10.2万头之间。

  品种推广

  1986年始,引进国家级、省级种猪场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等良种公猪,重点进行品系变换,长白公猪以引进原种12代为主。1998年后,大约克猪以加系大约克、英系大约克为主,杜洛克猪则以台美系为主,加大良种公猪推广和劣种公猪淘汰力度。

  1998年,首次鉴定全市种公猪,在《嵊州日报》发布鉴定结果,对鉴定合格的161头种公猪核发使用许可证,对35头鉴定不合格限期淘汰。2002年全市良种公猪覆盖率达到100%

  1991年以后,规模猪场推行母猪品种以大长、长大等外二元良种母猪为主,农户推广长嵊、大嵊内二元母猪或大长嵊、长大嵊等内三元母猪,有条件农户饲养外二元母猪。2002年,良种母猪覆盖率达95%以上。

  1998年,嵊州通过国家级商品猪瘦肉型基地达标验收。商品猪全部为内、外三元杂交猪,胴体瘦肉率53%以上商品猪占总数70%。优质商品猪除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外,还外销宁波、上虞等地。

  饲养技术

  1986年起,推行饲料配合全价化、公母猪良种化、商品猪科学饲养管理、科学防疫灭病等现代饲养技术。1998年,市畜牧中心注册成立剡江牧业有限公司,并注册“剡江”苗猪商标,制定《剡江苗猪地方标准》,剡江苗猪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20017月,市畜牧中心制定《无公害“剡江”猪肉生产规范》。2002年实施年产5万头无公害猪工程,并逐年实现养猪生产绿色产品化。是年,商品猪瘦肉率普遍在53%以上。

  畜病防疫

  19862002年,一直采取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平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防疫注射工作,密度99.5%以上。20027月始,采用免疫耳标方法,进行生猪防疫注射工作。

  科研成果

   1987年,嵊县花猪被列入中国猪地方优良品种。19885月,经农业部畜牧局鉴定,嵊县花猪经4个世代的选育,1胎产仔数(3胎以上的母猪)提高到16.5头,最高达到24头;瘦肉率达到44%,提高了4.4个百分点,并具有适应性广、耐粗性强、产仔率高、杂种优势利用年限长的特点。花猪选育对发掘嵊县花猪品种资源作出重要贡献,在猪种产仔数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嵊县花猪选育利用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11月,嵊县花猪育种场首次被确定为省一级种猪繁育场,发给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19931999年连续4次复验换证,均达一级种猪场要求。1999年,嵊县花猪育种场核心群有嵊县花猪种公猪55个血统,种母猪50头。2000年,《剡江苗猪地方标准》与实施项目获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节

  

  1986年,全市存栏牛1.45万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拖拉机耕田逐渐普遍,耕牛耕田的作用越来越弱,农户养牛逐渐减少。是年,全县仅存雅璜乡集体牛场1个,1997年停办。

  耕牛 1986年前,60%以上饲养牛作为耕牛使用。1986年起,饲养量逐年减少,耕牛比例下降。农户养牛多的户35头,主要是为人耕田,兼有繁殖小牛、育成商品牛出售。

  菜牛 1986年,退出省商品牛繁殖基地。2001年,长乐镇大昆等村部分农户养有89头小型黄牛,体型不大,善爬山,易放牧,养成后作为商品菜牛出售。20世纪90年代起,全市生产的商品牛不能满足市内供应,大部分菜牛从江西、安徽等地运回屠宰。

  奶牛 1986年初,县食品公司奶牛场存栏7头,其中产奶5头,后移至食品公司方田山种猪场,由县食品公司职工个人承包饲养。1994年,甘霖镇一农户在城关镇潭头村租用房子饲养奶牛3头,3年后转回甘霖镇饲养,后因奶牛患病停养。2002年存栏奶牛28头,其中产奶牛14头,年产鲜奶78吨,供市区市民消费。

  

  1986年前,曾分4次引进湖羊养殖,因地处钱塘江以南,环境条件等不适应而未成功。1986年起,养羊品种均为山羊,存栏逐年增加。

  饲养规模 山羊存栏2000年为历史最高,达5.99万只,超过1963年的5.11万只。1982年山林家庭承包后,因放牧困难,存栏不断下降。1987年山林家庭承包调整后,存栏回升至3.09万只。2001年,有规模养羊户212户,存栏9820只,占全市存栏数的20.46%。其中存栏2049150户,共存栏4020只,存栏5099只的62户,共存栏3800只,还出现存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2002年,存栏4.68万只。

  品种改良 1987年,县畜产公司引进江苏睢宁山羊19只,后因带入传染性胸膜肺炎全部淘汰。1993年,县畜牧中心引进玉环县黄羊15头,以后继续零星引进。1997年,市科委组织里南乡石研湾村开展以本地山羊为母本、黄羊为父本的杂交试验,杂种一代比本地羊生长速度提高55.5%,瘦肉率提高5.22个百分点;同时还进行波尔山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造山羊品种试验未获成功。199810月,苍岩镇一农民从新昌县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办起生产杂交种羊的养羊场,20013月停办,种羊由新昌波尔山羊种场回收。

  饲料试验 19931995年,开展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喂羊的试验工作,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推广。

  第四节

  品种和产区分布

  境内饲养肉鸡主要品种有广西黄、平湖海星、AA鸡、罗曼蛋鸡、仙居鸡等。专业户择优而养,改白羽白肤为红羽黄肤,改重型鸡为轻型鸡。农户散养土鸡外,其余均从外地引进。19862002年,市畜牧中心和社会各方共引进苗鸡945万羽。养鸡专业户主要分布于黄泽、金庭、长乐镇,其次为三江、剡湖、鹿山、浦口街道和甘霖、三界等镇。

  蛋鸭品种为绍鸭,肉鸭品种为绍鸭、番鸭。养鸭最多的为三江、剡湖、鹿山、浦口街道和石璜、苍岩镇,其次为崇仁、长乐镇。

  鹅主要品种为浙东白鹅,其次为永康黄鹅。以家孵为主,少量从外地引进。雏鹅出壳70天,体重可达3.5公斤,多为农户散养。

  饲养管理

  鸡 农家养鸡仍沿袭传统方法,春孵育雏,母鸡领养。小母鸡秋后产蛋,小雄鸡出翼毛后阉割,俗称“仙鸡”,亦有冬孵者,称过冬鸡。饲料因时因物而变,不用配合料。

  专业户养鸡多用现有住房,少有专用鸡舍。肉鸡普遍采用地面平养方式,地面铺设垫料用以保温防湿,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羽。养鸡户为改善肉质,提高售价,饲养到1月后,利用竹园、果园等自然资源进行放养,将饲养期延长46个月。

  鸭 养鸭户有“养猪要囚、养鸭要游”之经验。有圈养、放养及半圈养3种饲养方式。蛋鸭:有春养、秋养之分,春养秋开蛋、秋养来春始产。养鸭户多选择溪江、山塘、水库等处,坐北朝南建棚,棚前运动场有一定倾斜度,使雨后不积水,便于鸭群梳理羽毛、运动和休息。蛋鸭以圈养为主,多用蛋鸭料喂养。也有采用放养,半圈养方式。放养者手持竹杆赶鸭,让鸭在野外采食,夜间补饲。肉鸭有群养,也有散养。雄麻鸭称草鸭或秋吊头,以放养为主。番鸭体型较大,运动迟缓,觅食力差,不适宜长时间放养,以半圈养为主。二者在育雏期均需保温,并喂以全价料,以后则可粗放饲养。

  鹅 肉鹅为草食水禽,觅食力和消化力强,能充分利用青粗饲料转化为肉。农家于清明、夏至、立秋、过年养4批,以清明、过年鹅为多。小鹅出壳24小时先饮水、后放食,细米拌切碎菜叶另加生姜,以健胃增食。10天内在鹅舍人工喂养,保温防寒。10天后天气晴暖时,小鹅可在附近自由活动,30天后,仔鹅的消化力、抗病力及对外界的适应性都已增强,实行全天放牧。只喂青草、青菜、不加精料。因鹅有“会吃会拉,六十日好卖”之生活特性,保证鹅能吃到丰富、鲜嫩的饲草,夜间根据鹅群采食情况酌情补料,防止饥饿。

  疾病防治

  家禽主要疾病有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鸭瘟、小鹅瘟、球虫病等。新发现的有鸡马立克氏病(1987年临床病例剖检发现),鸡住白细胞虫病(1987年血片镜检发现),鸡包涵体肝炎(1988年抗体检出),鸭船形气管吸虫病(1985年寄生虫调查发现,1988年临床病例),番鸭细小病毒病(2000年临床病例剖检发现)。

  1989年,市畜牧兽医站制定禽病综合防治措施:按照免疫程序,认真做好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杜绝外来传染源,防止病从外入,从引进苗禽、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畜禽产品流通及场内人员与外界接触等每一个环节,都严加防范;清除场内传染源,防止疫病扩散,病死家禽和粪便污水及时无害化处理,场地定期清毒,场内不留任何隐患;有病早治,减少损失,平时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给家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家禽自身抵抗力。2001年起,市内禽病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多数专业户的出栏率达到90%以上。

  科技推广

  市农业局于1985年投资20万元建办种鸡场,又于1989年投资40万元另建种鸡场和哺坊,饲养海佩科种鸡20对,为农户提供良种苗禽、示范科学养鸡。19881989年,县畜牧兽医站先后开展《发展养鸡生产系列化服务》和《肉用鸡高产饲养模式推广》项目,从苗禽供应、饲料配方、科学饲养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推动规模养禽发展,经济效益提高。肉鸡饲养60天,平均体重1.5公斤以上,料肉比2.41

  规模养殖

  20世纪80年代始,养禽业形成了专业户规模化、集约化和千家万户分散化饲养。1989年,全县养鸡专业户715户,出售肉鸡50万羽,养鸭专业户25户,投售鸭蛋180吨。2000年禽肉产量2580吨,比1985年的868吨增长3倍。专业户规模化饲养迅速发展,19932002年,专业户年均出栏肉鸡达60万羽,占全市家禽总出栏数的40%以上,市场销售份额占90%以上。

  无公害养殖

  2000年始,养禽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规模化养殖进入无公害化养殖阶段。20005月,市畜牧中心引进罗曼蛋鸡800多羽,与农户合作进行无公害饲养。20017月,为规范无公害肉鸡生产,市畜牧中心制定《无公害“剡江”肉鸡生产规范地方标准》、《无公害“剡江”鸡肉地方标准》,由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于200171起执行。20007月,开元酒厂利用当地竹园资源,建办越乡竹园鸡养殖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带农户的形式,按照2个地方标准,饲养无公害肉鸡,至2002年出售肉鸡15万羽,平均售价每公斤20元,效益高于普通专业户的1倍。20013月,谷来镇五联南山村马位强,利用高山自然资源,建办高山竹园鸡场,饲养无公害肉鸡。

  第五节水产

  1986年,鱼类产量首次突破1000吨。1990年,嵊县渔政站成立,渔业生产走上法制管理轨道。1993年,淡水鱼产量超2000吨。2002年,淡水养殖面积2040公顷,水产品产量3690吨,产值4650万元。

  资 源

  水域 据1985年的《嵊县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记载,全县淡水总水面为3817公顷,可养殖水面1992公顷2002年底,全市总水面3875公顷,其中可养殖开发利用2050公顷,已开发利用2040公顷。养殖水域面积中水库1007公顷、山塘733公顷、内塘261公顷、外荡30公顷、其他9公顷、稻田养鱼面积240公顷

  鱼类品种 1985年《嵊县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载,县境内有鱼类6目、11科,共68种,其中鲤科49种,多属江河半回游性和溪涧性。其他的尚有甲壳类青虾、中华绒螯蟹;爬行类鳖、龟、克蛇龟;贝壳类螺蛳、田螺、黄蚬、三角蚌、绉纹冠蚌等。20世纪80年代起,县水利电力局和养殖户先后从外地引进尼罗非鱼、淡水白鲳、日本锦鲤、田鲤、革胡子鲶、广西月鳢、加州鲈鱼、罗氏沼虾等名优新品种。90年代后期,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草鱼、白鲢、花鲢、鲫鱼(异育银鲫)、鲤鱼、鳊鱼、奥尼罗非鱼等和甲鱼、青虾、牛蛙、珍珠蚌等特种水产品类。

  养 殖

  一般水产养殖 1986年初,县内有集体鱼种场12个、5.34公顷,各专业户鱼种塘6.7公顷,全年培育各类鱼种400万尾左右。1990年,各鱼种场及水库鱼种塘生产鱼苗3100多万尾,培育鱼种500多万尾。1994年,鱼种塘发展到34.4公顷,年产鱼苗3743万尾,为历年最多。2002年底,全市有鱼种塘30公顷,年产鱼苗490万尾,培育鱼种520万尾。

  1986年始,山塘、水库积极推进鱼、畜、禽综合养殖、种草养鱼、化肥养鱼、立体养殖、科学防治疾病等技术,使鱼产量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递增。

  特种水产养殖 19881月,前岩水库创办嵊县三界区河鳗养殖场,开展网箱养鳗试验,网箱20只,面积667平方米1989年产成鳗2300公斤,其中1只网箱鳗产量667平方米产达19.3吨,创省内网箱养鳗高产记录,获浙江省199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后,陆续发展珍珠养殖户,1995年全县淡水河蚌养殖40公顷,产珠200公斤。2002100公顷,淡水珍珠产量3000公斤,产值180万元。

  甲鱼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试行甲鱼规模化养殖。19935月,嵊县甘霖镇鱼种场0.25公顷联养池养鳖试验成功后,甲鱼规模养殖在县内推广。1995年,发展甲鱼养殖1.34公顷,产量为1吨。1996年起,养殖户建立甲鱼越冬温室,掌握全过程繁养技术,降低养殖成本,甲鱼养殖迅速发展。2002年底,甲鱼养殖201公顷,越冬温室15000平方米,产量220吨,产值达1100万元。

  1994年,嵊县三合鱼种场青虾养殖试验成功,放养面积1公顷,放虾苗20万尾。以后,青虾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1999年始,市水利水电局在三界、蒋镇、开元等地建立稻田养殖科技示范基地,2002年,池塘青虾专养33.34公顷,稻田养殖青虾达240公顷,产虾1750吨,经济效益可观。

  此外,罗氏沼虾、牛蛙、河蟹、黄鳝、泥鳅等亦有少量养殖。

  

  淡水捕捞分溪流捕捞与塘库捕捞2类。渔民在境内溪流捕捞野生鱼类,渔具有手网、游丝、撒网、扳罾、三角网、挟网、圆网、蟹网、鱼叉、鳖枪、钓杆、游钓、扑笼、鳗钳及小船、竹筏和传统鸬鹚捕鱼等。1989年,县捕捞队在南山水库冬季大捕捞首获成功,起捕产量40.8吨。2002年底,有捕捞渔民十多人,渔具有小船、竹筏、鸬鹚,全年捕捞量为150吨。

  第六节其他养殖

  蛋鹌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量试养蛋鹌鹑。1990年,北漳镇农户引入蛋鹌鹑0.2万只,规模饲养成功。

  1992年,存栏2万只。1994年,北漳鹌鹑养殖户在城关镇马桥村办起种鹌场和鹌鹑孵化房,全市蛋鹌存栏12万只。1998年后,产蛋鹌存栏稳定在25万只左右。2000年,有种鹌鹑场、鹌鹑孵化房各2个,存栏25万只,年产鹌鹑蛋25万公斤。

  2002年底,有规模养鹌户42户,存栏蛋鹌鹑45万只左右,其中最大一户存栏7万只。是年产鹌鹑蛋75万公斤,本地销售30%,外销70%,主销宁波、台州、绍兴等地。

  山 鸡

  20世纪90年代初始,甘霖镇农户从外地引入雏山鸡饲养。1997年存栏2万余羽,为山鸡饲养高峰年。1997 2000年,石璜、里南两农户自养山鸡种鸡,进行种蛋孵化出售山鸡苗。1998年起,全市山鸡饲养逐年减少,2000年存栏1.8万羽,20010.5万羽,20020.3万羽。

  肉 狗

  20世纪80年代末始,肉狗有过规模饲养,但没有成功。品种以本地狗种为主,毛色有黄、黑、杂色等,体重一般在1525公斤之间。1999年,有农户从湖北等地引进优良肉用种犬试养,未获成功。20世纪末,有少数饲养户用牧羊犬(狼狗)与本地狗杂交,产生较大体型肉用狗养殖。

  有的农户采用自繁自养,但规模不大,存栏一般为几十只。也有采用季节性养殖,收购小狗,经半年养殖年底出售。饲料多为畜禽下脚料加一些谷物,养殖较为粗放。20世纪末,始有规模养殖肉狗户,但以农户散养为主,年存栏数为1500只左右。

  狗肉消费集中在下半年冬至后天冷时期,90年代后期逐年增加,收购价每公斤1420元,随季节不同时有波动。

  肉 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饲养。品种以美国王鸽为主,鸽场饲养大多是杂交王鸽。羽色以纯白色为主,有部分灰色、杂色。经科学饲养,上市满月乳鸽体重在500以上,有的可达700左右。以规模养殖为主,1998年前后,全市存栏生产鸽1.5万对,年产乳鸽15万只以上。规模最大养鸽户年末存栏生产鸽0.5万对,年产乳鸽6万只。一般规模养鸽户生产鸽50对以上。由于市场上乳鸽价低且维持时间长,2002年存栏生产鸽下降到1万对左右,最大养鸽户生产鸽存栏亦下降至0.2万对,全市生产乳鸽12万只左右。

  乳鸽大部分在本地销售,部分外销至绍兴、义乌、上虞等地。1997年前,乳鸽价每公斤2024元,1998年涨到3436元。以后则逐年回落,2001年降到1416元,2002年则回升至每公斤20元左右。

  梅花鹿

  1989年,一农户购入3头梅花鹿在城隍山脚饲养,因饲养技术不成熟,繁殖小鹿未成功,加上种鹿疾病而停养。2001年,三界镇一农户,从吉林购入梅花鹿种鹿12头,圈养舍饲,2002年,存栏达30头。

  第四章林业

  第一节林业资源

  林业资源继1984年普查后,1989年作补充调查,1994年进行抽样调查,1997年又开展一类、二类调查相结合的普查。

  森林植被

  市内森林植被均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天然林以马尾松纯林、松阔混交林、毛竹林为主,阔叶树纯林较少。人工林以杉木纯林、杉柏混交林、松杉混交林、杂竹林、经济林为主。构成森林乔木层的针叶树种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金钱松、柏木、南方红豆杉及引进树种火炬松、湿地松、日本扁柏、日本花柏、冷杉等。落叶阔叶树种有麻栎、锥栗、枫香、黄檀、山玉兰、檫树、榉树、黄连木等。常绿阔叶树种主要有槠类、栲类、青冈、木荷、浙江楠、红楠、冬青类、榆树、木樨等。竹林主要竹种有毛竹、刚竹、金竹、早竹、斑竹、哺鸡竹、雷竹、淡竹、苦竹、石竹、节竹、箬竹、鳗竹、紫竹及引进的方竹、青皮竹、孝顺竹、角竹、细叶乌头雷竹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榧树、板栗、柿、枣、核桃、桃、梅、李、梨、柑橘、杨梅、樱桃、枇杷、油桐、油茶、乌桕、杜仲、厚朴、棕榈,还有占较大面积的小乔木、灌木树种桑、茶等。四旁(零星)树种主要有银杏、水杉、池杉、水松、圆柏、侧柏、樟树、广玉兰、玉兰、法梧、桤木,白榆、女贞、桂花、楝树、枫杨、河柳、槐树、栾树、紫薇、三角枫等。

  林地面积

  1997年普查,林业用地总面积为116380.6公顷,占境内总面积65.22%。其中有林地106103.3公顷,灌木林地5214.7公顷,疏林地281.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44公顷,苗圃地77.7公顷,无林地4559.7公顷。有林地中乔木林地66293.9公顷,竹林14545.9公顷,经济林25263.5公顷。乔木林地中针叶林面积57480公顷,纯阔叶林2760公顷,针阔混交林6053.3公顷。乔木林按龄组分幼龄林40660.7公顷,中龄林20173.1公顷,近熟龄林3604.6公顷,成过熟龄林1855.5公顷。竹林面积中毛竹林11686.3公顷,杂竹林2859.6公顷。经济林面积以茶、果、桑为主,茶园14773.3公顷,果园7753.3公顷,桑园2513.3公顷1997年后,有部分耕地、农田退耕,用于发展果园、竹园、花木苗圃,林地资源在增多。2001年,根据全市森林生态功能需要和不同生态区位,将林地区划成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5266.5公顷

  林木蓄积

  1997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26.7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22.0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0.14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77万立方米,四旁(路旁、宅旁、水旁、村旁)木蓄积2.7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中,针叶林192.42万立方米,阔叶林6.33万立方米,针叶阔叶混交林23.2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105.75万立方米,中龄林83.96万立方米,近熟龄林20.12万立方米,成、过熟龄林12.20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278609株。

  古树名木

  1984年调查的基础上,19972000年及2002年对古树名木又进行3次调查,并于2000年对1221株古树名木市政府进行挂牌保护。2002年,进行古树名木普查建档,范围遍及全境、所有树种。古树名木13445株,234171种。古树树种较集中的有香榧古树11676株,香樟379株,枫香432株,苦槠301株,木兰科树种119株,榆科树种74株,柏类36株,马尾松122株。百年以上珍贵树种南方红豆杉41株,银杏28株,金钱松2株。查得连片10株以上古树名木群139个。在里南乡上庄村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群,百年以上古树16株。金庭镇后厂村王羲之墓道3株千年古柏、甘霖镇黄郎地村古樟树已于1999年载入《浙江树木奇观》。

  第二节绿化造林

  采 种

  1986年是采种最多的一年,共采马尾松种籽6.5万公斤,另外采香樟树、檫树、杉木种籽各50050001000公斤。所采种籽除少量自用外,多数上调省林业厅种苗站。1987年起,采种量逐年减少。1990年,采马尾松种籽1.52万公斤,黄山松种籽0.15万公斤,檫树种籽900公斤。1991年,采马尾松种籽1750公斤,黄山松种籽500公斤。1998年后,停止采种。马尾松、黄山松种源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区的黄泽、北漳、金庭、下王及会稽山区的长乐、通源、石璜。香樟、檫树种源主要分布在崇仁、三界及市区附近。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营造的杉木林可采集少量杉木种子。

  育 苗

  20世纪80年代中期,花木热降温,育苗生产发生转变。经济林树种育苗和用材林树种育苗开始回升。经济林树种育苗主要有桃、李、梨、柑橘、梅、葡萄、杨梅等;用材林育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水杉、檫树、樟树、法梧等。1986年,全县育苗15.6公顷,产苗400万株,其中杉木200万株,马尾松苗100万株。90年代初,花卉育苗开始回升,经济林树种育苗发展迅速,尤其是茶叶扦插育苗兴起较快。用材林育苗逐步减弱。1992年,全县育苗面积16公顷,用材林育苗1.2公顷,经济林育苗12公顷,花木育苗2.8公顷(常年苗圃23.5公顷不计在内)。1994年,崇仁镇应桂岩村有十几户农户培育杉木苗,年产苗80万株。1997年,有苗圃150个,其中个私苗圃140个,育苗67公顷,产苗900万株。1999年,大量绿化树种小苗苗圃兴起,全市育苗433.3公顷,产苗8500万株。2001年,用材林育苗停止,经济林树种育苗减弱,花木育苗遍及各地,包括常年苗圃,全市苗木总面积达4428公顷。

  植树造林

  四旁植树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来,多数是通过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树建成林带、林网,也有少数房前屋后,庭院零星种植。1990年前,四旁树种主要有水杉、池杉、杉木、檫树、法梧等,以后逐步向多树种高档次发展。1997年起,四旁树种以景观树种为主,如香樟、柏类、桂花、玉兰类、槐树、小杂竹,灌木有黄杨类、茶花、茶梅、木槿、海桐等。19862002年,四旁植树1899.65万株,基本达到平原农田林网化、乡村道路树成行。

  灭荒造林 198911月,县政府提出“二年准备,四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嵊县”的目标。19903月,县林业局发布《嵊县宜林荒山绿化规划》,采取造、封、管相结合办法,动员全民参与。至19937月,全县消灭宜林荒山3088.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07.5公顷,封山育林1481.2公顷。省林业部门验收,灭荒质量合格率达97%,位居全省前列,成为省首批灭荒达标县(市)。2000年,省政府对嵊州市进行绿化达标验收,得分98.4分,成为绿化达标县(市)。

  基地建设 19861993年,林业生产重点是建设杉木为主的商品材基地林。农村或集体造林、或个体承包山地造林,政府拨出每公顷300450元资金补助。至1993年底,全县有杉木商品材基地林5600公顷,向社会提供商品材十余万立方米。杉木商品材基地林主要分布在北漳、下王、仙岩、谷来、长乐、崇仁、三界、苍岩、里南、黄泽等地,面积3446.7公顷1994年,省政府取消对杉木商品材基地林的资金补助政策,全县宜林荒山基本消灭。县政府在11月召开农村冬季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林业要从抓用材林基地转为抓经济林基地。1995年春,长乐镇瑠王、小昆村发起香榧基地林建设,种香榧18000株,将原来零星的成年榧树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连片数十公顷以上的香榧基地林。谷来镇打石溪村采取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办法,至1997年已建成连片几十公顷的板栗基地。各乡(镇)根据实际,挖掘特色产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茶叶、干水果、竹笋等基地。2001年,市政府每株补助2元,扶持山区农民种植香榧,全市香榧树种植64.5万株,面积1066.7公顷19922002年,以金庭镇为中心,发展桃形李基地766.7公顷,并于2001年定为省林业特色示范基地,年产95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19959月,嵊县被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20019月,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城乡绿化 1994年前,乡村绿化以山地造林、四旁绿化为主,城市绿化局限于街道行道树种植和补植。树种有水杉、法梧、白榆、桤木、香樟、檫树等。乡村道路、渠道均建成林带。村、宅边及庭院内零星种些果树、竹类。1995年撤县设市,城市绿化纳入城市建设范畴。是年春,市林业局组成专业队,对城隍山实施绿化工程,植树1.5万株,绿化荒山11.7公顷。城市绿化由城隍山绿化推开,属城市建设部门管理。乡村绿化由四旁植树、零星种植逐步转向环境绿化、美化。1996年,富润镇张家村投资十余万元,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仁妹公园。仙岩镇西鲍村19962000年,共投资10多万元,绿化、美化村庄四周3000多平方米,200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另外,仙岩镇仁村建杉木商品材基地林、金庭镇灵鹅村建桃形李基地、谷来镇打石溪村建板栗基地均成效显著而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一直是巩固和确保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技术措施,并以此来增加森林资源。省林业部门给予封山育林每公顷1530元资金补助,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每公顷可补助45元以上。1995年前,全县每年有1.7万公顷山林封育。19962000年,市政府实行计划性封山育林,每年只封育0.2万公顷0.3万公顷山林。2001年,生态公益林开始建设,封山育林面积又有扩大,所有的生态公益林均要求纳入封山育(护)林范畴。2002年,全市实施封山育(护)林面积达5.5万公顷

  1993年起,政府对杉木基地林幼中龄林抚育间伐进行每公顷300元的资金扶持。全市(县)从19931996年每年计划抚育400公顷;19972000年每年计划抚育200公顷。经济林、笋用林抚育属农民自发性行为,是为了争取较好的收益。每年实际林木抚育面积为6666.710000公顷。

  生态公益林建设 1998年,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转移到谋求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建设。1999年,嵊州市被省林业局列为首批21个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县(市)之一。2000年,在金庭镇、谷来镇设立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面积1506.7公顷。同年,对全市森林总体布局进行摸底调查。2001年,全市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根据森林所处的不同生态区位,共划分并落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9809.1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35313公顷,县(市)级生态公益林144.5公顷

  第三节林木管护

  林政管理

  通过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对木材采伐强化管理。“八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6.24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材1.38万立方米。“九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8.06万立方米,毛竹180万株。“十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7.167万立方米,毛竹150.69万株。实际上每年采伐量都小于限额数。1999年,木材采伐33120立方米,毛竹采伐77.886万株;2000年,木材采伐16876立方米,毛竹采伐69.731万株;20013月至20023月,木材采伐16439.82立方米,毛竹采伐53.98万株。1986年以来,年平均木材采伐量为15000立方米

  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实行单位(个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意,市林业局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布局、方便经营的原则进行审批。1995年,全市有木材经营单位37家,年木材交易量2万立方米2002年,有木材经营、加工单位400多家,年经营木材10万立方米以上,加工木材主要靠外调入。

  木材流通领域的管理主要在运输线上。1991年,省政府批准,在嵊县国省道、县乡道上设置三界、长乐、北山、里东、黄泽、石璜木材检查站,进行设卡管理。还成立由公安、工商、税务、林业等部门组成县内临时木材检查巡逻队,加强避径道路的流动检查。1995年,撤掉里东、黄泽检查站。2001年,省政府批准,撤销石璜木材检查站,成立嵊州市木材运输巡查大队,与国、省道上3个检查站联合开展运输管理工作。2002年,年检查木材3万立方米以上,处理违法运输木材案件300多起,没收非法木材2万立方米

  19948月,县政府发布《嵊县林地管理实施细则》,开始把林地征用、占用管理纳入林政管理工作。1998年开始实施,当年办理征用林地43.3公顷,占用林地0.37公顷。2002年,全市办理征用林地198.3公顷,占用林地9.3公顷。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率达100%

  野生动物保护

  境内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以鸟类、蛇类居多。较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黑麂、穿山甲等;省级保护动物有毛冠鹿、毛头鹰、五步蛇、眼镜蛇等。

  198811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31施行)后,嵊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起步。19984月,市林业局公安科出动警力9人,查处一非法收购、销售蛇类的窝点,一次性收缴各种活蛇1000多公斤,在将蛇放生的同时,对查处的违法人员罚款5.6万元。5月,市林业局与公安部门合作,对民间猎枪实行登记入册管理;又根据各地实际,采取限量发放猎枪的措施,以减少狩猎行为。2000年,为保护珍贵物种的自然繁衍,在南山水库林场小溪坑林区建立蛇类自然保护小区,139.2公顷。

  200212月,以市林业局林政科、公安科为主,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候鸟行动”,重点对市区内2个农贸市场进行侦查,查处林政案件3起,收缴野生鸟类500多只、蛇类100多条,其他野生动物20多头。

  山林纠纷调处

  林业“三定”(定山林权属、定自留山、定林业责任制)工作结束后,山林管理制度落实,山林纠纷案件很少发生。200111月,谷来镇下郭村与诸暨西岩乡某村为边界线上1株成年香榧树发生纠纷,在两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协调下,得到妥善解决。

  病虫害防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省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记载,嵊县境内有森林害虫161种,病害17种。马尾松毛虫是历年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1986年,松毛虫发生面积7466.7公顷,1株松树最多达1000条松毛虫,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松毛虫不仅危害松林,还祸及人身。1987年,平山乡月案坪村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危害,松毛虫毒毛散遍田野,致使120多人中毒。1996年,甘霖镇上高村旗会山松林遭受松毛虫危害,导致护林房内地上、床上全是虫,护林人员全身红肿、痛痒难忍,无法在山上生活。

  1986年引进3Y35型烟雾机进行防治松毛虫试验,劳动强度小,成本低,速度快,效果显著,1987年在全县推广。2001年,开始实行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采取以营林防治为指导,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措施,全市松毛虫基本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状态。

  森林火灾

  每年均有发生,一般冬春两季较多,主要是烧田坎、扫墓烧纸、放鞭炮和乱扔烟蒂等原因引起。19862002年发生192起,烧毁森林1042.2公顷,损失林木蓄积6505立方米,烧死幼株145.85万株,经济损失174.02万元。其中1986年发生37起为最多,方口乡西殷村护林员周庆根丧生火中。199326,发生火灾10起,烧毁森林199公顷,损失林木蓄积1790立方米,烧死幼树30.4万株,为历史上森林火灾次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天。

  为有效防治森林火灾,1990年成立嵊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协调各系统、各部门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1998年,嵊州市列入省第二期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县(市)之一,市政府成立市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增设森林防火指挥所,在重点林区806个行政村建立了848支森林扑火突击队,有队员10323名。

  封山护林

  1993年,宜林荒山基本消灭,林业建设重点转向管护森林。封山护林作为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全县实施。19957月,县政府与各乡(镇)长签订《嵊县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状》,限定到2000年各乡(镇)林地面积必须达标,使原有林地和新造林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林区各行政村均有护林组织和公约,林区建有护林房。2002年,全市有护林人员800人,封山护林面积5.5万公顷。县域边界线上,由市林业局牵头,成立护林联防组织。跨地区成立了由东阳、义乌、浦江、嵊州、诸暨组成的护林联防委员会。嵊东边界线上成立了奉嵊毗邻乡护林联防委员会,宁波市林场与嵊县东片山区护林联防组织等。

  第四节花木苗圃

  1986年始花卉苗木产业不景气,低潮维持近十年。1994年,花卉苗木产业开始回升,至2002年,成为全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苗 圃

  集体办苗圃起步于1979年,石璜新沃村集体办起一个面积为0.2公顷的苗圃。同时,个私苗圃开始兴起。历经1984年花卉热潮后,至1986年进入最低谷,许多个私苗圃倒闭,全县有花卉苗圃266.7公顷1992年,石璜镇新沃村集体苗圃转为私营。1995年,花卉苗木产业复兴。全县花卉苗木面积100公顷,其中2公顷以上集中连片固定苗圃20个,面积40余公顷,从业人员5000余人。1998年起,一些个体工商业主参与花卉苗木产业,承包土地兴办苗圃。2002年,花卉苗木面积4428公顷,其中3.3公顷以上集中连片固定苗圃270个,面积3333.3公顷,从业人员10万人。

  花木产业由市场经济调节、民间自行发展而逐步形成花卉苗木品种区域状布局:东片以金庭镇为中心,品种有雪松、樱花、红枫、红叶李、桂花;西片以石璜镇为中心,品种有杜英、马褂木、广玉兰、香樟;市中心周围一带品种有红玉兰、白玉兰、茶花、茶梅、乐昌含笑、杜英。全市形成8个花木专业村:金庭镇欢潭村以雪松为主,面积40公顷;彭里湾村以桂花为主,26.7公顷;鹿山街道下马村以红、白玉兰为主,100公顷;坂头村以木兰科品种为主,86.7公顷;三江街道隔水村以茶梅、桂花、雪松、杜英为主,46.7公顷,王明堂村以广玉兰、杜鹃、杜英、鲜切花月季为主,23.3公顷;石璜镇新沃村以杜英、广玉兰、桂花为主,266.7公顷;北漳镇张家村以红叶李、红枫、桂花为主,33.3公顷2001年,石璜镇新沃村获国家级质量信得过苗圃称号。全市从事花卉种苗生产经营农户达30000户,其中3.3公顷以上270户,最大户金庭欢潭村姚幸福种植面积达150公顷2001年由他出资在黄泽镇前良村建起占地23.3公顷的百年桂花园,种植百年以上大桂花树近万株。石璜镇新沃村薛有能,1979年始从事花卉业,已有花木固定苗圃73.3公顷,既生产、又经营,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花卉苗木333.3公顷2001年创产值120万元,利润80万元,获省文明经商示范户称号。

  品 种

  1986年,花卉苗木主要品种有广玉兰、茶花、茶梅、柏类、五针松等70余种。1995年,主要品种有雪松、香樟、桂花、南洋杉、白(红)玉兰、苏铁、红枫、樱花等200多种。从原来观叶、观花、观形为主的品种发展到观叶、观花、观茎、观果、观色、观形、观干等。盆景品种从原来苏铁、五针松、茶梅为主逐步发展到利用雀梅、榆树、紫薇等野树桩做盆景。2002年,主要品种有杜英、玉兰系列、桂花、香樟、马褂木、含笑系列、雪松、红枫、红叶李、金合欢、龟甲冬青、茶花、茶梅、杜鹃、观赏竹类等400余种,乔、灌、草、鲜切花全方位发展。是年,浦口街道精准农业园区利用大棚设施培育一品红鲜花2.2万盆,10月份上市,受到广大市民青睐。新品种拟单性木兰、木莲系列,北美鹅掌揪等不断引进,苗圃面积还在扩大。2000年嵊州市获中国木兰之乡称号,2001年,鹿山街道下马村获国家级特色苗木基地称号。

  营 销

  营销人员基本上是生产与经营结合,通过外籍人员上门求购、做广告、电脑发信息等方式拓展。石璜镇新沃村生产历史较长,生产规模较大,全村有266.7公顷固定苗圃,销售渠道扩展全国各地,成为第一个花卉苗木产地销售中心。生产大户一般也是营销大户。2000年,市政府在市区新东桥北端办起占地6803平方米的花卉中心交易市场,有花卉店铺28家。各地建有6个季节性产地市场,供外地客商购苗。2002年花卉苗木销售量2300万株(盆),销售额2亿元以上。

  花木盆景

  花木盆景历来就有,原属爱好者自己摆弄欣赏,到20世纪80年代初,用五针松、茶梅、花桃等树种造形,逐步发展成为商品盆景。90年代中期,随花卉产业再度升温,树桩盆景发展壮大,产品种类、档次上新的台阶。2002年,在省首届花卉博览会上,长乐镇上王村民周孟松的雀梅盆景《胸怀在蓝天》获绍兴市唯一金奖,另外还获2个银奖,3个铜奖,嵊州盆景声誉雀起。盆景产品较为集中的有长乐镇、石璜镇新沃村和市区一带。盆景树种取材有雀梅、檵木、银杏、榆科树种,梅、桃、五针松、茶花、紫薇80余种。2002年全市有生产盆景个私企业(大户)10家,圃(场)地13.34万平方米,总盆数120万盆。

  第五节林特产品

  嵊州地理环境优越,物产资源多样化,林业特产尤为丰富。

  木材与木制品

  1986年起,年平均采伐15000立方米。材种以松、杉为主,阔叶树采伐量只占1%左右,材种有枫香、槠、栎、檫、樟、法梧等。国有山林木材采伐量年平均1000立方米,其余均为集体林,或农户责任山、自留山所采。木材除少量民用外,多数用于木制品。自产木材受材种、质量所限,加工木制品多为粗制品。红木家俬、人造板等木制品木材均靠境外调入。

  贵门、长乐等地利用树蔀头、树根制作工艺品木雕、根雕等,产品在市场上畅销。黄泽镇木雕厂制作的仿古家具、屏风及立体动物等600多品种,销往香港特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欧美等地,年创产值100多万元。

  竹材与竹制品

  嵊州产竹历史悠久,竹材、竹制品早负盛名。竹种有毛竹、刚竹、早竹、金竹、淡竹、石竹、箬竹等,加上新引进的雷竹、方竹、孝顺竹等共30余种。其中毛竹的竹枝、竹梢、竹蔀头均能加工利用。1986年以来,全市毛竹年采伐量70万株,小杂竹500万株,年产竹材1500万公斤。极大部分以原竹销往外地。年自用和加工竹材不到200万公斤。

  嵊州竹编在国际上颇有影响,产品有篮、瓶、罐、盘、盒、动物、建筑及装潢、家具、玩具、灯具、屏风等类,600多个品种。竹粗制品主要有箩、簟、筐、席、竹胶板、扫帚、畚斗等十多种,加工者均属私营业主。

  笋与笋制品

  全市有竹林面积14545.9公顷,其中毛竹林11686.3公顷,其他杂竹林2859.6公顷。历史上最高年(1985年)笋产量2000万公斤。1986年,县林技部门从临安、德清等地引进早园竹、细叶乌头雷竹,发展一批笋用竹林基地。1987年,毛竹林推广开发笋竹两用林,使毛笋亩产量从原来平均1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以上,竹林亩均产值从原来的50元左右上升到1000元以上。1989年,甘霖镇后爱坂、求家坎村推广早园竹林、雷竹林地面砻糠覆盖技术,出笋期平均提早1个半月至2个月,笋产量由原来400公斤提高至1200公斤,亩产值增加近10倍。全市小杂竹地面覆盖面积近万亩。2002年,开发毛竹笋竹两用林面积0.4万余公顷,笋产量6040万公斤。鲜笋除少部分食用、加工外,多数销往绍兴、杭州和宁波等地。笋加工制品有罐头笋、速冻笋、笋煮菜、笋煮豆、腌笋等。罐头笋、速冻笋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国家。笋煮菜之类以前自用为主,2000年,市万亩竹笋科技示范园区中的友谊乡注册“山玉”牌商标,使土产品走向大商场,在上海、杭州一带畅销,年加工鲜笋50万公斤。下王镇梅坑村村民选用大竹(刚竹)笋制成烤笋(腌笋一类),年产1.5万公斤,每公斤售价25元。烤笋以其耐贮藏、口味鲜美等特点,在市场上有较好销路。

  干 果

  香榧 香榧为嵊州市传统名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与诸暨枫桥香榧齐名,产量仅次于诸暨。榧果品种有细榧、芝麻榧、米榧、圆榧等。清乾隆《绍兴府志》载:“榧有粗细两种,以细者为佳。”香榧即指细榧,圆榧即指粗榧,芝麻榧、米榧介于其间。20世纪80年代初,香榧产区因大量砍伐雄榧树,榧果产量锐减,至1995年全市榧果产量只有6万公斤1996年,市林技部门开始对雌榧实施人工授粉、嫁接雄榧枝条等技术,1998年始香榧产量大幅上升全市产量10万公斤,200015万公斤,200145万公斤。2002年,全市有香榧林面积1400公顷,其中投产面积333.3公顷,成年榧树4万多株,年产量达50万公斤。谷来镇袁家岭村有成年榧树1500株,1999年全面推行人工授粉技术,2001年产榧果2万公斤,仅榧果1项人均收入达4500元。

  板栗 板栗栽培历史长,分布面广,山区、半山区及丘陵地区均适宜。品种以毛板红、魁栗为主,引进的品种有青扎、大底青等。1986年,板栗面积83.1公顷,产量3.66万公斤。1992年开始,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板栗基地发展迅速。1997年,全市板栗面积790.1公顷,年产板栗15万公斤。2002年,产板栗30万公斤。

  其他 有柿66.7公顷,枣106.7公顷,银杏4.1公顷。“三籽”(桐籽、桕籽、油茶籽)是嵊州市传统特产。2002年尚有油桐面积106.2公顷,油茶面积64.7公顷,乌桕零星种植。受市场经济影响,“三籽”林地长期失管,产量甚微,年产桐籽2万公斤,油茶籽0.2万公斤,乌桕籽产量为零。

  森林蔬菜有所发展。博济镇上路西村村民张小兴1999年建起0.3公顷香椿基地,专采香椿嫩梢作蔬菜。2000年,南山林场利用栎树木材梢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年产干菇1.5万公斤。蕨类、蕈类、木耳还有许多林下植物的叶、花、果、枝、茎、根等均有开发作森林蔬菜。

 

  第五章农业机械

  第一节耕种机械

  耕作机械

  19862002年,人力耕作农具有锄头、铁扎、铁铣等。畜力农具有犁、耙、耖。机械耕作机具有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船形拖拉机、耕整机和微耕机及其配套机具。

  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以下简称手拖)有工农——3型、工农(东风)——12型两类,为主要耕作机具。1986年初,拥有工农——3型手拖410台,2000年,达1381台。手拖重量轻,使用灵活,但耕作效率低,耙田质量稍差,无乘坐,农户自用居多。拥有工农(东风)——12型手拖3232台,配有旋耕机、双铧犁等机引配套机具2232台,年作业量14000公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工农——12型手拖发展减缓,配套机具引进增多,作业面拓宽。2002年底,全市拥有工农——12型手拖3142台,其中纯农田作业手拖1344台,余为专业运输。工农——3型手拖1245台。

  船形拖拉机对土层较深易陷烂田有较好适应性,但转移不便,综合利用性能差。1986年初,全县47台,至2002年,无新增,仅有更新。

  1986年初,有中型拖拉机103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主要用于搞运输,只有县良种场等少数单位用于耕作。至2002年拥有106台。

  开沟机 开沟机与工农——12型手拖配套,能一次性完成开沟、碎土、覆盖作业。1987年,引进江苏准阴市城南农机厂生产的前置式园盘开沟机1台,在县良种场稻板麦田试用,沟深、齐、清、狭,抛土覆盖均匀,一天能开沟11.1公顷,比人工提高工效30倍。1989年,又引进37台,政府每台补助1/3资金,分配给种粮大户和机手使用。1991年,县职技校仿制生产销售60台,因机身长,转移、掉头不便,停止生产。1992年,引进诸暨浣纱金属钣厂生产的1KHF——20型后置式园盘开沟覆土机,比前置式结构简单、机身短,安装、操作方便,价格低,成为境内推广的主导机型。1994年,富润镇在原有40台基础上,增加12 台,率先实现村村拥有开沟机。1999年,全市有开沟机442台,开沟作业面积2667公顷。至2002年底,拥有414台。

  旋耕埋草机 1990年,县农业部门推广早稻草还田,手扶拖拉机旋耕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1991年,引进镇海北仑区农机局研制的IGBS——6365)旋耕埋草机2台,采用滚笼状框架刀代替犁刀,埋草深,田面平,农户满意。此后向德清、仙居等地陆续引进,至2002年,全市拥有旋耕埋草机127台,作业面积2000多公顷。

  耕整机 19864月,引进湖南省来阳插秧机厂产湘来——3A型水田耕整机1台,又从嘉兴郊区农机局配购耙、耖,完成犁、耙、耖作业。此机独轮驱动,结构简单,价格低,可乘座,适宜泥脚深度在1535厘米的田块使用。翌年又引进2台,在富润、新市、三塘、新联等地试用。1988年,陈建和黄开武设计绍地——4型耕整机,由石璜农机厂试制10台,配2.9千瓦柴油机,三轮机动行驶,也可单轮推行。1989年,全县有耕整机17台,机耕105公顷,终因配套动力小、耕地不到边和转移麻烦,逐渐弃置不用。

  微耕机 1989年,嵊县三界茶场引进嘉善拖拉机厂生产的5台茶园耕作机,能深翻、中耕和施肥作业。1998年,市农机管理总站首次引进广西柳州兰天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旱地微耕机1台,送给下王镇高山村蔬菜基地试用。2000年,三新技术实验园区引进台湾产多功能微耕机5台,用于塑料大棚内翻土、开沟、培土作业。2002年底止,全市增至15台。

  机引配套农具 1986年初,有机引配套农具2384台,2002年底止,增至4361台。由于地形复杂和机耕路不通等原因,全市多数农田耕作,机、牛并用,机耕、牛耖或牛耕、机旋、牛耖,部分农田犁、耙、耖均由机械完成。年机耕作业面积1552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2.7 %

  栽植机械

  工厂化育秧 1984年,省农机局分配给1套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由城关镇东圃村投资,办起绍兴市首家育秧厂。1987年,东圃村又投资15万元,用地1.4公顷,迁移厂址,扩大规模。1988年工厂化育秧技术通过绍兴市科委鉴定。1989年,供本田秧苗153公顷,被农业部评为先进育秧厂。19881991年,相继新增长乐农科站、蛟镇上高村、崇仁九十村、县良种场等10家育秧厂。1993年,东圃育秧厂因厂址划入城镇开发区而停办,累计育本田秧920公顷1995年,工厂秧成了紧俏品,长乐育秧厂早稻订秧数比1994年同期增53.1%;崇仁九十村育秧厂,100公顷早稻秧仅3天半时间被预订完。1997年,市农机管理总站制定《水稻工厂化育秧地方标准》,统一了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范。1998年,嵊州市被列入省级大棚工厂化育抛秧试点单位,与上海崇明庙镇工具厂联合开发成功9寸抛秧播种流水线。是年,全市16家育秧厂,育本田秧1660公顷,其中早稻秧934公顷,抛秧2.5公顷,为全市工厂化育秧播种面积最多之年。1999年,引进日本久保田SR——331KH精量播种流水线1条,与9寸秧盘配套,用于机插育秧。投资30万元,研制谷物自动催芽机,大棚自动喷淋设备。13333.3公顷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推广项目,获1999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2000年,崇仁九十村等3家育秧厂配备6台自动控温种子催芽机。是年,市农机管理总站与科灵机械实验厂联合研制成功DSB——Ⅲ科灵水稻播种流水线,11月通过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填补国内高性能水稻播种机械空白。5条科灵牌水稻播种流水线由农机管理总站无偿配备给城关江东等5家育秧厂,促进育秧设备的更新换代。2001年,DSB——Ⅲ科灵水稻播种流水线获省政府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骤减了90%,工厂化育秧失去优势,2002年,仅存育秧厂8家,育本田秧120公顷

  插秧机 1986年,从延吉引进1台小苗带土移栽人力插秧机,试插0.2公顷后,因操作费力,行距(9寸)太宽,停止使用。1987年,又从延吉引进ZZT——735机动插秧机,机插早稻2.5公顷,晚稻0.3公顷。翌年,东圃村又添1台,全年插秧苗5.6公顷。后因雍土、靠行难、秧苗返青慢,2台插秧机示范性试插7公顷后而闲置。1999年,嵊州市被省农机局列为水稻播种机械化服务试点县,引进日本久保田SI——6HD六行步行式插秧机、韩国国际公司生产的KP——450六行步行式插秧机各1台,经对比试验,机插早稻1.3公顷,每公顷比手插增产300公斤;机插单季粳稻2公顷,每公顷比手插增产420公斤;机插杂交晚稻1.3公顷,每公顷比手插增产330公斤20006月,引进1台韩国东洋公司生产的P600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小时生产率0.330.47公顷,经多个项目对比试验,机插水稻13.3公顷,取得较好效果。2002年,因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晚季杂交稻单本插又不适宜,仅机插6.7公顷。同时曾从国外引进过插秧机,虽技术先进,液压浮动,不雍泥,插秧质量好,但因价格昂贵,推广有难度。

  第二节排灌植保机械

  排灌机械

  1986年初,拥有排灌机械2900(其中柴油机1653台,汽油机1台,电动机1246),农用水泵3468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配2.23.7千瓦柴油机的小水泵增多,用于临时性提水和排水。2002年底,有排灌机械4076台,农用水泵4634台,喷灌机604套,机电排灌面积13750公顷。

  固定机埠 19881990年,县新建岩头山、多仁、七里岗33公顷以上固定灌溉机埠3座,配套动力87千瓦,受益103.7公顷19921998年,新建、扩建城西、城南、东圃和城溪用于城防电力排涝站,安装水泵11台,配套动力1720千瓦,排水流量每秒21.7立方米,受益944公顷1994年,金庭镇灵鹅村投资20多万元,在山上的桃形李园内建固定灌溉机埠1座,发展浇灌、滴灌技术,受益13公顷

  喷灌机 1986年初,有用于茶、果园喷灌机1180套。后因珠茶和柑橘生产效益连年下降,管理放松,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喷灌机和安装的喷灌设备多数闲置,有的已无法使用。

  植保机械

  人力喷雾器   1986年初,拥有工农——12等型背负式人力手动喷雾器72006架,为水稻、茶、桑、果、蔬菜等农作物病虫防治的主要植保机械。1999年,引进山东产卫字——16型和黄岩产YS——16型喷雾器1500多架。2002年底,有人力喷雾器近120000架。

  机动喷雾机 1986年初,有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雾机574架,每架每小时可喷药0.530.67公顷,适宜经营规模较大的茶、桑、果专业场(园)和专业户使用。2000年,市良种场引进永康产四方牌立式行走机动喷雾机,由汽油机、高压泵、变速箱、机架、卷管机构等组合而成,只需1人操作,可360度调头喷药、喷水,半径为110,水平射程13,垂直射程112002年底,全市有机动喷雾机446架。

  频振式杀虫灯 2001年,农技部门引进频振式杀虫灯4盏,分别给浦口四村、鹿山街道江东村及贵门乡等地。每盏灯的有效面积为3.3公顷,降低落卵量70%左右。江东村蔬菜基地已用2年,蔬菜害虫明显减少。

  第三节收获运输机械

  收获机械

  稻、麦收获分人工割、机械脱或机械割、机械脱和联合收割机割、脱。

  打稻机 打稻机有人力、机动、电动3种。1986年初,有人力打稻机18448台,机、电动打稻机9977台。至1999年,有人力打稻机45331台,机、电动打稻机16096台。2002年底,有机、电动打稻机15812台,其中机动打稻机7631台,主要配2.23.7千瓦柴油机为动力。

  割晒机 1986年初,有割晒机17台,分布于新市、城郊、中爱、城溪、灵山、金山、三合、谷来等乡。此机因仍由人工脱粒,后随收割机引入,弃之不用。

  收割机 19874月,引进福建省南靖生产的双园盘收割机4台,配套浙江——5型拖拉机,每小时可割0.13公顷,割麦1.1公顷,早稻10.8公顷,后因损失率偏高,机械故障多,没有继续引进。

  1988年,引进福建省机械研究所生产的龙江——90型,在东圃村试割晚稻1.9公顷,因适应性差、故障多、机手操作费力,搁置。是年,县良种场买进桂林——Ⅲ号背负式联合收割机1台,配上海——50型拖拉机,能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灌袋作业,每小时可收割0.20.33公顷,当年收割早稻110.7公顷,晚稻1.33公顷。1990年,县农机管理总站购入桂林——Ⅲ号联合收割机2台,由农机推广队转战全县各地示范收割,3季共收割稻、麦46.3公顷。是年,东圃村买入桂林——Ⅲ号联合收割机1台,全县4台联合收割机,年收割稻、麦82.7公顷。以后继续引进桂林——Ⅲ号、Ⅳ号联合收割机、中德合资开封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KC——70、韩国东洋公司生产的半喂入HL2010、浙江——130,至1995年,全市引进5种机型20台联合收割机,为种粮大户有偿示范服务,年机收稻、麦345.3公顷。1996年,新增浙江——130联合收割机55台,年收割稻、麦1537公顷,比上年增345%,其中春粮265.7公顷,增315%,早稻428.6公顷,增418%,早、晚单季稻842.8公顷,增24%,单机平均作业量20.5公顷。1997年,单机作业达到39.2公顷。稻麦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获省政府1996年度农业丰收三等奖。1998年,为提高收割机利用率,34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是年3月,嵊州(长乐)联合收割机厂研制生产的嵊州——138型双层割刀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通过省级鉴定,当年在市内销售50台。后因质量欠佳,仅生产90台后于2000年停产。1998年,绍兴市秋收冬种现场会在嵊州江东村举行,有日本“洋马”、温州威泰——168、台州——160、三联ZL——15010种机型的16台国内外先进联合收割机,2种型号的2台烘干机,1台播种机,17台大、小开沟机参加现场表演,机型之多为历史之最。1999年,在保持机型相对统一的原则下,把单一的指导性机型变为高中低档结合的多种机型,引进日本产半喂入“洋马”联合收割机3台,威泰——1689台、台州——1605台,三联ZL——1505台,优化了结构。是年,全市262台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9066.7公顷。2000年起,政府购机补贴取消,农村产业结构向效益型调整,新增联合收割机仅3台。2002年,拥有联合收割机253台,机割稻、麦6733.3公顷,作业面积比1999年下降25.7%

  割捆机 1998年,从韩国东洋公司引进RC——50型割捆机,因用专用绳成本高,仅试用1季后停用。

  烘干机 谷、麦粒干燥,传统方法为薄铺在竹簟和水泥晒场上利用日光晒干。1988年,县良种场引进安吉产烘干机1台,1989年又引进金华产烘干机1台,均用煤、柴做燃料,温度人为控制,2人操作11批,每批烘干粮500公斤,后因批烘干量太少又费人工,使用3年后搁置。1997年,省政府奖给城关镇江东村种粮大户屠兴洋台湾产PRO——60型三久谷物烘干机1台,日烘干量6吨,用柴油作燃料,自动装卸谷物,自动控温,故障显示,安全、省力。1998年,嵊州市被农业部列为浙江省唯一的粮食烘干示范试点县,首次引进日本金子公司生产的SSA160型循环式谷物烘干机4台,每台批处理量1.6吨,当年烘干谷物800吨。1999年,引进台湾三久、日本金子、上虞三雄谷物烘干机各1台,落户在南山灌区十万亩科技园区内,形成了以市良种场(拥有3台)为依托,辐射周边乡镇的谷物烘干中心,当年烘干谷物1000吨。2000年,从日本金子公司引进全国第一台红外线REC——350谷物烘干机,由崇仁镇春联育秧厂使用。全市8台烘干机,年烘干稻、麦3000吨。机械烘干比人工翻晒效率提高8倍,质量好,损失少,但机械烘干设备投资大,烘干成本比人工翻晒高出40%50%,推广难。2002年全市仅烘谷物800吨。

  运输机械

  人力车 1986年初,有单、双轮胶轮车70120辆,是田间和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1999年,有72380辆。随着乡村道路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起,城镇附近的农村购置人力脚踏三轮车,代替手拉车用于田间运输及日常生活。

  手扶拖拉机 1986年初,有拖斗手拖2956辆,为农忙下田,农闲运输机械。1990年始,由于安全性差,速度慢、装载量少,上路运输逐渐减少,多数转到纯农田作业上。

  方向盘变形拖拉机 1983年始引进。1987年起,机手自行改装机械式手摇自卸拖斗。1990年达2068辆。1993年,引进温州机动液压自卸技术,变型拖拉机有60%改装成液压自卸拖斗。至2002年,有方向盘变形拖拉机4771辆。

  变型运输机 19973月,友谊乡溪边村沈宝林率先购进永康产ZY——18单缸后驱动变型运输机,有驾驶棚,自卸拖斗,动力为14.7千瓦,至2001年拥有825台。其间,以杭州拖拉机厂生产的宝石牌双缸变型运输机,因内饰豪华、价格实惠并费用享受拖拉机标准,受机手青睐。至2002年,全市拥有1180台。

  中型拖拉机   1986年初,有丰收——35、丰收——27、东方红——24、东方红——20等型中型拖拉机103台,丰收型载重量为3吨,东方红型为2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较长距离运输主要工具。1987年起,引进上海——50型。2002年,拥有中型拖拉机104台。主要分布于黄沙资源丰富的三界、浦口、仙岩镇一带。

  农用车 农用车有简易机动三轮车和农四轮。1983年始购入0.5吨的天目山牌机动三轮车。1986年初有222辆,主要用于客运。1993年达1884辆。由于安全性差,至2000年,全部淘汰。1989年引进农四轮从事农村客运,俗称招手车。至1996年有1325辆,2001年始,分次淘汰,由中巴替代。

  农用载重汽车 1986年有79辆,从事农村货物运输。1999315辆,至2002年,达400辆。

  第四节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粮食加工机械

  1986年初,粮食加工机械2667台。2002年,拥有3114台。

  碾米机 1986年,有碾米机1348台。1998年,市农机公司引进山东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风道细糠碾米机,碾米一次完成,米糠分离,加工的米精白、碎米少,还可装在双轮人力车或拖拉机上流动上门加工稻谷,2002年底拥有500余台。

  磨粉机 1986年,有磨粉机1190台,多数是F4225小钢磨,磨粉质量较差。20世纪90年代始,引进金华农机厂生产的多用钢片式DM——WP200型磨粉机,配1.11.5千瓦电动机,每小时可加工80100公斤。2002年底,拥有钢片式DM——WP200型磨粉机500多台。

  榨面机械 榨面是早籼米为原料的粮食深加工产品,一直来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春联溪滩村榨面生产户引进机械,替代部分工位的手工制作,日生产量达350500公斤,效率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2002年,全市拥有榨面加工机械近80台。机械加工榨面占榨面生产的70%,甘霖镇殿前村榨面生产户,家家用机械生产。

  饲料加工机械

  粉状饲料加工机械 粉状饲料加工主要机具为锤片式400型粉碎机,1986年初,拥有粉碎机1262台,至2002年,基本持平。

  颗粒饲料加工机械 颗粒饲料加工机械主要有嵊县饲料机械厂生产的浙9SL——40型饲料搅拌机和浙9SL——9型颗粒饲料压制机,能将饲料熟化压制成颗粒,适宜饲养专业户和小型颗粒饲料厂使用。1985年,县畜产公司从上海引进设备,在芭弄村办了华新颗粒饲料厂,专门加工长毛兔、渔类饲料,日生产量4吨。1992年,县饲料公司从江苏溧阳引进颗粒饲料加工设备1套,日产颗粒饲料20吨。1993年,八达饲料加工厂从江苏溧阳引进TW——32型颗粒饲料机,1996年,经技改,时产量达到35吨,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

  混合饲料加工机械 混合饲料加工机械,主要是粉碎机、自动提升机、拌和机、包装机等机械的组合使用。至2002年底,全市有混合饲料加工厂10多家。

  榨糖机械

  1986年初,有榨糖机械19台。20世纪90年代始,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蔗农种植果蔗替代了糖蔗,市内榨糖业逐渐萎缩,榨糖机械闲置或卖掉。

  淀粉加工机械

  1986年初,有淀粉加工机械425台,以通源乡、广利乡蕃薯淀粉加工机械为主。2002年,拥有650台。

  棉花加工机械

  1986年初,有棉花加工机械167台。2002年底,拥有155台。

  油料加工机械

  1986年初,有油料加工机械26台。2002年底,增至125台。

  第五节其他机械

  种子加工精选机械

  1998年,市种子公司建成粮食种子加工中心,相继引进丹麦风筛清选机和重力清选机和国内产除芒机、包衣机、计量秤、大小包装机、电控除尘系统和烘干机等,年加工精选能力2700吨。2002年,精选粮食种子100余吨。

  增氧机

  1987年,县东湖塘养殖示范场从舟山引入飞溅式增氧机9台。经试验,使用增氧机的渔塘每667平方米产鱼1000公斤,产鱼量增加60%。后因普通鳙鲢鱼价格下降,机械故障多而搁置。养虾、蟹、鳗等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户,仍使用增氧机。2002年底,有增氧机15台。

  二氧化碳发生器

  199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二氧化碳发生器5台,用于浦口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和城关全化、浦口四村等蔬菜基地。通过发生器用硫酸和碳酸氢氨混合后,释放出二氧化碳,补充塑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不足,以提高作物产量,俗称“气肥”。据试验,棚内蒲瓜使用发生器后产量提高20%2002年又引进二氧化碳颗粒剂2.5吨,用量为每667平方米 (亩)2530公斤,埋入土中能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有效期1个月,使用方便。二氧化碳发生器被逐渐淘汰。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挖掘机 199410,城关镇卜荣卫投资50万元率先购进日本产神钢K907——2型挖掘机1台,可抵上500个人工。至2002年,有200多台。

  装载机 199211月,禹溪村屠兴招购进杭州武林机械厂生产的1.5吨装载机1台,用于砂场装沙,可抵上30个劳动力。至2002年,有装载机近300台。

  推土机 1970年,县水利部门购买4台东方红——75拖拉机推土机,主要用于水库筑坝集土、平土和压土。20世纪90年代起,砖瓦厂用于集窑泥。至2002年,全市有近200台。

  第六节农机管理

  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机所有制和经营打破单一的集体形式。1986年,农业机械集体、农户所有并存,大中型拖拉机分别占72.82%27.18%(户营中,联户占17.9%),小型拖拉机分别占12.15%87.85%(户营中,联户占4.7%)。2002年底,大中型拖拉机户营达98.08%,小型拖拉机户营为99.82%。户营拖拉机均为独户所有。

  机务技术管理

  节油新技术推广 1990年,市农机管理总站举办4期节能检测训练班,受训270余人,推广随车节能检测工具电子测功仪250套。1991年,推广浙江农业大学研制的快速检测和优化调整技术,下乡举办检测调整培训班28期,受训2150人,用专用检测尺检测s195系列柴油机1560台,现场调整810台。19921993年,继续实施省星火计划拖拉机检测调整节能第二期工程,共检测拖拉机8900台,优化调整3800台,受检柴油机功率平均提高12.5%,降低油耗8.85%,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达580万元。19891993年,推广浙富HX——3常温用水荃金属清冼剂9.4吨,节省柴油100多吨。

  安全防范措施 针对小型方向盘拖拉机因铆钉脱落引起拖拉机突发转向事故的增加,1992年,陈建等研制成变速箱专用QC——I型磁性放油螺塞,加装在小型拖拉机变速箱内,可吸附住落入的金属异物,有效防止事故后果的扩大。是年811QC——I型磁性放油螺塞通过省农机局鉴定成果获国家专利。

  农田作业用油 1986年,县农机管理站分配农用平价柴油2795.5吨,平均每千瓦柴油机动力45公斤1989年为1981吨,每千瓦19公斤1993年为2238吨,每千瓦18公斤1994年,平价油计划取消。农机用油首先保证机耕、排灌、脱粒、植保等作业用油,促进农机田间作业,其次保证无电地区2.75万人口的粮食加工和产茶区630吨制茶用油。

  农机队伍建设

  1986年,县农机管理站有教练场地0.35公顷。1992年,征地0.48公顷,移址剡城路24号。199412月,投资50余万元,在城关竹山村兴建占地为2.27公顷的封闭式农机训练场地,并按拖拉机道路模拟训练要求设置路桩、路标、交通标志,达到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上课训练不出场要求,项目全省第一,1995年始启用。

  培训以举办复式班、站内站外一起办以及送教下乡方式进行。1986年,新训、复训、复考手扶拖拉机手1602名,比上年增长2倍,培训站利用率达99%1989年始,基建项目压缩,运输市场骤减,年培训量平均仅为400名。1992年,农户购买农机回升,培训611人。1993年,培训小型拖拉机手1294人。1994年,办班规模从原来721期增至1501期,培训14期,受训1731人,创收突破100万元,创历史记录。1997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生源又一次跌入低谷,年培训拖拉机手仅278人。1999年,结合农业部千万农机手培训活动,复训拖拉机驾驶员13027人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千万农机手培训活动先进集体。2002年,培训小型拖拉机手65名,为绍兴市农机站代培变型运输机驾驶员429名,复训后驱动拖拉机驾驶员285名。

  19911999年,培(复)训农机修理工392人次。1993年,县农机管理总站和公安局交警队合作,一次性投资20万元,购置教练机具,培训农用运输车驾驶员686名。19971999年,培训联合收割机手229名。20012002年,为绍兴市农机总站代培变型运输机驾驶员830名,由拖拉机手技术单项培训,向综合化培训服务转变。

  农机维修网点

  199012月,根据农牧渔业部《关于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业厅、工商局、财政厅、物资局关于《整顿农村机械维修点的通知》精神,首次定级修理工158人,审定维修点112个。19987月,经培训考试,88名农机修理工获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其中中级工11名,初级工77名。因转行、歇业等原因,至2002年,持有效证照的维修点仅存58个。

  第六章农业项目建设

  第一节农业综合开发

  1994年,嵊县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是年5月,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立。19942002年,立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7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8个,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7个,高新科技示范项目、中央部门项目各1个。总投资21222.93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7104.93万元,市(县)级配套2502万元,群众自筹860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3533.33公顷,培育扶持龙头企业7家。

  19978月,嵊州市黄金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优秀子项目。200211月,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是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第一次公开招标。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与绍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签订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首次实行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规范监理制。

  土地治理项目

  第三期国家综合开发项目 1994119,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意蒋镇范洋江子项目为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核定总投资为22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150万元,县、乡(镇)财政配套50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核定农行专项贷款额度30万元。开发总任务为改造中低产田1133.33公顷,造防护林26.67公顷。主要农产品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90吨,油菜籽170吨。县中低产田改造从地方自我治理走向国家级扶持开发。

  199511月,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把嵊州市城关镇黄金畈子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追加项目,核定总投资为46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220万元,市级配套110万元,群众自筹130万元。核定开发任务为改造中低产田1466.67公顷,营造防护林40公顷。项目区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400吨。

  19968月,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下达1996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批复,嵊州市土地治理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666.67公顷,总投资224万元,其中省以上107万元,市镇配套53万元,群众自筹64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每年新增粮食1830吨,油菜籽100吨。是年12月,嵊州市国家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级验收。经过19941996年的综合开发实施,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19974月,第三期国家综合开发项目(1994~1996年)又通过国家级验收,验收综合得分与义乌市并列全省第一。

  1997年项目 1997年,城关镇城南畈、长乐镇东南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为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45万元,省财政100万元,市镇财政配套170万元,群众自筹150万元,农发行贷款3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733.33公顷,开垦宜农荒地666.67公顷,造林46.67公顷。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每年新增粮食3700吨,棉花10吨,油菜籽500吨。19985月,通过省级验收。

  1998年项目 1998年,长乐镇及开元镇太白畈、浦口镇屠家埠畈、友谊乡孟家岗畈、城关镇黄金畈等子项目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33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403万元,市、乡镇财政配套90万元,群众自筹24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733.33公顷,开垦宜农荒地133.33公顷。每年新增粮食2800吨,油菜籽400吨。项目于19997月完工,共修建排灌站345千瓦,开发疏竣渠道93公里,衬砌渠道104.63公里、机耕路61.94公里,建立良种基地133.33公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1999年项目 1999年,浦口镇四明畈、甘霖镇剡北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29万元,省财政161万元,市、乡镇财政配套100万元,群众自筹230万元。于199911月开始动工兴建,20004月完工。改造中低产田1733.33公顷,新建11千瓦排灌站1座,开挖疏竣渠道65公里,衬砌渠道78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1062处,平整改良土壤1733.33公顷,建设良种基地666.67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666.67公顷,购置机械61台套,技术培训4000人次。新增生产粮食4900吨,棉花50吨,农业总产值142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150元,增加386元。

  2000年项目 20004月,崇仁镇长善畈、石璜镇长北畈、黄泽镇麻车畈子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950万元,开发任务2066.67公顷。项目竣工后,共衬砌渠道99.66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266座,营造农田防护林266.67公顷。

  2001年项目 20015月,甘霖镇落马畈、三界镇荆山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列入200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为546.93万元,开发任务为1133.33公顷。共衬砌渠道79.18公里,营造防护林40公顷,购置农业机械13台(套)。

  2002年项目 20024月,鹿山街道南田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三江街道三塘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被列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86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100万元,乡镇配套50万元,群众自筹136万元。共修建渠系建筑400座,衬砌渠道69.63公里,改良土壤233.33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146.67公顷。

  多种经营项目 

  笋制品厂技改项目 19956月,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将嵊县农业开发公司的笋制品厂技改项目列入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龙头项目建设计划,为嵊县首次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龙头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国家有偿资金安排150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有偿资金108万元,县财政配套42万元;计划年产值2400万元,增加纯收入571万元。因产品出口不畅,经营不良,1998年停产后转制个人。

  果菜系列化开发项目 19968月,嵊州市果菜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化开发项目被列入省1996年度新建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计划。总投资4343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有偿资金安排100万元,市财政配套60万元,其它资金4183万元,采用股份形式。项目于1997年建成,带动全市竹笋、蘑菇等果蔬产业发展。

  出口珠茶拼装线项目 1999年,嵊州市艇湖茶厂出口珠茶拼装线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100万元,市财政配套20万元,其余由企业自筹解决。19991月动工,至20003月底竣工投产。因管理、经营不善,2002年停产。

  1000吨冷库项目 20005月,浙东农贸发展有限公司1000吨冷库建设,被列入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计划投资45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255万元,市级配套45万元,企业自筹150万元。冷库容量为1000吨位,分04冷库和零下18低温冷藏库。

  农业生产服务项目 20017月,浙东农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市场二期扩建工程被列入200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350万元,市级配套100万元,企业自行解决2050万元;扩大市场用地2.67公顷,建造营业用房8100平方米;增设固定交易摊位250个、临时摊位300个、交易大棚34000平方米、外围营业用房20余间(每间3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新增商品成交额2亿多元、税收300多万元。

  长毛兔养殖项目 20024月,嵊州市中国长毛兔养殖项目被列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总投资2750万元,实施单位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项目占地16.67公顷,建设20万只长毛兔良种繁育养殖中心,确定5万吨兔用颗粒饲料厂、年加工出口1000吨的兔毛精选厂、年生产1500吨的兔毛出口打包厂,年成交100万只种兔、1500吨兔毛的种兔兔毛交易市场,长毛兔研究所,兽医院,有机肥加工厂等工程。2002年一期工程投资250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736万元,市级配套64万元,企业自筹7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一期工程主要用于建造高标准兔舍5万座、良种兔培育繁殖及其他科研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完成后,年产兔毛300吨,供应良种兔20万只,新增总产值6000万元、利税900万元、净利润54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75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0人,估算投资回收期4.5年。

  木兰新品种种质资源基地种植项目 20024月,嵊州市中国木兰新品种种质资源基地种植项目被列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嵊州市木兰科新品种研究所。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花形美、香味浓、适应性广(酸碱性土壤,南北方均可种植)、抗寒抗旱抗污染的玉兰系列新品种十多个,其中有8个品种取得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颁发的新品种保护权,成为国家植物新品办公室审批的拥有新品种最多单位,并加入世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总投资250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92万元,市级配套18万元,单位自筹4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成为年产木兰花卉苗木120万株、年开发木兰科新品种项目3个的现代化木兰苗木培植基地,建成高标准育苗工厂、组培楼、科研楼等现代化基础设施。

  高新科技项目

  19994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在嵊州宾馆召开国家级评估会议,10月作为全国首批11个高新科技示范项目之一在嵊州市落户,总投资1800万元,实施期限为19992001年,每年投资规模600万元。199912月动工。项目示范总面积为666.67公顷,辐射面积6866.67公顷,涉及浦口镇、城关镇,15个村,1.5万人。项目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实施。

  20006月,浙江省嵊州市农业高新科技合作恳谈会在嵊州宾馆举行,达成农业科技合作项目58个,当场签约13个,引进新品种26个,有30位专家学者与100户专业大户结成农科协作关系。并组织华东地区6家科研所举行科技集市,全市1万多农民参加。

  20023月,嵊州市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信息网站开通。网站设立园区新貌、新优品种、技术引进等十几个栏目。

  南山水库灌区项目

  20003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嵊州市南山水库灌区项目国家评估会议在嵊州宾馆召开。11月,嵊州市南山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属中央部门项目)。总投资2940万元,其中省以上无偿资金1300万元,市级配套900万元,受益乡镇自筹740万元。20011月第一期工程组织招投标,至20025月底完成工程建设,7月通过国家验收。工程衬砌改造干渠59公里,支渠15.2公里;改造排涝渠6条,总长13.7公里;改造机埠3处;新建测水量水设施103处;改造渠系建筑物371处,新建橡胶坝1座。项目实施后,增加灌溉面积133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333.33公顷,年增粮食生产能力12000吨以上;干支渠水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7,节水3400万立方米,灌区年增综合效益3000万元,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第二节商品粮基地

  嵊州市是浙江省商品粮重点产区,19946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523个国家扶持的粮食大县。是年起,连续5年以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贷款扶持粮食生产。“九五”计划期间,又实施第一批国家商品粮基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和省级粮食自给工程建设等项目。

  国家级项目

  19974月,嵊州市列入国家“九五”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同年9月,建设投资计划下达,总投资840万元,于19983月动工实施,至20023月完成。项目累计投资880.36万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04.8%。其中国家补助280万元,地方配套600.36万元。

  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甘霖博济沙地畈项目,建设面积66.67公顷,新建拓宽机耕主路4条,2560;新建田间机耕路11条,4970;新建三面光支渠2条、毛渠11条,5350;新建排水渠4条,1980;完成老前王坑改造1600;通村路及主要灌、排渠边绿化1680;购置收割机1台,拖拉机、开沟机等农业机械4台。浦口棠头溪畈项目,建设面积33.33公顷,新建成排渠8条,2540;灌渠7条,4150;新建机耕主路2条,1660;拓宽田间机耕路6条,2640;种植防护林1.33公顷;购置收割机2台,拖拉机、开沟机等农业机械7台。石璜何家庄畈项目,建设面积33.33公顷,建成排渠4条,2130;新建灌渠6条,3580;新建机耕主路2条,1650;新建拓宽田间机耕路6条,2550;购置收割机1台,拖拉机、开沟机等农业机械7台。

  长诏中干渠改造项目 对长诏渠道进口段、中爱新明段、浦口段等严重渗漏段进行三面光衬砌,计4899;完成黄泥桥活动坝下铁笼抛石护坦;加固改造部分渠道薄弱地段和卡脖子地段;对20公里干渠进行全线彻底清淤。共投入土石方20300立方米,抛石660立方米,干砌6780平方米,勾缝4360平方米,浆砌1918平方米,混凝土980立方米

  良种繁育 新建市良种场、城关种子加工中心干燥车间,面积390平方米及晒场1605平方米;市良种场、市农科所建立6.67公顷原种生产基地和玉米、西瓜展示区,甘霖孔村建立繁种基地30公顷,进行早稻、大小麦、粳稻、糯稻等主要当家品种的提纯复种工作。

  农机服务体系 购置联合收割机10台(日本进口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国产联合收割机9台),成立市农机服务队;新建库房700平方米

  农技110服务中心及农业信息网络 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购置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电动屏幕、空调器、电脑桌、复印机、传真机、电脑触摸屏、服务器、语音信息合成系统、不间断电源器、数码相机等设备。健全乡(镇)、村信息站建设,包括13个乡镇信息站购置电脑13台,打印机10台。三新园区信息站建设购置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扫描仪、信息站电化教室及装修等。

  省级项目

  199612月、19971998年嵊州市省级商品粮基地县、省级粮食自给工程项目起动。20003月,通过省政府验收组验收。实际完成投资2364.13万元,为计划投资额的118.9%。农田水利建设面积1653.3公顷,建造排灌渠道96289。省级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建设面积1640公顷,受益面积5000公顷。省级商品基地县项目建设了市种子加工中心、市农机维修中心和孔村、西湖头村吨粮工程项目区。

  1999年初,嵊州市被列入省千万亩商品粮基地建设“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技术配套项目,投资160万元。是年,19992000年省粮食自给工程起动,总投资1390万元,建设农田面积1200公顷、“五有”(有服务队伍、工作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实体、试验示范基地)农技站1个。20013月,通过市级验收,项目实际总投资1402.24万元,其中水利设施710.64万元,在5个镇新建及改造渠道5558020,建设相应渠系建筑物320余处;新建及改造机耕道路483450,培训水利员245人次。农业设施投资453.33万元,在5个乡镇的项目区推广抛秧等适用新技术6046公顷,设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5个,示范新品种(系)19只,通过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嘉早05等品种(品系)8只,建成优质米示范基地807公顷,培训县以下农技人员、骨干农户12567人次。嵊州农业在线工作网站于200012月份开通。上网交易的单位和农户达200多个,涉及粮食、蔬菜畜牧、花卉等2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成交额突破300多万元。农机设施实际投资238.27万元,建成嵊州市粮食作物烘干中心,为种粮大户和其他农户购置稻麦联合收割机28台、开沟机10台、旋耕机109台、埋草机15台,提高项目区内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三节中低产田改造

  1986年,县财政投资293.5万元,水利工程开工570处,其中完工375处,总投工113.7万工,完成土石方98.35万立方米,改造渠系3公里,治险加固水库21座,全市增加灌溉面积28.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40公顷。

  1987年,投入资金723.45万元,其中省政府财政拨款151.2万元,县政府财政拨款168万元,农村群众自筹404.25万元。改造中低产茶园、桑园、笋竹园、果园、用材林各338.247320644.6674.2公顷。

  1988年,县财政投资42.5万元,乡、镇、村自筹配套资金改造低产田,增加旱涝保收田1133公顷,新增灌溉面积66.67公顷,改造低产田200公顷。

  1989年,县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县农业委员会具体组织改造中低产畈,落实项目12个,受益面积1314.67公顷,完成土石方近6.5万立方米、混凝土近2000立方米,投工165万工。

  1990年,总投资58.8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投工17.4万工,改造中低产田项目13个,受益面积1683.33公顷,开挖土方53547立方米,干砌块石16328立方米,浆砌块石1500立方米。435日,经县政府验收小组验收,达到当年改造、当年受益要求。据典型调查,项目区内每667平方米年增产粮食50公斤,全县1683.33公顷改造受益面积,年增产粮食125万公斤。

  1991年,总投资155.1万元,其中县财政补助70.5万元,实施中低产田粮田改造项目22个,受益面积2352.13公顷;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项目10个,受益面积69.67公顷;中低产桑园改造工程项目2个,受益面积13.33公顷。

  1992年总投资188万元,其中县补助42.5万元。全县安排改造中低产田项目19个,受益面积1706.67公顷,5月份对19个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其中6个重点项目,受益水田达772.67公顷,占改造总面积的45%

  1993年县财政补资金54万元,共安排改造中低产田项目20个,其中续建项目4个,受益面积2456公顷。19901993年,完成8333.33公顷的改造任务,共投资712.5万元,平均每公顷提高单产1.9吨以上。1994年起,中低产田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第四节农业科技园区

  197910月,县农科所引进杂交水稻籼优6号优良品种,种植0.77公顷试验田,每667平方米产粮421公斤,比当年早稻的当家品种增产30%,突破延续几十年的常规品种低产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嵊州市的农业科技引进与示范步入发展时期,出现一批科技示范和良种试验基地。其中博济孔村67.8公顷高产示范方,在19951998年全省早稻高产竞赛中连续4年夺得冠军,1997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粮631公斤,0.12公顷高产攻关田每667平方米产粮691.8公斤,创全省最高纪录。至1997年底,全市早稻涌现680个高产示范方,面积4566.67公顷,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61公斤,比全市单产394公斤增产67公斤,增产率17%

  19994月,有农业园区38个,面积4444.47公顷,共投入建设资金3275万元。其中粮食主导型园区14个,面积1501.13公顷;设施栽培养殖型园区4个,面积806.67公顷;综合开发利用型园区18个,面积2136.67公顷。衬砌渠道10.93公里、机耕路10.87公里、机埠11座,购置农业机械165台,颁发农民绿色证书2850本。

  园区基础建设

  19941998年,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666.67多公顷,建成博济孔村畈、城关黄金畈、三界长桥畈、城关江东畈等一大批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稳产的粮食产区。在此基础上,按照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农技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经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精心实施,建立了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9985月,市政府下达《关于加强我市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通知,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出“九五”计划期间园区发展具体目标,制定园区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和政策激励措施。至1998年底,完成达标农业科技园区16个,面积1761.8公顷。

  十大示范园区

  19984月,全省首次轻型栽培现场会在嵊州市博济镇孔村园区召开,67.8公顷的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并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19941998年,市孔村现代农业园区共投入资金280万元建成完善的配套设施,实现园区布局、供种、农艺、排灌、植保、机械的“六统一”服务。2001年,园区被列入国家级课题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新品种展示点之一。

  1998年,市政府及时推广孔村园区的成功经验,建成崇仁镇应桂岩名茶、城关镇茭白、甘霖镇求家坎黄花梨、城关全化蔬菜、城关新市蔬菜、浦口四村蔬菜、金庭桃形李、城关碑山青梅、开元雅张蚕桑十大市级示范园区,面积1266.67公顷。

  高效益园区

  应桂岩名茶园区为效益最好的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位于市西北约32公里的丘陵地带,以崇仁镇应桂岩村为中心,周围11个村及1个国有林场组成,有连片良种茶园484公顷。园区新发展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栽培,有迎霜、龙井43、龙井长叶、翠峰等茶树良种20多个,茶园生产的名优茶桂岩雾尖扁平光滑、翠绿明亮、香浓味醇,多次被评为省级名茶,并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010月,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12月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无公害茶叶基地。园区中的应桂岩村1997年名茶产量达7.5万公斤,产值450万元,全村400户,户均收入达1.12万元。村民陈德兴承包茶园面积0.2公顷1997年名茶产量达485公斤,收入3.4万元,加上茶苗收入4万元,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7.4万元。2001年,应桂岩村生产桂岩雾尖达11万公斤,总产值660万元。园区内有名优茶炒制机械近千台,同时建成茶亭岗名茶交易市场,名茶交易量200万公斤,成交额9500万元。

  现代农业园区 市区城东畈和浦口四村畈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66.67公顷,实行菜稻轮作种植模式,推广大棚蒲瓜——杂交稻、大棚西瓜——杂交稻、大棚小辣椒——杂交稻等栽培模式,实现每667平方米“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1998年,城东畈66.8公顷大棚蒲瓜,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7500元,净收入6357元;36.67公顷大棚小辣椒,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9000元,净收入7491元。轮作杂交稻亩产超500公斤。当地农民收入70%来自现代农业园区的菜稻轮作。

  高新科技园区

  199912月,落户浦口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实施,核心示范面积666.67公顷,辐射面积6866.67公顷,总投资1800万元。通过国内外先进的农业高新科技的引进与常规农业技术的配套,建成具有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和现代管理机制的农业高新科技项目示范区,为华东7省市首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农业园区。园区以浙江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引进新优品种60项,新优技术19项。建成智能型连栋大棚8800平方米、高标准单栋大棚26600平方米,建成组培中心300平方米、良种基地34.67公顷、工厂化育苗1500平方米、苗圃13.33公顷。购置仪器设备34台套,培训农民13500人次。衬砌渠道75公里,埋设管道4公里,渠系建筑物1525处,改良平整土地666.67公顷,建成机耕路29.8公里,购置农机具33套,营造农田防护林20公顷。并引进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无公害生物、农业信息工程、新型种植制度及配套、新品种引进示范及配套等高新技术。项目区形成果蔬、花卉、苗木产业,通过高投入、严管理、新技术获得高效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000年樱桃番茄一茬亩产达3500公斤,产值1.5万元,网纹甜瓜亩产值达5万元。2001年,培育121户大棚标准化生产示范大户,单季平均亩产值达6000元以上。项目区被评为省计生协会新家庭示范基地、绍兴市科普教育基地、嵊州市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教育点。20002002年,接待省内外320多批25000多人前来参观。

  三新科技园区

  200011月,嵊州市三新科技园区动工兴建。园区位于市农科所和市良种场内,市政府投资142万元,建设面积4公顷,搭建高标准大棚20000余平方米。分新品种、新技术、效益农业及科研项目等展示区,并在市农科所设立园区农业信息工作站,发布园区最新动态和成果,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园区先后引进太空番茄、太空甜椒、迷你西瓜、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等19类作物130多个品种,开展各种栽培技术试验20多项,筛选适宜全市种植新品种25个。20014月,三新科技园区被市政府批准为市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教育基地。

  生态科技园区

  嵊州市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1993年始建,位于长乐江畔,以甘霖镇求家坎村为中心,总面积200公顷。园区以老江滩地开发建立的黄花梨和竹笋基地为基础,形成黄花梨基地80多公顷,竹笋基地120多公顷。1998年,求家坎村两项收入超过240万元,人均收入3830元,农户求维荣种植的0.1公顷竹笋每667平方米产值达17330元。2001年初,以甘霖求家坎村为中心的嵊州市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始兴建。园区由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规划,主要分为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优质商品果树标准化生产示范、特色花卉盆景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农业旅游和休闲功能区,总投资1500万元,以股份制形式投入。

  仙岩有机茶园区 1998年始,仙岩镇政府组织实施的千亩有机茶示范园区,以仙岩镇幸福茶场为中心,面积200公顷,采取大户集中连片承包经营方式,开发具有国内外市场前景的高品质、无污染有机茶。茶叶品种包括迎霜、白茶、翠峰、龙井43、龙井长叶等。

  第七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基地

  1986年起,建设沿路以粮食生产和蔬菜基地为主的粮菜产业带,沿江以蚕桑、竹笋为主的桑竹产业带,沿山以茶叶、果木、药材为主的茶果产业带。初步形成茶叶、蚕桑、竹笋、蔬菜、水果、干果、药材、长毛兔、水产等农业支柱产业。

  19939月,县政府成立5个专业队,带资金、项目、技术、铺盖下乡实地帮助指导市级5个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乡镇、村的160多个基地开发。

  1997年,崇仁应桂岩名茶、开元雅张村蚕桑、甘霖竹笋、市区近郊蔬菜、金庭桃形李、长乐香榧、王院药材、谷来板栗、碑山村大青梅、三界水产等新发展的十大市级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坡地资源开发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开发各类经济作物2573公顷,有连片开发6.67公顷以上基地320个,20公顷以上67个,66.67公顷以上10个,其中333.33公顷以上3个。

  2002年,全市建成32733.37公顷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茶叶基地10000公顷,常年性蔬菜基地4200公顷,水果基地8000公顷,花木基地4666.67公顷,小竹笋基地2800公顷,香榧基地3066.7公顷。中国百年桂花园33.33公顷,辐射面积733.33公顷。形成金庭桃形李、谷来香榧、友谊竹笋、崇仁名茶、江夏茭白、石璜花木等10个连片666.67公顷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茶叶、果蔬、畜牧、花卉、竹笋、香榧等农业主导产业新格局。

  第二节龙头企业

  198610月,嵊县天发食品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农业龙头企业。1997年,组织浙江三界茶厂、嵊州市工艺竹编厂、嵊州市天发食品有限公司申报浙江省“百龙工程”项目。1998年,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第三批“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出口茶厂被评为省级重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2001年,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09家,年产值10亿元,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185家,联结基地13200公顷,农户10万多户。形成茶叶、竹制品、兔毛创汇农业优势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外向型企业25家,其中有5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2002年嵊州市大鹏茶厂、嵊州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市依天出口茶厂、嵊州市杉华竹木有限公司、嵊州市出口茶厂等企业被列为绍兴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出口茶厂被评为农业部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是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342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185家,浙江华发出口茶厂和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产值超亿元。全市销售收入10.6亿元,出口创汇86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854万美元,有10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联结基地15333.33公顷,农户19万户,有力地带动茶叶、果蔬、竹木等基地的发展,使全市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明显加快。

  第三节品牌

  1986年始,县政府对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仙岩镇舜皇云尖名茶19871989年连续被评为省优质名茶,1991年获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名茶新秀铜奖,1995年在国家科委、国内贸易部、国家专利部举办的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博览会上夺得金牌。1995年,“羲之”牌桃形李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1997年获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1年,有8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称号。其中“白中王”长毛兔和“白浪”牌兔毛产品,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越乡龙井”获名牌产品称号,并受国家原产地保护。至2002年,注册农产品商标130个,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农产品165个,其中获国家级金银奖16个。“梅花”牌白厂丝、“骆驼”牌珠茶、“门狮”牌竹编、“绿生”牌种子、“双龙”牌蚕种、“羲之”牌桃形李、“浦口”牌蒲瓜、“泉岗”牌大米、“白中王”牌长毛兔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闻名于国内外。“越乡”龙井、“三界牌”平绿珠茶、“门狮牌”工艺竹编、“双龙牌”蚕种、“白中王”长毛兔、“白浪”牌兔毛等获全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是年止,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249只,其中“三界”平绿珠茶获省级著名商标,“舜皇云尖”名茶获绍兴市级著名商标,“羲之”牌桃形李等4个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农业名牌产品。

  第四节贩销大户

  1986年始,市政府重视农产品贩销大户培育工作。柑橘贩销大户丁雨苗年贩销柑橘5000吨以上,内联10个乡镇,200多个村,3000多户橘农,外接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省100多户经营商,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贩销大户。名茶贩销大户周良军1999年始创办名茶加工厂,建立66.67多公顷有机茶生产基地,连接8000多户茶农,年贩销名茶120多吨,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贩销大户。6月,嵊州市农产品贩销大户协会成立。2000年,桃子贩销大户俞南君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贩销大户。至2002年,全市有农产品贩销大户8250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

  第五节专业组织

  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各乡镇部分村建有“四站一厂”(机耕服务站、植保配药站、排灌服务站、农技辅导站和育秧厂)、“五统一”(在不改变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统一布局、灌溉、植保、技术和生产)的服务组织。

  1986年,1093个村建立农民技术员队伍,510个村建立各种农技服务组织,配备1342人,197个村建立“四站一厂”、“五统一”服务组织,各种专业科普协会达199个,会员1万余人。

  1987年,全县成立各种服务组织101个,其中乡镇级56个,村级45个。

  1988年,农科所、农机站、兽医站创办经济实体173个,从业人员380人。

  1992年始,从“四站一厂”、“五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到生产、加工、流通各个领域,形成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和股份合作机制。

  1996年,建立各类农业服务部118个,大部分村建立配药站、服务点、科技示范户,从上到下形成连线带面的农业科技推广渠道。是年,嵊州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建立分社15个、长毛兔人工授精站120个、兔饲料加工供应点130个、养兔科技示范户500户、规模养兔户3000户和五大养兔基地。形成良种繁育、饲料供应、技术服务、疾病防治、规模饲养、产品收购等六大体系。2001年,嵊州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绍兴市示范性农业合作组织。

  2002年,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98个,会(社)员12000多人,带动农户12万户。其中农业合作服务组织138个,农业专业协会组织60个。

  第六节扶持政策

  1986年起,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一是基础设施扶持政策。市财政安排国家农业重点项目配套资金,主要用于组织实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农业项目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引进推广,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基地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种子种苗扶持政策。对茶叶、香榧等嵊州特色产业的种子种苗基地实施专项补助,良种茶基地每667平方米补助100元,香榧种苗基地每个补助10万元。四是品牌扶持政策。对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优质农产品名牌的,分别奖励20万元和5万元;被评为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名牌的,分别奖励40万元和8万元。五是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贴息贷款,其中8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用于农业基地建设。六是科技扶持政策。2001年始,市政府拨出专款全面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20万青壮年农民的第一轮培训任务,使每位农民获得一本证书、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第八章绿色农业和信息农业

  第一节绿色农业

  1987年,石璜镇被省农业厅定为生态农业联系试点单位。1994,小范围的无公害生产开始尝试。2000年,市政府将发展无公害茶叶、大米、蔬菜列为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2001年,嵊州市被列入全省2个综合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点县(市)之一。是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通过评审,确定嵊州市为绿色产业示范区。

  基地建设

  20世纪末,初步建成粮食、蔬菜、茶叶等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96年,无公害保健大米开发形成万亩生产基地,基地平均每667平方米产粮441.2公斤,比常规农户增21.4公斤。生产成本每667平方米减少12.41元。其中包括农药成本6.48元;而收购价每公斤增0.2元,平均每667平方米可净增收入124.62元。2001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实施意见》,是年,全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74.16公顷,主要分布在浦口、黄泽、城关(各200公顷),及下王、仙岩等镇高山蔬菜141.6公顷。在崇仁、石璜等7个重点产粮乡镇建立1200公顷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在下王镇和博济镇孔村建立无公害优质大米示范方,面积169公顷。2002年,嵊州市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大米、茶叶、肉猪、蔬菜、干果、竹园鸡、水果、竹笋等8个无公害生产专业技术实施小组。至年底,全市有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农产品基地面积20067公顷。其中无公害大米基地2533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1067公顷,无公害茶园面积6067公顷,有480公顷茶园通过国际有机茶认证,无公害干鲜水果3400公顷,无公害竹笋基地2933公顷和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1467公顷。养殖无公害肉猪、竹园鸡2万头、5万羽。是年,长乐健魄茶叶基地被评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舜皇云尖茶叶基地、泉岗大米基地等6个基地被评为绍兴市绿色农产品基地。

  标准化和认证

  标准化 1996年起,市政府重视标准化生产,组织涉农部门开展农业标准化制定和推广工作。199810月,“嵊州玉茭”、“全化蒲瓜”嵊州市地方标准由市技监局批准发布。2000年,市农业局与林业局联合制定《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至2002年,全市制定农业标准20个,其中《越乡龙井》茶系列标准经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发布,成为省地方标准;《嵊州玉茭》、《全化蒲瓜》、《剡江苗猪》、《无公害嵊县桃形李》、《无公害茶叶》等19个产品系列标准成为市地方标准。

  认证 2002年,越乡龙井茶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越乡”竹园鸡、“泉岗”大米、“山珍”香榧等11个农产品被评为绍兴市绿色农产品。

  生产技术培训

  1997年始,举办全市绿色农产品技术培训,6个专业、300多个专业大户参加绿色证书培训。1999年培训绿证人员2850名。2000年,举办农民田间学校19个班,受训2548人。2001年,组织绿证培训7500多人次,并建立孔村、下王、长乐、黄泽、浦口、仙岩、崇仁、金庭等无公害大米、蔬菜、茶叶、水果生产的样板基地,发放绿色农产品生产规程资料2万余份。2002年,增设科技示范园区现场观摩培训,受训29830人次。是年6月,举办全市农药经营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背景和对策、高毒低残留农药的替代产品及其应用技术。

  销售与检测

  销售 2000年始,在宁波市场、市江滨市场和城中市场等地,专门设立11个绿色农产品专卖柜(店),涉及大米、茶叶、小白菜、蒲瓜、茄子、水果等20余个品种,年销售量达10.2万吨,单价比同类产品提高17.5%。浦口四村蔬菜大户张宝君在江滨市场开设无公害直销专柜,销售价格比同类普通蔬菜提高30%50%0.12公顷小白菜每667平方米产值达1.07万元。

  检测 在农技推广中心和浦口四村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检测站,对绿色农产品直销摊位进行不定期抽检。2001年共抽检23批次,其中2只生姜、1只茭白、4只大米经省检测达无公害标准。畜产品检查采用尿检办法,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是年,市畜牧中心对市外贸猪场和养猪大户张大毛进行随机抽样送省检测,2002年对另外两户养猪大户进行随机抽样送省检测,均无发现问题。

  政策扶持

  2000年始,市委和市政府制定扶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对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连片面积达到6.67公顷以上的,给予每667平方米补助40元,有机茶基地每667平方米补助200元,无公害香榧基地每株补助2元,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每667平方米补助30元。

  第二节信息农业

  198410月,友谊乡政府因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需要,成立全县第一家乡信息服务组,建立74家农民信息联络户,落实信息员35人,聘请杭州等地7名专家为顾问,并与省内外12家信息报刊、5家信息公司建立联系,以刊发信息简报形式为农民提供商品经济信息2300多条。翌年,全乡农副产品商品率达68%,比上年提高17.5%;农民年人均收入546元,比上年增加239元,增长77.85%

  1998年,市农业局在全国率先提出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思路。1999年,嵊州市被农业部列入全国首批、浙江省第一家县级农村经济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试点市。同年9月,成立市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化建设步入电脑网络时代。

  信息网络建设

  市农业信息中心 19999月,“嵊州市农业信息中心”成立。12月,建立市农业局内部各科室、单位之间的局域网。嵊州农业信息网(www.szagri.com)设置《农业概况》、《农业新闻》、《农村论坛》、《信息快递》、《科技集锦》、《病虫情报》等18个栏目,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0005月,《田园风》农业信息专刊对外发行。专刊采用半月刊形式向涉农部门、乡镇、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发送,主要内容有《要闻简报》、《专家论坛》、《市场预测》、《信息快递》、《农科园地》、《供求信息》等14个栏目。10月,购置安装因特网服务器1台(托管于省数据通信局数据中心机房),嵊州农业在线网站(www.ny110.net)上网,系市农业信息中心开通的第一个数据库网站。网站设立《农情热线》、《农村经济》、《农业科技》、《网上农校》、《部门之窗》、《乡镇之友》等50多个栏目。12月,市农业信息中心与市电视台合作,开通《大地春色》影视栏目,把市电视台每周1期的《大地春色》专题节目搬上因特网。

  20014月,市农业信息中心开通民情日记网络版。8月,购置新的因特网服务器,对原有服务器进行更新升级,新服务器容量比原有的服务器提高4倍、运行速度提高2倍,确保了网站正常运行。10月,市农业信息中心开发的农业网电话文本语音交互式信息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并申请3111110电话语音服务号,系统将电话与网络相连,让农民用电话听网,使全市农业信息服务跨入新阶段。

  20023月,新版嵊州农业在线网开通,新网站将电话语音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报务。设置多模块的农业专家库、农业企业库和电子政务库等三大数据库,信息联播系统、农产品展览系统、网上科技超市等十大系统。5月,嵊州市农业招商引资网开通,介绍农业投资环境、政策。

  乡镇农业信息工作站 200012月,在城关、甘霖、浦口、黄泽、石璜、博济、三界、崇仁、富润、长乐、开元、谷来、仙岩、下王、广利等乡镇建立首批乡镇农业信息工作站,负责本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20014610月,蒋镇、雅璜、金庭农业信息工作站建立。20024月,北漳、里南、贵门、通源、王院、竹溪、三江、鹿山、剡湖乡镇(街道)设立农业信息工作站。至此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达到 “一块牌子、一支队伍、一套设备、一套制度和一个网站”的“五个一”标准,全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农业信息“乡乡通”。

  部门信息工作站 20015月,市农业局信息站建立。9月,市农科所暨三新技术实验园区信息站建立。20023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嵊州市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浦口)精准农业园区信息站建立。

  村级信息工作站 2001522,广利乡木马峧村建立全市首家村级农业信息工作站,投资5万元购置电脑8台、触摸屏1台,其中6位大户各配备电脑1台,村办公室配备电脑2台和触摸屏1台。

  户户通工程 20021月,市政府决定市农业信息户户通工程启动。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信息工作站的基础上,建立1000个农村经济实体为主的信息站,发展10万农户为农业信息网会员,形成市、镇、村、户四级信息网络平台。

  信息软件开发与应用

  农业网电话文本语音交互式信息处理系统 20013月,市农业局成立电话听网软件开发小组,在省农业厅、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的协作下,于200110月农业网电话文本语音交互式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20021月,软件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系统实现电话机与因特网的“无缝”连接,技术方案构思新颖,各项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其语音技术和因特网结合应用处于国内农业信息化领域领先水平,而且适合中国国情,是全国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全国农村中推广使用,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软件应用 20023月,市数字园区网站开发完成投入使用,网站及时介绍市高新技术农业园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应用情况,设试验报告、品种新花、成果展示、图解技术等20个栏目。5月,市农业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开发成功投入应用。是月,市农业在线网招商引资网开通,主要内容有投资环境、农业资源、投资政策、经济园区,并设立视频展播栏目。7月,绿色产品专版正式开通,主要介绍无公害技术、推介绿色肥药、公布质量标准、展示绿色基地和产品,设绿色动态、绿色技术、肥药专柜、政策法规、质量标准等十多个栏目。10月,嵊州市数字园区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园区专家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应用。

  信息服务

  市农业信息中心开通嵊州市农业信息网、农业在线网,发布《田园风》农业信息专刊,设置《半月农事》、《农业科技》等100多个涉农栏目,及时提供农技信息。200111月,市农业信息中心召开冬季效益农业远程科技咨询网络会议,邀请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10位专家教授以及市林业局4位专家参加。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粮油玉米、茭白生姜茄果、西瓜草莓、设施农业植保、果树茶叶、花卉竹笋6个咨询厅。各乡镇农技人员、农业局农技干部及农户200多人参加会议,解答提出的问题234个。2002年底止,市农业信息中心在网上发布农业技术文章2000多篇;答复农民上传农技问题690条;网上答复农民电话咨询10000多次;播出大地春色农业影视节目126期,结合农时报道农作物新品种栽培、老品种改良等新情况、新技术。市农业在线网点击数达80万人次。

  2002年底,嵊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站有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00多户种植、养殖等农业大户制版上网;发布产品供求信息8000多条;发布市场行情6300多条。是年4月,市农业在线网直播报道“白中王”杯长毛兔赛兔会实况。发布文字信息89条、图片信息48条。

  嵊州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19533月建立,19569月撤站建制,在县农业局设畜牧股。1976年重建县畜牧兽医站,股站实行一套班子,二块牌子。19845月县政府发文撤股,单设县畜牧兽医站,在职干部10人。19921225,建立嵊县畜禽实业总公司,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下属畜禽防疫站、种猪繁育场、种鸡繁育场。1993512,组建嵊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由嵊县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嵊县种猪繁育实验场、嵊县种鸡繁育实验场联合组成,为县属全民事业单位,与嵊县畜禽实业总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7月,嵊县畜禽实业总公司为正科(局)级公司。19968月,市属畜禽实业总公司归属市农业局管理,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25人。2002年,在职职工23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11人,初级6人。

  嵊州市渔政管理站

  19907月,县水利水电局水产股增挂“渔政管理站”牌子,渔政管理员4人由水产股人员兼任,主要职能为依法行施渔政管理有关规定。199810月,随市水利水电局迁至越秀北路47号农林水大厦六楼。

  嵊州市蚕业管理站

  原为县农业局蚕桑股,19885月撤销后成立县蚕业管理站,系全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8人。19905月,蚕业管理站在城隍山拆除旧催青用房,新建催青大楼1748.44平方米,并于1991年春季投入使用。1997115,在官河路建成蚕桑科技大楼一幢(5层),面积2226.9平方米。是年,市蚕业管理站划归市茧丝绸总公司管理。2002年,在编职工9人。

  嵊州市植物检疫站

  19844月成立,隶属县农业局,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3人,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核拨。19978月起,与嵊州市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站址嵊州市东南路210号。

  嵊州市种子管理站

  19896月设立,199112月成立运行,隶属嵊县农业局。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3人,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核拨。19978月,与嵊州市植物检疫站合署办公。站址嵊州市东南路210号。2002年底,在职干部3人。

  嵊州市农村经营管理总站

  原为县农业局经营管理股主管。19928月,嵊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建立,由县农村经济委员会主管,为县财政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1997年,市编委会核准该站机构规格为副科级,定编8人。2002年底,有干部、职工8人。站址原在城隍山人民大会堂西首一楼,于19988月迁至越秀北路29号市委党校西二楼。

  嵊州市抽水机站

  1963年创建,系嵊县水利水电局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854月,县抽水机站成立“嵊县喷灌设备研究所”。198612月完成省水利厅下达自控系列PSZ-20304050型射流喷头的研制任务。19881990年,站生产的射流喷头获3个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生产各种型号的射流喷头6万多台,应用于全国23个省市。1989年起,生产捻线机、园织机、涂塑设备等涂塑软管生产设备,开展设备、技术“一条龙”服务。至2002年,具有年产水带3060万米的生产线245条,生产捻线机186台、园织机1031台,生产线遍布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辽宁等19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和中东国家。2002年,职工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站址嵊州大道105号。

  嵊州市农业区划办公室

  19848月成立嵊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行政编制6,归口县委农工部。1987年,划归县计经委。1988年,编制调减为5人。19937月,县农业区划办公室撤销,其职能移交县农经委。19959月,恢复设置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与县科技园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定编5人,为县政府下属副科级单位。199612月机构改革后,农业区划办公室为市农村办公室下属单位,编制5名,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款。200111月,划归市发展计划局管辖。

  嵊州市新能源建设办公室

  19786月,嵊县沼气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19803月更名嵊县新能源建设办公室。1987年,划归县农村经济委员会管理。200112月,划归市农业局,系全民事业单位,编制8人,市财政全额拨款。2002年,在职职工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师2人。主管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及节能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农林水大厦院内。

  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1994531嵊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立, 1223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勘测设计室嵊县设计组。20006月,嵊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成立,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3人。2002年,在职干部2人。20021月迁入市区越秀北路农林水大厦4楼办公。

  嵊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2001322成立,定编5人,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全市建设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办公地点市区越秀北路47号农林水大厦二楼。2002年底,在职干部3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

  嵊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198311月,嵊县森林植物检疫站建立,1984年划入林业技术推广中心。1992年实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考核,森防检疫工作逐步走上科学管理轨道。2001年通过省林业局验收,成为全省第二批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标准站。20021月起,从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出,成立嵊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全民事业单位,在职职工6人,其中工程师2名,会计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工人1名。全市有专职检疫员7人,兼职检疫员15人。

  嵊州市鱼种场

  198411月由县水电局、原新明乡政府、莲塘村联合创办,场址新明乡莲塘村,占地面积7.2公顷,鱼塘面积5.4公顷,职工10人。1985年底建成管理房440平方米,孵化环道2个,产卵池2个,配套20KV变压器1台,初步建成3000万尾鱼苗孵化能力的家鱼繁殖场。1987年始进行家鱼苗人工繁殖,至1998年累计繁殖2.6亿尾、培育鱼种近1000万尾。1988年引进了加州鲈鱼、鳜鱼;19891990年乌鳢鱼人工繁殖成功,获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被绍兴市评为市优秀农业龙头企业。1999年后,因水源被污染、生产滑坡,于2002底歇业。

  嵊州市林场

  始建于1958年,场址嵊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的会稽山脉东南端、新嵊盆地北缘。1994年,林场通过经营机制转换,将低产林开发改造成名茶、香榧、竹笋、花卉苗圃等基地,面积66.67公顷1997年停止差额拨款,主导产业木材受市场冲击,经济滑坡,林场进入极度困境。1998年提出 “一年开发、二年变样、三年扭亏、四年解困”的新思路,并进行一系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扭转了局面。2002年,全场职工22人,经营总面积483.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478.4公顷,占总面积的98.97%

  南山林场

  建于19635月,场址嵊西南28公里的南山水库周边。林场山脉属会稽山南部分脉。1970年与南山水库合并。1993年随南山水库被定为省级风景区,林场所有山林实行封山育林。2000年,小溪坑林区被省林业局批准为蛇类自然保护小区。2001年,林场所有森林划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002年,林场山林及水库库面一起规划为“南山森林公园”,拟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全场职工65人(包括退休)。分7个林区,一个木材加工厂,其中6个林区连在一起,环绕南山水库。天兴潭林区独处一地,距南山水库南部4公里。面积917.07公顷,其中林业用地853.3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8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3.1%。松木林面积500公顷,蓄积48000立方米,杉木林100公顷,蓄积4700立方米,阔叶树80公顷,蓄积4400立方米。竹林面积113.33公顷,立竹量30万株。

  嵊州市茶场

  位于嵊北丘陵地带。19371月,现代茶圣吴觉农创建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并担任第一任场长。19462月,改设浙江省茶场;19506月,分设中国茶叶公司三界茶厂;19569月建立嵊县茶场,经营茶园16.67公顷195810月始,开发种植茶园133.33公顷,设7个管理区,规模结构初步形成。20世纪60年代后期,张德兴参与研制的珠茶成型炒干机研制成功,并应用滚动二青机,提高了珠茶的质量,推动珠茶生产发展。1978年设立嵊县茶叶研究所;1979年建成珠茶精制厂。90年代茶园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1995年,改名浙江省嵊州市茶场。200012月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实行“一次承包、耕至退休、三费自理,同时把多余土地集中起来,实行招标租赁承包”的经营管理模式。200112月在全市率先引进蒸青生产流水线。2002年有土地173.67公顷,其中茶园136.67公顷,年产珠茶35万多公斤,龙井茶0.4万多公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