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其他文献 >> 王羲之金庭岁月
第五编 名帖选注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如下选注的是《王羲之集》中33个帖子。选注这些帖子有两个目的:一是,让读者明白王羲之是怎样从会稽内史任上一步一步走向金庭的,以及他在田园生活中的重要片段;二是,对这些帖子的解读,与以往的笺证不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丧乱帖》,澄清了《晋书》说王胡之为司州刺史镇洛阳“未行而卒”的错误,论证了王胡之曾镇洛阳、释奠五陵的事实,认为《丧乱帖》是王羲之写给王胡之的信。认为《官奴帖》是王羲之仅留于世的一分首过书,为道家上章首过的范本。又《食谷帖》反映了迷信辟谷及其危害,是王羲之迟到的觉醒。最后的《迎集中表帖》和《万石帖》作于其卧病的最后时刻,提供了王羲之卒葬金庭的重要线索。王羲之是一个书圣,对他书法艺术的研究学无止境;他又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对《王羲之集》的笺证依然大有文章可做。一个书圣的王羲之和一个历史的王羲之同样重要,二者兼备,对他的研究才至善至美。

  姨母哀帖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①,哀痛摧剥,情不自胜②。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③。王羲之顿首顿首!(《全晋文》卷26,页1607)

  【注释】

  ①这是给剡县令李充的一纸唁文,悼念姨母卫夫人逝世,时在永和六年(350)为护军将军时,于京都建康。姨母哀:突然接到姨母病故的噩耗。姨母即卫铄,字茂漪,廷尉卫展妹,河东安邑人,从祖觊、从伯 、从兄恒,都是著名的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卫铄善书,世称卫夫人,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王旷,导从弟,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羲之母卫氏,与卫夫人为族姊妹,故称姨母。卫夫人的丈夫李矩,江夏(今湖北省鄂州市)人,江州太守,早卒,生一子,名李充,字弘度。永嘉三年(309),王羲之七岁,父旷为淮南内史,奉命伐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战死。冬,叔 扶母携幼,将全家从故里琅邪迁居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不久,卫夫人亦携子李充居王府,教孩子们书法,为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永和四年(348),李充奉母令剡,《晋书》本传载:“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阕,为大著作郎。”永和六年(350)十月,卫夫人卒于剡县,葬独秀山,李充墓庐丁忧。永和七年(351),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李充应邀,但将服阕离剡,去京任大著作郎,未能参加,故致《嘲友人诗》与王羲之曰:“尔隔北山阳,我分南川阴。嘉会罔克从,积思安可任……逝将寻行役,言别涕沾襟。愿尔降玉趾,一顾重千金。”按晋制,服丧两年三个月,于永和九年(353)初春服阕,以此推算,卫夫人卒于永和六年(350)十月。李充将墓庐托付王羲之照料,后为王羲之读书处,故独秀山有右军祠和鹅池、墨沼,祀王羲之为桃源乡主。

  ②悲痛得心都碎了,哀情不能自制。

  ③胸闷得返复惨塞,昏昏沉沉,使得不能正常的做事与思考。

  【译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忽然接到姨母突然去世的噩耗,悲痛心碎,情不自禁。奈何奈何!胸中返复惨塞,语无伦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丘令送此宅图帖

  丘令送此宅图①,云可得四十亩,尔者为佳,可与水②。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③。(《全晋文》卷26,页1605)

  【注释】

    ①丘令:姓丘的原山阴县令。王羲之书中有“王会稽、丘山阴”,即此人。参加兰亭诗会者有“行参军丘髦”,或他。宅图:山阴县城一座园林住宅的文书地契图。

  ②四十亩为宅园的面积。丘令认为相比较以这座园林为好,有水相通。

  ③准备与丘县令一起去看一看,如果真的很好,便决定问价购买。

  【译文】

   丘县令给我送来一张园林宅图,说可得四十亩,比他者为佳,园林里有河道通过。我准备和丘令一起去看一看,如果真的很好,便决定问价购买。

  【考释】

   这封信是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后,在郡治山阴买宅而居的事。这幢园林在今绍兴市蕺山南,原戒珠寺旧址。宋钱公辅《吊王右军宅文》并序曰:“晋王右军宅,于越之蕺山,今为浮屠,而绘像犹存。好事者犹能指墨池、鹅池之遗迹,而表识其上。”王羲之辞郡后,在剡县金庭经营庄园,与儿孙们欢度田园之乐,颐养天年,但常回山阴居住。他去世后,这幢宅园为王徽之、王献之所居。

  刘茂辰等著《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曰:“王羲之晚年欲移居剡县隐居,此宅在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至今故宅犹存。”不妥。且标点不确,点为“可与水丘共行视”,并说“丘令与下文水丘当是一人”。以“水丘”为人名,亦误。

  此郡之弊帖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①。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②。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③。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忽小都④。冀得小差,须日当何理⑤?(《全晋文》卷26,页1606)

  【注释】

   ①此郡:会稽郡。不谓顿至于此:并非突然这样。逋滞:过去积累下来的弊端。

  ②独坐:一个人苦思闷想。常才:平常人的才能。济:成功,《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

  ③逸:轻松。劳:劳累。《晋书》本传曰:“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舍逸而求劳”即指此。无所复及:后悔莫及的意思。

  ④夏:永和九年春荒,会稽民心浮动,难民流窜,王羲之提请赈济、断酒之策,未获允,故心怀不满,此帖作于是时。人事请托:请求会稽王调动工作。未忽:被忽略。小都:小郡。《世说新语·仇隙》说王述为扬州刺史后,“王羲之耻之为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或事由此出,把“未忽小都”歪曲为“求分会稽为越州”。但议论前任“此郡之弊”,或使王述不快。苏东坡、米芾皆说此帖是给王述的,不妥,因这时王述尚在会稽守母丧。

  ⑤小差:离开会稽郡,调到小郡去。须日:等些日子再说。

  【译文】

  这个郡存在的弊端,并不是说刚刚变得这样的。发生这些弊端,也不只一条。我独自苦思闷想,不知用什么方法去治理它,看来不是像我这样的平常人所能克服的。我毫无理由的舍逸就劳,真恨自己后悔莫及了。夏季时,我请求会稽王把我调到小郡去,但未得允许,被忽略了。希望到小郡去,却叫我等些日子再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逸民帖

  吾前东①,粗足②,作佳观③。吾为逸民之怀久矣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全晋文》卷22,页1582)

  【注释】

   ①吾前东:意思是前些日子到会稽郡治山阴以东的某地去了。此信写于为会稽内史时,并已择地剡县金庭经营庄园。剡县金庭在山阴东,其书札中“至东县”、“吾日东”、“如欲东”、“即想东”、“东旋未期”、“东望慨然”等等,皆表示将从山阴去金庭。后人皆以为“东”指会稽,认为是从京都建康去会稽,这样理解时间、地点皆误。会稽自古以山阴为中心,以浦阳江为西,曹娥江为东,“吾前东”即指曹娥江上游的剡县金庭。北方士族南渡江南后,皆以故里为籍贯,如王羲之为琅邪临沂人,以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朝廷也为他们专设白籍,新建庄园或别业皆为侨居地,故不愿直接说出其地名。

  ②粗足:点明经营庄园的指导思想。如苏东坡诗“传家粗足不愿余”,表明“田园粗足,丘壑可怡”这种淡泊的物欲观。

  ③作佳观:指建筑精良的园林住宅。王羲之信五斗米道,家内置有奉道的静室,故称之为“观”。王羲之有七子,内外孙十多个,操之和献之未婚,要一起归居金庭,所以他自己家人住的“佳观”规模一定很大,或许不止一幢,会有一个相当数量的园林布局。有的将“作佳观”译指“会稽自然风光优美”,离题远矣!

  ④“逸民”:指辞官后做一个普通百姓。王羲之早有逸民之怀,“尚平毕娶”之志,但有的亲友不理解,说似“梦中语”。此信写于永和九年(353)兰亭诗会后,他一边表会稽王司马昱请辞,一边开始在金庭经营庄园,“作佳观”,为归居作准备。可参见本书《辞郡原因及经过》一文。

  【译文】

  前些日子,我到郡东的剡县金庭去了。田园粗足,丘壑可怡,正在那里建造精良的楼房和园林。我早就有逸民之志,你怎么好像刚知道似的,一听到我已经建造庄园,似在梦中闲谈一般。没有机会晤面交谈,深以为叹。要细说辞郡这件事,信里又怎么说得明白呢?

  鄙疾进退帖

  鄙疾进退,忧之甚深①。使自表求解职,时以许②。乃当是公私大计,然此举不深,又不宜③。是之于始,二三无所成④。可以示从女,其劣,欲知消息⑤。(《全晋文》卷24,页1596)

  【注释】

   ①鄙:谦指自己。疾:因病。进退:进则仕,退则民。这句的意思是因病请求辞退归田,但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必须深思熟虑,并为之忧心忡忡。

  ②使:会稽王司马昱的指使。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必须先向会稽王表请去郡。会稽王同意后,叫他自己上疏穆帝,这就是“使自表求解职”的意思。时已许:指穆帝已经恩准他辞退。获准的时间在永和十年冬,请参见如下《东 帖》。

  ③这几句是说,在向会稽王请辞时,会稽王对他规劝和挽留。此举不深:《易·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不深的意思批评他草率,不以国家为重,故而“又不宜”。

  ④始:请辞之始。二三无所成:指上疏的次数,说明先向会稽王请辞了两、三次都未获首肯,继续坚求,才同意他向穆帝“自表求解职”。说明上表过程很长,也说明归田态度坚定。

  ⑤女:汝的通假字。其劣: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既然“时已许”,还是要让亲知们“欲知消息”。

  【译文】

  为了称疾辞郡的事,常使我忧心忡忡。会稽王同意后,命我自己上表穆帝,今已被恩准。会稽王认为辞郡是公私大计,应该深思熟虑,批评我不以国家为重,不该这样做。开始要求辞退时,我曾两三次地向他上疏请求,都未获同意。今已获准辞退,虽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还是要告诉给亲知们。

  吾所奉帖

  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①。此故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②。漆园比之,殊诞谩如不言也③。吾所奉,设教意政同,但为形迹小异耳④。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⑤。今虽形系於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⑥。(《全晋文》卷25,页1600)

  【注释】

   ①友人修奉法转的道法,造诣极深,来信劝他改练此功。法转或曰法轮,佛家语。

  ②从“荡涤尘垢,研遣滞虑”来看,奉法转好像是佛法奉法轮,意思是抛却人间的一切私欲和烦闹。《大度智论》卷二十五曰:“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王羲之认为奉法轮完全可达到这样的境界。

  ③漆园:庄子。王羲之认为,庄子的生命观和奉法轮相比,则荒诞得不在话下。他在《兰亭集序》中也批评了庄子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死同一的观点。

  ④坚持自己修炼的道法。王羲之练的是王子乔白云道法,辟谷、导气、静心,认为和奉法转在练功的形迹状态方面虽有小异,但其教义的本质是基本相同的。

  ⑤从这句来看,王羲之修炼道术是在即将辞去会稽内史前开始的,“方欲”,刚开始,但已经有些入迷,并“重增辞世之笃”,成为辞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⑥形系于俗:俗,俗世,与出家相对,云尚身处内史之位,尚未皈依道门。但已诚心修炼,终日不怠。试观其终:表示对“奉所吾”坚定不移的决心。王羲之终身信奉五斗米道,其诚由此可鉴。

  【译文】

  来信省悉。知足下奉法转,造诣至极。法转能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善尽美,无可复加。相比庄子生死同一的荒谬论调,自然不在话下。我所修炼的道法和法转本质相同,只不过练功的形态和方法稍有一些差别。我刚开始尽心尽意的修炼,准备坚持到底,故思想上又增加了辞郡归田的决心。今虽身处内史之位,繁务未了,但行将诚心终日,练功不怠,请你试观其终。

  东望慨然帖

  吾之朽疾,日就羸顿,加复风劳,诸无意赖①。促膝未近②,东望慨然③。所冀日月易得,还期非远耳④。(《全晋文》卷25,页1602)

  【注释】

   ①我的老毛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了,又患风劳,做什么事都懒洋洋的。

  ②促膝:生活在一起的夫人和儿孙们。未近:离我远去。此信写于“还期非远”时,即将要辞郡归金庭。这时,妻子郗璇已带着未婚的操之、献之和孙儿们从山阴迁居金庭庄园,王羲之留守内史府,有寂寞盼归之叹。

  ③东望:指郡治山阴东的剡县金庭,参见《逸民帖》注①。此句表露思归之情。

  ④云回归金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明确交代写信的时间。

  【译文】

  我的老毛病越来越重,又加风劳,浑身觉得懒洋洋的,什么事也不愿做。夫人带着儿孙们已经东归金庭,离我远去,我只能东望兴叹。可喜的是,归期即将临近,回归金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东 帖

  羲之死罪①:去冬在东 ,因还使白笺,伏想至②。自顷公私无信使,故不复动情③。至于咏德之深,无日有隧。省告,可谓眷顾之至④。寻玩二、三,但有悲慨⑤。民年以西夕,而衰疾日甚,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也⑥。以此忘情,将无其人,何以复言⑦。惟愿珍重,为国为家⑧。时垂告慰,绝笔情塞。羲之死罪。(《全晋文》卷23,页1590)

  【注释】

  ①永和十一年(355)三月初,新任会稽内史江 到任,王羲之去官归田,这是写给会稽王司昱的去职告别信,故按例前后用了两个“羲之死罪”。

  ②去冬:永和十年(354)冬,指获准辞郡的时间。东 :会稽郡郡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因在山阴之东故称“东 ”。白笺:不盖信符。

  ③从去年冬至今年三月,虽获准去职,但新任未到,故继续留守,其间不再有信给司马昱,故云“不复动情”。

  ④对会稽王的感恩之言。王羲之的祖母夏侯氏,和司马昱的祖母夏侯太妃是胞姊妹,其父和两个叔叔从幼年至弱冠皆生活在琅邪王府,两姨表关系亲密。司马昱父琅邪王司马睿渡江立东晋,王羲之父旷首创其议,王导、王敦为股肱大臣,故有“马与王,共天下”之说。司马昱七岁为会稽王,王羲之即为会稽王友,历七八年,后又为会稽内史,两人既有君臣之礼,又有师生之谊,并为姨表亲,关系非同一般,故书信不断。羲之皆直露心扉,即使剧言相谏,司马昱也听之不究,故临去感言,出于真心,并非客套。省告:会稽王请江 转交的信。

  ⑤寻玩二三,与《鄙疾进退帖》“二三无所成”意同,指曾向会稽王再三的疏求辞退。

  ⑥诉说辞郡的原因。西夕:俚语落山日头,谓人至暮年。语平生理:指早已有的“逸民之志”。王羲之归耕田园,不仅仿效石奋、疏广等前贤功成身退之志,“得以尽田里骨肉之欢”,而且辟谷服食,寻求长生和羽化,“重增辞世之笃”。如果不提前辞退,就无法实现这些理想了,这就是“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的意思。

  ⑦会稽王告诉他获准辞退的信中,或许有请其适时复出的意思,王羲之希望他忘了此人此情,以“何以复言”婉拒。

  ⑧对会稽王的祝福之辞。

  【译文】

  去年冬天在 县巡视时,收到了你告知的穆帝准我辞郡的御旨,当即还使白笺,想必已经收到。从此后,公事、私事都没有写信相告,不知情况如何。你对我的恩德之深,没有一天忘怀,真可谓关怀备至。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你疏求请辞,内心也充满悲恸。我年已晚暮,而且衰老和疾病一天天地加重,如果不早些辞退归田,恐怕就没有时间去实现早已有之的平生理想了。今蒙获准,请忘了我这个人,不要再说今后复出的事。唯愿你为国为家,多多保重自己。但盼望你今后多写信告慰。绝笔情塞。

  灵前《自誓文》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①: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②。母兄鞠育,得渐庶几③。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斯亡无日④,将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⑤。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⑥。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也,名教所不得容也。信誓之诚,有如白敫日⑦。(《全晋文》卷26,页1609)

  【注释】

   ①王羲之辞郡回金庭后不久,择卜三月九日这个“吉辰”,祭祀父母亡灵,表白自己再不为官的心志。“二尊之灵”,即置于家中灵堂内的父母神位。旧时,不论穷富,家中都有神龛,安放已故父祖辈的神位,逢节祭祀。神位又称灵位,民间俗称木子。像王羲之这样的豪富人家则专设灵堂。王羲之信道,家中有静室,供奉张天师,用于除厄上章忏悔免灾。灵堂或神龛除祭祀先祖外,还用于表明心志或在先灵面前发誓悔过,以明决心。这篇《自誓文》就是王羲之在父母灵前的保证,并像道家的三官手书那样要用真书一字一字地认真书写,不得用草书。所传《自誓文》有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临本,系真书小楷,后亡佚。王羲之在父母灵前的誓文不仅这次,他在书中说:“今又告诚先灵,以文示足下,感怀恸心。”

  《晋书》本传云“父母墓前自誓”,后人因此而认为王羲之父母墓在山阴。其实否也。王羲之父王旷早年战死太行,根本不知有墓。其母故于临川,也未见有迁山阴的记载,是王羲之辞郡后才迁归金庭的。再说晋时的贵族墓是坑墓,非常隐蔽,没有到墓前“肆筵设席”的习俗。故将“二尊之灵”理解为“父母墓”,疑是《晋中兴书》、《晋书》之笔误。梁陶弘景不称墓,云“失郡告灵不仕”。

  ②不天:丧父。过庭之训:幼时接受父亲的家教。永嘉三年(309),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专权,命淮南内史王旷率师伐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旷战死于太行,时王羲之七岁,故云“不蒙过庭之训”。

  ③母、兄鞠养:在母亲和兄籍之的养育下成长。籍之于建兴四年(316)为琅邪王司马睿世子绍文学,并与周嵩女结婚,比王羲之只少大五、六岁,故王羲之从不忘兄嫂养育之恩。

  ④老氏、周任:即老子、庄子,中国道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诫”指老庄哲学的著名论点“止足之分”,如老子《道德经·四十四》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就是人们长说的淡泊名利,止足而退。其致会稽王司马昱之《东 帖》所云“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与本文“常恐斯亡无日”意同。

  ⑤“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是在父母灵前立下的誓言,表示从今之后永不涉世,永伴二尊之灵,以实现平生理想,尽终孝道。

  ⑥灵前持香跪地叩拜,口念誓文。

  ⑦“告誓先灵”后的这段文字,才是真正的父母灵前保证书。归诚之极,其“无尊之心而不子”,表明决心昭然天地可鉴。王羲之卒后,帝谥号,其子尊其誓愿不受,以明其志。

  山下帖

  山下多日,不得复意问①。一昨晚还②,未得遗书。得告知中冷不解,更壮湿③,耿耿!服何药耶?仆此(按:比)日差胜,寻知问。王羲之顿首。(《全晋文》卷22,页1584)

  【注释】

   ①山:金庭山,山下即指金庭庄园。

  ②昨晚还:昨天回到山阴故居,在蕺山下。此帖点明在金庭多日后回山阴。

  ③中冷:服散药发热,须辅以冷药。冷药按其性分上、中、下,中冷为中性降热药。他在另札中写道:“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仆即复是中之者。”更壮湿:反而更热,出汗更多。

  【译文】

  在金庭住了好些日子,故不能及时回复你信中的问题。昨晚刚回山阴,未能遗书。从你信中告知,中性冷药不但未能解热,反更觉燥热出汗,甚耿耿于怀。不知你服的是什么冷药?吾一天天稍有好转,谢谢你的问候。王羲之顿首。

  桓公当阳帖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①。但运迟可忧耳②。蔡公遂委笃,又加带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③。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委笃,深可忧④。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⑤。(《全晋文》卷25,页1603)

  【注释】

   ①都下:京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桓公:桓温,王羲之挚友,时任太尉,镇荆州。永和十二年(356)五月,晋叛将姚襄围攻洛阳。七月,桓温从荆州率师击襄,解洛阳围。九日至当阳,给王羲之写信。信寄京都,再转交王羲之,历时一月,于八月九日得书,故云“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并估计“久当至洛”。果不出所料,八月,桓温于洛阳南之伊水击败姚襄,挥师入洛阳。故此后王羲之书中有“虞义兴适送此,桓公摧寇”。“知虞潭书,桓公已至洛,即摧破羌贼”。“虞”即虞潭,余姚人,王羲之世交。

  ②运迟可忧:运输迟缓,粮草不济,为此而忧。这可能是桓温给他的信中所指。

  ③蔡公:蔡谟(281——356),早年事王敦、王导、郗鉴,永和六年(350)诏待中、司徒不就,被废为庶人,隐居剡县东南之沃洲。谢灵运《山居赋》曰:“五奥者,昙济道人、蔡氏、郗氏、谢氏、陈氏各有一奥。”五奥即今新昌县沃洲,蔡氏即蔡谟。沃洲在金庭南,有王罕岭通蔡岙。王羲之常去沃洲探望,故知蔡谟已病危,便带状物,一天数十次,果不久即亡。

  ④仁祖:谢尚(308——357)字。时为镇西将军、豫州刺史、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镇寿春(今安徽省寿阳县),因得到其信,知病危笃。桓温曾表谢尚镇洛阳,尚因病未任,次年五月病逝。

  ⑤蔡谟、谢尚等皆病笃,叹东晋人才不济,使人短气。

  【译文】

  收到八月九日从京都寄来的信。信中转来桓温七月九日从当阳给我的信,一个月过去了,桓温率军早该到洛阳了。桓公担心运输粮草迟缓,不利北伐,深感忧虑。蔡公的病已至垂危,日泻数十次,令人深忧。收到仁祖廿六日的信,称病更危笃,亦深可忧。正当人才难求的时候,蔡、谢却重病在身,实在令人短气。

  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②。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③。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此帖《全晋文》缺。引自刘秋增、王汝涛主编的《王羲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109。)

  【注释】

  ①这是王羲之书法中,最被称颂的一个帖子,摹本藏日本皇室已1300多年,奉为国宝。书法家们称其为“真正的右军风骨”,对其由行入草感情起伏在字里行间的跌宕论述甚详。但这也是一个最使人猜不透的帖子,他终究是写给谁的信,至今仍各说各的,尚未有相对统一的看法。究其原因,这要归责于《晋书·王胡之传》的一个错误。

  《王胡之传》附在其父《晋书·王 传》后,曰:“胡之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假节,以疾固辞,未行而卒。”永和十二年(356)八月,桓温收复洛阳后,先表谢尚镇洛阳,尚因疾未行。又以丹杨尹王胡之代镇洛阳。《晋书》在“假节”后,掉“镇洛阳”三字,且说他“未行而卒”,人们以为他根本没有到过洛阳。问题就出在这。事实上,王胡之不仅“假节镇洛阳”,而且修复了先帝五陵,并于十二月庚戌日令洛阳臣民赴陵释奠,他因病未至,向朝廷上《释奠表》曰:“伏承仰遵古典,以今月吉日释奠先圣。率土臣民,顺风载说。臣宿婴重患,不获陪列,豫睹肃肃穆穆之容,仰望云汉,伏枕欣慨。”《世说新语》引《王胡之别传》和《南齐书·百官志》皆载其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他镇洛阳后,确有病,次年春乞归京都疗疾,还南下会稽和王羲之、谢安、支遁等相会。不幸的是,在准备回洛阳时病卒,王羲之书中有“司州疾笃不果西”,并疏告会稽王“贤弟逝殁,甚痛乃何!”王胡之第二次赴洛阳“未行而卒”,《晋书》是把时间搞错了。本书《书札交流·王胡之》一节有详细交代,在此不再累述。

  王胡之是王羲之堂弟,到洛阳后,把王祥等先祖墓被毁事当即告诉王羲之。问讯后,十月十七日,王羲之复信致哀,表示“旧京先墓毁动,奉讳号恸,五内若割”。同日,未仕的操之也写了同一内容的信,并称“操之再拜”,符合和王胡之的叔侄称谓。得知王胡之修复先墓后,《丧乱帖》就是王羲之给王胡之的复信。信中所言“虽即修复,未获奔驰”,明言可证。我们有信心认为,方家读了鄙文后,大多为认同这一看法,并作出更加深刻、真切的研究。

  ②丧乱:洛阳本西晋旧都,时战乱频频,常遭“丧乱”。这次丧乱是指永嘉五年(311)六月,燕主刘曜侵洛阳,杀官吏、士民三万余人,焚烧宫庙,挖掘帝陵和大臣坟墓,其残酷史无前例,王羲之故云“丧乱之极”。先墓:琅邪王氏先祖的墓,在洛阳城北邙山。王羲之曾祖光禄大夫王览、从曾祖太保王祥、祖尚书郎王正的墓皆在邙山。有以为先墓在琅邪王氏故里,不妥。

  ③“虽即修复”,指王胡之镇洛阳后立即修复了先墓。“虽即”是一个短的时间用词。这时王羲之已辞归金庭,未赴祭奠,故云“未获奔驰”,以信致哀。

  远近亲和帖

  远近亲和,士人平安①。荀侯定住下邳,复遣军取卞城②。此间民事,愚智长叹,乃亦无所隐,如之何③!又须求雨,以复为灾④。卿彼何似?(《全晋文》卷22,页1584)

  【注释】

  ①远近:指在外任职和居家的儿孙们。士人:已致仕为逸民,故自称士人。

  ②荀侯:荀羡(322——359),字令则,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光禄大夫崧子。少著名,清和有识才。尚寻阳公主。时任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青诸州军事。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卞城:东山省泗水县。《资治通鉴》载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冬十月,“荀羡闻龛已败,退回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守刘庄将三千人守琅邪,参军谯国戴逯将二千人守泰山。燕军慕容兰屯汴(卞)城,羡击斩之”。点明此帖时间。

  ③民事:民间习俗,请客送礼繁多,深感无可奈何。或指民间多事,不安定。

  ④求雨:大旱成灾,民间迎龙求雨,也是一种民间风俗。《晋书·五行志》载,“永和十年,三麦不登。十二年大(旱)无麦”。十年大旱刚求雨,今又求雨,故云“又须求雨,以复为灾”。王羲之书中有“酷旱,忧重”,“遂无雨候,使人叹”,说明近年多旱灾,故随乡入俗,与民求雨。宋《剡录》载金庭观曰:“去观东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池可丈余,深不可测。其水色赤,勺之则其清如镜,祷雨甚灵。”金庭遇旱,乡民率队赴此迎龙,祈祷求雨。

  【译文】

  出外和在家的儿孙们都很好,我亦平安。荀羡收复琅邪、泰山郡后,已回镇下邳,又迁将攻卞城,斩燕将慕兰容。这里民间多事,不论士夫、百姓皆叹应接无暇,避也避不过,真没法应付。前年旱,求雨,今年又大旱,又须求雨,灾难不断。你那里如何?

  分西帖

  羲之死罪:前得云子诸人书②,并毁顿胡之“惟分”。推难为心③,当有分西者否④?羲之死罪!(《全晋文》卷23,页1590)

  【注释】

  ①致会稽王司马昱书,为王胡之遭桓云等人诽谤讨说法。永和十二年(356)八月,桓温光复洛阳,以王胡之镇守洛阳。洛阳为晋朝旧都,后为前汉国占据,这是晋室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以来,晋军第一次克复洛阳,桓温即力主移都洛阳。这一主张,皇上不允,桓云等人指责是王胡之想分洛阳为西都,使晋国东西分治。这是涉及晋朝统一的大问题,故王羲之立即致信会稽王,为王胡之洗冤。

  ②云子:桓温二弟桓云字,时为建武将军、都督司、豫二州军事。王胡之虽为司州刺史,镇洛阳,但军权在桓云手中。

  ③毁顿:屡屡诽谤。胡之:王胡之,王羲之堂弟,这时将告假东归疗疾。惟分:唯以分洛阳为西都,实际上是与移都相对立的一种主张。推难为心:说王胡之一心想推卸镇洛阳的重任,并乞病东归,那有分立西都的想法呢?

  ④反问句,意思是说根本就没有分洛阳为西都的事,是无中生有。

  【译文】

  羲之死罪:前些日子收到桓云等人寄来的信,他们一起诽谤王胡之,说他一心想分洛阳为西都。胡之深感镇洛阳困难太多,一心想推掉,那有分立西都的想法呢?羲之死罪!

  服食帖

  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①,仆即复是中之者②。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辄大起,多腹中调适,君宜深以为意③。省君书,亦比得之,物养之妙,岂复容言④。直无其人耳,许君见验,何烦多云矣⑤!(《全晋文》卷23,页1587)

  【注释】

  ①服食:吞食五石散一类的丹药,相传可以延寿长生。冷药:石散药服后,会发热冒汗,须服辅助药降温,称为冷药,按其药性,分上、中、下。

  ②中之者:指冷药中的中冷药,王羲之服此辅剂。

  ③说石散药易伤肠胃,尤以春秋为甚,须多加调适。

  ④物养:服食养生。

  ⑤许君:道士许迈。《晋书》本传曰:“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王羲之书札中有时称为“先生”。

  【译文】

  服食散药,不可以不辅以冷药,我服的是中冷那一种。服冷药后肠胃中有冷的感觉,不可不在乎,尤其春秋两季肠胃不适明显,更应注意调和适当,你应深以为意。看了你的信,也有这样的体会,服食养生之妙处,还须多说吗。从来没有人能和他想比,既然这个药方许迈已经验证过了,何烦多说呢!

 

  剡槌帖

  得司州书,转佳,此庆慰可言①。云与君数数或采药山崖,可愿乐,遥想而已②。云必欲克余杭之迟期,此不可言,要须君旨问③。仆事中久,宜暂东,复令白便行④。还便行,当至剡槌上⑤。二十日后还,以示⑥。政当与君前期会耳。迟此,情兼二三⑦。(《全晋文》卷24,页1594)

  【注释】

  ①司州:司州刺史王胡之,王羲之堂弟。转佳:王胡之镇洛阳,升平元年(357)春,因病乞归京都,经疗养后病情好转,故令羲之可庆可慰。

  ②君:许迈,著名道士,王羲之辞郡后与其采药不远千里,结为方外之交。此札为致许迈书。数数:多次。王胡之家在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许迈亦居余杭,后徙居与余杭相邻的临安县西山,故王胡之与许迈曾多次会面,或一起上山采药,亦为故交。说王胡之想起这段交情很高兴,但过去已久,只能在远方思念而已。

  ③这句的意思是:王胡之写信给王羲之,他将回余杭家,等待与许迈再次晤面,问许迈是否能安排出见面的机会。

  ④仆:自谓。说自己在山阴已不少日子,要暂回金庭,写完这封信便走。

  ⑤槌:棒槌,剡槌即捣制剡藤纸的工具,以此代指剡藤纸。唐薛能《送浙东王大夫》诗“剡石垂得尤名”自注曰:“近相传,捣熟纸名石垂”。这句的意思是:等我从金庭回来后,便去余杭,并送剡槌纸给你。王羲之经营金庭庄园,有纸作坊,生产剡藤纸、麻纸。

  ⑥说在金庭住二十日后便回山阴,那时再写信与你联系。

  ⑦政:正,王羲之祖讳正,故其书札中皆避讳为“政”。这句是说,我也正准备与你再次相会,等待这一天会到来。

  【译文】

  得到司州刺史王胡之的信,告诉我病已好转,可庆可慰。王胡之说,与你曾数次会面,或一起上山采药,想起往事觉得很高兴。可过去已久,只能在远方思念而已。他说一定会回到余杭家中,希望能邀你会面。时间还难定,要先问问你的主意。我住在山阴很久了,要暂回金庭,写完这封信就走。等我从金庭回来后,便去余杭,并带上送给你的剡槌纸。二十天后回山阴,再写信和你商量会面时间。我也正当常想与你再次会面,等待着这天一定会到来。思念再三。

  在剡帖

  敬亲①今在剡②,其后复亡③,甚不可言。(《全晋文》卷22,页1586)

  【注释】

  ①敬亲:未明其人。王导子中有敬和、敬伦、敬文等,敬亲可能是王羲之中亲堂兄弟中的某人。

  ②剡:会稽郡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在郡治山阴县东南。

  ③亡:通往,意离去。《汉书·韩信传》:“何(按:指萧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译文】

  敬亲今在剡县,未及大家来就离去了,真不知道说什么。

  【考释】

  这个帖子要和前几天的一个帖子联起来读,方明其意。此帖曰:

  农、敬亲同日至,至数日耳,道路平安为慰。妹且停,为大庆。(《全晋文》卷25,页1599)

  敬亲是和农同日到达剡县的,到这里已经数日了。说的是升平元年(357)王羲之邀集中表亲来金庭举行聚会的事,可参见本书《中亲咸集田园晚唱》一节。看来敬亲没有待大家到齐就离去了,故“甚不可言”。如果把二信中的“同日至”和“今在剡”联系在一起,很明白,敬亲和农、妹等“至数日”的地方就在剡县,这是王羲之居剡县金庭的一个有力证明。

  发诏催吾帖

  遂当发诏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①。而辱在草泽,忧叹之怀当复何言②?见足下一一③。(《全晋文》卷22,页1585)

  【注释】

   ①发诏催吾:诏催王羲之进京。《晋书·穆帝纪》:“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帝加元服,告于太庙,始万机,大赦,改元”。穆帝二岁登基,历永和十二年,太后临朝,会稽王司马昱辅政。至升平元年正月亲政,年十四岁,太后退居崇德宫,继续由司马昱辅政。穆帝亲政,改元升平,朝野庆贺,诏王羲之进京朝贺,此即“帝王之命”。“是何等事”,是一句牢骚话。多将此札系于升平五年,穆帝崩,哀帝即位时,不妥。穆帝升平五年(361)五月崩,是年未改元,待到次年,即哀帝隆和元年(362)“春正月壬子,大赦,改元”,这时王羲之已逝世。甚至有将此帖系于永和四年(345)诏为护军将军时,更不妥,因下句“辱在草泽”,说明已辞郡归田。

  ②辱在草泽:辱,曲就委身之意。草泽:本意是远离城市的荒芜之野,此指金庭庄园。王羲之对这次改元,没进京,发去了贺书,然在贺书中曰:“臣抱疾遐外,不获随列,瞻望宸极,屏营一隅”。内心实在不以为然。他不满太后垂帘听政的体制,希望会稽王司马昱称帝。他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说:“初二日羲之顿首,忽然改年,感远兼伤,情痛切心。”“比各何以相扰不忘。当深消息,以全免为大。仆衰老,殆是日不如日。”表露了对穆帝改元的不满。

  ③“足下”未明是谁。既然能“见”,又能“一一”地议论皇帝,想必此人是生活在会稽的知心人,或是谢安。

  【译文】

  升平改元,发诏催我入京朝贺。这是何等大事呢?用得着帝王亲自发诏。而我已经挂甲归田,辱身草泽,还相扰不忘,这是什么道理呢?正叫人忧叹于怀。见到你后再一一畅怀细说。

  修小园子帖

  仆近修小园子,殊佳①。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②。倘因行往,希见③。比二处动静,故故常患,驰情。散骑痈转利,庆慰④。姊故诸恶,反侧⑤。永嘉至,奉集,欣喜无喻⑥。余可耳。(《全晋文》卷25,页1604)

  【注释】

  ①王羲之住宅中的花园。修:修建。殊佳:身体、心情特别好。

  ②果:花园中的果木。杂药:各种不同的草药。

  ③此信寄妻弟郗忄音,时为临海太守。曾相传进京为侍中,王羲之希望去前能见一面。

  ④散骑:妻弟郗昙为散骑常侍。升平二年(358)八月,改任北中郎将荀羡军司,可知此书写于此前。

  ⑤姊:妻郗璇,太尉郗鉴女,忄音、昙姊,故在给他俩书中以“姊”称。

  ⑥永嘉:孙绰。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绰为右军长史,辞郡后出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可能孙绰永嘉三年任满,入京领著作郎,途径剡县,来金庭探访王羲之。奉集:许多亲朋都来看他。

  【译文】

  近来,我在小园子里艺果种药,身体、心情特别好。园中种果木,还有许多草药,使我感到很满足,很开心。如果你诏受侍中,行前希能相见。考虑到会稽、临海的社会动静不安,心常忧虑。郗昙的脓肿开始好转,甚慰。你姊的一些老毛病,反复的患。孙绰从永嘉来,旧友欢聚在一起,大家高兴得无法比喻。其余皆好。

  笃喜种果帖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②。此种彼胡桃,皆生也③。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④。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全晋文》卷22,页1583)

  【注释】

  ①此为寄益州刺史周抚信,后人称为《足下所疏》帖。

  ②周抚寄果子事,王羲之另与周抚书曰:“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③告诉周抚,从外地寄来的胡桃子,已经发枝生长了。

  ④田里:指金庭庄园。王羲之的田园生活,以艺园、种果为乐,且躬身栽培,信步观赏,云:“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译文】

  你信中说,这种水果很好吃,并寄我果子,当种之。这里种的外地胡桃已经生长了。我最喜欢栽种果木,今生活在金庭田园里,唯以此为事。因此要麻烦你这位远方的朋友,给我寄来果子,为我做了一件大好事。

  上司马昱书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①!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②。诸葛经国达治,吾无间然③。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⑤。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⑥?前试论意,久欲呈,多疾愦愦,遂忘致。今送,愿因暇日,可垂试省⑦。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⑧?(《全晋文》卷24,页1594)

  【注释】

  ①荀:荀 (163——212),字文若,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汉献帝时为侍中、守尚书令。有奇才,善谋略,为曹操扫灭群雄策划有功,操视为“吾之子房”。葛:诸葛亮(181——234),辅佐刘备,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二人经国达治,都是匡世奇才。

  ②荀获讥于忧卒:指东汉建安十七年(212),董卓等议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大以为操秉忠汉室,宜退让,实为操所恨。不久,曹操伐孙权,表请 劳军于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命为丞相参军。至寿春(今安徽省寿阳县), 病,操使人馈食,见之乃空盒,遂饮毒而死。荀 忠于汉室,勿晓曹氏宏图,不识时务而遭此下场,为后人“意长恨恨”。事备《后汉书·荀 传》。

  ③吾无间然:《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认为禹有大功于世,对他没有可以批评的。王羲之认为诸葛亮像大禹那样完美。

  ④无玷累:说诸葛亮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玉,数代人都歌颂他。

  ⑤说诸葛亮一生,不忘建三国鼎足之势。“至于”后面,话中有话。诸葛亮把阿斗抱上帝位,蜀三年而亡。似乎在问,诸葛亮的理想实现了吗?《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子注引《袁子》云:“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认为诸葛亮应该自己称帝。王羲之以此为例,也有劝进会稽王的意思。

  ⑥这一问,是全文的核心。命世大才:抱有雄心壮志,能担任国家重任的人。以天下为心者:一心想得天下的人。意思是问,那些雄心勃勃的自认为命世大才,那些一心一意想得到天下的人,能容得了你吗?这就把前面所说的荀 和曹操、诸葛亮和阿斗这种君臣关系的最终结局揭示出来,提醒司马昱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⑦说这是一封早已写好、久欲要呈、却被忘致的信,之所以今日才寄,因司马昱“愿有暇日,可垂试省”。《晋书·穆帝纪》载:“升平元年春,正月,司徒、会稽王昱稽首归政,帝不许。”此书或许寄于此时。

  ⑧最后一句,问司马昱:兴废之道,明如阡陌,人们寄厚望于贤达,不知你是否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王羲之用荀 和诸葛亮的典故,又迟迟不敢言,终究要告诉司马昱什么呢?这倒使之想起了他的另一封信:

  上方宽博多通,资生有十倍之觉,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下谓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为与卿共思之。省以付火。(《全晋文》卷24,页1595)

  上:司马昱。说司马昱大知大觉,胜人十倍,这是谁都知道的。“南眷”是隐语,实为孔子所说的“南面”。《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道者,足以南面称帝矣!”故以南面为帝位。正因为这封信与“足下”议论司马昱称帝的事,所以要“密示”、“勿宣”、“付火”。这位“足下”可能是桓温。据分析,能将司马昱扶上“南面”的,只有握有实权的太尉桓温。实际上,东晋从永和以来的十多年中,司马昱和桓温一文一武,如朝廷阀阅,继续开创了东晋中兴的局面,将版图西扩至巴蜀,北则由肥淮推到河洛,故司马昱称帝呼声很高,但他固让不就。到了咸和元年(371),桓温废了废帝司马奕,终于把司马昱迎上了帝位,这就是东晋中兴之君简文帝。王羲之和桓温是力主司马昱称帝的。从这一历史背景分析,王羲之致司马昱的这封信,有暗示司马昱以史为鉴,顺乎兴废之道,勇肩帝位的意思。如果司马昱早称帝,王羲之的命运则完全不同,在东晋中兴时期,或许多了一位王导式的贤相,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少了一个书圣。

  【译文】

  羲之死罪:荀 、诸葛亮都是一国的佐命宗臣,从他们一生的事迹来看,实在是奇士也。然而,荀 却被曹操抛弃,饮毒而死。都说他有弘济之心,宜被大道,最后却被后人讥笑。诸葛亮有经国达治之才,功德像大禹那样无可挑剔,处事像无瑕的白玉,身无玷累,几代人都称颂他十全十美。至于他建立的鼎足之势,却被刘阿斗断送,于此,人们还没有忘记。那些自认为是命世大才,一心想得天下的人,容得了你吗?前面这些论意,早就想呈送给你,因常患疾,而致遗忘。今送给你,如有暇余,特请赏阅。人们非常期望贤达能顺乎兴废之道,不知你是否粗粗明白了像阡陌那样经纬分明的道理?

  儿女帖

  吾有七儿一女①,皆同生②。婚娶已毕,惟一小者尚未婚耳③。过此一婚,便得至彼④。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⑤。足下情致委屈,故具示。(《全晋文》卷22,页1583)

  【注释】

   ①七儿: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一女孟姜。

  ②皆同生:系郗夫人一人所生。此为王羲之对家庭、婚姻之道德宣示,在贵族阶级妻妾成群的年代,要做到这一点,确属难能可贵。

  ③六子操之约婚于升平二年(358),时“小者”献之十五岁,未婚。

  ④至彼:此信致益州(治所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刺史周抚,这句的意思是待献之婚后,即遂“尚平毕娶”之愿,出游蜀地。

  ⑤内外孙指儿子和女儿的孩子,有的养在金庭,故《致谢万书》中云“率诸子,抱弱孙”。

  【译文】

  我有七儿一女,皆一母同生。今婚娶已毕,只有一个小儿还未婚配。待小儿结婚后,便可以到你处游览。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可慰心。往日常说游蜀,然不果,使你心存委屈,故具示。

  中郎女帖

  中郎女颇有所向,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②。仆德音③。君颇冷不④?大都此亦当在君耶⑤!(《全晋文》卷26,页1605)

  【注释】

   ①此帖与妻弟郗忄音书,为幼子献之求妻弟郗昙女道茂。

  ②中郎女:郗昙女道茂。升平二年(358)八月,郗昙以散骑常侍除北中郎将,故云道茂为“中郎女”。所向:说道茂的心向着献之。今时婚对:现在订婚,正适时。升平三年(359),献之十六岁,正当弱冠论婚。古父母亡,长兄为一家之主,故与郗忄音书求婚。自不可复得:谓献之和道茂青梅竹马,两相情愿,结为夫妻,不可复得。

  ③仆德音: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④讯问服散药后是不是感到很冷?

  ⑤这句是说献之和道茂能否成为夫妻,完全由你决定了。

  【译文】

  郗昙女道茂心里很向着献之,今天给他俩订婚正是时候,这样好的姻缘不可复得。我等着你的好消息。你服散后感觉冷不?献之和道茂的婚事当由你做主了。

  与谢万书

  古之辞世者②,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免③,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顷东游还④。修植桑果,今盛敷荣⑤。率诸子,抱弱孙⑥,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有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⑦。君谓此何如? 比遇重熙去⑧,当与安石东游山海⑨。并行田尽地利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輥?輯?訛。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輥?輰?訛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輥?輱?訛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君察此当有二言不?真所谓贤者志于大,不肖志其小。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全晋文》卷22,页1582)

  【注释】

  ①此文载《晋书·王羲之传》:“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不妥。《晋书·谢万传》曰:“会稽王司马昱作相,引为从事中郎。”这在谢万入仕之初。此书曰“坐而获免”,指升平三年(359)十月,谢万为西中郎将,司、豫、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北伐告败,被废为庶人后。谢万曾有信给王羲之,叹诉委曲,王羲之书曰:“亦向得万书,委曲备悉,使人慨然。”这是他给谢万的回信。北伐前王羲之曾致书诫劝谢万:

  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有何,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同上)

  又致信桓温,说谢万不宜领兵打仗,是错用人才。果被言中。

  ②辞世者:辞官为民的人,或避世不仕的隐逸。

  ③仆:借指谢万。坐而获免:坐:坐罪。谢万北伐,指挥失误,全军溃败,因而获罪。免:未送廷尉治罪,仅废为庶人,故云获免罪责。王羲之认为“获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简直是天赐良机,故警告他“违天不祥”。

  ④顷东游还:刚从金庭回到山阴。

  ⑤说他在金庭庄园中种植的桑园和果木已很茂盛。说明他经营庄园已经多年了。

  ⑥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王羲之归居金庭时,六子操之未娶,幼子献之才十二岁,内外孙已有十多人。王羲之夫妇和操之、献之及一些孙儿、孙女共居金庭,常“率诸子,抱弱孙”优游果园之中。

  ⑦万石之风:据《史记·石奋传》载,汉文帝时,石奋官至大中大夫,及其四子皆官秩二千石,父子五人合万石,因号“万石君”。石氏父子处事慎微。子石庆为太仆,汉武帝出宫门,问车驾几匹马,石庆举鞭一一数清后才敢回答,说六匹。故王羲之对“轻薄”的儿子,就像“举策数马”那样以万石之风教育他们。

  ⑧重熙:王羲之妻弟郗昙。升平三年(359),荀羡告病还都,以郗昙代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与谢万一起北伐,告败,降为建威将军。这时住在王羲之家。

  ⑨安石:即王羲之挚友谢安,谢万的三哥,家上虞县东山,屡诏不仕,常与羲之优游山海。

  ⑩行田尽地利:行田:行穰福田,有《行穰帖》。《史记·滑稽列传》:“见道旁有穰田者”。司马贞《索隐》:“谓为田求福禳。”地利:《管子·牧民》:“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库不盈。”可见王羲之经营庄园,很重视风水。

  ?輥?輯?訛欲与亲知时共欢宴:指邀集中亲到金庭来聚会,共享田园之乐。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前文《中亲咸集田园晚唱》。

  ?輥?輰?訛这句是王羲之把金庭的中亲聚会和山阴兰亭诗会相比,认为其亲情和田园之乐,胜于兰亭流觞。

  ?輥?輱?訛陆贾:从汉高祖定天下,后助陈平、周勃诛吕氏,拥立汉文帝。提倡儒学仁义治国,兼容老庄无为。著《新语》,论治国之道。班嗣:文史大家班固从伯,独尊老庄,主张“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这些思想为王羲之所接受。尤其是“师友造化”,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理论,深为王羲之赏识。杨王孙也是西汉学者,通黄老之术,认为生死是事物的自然变化,反对厚葬之风,提倡裸葬。

  【译文】

  古代避世不仕的人,表面上好像披发狂妄,行为荒唐,但做人也不容易。今咱能坐罪而获免,做一个逸民,正当顺其平生之愿,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是天赐良机,违背它,就会有不祥之兆。我刚从金庭回到山阴。我在庄园里种植的桑园、果木,今已长得繁荣茂盛。我常带领诸子和小孙儿们在果园里闲游观赏,如果看到有成熟的果子,便摘下来,切成一块一块的分给大家吃,心里感到非常开心。我虽没有多大能力去培养儿孙们的德业,只希望他们做人能敦厚退让。如果有人轻薄不踏实,我就像万石君那样,用“举策数马”的典故教育他们。你认为这样做好吗?等重熙走后,我将与谢安东游山海。在庄园里颐养闲暇,即时为田行穰,祈福丰收。除了自己丰衣足食外,还邀集亲朋好友们到庄园里来聚会,虽不能像兰亭那样兴言高咏,衔杯引满,曲水流觞,但交谈田园之乐,共享丰收果实,也觉得很满意,其亲情却胜过兰亭。我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这些前贤的处世方式做人,也以此教育子孙,平生的志愿就在这里了。你对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同看法吗?真所谓人各有志,贤者志亦大,不肖者志于小。没有机会和你相见,故将心里话倾心相告,当是一次晤谈。

  瞻近贴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②。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③。亦度卿当不居京④。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⑤。此信旨还具示问。(《全晋文》卷22,页1582)

  【注释】

   ①此书寄许询。时许询游京都,信告王羲之,愿来金庭居住。王羲之写了这封热情洋溢的信,欢迎他来。许询来金庭后,住在华堂村南五里的济渡村,卒于此。临终那天,王羲之请道士为其祠祀,其书云:

  玄度先乃可耳。尝谓有理,因祠祀,绝多感,其夜便至此。致之生,而速之死,每寻,痛惋不能已已!省君书,增酸。恐大分不可移,时至,不可以智力救,如此。(《全晋文》卷22,页1583)

  卒后葬济渡,《剡录》载其事。许询后裔居此,有许氏庙、许家坂。

   ②似乎这时,许询的家眷已住在金庭,故向他报告“大小悉平安”。

  ③这句是说,由衷的等待他来,相信一定会来,并请告行期。

  ④许询游京期间,士夫竞相邀请,望其留住京都,而许询决定来金庭。

  ⑤此既避:“避”即避地之乡,特指剡县。“剡”,二火一刀可以逃,世为隐逸之乡,《水经注》云:“足以避地之乡矣!”这是证明王羲之庄园在剡县金庭的重要一帖。然多将“避”误为“僻”,离题远矣!

  【译文】

  近来没有机会向你信告,但家中发生了一些令人悲叹的事。你家中大小都平安。你说要来我这里居住,使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等着你,相信你一定会来,并请告行期。我想你一定不会择居京都。这里既是闻名的避地之乡,而且节气宜人,因而很高兴你来。望信告来期。

  此公立德帖

  此公立德由来,而婴斯疾,每以惋慨②。常冀积善之庆,当获潜佑③。契同昔人,寻忆(往)事,缅然永绝,哀惋至深,未能喻心④。省足下书,固不可言已矣!可复奈何!绝笔流涕。(《全晋文》卷25,页1600)

  【注释】

  ①此书哀悼阮裕。阮裕(298——359)字思旷,少著名。初为大将军王敦主簿,知王敦有“不臣之心”,佯装饮酒废事,去职,归隐剡县,关怀民情,慎修德业,《世说新语》载“焚车”事,堪称晋中兴时期朝野敬仰的道德模范。并以德业传家,其儿、孙皆以德行世。谢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称其孙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有将“此公”为庾翼的,恐误。

  ②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颍达疏云:“立德,谓创造垂法,博施济众。”由来:阮裕一生以修行道业为己任,故《晋书》本传称“以德业知名”。《易·乾·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郑玄注:“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③认为行善积德,应当得到神灵的保佑,但阮裕患恶疾而终,令人“惋慨”。

  ④契同昔人:昔人指已故去的阮裕。契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和阮裕是故交,回忆往事,从此永绝,悲痛不能言喻。王羲之少年时和阮裕相识,晚年又同居剡县,关系密切,书信中常提及阮家事。约于升平三年(359)冬,阮裕病重时,曾探访,书中云:“阮公故尔,可忧。”

  官奴帖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①。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②。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焦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惟归诚待罪而已③。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已具④,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⑤,夫复何言!(此帖载《宝晋斋帖》,《全晋文·王羲之集》缺,引自刘秋增、王汝涛主编的《王羲之志》,页149。)

  【注释】

  ①这是王羲之留之于世的唯一一份首过书,用行书,字字端正,可作为历史上道家上章首过之范本。道长于静室上章除厄,主人要写首过书三份,一份由道长作法焚之,一份埋山冈,一份付流水,称三官手书。几天前,官奴兄延期四岁的女儿刚暴病夭亡,今官奴小女又病危,从山阴来金庭,故在静室中再次上章首过。

  ②王羲之书札中称“大奴”为玄之,“二奴”为凝之,尚有延期、官奴者,当是三子涣之、四子肃之、五子徽之中某人。官奴居山阴,抱小女来金庭,故令父十余日不知,玉润或为徽之女。后人多以官奴指献之,不妥。既称“小女”,定有长的,献之和道茂在升平四年(360)前后刚婚,不可能有两个儿女。

  ③前文向天师报告病情,这段文字是王羲之作为一家之长,表示向天师认罪,希望以己之责代孙女玉润之病,接受惩罚。

  ④官奴辞已具:官奴在山阴时,已经上章首过。

  ⑤先生:上章作法的道长。

  【译文】

  我儿官奴的小女儿玉润,生病已经十多天了,却一直不让我知道。昨天从山阴来,又忽然患痼疾,到今天越来越严重,生命危笃。头上的肿毒已经溃烂化脓,这倒不足忧,然痼疾不见好转。这使我十分心焦,难以言喻。近来家中没人患这样的恶病,完全是因为我作为一家之长,自己不能用功修道,并教育全家上下;又或在许多地方违反了天师的科诫,以致遭此祸害。我只有虔诚的归罪于天师面前,服从责罚。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客辞。官奴也有辞悔过,不复多说。上有负于道德教诲,下愧请先生作章,还待何言。

  悼玄度帖

  玄度先乃可耳,尝谓有理②。因祠祀绝多感,其夜便至此③。致之生而速之死④。每寻痛惋不能已已。省君书,增酸悲。大分⑤自不可移,时至,不可以智力救⑥,如此。羲之白。(《全晋文》卷22,页1583)

  【注释】

  ①许询字玄度,晚年居王羲之金庭庄园,并卒葬于此。此札为许玄度卒后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信。许询殓葬后,王羲之还有一封写给他儿子王延期的信,说:“七日告期,痛念玄度。”

  ②“理”即理气,指呼吸通畅。

  ③祠祀:道家为病人除厄,在静室曰上章,在野外曰祠祀。祠祀要宰牲祭神,击鼓舞蹈(参见《世说新语·德行三十五》)。感:有知觉。至此:是死亡的意思。

  ④这句是说,本想能救活他,反使他加速死亡。

  ⑤大分:一个人的寿命,谓人命在天,不可移。《南史·陶潜传》:“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智力救:想方设法地救其命。

  【译文】

  许玄度原先还可以,呼吸还通顺。为他祠祀祭神时,决然还有感觉,但到夜里便死去了。本想救他的命,谁知反使他死得更快。每想此事,悲痛万分,不能自制。看了你的来信,更添悲伤。看来人的寿命不可移,时辰到了,不论怎样想办法都无法救治他。只能这样。羲之白。

  食谷帖

  食谷帖仆近下数日,勿勿肿剧①。数尔进退,忧之转深,亦不知当复何治②?下,由食谷也③。自食谷,小有肌肉④。气力不胜,更生余患⑤。去月尽来停谷啖面,复平平耳⑥。(《全晋文》卷25,页1601)

  【注释】

  ①下:腹泻。肿剧:全身浮肿。

  ②数尔进退:反反复复。

  ③食谷:吃米饭。辟谷法不吃鱼肉、粮食,只吃蔬菜、水果,把人饿瘦,导引羽化升天。

  ④这句是说,修炼辟谷,弄得腹泻、浮肿,骨瘦如柴,因而不得不恢复吃米饭,才长出一点肌肉。

  ⑤后悔之词。说修炼辟谷,不但没了气力,更惹出各种病苦。他在另一帖中说:“顷还。少啖脯,又时啖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全晋文》卷26,页1605)

  ⑥停谷啖面:停止吃米饭,改吃面食。

  【译文】

  我近来腹泻了好几天,又忽然全身浮肿。如此反反复复,使我越来越忧虑,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治疗。因为腹泻不止,因而不得不恢复吃米饭。自从恢复吃米饭后,稍稍长出了一些肌肉。但气力不胜,并各个体位都不适。去月底来,停吃米饭,改吃面食,但还是像往常那样,没多大变化。

  七十帖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②?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③。以尔要,欲一游目汶岭,非复常言④。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全晋文》卷25,页1604)

  【注释】

  ①此书寄益州刺史周抚。王羲之辞郡后,今存与周抚书最多。

  ②足下:周抚,升平五年(361)七十岁,身体气质都很好,可说是当时年岁最长的老臣了。

  ③耳顺:六十岁。这一年,王羲之五十九岁,故云“年垂耳顺”。厚幸:十分幸荣。欲逼:衰老与疾病交逼。

  ④以尔要:应你的邀请。汶岭:今四川省岷山山脉,古代著名的风景区。

  【译文】

  你今年正当七十岁了罢。知你身体健康,气质俱佳,值得大庆大贺,望能更加用心颐养。我已年垂耳顺,按人之常理,活至今日已很幸荣,但看来今后的日子将要朽病交逼了。你常来信邀我一起游汶川、岷岭,已不是一次两次,但愿你保护好身体,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这绝不是随便说说的空话。如果真有此缘,那将是一桩奇事了。

 

  迎集中表帖

  安复后问不?想必停君诸舍①。疾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②。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③。疾患经月,兼焦劳不可言④。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⑤。此一条不谢二疏,而人理难知此⑥。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⑦?交衰朽羸劣,所忧营如此,君视是颐养之功,当有何理?今都绝思此事也⑧。冀疾患差,末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遣无益,快共为乐,欲以少日,补顷者之惨蹙也⑨。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⑩!且当卒目前,及当此急要。愿诸君各保爱,以俟此期。?輥?輯?訛未近见君,有诸结,力聊以当面。?輥?輰?訛(《全晋文》卷22,页1585)

  【注释】

  ①安:谢安,升平四年(360)八月离上虞,出为太尉桓温司马。此书写于升平五年(361)夏。

  ②告诉病情,说没有食欲,卧床转身都要人帮忙。

  ③散力:服食散药后,药性发作。

  ④经月:一个多月。指卧床时间。

  ⑤中表:父母同生曰连胞,三服以内为近亲,五服以内为中亲,中表指五服以内的本族和姑表、姨表亲。亲疏:指亲属间亲情的疏密。田里:金庭庄园里,点明中亲聚会的地点。这年王羲之仙逝,“田里”也是王羲之病卒金庭庄园的重要证据。

  ⑥二疏:汉朝疏广、疏受叔侄。他俩同为皇太子太傅、少傅,履职五年,功成身退,归耕田园,与亲知共欢乐,以寿终年,事备《后汉书》。说人们很难理解我这番心思。

  ⑦小却:疾病稍有好转。遂本心:实现中亲欢聚的愿望。

  ⑧这句是说,衰老与疾病交加,诸如练功服食之法,还有什么用呢?今天已不想这些事了。有些悔不当初的意思。

  ⑨患差:病好转。末秋初冬:农历九、十月间,是一个收获的时节,点明中亲聚会的时间。王羲之晚年,不仅自己愈见病重,家中忧患亦多,希望这次聚会能“补顷者之惨蹙”,有民间“冲喜”的意思。

  ⑩前者意事:回忆三四年前举行过的一次中亲聚会。近几年,王羲之中表亲“群从凋落略尽”,认为像前次那样欢娱“岂可复得”。

  ?輥?輯?訛急要:作为一件要紧的大事来对待。保爱:保重爱护身体。以俟此期:等待会期的到来。

  ?輥?輰?訛因谢安在京都,此信当寄给在京的某中亲,似是妻弟郗忄音,由临海太守已入相府,或为侍中,中表兄弟大多已故去,唯他健在为官。诸结:许多想不开的事情。所以希望聚会时能当面相互交谈。

  【译文】

  谢安有没有再次登门造访?想来他常会到你等家中走走。我的病很不好,不断转恶,一点食欲都没有,躺在床上转身都要别人帮忙,令人深忧。小妹也像过去那样,时好时坏。我因散药发作,心烦不能入睡,进食很少。患病卧床已一个多月了,心中焦燥,难以言表。想迎集中表亲,不论关系疏密,都能来。之所以这样做,实望老来能在庄园里尽情地享受骨肉团聚的欢乐。这样的想法,我不比汉朝的疏广、疏受叔侄差,但你们却难知我心。不知病稍好后能实现此愿否?今衰老和疾病交迫,忧患已经这样,你说再用颐养之功,还有什么用呢?今天,这些事都不去想它了。回忆前次中亲聚会的情况,今已不可复得,希望你能把这次聚会当做紧急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愿大家都能保重爱护自己的身体,等待会期的到来。已多时不见君面了,心中有许多忧结,想与你当面倾心而谈。

  小行多帖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②。又风不差,脚更肿③。转欲书疏,自不可以,惟绝叹于人理耳④!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政当还⑤。委曲,前书具,想胜常也。(《全晋文》卷27《王献之集》,页1614)

  【注释】

  ①这是王羲之交代生前疾病的一封信,可能是写给妻弟郗忄音的。这时,已自不能书,是一封由人代写的信。陶弘景说他晚年有一个代笔人,此信可资佐证。不过这是临终前数月的事。“昨来山下”,说明此信写于金庭与前《迎集中表帖》相属,为卒葬金庭提供了线索。

  ②忽动:忽然发作。小行:小便。“十三四”为起床小便的次数,即尿频。“去”应为失,意思是小便失禁。

  ③风:风湿。脚肿不明原因。

  ④书疏:写信。已自不可以:自己不能写。他在“吾涉冬节”时的书中说:“如今忽忽,日前耳、手亦恶,欲不得书。”又书曰:“吾至今日,目欲不复见字”。看来眼亦失明。

  ⑤二妹:夫人郗璇之妹。山下:指金庭庄园。政:羲之祖讳正,故凡“正”皆避讳为“政”。

  【译文】

  忽然间小便多,昼夜十三四次,常忍不住失禁。又患风湿不见好,脚更加肿了。想给你写信,自己又不能写,只有悲叹之绝。二妹身体如常,昨天来山庄,心很平静,正准备回去。心事多多,前书已具告,想必你比过去更健康了。

  万石帖

  若治风教可弘②。今(按:令)忠著于上,义行于下,虽古之逸士亦将眷然,况下此者?观顷举厝,君子之道尽矣③!今得护军还,君屈以申④。时玄平顷命⑤,朝有君子,晓然复谓有容足地?如当前者,虽患九天不可阶,九地无所逃,何论于世道⑥。万石,仆虽不敏,不能期之以道义,岂苟且!岂苟且!若复以此进退,直是利动之徒耳,所不忍为,所以不为⑦。(《全晋文》卷24,页1595)

  【注释】

  ①升平三年(359),谢万北伐败逃,被废为庶人。升平五年(361)冬,复为护军将军。因降级使用,心怀不满,王羲之与书慰劝。《晋书·谢万传》曰:“复以为散骑常侍,会卒,时年四十二。”或先为护军,后为散骑。

  ②治:治理国家。风教:教化人民。弘:弘扬道义。

  ③这句是说,如果对上能尽忠报国,对下能行道义,施仁政,即使古代的隐逸也会眷顾而来,何妨下面的士夫呢?而观今日所为,则“君子之道尽矣!”批评时政乏善可陈。

  ④护军:护军将军,负责军事训练、教育,官五品。还:免为庶人后,复还朝任职。谢万原为西中郎将,官四品,今以护军降职还朝,故曰“屈以伸”。

  ⑤玄平:范汪(308——372)字,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升平五年(361)十月,桓温北伐,延误军期,废为庶人,“顷命”即指此,事备《资治通鉴》卷一百一。王羲之书中有“范新妇”,疑王、范为姻亲。王羲之升平五年卒,而书中尚及范汪十月废为庶人事,可证其卒于暮冬。此札或为王羲之最后墨迹。

  ⑥九天、九地:《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范汪虽有君子之道,高深莫测,但难逃如此命运,世上还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⑦万石:谢万字。苟且:得过且过。进退:此指接受还是退让。利动之徒:计较名利地位的小人。

  【译文】

  若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弘扬道义,教化民众。令各级官吏对上能尽忠报效朝廷,对下能弘扬道义,施仁政。如能这样,即使像古代的那些隐逸,也会眷顾而来,更何妨是下面的士夫呢?而观察今日社会的所作所为,只能使小人得志,而君子之道尽矣!今诏你为护军将军,得以重返朝廷,委屈已申。近日,范玄平不幸被废为庶人。像他这样的朝中君子,竟然没有容足之地,尽管他像《孙子·行篇》说的那样:“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才高识广,仍然在劫难逃,这个世道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万石,吾虽愚钝,不能对你说清楚道理,你岂能得过且过,岂能草率从事。如果以自己信中的委屈为进退之由,拒而不受,别人就会说你是一个计较名利地位的小人。不忍心发生的事,就不要这样去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