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三争改革创新 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金志
(2014年1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绍兴市有关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部署2014年主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提振信心,团结拼搏,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扎实开展“三争”深化年活动,跨越发展呈现新态势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面临艰巨困难的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的战略目标,紧扣“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工作基调,以“三争”深化年活动为总抓手,积极开展“三再”“五提”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2013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9.7亿元,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5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01.8亿元,分别增长21.8%和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亿元,分别增长11.4%和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50元,分别增长10%和11%;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4%和20.7%。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突出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新锐企业”培育计划,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等工作,完成个转企985家,新增规上企业86家、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59家。纺织(真丝产品)创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嵊州厨具产业集群被列入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绿城现代农业、三界现代新有机农业两大综合体项目快速推进,形象初显,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园)3个。三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狮子山养身综合体、温泉城、崇仁古镇等一批旅游业项目顺利推进。落实省“电子商务进万村”试点工作,建成运行浙东电子商务产业园。
2.强化建设管理,城镇面貌显著提升。对总规进行重新评估,编制完成“三江口”规划。国贸商城、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产业园、城北入城口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大中心镇及山区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了一批示范村、精品村和精品带,农房改造、镇级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批农村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四边三化”、双清工作,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好转。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每月公布“十大违建典型”,开展控违拆违集中攻坚月活动和百日攻坚行动,积极创建无违建村,城中村、空心村改造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年拆除面积115万平方米,完成“三改”87万平方米。综合施策治理交通拥堵,交通秩序逐步改善。
3.创新社会管理,民生事业扎实推进。新增财力9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医疗保险城乡并轨,社会保险提标扩面。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有新提高,创建成为省体育强县(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县乡一体化改革,新医院项目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病险水库除险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狠抓平安建设,坚持市领导周一接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加大治安管理,加强食药品监管,安全生产连续11年实现三个“零增长”。倡导文明社会风气,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和“移风易俗倡新风”教育实践活动,整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陋习。现代越剧《马寅初》在全国巡演。
4.加大服务保障,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深化围墙保障工程,形成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浓厚氛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审批事项清理工作,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79%。多措并举破解资金、土地瓶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736亩,盘活存量用地1310亩,新增建设用地3566亩,完成供地4138亩,争取到国家、省专项资金1.03亿元。
5.加强党建工作,基层基础得到加强。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导向,组建11个挂职团队到大项目大平台锻炼,14名部门领导干部到乡镇(街道)任职。深化干部周一学习、乡镇干部住夜、关键岗位跟踪督评、“民情微群”和倒查驻村干部知晓率等制度,加大明查暗访,推动作风转变,全年效能问责51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规定,着力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做好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完成16个社区的首次选举;完成11个“村改居”;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市委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坚持具体抓、抓具体,敢担当、重实干,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支持各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政法、统战、群团、援疆、人武、双拥、老干部等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扎实工作的结果,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坚持并深化: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集体决策、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目标,我们坚持以集体的智慧谋划工作,每月由四套班子主职参加的书记办公会议,讨论安排重点工作。凡遇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政策,都召开常委会或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策,像“三改一拆”的部署、“三江口”的规划、高新园区的建设,以及工业强市“十二条”、股改上市政策、项目准入制度、土地使用税调整、企业亩均绩效公示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在抓好决策的同时,不但常委和副市长围绕大局、各司其职、狠抓落实,人大、政协班子也树立一线意识、追求一线作为、发挥一线作用。像“三改一拆”,上半年35个点、下半年53个点,都由市领导挂帅,上下一心,实现突破。实践证明,只要四套班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千斤重担合力挑,带头苦干实干拼命干,就一定能干出新风、干出合力、干出气势、干出导向。
二是坚持实绩导向,提升三力、落实责任、一抓到底。一年来,我们突出“以实绩论英雄”,不管是对乡镇部门一把手,还是一般干部,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和落实力。我们通过思想再解放,破除陈规陋习;通过走访再深入,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学习再加强,提升能力素质。我们坚持科学考核,激发干部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我们设置“民情微群”载体,使其成为干部晒工作的平台、转作风的舞台和比实绩的擂台。我们还设置关键岗位跟踪督评、年终看脚印等抓落实的举措,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项项工作有落实。一年来,全市实施股份制改造58家,14家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在建厂房近200万平方米,设备投资增长近50%,完工和在建的50米以上高楼达到53幢,到处都是脚手架,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建设景象。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全力提升干部“三力”,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就一定能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出敢于争先、敢于探索、敢于奋起、敢于创新的实干风气。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把准脉搏、集聚资源、攻坚克难。我们直面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和薄弱方面,筛选出215项重点任务,以项目化的形式下达到各乡镇部门,特别是其中36项作为重点攻坚项目,由市领导挂帅,集中人、财、物要素资源,全力攻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针对往年一些政府工程无法如期完成年度任务的现象,去年我们成立18个项目推进机构,千方百计筹资金、抓招商、促进度,使这些项目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如招标后10年未动工的罗小线竣工通车;停工8年的104国道嵊州段基本贯通。一批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信访秩序得到规范。针对历来比较难抓的村级组织换届纪律,我们不仅严格执行省里提出的“五不能”,还提出自己的“六不宜”,摸排出“五不能”人员6300多人,“六不宜”1500多人,严格把关,都在协商环节劝退,并严厉打击贿选,选纪选风焕然一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直面问题,以积水成渊般的韧劲、逆水行舟般的闯劲、水滴石穿般的钻劲、悬河泻水般的狠劲,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四是坚持舆论导向,营造氛围、增强信心、激发动力。我们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造势鼓劲,营造氛围,激发了党员干部、企业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信心和创业活力。经济工作会议、控违拆违动员大会、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动员大会均现场直播开到村一级。“三江口”等重点规划向全市人民公示,让群众对嵊州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连续两年召开近千人的工业强市推进大会,还先后召开重点企业家、青年企业家、女企业家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股改动员会,营造合力兴工氛围。通过强大的舆论声势,使跨越发展的号角直达家家户户、角角落落,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信心,注入了发展动力。一年来,领带产业转型升级、“民情微群”、干部队伍建设、“三改一拆”、新农村建设等做法和成效分别得到夏宝龙书记、蔡奇部长、王建满顾问、黄旭明副省长的批示,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四边三化”以及绍兴“三改一拆”等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实践证明,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是改革发展大局的一个环节,只要节节发力、节节作为、节节精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同志们,“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看到成绩的同时,市委常委会也清醒认识到嵊州正处在跨越发展、深化改革、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不足进行了深刻分析。从客观现状看,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差距,要素保障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社会治理机制需要探索创新等。这些问题,更要从主观原因分析,嵊州干部队伍还是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三种意识不强的问题。在进取意识上,工作标准不高,自我要求不严,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蜻蜓点水,缺乏求创新求精品求深入的精神;在机遇意识上,没有把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作为动力,借势借力,助推发展,而是当作压力,变成难题,应付了事;在责任意识上,缺少大局观,配合不够顺畅,缺少担当精神,遇到困难问题绕着走,能推则推。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跨越发展任重道远,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压力之大、任务之多、责任之重,前所未有。希望同志们对市委常委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全面深化改革,再造跨越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改革开放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声号角。省委和绍兴市委都出台了相关文件,接下去的市委全体会议即将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嵊州跨越发展新优势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真正成为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凝聚共识,实现共振,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嵊州的发展有目共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私营经济崛起,到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发展,再到90年代的城市建设,我们都紧跟发展步伐。但这些年来嵊州逐渐在发展中落后,既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落后,也有畏畏缩缩、慢人一拍的行动落后,还有经验主义、照搬照抄的方法落后,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逐渐被拉开差距。当前,新一轮改革的热潮正以磅礴之势涌动,这是不可阻拦的历史车轮,不改革必然落后,现在不改革,将来连改革的机会都没有。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嵊州要推进跨越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适应,再加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再不改革、再不创新、再不抓紧解决,问题会越来越多、阻力会越来越大,发展会越来越慢。回顾过去,我们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面对现状,我们有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放眼未来,我们有良好的基础和机遇,但总归一句话,嵊州要跨越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华山一条路,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是建设幸福嵊州的人心所向。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要依靠和根本力量。嵊州人民素有工商皆本、义礼并重的传承,血液里流淌着创业创新的基因。改革开放35年,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致富的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创业更加宽松,就业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公正,环境更加优美。过去,改革让老百姓致富,现在,要通过改革让老百姓幸福。我们要顺应民意,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增强建设幸福嵊州的内生动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二)突出重点,形成聚焦,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绍兴关于改革的要求部署,做到深化细化具体化;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嵊州亮点和特色,注重从实际出发,力求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嵊州版本”。对此,我市《决定》提出了“六个着力于”的改革路线,共14个部分、48条,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各领域的改革任务,以及近期重点要突破的完善工业转型升级机制、建立“五水共治”推进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健全文化强市建设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机制、深化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等十方面改革项目。《决定》按照省委“一三五”时间表分步推进改革,到2015年,《决定》提出的改革具体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对此,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自己能定的立即改起来,需要上级定的抓紧准备起来,试点的争取全面铺开。在跟上全国全省改革节奏的同时,要从嵊州实际出发,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机关办公和审批“两集中”,建立“政务超市”审批模式,放宽企业和个人投资创业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企业亩均绩效公示、土地使用税、用电用能配置、临时土地证等制度,深入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完善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二是创新城镇化推进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都市区)经济转型,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等方面,加大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向。创新“三江口”、城北工业区、湛头滞洪区等重点区块的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城中村改造、空心村整治、一户多宅整治等政策。谋划并适时推进新一轮山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三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政策机制。围绕健全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文化体制、教育、医疗、殡葬制度、食药品监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养老与文化礼堂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基层文化礼堂,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将农村老人吸引、聚集到文化礼堂,让全市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四是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衔接机制,严厉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案件。开展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将涉法涉诉信访从政府信访部门分离,由政法机关处理。探索乡镇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在黄泽镇和仙岩镇开展试点,对包括站所庭在内的乡镇干部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基层党建和机关内部管理,统筹对外服务职能,统筹管理执法力量,提升治理实效。
(三)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努力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全会上提出“四个有没有”,即:体制机制优势还有没有?各级各部门自我革命精神还有没有?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敢冒的劲头还有没有?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还有没有?这四个问题,是我们在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上的必答题。全市上下要树立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的信心,围绕“哪些必须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结合上级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结合自身岗位,冲破思想枷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把改革干在实处。
要落实责任,大胆实践。作为改革者,我们承担着历史的使命,必须要有英雄气概,争当冲破条条框框的勇士、敢于攻坚克难的斗士、打破利益格局的战士。要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制,实施项目化。对于改革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只要出于公心,为了发展,符合中央提出的“四个有利于”要求,市委做你坚强后盾。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目标奋力前行,努力创新、大胆实践、敢闯敢冒,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一抓到底。
要急而不躁,功到必成。推进改革,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有运筹帷幄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充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采取符合实际的方法步骤,求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深入推进“三争”提升年活动,再创跨越发展新业绩
展望2014,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要认清挑战,增强忧患意识。从国际看,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对经济的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对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未雨绸缪,积极作为,坚持定力,精准发力,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发展信心。总体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两年的实践证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嵊州发展实际的,全市上下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同时,为积极应对跨越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主动破解改革创新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加注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势的把握,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放缓下转型升级的推进,更加注重“五水共治”下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方法上都要有全方位的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常委会认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局之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们这一届班子推进嵊州跨越发展的承上启下之年。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目标,贯彻“五水共治”“五措并举”部署,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以“三争”提升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改革统领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凝魂聚气,攻坚克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前行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工业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年度目标任务。
(一)突出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始终坚持把提升经济实力作为核心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力推进平台建设。把平台建设作为支撑发展的基础,集聚要素资源,加快建设步伐,提升整体形象,增强承载能力。开发区要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加大工业开发,完成工业用地出让1500亩,并进一步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功能,加快向“工业城”提档升级。高新园区要加快开发力度,完成1500亩工业用地出让,落实一批优质项目。乡镇工业功能区要按照“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每个中心镇完成供地100亩以上,着力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平台要以科创中心三期建设为着力点,积极促成主导产业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微电机、厨具电器、硅藻土等三大研发中心。实施“115海外英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农业园区要加快推进绿城现代农业和三界现代新有机农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平台要素保障,新增建设用地25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以上,完成供地4000亩以上,国资实现融资20亿元以上,并着重向平台倾斜。
全力推进转型升级。进一步突出“以亩产论英雄”,强化政策引领和机制倒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四换三名”工作,提升产业质态。全面推进“腾笼换鸟”,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新增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淘汰改造30家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利用先进装备替代低端劳动力,完成企业技改投入70亿元以上,组织50家以上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空间换地”,全面梳理工业用地,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新建改建扩建多层厂房3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推进“电商换市”,推动电子商务向各个领域拓展,新组织50家以上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业园实现交易额超8亿元。全面推进“三名”建设,培育名企名牌名家。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每个行业培育1~2家龙头企业,争取一批企业进入省“百千万”企业(百家龙头企业、千家品牌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嵊州制造品牌培育工程,加大领带、厨具等主导产业的品牌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素质的提升,培育一批进取心强、责任心强、带动力强的企业家队伍。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始终保持招商引资强攻态势,为跨越发展借势助力。以项目为龙头,紧盯国企央企上市企业,加快招引一批对嵊州发展有支撑力、爆发力、拉动力的重大项目。立足嵊州产业基础,引导企业引进国资合作、参与兼并重组,催生一批战略合作项目。要突出平台招商,以城市新区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商贸、服务、金融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加大旅游业招商,全力推进狮子山养生旅游综合体、绍兴温泉城、崇仁古镇等项目开发建设。要加大金融资本引进,以股改上市为突破口,加大企业融资,完成股改10家,抢抓IPO重启、“新三板”扩容机遇,实现上市1家以上,新报会2家以上,“新三板”挂牌5家。要优化服务抓招商,建立嵊商联系服务台账,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与嵊商联络感情,为嵊商牵线搭桥,以亲情乡情热情吸引更多嵊商回归创业,形成全民招商的亲商尊商安商氛围。
全力推进经济健康运行。深入分析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政银企携手共促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政府要做负责任的政府。切实加大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研究,结合地方实际,适时出台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强化服务协调,对风险企业要及时沟通、加强指导、妥善处置,有效阻断风险源,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银行要做负责任的银行。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企业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放在首位,创新企业服务,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特别是对困难企业及关联企业不惜贷、不压贷、不抽贷,维护好嵊州的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企业。要专精主业、专注实业,争做“百年企业”,带领更多员工致富。要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力度,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切实增强诚信经营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外审慎投资,对内加强管理,使企业发展始终处于稳健运行状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着力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牢牢把握城乡一体化趋势,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完成中心城区控规修编及城市综合交通、绿道系统等城市专项规划的修编。要加强城市功能提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谋划实施孝子坊老城区改造工程和城隍山显山改造工程,实施重点地段亮化绿化美化,推动整体形象再上台阶。加快推进国贸商城、鹿山广场、城东商贸综合体等商业中心建设,繁荣城市商业。要突出新区带动作用,以提升城南新区形象和品质为核心,加大城中村改造和“三江口”城市新核心区建设。进一步落实责任,立足高起点、高规格引进城市建设新项目。要强化城市管理,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水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大力度推进“三改一拆”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营造工作声势,努力创建无违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进而创建无违建市。全年完成拆除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大交通治堵力度,加强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改造,规范交通秩序,提升市区交通畅通度。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科学安排,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公共服务设施、水电气污设施、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完成各项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善乡镇发展规划,加大集镇管理整治力度,中心镇要围绕“能提升集镇品位的项目、较大规模的“三改一拆”项目、一定体量的商贸项目、较大体量的房地产项目、工业功能区提质扩面项目、治水项目”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山区乡镇农业发展,启动第三轮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积极推进民宿农家乐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全面开展治水攻坚行动。要树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的全新理念,全面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农村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突出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加大污染行业整治,加大造纸印染化工制革等污染行业整治。大力整治种养殖业污水排放,完善老城区纳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抓住全省大兴水利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支持,对全市相关设施进行大摸底、大规划、大检修、大建设。落实治水责任,对全市909条河道全面推行“河长制”。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治水这个美丽乡村建设核心环节的同时,以创建成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四边三化”“双清”行动、清洁家园和“森林嵊州”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精品带、中心村、小康示范村、精品村建设,完成“空心村”改造拆旧300亩以上。
(三)创新政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按照中央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政府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精简政府工作部门,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提升乡镇运转能力和水平,结合乡镇治理模式创新,加大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强镇扩权”。
优化政府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审批最快、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成本,成立审批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开展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全面规范中介市场,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入实施围墙保障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保障企业合法建设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平安嵊州、法治嵊州建设。加强维稳信访工作,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健全市领导定点接访、重点约访、督查下访工作制度,落实乡镇部门信访责任制,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平安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严打严治违法犯罪活动,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大“天网工程”建设。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监管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导控能力建设,把社会舆情引导到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上来,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
(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引导和鼓励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就业和创业两手抓,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回嵊创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发动支持老百姓创业,让更多的群众富起来。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不断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完善基层社保平台建设,提升最低保障能力,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让更多困难群众有房住。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整合慈善救助资源,加大特殊人群、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必要救助。
完善均等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规划,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师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新医院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大乡镇(街道)卫生院建设力度,推进市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创建省文明县市为载体,实施“诚信嵊州”社会诚信规范行动、“人文嵊州”社会风尚提升行动等“文明嵊州”八大行动,移风易俗倡新风,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繁荣发展越剧事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使群众更方便、更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五)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升保障改革发展水平
推进跨越发展,关键在党,核心在人,在各级干部。要全力推进党建工作,抓队伍转作风,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和省、绍兴市的统一部署,我市将全面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突出领导带头,以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问题好一筹,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突出整改落实,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突出建章立制,结合上级要求、嵊州实际,立规矩,建制度,形成一整套具有嵊州特色的作风建设制度,使贯彻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围绕领导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建设,着力打造有激情、重实干、敢担当的干部队伍。加强理论学习,以“中国梦”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以高度的政治定力,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在重点、难点岗位的锻炼和考察力度,对敢于担当的干部委以重任,选派更多年轻干部到民生一线、发展一线、稳定一线摔打磨炼,促进干部队伍梯队发展。加强干部交流,推进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大集镇干部和小乡镇干部交流。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的监督,畅通干部“下”的渠道。完善实绩考核制度,以鼓实劲为原则,根据各乡镇街道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社会治理、三产服务业等方面的侧重不同,实施差别化考核,引导各乡镇街道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改进对市级部门的考核,使权重向完成重点工作、上级专项工作,以及向上争取政策、试点、指标、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促使部门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加强作风建设,深化和完善民情通、民情微群、倒查知晓率、红黄牌警示督办、关键岗位跟踪督评、软环境指数管理等制度,实施行政主职暗访制度,强化效能检查,形成层层管理、处处监督、时时问政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作风。
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积极开展“五好”服务型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全面实行党委书记党建工作项目领衔制和党建品牌项目考评制,发挥乡镇党委抓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社区)班子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村(社区)换届选举后续工作,尽快有序完成工作交接。切实加强对村新班子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决策、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把村(社区)班子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两新党建,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农村党员发展“全程票决制”、发展党员预审制、发展全程纪实制等制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实施党员“网格先锋”行动,完善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党员“出口”。
切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六项禁令”,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并严格执行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具体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肃责任追究,通过连带问责推动“一岗双责”深化。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实施新一轮惩防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村级零招待和村级重大事项监管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同志们,新的一年蕴含新希望,新的一年当有新作为。跨越发展正在破浪前行,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树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自信,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发扬“一锤一锤钉钉子”的精神,让跨越发展的事业在我们手中不断前进,让幸福嵊州的美好梦想更加可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在全面推进跨越发展中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6日在嵊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阮建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市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96.4亿元,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8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22元,分别增长9.4%和 10.8%;基本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其中,生产总值增幅低于预期指标1.5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增幅低于预期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低于预期0.6和0.2个百分点,其他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抓有效投资和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农业投资3.9亿元,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农业总产值达到54.4亿元,增长3.1%。实施更加有效的投资激励政策,完成工业投资97.3亿元,增长1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到28.1%;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9.7亿元,增长3.8%。落实“个转企、下升上、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完成“个转企”985家,新增规上企业87家,实施股改企业58家,2家企业上报中国证监会,14家企业进入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对23家新锐企业进行“一厂一策”扶持培育。推进“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成功举办第六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积极实施“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工作,完成工业设备投资52.2亿元,增长28.9%,浙东电商产业园顺利建成并实现销售3亿元,完成“电子商务进万村”工作试点。花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探索开展厨具行业自主管理试点,整顿规范福利企业。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建设,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厨具产业集群列入省级产业示范基地,新认定浙江省著名商标4件。现代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完成服务业投资61.3亿元,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52.2亿元,增长36%。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1.6亿元,增长14.8%。加强招商引资,实际利用浙商回归项目资金20.2亿元。
(二)重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形象有新的提升。强化规划编制执行,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完成了三江口等一批城市规划。104国道七标段路基基本贯通,罗小线全线通车,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垃圾填埋场二期、黄泽江综合治理、甬金高速嵊州互通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新客运中心启动建设,绍兴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正式开检。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全年共拆除11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87万平方米。科学治理交通拥堵,残疾车整治取得实效,完成爱湖头环岛改造等工程,新增停车泊位1192个,启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深化市容管理,实施数字城管二期扩面工程,实行“街长制”包段管理,严格治理城市扬尘,官河路等示范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三年计划基本完成,江滨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取得成效,新增农资连锁经营网点20家。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完成“村改居”11个,新设社区1个,基本落实6个社区的业务用房。
(三)重抓平台建设和要素保障,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1亿元,三塘区块市政配套二期和浦口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等工程取得进展,城东商贸综合体项目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元,完成征地近千亩。温泉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绍兴温泉城二期项目完成投资近1亿元。城南新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三期、南田大桥及接线等工程进展较快,核心区块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南马路桥完成主桥和南引桥建设,企业总部在提升品位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全年新增建设用地3566亩,盘活存量用地1310亩,完成供地4138亩。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建立助保贷、行业贷款周转金等政银企互保助保模式,新成立3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4%和20.7%。积极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有效保障了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四)重抓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森林嵊州”“四边三化”和“双清”行动扎实推进,全年栽种各类树木8.2万株,完成通道绿化62公里,上三高速入口、37省道沿线等区域环境整治取得实效。启动城北工业区整治提升工作,建成投用灰霾等环保监测站,建立工业废水排放在线监控和刷卡系统,关停排放不达标企业16家,治理清水河道30.2公里,“五江一湖”水质有所改善。调整完善中心镇政策,推进黄泽镇世纪大道拆迁改造、崇仁古镇开发等一批项目,28只中心镇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加大山区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52只山区发展项目完成投资2892万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集中转运率达到98%,12个精品村和6个中心村建设取得进展,华堂村入选首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单位。
(五)重抓社会事业和民生实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发展支出24.3亿元,基本完成十件惠民实事。人力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万人,引进各类人才4762人,新增各类参保人数5.2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3元和76元。加强住房保障,原艇湖啤酒厂地块保障房提前结顶,完成农房改造2504户。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3个乡镇创建成为绍兴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开发区初级中学等学校建设有序推进,十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深入实施,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净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新医院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改建镇级卫生院4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有效防控禽流感疫情,全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县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创建成为省农村水质卫生管理示范市。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2个,全面完成数字电视转换工作,举办第十二届民间越剧节,越剧《马寅初》在全国巡演。“平安嵊州”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天网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刑事发案率下降22.6%。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大调解格局进一步拓展。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11年实现“零增长”。坚持市领导周一接访制度,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信访总量明显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成功防御高温干旱、“菲特”台风等自然灾害。顺利完成村级换届。支持工青妇组织开展工作,科协、文联、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作用有效发挥,气象、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国防征兵、民族宗教、档案市志、外事、侨务、台务等工作不断加强。
(六)重抓依法行政和效能提升,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切实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建立府院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行风效能建设,开展软环境指数测评、关键岗位跟踪督评,追究效能责任51人。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六个严禁”,清理规范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和编外用工,全市公务接待经费下降19.1%,会议经费下降41.4%。推动“移风易俗倡新风”,取消乡镇物资交流会,实现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调整审批事项115项。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机制,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走访再深入活动,积极化解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相比,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自营出口等四项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绍兴温泉城二期项目、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没有完成预期进度;我市经济规模总体偏小,产业结构“低、小、散”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大项目、好项目缺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建设品位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城市管理、农村环境、违法建设、交通治堵、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村民自治、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效能建设、依法行政能力有待加强,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庸懒散”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行政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确保完成“十二五”计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紧扣“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稳增长促转型,重整合增优势,抓改革优环境,强保障惠民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幸福嵊州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自营出口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主导产业集聚提升工程,探索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的组织形态,提升原料供应、创意设计、品牌营销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快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检验检测、技能培训、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深入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启动造纸行业集聚区建设,完成印染、造纸企业整治提升工作,开展铸造、废品加工企业的集中整治;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2项,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设备投资增长30%以上;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以更有力的举措盘活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坚持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筹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及电商总部。积极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工程,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力度,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申请注册“嵊州厨具”集体商标,争创省著名商标2件以上;推动“个转企、下升上、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加快小微企业孵化,新增规上企业50家,完成企业股改10家,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市场挂牌5家,力争上市企业1家;继续做好新锐企业培育工作,努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视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浙商回归、央企军企、世界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核心关节点项目,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外资1亿美元。
(二)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按照省委、省政府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绍兴市“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工作。在治污水方面,加快沿江、沿河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和纳管整治工作,严厉查处偷排漏排行为,综合治理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工程,动建二期扩建工程,扩大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仙湖泵站及排水调度中心一期项目建设,推进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清水工程”,巩固治砂成果,努力消灭“黑脏臭”河道,特别是“垃圾河”。在防洪水方面,重点推进曹娥江治理工程和黄泽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启动长乐江干流河道治理和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在排涝水方面,逐步推进城区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四明江改造项目,抓好江南畈等农田排涝设施建设。在保供水方面,启动第三水厂建设,谋划甘霖水库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不断扩大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规模。在抓节水方面,实行梯度水价制度,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推广中水回用,开展高效农业节水行动,抓好南山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设施二期项目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积极实施江河景观改造工程,启动剡溪江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及市区河道沿江覆绿、亮化工程。对全市909条河道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定并实施“一河一策”整治方案。
(三)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重点区块控规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全力推进三江口开发建设,加快环城南路改造,建成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完成南田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动建甬金互通西接线工程,完成南马路桥建设。推进城南新区配套市政工程建设。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建成会展中心和领带服饰家纺城,原辅料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城南C区和上岛台地开发,建设高级中学,不断提升城南新区形象。全面推进城北工业区整治提升工程,重点做好嵊州大道、罗小线两侧整治,加快新客运中心建设进度。稳步实施城西区块开发建设,加快城西入城口改造。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工作,确保全年拆除15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完成100万平方米,重点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努力完成城中村改造40万平方米。坚持新增违建“零容忍”,以整治“一户多宅”为重点推进无违建村(社区)、无违建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推动建设农民公寓,着力解决村民建房问题。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实施一批优二兴三项目。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杭绍台高速嵊州段和S311嵊州段改建工程,建设黄泽至新昌山头里公路改建工程,完成仙岩造纸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管道工程,加快220千伏甘北(柳岸)输变电等电力设施建设,完成垃圾填埋场二期主体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户外广告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流动摊贩、城市扬尘等整治,深化严管示范街创建。严管交通秩序,整治残疾车非法营运、违章停车、超限超载等突出问题,完成甬金高速嵊州特大桥下货车专用停车场、二手车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动建一批“慢行桥梁”。继续加强社区工作,推动社区共驻共建。
(四)高标准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完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产业准入政策,提高入园项目质量和规模档次。按照产城融合要求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完善开发区浦口区块与老城区的接线路网,推进三塘区块市政配套二期、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工程建设,加快城东商贸综合体和上杨、谢慕商住项目开发建设,建成开发区初级中学和剡溪江主题休闲公园,筹建开发区小学,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力争区内工业投入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4.7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加快启航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动建邻里中心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温泉旅游度假区要推动绍兴温泉城二期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以上,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以上,整合旅游资源,加强项目招商,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全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增长15%以上。
(五)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编制完善中心镇建设规划,加大中心镇培育扶持力度,强化中心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每个中心镇都要实施一个提升集镇品位的建设项目、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一个较大规模的“三改一拆”项目、一个一定体量的商贸项目、一个工业功能区提质扩面项目。甘霖镇要重点做好小黄山文化公园商贸综合体和镇南工贸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崇仁镇要全力推进古镇开发项目和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长乐镇要抓紧实施老镇区改造工程,重点实施工业区南北主通道建设。三界镇要完成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建设。黄泽镇要加快世纪大道、新黄泽大桥建设,积极谋划溪北畈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六)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三界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创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园3个,新组建规范化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培育民宿休闲等新兴业态。继续落实山区发展资金2000万元,创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突出空心村整治、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双清”行动等3个重点,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完成空心村整治2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四边三化”和“森林嵊州”建设,加强通道绿化工作,全年栽种各类树木6万株,完成平原绿化3000亩,争创省级森林城市。推进12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落实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转运处理全覆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4条精品带、2个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和60个市级专项提升村建设,加快施家岙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争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认真落实殡葬制度改革,严厉查处违建坟墓行为,有效推进生态公墓建设。规范农村“三资”管理,鼓励发展异地物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七)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建立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定价机制和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资源公开招拍挂制度,严格落实能源“双控”制度,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绩效。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低效用地整治试点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全年完成供地40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以上。扎实推进“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加强紧缺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引进,启动科创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建立微电机、厨具电器、硅藻土等三大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30家,办好第七届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建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实现部门审批权力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服务中心集中,努力推动审批事项减少、环节减少、时间减少、费用减少。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办学、办文化。加强财政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性债务、财政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管理,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一体化监管模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民生优先,把70%以上的政府可用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新增各类参保人数3.2万人。加强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万人。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继续抓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中国越剧博物馆建设,抓好越剧艺术学校建设,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期建设,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备战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认定。承办好第十五届省运会赛事,争创省级体育强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新医院建设,建立市级技术共享中心和基层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国家级试点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省级试点工作,争创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计划生育新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九)探索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试点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力争完成“天网”工程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社区)自治能力,完善新居民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和诚信机制建设,狠抓“打非治违”行动和隐患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成食品药品、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强经济秩序监管,做好基础统计、税务稽查、环境执法等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继续做好拥军优属、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等各项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开展工作。
(十)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重点抓好以下十方面民生实事:缓解交通拥堵方面,进一步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建成公交枢纽站2个,新增停车泊位800个,投放城市公共自行车1000辆;改善住房条件方面,推动住房公积金扩面,分配落实保障性住房540套,开工动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1720套及企业公租房500套,改造农村危房300户;缓解“看病难”方面,新建改建乡镇(街道)卫生院5个,新增病床200张,探索建立与城乡医保报销政策相配套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出院评估制度;救助困难群众方面,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分别提高10%和20%,实施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开展城乡居民临时性救助工作;改造城市小区方面,完成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3.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职能向小区延伸,积极解决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违法搭建等现象;推进集镇建设方面,加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每个集镇主要街道和出入口的亮化工作,完成五大集镇到中心城区的路灯亮化工程;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推进“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监管力度,做到市区主要农贸市场天天抽样检测,集镇农贸市场定期抽样检测;推进文化惠民方面,办好数字电视平台,继续做好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等工作,全年送书下乡2.1万册、送电影5000场、送戏下乡140场;推进养老服务方面,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加强行业监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治安方面,加强对社会复杂场所的治安巡查,新增治安监控视频探头1600个。
各位代表!落实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机关作风,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高法治水平。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施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
强化权力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推动政务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财经纪律教育和监督,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岗位的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
深化作风建设。落实工作督查制度,提升政府部门执行力。改进文风会风,整治“庸懒散奢”,弘扬新风正气,提高机关效能。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用房标准,规范编外用工,全市“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
各位代表!嵊州正处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嵊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真抓实干、开拓奋进,为建设人民期盼的幸福嵊州而努力奋斗!
2014年嵊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主线,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优环境,强保障惠民生,全市经济在宏观“新常态”下,保持了平稳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423.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各行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6.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08%,其中农业40.59亿元,增长4.16%;林业4.94亿元,增长3.64%;牧业9.74亿元,下降3.41%;渔业0.59亿元,增长2.67%;农林牧渔服务业0.19亿元,增长2.55%。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76.73万亩,下降8.9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37万亩,下降9.08%;蔬菜播种面积19.43万亩,增长1.94%。水产品总产量0.43万吨,增长2.37%。全年生猪出栏45.21万头,增长9.81%,家禽出栏166.97万羽,增长3.25%,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增长10.19%。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和现代新有机农业园项目继续推进。
水利、林业建设取得成效。水利建设投资7.34亿元。完成赵家岩、托潭坑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主体工程。曹娥江治理工程堤防工程、排涝闸站工程、上东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顺利开展。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38万亩,扩大灌溉面积1.68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0.91万亩,完成农田渠道衬砌改造及相应渠系建筑物配套125.1公里。以争创“省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人文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1.2万亩;森林抚育4.2万亩;重点防护林1.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5个,绍兴市森林村庄11个。建成西白山、贵门乡等新的几条森林游步道,为市民提供感受森林生态之美的休闲去处。12月,我市“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3.7亿元,增长8.9%。规模以下工业产值605.88亿元,增长9.1%。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240.34亿元,增长10.8%;重工业实现产值143.36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为:精制茶7.99万吨,增长-3.2%;领带14268万条,增长6.3%;服装9793万件,增长0.6%;电动机292.54万千瓦,增长15.4%;吸排油烟机189.68万台,增长16.0%,燃气灶具77.27万台,增长12.9%。
电器厨具增速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合计产值292.45亿元,占全部规上产值的76.2%,同比增长10.2%。其中电器厨具产值68.68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在三大主导产业中领先。领带服装受市场需求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影响,产值130.65亿元,同比增长8.0%。机械电机93.13亿元,增长3.1%,其中机械行业受工业投资信心影响仅增长0.7%,电机行业主要为空调、冰箱等消费品生产配套,增速8.3%。其他主要行业情况为:医药行业产值16.22亿元,增长7%;造纸业自去年整顿技改后呈现恢复性增长,产值11.20亿元,增长19.4%。
创新驱动作用增强。体现创新的一些指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产值167.5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3.7%,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5.99亿元,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2.8%。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3.39亿元,增长9.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9.6%,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提升。建筑企业全年签订合同金额382.75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92万平方米,增长20.8%。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1.82亿元,增长16.4%,其中在外省实现179.94亿元,占66.2%。评级创优着力推进,全年晋升一级企业2家,核准、增项三级企业31家。获得省优秀装饰工程2项,评定“越乡杯”优质工程12项,获绍兴市“兰花杯”优质工程奖1项;新人民医院、华汇大厦、文创园主题馆已通过绍兴市“兰花杯”优质结构验收,为申报“钱江杯”优质工程做好准备。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限额(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2.12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一产投资5.39亿元,增长37.5%;工业性投资112亿元,增长15.1%;三产74.85亿元,增长22.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5.47亿元,增长30.4%。嵊州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7.8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2.5%和33.8%。
工业投资结构改善。装备制造业投资64.70亿元,增长21.6%,占工业性投资的57.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中,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9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7.86亿元,投资额居行业前两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工业性投资的30.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58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住宅投资23.59亿元,占66.3%。商品房施工面积293.95万平方米,增长5.7%,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75.45万平方米,下降27.9%。商品房销售面积31.22万平方米,销售额23.64亿元,分别下降30.5%和39.8%。销售商品住宅2336套,面积26.97万平方米,销售额19.23亿元,分别下降29.9%、29.3%和40.8%。
四、城乡建设
亮化美化城市环境。组织实施“一环二路”两侧高层建筑亮化工作和五大中心镇至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实施市区路灯LED改造,共更换路灯8064盏;开展14个社区的设施改造,改造路面22455平方米,管道7545米,人行道2818平方米;环城南路景观改造工程,完成人行道、道路、绿化改造。改善城区交通。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38个,投放自行车1290辆,已发放租车卡18588张,累计租车量已达73.79万辆;组建公共停车管理公司,缓解城市停车难题。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分配和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完成全市危旧房安全大排查。
“美丽乡村”加快步伐。成功创建成为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市,获评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秀县。完成12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4.03万户。实施温泉度假区整体区块打造、4条精品带提升、60个市级提升村、26个精品村、第五批8个中心村、10个历史文化村落、5个民宿特色村等美丽乡村项目建设。60个整治提升村累计硬化村道13550米,利用闲散空地改造成公共广场和停车场65个共70500平方米,安装路灯2984盏,新建无害化公厕8座。安排7个古树林森林公园改建项目,将村庄周边天然树林改建成为休闲公园。完成村内池塘整治项目14个,总面积1.46万平方米,砌坎加固池塘1670米,清淤4830立方米。结合财政“一事一议”试点县工作,实施33个村民公共活动中心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将农村中大会堂、学校、茶厂、加工厂等“旧大闲”式建筑,改造提升为集家宴中心、文化礼堂、室内文体场所于一体的村民公共活动中心。
全力开展“五水共治”。全市909条河道全部落实了“河长”,其中35条市级河道设立三级河长制,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一级河长。96个机关部门与乡镇(街道)实行挂钩联系,主动到乡镇督促和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清”集中行动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71条,共清运生活垃圾5万余吨,清除河道障碍物2万余吨,清理污水坑、臭水沟683处。畜禽养殖整治集中行动,共关停畜禽养殖场286家,其中“五河”两岸禁养区关停151家,完成519家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治理。
五、国内贸易
消费稳步增长。继续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市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举办了消费促进月活动,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2亿元,增长15.3%。按城乡市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4.66亿元,增长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96亿元,增长14.9%。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6亿元,增长24.5%,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27.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9亿元,增长1.8%。汽车销售拉动明显,全市21家汽车销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9.32亿元,增长52.6%。
市场交易繁荣活跃。组织开展省放心市场创建,提高农贸市场软硬件水平。全市商品交易市场50个,实现成交额86.01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85.20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0.81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3个,实现成交额58.94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68.5%。其中中国领带城成交额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超20亿元。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注重实效。继续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引进有助于形成产业聚集、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为重点,积极实施精准招商。全年在谈项目82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9只,10亿元以上项目18只,30亿元以上项目6只,共接待客商600余人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9万美元。
对外贸易取得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36亿美元,增长0.4%,其中出口总额15.50亿美元,增长1.9%,进口总额0.85万美元,下降20.6%。从出口商品结构看,领带服装7.88亿美元,下降0.1%;电器厨具3.83亿美元,增长4.4%;机械电机1.07亿美元,下降4.5%。
外经合作有新成绩。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境外企业总投资1061万美元,中方投资额1029万美元,增长2.9%。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904万美元,实现海外建筑市场零的突破。
七、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建成甬金高速嵊州互通及接线工程,环西桥抢险工程有望于春节前提前完工。年末公路里程2277.94公里,其中国道133.43公里,省道74.49公里,县道474.27公里,乡道349.23公里,专用道0.59公里,村道1245.93公里。更新老旧客运班车107辆、公交车17辆、出租车25辆,新增10辆公交车。年末营运客车393辆9879客位,营运货车5001辆19358吨位。全年道路客运量2720万人次,道路货运量1288万吨。港口吞吐量为56万吨,新增船舶4艘1154载重吨,完成水路货运量73万吨、周转量9659万吨/公里。
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次762.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旅游总收入62.65亿元,增长20.0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55.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1.44亿元,分别增长20.24%和20.38%;接待入境游客7.0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68万美元。全市有星级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星级饭店床位数1380张,平均床位出租率56.06%。全市旅游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8亿元,其中度假区管委会温泉城项目完成投资1.33亿元,狮子山项目完成投资1.82亿元。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加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1.46亿元,增长10.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05亿元,增长10.2%。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0.6%,其中增值税增长4.0%,营业税增长-7.1%,企业所得税增长35.8%,个人所得税增长27.7%。做好“用财”文章,民生保障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45亿元,增长13.3%,其中用于民生发展支出27.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1%。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金融机构16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10.05亿元,增长10.2%,当年增加47.2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07.62亿元,增长15.1%,增加40.39亿元。召开市重大项目推进交流分析暨融资对接会和银企对接会,促进银行与项目、银行与企业对接。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08.67亿元,增长12.8%,增速居绍兴市先列,当年增加贷款46.46亿元。年末小额贷款公司5家,贷款余额15.67亿元,成为金融业有益补充。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体育
科技事业再结硕果。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共建校企创新载体11家。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6项。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357项,同比增加16.7%。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03件,同比增长43.31%。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剡城中学教育集团城东校区、市重竞技训练馆、嵊州中学初中部教学楼、甘霖镇中心小学风雨操场、浦口街道中心小学扩建等一批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一年来,新增学校建筑面积38373平方米、塑胶操场17167平方米、风雨操场4702平方米。全市小学55所,在校生3.62万人,专任教师2154人;初中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11所),在校生1.94万人,专任教师1574人;普高7所,职高3所,在校生合计1.82万人,专任教师1400人。高考一本上线590人,3人进入省文理科前100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3万多人次参与系列活动。全年送戏下乡231场,送书下乡2.1万册,送电影下乡5073场。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3.88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创建首批企业图书流通站4家,新推“送书进企业”活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嵊州市级39个,文物保护点119个,完成小黄山遗址规划编制,成立王氏宗祠文保所,实施马寅初故居、钱氏大新屋以及其他20多处各级文保单位(点)的修缮。
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末卫生机构407家,其中医院8家,护理院1家,卫生院21家;卫生技术人员3496人,其中执业医师1216人,执业助理医师223人,注册护士1258人;实有床位数2628张。新医院项目全面完成土建工程。4家县级医院诊疗182.21万人次,住院病人出院4.93万人次,医疗收入7.13亿元;21家乡镇卫生院诊疗241.24万人次,出院1.24万人次,医疗收入2.05亿元。
体育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争创省体育强市、省先进体育总会,创建省体育强乡镇(街道)3个,省小康体育村30个。顺利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射箭、散打和拳击比赛,举行火炬接力(嵊州站)活动,积极备战和参加省运会各项赛事,我市107位运动员代表绍兴市参加了17项比赛,共获34.33枚金牌,总分610.2分,金牌和团体总分均列绍兴市各县(市、区)第三名。完成了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出台了《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已有7个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十一、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从严控制。开展仙岩造纸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建设,淘汰低小落后产能,从严把握项目准入,推进行业整治,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6.2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55%,万元产值能耗0.07吨/万元,同比下降5.85%。全社会用电量2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其中:工业用电14.82亿千瓦时,增长6.6%;生活用电累计4.2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0%。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强化三废治理。出台《嵊州市废水排放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推进刷卡排污工作,完成45家企业安装;出台《嵊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等文件,实施“黄标车”淘汰财政补助;起草了《嵊州市工业污泥清运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工业污泥贮存、清运、处置。开展重点行业整治。关停造纸企业4家,11家完成提升整治并通过综合验收;关停印染企业3家,10家企业提升整治并通过了整治验收; 6家医药化工企业全部通过了验收;关停电镀企业8家,提升整治9家,完成绍兴市电镀行业区域验收。2家制革企业全部关停。据测算,削减化学需氧量762吨、氨氮156吨、二氧化硫1340吨、氮氧化物530吨,较好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4105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9元,分别增长9.5%和10.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3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056元,分别增长12.5%和5.6%。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共组织农民职业培训10850人,其中转移就业4365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5972人,完成122.9%;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338人,完成121.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86人,完成123.8%;城镇登记失业率2.89%,控制在省、绍兴市要求的3.5%范围之内。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75件,涉及劳动者1534人,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2635.54万元。受理各类劳动监察案件788件,涉及劳动者4835人次,为劳动者讨回工资2305万元。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全市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4743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12245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6211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12904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6698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17.73个月。调整57078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后人均月养老金达1677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统一调整为125元,并提高了高龄补贴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150元,其中财政补贴提高100元,并提高了基层诊疗的报销待遇。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905件,共调查案件相关人员2500余人次,依法作出工伤认定1730件,工伤认定结案率95.7%。
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12元调整为56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456元。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机构61家,拥有床位5000多张,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5%。接收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308人,其中城镇退役士兵63人,农村退役士兵245人,发放安置费和生活补助费约491万元。完成符合安置条件的15名2013年转业士官的安置。办理结婚登记6251对,离婚登记1668对。疏堵结合推进殡葬整治,全市拆除违建坟墓1666座,建成生态公墓23670穴。
注:本文相关数据为快报数,年报数参见《嵊州市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