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其他文献 >> 谢灵运山居考释
《山居赋》野外考察记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1985年,是谢灵运诞生1600周年。嵊县县志办正在新修《嵊县志》,为纪念这位对故乡文化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伟大诗人,遂将藏于县图书馆的丁谦《山居赋补志》手稿刻印成册,以便对谢灵运的诗文展开研讨。作者也要得一本,这是第一次读谢灵运的《山居赋》。因学过《地形学》和《地貌学》,对山水文学有些些兴趣,又对这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初读数次后,《山居赋》中有关地形地貌的内容粗粗懂了一些。其中有二个问题印象比较深刻:
  其一,《山居赋》近东之“县南入九里”。始宁县治即今嵊州市三界镇,县南九里正好就是三界镇南那座尖而又高的车骑山。据《剡录》载,车骑山是车骑将军谢玄的旧居所在。谢玄是谢灵运的祖父,岂不正好与之相合吗?
   其二,《山居赋》近南“剡江及小江”,“会以双流,萦以三洲”。丁谦认为这是指嵊县剡江和嵊溪的合会处。这又和“县南”方向一致。
  查看1∶10000和1∶50000地形图,发现剡溪和嵊溪的汇合处三个沙洲跃然图上,便乘兴赶往实地。到实地一看,竟发现三个沙洲相依偎卧,长年流水和干河道逶迤区隔,与《山居赋》所述完全一致。
  三洲在图上的显现,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因为《山居赋》中,类似三洲的特殊地貌形态不少,如高四十丈色赤的石壁,有石跳出的回江岑,中隔一山的大、小巫湖,以及各种地物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也一定会在图上表现出来。因此,我们把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考证《山居赋》的重要资料,又把考证的成果表示在地图上,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根据《山居赋》标示在地图上的旧迹,只能是示意性的。
  近代,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地理文选的研究和野外考察相结合,已经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主体方法。《山居赋》的许多旧迹,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它丰富的文字内容仍然充分的反映在地形地貌的叙述中。只要地理尚在,人文的行踪永远不会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钟优民《谢灵运论稿》和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相继出版,从中获益匪浅。本书从《山居赋》野外考察入手,把谢灵运始宁庄园的地理位置调查清楚,在此基础上,把他在始宁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所有诗文作一些新的解释。
  《山居赋》距今已1570多年,很少发现实地考证《山居赋》的资料。直至清末民初,嵊人丁谦始作《山居赋补注》手稿一卷,今存于嵊州市图书馆。1918年,丁谦任民国《嵊县志》主纂,未及二年,赍志而殁。县志后继者将其《山居赋补志》录于1934年出刊的民国《嵊县志》中,以资纪念。
  丁谦(1843——1919),清同治四年(1865)举人,任象山县教谕22年,1903年辞官归嵊办女学。曾热衷边疆地理学研究,所撰《蓬莱轩舆地学丛书》69卷,1915年由浙江图书馆刊行,1960年重刊,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理研究造谐颇深。丁谦考注《山居赋》,年近古稀,然不辞劳苦,亲赴嵊、上虞、余姚三县的上浦、章镇、下管、三界、里东及至石窗、方石等地,登山涉水,察看地理,询问乡人,其精神可钦可佩。他是对《山居赋》进行野外踏访的第一个学者,经过考证,他将谢灵运始宁墅和谢安东山一判为二,其《补注》云:
  康乐山居始于车骑,赋语甚明,与谢安东山两不相涉。宋王《东山记》牵混为一,清嘉庆《上虞志》言车骑山在东山西二里,皆误。
  王铚《东山记》,孙枝《东山考》,都是南宋时游上虞县上浦谢安东山时所记,皆将始宁墅牵混于此。孙枝甚至认为今嵊州的嶀山在谢安东山之右。王、孙乃南宋江左名士,后人信之,从此始宁墅与谢安东山遂合而为一,使人以为《山居赋》所记载的地理地名,皆在东山。明黄宗羲《四明山志》曾提出怀疑,说东山若是谢安故居,谢玄“安得复云经始耶”?今人顾绍柏《谢康乐集校注》曰:“笔者曾访上虞县上浦乡群众,几乎众口一词,谓此山确谢安所居,于此卜居开创之人谢玄以及生于此隐于此的灵运,他们则一无所知”。
  丁谦对《山居赋》“近南”节三洲的考证意义深远,指出三洲不在上浦小舜江和曹娥江的会合口,而是在剡江和嵊溪的会合口。《补注》写道:
  剡江即嵊县江。此小江指嵊溪,故与剡江合于山南也。……三洲在二水之口,今已并合为一,即花山迤北江中之大沙滩也。
  他深有体会的指出:
  小舜江在会稽境,且其水东北流,与西流者迥别。余初读此赋,因未细研本注,误以小舜江当之。致历考诸地,无一吻合,今始涣然冰释矣!
  的确如此,始宁墅在江之东,《山居赋》故云“右江”,其山由东向西侧斜,故又云“东阻西倾”,由此可知,小江必在剡江之东,当由东向西流入剡江。而小舜江为曹娥江西岸的支流,水由西南向东北流,于上浦镇汇入曹娥江,其流向与《山居赋》所说的地理方位相反。丁谦认识到了这一点,故云涣然冰释。其实所有熟悉始宁县地形的人,一经点破,都会认同丁谦的观点。
  丁谦考证《山居赋》,认为始宁墅在剡江之东,又认为三洲为嵊溪和剡江的会合口,仅此二点,已经找到了进入始宁墅大门的钥匙。但遗憾的是,丁谦否定始宁县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认为“始宁县治即在下管市”。下管镇在今上虞市南的下管溪中游,近余姚界,水从章镇北汇入曹娥江,因此他得出了如下结论:
  康乐山居,综核全赋,知其在今上虞县东南乡谢公岭下,距下管市不远。
  始宁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水经注》记载非常明确,自唐宋明清以来,史家与方志均无异议。丁谦迷惑于此,全身心的寻找下管、章镇附近的村庄和地形地物,使之与《山居赋》对号入座,致考证未达善终。
  《山居赋》用赋和注两种文体详实的描绘了始宁庄园的经始、范围、山水、经济、物产、建筑群、道路和人文活动,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完整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部士族庄园志。正是古人所说,“稽之如图,考之如志”。考证《山居赋》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或方法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理论问题,即对《山居赋》的性质及其历史背境的认识。
  陈桥驿教授在《从〈越中杂识〉谈浙江的方志》一文中说:
  有关浙江的六朝方志,几乎全部亡佚,幸存的仅谢灵运的《山居赋》一种。谢灵运曾在曹娥江沿岸、界于会稽、四明二山之间的始宁县(今上虞章镇附近)居住,《山居赋》写的就是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概况。全篇约四千言,举凡当地的山川形势、田园农事、飞禽走兽、草木花果等等,都有生动而详细的记载。它实际上替这个建置短暂的始宁县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县志。
  把《山居赋》视为始宁县志,是过于夸大了,因为其所述四界范围、房屋道路、作坊副业、稻田旱地、物贸商店、台地地貌和砠岵地层等,都特指在始宁庄园的范围内,并为其所有,故称其为始宁庄园志更符合实际。有的甚至把《山居赋》的远东、远南、远西、远北的始宁墅远方地理作为其范围,如1984年10月人民出版社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说:“园的范围从始宁南山开始,直至临海。这个园的直径究有多长,史未明言,但知是跨州越县,则其距离亦有百余里,长当有二三百里。”或者把面积可观富甲一方的始宁庄园误解为一栋楼房,或一个花园别墅,说在谢安东山西一里、二里,如宋《嘉泰会稽志》。出现如此相左的两极之说,究其原因,盖在于没有读懂《山居赋》记述的是一个士族庄园,缺乏对东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占田法规的认识,不熟悉士族庄园和州郡土断、户籍管理制度的关系。
  两晋时期,土地分配实行占田法。民间百姓按户丁分配,官吏则按官品和封爵占田,并赐给典计、衣食、佃户客。据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载:
  《晋书·食货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占田法规定,官吏按官品高低占田,一品占田五十顷,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官吏又得荫衣食客及佃客。六品以上,得荫衣食客三人,七品、八品二人,九品及不入品的吏士得荫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始宁庄园的规模,按谢玄、谢瑍、谢灵运祖孙三代可得的占田数如下:
  始宁墅是山居庄园,山地和可耕地有一个折算比例,故其范围由郡县土断确定。所谓土断,就是由郡县专司土地的官员测定其范围,规定其四界,并给予官府的文书,确定其合法的所有权,相当于今日的土地证。土断法极严,如果私占土地,则根据占地多少,规定死刑、徒刑和其它惩罚措施。自东晋至南朝刘宋初,进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土断,督查私占多占土地的情况,还杀了几人,以示禁告。元嘉八年,谢灵运求回踵、休崲湖为田,要报请刘文帝御批,又圣命郡县履行,即把执行权交由郡县,说明求田有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规定了皇帝、朝廷、郡、县各级的占田审批权限。正因为朝廷有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所以《山居赋》才专列近东、近南、近西、近北四节,详细记述始宁庄园的四界,并用“在其山居之南界”、“横、石判尽”、“休、周分表”等语来界定庄园的四址。谢灵运给庄园这样明确的定位,是在用文字的形式为始宁墅的土地所有权立下了一分文书契约。

  始宁墅在始宁县境内,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始宁县有近一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从那里入手去寻找始宁墅呢?我们认为《山居赋》的近东、近南、近西、近北四界,是考证始宁墅的四扇门户。仅管四界中的许多地物、地名年久变易,但近东节中的“县南”和近南节中的“剡江”,为我们初步认定始宁墅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可靠的方位。县,指始宁县的县治,即今嵊州市三界镇。剡江,在曹娥江上游剡县的境内,以三界南5里嶀浦为剡溪口,其南称剡溪,其北称曹娥江。由此可知,始宁墅大致位于三界镇南的剡溪东岸。寻找《山居赋》自注的特殊地貌,是野外考察的重点,因为这些特殊地貌,就是确定谢灵运南北两居地理位置的标的。
  我们的实地考察是从1985年开始的,对嵊州仙岩镇至上虞上浦镇的剡溪、曹娥江两岸时断时续的进行了多次考察。并对车骑山、石门山、强口涧等主要地区,去过很多次,甚至对照《山居赋》描写的的地理环境和丈尺里程,到实地反复核实,力求解释正确。直到2007年考察谢灵运《游名山志》所记的石门山、石门涧时,发现六处石门,康乐石门,继而又在强口涧发现了康乐弹石,才基本完成。下面,按考察路线分题略述于下。
  曹娥江纵贯始宁县南北,嶀浦以南称剡溪,即《山居赋》之剡江,江边有三洲和赤壁,我们的考察就从三洲开始。《山居赋》云: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
  小江即嵊溪,上游十八都江和四都会合后称此名。发源于四明山脉中段的梨洲,长32公里,于今嵊州市清风桥南汇入剡江。二江会合口是一个小盆地,嶀山、嵊山、车骑山四面环绕。四山为嵊,故有嵊山、嵊溪、嵊亭之名。盆地不足一平方公里,客观上为三洲的形成创造了一个平台。《水经注》云:“洪涛一上,波隐是山。势沦嵊亭,间历数县。”说明古时海潮盛时能波及嵊溪。嵊溪携带大量沙砾至二江会合口,受海潮波托不能迅速排泄下江,堆积于二江会合处,使江面提高,致嵊溪分为几条叉流,将积沙分割成三个沙洲。其中最大的一个长800余米,宽200来米,高出常水位约5米,由细沙堆积而成,洪峰不能没,上植桑桕,为不沉之绿洲,乡人名叫累地冬瓜。其余二洲,分列嵊溪入水口之南北,略小于累地冬瓜,沙中夹带砾石,水浅则显,洪水则没,故云“表里离合”。在1984年浙江省测绘局测量的1∶10000地形图上,三洲状貌很清晰,仅北面一洲原来的泥沼河道因修公路而略变其形。前几年修上三线高速公路,大桥横跨三洲,又取沙筑路,今三洲已不复存在,唯上述地图可资史证。劳工取沙时,从三洲中发现几柄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可惜都被私人收藏,嵊州市文管会仅征得半枝残剑,可见三洲历史之悠久。
  《山居赋》云:
  近西则……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
  剡江纳嵊溪之水向北流去,赤壁即在嵊溪口北的剡江之畔,始宁墅的西界。自注列出了石壁的三个特点:一、高四十丈,合今约100米;二、石质是红色的;三、石壁峙于江边,影映江中,故云“照涧而映红。”经实地查找,此石壁在今姚岙村清风庙北百米处。看地形图的等高线,壁高约100米,宽50余米,颜色暗红,立于剡江西岸,村人名为清风岩。乡人传说,宋德祐年(1275),元兵侵临海,掳一王姓少妇归,至此,妇不忍辱,跳岩死节,血染岩壁,故而红焉,故立清风庙祭祀王烈妇。这当然只是一种巧合。据考察,嶀山为黑色玄武岩体,但也有少量暗红色的变色岩成脉状分布其中,清风岩即为其一。104国道破壁穿过清风岩,新破的红色岩壁更觉鲜艳。我们考察清风岩至上虞县上浦的曹娥江两岸,再也没有发现与此相似的石壁。

  水经注》所说谢灵运得古砖的琵琶圻在嶀浦与钓鱼潭间。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都清晰可见。这些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根据航空摄影相片调绘制图的,精度极高。从地形图上看,圻的形状上宽下窄,极似琵琶,其下端一直伸至钓鱼潭,长度达700米,宽达180米,村人名翻白鱼肚。圻上有树林、竹园和耕地。圻的下部为质地纯净的细沙,凭河水涨消而离合。1987年12月,我们乘老乡的船登上琵琶圻,想去寻找《水经注》说的那座战国墓,但已无迹可寻,老乡也不知谢灵运在此得砖的事,只知早些年在大坟山的古墓中发现过越王剑。图上圻高12米,尾部高7米,老乡说高处洪水从来没淹没过。琵琶圻因谢灵运得古砖而记载于《水经注》中,当是始宁墅所在的又一地证。
  《山居赋》所记之西溪,发源于动石山,今名动石溪,集动石山、秀峰山、大尖山之水,经动石、叠石、胡村、清潭等村于三界镇汇入曹娥江。胡村有张爱玲前夫胡兰成故居,二层砖木楼房,结构简朴。粗读《山居赋》近东节“县南入九里”一语,不甚理解,走完动石溪全程,并看1∶10000地形图,方懂其意。盖因动石溪上游本自南向北流,至清潭村,忽然折而向西,呈东西向流,故《山居赋》称其上游为“南谷”,下游为“西溪”。而且,从三界至清潭正好九里,清潭以上的南谷也为十数里,与《山居赋》里程相合。故谢灵运在庄园四界叙述时,将南谷列在“近东”,而将西溪列在“近北”。南谷是山溪性河流,两岸山峭林密,野竹夹水,且谷底原生岩裸露,故曰“封磴”。西溪出清潭即入冲积扇平地,河谷内涝成湖沼地,故有大、小巫湖。大巫湖在50年前面积很大,后筑堤造田,又用抽水机排涝,湖沼面积大大缩小。小巫湖今已成养鱼塘。
  动石溪东有秀峰山,岭逶迤至曹娥江畔,此即《山居赋》近北节中的“休山”,《水经注》云“茠山”。秀、休、茠皆为越语同音。山旧有秀峰庵,今建秀峰寺,为旅游景点。与休山相对的周里山,今名均山。休山在始宁墅界外,周里山在界内,故云“休、周分表”。
  山以车骑将军谢玄命名,故老相传此为始宁墅所在地。《剡录》曰:“车骑山,谢玄之居也。”山在动石溪、嵊溪、十八都江、剡江迂回环绕之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地貌单元。从钓鱼潭村上车骑山,有一条镶嵌精致的卵石路,1∶10000地形图上叫官大路,村民叫敕书岭。嵊语书和水同音,粗听以为出水岭。村民说,相传车骑将军居住在岭上,从这条路上传送朝廷文书,故而名之。想不到如此典雅的名字竟流传至今。敕书岭顺坡而筑,二里余至岭顶大水坑村的一个自然村,名对岸头,卵石路至此毕,旧有路亭,相传此即车骑将军旧居。
  车骑山上是一个台地,山丘与平地相互交错,与《山居赋》“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的描述完全一致。台地上为嵊县组玄武岩覆盖区,岩下为泥沙层,此即《山居赋》所谓的砠岵地貌。今山上到处可看到气泡状的玄武岩。谢安东山不属于嵊县组玄武岩覆盖区,与车骑山的砠岵台地地貌分属不同的地质板块。仅此一点,始宁墅和谢安东山本不属一处,即可涣然冰释矣!
  车骑山峰从台地上孤峰突起,峰顶尖耸如甑,相传大禹治水功毕后覆甑于此,故名甑山。《山居赋》谓曾山、曾峰,皎然谓谢公山,《剡录》名车骑山。峰北有小径,足践之有轰隆声,传为大禹指挥治水时留下的号令。近有禹山、禹亭、禹山茶场,皆为纪念禹功。往西南行至里仙桃村,山坡上巨岩垒垒,其中二岩在山岗顶上,悬空扑出,岩下绝壁二三十米,像二尊并坐的石佛,传谢玄常于此坐观风景,此即《剡录》所谓谢车骑坐石。
  从车骑山南下,即至仁村。村在十八都江畔,竺氏已在处居住一千多年。村南有将军潭,潭广数亩,傍回江岑,有绝壁回萦。潭中有一立石,高出水面二三米,如中流砥柱,名将军石。老乡说,这里是车骑将军住过玩过的地方,故以将军潭、将军石命名。学大寨时,河道截弯取直,将军潭被埋,将军石也作为封建四旧之物被破。村老惜之,在绝壁下留一泓清泉,构以栏杆,作为将军潭的遗物。又把将军石的石基保留下来,存于路侧。我们请老乡一一介绍改江前将军潭、将军石的原貌,并按此作图,勾划出《山居赋》近南界中的“崿者谓回江岑”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人莫不骇栗”的旧时景像。退休居家的竺汝尧老师,还对我们介绍了改江时亲眼所见的一群古窑遗迹,虽已在改江时破坏殆尽,但作为该地遥远历史的见证,将其载于《始宁墅的地域范围》一节中。

 

  从钓鱼潭村入谷,至李岙村,中间为一个小腹大肚的葫芦形谷地。从地形判断,犹如《山居赋》所谓“正北狭处,践湖为池”的太康湖。至李岙村,村口见一古亭,石柱石梁结构,石楹上书“古桐亭”三字,其名与《水经注》桐亭楼相合,甚为惊喜,想必有来历。经访问老乡得知,亭建于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车骑将军而立。亭边古樟蔽天,山泉清冽,景色宜人。村有光绪壬辰(1892)重修《剡北桐亭李氏宗谱》,谱中有《录起嵩府君迁居巅末状迹》一篇,言李氏始祖起嵩公从上虞县五夫行猎于此,见古木废墟,访之知为车骑将军故居遗址,遂迁家居此,繁延为李氏村落。村民敬重谢玄肥淮之功,引为榜样,制为族训,故曰桐亭李氏。前几年,村村通公路,亭被拆,古桐亭石楹尚存,埋于村边的沟桥岸侧。
  《山居赋》近西节自注曰:“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小江口即嵊溪和剡溪汇合口,《山居赋》谓三洲。南岸即嶀嵊两山相峡的剡溪。  

  1989年春,老友王积华兄邀我到仙岩镇下王舍村家,村即在三洲南。到其家,问令尊其中先生岩洞事?先生说,嶀山上有一仙君洞,传说谢仙君在此得道成仙。谢仙君就是被乡人奉为乡主立庙祭祀的谢灵运。过去只听说嶀山顶上有谢眺岩,未听说有洞,随即邀其中先生和积华兄去仙君洞。从下王舍登嶀山,经舜皇山、石坑村,便到了仙君洞。石坑村人叫神仙洞。说是洞,实际上是在一块几百吨重巨岩覆盖下的一个石室,很像一间屋,深五六米,宽三四米,高二米,可容十多人。洞口朝东,可眺望九曲剡溪。
  随即,我们登上了嶀峰,只见凌顶北侧,一石高耸,方方的,足有半间屋大,顶面平旷。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谢眺岩。在嶀山顶上俯视,只见群山蛙卧,溪涧如带,池沼如镜,极目天舒,殊有瞻眺之极致。
  谢灵运为了寻找南居地址,是登过嶀山,见到过石室的,所以熟悉这里的环境。洞边楚荆漫生,岩石裸露,乔木稀疏,而洞下则是遍山森林。其《石室山》诗曰:“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完全符合石室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山上的植被分布。
  谢灵运南居石壁精舍所在,有《石门新营所住》、《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诗,《游名山志》中有《石门山》、《石门涧》。《山居赋》载谢灵运与昙隆法师游石门瀑布,可见石门山与谢灵运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同治《嵊县志》载:
  石门山,名天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中峰为石门最高顶。南为九华山,北为石门岭。山有石门,萝薜引罩,中有石床、石枕,前有石岩,旁有龙湫。下有沸水,在溪穴间,周二三尺,如汤沸,四时不休。石门潭,高似孙品泉第五。又有狮岩潭,品泉第十八。
  这是自宋高似孙《剡录》以来,各本明、清《嵊县志》中关于石门山最详细最准确的记载。他不仅指出了石门瀑布周围各种奇特的地形地物,而且点明了和沸水一水相依的关系。沸水在石门下4里,即今沸水水库。
  我们入强口涧,访谢岩村,登石门最高顶风门岗,考察石门涧的六处石门,对石门山进行仔细踏勘,了解了石门山的地貌区划。
  会稽山脉从五百冈东迤,经岭头山至石门岭,为石门山之北端。山北强口涧与嶀山分界,山西石门涧与岭头山分界,东则剡溪与嵊山隔江相望,南麓与嵊县组玄武岩台地接。石门山主脊呈北南东延伸,从石门岭至方金山与嶀山分脉,向南经木鱼山、石船山、风门岗、后门山、牛场山,由狮岩山坡落剡溪,长约10公里,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最高顶风门岗,海拔691米,可鸟瞰嵊州市和整个剡中盆地。
  从谢岩出发,入谷登山,岩梯险径,至天竺村,海拔已500米。有天竺古寺,善男信女居寺举斋,香火络续。村百余家,皆为年长者,青年人大多进城务工。产云雾茶,杭州茶商设点收购青芽,供制龙井。乡民出售青叶,年收入每户在万元以上。各户自种稻蔬果木,安居乐业。从天竺登风门岗,鸟道羊肠,到处是野珠栗,扎人手脸,极难攀登,犹上青云梯。至顶,一脉平冈达百余米,冷风习习,故以风门为称。顶有大地坐标点觇标一座。冈西有滴水岩,壁上泉水叮咚,常年不涸。下山过塘丘村,村有光绪《剡北唐丘李氏宗谱》载《唐丘登云馆记》云:“意谢公《登石门最高顶》诗,有‘共登青云梯’之句,名曰登云馆。”今馆已废。村前有梯云桥,亦为纪念谢灵运而命名,今尚在。过塘丘至白岩村,村有鸳鸯蝴蝶派作家徐哲身故居,雕梁画窗,建筑精良。从白岩村下山,已至强口了。
  强口涧为始宁县的南第一谷。石壁精舍在此谷中。从仙岩镇入三里至谢仙君庙,祀谢灵运。此地唐、宋时为康乐乡、游谢乡,奉谢灵运为乡主。庙载于《剡录》,已有千年历史,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过强口村入山谷,俄闭复启,茂林绝壁,勿明勿暗,谷道回肠,美不胜收。至牛头胫,树荫下有一潭,绝溜咚咚,深不见底,名谢岩潭。潭顶有一巨大岩石覆于涧中,面平旷可容五六人,水从石中流,蚀石为二,此即康乐弹石。相传谢仙君从嶀山北放弹丸,落此为祠,故建石壁精舍。宋王十朋《大嶀山赋》云:“灵运弹飞岩障,慕此堪栖。”故云弹丸石,谢岩弹石,康乐弹石。谢诗“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说早晨从北居始宁墅出发,晚归石壁精舍时,在此石上赏月的情境。又《石门新营所住》诗“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也是描写住南居时在此休闲沐浴的闲情雅致。这些诗句都可作为石壁精舍和石门楼所在地的证词。谢岩人把康乐弹石看作风水神物,故保护至今。
  从康乐弹石至谢岩村400米,山谷豁然开朗,村在一个瓢形谷地中,如谢诗所云“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瓢底海拔220米。《剡录》载谢灵运四顾放弹丸,落处为祠即此。此地即为石壁精舍所在地。村有沼福桥,传为谢灵运始建。今村中有钱、马二姓,为纪念谢灵运《石门岩上宿》故名谢岩。村南即石门山最高顶风门岗,《登石门最高顶》诗曰:“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盖从此出发,晨登夕归,行程地望两相符合。村有《剡溪马氏宗谱》,谱中有围棋国手马晓春父亲马尧祥,谱名祥凯,方知马晓春祖籍谢岩村。村民为古有山水诗人谢灵运居于此,今又有世界围棋冠军马晓春出于此,皆喜笑颜开,不亦乐乎!
  在嵊州市崇仁镇东北的石门涧中。石门涧发源于石门岭,经里石门、石门、马家田、沸水、龙舌头、外湖、泥塘、马仁、江田汇入长乐江。从石门岭至沸水称石门涧。嵊人以涧为坑,故俗称石门坑。沸水即温泉,早在宋《剡录》中就有记载:
  石门山,县西,山有龙潭,下有沸水在溪穴间,周二三尺,如汤沸滚滚,四时不休。然水流浑浑,不足尚也。
  龙潭即康乐石门。今温泉处为沸水水库,正在建设温泉湖渡假村。
  从沸水水库入谷,至石门村,村民只知谢仙君,不知谢灵运、谢康乐,也不知石门和石门瀑布,只知坑棚中有一个龙潭。我们猜想,既有龙潭,或许有瀑布,遂请村民带路前去察看。谷极深峭,两岸荫森,古木闭谷,荆棘丛生。老乡用柴刀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来,将我们牵手而行。行止谷底,透涧中巨石而上,约数十米,豁然间,一扇石门迎面而立,老乡说此即龙潭。遂见两岩相突,垂直而立,石色褐红,相距2米余,壁高、宽皆在5米左右,楚楚动人,酷如门形。上有瀑布二三米,岩下有龙潭,深三四米,广约半亩。潭上有石床,如门槛,横绝谷道。有石枕如龙珠,倒映潭中。石门岩上有一猴面岩,仿佛有眼鼻咀,发须飘逸,传为民间故事。我们认为这就是谢灵运与昙隆游历的石门瀑布,即世人所谓康乐石门。青田县也有石门,传为谢灵运所游,亦称康乐石门,正在申报全国文物重点单位。然谢灵运的三首石门诗,《山居赋》之石门瀑布,《游名山志》中的石门山、石门涧中的六处石门皆在嵊州,却被久久尘封僻壤。去年,嵊州市已将《山居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谢灵运石门诗文重放异彩,指日可待矣!
  康乐石门的重新发现,是《山居赋》野外考察工作的重要收获,是考证石门山和谢灵运南居石壁精舍获得的一个有力证据。接着,沿石门涧而行,又发现了老鹰山、乌龟山、双喜桥、两山口等诸多石门。原来,从沸水水库至石门村2公里长的这段石门涧深谷中,竟是一个石门群,谢灵运所记的“石门涧,六处石门”决非虚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