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其他文献 >> 谢灵运山居考释
始宁县的地域及废后归属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始宁县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县南乡立,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历时460年。撤后与上虞县一起并入会稽县。后上虞县复立,又归上虞县。至唐初,其界域分属剡、上虞、会稽三县,一千多年来,仅管这三县的县界小有变动,但始宁县归属三县的情况依旧如故。对这个问题,学者多有疏忽,认为始宁县本分上虞县南乡,废后也自然重归上虞县了。这种想当然,造成了谢灵运研究中的诸多乱象,尤其致《山居赋》不知所指。故厘清始宁县废后的归属问题,对考证谢灵运《山居赋》和归隐始宁墅期间创作的诗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宁县和馀姚、剡、山阴、上虞县接壤,有关县属地域和边界资料,先从南朝齐郦道元《水经注》说起:
  江水北径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径始宁县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北有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浦阳江自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
  这段文字,记述了始宁县南山和剡县的交界,及至县治的地理和人文景观。所谓浦阳江即上虞江,或曰曹娥江。嶀浦以南名剡江。浦阳江在诸暨县,盖因南北朝前,于地理不明,以为上虞江西流至萧山县东与浦阳江合,注于钱塘江,故上虞江也称浦阳江。《水经注》云:
  上虞江东径周市而注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又东北径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
  早先有将诸暨浦阳江称西小江,上虞浦阳江称东小江的。不论是不是将错就错,那时上虞江确有叫浦阳江的,如谢惠连离上虞去京都,诗云“昨发浦阳汭”。又刘牢子渡上虞江击孙恩,云“渡浦阳”,后人在上虞县南筑亭纪念。
  始宁县与剡县以今嵊州市四都江、嵊溪、剡江为界。嶀山时属始宁县,与之隔江相峙的嵊山,则属剡县。《文选》江淹《谢法曹惠连赠别》李善注引孔晔《会稽记》云:“始宁县西南有嶀山,剡县有嵊山”。故《水经注》云“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据此可知,嶀山和嵊山之间的剡江是始宁和剡县之间的分界,故《山居赋》云“嶀、嵊与分界”。这条界线以嵊州仙岩镇至清风桥的剡江为界。
  江水北出嵊山,便到了嵊州市清风桥南嵊溪和剡江的会合处,即《山居赋》“近南”之“三洲”。那时,嵊溪南为嵊山,属剡县,北为车骑山,《山居赋》名曾山,为谢灵运始宁庄园的所在地,属始宁县,故嵊溪和支流四都江为始宁县和剡县的界河。
  江经三洲,入成功峤。昔传大禹劈开嶀嵊,泄剡中之水,此为毕功处,故命名成功峤,溪曰了溪。今清风桥以下,已为始宁县境。至嶀浦,江遇巨岩相阻,折而东流,岩下漩为深潭,故名嶀浦。《山居赋》名岩曰常石矶。江曲处有谢玄经建的桐亭楼,故《水经注》云“江曲起楼”,“楼两面临江”。嶀浦岩上有嶀浦庙,宋楼钥碑记曰济物侯庙,庙今仍在。岩下有谢康乐钓台,谢玄经始庄园时,常于此垂钓,事备《全晋文》。
  江出嶀浦至琵琶圻,为江中一沙洲,高出常水位5米余,长700米,宽180米,形似琵琶,故而名之。上有绿竹疏林,谢灵运于处得八百年前古砖,15岁去京都时,携砖与众人传观。前几年修上三线高速公路,桥从圻上过,圻已毁,但在1981年测绘的1:10000地形图上清晰可见。
  江过琵琶圻,出钓鱼潭,便到了始宁县县治,即今嵊州市三界镇。《水经注》云,县治本在江西,东晋初,因水患移治江东。明洪武五年(1372),刘基游三界,为《始宁吴氏宗谱》撰序云:“三界为古始宁邑也”。清嘉庆十九年(1759),三界吴遥圃为宗谱撰《始宁城隍庙后记》曰:“贞观二十一年(647),洪水冲决,大坏民居,溪流直裂官街,分治为东西两岸。”今三界在江西岸,江东已无民居,仅存“古跑马场”一类传说。始宁县废后,其治何时易名三界,不可考。最早见于宋嘉泰《会稽志》,有三界镇、三界纸局的记载,属会稽县。
  《水经注》依次记载了嵊山、嵊亭、沙渚(三洲)、成功峤、嶀浦、嶀浦庙、桐亭楼、琵琶圻、始宁县治等地形地物,城池楼宇,表述顺序严密,叙物正确无误,为始宁县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始宁县与剡县交界的南段,可参考谢灵运《游名山志》“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石壁精舍在今嵊州市仙岩镇谢岩村,村在强口涧源头,为纪念谢灵运居此而命名。强口涧在嶀山南,为嶀山和石门山的分界,故称始宁县南第一谷。由此可知,石门山为始宁县和剡县的南段分界。今嵊州市仙岩镇,《山居赋》曰强中,是古剡与上虞的分界处。直至今日,仙岩人仍保留有浓重的上虞方言音,其南则为纯真的剡语,这也可作为始宁与剡以石门山为分界的一个佐证。
  始宁县西和山阴县的分界,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云:
  越山列其表侧,傍缅□□,为异观也。
  山阴县故越国地,其境内之山称越山,在浦阳江和曹娥江之间。岭头山为始宁、剡、山阴之界山,向东南延伸,与石门山接。石门山为谢灵运南居石壁精舍所在地,故云越山列于表侧。表侧,即两县分界的另一侧,故始宁县和山阴县的分界为小舜江。
  始宁县北和上虞县的分界,在小舜江和曹娥江的会合处,即今上虞市上浦镇南。这里是始宁盆地的闭合口,从地理条件看,亦应以此为界。又上浦东有谢安故居东山,据《世说新语》注引《续晋阳秋》云:“安家于会稽上虞县”。东山属上虞甚明,为始宁北界的一个分界标志。然民国上虞《盖东谢氏族谱》载《海门公盖东谢氏族谱序》云:
  予盖东谢氏,晋文靖公(按:谢安)裔也,宋咸淳乙丑来自始宁。
  以东山为始宁界亦为牵强。
  始宁县东和馀姚县的分界为四明山脉。今上虞市和余姚市的分界是一条古老的界线,比如黄宗羲《四明山志》载:
  当姚江导源名为菁江,历上虞境尽,始为姚江。故唐权德舆诗云:“越郡佳山水,菁江接上虞”。

   菁江发源余姚大岚山北的三菁山,经梁弄而入上虞,出上虞又复入余姚,始称姚江,这种情况至今未变,故始宁与馀姚界,与今上虞与余姚界同。
  始宁县位于曹娥江中游,是一个准丘陵盆地,介于上虞滨海平原和剡中盆地之间。曹娥江江中贯全境,两岸之山,东属四明山脉,西属会稽山脉。盆地边缘不清晰,有不规则的山麓矮台分布,一条条黄土垅丘向江心延伸,谷地间形成一片片小湖沼地。以范洋江湖沼最大,面积达二万余亩,谢灵运向刘文帝求休崲湖为田,当是指此。境内水资源丰富,汇入曹娥江的支流有下管溪、隐潭溪、动石溪、里东江,强口涧、回溪、范洋江、小舜江。全境东西约43公里,南北约26公里,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
  始宁县除规模宏大的谢灵运始宁庄园外,始宁庄园的近西有尚书令王珣别业,近北有临海太守王穆之别业,汰川有王弘之居处,县东太平山顾欢、杜京产设馆授徒,县西小舜江昙隆、僧镜主持徐支山精舍,山有佛寺,钟义山法师居此,陶弘景曾造访之,约略构成了东晋南朝时期的人文景观。宋元嘉中,诏封彭城王刘义康女为始宁县主,二十二年(445)绝属籍。
  始宁县撤消后,其地域的归属经历了数次变迁。据《隋书·地理志》载:
  平陈、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四县入会稽县。
  不久,上虞县复立,始宁归上虞。
  又据《旧唐书》、《新唐书》:
  武德四年(621)置嵊州及剡县城,八年废,嵊州及剡城以剡县来属。
  时废郡置州,会稽郡分置越州、嵊州、鄞州,约于此时,始宁县为上虞、剡、会稽三县所分。
  光绪《上虞县志》载宋孙枝《东山考》称
  《唐书·地理志》,高祖武德四年,以剡、始宁为嵊州,八年废州,始宁复归上虞。是后无变革。
  孙枝鄞县人,宋嘉定进士,江左名士,然其文所引《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始宁先归嵊州又复归上虞皆无史可证,尤其所谓“是后无变革”,实属武断。
  又《始宁吴氏宗谱》载:
  炀帝大业(605~617)复置始宁州,剡与上虞皆统辖也。
  此说亦无凭,史所不从。
  事实是,唐朝时始宁嶀山已归剡县,有李绅《龙宫寺碑》为证:
  会稽地滨沧海,西控长江,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而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则司其水旱,泄为云雨,乃神龙之乡,为福之所。寺曰龙宫,在剡之界灵芝乡嵊亭里。
  碑残,今存浙江省文管处,文载宋高似孙《剡录》。了溪即剡溪。李绅于唐贞元十八年(802)、永和三年(808)、大和七年(833)、大中二十四年(857)四次游剡,亲省龙宫寺,于大中二十四年主持募捐复建。龙宫寺在嶀山北麓,嶀浦西一里,今为嵊州市三界茶厂,厂中尚存龙宫寺古井。寺建于南朝梁,李绅初至时已颓损,其碑记云:
  既资胜因,为龙景福。节宣风雨,以成播育。撞钟以告,三界必闻。惟尔龙宫,昭昭不昏。
  三界者,剡、上虞、会稽三县,龙宫寺位于三县交界处,寺钟响彻三县,可见唐时始宁县古地已为三县所分。
   唐朝时,始宁县分属剡、会稽、上虞三界的界域大致如下:从东覆卮山,向西经动石溪、三界镇南、龙宫寺北、嶀山北麓至岭头山,以南地区属剡县;以北则以曹娥江为界,东属上虞县,西属会稽县。
  始宁县地域为三县所分后,地理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始宁墅划归剡县后,其所在的曾山也成为嵊山的一部分,嵊山向北扩至嶀浦,故自称谢灵运十世孙的唐朝诗僧皎然称曾山为“嵊顶谢公山”,“剡东峰”,即今嵊州车骑山。随着剡县县界的北移,剡溪的概念也明确起来,梁顾野王《舆地志》云:
  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峻壁,乘高临水,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嵊,碛濑迅湍,以至剡也。
  溪口即剡溪口,名曰嶀浦。唐张籍诗“春云剡溪口,谢家曾住处”。李白诗“明月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皆指嶀浦。从地形看,嶀浦是江水入始宁盆地的出口。因此,自古以来,嶀浦成为剡溪和曹娥江的名称交代处,下称曹娥江,上称剡溪,乡人至今未变其俗。
  明成化八年(1472),嵊县界又北移。据三界《始宁吴氏宗谱》载《三界即古始宁记》云:
  原会稽二十五都,以德政名乡,以泰钦名里,明成化八年改隶嵊县。
  德政乡驻三界,这时,嵊县的北界已延至长桥、蒋镇。
  直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嵊县东北的芦田、棠溪、唐田等村划给馀姚县,双江溪以南的王坛、孙岙划入绍兴县,而绍兴县长桥以北的范洋划入嵊县,原始宁县的政区分别归属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余姚市的乡镇如下:
  属上虞市的有:章镇、岭南乡、陈溪乡、下管镇、丁宅乡、汤浦镇、上浦镇南。
  属嵊州市的有:三界镇、下王镇、仙岩镇。
  属绍兴县的有:王坛镇和小舜江以东村庄。
  属余姚市的有:四明山镇西南的芦田、唐田、棠溪等村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