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站内搜索:
首页
>> 地方文献 >> 其他文献 >> 谢灵运山居考释
《山居赋》南北两居图文考

发布日期:2014-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 字号:[ ]


  《山居赋》分节简介并校注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全文收录《山居赋》时,原稿已缺“远西”一节,其余各节中,分别缺句、缺字共71字,且有个别词句文不达意,说明所用稿本已存在破损和字迹不清的现象。于此,后人考订甚多,有多种版本。1974年中华书局《宋书》点校本对异同之处一一加以说明,今录此版本为兰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山居赋》作分节内容简介,并对错字、缺字、分节、标点作出了校正。凡与中华书局点校本不同处,皆以“按”的方式,在各节内容简介下予以说明。无碍表达原意的标点修改,则不一一累述。为阅读方便,本书凡《山居赋》的赋、序用楷体字,自注则用小一号仿宋体。

  山 居 赋并序、注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杨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实言表,而书不尽,遗迹索意,托之有赏。其辞曰:
  谢子卧疾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古今不能革,质文咸其常。合宫非缙云之馆,衢室岂放勋之堂。迈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阳。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嘉陶朱之鼓棹,乃语种以免忧。判身名之有辨,权荣素其无留。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理以相得为适,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所以为笑。孙权亦谓周瑜“公瑾与孤意合”。夫能重道则轻物,存理则忘事,古今质文可谓不同,而此处不异。缙云、放勋不以天居为所乐,故合宫、衢室,皆非淹留,鼎湖、汾阳,乃是所居。□文成张良,却粒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陶朱范蠡,临去之际,亦语文种云云。谓二贤既权荣素,故身名有判也。牵犬,李斯之叹。听鹤,陆机领成都众大败后,云“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若夫巢穴以风露贻患,则《大壮》以栋祛弊;宫室以瑶璇致美,则“白贲”以丘园殊世。惟上托于岩壑,幸兼善而罔滞。虽非市朝而寒暑均也,虽是筑构而饰朴两逝。《易》云,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盖取诸《大壮》。璇堂自是素,故曰“白贲”最是上爻也。此堂世异矣。谓岩壑道深于丘园,而不为巢穴,斯免□□得寒暑之适,虽是筑构,无妨非朝市云云。
  昔仲长愿言,流水高山;应璩作书,邙阜洛川。势有偏侧,地阙周员。铜陵之奥,卓氏充 摫之端;金谷之丽,石子致音徽之观。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栖盘。至若凤、丛二台,云梦、青丘、漳渠、淇园、橘林、长洲,虽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游。且山川之未备,亦何议于兼求。仲长子云:“欲使居有良田广宅,在高山流川之畔。沟池自环,竹木周布,场囿在前,果园在后。”应璩与程文信书云:“故求道田,在关之西,南临洛水,北据邙山,托崇岫以为宅,因茂林以为荫。”谓二家山居,不得周员之美。扬雄《蜀都赋》云:“铜陵衍。”卓王孙采山铸铜,故《汉书·货殖传》云:“卓氏之临邛,公擅山川。”扬雄《方言》:“梁、益之间裁木为器曰,裂帛为衣曰摫。”金谷,石季伦之别庐,在河南界,有山川林木池沼水碓。其镇下邳时,过游赋诗,一代盛集。谓二地虽珍丽,然制作非栖盘之意也。凤台,秦穆公时秦女所居,以致箫史。崇台,赵之崇馆。张衡谓赵筑丛台于前,楚建章华于后。楚之云梦,大中□居《长饮赋》:楚灵王游云梦之中,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涛,南望巫山之阿,遂造章华之台。亦见诸史。淮南青丘,齐之海外,皆猎所。司马相如云:“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漳渠,史起为魏文侯所起,溉水之所。淇园,卫之竹园,在淇水之澳,《诗》人所载。橘林,蜀之园林,杨子云《蜀都赋》亦云橘林。左太冲谓户有橘柚之园。长洲,吴之苑囿,左亦谓长洲之茂苑,因江海洲渚以为苑囿□。□□□□□□□□,故□表此园之珍静。千乘燕嬉之所,非幽人憩止之乡。且山川亦不能兼茂,随地势所遇耳。
  览明达之抚运,乘机缄而理默。指岁暮而归休,咏宏徽于刊勒。狭三闾之丧江,矜望诸之去国。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余祖车骑建大功淮、肥,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
  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谓经始此山,遗训于后也。性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易》云:“向晦入宴息。”庄周云:“自事其心。”此二是其所处。班嗣本不染世,故曰夙悟;尚平未能去累,故曰晚研。想迟二人,更以年衰疾至。志寡求拙曰乘,并可山居。曰与知游别,故曰谢平生;就山川,故曰栖清旷。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枚乘曰:“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此吴客说楚公子之词。当谓江都之野,彼虽有江湖而乏山岩。此忆江湖左右与之同,而山岳形势,池城所无也。往渚还汀,谓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谓东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谓中央复有川。款跨纡萦,谓边背相连带。迂回处谓之邪亘;平正处谓之侧直。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堟、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鄣是近山之最高峰者,西溪便是出之背。入西溪之里,得石堟,以石为阻,故谓为堟。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比至外溪,封磴十数里,皆飞流迅激,左右岩壁绿竹。闵硎,在石滂之东。溪逶迤下注良田。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者谓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槃者是县故治之所,在江之北岸,用槃石竟渚,并带青林而连白沙也。
  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杨中、元宾,并小江之近处,与山相接也。唐皇便从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山矶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周回,在圻西北。边浦出江,并是美处。义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两皆长溪。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里亦隔一山,出新堟。横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旧唐,故曰修堤。长溪甚远,故曰泉流。常石矶在江曲处,故曰山矶下而回泽。里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濑石上而开道。休山东、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边。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表神异于纬牒,验感应于庆灵。凌石桥之莓苔,越溪之纡萦。天台、桐柏,七县馀地,南带海。二韭、四明、五奥,皆相连接,奇地所无,高于五岳,便是海中三山之流。韭以菜为名。四明、方石,四面自然开窗也。五奥者,昙济道人、蔡氏、郗氏、谢氏、陈氏各有一奥,皆相掎角,并是奇地。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台之始。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此诸山并见图纬,神仙所居。往来要径石桥,过溪,人迹之艰,不复过此也。
  远南则松箴、栖鸡,唐嵫、漫石。嶀、嵊对岭,葩、孟分隔。入极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适。上嵚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栖鸡,在保口之上,别浦入其中,周回甚深,四山之里。松箴在栖鸡之上,缘江。唐嵫入太平水路,上有瀑布数百丈。漫石在唐嵫下,郗景兴经始精舍,亦是名山之流。嶀、嵊与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远南。前岭鸟道,正当五十里,高左右所无,就下地形高乃当不称。远望葩山甚奇,谓白烁尖者最高,下有良田,王敬弘经始精舍。昙济道人住孟山,名曰孟埭,芋薯之疁田,清溪秀竹,回开巨石,有趣之极。此中多诸浦涧,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嵚崎深沉,处处皆然,不但一处。
  远西则
  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浥。信荒极之绵眇,究风波之睽合。江从山北流,穷上虞界,谓之三江口,便是大海。老子谓海为百谷王,以其善处下也。海人谓孤山为昆 。薄洲有山,谓之岛屿,即洲也。涨者,沙始起将欲成屿,纵横无常,于一处回沉相萦扰也。大荒东极,故为荒极。风波不恒,为睽合也。
  徒观其南术之岸测深,相渚知浅。洪涛满则曾石没,清澜减则沉沙显。及风兴涛作,水势奔壮。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此楚贰心醉于吴客,河灵怀惭于海若。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矶。勇门以南,上便大阆,故曰成衍。岸高测深,渚下知浅也。江中有孤石沉沙,随水增减,春秋朔望,是其盛时。故枚乘云,楚太子有疾,吴客问之,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太子,国之储贰,故曰楚贰。河灵,河伯居河。所谓河灵惧于海若,事见庄周《秋水篇》。
  尔其旧居,曩宅今园,枌槿尚援,基井具存。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岂伊临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带山。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三间故谓之骈梁。门前一栋,枕矶上,存江之岭,南对江上远岭。此二馆属望,殆无优劣也。
  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粳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熟。供粒食与浆饮,谢工商与衡牧。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许由云:“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谓人生食足,则欢有馀,何待多须邪。工商衡牧,似多须者,若少私寡欲,充命则足。但非田无以立耳。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馀。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途。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尽意,万不写一耳。诸涧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涧。涧长是以窈窕。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纡馀也。
  水草则萍藻蕰菼,蒲芹荪,蒹菰蘋蘩,蕝荇菱莲。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卷《叩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叹。秦筝倡而溯游往,《唐上》奏而旧爱还。搴,出《离骚》。《叩弦》是《采菱歌》。《江南》是《相和曲》,云江南采莲。秦筝倡《蒹茄篇》,《唐上》奏《蒲生》诗,皆感物致赋。鱼藻蘋蘩荇,亦有诗人之咏,不复具叙。
  《本草》所载,山泽不一。雷、桐是别,和、缓是悉。参核六根,五华九实。二冬并称而殊性,三建异形而同出。水香送秋而擢蒨,林兰近雪而扬猗。卷柏万代而不殒,伏苓千岁而方知。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住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本草》所出药处,于今不复依,随土所生耳。此境出药甚多。雷公、桐君,古之采药。医缓,古之良工,故曰别悉。参核者,双核,桃、杏仁也。六根者,苟七根、五茄根、葛根、野葛根、□□根也。五华者,堇华、芫华、 檖华、菊华、旋覆华也。九实者,连前实、槐实、柏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蔓荆实、蓼实、□□也。二冬者,天门、麦门冬。三建者,附子、天雄、乌头。水香,兰草。林兰,支子。卷柏、伏苓,并皆仙物。凡此众药,事悉见于《神农》。
  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云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鷖之栖托。忆昆园之悲调,慨伶伦之哀吁。卫女行而思归咏,楚客放而防露作。二箭,一者苦箭,大叶;一者笄箭,细叶。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水竹,依水生,甚细密,吴中以为宅援。石竹,本科丛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属,细者无箐之流也。修竦、便娟、萧森、蓊蔚,皆竹貌也。上林,关中之禁苑。淇澳,卫地之竹园。方此皆不如。东南会稽之竹箭,唯此地最富焉。山阳,竹林之游;鸾鷖 ,栖食之所。昆山之竹任为笛,黄帝时,伶伦斩其厚均者吹之,为黄钟之宫。卫女思归,作《竹竿》之诗。楚人放逐,东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谏》。
  其木则松柏檀栎,□□桐榆。柘谷栋,楸梓柽樗。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卑高沃,各随所如。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凌冈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衢。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各煦而芬腴。送坠叶于秋晏,迟含萼于春初。皆木之类,选其美者载之。山脊曰冈。冈上涧下,长谷积石,各随其方。《离骚》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诗》云“萼不”也。
  植物既载,动类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观貌相音,备列山川。寒燠顺节,随宜匪敦。草、木、竹,植物。鱼、鸟、兽,动物。兽有数种,有腾者,有走者。走者骋,腾者透。谓种类既繁,不可根源,但观其貌状,相其音声,则知山川之好。兴节随宜,自然之数,非可敦戒也。
  鱼则鳢鲋,鳟鲩鲢鳊,鲂鲔鲨鳜,鲤鲻。辑采杂色,锦烂云鲜。唼藻戏浪,泛苻流渊。或鼓鳃而湍跃,或掉尾而波旋。鲈乘时以入浦,沿濑以出泉。音优。鳢音礼。鲋音附。音叙。鳟音寸衮反。鲩音皖。鲢音连。鳊音毖仙反。鲂音房。鲔音痏。鲨音沙。鳜音居缀反。音上羊反。鲻音比之反。音竹仚反。皆《说文》、《字林》音。《诗》云:“锦衾有烂。”故云锦烂。鲈一时鱼。音感。音迅。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
  鸟则鹍鸿鶃鹄,鶖鹭鸨。鸡鹊绣质,绶章。晨凫朝集,时山梁。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荑生归北,霜降客南。接响云汉,侣宿江潭。聆清哇以下听,载王子而上参。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鹍音昆。鸿音洪。鶃音溢。《左传》云:“六鶃退飞。”字如此。鹄音下竺反。鶖音秋。鹭音路。鴇音保音相,唐公之马,与此鸟色同,故谓为。鸡鹊,见张茂先《博物志》。音翟,亦雉之美者。此四鸟并美采质。凫音符,野鸭也,常待晨而飞。音已消反,长尾雉也。《论语》云:“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海鸟爰居,臧文仲不知其鸟,以为神也,事见《左传》。朔禽,雁也,寒月转往衡阳。《礼记》:“霜始降,雁来宾。岁莫云,雁北向”。政是阳初生时,荑生归北,霜降客南。山鸡映水,自玩其羽仪者。
  山上则猿狸獾,。山下则熊罴豺虎,羱鹿。掷飞枝于穷崖,踔空绝于深硎。蹲谷底而长啸,攀木杪而哀鸣。猿音袁。音魂。狸音力之反。獾音火丸反。犴音五悬反音曼,似獾而长,狼之属,一曰。音安黠反。音弋生反,狸之黄黑者,一曰似。豺音在皆反。羱音元,野羊大角。音鬼珉反。音京,能踔掷。虎长啸,猿哀鸣,鸣声可玩。
  缗纶不投,罝罗不披。弋靡用,蹄筌谁施。鉴虎狼之有仁,伤遂欲之无崖。顾弱龄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率所由以及物,谅不远之在斯。抚鸥鯈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八种皆是鱼猎之具。自少不杀,至乎白首,故在山中而此欢永废。庄周云,虎狼仁兽,岂不父子相亲。世云虎狼暴虐者,政以其如禽兽,而人物不自悟其毒害,而言虎狼可疾之甚,苟其遂欲,岂复崖限。自弱龄奉法,故得免杀生之事。苟此悟万物好生之理。《易》云:“不远复,无祗悔。”庶乘此得以入道。庄周云,海人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今无害彼之心,各说豫于林池也。
  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山野昭旷,聚落膻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虽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息肩。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微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贾谊《吊屈》云:“恭承嘉惠。”敬承,亦此之流。聚落是墟邑,谓歌哭诤讼,有诸喧哗,不及山野为僧居止也。经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老子云:“善贷且善成。”此道惠物也。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容缅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谓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处也,所谓息肩。镫王、香积,事出《维摩经》。《论语》云:“温故知新。”理既不绝,更宜复温,则可待为己之日用也。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扬。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苦辛也。罄其浅短,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郊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漠,实是得道之所也。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绍人徒,心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志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指东山以冥期,实西方之潜兆。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谓昙隆、法流二法师也。二公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外缘都绝,鱼肉不入口,粪扫必在体,物见之绝叹,而法师处之夷然。诗人西发不胜造道者,其亦如此。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昔告离之始,期生东山,没存西方。相遇之欣,实以一日为千载,犹慨恨不早。
  贱物重己,弃世希灵。骇彼促年,爱是长生。冀浮丘之诱接,望安期之招迎。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颓形。羡蝉蜕之匪日,抚云霓其若惊。陵名山而屡憩,过岩室而披情。虽未阶于至道,且缅绝于世缨。指松菌而兴言,良未齐于殇彭。此一章叙仙学者虽未及佛道之高,然出于世表矣。浮丘公是王子乔师,安期先生是马明生师。二事出《列仙传》。《洞真经》云:“今学仙者亦明师以自发悟,故不辞苦味颓形也。”庄周云:“和以天倪。”倪者,崖也。数经历名山,遇余岩室,披露其情性,且获长生。方之松菌殇彭,邈然其间也。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擿箬于谷。杨胜所拮,秋冬获。野有蔓草,猎涉薁。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慕椹高林,剥芨岩椒。掘茜阳崖,擿阴摽 。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翦蒲,以荐以茭。既坭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备物为繁,略载靡悉。此一章谓是山作及水役采拾诸事也。然渔猎之事皆不载。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音覆,字出《字林》。《诗》人云:“六月食郁及薁。”猎涉字出《尔雅》。术,术酒,味苦酒,味甘,并至美,兼以疗病治痈核,术治痰冷。椹音甚,味似菰菜而胜,刊木而作之,谓之慕。芨音及,采以为纸。茜音倩,采以为渫。音鲜,采以为饮。采蜜扑栗,各随其月也。
  若乃南北两居,水通陆阻。观风瞻云,方知厥所。两居谓南北两处,各有居止。峰阻绝,水道通耳。观风瞻云,然后方知其处所。
  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众流溉灌以环近,诸堤拥抑以接远。远堤兼陌,近流开湍。凌阜泛波,水往步还。还回往匝,枉渚员峦。呈美表趣,胡可胜单。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楣,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顾□□之未牵。鹍鸿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鹮。氿泉傍出,潺于东檐;桀壁对跱,硿于西霤 。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櫺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迩即回眺,终岁罔。伤美物之遂化,怨浮龄之如借。眇遁逸于人群,长寄心于云霓。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途路所经见也,则乔木茂竹,缘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及至所居之处,自西山开道,迄于东山,二里有馀。南悉连岭叠鄣,青翠相接,云烟霄路,殆无倪际。从径入谷,凡有三口。石壁,西南石门,世□南□池东南,皆别载其事。缘路初入,行于竹径,半路,以阔竹渠涧。既入,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异处同美。路北、东、西,南因山为鄣。正北狭处,践湖为池。南山相对,皆有崖岩。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隩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浚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尽之矣。刊翦开筑,此焉居处。细趣密玩,非可具记,故较言大势耳。越山列其表侧,傍缅□□为异观也。
  因以小湖,邻于其隈。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氿滥异形,首毖终肥。别有山水,路邈缅归。氿滥、肥毖,皆是泉名,事见于《诗》。云此万泉所凑,各有形势。
  求归其路,乃界北山。栈道倾亏,蹬阁连卷。复有水径,缭绕回圆。弥弥平湖,泓泓澄渊。孤岸竦秀,长洲芊绵。既瞻既眺,旷矣悠然。及其二川合流,异源同口。赴隘入险,俱会山首。濑排沙以积丘,峰倚渚以起阜。石倾澜而捎岩,木映波而结薮。径南漘以横前,转北崖而掩后。隐丛灌故悉晨暮,托星宿以知左右。往反经过,自非岩涧,便是水径,洲岛相对,皆有趣也。
  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于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石傍林而插岩,泉协涧而下谷。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树凌霜而振绿。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巀嶭 。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土山载石曰砠。山有林曰岵。此章谓山川众美,亦不必有,故总叙其最。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寻求也。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自处何事,顺性靡违。法音晨听,放生夕归。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凡厥意谓,扬较以挥。且列于言,诫特此推。谓寒待绵纩,暑待,朝夕餐饮,设此诸业以待之。药以疗疾,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然。至于听讲放生,研书敷文,皆其所好。韩非有《扬较》,班固亦云“扬较古今”,其义一也。左思曰:“为左右扬较而陈之。”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候晚。猗蔚溪涧,森疏崖。杏坛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椹梅流芬于回峦,椑柿被实于长浦。庄周云:“渔父见孔子杏坛之上。”《维摩诘经》树园。扬雄《蜀都赋》云橘林。左太冲亦云:“户有橘柚之园。”桃李所殖甚多。枣、梨事出北河、济之间,淮、颖诸处,故云殊所也。
  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葼荠,葑菲苏姜。绿葵眷节以怀露,白薤感时而负霜。寒葱摽倩以陵阴,春藿吐苕以近阳。葑菲见《诗·柏舟》中。管子曰:“北伐山戎,得寒葱。”庚阐云,寒葱挺园。灌蔬自供,不待外求者也。
  弱质难恒,颓龄易丧。抚鬓生悲,视颜自伤。承清府之有术,冀在衰之可壮。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摭曾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荪。访钟乳于洞穴,讯丹沙于红泉。此皆住年之药,即近山之所出,有采拾,欲以消病也。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响,颂偈清发。散华霏蕤,流香飞越。析旷劫之微言,说像法之遗旨。乘此心之一豪,济彼生之万理。启善趣于南倡,归清畅于北机。非独惬于予情,谅佥感于君子。山中兮清寂,群纷兮自绝。周听兮匪多,得理兮俱悦。寒风兮搔屑,面阳兮常热。炎光兮隆炽,对阴兮霜雪。曾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在兹诚而谐赏,传古今之不灭。众僧冬夏二时坐,谓之安居,辄九十日,众远近聚萃。法鼓、颂偈、华、香四种,是斋讲之事。析说是斋讲之议。乘此之心,可济彼之生。南倡者都讲,北机者法师。山中静寂,实是讲说之处。兼有林木,可随寒暑,恒得清和,以为适也。
  好生之笃,以我而观。惧命之尽,吝景之欢。分一往之仁心,拔万族之险难。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漾水性于江流,吸云物于天端。睹腾翰之颃颉,视鼓鳃之往还。驰骋者倘能狂愈,猜害者或可理攀。云物皆好生,但以我而观,便可知彼之情。吝景惧命,是好生事也。能放生者,但有一往之仁心,便可拔万族之险难。水性云物,各寻其生。老子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猜害者恒以忍害为心,见放生之理,或可得悟也。
  哲人不存,怀抱谁质。糟粕犹在,启縢剖帙。见柱下之经二,睹濠上之篇七。承未散之全朴,救已颓于道术。嗟夫!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核有无。兵技医日,龟策筮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数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验前识之丧道,抱一德而不渝。庄周云“轮扁语齐桓公,公之所读书,圣人之糟粕”。縢者,《金縢》之流也。柱下,老子。濠上,庄子。二、七,是篇数也。云此二书,最有理,过此以往,皆是圣人之教,独往者所弃。
  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爰暨山栖,弥历年纪。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谓少好文章,及山栖以来,别缘既阑,寻虑文咏,以尽暇日之适。便可得通神会性,以永终朝。
  若乃乘摄持之告,评养达之篇。畏绝迹之不远,惧行地之多艰。均上皇之自昔,忌下衰之在旃。投吾心于高人,落宾名于圣贤。广灭景于崆峒,许遁音于箕山。愚假驹以表谷,涓隐岩以搴芳。莱庇蒙以织畚。皓栖商而颐志,卿寝茂而敷词。郑别谷而永逝。梁去霸而之会。高居唐而胥宇,台依崖而穴墀。咸自得以穷年,眇贞思于所遗。老子云:“善摄生者。”庄子云,谓之不善持生。又云,养生有无崖,达生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绝迹,上皇,下衰,宾名,义亦皆出庄周。广成子在崆峒之上,黄帝之师也。许由隐于箕山,尧以天下让而不取。愚公居于驹阜,齐桓公逐鹿入山见之。涓子隐于宕山,好饵术,告伯阳《琴心》三篇。庚桑楚得老子之道,居礨之山。楚狂接舆,楚王闻其贤,使使者聘之,于是遂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徐无鬼岩栖,魏侯劳之,问:“先生苦山林矣,乃肯见寡人?”无鬼问:“君绌嗜欲,屏好恶,则耳目察矣。”常采芋栗。老莱子耕于蒙山之阳,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事,织畚为业。四皓避秦乱,入商洛深山,汉祖召不能出。司马长卿高才,而处事不乐预公卿大事,病免,家居茂陵。郑子真耕隐谷口,大将军王凤礼聘不屈,遂与弟子别于山阿,终身不反。梁伯鸾隐霸陵山中,耕织以自娱,后复入会稽山。台孝威居武安山下,依崖为土室,采药自给。高文通居西唐山,从容自娱也。
  暨其窈窕幽深,寂漠虚远。事与情乖,理与形反。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蕰终古于三季,俟通明于五眼。权近虑以停笔,抑浅知而绝简。谓此既非人迹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故停笔绝简,不复多云,冀夫赏音悟夫此旨也。

  分节简介及校注
  序  定义山居,说明此赋本旨,在于纪实庄园山川田野草木谷稼等自然形胜及经济物产,和自己的生活行迹。在创作方法上,“文体宜兼”,用自注的方式,力求去饰取素,意实言表,使后人读后能遗迹索意,托之有赏。故要求读者不必去追求赋的丽句艳辞,多关心自注中文章的表述。
  第一节  读古人书与己意合:范蠡、张良重道轻物,弃荣华,识行止,能善始善终,名垂史册;文种、李斯、陆机则不同,故遭杀身之祸。庆幸自己能适时归隐,故“悠然而笑”。
  第二节  山居优于只能避风雨的巢穴,虽比不上宫室和市朝致美,但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幽静,又能寒暑两适。
  第三节  综述前人描述的各种不同的居室,虽然各有各的优美之处,但都不是隐居者因为性喜山水而有意选择的,只是随地势而居,因此山川不能兼茂。
  第四节  祖父车骑将军谢玄,在肥淮之战中建立了大功,使江南人民免受战争横祸。但因遭朝廷猜忌,又值叔父太傅谢安薨,为避君侧之乱,审时度势,称疾辞归,选择山水神丽之所,开始经建新的庄园,以申栖隐之志。经始始宁墅,实从此时开始。
  第五节  祖父经始始宁墅时,有遗训于后,遇到不顺心时,就归隐山居。今已暮年,身染疾,志不申,故乘时辞归山居,过清旷生活,正当其时。
  第六节 总叙始宁墅的地形地貌。其所居的临江楼,东临太康湖,西畔曹娥江。南对青山,近傍丘峦,整个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像枚乘《七发》所说那样,兼有山川之美。庄园东西南北都是山,界内界外相互连绵。有很多江河溪涧,夹带“侧直齐平”的阔谷平地,庄园便在四水之里。所谓“四水之里”是对庄园四界的基本论定。
  第七节  始宁墅东界的地形地物。东界是一条溪。这条溪从县治(按:始宁县治即今嵊州市三界镇)南流过,于县治西汇入曹娥江。从县南沿溪去东九里至田口,名西溪,溪流经湖沼地,名大巫湖。田口以上名南谷,为西溪上游,山谷峻峭,水流飞泻,河床原生岩裸露,水从谷障汇集,奔腾十数里。西溪东有石滂、闵硎、黄竹等美景,山皆与其相连。
  按:西溪即动石溪,发源于动石山,长12公里,从三界镇南汇入曹娥江。其下游从东向西流,即所谓“县南入九里”,在“近北”节表述。其“近东”界为南谷,即所谓“封磴十数里”,呈南向北流,故为东界。
  按:原文,系溪的异体字,一律改为溪。
  按:原文标点:“西溪、南谷分流,谷障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者,”应改为“西溪、南谷,分流谷障,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者。”原文标点,使人以为西溪、谷障都在始宁县西,这与《山居赋》的“右江”,“东阻西倾”的地理走向恰恰相反。谷障是由多个山峰相连的一条山冈,是西溪的发源地,水由许多山谷的小涧集成一溪,始名南谷,经田口折而西流,始名西溪。
  按:“西溪便是□之背”。原文缺一字。山脊曰冈,冈坡曰背,西溪水出自谷障之背,故缺字应为“出”。
  第八节  始宁墅南界的地形地物。南界比较清晰,是汇入剡江的小江。小江与剡江在始宁墅的山南交会,会合口沙砾圩积,形成了三个沙洲。这三个沙洲随江水的涨落,有合有分,表里离合。在小江之里,山居之南界,有绝壁崩飞于小江的东峭,名回江岑,有巨石崩于江中,行人莫不骇栗。回江岑西,小江北岸,以石砌坎,这里曾经是始宁县的古县治所在,在青林白沙中。
  按:原文“在江之□□用槃石竟渚”,缺二字。经考察应为“北岸”。
  第九节  始宁墅西界的地形地物。西界是剡溪,因为前一节已载:“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下注”。小江口附近有杨中、元宾二个村庄。剡溪唐唐皇皇北流,水势奔壮,两岸室、壁带溪。室即石室,在小江口南。石壁在小江口北,高四十丈,色赤,倒映江中,故云“石照涧而映红”。山居所在的曾山之西,隔江的孤山之南,有王元琳别业神明境,在江边,皆被以绿竹。剡溪两岸绝壁对峙,又高又峻,月隐柯鸣。
  第十节  始宁墅北界的地形地物。北界分动石溪和剡溪东西二段。东段即“近东”节中“县南入九里”的西溪。从田口下五里为大巫湖沼泽,与小巫湖中隔一山。溪之北休山,在庄园外,南周里山,在庄园内,故曰“分表”。湖边筑堤,以防水患。西段剡溪口,溪北有常石矶,水于此急转回曲。横山与常石矶连,都在野舍的西北边,因在庄园界外,故曰“判尽”。
  按:原文有与矶,其实意同,指江曲处突出于江边的岩壁,皆改用矶。
  按:原文“常石矶□□□□,故曰山矶下而回泽”。回泽指河流急转处,《山居赋》曰“三转曾山”,《过始宁墅》诗曰“葺宇临回江”,《水经注》曰“江曲起楼”,皆云常石矶,即今之嶀浦岩,故缺四字应为“在江曲处”,与“回泽”意合。
  第十一节  始宁墅的远东地理。远东为天台山的支脉太平山。北起馀姚、上虞交界的三菁山,南至新昌与天台县交界的天台山,跨一百多里,涉会稽、临海二郡,故云“七县余地”。那时,今四明山脉的大部属天台山脉,桐柏是天台的别称。其北三菁、太平、方石、四明,大致指今余姚市的四明山区,古称梨洲。其南为太平江(今黄泽江)上游之五奥,今新昌沃洲一带。石桥在新昌江上游石桥溪,水自天台山最高峰华顶山北流。梄溪则在华顶山南。径石桥,过溪,鸟道五十里,人迹之艰,莫过于此。
  第十二节  始宁墅的远南地理。从始宁和剡县的分界嶀山和嵊山,去南八十里,即剡县和始丰(今天台县)分界的天台山脉。大致包括剡溪支流黄泽江、新昌江、澄潭江、长乐江的发源地。昙济道人住孟山,郗景兴居漫石,在太平江、五奥,与“远东”节重合。王敬弘精舍在白烁尖下,白烁尖即今嵊州市西白山。
  按:原文“崪、嵊与分界”,崪应为嶀,即嶀山,嵊州市的一个方言地名,音芝,其意不详。在嵊州市北,与嵊山对。江淹诗:“今行嶀嵊外”。《水经注》误“”,《辞海》、《辞源》注音,不妥。
  按:“山”,字有损破。从“谓白烁尖者最高”分析,指西白山,疑为葩山。
  第十三节  远西则(以下全文缺)
  第十四节  始宁墅的远北地理。江从始宁墅北山流,过上虞县境,汇入杭州湾,称三江口,便是大海。近海有时隐时现的沙屿,随潮水的涨落而离合。
  第十五节  谢玄旧居桐亭楼的地理环境。南术是临江旧宅。剡江沿曾山转了三个弯,楼在江曲处,故三面临江,路穷四江。楼的对岸是常石矶、孤山,江在此回泽曲流。楼南大阆是一片坦地。这里河弯最多,河道最窄,地势险峻,犹似电激雷崩所劈。洪水期,水势奔壮,洪涛腾天。干旱时,则沉沙显,几见河底。
  按:原标点“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改为“三转曾山,路穷回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
  第十六节  赋分二题。其一说修复桐亭楼。经过植槿树园,挖井筑路,面貌一新,成为庄园内景色最为灵异的地方。其二说新建临江楼。楼建于山麓江畔,南对远岭,东窗瞩田,枕水通阡。自注又分二题。其一点明临江楼在宅里山东麓,是一栋三间并梁式的楼房。其二说在宅里山半岭上还建了一栋南楼,临江,能眺远景。“此二馆”指桐亭楼和临江楼,说两楼一样精致,无优劣之分,比庄园内其他建筑物质量更好些。
  第十七节  始宁墅的水稻园区和山间旱地,出产稻、麦、粟、豆、麻等粮食。主张自给自足和农本思想。
  第十八节  临江楼的园林美景。有园有湖,既可泛舟江中,又可游览太康湖。湖窈窕幽深,山水相映成趣,花香物清,百鸟低回,亭中可赏水月之欢,其美非可言表。
  第十九节  水草。
  第二十节  本草。
  第二十一节  竹类。
  第二十二节  木类。
  第二十三节  鱼、鸟、兽动物。
  第二十四节  鱼类。
  按:原文标点:“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应为“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石在水中,曰“濑石上开道”,鱼在石上玩。
  按;自注“鲩音”,注字不确。鲩俗称草鱼,鲩音皖。
  第十二五节  鸟类
  按:自注原文“故谓为,音相。”音相二字重复,焦本《谢康乐集》无,宜去。
  第二十六节  兽类。
  第二十七节  渔猎工具八种。谓少不杀生,己所不为。物皆好生,人类应放生,和他们悦豫相处,并以此得以入道。
  第二十八节  经始南居石壁精舍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经教欲令在山中。母祖遗训,哀音若存,有诺于乡里,故“善贷且善成”。也可为自己事佛入道之日用。
  第二十九节  经始石壁精舍。不辞辛劳,登山涉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四山周回,双流逶迤的好地方。经过择优避短,精心规划,终于建成佛寺式的石壁精舍和供香客住的茅屋。
  按:自注“无假于龟筮”,原逗号改句号。“殊城傍。”原句号改逗号。
  第三十节  邀昙隆、法流二法师来主持佛事,并共游石门瀑布。昙隆答应终老于此,故归庐山辞行,不幸存没西方,暴病死于旅途。虽相见恨晚,然有一日千载之感。
  按:自注原标点“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应断句号。原句中无标点,应分点为“往石门瀑中路,高栖之游。”石门瀑布在石门涧中,路沿石门涧行,此为始宁通剡西之古道。高栖指归宿石壁精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往石门涧中路,游石门瀑布,归石壁精舍宿。
  第三十一节  佛能升天,道能长生。希能像王子乔、马明生那样遇到神仙,教我“蝉蜕”之术,使我获得长生。
  第三十二节  始宁墅的各类手工业作坊和采拾、养植等多种经营,讲述庄园经济面貌。按不同季节的生产需要,雇用临时工。
  第三十三节  总叙南北两居的地理关系和通行情况。两居间水道相通,陆道则峰峦阻绝。两居遥远,不能通视,只能从天际中判定其大概所在。
  第三十四节  全面描述南北两居的建筑物。着重介绍始宁墅三精舍的地理位置,及其相互间的道路里程和沿途地形。今按赋和自注的次序分段叙述如下。
  赋分为四段:
  一、南山精舍及其周围的地形和物产。赋“南山则……成其坂。”
  二、剡溪口冲积扇的水稻园区。赋“众流溉灌……胡可胜单。”
  三、临江楼的地理环境。赋“抗北顶……而媚秀。”
  四、石壁精舍及其周围地形地物。赋“日月投光……于云霓。”
  自注分为九段:
  一、南山精舍是祖父谢玄开创始宁墅时的第一栋卜居之处。自注首句。
  二、从桐亭楼至南山精舍三里许,及其沿路地形。自注“从江楼步路,……以为寓目之美观。”
  三、从桐亭楼至临江楼二里有余,及其途中瞻眺。自注“及至所居之处,……殆无倪际。”
  四、从临江楼入太康湖。自注“从径入谷,凡有三口。”
  五、石壁精舍在始宁墅西南的石门山。自注“石壁,西南石门,……皆别载其事。”
  六、太康湖的周边道路及景色。自注“缘路初入,……践湖为池。”
  七、临江楼的地理位置。自注“南山相对,……俯镜浚壑。”
  八、南楼。自注“去岩半岭,复有一楼,……南北百五十五丈。”
  九、石壁精舍、石门楼的地理环境。自注“北倚近峰,……为异观也。”
  按:中华书局校点本将此节和上节合为一节,不妥。一则,二节各有赋和注,一为总叙,一为分述,内容有别;再则,合一容易产生误解,因总叙说的是“南北两居”,即北居始宁墅和南居石壁精舍的地理关系。而本节赋开头称“南山”,自注则曰“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指的是北居始宁墅的南山精舍,后人往往把南山误解为南居。故本书将其单独列节,即原《山居赋》分46节,现改为47节。
  按:自注原文“方壁西南石门”,方和石字体相似,疑是误读,经考证今改为石壁,意思是石壁精舍在始宁墅西南的石门山。此与南北两居的实际情况符合。本书《南居石壁精舍》有详细说明。
  按:自注原文“半路阔,以竹渠涧”。改为“半路,以阔竹渠涧。”意思是将阔竹一剖为二,刮去内节,作引水之用。这是江南山民常见的引水方法。斤竹涧之名本于此。
  按:自注原文标点“路北东西路,因山为障。”此指太康湖周围的道路,应改为“路北、东、西,南因山为障”。湖的南面三谷入口,故通行困难。
  第三十五节  太康湖的水资源。
  第三十六节  南北两居间的往返经过。要径强口涧、剡溪的三洲、琵琶圻(赋“长洲芊绵”)。自非岩涧,便是水径。
  第三十七节  概述始宁墅山川之美。赋曰“山匪砠而是岵”,即为地质学命名的嵊县组玄武岩台地,始宁墅特殊的台地地貌。
  按:自注“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寻求也。”后事指死后葬事。《宋书》本传曰:“父祖并葬始宁”。可知谢灵运也已经始墓穴,但不知在何处。
  第三十八节  概述庄园商贸业。谓设此诸业以待,计有饮食、副食、绸布、医药等,且约略而陈之。
  第三十九节  始宁墅的各类果园。
  第四十节  始宁墅的各类菜园。
  第四十一节  治病有术,采药自疗。
  按:原赋“讯丹阳于红泉”。《文选》李善注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谢灵运《山居赋》曰‘讯丹沙于红泉’”。故丹阳改为丹沙。
  第四十二节  石壁精舍九十日佛斋的盛况。分冬夏二季,众僧会萃,香客云集。法鼓、颂偈、花、香是斋讲之物。析说、讲经、答难是斋讲之议。
  按:赋原文“在兹城而谐赏”,城应改为诚,对佛虔诚的意思。
  第四十三节  放生。物皆好生,人应有救万物于险难的仁心,放生可悟此理。
  第四十四节  读书。老、庄书最有理。
  第四十五节 概说《山居赋》的创作经过。少好文章,诗、赋、箴、铭、诔、颂皆会性通神。归隐已经很多年了,有关山居的事情,择其精要,观其美者,含笑奏理,怀秋成章。此即《山居赋》成稿之说。
  第四十六节  学古代高人摄生养达之理,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使自已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高人。
  第四十七节  人生虚远,往事难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圣贤的。自己知浅近虑,尚须努力实践,故停笔绝简,希读者能体悟此旨。

  北居始宁墅的地域范围 
  始宁墅是一个山水兼备的大型士族庄园。山下有面积不等的河谷冲积扇,山上有大面积的砠岵台地,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风景神丽,适合农副业生产和经营手工业作坊。始宁墅面积很大,关于其四界范围,《山居赋》及其自注,专列近东、近南、近西、近北4节给予详细的介绍,交代得非常清楚。此前,用一节概述山居四界的总体地形: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枚乘曰:“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此吴客说楚公子之词。当谓江都之野,彼虽有江湖而乏山岩。此忆江湖左右与之同,而山岳形势,池城所无也。往渚还汀,谓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谓东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谓中央复有川。款跨纡萦,谓边背相连带。迂回处谓之邪亘;平正处谓之侧直。
  其居也:指始宁墅三精中的临江楼,谢灵运的居处。
  左湖右江:左为东,右为西,指临江楼东近太康湖,西临剡江。
  面山背阜:自注“东西有山”,指山居和周围的山脉相连。
  东阻西倾:说这些山脉总的走向,是从东向西倾斜,点明山居位于剡江的东岸。
  往渚还汀:自注“谓四面有水”,点明山居在“四水之里”。指出始宁墅四界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款跨纡萦:自注“边背相连带”,意思是说,水从不同方向流入四界的溪涧中,但最终都汇入剡江,点明四水环绕一山的地理环境。
  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指四水有时弯弯曲曲,有时平平直直,点明山居界线的大致形状。
  《山居赋》综述四界地形的基本特点,突出了一个“水”字,为了解四界地形指明了方向。  

  始宁墅东界地形
  《山居赋》曰: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鄣是近山之最高峰者。西溪便是出之背。入西溪之里,得石堟,以石为阻,故谓为堟。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比至外溪,封磴十数里,皆飞流迅激。左右岩壁绿竹。闵硎,在石滂之东,溪逶迤下注良田。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
  要考察始宁墅的东界,先得弄明白自注中“县南入九里”这句话的意思。
  始宁县的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但那时,县治已从曹娥江的西岸移到东岸,《水经注》云:
  浦阳江又东北经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小江,源出山,谓之浦,经县下西流,注于浦阳山下。……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兰,望景争途。
  浦阳江即曹娥江,或曰上虞江,对此已在前文《始宁县及其废后归属》一文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累述。
  这条江从始宁县县治南流过,于县西注于曹娥江,对此,《山居赋》和《水经注》说法一致。又《山居赋》之休山,莆中,与《水经注》之山、浦,其名亦合。由此可知,这条名叫西溪的河流就是今日之动石溪。
  动石溪发源于始宁墅东的谷障。谷障指一条山岗,即今拔高711米的五亩田冈和679米的五石头冈,二山相连长4里,从始宁墅向东眺望,此冈最高,故自注所谓“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者”。它仅仅是覆卮山向西延伸中的一段山冈。谷障分二源,一源出动石山,一源出戬岙,于叠石村合流下注,称为动石溪。动石山的山坡上有许多巨石,风雨来摇摇欲动,故而名之。
  覆卮山海拔861米,是四明山脉中段的一座高山,为始宁县内的最高峰。山顶有覆卮岩,如倒立古盅,传说谢灵运游此,酒毕覆卮,因而得名。覆卮山向西倾斜,直落曹娥江边。其山岭向西延伸,6里至五亩田冈(711米), 6里至斗底平(387),10里至大尖山(294米)入始宁墅,6里至车骑山(311米),又4里而达剡江。此山岭为十八都江和动石溪的分水岭。从五亩田冈向北,2里至五石头冈(679米),5里至天灯盏(540米),折而向西,6里至秀峰山(361米),10里至大岩山(250米),4里至老鹰山(209米),又3里而达于曹娥江。此为动石溪和荫潭溪的分水岭。秀峰山即《山居赋》之休山,《水经注》谓山。
  动石溪自叠石村从南向北流,至清潭村10里,在清潭折而向西,9里注于江。正因为流向的不同,谢灵运将南北流向的上游称为南谷,为始宁墅的东界。将东西流向的下游称为西溪,为始宁墅的北界。南谷和西溪的交代处为田口,即今上虞市清潭村。至此,“县南入九里”的意思就明白了,它指的是从县治南沿西溪向东入九里。从图上测量,九里处正好就是清潭村。清潭以下,水流入太巫湖,其南为河谷盆地的开阔地,即始宁墅的水稻园区,今名白沙坂。
  田口以下的下湖即大巫湖,事记“近北”节。
  田口以上的南谷,为始宁墅的东界。自注中的“封磴十数里”,指南谷的长度。动石溪的源头在动石山的山青冈,至叠石村与戬岙涧合,至清潭16里,与“十数里”相符,加“县南入九里”,动石溪全长25里,与实际情况相合。南谷的谷坡较陡,河床中布满巨石,河底原生岩裸露,水势奔壮,故云“水自上飞下”,“皆飞流迅激”。南谷的河宽约5米左右,两岸陟峭,故云“两面峻峭数十丈”,“左右岩壁绿竹”。
  西溪之里的石堟,在清潭附近,是始宁墅一处小型的水利设施,即在溪中砌一石坝,用以堵水,然后筑渠引水,灌溉农田,故自注云“以石为阻,故谓为堟”。民间称闸,是山溪中简易而普遍的引水方法。
  叠石村下的胡村有胡兰成故居,胡氏原为张爱玲之夫,两人皆以文学名于世。胡著《今生今世》,大量使用乡土方言,讲述故乡的民俗轶事甚详。
  黄竹在动石溪东隐潭溪发源地,有白龙潭。隐潭溪原名白龙潭溪,发源于梨洲。《嘉泰会稽志》载,秦将萧闿、闳兄弟领兵至此,植金鞭于地,化为黄竹,故名黄竹岭。黄宗羲《四明山志》云:“有黄竹浦,下有白龙潭”。又载元柳道元诗:“延连黄竹浦,隐见白龙堆”。谢灵运自注“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黄竹浦在今余姚、上虞、鄞县、相交之梨洲西,梨洲古称四明山心,《水经注》则谓浦。在这幅《上虞县志》的古地图上,有白龙潭、秀峰山的地名。与动石溪相近的下管溪也发源于此,从章镇北注于曹娥江,上有黑龙潭,此溪可能就是自注中的“闵硎”。   

  始宁墅南界地形
  《山居赋》曰: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崩飞于东峭,傍薄于西阡。佛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者谓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槃者是县故治之所,在江之北岸,用槃石竟渚,并带青林而连白沙也。
  始宁墅南界的标志物是三洲,回江岑,始宁县旧治。
  三洲是剡江和小江会合口的三个沙洲,是一种流水地貌形态,其形成的原因如自注所说“排沙积岸,成此洲涨”。
  剡江为曹娥江上游,今称剡溪,在古剡县即今嵊州市境内。剡溪是一条树枝状河流,发源于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山的黄泽江、新昌江、澄潭江、长乐江,从剡中盆地的东南西汇合于嵊州城南,其下则称剡溪。今嵊州大桥即为剡溪之名的起始处。剡溪流经嶀嵊峡谷40里至嶀浦,开始流入始宁盆地开阔地,故嶀浦世称剡溪口,其下则称曹娥江,或曰上虞江。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舆地志》载:
  “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峻壁,乘高临水,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嵊,碛濑迅湍,以至剡也。
  《剡录》载:
  《舆地志》曰:“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张籍诗所谓“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陆经诗:“落帆直上剡溪口,入境先登天姥山”也。溪口为浦,苍岩壁立,下束清流,深者为渊潭,浅则为滩碛。有山盘峙,下临清深,是为长官祠,一曰浦庙。祠下为潭,水多巨鱼,渔人舟子所藏集。
  《舆地志》、《剡录》给剡溪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即以嶀浦为剡溪口,其上名剡溪,其下名曹娥江,明、清《嵊县志》皆承此说,千百年来,民间俗成,至今两岸村民仍未变其称呼。说清楚剡溪名称的历史很重要,因为牵涉到始宁墅的正确定位。
  据我们对始宁县境内的剡溪、曹娥江的实地考证,并查阅大比例尺地形图,只有剡溪和嵊溪的会合口有三个沙洲,而且其状貌和《山居赋》所述相吻合,故可以肯定自注中的“小江”即为嵊溪,及其上游十八都江。
  嵊溪发源于余姚市的梨洲棠溪,合覆卮山水西流,称十八都江,于西溪村与四都江合,其下称嵊溪。于清风桥南注于剡溪,在二水会合处形成了三个沙洲。二江口是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在嶀山、嵊山、车骑山的围绕之中,成为淤积三个沙洲的一个平台。四山为嵊,嵊山、嵊溪之名由此而来。盆中有嵊溪村,旧有嵊亭,嵊亭里,《水经注》载:
  江水北经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
  《剡录》载:
  张嵊,稷之子。稷初为剡令,至嵊亭,生子,因名嵊、字四山。
  剡溪和嵊溪携带大量的沙砾,堆积于这个小盆地中,造成河道弯曲,支叉分流,将沙砾滩分割为三个形状不同的沙洲。最大的一洲直卧剡溪江中,南北长8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拔高13.4米,高出常水位河岸线5米多,最高洪峰不能将其全部淹没。此洲全是细沙,其上有稀疏的桑园和桕树,间生杂草,形状稳定,名外庄墩,俗名累地冬瓜。另外二洲在嵊溪口,一南一北,二洲面积之和与累地冬瓜约等,地表全是裸露的沙砾,拔高10-11米,雨季常被洪水淹没,旱季洲边河道干涸成滩或泥沼,故洲上无植被覆盖。此二洲河道基本稳定,但随水消涨,形状略有变化。三洲的前端达于清风桥,剡江出桥即为“山高月隐”,“室壁带溪”的始宁墅西界。
  三洲是《山居赋》南北两居往返的必经之地,《山居赋》第36节专门介绍来回两居间的沿途地形,三洲为重点内容之一,其云:
  复有水径,缭绕回圆。弥弥平湖,泓泓澄渊。孤岸竦秀,长洲芊绵。既瞻既眺,旷矣悠然。及其二川合流,异源同口。赴隘入险,俱会山首。濑排沙以积丘,峰倚渚以起阜。
  又《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描写从三洲下船,登山观看三洲的景色:

  舍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

  侧经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回江岑在三洲东8里的十八都江,今仙岩镇仁村南。仁村地处阔谷,村临江,江南大明山如臂伸向阔谷,在尾端又如拳突起,这就是回江岑。
  十八都江在回江岑成直角西流,江水冲蚀岩壁,使沿江形成一寻绝壁。壁下漩为深潭,广亩余。岩上树木阴森,倒映潭中,石壁、清水、绿树,构成一道风景。更有奇者,江冲蚀岩壁时,将一巨大的岩壁从岭中分离出来,一柱独立于潭中,常水位时高出潭面2米余,如中流砥柱。洪峰时水与石等平,浪击石尖,流沫四溅,煞是惊奇,故自注“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传说谢玄常在此赏光游览,故名石将军,将军潭。明弘治《嵊县志》载:
  潭深澄澈,中有石穹,立如勇士,因号将军潭。邑人王登渊诗:

  涿鹿曾酣一战嬴,归来化石尚遗名。

  树摇晴影旌旗动,滩急风声铁骑鸣。

  袍色绿添春鲜重,剑声红点落花明。

  岿然独立寒潭上,砥柱中流奏治平。
  清国朝《嵊诗钞》录剡人屠笑山诗:

  一拳卓立欲生云,力抵中流态不群。

  仿佛太平无事日,溪边闲散故将军。
  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凿岭导江,回江岑被截弯取直,将军潭填为平地,石将军破为石材,回江岑变成一个孤立的小岩丘。村人惜之,在回江岑的岩下,留下一泓清泉,围之为井,此即将军潭旧迹。又从石将军傍筑路时,将岩基留于路侧,以资回忆。回江岑不再回江,孤丘屹立,不过,岑者小丘,或曰岩崖,今倒反而更加名副其实了。据村民回忆,改江时,地下有已炭化的合抱古木,又有古窑址,可惜没有及时保护,已废弃殆尽。
  赋云“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自注“者谓回江岑”,崩飞于回江岑东峭者即将军潭中的石将军。与之相对,在回江岑的西边,江的北岸,用石砌坎,坎上即为“县故治之所”,这就是说,最早的始宁县县治曾经置在仁村这个地方。但是,仁村虽有千年以上历史,村民中只有小康王来过的传说,未听说曾为县治。然在三洲北岸的嵊溪村,村民却有故县治的传说,并在开渠时,掘出过一路青石板,疑为县治官街,近村山上的古墓中发现过汉铜镜。孰是孰非,待后人来考。
  值得指出的是,《山居赋》在本节中两次提到始宁墅的分界,云“二水同会于山南”。即指三洲为南界。又云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这一句把始宁墅的南界说得更加明确,故始宁墅以嵊溪、十八都江为南界是确凿无疑的。

  始宁墅西界地形
  《山居赋》曰:
  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杨中、元宾,并小江之近处,与山相接也。唐皇便从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
  本节与三洲相属,说剡江与嵊溪会合后,唐唐皇皇的向北流去。“唐皇”指水势浩荡,“连纵”指南向北流。
  石室在三洲南的嶀山上,形似屋,可容十多人,洞口可眺望剡江,乡人呼为仙君洞、神仙洞,传为谢灵运得道成仙之所,故立谢仙君庙祭祀。谢灵运曾亲历石室,有《石室山》、《登石室饭僧》诗,纪述找到南居石壁精舍后的喜悦和经建工场的状况。
  小江北岸的杨中,在今清风桥北,剡溪东岸,有几个小村,名下杨,或许是杨中遗下的旧名。
  石壁是始宁墅西界的一处特殊地貌,即今三界镇姚岙村清风庙北的清风岩。《山居赋》云石壁有三个特点:一曰色赤。二曰高四十丈。三曰带溪、照涧。清风岩的颜色、高度、位置与此相同。
  嶀山为黑色玄武岩,但间或分布着一些脉状变色岩,有深红色的,有褐红色的。清风岩为褐红色。修104国道公路时,路破壁穿行,露出新的岩石,其鲜艳的红色更加醒目。这脉红色变色岩的宽度有50多米,乘104国道于此即可观看。
  所谓高四十丈,按刘宋时代宋氏尺,一尺合今0.737市尺,0.246米,四十丈约合98米。经实地考察,并参看1:10000地形图,清风岩的高程在100米左右,与四十丈相符。石壁呈扇形,直落剡溪,越临江越陡,故云“带溪”,故云“石照涧而映红”。
  清风岩因其红色而传出一个民间故事:说南宋德祜年(1275),元兵侵临海,掳一王姓少妇归,至此稍息,妇不甘受辱,乘机跳岩死节,血染岩壁,故尔红焉。乡人感其事迹,号王烈妇,立清风庙祭祀,传为清风娘娘,故以此岩为清风岩。
  从三洲至嶀浦5里,是嶀嵊峡江中最狭的一段,两岸绝壁连绵,除清风岩外,还有马岙岩、下杨岩等,故传为大禹所凿留下的痕迹。又传大禹治水毕功于此,故名成功峤。《水经注》载:
  江又东北经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梢进,不敢俯视。
  旧传嶀山与嵊山峰岭相连,剡中盆地本是一个大湖。大禹劈开嶀嵊,将湖水排入大海,变为一个平原,先民方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禹辟开嶀嵊后,将炊锅覆于山上,此即今车骑山峰,故本名甑山,即《山居赋》之曾山。山南有禹亭,今有禹山茶场,以纪念禹功。又有响石岭、宝积谷,船埠头等传说。还传禹使金牛顶开嶀嵊,故三界有雄牛山、雌牛山,雄牛追雌牛,雌牛不回头的传说,故嶀浦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金牛节,以纪念禹功。大禹治好剡溪,功德园满,在嶀山南祭神,将馒头散于地,化为石,《本草纲目》曰禹余粮,故今有了山、禹粮岭、禹村、禹庙。大禹治好剡溪后,回到华夏,舜将帝位禅让给他,是为夏禹帝,成为华夏立国之祖。乡人为纪念禹功,名溪曰了溪。唐李绅《龙宫寺碑》云“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宋王十朋《了溪》诗云:

  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水经注》云:
  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山居记》即《山居赋》自注,即本节所说的“王子所经始”。王元琳即王珣,父洽,祖导,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神明境在“曾山之西”,曾山即今车骑山。在“孤山之南”,孤山据《山居赋》第15节注,在常石矶西南角岸,故考其地当在嶀浦南的招士湾村。晋宁康二年(374),剡县高僧竺道潜园寂,孝武帝赙钱十万命黄门侍郎王珣入剡吊丧。丧毕,珣与戴逵共游嶀浦,慕剡溪景色,筑此别业,曰神明境。其事《水经注》与《山居赋》可资互证。王珣《晋书》有传。
  山中宰相陶宏景(452~536)曾游于此,作《答谢中书》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
  王珣谓神明境,谢灵运谓神丽之所,陶宏景谓欲界仙都,杜甫谓蕴秀异,剡溪之美,以嶀浦、成功峤为最,古之所见略同。

  始宁墅北界地形
  《山居赋》曰: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山矶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周回,在圻西北。边浦出江,并是美处。义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两皆长溪。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里亦隔一山,出新堟。横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旧唐,故曰修堤。长溪甚远,故曰泉流。常石矶在江曲处,故曰山矶下而回泽。里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濑石上而开道。休山东、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边。
  始宁墅北界分为东西二段:东段为近东节中“县南入九里”的大、小巫湖;西段为嶀浦常石矶和横山。两段间为自南北流的曹娥江。这种间断式的叙事方法,使后人颇费心思。
  先说西段。常石矶为嶀浦潭北岸一寻突出于江的岩壁,即嶀浦岩,高10米余,长50米,是嶀浦的一个标志物。江水与常石矶相抗,折而东流,形成一个U字形。常石矶则在U字的底部。江出嶀浦,便流入始宁盆地的开阔地,故称剡溪口。“U”字形的剡溪口,是曹娥江流域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故《山居赋》曰:“考封域之灵异,实兹景之最然。”
  嶀浦岩下深不可测,漩涡汹涌。岩壁西面的临水处有石床,平旷可寝,传谢玄祖孙在处钓鱼,故名康乐钓台。入钓台,须攀岩而进,极惊险。钓台壁上有四位宋人题刻的姓名。岩顶有庙,额题济物侯庙,本名陈长官祠,俗呼嶀浦庙。《水经注》于成功峤后云:
  峤北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窍,必为蛇虎所伤。
  据宋楼钥《显应庙碑》,吴越国时名陈长官祠,天福初改济物侯庙,宋庆元赐额曰显应。又记其显灵事云:
  知县高世安作纪云:“侯姓陈氏,为台之仙居令,始过此,阴有卜居之志,秩满舟覆于下,拯之复溺死焉。自尔灵显,民遂祀之。
  高世安于嘉祐七年(1062)作此纪,南朝《水经注》已云“庙甚灵验”,时仙居县名乐安县。其灵验事,与民间传说陈长官斩蛟后与之共亡于嶀浦的传说大致可通。又传建炎元年(1127),元兵初侵越州,行至嶀浦,知神之威,不战而退。庙名长官祠,道称长官岭,嵊人长、常同音,故谢灵运称嶀浦岩为常石、常石矶。
  赋云“横、石判尽”。横,横山,石,常石矶,同在始宁墅北界,故知常石矶与横山相连。谢灵运自注常石“西南角岸孤山”,故横山在常石矶东,即琵琶圻北岸之山。《水经注》说谢灵运在琵琶圻得八百年前古砖,并送京传观,砖当是战国物。横山也发现战国青铜剑,可知其地历史久矣。
  谢灵运《游名山志》记横山二条:
  横山诸小草,多芎。
  自南楼百步许,对横山。
  南楼在临江楼南的山岭上,与横山隔江相望。又自注横山在“野舍之北面”,常石在“野舍之西北”,其地甚明。因嶀浦古为台越之要衢,常石、横山皆在其地,故早已名于世。《剡录》引东方朔《神异经》云:
  会稽横山有草,茎赤叶青,人死服之活。
  唐宋时,尚有横山名,属剡县灵芝乡。据湖头《剡城郑氏宗谱》载:
  郑凤,生于明道元年五月十一日,卒于崇宁四年五月十七日,享年七十有五,娶刘氏,合葬灵芝乡横山之原。
  龙宫寺、嶀浦一带旧属灵芝乡。
  下面,再说说始宁墅北界的东段。
  北界有休山、周里山、大巫湖、小巫湖。休山,《水经注》谓山,即今秀峰山,最高峰名秀峰尖,海拔361米。旧有秀峰庵,今峰侧建秀峰寺,规模宏大,为上虞著名旅游点。秀峰山在动石溪北,向西延伸经胡官岭、老鹰山,濒临曹娥江。
  周里山在动石溪南,今名均山,或金山,皆是周里山的变音。周里山在始宁墅界内,休山在界外,故云“休、周分表”。
  大巫湖为一片湖沼地,在西溪中段,近东节“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下湖即大巫湖。自注“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即田口至大巫湖的距离。王穆之,晋安帝时任临海太守,其居大巫时,早有始宁墅,故其居当在湖之北。大巫湖在今上虞和嵊州交界处的盛家弄、魏家庄、逍遥岙一带,是一片内涝地,其成因与曹娥江河床的抬高有关。三界镇以南也是一个小盆地,剡溪口的大量泥沙堆积于此,将动石溪的河道向北挤压,加之河床抬高,动石溪水出不去,雨季形成倒灌,变为内涝区。即使今日已经筑堤,改造成为良田,其地面高度有许多仍在10米以下,涨水季常遭淹没,故河的两岸仍有不少湖沼地。
  小巫湖在大巫湖南,所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从地形图上可看得清楚,此山即独山。独山高49米,独立于小巫湖出口处,小巫湖之水从独山与周里山之间流入大巫湖。始宁墅为了将小巫湖之水引入沙坂田园区,在独山和周里山之间筑堤,使水从独山南通过,这就是自注中的所谓“新堟”。
   始宁墅四界综述及面积
  在考证了始宁墅的四界后,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四界都为溪江山涧,即东动石溪,南十八都江、嵊溪,西剡溪,北则曹娥江与动石溪接,故自注“四面有水”,又自注“便是四水之里”。据此,作《始宁墅地形图》一幅,以示其界。
  但《山居赋》所述的四界中,还有一个缺口没有交待,这就是动石溪和十八都江之间的其中一段“谷障”,即《始宁墅地形图》上用黑点连结的石舍岭。这段界线只能根据车骑山和大尖山的地貌区划,以及近东节南谷“封墱十数里”为依据,把这段名叫石舍岭的南北通道,作为东界的南段,但缺乏更直接的史料依据。
  在明确了始宁墅的四界范围后,就可以测量其面积。按《始宁墅地形图》上的每一小方格为1平方公里计算,始宁墅的总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

 

  始宁墅中的三精舍
  始宁墅有很多建筑物:有谢氏居住的精舍桐亭楼、南山精舍、临江楼;有义故门生、奴僮居住的野舍;有100多户佃客的农舍;还有造纸、酿酒、印染、制陶、炼炭、编织、竹木、采拾、养蜂、栽菇等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和农副业工场,构成了庄园内高低错落、用途各异、精陋有别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是士族庄园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
  《山居赋》重点介绍了桐亭楼、南山精舍、临江楼的所处位置、周边地形以及相互之间的道路和距离。对其他建筑物,除提及野舍外,未作丝毫表述。
  在考证了始宁墅的四界范围后,关于三精舍的布局情况就比较容易说清楚了。《山居赋》对三幢精舍的情况一一列出专节或专题,描绘其周边的地形地物精之于丈尺,为考证其位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山居赋》阐述三精舍时,没有对楼宇命名,仅用南术、南山、江楼等名称,不易读懂。在分节和叙述的次序上也存在一些错乱,需要作一些调整和归纳,才能使其更加系统化一些。
  三精舍、桐亭楼、太康湖等名称都见诸于《水经注》。郦道元虽然没到过会稽,但他掌握了有关始宁墅的第一资料,甚至知道江中的一个沙洲名叫琵琶圻,知道谢灵运曾在圻上得到过战国墓砖、并送京都传观这样细小的事情。今天,这些资料的原文虽然看不到了,但《水经注》从嵊山至始宁县治之间的一段文字,为我们考证三精舍和桐亭楼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现按其叙述的程序列出地形地物,并标示于图上:
  嵊山、嵊亭、沙渚(三洲)、成功峤、嶀浦、嶀浦庙、王珣神明境、谢玄旧居太康湖、桐亭楼、琵琶圻、始宁县治。这11个地名的排列,仅王珣神明境应在成功峤后,嶀浦前,其余皆正确无误。太康湖当是始宁墅的代称,说其位置在嶀山东北也完全正确。琵琶圻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物,这个江中沙洲,从1:10000地形图上测量,长700米,宽180米,下端伸至钓鱼潭,常水位岸高海拔7.0米,圻最高点12.2米,即沙洲高度为5.2米,洪水时不能淹没,故长有竹树,是一个绿洲。从谢灵运得到的战国砖来看,它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水经注》将琵琶圻列于嶀浦和桐亭楼后,而在始宁县治前,定位正确,这对始宁墅和桐亭楼、临江楼的地理位置有确切的指示意义。

  桐 亭 楼
  桐亭楼之名来于《水经注》:
  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境,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桐亭楼在嶀浦和琵琶圻之间,而且“江曲起楼”,其位置当在今嶀浦南岸的江曲处,即三界镇马岙村。嶀浦为剡溪渔业中心,故“芦人渔子,汛滥满焉。”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如故。
  桐亭楼为谢玄时所建,谢灵运生于斯,长于斯,15岁才离开,故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他在琵琶圻得战国砖,很可能是少年时代的事,因知识未丰,故送京传观。孙恩之乱,桐亭楼虽遭破坏,但“枌槿尚援,基井具存”。永初三年(422)七月,谢灵运出守永嘉,回到离别23年的始宁墅探视,临别作《过始宁墅》诗,诗中提及了桐亭楼和南山精舍:
  葺宇临回江,筑馆基曾巅。
  回江处即为桐亭楼,与《水经注》“江曲起楼”是一个意思。在《山居赋》中,谢灵运称桐亭楼为“南术”,“旧居”,或曰“江楼”。
  徒观其南术之□□□□□□□□□□岸测深,相渚知浅。洪涛满则曾石没,清澜减则沉沙显。及风兴涛作,水势奔壮。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此楚贰心醉于吴客,河灵怀惭于海若。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矶。勇门以南,上便大阆,故曰成衍。岸高测深,渚下知浅也。江中有孤石沉沙,随水增减,春秋朔望,是其盛时。故枚乘云,楚太子有疾,吴客问之,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太子,国之储贰,故曰楚贰。河灵,河伯居河。所谓河灵惧于海若,事见庄周《秋水篇》。 尔其旧居,曩宅今园,槿尚援,基井具存。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岂伊临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带山。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 
  这幢名叫南术的临江旧宅,就是谢玄经建的桐亭楼。谢灵运归隐初,住在这幢旧宅里。去永嘉过始宁墅时,已嘱咐乡曲:“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故旧居已经“曩宅今园,枌槿尚援,基井具存”。
  关于桐亭楼的地理位置,《水经注》说“江曲起楼”,“两面临江”,与嶀浦的地形相合。嶀浦是曹娥江游域一个很特殊的河道变曲处,是嵊县组玄武岩喷发时期创造的一个奇特景观。剡溪出嶀嵊,本来是直入始宁盆地的,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从嶀山北麓向东压流,凝为嶀浦岩、横山,迫使江水东流,在嶀浦形成了一个锥角形的大河弯,这就是《山居赋》自注的所谓“三转曾山”。曾山即今车骑山。所谓“三转”,指剡溪流经成功峤、嶀浦、钓鱼潭时的三个急转弯。三转的底部在嶀浦,河道画出了一个45º角的大“U”字,二翼长1200米,车骑山的一条山冈插入“U”字中,绝壁深潭,回江浅滩,其神丽之姿跃然于图上,成为曹娥江流域景色最美的地方,故谢灵运称之为“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
  桐亭楼在回江的冲积层上。冲积层是一片沙滩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临江处河岸线不固定,随水增减,沙滩面积变化不定。在山麓平地上,今有马岙村,200多户,旧时以渔业和修船为主要营生。村中有古井,桐亭楼当在古井的附近。楼三面对江,故自注“路穷四江”。楼南也是平地,沿山通径,故曰成衍。东出沿江为平地,斤竹涧汇入钓鱼潭处为大面积湖沼地,从桐亭楼去临江楼经过此,故《水经注》云“湖中筑路,路甚平直”。又《山居赋》云“岂伊临溪而傍沼,迺抱阜而带山”。沿山一带多桐树,桐油是造船修船的重要源料,故“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
  常石矶即嶀浦岩,岩顶有嶀浦庙,吴越国前旧称长官祠,为纪念一县令溺死嶀浦成仙后造福于民而命名,事备宋楼钥《显应庙碑》。傍有长官岭。剡人长、常、上三字的读音不甚分明,故地图上误为上官岭。常石之名或许也是从“长官”二字演变而来。常石是《山居赋》的一个标志物,近北节二次提到常石,说在“野舍之西北”,又说“山矶下而回泽。”回泽即回江处,或曰江曲处,这是常石即嶀浦岩的一个明证。
  常石“西南角岸孤山”,谢灵运有《登孤山》诗:

  迥旷沙道开,威纡山径折。

  波□青林密,□映丹穴壁。
  孤山在《水经注》所谓“嶀山东北”角,谢灵运登山眺望嶀浦,沙道开即指马岙村的嶀浦大沙滩。
  谢灵运不惜笔墨,大书剡溪口“风兴涛作,水势奔壮”,喻枚乘《七发》“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这却却抓住了桐亭楼环境美中的核心要素,即剡溪口“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的波涛之美。喜欢模仿谢诗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当写到“谢公宿处”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形容剡溪口为雷电劈开,或许取材于谢灵运的“电击雷崩”。

  临 江 楼
  临江楼是谢灵运第一次归隐时建造的一幢新楼,其名取之《游名山志》: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又《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系缆临江楼”。
  谢灵运居于临江楼,故在《山居赋》中写得较多,但没有单独列节,分别列在南山精舍和桐亭楼两节中,现将描写临江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列于如下:
  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三间故谓之骈梁。
  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楣,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顾□□之未牵。鹍鸿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鹮。氿泉傍出,潺于东檐;桀壁对跱,硿于西霤 。
  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隩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浚壑。
  关于临江楼的地理位置,《山居赋》提供了下列资料:
  一、“其居也,左湖右江。”即东为太康湖,西为曹娥江。
  二、“仰眺曾峰,俯镜浚壑”。台头能看见曾山之峰,即车骑山峰,低头能看见太康湖。
  三、“去潭可二十丈许”。潭即曹娥江钓鱼潭,二十丈合今49.2米,即离江约50米。
  四、“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宅里山即钓鱼潭边雄牛山,楼在山的东麓,开东窗能见到田坂,从北窗能望见曹娥江。
  五、“三间,故谓之骈梁”。是一栋三间复合式的楼房。会稽三间二居头的民房建筑结构,可追溯于此。
  有这5个条件,几乎可以找到临江楼原来的地址。赋云:“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可以先在离江50米,靠近雄牛山山麓的东边找一个点,看一看在这个点上能不能既可通视车骑山峰,同时能看到太康湖的旧地,符合这些条件的地点,就可以认定为临江楼古址。这好像是在做一道既有平面又有立体的几何题。经观察,这个点就在今雄牛山北麓的钓鱼潭村,即图上所标示的临江楼旧址。钓鱼潭和钓鱼潭村都是为纪念谢灵运居此而命名的。
  在说到临江楼和太康湖的关系时,赋云:
  自园之田,自田至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
  列镜澜于窗前。
  点明从楼至湖仅一田之隔,故从临江楼一开窗就能直观太康湖的水面。关于这一点,在考证太康湖时将作进一步说明。
  “水卫石阶”指临江楼的船埠。这个埠头至今尚在,为一个渡口。
  谢灵运长期居住在临江楼,故重视园林建设,赋之“北山二园”,指的是临江楼边的二个果园。可以想见,临江楼是一幢环境优美的花园别墅。如其《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云:

  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不同非一事,养疴亦园中。

  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

  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

  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

  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

  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

  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

  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因为临江楼在宅里山东麓,虽然能看见湖、田、江,但看不到桐亭楼,缺乏瞻眺之趣,故在楼南的岭上复建一楼,名为南楼。自注云:
  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
  西馆即桐亭楼。从南楼能看到桐亭楼的窗户。南楼在雄牛山的岭上,海拔40多米,可能是一个亭式建筑,为谢灵运瞻眺之所,是临江楼园林建设的一部份。亭上可远望过往行舟,其《南楼中望所迟客》诗曰: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山精舍
  《山居赋》云:
  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
  所谓“开创卜居之处”,指谢玄经始始宁墅时建筑的第一幢居宅。谢灵运《过始宁墅》诗“筑馆基曾巅”即指此居。因在临江楼南的山冈上,故名南山。今取《水经注》三精舍之意,名为南山精舍。
  所谓“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指车骑山嵊县组玄武岩台地的基本状况,说明南山精舍就在这个台地的边缘上。
  南山精舍的地理位置也要用几何方法来确定。《山居赋》自注云:
  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途路所经见也,则乔木茂竹,缘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
  这是桐亭楼到南山精舍的里程和沿途地形。又《游名山志》云: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湖,太康湖。长江即曹娥江。这条介于太康湖和曹娥江之间的道路就是从临江楼通往南山精舍的敕书岭。虽然“三里许”,“二里馀”,这二个数字是相对的约数,但我们把它当作以桐亭楼和临江楼为园心,以这二个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园弧,使之交会于车骑山冈的敕书岭上,那么这个交会点就是南山精舍的所在地。
  南山精舍在敕书岭的一个鞍部上,地处台地边缘,符合《山居赋》描写的地理环境,今为大水坑村的一个自然村,名对岸头。此地海拔120米,具有“夏凉寒燠”的避暑效果。车骑山台地完全有可能开发为一个避暑胜地。

  三精舍的相互关系
  在说明南山精舍地理位置时,已经引用了《山居赋》和《游名山志》的相关资料,但为了完整的叙述三精舍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嫌重复,将其一起罗列于下:
  从桐亭楼至南山精舍,《山居赋》自注云:
  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途路所也,则乔木茂竹,缘轸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
  这条路从桐亭楼上山,途径一个岩顶台地,过大水坑村,跨越斤竹涧,至对岸头南山精舍,距离为“三里许”,是一条山径。
  从桐亭楼至临江楼,《山居赋》自注云:
  及至所居之处,自西山开道,迄于东山,二里有馀。南悉连岭叠障,青翠相接,云烟霄路,殆无倪际。……缘岩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
  这是一条沿江平路,要经过斤竹涧下游的湖沼地,故《水经注》云“湖中筑路”,“路甚平直”,路南即车骑山,故云“南悉连岭叠障”。继尔通过钓鱼潭岩壁,一路都是密麻的竹林。今仍密竹连片,唯公路通过后,景观略减。这条路近三里,故曰“二里有馀”。
  从临江楼至南山精舍,《游名山志》云: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这就是从临江楼至南山精舍的敕书岭,又名官大路,一条精湛的卵石路,至今仅存的谢公道,长不足三里,故曰“二里馀”。谢灵运与族弟惠连《七夕咏牛女》登此道,谢灵运诗“陵风步曾岑”,惠连诗“瞬目曾穹”,曾岑、曾穹皆指曾峰。敕书岭为曾峰北岭的末段。
  三精舍二低一高,鼎足而立,从地图上看,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相互之间的实际距离与谢灵运所说相差无几。经图上测量,三精舍之间的视距为:桐亭楼至临江楼1400米,临江楼至南山精舍1400米,桐亭楼至南山精舍1550米。如按道路的长度测量,实际距离都在1500米以上,可见《山居赋》标示的里程都是直视距离。从这一点来看,谢灵运对数字的表达是严肃的。
  谢灵运简直可以说是一位古代的地理学家。他对始宁墅三精舍的描述,无论是精舍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物,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距离,都记载得极其详尽精确,乃至1500多年后,仍然能够根据他的文字记载,将其标示在近代测量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上。

  始宁墅中的太康湖
  太康湖之名见于《水经注》,是始宁墅的代名字。谢氏祖籍河南太康,有纪念之意。
  太康湖是谢玄经建始宁墅时建造的一个小水库,《全晋文》载谢玄《与姐书》云:
  此二日东行,游步园中,已极有住家,湖形模也。姐相瞩此,亦有所散。
  此时,太康湖已基本峻工。
  在《山居赋》中,太康湖有二专节,在三精舍一节中也有专门记载。为考证方便,将有关内容合并如下,并附以《太康湖地形图》。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馀。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途。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尽意,万不写一耳。诸涧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涧。涧长是以窈窕。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纡馀也。
  因以小湖,邻于其隈。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氿滥异形,首毖终肥。别有山水,路邈缅归。氿滥、肥毖,皆是泉名,事见于《诗》。云此万泉所凑,各有形势。
  从径入谷,凡有三口。缘路初入,行于竹径,半路,以阔竹渠涧。既入,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异处同美。路北、东、西,南因山为鄣。正北狭处,践湖为池。
  赋云“自园之田,自田之湖”,园指临江楼。意思是说临江楼与太康湖很近,中间只隔了一片果园和一丘田坂。下节又云“因以小湖,邻于其隈”,说太康湖是一个小湖,在临江楼傍边的一个深谷中。隈,幽深的山谷。着重点明太康湖与临江楼“左湖右江”的地望关系。
  赋云“浚潭涧而窈窕”,点明太康湖人工构筑的性质和湖的形状。自注“正北狭处,践湖为池”。即山谷朝北,在狭处筑坝,才形成一个小水库。因山谷幽深,故湖的形状狭长窈窕。
  赋云“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指太康湖的集雨积和水资源。从图上测量,集雨积3.5平方公里。自注“从径入谷,凡有三口”,指流入太康湖有三条山涧,在《太康湖地形图》上,“三口”十分明显,水都从车骑山峰来,其中一涧竟发源于山峰南,迂回北流,有托峰之势,甚为奇特。《游名山志》云:“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文选》李善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所谓“三口”、“五处”,大而言之为三口,细而数之为五谷,于此,不必计较。车骑山泉水资源丰富,尤其是车骑山泉,日出流量864立米/日(据1985年《浙江省嵊县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报告》),为县内第一,自注“氿、滥、肥、毖”中的肥泉或许指此。赋云“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指春夏水多,故湖水满,秋冬水减,则湖水浅,指太康湖蓄水量的变化。
  赋云“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沚,湖中小洲,《诗·秦风·蒹葭》“溯流从之,宛在水中沚”。榭,四面通敝的房屋,此指亭。说明在太康湖中有一个小洲,或一脉深入湖中,其上建有亭台,可观景赏月,以尽欢娱之趣。
  自注“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渠,点明太康湖的水库性质,开渠引水,用以灌溉白沙坂的田园。此渠在太康湖的东南边。
  太康湖的周边道路。太康湖实际上是临江楼园林的一部份,故曲径通幽,多优游之道。从临江楼“缘路初入,行于竹径。”走到这片竹林的半路,“以阔竹渠涧”,就是将大毛竹对剖,刮去内节,用以引水。这是江南山地农村常用的一种引水方法,或引入家中饮用,或引以灌溉作物。在始宁墅内用竹渠涧的方法一定很多,故有斤竹涧之名,见于《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又如《游名山志》:“神子溪、南山与宅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湖边“路北、东、西”,可通行,“南因山为障”,通行困难。
  太康湖旧址在今三界镇钓鱼潭村至李岙村的一个葫芦形山谷中,东为傅家山、马鞍山,南为车骑山,西为雄牛山,即《山居赋》之宅里山。在傅家山和雄牛山的出谷处,两山收拢,成为狭处,为库坝之所,坝长约为150米。按坝高3米计算,太康湖约可蓄水1~1.5万立方米。

  始宁墅的砠岵台地地貌
  始宁墅是一个山地庄园,以山为主,兼有平陆,故赋云“面山背阜”。其地形构成可以概括为二山一平地。二山即车骑山、大尖山;一平地即剡溪口冲积层。
  剡溪口冲积层与大、小巫湖相连,两者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冲积层的地表以淤泥和沙石为主。大、小巫湖则是沼泽地,经改造后,为始宁墅的主要水稻产区,《山居赋》载:
  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香。送夏早秀,迎秋晚成。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貌水区。
  这就是经过平整土地,开沟引渠,已建设成为园田化的始宁墅水稻园区。
  大尖山高294米,在山居之东,为覆卮山脉向西延伸中的一峰,南临十八都江,西接车骑山,北经郁树岭至周里山,列于动石溪西,与秀峰山相对。为一般山地,南麓临江处,有嵊县组玄武岩台地分布,范围小,但为六边形柱状角闪岩,有一定开发价值。关于此山情况,《山居赋》未列节介绍。
  始宁墅的主要山地是车骑山,《山居赋》用力描写的即此山。桐亭楼、临江楼、南山精舍等所谓三精舍皆在此山,太康湖也在山之北麓。《山居赋》列专节介绍了始宁墅的地形总况:
  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于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山匪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石傍林而插岩,泉协涧而下谷。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树凌霜而振绿。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巀嶭。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土山载石曰。山有林曰岵。此章谓山川众美,亦不必有,故总叙其最。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寻求也。
  从低处看,车骑山是一座山,但登上山一看,却是一大片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的桌状台地。台面平旷,台壁露出砠岵地层结构。台地上有很多可耕地可开发利用。这里不仅风景美,而且自然资源丰富,谢玄选择此地经营庄园可说独俱慧眼。
  车骑山台地处于嵊县组玄武岩台地的西沿,是面积广阔的嵊县组玄武岩台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从《车骑山台地地形图》上可以看出,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就是台地边沿的陡坡,分布在台地的四周。流水将台沿割切成一条条深沟,把台面分割成一垅垅宽广的冈背,好像是一朵怒放的菊花,其蕊心则是从台地中心高高耸立的车骑山峰。

赋云“山匪砠而是岵”。谢灵运描述的砠岵地层结构是车骑山台地地貌的基本特征,是我们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对嵊县组玄岩台地最正确的表述。
  车骑山台地,属上第三系嵊县组玄武岩铜岭祝组覆盖层,岩性为基性拉斑玄武岩,岩表多呈泡沫状,民间称为孔石。台沿有柱状节理明显的角闪岩分布,节柱呈相对规则的六面体,直立柱状,直径0.5~1.0米,色黑。石舍村边已被开采为洞穴,洞顶留有一个个六角形岩基,呈密集排列,形状极像蜂窝,很有观赏价值。
  车骑山台地玄武岩岩层下是泥沙层和沙砾层,古代把这种上面是岩石层下面是泥沙层的地层结构称为“砠”,即谢灵运自注的“土山载石曰砠。”这是古地理学中的一个专有名称。《尔雅·释山》:“土载石为砠”。郭璞注:“土山上有石者。” 砠指明了车骑山台地地层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嵊县组玄武岩的喷发期在距今约750万

~1500万年间的上三系前后,喷发强烈,岩浆流动速度快,覆盖面大。有些地区,岩浆覆盖层仅5~10米,其下则为泥沙层、硅藻土层或猪肝岩层。车骑山地处嶀山喷发区的西缘,故多“山载石曰砠”的地层。
  又自注云:“山有林曰岵”。那么,砠又为什么变成岵了呢?这是因为岩层表面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作用,植物腐杂质的轮回堆积,以及北方泥沙的尘埃落定,原始的玄武岩覆盖层上,形成一层泥沙和黄土堆积层,浅则几米,深则几十米,因而就生长森林灌木和杂草,或垦为耕地,形成了石上载土的岵地貌。十多平方公里的车骑山台地,大量分布着岵的地貌。一个个冈台,一座座山包,一片片平地相互交错,形成《山居赋》“连岫复陆成其坂”的地貌生态。可惜的是,大炼钢铁时,砍树烧炭,水土流失,岩层重新裸出地表,谢灵运时“山匪砠而是岵”的情况已改变,许多的岵又变成了砠。
  车骑山台地是始宁墅主要的经济作物区。南山精舍在台地北缘,其附近有“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献”。“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又“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台地泉水资源丰富。自注“氿滥、肥毖,皆是泉名”。“万泉所凑,各有形势”。车骑山峰下的李岙泉,据1981年嵊县水利局水资源调查,其流水量为嵊县第一大泉。这种砠与岵的地层构造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储存极为有利。夜间,水气溢向地表,称为夜潮地,对作物生长很有利。赋云“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是描写水资源丰富的正确表述。台地上有许多泉水池塘,玄武岩下有潜流。池塘之间,潜流相通,老乡说,这个池塘的谷壳能流到别的池塘里,这就是“沉波潜溢”的表现。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长期体察和研究,谢灵运对车骑山台地砠岵地貌的论述,使《山居赋》成为古地理学研究的一份很好资料。

赋云“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巀嶭”则是车骑山台地的又一个特征。从《车骑山台地地形图》可以看清楚,海拔311米的车骑山峰从台地上孤峰突起,峰顶小而尖高,像一个置于桌上的立锥体,先民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它比作大禹治水后倒覆于此的一只炊锅,名为甑山。像孤岛一样,车骑山峰周围,玄武岩浆将其团团包围,使之成为一座孤峰。峰高出台地100多米,东西北三面极其陡峭,北坡几成绝壁,有一小径,足蹬发出轰隆声,传为大禹指挥治水时留下的号令,实为岩壁振动时的共鸣。山峰锥体尖小,东西800米,南北500米,极像覆甑。
  车骑山之名,无疑是为纪念车骑将军谢玄居始宁墅而命名的,但从甑山演变而来,恰经历了一段历史。先民为纪念禹功而名甑山,与了溪、成功峤、禹粮岭、禹余粮、禹山、了山等地名,演绎出一个“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的美丽传说。谢灵运或许没有听说这个故事,故取甑山之音为曾山。《山居赋》及自注中有“仰眺曾峰”,“三转曾山”,“曾、孤临江”,“曾山之西”,“摭曾岭之细辛”;诗有“筑馆基曾巅”,“陵风步曾岭”,皆以曾山为始宁墅之山的专有名称。后人多将曾作“层”解,由此造成对《山居赋》的诸多误读。到了唐朝,始宁墅划归剡县,曾山成为嵊山的一部分,故自称谢灵运十世孙的诗僧皎然(又名谢昼、清昼)则称其为“剡东峰”,“嵊顶谢公山”。皎然是把始宁墅作为故乡来对待的。到了宋朝,《剡录》则称之为车骑山,一直传至今日。老乡也有叫插旗山的,说是大禹治水插旗号令之所。测绘工作者不明其义,在前些年测绘的1:100000、1:50000、1:10000地形图上,将其错为车棋山。

  始宁墅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物产
  始宁墅不仅山水神丽,而且资源丰富。江河可航可渔,河谷可耕可种,山地可伐可采,为农业、副业、养殖业、采拾业、作坊业提供用之不尽的原材料,使始宁庄园成为一个产品丰富的经济综合体。此地物产,据《山居赋》择要所载:
  水草有:萍、藻、蕰、菼、蒲、芹、荪、蒹、菰、蘋、蘩、蕝、荇、菱、莲。芹即水芹,荇即莕菜,菰即茭白,为野生蔬菜。菱分大菱、刺菱。莲生藕,结莲子,为江南传统食品。萍蘋藻蕰可作饲料。蒲、菼为水生阔叶高杆植物,是建造茅茨和床上垫席的原料。
  本草有:桃仁、杏仁、苟七根、五茄根、葛根、野葛根、堇花、芫花、檖花、菊花、施覆花、连前实、槐实、柏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蔓荆实、蓼实、天门冬、麦冬、附子、天雄、乌头、水香、支子、卷柏、伏苓、细辛、地黄等。谢灵运对中草药很有研究,懂得各种草药的药性,故常采药自疗,防病保健。其《山居赋》云:
  弱质难恒,颓龄易丧。抚鬓生悲,视颜自伤。承清府之有术,冀在衰之可壮。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摭曾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荪。访钟乳于洞穴,讯丹沙于红泉。此皆住年之药,即近山之所出,有采拾,欲以消病也。
  竹类有:苦箭、笄箭、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水竹、石竹。谢灵运说:“东南会稽之竹箭,此地最富。”石竹,笋壳有毛,俗名毛竹,谢灵运说:“本科,丛大,以充屋榱”。竹是当地重要的建筑和编织材料,笋为极佳的蔬菜食品。
  树木有:松、柏、檀、栎、樟、枫、桐、榆、柘、栋、楸、梓、柽、樗。
  鱼类有:、鳢 、鲋、、鳟、鲩、鲢、鳊、鲂、鲔、、鳜、、鲤、、鲈等。嶀浦、钓鱼潭鱼最多,尤以鲈、鲻最出名,当地有头鲻二鲈之称。谢玄“一出钓得四十七枚”,可见产量之多。此地的鲈鱼色白,仅在鳍部有细黑斑,形长头大,称大刀白鲈,简称刀鲈、白鲈,味特鲜美。鲈初春去海口产卵,又将小鱼带回淡水中,故谢灵运说“鲈一时鱼”。
  鸟类有:鲲、鸿、鶃、鹄,鶖、鹭、鸨、、鸡、鹊、鹰、、雁、海鸟等。这些都是个大的鸟,如麻雀之类的小鸟不载。
  野兽有:猿、、狸、獾、犴、熊、罴、豺、虎、羱、鹿。此皆巨者,小则不载。可惜上述16种,今皆远去。
  因为资源丰富,所以百业兴旺。《山居赋》云: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擿箬于谷。杨胜所拮,秋冬获。野有蔓草,猎涉薁。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慕椹高林,剥芨岩椒。掘茜阳崖,擿阴摽。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翦蒲,以荐以茭。既坭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备物为繁,略载靡悉。此一章谓是山作及水役采拾诸事也。然渔猎之事皆不载。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音覆,字出《字林》。《诗》人云:“六月食郁及薁。”猎涉字出《尔雅》。术,术酒,味苦。酒,味甘,并至美,兼以疗病。治痈核,术治痰冷。椹音甚,味似菰菜而胜,刊木而作之,谓之慕。芨音及,采以为纸。茜音倩,采以为渫。音鲜,采以为饮。采蜜扑栗,各随其月也。
  《山居赋》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详细的记载了始宁墅的农业、手工业、果蔬业、采拾业等经济状况,这对研究东晋南朝的士族庄园经济来说,没有其它资料能与其比肩;就志史而言,谢灵运如此重视经济内容,也是难能可贵的。现按《山居赋》所记,对各行各业略述于下。

  酿  酒
  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术,术酒,味苦。酒,味甘,并至美,兼以疗病。治痈核,术治痰冷。
  谢灵运以饮酒为乐事,如在千秋亭与王弘之等醉成裸身,惊动郡守。戴逵《酒赞》云:“醇醪之兴,与理不乖。古人既陶,至乐乃开。有客乘之,隗若山颓”。介尔景福即是此意。用中草药泡酒,亦为谢灵运的养生之术。谢灵运又采集“杨”即弥猴桃,“薁”即野葡萄,为制酒原料,这可能是我国制造葡萄酒的最早记载。

  造  纸
  剥芨岩椒。芨音及,采以为纸。
  剡溪产剡藤纸,早在谢灵运以前已经名扬全国。西晋张华(232~300)《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选纸,故即名纸为剡藤”。据此,剡藤纸可上溯到三国孙吴年间,距蔡伦发明造纸术仅百年左右。剡藤纸盛于东晋南北朝,至中唐时期,藤本资源已被砍伐过度,故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曰“不复有剡藤生于剡矣”!
  然而,谢灵运却在剡藤纸最盛时期,用芨芨草的花干造纸,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芨,越人俗称蒙干草,为高杆丛生草木植物。《山居赋》所谓“剥芨”,即去其茎叶,剥取花干,作为造纸原料。蒙花干非常坚硬,乡人剥取搓绳或用作草鞋耳纽,若作造纸原料,其工艺比用麻、葛纤维更加复杂,其纸张质量也更加光洁。《宋书》本传曰:“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纸之功效定在其中。可惜,纸史对谢灵运采购蒙干为造纸原料,缺乏记载。

  纺  织
  寒待绵纩,暑待绤。绵纩:丝绵,泛指蚕丝织物。赋“亦桑贸衣”,即栽桑养蚕,织丝为衣的意思。绤:以葛、麻织布制衣,为细布,绤为粗布。

  彩  染
  掘茜阳崖,茜音倩,采以为渫。
  茜草,《尔雅·释草》“茹”,郭璞注:“今之茜也,可以染绛”。茜根绛红色,为古代彩染的源料之一。谢灵运仅以茜根代指染坊而已,如以桕叶制黑色染料,栀子制黄色染料,自然界七彩之物,皆可取之为渫。

  陶  瓷
  既坭既埏,品收不一。
  坭、埏为制作陶瓷的模具。上虞为越瓷之精品,以曹娥江为多,故始宁有制作陶瓷的传统。始宁墅内有旧窑址,访问马岙时,村民指点山麓处,说修公路时曾发现地下许多碎瓷片,像古窑址。又仁村回江岑河流改道时也发现古窑址,该村竺如尧老师所亲见,1987年6月14日记其事云:
  仁村改江还田时,新江中挖出窑群一处,位于东经120°52′1″,北纬29°42′2″,十多只古窑一线排列,全长近200米,窑顶埋在山坡下约1.5~2米,窑高约3米,周围破碗较多,江底是泥煤,杂以树段头、谷壳等。
  这个古窑址在今仁村南的新江山边,挖江时已毁。此地曾为始宁县古治,其规模之大恐为官窑。因在始宁墅南界,故录其事。

  灰 炭 窑
  其灰其炭,咸各有律。
  灰,石灰。
  炭,棒炭,用10厘米以下的鲜木枝,烧炼成条炭,是烤烘食物和冶炼金属的主要燃料。江南无煤,多以此为燃料。

  木 竹 坊
  陟岭刊木,除榛伐竹。
  木、竹是制作家具和建造房屋的材料,这里指的是木工作坊和竹编作坊,主要制作家具和生活用品。嵊州为竹编之乡,谢灵运时,竹已被广泛使用,包括制作捕鱼和捕兽的器具。

  编  织
  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翦蒲,以荐以茭。
  用菰蒲茅等高杆草类编织草荐和草扇,其用途有二:
  一是作为建筑材料,《山居赋》自注云:“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精舍为二层以上的砖木结构,野舍则为简陋的竹木草房,以绹、荐、茭盖屋顶和四壁。“刊木伐竹”,“以荐以茭”,也是建筑业的工场。
  二是用作床垫和坐席,为原始、古老的床上用品。

  栽  菇
  慕椹高林。椹音甚,味似菰菜而胜,刊木而作之,谓之慕。
  椹,即蘑菇,越人名椹。张华《博物志》:“江南诸山,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也有野生于山地的,品类繁多,多数有毒,人食之即死。可食用者少数,如鸡丝椹、松毛椹、茅草椹数种,其味特鲜,故云“似菰菜而胜”。“刊木而作”指人工栽培,如香菇、黑、白木耳一类。说明那时菇类已成为市场商品之一。

  蜂  蜜
  六月采蜜。采蜜扑栗,各随其月也。
  此为养蜂业。蜜以春秋为旺季,“六月采蜜”恐赋之格律所需。抑或古今有别?

  采  拾
  抽笋自篁,擿箬于谷。杨胜所拮,秋冬获。野有蔓草,猎涉薁。……阴摽。采拾诸事也。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音覆,字出《字林》。《诗》人云:“六月食郁及薁。”猎涉字出《尔雅》。音鲜,采以为饮。
  山间野果很多,不可枚数。杨桃即猕猴桃,此地特多,果可健身,根可治病。可食可饮者岂止郁薁,仅举列而已。“药以疗病”,“采药救颓”皆在其中。唯“擿阴摽”,“采以为饮”,其义不明。有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喜阴,果如无花果,名木莲,可采以制作饮料,名凉食花,未知是否。

  果  园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候晚。猗蔚溪涧,森疏崖。杏坛、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椹梅流芬于回恋,柿被实于长浦。庄周云:“渔父见孔子杏坛之上。”《维摩诘经》树园。扬雄《蜀都赋》云橘林。左太冲亦云:“户有橘柚之园。”桃李所殖甚多。枣、梨事出北河、济之间,淮、颍诸处,故云殊所也。
  陶宏景曾赞美始宁的栗和方柿。枣、梨出于中原,移栽江南,故云殊所。始宁墅内,临江楼边有二园,南山精舍有三苑,溪畔、山谷、崖,百果备列,品种达12种之多,简直像一座花果山。

  蔬  菜
  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荠,葑菲苏姜。绿葵眷节以怀露,白薤感时而负霜。寒葱倩以陵阴,春藿吐苕以近阳。灌蔬自供,不待外求者也。

  渔猎工具
  缗纶不投,罝罗不披。弋靡用,蹄筌谁施。八种皆是鱼猎之具。
  缗:捕鱼的网。
  纶:钓鱼工具。
  罝:捕兽的网。
  罗:捕鸟的网。
     :射兽的暗矢。
  弋:射鸟的箭。
  蹄:捕兔工具。
  筌:捕鱼竹器。
  渔猎工具八种,为始宁墅所产。谢灵运信佛,自少不杀生,归始宁后“法音晨听,放生夕归”。且对鸥鸟一类海禽,规定不能伤害,使其能“悦豫于林池”。但始宁墅作为曹娥江中上游的渔业中心,渔猎业无疑是庄园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商  业
  始宁墅地处曹娥江水陆要冲,为造船渔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水经注》云“芦人渔子,汛滥满焉。”故《山居赋》列专节记述商贸业: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自处何事,顺性靡违。法音晨听,放生夕归。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凡厥意谓,扬较以挥。且列于言,诫特此推。谓寒待绵纩,暑待 绤 ,朝夕餐饮,设此诸业以待之。药以疗疾,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然。至于听讲放生,研书敷文,皆其所好。韩非有《扬较》,班固亦云“扬较古今”,其义一也。左思曰:“为左右扬较而陈之。”
  饮食店:赋曰“既耕以饭”。自注“朝夕餐饮。”
  绸布店:赋曰“亦桑贸衣。”自注“谓寒待绵纩,暑待绤。”
  副食店:赋曰“以菜当肴。”亦指笋干、椹等一类土特产。
  医药店:赋曰“采药救颓。”自注“药以疗疾。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然”。指外有所求,不能推托,故不得不置此业。
  自注“设此诸业以待之。”其实始宁墅临近县治,商业活动远不止此诸业,庄园所产的陶瓷、纸张、绸缎、布疋、皮革、水产、果品等物资,皆需销售于外,决非自给自足能消费,故曰“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农  业
  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粳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熟。供粒食与浆饮,谢工商与衡牧。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许由云:“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谓人生食足,则欢有馀,何待多须邪。工商衡牧,似多须者,若少私寡欲,充命则足。但非田无以立耳。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谢灵运“非田无以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故很重视粮食生产。
  钓鱼潭村以北的白沙坂是始宁墅的水稻产区,面积以千亩计。始宁墅产秫、粳二稻。秫为粘稻,俗称糯米,可酿清酒。陶渊明为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粳为优质米,俗称晚稻。这片稻田引太康湖、大、小巫湖之水灌溉,土地经过平整规划,园田化程度很高。在车骑山台地上,虽有“渠夹二田”,但主要生产旱地作物,如麦、粟、豆、麻等,台地上可耕地很多,故始宁墅的粮食产量很高,自足大大有余,虽说“谢工商与衡牧”,实为贸易的重要经济来源。
  始宁庄园手工业种类繁多,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并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商贸活动,是一个颇具实力的经济实体。《宋书》本传曰:“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工役无已”。长期在庄园内从事管理、生产的固定人员达“数百”,加之“待资各徒,随节竞逐”的季节临时工,庄园已经有了雄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所以能动用数百人筑路,承担回踵、休崲等大湖田的改造工程,已经具备了资本萌芽时期的诸多要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庄园经济为向资本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但它最终被小农经济所代替,使中国社会陷落为一个汪洋大海漫漫长夜的小农之国,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南居石壁精舍的经建及佛舍
  谢灵运有南北两居,以始宁墅为北居,石壁精舍为南居。《山居赋》云:
  若乃南北两居,水通陆阻。观风瞻云,方知厥所。两居谓南北两处,各有居止。峰 阻绝,水道通耳。观风瞻云,然后方知其处所。
  可见两居间相距很远,中间有山相隔,互不通视,来往要乘舟方能到达。那么,南居石壁精舍在哪里呢?

  石壁精舍在嵊州市仙岩镇谢岩村
  关于石壁精舍的所在地,《山居赋》第34节的自注中,在总叙南北两居的建筑物和详细记载始宁墅三精舍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后,有这样一句话:
  方壁,西南石门。世□南□池东南,一皆别载其事。
  方壁,字义不明,应为石壁。这个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石壁精舍的所在地,故申述理由如下:
  一、沈约作《宋书》时,《山居赋》已缺节少字,说明原稿已有破损。且这句话的中间7字,缺2字,其余5字也不成句。可能石字字迹也已经模糊,因与方字字形相似,故有造成误读的可能性。
  二、《山居赋》第34节自注,是专门讲述南北两居建筑物的,位于西南石门山的南居,必指石壁精舍。
  三、谢灵运《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石门山在始宁墅西南,所云地理关系相符。
  四、谢灵运有《石门新营所住》、《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等三首石门诗,《山居赋》又载与昙隆法师“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明言石门山有其新居。
  五、《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有“出谷”、“入舟”和行程,与《山居赋》“水通陆阻”的两居地理关系相符。
  六、因为《山居赋》另列4节专门介绍石壁精舍事,故“皆别载其事”者必是石壁精舍。
  说石壁精舍在始宁墅的西南石门山,那么,具体的说,在石门山的什么地方呢?于此,有二份资料可供研究:
  一、《昭明文选》李善注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引谢灵运《游名山志》云:
  湖三面悉高山,枕水渚山,溪涧凡有五处。
  南第一谷,今在所谓石壁精舍。
  对这段注,后人把湖和南第一谷牵混为一,解读有误,以为石壁精舍在太康湖的南第一谷,故认为石壁精舍就在始宁墅内,造成了研究《山居赋》南北两居的许多混乱。其实,李善的这段注很明确,是题解南北两居所在地的,引用的是《游名山志》中二条不同的条目。前面一句是说太康湖的地形,以“湖”代指北居始宁墅的临江楼。而后面一句是说南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在“南第一谷”。
  所谓“南第一谷”,当指始宁县县南的第一个河谷,这就是今嵊州市仙岩镇的强口涧。强口涧为石门山和嶀山的分界线。时嶀山属始宁县,石门山是始宁县和剡县的界山。强口涧在嶀山南,石门山北,时属始宁县,故云“南第一谷”。石壁精舍就在强口涧中。强口涧发源于石门山,由西向东流,于强口村汇入剡溪,溪边有谢灵运船埠,为往返南北两居间的水陆交代处。其《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强中即强口,谢灵运在此与惠连“中流袂就判”,溯舟入剡中,并嘱惠连回始宁墅,“系缆临江楼”。此诗可以证明,谢灵运和惠连同住石壁精舍,清晨出谷,于强口船埠“与子别山阿”,强口涧即为石壁精舍所在的“南第一谷”。否则,人们就难以理解谢灵运为什么会在强中与惠连告别。
  二、宋高似孙《剡录》载:
  县北十五里有谢岩,灵运游此,四顾放弹丸,落此为祠。有大石如弹丸。王公《山赋》曰:“灵运弹飞岩障,慕此堪栖”。
  这是一个流传于谢岩、强口一带的民间故事。说谢灵运居住在嶀浦的车骑山,想在幽静的深山中建一个寺庙,为乡村们举办佛斋,以求普济众生。为此,他向南放出一颗弹丸石,这颗石头落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建祠。弹丸石飞过嶀山,落在了强口涧中,他找到了这颗弹丸石,就在这里建了寺院,并常住在这里。后来,寺院变成了一个村庄,人们为了纪念他,名为谢岩村。那颗落在村边的弹丸石叫康乐弹石,石下的深潭叫谢岩潭。乡人还把仙岩一带名为康乐乡,奉谢灵运为乡主,称谢仙君,建谢仙君庙纪念他。
  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有一定的真实性,如“落此为祠”,和石壁精舍“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的佛寺性质相符。谢灵运每年请高僧主持冬夏二季九十日斋。康乐弹石今在谢岩村东400米处的强口涧中,村民们一直完好的将它保护着。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诗“俯濯石下潭”和《石门岩上宿》诗“弄此石上月”,皆点明此石为其休闲沐浴之所。由此可知,传说虚幻,其石却真,《剡录》所谓谢岩村是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是有相当可信度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讲到谢灵运在石门山的诗文和行踪时,将会有进一步的叙述。

  石壁精舍的建筑经过 

   石壁精舍始建于元嘉二年(425)。其事载于谢灵运《答范光禄书》: 辱告慰企,晚寒体中胜常。灵运脚诸疾,此春更堪忧虑。……承洹法业日茂,随喜何极。六梁徽缘,窃望不绝。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南。南檐临涧,北户背岩。以此息心,当无所忝邪。平生缅然,临纸累叹,敬惜为先,继以音告。倘值行李,辄复承问。二月一日谢灵运白答。
  范光禄即范泰(355~428),字伯伦,东晋老臣,官尚书令。刘裕建宋朝,授以紫金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与谢灵运善,同遭徐、傅集团排挤。居建康,时经始祇洹招提精舍,谢灵运寄去《和范光禄祇洹像赞》三首:《佛赞》、《菩萨赞》、《缘觉声闻合赞》。这封信是对范泰又一次来信的答复,告诉他开始建造石壁精舍的情况,写信时间为“二月一日”,当是元嘉二年春。因为,谢灵运于景平元年(423)杪秋从永嘉归隐始宁墅,开始修复桐亭楼,新建临江楼,又要遨游山水,探亲访友,不可能在仅仅过去6个月的元嘉元年(424)二月做完这些事情。况范泰的祇洹精舍也完工于景平元年(423)。故此信中所说的二月一日当在元嘉二年(425)。此时,石壁精舍正在建造中。
  关于建造石壁精舍的缘由,《山居赋》专门列节予以说明:
  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山野昭旷,聚落膻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虽綷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息肩。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微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贾谊《吊屈》云:“恭承嘉惠。”敬承,亦此之流。聚落是墟邑,谓歌哭诤讼,有诸喧哗,不及山野为僧居止也。经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老子云:“善贷且善成。”此道惠物也。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容缅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谓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处也,所谓息肩。镫王、香积,事出《维摩经》。《论语》云:“温故知新。”理既不绝,更宜复温,则可待为己之日用也。
  因为佛能拯救苍生,这当然是基本的理由。从“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这句话来看,从谢灵运的祖父谢玄,母亲刘氏居住始宁墅几十年来,可能对当地百姓有过许诺,要造一个寺庙给乡村们烧香拜佛,所以谢灵运必须兑现先辈的遗愿,实现老子所说的“善贷且善成”。从这点来看,石壁精舍带有公益事业的性质,是为百姓做的一件善举。当然,谢灵运也不隐讳他的个人目的,“可待为己之日用”,成为他的“实是得道之所也。”这就决定了石壁精舍的性质,它只能是一所招提,而不是纯粹的寺院,只能供僧人“息肩”,不能为僧人所常住;只能一年二次为百姓举斋,不能像寺院那样常年举行佛事;只能在做佛斋时为香客提供“香积之惠餐”,不能一年四季的管吃管用。
  所谓鹿苑、灵鹫山、坚固林、庵罗园,都是古印度早期佛寺的所在地,皆在幽静的深山之中,故“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将石壁精舍选在清虚寂寞的山野之中。
  谢灵运为了选择石壁精舍的地址,当然不像“四顾放弹丸,落地为祠”那样简单,其用心之良苦,亲历之艰辛,都表露在《山居赋》的字里行间: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扬。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苦辛也。罄其浅短,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郊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漠,实是得道之所也。
  谢灵运在寻找南居的过程中,发现了小江口南岸的石室,并选定石室南的今谢岩村为南居地址,遂作《石室山诗》曰:“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抒发内心的喜悦。石室在仙岩镇石坑村的嶀山上,洞如屋,可容十多人,乡人名仙君洞,神仙洞,传为谢灵运得道成仙处。不远处还有一洞,可容四五人。嶀山顶上有巨石,名谢眺岩,传为谢灵运瞻眺处。
  谢灵运读过“龟筴筮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数律历之书”,懂龟筮之术,但选定石壁精舍的地址却“无假于龟筮”,由自己“罄其浅短”,择址定基,说明他晚年的行为变得更加务实。经台、讲堂、禅室、僧房,是说石壁精舍的建筑结构、佛事布局和周边环境,并不是独立的4幢房子。贫者指老乡,茅茨即草房,南方贫苦农民常住的房屋。石壁精舍做九十日斋时,前来的香客很多,所谓“近众无阙”,所以建了许多茅草房供他们居住。
  经始石壁精舍时,谢灵运亲自运送食品等生活资料到工地,并作《登石室饭僧》诗曰:“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前二句说木工、泥工正在劳作的情景,后二句说石壁精舍并不是高楼大厦,草房是用田里的稻草盖的。
  昙隆和佛斋
  石壁精舍建成后,政局发生变化。刘文帝诛徐羡之等,征谢灵运为秘书监。谢灵运来不及做九十日斋,便去了京都。一年半后,元嘉五年(428)清明节,告病假再回始宁。回到始宁墅时,正值夏斋将始,遂邀始宁县徐支山精舍的昙隆法师来石壁精舍主持斋事。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序》云:
  余时谢病东山,承风遥羡,岂望人期,颇以山招,法师至止,鄙人荣役。
  回始宁后不久即被免官。二年后,昙隆回庐山辞行,准备永居石门,是夏,不幸中途遘疾,暴病而亡。谢灵运十一月得讯,遂作《诔》悼念,并在《山居赋》中列专节讲述: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绍人徒,心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志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指东山以冥期,实西方之潜兆。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谓昙隆、法流二法师也。二公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外缘都绝,鱼肉不入口,粪扫必在体,物见之绝叹,而法师处之夷然。诗人西发不胜造道者,其亦如此。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昔告离之始,期生东山,没存西方。相遇之欣,实以一日为千载,犹慨恨不早。
  佛斋伴随佛寺的兴起而兴旺于民间。石壁精舍的九十日斋由谢灵运操办,昙隆、法流这样著名的高僧来主持,无疑有高规格的典型意义。就佛斋内容和形式而言,《山居赋》都作了具体的记载: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响,颂偈清发。散华霏蕤,流香飞越。析旷劫之微言,说像法之遗旨。乘此心之一豪,济彼生之万理。启善趣于南倡,归清畅于北机。非独惬于予情,谅佥感于君子。山中兮清寂,群纷兮自绝。周听兮匪多,得理兮俱悦。寒风兮搔屑,面阳兮常热。炎光兮隆炽,对阴兮霜雪。曾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在兹诚而谐赏,传古今之不灭。众僧冬夏二时坐,谓之安居。辄九十日,众远近聚萃。法鼓、颂偈、华、香四种,是斋讲之事。析说是斋讲之议。乘此之心,可济彼之生。南倡者都讲,北机者法师。山中静寂,实是讲说之处。兼有林木,可随寒暑,恒得清和,以为适也。
  因为招提只供僧人息肩,不能久住,谢灵运为了让昙隆能永久的住下来,结为终身知交,故在石壁精舍的旁边又新建了一幢居宅,这就是石门楼。谢灵运和昙隆一起生活其间,游石门涧,发现微有门形的六处石门,故将石壁精舍南面的山命名为石门山,将其新宅叫石门楼。
  关于营建石门楼之事,见于《昙隆法师诔》:
  及中间反山,成说款尽,遂获接栋重崖,俱挹回涧。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再历寒暑。
  意思是说,等到昙隆从庐山回来,造在石壁精舍旁边的新房就能建成,两人就可以同吃同住,共研佛理,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谢灵运的石门行迹
  石壁精舍、石门楼和众多草房,构成了南居建筑群,坐落在强口涧的上游谢岩村。强口涧为一瓢形谷,谷源开阔,呈四山周回之势,谢岩村就坐落在这片开阔地中。村口有沼福桥,是入村最故老的一座桥梁,传说为谢灵运始建。过桥为一片平地,北倚陡岩,今为谢岩小学和马氏宗庙。这二处符合《山居赋》面南岭、倚北阜、傍危峰、临浚流的地理环境,很可能是石壁精舍和石门楼的所在地。唐宋时的谢仙君庙,原在谢岩小学处。《剡录》载:
  北有谢岩山,山有谢仙君祠,康乐所游也。山深峭,被以榛箭,有巨涧奔激,清湍崩石,映带左右。
  后应会期不便,遂移至强口村。
  谢岩小学和马氏宗庙是谢岩村地势和位子最好的一块地皮,但一直作为村中的公用建筑,没有用作私宅。从风水的角度看,因曾是谢仙君故居过的地方,村民不能在此建房居住,这对考证石壁精舍和石门楼的旧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谢灵运第二次归隐始宁墅的三年中,大部份时间生活在石壁精舍,游石门涧、登石门山,行迹所至,辄为诗文,数量之多,几乎可以称之为“石门文化板块”。他的行迹和诗文,对考证南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十分重要,故分别对强口涧、石门涧、石门山予以阐述。首先介绍一下石门山的地貌区划。
  石门山属会稽山脉东支脉。山从嵊绍交界的五百冈、岭头山西来,至石门岭(399米),分二支,向东为嶀山,向南为石门山。石门山南经方金山(648米)、木鱼山(639米)、天竺岭(507米)、石船山(578米)、风门冈(691米)、小风门冈(679米),折而向东,经牛场山(618米)、后门山(555米)、狮岩山而终麓剡溪,脉长约11公里,以风门冈为最高顶。山冈上有藤家冈、天竺、石船、塘丘、白岩、岩头、狮岩等村。石门山西为石门涧,与岭头山分界;北为强口涧,与嶀山分界;东为剡溪,与嵊山隔江相望;南则与嵊县组玄武岩台地相接。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
  石门山是一条小山脉,为一个单独的地貌区划,不是某一个山峰的专有名称,所以当地百姓说不清那是石门山。宋、明、清的《嵊县志》说石门山在县西北20里,是指石门山最高顶风门冈。惟清同治《嵊县志》言之最详:
  石门山,一名天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中峰为石门最高顶。南为九华山,北为石门岭。山有石门,萝薜引罩,中有石床、石枕,前有石岩,旁有龙湫。下有沸水,在溪穴间,周二三尺,如汤沸,四时不休。石门潭,高似孙品泉第五。又有狮岩泉,品泉第十八。
  文中“山有石门”,即谢灵运和昙隆所游的石门瀑布,石床、石枕今尚在。其下4里为沸水,即今沸水水库。
  强口涧发源于石门山天竺岭,集石门山、嶀山之水东流,过强口村,于仙岩镇南汇入剡溪,全长15里。从强口村至康乐弹石长6里余,为深割切的“V”形谷,两山极其陡峭,河谷落差达150米,水势奔腾,林深路险。至康乐弹石,峡谷俄尔复启,豁然变得平坦开阔,呈现出四山周回的一个封闭式小盆地,石壁精舍就坐落在这个盆地中。正如《山居赋》所载:
  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櫺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迩即回眺,终岁罔。伤美物之遂化,怨浮龄之如借。眇遁逸于人群,长寄心于云霓。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尽之矣。刊翦开筑,此焉居处。细趣密玩,非可具记,故较言大势耳。越山列其表侧,傍缅□□为异观也。
  谓强口涧与石壁精舍之美,并有“夏凉寒燠”之适。
  “阶基回互,橑櫺乘隔”。指石壁精舍和石门楼这两幢房屋之间仅檐椽相隔,而石阶相连,即并排一起的意思。
  “刊翦开筑,此焉居处”。即《山居赋》前节所谓“爰初经略,杖第孤征”所建的石壁精舍。
  越山,在石门山西,今绍兴县境内,故云列于表侧。
  强口涧是谢灵运来回于南北两居间的必经之路,故作诗最多,有《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登》、《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共和之》等。这些诗中“出谷日尚早”,指从石壁精舍出发,行走在强口涧中。“入舟阳已微”,指到达剡溪的康乐船埠上船。“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指强口涧谷深、岩陡、林茂的自然景观。“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指早晨从石门楼出发,登石门山最高顶,傍晚归居的一天行程。“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是居石门楼时在谢岩潭沐浴时的悦豫心情。“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则是从北居临江楼归石壁精舍时,在康乐弹石上休闲赏月的情景。康乐船埠则是游天姥山与惠连的离别处。故而,强口涧、康乐船埠,尤其是康乐弹石,都可以作为谢灵运居石壁精舍和石门楼所在地的物证。
  石门涧在石门山的西侧,是谢灵运多次游历过的地方,并在《游名山志》中记有他所亲历的游记二篇:
  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形,故以为称。瀑布飞泻,丹翠交曜。
  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
  这两篇游记,不仅点明了石门山之名的来历,而且指出了石门涧有众多“微有门形”的石门群。
  石门涧发源于石门岭,经里石门、石门、马家田村流入沸水水库,称石门涧。至龙舌头村名龙溪,至白泥墩与崇仁江合,汇入长乐江。沸水水库即《剡录》和明清《嵊县志》所谓石门下之沸水,今正在开发为温泉湖渡假村。石门涧也是一个瓢形谷,从石门岭至马家田为“U”形谷,马家田至沸水水库为“V”形谷,六处石门即分布在这段4里长的峡谷中。
  谢灵运和昙隆同游的石门瀑布在马家田下600米处,为六个石门中的最典型者,《剡录》和同治《嵊县志》称石门潭,当地百姓叫龙潭。此石门两岩直立,相距3米,岩高5米,长5米,极像门。周围藤木蔽天,更添门之幽深。上有龙湫10余米,下有深潭,水深3米余,至清至美。又有石门槛、白龙珠、眠龙岩等,门、水、石、林俱佳,为石门中之精品,故谢灵运为之游,为之记。李白、陆游所谓“康乐石门”实藏于此焉。
  六处石门可见于《石门涧地形图》。今石门涧正在开发漂流,游者可亲历石门群,与谢康乐共享其俊丽的风采。
  康乐石门和石门涧六处石门的重新发现,为谢灵运南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证据。
  石门山最高顶风门冈,海拔691米,分大风门冈、小风门冈,在石壁精舍南7里许,比高470米,《登石门最高顶》诗即指此。诗开句“晨策”、“夕息”,点明往返一天的游程。“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交待石壁精舍和石门最高顶的地望关系,说高高的风门冈就在石壁精舍的南面,山岭直落门前的小溪。抗,越语意藏,因石壁精舍海拔220米,故云高馆,与昙隆游石门瀑布后回石壁精舍叫“高栖之游”。诗中户穴、基阶指入谷,径迷、路塞指登岭,说路之险,林之密,坡之陡,人迹杳无,只听到活活泉声和嗷嗷猿啼,一派荒漠原始的自然景观,山之美全在峻险幽静中。“共登青云梯”为名句,常为李白等后人所模仿。风门冈东侧有塘丘村,据光绪《剡北唐丘李氏宗谱》载,为纪念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村中建有登云馆,并有《唐丘登云馆记》一篇,村口有梯云桥,今尚存。
  《山居赋》用远东、远南、远西、远北四节,专门阐述了与始宁墅相连的远方地理。所谓远方,实际上包括整个曹娥江流域,即东四明山,南天台山,西会稽山、北称三江口的钱塘湾。不过,古代地理的山脉概念比较模糊,山与山的分野和名称也和现代大不相同,理解差别很大。因此,只能尊重《山居赋》原著的表述,参照现代的地貌区划,作一些简略的说明。
  因《山居赋》原文中,远东、远南二节内容略有重叠,远西一节又全文遗缺,远北则过于简扼,故将四节内容一并抄录于下,作一个通盘的解释。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表神异于纬牒,验感应于庆灵。凌石桥之莓苔,越溪之纡萦。天台、桐柏,七县馀地,南带海。二韭、四明、五奥,皆相连接,奇地所无,高于五岳,便是海中三山之流。韭以菜为名。四明、方石,四面自然开窗也。五奥者,昙济道人、蔡氏、郗氏、谢氏、陈氏各有一奥,皆相掎角,并是奇地。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台之始。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此诸山并见图纬,神仙所居。往来要径石桥,过溪,人迹之艰,不复过此也。
  远南则松箴、栖鸡,唐嵫、漫石、嵊对岭,葩、孟分隔。入极浦而田,清溪秀竹,回开巨石,有趣之极。此中多诸浦涧,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江从山北流,穷上虞界,谓之三江口,便是大海。老子谓海为百谷王,以其善处下也。海人谓孤山为昆。薄洲有山,谓之岛屿,即洲也。涨者,沙始起将欲成屿,纵横无常,于一处回沉相萦扰也。大荒东极,故为荒极。风波不恒,为睽合也。
  天台、桐柏实为一脉,盖释氏称天台,道家称桐柏,故而其名有别。然天台何来七县余地?盖因旧时天台山脉统合今四明山脉之大部,其北端达于今余姚市之梨洲,故地及临海郡始丰、宁海、会稽郡剡、始宁、鄞、句章、余姚七县。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太平山的所在。
  据其自注,太平山为天台山之始,可理解为天台山的北端一直延伸至太平山,并与三菁为界。那末,太平、三菁在今之何处呢?请看下列资料:
  黄宗羲《四明山志》:
  太平山。跨馀姚、上虞二境。孔灵符《会稽记》曰:“馀姚江源出太平山,东连四明,南接天台”。孔臬《会稽记》曰:“四角生木各种,或檫,或梓,或槠,或榧,不相揉杂。三阳之辰,华卉代发。有炼丹石三:一方石,广数丈,二园石,类釜臼。方石空起,下施支石,相传吴于吉之石室。吉有神书百馀卷,号曰《太平青篆》,因此山名。(引自《黄宗羲全集》)
  梁陶宏景《日门馆碑》:
  日门馆者,东霞起晖,开岩引烛,以为名也。先是吴郡杜徵君(按:京产)声高两代,德贯四区,教义宣流,播乎数郡。拓宇太平之东,结架三菁之北。爰以此处幽奇,别就基构栖,集有道,多历年所。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重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太平山,在浙江余姚县西南八十里,与上虞县接界。东连四明,其形如伞,一名伞山。馀姚江源出之,与其连者曰菁山。姚江初出亦名菁江。
  1990年《上虞县志》:
  太平山,位于陈溪乡南端。相传为三国时道士于吉炼丹处,曾藏有秘籍《太平青篆》,故名太平山。
  又黄宗羲《四明山志》:
  谢康乐《山居赋注》:“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台之始”。《日门馆碑》所谓结架菁山之北,皆指是也。当姚江导源名为菁江,历上虞境尽,始为姚江。故唐权德舆诗云:“越郡佳山水,菁江接上虞。”三菁者,上中下也。(引自《黄宗羲全集》)
  关于太平山,古今资料还有不少,如晋孙绰的《太平山铭》、宋嘉泰《会稽志》等,而以上述数种较有代表性。概而言之,太平、三菁实为今四明山心之梨洲、大岚。大岚山为姚江之源菁江和鄞江北支流的发源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测绘的1:100000地形图上尚有上菁、中菁等地名,可知三菁在大岚山北一带。《上虞县志》称陈溪乡南端为太平山,实指下管溪发源地梨洲,黄宗羲《四明山志》曰:
  梨洲山。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兴公《天台山赋》曰:“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天台、四明”。杜光庭《福地记》曰:“四明山在梨洲、魏道微上处,为第五十九福地也。”四明既在第九洞天之数,而又列福地者,此专指梨洲为言也。
  又孙绰《太平山铭》:“嵬峨太平,峻逾华霍。秀岭樊缊,奇峰挺。上千翠霞,下笼丹壑”。描绘出了四明山屋脊的地形状貌。梨洲北至大岚,南至唐田、棠溪,周围数十里,山脊高而平旷,如准高原状,太平之名恐与此有关。鄞县的鄞江、余姚市的姚江、上虞市的下管溪、隐潭溪、嵊州市的十八都江、黄泽江、奉化市的晦溪皆于此发源,众水流向四方,如伞状,故又名伞山。

  谢灵运曾亲历过太平、三菁。他在《入华子岗》诗中云:“且伸独往意,乘月弄潺”。华子岗即今嵊州覆卮山,在始宁墅东,潺洞即白水冲瀑布,在余姚市梁弄镇南4公里,系菁江之源。从覆卮山去潺洞须经太平山。四明、方石即在太平山东北峰大俞山巅,亦为其所游。
  太平山北始大岚山(547米),向南经大俞山(680米),峰下6米即为方石、四明,又南华盖山(882米),至梨洲最高峰青虎湾岗(979米)。自梨洲西峰覆卮山(861米),向西则延伸至始宁墅的车骑山(311米)。从青虎湾岗向西伸出一脉至嵊山;向南至簟山(扑船山1021米)、四明山(1012米),为四明山脉最高峰;又西南经三尖山(1000米)、大湾岗(963米)、撞天岗(930米),至剡界岭,为今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的分水岭。经剡界岭再南,经棋盘山(521米)、望海岗(692米)、座溪岗(906米)、望海岗(903米)、虾脖尖(954米),与天台山主峰接。此即古地理四明、天台同一山之说,故黄宗羲《四明山志》曰:
  其初,总名天台山,故孔灵符《会稽记》曰:“天台山旧居五县之馀地,五县者,馀姚、鄞、剡、台、宁也。”梅福记曰:“四明山周围八百里”。后割天台而别为四明,则天台与馀姚遥隔,四明之周围亦止一百八十里矣。
  太平山的范围,包括《山居赋》远南节中所说的“太平水路”的发源地,即太平江流域。那么,那条河流叫太平江呢?这要从曹娥江上游的支流中去分辨。

 

   始宁墅的远方地理
  从始宁墅的远东、远南看,太平山北端的梨洲在其远东,故而,太平江必为剡溪东侧的一条支流。剡溪东侧有三条支流,即嵊溪、黄泽江、新昌江。这三条支流中,《山居赋》称嵊溪为小江,为始宁墅的南界,故嵊溪不是太平江。新昌江的上游名石桥溪,即《山居赋》远南节所谓“径石桥”者,也不是太平江。由此推断,太平江当是黄泽江。
  黄泽江发源于新昌县与宁海县交界的虾脖尖(954米)和望海岗(903米),经新昌县莒根(巧英水库)、结溪,名莒溪,于新林村合龟溪、龙溪、沙溪,下称黄泽江,合嵊州上东江、平溪、簟溪,经黄泽镇,于浦口街道北汇入剡溪,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577平方公里。簟溪、上东江即发源于梨洲。太平山向南连绵,与虾脖尖接,为山脉主脊,跨60多公里。嵊州王羲之故居金庭馆所在的瀑布岭,也属太平山,南朝宋齐间,褚伯玉在此设馆授徒,名太平馆,门前之溪名平溪。明卢呜玉《平溪诗》曰:“庙留秦代物,水志晋时名。”可见晋朝已有平溪之称。古之四明山独指方石、四窗岩一带的山,并无四明山脉之称。今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分为两个地貌区划,以新昌县沙溪与奉化市剡源溪为分界线,与谢灵运时的地理概念大不相同。
  弄明白太平山、太平水后,《山居赋》所记的远外地理就不难理解了。所谓天台、桐柏七县余地,指临海郡的始丰、宁海,会稽郡的剡、始宁、句章、鄞、馀姚。所谓四明、方石,四面自然开窗,即《余姚市志》所载之四窗岩:
  在华山乡东南大俞山巅,系一长方形悬崖,崖上有4洞穴,宛如窗户,唐刘长卿诗云“苍岩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四明目”。四明山因此得名。岩高30余米,长约50~60米,腰部排4洞穴,中隔3石,分一室为四,大者可容10余人,其中3洞相通。……不远处芙蓉顶上有屏风岩,上刻汉隶“四明山心”。
  又《山居赋》所谓五奥者,实为太平江上游的五条支流,分别为昙济道人、蔡氏、郗氏、谢氏、陈氏的居处,当在剡东地区。五奥可能是剡东沃洲的最早称呼。古之沃洲范围很广,今新昌县孟塘、拔茅、西山,嵊州市黄泽镇皆属沃洲,乃至新昌之西的澄潭镇也称沃西。
  《山居赋》远南又提及郗超、昙济居处,可见今沃洲一带是《山居赋》远东和远南的交叉地区。至于松箴、栖鸡等地名,今皆无以对,但其位置大体是在新昌江以西的澄潭、潜溪一带。现对相关问题分别说明如下。
  郗景兴精舍在太平江中游。郗景兴(336~378)名超,曾任桓温参军,中书侍郎,家居余姚,桓温死后去职,隐居剡县。其居漫石,今无此地名,但《山居赋》自注云,漫石在入太平水路,即在太平江中上游,其上为唐嵫,上有瀑布数百丈,此瀑布当是新昌县大聚市镇东山的水廉洞瀑布,高僧竺道潜居此。唐嵫与大市聚剡地土语音相似,疑为同地。漫石在唐嵫下,可见其居在今龙皇堂、竹岸、曹州附近,其西即为支遁居处沃洲小岭,但具体地址已不可考。
  时剡东沃洲高僧名士云集,佛学研究蔚为大观,郗超对沃洲佛学的兴起功不可没,其为戴逵等名士、高僧筑舍,是为金主,《晋书》载其传曰: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郗超在佛学上与支遁理义相契,与竺法汰、于法开则相异。善辩论,著书与难答甚多,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有:《本无难问》往反四首、《与法濬书》、《与开法师书》、《与支法师书》、《奉法要》、《通神咒》、《明感论》、《论三行上》、《叙通三行》、《与谢庆绪(敷)书》往反五首、《论三行下》、《与傅叔玉书》往反三首、《全生论》、《五阴三达释》、《支遁序传》、《东山僧传》。然仅《奉法要》载于《弘明集》,余所剩无几。但当时争论之轰动,可见一斑。
  昙济道士住孟山,名曰孟埭。孟山在新昌县东6里,为台地地貌,有孟塘村。塘与埭字义同,或为昙济居处。孟山系黄泥山岗,故为“芋薯之疁田”。
  昙济师从僧导。导长安(西安市)人,什公弟子,《成实论》名师。晋元熙二年(420),刘义真十二岁镇长安,高祖刘裕与之相托。宋永初间(420~422)至寿阳(安徽寿县)东山寺传播《成实》,时昙济13岁,从其学,以夜继日,未尝安寝,为导嫡传弟子。元嘉七年(430),《山居赋》完稿前,昙济已入剡,居沃洲孟山,年约20岁。谢灵运重实相,曾说“唯佛究尽实相之崇高”。(《与诸道人辩宗论》),故与之交。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自当匠师,誉流四海。宋大明五年(461)后,豫章王刘子尚(451~466)领会稽太守,访昙济,昙济设茗款待,子尚味之云:“此甘露也”。后宋孝武帝请至京师,持中兴寺。元徽三年(475)卒。昙济住孟山三十多年,《山居赋》为《六家七宗论》的创作提供了确切的地理背景。
  东晋时,剡东南的沃洲为江东佛教圣地之一,著名高僧竺道潜、支遁等所谓十八高僧或居此,或卒葬于此,且有郗超、戴逵、谢敷、孙绰、蔡叔子、许询等信佛名士共居一处,相互答难,门派滋生。昙济来此收集各派学说,分门别类,作《六家七宗论》,为佛学早期著名的理论著作。唐元康《肇论疏》曰:
  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摘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六家七宗中,有五家六宗的创始人或居或卒葬剡县沃洲。竺道潜(286~374)创本无异宗。著名高僧,晋咸康六年(340)入剡,居东山水廉洞瀑布,优游讲席三十载,弟子众多,又创剡城法华台寺(惠安寺)。宁康二年(374)卒葬居所,年八十九,帝命黄门侍郎王珣赙十万钱赴剡治丧。
  支遁(314~366)即支道林,著名高僧,创即色宗。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作《即色游玄论》、《释色本无义》,宣扬“即色本空”思想。卒葬剡县石城,即今新昌县县城。
  于法开创识含宗。与弟子法威居石城(新昌县城南)元化寺,为于法兰大弟子。善《放光》、《法华》,著《惑识二谛论》,说三界皆空,支遁、郗超与其辩。又以医术称奇。
  释道壹创幻化宗。在荆州从竺法汰学,废帝时居京都瓦官寺,孝武帝时居山阴(绍兴县)嘉祥寺。白道猷致诗邀入剡。《答丹阳尹书》曰:“自东徂西,唯道是务。”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
  竺法蕴倡心无宗。为道潜徒,善《放光》、《般若》居东山。制《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象者也。”
  于道邃立缘会宗。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于法兰为弟子。师徒好山泽之游,居石城元化寺。谢敷大加推崇,郗超图其形,支遁赞为英英上人,孙绰比之阮咸。法兰住长安山寺,后闻江东山水剡县最奇,乃游嶀嵊,居石城山足。
  尚有一家一宗不在剡,即释道安的本无家,本无宗。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竺道潜、支道林、于法开、释道壹、竺法蕴、于道邃和郗超、谢敷、戴逵等人佛学成就及著作收集考证甚详,但不知其人之所在。《山居赋》指出昙济、郗超、谢敷在剡东太平江上游,对晋宋沃洲佛教的兴起和《六家七宗论》的产生提供了地理依据。
  考证了太平水路和五奥后,《山居赋》“远南”的概念就清楚了。所谓“嶀、嵊与分界”,指嶀山和嵊山为始宁县和剡县的分界。“去山八十里”,指与嶀嵊相对的天台山,即东、沃洲、天姥一带,此二山跨剡中盆地,相距八十里,故称远南。“鸟道五十里”,则指入沃洲山,经石桥,入天台的石桥溪峡谷。
  远南的白烁尖和王敬弘精舍。白烁尖即嵊州西白山。剡溪上游长乐江从东阳入剡县,《水经注》云“经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又云“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簟山今名扑船山,高1021米,以顶平如簟著称,在今嵊州市黄泽镇北,为四明山脉最高峰。今有簟溪,为黄泽江支流。白石山高1096米,属会稽山脉,在剡西,为嵊州市最高峰。黄山在剡南,属天台山脉,今黄泽江上游新昌与宁海界有望海岗,高903米。西白山下为剡中盆地,今嵊州市长乐、开元一带广有良田,王敬弘精舍当在此地,但具体座落已无从考证。
  “远西”一节全文缺,不知所指,但《山居赋》第34节在叙述石壁精舍后曰:
  越山列其表侧,傍缅□□,为异观也。
  越山指会稽郡山阴县之山。石壁精舍所在的石门山,西与岭头山接,此山为始宁、剡、山阴三县之界山,故称越山,在南北两居西,可资参考。
  远北一节内容简扼。所谓“江从山北流”,盖因以县治为界分南山、北山,江从南山始宁墅出,故云:“山北流”。江出始宁县,穷上虞界,便入钱塘湾之三江口,未提及谢安东山和其它人文之记载,实为遗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名称 | 网站联盟 | 网站管理

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312400

电话:0575-83031707 传真:0575-83026547 邮箱:szdsb88@sina.com.cn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一路六号 技术支持: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